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2024-09-07

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精选十篇)

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篇1

1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1.1 必须掌握各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 抗生素在体内过程毒副作用, 不良反应, 只有全面了解其药理特性才能掌握临床适应证, 慎用及禁忌证。

1.2 严格掌握使用抗生素指征 不论什么疾病都用抗生素, 这样不但达不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还将使酎药菌感染机会更增多, 如病毒感染不同, 原因不明的高热不用或少用。

1.3 用药前对感染疾病的病原菌进行检查, 根据查出病菌种选择张有力的抗生素, 提高治疗水平。

1.4 严禁乱用广谱抗生素, 对重症或混合感染时才能使用。

2 常用抗生素

2.1 青霉素类合理应用

用青霉素时, 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 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用药前应询问是否有过敏史, 并做皮肤过敏试验。青霉素类药物的配伍禁忌:不可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等合用。因为红霉素等是快效抑菌剂, 当服用红霉素等药物后, 细菌生长受到抑制, 青霉素无法发挥杀菌作用, 从而降低药效。不可与碱性药物合用[1]。如在含青霉素的溶液中加入氨茶碱、碳酸氢钠或磺胺嘧啶钠等, 可使混合液的pH>8, 青霉素可因此失去活性。青霉素在偏酸性的葡萄糖输液中不稳定, 长时间静脉滴注过程中会发生分解, 不仅疗效下降, 而且更易引起过敏反应。因此青霉素应尽量用生理盐水配制滴注, 且滴注时间不可过长。青霉素在干燥状态下较稳定, 一旦溶解即不断分解。其溶液放置的时间越长, 分解也越多, 且致敏物质也不断增加。因此要“现配现用”, 不宜溶解后存放, 以保证药效, 减少致敏物质的产生。1次/d静脉滴注给药方法并不可取。因为当停止滴入后, 体内药物迅速消除, 待第二天给药, 因间隔时间过长, 细菌又大量繁殖。在抢救感染性休克时, 不宜与间羟胺 (阿拉明) 或去氧肾上腺素混合静脉滴注。

2.2 头孢菌素类合理应用

头孢菌素类是以冠头孢菌培养得到的天然头孢菌素C 作为原料, 经半合成改造其侧链而得到的一类抗生素。常用的约30种, 按其发明年代的先后和抗菌性能的不同而分为一、二、三、四代。头孢菌素可致皮疹、荨麻疹、哮喘、药热、血清病样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头孢菌素的过敏性休克类似青霉素休克反应。两类药物间呈现不完全的交叉过敏反应。一般地说, 对青霉素过敏者有10%~30%对头孢菌素过敏, 而对头孢菌素过敏者绝大多数对青霉素过敏, 需要警惕。应用头孢菌素时注意:①对青霉素过敏及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也曾有个别患者用青霉素不过敏而换用头孢菌素发生过敏;②有的产品在说明书中规定用前须皮试, 应参照执行。皮试液参考浓度300pg/ml。皮试结果的判断按青霉素皮试的规定;③发生过敏性休克可参照青霉素休克同样处理。多数头孢菌素可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反应。本类药物强力地抑制肠道菌群, 可致菌群失调, 引起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缺乏[2]。也可引起二重感染, 如伪膜性肠炎、念珠菌感染等, 尤以第二、三代头孢菌素为甚。

2.3 四环素类合应用

四环素类是由链霉菌产生或经半合成制取的一类碱性广谱抗生素。是快效抑菌剂, 在高浓度时也具杀菌作用。抗菌谱极广, 包括革兰阳性和阴性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和螺旋体, 故常称为广谱抗生素。临床广泛应用, 细菌对本类药物的耐药状况较严重, 一些常见的病原菌的耐药率很高, 目前主要用于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及回归热螺旋体等非细菌性感染和布氏杆菌病, 以及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胆道、尿路及皮肤软组织等部位的感染。

2.4 大环内酯类合理应用

大环内酯类是由链霉菌产生的弱碱性抗菌素, 因分子中含有一个内酯结构的14元或16元环而得名, 红霉素是本类药物最典型的代表。共同特点为:①抗菌谱窄, 比青霉素略广, 主要作用于需氧革兰阳性菌和阴性球菌、厌氧菌, 以及军团菌、胎儿弯曲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等;②细菌对本类各药间有不完全交叉耐药性;③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较强, 治疗尿路感染时常需碱化尿液;④口服后不耐酸, 酯化衍生物可增加口服吸收;⑤血药浓度低, 组织中浓度相对较高, 痰、皮下组织及胆汁中明显超过血药浓度;⑥不易透过血-脑屏障;⑦主要经胆汁排泄, 进行肝肠循环;⑧毒性低微。口服后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静脉注射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宜少量且短期应用。静脉给药时可发生氨基转移酶升高, 但停药或减量可恢复。因有局部刺激性, 不宜肌内注射。静脉滴注可引起静脉炎, 故滴液宜稀 (<0.1%) , 滴速且慢。本类药可抑制茶碱的正常代谢, 导致茶碱血浓度升高而致中毒, 甚至死亡, 因此联合应用时应进行茶碱血浓度监测, 以防意外。

必须认识到人体免疫力的重要性, 合理应用抗生素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不要过份依赖抗生素。

关键词:抗生素,合理应用,细菌

参考文献

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篇2

1临床不合理应用的原因

1.1 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性反应,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抗生素是针对引起炎性反应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耐药。

1.2 抗生素储备量越多越好

由于现在就医费用日益昂贵,人们越来越习惯在家储备包括抗生素在内的药品;而药品都具有一定的保质期,大量药物储备很容易造成药品过期,而且药品一般都需要相应的存储条件,一旦服用了过期、变质、失效药,不仅会贻误治疗时机,甚至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1.3 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

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而异,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而且,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

1.4 无规律服用抗生素

许多人患病后,病情较重时尚能按时按量服药,一旦病情缓解,服药便随心所欲。但抗生素的药效有赖于其有效的血药浓度,如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不但不能彻底杀灭细菌,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1.5 抗生素越多药效越好

许多患者使用抗生素一两天后见没有明显好转,就要求医生用其他抗生素,或增加使用多种抗生素。其实,对急性感染,抗生素一般要用3~5d。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严重感染患者应做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并根据检测结果正确使用抗生素。

1.6 抗生素是消炎药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性反应,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性反应就没有疗效。而且,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这些菌群互相制约,保持体内的微生态平衡。如果用抗生素治疗非细菌性炎性反应,会引起菌群失调,招致其他疾病的发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像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性反应,病毒性感冒引起的发热、鼻塞、咽痛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1.7 感冒发热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性反应发热,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

1.8 成人儿童药量有别

有的家长不按医嘱服药,拿成人用的药量给孩子服用,以为只要对症就能治病。殊不知,有些抗生素对骨骼发育会产生抑制作用,成人可用,但孩子万万吃不得。所以说,家庭用药要遵医嘱。

1.9 频繁更换抗生素

抗生素的疗效有一定的周期,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此外,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可影响抗生素的疗效。如果与这些因素有关,只要加以调整,疗效就会提高。

1.10 一旦有效就停药

如前所述,抗生素的使用有一个周期。用药时间不足的话,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即便见了效,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须的周期。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2讨论

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篇3

【关键词】严重烧伤;合理应用;抗生素

【中图分类号】R6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146-01

近年来,受社会活动渐趋多元化的影响,多种原因引起的烧伤事件在临床较为常见,若未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全面救治,易诱发并发症发生,严重影响到患者生存质量。特别是烧伤程度重的患者,极易诱发感染,为造成死亡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敏感抗生素加以选择,实施针对性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1]。本次选择的对象共100例,均为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严重烧伤的患者,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对照组行常规药物应用治疗,观察组以常规为基础,并对抗生素的适应证行严格把握,更新合理用药观念,加以针对性治疗,回顾相关资料,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00例,男68例,女32例,平均年龄(36.8±17.5)岁,烧伤面积为32%~85% TBSA,平均总面积为(54.9±23.7)%TBSA,符合重度以上烧伤概念。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烧伤科常规用药方案,凭临床经验给予抗生素或选用广谱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对使用抗生素的具体适应证进行严格掌握,更新滥用抗生素的观念,根据烧伤创面情况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生素。两组患者都进行了早期切、削痂植皮手术,并给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人重组生长激素(rh-GH)等对创伤愈合有促进作用的药物应用,增强机体免疫力,并加强隔离。

1.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脓毒症发生率、二重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平均抗生素应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指标比较 [n(%)]

组别脓毒症二重感染抗生素(d)住院时间(d)观察级(n=50)1(2)1(2)*20.3±2.1* 59.8±4.5*对照组(n=50)7(14)6(12)45.6±2.495.2±17.4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严重烧伤创面的愈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烧伤感染的威胁也长期存在。感染不仅影响烧伤创面的愈合,甚至发展为脓毒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抗生素的应用时间,使二重感染的发生率增高。在早期即对坏死组织去除,行切痂植皮或削痂植皮手术,可获理想效果。同时对抗生素的应用适应证严格把握,患者为中小面积烧伤时抗生素尽量不用,以避免盲目性和资源浪费。患者为大面积烧伤,且伴有创面严重感染、脓毒症和围手术期的患者可针对性应用。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并检测病房内流行细菌,加强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关注[2]。注意创伤清洁,加强胃肠粘膜屏障功能保护,给予制霉菌素和诺氟沙星口服,以减少内源性感染发生,对肠道毒素与细胞的移位进行防治,使抗生素的应用减少[3-4]。同时,给予生长激素、表皮生长因子等促创面愈合药物应用,加强隔离管理,提高机体免疫力,全面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感染发生率,改善救治质量。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脓毒症发生率、二重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平均抗生素应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严重烧伤患者给予抗生素合理应用,可确保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全面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捷文,陈丽平.临床应用抗生素的误区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14(18):158-159.

[2] 譚昱霖,殷淑兰.浅谈社区医院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7):147-148.

[3] Poon AC,Geerling G,Dart JKC,et al.Autologous serum eye drops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dry ey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graft versus bost discasc.Bone Marrow Transplant,2003,31:579.

儿科临床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篇4

关键词:儿科,抗生素,合理应用

在治疗疾病的治疗方法中被公认最为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药物治疗,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 但是不可避免的在使用过程中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如:副作用甚至毒副作用、过敏反应等。而作为常用药物的抗生素具有广谱性, 更应加强药物的合理使用度。临床上不难发现, 如果能合理的使用抗生素, 就等达到积极治愈疾病的效果;但是如滥用抗生素, 不但不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还会引起更多的不良反应。临床上使用抗生素应该注意:在药物剂量要求上应该秉着慎重、确切和适量;在控制医药费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耐药菌株的产生上应该严格的按照正确、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下面就在抗生素使用中存在哪些不合理的表现、使用抗生素后常出现的不良反应;其次再针对问题提出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常见疾病的抗生素注意事项;最后罗列不适合小儿使用的抗生素。从这几方面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以利于在儿科中规范和合理使用抗生素。

1 儿科抗生素滥用现状及不良后果

目前, 在儿科临床中存在很多滥用抗生素的现象: (1) 在诊治疾病时, 开药前不对疾病类型进行实验室检查, 是否是感染性或是非感染性;或者确诊后, 也没有针对疾病感染病菌的类型来选择相应的抗生素;更有甚者, 在使用时完全没有科学依据, 例如有时会出现不按照疾病的性质, 对不适合静脉注射的患者制定了较长疗程、过度剂量的静脉注射抗生素方案。 (2) 医师自身资历欠缺, 治疗过程中根本未完全了解某些抗生素的抗菌谱、药动学以及药效学方面的知识, 存在选择误区, 所以不能根据疾病病原菌的类型选择相应的抗生素, 最终未能达到预期的临床治疗效果。尤其是在病毒性感染使仍应用抗生素, 一些病毒性感染无抗生素使用指证, 却在在临床中普遍滥用。

2 儿科抗生素合理使用原则

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原则是选取抗生素时应注意有无应用指征, 选取正确的品种并制定适合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换句话说就是, 如果患者被诊断为细菌性感染, 就以此为用药依据, 首先应该查明感染病原, 然后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能够对抗感染原的抗生素, 最后并按照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人体药动学的不同特点, 再结合患者出现的其他症状、检验的病原菌种类来选择相应药物, 综合地制定治疗方案。

3 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

儿科合理应用抗生素时应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选择的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必须是针对经过药敏结果出现的病原菌, 并且在抗菌药物的安全治疗剂量范围内合理确定用药剂量, 根据病原菌感染程度的轻重选择合理的给药方式, 为了达到在体内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药效的目的, 全部杀掉感染灶病原菌, 采取综合药动学和药效学两方面的作用确定应该给几次药并合理确定用药疗程, 防止耐药性的产生, 但是如果一种药物就可以达到有效治疗感染的效果, 就没有必要联合用药;另外在联合用药时还应该注意, 最佳的联合就是采取两种具有协同的药物, 或者是联合后抗菌作用能够相加的药物。

4 常见抗生素在儿科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抗菌药物并不是任何疾病都可以使用的, 当出现发热但是有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时候, 并且检查也没有出现细菌感染的迹象时就不适合使用抗生素。相反的, 对于有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严重的皮肤烧伤和外伤、患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小儿、容易感染百日咳密切接触史的小儿、风湿热的患儿都适合使用抗菌药物[1]。在儿科病房的婴儿室还制定了流行预防用药方案。以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感染。基本上在临床用药上就是按照分离获得的病原菌, 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鉴别的类型来选用相应抗菌药物的原则。 (2) 婴幼儿感染性腹泻:大多数是由轮状病毒和产毒肠杆菌感染所引起, 主要占63%;虽然使用了抗生素进行治疗, 但是并没有将患儿患病的过程减少, 也没有改变患儿出现的腹泻症状, 相反的还造成了耐药菌株滋长、甚至患儿出现了二重感染[2]。所以, 针对这种情况患儿的大便常规结果对医师正确的选择抗生素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抗生素在临床发生的主要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和二重感染。在儿科使用抗生素时应慎用以下抗生素: (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主要的不良反应就是耳毒性和肾毒性, 最为严重的就是耳毒性, 危险的话还可以导致患者永久性的变成聋子[3]。 (2) 四环素类抗生素, 因为能够跟钙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黄色沉淀物, 所以遇到新生长牙齿时, 牙齿会变黄, 形成四环素牙, 并且还会骨骼生长, 不利于小儿的生长发育。 (3) 氯霉素, 易引起灰婴综合征, 即早产儿和新生儿循环系统衰竭。 (4) 磺胺类药物, 能引起早产儿和新生儿黄疸、粒细胞减少。 (5) 喹诺酮类药物, 有影响骨骺软骨细胞的副作用, 导致患儿提前骨化, 抑制儿童继续长高, 引起负重骨关节组织损伤等。因此, 在应用上述常见的抗生素时应慎用和禁用[4]。

5 儿科抗生素合理应用的意义

在21世纪的今天, 我们更加的注重药物服务质量的提高, 值得关注的就是我们应该首要的做好就是, 用药更加合理化和减少由药物引起的不必要的疾病发生率。争取通过用药的合理化来实现医药资源能够充分的被利用, 降低由于药物而引起的不必要的疾病例数, 使我们的药学服务达到更优质、更高效。全社会都应该支持和重视合理应用和管理抗菌药物这项庞大的综合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晓莉, 张慧, 张莉.浅议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2 (33) :130-131.

[2]卜秀芹, 卜文红.浅谈抗菌药物的滥用危害及其合理应用[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0 (2) :41-42.

[3]张斌, 何志军, 李剑敏.儿科住院患者抗生素类用药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21 (4) :15-17.

儿童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篇5

1 临床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表现

(1)无论感染还是非感染疾病,只要有病就用抗生素。

(2)无论什么感染,都用广谱抗生素。

(3)无论疾病性质,大都用静脉注射,而且剂量过大,疗程过长。

(4)不考虑抗生素的抗菌特点,随意联合使用。

(5)使用一些在儿童期禁用、慎用或已被淘汰的药物。

(6)与其他药物如病毒唑、维生素等混合在较大量的液体中静滴。

2 滥用的不良后果

滥用抗生素可导致儿童体内耐药菌株产生,引发难以治愈的感染性疾病。大量耐药菌的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导致病菌感染的机会越来越多,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费用越来越高。据报道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药品都很敏感,现在几乎“刀枪不入”。绿脓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西力欣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达100%,肺炎克雷伯氏菌对西力欣、复达欣等16种高档抗生素的耐药性高达52%-100%。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除万古霉素外已经无药可治。

3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必须掌握适应证并遵循安全、有效和经济的原则。

(1)病毒性疾病或估计是病毒性的不宜用,如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轮状病毒性肠炎等。

(2)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应尽早确诊后再对因治疗。

(3)对细菌感染患儿,选用适宜抗生素,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合适用药途径和合理的间隔时间,同时必须采用各种综合措施。①给药途径:应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及药物动力学特点决定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②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以窄谱,不良反应少,价廉者优先。

注意剂量和间隔时间;③抗菌药物的更换:一般感染用药72h(重症48h)后可根据疗效,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抗生素;④疗程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用药2-3 d,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4)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用药,不允许擅自将全身用药制剂局部使用。

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篇6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66-02

1 存在的问题

临床医师不能根据细菌对药物敏感变迁来选择药物 首选药物正确与否对感染性疾病治疗预后影响较大,但部分医师对此重要环节往往忽略或重视不够。在未开展临床药学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师往往习惯于本人或者本门诊常用的几种抗生素,而未充分考虑感染程度和细菌是否产生了耐药性,少做甚至不做致病菌药物敏感试验来指导抗生素的选用,甚少有人根据抗生素的药理学参数来使用抗生素,只是凭经验或机械地根据习惯选用抗生素,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临床医师在选用抗生素时未考虑患者的因素,往往造成严重并发症。临床医师应用抗生素不能很好地掌握用药指征 临床医师不了解抗生素的发展状态,不能很好地掌握新老各类药物作用特点和同类抗生素中不同品种的差别,因此选用时针对性不强或根本无用药指征。选用抗生素要掌握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还要考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考虑各类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特性。病情加重升级治疗的方法是不妥的。控制感染先用什么药,必须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某些重症感染特别是耐药菌感染,如先选用无效的一线药,延误治疗后病情就会迅速恶化,即使后来治疗升级,也无济于事。在此特别强调,对于危重、急症感染,一定要首选杀菌性抗生素。.临床医师不能很好掌握感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 选用抗生素要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情情况制订抗菌药物的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治疗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2 给药方式和剂量未能按照抗生素临床药理特点和控制感染的实际需要来选择

药物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入人体后,在血液中形成不同的药物浓度,只有在敏感部位的药物含量达到有效浓度时,才能发挥其药理作用,具有治疗效果。如青霉素钠静脉滴注,其血浆半衰期仅为0.65~0.7小时,用药3~4小时后约90%已排泄,6小时后血药浓度已低于最低抑菌浓度,如每日1次给药,极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如左氧氟沙星传统的用药方案是每日两次,每次200mg,现在认为可将每日两次的药量改为一次给予,这样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同时有利于抑制细菌产生耐药性。又如阿奇霉素具有典型的抗菌素后效应,与其血药半衰期长有关,常采取序贯疗法,即给药3天停药4天,再给药3天,避免长期用药产生耐药性。这样每日1次服药及短时间用药可使得患者依从性显著增高而不良反应明显减少。②用法不当。主要是老年人,因老年人血浆蛋白量较低,体液较少,脂肪较多,故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偏低,水溶性药物分布容积较小,而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较大。肝肾功能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衰退,故药物清除率逐年下降,各种药物血浆半衰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延长。③超剂量用药。有相当部分药物在给药剂量上偏大,如罗红霉素片,其用法为成人每次0.15g,每12小时1次,餐前服,用量过大常引起恶心、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而医嘱经常为每天3次,易引起中毒。⑤给药剂量不足。手术合理用药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问题(1)给药时间:①近年临床与实验研究显示:抗生素预防感染仅仅在一定条件下有效,最重要的是在手术的全过程维持血清和组织中药物浓度高于MIC,故关键是麻醉诱导期给药。②除非是已存在的感染,没有必要提前2-3天应用药物;应在细菌种植之前,如麻醉时静脉给予一定量抗菌药或在手术开始前30分钟~1小时肌肉注射给药,一旦细菌侵入,既能得到抑制。③术前1次给足量抗生素,若手术时间超过药物半衰期,术后再追加1次量抗生素为合理;术后预防用药给一个单剂量为好,最长的一般用药时间不超过48小时。临床上应根据术后体温、血象、引流物情况和性质决定术后停药时间,一般于术后3d停药。④因部分大型无菌手术如肺切除术、心臟瓣膜替换术者一旦感染,治疗特别困难且后果严重,故将预防用药的时间可以延长到3~5天。⑤应用时间要短,因长时间应用并不能降低伤口的感染率,反而增加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如产生耐药菌株、二重感染、毒性症状等,且增加医疗费用。(2)选药:必须考虑手术切口内可能感染的细菌对抗生素是否敏感。(3)抗菌药不能替代仔细的手术操作,手术的灭菌原则始终是临床医师应遵循的最基本原则。

3 结论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 篇7

1 头孢菌素的品种及作用特点

1.1 第一代头孢菌素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G+球菌的作用较第二、三代强;对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不稳定,但对革兰阴性肠道菌株如大肠埃希菌、克雷白菌属、变形杆菌通常敏感。对肠球菌、脆弱类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粘质沙雷菌通常无效;而且肾毒性较大。代表药物主要有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羟氨苄等。

1.2 第二代头孢菌素

对G-菌的抗菌作用比第一代强,抗菌谱也较广,同时提高了对阴性杆菌β-内酰胺酶稳定性,抗阴性杆菌作用加强;对阳性球菌仍保留较好抗菌活性,同时不良反应比第一代轻。对厌氧菌起到一定作用,只是个别品种作用较强;对铜绿假单胞菌仍然无效;肾毒性较第一代为低。对各种呼吸道和泌尿系统感染等有较好的疗效。代表药物主要有头孢孟多、头孢克洛、头孢丙烯、头孢呋辛等。

1.3 第三代头孢菌素

对G+球菌的活性较第一、二代为弱,对阴性杆菌β-内酰胺酶相当的稳定,有强大抗阴性杆菌作用,明显优于第一代与第二代;抗菌谱进一步扩大,对铜绿假单胞菌与厌氧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体内分布广,多数品种组织穿透性较好。第三代头孢菌素可到达各种组织、体液、滑膜腔,脑膜炎症时可到达脑脊液;对肾脏基本无毒性。此类抗生素对于严重、长期久治不愈的感染,多种耐药菌的混合感染作用较强,代表药物主要有:注射用品种:头孢他定、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等。口服品种:头孢克肟、头孢布坦、头孢泊肟等。

1.4 第四代头孢菌素

对G+球菌抗菌活性较第三代为强,但不如第一、二代。对肠杆菌属、柠檬酸菌属、沙雷菌属、普罗威登菌属等比其他头孢菌素更有效;对β-内酰胺酶、质粒酶和染色体稳定;对细菌细胞壁穿透性更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与头孢他啶相仿或略差。临床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感染。目前临床应用的第四代头孢菌素有噻甲羟肟头孢菌素、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唑兰等[2]。

2 头孢菌素的有效药物浓度

临床使用发现第四代头孢菌素有效药物浓度,处于抗菌药物后效应(PAE)和最小抑菌浓度(MIC)二者之间,即呈现在很小的药物浓度下即具有明显的杀菌作用,并表现出一定的PAE的特点;同时也有时间依赖性杀菌作用[3]。在用药过程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多属时间依赖性药物,其药效与其作用时间成正相关而并非高浓度。这类药物效能的重要决定因素是血清浓度超过MIC的持续时间长短;当其浓度已大于4倍MIC时,杀菌作用就会减弱,这就是抗菌药物剂量的双向效应。据报道,呈现有双向效应的药物有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甲肟。

3 头孢菌素的给药方式

3. l口服头孢类

此类抗生素宜在饭前0.5~1h空腹服用。吸收较好,如头孢氨苄饭后服药,使疗效降低约50%。

3.2 肌内注射头孢菌素

肌内注射只适用于较轻症状,如尿路感染患者用头孢菌素由于其排泄途径主要经肾脏排泄,在尿路有较高的浓度,故用小剂量已足够[4]。

3.3 静脉滴注给药

此类抗生素适用于严重感染的患者。头孢菌素对繁殖期细菌杀菌力较强,按其性质要求,需要快速进入体内,所以静脉滴注给药时应用少量注射用水或等渗盐水溶解,加到5%的葡萄糖或等渗盐水100~250m L中,在10~60min滴完,一般6~8h一次。头孢菌素最适宜的p H值为4.0~8.0,因此在使用时注意不要与较强酸性和碱性药物配伍使用,也不要与抗凝药合用。

4 头孢菌素的使用注意事项

4.1 使用此类抗生素之前,应当对疾病有正确诊断

要根据细菌的敏感性、耐药性明确做出选择是否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还应对该类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了如指掌,尽可能避免药物选择的盲目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5]。对新生儿、年幼儿及体弱多病的儿童或有过敏体质的儿童,要慎重选择用药及注意用药后监测。

4.2 确定病原体选择用药及时做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

其中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宜用于耐药菌感染及特殊部位的感染,不可作为一线药物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用于G+球菌,包括耐酶金葡菌和部分G-菌感染。第二代头孢菌素适用于治疗各种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同时对G+菌感染也具有一定疗效。第三代头孢菌素适用于严重的细菌感染。第四代头孢菌素适用于产β-内酰胺酶的细菌所致感染,且抗菌谱最广,肾毒性最轻。

4.3 不同情况和不同部位的用药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适用于外科预防用药,而第三代头孢菌素则不宜作外科预防用药。口服头孢菌素由于肝脏的首过效应,作用较弱,适用于轻中度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及肠道感染。第一、二代适用于门诊轻症感染,第二、三代主要用于住院患者的治疗[6]。所有口服制剂不宜应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4.4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主要有:(1)过敏反应:一般地说,约有15%~40%的患者对青霉素过敏,因此对青霉素过敏者慎用头孢菌素类,对青霉素有严重过敏病史的患者应避免应用头孢菌素;(2)胃肠道反应和菌群失调:加强患者平时观察,并且作好细菌培养及真菌的检测;(3)肝毒性:肝功能减退时血药浓度略升高,对于严重肝病患者应减量应用;(4)凝血功能障碍:机制主要与抑制维生素K合成,凝血因子合成不足以及血小板减少有关,此类药物主要有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孟多等,对进行大手术的患者需补充维生素K,以防止凝血障碍的发生;(6)肾毒性:由于第一代头孢菌素具有较强的肾毒性,临床使用时应尽量避免与氨基糖苷类、襻利尿剂、万古霉素等肾毒性药物合用[7]。

综上所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由于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组织体液浓度高、不良反应相对较轻、过敏少等特点,在临床上使用比较广泛,因此必须认清此类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才能更加合理的使用此类药物。

摘要:目的 探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效果。方法 从抗菌谱、药物浓度、给药方式、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组织体液浓度高、不良反应相对较轻、过敏反应少等特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结论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应用广泛,导致该类抗生素耐药率增高,不良反应增多,因此必须合理的应用头孢类抗生素。

关键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俞森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7(1):45-47.

[2]朱彦彬,张玲,王惠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J].中华临床医药,2002,3(2):90.

[3]柯红玲.合理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J].实用医技杂志,2007,l4(35):4844-4846.

[4]胡祉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合理使用[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3,10(14):1328-1329.

[5]胡建英.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J].海南医学,2010,22,(4):188-189.

[6]仇凤香.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1):162-163.

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各40例。对照组中男26例, 女14例, 最大年龄78岁, 最小6岁, 平均年龄 (43.12±12.13) 岁;实验组中男25例, 女15例, 最大年龄77岁, 最小8岁, 平均年龄 (44.06±11.78) 岁。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均了解和知情, 签订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生素管理进行干预。以患者的病情和要求为依据开具抗生素处方, 同时针对特殊的患者, 为其制定科学的抗生素应用治疗方案, 以此作为依据对其应用抗生素。实验组采用药学干预抗生素管理进行干预, 具体干预方法为: (1) 促进抗生素应用制度及规范建立健全, 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促进抗生素合理应用工作开展, 每个科室要对国家政策进行学习, 抗生素管理制度要严格落实, 以患者实际病情为依据对处方进行开具, 如果抗生素开具已经超出个人使用权限, 要经上级医生批准和签字才能开具及应用[2]; (2) 临床药师要保证资深、经验丰富, 针对患者的咨询要进行耐心解答, 消除患者使用抗生素的错误认识, 医院要组织药师对各个科室的医护人员针对抗生素应用规范进行讲解, 同时让医护人员了解用药安全的重要性, 详细讲解用药安全的相关知识, 并且要促进医生对抗生素应用规范和要求进行严格掌握, 促进护理人员对抗生素配置方法进行充分掌握, 同时使其明确特殊抗生素在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且告知在抗生素应用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护, 对其不良反应进行观察, 并教会其不良反应发生时紧急的处理方法, 对药物配伍禁忌进行特别注意[3]; (3) 在抗生素应用及管理过程中临床药师要全程参与, 对抗生素应用进行指导和监督, 每天临床药师在进行查房时, 要加强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对用药情况进行充分了解, 同时记录用药合理及不合理的情况, 对不合理情况进行分析[4]。以患者病情为依据, 结合药敏试验、血培养及临床诊断等手段;临床药师与临床医生要共同对所有的抗生素种类进行确定, 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严密观察, 尤其是缓解情况, 并对其进行及时复查, 防止长时间应用抗生素发生耐药性。

1.3 观察指标对

两组患者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应用费用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率为12.5% (5/40) , 低于对照组的32.5% (13/4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878, P=0.0322<0.05)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 (3/40) , 低于对照组的25.0% (10/4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006, P=0.0339<0.05) ;实验组应用费用为 (132.5±2.6) 元,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 (366.0±22.4) 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5.4882, P=0.0000<0.05) 。

3 讨论

抗生素作为微生物分泌物的一种, 其作用为杀菌及抑菌, 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 但是在近些年抗生素滥用现象越来越严重, 不但出现了耐药菌, 同时增加了抗感染治疗, 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 因此, 必须促进抗生素合理应用[5]。

将各个科室用药安全提升是促进抗生素合理用药的关键, 抗生素药物的合理应用要咨询临床药师, 将药品规范及管理制度进行落实, 对药物配伍禁忌进行特别注意,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并对其进行记录和上报, 遵医嘱执行时要反复进行核对, 对输液反应进行预防[6]。在抗生素应用过程中医生要严格进行控制, 促进应用合理性, 同时以患者实际需求进行处方开具, 不要滥用抗生素, 而护理人员要对静脉用药配制进行特别注意, 正确使用药物, 针对特殊药物, 要对其注意事项充分了解, 同时患者在应用药物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严密监护。在药师的指导下, 医生对抗生素进行应用, 选择正确的给药方式, 口服治疗、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不得随意更改药物的给药方式[7]。本研究结果中显示:实验组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率为12.5% (5/40) , 低于对照组的32.5% (13/4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878, P=0.0322<0.05)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 (3/40) , 低于对照组的25.0% (10/4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006, P=0.0339<0.05) ;实验组应用费用为 (132.5±2.6) 元,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 (366.0±22.4) 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5.4882, P=0.0000<0.05) 。

为降低抗生素不合理应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促进抗生素应用合理性, 避免药源性疾病的产生, 防止大量浪费医疗及社会资源, 导致耐药菌株的快速发展, 在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中采用药学干预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但将临床药师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以此对临床医师抗生素用药应用进行指导和监督, 以此促进抗生素合理应用, 避免滥用现象, 促进患者康复, 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也是降低医疗纠纷的关键。医护人员要在实际的工作中提升用药安全意识, 同时帮助患者转变错误的抗生素应用意识, 促进合理应用工作开展。

综上所述, 在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中采用药学干预方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朱惠新.临床药师药学干预呼吸内科抗生素使用的研究.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5 (3) :62-64.

[2]袁培明, 乙树枝.药学干预对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的影响.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18) :174-175.

[3]陈海林, 孙浩, 金海英, 等.临床药学干预对呼吸内科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影响分析.现代实用医学, 2015 (9) :1234-1236.

[4]黄冬梅.药学干预对减少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效果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2) :153-154.

[5]陈丽娜.药学干预对外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的影响.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 (6) :166-167.

[6]夏宁.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的药学干预方法研究.中国医药导刊, 2016 (5) :494-495.

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中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住院的呼吸内科患者200例, 其中男性患者为120例, 女性患者为80例, 年龄在10~80岁, 平均年龄为 (50.5±12.5) 岁。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选取我院中在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住院的呼吸内科患者200例, 对其进行回顾性的分析。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用药的方式、出院入院的时间、药敏实验、细菌种类、药物的连用情况、以及对药物的使用频率等进行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为:对抗菌药物的使用人数与使用药物总得病例数之比。

1.3 不合理用药的判定性标准

在抗菌性药物的指导性原则基础上, 将不合理的药物分成为5大类:剂量不足或者是偏大、用药的时间过于长或短、频繁更药、盲目性的使用抗菌性的药物、不合理的重复性用药以及联合性用药。

2 结果

在200例患者中, 有150例患者使用了抗菌性药物, 其使用率为75%。总共使用了8中抗菌性的药物, 总计为30种。在患者中用药的最长时间为一个月, 最短的时间为3d, 平均为 (15.5±3) d。其中150例患者中, 单联用药患者为70例。二联用药患者为40例, 三联用药患者为25例, 四联用药患者为15例。150例患者中, 其中存在着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为18例, 占12%。其中剂量不合理8例, 用药无指征者为3例, 用药的时间不合理为4例, 重复性的用药为1例, 高档次用药为2例。

对于病原菌的分类。其中有病原菌为15种, 有革兰性的阴性杆菌中主要有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等等。革兰阳性的球菌中, 有表皮性的葡萄球菌以及金黄色的葡萄球菌。此外还有真菌等。

3 讨论

在抗菌性药物中, 主要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奎诺同类、阿莫西林等等一些药物使用率是最高的, 其中对于肺炎性的双球菌、化脓性的葡萄球菌来说, 往往是首选为青霉素, 但是目前的青霉素其耐药性已经明显性的增多, 所以往往是采用内酰胺类以及内酰胺的抑制剂来降低对患者的耐药率[1]。在使用青霉素过程中, 如果效果不是很好, 则应该及时的更换其他的抗生素。其中头孢菌素中的头孢他啶是最多的, 对于第三代的头孢菌素对于肺炎球菌具有很好的效果, 而且其浓度高、作用广, 是防止绿脓感染菌的一种首选性药物, 在相关报道中已经证实, 第三代的头孢菌素对内酰胺酶的敏感率比较低, 因此在治疗内酰胺菌时应该少使用头孢菌素。对于奎诺同类的药物中, 其中对氧氟沙星的使用较多, 对于肺炎链球菌、克雷伯菌、以及铜绿性假单胞菌均有较好的功能与作用[2]。

在本组患者中, 单联用药患者为70例。二联用药患者为40例, 三联用药患者为25例, 四联用药患者为15例。对于联合性的用药中, 需要一定指征, 如果长期用药, 则会引起部分的耐药性者、病因不明的感染者、不良反应者等, 联合性用药则能够起到一种协同性的作用。

在本组150例患者中, 其中存在着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为18例, 占12%。其中剂量不合理8例, 用药无指征者为3例, 用药的时间不合理为4例, 重复性的用药为1例, 高档次用药为2例。此外, 在本研究患者, 有老年患者居多, 年龄在60岁以上, 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这都与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以及抵抗力不足等等有关系, 在使用抗菌性药物时则应该考虑;老人的心、肝、肾等等器官, 及时的对给药的时间以及药物的剂量进行调整, 积极的施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进一步减少老年患者其不良的反应[3]。

此外, 对于联合用药来说, 它的目的就是要在静止期的杀菌剂以及繁殖期的杀菌剂的结合中, 达到一种协同性的目的。另外, 头孢菌加青霉素能够抑制对混合型细胞壁的产生与合成[4]。此外要注意, 繁殖期的杀菌剂以及速效抗菌药物不能联合使用, 因为速效性的抗菌性药物可能会抑制细菌其蛋白质的合成, 影响杀菌剂功能的发挥。最后就是内酰胺性的杀菌剂有青霉素不能进行合用, 原因是内酰胺酶可能会致使青霉素菌其活性的降低[5]。

总之, 抗菌药物是一种临床治疗的有效药物, 但是因为在实际的应用中没有遵守抗菌性药物使用的原则, 造成了很多的副作用, 而且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 在使用抗生素时应该要遵守相关的规则, 在临床的应用中, 减少对患者不合理性的用药, 进一步提高对病菌的送检率。针对于不同的药敏实验来选择合适的、正确的抗菌性药物。对老年患者来说, 应该对其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性方案, 不断推进呼吸内科的抗菌性药物使用的合理规范性发展。

摘要:目的 对呼吸内科对抗生素的选择以及对其合理的利用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中在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住院的呼吸内科患者200例, 对其进行回顾性的分析。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用药的方式、出院入院的时间、药敏实验、细菌种类、药物的连用情况、以及对药物的使用相关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在200例患者中, 有150例患者使用了抗菌性药物, 其使用率为75%。总共使用了8中抗菌性的药物, 总计为30种。在患者中用药的最长时间为1个月, 最短的时间为3d, 平均为 (15.5±3) d。其中150例患者中, 单联用药患者为70例。二联用药患者为40例, 三联用药患者为25例, 四联用药患者为15例。150例患者中, 其中存在着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为18例, 占12%。其中剂量不合理8例, 用药无指征者为3例, 用药的时间不合理为4例, 重复性的用药为1例, 高档次用药为2例。结论 对抗菌性药物的使用原则基本正确, 但是有一部分仍然需要不断改进。

关键词:呼吸内科,抗生素,临床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大魁, 杨根治, 张继春, 等.全国40家综合性大医院1988~1993年药品购入信息分析[J].中国药房, 2008, 19 (1) :18-25.

[2]葛绳德, 项秀娥.N~1-金属磺胺嘧啶类化合物和暗罗素及其衍生物对烧伤常见细菌的药物敏感测定[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9, 20 (3) :25-29.

[3]National medical institutions management of special drugs and clinicalrational use of training project is started and the teacher training will beunveiled in Beijing[J].Chin New Drugs J, 2010 (3) :15-22.

[4]杨少芳, 李琳琳, 刘燕, 等.抗菌类药品说明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

临床药师在抗生素合理应用中的作用 篇10

1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1.1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是在安全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下确保有效。

通常应有效地控制感染, 争取最佳疗效;预防和减少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注意合适的剂量和疗程, 避免产生耐药菌株;密切注意药物对人体正常菌群的影响;根据微生物的药敏试验, 调整经验用药, 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 可以避免经验用药和非感染性疾病应用抗生素, 如临床常见的一些病毒性感染或不明发热、感冒等, 确定给药途径, 防止浪费。

1.2 根据抗生素抗菌作用特点, 选择针对性强的抗生素。

例如青霉素对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不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炭疽、破伤风、气性坏疽等梭状芽孢杆菌、梅毒、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及白喉引起的感染首选。当链球菌感染时不能用青霉素的易选择红霉素或一代头孢菌素而不宜用庆大霉素, 因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常不敏感, 因而无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主要对肺炎衣原体、流感嗜血杆菌、嗜肺军团菌、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肺炎链球菌引起的感染首选。

1.3 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 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 综合考虑感染的病原体、药物敏感实验和药物的抗菌谱正确的选择抗生素。应遵循“能窄不广、能低不高、能少不多”原则, 即尽量应用抗菌谱窄、老一代的抗生素, 减少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口服制剂能控制感染的就不用注射剂, 肌内注射能控制感染的就不用静脉滴注。我院就已经实行抗生素用药分级审批制度, 合理使用抗生素, 有效地控制耐药菌的产生。

1.4 临床药师应积极配合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 并起到监督作用, 对临床使用抗生素出现的不合理处方要及时做出反馈。

临床药师应参与临床查房, 提供必要的用药咨询。在合理使用抗生素过程中, 通过对抗生素的药效学, 药代动力学和毒性指标的监测, 以达到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目的。如在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 应密切观察肾功能和第八对颅神经功能的变化, 并尽可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在联合用药时, 应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 如甲磺酸帕珠沙星与茶碱合用时, 抑制茶碱在肝脏的代谢, 是茶碱的血药浓度升高, 两药合用时应密切观察茶碱的血药浓度, 尽量避免合并使用。

2 抗生素的联合用药

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原则和指征, 已达到协同抗菌, 减少患者不良反应, 减少细菌性耐药性产生的目的。

2.1 联合用药指佂

(1) 病原体未明确的严重感染; (2) 已应用或考虑应用单一抗菌药物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 (3) 机体深部感染或抗菌药物不易渗透部位的感染, 如心内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4) 慢性难愈的感染, 病程较长, 病灶不易清除, 长期抗生素治疗, 细菌可能产生耐药者。

2.2 联合用药注意事项

(1) 联合用药必须有明确指ā, 权衡利弊, 严格控制。联合用药时, 要了解抗生素间的相互作用是协同、相关、无关还是拮抗, 应避免选用有拮抗作用的药物联合使用, 如快速抑菌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和繁殖期杀菌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合用常起拮抗作用。 (2) 联合用药时应避免多种抗生素合用, 一般宜选用2种抗生素, 最多也不应超过3种。 (3) 联合用药时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如阿洛西林与重金属, 特别是铜、锌、汞呈配伍禁忌;其静脉输液加入万古霉素、红霉素、四环素、两性霉素B、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苯妥英钠、氯丙嗪、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时将出现混浊。 (4) 药师在抗生素联合使用中要严格审核处方, 遇到有剂量、用法有问题的处方和有配伍禁忌处方要停止调配, 及时与临床医生沟通, 尽量预防和控制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与适当。

3 根据患者体质及病史实行个体化给药

3.1 年龄特点

老年人和儿童肾功能低下, 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 易发生不良反应, 须慎用主要由肾脏排泄的药物, 如氨基糖苷类及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新生儿大剂量使用氯霉素可引起灰婴综合征, 喹诺酮类抗生素可抑制软骨发育, 故以上药物禁用于婴幼儿。

3.2 性别特点

药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 其比率与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2]。

3.3 生理特点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要禁用有毒性作用或致畸作用的药物, 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及抗病毒类利巴韦林等。

3.4 病理特点

肝、肾功能减退时, 可增加和延长药物作用, 易引起不良反应。如肝功能不全患者须慎用红霉素、氯霉素、利福平、异烟肼等肝内代谢的药物;禁用四环素、大环内酯类及两性霉素等。

4 总结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临床医师和药师的重视。在抗生素合理使用中, 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开展药物警戒, 能够减少可防范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 有效解决细菌的耐药性。药剂师在调配处方时要严格监督把关, 对不符合抗生素使用规范的处方有责任退回并定期对医院的处方和病例进行检查, 并纳入医院管理考核中。临床药师不仅能够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 也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 以达到安全、有效、合理使用抗生素, 防止或减少用药失调或滥用药物,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目的。临床药师在合理使用抗生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美荣.抗生素合理应用浅析[J].中国药事, 2009, 23 (1) :96-97.

上一篇:住院老年病人下一篇:专题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