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本质

2024-08-08

产权本质(精选三篇)

产权本质 篇1

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以及收入、费用、利润;其中, 资产和负债是现代会计普遍公认的基本要素。因为:所有者权益是剩余索取权, 在金额上等于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其在分配顺序上也处于负债之后;收入是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的累积影响, 费用是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的累积影响, 利润则是资产与负债变化的最终累积影响。

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 任何产权都存在权利和义务两个方面, 这刚好对应了资产和负债这两个最基本的会计要素:企业获得 (或丧失) 一项产权权利, 表现为获得 (或丧失) 一项资产, 要求在会计上确认一项资产的增加或减少;企业承担 (或解除) 一项旨在满足他人产权权利的责任 (即产权积极义务) , 表现为承担 (或清偿/解除) 一项债务, 要求在会计上确认一项负债的增加或减少。所谓“积极义务”, 又称“作为义务”, 是指以义务人必须为一定行为 (作为) 为内容的义务, 如交付财物的义务等。

从会计学关于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条件来看, 资产被定义为“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有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的确认条件被界定为符合资产的定义、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这刚好对应了产权权利构成的两个方面或两个层次, 一是特定主体对特定客体和其它主体的权能 (即产权权力或权能) , 二是该主体行使权力所能实现的利益 (即产权权利的实现) 。也即:“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隐含着“经济契约已经形成”, “由企业拥有或有控制”隐含着“企业成为了契约的权利方, 即取得了产权的权能”;“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以及会计确认资产的另外两个条件, 隐含着“该项权利预期能够实现并且其可实现程度能够可靠地估计”;“资产是……资源”中的资源, 虽然有很多的存在形式, 但都体现了某种产权关系, 并且都要通过相应的产权关系来体现其经济价值。例如, 货币资金和债权及股权等, 直接表现了不同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 并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其价值, 固定资产则通过生产产品并销售产品来体现其价值, 等。因此, 人们完全可以忽略不同资产的具体表现和其价值实现过程, 而将共性的内容来定义资产的本质, 即资产就是一种产权权利。简单地说, 资产是会计主体获得的财产性权利, 预期该权利能够获得实现, 且其结果能够可靠地计量。资产的确认条件是:已经取得财产性权利的权能、预期能够实现该权利、实现该权利的结果能够可靠地计量。

同样地, 负债实质上是会计主体所承担的产权积极义务, 预期该义务必须履行、或者主体计划一定履行该义务, 且其结果能够可靠地计量。负债的确认条件是:已经承担或准备承担财产性积极义务、预期必须履行或计划一定履行该义务、履行该义务的结果能够可靠地计量。所有者权益实质上是企业的终极所有权归属。收入、费用和利润不是一个独立的会计要素, 其实质上是对主体的产权权利和积极义务变动结果的会计表述。

如果将资产定义为“会计主体获得的产权权利 (财产性权利) ”、将负债定义为“会计主体所承担的产权积极义务 (财产性积极义务) ”, 不仅能解释会计对传统资产与负债的界定, 还具有以下先进合理性: (1) 不仅解决了将金融工具 (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 合约确认为资产或负债“不完全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和基本确认标准”的问题, 而且解决了“为何当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约的一方时应该在资产负债表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而当企业成为其他一般合约 (如商品买卖合同) 的一方时却通常不能在资产负债表确认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问题。因为资产 (或负债) 是会计主体所获得的现时产权权利 (或所承担的现时产权积极义务) ; (2) 能够解释为何并购商誉应当予以确认而自创商誉不能确认。因为, 产权是指特定主体对特定客体的权利, 没有特定客体的存在, 产权便不再存在。商誉与整体企业相关, 是以企业整体为客体的, 而企业会计核算组织框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划分会计要素和核算项目进行分类核算的, 而不是以企业整体为对象来考察的。在这种会计核算组织框架下, 任何一个会计要素或核算项目都不是企业自创商誉的客体;也就是说, 在划分会计要素和核算项目进行分类核算的企业会计核算组织框架内, 企业自创商誉这一产权在逻辑上没有特定客体, 因而不再存在, 所以不得进行会计确认。但是在并购时, 会计将被并购企业整体作为对象记录了一项长期股权投资, 与被并购企业整体相联系的并购商誉这一产权在逻辑上没有失去特定客体, 因而应当进行会计确认。

二、会计核算的产权体现

会计核算实质上是以会计方法对与主体相关的产权进行评价。

首先, 会计确认和计量对应了产权评价的两个方面或两个层次: (1) 对产权权力 (权能) 的认定, 对应了会计确认。即, 会计确认的实质是对会计主体获得产权权利 (或承担产权积极义务) 与否的会计评价。这里可用的评价标准有两个, 一个是以获得产权权力为标准进行会计确认, 形成了权责发生制;另一个是以实现产权权利为标准进行会计确认, 形成了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所隐含的一个重要假设前提是, 主体只要获得了产权权力, 就一定能实现其产权权利;收付实现制所隐含的相应的重要假设前提是, 主体获得了产权权力后, 无法保证其产权权利的实现。 (2) 会计计量的实质是对产权权利的可实现程度、产权积极义务的必须 (或计划) 履行程度的会计预期 (或会计评价) 。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下, 由于作为会计预期基础的信息经常发生变化, 从而导致了预期结果的改变, 这就要求会计对相关的资产或负债进行后续计量;并且, 由于不同会计对象具有不同的市场属性, 其可供进行会计后续计量的信息水平不同, 在“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下, 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计量属性、计量模式和计量方法, 包括进行资产摊销、计提减值准备、预计负债等。

其次, 或有事项会计体现了对隐性契约和显性契约的不同评价: (1) 隐性契约有可能会转化为显性契约 (即取得法律的认可) , 也可能不会转化。隐性契约中的财产性权利和财产性积极义务在会计中被具体化为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隐性契约没有获得法律认可, 不受法律保护, 不能认定主体已经获得了隐性契约中的财产权力, 因而不能将隐性契约中的财产权利确认为一项资产;同样, 也不能认定主体已经承担了隐性契约中的财产性积极义务, 因而不能将隐性契约中的财产性积极义务确认为一项负债, 除非主体已经决定主动承担这一义务。但是, 不管是否受到法律保护, 隐性契约的存在都或多或少地会对主体的整体产权状况产生影响, 因而应当进行适当的会计披露。这就是为何不管是或有资产、还是或有负债, 都不得在报表中予以确认, 但应当在考虑报表附注中予以适当披露的原因。 (2) 显性契约获得了法律认可, 受到法律的保护, 在正常情况下是一定要被执行的, 因而显性契约中的财产性权利和财产性积极义务属于现时权利和现时义务, 只要能合理地估计其可实现程度或须履行程度, 就要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或负债, 并且应当按预期结果的可靠性将其划分为一般资产或负债、以及预计资产和预计负债。

第三,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体现了对两种产权概念的应用。在经济学中, 产权是指主体对财产的一组以利益为目的行为性权利。在法学中, 产权被定义为是指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会计处理的内容被限定为微观主体的经济事项, 因而其使用的产权概念是经济学中的产权概念;虽然会计在确认资产 (或负债) 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相关经济契约已经显现化, 即产权已经获得了法律的认可和保护, 但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实质是评价属于经济学产权概念范畴的产权状态。因此,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会计处理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经济契约的实际存在, 而不应仅仅考虑经济契约的法律保护形式。

第四, 选择会计确认基础的实质是对主体所处产权环境的评价。在越发达的社会, 产权越明晰, 法律越健全, 法律对权利的保护越严格, 主体在获得产权权力后, 其产权权利的可实现程度也越大, 因而会计越倾向于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在相反状态的社会, 由于产权不明晰、法律对产权权利的保护不严, 主体在获得产权权力后实现其权利的保障较低, 因而会计越倾向于采用实现制核算基础。这一论断完全可以通过考察一国的会计实务发展史和比较不同发达程度国家的会计实务来验证。例如: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在社会产权制度相对不完善的20世纪70~80年代更多地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 而在社会产权制度相对完善的21世纪则更多地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 所得税会计模式由应付税款法发展到债务法等就是很好的例证;我国的政府预算会计在社会产权制度相对不完善的过去基本上完全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 而在社会产权制度相对完善的当今被建议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又如, 相对于我国而言, 美国的社会产权制度相对要完善许多, 因而G A A P比CA S在更多的方面主张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美国的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较多地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基础而我国的政府预算会计则更多地采用了收付实现制基础。

第五, 不同会计观主张体现了主体对所处产权环境的适应。在越发达的社会, 产权越明晰, 法律对权利的保护越严格, 主体越需要关心如何获得更多的产权权力而相对不需要关心产权权利的实现, 因而会计越倾向于强调“资产负债观”和“决策有用”观。在相反状态的社会, 由于产权不明晰、法律对产权权利的保护不严, 主体在获得产权权力后实现其权利的保障较低, 因而主体需要更多地关心其产权权利的实现, 体现在会计上就是更倾向于强调“收益观”和“受托责任观”。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发达国家的会计主张“资产负债观”和“决策有用观”, 而发展中国家的会计更加主张“收益观”和“受托责任观”;为何一个国家的会计, 一般在过去主张“收益观”和“受托责任观”, 而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主张“资产负债观”和“决策有用观”。例如, IA SB、FA SB采用“资产负债观”和“决策有用观”;我国过去采用“收益观”和“受托责任观”, 而CA S2006则采用了“资产负债观”、以及“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并行的观点。

三、结论

会计是评价、记录、监控产权的一种管理方法和管理活动。原因在于: (1) 作为会计最基本要素的资产和负债, 其实质是产权中财产性权利和财产性义务的会计表述。 (2) 会计确认的实质, 是对产权权利获得与否的会计评价;会计计量的实质, 是对产权权利实现程度 (或可实现程度) 的会计评价。 (3) 会计核算基础的选用, 实质上是对产权保护环境的判断, 即, 权责发生制所隐含的重要假设前提是, 主体只要获得了产权权力, 就一定能够实现产权权利;相应的, 收付实现制所隐含的重要假设前提是, 主体虽然获得了产权权力, 但无法保证其产权权利能够实现。因此, 在发达社会, 由于产权明晰, 法律保护严格, 主体在获得产权权力后, 其产权权利的可实现程度较大, 因而其会计更倾向于采用权责发生制;而在不发达社会, 由于产权不明晰, 法律保护不严格, 主体在获得产权权力后实现其权利的保障较低, 因而其会计更倾向于采用收付实现制。 (4) 对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 体现了对隐性契约和显性契约的不同评价———隐性契约中的财产性权利和财产性义务属于潜在权利和潜在义务, 其能否实现 (或者是否被要求履行) 具有重大的不确定性, 因而不能予以确认, 这在会计中被具体化为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而显性契约中的财产性权利和财产性义务属于现时权利和现时义务, 因而只要能合理地估计其可实现程度, 就要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或负债 (包括一般的资产或负债、以及预计资产和预计负债) 。 (5) 在越发达的社会, 产权越明晰, 法律对权利的保护越严格, 主体越需要关心如何获得更多的产权权力而相对不需要关心产权权利的实现, 因而会计越倾向于强调“资产负债观”和“决策有用”观。在相反状态的社会, 由于产权不明晰、法律对产权权利的保护不严, 主体在获得产权权力后实现其权利的保障较低, 因而主体需要更多地关心其产权权利的实现, 体现在会计上就是更倾向于强调“收益观”和“受托责任”观。

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本质与特征 篇2

关键词:人力资本;产权;交易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879-03

The Ess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operty Rights of Athletes' Human Capitals

LI Hai1, WAN Ru2

(1. College of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 Shanghai 200438, China;

2.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Henan, China)

Abstract:Athletes should enjoy their own human capitals just like entrepreneurs and managers. Because their own human capitals are created through long-term hard training, they contain particularities. Although the property rights also exist in athletes' human capitals, there are sti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nd those of the material capitals. The carrier of athletes' human capitals is athletes themselves. Property rights of athletes' human capitals are exclusive, disposable and can be exchanged. The carrier of athletes' human capitals is not naturally the main body of the property rights of athletes' human capitals. When the ownership of athletes is separated with athletes themselves, athletes' human capitals are probably misshapen.

Key words: human capitals; property rights; transaction

1 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本质

1.1 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概念

人力资本产权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产权形态,既有与物质资本产权相同的方面,也有其特殊性。而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作为一般意义上人力资本产权的子概念,同样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准确理解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概念,对认识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产权的一般定义,将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定义为: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是市场交易过程中运动员人力资本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和占有权等一系列权利的总称,是制约人们行使这些权利的规则,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这个定义反映了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基本含义:

1) 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必须与交易相联系,并在运动员转会与流动过程中得以体现。

一般的市场交易分为物的交易和产权的交易两种意义上的交易。物的交易只是交易的一种表面现象、表现形式,而产权的交易才是市场交易的核心与本质。产权概念的确立就是为了交易的需要,如果没有产权的划分和界定,市场交易就不可能进行,同样,如果没有市场交易,人们也根本不需要产权的确定和保护。可见,产权与交易是人类经济活动最基本的要素,产权是交易的基础,它为市场交易者规定了一个特定的制度安排结构,提供了一个公平交易的环境,即保证了各交易者具备完全的自主性和自愿性,界定了市场交易者在市场中的选择域和他们之间的经济权利关系;而交易是产权的体现和运动。人力资本产权也必须在交易中得到体现和运动。运动员拥有自身的人力资本,如果它仅供自己使用或仅在一个团队中不去进行流动或转会,那么他就没有和其他经济主体发生交易关系,那么此时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仅表现为一种物权——简单的所有权,它决定的只是“存在的合法权利”(支配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权利)。只有通过运动员的转会或流动,通过运动员人力资本的交易,才能产生各种新的利益关系,形成新的利益格局,简单的运动员人力资本所有权就无法孤立存在。运动员人力资本市场交易使得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从单纯的人力资本所有权转化为一束关于由运动员人力资本所导致的人们的利益和行为的经济权利。显然,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只有通过交易这个中介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交易,运动员的人力资本产权就无法形成,也将失去意义,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在很大程度上是运动员人力资本交易的产物。

2) 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是一种行为权。

产权经济学认为,交换的价值不是物品、服务的交换,而是一组权利的交换。所交易的物品价值,也就取决于交易中所转手的产权多寡或产权的“强度”。市场分析的起点,不在于回答人和物的关系是什么,而是要回答由于物的存在及其使用所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由社会规定的关系是什么,本质上是一种行为权利。产权就是这样的行为规则。[1]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为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主体所提供的与运动员人力资本相关的一组行为权利,这组行为权力是人力资本产权主体的意志体现。当一名运动员转会到一家俱乐部,此时由于运动员自身的人力资本的存在,它提供给产权主体——运动员和俱乐部的是与运动员人力资本相关的一组行为权利,如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等。因此,从上述可看出,产权所有者拥有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其他经济行为个体允许他以产权所确定的方式行使的权利,即产权是在契约双方达成协议条件下的一种行为权。

3) 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社会经济关系的范畴,是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权益关系进行界定和调整的制度规范。

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是由于运动员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和稀缺性价值而引起的一种行为权力的规范,即对人们行为边界的界定。在运动员人力资本交易和使用中,运动员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俱乐部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关系,产权就确定了两者之间在相互关系的发生中的行为边界,它一方面规定了两者发生关系的方式,另一方面确定和明晰财产归属和财产收益归属。在运动员的流动中,运动员与俱乐部之间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其实质是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交易与流动,此时运动员人力资本的交易和使用行为是一种产权交换,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与物质资本产权共同规定了人们可以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界定了在既得利益下的损益得失,以及随之而来的赔偿的方法和原则。

1.2 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结构

在产权理论中,产权结构被习惯地理解为产权的权能结构,一般将产权的权能划分为四项,即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则运动员的人力资本产权的权能结构也是由这样一组权力束构成。

1.2.1 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所有权

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首先要确定的是运动员人力资本归属问题。所谓运动员人力资本所有权,它是运动员人力资本所有者对其投资所得的人力资本的实际拥有权。它是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基础,是运动员人力资本最根本、最核心的权能,是其它产权权能实施的前提条件。一般而言,谁拥有了运动员人力资本所有权,也就拥有了实际的支配权、使用权,从而才能保证和实现他的人力资本的主体地位。是否拥有运动员人力资本所有权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运动员人力资本所有者能否通过人力资本实现自己的意志。

1.2.2 运动员人力资本的使用权

它是指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所有权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具体组织、运用人力资本的权能。如果说使用价值是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属性,那么运动员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是通过人力资本的使用来实现的。例如,俱乐部购买的是运动员人力资本的使用权,俱乐部可以通过安排运动员的训练、比赛使运动员的使用价值得以体现,并实现俱乐部的意志。

1.2.3 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处置权

它是指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在权利所允许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处置人力资本的权利,主要包括以下权利:改变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存在地点,即运动员可以在不同俱乐部之间进行自由流动的权利;改变运动员人力资本存在方式的权利,即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如俱乐部既可以在一定时期使运动员成为主力队员,也可以使运动员坐在替补席上处在闲置状态;改变运动员人力资本内容的权利,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可以对人力资本进行再投资,以提高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存量。通过以上权利,运动员人力资本处置权能够使运动员处于最佳市场位置和最佳使用状态,从而达到运动员使用效率最大化的目标。

1.2.4 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收益权

它是指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主体享有由人力资本使用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分配权。收益权是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目的性权能,对人力资本产权主体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不同的运动人力资本存量获得的收益应是不同的,低水平运动员只能获得低收益,高水平运动员获得高收益。一是由于不同水平运动员的稀缺程度不同,稀缺程度越大,其稀缺价值就越大,就越能获得高收益;二是由于不同水平运动员的贡献不同,一般来说,运动员水平越高,其贡献就越大。

2 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

2.1 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一般属性

2.1.1 排他性

是指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对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所具有的对外排斥性或垄断性。即当一个主体拥有人力资本后,就排斥了其他主体对人力资本的拥有和使用。由于运动员人力资本存在于运动员自身当中,故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具有排他成本低,排他的能力和条件具有天然优势的特点。

2.1.2 可分解性

是指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各项权能可以分属于不同主体的性质。即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可以分解开来,分属于不同的主体。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分解为运动员的流动、配置和使用等创造了条件,将大大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分解要求准确界定各主体之间的产权关系。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分解过程总是与运动员产权的交易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其结果便是:原来完整的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分解为所有者产权,归运动员所有;经营者产权,归俱乐部所有。运动员人力资本交易过程就是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分解过程。

2.1.3 可交易性

是指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让渡。排他性是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可交易性的基础。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可交易性是提高人力资本配置效率的充分条件和实现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功能的内在条件。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促使运动员通过交易主动地出让一部分权利。产权经济学理论发现,任何个人都应当放弃各种资产的(或者某一资产的不同属性)的所有权,并与其他投入的所有者签订合同,以获取相应的服务,从而获得收益。无法交易的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实质上就是“产权残缺”。

2.2 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特征

人力资本产权理论认为,人力资本载体并非天然是人力资本产权主体。确实,人力资本只能与其载体结合在一起,这是人力资本与载体的自然生理关系。正如物质资本载体与物质资本所有权主体可以分离一样,人力资本载体也可以与人力资本所有权主体相分离。实际上,即使在自由社会中,由于经济体制的约束,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并不是一定属于体现它的人,如我国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本载体不能自由选择工作,甚至没有自由流动的权利,人力资本没有相应的市价且不能自由交易和转让,高人力资本存量不能依此获得高收益等,因此尽管人力资本与其载体在形式上是结合的,人力资本所有权表面上属于其载体,而本质上属于国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旦制度确定了运动员所有权属于运动员自身,那么在运动员流动过程中,运动员所有权就无法转移,交易和转移的只是运动员的支配权和使用权。这与物质资本产权交易截然不同,物质资本在交易过程中可以一次性地转移所有权。人力资本所有权不能转移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人力资本与其载体天然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因为人力资本所有权一旦发生转移,可能导致其载体人身自由的限制。运动员通过转会和交流到了新的俱乐部,运动员仍掌握着自己的所有权,俱乐部只是拥有运动员的暂时使用权和暂时支配权。

物质资本产权在交易过程完全分解为所有者产权和经营者产权后,物质资本可以独立于所有者之外并由经营者自主支配、使用和处置等。然而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在分解为所有者产权和经营者产权后,由于人力资本不能离开运动员自身而独立存在,运动员的意志和行为等因素对运动人力资本的使用等产生重大影响,如当运动员在一个俱乐部里已感到厌倦时,他可能在随后的训练比赛中不尽全力、草草应付,使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实际使用效率大打折扣。因此,俱乐部在支配和使用运动员时始终受到其载体——运动员自身的影响和控制。

3 结 论

1) 运动员应拥有自身的人力资本,运动员人力资本投资也是一种实际的投资行为,它存在着与物质资本相同的产权归属关系问题。当前我国许多关于运动员纠纷的深层次原因是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关系的复杂性所引致的。2) 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具有如下含义:首先,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必须与交易相联系,并在运动员转会与流动过程中得以体现;其次,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是一种行为权;第三,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社会经济关系的范畴,是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权益关系进行界定和调整的制度规范。3) 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权能结构是由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等这样一组权力束构成。4) 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作为产权集合中的一员,既具有产权的一般属性,也具有其独特的属性。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具有排他性、可分解性和可交易性。5) 运动员人力资本载体并非天然是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主体。人力资本与其载体不可分离的特性,决定了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所有权与其自身分离的情况下,人力资本的一部分权利将可能被限制或被删除,从而导致人力资本产权的残缺。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旦制度确定了运动员所有权属于运动员自身,那么在运动员流动过程中,运动员所有权就无法转移,交易和转移的只是运动员的支配权和使用权。

参考文献:

[1] 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4.

[2] 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162.

产权本质 篇3

一、产权的界定

(一) 西方学者的观点

产权经济学的开山鼻祖科斯从外部性的角度界定产权, 认为“产权就是财产所有者的行为权利”, 即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的权利。经济学家德姆赛茨在《关于产权的理论》中强调, “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产权的所有者拥有的他的同事同意他以特定的方式行事的权利。”以菲吕博腾和配杰威齐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指出, “产权不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这一定义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可以看出, 西方学者基本是以私有产权为出发点, 这与他们所在社会制度是相互关联的。

(二) 我国学者的观点

与西方学者相反, 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我国学者的出发点必然是公有产权或国有产权。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产权就是所有制权利;产权是反映经济主体对财产的权力关系的概念;产权是以财产权为基础所形成的权利集合体, 这个权利集体由一组权利构成, 包括产权主体对财产享有的所有、占有、使用、处置收益等权利。

综上我们得出结论:第一, 产权不再简单地被看作是人与外界稀缺物之间的关系;第二, 产权不是所有权, 也是一组权利束;第三, 产权作为一种人造的社会工具或制度安排, 在协调和规范人们争夺稀缺资源的过程中, 必须得到社会的强制实施。这三点是对产权基本性质的界定, 其他一切分歧主要是研究的视角不同。

(三) 经济实体的产权具体分析

我们以企业这最广泛的实体来分析产权在这一实体的形式运动。同时, 我们指明产权不单是所有权, 而是一组权利束, 由所有权、使用权、用益权、让渡权具体构成。

首先, 企业是产权的载体, 其参与者都是相应的产权主体。从上向下分析, 股东相对来说是最重要的产权主体, 不仅拥有对整个企业所投资本的所有权, 还有对企业收益的受益权, 以及享有对自身所拥有权利的让渡权;董事则也享有相应财产的所有权、使用权, 对资产如何处置是他们所应作出的决策。再往下到经理、员工都拥有相应的权利, 不仅是对自身所具有的知识、能力以及所付出劳动的所有权、使用权。相应的任何一名企业人员都拥有分享企业收益的权利, 只是这里分享的形式不同, 股东以及董事可以拿到相应的股利分红, 而员工则是以工资、福利等形式来享受用益权的。故企业是多种产权的集合, 是产权的整体。

其次, 企业的经营过程其实是产权的运动过程, 其中有着产权的分散和交易、产权的价值利用等等。企业是属于股东的, 但是却有着许许多多的产权主体的存在, 他们的存在势必有着某种权利的行使以及交叉抵触。当然产权的分散是有成本的,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交易费用。

概括而讲, 企业是产权的集合体, 是产权运动的载体。企业生产过程是各种经济资源的所有者进行资源联合、团队生产, 进而实现整体利益及其合理分配的过程, 是一种产权关系的运动过程。

二、产权对会计的影响

(一)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由社会产权运动及其结构变化所决定的

首先, 产权界定应是会计产生的基本动因之一。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 度量衡是源于产权界定的需要, 度量衡的统一, 是一次重大的产权制度变迁, 它大大地降低了产权界定和交易的成本,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会计的产生可能也是源于产权界定的要求。如同度量衡不统一将导致高昂的交易费用一样, 会计制度的不统一, 也将因交易费用太高而制约产权交易的发展, 从而降低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所以,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统一规范的、符合产权效率的会计准则和制度。

其次, 任何一个时期的会计制度和形式都是建立在一定产权关系上的。从原始社会到现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时期, 产权思想经历了由起源到演进再到发展三个阶段, 每一段由于所有制形态和体制不同, 所应用的会计不同。从公有产权到私有产权, 会计明显的表现了双重性, 即一方面要达到生产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另一方面还要维护产权主体的利益。会计作为一种有效地监督和管理手段所发挥的作用, 更是最大限度地被财产所有者利用。如果说会计的产生是一种必然, 那么会计也是为特定的产权服务, 并建立在一定的产权关系上。

(二) 产权需要会计来反映和管理

一个企业的经济事项实质是产权运动的过程, 会计则是对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由此来看, 产权自身即是会计所作用的对象。产权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而会计是经济发展的必需, 故二者是不可分的, 这也是会计发展的必然。一个经济单位的产权价值运动结果及其过程, 须依赖于会计的全面、系统、恰当和及时的反映和控制。通过会计来反映产权运动所存在的问题或者优点, 进而重新配置所拥有资源, 达到更高效率。同时, 产权的社会化程度越高, 会计对产权所进行的反映与控制越具有关键性作用。

(三) 任何一种类型的会计都是维护特定的产权制度的

任何一种类型的会计都会受产权的影响, 并表现为维护特定的产权制度。世界各国的会计模式同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由于法律体系是产权关系和产权制度在法律上的直接表现, 所以会计模式更直接的是与一个国家的产权结构相关。由此可见, 会计与产权的关系是密切的。同时, 产权制度是会计政策选择的出发点与归宿, 会计政策选择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契约安排;提高产权效率是制定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

三、产权会计的产生———产权与会计的融合

会计由产生到发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产权关系上的, 而这种关系是需要会计来反映、计量并且加以维护。那么这二者所结合势必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这就需要一个全新的角度和视野来思考, 即产权会计, 它是会计界在借鉴产权经济学的新思想与新的基础上所取得的一个成果。

产权会计主要是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对现行会计理论和会计行为进行解释, 在产权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会计问题, 利用会计特有的方法对产权运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 旨在确认产权性质、计量产权价值、反映产权形态变化、披露产权信息, 发挥其对于产权界定和保护的作用, 维护与保障产权主体的经济权益。

产权会计的研究对象是产权价值运动过程、结果及其所填的产权经济关系。在现实生活中, 任何经济活动、任何资金运动的背后都是一种“权利”的变更, 一种“产权”的运动。产权会计就是要通过对各产权主体的“产权及其运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提供有关产权及其变动的会计信息, 为有关各方进行预测、决策等活动提供服务。

四、会计的本质———产权关系运动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从产权角度来看待会计的本质问题。显而易见, 无论是过去的会计, 还是现实的或未来的会计都确实存在着一个对产权、产权经济乃至对产权关系运动的全面而深入的认识问题。会计因产权而产生, 并因产权的发展而发展, 在这一产生与发展过程中, 我们界定会计的本质为产权关系运动, 即:会计是一个反映产权关系运动, 并随产权关系变化而变化的人造系统。

首先, 关于会计的本质的认识存在很多观点, 但不管是受托责任观、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 还是我们界定的产权关系论等等, 都认同会计是一个人造系统, 是人类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而发明和设计的, 只是不同观点下人的目标角度不同, 这个系统所偏重的内容不同而已。

其次, 会计是随着环境和认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这个环境和认识的变化则主要是基于产权的变化与发展。从原始社会的蒙昧状态到现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产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渐清晰, 它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这一产权环境和认识的变化主宰着会计的龙脉。大家目前所共同认知的我国的会计目标首屈应是受托责任观, 而西方发达国家则认为是决策有用观, 这之间区别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二者所存在的社会产权体制的最根本不同。

再次, 会计反映与监督的是会计主体中各产权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变化。在现代产权理论看来, 一切经济活动即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易关系的经济活动, 在本质上并非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而是产权的交易关系。那么, 作为反映和控制这些经济活动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 也在本质上是对产权界定、产权交易以及产权价值运动的反映和控制。王跃武博士根据“职能—目标—本质”的认识过程以及会计职能、会计目标的分析, 得出会计对象的本质是产权关系, 而会计的本质是产权关系运动, 指出“运动”一次既包含了会计这种活动的动态之意, 也包含了“产权关系运动”这个根本属性。同时, 这一本质描述还较好地概括了会计受托责任与会计契约论共同的产权基础, 并对它们做了进一步的改进、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伍中信.产权与会计[M].上海: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8.

[2]郭道扬.论产权会计观与产权会计变革[J].会计研究, 2004 (2) .

[3]柯树林.明晰产权与产权会计[J].财会研究, 2004 (10) .

[4]王跃武.会计本质之产权关系运动论[J].财会月刊, 2005 (7) .

[5]修志文.产权会计思想史研究的创新[J].财会通讯, 2006 (10)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产权本质】相关文章:

5本质04-09

本质特征05-11

本质安全05-12

本质规律05-01

价值本质05-14

管理本质05-25

学科本质05-25

本质思维05-29

文学本质06-04

摄影本质06-09

上一篇:办公平台下一篇:小儿神经免疫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