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病人

2024-07-07

急危重症病人(精选十篇)

急危重症病人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5月我科共收治58例内科疾病危重病人。将2010年1月—2010年9月收治的3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 男19例, 女11例;呼吸衰竭15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例, 肺部感染5例, 心力衰竭2例;平均年龄65.3岁;平均住院时间6.8 d。将2010年10月—2011年5月收治的28例病人作为观察组, 男19例, 女9例;呼吸衰竭16例, 肺部感染5例, 脑梗死7例;平均年龄64.3岁;平均住院时间5.9 d。对照组14例病人行静脉置管, 3例病人行动脉置管;观察组17例病人行静脉置管, 3例病人行动脉置管。58例危重病人均排除活动性出血可能,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住院时间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采血。①护士采血随意性很大, 往往接到抽血口头医嘱后就进行采血, 未精确计算采血所需量或者直接用注射器进行采血, 导致采血过多或过少、血标本溶血或污染等, 不得不重复采血, 造成血标本浪费。②护士未采用密闭系统抽血, 丢弃血样。我科护士从有创通道采血时均会丢弃一定量的稀释血样来清洁导管, 丢弃量因人而异。有研究显示, 从中心静脉和动脉导管采血时为避免血标本被稀释而提前抽出的血液按传统方法给予废弃, 每份标本2 mL~10 mL, 而这一项相当于危重病人失血量的37%[4]。③护士未及时评估病人病情。如病人病情已稳定, 而有创监测仍在继续使用;血常规、生化检查未按照病情需要进行检查等, 造成血液浪费。④送检验者不熟悉标本保存, 造成血液浪费。

观察组针对常规采血方法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①加强护士及送检验者的职业教育, 规范技术操作规范, 完善采血流程及各种血标本的保存与运送方法。②掌握病人病情, 了解病人已做的常规检查项目, 评估复查的必要性, 减少非必要性采血;对凝血障碍的病人采血后延长压迫时间。③采用密闭系统采血。具体做法:在动静脉置管前端接一三通, 需采血时三通处接一副注射器, 抽出稀释的血样, 然后关闭三通, 换另一副注射器抽出所需血样再调节三通, 将原先的稀释血样缓慢回输给病人。值得注意的是:三通要保持清洁, 如有污染及时更换;观察稀释血样中是否有血凝块, 若有必须废弃血样;回输稀释血样时速度<1 mL/s, 防止发生逆行性动脉栓塞[5]。④提倡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及时评估病人病情, 提醒医生更改血流动力学监测。⑤采用小容量采血试管。成人采用小容量试管采血与常规试管比较, 可以减少42%的失血量[6]。采取1个标本做多项检查、床边采用专用动脉采血器等。

1.2.2 评价指标及标准

比较两组病人入ICU时血红蛋白 (Hb) 、第3天贫血发生率、输血率。贫血诊断标准:成年男性Hb<120 g/L, 成年女性 (非妊娠) Hb<110 g/L。

1.2.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用t检验及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人入院时Hb均正常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病人入1CU第3天贫血发生率及输血率比较见表1。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5 L的血容量中每日更新约1%的红细胞, 骨髓每日更新约50 mL的血[7], 用来补偿一定量的溶血或失血, 但若每日失血>50 mL, 则会导致贫血的产生。危重病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营养不良, 代偿能力下降, 因此很容易诊断性失血造成医源性贫血。贫血降低血液黏稠度, 使心排量、每搏输出量及心率增加, 心肌氧耗增多;另外, 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和血小板与血管壁之间的黏附作用, 减弱止血功能, 导致血液携氧能力降低, 引起全身各器官和组织缺氧而产生相应的变化。本研究结果显示, 病人入住ICU后贫血率明显升高, 与诊断性采血有很大的关系, 但经过护理干预后病人贫血率明显下降。

国内外一些数据显示诊断性失血量巨大。张永利等[8]研究显示, 68例危重症病人每天被采血2.0次±1.0次, 采血量为10.9 mL±4.7 mL。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报道, 每年有1 300万单位 (每单位为450 mL) 以上血液没有检验传染病毒, 世界上有数亿人得不到安全可靠的血液,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鉴于以上数据及目前我国血源短缺的情况下, 降低输血率是医护人员的目标。本研究结果显示, 采取有效护理干预可降低诊断性失血病人的输血率、减少输血人数、降低输血的风险性。所以, 本研究采取的护理干预方法值得在ICU中推广。

参考文献

[1]Gleason E, Grossman S, Campbell C.Minimizing diagnostic bloodlos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Am J Crit Care, 1992, 1:85-90.

[2]Thomas J, Jensen L, Nahirniak S, et al.Anemia and blood transfu-sion practices in the critically ill:A prospective cohort review[J].Heart Lung, 2010, 39 (3) :217-225.

[3]Von Ahsen N, Muller C, Serke S, et al.Important role of no ndiag-nostic bloodloss and blunted erythropoietic response in the anemiaof medical intensive care patients[J].Crit Care Med, 1999, 27:2630-2639.

[4]Dhillon SS, Watanakunakorn C, Chatrchai, et al.Iatrogenic blood-loss in intensive care unit[J].Chest, 2000, 118 (suppl 4) :167.

[5]封秀琴, 朱袆容, 梁皎, 等.ICU危重病人诊断性失血及其血液保护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12) :1135-1137.

[6]Tarpey J, Lawler PG.Latrogenicanemia a survey of venesection in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therapy unit[J].Anasthesia, 1990, 45:396-398.

[7]Andrews T, Waterman H, Hillier V.Blood gas analysis:A study ofblood loss in intensive care[J].J Adv Nurs, 1999, 30:851-857.

重症监护室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篇2

一、ICU患者一般护理常规

1.迅速及时接待患者,将患者安置于抢救室或重症病房,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做好患者及家属的人院(科)宣教。2.及时评估: 包括基本情况、主要症状、皮肤情况,阳性辅助检查,各种管道,药物治疗情况等。

3.急救护理措施: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视病情及药物性 质调整滴速),吸氧(视病情调整用氧流量),心电监护,留置导尿,保暖,做好各种标本采集,协助相应检查,必要时行积极术前准备等。4.卧位与安全

(1)根据病情采取合适体位。

(2)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昏迷患者应及时吸出口鼻及气管内分泌物,予以氧气吸入。

(3)牙关紧闭、抽搐的患者可用牙垫、开口器,防止舌咬伤、舌后坠。(4)高热、昏迷、谄妄、烦躁不安、年老体弱及婴幼儿应加用护栏,必要时给予约束带,防止坠床,确保患者安全。

(5)备齐一切抢救用物、药品和器械,室内各种抢救设置备用状态。5.严密观察病情:专人护理,对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出血情况、Spo2、CVP、末梢循环及大小便等情况进行动态观察;配合医师积极进行抢救,做好护理记录。6.遵医嘱给药,实行口头医嘱时,需复述无误方可使用。

7.保持各种管道通畅,妥善固定,安全放置,防止脱落、扭曲、堵塞;严格无菌技术,防止逆行感染。

8.保持大小便通畅:有尿潴留者采取诱导方法以助排尿,必要时导尿,便秘者视病情予以灌肠。

9.视病情予以饮食护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满足机体对营养的基本需求;禁食患者可予以外周静脉营养。10.基础护理

(1)做好三短九洁、五到床头(三短:头发、胡须、指甲短;九洁:头发,眼、身、口、鼻、手足、会阴、肛门、皮肤清洁;五到床头:医、护、饭、药、水到患者床头)。

(2)晨、晚间护理每日2 次;尿道口护理每日2 次;气管切开护理每日2次;注意眼的保护。

(3)保持肢体功能,加强肢体被动活动或协助主动活动。

(4)做好呼吸咳嗽训练,每2h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指导作深呼吸,以助分泌物排出。

(5)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压疮形成。

11.心理护理: 及时巡视、关心患者,根据病情与家属多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以取得患者信任、家属的配合和理解。

二、高热患者护理常规

1.观察要点

(1)体温升降的规律、热型及伴随症状。

(2)神经系统症状,如有无意识障碍、昏迷、惊厥等。(3)脉搏频率、节律及与体温升高的关系。(4)呼吸节律、频率及血压变化。

(5)有无皮疹及皮疹形状、颜色、分布、出疹日期、出疹顺序特点,有无出血点、紫癜。

(6)降温时要注意观察体温下降情况及有无大汗虚脱等现象。2.护理措施

(1)一级护理,绝对卧床休息。

(2)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不低于3000ml。不能进食者按医嘱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

(3)每4h测一次生命体征,必要时测量肛温。采取降温措施后,30min 复测体温并记录。体温骤降至36℃以下时,停止降温并酌情保暖,注意观察有无大汗、虚脱、血压下降等现象。

(4)降温:①头部及大血管分布区放置冰袋。②温水或酒精擦浴,也可交替进行。③肠道无疾病者,可用4℃冰生理盐水50 ~150ml 低压保留灌肠。④持续高温不退者,按医嘱给予药物降温。注意避免体温骤降发生虚脱。

(5)饭前、饭后、睡前协助患者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炎症、溃疡、出血或不能漱口者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2~3 次,溃疡处涂以冰硼散每日3~4 次,口唇干裂者涂以唇膏保。

(6)及时擦干汗液,清洁皮肤、更换衣物,协助年老体弱及危重患者翻身,预防压疮的形成。

(7)对谵妄、烦躁不安、昏迷的患者应加床挡以防坠床。

(8)对老年患者出现持续高热时,应慎用解热镇痛药,使用时不宜过量以免造成脱水,甚至发生急性循环障碍、出现血栓的可能。降温的

同时补充体液极为重要。

(9)对高热原因待查,疑似传染病者,先行一般隔离,确诊后再按传染病处理。3.健康教育

告知家属患者出现再次寒颤、高热时要及时通知医务人员,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

三、昏迷患者护理常规

1.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T、P、R、BP)、瞳孔大小、对光反应。(2)评估GLS意识障碍指数及反应程度,了解昏迷程度,发现变化立即报告医师。

(3)观察患者水、电解质的平衡,记录24h出入量,为指导补液提供依据。

(4)注意检查患者粪便,观察有无潜血阳性反应。2.护理措施

(1)操作时,首先要呼唤其姓名,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操作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2)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随时清除气管内分泌物,及时吸氧、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抬高床头30~45°或给予半卧位,促进脑功能恢复。

(3)保持静脉输液通畅,严格记录所用药物及量。

(4)保持肢体功能位,定期给予肢体被动活动与按摩,预防手足挛缩、变形及神经麻痹。

(5)预防泌尿系感染,尿失禁或尿潴留的患者留置导尿,定时消毒尿道口、膀恍冲洗、更换尿袋。

(6)保持大小便通畅,便秘者给予缓泻剂或灌肠。

(7)每日进行口腔护理两次,可涂石蜡油(唇膏)防止唇裂;定时床上擦浴和会阴冲洗,更换衣物维持清洁与舒适。

(8)躁动者应加床档,适当给予约束;意识障碍伴高热抽搐、脑膜刺激征时,应给予有效降温并放置牙垫,防止咬伤舌颊部;固定各种管路,避免滑脱。使用热水袋时水温不易超过50℃,不能直接接触皮肤,防止烫伤。(9)定时翻身拍背,刺激患者咳嗽,及时吸痰,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肺部感染。

(10)每1 ~2h翻身一次,应用气垫床,骨突出部分加用海绵垫,保持床单位整洁、平整,预防压疮形成。

(11)摘除隐形眼镜交家属保管。患者眼险不能闭合时,定时用生理盐水擦洗眼部,用眼药膏或凡士林油纱保护角膜,预防角膜干燥及炎症。

3.健康教育

(1)取得家属配合,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意识恢复训练,帮助患者肢体被动活动与按摩。

(2)做好心理护理,关心鼓励患者,使患者认识到自已在家庭和社会中存在价值,以增加战胜疾病信心。

四、休克患者护理常规

1.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T、P、R、BP)、心率、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有无呼吸浅快、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脉压减小< 20mmHg、SBP 降至< 90mmHg以下或较前下降20 _ 30mmHg、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

(2)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态(意识状态反映大脑组织血液灌注情况),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是否有兴奋、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昏迷等表现。

(3)密切观察患者皮肤颜色、色泽,有无出汗、苍白、皮肤湿冷、花斑、紫绀等表现。

(4)观察中心静脉压(CVP)的变化。

(5)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是否<30ml/h;同时注意尿比重的变化。(6)注意观察电解质、血常规、血气、凝血功能及肝肾 功能等检查结果的变化,以了解患者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7)密切观察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2.护理措施

(1)取平卧位或休克卧位,保持病房安静。

(2)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需要时行深静脉穿刺术,根据血压情况随时调整输液速度,监测CVP,做好配血、输血准备。(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一切抢救准备。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氧、吸痰,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5)准确记录24h出入量,观察每小时尿量、颜色、尿比重,注意电解质的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6)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预防压疮,注意保暖。

(7)做好各种管道的管理与护理,预防感染。

(8)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烦躁不安的患者适当加以约束。(9)严格交接班制度,交接班时要将患者的基础疾病、诊治经过、药物准备情况、患者目前情况、特殊医嘱和注意事项等详细进行交接班,每班要详细记录护理记录。3.健康教育

(1)进行心理指导,使患者及家属克服对疾病的恐惧感。(2)指导患者及家属对诱发休克出现的疾病进行预防。(3)指导患者按时服药,定期随诊。

五、咯血患者护理常规

1.观察要点

(1)生命体征及咯血的性状、量,咯血后痰带血的情况。

(2)窒息的表现,如喷射性大咯血过程中,咯血突然停止,患者出现神色紧张、目瞪口张、呼吸困难、挣扎坐起、颜面发绀、大汗淋漓等。

(3)有无再咯血征象,如胸闷、烦躁、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音减弱、粗糙或有啰音、管状呼吸音等。2.护理措施

(1)给予心理安慰,进行必要的解释,保持情绪稳定。

(2)少量咯血时,嘱患者卧床休息。大咯血时,绝对卧床休息,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患侧卧位,嘱患者不要屏气,轻轻将血咯出。

(3)咯血后,协助患者清洁口腔,更换衣物,倒掉体液,避免产生不良刺激。

(4)大咯血时暂禁食。病情稳定及少量咯血者,可进温热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进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5)止咳镇静:剧烈咳嗽可用祛痰镇咳剂。禁用吗啡等抑制呼吸的药物。大咯血患者夜间慎用催眠药,防止熟睡中咯血不能及时排出,引起窒息。

(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咯血征象,立即通知医师,协助患者侧卧,取头低脚高位,轻拍背部将血咯出。无效时,可直接用吸引器抽取,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7)每30min至2h测一次生命体征,并记录护理记录单。(8)按医嘱给予止血药、抗生素、输血补液等。(9)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或灌肠。

(10)病因未明确时,暂行呼吸道隔离。(11)备齐抢救药品及器械。3.健康教育

(1)嘱其家属陪伴和安慰患者。

(2)嘱家属如发现患者烦躁、气促、冷汗、紧张、突然坐起等征象,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六、气管切开患者护理常规

1.观察要点

(1)注意倾听患者主诉,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Spo2变化,特别是气管切开术后三大的患者应重点加强巡视,床旁应备气管切开包。

(2)观察气管分泌物的量及性状。

(3)观察缺氧症状有无改善。(4)严密监测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如出血、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等。2.护理措施

(1)病室空气新鲜,定时通风,保持室湿22~24℃左右相对湿度60%。

(2)工作人员在护理者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洗手,带口罩、戴手套。(3)正确吸痰,防止感染。

①首先要掌握好恰当的吸痰时机,一般是在床旁听到患者咽喉部有痰鸣音;患者出现咳嗽或呼吸机气道压力升高有报警;发现氧饱和度突然下降等情况时给予吸痰。

②先将吸痰管插人气道超过内套管1~2cm,再开启吸痰负压,左右旋转边退边吸,切忌在同一部位长时间反复提插式吸痰,吸痰负压不能过大,以防损伤患者气道粘膜;吸引时间一次不超过15 秒。

③吸痰前后应充分给氧,吸痰管吸一次换一根,顺序为气道、口腔、鼻腔。

④遵医嘱配置气道湿化液,每24h更换一次,气管内滴入水份约200ml/ 日左右,平均每小时约10ml,可在每次吸痰前后给予。

(4)手术创面的护理:贴皮肤面以油纱布覆盖,常规每日严格无菌操作下更换敷料两次,并注意观察切口愈合情况,有无感染等征象及分泌物颜色,切口感染后分泌物多呈草绿色或铜绿色,一旦出现应及时进行分泌物培养,以便指导临床用药。

(5)使用带气囊的的气管导管时,要随时注意气囊压力,防止漏气。(6)每日检查套管固定是否牢靠,套管采用双带打手术结法固定,松

紧以能容一指为度。随时调节呼吸机支架,妥善固定呼吸机管道,使气管套管承受最小牵拉,防止牵拉过度致导管脱出。

(7)保持内套管通畅。取出内套管的方法是:左手按住外套管,右手转开管上开关后取出,以防将气管套管全部拔出。

(8)维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有条件者可用蒸汽吸入疗法。

(9)保持口腔清洁、无异味,口腔护理每日两次。

(10)对于原发病已痊愈或减轻,喉梗已解除,作拔管准备工作:试行堵管,可先堵1/3 ~1/2,观察有无呼吸困难现象,观察24h,呼吸通畅,可行完全性堵管,观察24~48h后拔管。对于因非喉部疾病行气管切开者,如无气管插管等喉部可能损伤的病史者,可于呼吸功能衰竭纠正后,直接全堵管进行观察,并于24h 后拔管。拔管1~2 天内应严密观察。3.健康教育

(1)吸痰前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紧张。(2)佩带气管套管出院者,应告知患者及家属:

①不可取出外套管,注意固定带是否固定牢固,以防套管滑出发生意外。

②沐浴时防止水渗入气管套管内,教会患者及其家属清洁消毒内套管的方法,告诉患者气管切开术迟发性并发症的症状和体征。

七、气管插管患者护理常规

1.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SPO2 变化。(2)注意观察导管插入的深度。(3)观察气管分泌物的性质、颜色。

(4)拔管后的观察:①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观察呼吸道是否通畅,呼吸交换量是否足够,皮肤黏膜色泽是否红润,同时遵医嘱行血气分析。②观察有无喉头水肿、黏膜损伤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处理。2.护理措施

(1)病室空气新鲜,定时通风,保持室温22 ~24℃左右,相对湿度60%。

(2)工作人员在护理患者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洗手,带口罩,戴手套。

(3)无论是经鼻腔或口腔插管均应注意固定牢固,做好标记;防止口

腔插管时牙垫脱落;注意导管插入的深度及插管与头颈部的角度。(4)气囊管理:定时监测气囊压力,在给气囊放气前或拔除导管前,必须清除气囊上滞留物。

(5)保持气管插管通畅,及时有效的进行气管内吸痰:吸痰管吸一次换一根,顺序为气道、口腔,鼻腔;吸痰前后应充分给氧:一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秒,吸痰过程中出现气管痉挛、紫绀、躁动不安等情况应停止吸痰,立即通知医师处理。

(6)根据患者的病情,遵医嘱给予适量的止疼药或镇静药

(7)气道湿化:人工气道建立后,上气道的湿化、温化功能缺失,易导致痰液潴留、结痂等并发症应加强气道湿化(遵医嘱配置气道湿化液,每24h更换一次,气管内滴人水份约200ml/日左右,平均每小时约10ml,可在每次吸痰前后给予)。

(8)保持气管插管局部清洁,固定气管插管的胶布如被污染应立即更换,每天做口腔护理两次。

(9)为减少气囊对气管壁的压力,在充气时可采用两种方法:最小漏气技术(MLT)或最小闭合容积技术(MOV)。①最小漏气技术: 套囊充气后吸气时容许不超过50ml的气体从套囊与气管壁间的空隙漏出。先把套囊注气至吸气时无气体漏出,然后以0.1ml/次进行套囊放气,直到吸气时有少量气体漏出为止。②最小闭合容积技术: 套囊充气后刚好吸气时无气体漏 出。先把套囊注气至吸气时无气体漏出,然后以0.1ml/次进行套囊放气,听到漏气声后向套囊内注气0.1ml/次,无漏气即可。

(10)经鼻或经口插管拔管方法:①原发病治愈应适时拔管,并向患者做好解释,取得患者合作。②如无禁忌症,以床头抬高30°以上为宜,以减少返流和误吸。③吸引气管插管以上及经口腔排出堆积在套囊以上的分泌物,因其在套囊放气后可被吸入到下呼吸道。④吸入高浓度氧数分钟(4~6L/min),将套管内气体放出。⑤将吸痰管放入气管插管略超过其长度,边吸痰边拔管,以防积存在气管内套管周围的分泌物被误吸。⑥拔管时在呼气相将导管拔除,以便拔管后第一次呼吸是呼出气体,防止咽部分泌物吸入;一旦导管拔除后,将患者头转向一侧,防止口腔内分泌物误吸入气道。⑦拔管应尽量在白天进行,以便观察病情与及时处理拔管后发生的合并症。

(11)拔管后的护理:①持续吸氧4h内禁食,以防食物返流,因为此时声门关闭功能及气道反射功能不健全。②禁止使用镇静剂,因在拔管后如有烦躁可能是缺氧的表现。③给予定时翻身、叫背,鼓励患者

咳嗽、咳痰。3.健康教育

(1)吸痰前应与患者做好有效的沟通交流,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紧张。(2)拔管后鼓励患者主动咳嗽、咳痰。

八、使用呼吸机患者护理常规

1.观察要点

(1)观察神志、瞳孔、心率、血压、SpO2变化。

(2)评估患者的面色,肢体活动,自主呼吸的力量;注意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及自主呼吸与呼吸机辅助呼吸的配合情况。

(3)观察呼吸机工作是否正常,了解呼吸机报警原因,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4)每日行动脉血气分析,了解pH、PaO2、PaCO2的变 化,根据变化调整呼吸机参数。发现酸、碱中毒时,及时对症处理。(5)观察痰量及性状,了解有无肺部感染或肺水肿等。2.护理措施

(1)保持管道连接紧密,各种导线,传感线无松脱。预设潮气量(VT)6~8ml/kg,频率(RR)16~20次/分,吸/呼比(1:E)1:1.5~2,吸入氧浓度(FiO2):40%~60%。

(2)向清醒患者及家属解释使用呼吸机的目的,取得合作,消除恐惧心理。

(3)保持气道通畅,及时吸痰,吸痰前后要予以3min纯氧吸入,以防止吸痰造成的低氧血症;并妥善固定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套管;严格无菌操作。

(4)呼吸机通气过度可导致血压下降,未经医师同意护士不可任意调节呼吸机参数。

(5)保持湿化罐内无菌蒸馏水或注射用水于正常刻度范围内。保持吸入气体温度在32 ~34℃。

(6)保持呼吸机管路中的集水杯方向向下,且处于最低点,以免集水阻塞管路或流入患者气道内或返流入湿化罐,勤倒集水杯内集水。(7)呼吸机管道一人一换,长期带机患者应每周更换。

(8)呼吸机管道和人工气道加接螺纹管,以免牵拉刺激引起气道损伤和人工气道脱出。

(9)注意患者体位的舒适度,避免人工气道与患者气管成角、人工气道扭曲、折叠、滑出或接头松脱。

(10)有心血管功能不良、血容量不足、高龄、原有低血压,易导致低

血压,应采取相应措施,维持循环稳定。(11)胸部物理治疗每4h 一次。

(12)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并在护理记录上准确记录用法用量及患者用药后状况。

(13)呼吸机旁备简易人工呼吸器,如遇呼吸机功能丧失或停电,先将氧气管与简易人工呼吸器相连,按操作程序先用气囊通气,直至问题解决。

(14)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理解与疏导,让患者熟悉病房环境,了解呼吸机治疗的目的及配合方法,建立护患之间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可备纸笔或写字板等非语音交流形式,鼓励患者主动加强自主呼吸,争取早日脱机。3.健康教育

吸痰前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减少患者的焦虑和紧张。

九、深静脉置管患者护理常规

1.观察要点

(1)观察置管的长度、时间。

(2)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渗液、分泌物等感染征象。

(3)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有无寒战高热等全身感染征象。2.护理措施

(1)保持穿刺点皮肤的清洁、干燥,每日换药一次,疑有污染随时更换。

(2)妥善固定导管,导管各连接处用无菌纱布包裹,防止脱落。

(3)深静脉测压通道连接专用延长管和三通,禁止连接头皮针、肝素帽。输液通路连接处尽量少用头皮针和肝素帽,一个肝素帽最多插头皮针2~3 根,肝素帽3~5天更换一次; 每次输液完毕,不需维持通道者,用肝素液和生理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

(4)及时更换液体,测压后及时打开输液通道,以避免血液回流引起导管堵塞。

(5)血管活性药物应单通道泵入,连接专用微泵延长管在深静脉管近端;防止速度过快或过慢,影响药物疗效;如需快速输液、输血应直接连接三通,TPN、血液制品、普通液体不能在同一静脉通道输入。(6)拔除导管后按压穿刺点5min,用消毒液消毒局部,并用无菌敷料覆盖24h以上,防止出现局部血肿。

(7)若深静脉导管被血凝块堵塞不通或是半通状态,立即用空针向外抽吸,切勿将血凝块冲入血管内,否则易导致血栓栓塞;若回抽不

畅,应拔除导管。3.健康教育

(1)嘱患者如发现局部皮肤有红、肿、渗液、分泌物等征象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2)嘱患者及其家属如出现寒战高热等全身感染征象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十、胸腔闭式引流护理常规

1.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2)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及水柱波动范围。

(3)观察引流管处伤口的情况。

(4)拔管后观察: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切口漏气、渗液、出血、皮下气肿等症状。2.护理措施

(1)保持管道的密闭和无菌:使用前注意引流装置是否密封,胸壁伤口引流管周围,用油纱布包盖严密,更换引流瓶时,必须先双重夹闭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胸膜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2)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常置患者于半卧位,以利呼吸和引流。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运动,利于积液排出,恢复胸膜腔负压,使肺扩张。

(3)闭式引流主要靠重力引流,水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cm,任何情况下引流瓶不应高于患者胸腔,以免引流液逆流入胸膜腔造成感染;定时挤压引流管,每30~60min一次,以免管口被血凝块堵塞;水柱波动的大小反应残腔的大小与胸腔内负压的大小,正常水柱上下波动4~6cm,如水柱无波动,患者出现胸闷气促,气管向健侧偏移等肺受压的症状,应疑为引流管被血块堵塞,需设法挤捏或使用负压间断抽吸引流瓶短玻璃管,促使其通畅,并通知医师。①挤压方法为: 用止血钳夹住排液管下端,两手同时挤压引流管然后打开止血钳,使引流液流出。②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最简单的方法: 观察引流管是否继续排出气体和液体,以及长玻璃管中的水柱是否随呼吸上下波动,必要时请患者深呼吸或咳嗽时观察。

(4)运送患者时双钳夹管;下床活动时,引流瓶位置应低于膝关节,保持密封。

(5)每日更换水封瓶,作好标记,记录引流量,如是一次性引流瓶无

需每日更换。

手术后一般情况下引流量应小于80ml/h,开始时为血性,以后颜色为浅红色,不易凝血。若第一天的引流量>500ml或每小时引流量在100ml以上颜色为鲜红色或红色,性质较粘稠,易凝血,则疑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

(6)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呼吸功能的锻炼,是防止肺部感染,促进肺复张的重要措施之一。

方法如下:指导患者进行缓慢吸气直到扩张,然后缓慢呼气,重复10次/min 左右,3~5次/日,每次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7)脱管处理:若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消毒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协助医师做进一步处理。如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立即双钳夹闭胸壁导管,按无菌操作更换整个装置。

(8)拔管指征:48 ~72h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24h引流液小于50ml,脓液小于10ml,X 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患者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

方法:嘱患者先深吸一口气后屏气即可拔管,迅速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宽胶布密封,胸带包扎一天。3.健康教育

(1)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缓解焦虑情绪。

(2)讲解戒烟、咳嗽、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

急危重症病人 篇3

【关键词】实施;专人监管制度;危重病人;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5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06-01

为了更好的实施对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我院在最近两年实施了危重患者专人监管制度,旨在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和护理满意度[1]。下面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危重患者,分别进行专人监管制度护理方式和常规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现资料统计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4年0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危重患者,每组各50例。男60例,女40例。护理组,年龄29岁到79岁之间,平均年龄(57.22±10.80)岁。对照组,年龄29岁到79岁之间,平均年龄(57.63±10.90)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专人监管制度护理方式,就是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实施一对一的护理服务[2]。

第一,弹性排班,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工作计划表对自己工作时间需要负责的危重患者进行详细的病情了解和护理监督,对患者的病情做好记录,同时在记录中要规范自己的书写,这样便于其他护理人员能够在交接过程中准确的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在护理期间,患者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的采取救护措施,同时在第一时间通知临床医师做好护理工作[3]。

第二,明确职责[4],护理人员在确定了自己所负责的患者后,就需要对患者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开展护理工作,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加强对患者的监督和管理操作,明确自己的责任,保证护理服务质量。

第三,尽可能的提高护理质量,护理人员最容易出现漏洞的地方就是护理人员在交接班时对患者的病情信息掌握不当,从而对护理操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护理人员交接班过程中,前一任负责的护理人员需要根据病情诊断记录等对下一任护理人员做好交接工作,同时对患者的用药量、不良反应、精神状况等需要进行很好的记录和告知[5],这样能够保证下一任护理人员协助临床医师做好护理工作,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危重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心态,正确的面对疾病,配合医护工作开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在护理服务工作中,对危重患者开展辅助检查,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后,需要及时的汇报给临床医师,降低危重患者的危险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和护理满意度。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对比

护理组的健康教育、急救管理、病房管理、護理书写记录和医院感染的护理质量结果分别是92.00%、92.00%、96.00%、96.00%和94.00%,和对照组的护理质量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下表所示:

3.讨论

危重患者是属于我院的重症监护区域,该区域的抢救设备是比较齐全,通常情况下,危重患者的病情是非常严重的,同时患者的病情是变化多段且负责的,因此对于这类型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就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那么在实际护理过程中,就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护理纠纷事件,同时一旦护理不当,很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开展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非常关键。

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危重患者,分别进行专人监管制度护理方式和常规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结果发现护理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和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了实施专人监管制度护理方式对于提高危重的护理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体现了我院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极大的提高危重患者对于护理工作和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丁小容,罗捷,廖花平,刘翠兰.危重病人护理质量专人监控的效果评价[J].护理学报,2006,09:12-14.

[2]戴晓珍,张立荣.护理管理干预对危重病人护理效果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03:157-159.

[3]曲云云.危重病人实行定人监管对ICU护理管理效果的影响[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9:305-306.

[4]吴益芬,郑艳萍.ICU实施危重病人抢救护理讨论制度的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01:44-45.

急危重症病人 篇4

1 重症颅脑损伤

亚低温治疗在重症颅脑损伤病人应用广泛, 但对其使用的效果评价却仍有争议。研究表明亚低温治疗有可能能改善颅内压, 却也可能带来一系列的危害。

1.1颅内压贾军等[1]对7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发现, 早期对病人使用亚低温治疗 (冰毯并合用冬眠灵合剂) , 与常规治疗相比, 亚低温治疗组病人颅内压值从病人体温降至亚低温状态24h内开始下降, 至治疗后第3天、第5天时分别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然而这个研究主要针对青中年, 在针对老年重症颅脑损伤且未行手术治疗的病人研究显示, 亚低温治疗不能明显降低病人颅内压[2]。

1.2 并发症亚低温治疗可能引发各种并发症。曹红十等[2,3]的研究显示, 采用亚低温治疗病人肺炎的发生率可增加, 同时容易引起血电解质紊乱、低血钾、低血镁, 继而诱发心律失常[2]。另外, 还可能引起胰岛素抵抗, 降低胰岛素水平, 引起高血糖的发生[4]。

1.3 预后由于亚低温治疗的复杂性, 对其是否能改善病人预后、降低病死率及目前的研究也尚无定论。病人的年龄段不同, 使用的结果也有所不同。对能行手术治疗的青壮年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使用亚低温治疗能有效改善病人预后转归, 亚低温治疗组的病死率 (9/36) 低于常规治疗组 (14/40) , 而预后良好率 (15/36) 高于常规治疗组 (9/40) [1]。然而对老年未行手术的病人, 行亚低温治疗的病人病死率及肺炎、心血管发生率却高于常规治疗组[2]。同时对儿童脑外伤病人, 低温治疗也不能达到改善病人预后的作用[5]。另外, 亚低温治疗的使用效果与亚低温治疗的持续时间也有关系, 当治疗持续<3d时无效, 持续达到3d时虽然不能降低病死率但可改善预后;持续3d以上或持续至颅内压恢复正常, 可降低病死率, 改善神经功能预后[3]。

2 癫痫

在动物试验中已有研究表明, 机体温度影响改善癫痫大鼠的神经元丢失及癫痫发作的严重程度。高温状态下癫痫发作程度最重, 神经元丢失最严重;低温下癫痫发作程度较轻, 神经元丢失也较少;亚低温下癫痫发作程度最轻, 持续时间也最短, 神经元丢失最少[6]。

2.1癫痫持续状态持续的癫痫发作可导致脑代谢的急剧增高, 大脑耗氧、耗糖增加, 造成脑多部位神经元不可逆性损害, 同时可继发心、肺、肝、肾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而低温治疗具有多重神经保护作用[7], 因此对于癫痫持续状态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使用水循环控温毯降温, 相比于单纯药物治疗组有显著的疗效。

2.2 癫痫发作频率有研究表明, 对发热癫痫病人及时使用物理降温方式能改变癫痫的发作频率。陈晓琴等[8]的研究发现, 发热癫痫病人在中等热时立即使用降温措施, 相比于高热时降温, 癫痫发作的频率减少。

3 脑出血

亚低温治疗具有脑保护作用, 近年来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亚低温对脑出血病人也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98例自发性脑出血病人的研究发现, 在使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可降低脑出血病人的病死率和神经功能缺损[9]。班桂玲[10]的研究也显示, 对脑出血急性期的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可使病人意识障碍持续时间缩短, 同时还能提高瘫痪肢体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其他研究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11], 并且对于老年重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病人具有同样的作用[12]。

4 感染

神经危重症病人其中一大部分除了原发的疾病, 由于各种原因常并发感染, 而对感染发热病人的治疗护理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4.1 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研究显示发热会增加机体的耗氧量, 增加心脑血管系统负担, 同时对于自身存在低氧血症的病人, 会加重机体的缺氧情况。已有研究证明物理降温在不引起病人寒战的情况下可以有效降低病人的耗氧量[13], 同时降温能引起交感神经兴奋, 升高病人的血压, 从而减少升压药物使用的剂量[14,15]。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 对感染发热的病人及时降温处理对神经危重症病人显得尤为重要。

4.2 对感染控制的负面作用发热作为人自身的保护性反应, 对人体有有益的一面, 人为地抑制这种反应对感染的控制不利。有研究表明, 体温升高能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16,17]。因此干预自身的发热反应对感染的控制不利。在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中, 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对发热的恶性疟疾感染的患儿降温时, 反而延长了疟原虫的清除时间[18]。另一项针对外科术后发热病人的研究也发现, 使用降温措施组的病人感染率也高于未处理组[19]。由流感引起的发热动物模型上采取降温措施, 病死率反而更高, 但是在人类身上没有显著差异[20]。在外科重症监护室 (ICU) 中的一项研究也显示对无颅脑损伤以及明显低氧血症的重症病人, 体温高于38.4 ℃使用物理降温措施的病人组, 相比于未处理的对照组, 病死率及住院时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21]。一些研究显示采用降温措施的病人预后反而不如未使用的病人, 一项对感染病人的研究显示, 单纯使用非甾体类药物以及对乙酰氨基酚类药物降温 (不使用物理降温) 的病人, 病死率反而高于未使用这些降温药物的病人, 虽然当时病人降温效果良好;采用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联合使用的方式, (体温>38.5 ℃使用对乙酰氨基酚, 体温>39.5 ℃采用降温毯) 病人病死率也增高[22]。

摘要:从重症颅脑损伤、癫痫、脑出血、感染4方面介绍降温治疗在神经危重症病人中的应用进展。

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篇5

一、目的

及时、迅速、有效地抢救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

二、适用范围

急、危、重病人的抢救

三、工作要求

1、各科室建立健全的急、危、重抢救组织、技术操作常规和抢救程序。保持严肃、认真、积极而有序的工作态度,分秒必争,抢救病人。做到思想、组织、药品、器械、技术五落实。

2、各科应有抢救室,抢救车及抢救器械专人保管,作好急救、抢救药品、器械的准备工作,随时检查、随时补充。药剂科、设备科、总务科和各科室应保证药品、器械的正常供应,便于工作。

3、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器械、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和各种抢救操作技术,严密观察病情,准确及时记录用药剂量、方法及病人状况。

4、对危重患者,应做到详细询问病史,准确掌握体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抢救。凡属危重抢救病人,主管医师应填写病重(危)通知单,一式三份,并留有医院领导、主管医生、家属的签字,交家属和医务部各一份,病历保留一份。在抢救过程中,应按规定作好各项抢救记录,若因抢救来不及记录时,须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补记。

5、抢救工作应由值班医师、护士长负责组织和指挥,并将病情及时报告上级医师,科主任或主任医师应亲自到场指导和协助抢救,遇有疑难问题,及时邀请会诊,对重大抢救或特殊情况(如查无姓名、地址者,无经济来源者)须立即报告医务部和主管院长。

6、抢救时,当班医护人员要及时到位,按照各种疾病的抢救程序进行工作。护士在医生未到以前,应根据病情,及时做好各种抢救措施的准备,如吸氧、吸痰、人工呼吸、建立静脉通道等。护士在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时,应复述一遍,认真、仔细核对抢救药品的药名、剂量,最好有第二个人复核后,再行注射。抢救时所用药品的空瓶,抢救结束后,经二人核对后方可弃去。危重病人就地抢救,病情稳定后,方可移动。

7、抢救时,非抢救人员及病人家属一律不得进入抢救室或抢救现场,以保持环境安静,忙而不乱。抢救完毕,整理抢救现场,清洗抢救器械,按常规分别消毒以便备用,清点抢救药品,及时补足,抢救物品合格率要达到100%。

8、若遇特殊情况超出一科范围或本科力量不足时,科室之间应支援配合,必要时医院成立临时抢救组织,加强抢救工作。

9、有关科室遇有危重病人的检查、治疗、取药、住院等均应及时处理,不得过分强调手续,以免延误抢救。不得因抢救而忽视正规操作和传染病人的消毒隔离以免造成事故和交叉感染。

10、凡遇有重大灾害、事故抢救,接到病人或省、市卫生厅(局)的呼叫时,应服从医院统一组织,立即准备,随叫随到。

探讨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 篇6

【关键词】危重病人;营养支持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72-01

营养支持已经在危重症领域广泛应用,是救治危重病人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危重病人在各种应激状态下引起一系列以高分解代谢为主要表现的代谢平衡紊乱,表现为:高能量消耗代谢,高分解代谢,高血糖,免疫功能障碍,胃肠道功能障碍。通过对危重病人实施综合治疗以及全方位的支持,以维持和改善身体各器官组织的新陈代谢。ICU内40%~100%的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2013年1月至10月,需要营养支持的患者85例,年龄45-92岁之间,男性57例,女性28例,其中呼吸衰竭45例,肺癌23例,肺炎12例,COPD5例。

1.2 方法

1.2.1 肠内营养液的输注:

1.2.1.1 采用营养液持续匀速泵注形式,每天间断2~4小时。泵注过程中使用加温器,每4小时冲管一次,避免堵塞。由于肠内营养持续泵入时的容量、速度的准确可调性,减少了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更容易为患者提供大量的营养液且有利于营养液的吸收,可改善患者的营养指标,提高免疫力,有效预防了感染的发生,或者对已经发生的感染,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态。患者炎症好转,进而促进了炎症组织的恢复,肠内营养提供的足量的热量和氧源,促进总蛋白和应激蛋白的合成,能够纠正机体的负氮平衡。

1.2.1.2 肠内营养制剂的选择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主要有:患者年龄;疾病状态;胃肠道的完整性与功能;营养素的需要量;喂养途径;患者对膳食的耐受性等。常用的制剂有:

整蛋白型:补充的氮是以完整蛋白质形式提供,如大豆蛋白、酪蛋白,要求胃肠道具有较好的消化功能。分为含膳食纤维和不含膳食纤维,前者有渣,如能全力,瑞能、瑞代等;后者无渣,如能全素、安素。

要素/短肽型:不需经过消化就能直接吸收,对胃肠道的功能要求相对较低。无渣。可分为结晶氨基酸为氮源的要素饮食,如爱伦多;短肽为氮源的要素饮食,如百普力、百普素。

特殊制剂:如瑞代、康全力适用于高血糖病人,瑞高适用于能量需求高而有液体限制的病人,如心衰。

均浆膳和混合奶:由食堂或病人家属自己配制,只能间断推注使用。

1.2.2 肠外营养液的输注:可经过外周静脉(等渗液)和中心静脉(高渗液)途径输入。要求持续泵注,依脂肪廓清率、血糖水平、病人耐受性等调节速率。不能和其它治疗液同管输入。

2 结果

85例患者的体重无明显下降,血清蛋白、白蛋白、球蛋白与血红蛋白均无明显改变,均在正常范围,均无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大便次数正常(1-2次/日)。肠内营养的两种方法均可以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

3 结论

营养支持治疗同样是一把双刃刀,使用好能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益处,相反可给病人带来损害,它是一门艺术。临床上,对危重病人进行营养支持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第一,是病人是否需要营养支持;第二,病人肠道是否具有一定的功能,而且是否能安全使用;第三,腸内营养是否满足病人的营养需求,否则联合使用肠外营养;第四,根据不同病人,不同的疾病阶段,合理选用不同的肠内营养制剂;第五,充分、合理添加特殊营养物质;第六,营养支持是否给病人带来更大的负担,特别是MODS的病人,要求安全第一。

作者简介:

产科病区危重病人的输液管理 篇7

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2008年1月—2008年12月到我院就诊的产科危重病人28例, 其中重度子痫前期2例, 重度子痫前期合并低蛋白血症5例, 重度子痫前期合并心力衰竭3例, 重度子痫前期合并多脏器功能损害1例,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重度子痫前期3例, 脑瘫后遗症合并重度子痫前期1例, HELLP综合征1例, 子痫6例,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重度贫血2例, 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1例, 妊娠合并扩张性心脏病1例, 妊娠合并心力衰竭1例。产检满5次2例, 产检满3次3例, 产检满2次4例, 未产检19例;初产妇12例, 经产妇16例;年龄20岁~40岁, 平均27.5岁。

2 输液管理

2.1 病区大型输液时危重病人优先原则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第一时间为危重病人进行输液治疗, 技术骨干为其穿刺, 保证穿刺成功率。

2.2 危重病人静脉输注小组的设置

小组成员:护士长、责任组长、技术骨干, 必要时请麻醉科医师协助, 有效减少穿刺次数。

2.3 输液疗法原则

护士应熟悉人体的病理和生理知识, 同时要掌握静脉所用药物的基本作用和机制、副反应和注意事项, 输血输液的适应证, 应用静脉输注溶液的基本知识。根据使用该溶液的目的、渗透压等安排输液顺序、调节输液速度, 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 避免减少不良反应。病区护士长随时组织急救药物及新药知识的学习, 做到有备无患。

2.4 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和制度

在输液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三查七对制度, 在抢救危重病人时严格按三查七对制度处理口头医嘱, 护士要做到忙而不乱、心中有数, 严把护理质量安全关。

2.5 应用输液治疗系统的微观管理[2]

要求操作者必须对静脉穿刺过程、针头安全处置的可行性步骤、控制不良结果出现的因素有透彻的了解。应用“3R原则”:认识 (recognition) 是认清自己该做什么要有备无患;重复 (repetition) 是要正确、熟练、反复的操作;强化 (reinforcement) 是在例行操作中反复强化以使习惯成自然。3点原则:焦点在于个人的慎独精神和自律性, 明确自己对操作应承担的责任;零点在于审视个人操作方式、技术发展的方向、个人行为规范周围环境以及可能影响操作的其他因素;要点在于计划自己行为、明确自己要做什么, 操作前强化意识, 评价自己的病人, 毫不迟疑寻求帮助。

2.6 静脉穿刺及输液过程的监护

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穿刺部位。一般选择大中静脉穿刺, 使用留置针, 用透明敷料妥善固定, 确保不脱针, 用输液泵输液保证精确的输液速度, 做到输液巡视八到位:输液在位、通畅、穿刺部位情况、药物性状、滴速、病人反应、及时更换输液瓶、记录。在加药时预防浪费药物;预防静脉输注渗漏性损伤、排除无液体渗漏时静脉输注痛, 必要时可用静脉恒温加热器, 提高病人舒适度。规范静脉输注拔针头的按压方法:采用纵向大面积按压法[3]。

2.7 人性化服务

以前只重视技术操作, 而忽视病人的满意度[4], 由于危重病人输液时间长, 又担心自己及胎儿的安危, 更需要护士的关怀, 护士应结合病情、年龄、药物作用时间、治疗方案告知滴速及每瓶所需时间, 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同时告知病人及家属需要相互配合的事项, 做到有宣教、有回应、有关怀。

2.8 加强输液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

学习新的穿刺技术, 并开展输液研讨会, 不断拓宽护士的视野,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做到技术和服务双赢[5,6]。

3 讨论

随着社会流动性人口的增加, 不及时产检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产科并发症和内科合并症的孕产妇没能及时治疗, 病情危重时才住院, 静脉输注是急救的重要通道, 但产科病区没有独立的ICU室, 缺乏专科输液护士, 只有在平时对产科病区护士做好危重病人的输液管理和培训工作, 才能随时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为广大孕产妇服务。

参考文献

[1]敖薪.我国危重病人静脉输注的进展[J].护理研究, 2006, 20 (8) :2165-2167.

[2]卞善述.危重病人的输液疗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343-344.

[3]李蓉华, 潘杰.静脉输注治疗中的护理体会[J].海军总医院学报, 2005, 18 (2) :120-121.

[4]乐美芬.输液病人的服务过程管理初探[J].护理管理杂志, 2003, 3 (4) :56-57.

[5]韩冬先.我院产科护理纠纷的应对措施[J].护理研究, 2008, 22 (8C) :2234-2235.

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安全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2007年4月—2008年4月我科危重症病人转运到ICU 568例, 年龄2岁~86岁, 平均41.5岁;外科全身麻醉术后381例, 内科164例, 急诊科23例;有不同程度并发症54例, 其中呼吸停止1例, 心搏停止3例, 误吸3例, 气管插管移位5例, 胃肠减压管堵塞或移位4例, 血氧饱和度下降至93%以下14例, 血压波动大于20%以上11例, 静脉穿刺针头堵塞或滑出血管外13例。

2 安全护理

2.1 转运前的护理

2.1.1 转运前病情评估

重症病人病情复杂、凶险、变化快, 转运途中可能有不同程度并发症及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因此, 护士在运送病人前准确地综合评估病人病情是安全转送的关键[2]。所有病人转运前当班护士必须对病情充分地了解和评估。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病人的意识状况、生命体征、用药情况、呼吸道情况以及根据病人病情预计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潜在性安全隐患等。根据评估的情况, 做好相应的准备。

2.1.2 转运前的病人准备

首先, 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自我介绍, 解释转运的目的及必要性, 取得他们最大的配合。其次, 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 检查人工气道是否固定牢固, 以防转运途中不慎使导管滑脱[3]。防止窒息和误吸, 保证充足的供氧。运送前吸尽气道内分泌物。另外, 保持各种管道通畅、连接紧密、妥善固定, 防止扭曲、受压、脱出。保证输液管道通畅, 药物输入匀速, 以便转运时不间断治疗。

2.1.3 转运时所需物品、药品、仪器的准备

根据病人的病情准备不同的抢救药品, 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盐酸利多卡因、尼可刹米、洛贝林、地西泮、乳酸钠林格液等。同时备好心电监护仪、氧气袋、简易呼吸气囊、吸痰器等, 必要时准备便携式呼吸机。

2.1.4 加强与ICU的有效沟通及协调

转运前应电话通知ICU做好相应的准备, 告知病人的基本情况, 包括病人初步诊断、目前生命体征、需要准备的药物及仪器, 以减少等候时间, 为病人诊断、治疗争取时间。

2.1.5 转运人员的要求

护送人员的资格和能力关系到病人的安全[4]。危重病人的运送除了一般工勤人员外, 还应要有具备现场心肺复苏 (CPR) 技术的医师、护士共同前往, 且有一定抢救经验和应急能力。运送途中要根据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地做出判断和处理[5]。

2.2 转运过程的护理

2.2.1 病人病情危重, 转运途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保证病人取安全舒适的体为, 保持头在前, 上下坡时保持头高位, 尽可能避免剧烈震荡;保持呼吸道通畅, 呕吐时头偏向一侧, 防止窒息和误吸, 及时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各种管道通畅、有效、防止扭曲、受压、滑脱,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转运途中要确保静脉输液通畅, 以便抢救时用药。

2.2.2 认真做好交接班 到达接收科室后, 与相关人员认真做好交接工作。交接的内容包括病人的诊断、意识、瞳孔、生命体征、氧流量、各种管道名称及植入深度、引流液的情况、特殊用药及皮肤情况等。

3 小结

危重病人转到ICU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治疗和护理。院内转运可能导致病人生命体征的改变, 甚至加重病情, 引发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因此, 转运病人必须采用合适、安全的护理方式, 确保为病人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安全有效。成功地运送对降低危重病人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安全护理

参考文献

[1]邓惠萍.急诊病人的院内安全转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3, 24 (7) :804.

[2]黄丽华, 蔡秋琴, 丁莹.肾移植病人心身症状与相关因素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 2004, 16 (6) :31-33.

[3]陈春英.意识障碍病人院内转运的安全护理[J].护理研究, 2005, 19 (4A) :629-630.

[4]Helen H.护理与病人安全[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1) :23-24.

67例重症肝炎病人的护理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3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重症肝炎病人67例, 男45例, 女22例;年龄23岁~83岁, 中位年龄为45岁;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订的诊断标准[1];急性重症肝炎14例, 亚急性重症肝炎21例, 慢性重症肝炎32例;肝性脑病14例, 上消化道大出血4例, 发生出血倾向13例, 继发感染12例 (上呼吸道感染7例, 泌尿系感染2例, 口腔感染3例) , 肝肾综合征3例。

1.2 结果

好转53例, 死亡6例, 自动出院8例 (包括转院或放弃治疗) 。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

①监测生命体征。通过常规生命体征的监测, 能发现重症肝炎的一些前驱症状。重症肝炎肝细胞坏死为持续低热, 若突然高热或不规则发热, 则可能为继发感染;若病人脉搏变得细速、不规则时, 应注意有无合并心肌炎可能;病人的血压持续下降、脉搏细数时, 提示有出血和休克的可能;如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吐痰, 多为肺部感染。若出现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圆、不对称, 提示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形成, 病情危急, 应及时报告医生抢救。②观察病人意识变化。病人在肝性脑病前期出现一个波动性意识障碍和行为反常的特点, 利用沟通技巧, 随时了解其答题是否切题;如果病人的性格和行为异常, 则提示有肝性脑病的先兆。从意识恍惚、烦躁不安转入昏睡状态, 对强刺激尚有反应说明病人进入肝性脑病, 是重度肝性脑病, 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③观察病人黄疸变化。观察病人皮肤、巩膜及小便的颜色、血胆红素的测量值。病人黄疸在短期内迅速加深, 总胆红素超过170 μmol/L以上, 有胆酶分离现象, 并出现高度食欲不振、顽固性呃逆等消化道症状, 提示病情进行性加重, 应及早报告医生采取治疗措施。④消化道症状。普通肝炎的恶心、呕吐、腹胀症状一般较轻, 如果通过治疗不能缓解而且是顽固性恶心呕吐和重度鼓肠, 预示有重症趋向, 应观察呕吐物的颜色、性状。⑤有无出血。注意观察病人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呕血、黑便、注射部位是否出现淤斑等判断有无出血的情况。⑥肝肾综合征。应注意观察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准确记录尿量。

2.2 一般护理

保持安定情绪, 减少活动度, 选择平躺卧床方式, 来达到降低肝脏压力的目的[2], 增加肝脏的血流量, 有利于肝脏的恢复, 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对病人家属开展健康宣教, 以便病人发生肝性脑病时能及时被发现, 及时得到诊治[3]。

2.3 饮食护理

护士应指导病人多食植物蛋白, 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及半流质, 适量的糖和丰富的维生素, 少食多餐, 控制蛋白质的摄入, 以控制肠内氨的来源。有腹腔积液者应低盐饮食, 并限制饮水量。进入昏迷期宜早期下胃管, 维持和加强营养, 保证热量。

2.4 心理护理

重症肝炎病情变化快, 病人易产生忧郁、恐惧甚至濒死感觉等消极情绪。因此护士要做好病人思想工作, 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随时疏导、纠正病人不良情绪[4]。护士可用充满爱心的语言关心病人, 多向病人说明治疗的进展情况以及相应的护理程序, 以求得病人的密切配合。

2.5 并发症的护理

2.5.1 出血的护理

本组病人发生出血倾向13例, 消化道出血4 例。出血倾向主要表现为皮肤出血点、牙龈出血、鼻出血、穿刺处淤斑等, 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对不同的出血情况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急性大出血病人伴恶心、呕吐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头偏向一侧, 立即清理口、鼻腔呕吐物。严格禁食;少量出血、无呕吐者, 可进温凉、清淡流质。30 min测量血压、脉搏1次, 迅速补充有效血容量和采取有效止血措施, 输液开始宜慢, 避免因输液输血过多、过快而引起急性肺水肿。同时加强基础护理, 静脉输液尽量使用留置针以减少穿刺的次数, 嘱病人勿食生硬、辛辣刺激或过热的饮食, 勿用力排便。

2.5.2 肝性脑病的护理

本组病人发生肝性脑病14例。肝性脑病的前驱症状有兴奋、概念模糊、定向力、言语不清、嗜睡、理解力下降等一系列行为。护士应及时发现记录相关情况。病人出现肝性脑病时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①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深昏迷病人必要时做气管切开以利排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 (1 L/min~2 L/min) 。②必要时鼻饲饮食, 通便与用弱酸溶液灌肠, 有预防和治疗肝性脑病的作用。③躁动不安病人给予约束带, 加床栏防坠床。④定时翻身、叩背, 按摩受压部位, 保持皮肤清洁。⑤尿潴留病人给予留置导尿, 定时放尿并详细记录尿量、颜色、气味。⑥给病人做肢体的被动运动, 防止发生静脉血栓及肌肉萎缩。

2.5.3 继发感染的护理

重症肝炎病人的细胞、体液免疫功能低下, 从而易并发感染。本组病人发生继发感染12例, 其中上呼吸道感染7例, 泌尿系感染2例, 口腔感染3例。护理时主要做好:①严格无菌操作;②定时病房施行消毒, 确保室内拥有新鲜的空气;③对重症肝炎病人加强保护性隔离;④定期对病人的体温施行检测, 若有腹痛、不规则发热的情况, 要注意是否引发腹膜炎[5];⑤防止受凉, 加强口腔护理;⑥嘱病人不要吃变质或不洁饮食, 以防肠道感染;⑦帮助病人剪指甲, 以防因黄疸致皮肤瘙痒而抓伤皮肤。

2.5.4 肝肾综合征的护理

本组3例病人发生肝肾综合征。护理时要严格控制钠盐摄入量, 预防水钠潴留。记录24 h出入量, 尤其是尿量, 交替、间歇或联合使用利尿剂, 并采用肾区热敷。详细记录相关情况, 预防出现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的情况。每日适当补液 (1 000 mL~2 000 mL) 可起到利尿、促进代谢物、毒物排泄及加速黄疸消退的作用。

3 体会

重症肝炎的发病非常迅速, 而且情况十分危急, 在目前无特殊药物治疗的情况下, 对重症肝炎病人症状随时评估并作出准确的护理措施, 对病人进行生活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等, 及时消除诱发因素, 阻止疾病发展, 尽最大的努力控制重症肝炎的进一步恶化, 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争取获得最佳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总结重症肝炎病人的护理。[方法]对67例重症肝炎病人积极治疗, 密切观察病情, 加强生活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等。[结果]好转53例, 死亡6例, 自动出院8例。[结论]加强重症肝炎病人的护理有利于预后。

关键词:重症肝炎,黄疸,肝性脑病,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肝脏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 (6) :324.

[2]康秀文, 张超, 李淑惠, 等.浅谈重症肝炎病人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 2010, (04) :23-24.

[3]刘平平.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肝性脑病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3) :283-284.

[4]毛鸿琴, 段志荣.慢性重症肝炎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5) :343.

急危重症病人 篇10

1 环境因素

1.1 噪声

有资料显示, ICU的噪声主要包括监护室周围的声音、监护仪器的监护声、各种仪器报警声及工作人员的对话声、操作声、走动声、开关门声[3]。有研究证实, 超过60dB的声音会使病人感到烦躁不安, 影响病人休息及睡眠。

1.2 光线

病人需要光线, 但过强的光线、日间较暗的光线、夜间较亮的光线、烤灯刺眼的光线、紫外线灯照射消毒等都是不良的刺激。

1.3 色彩

护理环境中的色彩过于刺眼或者单一易使病人心理烦躁和视觉疲劳。

1.4 温度、湿度、清洁度

ICU通风对流、空气净化、设备的缺乏等会造成监护室环境不适当而影响病人的病情恢复, 也会增加病人呼吸道感染和伤口感染的几率。

1.5 床单位和仪器设备

ICU病房多为大房间, 多人居住一室, 床单位的摆放不合理, 监护和治疗仪器使个人空间受到侵犯、隐私权被剥夺。

1.6 环境封闭, 信息缺如

ICU实施无陪护制度, 病人与亲友隔离, 在陌生的环境里医护人员忙于各种救护处置, 无暇与病人进行充分交流, 均可导致信息缺如。

1.7 医院感染的高危病区

ICU病人病情危重, 机体抵抗力低, 来自不同的病区、不同的病种, 各种侵入性操作及抗生素的滥用等导致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病区[4]。

2 对病人的影响

2.1 心理影响

①紧张和恐惧心理:赵斯芹等[5]指出, 陌生的环境、复杂的医疗器械、频繁的检查、昂贵的医疗费用会让病人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②孤独心理:ICU实施无陪护制度, 探视时间短, 病人周围无亲人陪伴, 需要不能得到及时满足会使病人产生孤独心理。③忧郁和悲观心理:ICU抢救病人和危重病人多[6], 同室病人的病情变化、抢救甚至死亡会使病人担心自己的病情和预后。④自尊心的丧失:由于治疗的需要ICU病人大多全身裸露, 整日躺在床上, 同病室的病人有时存在性别差异, 在检查和治疗时会感觉丧失了自尊[6]。⑤依赖心理:长期机械通气的病人怕撤机后不能呼吸, 担心疾病的复发, 他们认为, 只有在仪器的严密监护和医护人员的密切观察下才安全, 造成呼吸机依赖及ICU依赖[5]。

2.2 生理影响

①入睡困难:曾凤珍等[7]指出, 大部分住院病人睡眠是减少的, 而危重病人常处于浅睡眠阶段, 而且其深睡眠阶段 (对体力有更多恢复的睡眠阶段) 是减少的。睡眠是人体的主要生理功能, 环境中的噪声、光线等因素会导致病人难以入睡, 产生头痛、头晕, 使身体抵抗力下降。②口渴:ICU室内的温度、湿度不合适造成空气干燥, 而危重病人往往血容量不足, 又不能短时间内补充足, 病人主观感受到口渴[8]。③疼痛:ICU病人常因为疾病和检查治疗的痛苦引起病人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8]。④制动:由于输液手和脚不能活动及管道的约束、疾病等使病人采取被迫体位[8]。

3 护理对策

3.1 改善物理环境

①降低噪声:医护人员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新建的ICU在设计时应考虑到降低噪声措施, 对ICU内地面、天花板、墙壁采用隔音材料;当报警器响起时要迅速处理, 但不要慌张, 避免造成气氛紧张;暂时不用的设备应关掉;放置仪器尽量避免靠近病人头部等。②调整合适的光线, 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夜间尽量用夜灯。③湿度控制在60%~70%, 温度控制在20℃~22℃[9]。在环境中点缀花卉、盆景、壁画, 使病人感受到大自然绿草花香的生机。④调整颜色:专家发现, 蓝色和绿色的环境有助于减轻头痛、发热、晕厥、失眠, 蓝色的环境使人感到幽雅宁静, 绿色的环境缓解精神紧张和疲劳, 还能减慢呼吸、降低血压[10]。⑤床单位之间的距离要保持在2m, 这样符合ICU的建筑要求。

3.2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 以人为本就是要掌握病人的心理需求, 实实在在为病人着想, 为病人提供最合适的护理。

3.2.1 重视入室前访视

对择期入住ICU的病人, 入室的前1d对病人进行访视。访视的内容包括:详细阅读病人的病历, 向病人进行自我介绍, 介绍ICU的环境、制度、监护仪器的特点和功能及疾病或手术可能带来的痛苦, 消除病人即将进入ICU的陌生感和恐惧情绪[11]。

3.2.2 关注危重病人的“八个第一”

“八个第一”即第一次进食、第一次如厕、第一次沐浴、第一次睡眠、第一次输液、第一次服药、第一次手术、第一次检查, 以关怀照顾为目的, 重点关注基础护理, 取得良好的首因效应[12]。

3.2.3 加强非语言沟通

ICU部分病人因气管插管或切开不能言语, 护士可通过病人的表情、手势、口形、写字等判断病人所要表达的意图。同时在各种操作前进行适当触摸, 常常抚摸患病的婴幼儿, 可使其消除皮肤饥饿, 使患儿产生安全感, 促进身心的发展[13]。

3.2.4 重视语言沟通

为清醒的病人做任何操作时都要向其介绍操作的必要性, 以取得病人的配合。对昏迷的病人切忌只关注监护仪上图形、数字的改变, 而忽视病人的存在。要求护士每天花时间与病人进行交谈, 抓住时机对病人说些安慰性、鼓励性、积极暗示性和健康指令性的话语, 充分调动病人自身抗病的能力[13]。

3.2.5 注意保护性隔离

林汉慧等[14]指出, 对急需抢救的病人在救护过程中应用屏风遮挡, 可保护病人的隐私, 同时消除同病室的病人紧张、恐惧心理。尽量避免病人看到危重病人抢救的场面。一般情况下床与床间应有布帘相隔, 在抢救时要做到忙而有序。

3.2.6 取得病人家庭支持

传递家属对病人的支持, 及时满足病人的需求, 在条件允许时可以安排与家属及朋友会面, 以增加病人的欣慰心情。

3.2.7 消除病人的依赖心理

向开始使用呼吸机和停用呼吸机的病人解释其原因, 说明病情的好转, 鼓励病人战胜疾病。且告病人呼吸机就放在床边, 如有不适会及时戴上及转到普通病房也会继续治疗。

3.2.8 ICU环境设置尽量家庭化

环境设置尽量增加生活气息, 如为病人准备报社、书刊。允许病人使用耳机收听收音机, 定时播放音乐、卫生常识以及最新医疗节目, 调节过度紧张的ICU气氛, 引导病人放松, 以减轻其心理压力[15]。

3.2.9 做好临终关怀

在病人病情发生变化时护士应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 同时通知病人家属, 稳定家属情绪。对死亡病人做好尸体料理和善后工作[13]。

3.2.1 0 做好对病人家属的人文关怀

病人入住ICU后由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对病人家属进行集中宣教, 内容包括ICU环境的特殊性、探视制度、探视前指引等, 并告知洗手及限制探视的重要性。探视时由责任护士对病人家属进行全程陪护, 现场解答病人家属的提问, 并配合和指导病人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16]。

3.3 音乐疗法

谢素红等[17]指出, 当人的情绪出现紧张状态或应激反应时, 通过音乐刺激能影响大脑某些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从而使人放松, 缓解紧张状态, 消退应激反应。要求选用合适的背景音乐, 音乐声音不能过大, 否则会适得其反。疲劳的人听到音乐可缓解疲劳。明朗轻快的音乐作用于大脑能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对调节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都有重要作用, 并能有效缓解躯体的应激状态, 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3.4 控制感染

①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 每日更换,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防止逆行感染。②加强各种治疗设备的消毒和管理。严格消毒各种治疗用具, 包括呼吸机各种管道、雾化器、氧气罩、换药碗等。增加一次性无菌物品的应用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③合理使用抗生素, 减少真菌感染。④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学检测, 并符合要求。⑤除备有动态的、对人体无害的消毒设备外, 还要尽可能地进行科室的终末消毒[18]。⑥严格管理人员的进入, 以减少交叉感染。

4 小结

在ICU特殊的环境下护士所接触的不仅是先进的重症监护设备和病人的疾病在病人身体上的具体表现, 更应看到病人是一个患病状态下的独特个体。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 减少影响因素, 为危重病人提供积极有效的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摘要:总结重症监护室 (ICU) 存在的环境因素及其对病人影响, 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以减少ICU环境对病人的负性影响, 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

上一篇:高校学生社团常见问题下一篇: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