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厂建设

2024-07-03

教学工厂建设(精选十篇)

教学工厂建设 篇1

关键词:教学工厂,园艺,专业建设

一、教学工厂的涵义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院长林靖东先生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将学院、培训中心和企业三元合一提出“教学工厂”的先进办学理念。所谓“教学工厂”就是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 并使两者融合在一起。作为教学场所, 可供教师和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教与学;作为工厂, 可以面向企业、公司承揽设计、加工、科研开发等任务;教学工厂采取无边界组织结构形式, 按“无界化”理念管理, 充分发挥校内外资源, 培养团队精神, 强调协作, 鼓励奉献, 支持创新, 增进交流, 激发活力, 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改善教学科研条件, 实现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目标。

二、教学工厂的发展历程

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不是单指以利润为目标的工厂实体, 而是用教学工厂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活动。这一办学理念源于“教学医院”的重要启示。教学医院设立的目的是为医学教学提供实践的环境, 在与医疗实践紧密结合的环境中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教学工厂”正是借鉴这一重要模式营造“模拟企业”的环境。这一理念在按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产学研融合服务新加坡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升华。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之所以成功, 笔者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措施和概念的提出、实施和完善。

(一) 校企产学合作。

在教学工厂的起步摸索阶段, 学院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吸纳先进的技术和资金, 按照“教学工厂”的办学理念, 全面模拟企业环境, 引进模式化实训项目, 注重起步公司研发机构的安排与学院科研实训实施等资源相融合, 安排学生参与项目工作, 从学中做, 做中学, 培养有经验的未来员工。

(二) 重视研发项目。

在教学工厂发展阶段, 在学院不间断为学生安排工业项目设计的同时, 特别是注重配合企业的需求和前沿化项目的选择, 配备有企业工作背景的双师型教师, 把“项目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形成学习机制, 通过项目研发来实现能力的培养, 实现校企紧密合作, 共同为新加坡经济社会服务的目的。其中有许多项目是国防尖端项目和生命科学高新项目以及世界级电子工程方面的比赛项目。这些项目的研发成功, 不仅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声誉和行业圈内的地位, 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 知识管理概念。

知识管理也叫经验积累与分享的管理理念的引入和实施。包括培育一种学习文化, 在这种文化中教师能够收集知识和其他成员共享, 以便取得更好的绩效。

(四) “无边界”管理概念。

所谓无边界是指其横向的、纵向的或外部的边界不由某种预先设定的结构所限定或定义的这样一种组织设计。南洋理工学院引入这一管理学概念营造了大家需要合作的氛围。无界化的思想使每位教职员工忘记自己的某一身份, 成为一个项目的分子, 强调团队合作, 全校合作、校企合作, 慢慢积累成为一种学习型组织的文化, 这种注重协作、沟通、资源共享的意识, 促进了研发项目的实施和顺利完成。

(五) 双师型教师团队。

南洋理工学院严把教师进入关, 要求录用的教师必须有五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 作为五级讲师分类的最底层级的教师, 首席讲师必须是某一行业的尖端人才, 二级讲师为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专家层面的人才, 聘请企业专家到学校兼职, 形成一支双师型教师团队, 为实现教学工厂教学理念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 按照“无货架寿命”的理念, 突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养, 跟踪掌握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组建多学科互相配合、各尽所能、各展所长的项目研发团队。既能按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开发专业课程, 培养人才, 又能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服务。

三、教学工厂理念启示下的园艺专业建设构想

近些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推进和快速发展, 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教学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不相适应、在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职业教育特色不够鲜明、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仍未到位等突出问题。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办学理念具有专业教学与行业要求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特点, 对园艺专业创建为国家重点专业的建设具有很好的启示。

(一) 产学结合, 强化项目训练。

采用工学结合, 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目标与价值, 探索和完善“四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夯实基础期、技能训练期、实战演练期、顶岗磨合期”的凸显职业性的四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见图1) 。具体做法:一年级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期间, 参观“职教集团”中的现代农业企业, 接触和参与生产认知实践, 树立专业思想, 规划职业生涯;二年级学生通过校内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进阶式”训练, 掌握园艺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职教集团单项任务和技能的反复训练, 提高职业意识和技术操作熟练程度;三年级学生通过工学结合, 校内承包经营, 实战演练1个生长季, 检验学习成果;或者通过职教集团承担工作任务和轮岗训练, 学习和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由此过渡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 最终实现“走出校园, 融入社会”。

(二) 理实结合, 实施项目课程。

首先要按能力标准设计综合化改革课程和实训教学的内容体系, 并形成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训为主体特征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其次要依据专业领域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技术能力要素, 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来梳理和提炼单元与综合技术能力, 将单元能力的培养融入综合化的核心课程中, 同时将单元能力按典型工作任务融入构建的综合实训项目中, 通过工作过程的完整训练来强化综合技术能力的培养;再次依据能力序列提升和知识序列递进的要求, 形成能力和知识并进的教学安排, 进一步按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落实工学结合的具体实施途径;最后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质量评价标准和操作实施规范以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

1.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课程结构设计。

一是针对园艺生产管理、园艺产品和农资营销、园艺产品检测、园艺技术推广等四个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道德、知识和能力构建课程体系, 在“以能力为本位”课程观指导下, 立足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 着力寻求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及拓展技能的相关课程协调开发的平衡点, 突出职业性, 把技能、知识、态度有机结合, 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目标;重组教学资源, 培养“职业道德好、专业技能强、发展后劲足、综合素质高”的新型高素质园艺技能型人才。二是按照职业教育自身规律, 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和岗位标准构建以果树栽培技术、蔬菜栽培技术、花卉栽培技术、园艺植物育种与种子生产技术为主的主干课程基本框架, 与植物保护技术、设施园艺、植物组织培养等辅助课程灵活组合, 更好地服务于专业主干课程;以园艺产品加工与贮藏、农业技术推广、园艺产品营销、花卉应用与设计等拓展知识和视野的选修课程补充和完善课程体系, 从而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2.推进项目式教学。

一是选择与专业核心要素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打破学科体系, 将职业岗位能力所需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重新组合, 搭建成新的内容框架, 整合成新的课程。结合华东地区先进园艺生产特色, 充实教学内容;基于园艺生产经营工作过程, 分解各工作环节, 果树、蔬菜、花卉生产、组织培养等课程构建为“原理、实践和过程合一”的项目教学设计。二是改革课程内容, 注重补充、更新国内外实用的新品种、新技术, 突出华东地区园艺生产特点, 尤其是具有出口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园艺产品, 如无锡阳山水蜜桃、葡萄、草莓、水果黄瓜等, 编写《蔬菜栽培技术》、《果树栽培技术》、《花卉栽培技术》、《园艺植物育种与种子生产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等工学结合教材。

(三) 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通过从科研院所特聘专家对专业建设和教学、科技活动进行全面指导;采取国内外培养相结合、职业性教学与学术性科技活动相结合等措施, 培养在省内园艺行业中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 主持工学结合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和园艺成果转化、帮带青年骨干教师。聘请园艺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 构建专兼职教师组成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四) 建设园艺作物生产教学工场。

在原“农林科技示范园区”的基础上, 高起点、高水平、高科技含量地建设多功能实践教学工场:设施设备精良、训练项目丰富、实训技术先进、能同时满足100名学生从事园艺产品生产、营销和管理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 具有集实训教学、岗位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化服务融为一体的真实职业教育氛围, 同时, 依托“江苏农林职教集团”强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 确保生产性实训占校内实训的81%以上。

(五) 建立内生动力机制。

工厂标准化建设 篇2

所谓企业标准化就是“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在这里所指的活动尤其包括建立和实施工厂的标准体系,制定企业标准和贯彻实施各级标准的过程。

工厂在“三项整治”活动中,按照上级机关及目前比较成熟的标准分类方法,对我厂的标准进行了完善细化,经过几年的发展变化,当年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有些已不能满足当前的生产需求,需要进行重新进行修订和评审,已确保文件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一、文件的分类及定义

(一)技术标准。技术标准是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核心,是实现产品质量的重要前提,其它标准都要围绕技术标准进行,并为技术标准服务。说的确切点,技术标准就是生产相关的各种技术条件,在我厂就是技术标准编制规范,各型装备的技术说明书、修理工艺、验收细则,指导原材料采购和验收的标准,设备维护管理标准,计量检定标准等。

(二)管理标准。管理标准是工厂生产经营活动和实现技术标准的重要措施,它把工厂管理的方方面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到修理装备的质量的管理上。管理标准是对工厂有关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环节运用标准化原理所作的规定,它涉及工厂的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

(二)工作标准。工作标准是生产高质量产品、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实现各项技术标准的重要保证。具体来说,工厂的工作标准就是对各部门、单位的各类人员的基本职责、工作要求、考核办法所作的规定,包括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办事细则、考核标准和相互关系准则等。

二、工厂标准化体系建设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一)做好标准化工作要立足一个“实”字。工厂的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取得好的成效,认识是前提,队伍是关键。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化机构是基础,这也就是厂长、书记在工厂开展“转思想、改作风、打基础、上能力”的初衷。这里所讲的这个“实”字,是指的既要做到机构“实”,又要做到内容“实”。为做好工厂的标准化工作,由企业经营处牵头成立了工厂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任命了各专业的组长和具体承办人,努力做到统筹规划、组织协调,使标准化工作在组织机构上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推进工作比较顺利。下一步,技术、管理、工作标准体系及配套的文件,能够做到内容纵向主线清晰,标准协同一致,横向分工明确,配合紧密,这样一来,才能使所编制的技术、管理、工作标准的内容既符合工厂生产管理的实际,又具有符合性、适宜性和可操作性。

(二)做好标准化工作要加大一个“宣”字。工厂花费人

力、物力辛苦构建的企业标准体系不是看的,而是要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的。再好的标准要想让员工做到,首先就是要让员工知道。因此,后续的制度陆续完成定稿后,各单位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尤为重要,要通过采取举办标准化基础知识学习培训班和标准化知识讨论会等形式,突出抓好员工素质的提高,要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去执行贯彻,这才是最根本的。工厂目前在制度的落实上不是很到位,在制度标准的宣贯和执行上存在不足,出了实情像个无头苍蝇乱撞,不知道怎么办,不知道给谁反馈、找谁解决,好多问题就这样拖了下来。

(三)做好标准化工作要突出一个“查”字。工厂辛苦建立起的标准体系是否发挥作用,关键在执行。标准体系只有在不断运行中方可得以完善,在完善后方可更有效地服务于生产、管理活动。为保证工厂建立的标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工厂、部门层面都要彻底动起来,互相监督抓落实,工厂抓部门、部门抓员工,双层检查,检查结果与部门考核挂钩,使标准化管理工作深入到基层。

关于在标准的落实上,我们认为目前也应该重视班组长的培养和班组建设工作。班组是工厂生产活动的细胞,是基本单元,是生产任务的最终承担者、实践者,他们的管理水平反映工厂的管理水平,也决定工厂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那么作为班组的负责人,班组长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教学工厂建设 篇3

关键词:教学工厂;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汽车专业建设

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在学习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理念,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方面做了很多大胆尝试。本文以汽车专业为例,分析教学工厂理念对我院专业建设的一些启示及探索。

一、教学工厂模式

(一)教学工厂的内涵

“教学工厂”的职业教育模式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前任院长林靖东先生率先提出并在该校实施,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已成为新加坡职业教育的一个标志,在其他理工学院中得到广泛认可与推广,对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和经济腾飞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

1980年代,林靖东认识到新加坡企业规模小,又没有欧洲“学徒制”的传统,也不像德国拥有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因此,新加坡不具备实施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条件。但双元制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职业教育理念是值得新加坡学习和借鉴的。另一方面,林靖东又研究了“教学医院”的运行机制。医学院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同时又在教学医院临床实习,教学医院既是医院又是课堂,老师既是医生也是讲师,教学始终与医疗实践相结合,并紧跟医学科技的发展。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林靖东将双元制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医院的运行模式应用于工程领域的教学,便形成了“教学工厂”的职业教育模式(见下图)。

教学工厂理念图(A-工程系 B-企业 C-讲师 D-工程师 E-学生)

教学工厂是在学校教学环境内营造企业生产环境,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为学生营造一个综合科技的教学环境,工作流程、生产技术等尽可能多地模仿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获得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作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与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比较,将学校、企业二元合一的教学工厂模式可谓是“一元制”模式,职业院校在校内即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全面结合。

教学工厂的精髓在于产学研结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真实与适用的教学设备、模拟与模仿企业环境而创建的教学环境、具有专业经验及项目开发能力的教学团队、可持续及有利于能力开发的平台、合适的校企合作项目以及系统的教学工厂项目平台(TFPP)。

(二)教学工厂模式的运行

以学院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是教学工厂模式运行的必要条件。以学院为本位能保证教学过程相对的独立性、完整性与稳定性,学院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目的与时间安排教学内容和过程。在现有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开发,“理论、讨论、实习、项目”并存,让学生在制定项目方案、查找资料、实施方案、规划汇报等过程中自主学习,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中,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工厂模式,实现了真正的“项目教学”。

笔者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看到,该校学生在第一、二学年每个学期都有“学期项目”。所谓学期项目,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课程,与该学期其他课程同步进行,学生把该学期的课程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到学期项目里。一般来说,学期项目是模拟的,由老师依据本学期课程内容及以前的相关企业项目进行简单化处理与设计,使之成为个人项目或小组项目,引导学生完成。项目成绩由老师根据学生做项目的表现、课间作业、项目成果演示质量等进行评估。第三学年安排“毕业项目”,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企业研发项目,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得到;第二类是科技创新(专利)项目,由学系讲师设计;第三类是大学生竞赛项目,如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学生在做毕业项目时,全职在指定实验室或工作坊进行。毕业项目成绩评估由项目指导老师及评审老师共同完成,指导老师主要评估学生在做项目期间的表现、项目成果展示效果、项目报告质量等方面,权重为70%,评审老师主要评估学生在项目期中与期末的项目演示及答辩表现,权重为30%。

(三)教学工厂模式下的课程结构

新加坡各理工学院的三年教学框架为:第一、二学年为宽基础的专业培训课及学期小型项目;第三学年为专向课程、毕业项目及企业实习,其中学习优异者以做项目为主,成绩落伍者以专业方向课程培训为主。

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三个教学环节:大班教学(120-240人)的理论课、小班教学的研讨课(20-24人)及实验课(24-48人)。三个教学环節的时间分配比例视课程而定,一般为30%-20%-50%左右。教学以课程团队的形式完成,团队核心为课程协调与主讲老师,由该老师负责组织协调教材、教案、PPT、电子学习材料及考试内容等,由几个老师承担同一门课程的三个不同环节的教学。

二、我国在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标志。但相比于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还没有实质性突破

长期以来,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学科体系的专业课程内容、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导致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书本与生产脱节、学生与社会脱节。如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汽车制造工艺”课程为例,目前,全国公开出版的相关教材约15个版本,但基本上都是建构在学科体系基础上的,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的教材还没有1本。

(二)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需要同步提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加大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一是从企业引进有着丰富专业工作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二是选派教师到企业接受专业培训。但由于多种原因,引进教师的企业背景并没有被很好利用,很少为学校和企业牵线搭桥,而自身也渐渐地淡出行业和企业,导致专业能力逐步弱化。而下企业实践锻炼的教师在企业也多是个旁观者,很少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具体项目中去。所以,从表面上看,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在不断壮大,而实际上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并没有同步提高。

(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新加坡企业愿意与学校开展合作,是因为职业院校能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与培训、为企业开发产品、向企业提供优秀毕业生,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双赢的效果。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单一,多是一些大型企业迫于用工的需要与学校签定就业合作协议以及挂牌校外实训基地,而中小企业很少参与合作。校企合作难度大的根本原因是高职院校研究成果少,缺乏企业项目开发能力,不能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脱离市场需求,多數毕业生不能直接上岗。因此,导致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三、教学工厂理念对高职汽车类专业建设的启示

我院先后开设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工厂的先进理念给了我们在汽车类专业建设中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教学工厂模式下的专业设置完全是市场导向的,专业建设顺应产业结构与经济调整,密切结合企业岗位实际,构建以教学工厂理念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几年来,在汽车专业建设中,我校在学习和借鉴教学工厂等先进办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国情、校情探索新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我们通过引厂入校形式,引进了武汉华星天佑汽车销售有限公司(4S店)入驻校园,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4S店根据我院的教学安排全年向学生提供汽车销售、保养、维修、检测等技术岗位,使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对课程建设的启示

教学工厂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具有市场性、先进性、灵活性与前瞻性特征,教学内容都是模块式,采用柔性连接,以适应市场变化。

借鉴教学工厂理念,在汽车专业课程建设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剖析汽车制造、维修、检测、销售服务等岗位的能力要求,通过分析企业典型工作任务,重构课程体系,设计课程结构及内容,注重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提高。重构的汽车专业课程体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以及汽车人才市场需求,删减了部分纯理论课程,整合了“汽车构造”等专业课程,形成了维修、销售、服务三个专业方向。

(三)对教学模式的启示

教学工厂是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项目中,与小组同学紧密合作,在老师引导下完成项目。显然,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又相互合作,是一种货真价实的项目化教学方法。

在汽车专业教学中,我们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开展项目教学,项目的设置是关键。如何设置合适的项目?怎样的项目才能吸引学生?以“汽车制造技术”课程为例,我们设计了汽车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和零件加工等五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都通过能代表课程主要知识和技能的2-3个项目,把企业生产流程与技术结合到教学之中,以达到教学目标。我院汽车专业的教学项目多选择合作企业华星天佑4S店的企业项目,以方便项目的完成。而在汽车构造等课程中,根据我院汽车专业实训室现有条件,设计了发动机缸体拆装等项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知识,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今后,我们还要考虑通过开发企业项目创造一定经济效益。

(四)对实训基地建设的启示

秉承“用明天的科技,培训今天的学员,服务未来的新加坡”的办学思想,新加坡教学工厂的设备与软件先进,生产技术与工艺、经营管理模式等也是与企业接轨,技术开发项目也是最新的企业项目。

我们不能照搬教学工厂模式,但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应该学习新加坡经验的。我院是国家和湖北省模具实训等多个教学基地,有先进的数控机床、冲压加工及焊接加工等设备,这些设备都能很好地用于汽车专业的制造、维修实训之中。同时,我们将引进的4S店的维修、销售、管理过程引入专业教学之中,实训学生即为生产员工,培养出的学生具有一定工作经验,更能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毕业后深受企业欢迎。此外,我们建设了发动机拆装等实训室,所购设备先进且适当超前,也便于今后的更新改造。汽车专业有其特殊之处,如焊接、涂装、总装等都是大型现代化生产线,学校不可能建设和引进,借助区域优势,我校与东风汽车等企业开展了多年的校企合作,建立起了多家校外实习基地。

(五)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

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的教师要求具备5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具有很强的项目开发能力。这些教师不仅带来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还带来了企业项目和其他资源。项目的开发过程也成为教师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而完善的专业学习和教育培训制度又保证了教师“无货价寿命”的教学能力。

近几年我们比较注重从企业引进教师、项目和资源。此外,通过安排教师出国及下企业培训等形式,全面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教学能力。

四、结语

教学工厂模式缩短了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教学的距离,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教学工厂理念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同时,对这种先进的理念也要有冷静的观察与思考,我们不能简单照搬,而是取其精华,并与我们自身条件结合,创新出有自己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晓欢,向丽,陶悸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2] 蒋家宁,孙长坪.新加坡“教学工厂”与我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 .职教论坛,2012,(33):94-96.

[3]徐秀维.解读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与我国工学结合模式[J] .中国成人教育;2010,(4):17-18.

教学工厂建设 篇4

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 应具有教学功能、职业培训功能、科研和技术研发功能。教学功能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功能, 其他功能都是教学功能的延伸和扩展。实训基地与教学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课程和教学的建设与改革, 主导着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和内容。实训基地建设的本质属于课程和教学问题的一部分, 必须把实训基地建设与中职教育的课程和教学联系在一起进行整体性研究。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基地建设与课程改革、基地建设与示范专业建设相结合;技能教学与技能鉴定、技能教学与技能大赛相结合;产学研、学校与企业行业相结合;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相结合。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建成适应学生培养和社会培训要求的具有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的“教学工厂式实训基地”。

1 构建与“教学工厂式实训基地”相适合的教学环境

为了较好地解决学生学习知识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相脱节的问题, 使学生尽可能在模拟工厂环境的教学场所学习训练, 学校将企业的车间工作环境引入学校的实训教学环境之中, 使两者相互融合, 并实施以项目课程与任务为导向的实践性现场教学, 努力构建适合“教学工厂式实训基地”的教学环境。学校将这种课改的思想渗透到汽车维修实训基地的基本建设中, 将这种课改的理念物化到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

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和理实一体化实训车间, 在建设中充分体现“以能力为本位, 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课程改革思想。理实一体化教室主要是实施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教学, 对应于教学计划中汽车专业主干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训车间实施汽车品牌企业产品专门化教学, 对应于教学计划中汽车专门化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训车间均按照企业的工作环境、管理模式 (6S) 、设备布置要求来建设, 努力营造或模拟企业的工作实况。理实一体化教室和实训车间都拥有“理论教学区、实验实训区、教师办公区”, 做到“三区合一”, 并拥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这种与“教学工厂式实训基地”相适合的教学环境真正做到了“车间与教室的合一”, 课堂就是实验实训室, 车间就是学习场所。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方式, 将课堂搬到实训基地、实训工厂, 即所谓的“车间变教室, 工厂变学堂”, 采用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模式, 创建了“教学工厂式实训基地”, 真正的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指导学生实践, 实践促进理论提高的新的学习方式。

2 打造与“教学工厂式实训基地”相适应的教师队伍

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要求上专业课的老师走上讲台就能讲出为什么、是什么、解决其原理, 走下讲台到实习场所能亲自动手指导学生, 做演示, 参加实习操作。各教师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 取长补短, 使自身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在实训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深入细致地认真观察、实践, 使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学校可以制定和实施专业教师培训培养计划, 积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地选送一些专业教师进行各种专业培训和业务进修;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或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通过校企合作, 从企业生产第一线聘请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骨干人才作为兼职专业教师, 这样可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这种与“教学工厂式实训基地”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真正做到了“教师与师傅合一”, 教师既是理论传授者, 又是实验实训的指导者。真正做到了“学生与学徒合一”, 学生既是一个专业技能学习者, 又是一个合格产品的准生产者。

3 开发与“教学工厂式实训基地”相适用的项目课程

现有课程的设置受传统职业教育的影响过大, 没有考虑到本专业毕业生的业务范围中的基本内容, 如汽车维修岗位中, 汽车维护的内容占整个维修内容的50~70%, 岗位的技能也是最基本的技能, 而现在的课程体系从未将完整的维护内容列入课程, 即使部分课程中涉及到维护的内容也是在学完发动机、底盘构造与维修以后, 这样的课程安排, 将复杂的内容放在前面完成, 而将简单的内容放到后面, 不符合培养人才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规律, 也造成学生毕业后基本操作不会, 理论与生产实际脱钩的现象。

与实训基地相适用课程项目的确定, 既要贴近企业实际,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又要贴近学生和学校实际, 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可以通过开展企业调查, 了解企业对汽车人才的需求情况和汽车人才的要求标准。根据这些资料, 进行岗位分析、能力分析和教学分析, 然后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挖掘引进企业的典型项目, 并结合技能鉴定标准、技能大赛要求, 开发项目式课程。在教学中予以实施, 保证学生学到实用的技术和知识, 能够零距离上岗就业。这样可将汽车专业课程划分为: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整车、检测、喷涂、钣金、汽车美容等八个模块。各模块按系统机构的不同, 分设各个项目课程。每个项目课程都有明确、具体的课程内容和目标要求, 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简介、学习目标、实施设备和环境要求、学习知识、技能要求、实施步骤、学习评价等环节。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实物、教具、多媒体等手段, 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 转变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体化过程, 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促进理论的目的。

构建“五基五专”技能训练体系, 五个基本技能是:汽车基础技能、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汽车二级维护。五个专门化技能是:汽车电子、汽车检测、钣金、喷涂、美容。将各项技能习得作为整个学习期间的主轴线, 按照职业岗位技能形成的顺序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 从而培养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通过项目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体验、经历企业生产和工作过程, 提升学生对职业工作的感悟, 增强学生对企业生产、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和统筹能力。这样的项目教学使毕业学生基本达到企业工人操作水平, 基本实现了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这种与“教学工厂式实训基地”相适用的项目课程真正做到了“作业与产品合一”, 学生在完成既定作业的同时, 又在生产合格的准产品。

4 探索与“教学工厂式实训基地”相适当的教学方式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班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相当多的时间用于书写板书和绘图, 课时容量小。能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实物结构、挂图、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模拟设备、检测仪器、维修设备缺乏, 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所以理实一体化、就业导向、行动导向、学生为主体等教改思路, 应落实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可将现代化的电教设施和多媒体设备引入实训基地中, 解决技能教育中的难点, 突出技能教育中的重点, 提高技能教育中的效率。

可以采用“全员小班式理实一体化”教学组织形式, 将大班化为小班, 授课知识点按照模块进行, 有效地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每班一分为二, 由两位教师带班实施教学, 教师定课题、定项目、定教室, 学生进行跑班。这样有利于教师面对面地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也有利于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时间加强技能训练, 提高技能训练的质量, 更有利于实训设备、设施的保管, 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积极探索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等项目教学方法, 贯彻“非理非实、理实同步、顺序优先、动手优先”的四个教学原则, 实施“理论+实验、实训+理论”两个教学程式。积极将企业项目、技能鉴定项目、技能大赛项目等作为教学内容, 融入实训教学, 从而为学生独立面对未来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这种与“教学工厂式实训基地”相适当 (下转第183页) (上接第187页) 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合一”,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取小班化的教学形式、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和项目教学内容, 以任务形式驱动学生完成专业学习。

5 引进“教学工厂式实训基地”适宜的校企项目

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研究和实践中积极引进校企合作项目, 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学校利用社会资源, 以汽车维修市场为依托, 做好与企业的横向联系, 校企合作项目要体现“五性”, 即是代表性、真实性、合作性、先进性、实用性。

在项目的选择上, 能体现代表性, 如选择欧系的德国大众、美系的美国通用、亚系的日本丰田三大车系作为代表。在设备的引进上, 应体现先进性, 如引进博世、SPX、PPG、史宾尼斯 (Spansi) 等世界知名企业的汽车检测仪器、维修设备, 维修工具选用企业原厂的专用工具, 充分体现设备的先进性、专业性, 以适应不断更新的现代汽车技术。在实训车间的布局上, 具体体现真实性, 按照企业的工作环境, 布置理实一体化实训车间和教室, 体现出教室即车间、学生即学徒、教师即师傅的教学场景, 实现实训教学环境就是企业环境模拟、仿真,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企业的工作环境, 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过渡。在课程的设置上, 要体现实用性, 积极引进各企业的课程, 如:上海通用AYEC课程;丰田汽车公司TEAM21培训课程体系等。在培养的模式上, 强化合作性, 以建立“冠名班”, 实现企业、学校合作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这种与“教学工厂式实训基地”相适宜的校企项目真正做到“服务与创收合一”, 学校既培育人才, 又开展多种服务, 在服务中获得直接的经济收益, 在优质服务中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社会及市场的需要, 也会促使汽车维修技能人才的培养步入良性循环的正确轨道。

总之, 汽车维修实训基地不能简单地认为通过添置设备就能顺利地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而是应全方位开展创新才行。只有这样的理念, 才能更好地为汽车维修行业输送更多、更好的优质人才, 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实训基地建设是一项关系中职教育发展、关系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所需高技能型人才、关系一所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 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这项工作, 坚持改革创新, 以开创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新局面。

摘要:中职“教学工厂式汽车维修技术实训基地”新模式突破了传统实训基地模式的局限, 文章阐述了与该模式相适合的教学环境、培养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开发相适用的项目课程、探索相适当的教学方式以及引进相适宜的校企项目等, 为中职学校汽车维修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实训基地,汽车维修,教学工厂式

参考文献

[1]杜吉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52-57.

新形势下装备工厂文化建设的途径 篇5

紧贴时代主题 深刻理解装备保障企业文化的意义

随着军队转型建设和军民融合发展模式的深入,军区装备保障企业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艰巨。作为企业管理重要内容的文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领导和各军工企业的广泛关注。因此,军区装备保障企业的文化建设,应当紧贴时代主题,创新思维方法,为圆满完成保障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党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军区装备保障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军事文化基础,努力挖掘企业的底蕴,使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保障能力相匹配、与管理手段相吻合,为进一步增强军区装备保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手段,并有效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和竞争力,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青睐。作为军区装备企业主管部门,要针对装备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运用文化建设平台,积极引导企业突破旧框框,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以创新的思维分析和解决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使工作方式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把职工的理想信念和聪明才智凝聚到企业建设发展和服务保障上来,以更好地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

长期以来,沈阳军区装备保障企业坚持以企业文化建设为有效载体,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把企业文化與企业管理相结合,把传统理念与现代载相结合,将企业文化与军营文化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形成具有装备保障特色的企业文化载体。我们在借助传统文化载体的同时,积极运用信息化载体宣传企业风貌和职工风采,通过建立网上学习平台,电子书屋、装备企业信息以及影视资料等形式,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营造文化氛围,创造拴心留人的文化环境,为企业提供了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撑 。

紧贴使命任务 不断拓展装备保障企业文化的内涵

内容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核心,是装备保障企业文化发展的根本。加强装备保障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部队装备建设实际,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紧贴使命任务、紧贴实战、凸显装备保障企业特色,按照保障力生成规律模式,加强文化创新,不断开拓装备保障企业文化的内涵。

牢记使命,用企业文化引领思想。作为企业的指导机关和管理者,要紧围军队使命来认识装备保障企业的使命任务,从引导思想理念入手,使职工树立强烈的“干军工光荣,保装备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职工投身装备保障事业,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企业建设科学发展,圆满完成各项装备保障任务。从而真正使企业文化成为促进企业建设发展的精神支柱。

提升技能,用企业文化锻造队伍。随着军队建设发展和保障任务的变化,引导企业员工学习文化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建设精干高效的职工队伍,是军区装备保障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引领企业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和群众性学习培训活动,创建学习型企业,激发职工的学习兴趣。同时,采取岗位帮带、脱产培训以及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掀起学技术、学业务热潮,帮助员工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劳动技能,鼓励员工岗位成才、自学成才,使广大员工适应装备保障和岗位技能要求,从而推动企业科学发展。

着眼任务,用企业文化培养意志。通过强化文化和责任教育,长期保持和不断增强广大员工的责任意识,培植员工对企业的履职尽责和岗位奉献意识,使他们关心企业发展,关注服务质量。通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开展安全教育和宣传,提高员工的安全技术素质,确保生产安全和服务质量,促进战斗力的生成。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积极推行民主管理和自主管理,不断完善企业文化设施和场所的建设,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科学管理有机融合。

紧贴工厂实际 努力构筑军区特色的装备企业文化

在装备保障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注重与工厂实际相结合,不断改进思路和创新方法,努力增强企业文化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营造团结进取的环境氛围,构筑具有军区特色的装备保障企业文化。

与企业管理实际紧密结合,建立完善有效的运行机制。军区装备保障企业能够在逆境中保持强势发展劲头,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各级党委和管理者倡导把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管理全过程,不断完善企业文化运行机制。例如,7814工厂坚持“姓军为兵、以军为本、以民养军、科技兴厂”的理念,塑造了“建造精品船艇、提供优质服务、促进科学发展”的企业精神。2703工厂坚持“把职工当主人待,把客户当朋友处”,把以人为本贯穿于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建立并完善职工代表大会会制度,定期领导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制度,并采取多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深化职工在职教育。实践证明,企业在倡导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把制度约定与自我约束渗透于企业职工心灵之中,形成企业领导和员工自身形象与共同信守的意识形态,赋予员工以理想憧憬,使企业文化成为职工思想、行为的依据,从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不断创新企业文化的思路。坚持把思想教育转化为企业资源,把政治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通过对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的总结,探索出适应装备保障企业文化建设特点的方法途径。要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与培植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相结合,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与创新企业文化活动相结合,以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不断探索出新的路子。例如,7814工厂注重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精神培植结合起来,形成了“五气、三爱”为核心的企业风气,使工厂成为军区直属企业的“龙头”,被誉为陆装船艇的“明珠”。

以党建带动工建紧密结合,为实现目标提供文化支撑。企业党建这一核心引领和带动军工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为提高企业凝聚力、激发职工爱岗敬业热情提供助力,更为企业跃升经济实力和保障实力提供了支撑。近年来,沈阳军区装备部结合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坚持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党建工作内容,在直属企业中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筑牢党员干部的使命意识,自觉履行党章义务,坚守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修养,从而增强党性修养。近年来,军区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工厂开展先进班组和劳动模范评选活动,通过开展“文明科室、文明家庭、文明员工”的评选,培植企业的团队精神,形成“靠政策激励人、靠事业造就人、靠环境保留人”的人才队伍建设环境,营造了“上班请把烦恼放在门外、下班请把愉快带回家中”的工作氛围,形成“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的竞争机制,为企业文建设目标丰富了内容、提供了支撑。

PC工厂建设要点分析 篇6

想要建一个的PC工厂, 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必不可少的。

1 结构体系的确定

想要建一个工艺精湛, 运转高效的PC工厂, 首先要确定自己区域的普遍的建筑结构形式。预制构件的产品通常分为外墙板、内墙板、叠合楼板、楼梯、预制梁、预制柱、空调板、阳台板等。产品随结构体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生产工艺又随产品的不同而不同, 随之而来的厂房、运输、人员配置都会有所改变。所以, 在未确定结构之前就盲目的规划年产能、年收入是盲目而不切实际的。

目前预制建筑通常两种结构形式比较普遍。

(1) 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

该体系核心特点是结构连接技术采用竖向和水平两种连接方式, 竖向连接方式采用灌浆套筒连接方式, 水平连接方式采用钢筋插销方式和叠合楼板、梁节点现浇点方式。具体表现形式为:首先在设计阶段将住宅的各种构件拆分成标准部件, 做到模具定型化, 然后在工厂里用专用模具预制加工生产, 形成带装饰面及保温层的预制混凝土外墙板和阳台、带管线应用功能的内墙板、叠合梁板、柱、楼梯等构件部品, 通过蒸汽养护成型后运到现场, 采用大型吊装机械将各种构件现场装配, 就位后再将构件之间的节点现浇连接成整体, 形成完整的主体建筑结构。

(2) 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

是按标准化设计, 根据结构、建筑特点将柱、梁、板、楼梯、阳台、外墙等构件拆分, 在工厂进行标准化预制生产, 现场采用塔吊等大型设备安装, 形成房屋建筑。

现场施工除基础和构件节点等部位采用混凝土现浇外, 主要为机械化安装, 安装顺序为:柱→梁→板→楼梯、阳台→外墙体。施工速度快, 效率高, 现场工人数量大大减少。

钢筋连接及锚固全部采用机械连接和锚固形式。外装饰材料已整体预制在柱、墙体、阳台等构件上, 接缝采用嵌缝材料和防水材料嵌填。

2 市场的了解

对市场的了解, 是一个企业进入预制构件行业必做的基本功课。探清市场的需求量和趋势, 才能正确的对所要建的PC工厂的产能有准确的预判。目前虽然各个地区政府部门都对住宅产业化大开绿灯, 积极推广。但作为企业的经营者, 仍要冷静而客观的对市场作出准确的评估。

部分政府部门相关政策如表1。

3 土地的选择

土地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并无严格的限制, 有的地区像东北或者山东, 平原较多, 相对于来说比较好选择;但是像福建、四川地区, 山区较多, 多数需要平山和填方, 导致建设PC工厂土建成本较高。如果条件允许, 按照相对于适中的产能来说, 土地尺寸尽量选择在100亩-150亩之前。

生产厂房的长度通常在200m-230m之间, 每跨的宽度是24m-27 m之间, 如果由按照一条墙板生产线、一条叠合楼板生产线、一条钢筋加工生产线、一条异性构件生产线和搅拌站组成一个厂房的话, 厂房宽度应该在100m左右。如此计算, 厂房的面积通常在20000m2-23000m2之间。

一些观点提出堆场面积应是厂房的1.5倍或是2倍, 笔者认为是不科学的。通过多个PC工厂的建设经验, 笔者认为堆场的面积要依据企业的生产能力和运转能力而定。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 众所周知北方的冬季是无法进行土建施工的, 所以北方冬季PC工厂都要进行冬储, 为第二年做准备;而南方四季可施工, 并不存在冬储的需要, 所以显而易见, 两地需要的堆场面积并不相同;而将东北地区的条件生搬硬套到南方地区, 未免有东施效颦之嫌。

另外, 考虑到办公研发楼、餐饮宿舍、机修车间、泵房、变电、道路、绿化等基本条件, 土地需求的面积大概在70000m2-100000m2之间, 也就是100亩-150亩。

4 项目进度计划的拟定

一般一个PC工厂从拿到土地证到构件试生产, 需要8-10个月的时间。由于住宅产业化在我国是一个相对新颖的行业, 那么建立一个PC工厂都要做哪些工作;办哪些手续;如何能按时完成项目;如何配置好项目组并安排好每个人的分工;是企业头疼的问题, 那么首先就要拟订好一个详细的工作计划, 严格的执行, 才能保质保量的做好每一步的工作。

PC工厂的土建、设备、资质、设计等一系列工作繁多复杂, 笔者不一一赘述, 简单列出几项, 以供参考:

已有地块的布局规划;或现有厂房的改造并重新布局;生产车间面积及跨度规划;堆场及车流规划;配套设施规划;搅拌站及锅炉等设施规划;生产线布局及工艺;物料运输方式、构件存放方式;人员组织架构;审核编制招标方案、确定招标重大事项并组织施工招标;施工总承包合同;办理施工许可证;工程开工手续并签发开工令;监督工程进度及质量;控制工程款支付;工程进度质量及财务分析报告;施工图设计及文件审核;设计院初步设计方案、出扩设计方案等审核;设备招标文件编制;组织招标并协助甲方评标;代表甲方进行设备预验收、调试及终验收;工程验收并签发验收文件;供应材料进行现场验收;竣工验收证明并办理工程移交手续;协助甲方进行工程预决算和财务决算;建立工程保修体系和制度、落实保修单位和保修责任等等。

5 生产工艺的确定

经过多方的实践和观察, 越来越多的预制构件厂意识到工艺的重要性, 生产工艺并不是简单一张CAD图纸将几个模台随便摆放摆放。而是要通过实际的生产, 在生产中大量的总结出经验, 比如模台应该多大尺寸才能既保证不浪费材料而又便于工人作业;完成每道工序用几个模台最合适;每个模台用多少人才最高效;如何设置才能使流水线设备效率最高而故障最少的运转……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生产经验才能总结出来你, 正是所谓的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每条生产线的工艺和流程随产品的不同而不同, 以下举叠合楼板为例供大家参考。

6 其他因素

其他例如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协调统一、配套水电气设施、容积率、投资强度、绿化率等一系列指标, 在建设PC工厂时也是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

实施能源管理建设绿色工厂 篇7

关键词:能源管理,工业自动化,信息化,效益,绿色

0概述

在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基础上建立的能源管理系统,是以客观数据为依据,是企业实施节能降耗最根本的办法。 实施能源管理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在提高能源系统的运行、管理效率的同时,找到生产工艺能源消耗最佳数据,为企业提供一个成熟的、有效的、使用方便的能源系统整体管理解决方案;一套先进的、可靠的、安全的能源系统运行、操作和管理平台,实现安全稳定、经济平衡、优质环保、 监督考核的基本目标。

1现状分析

能源管理系统是一个集中管理包括各种能源动力的产生、输送、分配、调节直到终端能源消耗设备的复杂系统,所以不同种类能源动力的产生、输送、分配、调节系统差异非常大。由于企业使用的能源动力种类多(电能、热水、自来水、压缩空气、 氧气、氩气、二氧化碳、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混合气),甚至属于完全不同的工艺领域,因此目前企业的能源管理系统处于空白状态,每个部分都是通过人工抄表,人工编制报表的形式来进行监测管理,管理部门很难快速、准确而全面的了解企业能源动力系统状况和能源消耗情况,一方面不利于能源动力系统设备管理和维护,另一方面不利于企业能源管理和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

2实施

针对目前实际状况,需要建立一套能源管理系统,对各类能源消耗进行综合计量和管理,通过综合统计、分析,计算出产品的消耗的各种能源信息,以提高能源系统的运行质量、效率、安全性,为企业节能降耗提供决策依据。

2.1系统架构

系统采用三层金字塔体系架构,底层为能源现场层、中间层为能源集中层、顶层为能源管理层。

2.1.1现场层

现场层包括:通信管理机、数据采集站、远程子站、监测仪表等设备。

现场层是系统的最底层,主要完成各类的能源数据采集和与能源管理集中层的通信功能。由于实时数据是实现各种功能的基础,因此全面、实时、准确的能源管理现场层,是整个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保证。

2.1.2集中层

集中层包括:能源监测软件和能源集中监测SCADA服务器。

监测软件安装于监测服务器,用于各类能源实时数据的采集存储,并进行有效数据的上传和无效数据的屏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集中层是集中实时数据的中间层,通过与现场设备层通信获得的实时数据,完成整体能源系统的实时图形监测、状态监测、趋势图、报警。同时,可根据能源管理层分析的结果,进行系统协调优化,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设备运行效率。

2.1.3管理层

管理层包括:能源分析软件、能源管理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和Web服务器。

能源管理服务器主要用于分析软件的安装,是实现能源管理各类功能的基础。

数据库服务器用于数据的存储, 为能源管理软件提供各类基础数据。

Web服务器用于能源信息的网络发布,方便用户访问各类能源数据。

管理层是系统的最高层,主要完成各种能源信息的统计、分析。软件功能包括用户管理、设备信息管理、综合报表管理、 能源计量与统计考核、能耗运行分析、能源决策支持、数据查询及远程发布等。

2.2系统工艺

2.2.1供配电设计

供配电主要对50千瓦以上的重点耗能设备电能数据进行采集,包括电流量、 电压量、功率、电量。

电类能源数据由智能电力仪表采集, 数据由智能型电量表上的485接口经485线缆上传到通信管理机。通信管理机具有RJ45和485等多种通信接口,其一边通过485线缆与现场智能电力仪表相连接,另一边通过网线与附近网络机柜的现场工业交换机相连接,实现将数据通过以太网上传至能源集中监测SCADA服务器。

2.2.2水、气设计

水、气系统主要对热水、自来水、压缩空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液化石油气、 天然气、混合气的压力、温度、流量数据进行采集,同时系统自动监测所有压力、流量等过程量是否越限,发现越限及时报警并记录,保证系统安全运行。

水、气能源数据由非电类能源计量仪表采集,数据由计量仪表上的485接口经485线缆上传到远程I/O子站。远程I/O子站,具有RJ45和485等多种通信接口,其一边通过485线缆与现场计量仪表相连接,另一边通过网线与附近网络机柜的现场工业交换机相连接,将数据通过以太网上传至PLC数据采集站。PLC数据采集站采用,通过RJ45接口与工业交换机相连接,负责将所有的数据通过以太网整体上传至能源集中监测SCADA服务器。

2.2.3第三方系统设计

能源管理系统还涉及到部分具有内置系统公共站房能源的数据采集,包括: 变电站、地源热泵站、污水处理站、制氧站、空压站、二氧化碳/ 氩气混合站等等。

对于自身有完备系统的站房,其能源点的数据已经进入了自身系统,在与系统开发商深入商榷后,在开放通信协议并提供能源接入点数据输出的情况下,通过站房内的网络节点以太网的方式将能源数据点上传至能源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的的处理、显示、统计及分析、存储。

2.3能源管理中心

能源管理中心是能源管理软件为基础,集过程监控、能源管理、能源调度为一体, 实现优化管控、节能环保的高效应用平台。通过能源管理中心,及时了解真实的能耗情况,实现在信息分析基础上的能源监控和能源管理的流程优化再造,提出节能降耗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减少能源管理的成本,提高能源管理的效率,向能源管理要效益。能源管理中心在提高能源运行、管理效率的同时,更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成熟、有效、使用方便的能源整体管控一体化解决方案。因此,能源管理中心, 不仅是一套先进、可靠、安全的能源运行、 操作和管理平台,更是生产制造企业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之一。

3系统总结

机械工厂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综述 篇8

安全评价是以实现工程、系统安全为目的, 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 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 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 从而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针对项目的不同实施阶段, 安全评价的内容、深度及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 要做好建设项目的安全评价工作, 首先要了解企业建设项目实施的过程和程序。

机械工厂根据发展要求所实施的建设项目 (包括新建及改扩建项目) 一般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第一步为选址、立项阶段, 即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按照当地相关规划要求选择建设地址, 并报请主管部门 (如经信委、发改委等) 审批或备案立项;第二步为可行性研究阶段, 即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市场需求、建设和技术方案及技术经济性等主要内容进行可行性分析;第三步为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又包括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第四步为施工阶段;第五步为试运行和验收阶段。

针对建设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 按照《AQ 8001-2007安全评价通则》要求, 建设项目的安全评价可分为针对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安全预评价、针对项目验收阶段的安全验收评价。另外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13号《山东省工业生产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 对于重大项目针对初步设计阶段还要进行安全设施设计。下面分别对这三个阶段的安全评价目的、内容及要求进行论述。

1 安全预评价

安全预评价是根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 分析和预测该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 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AQ 8002-2007安全预评价导则》对安全预评价的工作程序做出了规定。其主要程序包括:前期准备;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划分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方法, 定性、定量评价;提出安全风险管理对策措施及建议;形成评价结论;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

安全预评价工作完成后需要形成安全预评价报告, 其主要内容包括:

(1) 概述:①评价依据:列出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被评价对象被批准设立的相关文件;其他参考资料。②被评价对象概况:选址、总图及平面布置、生产规模、工艺流程、功能分布、主要设施、设备、装置、主要原材料、经济技术指标、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人流、物流介绍等。

(2) 生产流程、工业园区规划、活动分布简介。

(3) 评价方法和评价单元。①评价方法简介;②评价单元划分。

(4) 定性、定量评价。①定性、定量评价;②评价结果分析。

(5) 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①可行性报告中已提出的安全风险管理对策措施;②补充的安全风险管理对策措施及建议。

(6) 评价结论。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工作需要由项目建设企业委托具有由安监部门认定的安全评价资质的单位承担。在安全预评价过程中, 项目建设企业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是加强与评价单位的沟通, 将建设内容中的基础资料及数据如工艺流程及特点、设备明细、人员数量、所需物料种类、储量及储存方式等尽量完整清晰地提供给评价单位, 作为评价单位进行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的基础, 从而能够更加准确有效地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安全预评价报告完成后须经安监部门组织审查通过并备案。

2 安全设施设计专篇

安全设施设计专篇原为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文件中的一个篇章。为更好地贯彻“三同时”原则, 加强和完善对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的监督和管理, 山东省人民政府于2009年颁布第213号令《山东省工业生产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督管理办法》, 规定将重大项目初步设计过程中的安全设计专篇单独编制并审查。

安全设施设计专篇编制的主要目的为在项目安全预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建设项目生产过程中所需要采用的安全对策及措施, 并提出初步设计方案, 为下一步项目安全设施的施工设计打下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

(1) 设计依据。建设项目依据的批准文件或相关的合法证明;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主要技术标准、规范;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报告及其备案文件;其他设计依据或参考资料, 如项目初步设计、地方工业发展规划及土地规划、有关说明文件等。

(2) 建设项目概述。工程性质及设计内容包括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基本情况 (特别是设计资质情况) , 工程性质 (如新建、改建、扩建等) 及设计内容。项目基本概况包括项目地理位置及选址, 厂区总平面布置及功能分区;项目产品方案和设计规模, 主要技术方案、生产工艺布置和工艺流程, 主要工艺技术来源及国内外应用情况, 主要生产装置 (设备、设施) 及特种设备。配套和辅助工程的能力及来源;主要原辅材料的来源、贮存及使用情况。厂内外运输方式, 工程概算,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 施工单位要求等。改扩建项目应对现有生产规模、工艺、总平面布置、运输等情况作简要概述, 说明与改扩建内容相关的生产系统和相同设备、设施目前的安全生产状况。建设项目周边环境状况包括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

(3) 建设项目危险、有害因素及危险、有害程度分析。主要物料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周边环境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生产工艺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工艺、技术和设备、设施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分析;重大危险源分析及检测监控;根据安全预评价报告及初步设计情况, 依据相关标准、规定要求, 辨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并说明其检测监控设计。

(4) 安全预评价报告中安全对策措施建议的采纳情况。采纳意见说明;未采纳意见说明。

(5) 安全设施设计中采取的防范措施。危险物料防范措施;周边环境危险因素防范措施;总平面布置和建筑设计安全防范措施;工艺、设备安全防范措施;电气安全防范措施;消防安全防范措施;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其他安全防范措施。

(6) 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措施。事故风险分析;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措施。

(7) 安全管理措施。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

(8) 安全设施专项投资概算。安全设施总投资概算;安全设施分类投资概算。

(9) 结论和建议。结论及预期效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与安全预评价不同的是, 作为设计过程的一部分,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应当依法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安全设施设计是在安全预评价及其他专业初步设计基础上侧重于安全对策措施的落实和所需安全设施的初步方案设计, 安全设施明细表及主要安全设施的初步设计图应作为安全设施设计文件的附件。安全设施设计专篇完成后应根据安监部门要求进行审查或备案。

3 安全验收评价

安全验收评价是在建设项目竣工、试运行正常后, 通过对建设项目的设施、设备、装置实际运行状况及管理状况的安全评价, 查找该建设项目投产后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确定其程度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AQ 8003-2007安全验收评价导则》对安全验收的程序作出了规定, 其主要程序包括:前期准备;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划分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方法, 定性、定量评价;提出安全风险管理对策措施及建议;做出安全验收评价结论;编制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等。

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1) 结合评价对象的特点, 阐述编制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的目的。

(2) 列出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行政规章、规范;评价对象初步设计、变更设计或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文件;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相关的批复文件等评价依据。

(3) 介绍评价对象的选址、总图及平面布置、生产规模、工艺流程、功能分布、主要设施、设备、装置、主要原材料、产品 (中间产品) 、经济技术指标、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人流、物流、工业园区规划等概况。

(4) 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列出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的依据, 阐述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的过程。明确在安全运行中实际存在和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5) 阐述划分评价单元的原则、分析过程等。

(6) 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并做简单介绍。描述符合性评价过程、事故发生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分析计算。得出评价结果, 并进行分析。

(7) 列出安全对策措施建议的依据、原则、内容。

(8) 列出评价对象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种类及其危险危害程度。说明评价对象是否具备安全验收的条件。对达不到安全验收要求的评价对象, 明确提出整改措施建议。明确评价结论。

与安全预评价相同, 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工作需要由项目建设企业委托具有由安监部门认定的安全评价资质的单位承担。安全验收评价的重点在于根据建设项目试运行的情况, 对在安全预评价和安全设施设计专篇中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和安全设施进行评价并明确给出是否具备安全验收条件的结论。安全验收评价需有安监部门组织现场验收评审, 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在通过评审并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安监部门备案。

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安全设施设计及安全验收评价贯穿于项目整个实施过程当中, 构成了企业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每一项安全评价都应以与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性文件为依据, 针对机械工厂建设项目的特点, 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并提出安全对策措施, 对所需安全设施进行设计施工和验收, 并按照安监部门的相关规定进行审查备案等相关工作, 从而为建设项目投产后的安全运行及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机械工厂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所对应的安全评价工作, 即安全预评价、安全设施设计和安全验收评价的目的、主要内容及要求。对企业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机械工厂,安全评价,安全预评价,安全设施设计,安全验收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213号《山东省工业生产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督管理办法》.

[3]AQ 8001-2007《安全评价通则》.

[4]AQ 8002-2007《安全预评价导则》.

中国天然气液化工厂的建设展望 篇9

关键词:天然气,液化工厂,展望

一、工厂建设条件以及技术

1、LNG工厂设计原则

在进行设计时, 应该保障设计出合理LNG工厂, 因此在进行设计之时要根据相关准则进行设计。首先, 每个设计环节要保障LNG工厂的设备正常运行, 尤其是低温换热器、驱动设备以及制冷剂压缩这些关键设备, 必须保障这些设备在工作环节中发挥出实际作用, 这是进行工厂设计关键之一。同时也是运营商以及LNG购买商首要考虑之问题, 其次, 进行设计时, 应该使用同一的标准进行设计, 基于详细标准、设计依据以及相关规范来开展施工等等

2、生产规模的经济性以及减少设计余量

LNG工厂生产的总产量同生产规模相比, 应该在降低投资比例基础上进行建设。当达到生产线需求时, 生产规模越大, 投资费用越高。当总产量一定时, 单线生产效益不断提升, 提升的过程中降低生产线数量。这不仅可以缩短施工周期, 还节省了大量的经济支出。例如:建设费用、采购费用以及设计费用等等支出。在发展早期, 因为技术不发达, 设计落后, 使得设计出现大量的余量。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技术不断成熟, 对工厂设计分析, 以及风险系数管理方面, 人们设计理念有了全新改变。

3、引进先进的竞争机制

进行建设时, 设计环节、采购设备环节以及施工环节, 每个环节都需要发挥出实际作用。我们知道不同的EPC承包商, 他们对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需求。不论如何, 人们将目标定义为缩短建设周期, 节省经济费用支出, 因此在进行建设时, 根据这一主旨, 不断提升工程质量。

二、液化天然气工厂建设

1、气源条件及厂址条件

气源条件它主要指的是, 在进行材料分析时, 人们着重分析原料组成分以及计算该物体的参数, 该工作环节是实现液化流程以及选择预处理重要依据之一。总的来说, 天然气物性质的参数, 它主要包含两种类型, 其一迁移性质。其二, 热力学性质。其中热力学性质, 它包含的内容比较广, 主要有压缩因子、比热容以及密度等等, 这些影响因素的数据应该着重掌握。因为进行设计时, 该数据成为天然气流程设计以及实践操作的基础。另外, 进行液化流程设计时, 需要保障流程的准确性。然而, 该准确性最重要影响因素主要受到天然气参数影响。而且, 在进行液化过程, 不可避免的出现流体流动, 另外也会出现传热传质问题。

2、LNG工厂厂址

进行选址时, 其第一, 需要明确厂址具体位置, 液化工厂建设最好建立在有充足气源的地方, 这才保障工厂建立之后有充足的气体输送。另外, 还需要做好社会情况收集工作, 要了解当地发展情况, 了解政府对液化天然气工厂施工情况等等。第二, 安全条件, 众所周知, LNG都是一些容易爆炸的产品, 进行选址时, 应该远离密集人群地方。还有也应该远离商业区以及人们活动的地方, 保障人们生命安全。第三, 注意气象条件。在选址时, 应该掌握当地气象, 这些气象条件主要包含气压信息、湿度信息、气温信息等等。这些资料数据要详细且准确, 在进行建设时, 才能更好的应对突发问题。第四, 掌握该地区的地质情况、水文情况以及地震情况等等。天然气液化工对选址地质要求比较高。

三、天然气液化的工艺流程技术

1、压缩机

压缩机在整个天然气液化装置中, 它的作用主要用于气体输送以及增压。天然气液化装置, 在进行压缩时, 应该充分考虑危险介质。最常见的是易燃、易爆等等危险。这个时候, 压缩机的装置性能应该得到保障, 应该具备良好的气密性。另外, 驱动电动机以及电气设备, 应该在施工过程中, 安置上防爆装置, 这才能保障设备顺利运行。

2、LNG泵

在LNG进行转移时, 一般都会采用泵进行传送。这对输送泵的要求比较高, 尤其是进行LNG低温物质传送时, 输送泵要有抗低温性能。另外, 输送泵的性能也应该得到保障, 进行电气安全运输时, 才能保障运输安全性。

四、建设展望

1、我国建设液化天然气工厂对供气负荷调节有重要作用

在供气过程中时常出现供气平衡或者不平衡现象, LNG储罐会较好的处理该问题, 当出现供应峰谷时, 有降低峰谷的作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 已经建立起相应的LNG储罐, 这节省了大量投资资金。对每年出现的用气高峰期, 该液化天然气工厂能够发挥出实效作用, 调节负荷, 保障输气安全稳定。天然气具有抗爆性好、辛烷值高特点, 在使用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同压缩天然气对比, 液化天然气工厂储备的天然气它的效率比较高, 而且在传输中不会受到供气管网限制, 而且运行中产生的冷能, 还可以再次进行使用。

2、有利于环境保护

众所周知, 内燃机使用的是石油产品, 汽车排放的气体便是城市污染元凶之一, 这些气体排放之后, 污染空气, 使得地球变暖。世界一直关注的酸雨问题, 很大一部分便是内燃机使用石油产生。如果改用液化天然气之后, 将降低对环境污染, 燃烧时它排放出的气体含量比较少, 较好的保护环境。

3、稳健市场发展

当今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建立起液化天然气工厂, 会将燃气源源不断的输送, 满足需求量。当下资源供给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使得竞争变得激烈。有的人为保障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人们开始使用各种手段占领市场, 使得市场发展变得混乱。有了天然液化工厂之后, 供气得到保障, 市场供给关系持平。

结束语

从建设案例中看出, 建设天然气液化工厂, 它是个大工程, 它对技术要求比较高, 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在开展施工之前, 需要做好分析工作, 对相关的施工环节进行分析, 这样才能保障施工顺利开展, 进而降低建设费用支出, 提升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海宁.非常规气藏勘探的地震岩石物理学和均质——非均质AVO方法[J].油气地球物理, 2013年2期

[2]金立军, 陈俊佑.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电力设备局部放电紫外成像检测[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3年8期

教学工厂建设 篇10

对于教师而言,将实训室创设成“教学工厂”环境,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原因,我觉得实行企业化管理,改革传统授课方式,取消实训课按照教材按部就班的实训方式,改为企业生产或加工成品等来推进实训的内容。

1. 根据企业不同的生产部门,将实训教室“车间化”

一个产品的加工需要不同的生产部门,如何利用有限的设备将工厂搬进学校,实现生产与实训合一,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将整个PLC实训的设计、安装、接线、编程、调试等步骤分成五个模块,分别是手工流水线、离线编程区、物料仓库、自动流水线、工艺检测区。将企业不同的部门整合在一起,既可分开教学,又能完成整个产品的生产,有利于生产教学的完整性。

2. 根据企业管理方式,将实训环境“企业化”

每个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环境布置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企业的管理方式和运作模式。PLC是现代制造业的高新技术,细节决定成败,许多时候只有0分和100分的区别。要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养成高度的责任感,必须给它一个相对应的企业工作场景。根据企业的设置,我们在每一个模块区分成不同的工作岗位,并都有标识和简要说明,每一个岗位上都有作业指导书。工具的使用和放置都有明确的规定。生产实训有计划、有总结。物料损耗结算定单定时,设备的维护保养定期定员。产品的进出都有学校和企业人员确认签字。做到有物可寻,有账可查。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学习期间就能感受到企业文化,体验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双重角色,走到工作岗位后,能迅速转入岗位角色,真正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

3.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将教师身份“双重化”

在教师的资源配置上,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实训中心还在建造时,我们电子教研组教师利用暑假时间到企业里学习实践,体验生产现状,了解企业需求。PLC实验室投入使用后,我们聘请企业里的高级工程师和大学教授担任专业教师,扩充教师队伍。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教师与师傅合一,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企双方人才交流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增强学校与企业的自身活力。

二、创新课堂活动的设计

课堂教学活动创新的设计我觉得主要是从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让学生体验到本堂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只要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快,更扎实地掌握所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以创新的新课导入为例讲解创新课堂活动的设计。

创设兴趣情境,以趣引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不断设计问题情境,从而造成学生的“认知突破”,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引发思维的最佳时期。经过一学期《PLC与变频器技能实训》的教学,我发现以下方法是比较有效的。

1.运用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创新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新性”,那实验教学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若能巧妙安排操作简单、色彩强烈、变化明快的生活实例,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基本指令”知识时,可先举例生产线中机械手的控制,让学生说机械手为什么能动!然后教师提问:“是什么魔力让机械手和人一样灵活自如?”学生感到非常惊奇,表现出想探究印象的原理,于是就把学生带入了自学探索的阶段中。

2. 精心设疑,制造悬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在教学“模拟量控制”时,教师巧妙地利用“蔬菜大棚温度控制”的例子向学生激疑:“为什么能够控制温度,并且还是恒温?”一“模拟量”转“数字量”,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模拟量平滑能够直接控制,有的说因为有温度传感器在,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3. 要着眼于促进学生体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面对中职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的特点,因此我在每一次上课时都会结合具体实物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制作。比如,在《晶闸管调光电路》我把元器件准备好,让学生当场制作一个电路,然后调试,总结出调光电路的原理。

三、创新的课后作业

在课后作业中,一些抄写概念,计算等方面的题目,中职学生来说,没有什么效果。而经过我一学期的实践,我觉得以下两种课后作业,能很快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水平。

1. 写学习反思

每堂课结束后,我都会布置课堂后的反思作业,学生交上的来的作业,我会认认真真的看,去总结,然后回归到课堂,将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解答。

2.写生活实例

同学们经过一堂课的学习,找出本堂课学习内容在生活的具体事例,联系具体这样有助于学生牢记知识内容,教师在下一节课堂前拿出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回答自己找到事例以及原因。

四、结束语

上一篇:不断从零开始下一篇:作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