感染重症病例

2024-07-10

感染重症病例(精选十篇)

感染重症病例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参照国家卫生部2 0 0 1年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以入院48 h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对上海长征医院急救科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的发生医院感染的109例泌尿系感染病例组;取同一科室未发生医院感染的住院患者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病案资料并按统一表格逐项填写。

1.3 统计分析方法:

以SPSS12.0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P<0.05有显著性意义为标准。

1.4 排除标准:

自动出院的患者予以剔除,细菌可从患者身上分离出但无感染症状定义为定植也予以剔除。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ICU在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患者1950例,其中发生泌尿系感染109例,发生率为5.58%。109例患者中男65例,女44例。

2.2 感染菌株:

在全部109株病原微生物中占前6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16例(14.67%),肺炎克雷伯菌16例(14.67%),鲍曼不动杆菌15例(13.76%),白色念珠菌10例(9.17%),金黄色葡萄球菌8例(7.33%),铜绿假单胞菌7例(6.42%)。

2.3 原发病诊断情况:

按疾病系统分类,泌尿系感染109例中:多发伤21例(19.2%),脑外伤4例(3.66%);颈椎病术后9例(8.25%),高血压20例(19%),冠心病6例(5.5%),脑梗死12例(11%),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1.9%),多发性神经炎3例(2.75%),胰腺炎6例(5.5%),慢性胆囊炎6例(5.5%),肿瘤11例(10%),糖尿病16例(14.6%),中毒2例(1.83%),中暑1例(0.9%)。

2.4泌尿系感染医院感染单因素分析结果:

年龄赋值>6 0岁。对照组62例(53.9%),病例组51例(46.8%);30~60岁:对照组4 3例(3 7.4%),病例组3 5例(3 2.1%);0~3 0岁:对照组1 0例(8.7%),病例组23例(21.1%);性别比(女/男):对照组0.4 1%,病例组0.6 7%;基础病≥3种:对照组7 7例(6 7%),病例组96例(88.1%);低蛋白血症:对照组12例(10.4%),病例组42例(38.5%);肝损害:对照组19例(16.5%),病例组52例(47.7%);开放气道:对照组6例(5.2%),病例组57例(52.3%);留置胃管:对照组28例(24.3%),病例组75例(68.8%);激素使用:对照组12例(10.4%),病例组60例(55%);昏迷:对照组16例(13.9%),病例组35例(32.1%);多种抗生素的使用:对照组18例(15.7%),病例组99例(90.8%);多次输血:对照组21例(18.3%),病例组67例(61.5%);动静脉插管:对照组42例(36.5%),病例组93例(85.3%);肠外营养:对照组21例(18.3%),病例组50例(45.9%);多次手术:对照组3例(2.6%),病例组16例(14.7%);高血糖需用胰岛素:对照组23例(20%),病例组29例(26.6%);脑血管病:对照组20例(17.4%),病例组15例(13.8%);腹部手术:对照组3例(2.6%),病例组22例(20.2%);糖尿病:对照组22例(19.1%),病例组16例(14.7%);肿瘤:对照组10例(8.7%),病例组11例(89.9%);肝硬化:对照组6例(5.2%),病例组11例(5.5%);H2受体阻滞剂:对照组37例(32.2%),病例组66例(60.6%);有胸腔或腹腔引流管:对照组7例(6.1%),病例组30例(27.5%);住ICU>1周:对照组102例(88.7%),病例组106例(97.2%);放疗和化疗:对照组10例(8.7%),病例组2例(1.8%);心肺复苏:对照组12例(10.4%),病例组20例(18.3%);留尿管:对照组29例(25.4%),病例组95例(81.6%);住ICU天数:对照组16.3 d,病例组47.38 d。

2.5

将在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i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有2个因素为独立的危险因素:多种抗生素的使用、留置尿管。见表1。

3 讨论

重症监护室泌尿系感染有越来越多的趋势[1,2],本次研究显示泌尿系医院感染患者的住院天数比对照组多,医院感染患者的住ICU天数比对照组显著延长,与文献报道一致。以往的研究者都认为住院时间长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但更多的可能是医院感染导致住院时间和住ICU天数的延长。有研究表明医院感染的总住院天数比对照组住院日相应延长1倍左右[3,4]。本次研究,有众多的因素是泌尿系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但进入独立危险因素的只有泌尿系插管和多种抗生素的使用,这和人体的解剖结构及微生态状况有关。

正常的人有多种防卫机制,如解剖屏障,巨噬细胞和白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5]。泌尿道导管破坏了机体的解剖屏障,为细菌的入侵打开了门户,极易引起相应部位的感染[6]。目前调查显示ICU的常见感染部位是肺部和泌尿道,美国ICU的NI以泌尿道感染最多(31%),其次是肺炎(27%),95%的泌尿道感染与使用泌尿道导管有关[7],国内研究表明,留置导尿是医院泌尿系感染最直接、最主要的危险因素[8]。留置导尿管细菌生物膜是细菌吸附于导尿管或机体腔道表面,分泌多糖基质、纤维蛋白、脂蛋白,将自身包裹于其中而形成的膜样复合物。是导尿管材料相关感染的主要原因[9]。硅胶管与传统橡胶管相比,具有对尿路刺激小,不容易形成生物膜的特点[10,11]。近年来国外对抗感染导尿管进行了大量的开发研究,用物理或者化学方法将抗菌物质结合在导尿管表面或者采取三明治的方法将抗菌物质放入导尿管材料中间,国外临床双盲多中心研究表明,应用抗感染导尿管,感染率下降了26%[12]。

抗菌药物的使用种数与医院感染有关,在临床工作中,多次使用抗生素的患者,由于强力抗生素可使肠道的菌群失调,出现新的医院感染,如二重感染,包括球菌感染、真菌感染,或者在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下诱导产酶耐药菌株的产生[13,14,15]。使用抗菌药物种数越多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就越大。

感染重症病例 篇2

2011年8月21日10时12分,颍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监测人员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信息提示: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订正颍上县慎城镇詹家岗村詹家岗队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卡号为06537。该情况立即逐级上报到卫生局应急办,卫生局应急办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前往新集镇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患儿就诊名孟宇,男,2009年02月16日出生。现家庭住址慎城镇管仲社区智全街北门出租房。患儿一家5口人:祖父、祖母、父母及患者本人。

患儿父母及祖父、祖母生活在一起。收入主要来源于经商开有饭店、纹身店,近年来未外出打工。

患儿就读于颍上县南苑幼儿园。南苑幼儿园位于颍上县县政府大楼北侧,南苑小区院内。教师17人。学校有3辆校车负责接送学生,学校提供中餐,学校内部卫生条件良好。

二、发病就诊情况1、2011年8月16日14时30患儿爷爷接到学校电话通知;学校午检时发现患儿体温37.8℃.让患儿爷爷及时带患儿到医院就诊。患儿爷爷带患儿到二新北路尤医师诊所就诊。尤测体温38℃,无咳嗽、咽痛、流涕等其他症状拟诊感冒,肌肉注射退热药1支后回家。

2、8月17日再次发热并出疱疹,14时45分以手足口疱疹伴发热半天收治入颍上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入院体温38℃,精神尚可、手足散在疱疹。给予退热、抗炎、抗病毒治疗。治疗期间反复发热。并于8月18日出现饭后出现呕吐一次、易惊症状。

3、由于患儿持续高热且出现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重症早期症状,于10时将患儿专车转往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4、8月18日上午8时患儿收治入院,入院时体温39.2℃、手掌疱疹明显,偶发呕吐、易惊。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给以静脉滴注辅以口服治疗。

5、8月21日出现抽搐症状、精神差、嗜睡、下肢循环差,下午3时转入重症病房。

三、实验室检查

颍上县人民医院检查结果:8月17日查WBC5.7*10/l(正常范围)、RBC1.84*1012/L(低于正常值),8月18日WBC11.09*109/l(高于正常范围)、RBC1.84*1012/L(接近正常值),血生化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明显升高。

四、诊断治疗

患儿开始就诊个体诊所,退热处理(肌肉注射氨基比林),8月17日就诊颍上县人民医院,临床诊断手足口病。抗炎(静脉滴注射头孢替安)、抗病毒(静脉滴注阿糖腺苷)、退热(来比林肌肉注射、口服来比林散)、清热解毒(口服痰热清)治疗。病情加重于8月20日拟诊重症,转入重症病例,网络订正,目前9

患儿住在ICU病房接受治疗。病情明显缓解。

五、既往病史及相关信息

儿童足月妊娠,顺产无并发症,以母乳喂养为主。无先天性心脏病及免疫缺陷性疾病,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对头孢类药物过敏。免疫接种按程序接种。

患儿发病前1周未接触过手足口病患儿及类似病人,发病一直在学校-家庭2点一线活动,未因其他疾病就诊过任何医疗机构

六、疫情控制措施

南苑幼儿园

1.要立即成立手足口病防控组织,明确专人负责对学校的消毒、随访管理等工作,并建立教师对学生包干责任制,其责任人负责片区内学生的随访、记录、报告等工作。

2.学校应严格执行晨检、午检和全日健康观察制度。一旦发现口腔部位有散在性疱疹,手、足出现斑丘疹、疱疹者,立即向新集镇卫生院报告,及早转诊到上级医院,并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3.所有隔离治疗的手足口病病例,均要在县级以上就诊后接受规范治疗,至其病后10天且症状完全消失,方可解除隔离上学。对卢志所在的小二班全体学生要从4日开始实施医学观察,班主任负责医学观察工作,每天将观察的情况上报新集镇卫生院,观察期限到6月10日。

4.注意个人防护、开展适宜消毒。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和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

5.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衣被定期在阳光下暴晒。

6.定期用1:200的“84”消毒液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7.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8.积极做好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疾控中心发放的宣传材料,要求各班级教师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到每个学生,教育学生如何预防手足口病,消除学生恐慌心理。

二、慎城镇社区服务中心职责

1.要立即召开医生的会议,医生应加强对放假返家居家隔离学生的工作监管,并要求严加关注重症病例的发生,保持电话畅通。

2.加强预检分诊,专辟诊室(台)接诊发热、出疹的病例。及时将手足口病患儿转诊到颍上县人民医院,同时加强区域的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对患儿严格按卫生部办《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进行诊断和处置,并及时报告疫情。

3.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例后,均应认真洗手或

对双手消毒,或更换使用一次性手套;诊疗手足口病病例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体温计及其他物品等要及时消毒。

4.要明确专人负责疫情信息的搜集,对学校、幼儿园每日汇总报告的情况要及时上报县疾控中心,并将信息通报相关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由乡村医生按要求进行相应处置。

三、管仲社区服务站职责

1、指导患儿家庭的终末消毒工作,严格按照手足口病疫源地消毒指南的要求做好病家消毒工作。

2、医学观察与患儿接触的邻居儿童从接触最后日期(8月16日)算起医学观察7天将观察情况上报慎城镇社区服务中心防保科。

3、开展健康教育县疾控中心发放的宣传单要张贴到患儿所在自然庄的每户并对他们进行认真讲解,提高周围群众手足病防治知识,做到早发现、早就诊(到正规医疗机构),降低重症病例发生的几率。

感染重症病例 篇3

患者男性,35岁,2010年5月底因“发热、活动后喘憋”就诊于当地医院。

患者发热,体温最高达41℃,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无异常;超声心动图示左室稍大,收缩功能正常,心尖部团块样占位;多次(>3次)血培养阴性,血沉(ESR)26mm/1sthr,C反应蛋白(CRP)61mg/L,降钙素原(-)。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先后给予头孢曲松、替考拉宁、美罗培南治疗共3月余,患者体温未能控制,同时出现游走性硬结(右手→右小腿→嘴角),可以自行消退。于北京就诊,查抗核抗体(A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为明确心脏内占位性质,患者2010年9月于北京某医院接受开胸探查术,术中见“左室二尖瓣后叶下方及前后乳头肌处弥漫性黄色赘生物,部分为囊袋样,内有脓液状物”。术后病理示血栓及部分机化血栓;送检细菌培养结果(-)。术后给予阿司匹林0.1gqd治疗。术后患者仍有发热,体温高峰39℃,手术刀口不愈合,并可见脓液。给予抗生素治疗1月余,体温未能控制,手术刀口逐渐愈合,期间出现“一过性视野缺损”。

为明确发热原因,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新型隐球菌抗原(-),1-3-β-D葡聚糖<5pg/ml,布氏杆菌凝集试验(-),ESR22mm/1sthr,CRP40.2mg/L,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内数个条状物,右心房顶部中等回声团块;房室大小、瓣膜启闭及左室收缩功能未见异常(图1)。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未见明显异常。将患者手术切除物质的病理切片进行再次检查,示混合性血栓伴大量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心内膜内也可见炎性细胞浸润。

A左心室内室间隔、乳头肌上可见多个条状中等回声(箭头)B右房内可见一中等回声团块(箭头)

入院查体

血压130/90mmHg,面部可见3处毛囊炎;口腔内2处溃疡;胸骨正中可见手术瘢痕,愈合良好,未见化脓表现。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

既往史

无慢性病史;2年来有反复牙龈和面部皮肤脓疱发作。

个人史

无烟酒、毒品不良嗜好。

诊治经过

第1步 发热和心脏内占位查因

感染性心内膜炎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患者感染证据,而且经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切除的心腔占位物培养也未发现有细菌。感染性心内膜炎多伴发于瓣膜结构功能异常、分流性疾病、长期静脉用药者。患者多次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瓣膜和先天分流性疾病,也并无静脉使用毒品病史,因此现有证据不支持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

肿瘤心脏原发肿瘤非常少见,多数为转移性肿瘤。原发肿瘤中以黏液瘤为主,常发生于心房内。患者手术切除心腔内占位的病理结果未发现任何肿瘤迹象,因此肿瘤(原发或转移)可以排除。

血栓患者曾行开胸探查,术中所见为左室黄色脓性物,病理提示为混合血栓。从一元论角度,此次左室内的长条状物及右房内团块状物也考虑为血栓可能。心腔内血栓多见于心梗后(特别是心尖部室壁瘤处)、心衰、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和房颤,而该例患者并没有以上疾病。除心脏本身病变外,全身性疾病,如并发于血液系统的易栓性疾病、肾病综合征、结缔组织病、肿瘤等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从而在“正常”心脏内形成血栓。既往文献报告,当蛋白S缺乏、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存在时,即使没有心脏器质性疾病,心腔内也可以有血栓形成。此外,该患者除血栓外,肉眼和镜下可见较多炎性细胞,即血栓和炎症并存。因此下一步要注重导致血液高凝的疾病、特别是炎性疾病的筛查。

第2步 入院后进一步检查

凝血 凝血酶原时间(PT)14.6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9.2s,D-二聚体(D-dimer)正常。

易栓全套 狼疮抗凝物、S蛋白、C蛋白、抗凝血酶原Ⅲ抗原、抗凝血酶原Ⅲ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凝血因子Ⅴ均正常。

结缔组织病筛查ANA、可提取核抗原(ENA)、抗心磷脂抗体(ACL)、β2GP1、HLA-B5均(-)。

血培养3次均(-)。

第3步 疾病究因

经检查,未发现患者存在导致高凝状态的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凝血因子异常、白血病等)、肾病综合征、抗磷脂综合征(APS)、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但是患者存在炎症状态(如前所述ESR、CRP升高)、病史中提及反复口腔溃疡发生史、面部毛囊炎、手术刀口久不愈合并出现化脓(等同于针刺反应阳性),考虑白塞病(BD)可能。

BD是一种系统性炎症性疾病,1937年土耳其人Behcet首次描述该病为口腔黏膜溃疡、外生殖器溃疡和眼病变三联征。现在认为,BD是一种以广泛血管炎为基本病理特征、可致多系统多器官损害的全身性疾病。中国属于BD高发国家,男性发病率远高于女性,典型临床表现多于30岁左右出现。对BD进行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因为目前并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需要依靠临床表现。目前采用的诊断标准是1989年国际BD研究小组制定的,如下。(1)反复口腔溃疡。(2)反复外阴溃疡。(3)眼病。(4)皮肤病变,如结节红斑、假性毛囊炎、脓性丘疹、青春期后座疮样结节等。(5)针刺反应阳性。只要患者具备(1)及后4条中的2条即可确诊。

BD为系统性疾病,心脏也是受累靶器官之一,可表现为心脏瓣膜病变、心包炎、心脏传导障碍及冠状动脉堵塞等。心脏血栓较少见,其中多发生于右心,单纯左心血栓发生率不足1%。BD患者发生心脏血栓的机制尚不清楚,尸检结果常提示血栓内有大量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同时伴邻近心肌浸润。本例患者病理结果恰好提示血栓中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心内膜及血栓,提示BD合并心脏血栓很有可能是由于炎症累及心内膜导致局部内皮受损、继发血栓形成。

nlc202309090226

第4步 治疗及随访

给予患者低分子量肝素抗凝,并加华法林口服,调整剂量至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3。同时,给予患者足量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之后患者病情好转,口腔溃疡和面部毛囊炎逐渐愈合。2个月后,患者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心腔内血栓缩小机化(图2)。

结语

BD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而口腔和外阴溃疡往往不被患者和医生所重视,心脏受累的表现可能先于其他症状出现,因此容易导致诊断延误。BD合并心脏血栓时,常容易误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黏液瘤或转移性肿瘤。因此,对于年轻患者、特别是男性患者,“正常”心脏――即基本收缩功能、瓣膜结构功能正常,可能有轻微或影像学不能探查到的局部心内膜心肌炎症病变,出现占位时应该考虑BD可能。

根据目前小规模的病例报告,BD合并心脏血栓的治疗方法中,应用包括抗凝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效果可能更好。若抗凝治疗存在禁忌证或治疗无效,可以考虑手术取栓。在诊断不明的情况下,也可进行探查手术。针对BD本身,治疗方案中包括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非常重要。有文献报告,若仅给予患者抗凝治疗,部分患者会出现心脏血栓复发。

专家点评

心脏内血栓形成,警惕白塞病

心腔内血栓形成是白塞病(BD)罕见而严重的临床并发症,文献报告中的病例多来自古代“丝绸之路”沿线,以地中海盆地和中东国家多见。BD患者绝大多数为年轻男性,约半数患者就诊时即有右心室腔内占位,多为血栓形成,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咯血、呼吸困难和咳嗽,ESR常明显升高;动脉瘤,尤其是肺动脉瘤和深静脉血栓常见;瓣膜累及以三尖瓣最常见。临床最易误诊为心脏肿瘤。死亡原因主要为感染、咯血和大面积肺栓塞。

本例患者以左心室受累为主,伴长期发热,易误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但不符之处很多,主要包括反复血培养(-);全身状况与长期感染不符;肝肾功能正常,无贫血;心腔内占位而瓣膜受累不明显;口腔溃疡和阳性“针刺反应”征象,这些都有助于鉴别。治疗针对BD,同时应该抗凝。

该患者也需要与恶性淋巴瘤鉴别

根据患者临床特点,医生常首先应该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但患者几次血培养,加上心脏“赘生物”的特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赘生物通常位于二尖瓣心房面和主动脉瓣心室面,呈长条状,随血流漂动。严重感染时可出现瓣膜毁损如穿孔、连枷样改变及瓣周脓肿形成)、心腔占位病理结果、抗生素治疗反应等各方面均不支持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尤其是心腔探查的病理未发现微生物感染证据,为除外少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提供了极大帮助。

患者CRP水平明显升高,说明体内存在明显炎症反应。患者反复高热且抗生素无效,恶性肿瘤尤其是淋巴瘤也应作为鉴别诊断的考虑。但患者除发热和血栓形成外,起病近5月仍无脏器受累的证据,浅表淋巴结不大;病例中没有提供胸腹腔淋巴结、骨穿和骨髓活检的结果。即使以上检查均无阳性发现,根据现有资料并不能完全除外恶性淋巴瘤的可能,因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复杂,一些患者甚至在临终前才能得到病理诊断。另外,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必须考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时,患者可以表现为明显发热、炎症反应、抗生素治疗无效、以及多发血栓栓塞,但本例患者血清学检查和易栓全套检查均(-)使得该诊断无从考虑。但医生能把一些看似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如口腔溃疡、手术后切口化脓、近年来反复牙龈和皮肤脓疱联系在一起,从而联想到BD的可能。

在无确切证据诊断淋巴瘤的情况下,BD似乎是最值得怀疑的临床诊断了。诊断依据包括反复口腔溃疡、皮肤病变和可疑的针刺反应阳性。主诊医生认为,患者数月前胸部切口化脓与针刺反应阳性具有同等的临床意义,但是病例中应该描述患者在住院期间重复了几次针刺试验,以及结果如何。如果数次针刺试验均为阴性,BD的诊断又当如何考虑?另外,持续性高热并非BD的临床特点。

幸运的是,患者由此接受了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良好的治疗反应增加了BD的可能性。需要指出的是,淋巴瘤也可能明显获益于足量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治疗。

对于这样一例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病例中还应包括浅表淋巴结、肝脾触诊、胸腹腔淋巴结检查、骨髓活检、TCR基因重排、以及皮肤针刺试验的内容。

手术治疗牛重症血肿病例 篇4

1 发病介绍

沈北新区某养牛户从内蒙古购入13头黄白花牛, 用汽车运输到家后发现其中1头牛 (体重400 kg) 右后臀部有一拳头大肿胀。乡站兽医采用封闭和静脉注射抗菌素治疗4 d无效, 并发现肿胀又扩大蔓延, 病牛食欲减少, 于购入后第5天到沈北新区疫控中心就诊。

2 临床症状

患牛运步缓慢, 后视患畜后躯两侧有明显差别, 右后臀、股外部显著肿胀。后臀部椭圆形肿胀, 面积250 cm×300 cm左右;股外部肿胀呈长卵圆形, 面积达300 cm×150 cm左右, 两处肿胀相连;触摸肿胀部, 坚实、饱满、有弹性, 皮温升高;肿胀部位穿刺有暗红色血液缓慢滴出。直肠测温检查, 体温39.8℃。

3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和临床检查, 确诊为重症血肿, 并继发轻微感染。经畜主同意, 决定采用手术治疗。

4 手术治疗

常规术前准备, 速眠新注射液5 ml肌肉注射局部麻醉, 选择后臀部肿胀中央处和股外侧肿胀约下部做两处纵向切开, 切口长10 cm, 分别切开皮肤层, 钝性分离外侧臀股二头肌、半腱肌, 显露出大量血凝块。由助手协助撑开切口, 术者将手伸入切口内, 将血凝块取出, 重达4 kg。用生理盐水清洗血肿腔, 发现一处断裂的肌纤维束。确定无出血后, 分别向两创口内撒布2支160万IU青霉素粉。缝合两处手术切口并做引流。

5 术后护理

克林美注射液20 ml、生理盐水500 ml混合静脉注射, 维生素C注射液30 ml、5%葡萄糖500 ml混合静脉注射, 1次/d, 连用7 d。术区涂抹鱼石脂软膏1次/3 d, 第10天摘除引流管。同时, 给予易消化饲料, 加强营养, 精心护理。患畜精神、食欲逐渐好转, 半月后恢复健康。

6 小结

6.1 牛重症血肿临床少见, 从肌间取出血凝块达4 kg左右, 判断出血量能达到500 ml以上, 并伴有肌肉断裂。分析病因很可能是运输途中的外力作用致使较大的血管断裂出血, 形成两处大面积的肿胀。其中, 下方的股外侧血肿应该是由早期臀外部血肿的下压作用使血液下流在肌间形成。

6.2 临床检查时发现有轻微的感染, 随即手术治疗。对血肿切开部位的选择、切口个数、切口大小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 做到既方便操作, 又减少术创为宜。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制度 篇5

1、科室发生医院感染散发病例,监控医师应在24小时内登记,并报告感染管理办公室。

2、临床医务人员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趋势时,立即向科主任报告,科内应在12小时内向感染管理办公室报告,并积极协助调查发病原因,寻找感染源和感染途径,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控制蔓延。

3、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每月对散发病例进行汇总,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并向主管领导报告。

4、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人员应深入临床调查分析,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减少或杜绝感染病例的蔓延,3小时内向医院领导报告。

感染重症病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75例, 男45例, 女30例, 年龄1个月~9.2岁。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卫生部2010年版) 相关诊断标准, 并经联合专家组确诊。除有皮疹、发热等临床特征外, 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神经系统受累等表现。平均住院时间为 (8.5±0.5) d。

1.2 方法

患儿入院治疗后, 即行微量空腹血糖、脉搏、指脉血氧、血压、呼吸、心电的持续监测, 对电解质、血气行定期检查, 采用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实施治疗, 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 给予米力农减轻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并应用甘露醇控制脑水肿, 并同时行抗病毒和抗感染等综合治疗。

1.3 指标评定

按PCIS标准行病情程度评分操作, 在患儿入院后1h即评估完成, 危重病例:0~70分;重症病例:70~80分。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PCIS评分所得值越低, 患儿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的病例越多, 且器官累及的数目也呈较多表现。本组75例患儿中, 危重病例18例, 占24%;重症病例57例, 占76%。共死亡7例, 占9.3%。危重病例死亡6例, 占85.7%;重症病例死亡1例, 占14.3%。两组存活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2。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H F M D为病毒感染引起, 重症病例中柯萨奇病毒A 1 6型 (CoxA16) 和肠道病毒71型 (EV71) 是最主要病原体, 易导致患儿出现脑膜炎、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脑干脑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3]。本次研究中, 死亡患儿7例, 占重症病例的9.3%。对病情轻重程度行正确评估, 对降低重症病例病死率, 并有效缓解病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PCIS法可对HFMD重症患儿病情程度行准确的评估, 在协助诊断、制定治疗方法及对预后的预测中均产生了积极的作用[4]。

研究结果显示, 病情程度在评分分值越低的情况下, 呈越重表现, 累及器官的数目越多, 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损伤的患儿越多, 越具有较高病死率, 故利于对预后的判断, 在其它疾病中应用时, 结果具有一致性[5]。依据各项指标内容评分结果, 对患儿各系统功能损害情况行初步评估, 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 及时恰当的防控各种并发症, 降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的不良后果的发生率, 为治疗创造条件, 且有助于对危重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紧急救治, 显著改善了患儿预后[6,7]。同时, 病情的严重程度的预防的相关性之间还存在多变性, 要引起注意, 以免出现意外事件发生, 本次研究尚未对病情动态变化和动态评分间的关系进行评估, 故临床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局限性, 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8]。

综上所述, 在手足口重症病例中采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对病情程度进行评估, 利于准确判断病情的轻重程度, 为疾病诊断、治疗方案的治疗、预测预后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 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急救学组.第四届全国小儿急救医学研讨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 1995, 33 (16) :370-373.

[2]蔡正维, 宋自强, 芦伟, 等.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在婴幼儿重症肺炎中的应用[J].小儿急救医学, 2005, 12 (6) :495-496.

[3]Lin TY, Twu SJ, Ho MS, et al.Enterovirus71outbreaks, Taiwan occurrence and recognition[J].Emefrg Infect Dis, 2003, 9 (3) :291-293.

[4]小儿危重病例评分试用协用组.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 (草案) 临床应用的评价[J].中华儿科杂志, 1998, 36 (10) :579-582.

[5]刘跃, 吴智娟.小儿手足口病172例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7, 4 (2) :127.

[6]黄国坚.小儿手足口病80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 2007, 12 (29) :1953.

[7]王辉, 李新华.手足口病患儿心肌酶及心电图异常68例报告[J].山东医药, 2006, 46 (25) :85.

感染重症病例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重庆市巫山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急诊科急诊重症患者2251例临床资料,选择符合下列入选标准的内科急重症患者[5]:(1)由各种因素导致的循环功能衰竭,需要以特殊设备或药物维持者;(2)呼吸衰竭或可能发生呼吸衰竭,需要呼吸功能监测或应用呼吸机治疗者;(3)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严重者;(4)心肺复苏后治疗者;(5)有其他死亡危险因素而需要紧急救治者;(6)患者在急诊抢救时间为2~48 h。排除院前死亡、入院后2 h内死亡以及超过48 h死亡者。依据上述情况共得到符合条件患者657例,其中,死亡166例。研究符合伦理学标准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657例急诊重症患者中,男381例(57.99%),女276例(42.01%),男女比例约为1.4∶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年龄9~92岁,平均(54.61±14.22)岁,其中,男性年龄9~85岁,平均(52.74±11.03)岁,女性年龄16~92岁,平均(56.25±16.88)岁;按年龄将患者分为:<40岁(n=117),40~60岁(n=323)和>60岁(n=217);按疾病谱分类:神经系统疾病者188例(28.6%),循环系统疾病者179例(27.2%),呼吸系统疾病者101例(15.4%),消化系统93例(14.2%),肿瘤40例(6.1%),血液系统24例(3.6%),泌尿生殖系统15例(2.3%),中毒12例(1.8%),其他疾病5例(0.8%)。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患者诊断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本(ICD-10)疾病诊断分类标准。对患者进行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疾病谱情况进行统计,并收集患者发病时间、平均动脉压、呼吸功能障碍、循环功能障碍、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及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情况,探讨可能影响急危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因素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疾病谱及基础疾病与病死率病关系

657例患者中死亡166例,病死率为25.3%。患者死亡构成比较高的疾病主要分布在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占总死亡构成比的70%以上,与危重症患者的疾病分布情况基本一致。病死率较高的疾病主要为神经系统疾病(29.79%,56/188)、循环系统疾病(29.05%,52/179)和消化系统疾病(25.81%,24/93),提示急诊中出现该系统疾病时应引起医生的高度重视。见表1。

657例患者中伴随基础疾病者818例次,其中伴随高血压163例次,糖尿病105例次,慢性心功能不全144例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29例次,脑血管疾病73例次,慢性肾功能不全97例次,肝硬化24例次,其他83例次,提示高血压、慢性心功能不全及COPD为急诊重症患者的主要伴随疾病。伴随肝硬化、慢性心功能不全、脑血管疾病及COPD的患者病死率较高,分别为54.17%、38.19%、31.51%、28.68%。见表2。

2.2 急诊危重症患者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2.2.1 单因素分析

对可能影响急诊危重症患者病死率的因素行χ2检验,结果显示,年龄、发病时间、平均动脉压、有呼吸、循环、肝肾、凝血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GC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均为急诊危重症患者病死率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3。

2.2.2 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X)进行赋值,并引入回归模型。年龄:<40岁=0,40~60岁=1,>60岁=2;发病时间:<12 h=0,≥12 h=1;平均动脉压:70~105 mm Hg=0,<70或>105 mm Hg=1;GCS评分:12~15分=0,8~<12分=1,<8分=2;APACHEⅡ评分:<15分=0,15~<20分=1,≥20分=2;其他二分类变量:无=0,有=1。将不同预后作为因变量(Y)进行赋值,存活=0,死亡=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呼吸、循环、肝肾功能障碍及低GCS评分、高APACHEⅡ评分为急诊危重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同时,40~60岁患者为死亡高发年龄,应引起急诊工作者的重视。见表4。

3 讨论

本研究657例急诊重症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4∶1,男性虽稍多于女性,但差异不大,这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不同[6,7],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选择是未将外伤患者纳入研究范围有关。657例患者平均(54.61±14.22)岁,按年龄将患者分为三组:<40岁,40~60岁和>60岁。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急诊危重症患者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可知,40~60岁为急诊死亡高发年龄(OR=0.503),提示急诊临床工作者对该年龄段危重患者应引起重视,留意其病情进展,即时开展治疗。<40岁和>60岁急诊危重症患者数分别为119例和217例,表明急诊重症患者有老龄化趋势。虽本研究中老年患者病死率未超过40~60岁患者,但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且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给抢救治疗带来了一定难度[8]。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应针对此种情况进行相关培训,完善急救流程,从而最大限度的挽救患者生命[9]。

通过对患者疾病谱的分析可知,急诊重症患者的主要疾病构成为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将不同预后患者进行分组调查发现,占总死亡构成比70%以上的疾病分布在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肿瘤及泌尿生殖系统患者病死率较高,但由于患者疾病分布较少,使其所占死亡构成比较低。李小宇等[10]研究显示,神经系统(40.5%)、猝死(12.9%)、呼吸系统(12.2%)及心血管病(11.6%)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死亡患者的主要疾病构成,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呼吸、循环、肝肾功能障碍为急诊危重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患有该系统疾病患者的病死率是未患该系统疾病患者病死率的2.374、2.533和1.738倍。神经系统疾病以脑卒中为主,循环系统疾病以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为主,该种疾病发病突然,进展快,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在急诊中常见,需从急诊科医务人员配备和技术建设上提高对其的重视,即既要注重全科人才的培养,又要参考疾病的构成梯次,做到一专多能[11]。要鼓励对循环、呼吸、神经及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将其作为急诊科学科建设的重点,不断完善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救治,以推动急诊整体医疗的不断提高[12,13,14]。

注: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APACHEⅡ: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1 mm Hg=0.133 k Pa

注: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APACHEⅡ: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GCS评分主要用于评价患者昏迷程度,满分为15分,12~15分为轻度昏迷,8~<12分为重度昏迷,<8分为重度昏迷。APACHEⅡ评分作为一类评定各类危重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的客观体系被广泛应用,APACHEⅡ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APACHEⅡ≥21分一般提示为病情高危患者。本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急诊抢救患者生存及死亡组GCS及APACHE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表明,低GCS评分、高APACHEⅡ评分为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691和2.169。宋祖军等[5]采用非条件Logistic分析探讨急重症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显示,GC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均为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OR值为1.554和2.707(P<0.05)。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仅收集了巫山县人民医院一家单位的患者资料,存在一定偏倚,同时与其他医院的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不符之处。急诊工作的完善及科室建设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内开展相关的大型多中心研究,从而更好的指导实践,切实为挽救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做出努力。

摘要:目的 分析急诊重症病例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为急诊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查2011年1月~2012年12月重庆市巫山县人民医院急诊重症患者657例的基本及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n=491)和死亡组(n=166),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疾病谱及基础疾病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探讨与急诊重症患者死亡相关的因素。结果 患者病死率为25.3%(166/657)。患者死亡构成比较高的疾病主要分布在神经系统(33.73%)、循环系统(31.32%)和消化系统(14.46%)。657例患者中伴随基础疾病者818例次,其中,伴随肝硬化、慢性心功能不全、脑血管疾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者病死率分别为54.17%、38.19%、31.51%、28.6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发病时间、平均动脉压、呼吸、循环、肝肾、凝血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及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均为急诊危重症患者死亡率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呼吸(OR=2.374)、循环(OR=2.533)、肝肾(OR=1.738)功能障碍及低GCS评分(OR=1.691)、高APACHEⅡ评分(OR=2.169)为急诊危重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同时,40~60岁患者为死亡高发年龄(OR=0.503)。结论 与急诊重症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较多,在临床工作中,对出现的危重症死亡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即时给予对症抢救治疗,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

感染重症病例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流行病学资料全部来源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确证病例,运用全国统一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个案调查表进行个案调查。所有病例均采用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病毒核算分离。

1.2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 Data 3.0建立数据库,数据进行双录入。运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11—2015年绵阳市手足口病重症共报告395例,死亡5例。其中2012年报告发病数最少,为16例(1.24/10万);2014年报告发病数最多,为180例(3.87/10万),发病情况见图1。发病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呈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14.353,P<0.01)。

2.2 时间分布

手足口病重症全年均有报告,发病高峰期为6月份,报告81例,占报告总人数的20.51%,发病时间分布见表1。5年间不同月份发病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93,v=44,P<0.01)。

2.3 地区分布

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江油市、三台县、梓潼县、安县、平武县、盐亭县和北川县,重症发病率分别为21.86/10万、12.50/10万、8.83/10万、6.84/10万、6.47/10万、6.18/10万、5.20/10万、3.79/10万和2.50/10万,其中涪城区和游仙区发病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2.4 人群分布

2.4.1 年龄分布

2011—2015年绵阳市手足口病重症中男性242例,女性153例,男女性别比为1.58∶1,其中发病年龄最大为13岁,最小为10个月,主要发病人群为1~3岁儿童,占发病总人数的87.34%。

2.4.2 职业分布

2011—2015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中,散居儿童255例,占发病总数的64.56%;幼托儿童133例,占发病总数的33.67%;学生7人,占发病总数的1.77%。

2.5 病原学研究

2011—2015年绵阳市395例手足口重症病例全部经实验室检验,其中Cox A16感染61例,占总数的15.4%;EV71感染215例,占总数的54.4%;其他肠道病毒感染119例,占总数的30.2%;5年间3种病毒型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485,v=8,P>0.05)。绵阳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主要病毒型为EV71型,见表2。死亡5例,均为EV71型。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手足口病分布广泛,发病强度高,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报告数大幅度增加[4],绵阳市重症手足口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防控形势刻不容缓。绵阳市重症手足口病全年均有发病,6月份为发病高峰期,而浙江省衢州市[5]、山东济南地区[6]、海南省各地[7]发病时间为4—7月份,LEE等[8]证实,气候条件包括经纬度、温度、湿度、风速等条件对手足口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影响,绵阳市6月份的气候最利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发生,也因为6月份手足口病报告例数较多而导致重症检出较多。绵阳市涪城区和游仙区地处市中心,且经济水平较为发达,人口居住密集程度高,接触感染机会比较多,所以发病率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主要发病年龄为1~3岁,与文献[9-11]报道的相同,由于此年龄段孩子活泼好动,还会有啃手指、玩玩具等习惯,这些行为大大增加手足口病病毒的接触机会,进而患病或出现重症病例。现已证实Cox A16型引起的手足口病预后较好,但EV71型容易引起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后果比较严重[12]。绵阳市手足口病重症病原型分型Cox A16型占15.40%,EV71型占54.40%,其他肠道病毒占30.20%,EV71型占主要地位,5例死亡病例均为EV71型,本研究证明EV71型病毒为手足口病重症主要病毒型,与文献[13-15]的研究结果相同。

分析结果显示,绵阳市应该在6月份左右密切关注1~3岁手足口病患儿,如病原学检验为EV71型病毒,家长要保持高度警惕,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就医,减少病情向重症发展及死亡病例的发生。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了解2011—2015年绵阳市手足口病重症的流行特点,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2015年绵阳市手足口重症病例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5年绵阳市手足口重症病例共报告395例,2012年报告最少为16例(1.24/10万),2014年报告最多为180例(3.87/10万),6月份为发病高峰期,高发地区为涪城区和游仙区,1~3岁儿童为高发人群,主要病毒型为EV71型。结论 手足口重症的发病与年龄、时间、病毒型有关,需针对性关注,降低重症病例的发生和死亡。

感染重症病例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9-2011年平顶山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疫情数据, 人口学信息来自平顶山市统计局。

1.2 病例定义

参照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09年版) 》和《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中的相关定义。

1.3 统计分析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特征;数据采用Excel进行汇总, 并利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α=0.05。

2 结果

2.1 概况

2009-2011年全市共报告手足口病20 357例, 重症病例2 992例, 死亡病例12例, 总发病率为130.58/10万, 重症占病例总数的比例为14.70%。2009-2011年报告的病例总数分别为6 043例、10 040例和3 445例, 重症病例数分别为271例、1 917例和804例, 死亡病例数分别为2例、9例和1例, 发病率分别为121.21/10万、200.26/10万和70.24/10万, 重症比例分别为4.48%、19.09%和23.34%。各年的重症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27.76, P<0.01) 。

2.2 地区分布

2009-2011年全市十个县 (市、区) 均有重症病例报告。2009年报告重症病例数最高的是汝州市 (108例) , 重症比例最高的地区是鲁山县 (6.42%) ;2010年鲁山县报告重症病例数 (542例) 和重症比例 (37.53%) 均为最高;2011年报告重症病例数 (272例) 和重症比例 (65.70%) 最高的地区为汝州市。2009-2011年郊县重症病例数和比例均明显高于市区, 重症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09年χ2=19.76, P<0.01;2010年χ2=298.78, P<0.01;2011年χ2=199.4, P<0.01) 。除汝州市外, 各县 (市、区) 重症病例数和重症比例均以2010年最高。见表1。

2.3 时间分布

平顶山市从2009年3月开始报告有重症病例, 4月达到高峰 (68例) , 比例最高 (11.21%) 发生在11月, 高峰期为4-5月;2010年重症病例发病最多的是4月 (451例) , 比例最高为7月 (29.03%) , 高峰期为3-6月;2011年4月发病逐渐增多, 高峰期为7月 (103例) , 10月重症比例最高 (44.39%) , 全年高峰期不明显, 但维持在较高水平。

2.4人群分布

2009-2011年全市报告的2 992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中, 男性1 937例, 女性1 055例, 男女之比为1.84∶1;年龄最小1月龄, 最大14岁。经统计学检验, 2010年不同性别间重症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其余年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年份不同年龄组和不同职业间重症病例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5 病原学特点

2009-2011年各年实验室诊断病例中, 比例最高的均为EV71阳性病例 (见表3) , 其中2010年EV71阳性构成比最高。经统计学检验, 三年病原学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8.05, P<0.01) 。12例死亡病例中实验室诊断病例3例, 均为EV71阳性病例。

3 讨论

近年来, 手足口病在中国多次发生暴发和流行[2]。自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进行报告和管理以来, 平顶山市报告手足口病病例数一直位居全市传染病报告病种的首位。2009-2011年, 平顶山市重症病例数和重症比例均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3、4], 尤其是2010年重症病例数 (1 917例) 和重症比例 (19.09%) 位列全省首位[4], 重症比例远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 (9.23%) 。众多研究表明[5、6], 肠道病毒71型 (EV71) 较其他病毒毒株更易导致出现重症甚至死亡病例。调查显示, 平顶山市2009-2011年实验室确诊重症和死亡病例以EV71感染为主, 提示平顶山市手足口病重症比例较高可能与EV71感染比例较高有关。

重症病例的发病高峰集中在3-6月, 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7]。重症病例集中在鲁山县和汝州市, 郊县的重症病例比例高于市区。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市区和郊县的卫生条件、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 此外, 部分农村患儿看护人就诊意识较差, 易造成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提示应逐步改善郊县医疗资源配置, 加大对郊县及农村地区群众的健康教育, 提高该人群的就诊意识。

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男性多于女性, 但罹患手足口病后, 男女性患儿进展为重症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与其他研究结果类似[8]。2岁以下患儿及散居患儿进展为重症的比例最高, 可能是由于幼儿从母体获得的EV71抗体水平从6月龄开始急剧下降, 2岁以后快速上升[9], 且该年龄阶段儿童普遍存在咬手指、啃玩具等习惯。提示2岁以下儿童及散居儿童应作为防控的重点人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09年版) [S].

[2]孙军玲, 张静.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9, 30 (9) :973-976.

[3]茹维平, 康锴, 尤爱国, 等.EV71感染重症病例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0, 24 (6) :448-450.

[4]潘静静, 康锴, 王彦霞, 等.河南省2010年重症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2012, 39 (23) :6101-6109.

[5]陈宗波.人类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 (6) :428-430.

[6]杜杰, 丁振涛, 万俊峰, 等.阜阳市手足口病死亡患儿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安徽医学, 2009, 30 (3) :256-257.

[7]王江敏.海淀区2010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1, 27 (6) .

[8]陈潇潇, 林海江, 常玥.2009-2011年浙江省台州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疾病监测, 2012, 27 (7) :545-561.

感染重症病例 篇10

1 病例分析教学可以增强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病例分析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埋头听”消极被动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寻找乐趣, 使学习更加积极和主动, 病例分析教学法在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会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病例进行分析, 学生之间也可以充分讨论,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相应回答, 在教师引导下对问题分析和总结, 共同理清病例分析思路和知识要点。引导学生积极讨论, 最后由教师讲解疑难不懂的问题, 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获取信息和逻辑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为学生在临床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 病例分析教学法可提高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症病例病情较复杂, 如何让学生能够从千头万绪的症状、体征和检查中整理出诊断和治疗思路是极为困难。典型病例来源于临床, 其带有新奇的故事色彩, 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同时典型病例虽使用语言和文字叙述, 但通过教师如抽丝剥茧的对病例进行讲解, 犹如在演绎侦破故事, 有情有景, 环环相扣, 使抽象的语言文字融入形象化的具体内容, 枯燥的分析变得易理解。另外, 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多媒体的教学方法, 加入丰富的图片与视频, 使病例的内容更加丰满、形象, 便于学生的理解。

3 病例分析有利于医学生对所学知识消化吸收, 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学生在进行分析病例时, 必须综合运用所学医学知识, 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有效的转化为实践能力, 有助于新知识的消化吸收。病例分析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们更加容易深度了解教学内容, 全方位地认识疾病特点, 在其思考分析的基础上能够体验到比较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 再加上亲身投入参加讨论, 更加深入掌握到课堂的教学内容[2]。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为将来的工作可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 可以通过深入分析典型的病例, 避免了理论与实际脱节, 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4 病例分析教学法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病例教学中, 教师编排和设计教学病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提供一个分析问题的机会。教师对病例的选取以及对思考问题的提出, 都应具有导向性。学生在病例分析时, 不仅加深所学知识, 又能结合临床实际。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教师而言, 也有利于拓展知识, 提高教学水平及自身素质,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3]。

5 病例分析教学中需关注的问题

5.1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对于一些性格开朗、善于表达观点的学生其优势较明显,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理论知识得到强化。而对于性格内向或不善于表达的学生, 通常很难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因此, 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应注意对病例分析教学过程中的监控, 引导和控制讨论的场面。

5.2 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开展重症医学的病例分析教学时, 指导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深层次的认识和分析病例的能力, 准确把握病例的知识点。重症医学作为交叉学科, 以预防和救治脏器功能衰竭为主要方向, 1例病例常涉及许多学科的问题, 所以教师应不断学习, 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同时投入更多的精力主动查阅相关资料, 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内容, 而且还应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 因此, 把握病例特点, 分析及讲解所教授知识要点, 同时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并改进不足, 掌握学习技巧, 解决疑难问题, 理清分析思路, 培养自学习惯。

5.3 选择符合教学大纲内容和要求的病例

选择符合认识规律的病例, 选择临床多发病和常见病的病例, 选择典型病例, 有利于进行讨论。病例的选择和问题的设计, 结合大纲充分考虑学生需要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 并将其融入到病例中, 在病例讨论的过程中充分体现知识点。导入标准病例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际, 有利于学生诊断思维形成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量, 提高学习效果[4]。总之, 病例选择也是教师综合能力的体现。

6 小结

病例分析教学法是运用丰富的临床教学病例开展启发式教学,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突出学生教学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方式[5]。将教学法应用于重症医学的学习中, 能增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学习效果较好。

摘要:在重症医学临床教学中采用病例分析教学法,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学生应用病例分析教学方法, 能够了解重症医学全方位的知识, 既改进了教学成效, 又提升了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

关键词:病例分析教学法,重症医学,应用

参考文献

[1]董淑文, 王婷.医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病例讨论方法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 2009, 25 (20) :3064-3065.

[2]李斌.以病例为引导的内科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 (11) :2227-2228.

[3]崔舜, 陶晓南, 吴汉妮, 等.PBL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 2005, 18 (6) :58-60.

[4]张海鸥.标准化病例讨论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实效与体会[J].吉林医学, 2010, 31 (14) :2135-2136.

上一篇:绿色环保下一篇:大学文化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