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

2024-06-25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精选十篇)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 篇1

1.1 调查对象

文章以乌鲁木齐地区、昌吉、石河子、伊犁、阿克苏、喀什、和田等20所高校40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均是在高校中参与武术活动在校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等少数民族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根据调查目的和实际情况制定问卷,发放到学生手中,获取相关信息。共发放问卷4000份,回收3785份,有效问卷361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38%。并运用特尔菲法和重测法对问卷的效度、信度进行检验,均符合统计学要求。

1.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与新疆高校主管体育教学的教研部主任及武术教师的详细访谈,获取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现阶段高校武术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本研究取得重要的理论依据。

1.2.3 数理统计法

根据调查分析后的数据和资料,用描述统计法对调查所得有效数据进行的资料进行归纳常规数理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少数民族学生参加武术课比例的调查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人口总量达2100多万人,其中有47个少数民族,世居有13个,少数民族总人口约占60.5%。主要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塔吉克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等。在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也日益增多,校园呈现多民族化的特色。武术已经成为新疆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少数民族学生也积极参加。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参加武术课的维吾尔族学生占52.25%、哈萨克族12.07%、蒙古族10.46%、回族8.82%、乌孜别克5.45%、锡伯族3.65%,其他少数民族学生有263人。这些数据反映了在新疆高校武术课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学生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娱乐活动。(见表1)

2.2 对体育教学中武术课在少数民族学生心中地位的调查

武术课在体育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从表2可见,武术课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比较喜欢的项目。所选项目列前3位的依此为:足球、排球、武术。武术排在第三位,武术中的散打属于竞争激烈对抗性比较强的项目,深得男生的喜爱。而女生倾向学习武术套路这一身体接触少、易于参与的项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男生和女生在生理、心理上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男同学表现出好胜心强、善于对抗,而女同学的特征一般是安静、温柔。男女生选择武术项目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和能掌握一种保护自己的本领。(见表2)

2.3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武术项目的兴趣调查

目前,新疆高校武术教学内容还是比较单一、陈旧。调查结果显示,对武术课开设的几个项目,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的前三项是青年拳27.25%、散打24.82%、太极拳18.76%。由此可见国家套路占的比重比较多,传统项目也已经成为比较喜欢的拳种,其它类拳种占的比例最少仅为5.4%。散打作为对抗性项目还是比较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喜爱。(见表3)

2.4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调查

对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认可度调查表明,有21.82%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讲解能够达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示范时能够规范的完成动作和体现武术动作的风格,使学生感觉到武术有种艺术美的享受。有23.17%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讲解能够表达重点、难点,针对性强、动作较规范,但武术动作风格表现不出来。有36.54%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示范比较准确熟练,但是讲解不能表达动作的含义。有14.35%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认为教师在示范讲解中不能够表达武术动作的重点、要点。还有4.2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考试只要及格就可以。通过这些数据说明武术教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见表4)

2.5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考试方法的调查

新疆高校武术课的考核内容主要是动作质量和演练水平,基本上是运用武术竞赛评判方法,却忽视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武术的起点,直接影响到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和兴趣。调查表明,有45%的少数民族学生感觉考试规则较高,完成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武术技术动作的复杂性,使得学生学习武术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协调性和良好的武术基本功,因此如果我们仅仅注重武术动作质量和演练水平的评判,而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进步程度等等,无疑将会挫伤部分同学学习武术的积极性,进而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积极性。

2.6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武术教学场地、器械调查

武术器械比较陈旧和场地不足,条件比较差是制约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武术课的主要因素。由于场地器械的不足,造成现有场地、器械的超负荷运转。如不及时维护、保养,很多场地、器材的使用年限将大打折扣,不能及时购置器械。在体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在个别项目上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采取了收费的政策。因此也就出现了管理维护与使用的矛盾,教师带领学生只能在室外较空旷的地方练习武术,这也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武术课的主要因素。

3 对策与建议

(1)新疆高校武术教学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喜爱的课程,如何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多地投入到武术学习和终身体育锻炼当中,应该引起我们体育工作者认真的思考。在合理运用现有的武术教学基础上调整教学方法,开展双“语”教学,即运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交流,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武术的精髓。在武术学习中,接受传统人文精神的教育,增长民族文化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想、升华人格、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情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民族情感的增强反应在学生学习、竞争和就业观念的改变上,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提高,创新意识增强。让武术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终身体育的一种锻炼方式。

(2)新疆高校武术教学要在继承优良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引进现代科学锻炼身体的教法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运用现代声像教法手段,形象、生动、直观,易被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和掌握,从而更好地普及和提高武术教学,推动武术运动的全面发展。而组织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如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条件的差异,施行组织分层化教学、课外辅导教学、汉族同学和少数民族同学互助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即课内传授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课外培养、提高学生自练、自评、互教的能力;对抗练习、特定功法练习等各种武术练习手段已在社会中普及,因此现行的学校武术教学应打破传统框框,充分挖掘武术运动中较有利于和适合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的套路、技术动作与功法以及有关理论知识,运用课堂教学传授给少数民族学生。发动新疆高校学生会组织武术协会,组织少数民族大学生投身协会锻炼和训练,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或一次以上的武术比赛。

(3)教学能力是教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组织教学的综合反映。新疆高校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职称偏低,有的学校没有专业的武术教师。因此,提高现有武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是各高校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孜孜不倦,不断体会与总结,使自己能够了解和掌握教学的诀窍和奥秘,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艺术的内容极其广泛,表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努力进取,充实自己、丰富自己,使教学水平大幅度的提高。控制教学的速度与强度,以适应少数民族学生的接受能力,对课堂出现的一些意外事件,教师应沉着、冷静、机智、善于控制,善于借助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武术理论和技能水平,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并能系统、深入、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少数民族学生,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及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对武术正确的认知和理解。

(4)新疆高校武术教学大多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民族班、汉族班和混合班在形式上不同,在同一个班里,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语言、运动经历等方面千差万别,技术技能掌握的速度也快慢不一,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武术教学的效果。在武术教学中,要认真识别每个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以多种方法帮助和引导其个性的发展,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方法的多变性、综合性、师生交流、汉族学生与民族学生之间交流的频繁性等优势,准确地把握权威和民主、放任与限制、主导与主体的结合点,坚持启发性的指导思想,就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并与教师达到心灵上的交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主动、积极、自主的个性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已有的理论知识,而且更应传授获得理论知识的方法,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获取知识的方法,从容面对不断更新的知识,投入到学习新的科学知识中去。个别对待,因材施教,注重个体适应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参与将始终贯穿于武术的教学之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能力。

(5)武术教学中场地、器材是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新疆高校的体育设施缺乏,体育教学器材严重不足是新疆绝大部分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致使武术教学计划成为纸上谈兵。这就说明高校扩招导致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场地、器材的增加严重(下转第61页)(上接第53页)滞后,所以,加强场地建设刻不容缓。体育教学硬件设施是开展选项教学基本的物质保障。教学物质条件得不到保证的项目,教学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武术套路和散打对器材的要求都比较高,因此,重视武术套路和散打的硬件设施的建设是确保武术课教学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地影响到武术课的正常发展,新疆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适当地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扩建运动场馆,增添武术器材,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体育学习、锻炼的环境,同时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6)武术理论是武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理论讲授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增长知识。新疆大多数院校的武术课考核没有理论要求,致使理论课的教学时数安排较少,甚至仅有的几次理论课也被任课教师任意取消或任意讲解,这说明理论课的讲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学生认知武术的途径调查中也可得到反映,加强武术理论内容的教学应当受到各院校的高度重视。技术理论内容可以放在能力培养课上进行教学。教学目的在于增加少数民族学生对武术的了解,提高其武术文化的修养及理论知识水平,并懂得运用知识去进行武术实践与研究。为适应新疆各校武术教学的不同需求,应鼓励教师自选、自编教材,因地制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简化套路、保留精髓、突出技击内容,与时代相结合,体现防身性、欣赏性、时尚性、健身性、趣味性等特点,研发出少数民族学生喜欢、愿意习练的武术,建立一种多层次的教材体系,并将此成绩作为考试的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1]舒宗礼等.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趋势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5).

[2]许朝洲等.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5).

[3]朱景宏.论高校武术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6).

[4]秦子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 篇2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该文通过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问题分析,提出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作 者:吴鹏 WU Peng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新疆,石河子,83 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 年,卷(期): 8(7) 分类号:G64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 篇3

关键词:云南高校;新疆籍学生;少数民族学生;适应状况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为实施科教兴疆和人才强疆战略,加快新疆各民族人才培养步伐,国家从1989年起启动了五期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计划,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走出世代居住的新疆,来到内地就读。在新一轮内地高校支援新疆协作计划中,云南省两所高校——云南师范大学与西南林业大学被确定为协作计划招收院校,自2011年起开始招收报考协作计划的学生。截至2014年4月底,两所高校共有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128名,其中包括通过协作计划招收的87名,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回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等9个民族;专业覆盖文、理、工、经、管理、信息技术等各方面。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同汉族学生在校园里共同学习、共同生活,但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自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生活习俗、学习活动、人际交往、个人发展等各方面或多或少产生了一定适应性问题。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帮助他们适应以汉文化为主体的社会,融入高校学生群体,是广大学生工作者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关注云南省高校(主要是云南师范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两所高校)内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云南生活、学习的适应性和融合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分析影响其适应和融入高校学生群体的因素,提出对策,以此探索有利于帮助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对做好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结合研究目的,设计了“云南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适应状况调查问卷”,针对云南师范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两所高校,随机抽取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是维吾尔族学生,涵盖文、理、工、医学、艺术等专业及2011~2014四个本科年级。最终发放问卷70份,收回有效问卷6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

65份有效样本的构成情况为:男生16人,女生49人,平均年龄21岁;生源地为南疆39人,北疆20人,东疆6人;2014级新生12人,2012、2013级学生50人,2011级毕业生3人(来自云南师范大学);文科专业12人,理科专业41人,工科专业10人,医学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各1人。

2.研究方法

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针对各项研究内容设计了相应的问题进行考察,对在云南就读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是维吾尔族大学生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概括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云南适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以及所采用的解决方式。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生活及人际交往方面

在人际交往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内心来讲还是比较渴望融入集体。在问及“是否经常参加班级、学校、学院组织的集体活动”时,76.9%的调查对象经常参加集体活动,且有92.3%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主动加入学校社团组织,70%的调查对象愿意主动结交其他民族的朋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80%的调查对象还是主要和本民族同学交往,并且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

生活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总体适应情况良好,85%的学生出于自我内心的需要愿意主动去适应不同的生活习惯,近80%的学生表示已经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绝大多数的学生(89.2%)表示能够适应云南的作息时间,但是53%的学生表现出对饮食的不适应,47%的学生表示“从开始不习惯到慢慢习惯”。虽然高校内都配有清真餐厅,但“种类少、菜式单一且口味不正宗”,而这还是他们唯一的去处,不能像汉族学生一样有那么多的选择。

2.学习方面

学习适应是大学生活适应的关键。尽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动机相对较强,学习态度端正,但由于汉语基础薄弱,影响了学习效果,在英语及专业学习方面存在较大困难。同时,学习资源利用也比较有限,师生交流不够。调查结果显示,仅有60%的学生表示在听课上没有困难,经常去学校图书馆自习或借书,65%的学生会经常积极与周围同学讨论问题,主动与老师交流沟通。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满意的只有25人,仅占调查对象的38.5%。

3.文化适应和民族认同方面

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自尊心比较强烈,对自己的民族身份相当认同。85%的调查对象认为来到内地后,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民族是最棒的,94%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义务展示自己民族的正面形象。同时,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也积极主动地适应主流文化群体(汉文化),80%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活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和适应汉文化,97%的学生认为维持好与汉文化的和谐关系十分必要。在云南,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感受到云南民族文化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受到文化适应的压力和冲击力较小。

4.就业意愿方面

尽管云南省高校招收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还没有产生首届毕业生,但就目前而言,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我们在问卷中也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意愿进行了调查。87.5%的学生表示要回疆就业,49.2%的学生表示在就业时会对自己的民族身份特别强调。

云南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适应总体状况良好,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在65名调查对象中,认为是文化和价值观差异的占32%,认为宗教生活不便的占28%,认为是语言障碍的占23%。

四、讨论与建议

针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各项适应性问题,高校应从学校、院系、教师、学生个人等多方面努力,在保证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学入学的同时,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环境,顺利完成学业,为促进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贡献。

1.学校方面

一是开展专门的心理适应教育。站在跨文化心理学的角度上,把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或学生工作部门应在学生入学教育期间,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教育。如举办以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为主题的各种讲座、论坛等,介绍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在学习、生活和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帮助他们顺利进行角色转换,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提高学习适应水平。

二是实施少数民族大学生考试优惠政策。大部分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将成绩落后归因于学习任务难度太大,导致学习热情严重降低,难以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云南高校可借鉴西部高校如兰州大学等高校做法,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坚持“先申请后逐个审批”的原则,实行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的考试优惠政策,不搞“一刀切”,缓解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学习压力带来的心理负担。

三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学校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民族政策教育,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组织学生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相关知识,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饮食习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饮食质量,支持和倡导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一起在民族节庆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校园节庆文化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民族感情和促进民族团结。

2.院系方面

一是掌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开展学院领导、教师党员与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子活动,定期见面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组织综合素质较高的汉族学生、学生党员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朋友;定期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

二是辅导员做好深度辅导,关心关爱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了解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定期深入少数民族学生中,向他们了解有关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他们反映的问题。针对大多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积极做好助困工作,安排勤工助学岗位。

三是积极吸纳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入学生社团组织。针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程度低的情况,可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团,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指导,或者在社团招新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当倾斜,将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放到社团组织中,使其积极参与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四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辅导。学院就业办可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具体指导下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适合于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辅导,及时提供一些就业服务信息,如举办就业讲座和专场招聘会等,帮助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和就业。

3.教师方面

针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因汉语沟通交流能力较差而不愿与教师交流、基础相对薄弱等问题,教师除了督促他们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堂教学中主动询问他们对学习的理解与掌握的情况之外,还应指导他们积极进行课后复习,主动加强师生交流。在平时,应探索适合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通过个别辅导、答疑解惑等多种途径,引导他们强化自主学习,提高学习适应能力。

4.学生方面

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院系、教师、同学的关心帮助下,应正视不足,树立自信,端正学习态度,积极探索大学学习方法和规律,主动与教师、同学沟通交流,努力提高自身汉语水平,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入乡随俗,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焦炜,刘孟玥,张国艳.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适应状况调查研究——以甘肃省高校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2(5):83-88.

[2]魏铭静.浅谈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性问题[J].民族论坛,2012(2):71-73.

[3]马喜亭,吴彩霞.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京适应状况调查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4):187-192.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 篇4

1 错序偏误

汉语句子的语序在汉语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是有丰富形态和时态变化的语言, 语序较为灵活多变,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补语时常因习惯性思维把自己的本族语的语序套用于汉语句子, 从而造成各种偏误。

1.1 结果补语语序偏误

1.1.1 谓语和结果补语结合得很紧, 中间不能插入任何成分。而学生在使用时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 如:

同学们复习昨天老师所讲的内容好了。 (×)

正确形式是:同学们复习好了昨天老师所讲的内容。 (√)

1.1.2“把”字句中, 由于少数民族语言的否定形

式均放动词词尾, 学生便常常把否定副词“没”与句中动词放在一起。

如:我把这篇小说没写完。 (×)

正确形式是:我没把这篇小说写完。 (√)

1.2 趋向补语语序偏误

1.2.1 汉语中宾语是表示处所的词语, 常构成“谓语动词+处所宾语+来/去”的形式, 学生受母语的影响, 在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句子中未将动词与“来/去”分开使用, 造成偏误, 如:同学们走出去教室了。 (×) 正确形式是:同学们走出教室去了。 (√)

1.2.2 复合趋向补语“起来”表示开始、继续时, 如果动词带宾语, 宾语一定要放在“起”和“来”的中间, 而少数民族学生往往将宾语放到复合趋向补语“起来”的前面。如:会议结束后, 大家热烈地鼓掌起来。 (×) 正确形式是:会议结束后, 大家热烈地鼓起掌来。 (√)

1.3 数量补语语序偏误

在数量补语中, 当宾语是代词时, 常构成“谓语动词+代词宾语+数量补语”的形式;当宾语是一般名词时, 常构成“谓语动词+数量补语+名词宾语”的形式, 补语必须放在谓语后宾语前在使用数量补语的句子中充当宾语的词类别不同, 句子的结构也不同, 而学生在学习数量补语时往往忽视宾语是代词还是名词, 因此学生在使用数量补语时常会出现语序错误, 如:我在超市门口等了两个小时你。 (×)

正确形式是:我在超市门口等了你两个小时。 (√)

他复习了语法两遍。 (×) 正确形式是:他复习了两遍语法。 (√)

1.4 可能补语语序偏误

学习可能补语时, 学生受主动句结构影响, 常将副词放在动词之前。

艾力不写好这篇文章。 (×) 正确形式是:艾力写不好这篇文章。 (√)

2 遗漏偏误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受自身母语影响, 通过动词之后加词缀来表示各种时态, 而其民族语言动词之后没有补语, 因此, 学生常将汉语句子中动词之后的补语漏用。

2.1 结果补语遗漏偏误

许多学生常将“把”字句中动词后面的补语遗漏, 出现如下偏误:他把这篇文章看了。 (×) 正确形式是:他把这篇文章看完了。 (√)

2.2 数量补语遗漏偏误

动词带宾语时, 要重复动词, 时量补语放在重复的动词后面, 学生受本族语影响往往漏掉第二个动词。

他看书好几个小时。 (×) 正确形式是:他看书看了好几个小时。 (√)

2.3 程度补语遗漏偏误

学生学习程度补语时常常把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补语遗漏, 如:

这个消息把同学们高兴了。 (×)

正确形式是:这个消息把同学们高兴坏了。 (√)

2.4 状态补语和可能补语遗漏偏误

在汉语状态补语和可能补语的谓语和补语之间要有“得”, 学生常见错误是助词“得”缺失。

如:那本书商店里买到买不到? (×)

正确形式是:那本书商店里买得到买不到? (√)

3 误用偏误

3.1 结果补语误用偏误

结果补语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的补语, 表示动作的结果, 不带“得”, 而学生无论什么情况常常把“得”加上。例如:

九月吐鲁番的葡萄熟得不行。 (×)

正确形式是:九月吐鲁番的葡萄熟透了。 (√)

3.2 趋向补语误用偏误

“下去”表示从以前开始, 继续到以后。“下来”表示从以前开赛, 继续到现在。

3.2.1 听了朋友的劝告, 他慢慢冷静起来了。 (×)

正确形式是:听了朋友的劝告, 他慢慢冷静下来了。 (√)

3.2.2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要继承下来。 (×)

正确形式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要继承下去。 (√)

“想起来”表示恢复记忆, 而“想出来”的意思是大脑产生新的想法。而学生常把“想起来”和“想出来”混用, 造成以上偏误主要是由于学生对趋向补语所表达含义的不理解。

我想出来他是谁了。 (×) 正确形式是:我想起来他是谁了。 (√)

他想起来一个好主意。 (×) 正确形式是:他想出来一个好主意。 (√)

4 误代偏误

汉语句子的补语为形容词时,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常用状语代替补语。主要因为少数民族语言句型的特点是谓语在句尾, 即“主-宾-谓”。其他成分都在谓语之前。形容词除了做谓语外, 其余情况都在谓语前。受母语影响,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不习惯在谓语后面使用补语, 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谓语前用状语, 因此常用状语代替补语。

4.1 他不流利地说汉语。 (×) 正确形式是:他汉语说得不流利。 (√)

4.2 他把教室干干净净地打扫。 (×)

正确形式是:他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

5 泛化偏误

在初学汉语阶段, 学习了一些补语知识, 在没有真正掌握的情况下, 利用类推的方法, 把已学的补语知识, 用到新的语言现象上, 造成泛化偏误。介词词组补语是由“于”“自”“向”“在”“到”等介词组成介词词组放到谓语 (动词或形容词) 之后, 表示时间、处所、方向、比较等, 而学生也常把自己的本族语的向格与汉语的补语泛化, 如常把少数民族语言中的名词后加向格、从格、时位格与汉语的补语泛化, 例如:

5.1 教授把这篇文章翻译到英语。 (×)

正确形式是:教授把这篇文章翻译成英语。 (√)

5.2 马克思出生在1818年。 (×)

正确形式是:马克思出生于1818年。 (√)

5.3 我一直把他送向车站才回来。 (×)

正确形式是:我一直把他送到车站才回来。 (√)

6 语音偏误

在汉语可能补语中, 学生常将“着” (zháo) 读成 (zhe) , 将“了” (liǎo) 读成 (le) 。造成此偏误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着” (zháo) 和“了” (liǎo) 所表达的含义的不理解。“着” (zháo) 在可能补语中表示“到”的含义, 如: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而“了” (liǎo) 则表示“能不能”的含义。如:汉语语法不努力就掌握不了。“着” (zhe) 和“了” (le) 在汉语语法中属于动态助词, 紧跟动词之后使用没有独立含义。

7 教学中的应对措施及理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7.1 了解学生母语进行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对比教学

教授汉语的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母语与汉语的对应关系采用不同语言的对比研究, 说明民族语言差异, 确定教学方案,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正确引导学生。还可以通过结合学生课内外使用汉语时所犯的错误, 介绍在各种场合与语境使用汉语的语用知识, 提高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能力, 就能避免出现各种偏误。

7.2 通过模仿法让学生模仿造句加大口语练习从而学会使用汉语补语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多个具有代表性又能体现交际实用性的例句让学生模仿例句进行造句练习。先从最简单的口头模仿练习开始, 再由浅入深, 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授语法的方法非常有效, 可以使学生在口头练习中逐渐掌握汉语补语的用法。

7.3 通过讲练同步反复练习使学生牢记补语结构的固定形式

在补语教学中采取边讲解边练习的教学方式, 练习过程中可以先通过套用补语结构来进行组词组句, 并反复强化练习其结构形式会得到更好的效果。另外, 对学生学习中的种种偏误进行正确引导分析, 并反复练习, 这不仅有利于纠正偏误, 还有利于掌握学生学习汉语补语的步骤、方法, 从而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好汉语。

7.4 通过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语感来提高学生使用汉语补语的准确性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感觉, 它包括我们对语言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四五岁的儿童虽然并不懂语法规则, 但已能熟练地说话, 他所依靠的就是长期在语言环境中潜移默化自然形成的语感, 这就充分说明了语感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语感可以通过朗读和背诵、扩大阅读量、强化听说能力等三方面来进行, 从而避免学生学习汉语补语时各种偏误的产生。

7.5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语言的实际交际与运用

班主任可以通过举办一些与汉语相关的活动, 如汉语朗诵比赛、汉语演讲比赛、汉语知识竞赛、话剧表演等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浓厚兴趣, 并鼓励学生学有所用, 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交际中去, 通过实践锻炼来强化所学知识。

摘要:按形式上的“错序、遗漏、误用、误代、泛化”分类, 结合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补语过程中的错误现象进行分析, 然后总结出偏误规律并探索其主要来源并根据偏误分析结果, 指出教学中的应对措施并尝试作出自己的解释与分析, 为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参考与建议。

关键词: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补语,偏误及成因分析

参考文献

[1]陆俭明.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 (序) [C].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 篇5

摘要:民族团结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不仅要研究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经验,用以巩固、强化民族团结教育体系,更要与时俱进体现进步潮流,采用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民族团结教育的时代性、创新性和针对性,使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贡献。

关键词:改革开放;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新疆的高等院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大多为民汉合校。本文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采用发放问卷、个别访谈、实地调研等方式,通过一系列的调研活动,得出结论:新疆农业大学民族团结教育整体情况良好,各族学生民族团结意识较强,思想紧跟社会主义主流;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是影响新疆稳定和发展的主要危险。除此之外,学校的管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宗教信仰等也都直接影响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效。

一、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农业大学大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各族学生民族团结意识较强,能自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切实贯彻“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近年来,新疆农业大学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单位”光荣称号,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光荣称号。学校形成了“明德、笃志、励学、竞业”的校风、校纪,在全校各族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平等、团结、和谐、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逐步形成。

在问卷调查中,就“你是否愿意和其他民族的同学交往”这一题的回答,85%的少数民族学生和80%的汉族学生表示愿意。在“你愿意不分民族,帮助任何有困难的同学吗”这一题中,92%的少数民族学生和90%的汉族学生表示愿意。可见少数民族同学更加渴望与其他各族学生的沟通、交往,他们的心态更加主动、活跃、包容。为了给各民族学生和睦交往创造有利条件,新疆农业大学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例如,实行民汉学生混住宿舍,民汉学生交朋友,“结对子”,民汉班级结成友谊班等,通过这些方式使各族学生加深了解,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营造了民族大团结的良好氛围。

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三股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

近些年,“三股势力”把罪恶的黑手伸向了新疆的各院校,通过新闻出版、网络、创作文学作品等途径歪曲历史,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把大学生作为主要的发展对象,企图在意识形态领域达到“西化”、“分化”的目的。“三股势力”已成为危害新疆稳定和发展的主要危险。而善良单纯的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形势和反华敌对势力疯狂的挑衅,往往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缺乏正确应对“三股势力”的经验、方法和手段,容易被敌对势力利用;更有极少数同学因被蒙蔽、诱骗而走上错误道路。因此,新疆高校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坚定严肃的政治立场,坚定地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

(二)部分学生民族团结思想意识淡薄

部分学生认为,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成绩、多拿奖学金才是自己的主要任务,认为民族团结教育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情,和自己关系不大,不重视相关民族团结的课程,认为只要不发生打架斗殴、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就是民族团结,学生民族团结思想意识淡薄。

(三)理解认知较为肤浅单一

新疆高校大多是民汉合校,各族学生共同学习、生活、成长,这就要求学生互相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不歧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但一些学生由于缺乏对其他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个人主观想法浓重,不理解甚至歧视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禁忌,因而产生误会、矛盾、摩擦,影响民族团结。

(四)学校自身的管理有待加强

1.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单一。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主渠道,这些课程大都为公共课,并没有得到老师和学生们的充分重视,这种教育势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民族团结教育的持续性较低。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三个离不开思想”、“四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等基本概念理解不清,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回答的准确率极低。这说明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专业课程的比例加大,以及学生自身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不重视,使得这种教育的效果下降。

3.民族团结教育队伍有待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主力军,加大对每一位教师的培养力度,有利于提高整体队伍水平。高校应采取鼓励本校教师继续深造或到对口支援院校进行学习等方式,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整体水平。

三、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领导机制

第一,学校的领导到院系、部门领导和全体教师要充分认清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地位、作用和意义。第二,严格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层层组织领导和实行责任制。第三,建立健全一支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二)树立主流教育机制

高校应继续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切实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五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基础,把“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域。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发挥主流教育模式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确立多渠道的教育机制

高校要强化校园广播、报刊、网络、宣传橱窗等宣传载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要充分宣传媒介的教育契机,举办富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多渠道信息的方式加大民族团结教育的宣传,切实贯彻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

总之,民族团结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不仅要研究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经验,用以巩固、强化民族团结教育体系,更要与时俱进体现进步潮流,采用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民族团结教育的时代性、创新性和针对性,使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 篇6

关键词:新疆;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就业

一、前言

近年来,从整体上来说全国高校都面临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由于新疆地区经济欠发达,高校大学生多来自农村,就业门路本身就不高,所以导致新疆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就业质量更是雪上加霜。文章对新疆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剖析,并指出图书馆对新疆民族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二、新疆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地域原因

由于新疆地区同内地距离较远,由于历史及交通的原因导致新疆地区的经济同内地相比一直处于下风,就整个新疆地区来说,北疆地区的经济比南疆地区要好很多,但是由于南疆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不少民族大学的毕业生出于想要回家乡发展的考虑将就业地点选在了南疆,从客观方面来讲,南疆地区多农业的特点限制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回乡就业的渠道。虽然说北疆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大学生们的就业机会也比南疆多,但是北疆的一些工厂和企业都是由汉族人创办的,由于言语不通,饮食习惯不相同,汉族管理人员一般不愿意招聘新疆少数民族的大学生。

(二)社会原因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就造成了当地的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的白领工作岗位相当的有限。近年来,由于高校盲目的扩招,导致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多,这也是造成大学生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局面的原因。由于大学生待就业的人数众多,企业能够提供的岗位有限,所以企业面对相当数量的应聘者就会优中选优,挑选那些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具有高学历的毕业生。

(三)学校原因

新疆民族大学对学生的汉语水平重视不足,导致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常常受困于言语不通。大学专业设置同社会实际需求严重不符。高校在组织招聘会方面投入不足,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同社会的实际联系太少等都严重的制约着大学生们的就业。

(四)学生个人原因

就学生个人方面来说,由于高校管理松散,大学生理论方面的知识不够扎实,同时又缺少实际的操作经验,导致新疆民族大学毕业生在企业招聘过程中优势尽失。再者,高校毕业生不肯放低自己的就业心态,一心期望获得高薪白领的职位,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中小企业不屑一顾。

三、图书馆对新疆民族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

就目前来说,影响新疆民族大学学生就业率的最大问题在于毕业生的汉语水平较差,一旦这些学生掌握了汉语,能够运用汉语同人们进行顺畅交流,那么困扰在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解决掉了一大半。所以高校图书馆应当根据学生所需为学生学习汉语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和氛围。比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学生们提供一些汉语速成的文字、视频资料,鼓励学生在图书馆中使用汉语进行交流,让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们在高校中受到汉文化的熏陶。这样才能切实的减轻民族大学生在就业时遇到的语言压力。

(二)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由于企业急切的需要一些具有良好动手能力的大学生,以缩短企业对应聘者的培养周期。所以高校应当顺应企业的要求,及时的对高校现有的学生培养方向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增加大学生到工厂实习的机会,为今后大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大学生们的就业心态也决定了他们的就业方向,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当树立起务实的就业心态,纠正自己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优越感,放低自己的就业期望,从基层一步一步做起。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为大学生创业设立专项基金。增加大学生就业渠道,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四)利用图书馆促进高校就业改革

高校图书馆掌握着大量的毕业生信息,所以高校图书馆应当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及时的将这些信息向政府和社会中的企业公布,为政府相关部门调整高校专业和招生政策作出有益的参考,同时也敦促政府对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完善。图书馆还应当大力宣传国家 “西部计划”、“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到社区、乡镇等基层单位就业创新的政策和发展远景,让新疆民族大学的毕业生真切的认识到自己的就业领域是相当的广阔,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用心、尽力总能够取得骄人的成绩。

四、总结

新疆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有着它自己的特点,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率,高校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问题制定出一套合理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方案。文章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几点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为高校管理人员带来一定的启发。(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严秋菊.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科学就业[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4):7.

[2] 张秋建.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研究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0,(3):63-66.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 篇7

关键词: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声乐,学习方法

随着新疆高校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和声乐教学的不断提高,为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专业学生的声乐学习提供了较为宽广而便捷的学习平台,特别是新疆各高校声乐师资队伍的不断壮大以及相应设施的改善极大的促进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声乐学习效率与积极性。声乐学习主要由课堂学习、课后学习以及实践学习等内容构成,是多元文化结合与个性鲜明、对立与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与辩证过程,是将人声与音乐完美结合的有效途径。声乐教师的有效引导、声乐技能的合理掌握、自我的良好控制、情感的充分表达、舞台经验的积累以及唱歌心理素质的提高是构建声乐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学习声乐必经的道路与方式。

一、概述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声乐学习是新疆高校音乐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新疆高校声乐学科的逐步完善与改革创新。由于新疆地域广阔、民族众多、艺术形式丰富,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背景、生活习惯、语言文字以及价值观念上也相应较为特殊与多样,所以其声乐学习的方法也呈现出一定的特色与差别。声乐的学习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有着特殊的意义与影响,新疆自古被称作“歌舞之乡”,古老的艺术文化和民族风情早已是推动新疆少数民族声乐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相当数量的原生态声乐作品,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声乐学习具有一定的启蒙和熏陶。如今,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声乐学习虽然已经拥有一定的特色,但从显示的结果来看,还是发展与问题并存,这与长期以来的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与信息传递缓慢不无关系,观念的陈旧与学习方式的不得当已经成为阻碍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声乐教育进步的重要因素。在当今“双重乐感”理论的推动下,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声乐学习迎来了新的动力和方向,特别是为其声乐学习的思路带来了重要的启示与指引,同时也为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声乐学习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二、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声乐学习的现状与分析

通过对新疆各艺术类高校部分音乐专业学生的声乐学习进行调查与分析,对其学习状况有了初步的认识与评估。虽然各高校的对音乐专业学生有不同的培养方式与能力要求,但各高校都较为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声乐课程建设与发展,无论是师资与设备,还是教研教改的探索与创新,都较为积极与有作为,同时各高校都拥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学生,在研究范围上也较为可观。目前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声乐学习虽然在表面上能够有序进行,新疆高校不乏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但在声乐学习的方法上还存在相当多的困难与不足,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

(一)声乐的进校水平较低,缺乏基础声乐培训。

绝大多数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音乐专业学生在高考前是没有或者很少进行过声乐基础训练的,这当然与学生所处的环境与相应的师资缺乏有较大的关系,与学生自身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联系,轻视了声乐基础的重要性与相应价值,致使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声乐水品呈现不足,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歌唱音准与节奏都存在问题,缺少一定的技能与歌唱感染力以及对声乐内涵的理解,这也成为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声乐学习的一大瓶颈。

(二)观念有待更新,对科学的声乐方法缺少关注。

由于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大都深受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以及生活环境的闭塞,在接受现代声乐理念与声乐方法时显得极不自然与和谐,这与传统民族风格的声乐演唱与现代声乐方法之间的不当结合有着必然的联系。

(三)课堂学习的效率较低,声乐理解能力不足。

课堂学习是声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声乐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但需要一对一的授课方式,而且还需要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从目前暴露的情况可以看出,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声乐课堂学习存在较多问题与不足,一是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学生不重视声乐课堂学习,认为声乐的课堂学习没有太大价值或缺少声乐的学习兴趣,从而不认真、不积极;二是相当一部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声乐基础薄弱与嗓音条件的局限,不但歌唱的音准与节奏存在问题,而且在声乐课程的理解上存在误区,侧重点放在了声乐曲目而忽视了声乐技能和方法的使用。三是声乐课堂学习的有关策略与步骤缺失,主要表现在课前准备不充分、缺少声乐课堂笔记等辅助学习措施,对重要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较少,对相关课堂实践的进行不到位。四是汉族声乐教师或少数民族声乐教师的汉语授课使本来汉语基础就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在专业词汇与技能的理解上产生了一定的偏差,从而逐步脱离了主动学习的群体。

(四)课后自学能力有限,练习方法不得当。

基于以上原因,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在琴房或教室进行练声或歌唱的状况较为不佳,不但练习的次数较少,而且练习的方法也很不合理。一方面是对声乐课程不够理解和重视;另一方面是缺少积极的学习环境与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

(五)舞台实践与声乐表演能力不足。

声乐的最终形式在于舞台表演,而舞台表演的效果也能反映出声乐学习的状况。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音乐专业学生的舞台实践方面总体呈现不足,这与新疆各高校开展的少数民族学生声乐音乐会的次数较少有很大关系,也与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类的市场开发不足也有一定的联系。

三、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声乐的有关方法和建议。

(一)重视声乐的理解与学习,用“双重乐感”理论审视和定位声乐的学习方法。

“双重乐感”是使所有的学生首先在具备一种充分认识本民族音乐文化内涵基础上对全球不同的音乐文化的全元认识、理解的观念和能力。声乐是新疆高校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音乐专业学生从事音乐学习的重要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相关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文化层次。同时,声乐也是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发扬的有效手段和方式,科学合理的掌握声乐学习方法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歌唱技能与歌唱心理均是有益的。

(二)提高声乐课堂学习的效率与积极性。

声乐课堂学习是提高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声乐学习进步的重要因素与方式,特别是要做到尽力配合声乐教师的授课以及相关声乐思路与方法的引导、纠正与完善,重视教师授课的技能性训练以及声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声乐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与表达,及时要对自身的问题做出反应,做好有关课前准备与总结,积极提问,敢于表现。

(三)培养适合自身条件与民族特性的学习方式。

由于各少数民族以及学生个体之间均存在不同的差异,在探索声乐学习方法上不但要谨慎,而且要合理。一方面要谨记声乐教师的授课内容以及课后进行复习,另一方面要不断探索与寻找适合自身音色、音质、音域以及个性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同时要及早制定相关学习计划与目标要求,对声乐的学习要有规律、分步骤的合理进行,并且做到多看、多听、多关注有关声乐类的交流与观摩,不断提高声乐鉴别和欣赏能力。由于新疆民族众多,各少数民族学生的声乐特色与水品存在较大差异,在把握自身民族声乐特性上如果既能保持传统特色,又能合理利用科学方法将是对声乐学习的有效促进和提高。

(四)提高声乐表演能力,不断实践与积累经验。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声乐学习离不开声乐表演能力与实践经验的提高。新疆丰富的人文资源完全可以充实少数民族学生在声乐表演中的相关情节与内涵,各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气息同样可以使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歌唱心理及歌唱情感有更深层次的发掘与表达。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声乐学习方法是新疆高校声乐艺术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因素,也是新疆各少数民族声乐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动力和支持。科学合理的掌握声乐学习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声乐水品与相关技能,也为新疆少数民族的声乐发展带来了信心和力量。同时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循序渐进与逐步完善,要分步骤、有计划的合理进行。新疆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要想在声乐学习方法上取得好的成果必须要在传统理念与视野空间上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张力泉.论新疆高校多元化声乐教学[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3.

[2]张欢,付晓东.“双重乐感”的人才培养设计——以新疆多元音乐文化为案[J].中国音乐,2008,4.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 篇8

一、强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祖国文化认同的引导

我国宪法规定, 我国的官方语言是汉语, 认同汉语也可以说是认同祖国和祖国文化, 而太极拳运动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典范, 对传统文化, 作为国民由责任传承和发展, 特别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责无旁贷的传承, 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正确认知和定义, 有利于民族团结, 边疆的稳定, 更有利于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认同。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 应就如何强化、提升、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进行自省, 这就需要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的业务知识外, 还应具备丰富的民族理论方面的相关知识。

二、突出哲理性教育和引导

太极拳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浸润, 充满辩证思想, 老子的“反者道之用,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至虚拟, 守静驾”等哲学思想中的以静制动、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积极思想和心静种敛的修道思想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周易·系辞》中的“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一阴一阳渭之道”、“刚臻相摩、八卦相荡”等一些朴素的对立统一辩证思想, 不仅说明太极拳的称谓源于此, 而且还表明太极拳的拳理的阐释、拳架组成、运动规律、技术要求、攻击原则都包含着阴阳哲理, 太极拳是建立在古典哲学、养生学、中医学、拳学以及众多古典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文化瑰宝, 其沿着哲学全面而深刻的渗透, 形成独特的拳术思想, 同时兼具古代医学、兵学、美学等相关思想和内容, 是我国一项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太极拳的教学中, 首先应抓住这一点,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教师应加强对太极拳文化的讲解, 结合新疆地方实际讲解太极文化与其他各民族文化的互补性, 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太极拳运动的兴趣和了解。但在讲解中, 又要注意对少数民族学生不必讲解的过深过细, 因为文化及语言的差异, 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无法完全理解太极拳所蕴含的理论深意, 我们只要抓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着力点, 采取精讲多练的方式即可。

三、明显完美的健身性

太极拳吸收了传统医学的经络、腧穴、气血、导引、藏象等理论, 要求呼吸与动作相互配合, 以气运身、以窍运身、气遍全身。透过以腰为轴, 带动四肢, 旋腰转背、螺旋环绕、意想劲力传递, 循经而助、劲贯窍穴、布流周身, 促进气血运行, 疏通经络, 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即拳论所称的“若问用意终何在, 益寿延年不老丹”。因此, 太极拳具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 现已成为我国医疗体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关于这点, 在医科院校大学生中开展太极拳运动很有必要, 对的重要性和意义, 很有必要向学生讲明。

我国东汉名医华佗曾经指出:“人体欲得劳动 (运动) 但不极尔, 动摇则谷气消, 血脉流通, 病不得生。”唐代医学家、养生学家孙思邈也指出:“养性之道, 常欲小劳, 但莫大劳及强所不能堪耳。”华佗和孙思邈均认为通过人体运动能使人经络通畅, 从而发挥经络的正常生理功能, 这就是运动强身健体, 预防疾病的生理机制。

现在运动生理研究也证明, 人体经络是一个特殊的传导系统, 其与神经系统及体液系统具有密切的联系。太极拳运动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更加协调平衡, 这样就能使人体各部分生理功能保持稳定而协调平衡, 因而起到沟通人体上下内外的作用。太极拳运动还能改变人体的内分泌的含量, 并通过人体的体液系统分布到各个组器官中去, 从而起到促进人体调节新陈代谢功能的作用。我国传统养生理论认为, 无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还是体液系统的调节, 都属于人体整体水平调节, 其与经络的调节实有密切关系的。现代生理学研究认为, 人体运动时肌肉收缩挤压静脉血管使血液流向心脏, 当肌肉舒张时, 静脉重新充盈, 这样反复运行, 便产生了“按摩”效应, 达到了运行气血的作用。

四、独特的技击性

太极拳综合吸收了明代拳法, 特别是戚继光的32式长拳, 并结合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 中医的经络学说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学说, 以道教、太极八卦理论为太极拳的哲学基础, 使得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其以“棚、覆、挤、按、采、勤、靠、进、顺、盼”为基本技巧, 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为战略思想。在套路运动中求静心用意, 以意识引导动作, 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 动作要中正安静、柔和缓慢, 身体保持舒松自然, 圆浩不滞, 同时以腰为轴, 上下相随, 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在技击中将球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 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 “随人则活, 由己则滞”, 尤其讲究听劲、借力、拳无拳、意无意, 全身无处不是拳, 被患何处何处发。就靠这种浑圆力, 不丢不顶、沾之连随, 是太极拳技击的基本要求。太极拳的技击目的是牵动对手重心, 推动推翻和制服对手。

要学好太极拳, 还应从基本技击思想出发, 熟练动作技击含义, 这对习练者掌握太极拳的套路, 拳架的准确性及套路演练的神韵由很大的影响。反而那些只着重套路及拳架的外形和片面的强调太极拳的修身价值, 忽视了其技击内容的练习方式, 使其所特有的高技击于健身的魅力也随之黯然失色。原先对太极拳运动抱有极大兴趣的学生在这些反复动作练习中产生厌学厌练的情绪, 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的教师应该将每个动作的攻防意义都充分的演练给学生看, 让学生在进行演练的过程中仔细体会每个动作的技击要领, 使他们充分的体会太极拳技击、防身功能, 从而改变太极拳是武术而非搏击术的错误观念。

五、结束语

总之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 是人一生当中受身体教育的重要时期, 也是学生机体和心理趋于成熟和完善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 学生的体育态度将对他们的终身体意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在强调太极拳运动健身作用时应保持学生注意力转移到对太极拳文化内涵的学习上, 特别是对祖国及祖国文化的认同上。因此, 广大高校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认真贯彻教学大纲的精神,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积极探索太极拳教学, 使学生通过太极拳的学习进一步培养起终身锻炼的意识, 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要:根据太极拳发展的状况, 以及太极拳的保健特点, 结合新疆高校体育教学实际, 论述了太极拳在高校体育课中开展的意义, 特别是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中开展的意义。长期以来这项运动在新疆高校体育教学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边缘地区) 。本文试图通过本人的教学心得, 阐述在新疆高校教学中推广太极拳教学太极拳教学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 篇9

(一) 融洽民族关系、实现长治久安的需要

众所周知,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 几千年来, 各民族之所以能共存共荣、交流融合, 就是因为我们有着较强烈的中华文化认同, 而这种中华文化认同恰恰是我们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新疆少数民族较多, 他们的民族历史、文化等都存在诸多差异, 不同民族之间能够“求同存异”、和谐共处已成为进一步融洽民族关系、构建和谐新疆的重要内容。我们加强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中华文化认同教育, 让他们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 也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中形成各民族共同的心灵慰藉、精神归属和终极关怀, 这是各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亲和力的活水源头”1, 这无不有利于新疆各民族的和谐共处, 有利于新疆的长治久安, 这也是当下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 提升文化素养、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

当前, 新疆高校教育存在重理轻文的问题, 而大学生对本民族乃至国家的历史文化认知也较低, 正如卢燕喜学者在他的论文《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探析》中指出的, 学校教育造成了“重理轻文”的误导, 造成学生对人文社科知识“先天性”不足, 对历史文化及国家主流文化的知识很匮乏, 而且“诚信的缺失、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多重价值评判标准…没有一种是国家主流价值所倡导的, 但是部分大学生却对这些价值观表现出“宽容”态度, 这是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2然而,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是建立在良好文化素养的基础之上的, 而且, 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实施也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作根基, 因此通过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提升文化素养, 并进一步巩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效果势在必行。另外, 我们实施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也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既是新疆社会变革的主体, 又是新疆社会变革的客体, 他们对中华文化认同程度对社会未来发展影响极大。因此, 把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让他们明确自身的社会身份, 他们才会知道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义务等, 他们才能更好地为建设和谐新疆服务, 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三) 实现主流文化引领、增强意识形态整合力的需要

近些年来, 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新疆的颠覆、渗透、破坏等活动从未停止过。最近新疆发生的多起暴恐袭击充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难发现, 敌对势力“一方面手段残忍地制造暴力恐怖事件, 残杀无辜, 挑起暴乱骚乱;另一方面打着民族、宗教的幌子, 制造狂热的极端宗教主义, 煽动民族仇视, 鼓吹对“异教徒”进行“圣战”, 他们渗透的重点就是新疆高校的大学生”。4而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更容易被他们所利用。所以,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校园文化, 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 用新疆精神来最大限度地凝聚新疆各族人民的精神和力量, 进而增强意识形态的整合力是十分必要的。新疆大学生只有对中华文化高度认同, 才能在现代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才能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实践者、推动者。

二、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维度考量

(一)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良好氛围

大学文化是指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和发展过程中, 创造和逐步形成的、全校师生员工所认可和遵循的一种独特的文化, 包括共同理想信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目标追求等, 在本质上反映了大学的办学灵魂和理念。4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开展是不无裨益的, 良好的校园文化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道德氛围等对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会使他们逐渐深化对大学精神、大学制度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乃至上升到对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认同、自豪, 进而“心有所属”、“神有皈依”。这几年, 新疆高校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如新疆师范大学“坚持在师生中开设“昆仑名师讲坛”, 邀请国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 让大学生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学习中华优秀文化, 热爱中国优秀文化, 积淀人文素养, 与名师专家接触, 领略更多的名师专家风采, 开阔大学生眼界,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增强大学生抵制“三股势力”渗透的能力。”5唯有此,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才会在这样良好氛围中, 更好地认同中华文化, 更好地践行中华文化, 做中华文化的传承人。笔者认为, 当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 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文化建设中, 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力、吸引力、渗透力。二是, 要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 减少不良思潮 (如民族分裂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等)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侵蚀。三是, 应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让少数民族学生在展现自己才华的同时也增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归属感, 促进各民族学生交流互动, 增进友谊, 深化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的认同。

(二) 找准实施文化认同教育的着力点, 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王霞在《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探析》一文中明确指出,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内涵的着力点主要在三个层面:一是, 对历史文化认同教育, 这是现实社会生活中文化认同的心理基础之一。二是, 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同——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着重强调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践及发展。三是, 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新疆未来发展道路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3笔者也比较赞同这种说法。我们在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时, 必须重视从这三个层面同时展开, 三者缺一不可, 而且当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尤其是后两者, 要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明白, 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才能有健康、持续的发展, 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只有跟着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才能保障新疆乃至全国的繁荣稳定。并且在教育过程中, 要善于将这三个层面有机结合起来, 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更立体、更全面、更深刻。

(三) 重视实践践履, 拓宽文化认同教育的渠道

“实践构成了人类特殊的生命形式, 即构成人类的存在方式。”6将文化认同教育融于社会实践之中, “是一种把科学知识的检验和社会意识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的综合教育形式, 不仅能让大学生迈出“象牙塔”去学习工农、体验生活、感知社会、认识国情, 还有利于他们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优良的道德品性的形成、刻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对巩固和完善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不无裨益的。”5因此我们高校必须重视引导学生社会实践, 使学生在课本、课堂之外也能受到文化认同教育, 这样教育渠道变得更为宽阔。基于新疆少数民族众多, 新疆高校可一方面立足于新疆本地, 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类教育资源, 通过调查、访问、挂职等多种形式让少数民族学生去了解新疆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风土人情, 了解新疆各少数民族悠久的民族历史和文化, 明晰新疆历史发展与祖国历史发展不容分割的事实。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可以机会带领更多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走出新疆, 让他们了解中国其他地方的自然风光、人情风貌, 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和灿烂的文化, 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但是, 应特别注意的是, 社会实践不能只流于形式, 注重短期的轰动效应, 而应长期规划、合理安排, “常态化实”, 既契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 又能契合少数民族学生文化心理需求, 满足他们多样化、多层次的需要。

摘要:加强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融洽民族关系、实现长治久安的需要, 是提升文化素养、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 是实现主流文化引领、增强意识形态整合力的需要。而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一是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是要找准实施文化认同教育的着力点, 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三是要重视实践践履, 拓宽文化认同教育的渠道。

关键词: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王霞.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探析[J].新疆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2) .

[2]卢燕喜.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探析[D].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3]杨海萍.全球化背景下新疆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 (双月刊) , 2013 (5) .

[4]李秀林, 王于, 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 (第五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66-67.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 篇10

伴随着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我国新疆少数民族本专科生高等教育的培养和发展,我国内地高校中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正日益增多。由于受到宗教习俗、历史文化传统、原生环境等多样性背景下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会在思想意识、心理特征、饮食习惯、人情风俗等方面表现出与内地普通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在跨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与内地其他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使得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成为高校里备受关注的一部分特殊群体。那么,如何切实增强内地高校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教育管理,确保他们健康成长、全面成才,是关系到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发展繁荣、社会安定和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分析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学习,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碰撞会更加频繁。通过接触到来自不同年级的新疆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中了解到一些新疆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一)有很强的民族意识。

由于受到新疆民族传统文化、宗教信仰、民族风俗和地理生存环境等诸多背景熏陶影响,新疆学生有很强的本民族的意识。在内地高校学习期间,大多保留着自己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也希望得到其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与老乡同学之间还是经常使用母语交流。

(二)心理压力较大。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文化发展较弱的边远山区、农村、牧区,家庭经济条件和教育条件与内地高校其他学生相比有着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地域原因与外界联系也较少,新疆生还要克服饮食、文化、气候各方面的巨大改变,使其在进入内地高校学习生活后,短时间里比较难适应,有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很多新疆学生通过在学院做兼职勤工俭学,赚取一定的收入,来补贴生活上和学习中的部分费用。在这种情况下,新疆学生容易对自身能力产生一系列消极判断。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的时候,如果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没有正确去处理的话,容易造成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流,自我封闭的状态,导致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下降,不能开心的享受一个美好的大学生活。

(三)适应性较差。

通常新疆学生来到内地高校与其他内地学生交流互动的积极性不高,喜欢新疆本民族的学生在一起内部交流,形成一个小团体。因为他们的民族文化背景一样,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饮食习惯、语言沟通等方面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本民族的特色。一方面,一般对于新疆学生的管理中,会选取一位新疆学生干部负责他们日常学习生活,同届有一个学生干部,老一届的管理新一届的同学。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需要吐槽的时候也更倾向于找本民族的同学倾诉,这样不同年级的新疆学生很容易走在一起,导致他们与其他的同学交流较少。另一方面,其他同学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了解比较少,这样容易产生隔阂,不利于新疆生与内地生相互了解,也不利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发展他们热情豪放、能歌善舞的性格、特长。

(四)普遍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由于受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有限,基础教育相比内地学生而言较为薄弱,在他们进入大学后,会发现各科目基础普遍较为薄弱、普通话水平和外语水平能力参差不齐、学习环境的改变,使新疆生们无法快速适应大学课程的学习。无疑考入内地高校的新疆学生是新疆地区优秀的学生,来到内地高校学习后,面对突然巨大的学业压力,心中难免会有落差。

二、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思考

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内地高校在推进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也不断探索出很多工作方式。下面笔者来将大部分已经实施的教育管理方式列举出来,去简要探讨这些方式的现今状态,并引出一些新的思考方向和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措施。

(一)设有专门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部门或者专职辅导员岗位。

现今有部分高校设立专门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及顾问,来统筹整个学校的新疆省教育管理问题,并在有新疆生的各学院设有专职辅导员岗位,希望通过这样的渠道能及时了解高校内新疆生在思想、学习、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并及时解决。

但现今这样专业的部门及人员现今较少,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例如,在广州大学城内招收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高校一共有6所,但只有广州大学成立了专门统筹协调学校相关学院开展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李敏工作室”。其它高校基本还是将新疆学生交给本学院的辅导员管理,一个辅导员管理学院近三百人的学生,很难做到有针对性的、专业的、高效的、科学的解决新疆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所以各高校急需建设一个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较强的专业业务能力、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疆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立完善的新疆管理工作老师的遴选考核机制。

(二)分阶段做好新疆学生的教育工作,增加内地学生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双向交流、双向反馈、双向磨合的机会,并加强整个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教育理念。第一阶段是入学前期,新疆生对大学的一切充满猎奇心理、不安的情绪和不适应感,那我们在录取通书里可以放入一些关于校史校情、学校设置导航图、地域天气、食物习惯、建立新生微信群或者QQ群等资讯,甚至可以建立“老师学生一对一指导”,通过电话或者短信交流,在他们入学前感受到学校、老师、同学的关爱,减少新疆生对未知环境的不安心理。第二阶段是已经入学一段时间后,发现一些课程跟不上,周围一些同学对于新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是很了解,造成许多误会,这样不利于同学们的和睦相处。对于这种情况,不仅要重视培养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思想,更要重视加强普通内地学生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学习了解,形成双向的学习交流。

可以开设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主题,以新疆地区历史文化风俗、现今发展状态为辅的思想政治课教育体系,树立整个大学生的正确的民族观,了解新疆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伦理、民族风俗。充分利用好校园资源和媒体,文本资料、音像资料、校园报刊、校园微信平台、校园网站等多渠道的宣传,让更多的内地学生了解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让新疆生更了解到本民族的文化,了解到“新疆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

(三)关注新疆学生个人情况,积极培养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及积极发挥新疆少数民族党员同学的作用。

新疆学生正式进入大学前有内高班和预科班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习经历,有的新疆学生已经在中学时期就来到内地学习,中学的政策比较优越,其中政府会保障新疆生学费,有的中学有新疆楼只住新疆生。而进入大学后,学费需要新疆生家庭各自来承担这份经济压力,很多高校采取混住形式,这样在内高班学习过的新疆生面对大学很多实惠的政策都被取消,他心中的落差会比预科班里的新疆学生要大。所以每个新疆学生进入大学前,他们个人详细的情况应该及时掌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着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要经常深入到新疆学生的班级、宿舍去了解他们在学校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用真诚的态度与帮助新疆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中也有一些学生是党员。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党员既是他们学生中的一员,又是他们的表率,也是大学生队伍中的先进分子,在广大学生中有较好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大学生活、学习、学生活动中,他们既是参与者、也是组织者,可以作为老师展开工作的小助手,也是在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中起着模仿带头作用,要积极发挥新疆学生党员的先锋作用,在生活中多相互帮助、相互理解,调解同学间的各种矛盾。在学习中带头刻苦学习,起带头作用,鼓励其他新疆学生努力学习。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党员是师生互动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一个环节,不可忽视。

(四)建立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这个是一个难点,一是由于新疆生和内地生生活成长环境不一样,新疆生之间、新疆生和汉族学生之间很容易产生摩擦;二是有些极端案例存在,有些新疆生组织小团体观看一些危害社会的视频,此类的风险就在我们身边,应该引起重视。这些问题一但处理或者处置不及时、不得当就会严重影响教学管理秩序,可能演变为重大冲突事件,甚至演化为民族问题。所以,在日常的新疆生少数民族教育管理问题上,要不断提高处理民族事务及开展民族工作的能力,尊重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注重积累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准确掌握好新疆学生第一手资料,努力培养新疆大学生成人成才。

三、总结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根本上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还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探索,在现实中面对新疆大学生教育管理遇到的困难做详细的梳理,有针对性的、有实效性的去解决各种困难。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传递民族团结的使者,是未来新疆地区建设的优秀人才,所以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求学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韦胜强.加强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06).

[2]王金元.当前非民族院校民族学生教育面对的问题与挑战[」].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3]刘丽玉,叶开.广州大学城内新疆少数民族学生适应状况研究[J].战略决策研究,2011,2(3):56-59.

[4]吐送尼沙·艾力.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6):92-94.

上一篇:东西方碰撞下一篇:美国猎头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