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音乐欣赏

2024-07-26

综合音乐欣赏(精选十篇)

综合音乐欣赏 篇1

中学的音乐课程包括了基础乐理知识的讲授、不同音乐派系的音乐欣赏等内容, 这些内容里就包含了很多与其他学科具有很强关联性的知识, 比如在不同的音乐派系里会涉及到中外的一些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历史背景等, 这就为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提供了可能性, 同时, 音乐的艺术以及欣赏音乐所带来的愉悦感也会提高中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热情, 因此, 在中学教育中将音乐与其他学科进行综合, 各取所长, 对提高我国的中学教育以及推进音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与其他学科综合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的教育体制中, 音乐是一门较为重要的艺术欣赏课程, 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以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中学音乐教学包括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以及学习了解著名的音乐流派和音乐类型。在中学的音乐欣赏学习中, 学生了解音乐发展过程或是音乐流派势必会学习到历史发展背景, 艺术的发展与时代发展背景息息相关, 不同的音乐反映出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 学生在学习欣赏这一音乐时, 如果对这一历史时期的背景了解清楚的话, 将能够对音乐的认识更加深刻透彻。反之亦然, 如果学生对音乐感兴趣, 就会对与音乐有关的历史或是其他科目的相关知识了解掌握深刻, 这两者就会产生互相促进互相辅助的作用。因此, 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关系紧密的其他科目进行综合, 使得课程内容丰富以及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能够开拓思维和眼界, 与其他学科一起取得进步, 提高教学质量。

三、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与其他学科综合探究

1、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与语文的综合

中学音乐与语文特别是文学是两个关系最紧密的课程,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以言志的表达方式, 而不少诗的前身都是以歌谣留下来的。比如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一个以传唱而有名的亦歌亦诗集锦, 它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达官贵人、宫廷高堂对当时的社会以及生活的所想所感所看而创作出来的, 在古代它是歌谣, 慢慢演变成了一种文学, 即诗。由此看来, 音乐与文学两者几乎是出自同一门下, 而且它们都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紧密, 都是当时用来或歌颂或批判社会或表达某种情感的。因此, 在中学音乐教学请学生欣赏某些音乐时, 就可以联系当时的背景穿插进与文学语文有关的内容, 加深学生对所要掌握知识的印象。比如, 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时候, 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就请学生搜集到关于《春江花月夜》的原著并进行阅读和欣赏, 再将搜集到的关于《春江花月夜》的资料以及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结合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进行解读, 让学生在了解这首诗的背景下再去欣赏《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因为学生在欣赏这个音乐之前对它所产生的背景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已经掌握, 情感和认知积累足够去理解欣赏音乐, 所以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以及认识可能会比没有学习了解这首诗之前要更加全面, 而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学生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一方面是通过文字以及音乐的表达加深了情感的传递, 另一方面是通过音乐这种更加生动的方式, 中学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

2、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与历史的综合

音乐是对情感的表达, 而不同时代都会产生不同类型的音乐, 不同时代的人都会通过不同的音乐去表达自己对这个社会的认知和情感, 因此, 从这个方面来讲, 音乐与历史的关联也很大。一种音乐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发展史, 比如, 欧洲的音乐史就与它的社会发展历史息息相关, 欧洲音乐的历史可以被分为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以及民族乐派时期, 这些都是欧洲历史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在将中学音乐欣赏与历史课结合起来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音乐的发展阶段与历史知识结合起来, 为学生营造一种乐中学、学中乐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比如在欣赏《蓝色的多瑙河》时, 就先将这个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学生分享, 让学生在欣赏乐曲时能够联想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过程, 对奥地利的历史发展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3、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与美术的综合

对于音乐还有一种说法, 就是音乐是凝固的画面, 而对于美术则有类似的比喻说法, 说美术是一种流动的静止的音乐。这两种艺术在中学的艺术教育中都占有重要位置。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融入美术的一些知识, 不仅丰富了音乐课的内容, 更是对美术对学生艺术修养水平提高的一种表现。比如在请学生欣赏《两个犹太人》时, 教师就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哈特曼的旅行写生画, 并为学生讲解画面上两个犹太人的形象反差意境, 一个犹太人看起来肥胖而又慵懒, 另一个看起来则又瘦弱略显懦弱, 用美术这种形象直观的视觉冲击来向学生讲解两个不同的音乐主题, 通过肥胖的富人与瘦弱的穷人这两个鲜明的对比来表现出两个反差明显的音乐主题, 一个是有大跳以及短小停顿的由弦乐以及木管乐一起演奏出来的音乐主题, 这种音乐主题就显得洪厚粗壮且又自负。而另一种则是瘦弱的穷人来表现的用同音反复演奏的音乐, 它是首次出现时就加弱音器演奏的小号, 刻意表现出战战兢兢的懦弱情绪。通过美术对视觉的刺激来为学生讲解艰涩的乐理知识以及一些抽象的音乐理解方面的要领, 能够使学生在较为直观的印象中认识掌握所要学习的音乐。将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与美术欣赏结合起来, 一方面在艺术的认知能力和感受度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丰富的平台, 另一方面也将学生学习欣赏音乐的水平拔高了一个层次。

4、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与政治的综合

自古以来诗歌就有言志的作用, 古代不少人都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或是对社会的看法, 因此出现了不少托物言志的诗歌。而战国时期的屈原就是一个代表, 很多屈原留下来被人们传颂的诗歌都与他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有关, 比如《离骚》就是其中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诗歌。而在现当代社会中, 音乐也为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通过当时的音乐风格就能够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发展窥探一二。比如《义勇军进行曲》就是为了激励鼓舞千千万万中国人站起来保卫自己的国家, 捍卫领土和主权而创作的, 而从这首歌曲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中国政治形势发展的紧迫以及人民迫切希望祖国安定繁荣的愿望。因此, 在对这首音乐进行欣赏解读时, 就可以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环境让学生感受其中, 深刻了解到祖国繁荣发展以及安定团结的不易, 通过音乐认识体会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发展变化。

四、结语

中学生的思维活跃, 接受能力强, 他们对新事物处在一个好奇心极强的阶段。在对中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育时, 如果能够将其他学科与之结合起来, 不仅是对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的一个提升, 更是将他们多学知识融会贯通的一个过程。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它与中学阶段的其他科目联系紧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找到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 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将其融合, 可能会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诗歌, 就是诗与歌不分家, 古代用诗歌来描述社会现实, 表达情感, 流传到现在音乐也还是一种人们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而历史、美术以及政治都与音乐联系紧密, 在提高中学生音乐欣赏水平的同时, 将这几门科目与之巧妙结合起来, 学生的思维以及所学知识就会被很好地开发和贯通, 教学以及学习质量就会相应提高。

摘要:音乐在我国的教育体制里属于艺术学科的范畴, 它是集人文、地理等学科于一身的一门课程, 中学开设音乐课对于中学生提高艺术修养、鉴赏音乐水平有很大帮助, 但是从根源上挖掘出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 从而利用两者的特点进行综合, 对中学教育的质量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学,音乐欣赏教学,综合

参考文献

[1]张岩泉, 张艳芸.浅谈中学音乐欣赏课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教学[J].知识经济, 2008 (02) .

综合音乐欣赏 篇2

模式

摘 要: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音乐课程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进。新的音乐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和教学及评价方式像是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中小学校园,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变革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基础音乐教育带来一系列崭新的变化。

关键词:新课改;兴趣;实践;创设

一、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指出: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与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及不同文化认知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

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创编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有效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和体验音乐。音乐音响随着时间的流动而展现,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然而它又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种文化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为学生感受、表现音乐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空间。同时,也要关注音乐艺术的实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强调和体现。

二、教学目标

我们通过对初中音乐唱歌综合课、欣赏综合课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探索如何通过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开创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新的教育教学天地。通过课题研究,逐步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学生学习收集信息,资料等素材的方法,并学会整理和利用获取的素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音乐的基本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教学原则

构建模式应体现课堂教学的原则是:三维目标原则、创设情境原则、探究性原则、互动合作原则、个性化原则和激励评价原则。

1.三维目标原则

三维目标是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之间应该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教学内容在一节课内有轻有重,不必生硬套上去。

2.创设情景原则

创设情境原则主要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使之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创设情境应贯穿整个课堂。

3.探究性原则

探究性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歌曲,分析歌曲,设计演唱形式。

4.互动合作原则

互动合作主要是要体现师生、生生合作学习,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观念对待学生。课堂上尽量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地唱、自主地演奏、自主地表演上来。

5.个性化原则

整个课堂要承认学生在音准、节奏、情感等方面的差异性,从而使课堂教学在目标确定、内容安排、课堂设问、演唱、实践与创造等方面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从而使课堂教学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6.激励评价原则

对每个学生都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善于发现其哪怕微小的进步,多鼓励,使其树立信心,找到成功感。同时,要尊重事实,掌握分寸。

四、教学策略

1.创景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引领学生的钥匙和指南针。在上课时,用和课堂内容有关的一首歌曲、一幅画面、一个小故事或者相关的音乐知识等方式导入,学生的注意力会很快集中起来,从而进一步引出新课的内容,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内容不同,导入内容、形式也随之变化,可以让学生每节课都有种新鲜感,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聆听歌曲,营造氛围

音乐是通过声音来传达人类情感的听觉艺术。听是音乐获得审美的前提,只有听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才能更好地达到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瑞士音乐家克罗兹出:“一切音乐教育都应该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通过听觉作用于人的心灵,唤起人感官上的美感。通过聆听学生会产生学习的欲望,这种欲望在不断、不同的听中得到增强。在听的过程中结合体态律动等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发展听觉记忆能力。

3.科学评价,树立信心

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作者单位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实验学校)

以音乐欣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3

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方式的趋势,在高校中更是注重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的审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音乐欣赏则是面对全体高校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最佳方式。

很多大学生除了关注流行音乐之外,对其他高雅艺术却闻所未闻,许多大学生更是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不感兴趣,这将导致他们音乐知识的缺乏以及整体素养的下降。音乐欣赏通过对音乐的欣赏,能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的美感和内涵,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聆听来体会到音乐的内涵。音乐欣赏能够开拓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大学生要懂得欣赏大量的音乐作品,通过音乐欣赏掌握音乐知识。虽然目前普通高校大学生的音乐基础相对薄弱,但是他们却拥有较好的文化基础和理解能力。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教师应该对音乐作品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能够结合作者生平、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等不同的角度,这样就能引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并提高大学生音乐欣赏的水平。大学生拥有丰富的情感,通过欣赏音乐,能够让他们体验到真切的感情,明白什么是美,由音乐的情感而引发对美的认识,提高审美能力,也很好地诠释了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功能。

二、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品德和人格以及培养他们具有较高的精神境界

《乐记》的《乐象篇》中告诉我们“乐者,德之华也。”的确,任何艺术都是人类情感的表现,音乐在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和精神境界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利用音乐欣赏可以帮助大学生们塑造出健全的人格,提高精神文明。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等影像资料,以便于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并直观感受音乐的内容。而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发现音乐家的性格以及他们做人的方式,在这期间,我相信大家多少都会受到启发。看着音乐家们的经历、听着他们的作品而感受出做人的道理,不断地反省自己,促进自我的完善,拥有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我们通过欣赏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能够认识到贝多芬在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同时更希望能够追求美好的理想和幸福人生,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揭示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悲怆”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磨难,体会到内心的痛苦,但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与命运的抗争,表现出贝多芬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他通过音乐把生命中自我的力量展示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到无限的尊重和敬畏。这种激昂的旋律能够振奋大学生们的精神,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加努力奋斗,在精神境界上得到了提升。

三、使大学生了解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从而深化自己的爱国情感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民族民间音乐也伴随着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内容丰富多彩。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形象,传承我们民族的音乐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而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更应充分认识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通过欣赏我国的民族音乐,能够认识到我国的艺术文化,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大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通过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我们了解到中华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坚强不屈的精神境界和伟大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整个作品气势磅礴。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章连成一个整体,作品还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虽然这部作品写在抗日战争年代,但是在今天,它对于我们的意义还是十分重大的,它是那样的豪放强烈,那样的铿锵有力,始终激励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听到这样的作品都能唤起大学生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

音乐欣赏教学是个长期的过程,经历了时间的积淀,大学生在期间得到的是宝贵的财富,通过师生的互动良性循环,使学生的素质有所提高;在校园里也应广泛地开展音乐活动,举办各种艺术文化交流讲座等等,开拓大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能促进他们内心境界的不断升华。总体看来,高校开展音乐欣赏具有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大学生全面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合音乐欣赏 篇4

一、大学音乐教育中综合体验式音乐欣赏教育的内涵

情感是艺术内容表达所必不可少的要素, 甚至可以说这是艺术表达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音乐艺术在情感表达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比于其他的艺术种类, 它在情感表达方面具有真切、直接、生动等特点。所以, 欣赏者会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对音乐作品产生综合体验式的欣赏。

大学音乐教育中综合体验式音乐欣赏, 就是将音乐的相关方面和体验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对音乐进行欣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欣赏者不但应对音乐形式加强注意, 而且应该对音乐形式所展示的美加以陶醉, 在此基础上对音乐内在含义进行体会和把握, 在体验的时候应充分发挥联想、想象的重要作用。同时在进行综合体验式的欣赏时, 欣赏者应对自己的心理功能进行充分的调动, 从而实现音乐内容和形式有效结合, 对音乐进行准确的理解和体验。

二、大学音乐教育中综合体验式音乐欣赏教育的特点

1. 在综合体验式的音乐欣赏过程中要求对纯音乐进行欣赏。

音乐的欣赏者应该对音乐进行认真倾听, 并且对一些乐理知识、音乐要素等知识有一定的掌握。

2. 在综合体验式的音乐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应体会到人生

的意义, 从而对广阔的内涵进行进一步的把握, 对音乐中的情感内容加以充分的感受。欣赏者在综合体验式的欣赏过程中还必须认识到乐曲感情所包含的内在含义, 这样才能全面、正确的了解到作曲家的生活背景、创作思想, 也才能充分感受到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内容, 达到准确、深刻、完善的情感体验。

3. 在综合体验式的音乐欣赏过程中还应充分利用想象

的效力来实现现实和音乐的有机结合, 从而更加接近现实生活。音乐的综合体验式欣赏者应将感情、生活体验紧密的结合作品。在这个过程中, 欣赏着者不但应有直接感知的能力, 还应学会在音乐欣赏时联系自身的生活实践和情感经历。在综合体验式欣赏中, 多数情况下情感体验要求欣赏者能够充分理解音乐作品、将音乐作品的情感和自身的生活实践、亲身经历结合在一起。

4. 在体验的过程中不同的欣赏者会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

在综合体验式欣赏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 对于同一部音乐作品, 因为欣赏音乐者的不同而有不一样的体会和感受。在情感的类型中乐曲是具有确定性的, 所以在欣赏的过程中不同的, 甚至相悖的感情性质理解是错误的。但是因为欣赏者在阅历、能力、生活经历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所以还是经常性的出现上述情况。在大学音乐综合体验式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出现情感体验的差异, 只要性质是基本相同的即可, 不需要完全一样。因为完全一样的理解也是对音乐作品本质的违背, 这不利于欣赏者感情的表达。

三、结语

大学音乐教育中综合体验式音乐欣赏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不但可以使得学生艺术涵养得到大幅度提高, 而且还可以使其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都得到扩散, 不断激发其灵感。在人类历史的发展史上, 音乐与民族、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政治以及音乐与文化等都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 这种大学音乐综合体验式的欣赏教育就是在大的文化背景中对音乐作品加以聆听, 这样能够使学生有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和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音乐展现的视角进行全方位的感受, 对音乐进行细致体验可以使得相关的多元文化有新的认知和感悟。所以, 大学音乐教育中综合体验式音乐欣赏教育应得到大力的推广, 这样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 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音乐作品的内涵, 更好的把握作品, 也可以使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许勇三陈世宾.《20世纪音乐结构因素的主要特征》[J].音乐研究.2001, 45 (2)

[2]廖家骅.《音乐的直接欣赏和间接欣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32 (3)

[3]邹敏华.《音乐审美中的视听联觉与创造性思维》[J].中国音乐.2006 (4)

音乐综合活动《手指谣》 大班 篇5

一、活动名称:

音乐综合活动《手指谣》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观察以及幼儿手形的变化,发展幼儿丰富的想象力。

2、能够根据音乐形式创编歌曲。

三、活动准备:四幅示范画

四、活动过程:

1、与幼儿进行沟通,培养感情。——小朋友谁最喜欢老师可以来抱抱老师,谁愿意做老师的大树桩(幼儿盘腿座地)

2、手的游戏。

——老师伸出手,说:“这是我的手,小朋友你们的手呢?”(小朋友伸出手。)

——老师提问小朋友:“你的手可以干什么?”(小朋友用手做造型)。“老师的手可以变好多东西,小朋友看一看。”老师一边绕线转手一边用手变造型。“我用小手变小伞。”边拍手边做,老师演示完后,小朋友用手来做动作

——老师与幼儿一同跟音乐变换手形。

——比一比谁的小手变的东西最多。

老师:“我用小手。” 幼儿:“变 ╳ ╳。”

综合音乐欣赏 篇6

[关键词]《影视音乐欣赏》教学目的教学优势

艺术欣赏类课程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鉴赏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影视音乐欣赏》课程作为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已成为不少高校针对文理科大学生开设的一门艺术课程。如何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有必要对这门学科进行认真、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一、何为影视音乐

影视艺术是一门视听艺术,人们同时运用着视觉和听觉这两个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进行欣赏电影、电视。画面与声音是影视艺术中不可划缺的部分。影视艺术的声音又包括:人物语言和音乐、音响。

音乐是人类文明史上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其艺术形式已趋完善。而音乐对于影视艺术来说,则是一门年轻的艺术。

影视音乐是影视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主题歌、插曲、片头音乐和情景音乐等,与其他形式音乐相比,它一般要从视听统一的角度,考虑与剧情、画面结合的关系。影视音乐是指为影视而作的音乐,影视歌曲是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使歌曲内容更具体明确,更具有感染力。它借助影视艺术的魅力得以传播,并长期流传,而主题歌直接阐述主题。如:《敢问路在何方》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歌曲,音乐昂扬向上,主要表现了唐僧师徒四人赴西天取经,不畏艰险,踏平坎坷,战胜妖魔最终修成正果。《滚滚长江东逝水》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三国演义》是一部浩瀚的历史长剧,音乐表达的是一种厚实凝重的风格。再加上独唱演员浑厚的嗓音,给听众一种荡气回肠、回味无穷的感觉《好汉歌》是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音乐是作者创作音调与民间曲调《锯大缸》动机的融会创造。可谓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同时运用了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生动地塑造了梁山108将的形象。

《影视音乐欣赏》是一门年轻的艺术类课程,正因为“新”,所以,《影视音乐欣赏》课程在全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材,出现了随意、松散、杂乱、“各自为政”的不规范局面,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合理、科学地构建《影视音乐欣赏》课程,是我们当前急需认真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

二、音乐在影视中的重要作用

影视音乐是为影视作品创作的音乐,它是依剧情的发展创作出来的,它的特殊本质体现在影片中音乐与画面之间的关系中,体现在这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中。我们更可以用音乐去感受电影、电视,体验到纯音乐所不能够达到的想象领域,了解音乐在影视中的诸多特性,充分发挥音乐作为一种时间艺术和听觉艺术的魅力。

电影、电视在进入千家万户的同时也带来音乐,影视歌曲就是大众比较喜闻乐见的一种以传媒为载体的音乐艺术形式。从早些年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主题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电影《黑三角》主题曲)、《牧羊曲》(电影《少林寺》主题曲)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霍元甲》、《上海滩》等电视剧地热播,致使万人空巷,其主题曲也唱遍大江南北,再后来的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的插等等,直到现在影视音乐几乎已经侵占了普通百姓的整个视听领域了。这些优秀的影视歌曲早已深入人心,可以说这些优秀的影视音乐也使影视剧本身大放异彩,但反过来,优秀的影视作品成就了影视音乐的传播。近年来,有几部电视连续剧深受观众喜爱,其中有一部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认为此剧获得成功的原因除了剧本好,演员优秀以外,电视配乐真是为其添色不少。此剧曲作者作曲家关峡大胆创新,一改以往片头、片尾主题歌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以交响乐为电视配乐,以“主导动机”的专业创作手法,把影视音乐提升到更高的艺术层次。这非但没有引起“曲高和寡”的现象,还得到观众的喜爱,好评如潮,恰恰是这种直指人心美好音乐让观众在观看剧情时燃烧激情,亦在欣赏音乐时得到审美享受。

三、《影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方法

《影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对影视音乐的历史、发展状况与音乐的制作过程、制作技术等等介绍,让学生了解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特性与音画关系以及音乐与影视不可分割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喜欢音乐及影视艺术:学会鉴赏影视音乐,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中欣赏美,评价美的素质:因此,《影视音乐欣赏》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

优秀的电影、电视主题歌和插曲,往往是画面的补充或深化,能更深地揭示影片的主题思想,刻划人物的内心情感,因而要结合影视的情节、人物性格来欣赏影视音乐。影视音乐大多具有地方色彩与时代特点,这也是欣赏时应当细细品味的。

在《影视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影视作品,通过听、看、唱、创影片中的主题歌曲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多彩的荧屏世界以及影视音乐的多种存在方式,感受主题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创作力,及对音乐风格的把握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和视觉影像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和魅力,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影视音乐欣赏》的教学中,为了突出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老师在新课开始时,首先选一段学生很熟悉的,只有演员表演而无对白的电影片段,如卓别林的喜剧或《猫和老鼠》的动画片,先去掉背景音乐给学生欣赏,再欣赏带背景音乐的影片,让学生进行对比、探究音乐在其中的作用,使他们自己发现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四、《影视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优势

(一)影视音乐审美的普遍性、通俗性与教育性

作为“声画合一”的艺术,影视艺术比起其他的艺术样式对受众有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带给观众无法拒绝的视觉奇观和听觉享受。一方面,通过高科技的拍摄手法,使观众能更加容易的从影视艺术作品的画面和表现手法上获得愉悦享受。另一方面,影视艺术在听觉上也能给观众愉悦的审美享受。悠扬的音乐旋律,精彩的人物语言都能给人以娱乐享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从影视作品传播媒介逐渐普及开始,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宏扬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影视作品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些作品在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以深刻的

内涵唤起观众深入地进行对社会现实问题和自身处境问题的思考,并予以启发,深受观众的好评。它们的主题音乐或优美抒情、婉转缠绵、意境悠远或粗犷浑厚、铿锵有力、朗朗上口:歌词委婉含蓄、或通俗明了而被观众广为传唱。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与生俱来地具备了丰富深刻极具教育启发性的内涵,其主题音乐更是剧情内容的高度概括与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心灵被感动,情感被调动,情绪被感染,使影视作品更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大多数的影视主题音乐都是展现本剧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生动形象地塑造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同时它也能让观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联想到剧情的内容。一曲《我的祖国》把人们带入战火纷飞的上甘岭:一曲《英雄赞歌》让人们永远记住英雄的王成《让我们荡起双浆》使人们想起祖国的花朵,《人说山西好风光》使人们记起了咱们村里的年轻人。因此,影视艺术中的教育性完全不依靠理性的说教,凭借媒介的强烈感染,观众的情感自觉的介入,在强烈的心灵震撼中达到审美的理解和领悟,从而与艺术作品的深刻宗旨和高尚内涵在精神上得到统一。许多优秀的影视音乐作品具有普遍性、通俗性大众传媒的基础,更能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的基础上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由此看来,不管是影视艺术的创作者,还是作为欣赏者的观众,都不约而同地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审美心理,无形之中把教育性看作为影视美的重要因素。

(二)为学生营造探索与创造的空间,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个性

在新世纪中,知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创新与创造成为日常工作的主要基调,把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索、反思与创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是一个优秀的教育递送媒介,教育信息贮存媒介,在提供创新环境与创造性学习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进行《影视音乐欣赏》课程中,通过网络提供的协作学习环境,学生首先可以就某一感兴趣的音乐或影片自主学习,并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其次,学生可在网上与同学、教师相互探讨,着手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可以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创新观念、想法,为《影视音乐欣赏》课程增添有利的新资源。这样,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其协作能力、探索能力、创造能力,并使之具有面对新问题的勇气和自信,从而使个性得以全面的发展。

论音乐编辑的综合素质 篇7

一、文化、艺术常识与修养

当代音乐编辑行为涉及多种媒介和多个领域, 要想更好地完成其工作, 往往需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这些媒体和行业的基本情况。大众文化传媒领域和艺术相关产业越是发展, 音乐编辑职业的边缘性与交叉性特点也就越是明显。当代的音乐编辑者, 不但应该掌握全面的音乐学知识, 还应该能适应当代媒介发展的高技术化属性, 适应当代艺术的多维性特征, 由此掌握多种文化、艺术常识, 具备文字、图像、造型、影像等相关艺术形态的多方面修养。

因为音乐编辑工作有这种需要介入多个文化艺术产业领域、综合运用多种艺术知识的特性, 有人将音乐编辑冠以“杂家”或“通才”之谓, 认为音乐编辑必须全方位地深入掌握多门类的艺术学知识, 努力成为无所不知的“奇才”。这种看法显然过于偏颇。首先,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年代, 音乐编辑活动正在不断介入各种传媒和文化产业的传播过程中, 其工作对象也越来越呈现出多维度性、综合性。如果以“样样精专”的标准来要求音乐编辑, 只会让从业者和学习者盲目地将有限的精力消耗在对知识持续不断的汲取和消化上, 使学习的过程变成“东一耙, 西一帚”, 而无法专注于音乐学科上的精益求精。其次, 一个“样样通”的人, 往往存在“样样松”的毛病。我们不能都按照“大儒”的标准要求音乐编辑人才:一个涉猎过多的人, 其结果往往是什么都略知一二, 同时却缺乏真正有敏锐的发现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慧眼”, 人云亦云太多, 真知灼见颇少。很显然, 这种情况并不利于音乐编辑行业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 在当下的知识海洋中, 一个人的知识无论如何丰富, 总会有所谓的“盲区”。没有一个学者能“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通晓各种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理论。笔者在此引用欧阳维诚在其论文《编辑知识结构的界定与评判》中的观点, 将编辑应掌握的知识, 分为“基本域”与“生成域”两大体系。 (1) 这样, 对音乐编辑来说, 与音乐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是编辑者必须系统学习并牢固掌握的, 属于“基本域”范围, 而其他的文化、艺术常识则属于“生成域”范围, 是音乐编辑者在工作中可能遇到或偶尔遇到的, 编辑者可以在日常学习、工作中作为修养性储备来积累, 未能掌握的知识盲点可在短时期内以参加岗前培训、查阅资料、向专业人士请教等方式来“突击”学习。

编辑者可能用到的文化、艺术相关知识, 包括美术学常识 (绘画、雕塑、建筑、摄影、波普艺术等) 、文学常识 (论文等应用性文字、散文、小说、诗歌等) 、综合艺术形式 (戏剧、电影、电视剧、舞蹈、曲艺、杂技, 乃至舞美艺术和技术等) 、大众传播学理论 (传播学概况、新闻学、出版学) 等。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 应该以基础性、实用性和宽泛性为前提, 使音乐编辑学习者在广泛的相关领域中有所涉猎。同时应该考虑到, 对这些文艺知识及其所属专业领域而言, 音乐编辑具有“潜在从业者”和“边缘参与者”的性质。让学习者尽量了解相关行业在当代发展的前沿趋势, 可以使其具有在参与过程中快速融入专业团队并进入工作状态的能力。

二、政治素质

作为承载文化传播使命的音乐编辑人, 应该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相关的法律知识。这也是从事这一职业的人所拥有的“音乐人”和“媒体人”的双重身份属性所要求的。

我们不能否认, 作为专业音乐把关人和审核人, 评鉴音乐作品质量的根本标准, 应该是音乐音响良好的听觉感性样式。音乐审美活动的根本目的, 在于让音乐用有“意味”的感性力量打动人心。在音乐审美活动之中, 起主导作用的是感官的体验与想象, 其对象不是抽象的观念或思想体系。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对于音乐作品的评判, 不应过量地掺杂意识形态因素。音乐作品和素材是否能与节目内容高度契合, 是否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是否与电影、电视画面、文学、戏剧协调统一, 应该是音乐编辑评判艺术作品中的音乐的基本标准。但同时, 我们也不能否认:音乐除了具有艺术审美价值 (即音响形式能带给人足够的感性上的听觉享受) 之外, 的确也肩负着教化、宣传、教育的功能。无论是孔子提出的“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还是柏拉图的“理想国”理论, 都强调了音乐在政治宣传和道德教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 音乐作为上层建筑之一, 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紧密关联, 且互相作用。因此, 消解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完全否定艺术从业者应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 也是不恰当的。

另一方面, 音乐编辑人作为媒体从业者之一, 既是专业音乐人, 也兼具新闻媒体从业者、大众传播媒介中“传者”的身份。因此, 作为媒体人的编辑, 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洞察力和敏锐感。这既是其作为媒体从业者的社会身份决定的, 也和其所编辑的对象的复杂性有关。媒体音乐编辑者的工作对象往往具有综合艺术的特征:平面媒体的音乐编辑除了要审核和处理大量的音乐素材和作品外, 还要对与音乐文化密切相关的歌词以及其他音乐类文字创造物进行“把关”;广播音乐编辑除了审核、加工和剪辑音乐素材外, 还要综合把握解说词等语言文字材料;电视、电影等行业的音乐编辑, 要能把握音乐与画面的关系、音乐与语言的关系……这些都需要编辑工作者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关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对国内外瞬息万变的政治形势具有敏锐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在当代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 信息传播的方式从原来的精心挑选、中心外扩, 变得越来越分散化、自由化、巨量化, 也越发显示出世俗化、娱乐化和全民参与的特征, 这对编辑人员的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 主流媒体的艺术信息传播质量, 直接影响着普通民众的政治信仰态度、道德取向和艺术审美层次。越是在舆论多元、开放和平等的环境下, 媒体从业者就越应该将健康的思想观念和高审美层次的艺术文化不断传播给大众。与在封闭的舆论时期控制传媒的方式不同, 当代舆论环境下, 编辑的工作方式应该是宽容而健康地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追求潜移默化。

三、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也是音乐编辑作为出版和传媒行业从业者必备的素质。这种意识主要体现在编辑者对自身所代表的出版、传播机构的出版权的保护, 以及对著作人 (创作者) 权益的保护。

作为传媒、出版及制作行业产业链的中心环节, 报纸、杂志、图书等出版行业的音乐编辑, 应自觉维护自身所代表的出版者的利益, 使之依据报刊出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依法享有作品的“专有使用权、版本权利、删改权、摘编权、转载权及标注作者身份权等基本权利”。 (1) 《著作权法》也明确将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录音制品、录像制品纳入著作权保护的范围内。 (2) 很显然, 参与电影、电视、广播等的传播内容制作的音乐编辑, 由于介入了这些信息的构建过程, 所以也应依法享有著作权的一部分。《著作权法》规定:“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 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 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 (3) 可见, 编辑者在编审、加工与音乐相关的作品的过程中, 应对自己实施的那部分工作负法律责任。运用这些权利时, 编辑者应时刻拉紧“法律”这根弦, 维护自身代表的出版、传媒、生产部门的利益。具体地说, 这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编辑对音乐及其相关作品的加工也属于创造性劳动, 若有人侵害编辑者“首次”、独特的编辑成果时, 亦应拿起法律武器, 捍卫自身权利。

第二, 编辑者在使用音乐作品或音乐素材进行出版、加工和再生产时, 应注意原作的版权问题——选用他人的音乐作品应注明、讲明出处, 取得作者的同意, 必要时签订合同, 并咨询专业法律人士, 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在广播、电影、电视等媒介工作的音乐编辑, 应尽量在已获得授权的各种音乐资料库中甄选音乐资料, 以避免版权纠纷。

第三, 应避免原作者或原作品自身的著作权纠纷牵扯到出版、传媒行业。编辑者应采取广泛查询和搜索作品相似度、与投稿人签订合同、发表“文责自负”声明等多种方式, 规避被原作者的剽窃、抄袭等行为牵扯到的可能性。

第四, 应向原作者申明出版机构的专有使用权, 及时向作者告知最迟答复时间和“拟用”或“弃用”的通知, 避免一稿多投现象, 以防止出版机构利益受损、版面资源浪费和出版物可听度及可视度的降低。

至于对原作者著作权、名誉权的保护, 至少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第一, 应尊重创作者的著作权。编辑者既不能擅自将未经发表的他人作品据为己有, 或因对内容修改较多就在作者栏添上自己的名字, 也不应过度加工和过度修改, 以免损害作品的完整性与独创性。删改权虽是编辑者的一项权利, 但切忌滥用。编辑主体对作品的删改与加工, 更多应是“锦上添花”式的, 是以提高作品质量为前提的, 在没有原则性问题的前提下, 应尽量避免对作者的观点和关键内容做改动, 如确实需要做重大修改, 应获得原作者的同意。在广播、电影、电视等行业中, 个别音乐编辑为了追求工作效率, 压缩成本, 采用投机取巧的方式, 利用先进的音乐编辑软件, 不经过原作者允许, 就对尚未获得版权的现有流行之作进行各种技术编辑, 将其改头换面, 欲达到“神不知, 鬼不觉”的效果。这种做法严重损害原作者的著作权, 不仅应受到谴责, 还应受到相应的制裁。

第二, 应尊重创作者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 不透露第三方的商业机密。在平面媒体、电台、电视台、新媒体从业的音乐编辑, 注释和介绍音乐作品和相关文化信息时, 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用词上力求准确, 在内容上力求真实, “切忌滥用词汇, 夸大或者缩小事实, 更不能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去推测, 对于把握不准的地方, 应该请教专业的法律人士, 或者查阅有关法律的条文”。 (4) 那种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和“耳朵”, 发布未经核实的信息的编辑活动, 是对所涉的创作者和其他主体的严重侵权行为。

四、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精神

每个职业的从业者都应自觉遵守与自己的职业活动相符的道德准则、伦理规训, 拥有职业情操, 这是一种我们经常提到的职业精神。最近三十余年以来,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 我国大众传媒事业发展迅猛, 音乐编辑职业也不断参与到更多领域的媒体建设之中。但应该看到,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都难免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发展不够平衡、不够同步的现象。大众传媒领域也是如此:目前, 相对于产业总体上的迅猛发展态势, 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建设方面则暴露出明显的滞后状况, 在个别方面甚至出现了今不如昔的暂时性倒退。当前音乐编辑从业者存在的职业道德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随着编辑部门广泛参与管理、经营活动, “金元稿件”、“有偿节目策划”、“节目赞助”等事物频频出现, 这固然是大多数音乐类刊物和音乐类节目因自负盈亏而力图适应市场化发展所造成的必然趋势, 但却使得一部分音乐编辑不再把作品的质量作为最重要的甄选标准。

第二, 个别音乐编辑者滥用手中的发表权、策划权, 将其作为换取个人利益的手段。其中有的编辑对创作者和赞助商的现金或其他形式的经济馈赠, 采取一种暧昧的态度, 甚或公然索取, 这已经越过了道德的藩篱, 触碰了法律的“高压线”。

第三, 少量编辑者忘记或忽视了大众传播媒体信息和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原则, 对与音乐相关的文化新闻和事件, 采用策划、炒作伪新闻, 编造假信息的方式, 以达到吸引公众关注, 提高收听率、收视率, 营造个人工作业绩, 甚至获取不当经济利益的目的。

这些现象, 不但让音乐编辑职业开始游走进“亚健康”的灰色地带, 甚至开始涉及触犯他人权益、公然收受贿赂等重大问题, 对职业声誉和行业建设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提出, 要大力加强音乐编辑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建设。

首先, 应将提倡音乐编辑人员的职业自律性摆在重要位置。从学习阶段, 到岗前培训阶段, 再到日常职业化教育阶段, 应时时刻刻向音乐编辑从业者强调媒体人和新闻人职业道德意识的重要性, 让传媒人真切意识到:其拥有的对音乐和相关文化产品的审核权、选择权和出版权, 是服务于创作者和受众的“工作权利”, 而非“权力”。对于由公众赋予的工作权利, 编辑者应该树立起服务意识, 满足创作者的音乐传播需求和受众的视听欣赏需求, 绝不能利用职权满足私欲。

第二, 要健全职业规范, 作为职业道德建设的有力保障。传媒领域发展迅速, 新技术的涌现和网络的普及让新的传播媒介不断出现, 比如手机媒体、互动电视、动漫游戏等, 但目前我国关于新闻职业化的规范条文中涉及从业者职业道德问题的叙述, 大多还只限于面向大众传媒产业总体的原则性概括。至于涉及具体行业的“可操作的具体职业规范的细致约定”, (1) 显然亟待修订和填充。笔者在此呼吁, 国家有关部委和行业管理部门应尽快着手制定可行的行业职业化规范细则, 以提高传媒产业的职业规范水准。

第三, 应加强全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伦理观建设。如果说上述对于职业道德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音乐编辑从业者的道德性规训, 那么传媒产业全体从业者的职业伦理建设就体现着传播领域操作规程中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对它的提倡, 不仅是社会伦理的需要, 更是对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遵循。在音乐传播链条中, 音乐编辑职业具有“策划者”、“审核者”、“把关人”和“推介人”的社会角色, 因此必须在这种角色伦理的规定下, 将职业伦理内化和落实为从业者个人的道德体认。作为对创作者的音乐产品进行审核与把关的人, 音乐编辑需要求贤若渴的心胸和气度, 乐于成为优秀作曲家和优秀作品的“伯乐”和“策划者”, 甘于为优秀创作人才提供良好的平台。作为精神产品的“推介者”, 音乐编辑应把为大众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看作自己的职业使命。

五、创造性的编辑思维

音乐编辑者的工作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 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同时也必须努力去发现和编辑新的艺术作品, 统合音乐创造物和相关文化知识。如果将编辑活动当成一种只具有专业技术性的行为, 忽略了编辑过程所能产生的创造性价值, 就会让音乐编辑工作变成机械化、墨守成规的重复性劳动。我们应该看到, 编辑过程必须追求对音乐作品和音乐素材的“优化”, 并力求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 体现创意。编辑的思维活动应包含那些充满着灵感火花的创造思维, 并包括对音乐和其他综合艺术形式的不断开拓。音乐编辑的创造性思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

首先, 是兼顾具体和多维的“综合”。编辑工作中的思维过程总是具体、繁复的。平面媒体的音乐编辑不能放过作者的每一处遣词造句、标点符号, 审核乐谱时, 更是不能放过每一个音符、休止符甚至装饰音的写法和用法。电台、电视台、音像出版单位的音乐编辑, 更是要对音乐作品的各种形式要素进行分析与判断。而在这种具体化的认识过程中, 必要的分析、比较、抽象能力, 又可以帮助编辑更好地认识被编辑对象的深层品质, 因此音乐编辑的思维特征又具有多维、发散的特点。根据当代传媒多维、多元整合的特征, 音乐编辑活动的直接对象越来越复杂, 早已从原来的单纯音乐音响或音乐与文字综合的形式, 向着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中的综合性艺术转化, 音乐作品往往也综合了图像、影像、文字、语言、舞蹈等多种内容形态。面对如此复杂的媒介态势和对象态势, 音乐编辑的思维必须是多维的, 能够考虑到各种艺术内容在综合过程中的特点及其相互的协调性, 并用立体、开放的视角, 审视和评判艺术领域的现象。在兼顾具体和多维的基础上, 编辑者利用自己广博的知识结构, 综合分析和加工各层面的艺术元素, 最终会形成既具有宏观立场又不失微观细节的综合性思维模式。

其次, 是弱化思维定势后的“发现”。创造性的发现思维, 要求编辑者必须有一双能够发现艺术作品的不落平俗之处即其“闪光点”的“慧眼”, 能在堆积如山的艺术作品中, 快速发现具有创意价值的作品, 并善于在浩如烟海的音乐素材中, 迅速找到哪些是既符合节目表现需求, 又能够唤醒受众的聆听机制的。要培养这种发现性的思维, 编辑者首先必须摆脱一些消极的思维定势, 比如盲目服从大众欣赏惯性的从众心理、盲目推崇名家一切作品和一切观点的“名人崇拜”、安于套用流行艺术文本样式的“八股主义”等。这些思维定势, 会让编辑行为踏入因循守旧的老路, 缺乏创新的动力, 失去不断改变和突破自我的可能性, 因此是编辑者们应该努力克服的。

第三, 是高屋建瓴视角下的“批判”。很显然, 一个只能看到优点、缺乏批判性思维意识的人, 无法成为优秀的编辑。编辑工作总要在众多的艺术作品和素材中, 做出合理的甄选、审核与再加工, 因此, 对于艺术对象的批判性解读就是其必须具备的一种思维模式。编辑者在阅读和听赏艺术作品时, 应该时刻提出诸如这些方面的问题:综合艺术形式要素的结构比例是否合理, 能否符合综合艺术形式的协调性原则;是否满足了人的听觉感性和心理活动规律的需要;是否具有创意性;是否和已有的艺术作品存在形式要素上的雷同;情绪内容上是否健康;与音乐文化相关的文字作品是否存在逻辑性错误或在考证时遗漏了重要的信息资料等。这些批判性的提问形式, 可以让编辑者用“扬弃”的态度来面对信息爆炸背景下良莠不齐的艺术创造物, 用理智、清醒的态度接收和选择那些优秀或有用的资源。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批判性的思维必须建立在上文讲到的、编辑者所应该具有的音乐及其相关文化艺术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只有将视野拓展到广阔的文化大局和全面的艺术现象中, 音乐编辑才能发现那些具有真正价值和真正创造力的作品。

需要指出的是, 音乐编辑者在树立主体的创造性思维时, 应注意将个体思维不断融入编辑部门的群体意识和传播过程的全局意识之中。编辑不仅要考虑如何让自己的编辑思想和思维方式符合传媒机构的整体性战略布局, 符合群体性的价值取向, 更应在编辑部门整体的谐和人际关系与活跃互动中不断寻求新的编辑创意。出版、传媒产业中的编辑部门, 往往具有和谐、融洽、活跃的工作氛围, 编辑们海阔天空的交谈, 往往能不断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应该说, 大多数的编辑创意, 都属于这种群体性创意的产物。

六、灵活的商业思维

当代大众传媒产业正面临着在融合中快速转型的局势。市场的加速扩大和制度的不断更新, 为传媒产业带来了机遇, 也带来了挑战。在“转企改制”的整体规划下, 近几年来, 许多传媒机构获得了独立的法人资格。虽然重要的人事任命可能仍然由主管机关负责, 但这些机构大多已经拥有了经营自主权, 并按照现代公司的机制运作。现代媒体机构通过自身的运作, 能产出巨大的商业价值。近几年来, 许多传媒机构采用多方融资、参股控股、借壳重组以及吸引投资基金等商业手段, 优化了传媒产业的资源配置, 形成了经营性企业, 其中不少更是以全新的传媒集团的形式整体上市。仅2011年, 包含三十多家上市公司的传媒板块就以“跑赢大市”的表现成为当时低迷股市中的一大亮点。目前, 在沪、深上市的传媒股, 已经涉及出版、广播影视、动漫、广告、网络、信息等众多媒体业态。 (1) 在这种商业运作的大潮中, 传媒产业要为保持自身的良性运转而营利, 就必须要考虑到媒体为其他企业做宣传所能带来的效果, 要满足企业通过传媒实现商业利益的需求。

当代音乐编辑广泛参与着多种大众传媒形态的运转过程, 其中不但涉及媒体资源的供应环节 (如各种影视产品、广告、音像制品的制作公司的音乐编辑工作) , 更涉及产品服务生产环节 (如平面媒体、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的节目策划、编排、制作、包装及市场营销等) , 可以说其价值有全产业链化的趋势。音乐编辑从音乐策划环节开始, 就要参与市场调查, 研究音乐相关产品的定位、受众群体和可能获得的广告投放内容与经济回报率。目前, 艺术产品的营销过程已经从过去的产品成型之后再推广, 转变成从策划过程就介入, 并贯穿全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在节目筹备和策划过程中, 参与者要综合考虑市场的接纳程度, 多方筹措资金, 利用出售冠名权、广告位等方式获得投资和赞助。许多音乐节目和影视剧, 还未开播就已开始取得商业回报。

在音乐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编辑者更要综合考虑音乐艺术产品的整体包装问题和节目编排、播出时段等问题。讲究艺术商品包装, 就要求将市场营销学的相关概念引入音乐及相关艺术产品的传播领域, 这是传媒产业化、市场化的需求。作为音乐策划、传播者的音乐编辑, 应思考如何利用语言文字、图像、造型等多种手段, 对艺术品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合理修饰。如今的艺术传播过程, 早已不能仅限于将艺术内容直接传达给受众。编辑人员必须综合考虑欣赏者的审美习惯和需求, 以更易受人关注的方式将作品传递出去。因此, 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创意性思维的产品, 才是最容易有市场的。

在节目的加工、编排过程中, 编辑者不仅要推出具有优秀品质和感染力的产品, 更要考虑编排的合理性。比如:节目或项目推出的时间点是否合理, 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吸引收视或收听群体;节目段落的停顿点是否有利于广告的插入等。

音乐编辑人的商业性思维, 更体现在对发行、宣传等传媒产业链后期环节的参与上, 如产品生产后应该本着何种策略投向市场, 采用何种宣传媒介和播出范围 (例如全国还是地方) , 多采用哪类广告赞助内容, 在电视和网络上的播出保持多大的时间差等。若节目和项目获得成功,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开始显现, 编辑人员还应趁热打铁, 借助节目品牌的价值, 进行后续产品的开发和深度挖掘工作, 凸显节目的附加效益和长期效益。在产品的进一步开发过程中, 编辑者可以从专业的收视、收听调查机构获得大量的市场反馈信息, 调整下一步战略, 将节目的专业性、影响力和传播潜力进一步提升。 (1)

通过分析音乐编辑介入音乐传媒商业化运作的全局性过程, 我们更能清晰观察到为何许多从业者和研究者将音乐编辑职业及其相关人员归为音乐传播过程的中心环节:在当代传媒快速产业化的进程中, 从传媒资源的开发、生产, 到营销、副产品开发、信息反馈和进一步再生产, 每一个环节的规模化、优质化运行, 每一项商业价值的萌发与催化, 都需要也确实有着音乐编辑敏锐的商业触觉和专业的经营理念的渗透。另外, 我们在研究音乐编辑从业者的商业化思维时, 也必须将其行为纳入传媒产业的“一盘棋”整体格局下, 探讨音乐编辑的商业思维在媒体不断整合并发挥影响的过程中应该有怎样的面貌。跨媒体的扩张与融合, 将为传媒产业的竞争环境 (包括编辑从业者的竞争环境) 和工作特征带来更多巨大的甚或根本性的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 如何获得并积累自身的优势, 或许是每一个媒体人都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注释

1参见欧阳维诚《编辑知识结构的界定与评判》, 载《编辑之友》1987年第6期, 第4-5页。

2《报刊出版管理法规汇编》, 贵州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出版管理处2000年印制, 第162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2002) , 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 2007年3月28日。http://www.sipo.gov.cn/zcfg/flfg/bq/fljxzfg/200804/t20080403_369367.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修正) , 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2005年8月21日。http://www.gov.cn/banshi/2005-08/21/content_25098.htm

5侯广、刘艳花《浅谈编辑法律意识的培养》, 载《群文天地》2012年第6期, 第266页。

6陈力丹《我国传媒业的职业道德意识与自律建设》, 载《现代传播》2007年第1期, 第33-34页。

7参见吴飞著《编辑学理论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143 -168页。

8崔保国主编《2012: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第2-3页。

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问题 篇8

音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他们的言传身教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音乐是一门社会学科, 自身涉及的学科综合性远比理科的公式定理多, 要理清一个现象, 很可能要涉及社会学、人类学、统计学、民族音乐学、作曲理论等学科知识, 假若只从一个角度来阐述, 很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解之惑。所以, 从音乐教师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出发, 从对学生认真负责的角度出发, 以及对社会对人类做出贡献的角度出发, 培养音乐教师的综合能力势在必行。

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就是对音乐教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综合素质包括演奏能力、演唱能力、教学能力、反应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 音乐教师只会弹琴唱歌、组织课堂, 只需要各司其职, 单单擅长某一专业领域即可, 但实际上音乐教师是复合型人才, 换一种角度说, 就是要一专多能。

一、必备技能

(一) 演唱、演奏技能

演唱技能和演奏技能是音乐教师最基本的技能之一。这里对技巧方面不做过多的阐述, 但值得一提的是, 演唱或演奏时的语气和情绪等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果。比如弹琴生硬的教师, 音乐没有感情, 没有起伏变化, 学生很可能体会不到音乐的美感, 学到的是“死”的音乐。例如:笔者曾在北京西城区一小学旁听两位音乐老师的课, 一位老师性格活泼, 上课动情, 音乐语句表现明显, 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 很快就能把一首小歌曲完整地唱下来, 并且会模仿老师的语气;另外一位音乐老师比较严厉, 语气僵硬, 没有营造出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学生大多数手背到后面, 生怕挨批, 不敢动, 他们没有陶醉于音乐中的感觉, 而是为了应付大声地唱, 没有唱出乐句的美感。所以不难得出结论, 老师的演唱和演奏所传达的音乐感觉特别重要, 它不仅是判断教师音乐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 也是判断学生学习成果的有力佐证。

(二) 语言技能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媒介, 教师与学生交流的纽带是语言, 好的表达方式和措辞会让学生增加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教育者心灵的不可替代的工具, 教学艺术包括的首先是打动人心的谈话的艺术。”可见, 语言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1. 教师的语言不可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说话的艺术不应受到当前教学方法和传统模式的束缚, 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渗入到教学当中, 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正在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之中。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先行者, 音乐教师精妙的语言能将学生吸引到音乐殿堂中。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避免过度地使用“我”这个主语, 如把“跟着老师一起来唱”换成“用你们喜欢的旋律给这句歌词配上音高”, 效果就大不一样。

2. 教师的语言要以鼓励为主。在面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时, 教师要一视同仁地给予真挚而亲和的鼓励, 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使他们勤于思考并勇于回答、自信发言;当学生回答错误时, 不要追求答案的唯一性, 立即说“不好”, 可以换成“让我们再来想一想, 你会听出来的。”同时, 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多样性, 生搬硬套反而会适得其反。

(三) 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是教育界百谈不厌的话题, 下面我也来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

1. 要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掌握最有效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学生是教师的一面放大镜, 学生的行为习惯会越来越像教师。提高学生创造性的根本, 首先是要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 掌握最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创新型的音乐教师应具备崇高的职业理想、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是完成音乐教学工作的动力。

教师要掌握有效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热情, 要用自己的创造激情感染学生, 使课堂呈现出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

2. 善于运用通感。通感又叫“移觉”, 是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发生转移, 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 彼此挪移转换, 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通感在语文学习中经常被运用, 但我认为在音乐课中, 它也是不可缺失的培养创造性的手段之一。比如孩子们在演唱《卓玛》这首歌时, 我运用多媒体特有的音乐形式, 把具有西藏自然地理特点的图片与当地的特点进行对比, 找到藏族小卓玛和四川阿坝地区小卓玛的图片进行对比, 找来会跳藏族舞蹈 (锅庄) 的战友, 在同学们面前载歌载舞, 同时播放我演唱的《扎西德勒》MV, 使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感受到想象中出现的音乐画面, 一方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达到在通感中培养创造性课堂教学状态的预期目的。

3. 提倡赏识教育。教师不太喜欢调皮捣蛋的孩子, 但这些孩子往往极富个性, 想象力与众不同。如果教师只喜欢听话的学生, 在表演上力图追求统一, 那么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就会慢慢地被抹杀掉, 僵化的课堂会压制学生的灵感, 导致学生在表演时神情呆滞, 思维被禁锢, 毫无创造性可言。因此, 提倡赏识教育要有恒心和毅力, 面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答案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二、不断学习的能力

“学生有一滴水, 老师要有一桶水;学生有一桶水, 老师要有源源不断长流水。”传统文化是社会进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现代社会在音乐方面有很多观点和论断, 大都可以从传统中找到类似的原型, 并用它们的观点来论证和解释。我们需要从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中寻求自身发展的有力支撑点。

(一) 传统音乐的兼容性

近些年来, 国际上以“和”而著称的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以崭新的面貌和不同种族、国家、地区甚至不同文化背景的世界友人见面, 如孔子学堂。如今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均开设了孔子学堂, 他们的接纳态度表明我国传统音乐的国际影响力愈发深刻。伴随着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传统音乐在国际大舞台上崭露头角并深入人心, 所以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要充分关注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与人性相通, 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孔子有句哲理名言:“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我们的传统音乐可以融合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音乐文化。产生的时间、流传的范围及人们的习性等不同原因造成了音乐文化的千差万别, 有趣的是, 即使当时的通讯不发达, 人们比较愚昧, 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也有共通之处, 例如:西方中世纪时期, 教堂音乐占统治地位, 教皇通过对宗教音乐的统一达到了对人的统治、国家的统一;我国西周时期, 六代之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飨活动的六部乐舞, 它符合统治阶级的审美思想, 起到了维护奴隶制社会秩序的作用, 进而达到了对人的统治、国家的统一。

(二) 吸收传统音乐的养分

音乐教育是一棵常青树, 每个时代都在吸收着传统音乐的养分, 在传承的过程中, 教师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北京市对国学 (吟诵和吟唱) 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普及与提高, 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在传统音乐的研究中, 音乐学家们也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一个又一个理论成果, 他们的考察足迹遍布了中国的每个角落。

教师普及传统音乐就像工厂生产线的传送带, 将营养通过自己的影响输送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这种传统音乐营养的输送要从娃娃开始, 越早越好, 因为小孩子是一张白纸, 从哪方面培养就会吸收哪方面的知识, 如只听流行歌曲, 听到传统歌曲就会厌烦。所以传统音乐的普及应从幼儿抓起, 把传统音乐的种子深埋在他们的心灵中, 随着时间推移, 他们会肯定这种音乐, 并乐于主动演唱和演奏, 经过不断地塑造, 成为传统音乐的活的传播工具。当周围的人都对传统音乐感兴趣时, 我们也会被感染和熏陶, 也会喜爱传统音乐。

综合音乐欣赏 篇9

关键词:音乐教学,音乐欣赏,综合运用

大多数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一开始都抱有浓厚的兴趣,但课堂上老师只是介绍作品相关内容和欣赏音乐作品,或是对其中的某些要点做些简单剖析来加深学生们的印象和理解。这样的课程枯燥无味,课后学生的印象不深刻,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老师的教学过程也由主动变为被动,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也都会大打折扣。为了改变当前的现状,采用一些新型的音乐教学来替代陈旧的教学模式不可或缺。

想要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首先是要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之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对于音乐的知识面(专业基础和文化基础)有一些了解,看待事物也有自己的观点认识。在教学方法上沿用老的模式,肯定效果不大,那如何能保持他们最初对音乐课的兴趣呢?首先,应该让他们对音乐作品中的含义和内容上进行更广泛的探索,同时融入一些文化元素,让音乐欣赏更贴近学生已有的文学、历史等知识,就会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更容易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这些就需要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多方面的来展现音乐欣赏课。下面会一一列举各个学科在音乐欣赏课中的综合运用。

1 地理学科在音乐课欣赏课中的综合运用

针对中国民歌的欣赏,可以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来进行讲解,分析各地不同的民歌特点,如:北方地区气候严寒干燥,多为平原草原地区,人民普遍高大健壮,所以民歌的特点是嘹亮、高亢、质朴。而南方地区气候温和,山川河流较多,自然景观秀丽,土地肥沃,人民普遍小巧纤细,其音乐风格多表现为婉转、细腻、抒情。结合上述地理特点,以及讨论一些学生的旅游见闻,使他们更快更好的掌握各地民歌音乐的特点。

2 历史学科在音乐课欣赏课中的综合运用

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背景的影响,音乐的产生也会风格各异。教学中把历史知识贯穿到音乐欣赏课中,让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时,又增强了历史知识。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欣赏前先分析当时我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作者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出的作品,然后再听《黄河颂》《保卫黄河》等作品,使学生的内心受到触动,对于他们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也优于普通的教学。

3 政治学科在音乐课欣赏课中的综合运用

《乐记》说:“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就发现音乐与政治是联系在一起的。直到今天,音乐还是经常为政治宣传服务,因为人们总是会在音乐中接受别人的思想,而好的音乐也能引起人们的共鸣。音乐与政治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如:脍炙人口的歌曲《东方红》,早期经常反复在重大庆典上演奏,多次重复后,那曲调就此成了毛主席的“音乐标签”,到最后大家一听到《东方红》就必然要想起毛主席来。其实《东方红》原来是个陕北情歌,叫《芝麻油》,原来的歌词是:“芝麻油,白菜心,要吃豆角嘛抽筋筋。三天不见想死个人,呼儿嗨哟,哎呀我的三哥哥。”但被文人重填歌词后,旋律依旧但歌词就赋予了这曲调一定的政治性。通过这样的讲解,相信更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4 文学在音乐课欣赏课中的综合运用

音乐与文学在艺术上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音乐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文学知识,对于学生正确学习音乐作品有着很大帮助。如:欣赏《十面埋伏》,根据历史背景介绍这场战争,同时引用项羽著名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生动刻画出项羽当时战败后的焦虑和不舍爱人的儿女情长。

5 美术在音乐课欣赏课中的综合运用

同样,美术和音乐在艺术上也是相通的。人们常比喻美术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画面”。在音乐欣赏课中加入美术作品,同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的同时,展示世界著名油画——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与油画的同时,更深刻的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

6 结语

这种结合各学科特点的音乐欣赏课,创建了适应时代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让此课程能很好的与各学科的知识技能贯穿融合,极大的丰富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使学习的课堂更生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与积极性大大的提高,为学生开拓了愉快,宽松的多样化学习空间,有效的调动了他们学习知识和触类旁通的习惯,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了音乐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能力。

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音乐在促进人们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音乐欣赏课必将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散发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守华.高校音乐欣赏课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2):163.

[2]陈军.高校音乐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2(20):101.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音乐综合实践活动 篇10

一、以人为本,实施自主性实践活动

结合新课改相关理念和要求,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本,实践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性格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实施自主合作、互助探究的学习模式。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构建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系列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有效引导,鼓励创造和拓展,促进学生感悟艺术魅力,发展健康的身心。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中有关于“我的朋友”这一单元知识,它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和感知音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编旋律游戏,探索自主学习方式。跟随“七个小兄弟”的录音,结合带有七个音符标记的彩色画板,分小组进行游戏活动,当一方指出一种音符,另一方就唱出来,感受音符的高低和长短在音乐表险中的作用;也可以结合“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创编歌曲表演。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创编和实践,强化学生主人翁意识,也在组织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提升。

二、合作互助,展开合作性实践活动

现阶段的教育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需要提升学生的生活技能、合作交流技能,促进学生能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更好的与他人交流,融入到社会生活过程中。人才的形成,首先,需要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需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以及提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对音乐的感悟与欣赏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合作互助能力。结合小组合作教学策略,合理运用竞争机制,激发学生互助合作能力,拓展思维宽度与广度,实现资源共享。

例如:在学习“生肖乐园”这一单元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十二生肖歌”、“小花猫与小老鼠”等关于动物的音乐歌曲。分小组创编“生肖乐园”主题游戏活动。在小组互助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从旁引导,辅助生动活泼的多媒体画面和歌曲,引导每个小组自主创编舞蹈。小组成员选择自己喜欢的生肖角色,配上相应动作,边唱边跳,更好的展开自主合作实践探究过程。通过合作互助模式,加上竞赛式激励方案,促进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在合作过程中强化合作交流能力。

三、自主探究,落实探究性实践活动

音乐是一门艺术,对于音乐的学习,教师要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习惯。同时,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实践。释放孩童天真,挖掘学生潜力,在快乐的音乐教学氛围下,引导学生寻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小学音乐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应该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音乐教学和引导的过程中,逐渐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提升。

例如:学习“田野的召唤”歌曲时,分析其教学目标,感受意大利的民歌风格与特点,欣赏歌曲“美丽的村庄”,感受音乐舞蹈欢快的节奏。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创编舞蹈活动。通过分组协作,将学生分为唱歌组、打击乐器组、舞蹈组,各小组协作展开歌舞表演。小组内部自主探究和实践,与教师商量,创编出和谐的舞蹈、音乐演唱、打击乐器演奏等。由学生自主创编和探究的一系列过程学习之后,展开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结合小组自评、互评与教师总评等方式,进行学习方法和过程的反思。通过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机会,促进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上一篇:危机下的供应链管理下一篇: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