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方案

2024-07-16

预习方案(精选十篇)

预习方案 篇1

所幸的是在本学期的一堂课上我又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并且刹那间的触动给了我解决问题和继续思考的契机。

进行完课前演讲之后我照例开始了课堂内容, 要开的是一篇新文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我在课前还是布置让大家预习。我问学生是否预习了。绝大多数的学生的答案跟我预想的答案一样, 没有预习。我又问了原因, 有人答没时间, 有人答作业太多。我在喧嚣中听到有几个学生的回答是不会。

最后的答案让我吃惊, 课前预习是高中语文老师认为学生理所当然应该会的。我突然意识到, 也许有可能真是他们不知道怎样才是有效的预习。在许多时候我们还是不十分了解学情。于是我决定放弃已经准备好的教学设计, 准备给学生辅导如何进行老师讲授前的预习。

我让学生阅读课文, 在阅读的过程中标上段号, 根据注释给文中的重点字词注音, 划出重点注释, 并根据课后练习一的例子给重点描写梁任公形象的句子做旁注。

布置完任务学生都拿起笔认真地做起来, 在巡视中发现有数位同学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划出了文章的重点词语和注释, 有同学划出了他比较喜欢的句子, 有三位同学的旁注非常详细且很有见地, 有的同学打开了《优化设计》练习册, 对照课文指导内容读书。基本完成耗时12分钟。

然后我进行总结与表扬, 这就是有效的预习。

预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1) 标出段号, 给重点的字词注音, 划出重点注释。这是预习和读书的基本层级, 所有人都应该达到。

(2) 划出自己能看出来的最能体现文章内容或者作者情感的句子或者自己喜欢的句子。这是大多数同学应该达到的。

(3) 在重点的句子或者细节处, 或段落处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 做出旁注。是为第三级。

(4) 是否可以关注到课后练习, 课后补充知识补充卡片, 或者参看练习册上相关的讲解内容, 获得更多的信息与知识。

可喜的是我们班的同学都能达到了二级以上的标准, 并且有的同学自觉地达到第四级要求。

这篇文章接下来的内容就是让学生分别来讲解重点字词和注释和对梁任公描写的片断进行分析, 最后总结出本篇文章写人的几种方法和特点。课堂上基本没有我的讲解, 都是学生直接起立的回答或者补充。

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这也是我此课堂片断的真实感受。没有我口若悬河的讲解, 学生的动手和思考显得更加有效。

而后的周末, 我布置的作业就是《故都的秋》的预习, 检查作业就是看课本上的预习痕迹。又一次的预习作业是制作《诗经》知识卡片:内容包括概况、内容、艺术手法、影响、《诗经》名句等。此后我慢慢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者在课下去实践这种办法, 他们渐渐养成了对小说和散文主动阅读的习惯。

在新课程标准中, 对学生提出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的要求, 这种预习的方案可作为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去借鉴, 在进行名著导读内容时第三层次的方案很是实用。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还提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种阅读方法的培养对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春朱自清课文的预习方案及预习清单 篇2

1、背诵默写。

整理在课堂笔记上。

2、、思考:这些古诗描写了哪些春天的景物?

3、将古诗按所写景物分类。

整理在课堂笔记上。

二、整体感知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你划分出来.。

2、作者笔下描绘了哪些美丽的春景?分别用三个字概括。

三、阅读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

3、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3、“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4、请你从修辞的角度,品味下面句子的语言美。

1盼望着,盼望着,……

2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3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4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5、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片段写作。

规范预习流程 养成预习习惯 篇3

1.知识与技能:会认“坏、扎”等八个生字,会写“扎、抓”等十个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感情,延伸到学生的自身情感,初步引导学生珍惜朋友间的友情。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读熟课文。

教学难点:认识本课生字,读熟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闯关一:认

在文中圈出下列红字,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课件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新词)

乐坏了 扎风筝 抓住 草莓 幸福 吵闹 受不了 松鼠 祝福一句话

1.学生圈字、读字。

2.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偏旁加字:坏、筝、吵、莓、吵、抓

偏旁加笔画:扎

编儿歌:福:衣服靠在一口田旁

幸:土下一只羊少了一根毛

3.汇报识字方法。

4.小组长领读生字。

5.识字游戏:放风筝

6.奖励故事:(视频:课文视频)

(设计意图:认识生字是学习课文的前提,因而,学生要在预习最初学会生字,为下面的读文做好准备。识字在低年级是重中之重,识字方法的渗透便显得特别重要,从开始的“圈”字到后来的“读”字,无不是为认字做铺垫,也真正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当然,识字方法还有很多,如:猜谜语、做一些动作、换一换……认字的方式还可以更灵活一些,如:摘苹果,抓气球……课文视频的插入,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可以起到范读的作用,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一举多得的妙处。)

二、闯关二:读

在文中标出自然段序号,并在小组内接读课文,小组长领读,选出读得好的继续领读,然后再选出读得好的领读,以此往后。

1.学生标自然段序号。

2.小组内接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组内学习,可以更好地发挥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自主性,为今后学生课下自主预习课文做好铺垫。)

三、闯关三:思

1.读文思考:课文写了谁和谁之间的事?她们开始怎样?后来发生了什么?结果如何?

(学生交流)

2.课文内容小提示。

课件:小熊和松鼠因为成了好朋友,后来因为发生了矛盾,最后又通过成了好朋友的故事。

3.学生根据提示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是初学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学生独立总结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需要给出一些提示语或关联词,帮助学生把课文主要内容说清楚、说完整。)

四、闯关四:写

课件出示:坏 松 扎 抓 祝 福 句 幸

1.认真观察田字格里的字,写时应该注意什么?当当小老师告诉大家。

2.老师提示前六个字都是左窄右宽,写时应注意左边占的空要小一些。

3.师范写:抓

4.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5.同座互相改正,选出好的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俗话说:字如其人。因而,低年级的写字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一直遵循“坐不端正不写字,写字既是练字时”的原则,因而教师的范写不可缺少,另外,我让学生同桌互相改正,对写得好的进行展示。这样,激发了学生写好字的自信心,让其体验到写好字后的快乐,真正做到了“成功是成功之母”。)

板书设计:

20.纸船和风筝

抓扎 zā zhā

漂 piāo piào

“预习导学”与预习设计 篇4

“预习导学”模式中的预习不仅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预习, 更主要的是指将教学设计、主体参与、系统建构等教学关注前移至预习阶段, 并实现预习活动与课堂活动的有机链接, 体现出预习的“导学”功能。通过这样的预习, 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把学习向课外延伸, 另一方面通过预习的反馈有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预习的目的不仅是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高创新精神、独立探索及合作协作能力。

“预习导学”模式下的预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预习, 这完全符合皮亚杰的“建构学习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中“双强调”的要求, 即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完全符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特别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要求, 完全符合英语学科便于学生课外预习的特点, 完全符合“五严”背景下的现实需要。它扩大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外延, 把常规的45分钟课堂延伸至课前, 把课堂教学结构由内结构变为外结构, 把预习纳入课堂教学结构范畴。这样, 可有效地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难题。

预习的设计是“预习导学”模式下举足轻重的关键环节, 经过实践, 我们发现在预习的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导学性原则。

“预习导学”模式把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部分内容前置至预习部分, 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预习除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兴趣等方面具有有利一面外, 还有诸多弊端, 例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欲望, 学生常常似懂非懂还自以为是。要想克服种种弊端, 关键在于突出构建具有导学功能的预习。怎样才具有导学性?关键要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 引导学生趣味盎然地学习和生成。要注意预习中教师有好的预设学生才能导出好的生成, 而不能斩头去尾烧中段。否则, 就会变成机械式的乏味的低层次操作, 而学生的英语能力则无法提升。要注意预习呈现出形式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 如通过朗读识记、听力训练、查阅资料、建立博客[1]、系统归纳等方式让学生从学好英语变为好学英语, 而不是把预习当作一种任务和负担。

2. 任务性原则。

“英语教师应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身的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 实现任务目标, 感受成功”[2]。所以, 预习每一步都要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的任务目标。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是编制“预习导学案”[3]。以“预习导学案”为文本载体, 预习的任务目标就显得可控并有了落脚点。第一, “预习导学案“编制的目标任务必须明确。每课时应着眼于学生学习的目标性、有效性, 应着眼于学生对基础知识、易错知识、背景知识的探究, 应着力于学生初步的识疑比较思辨延伸, 应着力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的开发。其次, 对学生的要求必须准确, 学生对每天需完成的任务要很清楚。因而需要建立“预习导学案”的使用要求和管理要求, 并可争取家长对孩子使用“预习导学案”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记录, 确保每一环节都能落到实处。

3. 双主性原则。

所谓在预习中发挥双主性, 就是要求在预习中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两者都要兼顾。没有学生主体性的激发, 就谈不上教学的有效。所以预习中要让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 让他们在“预习导学案”的框架下自主思考、自主质疑、自主发现。对于预习中的疑问可与同学合作讨论, 仍不能解决的在课堂上可进行针对性研究。当然, 学生的预习如果离开了教师的引导, 往往是零散的、无明确目的的、不规范的, 取得的成效也是很低的, 甚至产生反作用。教师在预习环节上如果与学生联系脱节, 必然会导致无法进行“以学定教”, 必然导致上课的盲目性, 使得预习的导学功能消失殆尽。所以预习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建设性地指导学生学会自主预习的方法, 要防止“放羊式”和“放任自流”, 学生的预习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地进行。

4. 适度性原则。

要达到减负的目标, 必定要将课外时间交还学生。如果我们占用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要求他们进行预习, 不但违背了减负原则, 而且会导致学生对预习的厌烦和抵制, 进而使整个导学在流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上功亏一篑。所以必须保证预习内容的适量、容易。同时也要求教师做好协调工作, 统筹安排, 给预习留有足够的时间。由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如果我们采用统一的预习目标来要求全班学生, 必然会使一部分学生因目标可望而不可及, 逐渐丧失信心和动力, 产生失败的心理定势。因此, 我们布置的预习任务要有一定的层次性。我依据本班学生的情况, 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 对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预习任务, 并尊重学生意愿, 让学生自主选择层次。

5. 反馈性原则。

检查与反馈的及时真实与否关系到预习与课堂链接效果的好与坏, 对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至关重要。怎样才能达到快速反馈?我对学生进行了分组。我班共40名学生, 我把他们分成8组, 每组选一名查收预习作业, 一名监督抄袭现象, 一名专门批阅或验收后及时汇总情况给科代表, 科代表迅速将反馈情况书面交至我的办公室, 我上班后针对反馈情况进行二次再备课。组内或组与组之间的同学都可以针对预习作业进行合作交流, 解决掉比较简单的问题。学生带着未解决的问题针对性地听课, 教师也可针对学生未解决的问题而教。需注意的是, 学生对预习作业中的问题掌握的程度有时是隐性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能根据学生后续在课堂中的反应情况, 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6. 激励性原则。

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期, 自我控制力不强, 针对他们这一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对于他们采取激励的作用是显著的。例如:预习是每天必做的事情, 时间长了学生难免倦殆, 对于预习做得较好的学生, 我上课时总是及时表扬甚至奖励, 激励对他们搞好预习形成了正加强[3], 而对于预习做得不佳的学生, 采取期待勉励, 激发他们预习到位。随着时代的变化, 学生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 我们应对学生的心理世界有较多实际的了解, 只有深入了解了学生, 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好激励性原则。久而久之, 学生就可以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预习导学”模式是我们在“五严”背景下寻求“减负增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将传统教学重心进行前置, 力求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高的效益。通过“预习导学”, 可充分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三维教学目标。当然, 这一模式中除了预习以外的其他环节还有许多地方有待进一步完善。任一教学模式, 只有通过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积极配合,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探索, 才能创造出适合自己学校现状的教学模式, 进而发挥出最大的效应[5]。

参考文献

[1]黄志辉.博客辅助学生英语预习的优势[J].新课程研究, 2009.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3.

[3]晋武权.预习学案模式阅读教学初探.教学参考, 2008.11.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 1990.1.

预习方案 篇5

《阿长与〈山海经〉》出自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二单元。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的文章向来在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设计了如下预习内容:

一、本节课需要预习的内容及理由

(一)预习内容

1、了解作者及作品:

作者:鲁迅:原名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家 _____________ 家 。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

作品: 小说集《 》《 》

散文集 《 》

散文诗集 :《 》 杂文集 《 》《 》等,其中小说《 》是我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2、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huáng( )急 ②粗zhuō( ) ③烦suǒ( ) ④惧惮( ) ⑤疮( )疤 ⑥憎( )恶 ⑦孤孀( ) ⑧惊骇( ) ⑨渴慕( ) ⑩针灸( ) ⑾矩( )形 ⑿ 珠玑( ) ⒀ 疏懒( )

⒁震sǒng( )⒂诘( )问 ⒃jí( )贯 ⒄pī 雳( )⒅掳( )掠

(2)、请给下面多音字注音组词:

恶: 薄: 帖: 空:

(3)、找出错别字并改正:

莫明其妙( ) 渴幕( )

(4)、结合文意,解释下面词语:

疏懒:

磨难:

深不可测:

面如土色:

3、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

(2)、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

围绕长妈妈写了: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重点写了:

4、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对她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用文中原句回答)

阿长:

例如:

作者对她的感情变化:( )————( )————( )————( )

5、课后拓展延伸。

(1)、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

(2)、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

(二)预习理由:

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对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新课标》的突出特点。《新课标》把自主学习放在了首位,也正体现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在本课预习中,首先我让学生熟悉作者,就是依据作者的名(名、字、号等),时(生卒时间、年代、国别),生(生平简介)、评(社会、时代给予的公开评价),品(主要作品及代表作等)五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积累文学常识。

其次是字词预习,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写错字用错词的现象比较普遍,加强对字的音、形、义的教学力度,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也是刻不容缓的教学任务之一。

再次,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部分,我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即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的含义,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掌握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以及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来设计预习题。

“拓展延伸”预习题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二、你用什么样的方式下达预习任务?(例如:口头、题纸、练习册、多媒体等)

一般情况下,我采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用笔记本抄写的方式下达预习任务。这样既能让学生得到预习重点,又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积累习惯。

三、对学生的预习质量如何来评价?

如果只是布置预习题,而不实施检查,这样的预习题等于没布置,学生们十有八九都不会自觉完成。因此,教师对预习作业进行有效地检查、评价必不可少。

因为我们郊区中学的学生大多数比较懒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因此,一般情况下,我采用课前小测试的方式来考察评价学生的预习质量。

对于学生的预习作业,我也尝试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我在教学中将全班学生划分为七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六名学生组成,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情况的好:中:差比例为2:2:2搭配均匀,以优秀生带动中等生,让中等生帮助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先由学生对自己预习作业进行自我评价,再由小组成员对本组每位同学的预习作业作出客观的评价.最后,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自评与小组的评价,再根据自己的观察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和积分奖励,对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教育和鼓励.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可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学生由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可以创造积极的学习气氛,给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信心。

四、预习的内容与后续的课堂学习有什么关系?

预习方案 篇6

一、明确:预习的明确目标是有效预习的指向

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首先要对学生提出预习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这个目标应该是学生可独立操作的;这个目标应该要简单一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这样可帮助学生在预习中抓住重点、难点进行自学,有效地避免学生在预习时摸不着头绪、抓不住重点的弊端,也有利于学生生成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围绕明确的预习目标自主学习后,每一个同学会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可能有的同学会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研究自行解决,有的同学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他听课时的针对性、目的性、听课的重点才更明确,听课的效益才会提高。例如,笔者在设计《松鼠》的学生预习目标时,制定了如下的预习目标:

1.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驯良、帽缨、橡栗、矫健、蛰伏”等词语。

2.了解文章思路,知晓说明松鼠的顺序。

3.勾画准确生动的词语,体会形象语言的妙处。

制定合理明确的预习目标是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授渔”作用的初步体现。制定预习目标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学习目标的内容要全面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将学习目标问题化、系列化是引导学生预习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呈现目标的方式应该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用语,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

二、具体:预习的具体任务是预习的抓手

预习任务是教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在课外或课始完成自主学习任务而设计的层次性或指令性任务。预习任务要简要明确、难易适度、因型而异。仍以教师指导《松鼠》预习为例:

1.查字典,为下列的词语注音、解释,并每个词语写5遍。

驯良  帽缨  橡栗  矫健  蛰伏

2.大声朗读课文4遍,第一遍读的同时,要勾画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第二遍读,找出体现松鼠总特点的语句。第三遍读,画出认为写的精彩的语句。第四遍读,为文章作注解,写出自己的疑惑或发现。

3.查阅资料,了解布丰。

这样的设计好比是一个活动清单,让学生心中有底,手中有数,能够有的放矢,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抓手。学生可以根据预习任务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实践活动。他们根据预习的目标、学习方法的指引展开自学,把学习中的收获及困惑随时记录下来。

当然,预习的任务不能设计的过于呆板,既要能指导学生更好完成学习任务,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同时要考虑课型的不同,设计朗读型、注解型、质疑型及模仿型等预习任务。使课前预习目标更明确、操作性更强、效果更明显。

三、得当:预习的得当措施是有效预习的保障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语文预习的整个进程,教师不是成为“甩手掌柜”,而要成为学生预习的“帮手”和“推手”。要能够采取得当的措施指导、干预、反馈,使学生的预习能够有次序、有组织地进行。

(一)要有激趣措施,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兴趣是每个人的最好老师。有了兴趣的促动,预习效果会事半功倍。因此,必须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学生的预习兴趣是预习效果的关键。所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为了激发学生预习兴趣,可采用多样的预习方式,既有个人预习也有小组合作预习或全班的预习比赛。通过多样的预习活动,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为了激发的预习兴趣,教师利用学生敢于挑战的心理,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让学生挑战质疑,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教师可以创设多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形成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的评价机制,对于优秀者或进步明显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或在课堂教学中让预习效果较好的学生进行汇报,此种教学学式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预习对于学习的作用,进而转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通过对全班学生的预习进行评价,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方法。

(二)巧用反馈机制,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要使学生长久的保持坚持不懈的高效的预习习惯,就必须适时建立健全反馈评价机制,反馈预习任务,评价预习效果,让学生享受预习的快乐。学生预习效果如何,需要教师及时制定有效的评价体系来予以检测,否则,只是布置预习任务,而不去及时检测和鼓励,学生对于预习这项工作就会懈怠,也会慢慢失去兴趣,使预习这项工作流于形式,在教学中,笔者借鉴融合了以下几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预习效果。

1.课堂抽评:在上课的前几分钟,把头天布置的预习内容展示出来,有针对性的抽查学生口答、板演、闭卷考试形式来检测,及时予以评价,对预习好的同学颁发小红花之类的奖励品。

2.小组互评:有些预习内容一个人完成起来有困难,所以可以利用课外时间,以小组的形式来布置,特别是有些内容需要学生相互合作学习,此时可在小组内实行任务分工和合作来布置,让他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集体的智慧。当完成预习任务后,让他们及时互评,小组长把评价结果反馈点评。

3.老师点评:每周老师在收集掌握每个同学预习评价的基础上,汇总学生家长反馈的信息,在周五进行一次集中的讲评,并让预习好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经验交流,集中对奖票高的同学颁发奖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正误析评:为了把预习工作落到实处,让学生准备一个改错本,将课堂抽评、小组互评、老师点评后每次预习中出错的或有疑惑的部分,修改补充在错误和疑惑旁边,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夯实每一个知识点,并把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

不管采用何种措施,教师都要时刻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绝对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及时发现典型予以表扬和引导,同时对学生预习中的错误和疑惑加以突破,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保持预习的积极性和正确性,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的效果是好是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养成了预习的习惯,会终身受益。

重视预习, 提高预习的效率 篇7

一、强化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表明: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预习”使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认真读书、 积极思考,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整个学习过程, 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 教师和同学如何评价他们的学习……有了动机, 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负担。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 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使学生发现自己旧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 并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 为听课扫清障碍。不经过预习的听课, 只能是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 失去了听课的目的性和选择性。而预习后再听课, 学生对什么地方已懂, 什么地方不懂, 心中有数。这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预习中弄不懂的地方, 从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性, 变被动为主动。这样一来, 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例如, 教学《钓鱼的启示》这一课时, 我呈现给学生的预习目标是: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会读本课的生字词, 了解其意思。 (3) 思考:爸爸坚决要詹姆斯放掉那条大鱼这件事为什么值得“骄傲”?学生带着这三个由易到难的问题自读课文, 强烈的求知欲会让他们在整个预习过程中都十分积极, 上课时, 他们也会显得比以前更专心听课、更积极思考问题、更希望自己的回答是正确的、更期待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好评, 同时, 他们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预习中弄不懂的地方, 迅速抓住自己薄弱的知识及时填补, 让学习事半功倍。

二、掌握了学习信息, 做到有的放矢

学生在进行预习时, 教师通过巡视或者参与其中;等学生预习结束以后, 教师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 让学生说说对哪部分知识掌握了;对哪部分知识理解有困难;对哪部分知识不能判断是对还是错。在这期间, 教师就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例如, 教学《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预习, 目标是: (1) 把课文读通, 不读错, 不添、不漏、不颠倒。 (2) 借助工具书, 学会本文的生字词。 (3) 为什么这个孩子伤心地捧着空花盆来了?在学生进行预习时, 我积极地参与了他们的预习活动, 及时了解他们对生字词、课文内容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了解他们在自主学习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等等。如此一来, 在教学过程中, 我就可以抓住“为什么这个孩子伤心地捧着空花盆来了?”这一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最后从“原来, 国王发给孩子们的花籽是煮过的, 怎么可能发芽、开花呢?”让学生明白:这个孩子伤心地捧着空花盆来了, 说明他是个诚实的孩子。从而点明本文的中心思想, 升华文章的主题。这种“有的放矢”的教学, 避免了平均用力, 教学效果甚好。

三、提供练习机会, 提高自学能力

没有预习的课堂上, 往往只是那几个优等生在发言, 练习的机会几乎被他们“垄断”了, 而其他学生只是“陪客”。一些中等生还未思考成熟, 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 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家;更可怜的是那些后进生根本没有动脑筋的机会。吃现成包子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做包子, 不经过自学实践, 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低又何来提高学习素质呢?而“预习”改变了这种局面。《现代汉语词典》对“预习”的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一般, 学生都是根据老师给的预习目标独自预习, 这实际上就是学生自学行为的一种体现, “预习”就是学生独立地阅读和思考。 在预习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 更是用所学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是学生在主动进行探索的过程, 他们根据老师给的预习目标自己动脑、动手练习。这样人人都获得了练习的机会, 自学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四、培养阅读兴趣, 丰富课外知识

学生在预习中总是边读边思考, 因此, 在预习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 通过教学有的可能解决了, 有的可能没有解决, 而他们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 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此时, 教师只要适当地加以启发与指点, 引导他们投入到课外读物的阅读中去, 这样, “预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一举两得, 何乐不为呢?

预习方案 篇8

语文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 要教会学生预习, 做好预习通过教学实践, 笔者摸索到以下几点。

一、要加强对预习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很多学生, 甚至教师都认为预习是很简单的。读读课文, 看看字词, 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就行了。之所以有以上想法, 是因为思想上对预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认识不到预习对语文教学各个环节的重要性。

学生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在很大程度上, 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内容等都有较大的依赖性。习惯了每一节课凡事都跟着教师的“计划”一步步走, 没有自主独立地学习。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懂得细致地预习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对知识能理解得更为深刻。在预习中, 学生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在学习中, 看大家、教师是怎样帮助自己解决的, 这也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探求与学习。

二、学会布置预习提纲

首先, 预习提纲要非常明晰, 即任务要求要明确, 不可泛泛而说。不同的知识点有不同的预习方法, 有的是熟读课文, 如散文教学;有的是注重字词, 如文言文的学习;有的是情感体会;有的是解决问题等。总之, 预习就是要体现教学时学习的重点, 即目的性明确。每个单元的教学与学习都有明确的目标, 教师要参考这些目标与要求。

预习安排应注重多样化, 且时有创新。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对于说明文教学中物种的入侵,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查一查, 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教师在戏剧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看看相关的视频, 体会人物的心理, 还可以尝试舞台表演。

三、教师加强对预习指导, 监督完成, 抓好落实

很多情况下, 预习布置了, 学生完成得不是很好, 直接影响着下一步的课堂学习。学生完成预习不好的原因在于学生的方法不对, 所以教师要多给予指导, 必要时可以上一节预习课,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指导到位, 学生的预习效果就会好。学生掌握了预习方法, 自己会预习了, 教师基本可以放手, 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索学习的空间。

学生的自律性还不强时, 预习是需要有人监督的。监督人可以是家长, 也可以是小组长、科代表。教师可采用“分层检查负责制”, 以科代表检查小组长, 小组长检查组员的办法来逐个落实。小组长的职务可以让学生轮流当。教师还要抽查, 对没有完成预习的学生要有适当的惩罚措施, 这样, 预习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预习是学习过程的开端, 教师和学生要高度重视, 做好预习工作, 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轻松而高效。

摘要:要教会学生预习, 做好预习, 是语文课堂轻松、高效的前提。

预习方案 篇9

一是确立课堂教学的起点。在每节课开始前, 可花上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预习成果的课前汇报、展示, 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 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展示的内容可以是单词和句子, 可以是课文背景知识, 可以是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与疑点, 也可以是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点, 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又能真正从学情出发, 让教学内容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是强化有效的课前预习。从某种意义上讲, 提供汇报和展示的机会, 是对学生预习的肯定, 能让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课前预习, 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之成为学习的自觉行为。

摘自《基础教育研究》

预习方案 篇10

目前, 以导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正在很多学校中施行, 这两种教学模式都十分强调“课前预习”, 或称“前置学习”, 但笔者发现, 在科学探究中进行“前置学习”时, 如果不作整体思考, 不对预习任务进行“符合科学探究活动内在逻辑”的特别设计, 照搬“读读填填”的传统预习样式的话, 就有可能使“预习”和“探究”对立起来, 甚至让“预习成为探究的坟墓”!如下例:

设计一《压强》课前导学稿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76~80页

【小结归纳】

1. 压力与压力效果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压力.

(2) 压力作用效果与________和_______有关.在受力面积相同时, _______越大, 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在_____________时, _______越小, 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3) 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比较___________上受到的压力.物理学为了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入了____的概念.

2. 压强

(1) 压强: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压强.

(2) 公式:__________________

(3)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4) 1 Pa=1N/m2的物理意义:物体1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________大小是________.

如此预习之下, 学生通过“抄近路”直接从教材中获知探究的过程和结论, 而不必经过迷茫、思考、摸索, 直至明晰的心路探索历程.这就让探究内容失却了新鲜感, 降低了学生探究的内部动机.另外由于受到教材思路的限制, 学生探究的发散性、独创性会降低, 科学思维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培养.如此预习后的探究已经丧失了“探究性”!是“披着探究外衣的伪探究”, 因此,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这种做法是应着力避免的.

如此预习之下, 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也会遭遇尴尬, 常见的就是, 在提出探究问题后, 就有学生直接说出了标准答案, 面对被学生“直接揭底”的窘境, 教师或将探究学习演变为接受学习, 更多情况下则是将学生的揭底回答搁置一旁, 强行将教学扭进教师预先设计的探究流程, 这又难免有罔顾学情、否定学生 (按教师要求进行的) 课前预习的价值、出尔反尔、“为赋新词强作愁”的不足.

可见, 正确认识与处理“预习”与“探究”间的关系, 研究和把握探究教学中的预习任务, 无论是对探究教学的深化, 还是对“小组合作”“教学合一”的开展都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二、探究教学中预习的价值与成功案例

强调预习也是我国物理教学的优良传统之一, 有效的预习在探究教学中的价值体现在:对学生而言, 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 培养其自学能力, 同时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教师而言, 可以提前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在充分研究学情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有效性, 同时也可适当分担课程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课堂教学的负担, 为课堂教学的拓宽与深化准备条件.

可见, 在探究教学中“要不要预习”不是问题, “怎样进行有效预习”才是需要着力解决的.针对探究教学中预习设计的种种不足, 笔者认为, 只有充分考虑探究教学的特征, 以探究主体的认知框架为出发点去改造传统预习任务的设计, 才能使预习有机地融合于探究中, 发挥其功能优势, 助推探究教学.依据这一思路, 上述《压强》的预习内容可改造设计如下:

设计二《压强》课前导学稿

1. 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 2m=_____cm=_____mm

(2) 2m2=____cm2=_____mm2

(3) 5mm=___cm=_____m

(4) 5mm2=___cm2=_____m2

2. 回忆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和速度的有关知识, 完成下表中左列的填空

附:表格 (注:此表格的实际位置在导学案的《课堂探究》部分)

3. 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 观察图1, 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铁锤敲打铁钉, 铁锤对铁钉有没有力的作用?运动员站在平衡木上, 运动员对平衡木有没有力的作用?如果有, 则上述两力的受力物体分别是谁?作用点在哪里?方向分别指向哪?

(2) 根据你的理解, 试在图1中画出上述两个力的示意图

(3) 仔细观察上述两个力的示意图, 说说它们的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果把上述两个力称为“压力”的话, 你能给压力下个定义吗?___________叫做压力.

三、探究教学中预习设计的几点启示

对比以上两个设计, 仔细体会蕴藏其中的设计思想与策略, 我们不难从中得到如下的一些启示.

1. 助推探究是预习设计的根本目标

任何学习活动总要针对、围绕和达成一定的目标, 预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自然也不例外.这就要求在预习设计时要明确每一预习任务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及其对实现物理教学总目标的意义.具体到探究教学中的预习设计, 即要求我们所设计的一切预习任务要有利于探究教学的实施, 有利于学生探究素质的养成, 而不能如“设计一”那样, 将探究课变成了预习案的讲评课, 让学生失去应有的新鲜感和探究欲望, 从而阻碍甚至解体探究教学.坚持助推探究为预习设计的根本目标, 就必然要求预习的内容与方式要符合“儿童内在的探究认知的心理规律”, 就必然强调“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活动经历”的意义与价值, 而不仅仅专注于“探究结论”的获得.同样它还要求一切预习设计的策略和方法都应围绕目标而展开, 都应服从于、服务于探究教学这一总目标.

2. 整体着眼是预习设计的基本原则

整体着眼, 是从整体看待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使局部服从整体, 实现预习设计效果最优化.具体说来, 就是要求设计者正确认识预习与探究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将预习视作探究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前奏”, 从探究教学的整体效能着眼, 从探究活动的整体架构着手, 以学生探究的内在认知逻辑为准绳, 设计预习的内容和方式, 使“课前”与“课内”、“预习”与“探究”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 防止预习与探究出现“两张皮”的现象, 如:上课时教师完全将预习搁置一旁, 并没有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课堂教学, 预习并没有给课堂带来任何改变.

3. 恰当选择是预习设计的关键所在

“恰当选择”主要表现在预习内容和预习方式这两方面, 即将哪些学习内容以何种方式纳入预习设计的视野.

在内容的预习设计上要做到“有所习, 有所不习”, 具体说来, 就是要避免“不加思考地将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统统纳入预习”的做法, 有意识地“屏蔽”掉某些关键要素或内容, 依照问题的具体探究流程, 将哪些预习后不会“破坏探究活动的逻辑”又有助于探究顺利开展、有必要且适合于在课外学习的内容, 设为预习任务.分析、总结目前取得较好实效的预习案例, 可以看出, 探究教学中的预习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铺垫性内容, 另一类为前置性内容.

铺垫性内容主要包括有关课程内容背景等的说明、课程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准备等.如“设计二”中的第1、2两题, 其中第1题是针对探究中学生即将涉及的薄弱知识点———面积单位的换算, 进行先期的弥补;第2题则是通过复习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和速度概念的生成, 引发学生对“比值定义法”的回忆与关注, 进而期待学生能将“比值定义法”较熟练地“类比迁移”到“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强概念的生成”上, 较高效地解决从实验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到理论 (压强概念) 间的跨越难题.铺垫性预习通过“打扫外围”来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准备条件, 设计关键在于找准学生的“易错点”或“遗忘点”.

前置性内容则是将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前置到课外预习中去完成, 这主要是为了解决某些课题课堂教学容量较大, 探究时间难以保证, 活动无法从容展开的难题.如“设计二”中的第3题, 就是将“压力概念的学习”提前到课前来完成, 从而保证课堂上对“压力的作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压强的概念”学习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如有必要, 还可将探究活动的某些要素进行前置性独立学习, 视要素的难易程度和课堂的实际容量, 一般可将“提出问题”“独立猜想和假设”提前到课前完成, 这样在课堂上就能比较充分地展开“猜想的论证与筛选”及其后继的各环节;如果实验器材易于准备、进行操作的难度也较小时, 甚至可以将“设计实验”“收集实验证据”提前, 这样可在课堂上充分地开展“实验设计的评价与优化”“实验的实际操作”等环节, 如此既不会失去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又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充分地完成探究, 保证探究的高效性.当然, 设置前置性预习任务时, 要充分立足于课堂, 能在课内完成的任务不要安排到课外, 防止加重学生的负担.

在预习方式的设计上, “恰当选择”主要体现在根据学习目标、学科的特点、学习材料的性质、学生的特征, 选择符合探究教学的适当的预习方式, 防止预习方式的简单、呆板, 防止不当的预习方式对探究教学整体结构的破坏.仍以上述两设计为例, “设计一”中的预习方式, 概括地讲就是对重点知识的“读读记记”, 不仅形式单调, 更严重的是这一方式所“链接”的是对探究结论 (知识点) 直接获知, 缺少对探究过程的关注, 这就使得对应的预习失去了探究性, 而且学生通过预习, “既已知晓, 何必再去探究”?这无疑让探究教学一开始就陷入“无法调和的逻辑矛盾”之中, “整体颠覆”了探究教学.而在“设计二”中, 以“压力概念”的预习为例, 就涵盖了“观察”“思考”“表述 (回答) ”“作图 (记录) ”“比较”与“抽象概括”等方式, 不仅样式丰富, 切合学习材料 (学生熟悉的物理事实) 的特点, 而且顺应了学生获得定量概念的认识规律, 突出了物理概念的“探究性生成”过程, 体现出预习任务的“探究性”.

4. 有效指导是预习设计的重要策略

预习设计不仅是给学生提供一份合适的学习材料, 更是帮助他们探寻合适的学习方法.因此结合具体的预习任务, 有意识地渗透相关预习方法的指导, 不断提升学生的预习能力, 是设计者应着重关注的一个方面, 同时也是提高预习设计成功率的重要策略.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时, 一要结合具体预习任务 (案例) , 相机渗透, 做到“以案说法”, 而不宜脱离具体的问题情境专门进行“以法说法”.因为没有情境的支撑, 初中生很难达到对“抽象度更高的方法层面”的理解.二要循序渐进, 避免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做“夹生饭”的现象.一般说来, 学生对某一预习方法的掌握要经过“经历、感悟、领会”三个阶段, 相应地对预习方法的指导就应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以对最常见的预习方法———“阅读”的指导为例, 在开始阶段 (了解性阅读) , 可重点指导阅读的范围、耗时、方式和阅读效果检查的反馈方法, 着力解决“如何快速、准确地了解阅读材料的核心观点”;第二阶段 (理解性阅读) , 可将指导重心转移到教学涉及的各种探究方法上, 重点解决“支撑核心观点的论据有哪些?属于何种性质?还有类似的证据吗?”;第三阶段 (批判性阅读) , 可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去评价论点、论据和认证过程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着力解决“材料中的论点有反证吗?其中的论证全面、可靠吗?有其他的论证角度与途径吗?哪种论证更快捷、更可信?这一观点会引发其他话题吗?”

预习方法指导在预习设计中可以显性体现, 也可隐性体现.通常在“经历、感悟”阶段以隐性体现为主, 可以通过预习提纲、反馈问题的设置, 引导学生经历预习方法的操作, 关注其中的关键性要素, 从整体和细节两方面去感悟方法应用的流程与要诀;在“领会”阶段可对预习方法进行概括和总结, 并设置相应的文字、表格等来进行显性的表述, 以期让学生对预习方法获得全面、清晰而较深刻的认识.

四、结束语

上一篇: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下一篇:高职院思想政治理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