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价值理论

2024-08-19

生命价值理论(精选十篇)

生命价值理论 篇1

1、物流企业客户细分的依据

物流企业在对客户进行细分时,不能只考虑某一客户当前价值表现这一个因素,还应同时考虑客户全生命周期价值表现这个因素,二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物流企业才能决定如何在客户中分配企业的服务资源,设计和实施相应的客户关系管理策略。物流企业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发现对企业有长期战略意义的客户,然后采取相应措施对这些客户进行管理并保持长久合作,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可见,依据C L V对客户进行细分对物流企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CLV模型在物流企业客户细分中的应用

物流企业依据C L V模型对客户价值进行细分主要是从客户当前价值和客户潜在价值这两个方面进行的。

首先分析客户的当前价值。对物流企业来说,客户的当前价值就是指在评价阶段客户实际贡献的净现金流,它决定了一个物流企业当前的经营水平,通过它企业可以对客户价值进行有效感知。

然后分析客户的潜在价值。物流企业客户的潜在价值是指在客户生命周期这个时间段内,预计在未来时间里该客户能够为企业带来的利润总和的货币表现值。客户潜在价值对物流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物流企业的长远利益,同样它还关系到物流企业是否还要继续向该客户提供服务的一个重要参考对象。但大多数企业(包括物流企业)面临着同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能够准确有效地预测那些潜在客户的价值,因为现在还没有比较好的办法;这里假设客户的潜在价值等同于客户的长期价值,客户的长期价值可以看成是客户的全生命周期价值减去客户当前价值的剩余值,那么预测客户潜在价值和重点就是计算客户的长期价值。

二、实例分析——中储公司客户价值管理方法

1、公司客户管理面临的问题

客户资源是现代物流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2000年初,中国储运公司(中储公司)对公司的经营情况作细致的分析后认为,长期以来忽视了客户价值及其管理,导致服务对象局限,影响了自身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处于衰退期的客户大量存在,并占有大量资源;从前面的分析可知,衰退期的客户价值是最低的,同时带给公司的利润增值也是最低的,公司大量保留这类客户是对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另外,衰退期客户的大量存在也降低了公司发展新客户的能力,缩小了发展新客户的空间,对公司的长远持续发展不利。

(2)一些稳定期客户逐渐流失;由于衰退期客户的大量存在,这必然导致公司资源的分配不均,稳定期客户得不到公司的重视,其客户价值也不能得到最大的实现,一些稳定客户逐渐脱离与公司的关系;稳定客户的流失不仅对公司的利益造成巨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到公司的声誉,危害性是巨大的。

(3)公司对客户潜在价值的预测与分析能力不高;潜在客户是公司发展新客户的来源,对潜在客户价值的分析就显得极为重要;潜在客户价值是衡量某一客户能为公司带来多的多大利润增值的重要指标,不能对潜在客户价值进行准确的预测与分析可能会使公司失去一些有价值的客户,还有可能使公司发展一些根本不能带来利润增值的客户,这些都会造成对公司资源的浪费。

2、公司客户价值管理方法

通过对原有货主的商业信誉、经营规模、支付能力及其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长期调研、分析,经过认真讨论,在取得广大货主的理解和支持下,中储公司采取了“终止一批、保留一批、发展一批”的经营理念。

“终止一批”是指对一些商业信誉不佳、产品附加值低、管理难度大、作业成本高、生产环节复杂、经济收益较低以及支付能力差的货主,分别告知对方终止或限期终止合同,从而为发展新客户腾出空间。

“保留一批”是对那些商业信誉好、经营前景广阔、货物周转频率高、与公司业务要求相符合的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对这些企业尽可能的扩大服务范围,增加业务收入。

“发展一批”是指根据公司发展战略需要,面向市场,主动出击,积极发展新的、有潜在价值的客户。根据公司的发展规划,再加上公司信誉的影响,公司顺利地发展了一批具有较大潜在价值的客户,改善了公司客户的结构,为公司取得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经营理念的实施,为中储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仅2000年这一年,中储公司先后腾空库房12000m2,引进新客户45家,全年收入达56.7亿元。可见客户价值的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有多大。

三、总结

依据CLV模型对客户进行细分,从客户的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两个方面对客户进行评价,是企业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效果比较明显的一种方法。

摘要:客户生命周期价值(CLV)理论在物流企业客户管理中的应用为企业进行客户细分提供了依据,因为CLV在企业客户管理中是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根据CLV模型计算出来的客户生命周期价值是企业在进行客户细分时依据的一个重要变量。物流企业不同于其他的生产制造企业,它主要向客户提供物流服务为主,所以物流企业更需要从客户生命周期发展的各个阶段全面分析客户。

关键词:物流企业,客户生命周期价值,应用

参考文献

[1]、段圣贤.物流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J].物流科技,2006(6):70-71

[2]、包玉梅,万君.第三方物流企业中的客户关系管理[J].甘肃科技,2007(4):218-219

[3]、胡理增.构建面向供应链管理的新一代物流企业[J].经济管理,2006(21)74-77

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理论初探 篇2

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理论初探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不断出现,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理论进行研究,为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以我国传统的生命价值教育理论发展引出对当代生命价值教育理论研究的思考,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阐述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理论基础.

作 者:朱德喜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510665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价值教育 理论基础

关注生命教育 提升生命价值 篇3

一、人性化管理学校,真正尊重每个生命

教育理念,治校方略已经确定,就要努力实施。校长是落实科学教育理念,实施治校方略的领头雁。为了让雁队有秩序高飞,加强管理才是保障。

学校就是教育人产生思想、产生人才,提升广大师生生命价值指数,体验生命意义的地方。为实践这样的教育理念,我们在广大师生中开展了许多主题活动,如:利用公共节日评判生命价值,讴歌为救人而献出生命的人的壮举和奋斗的历程;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抓住教材内容进行人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学生在研讨过程中,阐述各自的观点,气氛活跃,显现生命灵气;在建设“平安校园”过程中,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学会自护,如:灾难逃生,安全走路等,这些活动让学校真成了发展学生个性、放飞生命的平台。开展“生命教育”,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爱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而且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学校更加重视教师对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了解和尊重,这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一环。一个自己都无法体会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教师不可能教出对生命热爱的学生。

因此,教师自己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才能感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也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在实施生命教育过程中,需要对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教师更好地适应生命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二、用科学发展观建设校园文化,让学校成为放飞生命的平台

社会发展需要科学的发展观,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更要有科学发展观来统领。作为一所学校,最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是校园文化,为了建设科学的校园文化,我们经过学习和论证,确定了“着眼小学,放眼人生”的办学目标。为落实这样的目标,我们重新规划校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

1.在物态文化建设中:我们重新设计了校园的每个角落、每条通道、每面墙壁,让这些教育资源成为激励师生珍爱生命、发展生命、放飞生命的良田沃土,充分体现出学校方方面面的文化氛围和底蕴。

2.在制度文化建设上:既重视显性文化,包括师生的精神状态、言行举止的观感,又重视隐性文化,包括学校充满生命灵气的办学理念、思想、作风和态度。我们确定了“崇德尚智”的校风,“唤醒、激励、体验、共生”的教风,“自主、探究、领悟、创新”的学风和与之配套的校歌、校操、校标等文化载体。

3.在人际关系文化方面:变管理为服务,改变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不平等关系。因为我深深认识到学校生活、学校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过程,尤其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达到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形式。师生间关系越和谐融洽,教育教学效果就越好。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以教师灵魂塑造学生灵魂,以教师人格影响学生人格,以教师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对话、唤醒、交流、沟通、合作、创新的生动过程,没有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师生间无法交流沟通,没有交流沟通的教育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

三、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和道德生活,是提升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

生命之所以让人敬畏,不仅是其个体的迥然不同而且还要有其社会属性。社会公共道德的修养及养成也是小学阶段极其重要的。小学德育也要求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整体性的德育内容,通过生命主体对象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健全、健康的德性与人格的教育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达到生命体的内在知、情、意和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成为真人。

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今后一个时期内德育的主要任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在学校和家庭,社会是德育载体,为德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并检验和规范了学校和家庭的德育效果。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经常沟通,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一体化”的和谐,减少不同步,而抵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效果。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的主渠道在课堂。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课堂教学内容与过程本身就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不是“渗透”,而是挖掘和展示,在挖掘和展示过程中,师生共同体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枬,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2]胡守棻.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生命价值理论 篇4

一、关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方面的研究现状

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的生命观现状特征, 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而又积极的生命观, 全面贯彻“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理念, 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已经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也产生了一系列关于大学生生命观的学术成果, 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生命价值内涵的阐述。如白昕、张耀斌在《继承、弘扬传统美德确立社会理想价值观的传统框架》中, 以生存价值、生活价值、生命价值或者原价值、外价值、内价值为基本内容构建社会理想价值观体系。张文远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中认为, 生命价值是作为生命主体的人对自身和社会的积极效用, 它由人的自我价值和人的社会价值构成, 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辨证统一。

第二、对生命价值观的理解。如李若衡、杨静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投射测验与内容分析》中认为, 生命价值观是个体对生命及其意义的总体观点和个体体验, 是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的具体体现。郭静林在《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与道德教育》中认为, 生命价值观是从生命的特性出发, 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生物性生命价值观、精神性生命价值观和社会性生命价值观。

第三、对影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因素予以归结。如林德发在《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指出, 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西方价值思潮以及青年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影响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四个主要因素。

第四、对实施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途径进行了探讨。如孙建华、王晓虹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调查及对策研究》中通过调查发现, 大学生对自杀有正确的认识, 能较好地珍惜自己的生命并积极追求生命的价值。大学生们也意识到自身和周围环境存在着不少不和谐的因素, 对生命价值观教育有着热烈的渴望。同时, 从构建生命化的课堂、加强审美教育、开展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整合五个方面进行了对策研究。

二、关于高校生命教育方面的研究现状

第一, 高度关注大学生自杀现象, 并以此证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占九成的研究都是以大学生自杀现象为关注焦点。针对大学生触目惊心的自杀现象, 普遍感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几乎一致认为, 我国高校还没有将生命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纳入整个教育计划中, 对大学生缺乏系统、有效的生命教育。

第二, 大学生命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 极富开放性。学者赖雪芬在《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的途径》专门研究了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的途径, 认为有以下几种: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在具体课程和实践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体验和实践式德育下开展生命教育;调动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工作的作用;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研究。另有学者提出开展各种专题教育活动;建立积极有效的预警干预机制;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营造社会教育的大环境等等。

第三, 提出高等教育哲学的核心基础———生命论应该被重视并确立起来。这是为数不多的对大学生命教育所做的奠基性研究成果。张楚廷教授在著作《高等教育哲学》和文章《高等教育生命论哲学观》中明确指出生命论哲学观应该成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主旨, 需要树立起高等教育的生命论哲学基础。

以上对高校大学生生命观以及生命教育的研究成果, 为进一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提升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 它们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表现为集中研究少, 分散研究多, 创新研究少, 重复研究多。需要继续发掘之处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 对新时期大学生所具有的生命观特征方面和一般本科学生的研究较多, 缺乏对高职大学生生命观的调查研究和总结提炼, 缺乏旨在构建合理高职院校生命观教育的平台与合理模式。

第二, 对大学生的生命观的理论研究多体现在研究上过多研究了生命教育的哲学理论基础和古今中外的理论渊源, 很少将目光拓展到实践层面, 特别是缺少对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生命观状况的实证调查。

第三, 在高校生命教育途径和原则研究方面, 主要是放在大德育的背景之下,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生日常管理方面研究较少。因此,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脱节。

三、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近些年来, 对大学生的生命观的研究开始逐渐受到高等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关注, 这是现代教育进一步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向。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是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的教育活动。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而健康的价值在于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与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 关怀生命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 尤其是在当前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背景下, 该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理论意义:

第一, 研究生命观是当今时代回归教育本质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和人格的事业, 是直面人的生命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其目的是为了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而发展。伴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 高等职业学校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 理工科高职院校教育更加偏重科技知识技术的教授, 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 压抑了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教育则以人的生命内部和谐和与环境的整体和谐为目标, 教育高职大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善待生命、尊重生命, 使教育本质得到回归。

第二, 充实和发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

改革开放之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上实现了由经验性向科学性的转变, 并建立了自己的学科体系。研究高职大学生生命观, 是历史和时代发展赋予高等学校教育的新任务, 既要紧跟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 又要充分结合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 探索新规律, 总结新经验, 创造新成果, 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

第三, 探索和总结理工科高职院校生命观教育教学的新规律、新方法。

研究高职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解决实际问题, 不断总结新经验, 形成新思想、新理论。这样, 才能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 真正引领大学生站在时代前列, 激发其投身科学前沿, 将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强大动力, 培养新时期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研究的实践价值

第一,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实现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 国家越来越重视高等职业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实施意见》、《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等重要文件都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这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发展机遇, 高职院校的生命观教育作为服务社会的一项充满生命关怀的伟大事业, 使高职大学生拥有更和谐的身心, 更健全的人格, 以及更加成熟的心志, 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软动力。

第二, 有利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健全学生人格、创造人生价值。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生命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但是, 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 大学生面临各种心灵困惑和现实压力, 缺乏生活目标和方向, 导致心理疾病、自残、自杀和其他暴力事件频繁发生。理工科高职大学生由于其比较过硬的专业技能深受用人行业的好评, 但是由于其理论背景和个人觉悟等方面和一般的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他们虽然更加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习得, 他们在谋求“何以为生”的本领的同时, 忽略了对“为何而生”的思考, 这就造成了他们生命发展意义的虚无感, 高职学校生命观教育正是从生命的本源与心灵深处来维护这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可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使他们掌握心灵保养的技巧, 快乐生活, 并希翼通过行之有效的生命教育, 使学生明确人生意义, 为他们健康成长提供精神支撑。

第三, 有助于理工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关系到新时期大学生良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而发挥理工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功能, 必须要紧密联系这部分学生的人生观特点,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理工科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理念相结合, 这不但有利于实理工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整体功能的优化, 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实现科学和人文的“两翼齐飞”。

生命价值理论 篇5

一天,我放晚学骑自行车回家,到312国道时正好是绿灯。我正想穿过国道时,那些叔叔阿姨丝毫不顾前进是红灯,“嗖,嗖,嗖,”一辆一辆从我面前驶过,我赶忙刹车。这些骑摩托车的叔叔阿姨有的不懂交通法规闯红灯先不说,后面的一辆汽车跟着闯了红灯,我心里直纳闷:这些开汽车的司机都是受过专业训练,也都懂道路法规,还会闯红灯。还是他们觉得闯一次红灯无所谓,又不是什么天大的事?

法规中不是有明确规定拖拉机等不能行驶在国道上吗?这辆拖拉机能在国道上这么光明正大地行驶,难道它例外?不!它肯定是图个方便省个时间,才在国道上驾驶。哇!我对驾驶拖拉机的人竖起了大拇指,他简直就是从杂技团里出来的。他一只脚支撑整个身体,另一只脚放在方向盘上,把握方向。一只手抓住后面的栏杆,另一只手还不忘拿上一根香烟,抽上两口,我不由地叹道:“这位司机一点都不为自己的人身安全考虑呢?在他眼里生命就这么不值钱?

生命的价值 篇6

也许, 当生命初降临到这人世间时, 我们都应为之欢呼, 为之雀跃———不管他是肮脏也好, 文明也好, 因为上天毕竟赋予了我们“生命”———这个伟大而又渺小的精灵。

我会为生命的美妙而惊奇, 为生命的旺盛而欢喜, 也会为生命的坚韧而动容, 更为生命的消逝而叹息!一个生命, 便是一幅不朽的人间杰作。然而放眼生命, 其历程又是何其的短暂, 短暂到让人连叹息都来不及。回首历史的长河, 一个个曾经闪亮的耀眼的生命却如同昙花一般, 在绽放出最夺目的光芒之后却倏然逝去……也许是造物主过于吝啬, 只肯让他的杰作在匆匆俘获了众人心神之后便急于收回, 将其束之高阁;又或是造物主过于追求完美, 他不满足于已成的作品, 在苦苦揣摩了数日之后, 焚火重来……然而不管怎样, 生命的匆匆总是给人留下太多的无奈和深深的叹息。

生命匆匆, 我们注定无法挡住他的脚步。也许我们只是生命中的一个过客而已。那么作为生命过客的我们究竟要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从容, 更加充实, 迸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呢?后人生动地把教师比作“春蚕”, 是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给予的高度评价。人们赞美教师就像春蚕一样“吐尽心中万缕丝, 奉献人生无限爱, 默默无闻无所图, 织就锦绣暖人间”。春蚕这些优秀的品质, 只有光荣的人民教师才无愧于这样的称谓。“鞠躬尽瘁, 死而不已”是他们的生动写照, “桃李满天下”是他们的丰硕果实。而有的人, 一生碌碌, 纵然活过百年, 却也无非只是苟延残喘, 沧海一粟而已。生命的深刻隽永尽在这一张一驰中完美展现。那些释放了生命, 诠释了生命的人尽可以安然离去, 因为他们无愧于“生命”二字, 他们用生命来谱写“生命”。而那些挥霍生命, 虚度光阴的人, 不管他是谁, 最终都要遭受到生命老人的最严厉的惩罚。他们会在晚年为自己虚度的光阴而痛心疾首, 为自己失去的年华而追悔莫及。生命在他匆匆的一生中饰演了完全不同的两种角色。

也许, 自生命诞生的那刻起, 生命之歌便悄然奏起。造物主是精心准备的, 使得我们尽管为数众多, 却也不至于混淆雷同。我们成长着, 生命之歌也如影随形。当我们遭受失败的痛苦时, 生命之歌跌落谷底, 喑咽徘徊;当我们品尝成功的喜悦时, 生命之歌响彻云霄。当我们困惑郁闷时, 生命之歌喑哑吐涩;当我们幸福愉悦时, 生命之歌欢乐激昂。生命中的每一点每一滴仿佛都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它伴随着我们的呼吸轻舞飞扬, 当生命之花黯然凋谢时, 生命之歌也嘎然而止。也许, 由于种种原因, 生命的自身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然而当我们用心、用情来演绎这首生命之歌时, 生命的每个一斑点都将被抚平, 生命的每一个坎沟都将被修复。

生命的价值 篇7

在一次讨论会上, 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 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多人, 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 但在这之前, 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 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

他又说:“那么, 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 又踏上一只脚, 并且用脚碾它。而后他拾起钞票, 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朋友们, 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这张钞票, 你们还是想要它, 因为它并没贬值, 它依旧值20美元。人生路上, 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 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 或将要发生什么, 在上帝的眼中, 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 肮脏或洁净, 衣着齐整或不齐整, 你们依然是无价之宝。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 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 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你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生命美学理论浅释 篇8

1 生命美学理论对实践美学实践原则引入意义的误读

生命美学理论对实践美学的误读之一,是生命美学理论错误地评价了实践原则的引入对于美学理论研究的意义,即生命美学理论没有全面理解实践美学的真正含义。

潘知常先生在《实践美学的本体论之误》一文中指出:“中国当代美学已经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它把实践原则引入认识论,为美学赋予以人类学本体论的基础,并且围绕着‘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这一基本的美学命题,在美学的诸多领域,做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开拓。”[1](36)这种生命美学理论对实践美学的评价是有偏颇的。

生命美学理论仅仅指出了实践原则的局部意义,而有意模糊了实践观点给哲学和美学带来的革命性变革。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是否坚持实践的观点,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历史的唯物主义)与一切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这样写着:“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2](58)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3](62)这就是说,实践观点对于哲学和美学,并不仅仅是认识论的一条原则,而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是自然观、历史观(世界观)整体上的革命。这种革命,把事物、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从而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和一切唯心主义,超越了理解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对立;它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从而超越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超越社会和个人的对立;它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从而超越了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对立,超越了现象与本质、现实与理想的二元对立;并且向历史和未来敞开了自身,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划时代的发现”,“改变自己的形式”。[4](41)

潘知常的这种评价以偏概全,以静代动,并未把握到实践美学的实质,因为它把“人类学本体论”当作实践美学的重要理论贡献。

2 生命美学理论对实践美学理性特征的误读

生命美学理论对实践美学的误读之二,是生命美学理论认为实践美学是从主客关系的角度去穷究美的本质。

实践美学注重从实践的角度来解释审美,这样审美活动在实践美学那里是理性的、物质的、群体的,而审美活动的本质是感性的、个体的、精神的、体验的,审美活动的特质在实践美学那里被掩盖了。“所以,实践美学并非本真意义上的美学,充其量只是对美学的有关问题做出了历史的和社会学的解释,或者更深一层说,是为美学提供了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5](18)“‘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的规律’、‘劳动创造了美’、‘自然的人化’……其前提都是异化劳动理论,都是一种经济学的讨论,故对于美学研究虽然具有重大意义,但却毕竟只具有方法论意义,绝对不能代替美学的研究本身……”[6](142)我们暂且不论实践美学是否仅仅是理性主义、主客二元论等这些标签所能标注的,只想先提一点疑问:是否论及或强调了理性,就一定是理性主义的?是否从一系列相对因素(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必然与自由……)出发来论述问题,就一定是二元论?是否论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人的目的或跟目的性有关就一定是目的论?是否从人的实践出发论述审美与人密切相关就一定是人类本体论?是否只有一边倒地突出审美的纯精神性、个体性、非理性、精神的超越性、精神的自由性等才是唯一正确的美学?是否只有从生存、生命、存在、体验等含糊不清的东西出发才能构建出走向世界的美学?

至于说实践美学“是为美学提供了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这种观点不仅不能否定实践美学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应该说正是由于实践美学把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引入了美学,才使得世界美学和中国美学产生了革命性变革,由传统美学转向现代美学,向未来的发展敞开了更为宽广的道路。尽管由于时代和历史原因,目前实践美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历史的和社会学的层面,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践美学的主要代表正在为完善和发展实践美学体系进行着艰苦的努力,而且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实践美学不仅在审美社会学方面,而且在审美心理学,艺术美学等方面都有了许多新的研究和拓展。

总之,生命美学理论的一些主要代表在对实践美学进行超越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生命美学理论,但他们在对实践美学进行超越的同时却并没有很好地理解实践美学。实践美学的很多概念,实践美学的创建在美学史上的意义,实践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甚至对于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原理,生命美学理论都没有做到正确的解读,而只是在自己一知半解和想当然的基础上,就对实践美学展开了批判和超越,显示了生命美学理论作为一种美学理论的不严肃性。S

参考文献

[1]潘知常.实践美学的本体论之误[J].学术月刊,1994(12).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阎国忠.走出古典:中国当代美学论争评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教师的工具价值和生命价值的关系 篇9

博弈论是一门决策科学, 它主要是研究决策者在多个可能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的逻辑。[2]博弈论现正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化学等研究领域, 并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因此“博弈论”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知识, 更是一种方法。将博弈论引入教育领域, 能够使教育问题得到全新的方法论参考。

一、教师的价值

1. 教师应有的价值

教师的价值具有两重性——主体属性和客体属性。教师作为主体属性,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发挥内在的主体积极性, 才能在不断提高自身价值的过程中, 完成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使命;教师作为客体属性, 则需要不断满足人类和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 不断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 社会对教师的需要, 教师本身的职业特殊性, 使得教师的社会价值具有教师的贡献与享用的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等特征。教师价值也是一种关系范畴, 从价值的结构看, 教师的价值分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教师的自我价值就是教师个人的存在和活动对自身继续生存和发展之需要的满足, 它不仅表现为教师对自身生命存在的肯定, 而且表现为教师个人对自尊、自爱、自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满足;教师的社会价值则指教师个人的教学、科研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需求的满足。

2. 教师价值的隐忧

现实生活中, 教师的劳动似乎只剩下辛苦、奉献、考试、业绩, 人们对教师的关注更多地是在其社会价值上, 不说教师追求其事业的幸福感和个人的生命质量, 就连正当生存权利都无法保障, “教师累死讲台”的事时有发生。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当今时代, 难道真的非得用一个病弱教师的生命去换取学生学习的正常秩序?对于教师的奉献, 我们除了盛赞、敬仰、予以美誉, 还应做点什么?现在全社会都在提倡生命教育, 可是研究的对象却是学生, 教师的生命一直为人们所忽视, 谁该对教师的生命负责呢?一个人来到人世, 其生命存在的价值, 并不是作为他人和社会的道德榜样, 尽管我们倡导把奉献作为人生的价值, 但奉献却不是人生的唯一价值。作为独立的个体, 我们在对社会负责的同时, 也同样必须对自己承担责任, 理直气壮地维护自身生存的正当权利, 关照自己。生命价值应该是一个人的生命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辩证统一。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全社会的普及, 关注教师生命的价值和质量、教师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教育使命。

二、教师的工具价值与生命价值

1. 教师的工具价值

人具有工具性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容置疑的, 而且人是工具中最好的“工具”, 因为一般的工具只有客观物性, 没有主体能动性、创造性。

从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来看, 教师职业的“工具价值”是一直存在的;而且在中国历史上, 曾形成过一套保障教师职业工具价值实现的官学、官教相通的制度与机构。实质上, 教育者是统治者们统治社会的社会工具, 教育即是实现统治者统治目的的过程。“师道尊严”是中国教育文化的一大特征, 在这种文化环境中, 人们对教师、师道的认识达到了“神圣化”的地步。而所谓的尊师, 主要是看重这份职业承担的社会功能。

先秦时期, 虽然各家学派的思想不一样, 但不可否认的是, 各家学派关于教师在治国、重道、教化中的工具价值的看法是一致的。近代社会, 受西方教育的冲击, 虽然中国的教育在内容、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职业意识, 教师比以往更专业。教师的任务由以往的传“道”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内容、方式不一样了, 但是教师职业的社会工具价值本质没有变化。与以往相比, 新中国建立以来, 教师职业对于社会的工具价值在内容和性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社会看重的依然是教师劳动的外在价值, 依然把教师这种工作的劳动性质看做是传递性的而非创造性的。尽管社会赞美教师, 但人们歌颂的只是他们对学生的爱心、默默无闻的奉献, 像园丁一样用心血、汗水浇灌幼苗, 像春蚕那样到死丝方尽, “慈母”、“红烛”、“园丁”、“人梯”、“春蚕”成了教师的象征。人们赞扬的是其默默无闻、牺牲自己、甘于奉献、只管付出、不求回报的崇高精神, 从而把教师职业的意义从平凡提升到崇高, 从世俗提升到神圣。

毫无疑问, 这些歌颂是必要的, 也是教师受之无愧的, 它们是教师的基本写照。但是,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对教师职业工具价值的看重和职业性质传递性的判断, 作为历史的传统, 深深地烙在我国教师的职业意识和形象中。作为历史的传统, 它依然存活在今日的中国, 以当代的形式和内容存活着。”[3]历史留下的痕迹太深刻了, 强调教师职业的工具价值, 忽视教师劳动的生命意义, 这几乎成为我国教育历史的特征之一, 几千年竟无本质区别!留给我们的思考是:难道教师职业的本质价值就是奉献?教师职业价值即等于其社会工具价值?那教师的生命呢?其个体存在难道没有什么生命的要求?

2. 教师的生命价值

教师生命是指教师生命资源 (包括先天与后天形成的) 与职业生命 (教育教学活动) 的结合。那些自然生命基础以及蕴藏在教师个体或群体身上,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能对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起特殊作用的就是教师生命资源, 是客观存在的内在价值;教师在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中创造的财富对主体的满足, 是教师生命的作用同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是外在价值。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 就是指教师生命中潜在资源变成现实的资源, 内在价值变成外在价值, 创造性地服务于他人和社会。包括教师劳动的“过程”和“终结”产品得到社会认可和教师在劳动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我们坚信, 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 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 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 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 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4]。教师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认识与追求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劳动价值, 直接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自我意识、主动性是教师生命价值实现需要的内部保证机制。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文化内存, 就有什么样的价值意识、价值目标、价值追求、主动性。实践也证明, 一个学识渊博、阅历丰富、情感高雅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来自于他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所以, 真正意义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 而是师生之间心灵沟通和思想碰撞的关键时刻, 同时也是教师价值体现的最佳时刻。而且, 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几乎还影响一切与教师有关的事物, 课堂、学校、社会……没有教师的转变就没有学校的转变,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校的发展, 没有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就没有学校甚至教育的理想、价值的实现, 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是学校变革的内生机制, 是教育蓬勃发展的基础, 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点。

但是, 教师的生命价值一直以来却是被人忽视的。正如前面所分析的, 历史上的尊师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 主要是维护封建道统, 推行德治教化, 维护道统地位的真正代表者——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实现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这种带有浓厚政治功利色彩的尊师观显然将教师作为传道卫道的工具、象征和载体。社会对传道者的要求一直也是很高的。孔子曾说:“君子忧贫不忧道”, 《吕氏春秋》中记载:“师之教也, 不争轻重尊卑贫富, 而争于道”, 于是, 这种崇高的价值追求使传统教师形成了敬业乐群、安贫乐道、清廉守节、无私奉献的君子人格。教师们也将社会对其的期待作为自己的价值规范、价值目标, 非常注重对“道”的内化和“礼”的践行;将“身”纳入教育过程, 突出以身立教、正人正己的垂范、表率作用。孔子提出:“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5]荀子也提出为人师者要“以善先人”, “以身为正仪”。[6]这种注重言行一致、力倡身教的教育传统使传统教师发挥着充分的榜样作用, 焕发出巨大的人格魅力, 但是过多的自省、自责、自讼、自律也使得教师产生一种不公正感和压抑感, 行为刻板、自我封闭、情趣单一, 掩饰了自身的个性活力, 缺乏教育感染力和职业吸引力。于是, 在“道”的传递过程中, 身为“工具”的教师, 其主要任务就是传道, 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生命价值而言, 很多教师个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价值;于是, 人们无限赞扬教师伦理至上的社会价值, 而过多地束缚教师主体地位亦即个体幸福和个性的发展。

现代社会亦如此, 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似乎都忽视了教师的生命意义, 教师职业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可几乎成了教师工作的全部, 而教师在劳动过程中自身发展的实现却成问题。很多时候, 我们倡导的那些所谓“教育即生活”等思想, 往往只关注教育中的一方——学生, 教育过程的重要一方——教师, 却往往不被关注。例如:杜威反对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主张从学生当前的生活出发进行教育, 未提及教育、教学活动对教师生命的意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从社会生活与教育关系的角度、从学生的角度提出的, 同样也未涉及教师;赞科夫曾发表《教学论与生活》, 但他主要是从教学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论述, 也未提及教师。

而那些对教师的歌颂, 并未涉及到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 没有意识到教育活动对教师自身生命质量的意义, 并未涉及到教师在日常的职业工作中是否感受到工作的创造性, 没有引导教师在思考教育的时候, 挑战自己的智慧与潜能, 思索自己生命价值的发展和生命活力的展现, 结果也没有使教师们感受到教师这一职业所蕴含的内在尊严与欢乐。为此, 我们应当在继承弘扬传统教师追求道德理想、以身立教、垂范群伦, 重视社会价值和奉献精神的优秀美德的同时, 勇于冲破传统教师职业价值体系中对道德境界的无限追求, 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贬低, 对社会责任的无限追求, 对个体利益的过多束缚进而限制甚至抹杀教师主体价值的德福相悖的藩篱, 使教师在现代社会价值体系中正确定位。

三、教师工具价值和生命价值的博弈

博弈有很多种类型, 其中一种即是合作博弈。合作博弈是研究人们达成合作时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 即收益分配问题。“合作观”一般这样认为:为了尽最大可能缩小双方利益的差异或冲突程度, 必须尽最大努力寻求冲突双方的共同利益, 避免两败俱伤。

正如科学同时具有理性价值和实用价值一样, 生命价值和工具价值都是教师本身同时具有的价值属性, 它们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 而不是两个对立的东西, 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教师的生命价值是其工具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任何教师都不能脱离培养人的活动去实现其工具价值, 而个体又是社会的基础, 所以任何一位教师的工具价值的实现都要以其本体价值的实现为前提条件。如果教师的生命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其工具价值的实现就无从谈起。关注教师的生命价值其实是更好地实现教师的工具价值, 更充分地实现教师的价值。

应该说教师只有摆脱一直以来的“工具”角色, 摆脱现在这种急功近利、看分数、看成绩的短期教育行为, 献身于“真正的教育”——人的教育, 才能体现出教育的本真, 才能真正实现教师自己生命的内外价值。正如叶澜教授指出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显现出来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模式和基本思维方法, 直到今天还没有突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因为“在政府的教育决策中历来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 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发展方面的价值”[7], 更何况教师的个性、潜能的发展?在西方国家, 当教师职业被确定为专业性职业, 并得到共识后, 关于教师发展的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教师的技能如何遵循教师发展的阶段。显然, 当前无论是国内还是西方国家, 无论是在制度层面还是在观念、意识层面, 教师角色的“工具性”仍然是制约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师生命价值的真正实现的瓶颈。

新时代的教育呼唤对人的生命的关注, 对人的生命世界的回归。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应该充分体现“教师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观, 充分考虑到教师个体的人生价值和人格价值的重视, 考虑到教师发展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发展的工具价值,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就得不到教师的支持, 教师就不会主动发展。所以, 在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建构中, 我们应该充分地考虑“教师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观, 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将教师的工具价值和生命价值相结合, 构建人性化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只有这样, 才能让教师主动参与教师职业发展, 才能让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得到最好的发挥, 也才能让教师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工具价值”。

摘要:关于教师教育研究的基点——教师的价值, 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薄弱点。人们一般以教师工具价值的实现作为教师价值实现的衡量标准, 但是教师的生命价值却没有得到关注。教师的工具价值和生命价值究竟怎样结合才能体现出教师的价值?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分析教师工具价值和生命价值的关系, 希望能对教师教育研究有一定的启发。

注释

1[1]本文中出现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工具价值、生命价值四个价值概念, 对“人”作分析的时候一般用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对“教师”作分析的时候一般用工具价值和生命价值。因为, 文中对“教师”的分析, 主要是从其职业的角度出发的。其中社会价值和工具价值、自我价值和生命价值分别相对应。

2[2]朱志方.社会决策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

3[3][4]叶澜, 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9, 3.

4[5]论语·子路.

5[6]荀子·修身.

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篇10

对于社会中的个体而言,其存在除了生物学上的意义外,还有着社会学的意义,即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份子,其有着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流进而与整个文明社会进行信息交换的权利与义务。因此,笔者认为,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其生命的价值本身来自于社会对该个体价值的认可。即,社会本身决定了个体生命对于社会的价值,社会对个体价值的认定有着完全的决定权。那么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逻辑——个体价值的意义由其对集体的价值来体现。

通过这一逻辑,能做出一个推导:整个社会的物质资源总量在保持一个稳定值的时候,个人所占有的社会物质资源增多,社会其他人的总和就会变少,而个人价值是由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所评定的,因此他人对于这个个体的评价就会降低。

因此,个人所得到的利益的多少并不能代表其生命价值,或者说,生命的价值绝非由个体所占有资源的多少来体现。相反,占有越多的社会资源的个体,越难得到社会对于其价值的正面认可。所以说,以个人所占有资源的多少来判断一个人生命的价值是不严谨的。

二、奉献对于社会的价值

奉献本身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行为,但是其对于社会整体影响之大是毋庸置疑的。从本质上来讲,奉献就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社会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而奉献就是那些在某一方面拥有额外资源的人,通过帮助那些缺乏这方面资源的人,达到缓解这种资源不均处境的有效途径。

当然,提倡奉献并不是倡导平均主义。奉献虽然代表着社会资源向着更加平衡的方向优化,但是这之中所提到的社会资源,并不只是包括财物等物质资源,在更多情况下,它代表的是个人的劳动力、知识与能力的资源。这无疑是奉献的一种方式,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奉献的效果,与通过财物进行的不可逆的奉献不同,它能够达到一种良性循环的形式,让人们普遍体会到奉献为社会和个人带来的好处,从而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奉献的过程中来。

三、奉献对于个人的意义

通过第一节的论证,我们知道,从客观上来看,个体的生命价值是由其所存在的社会所决定的。这一论点在宏观角度来看似乎并无不妥之处,但如果具体到个人,未免过于脱离生活。所以在本节里,笔者将从个人的角度讨论奉献对于个体的积极意义。

对个人而言,其本身往往不会关注整个社会对其个人价值的肯定与否,他们对于自身价值的认识,更多的体现在周围人对于他的评定。在我们能想象到的美德之中,勇敢常和鲁莽并列,智慧往往不能被人所理解,唯独奉献精神,古今中外,在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里,收到的无一例外都是赞美声音。古希腊神话里有盗火的普罗米修斯, 牺牲自己的肉体来点亮人类的文明之火,而近年来的大学生下水救人新闻一直都作为正面的案例宣传,收到的无一不是遗憾与赞美的评价。由此可知,奉献一直以来都是一种普遍得到人们认可和和赞同的品质。换言之,要想获得周围人的认可,让他们肯定自己的价值,奉献精神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当然,在一般的生活中,所谓的奉献并不仅仅包括那些为了他人献出自己生命的人,也包括帮助和关爱他人的人。比起那些声势浩大的慈善活动,更多的人都是默默向周围的人们奉献自身的努力,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周围人的认可,来实现自己与集体乃至社会整体的结合。

四、奉献的表现形式

奉献并不是什么伟大而高不可攀的行为艺术,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周围生活的一部分。小到捡起路边的垃圾,大到在战场上保家卫国,无一不体现出人的奉献精神。

但奉献是个体自发的、主观的行为,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错误观念。例如伊拉克发生的自杀式袭击事件中,那些甘当人体炸弹的人,怎么能说他们没有奉献精神?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不能判断怎样是好是坏,抱着被扭曲的战争观的模糊认识, 义无反顾地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却给自己和他人的家庭带去了痛苦。

上一篇:警用系统下一篇:现代农业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