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2024-07-23

校园实践基地建设研究(精选十篇)

校园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篇1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育必须加强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的。因此建立相应的实践基地、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意义重大,势在必行。然而,从全国总体现状来看,目前大多数财经类院校特别是职业教育缺乏数量充足的较稳定或固定的经济管理专业实践基地。

当前,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主要形式为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

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实施工作。

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对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欠缺,更有些教学计划因为沿袭多年,不少课程的设置已经跟不上现实的发展需要,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通过企业相关专业人员根据现实需求对学校课程设置及专业设置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为学校办学的市场化指明了方向,使学校培养出真正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2、“订单”式培养。

学校招生时即与企业签订联办协议。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设置,实习环节将在企业进行,部分教材和师资也可由企业提供,学生毕业后考核合格将到相应企业就业。“订单”式培养能够实现招生、教学、实习与就业的同步联动,力保培养出企业真正所需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即能上岗,解决了学校及学生的就业压力。

3、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学校与企业签订合同,在专业实习阶段或是毕业实习阶段,推荐学生集体到企业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感受到了现代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实操技能以及人际交流沟通能力,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通过双向选择,学生毕业后也可到实习单位就业。

4、“产学研”相结合。

发挥学校先进的专业科研设施设备和师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研发,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走“利用专业优势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新路,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帮助中小型企业走健康发展之路,也有利于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基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习基地管理缺乏科学性。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一定要发挥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的载体作用。但是,目前大部分学校在实习基地的管理上缺乏规范性,如学校与学院间管理脱节、管理人员频繁更换等问题说明高校对实习基地的管理意识还相对薄弱。

2、学生对实习缺乏相应正确的认知。

首先学生认为学校一学期的实践基地的实习学校就对其没有管理职能,也缺乏关心和照顾;其次也有学生不认同学校实习基地的实习,认为实习是在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还有学生对学校能够提供的实践基地不满意,百般推脱学校组织的实习。

3、企业管理人员对学生实践基地实习缺乏适合的管理模式。

企业对待学生实习的方式并没有与引进员工有所不同,学生接受情况较差,企业一味地要求学生顶岗,缺乏相关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

学校与企业需要行之有效的办法去管理以及疏导学生的实习:

1、选择学生的实践基地要有充分的了解企业的过程。

了解企业并不能从简单的企业经营产品、规模、地点等方面去考虑,更需要考虑企业是否适应学校学生的实习,是否能给学生带来进步等问题。

2、企业给学生带来实习机会的同时不能只考虑利益问题。

企业聘用学生作为企业实习员工的目的之一即认为学生是廉价劳动力,在当今劳动力成本逐渐升高的现实中,企业把目光转移到了学生这个群体中,而忽略了学生的潜在价值,企业需要目光长远,给予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并且能够留住学生,形成长效机制。

3、学生需要摆正自身的位置,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学生能够很快地为自己的职业定位,并能够在企业找到自身的位置,养成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有助于学生快速的成长。

随着人力资源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未来的竞争也必定更加激烈,学校会面对生源的竞争,企业面对人力资源的竞争,学生面对职位的竞争,因此,实践基地的建设的利益所在是多方面的,需要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文婷.加强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提高[J].科技信息,2010.1.

[2]傅永强,吴文山.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2.

书香校园建设的实践和研究 篇2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是与我们相伴一生的精神家园。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们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朱永新教授也反复强调,书籍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会改变人生,它虽然改变不了人生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可以使人变得视野广阔、胸怀博大,让人活得高贵、优雅。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的推进,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不能跟上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学校发展中,教师的发展是关键。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不仅仅形成一种读书的氛围,书香的气息,让教师爱读,而且要步入科学有效的理性学习阶段,形成有效的管理、发展、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内在的价值认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学习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创建书香校园,不仅仅是改变师生的精神状态,更是作为学校发展、学校特色形成的一个品牌,通过创建书香校园,形成“用文化经营学校”的战略认识,积极走内涵式的发展之路,给学校教育以先进的理念、人文的气息、精神的意义,使学校教育以更深层次地、更持久地影响师生、感染师生,丰富校园的教育本位价值;真正对学校的办学理念、组织结构、管理制度,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作为教师,理应是孩子阅读的引路人,我们深知,开卷有益,而择卷更有益,所以,阅读,从教师开始。从广泛的阅读中汲取营养,再通过教学去感染学生、指引学生,让阅读成为师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大兴读书之风。大力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把自己培养成“读书人”。教育家康内尔告戒世人:“现代社会非学不可,非善学不可,非终身学习不可。”教师要学习,也离不开书籍这一阶梯,阅读可以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通过阅读,让教师和学生与知识为友,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填实自己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美国已启动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少儿读书计划”,列出包罗万象的书籍目录供学生阅读。芬兰早就实施学生阅读工程,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举行的阅读能力测试中,芬兰学生的成绩名列前茅。芬兰学生不仅阅读能力强,也非常乐于阅读,有18%的芬兰中学生每天花一两小时,单纯为了享受阅读的乐趣而阅读。在我国,由苏州朱永新教授主持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中,“营造书香校园”行动被称为“整个实验的灵魂”,主张以书香校园,书香家庭来教育和感染师生,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课题已经为教育界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三、课题的涵义 课题所讲的“书香校园”,其实质就是要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和谐愉快、以适应和支持全体师生的发展进步和健康成长为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是一个处处有景点,处处有经典,处处有特色,处处有品味,处处有内涵,处处有哲思,处处有文化,处处有精神的人文环境,使师生员工浸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身心受到感染和熏陶,文化积淀,修养提高,精神丰富!读书是浸润、滋养学习文化,构建书香校园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1)研究的目标:

新教育实验非常重视经典文化的汲取和传承、重视师生的生存状态,我们重视孩子的阅读研究,把“书香校园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作为学校参加新教育实验的研究课题,就是要努力帮助学生通过大量有价值有计划的阅读丰厚底蕴、传承文化、润泽心灵,并且通过这一子课题的深入研究,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打造学校教育品牌,真正高扬素质教育的大旗!(2)研究的内容

1、营造书香校园:通过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校园的形成。计划将它细化为“学生儿童阶梯性阅读研究”、“教师专业阅读研究”、“中华经典诵读”、等若干具体的子项目,从而更有效地解决不同年级、不同性格与性别的学生、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根据“新教育文库”推荐的教师阅读书目100本,组织相关的读书及研讨活动;根据“新教育文库”推荐的小学生阅读书目100本,根据《儿童阶梯阅读丛书》36本,有计划地开展学生读书活动和《中华经典诵读本》诵背活动。

2、师生共写随笔。通过日记、读书心得、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的日常教育、学习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研究日常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发展成长的关系;研究如何对典型教育案例进行多角度的理解和解释;日渐积累成典型教育案例库。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欣赏自己,肯定自我,评价自己,反思自己,促进师生超越自我,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

(一)营造书香氛围,让书香浸润校园。

学校氛围。学校氛围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独特的交往形式。它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蕴涵着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意义,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作用。因此,我们力求让环绕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悬挂的每一幅作品、图画,站立的每一个宣传版面,学生表演的每一个舞台,挺拔的每一颗小草,每一株花,每一棵树木,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让情的萌动,语的呢喃,灵的呼唤,尽在其中。

班级氛围。每个班级布置一个“书香园”(书柜),让教室洋溢着书香,浸润多彩的童年;教室里开辟“书香角”,引领孩子们尽情交流阅读的收获,分享进步的喜悦。

校园氛围。发挥图书室、阅览室的最大效益,鼓励学生经常借阅;在队室设置“好书交换站”,让学生彼此交换图书,共同享受精神之旅;橱窗里展示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红领巾小广播介绍“小书虫”的情况,《学校教科研信息报》发表学生的读书体会„„通过各类阵地传播多读书为荣、读好书为荣的理念;校园走廊里悬挂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标牌,让学生受到艺术和文化的熏陶。

网络氛围。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在学校网站上开辟“网上图书室”、“新书介绍”“阅读指南”“读书简报”等栏目介绍相关信息,让浓浓的书香从网络中悠悠传出。

(二)师生携手共读,让书香滋润心灵

1、教师读书。

(1)学校图书室每学期购买一批教育类书籍,丰富图书室的藏书,扩大书籍选择的余地。

(2)学校要求教师每学期读指定的1-2本教育教学专著,并写出读书体会、论文等,学校组织相应的读书沙龙或论文评比活动。

(3)为每位教师办一张市图书馆借阅卡,学校鼓励教师进学校图书室和市图书馆博览群书。

(4)以教育在线和学校网站新教育为平台,每位青年教师在论坛上建主题贴,坚持参加论坛讨论,在讨论中交流思想,丰富经验,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施能力。

2、学生读书。

(1)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本》诵背活动。

(2)根据新教育文库的推荐书目,组织学生开展“大阅读”活动。(3)利用中午,每天进行半小时的读书课,加强对学生读书活动的指导。(4)学校积极开展关于学生读书活动的各类竞赛与交流(如经典诵读展示、赏诗会、诵读比赛、读书笔记评比等系列活动)。(5)发动学生自带图书,各个班级成立图书角。

(6)每位语文教师利用晨会课、班队课、读书课为学生朗读经典书籍每学期1-2本。

(7)确保每位学生在家每天有半小时读书时间,制定表格,家长督促、教师检查。

(8)学校定期举办读书节活动,评选班级或学校“阅读之星”。

(三)师生一起写作,共享教育的幸福。

1、教师写作活动。

(1)35周岁以下教师每星期一篇教学随笔(包括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体会)。要求随笔上网,建立教师随笔专栏,在学校网站及教育在线上分别帖出。(2)教师每学期撰写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宏观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和总结。(3)学校每学期出一本师生优秀随笔选集。

2、学生写作活动。

(1)

一、二年级学生每周至少写一篇日记(可以用拼音、图画表示),三年级以上每周写2篇日记。

(2)三到六年级学生每月写一篇读书心得体会。

(3)每班学生在学校网站上开辟班级或个人博客。精选自己优秀日记和读书心得体会上传,也可进行跟帖。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课题将以“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的实施计划为依据,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法、实验法、个案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在研究形式上,也将积极探索并充分利用“教育在线”学校网站的“瑞博平台”,建立学校、班级、个人读书随笔主题帖,以及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起到明显的激励和互相学习、交流作用。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2月—2009年6月):确定课题、完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教育实验与素质教育行动策略的研究》子课题申报表,成立课题组;整理学校前期实践材料,进一步确立目标、明确方向,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2年6月):根据实施计划和既定目标深入实施书香校园建设的策略。

校园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篇3

关键词:潜课程;显课程;校园英语助学

潜课程研究在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些学者就开发教育中的潜课程达到“教书育人”目的进行了深入研究(陈旭东,1994;任友群,龙文静,2001;蒋述卓,2004)。纵观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从学校宏观层面角度提出如何充分挖掘学校文化以及社会环境因素促进学生的发展,少数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潜课程文化因素。而实证材料的研究极为罕见。本文在对潜课程的相关理论梳理后,重点探讨以“校园英语助学”为形式的潜课程建设。

一、背景

通常所说的学校课程,是指明确的、事先编制的课程,也称显性课程(explicit curriculum或manifestcurriculum)、常规课程(regularcurriculum)或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him)。相对于这些教学课程,学生还体验了一种非正式的、没有书面教材的课程,叫做潜课程或隐性课程。

潜课程(即hidden curriculum,latent curriculum或implicit curriculum)这个术语最初由杰克逊在《课堂生活》(1968)一书使用,用来揭示学校是如何潜在地传递和强化各种态度和行为。教师特别是德育工作者应该关注隐性课程,并获得一个校园环境的全面视图。 美国学者布卢姆认为,潜课程的主要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有关,也与学校所强调的品质以及社会品质有关,学校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等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的因素对于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有力的持续影响。这是因为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生活在其中的学生负有相互支持、关心和尊重的责任。学校的学习不可能是学生的单个学习,它是集体的活动。在这种集体活动中,有时要强调控制、等级、竞争,有时要强调鼓励、平等、互助。

相关研究已经表明,对人才成长而言,潜课程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它不是显课程的补充和延伸,而是实实在在、作用巨大的教育和学习形式。教育的功能,一方面要通过显课程来完成,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潜课程来实现。显课程和潜课程是互为一体的一个整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往往是成功学习的条件,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学习不够主动、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改变这种现状的关键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需求调查分析

为保障充足的学习时间,高职院校规定了早自习时间。但这种自习不像中学管得那么严,又不似本科院校那样由学生自由安排。早自习的管理上没有正式课那么严格。所以早自习的学风存在诸多问题。而良好的早自习学习对学习效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就如何提高早自习英语学习效果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许多班级希望得到英语专业学生的辅导,同时了解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希望能够有一个锻炼自己的平台,将平日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既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又服务于他人。在这种情况下,“校园英语助学”潜课程应运而生。

三、“校园英语助学”潜课程描述

“校园英语助学”是以潜课程和“学生为中心”理论为依据,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习惯、态度、行为和相互支持、关心和尊重的责任心,营造良好的校园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主要任务是由专门教师培训和指导的英语专业学生在早自习时间里到非英语专业班级负责英语领读及答疑,以使助学和被助学者养成主动、认真、刻苦学习英语的好习惯,提高英语学习效果。使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助学工作来巩固所学的英语知识,锻炼和培养综合能力和素质。同时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助学,深入到我院机电类专业的学生中去,了解工科学生的学习及相关专业情况,实现英语和非英语专业相互依托、渗透,达到“双赢”的目标。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与强化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为重点的正式英语课程不同,“校园英语助学”潜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主动、认真、刻苦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态度和行为,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程监控和评价办法成为“校园英语助学”的难点,为此, “两队两制”成为该潜课程的有力保障。

第一,建立“助学队”及其制度。召开学院全体英语专业学生动员大会,发出关于组建“校园英语助学队”的通知,并说明“校园英语助学队”工作的意义、条件和要求。在同学们自愿报名的基础上,进行面试,挑选语音、语调好,工作认真、品学兼优的学生组建了“校园英语助学队”。为了保证质量,每学期进行队员更新,将工作中表现欠佳的学生淘汰,挑选新的队员。队员由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后挂牌上岗。

为使助学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助学效果,专门制定助学制度。其主要内容具体规定领读的形式、内容、领读的纪律以及领读队员的定期交流及反馈,还包含教师对领读队员的定期培训和对助学队员的奖励等。

第二,建立“早自习检查队”及其制度。为加强对校园英语助学的管理,在组建“校园英语助学队”的同时成立了教师“早自习修检查队”。教师“早自修检查队”由教师自愿报名,挑选工作认真负责的英语教师组成。主要负责以下三方面工作:

(1)“校园英语助学队”学生助学前的指导、培训工作。如挑选领读材料、培训和指导领读、答疑能力。

(2)“校园英语助学队”学生助学过程的监控工作。与助学队成员一起下班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助学队的成员集中,了解工作状况。包括与被领读班级学生的配合情况。让他们谈助学体会,取长补短,帮助解决实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校园英语助学队”学生助学后的评价工作。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早自习的效果,并对进一步的工作进行调整和指导。

五、效果

“校园英语助学”潜课程建设是一种将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相结合、同伴互助学习的实践,它适应了多方的需求,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自从开展了校园英语助学活动以来,学院早自习英语学习的氛围好起来了,早自修许多班级朗朗的读书声就是最好的证明。学习氛围好了,早自修的纪律以及出勤情况也都随之有了很大的改善。“校园英语助学”潜课程的建设,更是大大提高了英语专业学生及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助学队队员们也都由衷地感到,自从参加了“校园英语助学队”,自己不仅在专业知识学习上更有紧迫感,学习变得更主动了,在能力上也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也比过去强了很多。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篇4

(一) 什么是大学校园文化

人类漫长的管理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文化管理阶段。作为知识殿堂的高校来说更应该走出经验管理的泥潭, 登上科学管理的台阶, 进入文化管理的殿堂。因此, 作为高等学府的高校要靠自身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来实施管理。那么, 什么是大学校园文化呢?

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 通过历代师生的传承和创造, 为大学所积累的精神成果和蕴含这种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和。校园文化由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所构成。大学理念和价值观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 大学传统和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修养、学校的文化品位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标志。大学中著名的人、事、物、声、图等是大学校园文化的象征。大学校园文化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 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统一, 是历史积淀与时代发展的统一, 是书卷气息与大众习俗的统一。

(二) 大学校园文化的特点

⒈先导性。大学是传承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地方, 也是信息汇集、文化交融、人才荟萃的地方。大学师生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敏感性, 使大学成为时代的晴雨表。在立足于本国、本民族当前任务的同时, 大学总是同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学所创造的思想、理论及科技成果和其他文化成果, 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

⒉创新性。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传承已知、探索未知是大学的使命。世界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科技发明都源于大学, 从一定意义上说, 大学就是为了人类通过知识的传递和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存在的。

⒊独特性。不仅与其他社会文化不同, 各大学之间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各自不同的学科专业设置、办学历史和传统, 造就了不同的风格和品味。

⒋时代性。校园文化充分体现着学校与时俱进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三) 大学校园文化的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首先作用于由大学培养的人身上, 通过在大学的教育和熏陶, 将大学精神、理念和情操内化为人的素质, 然后再由这些人来影响和作用于社会。

⒈育人与教化功能。教育是最充分、最有效的培养人的力量, 而大学内在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就是它的文化影响。感受过牛津大学浓郁文化氛围的人无不赞同:对牛津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是它周围的生活和环境, 大学生正是在所处的文化环境中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感悟而学到东西的。

欧洲的许多世界名校, 并没有宏伟壮丽的大门, 也没有集中的现代建筑, 甚至没有硕大的草坪, 不少大学的学院分散在整个城市内, 然而一旦走进他们的院落或大楼, 无不感受到一种唯有学府才特有的知识殿堂的庄严、肃穆和凝重。那里的每一个廊柱, 每一个雕像, 每一张布告, 都散发出它的历史, 它的身份。那就是大学的文化。

⒉支撑与保证功能。当前大学的发展和完善有三大内部问题必须认真研究:质量提高、文化建设、制度创新。如果说质量提高是大学的目标所在, 制度创新是大学目标实现的保障, 文化建设是质量提高和制度创新不可或缺的基础。

⒊示范与引导功能。大学在对整个社会文化起集中、整理、鉴别、积累、传承作用的同时, 不断推出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新成果, 为社会前进提供新的文化范例, 引领社会进步。在美国, “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合众国”;在中国, 先有北京大学等学校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才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⒋激励与塑造功能。校园文化, 作为学校内部的精神环境, 像一种无形的模具, 引导着人才的塑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有一种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对崇高理想的执著追求, 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可以激发每个学生巨大的学习和工作热情。校园文化是青年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 浸染其中的青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使他们各自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挥, 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个性与潜能。这自然也同时拓宽了知识面, 调整了知识结构, 更重要的还培养了自己的独立意识, 包括控制情感的理智态度, 承受失败的责任能力等等。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几年来, 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 加强校园文化的显性结构建设

校园文化的显性结构建设主要指物质文化建设, 包括校园建筑、景点、雕塑、花草树木、宣传橱窗、标语牌及学校标志等。

我院领导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 对校园作了长远规划, 新校区坐落在一个风景优美、四面翠绿的山坡上, 整个院区落错有致, 布局合理, 学校的教学区、宿舍区、餐厅区、实习区、运动区、风景区区区分明, 全院近16万平方米的建筑物形成一个有机的建筑群, 布局搭配科学、合理、协调, 色彩淡雅、朴素, 造型典雅、优美, 整体规划充分体现了综合教育功能, 不仅具有使用价值, 而且具有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学院整个校园硬化标准高, 主干道两侧及图文信息楼前广场用花岗岩铺设, 还有新颖的路灯与草坪, 美化绿化和亮化达到较高标准。学校东面风景区“竹海”占地近40亩, “竹海”常年郁郁葱葱, 山上随处可见“勤径”“书桌椅”, 周围遍布长条石凳, 是读书、休息绝好去处, 寓“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学校大门口竖立着“乐善至诚, 强学历行”八个大字, 校园内巧散布着一百余块大小不一的宣传牌, 书写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纳百川之流汇大海, 通千古之典显文才”“者, 栖神之舍;神者, 知识之本;思者, 神识之妙用也”等。学校还在校园内安装了低音音箱, 每逢课外活动或午晚饭后, 整个校园音乐低徊, 置身其间, 无不心情舒畅、思维敏捷。这些既美化了校园, 又在陶冶情操、激发兴趣、塑造人格方面起了较大作用。

(二) 加强校园文化的隐性结构建设

校园文化的隐性结构建设主要包括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制度文化是刚性的, 靠纪律约束来起作用;而精神文化是柔性的, 它靠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来起作用。

⒈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是指学校进行各种规章制度, 教育、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模式, 以及现实的行为规范等, 它主要通过奖惩等手段对师生进行思想导向, 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学校制度的建立要科学合理, 要在严格中体现人本管理思想。一般来说, 一所学校规章制度制定的水平直接体现着学校的管理水平。

我院按照系统论的观点, 把制度文化建设当作一个有机的动态系统来研究。先后制定出了《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目标管理体系》, 提出了“以评促建, 以评促改, 以评促管, 评建结合, 重在建设”“立足长远, 内涵发展”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思路, 制定了《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德育规划》《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考核办法》《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中高级职称评聘细则》《大学生守则》《大学生考核细则》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还把学院大系统分为若干子系统, 如党政和思想政治工作子系统、教学管理子系统、行政管理子系统、后勤管理子系统等。

⒉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主要包括学校的文化传统、校园精神、民主管理、校风、学风、著名的人、事、物等, 它是指潜存于全体师生心中的价值观, 它集中反映一个学校的特殊本质、个性及精神面貌。在精神文化方面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事情:

(1) 继承学校传统, 提炼校园精神

我们经过认真思考, 我院的校园精神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校兴我荣, 校衰我耻”的爱校精神。如在90年代的四项管理评比活动中, 当时我校还是一所地处偏僻的老校, 学校校园建设陈旧, 又缺乏资金投入, 但大家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每位教职工集资500元支持学校搞校园建设, 真正做到了“校兴我荣, 校衰我耻”, 最后这种精神感动了上级领导, 感动了评委, 争得了第一;二是报效学校的奉献精神, 我院有一批具有战斗力的优秀干部群体, 他们真诚服务, 甘愿奉献, 不图回报;三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 不迷信权威, 不随波逐流, 坚持真理, 按客观规律办事;四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虽举步维艰, 仍顽强拼搏, 直至成功。

(2) 建立共同愿景, 振奋师生精神

“愿景”这个词来源于台湾的一些管理书籍, 就是要让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和美好的情景。为此, 要搞好学校的长远规划, 建立共同的发展愿景, 明确实施措施, 加强保证措施, 要让师生员工感到学校的发展前景非常好, 发展势头非常好, 学校发展蒸蒸日上, 充满希望。要对建设高水平特色高职院校的目标进行定位, 进行充分的阐述, 而且应该明确高水平特色高专建成的时间和标志, 明确建设高水平特色高职院校的政策措施。不仅如此, 这个愿景要和职工的切身利益有关系, 要可感可信。比如说, 到2010年的工资水平能够达到多少, 或者说我校的工资水平比同类学校高出多少等。要将新校区的发展建设前景, 未来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 向全校师生予以通报, 起到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要通过积极宣传、引导, 让学校的奋斗目标深入人心, 让为实现这个目标出力成为师生员工自觉的行动。

(3) 实施民主管理, 激发师生热情

科学的管理, 必定是民主的。既然校园是一个大家庭, 广大师生应该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关键, 是民主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英国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说:“管理一所大学的教师队伍与管理一个商业组织决然不同。教师的意见以及对大学办学目标的共同热情是办好大学的唯一有效的保证。现在大学的管理模式, 正在从“行政治校”向专家治校的方向发展。这是大势所趋。所以, 学校党委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师生员工办好学校的指导思想, 我们不仅要激发教师学术、科研和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而且要确立广大教师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尽量提供全体教师参与管理学校的机会, 广开民主渠道, 倾听各方意见, 可以成立教授联谊会, 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心声, 使学校的各项决策都能得到师生的真心拥护。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动员广大教职工议学校改革发展大事, 为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大学献智出力。

(4) 加强第二课堂, 提升学生素质

①整合党政部门, 加强思想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要做好该项工作, 要靠学校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配合, 为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 学校成立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 由党委书记、党委宣传部、两课教研室、学生工作处、团委等部门结合本职工作, 紧密配合, 形成合力。

②聘请社会各界文化精英。

凭借与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联系, 请各界文化精英来学校作专题讲座、学术报告。

③组织校内知名教师专家。

我院有许多知名的工艺大师、画家、学者、教授, 我们把他们组织动员起来, 推介他们的学术成就、治学经验, 发挥他们的专长和才艺, 为学生社团组织做顾问、指导教师。

④建立各种学生社团。

学生自主建立的各种社团几十个, 如“文学社”“书画社”“通讯社”“英语协会”“就业创业协会”, 每年还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周”“青年志愿者服务周”等等。由造诣较深的教师、教授担任顾问和指导教师, 学生自主组织活动。

(5) 建设多种载体, 正确舆论导向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①发行校刊、校报。

学院创办了《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以报告教学科研成果, 交流学术为主要任务;出版了《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校报》面向全校师生员工, 以宣传报道上级方针政策、学校工作部署、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事件和工作成就、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等为主。

根据办刊办报宗旨, 我们紧密结合学校教学科研工作, 贴近师生, 弘扬先进文化。近年来, 校刊、校报成为教学科研和宣传上级方针政策、报导重大事件的重要阵地。

②加强广播、网络建设。

知识分子的特点之一是“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校园广播、校园网、阅报栏等, 为师生员工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校的改革发展大局等提供了方便条件, 同时也为广大干部群众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为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 对各项工作的监督批评开辟了沟通的渠道。

总之, 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在育人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在各个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就会逐渐建设成一种独具特色的,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必将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发挥越来越大的育人功能。

摘要:通过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特点与功能的阐述, 并理论结合实际, 探讨了搞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校园文化,显性结构,隐性结构

参考文献

[1]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校园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篇5

关键词校园文化 党建工作 互动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积淀起来的价值观念、精神气质以及理想追求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其往往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隐形的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另一种是显性的校园舆论、校园环境和校园风貌。高校党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命线。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是新时期优化高校育人环境的新途径。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

校园文化建设大致可分为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硬环境建设一般包括学校建筑、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标志性文化载体如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建设。硬环境建设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形式,同时本身也包含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如果说硬环境建设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的形象,那么软环境建设表现的则是校园文化主观的内在气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无疑应将重点放在软环境建设上。具体说来应体现在三个基本方面:一是良好的学术环境,既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形成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开拓创新的局面以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二是良好的育人环境,即注重人格培养和素质提升,形成教书育人、尊师重教、为人为学、追求完美的教育教学的良好环境。三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形成诚实守信、团结和睦、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良好校园风尚,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师生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上,目前众多高校都坚持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并重的思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开辟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根植于学生课堂专业学习基础上的另一种渠道,开展富于创新活动的自发式的青年教师系列讲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自由参与活动。

二、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高校作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精神文明的基地,其特殊的文化功能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与完善。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创造广阔天地,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和潜能得以发挥成为一种现实。学生在参加校园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等多层次的文化活动中,使自己深刻地认识到自身价值,了解和实现自己的个性潜能。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锻造下,学生的创造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主能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与发展。

2、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素质教育的呼唤。校园文化以独特的优势,全面地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因此,树立正确的校园观,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前提。

3、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深远意义。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的模式。他对一所高校的影响如同一个人拥有的气质般,是逐步往外散发出来的,也正是这样,才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所学校。

三、高校党建工作的载体和途径

高校党建要积极创新和完善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努力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逐步树立以服务为主的理念,把服务师生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任务;要合理设置党的基层组织,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的覆盖面,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有利于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科研事业发展的原则,对高校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进行探索和创新;要改进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逐步理顺党委、院系党组织、党支部三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既发挥好上级领导机关的职能,又使基层党支部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要进一步重视高校基层党建创新中的理论探索,从深层次上探讨高校基层党建的基本理论问题,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前瞻性研究。

四、校园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的互动关系

校园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相互交叉、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校校园文化是适合高校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产物,是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必然要求寻找新的视角和有效载体。高校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恰恰与当前的党建工作的目标、方法相吻合,成为高校党建工作新的着力点。

1、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新途径。校园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沿,有独特的导向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是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部分,是“三个代表”对高校党建工作的具体要求。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理论前提和实践策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雅的校园文化既体现了先进性和传播性,又呈现出开放性和包容性。校园文化既要吸收社会文化优秀成果,又要坚决抵制社会的不良影响。因此,大学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校园文化与时代相融合所构成的文化氛围,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师生的指导作用,离开党的基本路线,就无从谈社会主义的教学方向;二是通过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表现出来的文化导向。先进文化的营养和力量,对促进学生的成熟和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导向作用。高校党建应积极运用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先进文化的辐射作用,从而培养青年一代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高校党建为校园文化建设确定方向和塑造灵魂。高校党建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加强政治引导和调控主流文化。在各式各样的思想浪潮的冲击下,引导学生党员在比较与区别中分清是非、辨别主次,掌握思想武器,提高政治敏感性和识别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党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命线,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旗帜的作用和理论的力量。党建工作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在吸收外来文化中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融合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抵制各种文化思潮的不利冲击,从而保证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党性锻炼,是改造学生党员主观世界的需要,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通过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提供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条件,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四、我校将军路校区党工委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

随着我校逐渐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迈进,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也日趋完善,逐

渐形成具有南航特色的校园文化的新格局,将军路校区党工委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最佳契合点,努力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1、明确我校办学指导思想,传承优良校风,发扬校训精神。校区自建设以来,弘扬我校“负重奋进,献身国防,唯实创新,志在超越”的办学精神和校区“优质、高效、精干”的工作理念,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国防科技工业和社会的发展,遵循我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以人为本,注重内涵,强化特色,加速发展,创建一流”的发展战略,坚持航空、航天和民航特色,全面持续地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指导思想,并用“团结、俭朴、唯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 “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校训培养、教育学生,通过践行校训,引领南航人立大志、做大事、养大气、创大业,达到智道双馨,德才兼优。

2、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切实提高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定期召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年会,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交流的平台。加大以学生军事课课程为主的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防知识和民族精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继续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组织和社团活动、网络空间以及家庭社会四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着力建设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及学生骨干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3、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示范作用。学校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教职工都要肩负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形成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把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包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心里健康在内的基本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大力倡导“厚德、博学、严谨、善教”的教风,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将师德师风建设融入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之中,引领广大教师树立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师德理念。

4、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学生科技文化活动。建构“大学生素质训练基地”,建设大学生新闻中心和大学生科技中心两大科技和人文素质训练基地,研发了包括电工电子、物理、计算机、多媒体视频制作等在内的近70个素质训练项目。素质训练中心成立以来,承担校创新基金项目51项,居全校第一;研发科技、人文系统能力训练项目70余项,至07年11月份为止,已完成科技、人文素质训练项目10余个,近1000名学生参加了项目训练;05年以来,参加中心举办的各类科普知识大赛、科技作品展示会、无线电定点测向大赛、网页设计大赛及各种科技报告会的学生总数达6000余人。

03年以来,素质中心的成员在各类竞赛中获得亚洲区三等奖一个,全国特等奖1个,全国一等奖3个,全国二等奖2个,全国三等奖4个;获江苏省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优秀奖一个。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中,校区素质中心学生设计的仿蜻蜓双扑翼微型飞行器获得三等奖。

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龙头,以“长空杯”大学生科技节(包括“飞豹杯”航空航天知识竞赛、汽车文化周、概念飞机设计比赛、科普知识竞赛、电脑网络大赛、科普系列讲座等)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

5、建设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区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方面突出“三航”特色,力图阐释南航人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提高校园环境的人文品位。如校区在砚湖边建设“名人林”、“名师林”;利用艺术学院学生地书画、设计作品装点教学楼,赠强校园文化氛围,同时也鼓励学生参与校区文化建设。

五、如何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的互动

1、将党建寓于校园先进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党建的文化内涵。校园文化承担着弘扬和

传播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的任务。校园文化建设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精心培育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大学精神文化,使动态的校园文化充满时代气息,是高校党建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 特别强调从先进文化上建党。新时期高校党建要树立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观念,努力提高党建的文化内涵,把高校党建与校园先进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具体体现在:一是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建思想文化建设,引导和帮助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二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创造者。三是把党建工作融入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增强工作的有效性。通过开展各种素质教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优化高校党建网络文化环境,追求党建的手段载体和高校文化优势完美结合。高校党建工作具有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能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变化。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栏目内容和形式的建设和管理,以积极姿态宣传健康向上的内容,建成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优化高校党建网络文化环境,让健康高雅的文化艺术充实网络空间,从而促进学生提高境界和扩大视野。

校园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篇6

第一阶段(2013.9-2013.11)——营造读书氛围,让书香弥漫师生身边的每一寸空间

1. 健全完善图书馆的图书借阅制度,添置新图书,为师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让他们置身于书的海洋中。

2. 建立有效的班级间、学生间的图书交流机制,鼓励流通共享,盘活、丰富图书资源。探索有效的班级图书角建设方案,让学生参与设计、管理、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增强体验,受到教育。

3. 号召亲子共读,通过家长委员会评选书香家庭,把阅读推荐到家庭,使学生的家庭读书有保障、有实效。

4. 学校进行全方位文化建设,做好办公室、教室、走廊、操场、绿地等校园文化建设,从文字到图片,让书香弥漫师生身边的每一寸空间。

5. 举办读书讲座,宣传开展阅读活动的意义和介绍阅读的方法。

6. 开展读书节活动,营造读书氛围。

7. 做好资料的收集、分析工作。

第二阶段(2013.12-2014.12)——整合阅读资源,让书香浸润师生生命的每一段时间

1. 利用午读时间指导学生阅读,教师探索不同类型阅读课的指导。

2. 制定书香少年、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选标准,各年级组制定班级阅读计划,组织评选。

3. 建立教师读书活动的相关制度及配套措施,开展师生共读,以教师的成长带动学生的进步。

4. 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以活动引领阅读,以活动激发阅读,以活动促进阅读。

5. 根据实际,组织拟定推荐不同学段学生阅读的阅读书目(共读和选读、学校推荐和师生推荐),并收集反馈信息,不断更新、改进,逐步形成课外阅读书目体系。

第三阶段(2015.1-2015.6)——完善阅读体系,让书香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1. 形成图书馆(角)建设、借阅制度,校园网师生文章登载制度。

2. 形成书香少年、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选条例。

3. 组织经验论文汇编。

4. 总结实验经验,汇总并推广实验成果。

5. 成果汇报:学生朗诵会、故事会、童话剧、音乐剧、读后感集册、优秀日记集、班级活动成果展。教师论坛、读后感、教育随笔等。

研究成效

1. 创书香环境,夯书香氛围。学校开展了“打造完美教室,创造成长乐园”等一系列活动。各班根据自己的实际,从确定班级主题,到撰写班级方案、布置班级环境等,家校、师生人人齐动手,缔造出有班级理念的完美教室。创建文化长廊,充分利用宣传栏,新增读报栏。在校园的墙壁布置标语、水文化系列、作品等,力求每一堵墙都会说话;利用校园广播系统、电子屏幕,适时播放经典名句名篇。建立以学校、班级、个人、家庭为主的四级书库,发动师生捐书,增加藏书,随时更换各级图书库的图书。

2. 满校园书香,展活动风采。从日常课堂开始。各班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今日新闻”“走进故事世界”等活动。定期举行“图书漂流——好书交换看活动”。各班级开设了诵读课程,采用晨读朗诵、课前齐诵、午间广播听诵、课堂赏析吟诵等方式,进行经典诵读。举办一年级《千字文》朗诵比赛,二年级《弟子规》展演,三、四、六年级知识竞赛,五年级诗歌诵读比赛。在家庭中开展晚间和节假日“亲子共读”活动。结合学校科研课题,每月进行“一月一文”教师读书论坛。语文科还开展了晨诵10分钟课例展示。

3. 享书香硕果,散魅力书香。根据各评比条件,评选出了书香教师、书香好家庭、书香班集体和水荫读书标兵。从阅读到分享到反思到感悟到分享创作再到交流评价延伸,师生们形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实现了“阅读生活化、学习终身化”的学习理念。

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篇7

通过对广东省多所高校进行能源利用状况问卷调查, 发现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宿舍用电过程中, 学生使用大功率电器的现象屡禁不止;教学楼在无人无课时却灯火通明;学校楼梯、走廊的灯晚上无论是否有人都是一直亮着等资源浪费情况。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 在科学、文化方面肩负引领社会的责任, 理应在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率先垂范。建设节约型校园不仅可以实现很好的经济效益, 也促进形成校园的节约之风。

节约型校园的创建, 既要遵循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般原则, 还要在节约文化传播、具备节约理念和行为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 也就是要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教师教学科研、校园行政与后勤服务等各个领域,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尽可能获得较大的办学效益。

在学校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节能改造, 积极引入合同能源管理合作模式, 在获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 进一步推进节约型校园的创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设计方案

2.1 成立建设节约型校园领导小组, 保证各项措施有效落实

1)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成立建设节约型学校领导小组, 统筹、协调各项相关工作。

由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可行的工作目标、管理措施和考核评比办法, 不断完善学院软硬件, 为师生开展节约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2) 建立并落实节约型校园建设目标责任制。

要求各部门认真落实学院提出的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内容和目标, 要按照学院统一部署, 结合实际, 抓紧制定本部门的具体实施办法和创建节约型校园的目标责任制, 并认真组织实施, 将各个环节的节约措施, 具体分解落实到每个人员, 做到人人有责, 对本部门的节约措施经常进行检查, 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取得实效。

3) 建立有效的督查、奖惩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力度, 切实落实各项节约措施, 将创建节约型校园纳入各部门的日常工作内容, 并成为部门工作业绩成效的评定指标。对节约型校园建设有突出贡献的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对浪费严重的部门予以通报批评。

2.2 加强宣传, 营造节约型校园氛围

举行“节约校园”主题活动, 充分利用校内广播、校园网、校报等校园平台, 开展“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一分钱”等形式多样的宣传, 分析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意义和我国能源紧张的严峻形势, 提高师生员工的资源忧患意识, 增强广大师生节水、节电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识, 创造出“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2.3 建立水电监控平台, 校园用能实时监控

2.3.1 平台简介

节约型校园能源监管平台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定额管理、全面收费、指标考核评价。建设工作包括建筑能耗计测、统计、建筑能源审计、能效公示、节能诊断、改造及评估全过程。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和硬件软件平台建设。实施上具体可分为统计、审计公示、改善三个阶段实施, 如图1、图2所示。

建成后的软件平台将是一个应用于整个校园能源管理的综合信息化平台, 它通过能耗数据实时采集、分析、运行设备状态监测、能耗数据异常自动报警等与管理者的主动交互手段大大提升管理效率。

通过由手机、平板电脑、信息发布屏等组建的发布系统, 将能耗信息直接推送到广大师生的面前, 广大师生共同参与到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工作中。

2.3.2 校园用电管理

校园用电监管系统将校园中的学生宿舍楼、行政办公楼、教学楼、实训大楼等主要用电区域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进行分别管理。

其中, 新建学生宿舍实行主动用电控制、用电预付费系统;行政楼通过分户计量的方式实现分户计量收费与管理, 教学楼通过IC卡的方式控制教室的用电。除以上基本功能外, 各区域的用电还可以实现用能的各种分析统计功能, 并能根据权限, 将相关的数据通过网站、短信进行发布。

1) 行政楼办公用电分户计量管理。

行政楼作为学校教师的办公地点, 常常因为教师的疏忽而导致人离开了办公室, 而室内的灯或空调依然处于运行状态, 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以及减少了相应设备的使用寿命。通过电力分户计量, 采取“二级财政”收费的方式, 把用电收费的责任下达到每一个院系, 以提高教师们的节能环保意识。

2) 学生宿舍用电管理。

1~7栋学生宿舍楼电表没有通讯功能, 并且无法实现对大功率用电器的自动控制功能, 安装与宿舍的电表也存在安全、盗电的隐患。

本次实施方案在以下方面进行宿舍用电管理的改进。

a.主动用电控制:在预付费的基础上实现对大功率用电设备的主动控制, 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降低安全隐患。

b.能耗数据分析:通过学生宿舍楼的用能数据的采集, 提供历史能耗的分析功能、宿舍间的用能对比功能、用能数据发布功能, 通过学生主动与能耗数据的互动, 提升学生的节能意识效果。

3) 教学楼用电管理。

教学楼作为学生上课学习的主要地点, 常出现一间教室里只有一两个学生, 但灯光、风扇灯却出现大部分甚至全开的现象, 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因此, 通过建设IC卡刷卡供电管理系统, 既能实现严格控制教室电源的使用权限, 又能与教学考勤相结合起来。

IC卡控制管理系统是一个依托网络的信息传输功能, 就特定人员在限定的环境和时间段完成相关工作并自动记录运行信息的管理系统。IC卡刷卡控制系统是通过教学课表信息与教师身份认证识别, 实现教师持校园IC卡方便地使用多媒体教室。

2.3.3 校园用水系统监管

校园给水管网监控系统是校园能源监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系统通过对校园主供水管网的实时流量监测, 结合统计分析等功能, 实现管网仿真图分析和跑冒滴漏的分析功能;对及时发现校园漏水以及浪费水的现象予以及时发现并预警。

对校园中主水管道以及有条件安装计量仪表的各栋建筑的生活用水、中水管网的水管上安装网络水表, 计量每幢楼的总用水量, 通过对各个水表各个时段的用量进行实时监测, 分析挖掘用能习惯, 检查管道的跑冒滴漏, 从而展开用水节能相关的工作。

3 工作原理和性能分析

3.1 用电分户监控

用电分户监控是为每个房间都装上直读式电表, 管理人员和终端用户都可以通过软件界面直接监控到每个房间的用电情况, 同时可以通过监测与计量系统实现逐刻、逐时、逐日、逐月、逐年和任意时段用电量数据的查询和分析;可通过饼图、柱形图、曲线图展示能耗数据, 还可为每个房间、院系生成计费报表。

3.1.1 系统架构

电表分户计量架构如图3所示。该系统由3层架构组成。

1) 第一层:采集层, 由电表组成;

2) 第二层:中间传输层, 由中继器组成, 中继器对电表进行分组管理;

3) 第三层:中央管理层, 由数据集中器、服务器组成, 实现计费和数据分析。

中继器ZJ13专门用于对电表系统进行分区域管理的装置。

中继器具有接收计费主机命令, 对下面电表进行分区管理的功能, 同时具有上传电表读数功能。

分层的结构有助于电表的组网稳定性, 当一个分支的线路发生故障时, 其他分支的通讯也不受到影响。

3.1.2 系统功能描述

1) 数据统计功能。

按房间、院系多级的用电、费用统计功能, 如图4所示。

2) 用电分析功能。

按房间、院系多级的用电数据分析, 如图5所示。

3) 数据分析功能。

对自动采集能耗数据进行逐月逐日查询对比, 生成逐日用电图, 月总用电量、每日总用电量、工作与非工作时间用电量、日平均用电量、人均用量多种分析功能, 如图6所示。

3.2 水系统监测系统

对校园中主水管道以及有条件安装计量仪表的各栋建筑的生活用水、中水管网的水管上安装网络水表, 计量每幢楼的总用水量, 通过对各个水表各个时段的用量进行实时监测, 分析挖掘用能习惯, 检查管道的跑冒滴漏, 从而展开用水节能相关的工作。

水系统结构如图7所示。系统由3层架构组成。

1) 第一层:采集层, 由水表等设备组成;

2) 第二层:中间传输层, 由中继器、采集网关组成, 中继器负责对水表进行供电和通讯信号放大过滤, 采集网关对仪表进行分组管理和采集;

3) 第三层:中央管理层, 由服务器组成, 实现计费和数据分析。

4 方案实施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已计划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来实施上述方案。实行合同能源管理, 不但符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 有利于深入挖掘学校的节能潜力, 使学校集中精力搞好教学科研工作, 切实为学校带来了显著的节能收益。引入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新机制, 借助有资质、信誉好的专业节能服务公司的资金和节能技术, 全面实施系统的综合节能改造和深度的专业节能管理, 在享受到专业化节能服务的同时建立一套完善的节能管理机制, 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 实现学校与节能服务公司的双赢。

5 结论

1) 400份广东省高等院校能源利用状况调查问卷, 比较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广东省大学普遍存在的资源浪费的问题。

2) 实施与节能服务公司合作, 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 (EMC) 模式, 前期投入由节能服务公司支付, 项目完成后, 在一定的合同期内,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与节能公司按比例与公司分享由项目产生的节能效益。

3) 能源在线监管平台建设是建立能耗的数据平台, 通过多渠道 (如校园网、手机终端, 发布能耗数据, 让广大师生参与整个节约型校园的建设中来。

4)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是广东省唯一一所以培养节能、环保低碳及相关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院校, 也是广东省第一批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和认证试点单位。该校试点建设成功后, 可将这些方案推广到广东其他高校中, 为广东省节约型校园建设作出贡献。

摘要:以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实践为主, 介绍相关建设方案以及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实施细节, 开发能源在线监管平台, 为建设节约型校园提供参考和借鉴。

数字化校园网站群建设研究与实践 篇8

1 校园网站群的发展现状

学校网站分二个门户网站主网站群和二级网站群。其中二级网站由信息中心在第三方系统平台上自主建设。主要是几个专题网站、少量的职能部门网站等。其管理模式主要是由信息中心提供服务管理、技术指导和网络空间。随着学校规模不断发展和扩大, 二级网站群的需求规模和应用的日益丰富,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网站已无法达到需求

目前网站建设主题专题网站建设受现有第三方系统限制, 一些学院需要的功能无法体现。1.页面设计感不强, 达不到丰富的版面设计, 平面设计。2.多级栏目的展示功能。现有网站技术只能达到2级栏目, 无法做到3级或更多级栏目需求, 这是局限网站发展的重要因素。3.交互功能实现功能, 互动功能如一些问卷调查的反馈消息, 投票功能等的实现。

1.2 不易于操作

好的网站需要传播, 除了页面、功能设计要能为浏览者提供舒适的体验, 同时丰富、更新及时的信息内容非常重要。目前的信息管理流程在后台的操作较为复杂, 不利于网站的发展、推广和管理。

1.3 网站安全

很多网站服务器系统使用Windows Server, 技术开发采用Asp, 很多网站制作都是从网上直接下载模板进行修改或者用专业的软件修改, 所有容易从在很多漏洞和安全隐患, 而且Windows系统本身存在很多的安全漏洞, 容易受黑客及病毒攻击从而导致网站无法正常访问和运行。

2 网站群技术框架设计

C/S架构开发一般面向相对固定的用户群, 对信息安全的控制能力很强。东西掌握在自己手里最安全。网站群系统采用C/S架构开发, 是需要安装客户端才能使用, 因此避免了将系统入口暴露到公网上, 随意让人密码探测。同时, 客户端可以先期对操作人员发布信息进行预处理, 减轻服务器压力, 提升操作体验。

2.1 设计原则

1) 总体要求:网站群系统平台建立后, 能实现对平台下所建立的站点统一部署、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管理的目的。

2) 建立网站管理平台, 实现信息多点同步发布, 网站群的集中管理、统一维护。

3) 主站基于区域特点个性化设置, 子站基于模版标准化实施。栏目可以根据需求灵活自定义。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维护方便。通过信息上报、自动采集、热点导读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解决信息来源而且为学校急需了解问题提供指引。有完善的售后实施体系, 利用制动管理保证网站的安全运行, 保证网站可持续发展

2.2 网站群使用设计

通过网站公司, 运用网站群管理系统PICA, 在该系统后台平台上, 配置好网站之后, 将使用权限角色进行详细划分后, 操作员每一次后台管理操作过主页、频道主页、文章后, 相关的功能被触发, 执行一次, 执行过程仅限于受到影响的相关页面, 其他页面不做变动。

添加和修改新闻, 变更主页, 更换模版等都触发相关页面的重新发布;已经发布的文章页将在服务器上保留。后台人员输入添加新闻或修改新闻, 添加和修改的新闻经过应用处理后进入数据库;应用系统将数据库中的文章数据经过转换后与模板合并, 发布成为静态页面。应用系统将生成的静态页面发送到服务器;浏览用户直接访问服务器上存储的文章页面。

2.3 服务器部署

网站群系统在三个方面进行部署:服务器 (IIS) 、服务端 (server) 和数据库 (DB) 。因为特有的系统结构和静态页面发布等所以同等服务器配置, 站点群可以支持更多并发访问, 支持建设管理更多的站点。

对于服务器的部署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部署:IIS、Server、DB分别部署在三台独立的服务器上, 其中Server装在两台服务器上, 用作双机热备, 当其中一台应用服务器当机, 应用可以马上切换到另外一台服务器, 保证系统的稳定及安全运行。

3 模版化设计

网页模版设计针对各个使用部门及网站本身特性对模版进行设计。除了参与部署, 对本部门网站进行模版化设计调整。网站整体风格定位、色彩定位、版式结构设计、页面设计等。

网站群页面统一的模版化设计及制作流程包括以下5个步骤:

第一步:通常在项目实施中, 先通过协调沟通, 制作并完善有效效果图, 此处所起的作用是定稿页面的视觉效果, 帮助浏览者获得更好的体验, 使页面表现的更友好。

第二步:此处牵涉到具体制作应用, 先定制相应的应用规范。

第三步:完成以上第二步骤后, 得到完善后的静态页面文件。进行多浏览器检测, 完善BUG处理, 并根据需求定义后续内容页面的制作。包括JS、banner、flash、视频、音乐、动画等多种实现技术, 使浏览者体验更为完美。

第四步:根据需求定义模版制作, 此处用意为区分动态与静态的信息, 使Pica后台程序能更有利的方便用户定义信息, 届时页面中的静态测试信息将被替换为规范代码;为方便页面读取, 页面中的公共部分 (头部统一的LOGO、导航、底部FOOT等) 也将被调出独立加载, 方便集成式的信息管理。

第五步:通过前面四步, 可以制作主页模版、栏目页模版、文章页模版。通过模版的组合, 在平台上快速建立新的站点。

4 网站群技术框架下实现自主互动功能

校园网难免有需要动态功能, 比如全站搜索、访问量统计。针对这些, 网站群框架的方案是将这些动态功能包装起来单独放置到一个服务里面, 该服务需要对进出的数据进行严格的筛选过滤。

交互功能开发上采用ajax调用web服务的方式实现, 在网站部署过程中, 如需要使用相关交互功能, 只需在模版制作中, 在模版脚本文件中调用相关服务。

如需新增其他交互功能或修改相关功能, 在服务层进行进行设置。

交互功能部署在服务层虚拟IIS服务上, 即实现所需功能又避免在IIS服务上容易被攻击。

5 网站群管理方案

我校站点群计划初步包括建设上海健康学院站点、上海市卫校站点等6个主网站群, 二级网站群群包括图文信息技术网、党务公开网、迎新网、招生就业网、心理健康网等。

5.1 用户、权限管理

通过用户、权限的管理可以为不同身份的系统操作人员设置不同的权限如下:

1) 系统管理员:指定各个系统操作人员的权限, 对所以站点拥有管理权限, 对所有的新闻信息拥有管理权限。2) 站点管理员:在指定的站点范围内内拥有以下权限:指定系统操作人员权限, 对范围内的站点拥有管理权限, 对范围内站点新闻信息有管理权限。3) 信息起草人员:在指点的站点范围内起草相关新闻信息, 提交审核。4) 信息审核人员:在指定的站点范围内, 起草新闻信息, 审核发布新闻信息。

5.2 信息管理

学校的信息发布站点多、部门多、人员多;且网站是学校多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对发布信息的质量要求高。

考虑的以上情况, 在设计网站群信息管理流程时, 引入一稿多发和审核机制。一稿多发即在网站群体系内, 一篇稿件可以同步发布到多个站点、栏目。审核机制是指信息员发布的信息需要与相关部门或者网站主管部门管理员审核后发布到网站上。

6 总结

综上所述学校网站群现阶段如下:

1) 初步搭建学院网站群体系

目前已经上线信息公开网、党务公开网、中职示范校项目专题网、迎新网、市北校区 (公共卫生学校) 网;高职主站点、中职主站点也在设计开发中;初步形成了学校网站群体系。

2) 构建网站群系统管理平台

在网络中心部署了网站群系统相关服务, 包括web发布服务, 网站群系统应用服务, 网站群系统数据库等后台运行服务;为各个网站相关管理部门、信息员部署了网站内容管理系统客户端, 并对操作人员进行了多次培训, 系统已经进入稳定运行。

3) 模板化设计建站

在网站群架构上, 采用模板化设计制作相关站点, 模版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可重复部署。为后续站点改版和快捷建设子站点打下基础。

4) 站点安全保障措施

在网站群系统上开发的新站点, 全部采用静态页面发布, 对于必须的动态交互功能采用调用JS+webservice等方式实现;浏览用户反馈的互动信息进行过滤分析;整体上提升了新建站点安全性。

5) 对现有信息资源的利用

在网站群设计部署之初, 就考虑到对现有信息系统资源的利用。目前已经形成可行的方案, 与现有信息系统进行对接利用。在网站系统上已经预留开放接口, 如有需要, 也可以快速部署。

本文结合我校网站群的开发, 对我校网站群模板化设计、网站群管理方案、网站群技术框架下实现自主互动功能进行研究与实践。实际应用, 本文所研究的网站群管理系统PICA体现出较好优势, 功能特性上满足栏目的可定制性、信息更新的动态及时性等。

参考文献

[1]陈绣瑶.高职院校网站群建设框架的研究与设计[J].电脑开发与应用, 2011 (3) .

[2]王军.网站群建设方法研究[J].计算机与网络, 2006 (5) :164-165.

[3]谷岩.浅谈高职校网站群建设[J].科技资讯, 2008 (10) :213.

[4]王祖乐, 宋波, 杨宝祝, 等.基于统一管理平台的政府网站群的设计与实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7) :853-856.

校园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篇9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调查采用分区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分别代表河南省不同地域, 不同经济水平的各大高校中抽取, 主要以河南师范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洛阳工学院、南阳理工学院、河南焦作大学、安阳师范学院、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等13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查阅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清华同方数据库等检索工具进行了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检索, 共收集相关论文47篇, 同时还查阅图书馆馆藏图书, 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问卷设计原则, 经专家研究设计, 最后确定本研究所需调查内容。根据问卷调查向13所高校师生发放问卷调查表1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115份 (其中男645份, 女470份) , 回收有效率为92.92%。

1.2.3、专家访谈法

走访了以上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管理者或体育老师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03对调查的全部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及结构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在特定范围内所形成的复合型文化。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是指高校师生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体育生活方式、体育行为模式和体育意识等体育文化现象。

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 高校校园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具体表现在: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和校园体育制度文化。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缺一不可, 其中精神文化占主导地位, 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制度和物质层面的一切活动;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校园体育精神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行为制度文化是主体, 所有校园体育文化都要靠师生的行为来体现, 三者共同构建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2.2、河南省高校体育文化现状

2.2.1、河南省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2.2.1. 1、河南省高校体育设施的现状

有研究表明, 体育场地和器材是影响体育参与的重要因素之一, 适当的硬件设施的投入是激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外部控制因素。从统计数据来看 (见表1、2) , 我省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基本符合国家规定, 但是也有部分高校 (23.08%) 场馆建设在短期内不符合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开展。同时, 对高校场地调查中发现, 各高校体育场馆在种类上都集中在篮球场、羽毛球场和足球场等竞技体育项目上, 且基本能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要。因此, 继续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 改善体育场馆建设, 对推动学校体育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2.2.1. 2、河南省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

体育教师不但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 而且本身就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人格修养、专业素养对学生正确体育观的形成和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 学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多, 高校体育教师短缺的现象严重。另外, 教师的待遇与实际工作量不成比例, 比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待遇偏低;后期的教师培训和再教育机会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学术修养太浅、知识面过窄, 从而对教学质量以及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

2.2.2、河南省高校校园体育制度行为文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2.2.2. 1、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体育课教学是学习体育文化知识、技能, 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 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基本保证。然而河南省高校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仍存在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倾向, 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降低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由于受竞技体育项目的教学的束缚, 当前学校体育过程中, 仍存在对学生进行以运动技术掌握情况和达标测验情况为主的考核评价制度。这种“在考核评价上, 只注重考试结果评价, 只注重生理评价, 忽视心理、素质、体育过程和能力的评价, 用一种尺度去衡量体质不同、运动起点不同的学生, 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 考试、达标、60分万岁成为许多学生的学习目标, 教学缺乏激励机制, 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阻碍了素质教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全面实施。同时, 由于体育教学缺乏特色和传统, 趋同化现象严重, 不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导致学生终生体育锻炼意识的薄弱。

2.2.2. 2、河南大学生对体育健身项目喜爱程度的选择调查与分析

根据统计表明, 河南省大学生多以易于开展、不需太高消费的大众化体育项目作为体育锻炼项目, 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等。同时在项目的选择上又体现出男女差异, 女生更趋向于富有韵律、协调、柔美的体育项目。另外, 我们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 被列为必修体育项目的长跑和实心球不是太受欢迎。随着学校教育的全面改革, 带有竞技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如何更好的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是我们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2.2.2. 3、河南省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管理制度现状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保障, 体育教学竞赛的管理、体育理念的更新、体育经费的投入等需要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做支撑。在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现状调查中发现有43.72%的学生认为教学管理工作做得一般, 有36.5%的高校设有专门机构负责校园文化建设。关于体育社团的规章制度、体育健身管理实施办法、校园健身日、健身周、健身月等的相关制度与政策的落实情况的调查中, 只有定期举行体育文化节和体育社团规章制度达标。这说明我省高校管理者的体育意识薄弱, 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够重视。

2.2.3、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2.2.3. 1、河南省大学生体育宣传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高等院校体育宣传的途径狭隘, 宣传的力度偏弱, 宣传的效果不明显。但是在所有调查的高校中大多数院校每年都会定期举办运动会, 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运动会的举办在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2.3. 2、河南省大学生体育观念的现状

体育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体育实践及理性思考而形成的是一种对体育比较自觉的、系统的、理性的认识, 并且在现代体育发展中, 起着明显的导向和规范作用。经调查结果显示, 有91.4%、90.7%、89.8%和89.2%的学生对体育的健身、健心功能持肯定态度。这说明河南省高校的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 已经普遍理解体育的价值和健康的深刻内涵, 健康不仅是指身体的健康, 还包括心理的自我调控能力、鉴赏力、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另外, 体育对于智力的形成和发展作用持肯定态度的占87.4%, 而持否定态度和不清楚的占16.8%。这些数据表明, 虽然大部分学生认识到了体育的本质及深刻内涵, 但仍然有相当部分学生的体育意识薄弱, 对体育的认识还比较肤浅。

2.3、河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2.3.1、加大体育经费投入, 改善场地器材。

当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与教育、社会对高校体育资金的投入和体育设施滞后的矛盾。由于体育设施、场地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如果体育经费不足必然会直接造成体育教学、训练和科研质量的下降。因此为了促进和改善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 首先要加大体育经费投入, 制定体育场地的总体规划、管理办法和措施, 将长远规划与短期规划、实用功能与审美需求相结合。其次,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在满足学校教学及训练需要的基础上, 可以从福利型和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 以提高学校体育设施利用率。如向社会开放场馆, 建立体育休闲俱乐部和培训班, 利用周末搞体育赛事等。

2.3.2、加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是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中坚力量。因此, 及时更新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 提高体育教师的创新素质, 对提升大学生体育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显的尤为重要。同时, 还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育教师除了组织正常的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竞赛外, 还应负责课余体育娱乐活动组织管理工作。

2.3.3、改革体育教学, 实现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观。

体育教学是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 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因此, 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 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本着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 强调体育的健身娱乐性及终身性, 淡化竞技性, 寻求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其次, 现今学校体育的教育内容仍存在着以考试评价为主的倾向, 因此在改变用时间、长度、高度等量化考核手段的评价时, 实施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标准, 引入学生评价;在改变阶段评价和考核的基础上, 实施学段整体评价和考核。

2.3.4、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建设。

要搞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就要进行制度上的革新, 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 创造出新的发展模式, 成立专门的体育领导小组与相应的基层组织, 加强各部门的组织管理, 保证体育文化活动顺利、富有成效地开展;其次, 根据国家教育部出台的体育法规政策, 因地制宜的制定科学规范的校园体育文化制度, 如体育教师同工不同酬的问题的解决, 以促进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

2.3.5、多渠道、全方位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宣传。

要加强高校体育文化的宣传, 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 增强师生的体育意识, 使其自觉地融入到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中, 就要充分发挥各种舆论宣传媒体的作用。首先要重视课上体育科学知识讲授;其次, 还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宣传工具, 普及体育科学知识, 介绍体育锻炼的好处、原理和方法, 加强对国内外将要举行各种体育赛事的宣传报道;还可以结合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体育形势和教学任务, 经常组织各种体育知识讲座和竞赛, 从而营造有利于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舆论环境。

2.3.6、因地制宜, 建设有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由于各大高校在办学规模、办学理念、历史传统、地域位置及师生结构等存在一系列的差异, 因此, 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竞技活动, 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水平运动队。同时, 从自我实际情况出发, 积极开展颇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活动或户外体育活动, 实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是人类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的载体, 其蕴涵的文化因素对学生体育意识的提升、体育氛围的构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调研中发现我省高校在体育场馆设施上基本符合国家标准, 但仍需改进和完善。

3.1.2、校园体育制度行为文化层面上, 河南省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及以运动技术掌握情况和达标测验情况为主的考核评价制度仍存在;另外, 体育教学、竞赛和相关体育活动的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因此,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应该加强体育教学改革,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实和完善。

3.1.3、在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上, 河南省高等院校学生的整体体育文化素养不是太高, 体育意识较薄弱,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仍停滞在其表层功能。因此, 我们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加强体育宣传工作, 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3.2、建议

3.3.1、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坚持健康第一,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2、完善校园体育设施建设为开展体育文化活动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将收入用于体育设施的维修和管理。

3.2.3、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学校体育规章制度, 将规章落到实处, 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

3.2.4、不断完善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 提升文化素养, 加强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 同时, 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不同的专长, 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3.5、增加宣传途径和手段, 提高广大师生的体育意识, 学校的主管领导要转变体育观念, 加强对体育的重视程度。

3.2.6、有效的利用体育教学平台, 因地制宜, 发挥各自学校优势, 以及当地的体育文化的特色, 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营造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 以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蒋国勤, 翟春.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校体育文化创新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9 (6) :37-38.

[2]王建民, 郭平.试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0 (4) .

[3]许晓容.奥林匹克文化与学校体育教育人文目标的实现.体育与科学, 2006 (1) .

校园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篇10

根据我校家庭亲子共读现状, 结合“‘七彩童年’书香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指导家长有效地进行亲子阅读。

一、在亲子阅读中应注意的问题

1. 首先开召开家长研讨会议, 使家长在思想意识上引起重视, 在自主构建中重新认识亲子共读。

(1) 请家长每天都抽出时间进行亲子阅读, 而且每天最好保证15~30分钟不等的时间用于亲子阅读, 有的可以更长。通过家长持之以恒的坚持, 现在孩子会主动要求父母进行亲子阅读, 而且非常乐意将自己学会的读本讲给父母听, 看来他们已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家长亲子共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以及家长在阅读认识上的误区,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引导家长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2. 亲子阅读时间的安排。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家长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及时间安排, 会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安排阅读时间, 分别保证高年级至少为25~30分钟, 中年级为20~25分钟, 低年级为10~15分钟, 一切以孩子的兴趣点出发, 当然也可根据孩子的兴趣延长阅读时间。

通过亲子阅读, 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孩子有阅读讲述的能力, 在亲子阅读中经常采用孩子主讲的方式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表现力。

3. 对于书籍的选择方面,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孩子的书籍。

(1) 根据孩子年龄特点, 选择孩子喜闻乐见、贴近孩子生活、贴近孩子兴趣的书籍。

(2) 选择孩子爱看的图书, 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 以点带面, 逐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那么孩子的阅读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3) 教师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推荐适合孩子的图书, 供家长参考。

二、亲子阅读的具体指导方法

1. 在玩中阅读。

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 家长要切忌“急功近利”, 把阅读变成“识字教育”, 这样会过早地让孩子丧失自主阅读的热情。因此, 家长要用游戏的心态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

2. 以追问的方式读。

家长尽量以追问的方式, 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拓展孩子思维, 不要急于告诉孩子答案。

3. 声情并茂地读。

小学生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 他们很容易被一些有趣的声音所吸引。因此, 家长在讲述故事时, 应运用生动的语言、夸张的表情、形象的手势来吸引孩子的注意。

4. 将图书分类:认知类、语言类、鉴赏体验类、经验整合类读本, 准确地根据图书的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1) 可用观察理解法来阅读认知类读本。家长通过引导孩子观察图片的色彩、形状、文字, 再配合适当的讲解来帮助孩子理解, 主要是帮助孩子获得观察的技巧和阅读的方法。

(2) 采取角色扮演法来阅读语言、故事类读本。家长和孩子以作品中提供的人物、情景和场景为基础, 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通过对话、动作、表情再现故事内容。家长在读的时候可以不同的嗓音和语调读出不同的人物与场景。

(3) 通过朗读感受、欣赏鉴赏体验类读本。家长借助图书听画面及有关的文字材料, 让孩子在指指、认认、讲讲、说说过程中学习阅读, 是一种融识字与阅读为一体的阅读方式。

(4) 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品读经验整合类读本。家长与孩子就阅读内容展开讨论, 交流想法, 以此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和想象空间, 从而促进孩子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学校开展的亲子阅读沙龙活动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

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

三、学会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1.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孩子读书, 不如教给孩子读书的方法。

了解读书的方法, 应让孩子观察图书的结构, 知道每一本图书都有封面、封底, 从目录、简介、内容等方面逐步教给孩子读书的方法。

2. 取长补短, 开展家长研讨会议展示家长的亲子共读的经验, 使家长相互借鉴。

家长利用机会进行交流, 分享有关阅读方面的经验, 达到资源共享。在有效亲子阅读的氛围中, 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词汇量, 而且可以扩展孩子的知识面, 培养孩子倾听的好习惯。

四、亲子阅读普遍存在的问题

1. 个别家长没有坚持进行亲子阅读, 亲子阅读的积极性不够。

2. 个别家长在亲子阅读过程中的阅读方法单一, 不能充分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3. 有的家长善于反思, 对亲子阅读的认识和教育能力提高很快;

而个别家长则不善于反思, 导致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

4. 在指导家长有效亲子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 有些家长往往处于旁观者的位置, 只是被动地接受, 应充分调动家长的主动性、参与性。

上一篇:旅游建筑美下一篇:组合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