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性结节

2024-08-21

乳腺增生性结节(精选十篇)

乳腺增生性结节 篇1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是肝脏内非常少见的良性肿瘤样病变,据文献报道,近年来国内的发病率有增高倾向。笔者所在医院近期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旨在供同行分析和总结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学特征,以便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符合率。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49岁,偶感右上腹不适,近日来院就诊。触诊:可触及肝区包块,质硬。彩超诊断:肝右叶实质性包快。CT平扫:肝右叶前段可见7.5 cm×6.2 cm×6.9 cm大小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影,密度均匀,边缘清晰,CT值为35.9 Hu,增强早期病灶明显强化,中间未强化区域呈星条状;增强后期,病灶呈等密度,中心区见低密度裂隙影,边缘无包膜征象。CT诊断:考虑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经手术病理证实。

2 讨论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是一种少见的肝内良性富血供占位,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人推测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导致肝细胞结节增生。该病多见于女性,可能与雌激素刺激血管畸形发展和肝细胞增生有关,但与口服避孕药无密切关系,也可发生于小儿。病变常为单发,少数为多发,易发生于被膜下,边缘大多清楚,其病理特征为肿块内部有放射状纤维瘢痕组织由内向外分布构成分隔,隔内含动脉、静脉及增生的胆管。临床上多见于30~60岁女性,无特异性症状,多偶然发现,也可表现为腹痛及腹部肿块,无恶性变及出血并发症。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主要与原发性肝癌(HCC)鉴别,其次需与肝血管瘤鉴别。原发性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大多呈“快进快出”强化特征,部分病灶有假包膜,边界清,常有裂隙状低密度坏死区,增强后无强化,常见门脉癌栓及淋巴转移,临床甲胎蛋白(AFP)增高提示可能。而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多呈“快进慢出”强化特征,肿块无包膜,边缘清,中心有低密度瘢痕区,多有延迟强化。典型肝血管瘤早期从周边呈结节及环状逐渐向中心强化为特征。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从病灶中心区向周边迅速强化为特征。此外,还应注意与肝腺瘤、纤维板层肝细胞癌等相鉴别。

乳腺结节什么原因 篇2

乳腺结节患者的日常护理

1、心理上的护理非常重要,乳腺结节对人体的危害莫过于心理的损害,因缺乏对乳腺结节的正确认识,不良的心理因素过度紧张刺激忧虑悲伤,造成神经衰弱,会加重内分泌失调,促使增生症的加重,故应解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刺激。对心理承受差的人更应注意,少生气,保持情绪稳定,活泼开朗心情即有利乳腺增生早康复。

2、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保持性生活和谐。可调节内分泌失调,保持大便通畅会减轻乳腺胀痛。

3、改变饮食,防止肥胖少吃油炸食品,动物脂肪,甜食及过多进补食品,要多吃蔬菜和水果类,多吃粗粮。黑黄豆最好,多吃核桃,黑芝麻、黑木耳、蘑菇。

4、多运动,防止肥胖提高免疫力。

乳腺增生性结节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10月进行治疗的8例FNH患者,男2例,女6例。年龄21-50岁,平均31.8岁。8例患者中7例无临床症状,在进行常规体检时,偶然发现肝内病变,1例患者出现腹胀。3例患者既往有口服避孕药病史。8例患者9个病灶均进行手术切除。手术前实验室检查,患者甲胎蛋白(AFP)均低于30ug/L。

1.2MSCT检查方法 8例患者术前均行MS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仪器为Brillance 16螺旋CT扫描机。扫描范围包括膈肌顶部至肝脏下缘,层厚为2 mm,层间距为2 mm。动态增强扫描采用肘静脉高压注射碘海醇,其注射速度约为3 ml/s。在注射25s后行动脉期扫描,60 s后行门脈期扫描,3 min后行平衡期扫描。将获得的图像进行回顾性观察分析,包括病灶的分布、大小、数目、强化特点。

2.结果

2.1MSCT征象 7例单发,1例多发(2个),肝左叶5个,肝右叶4个。直径2.6-5.9 cm,平均直径3.9cm。病灶边界清晰,外形呈圆形6个,椭圆形3个。边缘出现分叶状改变4个。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6个,等密度3个;动脉期高或稍高密度7个;门脉期低密度1个,等密度4个,稍高密度4个;延迟期呈低密度3个,等密度4个,高或稍高密度2个。其中3个病灶发现包膜状强化,4个病灶中央纤维瘢痕动脉期无强化,延迟期明显强化(图1A-D)。

2.2MSCT诊断情况 MSCT检查8例患者无一漏诊,术前诊断为FNH 5例,诊断正确率62.5%。误诊为肝细胞腺瘤1例,肝细胞癌2例。

2.3病理组织学特点 8例患者病灶与周围肝脏组织分界清,肿块质地韧,表面不光整,其中在病灶的切面可以观察到中心性或者偏中心性的芒状瘢痕、纤维条索。切面呈黄褐色或灰白色,实性为主,部分病灶内部可见放射状排列的纤维化组织,分割肝组织形成小结节,无明显出血、坏死。显微镜下,FNH由增生的肝细胞,血管、胆管以及Kupffer细胞组成,无正常的肝小叶结构。病灶中央为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纤维组织瘢痕,中央纤维组织瘢痕可见增生的小胆管及迂曲的小血管,其间可见浆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图1E)。肿块无包膜,但与周围肝脏实质分界清楚。

3.讨论

FNH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局灶性肿瘤样病变,1958年由Edmondson首先报道,于1975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并在1976年被国际肝脏研究协会采纳,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部分学者认为与服用雌激素类药物有关。本组资料中3例具有口服避孕药物病史。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肝细胞对身体局部的血管之间的不正常反应增生。依据本研究资料,我们认为利用MSCT进行常规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能够提高FNH诊断正确率。

3.1FNH患者MSCT特点 典型FNH在CT平扫图像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分叶状肿块,多数位于肝脏薄膜下,可突出于肝脏表面。FNH一般为稍低或等密度,很少合并钙化,肿块中央出现裂隙状或辐射状更低密度。CT增强扫描后主要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增强幅度与主动脉相似,中央辐射状纤维瘢痕无强化,呈低密度。门脉期、延迟期对比剂廓清较慢,病灶整体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中央位置的瘢痕延迟期后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因此,MSCT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充分反映FNH病灶的特点,病灶整体强化的时间一密度曲线变化符合“快进慢出”的类型,病灶中央瘢痕呈现延迟强化的特点。

3.2CT征象和病理特征对照 病理学上典型的FNH由分叶状的轮廓和被起源于中央疤痕的纤维分隔围绕的肝实质组成。显微镜下,FNH由增生的肝细胞、血管、胆管以及Kupffer细胞组成,无正常的肝小叶结构。肿块无包膜,但与周围肝脏实质分界清楚。因此,FNH在CT平扫图像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FNH含有丰富的小动脉、引流静脉及血窦,属于富血供的肿瘤样病变,多期增强扫描CT图像显示病灶具有明显的动脉期强化,强化密度除中央纤维瘢痕外较均匀。静脉期及延迟期对比剂退出后,病灶强化幅度下降,整体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在病灶中央或偏离中心的纤维结缔组织瘢痕内含有大量的畸形血管、增生胆管的炎性水肿,由于纤维结缔组织的阻力作用,造影剂进入畸形的血管缓慢,同样,造影剂经血管、小胆管排泄缓慢。因此,在MSCT整个动态增强扫描过程,纤维结缔组织瘢痕表现为逐渐强化。但是,不太典型的FNH患者中因没有纤维瘢痕显示或者瘢痕不明显,所以,缺乏上述CT强化特征,单一影像学检查容易误诊。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附3例报告) 篇4

1 病例

(1)男,40岁,有嗜酒史,无任何临床症状,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体检时B超检查发现肝右叶占位性病变,3cm×2cm,有脂肪肝。行CT检查,提示肝右叶占位病变,考虑肝血管瘤。化验检查:AST54U/L,ALT86U/T,GGT164U/T,CEA阴性,肝病四项抗-HBs阳性,其余阴性。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经各种化验、CT、MRI检查,诊断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随访6年,无明显异常。

(2)女,38岁,有口服避孕药史,肝区不适,无其他临床症状,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体检时B超检查发现肝右叶占位性病变,6cm×5cm大小。行平面CT、强化GT检查,提示肝右叶占位病变,肝癌可能性大。化验检查:肝功能无异常,CEA阴性,肝病四项阴性。手术切除肿瘤,无肝硬化,术后恢复顺利。病理检查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3)女,42岁,无口服避孕药史,无任何临床症状,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体检时B超检查发现肝右叶占位性病变,4cm×3cm大小。行平面CT、强化GT检查,提示肝右叶占位病变,待出外肝癌。化验检查:肝功能无异常,CEA阴性,肝病四项阴性。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经各种化验、CT、MRI检查,诊断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随访5年,无明显异常。

2 讨论

FNH是少见的良性肿瘤性病变,亦无恶变可能。主要见于20~50岁女性,一般无明显症状,少数有腹痛和肝胀肿大。对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少数学者认为口服避孕药可作为FNH的刺激因素,导致血管增生和畸形,进而导致血窦中血流变化,促进了肝细胞增生(1)。目前肝良性肿瘤的辅助检查有B超、平面CT、强化CT、MRI等。然而,以上检查对于鉴别FNH及腺瘤与肝癌仍困难,单用一种方法有时无法提供任何鉴别诊断信息。故建议采用多种辅助检查方法。采用细针穿刺活检(FNH)仍然存在争议。对FNH有待开发有效的定性诊断方法,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如意金黄散治疗结节性红斑疗效 篇5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贵州贵阳550001)【摘要】目的:观察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结节性红斑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6月-2011年6月确诊结节性红斑患者4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对照组21例。治疗组用如意金黄散外敷患处,并以保鲜膜封包;对照组采用卤米松乳膏涂抹皮损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1%,对照组总有效率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如意金黄散外用治疗结节性红斑疗效优于卤米松软膏,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如意金黄散;结节性红斑;疗效【中国分类号】R2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269-01 结节性红斑是对称的发生于小腿伸侧的红色或紫红色结节的皮肤病,其临床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多发于春秋两季节,结节性红斑与中医学记载的“湿毒流注”、“瓜藤缠”相类似。主要症状是双下肢,尤其是小腿伸侧出现蚕豆至指头大结节,表现鲜红或紫红色,自觉灼热疼痛和有压痛,有的可伴有发热、下肢肌肉关节痛和小腿、足背浮肿。病程一般约6周,但亦有长达数月者,常可反复发作。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湿热内蕴,外感风邪,风湿热邪下注肌肤、阻塞经络、气滞血瘀所致。治宜清解湿热,活血化瘀。如意金黄散源于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为《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收载品种,由天花粉、姜黄、大黄、黄柏、白芷、生天南星等十味中药配伍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热毒瘀滞肌肤所致疮疡肿痛、丹毒流注,症见肌肤红、肿、热、痛,亦可用于跌打损伤。近几年,笔者采用如意金黄散治疗结节性红斑47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47例均为本院皮肤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6例,男2例,女24例;年龄20~65岁,平均32.6岁;病程2周~8个月。对照组21例,男1例,女20例;年龄25~65岁,平均31.8岁;病程1周~6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 主要根据小腿伸侧突发对称性、疼痛性鲜红色结节,有压痛,无破溃,可自然消退;组织病理检查为间隔性脂膜炎而确诊[1]。1.3治疗方法:(1)治疗组 如意金黄散(本院自制中成药)开水调成糊状并加麻油适量涂于患处,并以保鲜膜封包,2次/日,每次一个小时。药物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2500g,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000g,天花粉5000g共研细末。(2)对照组 卤米松乳膏(商品名:澳能,香港澳美制药厂生产,医药产品注册证号HC20100039),直接涂于患处,2次/日。(3)疗程 治疗期间停用其他口服及外用药,疗程为一个月。1.4疗效标准:疗效判定标准:临床治愈:皮疹消退≥90%;显效:皮疹消退≥70%;有效:皮疹消退≥30%;无效:皮疹消退<30%。总有效率以临床治愈加显效计算。1.5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临床治愈9(34.6%)例,对照组临床治愈2(9.5%)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6.1%,对照组总有效率66.7%,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与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由表1可得,如意金黄散外用治疗结节性红斑疗效优于卤米松軟膏,值得临床推广。3讨论结节性红斑是炎症性脂膜炎的最常见形式,青年女性多见[2],本组中青年发病较多,男:女比例为1:14.7,病变部位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3]。结节性红斑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报道该病主要病因为链球菌或结核杆菌感染[4-7]。多数学者认为结节性红斑的发生可能是机体的一种迟发性过敏反应,也可能是一种免疫复合物疾病[8],而诱发本病最常见的抗原可能是B溶血性链球菌与结核杆菌[9]。结节性红斑的主要表现为由红变紫的皮下硬结,痛处固定不移,是典型的瘀血表现。是外感风邪,湿热内蕴,风湿热邪流注肌肤,阻塞经络,痹阻气血而致,病机以实邪为主,血瘀阻滞为病机的关键。外感风寒湿热毒邪,搏结于脉,痹阻气血是发病的外因。阴阳气血失调,正气不足易感外邪,无力祛邪是疾病发展、转归、预后的重要因素。据此治疗结节性红斑以活血化瘀为宗旨,根据外感邪气,个人体质、初发复发、病程久暂的不同,强调分期辨证论治。如意金黄散又名金黄如意散、金黄散,为中药复方制剂,出自清代《外科正宗》,如意金黄散为中药复方制剂,由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天花粉、生南星、苍术、厚朴、甘草等组成,方中重用天花粉、姜黄,能除热消痈并破血行气通经,散瘀消肿;黄柏、大黄性寒味苦且有活血行气、通经镇痛、清热解毒作用;厚朴、陈皮、苍术天南星理气燥湿化痰;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理气活血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如意金黄散具有改善局部血流情况,减少药物对局部的继发性损伤和局部水肿情况,还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血管通透性、迅速恢复血管弹性等特点,另外还可以激活巨噬细胞,从而达到抗菌的作用。其功效可归纳为抑菌、抗炎、镇痛、解痉,有减轻局部疼痛、水肿、渗出物过多和继发性感染等。本研究中,采用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结节性红斑,与卤米松乳膏相比,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结节性红斑,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方法安全、简单,使用方便,基本无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是治疗结节性红斑的理想药。 参考文献[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60.[2]王光超.皮肤病及性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665-666.[3]Richard B Odom, Willian D James,Timothy G Berger.安德鲁斯皮肤病学[M].第九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50.[4]MertA,Ozaras R,Tabak F,et al.Erythema nodo sum:an experience of 10 years[J].S Cand J Infect Dis,2004,36(627):424-427.[5]吴泳,徐祖森,王育英,等.84例结节性红斑临床分析[J].福建大学医科学报,2005,39(1):75-77.[6]李玉堂.结节性红斑84例临床分析[J].新医学导刊,2008,7(4):40-42.[7]李园园,李恒进,赵华,等.结节性红斑117例临床分析[J].军区进修学院学报,2008,29(3):170-172.[8]Requena L, Requena C. Erythema nodosum[J].Dermatol OnlinJ,2002,8(1):4[9]徐舰,朱惠军.结节性红斑11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6,8(4):512-513

乳腺增生性结节 篇6

关键词: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病理诊断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FNH) 是肝脏的良性病变, 临床比较少见, 不易与原发性肝癌、肝腺瘤、错构瘤等鉴别, 手术创伤及诊断不明确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精神负担。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0例术前诊断FNH的临床资料,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0例中男10例, 女20例;年龄15~56岁, 平均 (32.6±7.5) 岁。无明显症状及体征25例 (83.3%) , 伴有上腹部不适5例 (16.7%) 。2例 (6.7%) 可触及右上腹包块, 1例 (3.3%) 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30例均无口服避孕药、应用类固醇激素及恶性肿瘤史;4例 (13.3%) 有长期饮酒和吸烟史,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轻度升高。所有病例肝功能均为Child A级, 胎甲球蛋白 (AFP) <20μg/L, 癌胚抗原 (CEA) <5ng/ml。单个结节29例 (96.7%) , 2个结节1例 (3.3%) , 结节直径2~14cm;肝左叶结节11例 (36.7%) , 肝右叶结节19例 (63.3%) 。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不排除肝癌15例 (50.0%) , 疑为肝血管瘤5例 (16.7%) , 考虑FNH 10例 (33.3%) 。

1.2 诊疗结果

手术治疗27例 (90.0%) : (1) 开腹手术18例, 经腹腔镜病灶切除9例; (2) 右肝段切除11例, 右肝局部切除7例, 左外叶切除7例, 左内叶局部切除2例; (3) 术后病理报告FNH 26例 (3例送外院病理会诊也证实为FNH) , 高中分化肝细胞肝癌1例; (4) 无手术死亡病例, 术后无明显并发症, 术后7~14d出院; (5) 随访2个月至10年, 失访1例, 余26例无复发。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获得FNH明确病理诊断3例 (10.0%) , 结节直径2~4cm, 随访观察3年无变化。

2 讨论

2.1 发病机制

FNH是由于肝动静脉血管畸形引起周围肝组织假瘤样增生所致, 而非真性肿瘤。形态特点是中央瘢痕形成及供应肿瘤的动脉 (滋养动脉) 在瘢痕中走行[1]。文献报道, 可能与雌激素刺激血管畸形发展和肝细胞的增生有关, 但与口服避孕药无密切关系[2]。FNH无包膜, 多位于肝包膜下, 病灶边界清楚, 可在肝脏表面形成脐凹, 部分可突出表面, 呈蒂状, 切面一般呈浅棕色或黄白色, 少见出血、坏死。FNH分为两类:典型性和非典型性[3]。典型的FNH肿块内部可见星状的瘢痕纤维组织, 由内向外分布构成辐条状纤维分隔, 内含动脉、静脉及增生的胆管, 供应各结节。非典型FNH缺乏异常的结节样结构或畸形血管, 但总是存在胆管增生。大部分病例与腺瘤相似, 几乎所有病例的小叶轮廓都不清楚, 且缺乏肉眼可见的中央瘢痕[4]。本组有9例结节内检出丰富动脉血流, 切面可见典型的星状瘢痕, 在肝脏表面形成脐凹, 部分可突出表面呈蒂状 (图1~2) 。

切面中央可见星状纤维瘢痕组织形成的间隔向四周放射

术中可见滋养动脉, 表面可见脐凹, 部分可突出表面, 呈蒂状

2.2 诊断与鉴别

在Edmondson 1958年引入FNH这个概念以前, FNH常被误诊为肝腺瘤、胆管肝细胞错构瘤、局灶性结节性硬化等。文献报道, 绝大多数FNH患者没有症状, 只有不到1/3的患者因为有轻微的上腹部疼痛不适或腹部肿块等临床表现才被发现[5]。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 如B超、CT、MRI常不能准确显示病变的性质, 经常将FNH误诊为原发性肝癌。本组病例的术前影像学检查也如此, 有15例不排除肝癌诊断, 5例疑为肝血管瘤, 另有1例将肝癌误诊为FNH, 最终手术病理明确。

彩超可检测到血流自肿块中央向周边呈放射状分布, 但检出率低, 约为20%[6]。有文献[7]表明, 超声造影能显著提高FNH的诊断准确率, FNH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的持续增强现象通常在肝腺瘤及肝癌不会出现, 这也是FNH的重要鉴别点。螺旋CT和MRI联合检查仍是目前最主要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可显现同上述病理特点相一致的影像学征象。典型征象包括平扫时病变密度或信号接近周围正常肝组织, 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 呈“快进慢出”方式强化, 中央瘢痕延迟强化等[8]。

对于穿刺活检, 有作者认为易致出血和胆漏, 故不主张使用。我们认为, 常规的影像学检查对诊断FNH有困难时, 且又不能完全排除原发性肝癌, 超声引导下行细针穿刺活检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只要操作得当, 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 由穿刺引起的大出血和胆漏的风险基本可以避免。

2.3 治疗

我们认为, 对于影像学检查考虑FNH, 且选择非手术治疗的, 尽量行穿刺活检明确诊断。本组有3例经细针穿刺活检明确为FNH, 得以非手术而继续随访观察。对于影像学检查疑似原发性肝癌而没有获取病理诊断的, 我们主张积极手术切除。对有症状、进展快、体积较大、性质不明确, 不能除外肝腺瘤或恶性肿瘤者, 应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对于合并肝炎者, 虽然影像学诊断提示FNH, 鉴于肝炎合并结节存在肝癌的可能性及部分FNH与高分化肝细胞肝癌较难鉴别, 仍建议手术治疗。本组1例手术证实为高中分化肝细胞肝癌, 目前预后良好。在手术方法上, 近3年有9例行完全的腹腔镜下肝切除术, 效果良好, 均在术后7d出院。

参考文献

[1]谢淑飞, 梁长虹, 赵振军.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学诊断[J].广东医学, 2006, 27 (4) :527.

[2]栾文勃, 康德新, 孙立国, 等.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MRI临床诊断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9) :136.

[3]李涛, 汤钊猷.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研究进展[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7, 13 (9) :643.

[4]董莘.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病理和影像学表现[J].沈阳部队医药, 2007, 20 (4) :277.

[5]Cherqui D, Rahmouni A, Charlotte F, et al.Management of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and hepatocellular adenoma in young women:a series of 41 patients with clinical, rad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orrelations[J].Hepatology, 1995, 22 (6) :1674.

[6]Vilgrain V.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J].Eur J Radiol, 2006, 58:236.

[7]徐作峰, 徐辉雄, 吕明德, 等.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超声诊断[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5, 21 (11) :847.

乳腺增生性结节 篇7

关键词:超声造影,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FNH) 是继肝血管瘤后的第二种常见良性肝脏占位性病变。男女比例为1∶8, 发病年龄相对较年轻, 80%的FNH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 预后良好, 一般无需治疗[1], 但FNH易被误诊为肝癌, 导致不必要的手术, 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精神负担。常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往往很难做出诊断, 本文对已得到病理证实的FN H病例的超声造影资料进行分析, 探讨超声造影在F N H中的诊断价值。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 0 1 0年1月至2 0 1 2年4月, 对1 7例就诊于我院的FNH患者的17个病灶进行了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其中男4例, 女13例;年龄19~53岁, 平均35岁;均为单发结节。12例均经手术, 5例经穿刺活检获得病理学证实。

1.2 造影检查设备

采用Ac u s o n S e q u o i a 5 1 2超声诊断仪, 4C 1探头, 频率1.0~4.0M Hz, 对比脉冲序列成像 (CPS) 技术, 造影剂为注射用六氟化硫微泡剂 (商品名声诺维, 包装剂量4.8mg/5ml, Bracco, Italy) 。造影前先用常规超声扫描病变部位, 观察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供情况等。注射前向瓶内注入无菌生理盐水5ml, 轻微振荡使其充分摇均, 抽取2.0ml混悬液, 经肘静脉以团注方式注入, 紧接着推注5ml生理盐水。造影时嘱患者平静呼吸, 自注入造影剂开始连续观察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声像图表现共6min, 必要时间隔10min后, 行第2次造影检查。

1.3 超声结果

1.3.1 二维超声

低回声11例, 略低回声6例;病灶大小3.2~12.0 cm, 平均 (6.5±2.3) c m。位于肝右叶13例, 肝左叶4例;部分伴分叶状轮廓及低回声晕, 肿块内部回声分布尚均匀, 边缘清晰, 无包膜。

1.3.2 彩色多普勒超声

1 3例病灶中央有粗大的血管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可探及动脉频谱, 阻力指数 (RI) 较低, R I<0.6。

1.3.3 超声造影

动脉期1 7例均在早期增强, 1 3例有中央动脉向四周放射状灌注, 动脉晚期为均匀的增强, 15例在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表现为高回声或等回声, 2例表现为低回声。

1.4 确诊经过

本组病例中2例因触及腹部包块前来就诊检查发现, 3例因腹部胀痛检查发现, 其余12例均为体检或行其他检查时偶然发现。12例甲胎蛋白 (AFP) 、癌胚抗原 (CEA) 、肝功能均正常。2例HBs Ag (+) 、HBe Ab (+) , 且病灶位置手术风险较大, 行射频消融术, 术前穿刺活检, 病理证实为FNH。1例超声造影及增强CT均考虑为肝癌, 术后病理诊断为FNH。3例行超声造影检查表现为典型的FN H征象, 且经穿刺活检证实, 病灶大小4.0~5.0 c m, 患者无任何不适症状, 建议继续随访观察, 间隔半年复查超声, 病灶大小均无明显改变。

2 讨论

FNH一般分为两种类型:经典型和非经典型, 其中经典型占80%。经典型的特点为: (1) 肝细胞的异常结节样结构; (2) 中央星状瘢痕或畸形的血管; (3) 不同程度的小胆管增生。经典型F N H病灶切面为红棕或黄棕色, 与正常肝组织颜色相近, 没有包膜, 中央可见星状的瘢痕纤维组织。在显微镜下表现为结节样增生的实质, 由类似正常的肝细胞、Kupffer细胞、血管和胆管等组成[2]。非经典型FNH分为毛细血管扩张型、细胞不规则型、混合增生及腺瘤型。毛细血管扩张型由一个常表现为萎缩的肝板构成, 扩张的肝窦分隔该肝板, 并包含有一定程度的胆管增生, 较大的病灶可以合并出血或坏死。混合增生及腺瘤型FN H有两种可变的成分, 一种类似于毛细血管扩张型FNH, 一种类似于腺瘤型FNH。非经典型病变往往缺乏异常结构的结节或畸形的血管, 但增生的胆管是存在的[3], 几乎所有非经典型FN H病例均缺乏肉眼可见的瘢痕, 此种类型在超声检查时亦缺乏特征性表现, 容易误诊。

FNH是一种良性病变, 无恶变倾向, 仅极少部分有破裂出血的并发症, 且绝大多数没有任何症状, 多在体检时发现。有作者提出, 只有在肿块有恶变倾向、不能排除恶性肿瘤时才行手术切除[4], 根据文献统计[5,6,7,8,9,10,11], 80%以上FNH破裂出血患者的病灶>5cm, 这提示>5cm的FNH病灶破裂出血的风险加大, 若病灶靠近肝包膜, 手术切除或许是最合适的。

我们观察发现, 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FNH尚有局限性 (图1-3) , 彩色多普勒超声17例中符合者仅13例, 结合超声造影则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图4-7) , 术后标本亦证实肿块切面中央可见瘢痕 (图8) 。这与邓晶等[12]研究证实的大于3.0cm的病灶可以根据超声造影中特有的轮辐征和中央瘢痕来作为FN H的诊断依据是一致的。

因此我们认为, 超声造影可以作为诊断FN H的重要手段之一, 尤其是超声造影表现结节内轮辐征和中央瘢痕, 且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则可以暂不手术, 减轻患者恐惧感和不必要的痛苦。

参考文献

[1]Hussain SM, Terkivatan T, Zondervan PE, et a1.Focal nodula r hyperplasia:findings a t sta te-of-the-art MR imaging, US, CT, and pathologic analysis[J].Radiographics, 2004, 24 (1) :3-17.

[2]李涛, 汤钊猷.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研究进展[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7, 13 (9) :643-645.

[3]Vilgrain V.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J].Eur J Radiol, 2006, 58 (2) :236-245.

[4]李智宇, 蔡建强, 毕新宇, 等.肝脏增生性瘤样病变72例临床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 2012, 50 (2) :97-100.

[5]Hardwigsen J, Pons J, Veit V, et a1.A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 of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J].J Hepatol, 2001, 35 (2) :310-312.

[6]Behrend M, Flemming P, H albfass HJ.Spontaneous bleeding of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as a rare cause of acute abdomen[J].Chirurg, 2001, 72 (10) :1201-1204.

[7]Kleespies A, Settmacher U, Neu haus P.Spontaneous rupture of hepatic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a rare cause of acute intraabdominal bleeding[J].Zentralbl Chir, 2002, 127 (4) :326-328.

[8]Rahili A, Cai J, Trastour C, et a1.Spontaneous rupture and hemorrhage of hepatic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in lobus caudatus[J].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Surg, 2005, 12 (2) :138-142.

[9]Koch N, Gintzburger D, Seelentag W, et a1.Rupture of hepatic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About two cases[J].Ann Chir, 2006, 131 (4) :279-282.

[10]Demarco MP, Shen P, Bradley RF, et a1.Intraperitoneal hemorrhage in a patient with hepatic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J].Am Surg, 2006, 72 (6) :555-559.

[11]Chang SK, Chung YF, Thng CH, et a1.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presenting as acute abdomen[J].Singapore Med J, 2005, 46 (2) :90-92.

乳腺增生性结节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7例FNH, 其中男3例, 女4例, 年龄18~48岁, 平均32岁。大多数无症状, 由B超体检偶然发现;所有病例无肝炎病史, AFP阴性, 其它各种肿瘤标志物检查均为阴性。

1.2 方法

使用西门子emotion螺旋CT机行平扫及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常规层厚5mm。碘海醇注射液100ml, 高压注射器自肘静脉注入, 速率2.5ml/s, 三期扫描时间为开始注射造影剂后25s、55s、180s。

2 结果

7例FNH病人均为单发, 其中病灶位于肝左叶者2例, 肝右叶者5例, 病灶大小2.5~8.5cm, 平均4.2cm, 其中有5例位于肝包膜下。平扫为稍低或等密度, 除中心瘢痕外, 密度较均质, 共有5例可见中央更低密度瘢痕, 瘢痕呈典型星状者2例, 不规则形者3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除瘢痕外呈明显均一强化, 强化幅度与主动脉相近, 无中央瘢痕者呈明显均一强化;门脉期病灶强化幅度降低, 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为主;中心低密度疤痕及纤维分隔延迟期强化4个, 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周围见线样血管强化影、似不完全包膜强化3个。

3 讨论

FNH是一种肝脏良性肿瘤样病变,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 FNH的检出率逐渐上升, 是继肝血管瘤后最常见的良性局灶性肝实质病变, 主要见于青年妇女。分为典型性和不典型性FNH, 典型性FNH以异常结节, 畸形血管和胆管系统增生为特征;不典型性者以胆管增生为特征, 同时缺乏异常结节和畸形血管或者二者之一。约80%的FNH是孤立性病变, 多发性FNH常合并肝血管瘤、脑膜瘤、星形细胞瘤和其他器官的动脉发育异常。

FNH直径多<5cm, 边界清, 通常无包膜, 镜下病灶由异常排列的正常肝细胞、毛细胆管、枯否氏细胞、血管组成, 病灶中央有星状瘢痕并见辐射状纤维分隔, 瘢痕内有厚壁的供血动脉。中心星状瘢痕和辐射状纤维分隔为其病理特征。FNH无恶变倾向, 长期随访观察, 病灶可以缩小, 甚至自发性消退[3]。现认为肝FNH是正常的肝细胞对先天性或获得性异常血管的反应性增生, 故病变中除有异常血管, 还主要有正常的肝细胞、Kuffer氏细胞、胶原基质、胆管及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

FNH的血流动力学特征: (1) 离心性血液供应:供血动脉由病灶中心向周围呈辐射状分布; (2) 血液引流途径:有两条, 一为直接引流到病灶周围肝组织的中心静脉, 或由肿瘤内血窦直接引流到周围正常肝组织扩张的肝窦内。反应性增生的胶原基质和纤维组织分隔呈离心性辐射状在畸形血管周围包绕, 称为中心星状疤痕。

FNH的螺旋CT扫描有一定的特征性, 典型的CT表现为:病灶常位于肝包膜下, 平扫呈等、低密度, 中央可见更低密度瘢痕, 典型者呈星状;增强动脉期呈明显强化的富血供肿块, 强化幅度与主动脉相近;部分可见低密度辐射状纤维分隔;而在门脉期呈等、略高密度肿块, 延迟期呈等、略低密度;中央瘢痕在动脉期及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而呈低密度, 至延迟期可呈轻中度强化。本组7例于动脉期, 除中央瘢痕外呈明显均匀一致强化, 此为FNH的最重要的征象。其中5例平扫见病灶中央更低密度瘢痕, 4例延迟扫描见瘢痕强化, 表现较为典型。Choi等[4]报道了12例FNH, 仅有2例呈典型表现而确诊, 其余10例因CT表现不典型而误诊为恶性肿瘤。

FNH是一种少见的良性局灶性肝脏肿瘤样病变, 发病原因不明, 其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螺旋CT特别是多排螺旋CT对肝脏的三期强化扫描, 可对大部分FNH做出定性诊断, 有利于临床诊治。典型中心瘢痕的FNH较易诊断;无典型瘢痕者, 结合CT平扫以及动态增强扫描多期表现, 综合临床分析, 大多数可做出正确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FNH) 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 以提高其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肝脏FNH的CT资料7例。结果 FNH的典型CT表现为:平扫为稍低或等密度, 除中心瘢痕外, 密度较均质;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除瘢痕外呈明显均一强化, 强化幅度与主动脉相近, 门脉期病灶强化幅度降低, 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为主。中央瘢痕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未见明显强化呈低密度, 而在延迟期强化。结论 肝脏FNH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 结合临床特点可作出明确诊断。

关键词:局灶性结节增生,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参考文献

[1]Uggowitzer MM, Kvgler C, Ruppert-Kohlmayr A, et a1.肝局灶结节增生的影像诊断现状[J].德国医学, 2001, 18 (1) :3l.

[2]叶慧义, 高方挂, 董宝瑞, 等.肝脏局灶结节样增生的综合影像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9, 34 (4) :258-260.

[3]Carlson S K, Johnson CD, Bender CE, et a1.CT of focal nodular-hypeq~lasia of the liver[J].AJR, 2000, 174:705-712.

乳腺增生性结节 篇9

1 FNH的临床表现及病理

1.1 临床症状及发病机制

FNH多为单发, 直径通常小于5cm, 70%~90%的患者一般无临床症状, 多为体检偶然发现, 肝功能多正常, 肿瘤指标均为阴性[3], 少数患者可有上腹部不适症状, 该类人群病灶体积较大且位于肝脏表面, 考虑为肿块压迫及推挤所致[4]。

文献[1]报道FNH好发于女性, 男女比例为1∶8, 考虑与长期口服避孕药有关, 国内报道的FNH患者男女比例为1∶3~1∶2, 甚至男性多于女性[5,6], 女性患者中口服避孕药者比例与普通人群无差异[7], 考虑可能为国内外生活习惯差异影响了统计结果。同时国外有相当比例研究报道16岁以下儿童甚至婴儿患病[8,9,10]。近年倾向于认为FNH的发病机制与肝血管畸形引起的肝实质周围假瘤性生长有关, 肝细胞异常增生可能与肝血窦内高压及高速血流有关[11,12], Vilgrain等[13]报道247例发现肝内孤立结节的患者中, 有148例证实为FNH, 其中20%伴发肝血管瘤, 只有9%的肝血管瘤患者无FNH。Turowski等[14]研究认为FNH的发生与血管瘤有关, 肝血管瘤的瘤内血管栓塞可能会引发局灶性肝细胞增生。

1.2 病理分型及诊断

典型FNH的大体病理特征是以星状纤维瘢痕组织为核心, 向周围呈辐射状分布的纤维组织分隔, 将肿块分为分房状结构, Nguyen等[15]报道中心瘢痕的出现率为49%, 肿块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清楚, 无包膜;镜下病理见肿块实质具有大量正常功能的肝细胞、增生的结缔组织、Kupffer细胞、畸形胆管、巨噬细胞及异常血管, 邻近病灶的正常肝组织、病灶与肝组织连接区及大的星状瘢痕内可见大的中心性或偏心性厚壁血管。总之, 典型FNH病理诊断三要素为中央星状瘢痕、畸形厚壁血管及毛细胆管增生。

非典型FNH大体病理结节状改变不明显, 切面病变中心缺乏星状瘢痕, 镜下组织学表现分为3型: (1) 毛细血管扩张型:纤维间隔内有较多扩张的血管, 内膜无增生, 肌层增厚, 类似血管瘤, 短小的血管间隔内可见小胆管增生。 (2) 混合型:肝细胞实质性增生, 类似于肝细胞腺瘤, 病变区域见少许纤维间隔及少数畸形血管, 而另一些区域类似毛细血管扩张区, 易见增生的胆管。 (3) 伴肝细胞不典型增生型:可具有上述不同类似成分的表现, 但突出表现为肝细胞增大、核深染、核形不规则, 可见多核, 核仁显著, 核分裂象可见, 易见核内包涵体及Mallory透明小体[15]。

Taouli等[16]提出诊断FNH的4项主要标准为厚壁血管、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胆管、结节病灶;2个次要标准为肝窦扩张和窦隙周围纤维。若有3~4项符合主要诊断标准即可确诊为FNH, 有2项符合主要诊断标准和1~2项符合次要诊断标准诊断为FNH可能, <2项主要诊断标准且无次要诊断标准则诊断为FNH阴性。

2 FNH的影像学诊断

2.1 CT表现

2.1.1 CT平扫

FNH在CT平扫下表现为局灶性等密度或稍低密度结节, 多数为单发, 通常位于肝脏的外周靠近包膜处, 边界清楚。典型的FNH中心可见低密度星状瘢痕影, 即由病理上结节中央的瘢痕组织构成, 较大的瘢痕影可将病灶分隔成多个结节表现, 较小的瘢痕表现为病灶中心较小的点、片状低密度影, 但边缘较清晰, 易于描画与结节实质的界线。非典型FNH中心瘢痕缺如, 由于FNH肿块中瘢痕组织以外的实质部分由大量正常功能的肝细胞、部分增生的结缔组织、Kupffer细胞、畸形胆管构成, 其构成细胞为正常的肝脏组成细胞, 组织结构接近于正常肝组织, 故非典型的FNH在一般CT平扫检查中, 密度上无显著特征, 难以与其他肝脏肿瘤及瘤样增生相鉴别, 需依靠CT动态增强扫描提高检出率。

2.1.2 CT动态增强扫描

由于FNH为富血供肿块, 病灶中有丰富的动脉供血及大的引流静脉及血窦, 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主体快速明显均匀强化, 中心瘢痕强化不明显, 门脉期及延迟期对比剂快速退出呈等或稍低密度。典型FNH镜下病理可见星状瘢痕内大的中心性或偏心性厚壁血管, 故在CT增强影像上对应地可见到动脉期中心星状瘢痕内明显强化的供血动脉, 门脉期或延迟期可见瘢痕逐渐强化呈等或高密度, 瘢痕面积减小或消失, 为是与其他肿瘤及瘤样增生的主要鉴别依据。非典型FNH由于病理上病变中心缺乏星状瘢痕, 故在CT增强检查中不能明确显示中央瘢痕在门脉期或延迟期的强化;但毛细血管扩张型FNH纤维间隔内有较多扩张的血管, 影像上可表现为接近肝血管瘤的强化方式;混合型FNH的结节内部分为肝细胞实质性增生, 类似于肝细胞腺瘤, 而另一些区域类似毛细血管扩张区, 易见增生的胆管, 故在CT增强上也可部分呈类似肝血管瘤表现;伴肝细胞不典型增生型FNH的病理突出表现为肝细胞增大、核深染, 故仅通过CT增强不易作出诊断。总之, CT动态增强扫描在典型FNH的诊断上有优势, 但对不典型FNH作出正确诊断的敏感性差。

2.1.3 血管强化程度扫描

FNH为富血供肿块, 病灶中有丰富的动脉供血及大的引流静脉和血窦, 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主体快速明显均匀强化, 当病灶中央有典型的星形瘢痕组织存在时, 瘢痕无强化而形成星形低密度区, 仅通过此对比征象即可作出明确诊断;然而, 由于FNH的中央瘢痕发生率并不很高, 仅占49%左右[15], 故仅依靠强化后的此征象作出诊断敏感性较低。但结合其血供丰富的特点, 仍可考虑利用FNH病灶主体强化特征作为诊断佐证。Johnson等[17]通过CT增强比较FNH三期扫描中病灶的CT值增加幅度与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的强化程度, 74%的FNH病灶在动脉期强化程度不足主动脉强化程度的50%, 而80%的FNH在静脉期弱于或等于下腔静脉强化程度的50%, 所有病灶都至少有这两种表现中的一种。故血管强化程度扫描可以对不典型FNH作出辅助诊断, 弥补CT增强检查在不典型FNH诊断上的劣势。

2.1.4 动脉期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病理提示FNH的供

血方式具有一定特异性, 为中央供血动脉分支呈放射状分布。利用多层螺旋CT行动脉期多平面或三维重建CT血管造影, 可显示肝内动脉系统, 有助于明确肿块与血管之间的关系, 最常见的有最大密度投影 (MIP) 和容积再现 (VR) 。通过MIP或VR重建肝内动脉血管图像, 可以较清晰地观察到FNH病灶的供血动脉表现为增粗扭曲的血管进入病灶中心, 随后分支呈蜘蛛样向外周辐射伸入结节内或表面[18]。

2.1.5 门脉期及延迟早期MIP及VR

Fukukura等[19]用胶凝剂注射到尸体的肝动脉和门静脉内, 证实FNH的血液引流途径有2条:①直接引流到病灶周围肝组织的中心静脉或肝静脉。②FNH内血窦直接引流到周围肝窦。通常的CT增强扫描观察下, 引流的静脉围绕肿块呈不规则强化环, 容易误认为是包膜强化而误诊为肝癌。利用MIP和VR技术, 将采集血管显影的时间调整为门脉期或延迟早期, 即可以通过门脉期血管重建成像, 观察这些粗大的引流静脉直接流入肝静脉或扩张的肝窦[17], 进而与肝癌的包膜强化及回流途径作出相对明确的鉴别。

3 MRI表现

3.1 常规MR扫描及Gd-DTPA增强

在病理成分上FNH中央瘢痕组织为纤维组织及浸润的淋巴细胞, 故典型FNH表现为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 T2WI为稍高或等信号, 而中央瘢痕T1WI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Gd-DTPA动态增强扫描见病灶动脉期显著增强, 门脉期轻度增强, 延迟期瘢痕轻度增强。中心和周围有时可见流空的血管影。由于MR对FNH中央瘢痕组织的成分较敏感, 其检出率明显高于CT[20], 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70%和98%[12,21]。需要注意的是, MR常规扫描及Gd-DTPA增强的诊断优势仅限于典型FNH, 对于不典型FNH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同样不能达到满意效果。

3.2 肝细胞特异性造影

由于FNH为正常肝细胞的异常结构增生, 病灶内含有Kupffer细胞, 对超顺磁性氧化铁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 SPIO) 颗粒有特异性的吞噬作用, 由于SPIO的顺磁性作用使病灶的信号显著降低, 由于中心瘢痕主要由纤维组织和淋巴细胞构成, 不具有摄铁功能, 故信号不降低, 表现为黑色背景下较亮的星形瘢痕影。此征象与肝癌等其他不含Kupffer细胞的肿瘤在SPIO增强中表现为瘤体高信号有明显的鉴别意义, 其特异性达76.5%[22]。由于SPIO增强检查利用FNH含有Kupffer细胞这一病理基础, 而此基础为FNH区别于其他局灶性肝脏病变在病理上的诊断依据之一, 即使对于不含有中央星形瘢痕的不典型FNH, SPIO增强也在FNH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优势。

3.3 肝胆代谢性造影

Gd-BOPTA、Mn-DPDP为肝细胞靶向性对比剂, 可被功能性肝细胞摄取, 跨窦状隙膜转运, 分泌到胆汁中, 经肝胆管排泄。因为FNH含有正常肝细胞及初级胆管盲端, 所以其摄取肝细胞靶向性对比剂与正常肝实质相仿, 而分泌缓慢, 初级胆小管盲端与外周胆管不相通, 使肝细胞靶向性对比剂在病灶区蓄积, 使FNH的信号保持等信号或高信号, 随着时间进一步延长, 周围正常肝组织的肝细胞靶向性对比剂被排出而信号减低, 而病灶区肝细胞又从畸形的胆小管再吸收对比剂, 呈相对高信号。Grazioli等[23]进行前瞻性研究, 发现注射Gd-BOPTA后1~3h, 96.9%的FNH表现为高信号或等信号, 而100%的肝细胞腺瘤表现为低信号。

3.4 MRA

传统的MR轴位断层图像由于受成像技术限制, 体层厚度较大, 一般不能连续整体地观察肝内血管的全貌。由于磁共振新的成像序列不断改进, 时间分辨率和层面间的空间分辨率得到良好的提升, 目前已经可以利用MR进行无间隔的容积扫描。利用Gd-DTPA增强三期扫描, 采取TR、TE、TI及反转角更小的梯度回波序列进行动态扫描, 通过多次屏气可做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延迟期成像, 在清晰显示脏器实质的同时, 还可以进行三维重建单独显示血管, 观察肝脏的血管分布, 对于显示FNH病灶内典型的放射状分布的供血动脉有与CT动态增强动脉期MIP重建相仿的效果。但由于MR腹部成像对患者呼吸控制要求很高, 国内外仅有个案报道[24,25]。

3.5 扩散加权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DWI) 检测的是水分子扩散运动受限的方向和程度, 其成像原理是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序列180°相位重聚脉冲两侧各施加一个梯度场 (强度和持续时间完全相同, 但方向不同) , 此梯度场引起质子失相位, 使移动质子信号衰减, 如果水分子在敏感梯度场方向上扩散越自由, 则组织的信号衰减越明显。以往DWI技术多运用于脑部组织的成像, 但是目前DWI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已日趋成熟, 国内外大量肝脏MR研究表明DWI图像上呈高信号者提示病变趋向于恶性, 而FNH病理基础为正常的肝细胞, 故在DWI图像中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另外, 由于通过计算ADC值可以定量分析和比较病灶的信号强度, 故DWI在制订FNH定量诊断标准方面有较好的发展前景。Vossen等[26]报道, DWI在诊断FNH中作用较大, 阳性诊断正确率约为83%, 阴性诊断正确率约为94%, 尤其通过测定ADC值可以较准确地将FNH与肝细胞肝癌相区别, 肝细胞肝癌的ADC值平均为2.29×10-3mm2/s, 而FNH为1.55×10-3mm2/s, 因此, 利用DWI技术进行ADC值测定在FNH的诊断, 尤其是非典型FNH的诊断方面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4 超声表现

FNH超声灰阶成像表现为肝内边界清晰或欠清晰的结节, 可为等回声、低回声、略强回声和混合回声。病灶中心瘢痕多为不规则性放射状高或低回声, 内可见扩张的低回声血管, 此为FNH的特异征象, 但文献报道超声对瘢痕的显示率为10%~19%, 加之病理上中央星形瘢痕的出现率仅为49%, 因此尽管星状瘢痕为FNH的特异征象, 但其在超声上的出现率不高, 可以认为FNH在常规超声表现上无特异性征象。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粗大的血管流入肿块中心, 呈放射状分布, 频谱检查具有低速低阻的特征[27], 但单一出现粗大血管从肿块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征象, 或者单一表现为肿块中央动脉的低阻频谱特性均不能作出FNH的准确诊断, 仅在上述2个征象同时出现时可判定为FNH, 而在不典型FNH的病理改变中, 部分病变区域仅表现为增生的毛细血管及结构紊乱的胆管, 该部分组织在超声血流成像中为干扰诊断因素, 故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FNH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5 核素成像

FNH病灶中Kupffer细胞可以特异性吞噬99Tcm硫胶体颗粒, 在PET/CT扫描中可见到浓聚的病灶区[28]。另外, van den Esschert等[29]利用18F-FCH检测FNH病灶, 由于胆碱的摄取量是血流依赖性的, FNH为富血流肿块, 故18F-FCH的浓聚量高;同时FNH结节的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也较高, 极低密度脂蛋白是磷脂的主要成分, 18F-FCH与磷脂的亲和性强, 因而18F-FCH在FNH中含量较高, van den Esschert等[29]研究显示, 以标准摄取值≥1.20为依据诊断FNH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可达100%。

6 小结

FNH的病理基础有一定差异, 因此影像学表现有时不具有典型性, 但由于FNH的血流供应及细胞成分有较一致的表现, 且无恶变倾向, 不存在交界性转化的多种形态。故通过提高成像技术增加对典型中心瘢痕的识别率, 同时借助三维血管重建及肝脏Kupffer细胞的吞噬功能分析FNH内部的结构与细胞成分, 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从而避免手术或穿刺活检。

寒热并用法治疗结节性红斑1例体会 篇10

目前大多认为结节性红斑(瓜藤缠)的发生与感染有关,其中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結核、肠道感染及真菌感染(牙生菌、球孢子菌及孢浆菌),均可引起本病。药物如颠剂、溴剂、磺胺类及口服避孕药也可能与本病有关;某些系统性疾病如白塞病、炎症性肠病、结节病等或肿瘤常伴有结节性红斑,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认为是对致病微生物药物等变应原的迟发超敏反应。通过散寒祛湿,温经通络法,治疗此病1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病历资料

患者,女,55岁,因不明原因双下肢出现直径3~7cm结节,对称性散在分布,压之硬,皮温高,自觉疼痛、酸胀、时而好转,时而加重如此反复约7年,延及双足,双足弥漫性肿胀,双下肢沉重,不能行走。舌红、脉数。西医诊断:结节性红斑。中医诊断:瓜藤缠。证属湿热蕴结。治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处方:苍术10g,黄柏10g,薏米30g,牛膝30g,银花30g,玄参30g,鸡血藤30g,甘草30g,连翘30g。服上方16剂后,疼痛较前缓解,但双下肢弥漫肿胀。皮温转为正常,舌淡,苔白,脉沉细。辨证属阳虚寒凝。治以温阳补血,散寒通滞。处方:熟地30g,桂枝10g,薏米30g,牛膝15g,鸡血藤30g,麻黄3g,白芥子5g,川芎30g,黄芪15g,鹿角胶10g,土鳖虫10g,炮姜6g,益母草10g,甘草10g。服药9剂,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双下肢略肿胀,行走仍感不适,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沉细。证属阳虚气弱。处方[4]:附子6g,桂枝10g,茯苓30g,泽泻15g,防己15g,黄芪30g,白芍10g,鸡血藤30g,薏米30g,白术10g,蒲公英10g,赤小豆10g,土鳖虫10g,木瓜30g,益母草10g,生姜6g,炙甘草6g。服药14剂,双下肢肿胀已消失,行走基本正常。皮损处皮肤颜色也转为正常。半年后随访无异常。

讨 论

瓜藤缠是一种发生于下肢的炎性皮肤病。因结节犹如瓜藤绕腿胫而得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此证生于腿胫,流行不定,或发一二处,疮顶形似牛眼,根脚漫肿,……若绕胫而发,即名瓜藤缠”。相当于西医的结节性红斑。其特点是:散在性皮下结节,鲜红至紫红色,大小不等,疼痛或压痛,好发于小腿伸侧。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以春秋季发病者为多[5]。

本病因注意休息,适当抬高患肢,以减轻局部肿痛。注意饮食宜忌,忌饮酒,勿食辛辣发物。避风寒,防潮湿,冬季注意保暖,以防复发。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1):42-45.

2 邢丽娟.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护理体会.西南国防医药,2010,20(7):794-795.

3 李永伟,韩咏梅,朱红,等.结节性红斑患者PPD试验阳性的临床意义.浙江预防医学,2004,16(10):65.

4 李曰庆.伤寒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5 熊曼琪.中医外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上一篇:协同备课平台下一篇:口头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