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体育名城

2024-06-23

世界体育名城(精选三篇)

世界体育名城 篇1

1 文化和体育文化

1.1 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 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 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笼统地说,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 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 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文化是人类在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 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所创造的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 (以文字为主、以图像为辅) 与声音 (语言为主, 音韵、音符为辅) 的体系总和。

用更简炼的文字表达, 则可缩写为:文化是语言和文字的总和。但这个提法, 必须在了解原义的基础上, 才能使用。不然, 就会让人有不够准确, 甚至是有点含糊的感觉。

我们认为文明是人类创造的, 区别于动物的一种改造自然, 促进人类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化, 则是对这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记载和表达。

1.2 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 广义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 在体育方面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往往是指有关体育的精神文明或观念文化。

本研究中的体育文化广义上讲主要是指人们在体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 能服务于全人类可持续发展所借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狭义的体育文化则是着眼于当前能更好服务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体育形式、内容、方式、方法等。

2 大连体育文化

2.1 大连体育文化概况

大连是我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 也是我国体育文化的摇篮城市之一, 是我国著名的体育之城。大连是一座体育名城, 被冠以“足球城”、“田径之乡”、“游泳之乡”的美誉。大连的体育文化内涵丰厚, 有着很深的文化积酝。大连建市一百多年来, 为我国体育事业培养了大批的体育人才。大连的篮球、足球、田径、游泳、排球、自行车、帆船、柔道、曲棍球、垒球等项目的诸多优秀队员散布于全国各地……大连的体育名人数不胜数。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崛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借大连协办第十二届全运会之机, 大连的运动场馆、体育设施、基础设施、体育文化建设都得到了加强和提高, 为大连今后的体育文化建设打下发展的基石。

2.2 大连体育文化历史的辉煌

2.2.1 竞技项目地位显赫

大连作为我国的体育之乡并非浪得虚名, 而是凭借其扎实的根基和多年的奖牌贡献获得的。大连不仅项目多、项目全, 且人才济济, 多年来为国内外各种竞技项目输送了大批的人才, 也为国家和民族挣得了荣誉。

在中国体育史上, 许多显赫的人物和运动队从大连走向竞技赛场。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就是从这里走出;马家军在这里训练;以独特的“邹氏跳远”闻名世界田径的“亚洲飞人”邹振先从这里走出国门;这里有为中国夺得第一枚世界田径大赛金奖、被誉为“神行太保”的徐永久;这里是“东方神鹿”王军霞训练和生活的地方;这里有“巾帼大力士”丁美媛;这里有著名拍球女将刘亚男、杨昊等排球女将;这里也响彻足坛的前国足主力战将郝海东、李明、张恩华和大连万达;这里也有世界冬泳第一人王东义……

2.2.2 先天良好的身体素质带动了大连体育项目的全而精

运动员的培养不是单纯的资金投入和外在干预就能解决的问题。大连作为全国知名的体育文化名城、优秀运动员的摇篮、体育之乡, 不仅仅是靠其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实力, 大连人的生理基础才是决定大连竞技体育强势的重要因素。身高、臂长、体型等外在基础, 搭配上骨骼结构、肌肉类型、肌纤维配比、血细胞指数等许多解剖和生理指标的内在因素, 都是打造一个完美运动员所必须的, 仿佛是为许许多多的竞技运动项目量身定做的一样完美。这也无怪于大连出了这么多优秀的运动员了。

2.2.3 对待体育文化, 政府继承而不保守

政府在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一直以来, 历届政府采取了正确对待大连体育文化, 继承优良的传统, 敢创新不保守, 能做到以人为本。

大连的体育文化早起都起步于民间体育。为了继承和发扬这种体育文化, 政府投资建设了几十个城市广场为群众体育的开展和市民活动开辟了场所, 也为大连整体的体育文化氛围奠定了基础。大连政府能够真正着眼于市民的身心健康发展,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真正做到执政为民、以人为本, 真正将群众体育和人民的健康摆在了首位, 深受大众的拥护和欢迎。

大连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副省级城市, 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国内外交流很多。迄今为止, 已经与国内外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这种特殊的地位, 使大连的足球、田径、武术、自行车等项目和国内外其他城市交流频繁, 也促进了大连市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受这种体育文化的熏陶, 大连的各类体育项目都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冬泳就是深受群众喜爱, 并有一定群众基础的体育项目。人与自然的相克、相融的完美结合, 取得了人主体的最大发展。数次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冬泳第一人王冬义就是这种体育文化氛围下的最好的例证。

2.2.4 大连雄厚的工业基础为大连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东北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 而大连又是东北的老工业重镇, 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 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摇篮。大连的轻工业和重工业, 特别是服装加工业和体育制造业曾一度在全国首屈一指。雄厚的加工工业基础为体育文化的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大连的体育文化发展可谓如虎添翼。

3 十二运促进了大连的体育文化发展

十二运期间, 大连在17个场馆举办男子足球、女子足球、网球、花样游泳、棒球、现代五项、皮划艇、激流回旋、帆船帆板等11个大项、14个分项、74个小项的比赛, 占到全运会所有项目的35%。共接待了来自全国39个省市自治区及行业体协的竞赛相关人员6034人。赛会期间, 云集大连的参观旅游等方面的各类人员达数20余万人。第十二届全运会的召开不仅给予了大连一个展示历史文化、城市风貌、风俗文化、经济发展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的良机, 也很好的展示了大连的体育文化风貌和体育传统的传承, 更是将大连的体育文化带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节点。

3.1 促进了大连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 大连共改造、建设体育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百余项, 间接投资过百亿。新体育场和体育新城的建设, 为大连足球、田径等竞技项目提供了展示平台, 也为赛后广大的市民提供了良好的健身、休闲场所。通过十二运的举办, 大连拓宽了街道, 整修了主干道的房屋, 设立了一大批体育服务机构和场所, 还加强了居民的人文素质教育, 不仅使大连的路面更畅通, 也使大连这座卫生文明城市的样貌焕然一新。

3.2 促进了体育交流

通过十二运的协办, 加强了大连与国内外兄弟城市的体育文化交流, 既看到了当今体育发展的方向, 也明确了今后体育文化发展的目标。抛弃旧的, 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东西, 主动去接受、创新适合自己发展的新项目和新路子。

3.3 为大连今后体育发展打下基础

通过协办十二运, 使大连看到了自己和世界现今体育文化的差距。通过十二运的交流和学习, 使大连更明确了今后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项目规划、场馆利用、政策保障、重心偏移等等都是十二运后大连体育文化调整的重要方面。自十二运后, 大连体育文化发展逐渐由重竞技向关注体育民生转移。

4 借十二运协办之机, 大连体育文化发展策略

通过十二运的协办, 使我们认识到大连体育文化的发展必须做到继承与发展的良性对接, 并顺应时代发展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要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4.1 体育文化发展要符合时代的发展

所谓符合时代, 就是要与时代同步, 思想上、认识上以及体育文化的具体实施上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不能拖时代后腿。体育文化要符合时代的要求, 要有时代的特征, 满足每一个时代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才是有价值的。体育的服务对象主要以现代人为主, 对于影响不到的人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让体育的实践者, 通过体育实践来获得自身的发展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是在不断前进和发展的, 人们的文化层面、意识状态和精神需求也随着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着, 不同时期的人对自身发展有不同的要求。在我国体育史上就有很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盛极一时后, 由于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没能满足人们的价值需求而惨遭淘汰。这些体育文化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评价其“不好”, 但单纯由于落后于时代而被淘汰确实太可惜。古代相扑就是很好的例证, 从南北朝后期到随后的隋、唐、宋, 几百年来相扑都是从平民百姓到达官贵人竞相欣赏和参与的竞技、娱乐项目。每逢盛大节日就万人空巷都争相欣赏相扑竞技。可随着时间推移和南北方文化的交融, 自南宋 (金) 以后相扑就逐渐销声匿迹了。究其原因主要是金人南下、汉人渡江, 南下民族和当地民族的融合中, 民族文化悄然发生了改变, 但相扑自身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没有更好的去改造自己的文化形式, 走上陌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然而, 在我们的邻国日本, 相扑却有了不同的境遇。自唐朝传入日本之后, 主要由于日本主体文化的倾唐性和对相扑项目加以改造, 使其具备了日本民族的民族特点。所以至今相扑都在日本开展的如日中天, 被日本人称之为“国粹”。

体育只有更好的服务于“当代”的人们才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只有满足时代的需要, 才能继续发展下去。

4.2 体育文化的发展要有超前性

所谓超前性就是指体育文化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 要走在别人的前面, 无论是思想上, 还是具体问题的实施上。发展, 才会获得先机, 才会把握主动权, 才会有更多的发言权。

大连是我国东北的经济中心, 对外交流频繁, 文化比较发达。这是大连的优势。可以在对外交流中, 适时把握国内外体育文化的发展动向和未来发展方向。思想超前, 就能带动行动的超前发展。以骑术为例, 当初大连骑警可谓国人皆知的大连一道风景线。许多游客来大连就是为了一睹大连骑警的风采。有先见者, 就适时将骑术引入了大连市场。出于时代因素, 一度为高大上的体育项目, 让人可望不可及。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 香港作为协办城市承接赛马和马术的比赛, 让国人眼前一亮。从此, 国内许多大中城市的骑术迅速开展起来。作为发展骑术多年的大连来说, 可谓经验丰富, 是国内诸多城市学习的对象。至今7年过去了, 好多城市还在研究大连经验的本土化, 可大连早就在尝试新的突破和发展了。这就是发展的超前性, 就像交易所交易的商品一样, 能洞察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有了这种超前性, 大连体育文化发展, 就能少走弯路, 避开风险, 使其更有实效性。

4.3 体育文化的发展要有科学性

前几年我们都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科学, 就是要求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 做到快步、高效。大连体育文化发展也要具备科学性。整体布局、未来发展、项目开设、具体实施等都要具备科学性。科学性, 在某方面会缩短或直接跨越发展的粗放阶段, 提前或直接进入集约型发展时期。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 国内体育界基本达成中国体育工作重心要从竞技体育向群众体育转移的共识。各省市早就做好了自己的准备工作, 但当国家政策真正转变的时候却有很多地方的体育部门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就在于, 之前的规划和工作开展缺乏科学性, 不符合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现状, 没能做到实事求是, 而多走了几年的弯路。大连的体育文化发展要立足现实, 保证发展的科学性。

4.4 体育文化发展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以人为本”。此处单独突出“以人为本”是为了更突出和强调以人为本在大连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大连是一个有以人为本优秀传统的城市。在很多年前就将城市定位在服务大众, 造福大众上。改革开放之初, 就在全市建立了几十个城市广场, 给人民大众提供健身娱乐的场所。大连是全国拥有健身广场最多的城市, 并且在10多年前就全部陆续放弃高额的门票收入对公众免费开放, 运动场地得到大幅提高, 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锻炼热情。为了满足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 每年在政府部门的牵头下都举办大连国际徒步大会、大连武术节、社区健身节等大型活动, 极大的带动了体育文化的发展。迄今为止, 全市各社区的秧歌队、太极拳队等开展的如日中天, 一派繁荣景象。大连只有继续保持以人为本的这种优良体育文化发展传统, 才能使大连这座体育之城永远处于体育文化发展的先锋。

4.5 体育文化的发展要根植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化的传承要有“根”, 要根植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之中。一座城市的传统文化是其多年来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起来的, 有着浓郁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的载体。有了这种传统文化发展的朔根性, 就会让城市的人们更清楚自身文化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否则就会有断代的疑虑和困惑。只有更好把握好本土体育文化的发展脉络, 才能更清楚自己要往哪里去。否则就犹如一个失忆的人, 不知道之前做了什么, 在困惑中也常常不知接下来该怎么走。

4.6 体育文化的发展要有创新精神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生命和动力, 没有创新就会被时代所遗忘, 没有创新的体育文化就没有发展。创新就是要根据社会和人的需要来主动改变自己的过程, 要看到社会和人的需要, 走在需要的前面, 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主动调整。

体育文化的创新能使体育的发展更多元化, 使其与社会和人之间更协调、融合。在体育教学中, 创新最显而易见。为了使学生 (学员) 们获得更大发展, 使其锻炼更全面纵向有项目选择的创新, 横向有具体操作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分组式教学、承包责任制教学、新器械的引入、新媒体的应用等都能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使其学习起来更从容、更清晰、更直观, 学习兴趣浓厚, 学习效果更好, 是老传统和老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大连市作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和文明卫生城市, 是国内外游客竞相造访的最佳目的地。旅游产业和体育文化产业的挂钩也极大的促进了两个产业的发展, 探索出了一条互利共赢的创新之路。金石滩迷人的海滩旅游和金龙武馆精彩的武术表演给游客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令人流连忘返。大连国际徒步大会和国际马拉松让游客们在领略大连如画美景的过程中得到身体的锻炼。

创新, 让大连体育文化获得长足发展;创新, 也将在大连体育文化发展之路上越走越远。

4.7 体育文化的发展要走产业化的道路

产业, 是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前不久, 国家也制定政策鼓励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加速体育产业化的步伐。体育的产业化, 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政企分家”, 使项目脱离政府的约束, 能根据时代和人的需要进行创新, 做到独立发展。以往我国对体育的管理主要是依靠体委或体育局。我国体制改革之前, 政府部门存在很大问题, 体育局对体育项目的管理也存在信息滞后或无为管理, 极大地损害了项目的发展, 有的体育形式甚至在这一时期发生消失。几千年来, 多少好的民族化的体育项目在没有政府管理的情况下发展的很好, 纠其原因就是能做到自身的产业化, 从项目中要利润。武术项目依靠自身特点多从事押镖、护院、街头卖艺等行业。秋千是民间盛大节日不可或缺的游艺项目, 大多为大户人家筹钱所建供大家一起玩耍, 虽没有武术获利来的实惠, 但其广告效应却不可小觑。

未来的体育产业化发展将会有产业融合的趋势。几年前, 在上海兴起了一家形式新颖的“易太极”。它集太极拳、武术、推手、防身术、休闲、洗浴、中医、国学、美容、保健、品茶等诸多形式的内容集合于一体。让人们的眼前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它突破了传统武馆的“武”, 而又不失“武”;既可以娱乐休闲, 又可以强化身心;既能洽谈业务, 也可以美容保健;既能让人们从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慢下来, 体验生活的宁静和乐趣, 也能让人在古代文化中得到大智慧。

体育的产业化为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试金石的作用。产业能为项目提供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保障, 也能使项目在社会变革和发展中更及时迅速的把握人和社会的需要, 使其发展更从容、有效。体育产业化是大连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辛治国.竞技武术和NBA篮球的对比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2, (2) :26.

[2]辛治国.武术的传播“容量”对其国际化传播影响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 2011, (9) :207.

[3]辛治国.武术的商业开发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3, (4) :149.

世界名城的雅号 篇2

花城――巴黎,拥有10万花圃。

鼓城――卡兰达,在西班牙的阿拉贡省。该城有四千人,职业鼓手占四分之一。

钟城――伯尔尼,瑞士首都。拥有近万家钟表工厂、商店,年产四千万只钟表。

鞋城――哥特瓦尔德夫。捷克斯洛伐克制鞋中心,年产各式鞋履屐鞋二亿双,行销全球一百多个国家。

酒城――慕尼黑。联邦德国酒业中心,以啤酒闻名全球。

石头城――佩特拉。位于约旦首都安曼以南二百公里处,全城的宫殿、寺院、剧场、住房、浴室和墓窟等一切建筑物均为岩石凿就。该城始建于公元前六百年,现已辟为旅游胜地。

水城――威尼斯。意大利名城,市内无汽车,全城由一百一十七条河、一百一十八个岛、四百座桥与二千三百条水巷组成。

桥城――西德汉堡。原来沼泽水乡,经千年修建,如今全市共有二千一百二十五座桥梁,是世界上桥梁最多的城市。

塔城――蒲甘。缅甸文化名城,最盛时拥有大小佛塔四百四十万座。

浴城――芬兰的赫尔辛基。该城家家设蒸汽浴室,平均两个人一间浴室。

雨城――切拉彭吉。在印度梅加拉亚邦,平均年降雨量一万一千四百毫米以上。1960至1961年夏,年降雨量达二万六千四百六十一毫米,有“世界雨极”之称。

雪城一一华盛顿。每年降雪量达一千八百七十毫米,为世界降雪最高的都城。

冰城――雅库茨克。在苏联西伯利亚。全城建于永久冻土层上,冬天气温常在零下六十度左右。

雷城――茂物。在印度尼西亚。平均一年中有三百二十二天可闻惊雷。

热城――喀土穆。苏丹首都。平均气温三十度,热时达四十九度,有“世界火炉”之称。

旱城――伊基克市。位于智利的阿塔卡玛沙漠,曾连续十四年不下一场雨。

成都迈向世界软件名城 篇3

成都有“磁性”

孙定: 成都对软件产业发展的定位是什么?目前,成都软件产业发展总体态势如何?

葛红林: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成都市高度重视软件产业发展,将软件产业确定为成都市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进行重点扶持、重点发展。经过数年不懈努力,软件产业已经成为成都市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业发展全面提速。

2007年,成都市软件产业实现经营收入310亿元,同比增长50.3%,实现增加值140亿元,连续5年增幅保持在35%以上,软件出口额达1.6亿美元,同比增长41.8%。

应用软件、信息服务外包、信息安全、数字娱乐、IC设计、嵌入式系统等6大重点发展领域实现了整体性推进、集群化发展。

在国家规划布点的11个软件产业基地城市中,成都市产业总体规模位居第六,增长速度排名第二,软件产业产值占全国软件产值比重同比提高了一个百分点。

第二,聚集效应日益凸显。

2007年,成都市软件产业的“大企业战略”实施效果显著,有36家世界500强IT跨国公司,6家软件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

成都市现有各类软件企业9000余家,以高新区为主要聚集区的软件产业带集中了成都市70%以上的软件企业。值得注意的是,成都软件产业83.4%的收入总量,是由软件企业50强中,排名靠前的5.3%的企业实现的。

成都市软件产业功能性聚集、有机化互动、产业链支撑和生态型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软件产业聚集规模、增长质量、出口创汇、发展后劲取得了新突破。成都市已成为中国西部最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新兴软件产业聚集地。

第三,配套功能更加完善。

成都市着力软件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天府软件园、高新孵化园、东软(成都)软件园和数字娱乐软件园等建筑面积超10万平方米的软件园区,均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进行建设,配备了完善的通信设施、研发技术支撑、产品展示、会议商务及生活配套设施,人文生态环境优美,功能分布科学,物资集散流畅,是发展软件产业的理想之地。

目前,成都市已基本形成软件产业要素配置集约化的保障服务网络,初步构成可供跨国企业灵活选择的产品体系。

孙定: 近年来,成都吸引了越来越多跨国软件企业的注意,赛门铁克、甲骨文、华为、东软等国内外软件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成都。成都软件产业发展的优势主要在哪里?

葛红林: 成都是中国内地的特大中心城市,西部交通、通信枢纽,物流和商贸、金融、科技中心,国家布局的软件产业重点发展区域,去年又获批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都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广阔空间。

具体讲,成都市软件产业发展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第一,成都具有人才优势。

成都市是西南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最集中的城市,拥有电子科大等高等院校40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每年毕业大学生10万人以上,各类科技人员超过50万人。

成都市将实用性软件人才培养作为软件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基础工作,加强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统筹高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等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组建了成都软件人才培训联盟,加强人才产销衔接工作,每年社会培训软件人员超过两万人次。2007年,全市软件产业从业人员约10万人,研发人员占61.5%。

软件人才资源丰富,软件产业人力成本相对较低,成为成都市软件产业比较优势的核心资源。

第二,成都具有基础优势。

成都市是西部物流中心,尤其是航空物流条件优越。航班可达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等国内外近百个城市;航空物流园区已入驻了UPS、DHL等30多家知名物流公司;并且成都市正在加快建设中西部地区最先进的综合口岸。这些物流条件初步构筑了连接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的国际化物流快速通道,能够满足英特尔等跨国公司的物流需求。

成都市是全国8大通信枢纽之一,现有通信基础设施的可装机容量、负载能力和信息集散程度等,在国内五大区级通信枢纽中具有一定优势。

成都市还是我国传统的电子工业基地,目前已被授予11个国家级软件信息类产业基地称号。并且经多年培育,成都已形成包括职业培训体系、服务外包服务平台、风险投资融资体系在内的较完备的软件中介服务体系。

第三,成都具有环境优势。

成都市位于天府之国的腹心地带,自然条件优越,人居环境得天独厚,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5%,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6.7%,多次获得联合国和其他国际性适宜人居大奖,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宜居城市。

成都市还是中国人民银行九大区域分行所在地之一,共50余家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成都市设立分支机构,其中包括14家外资金融机构和12家金融机构后台服务中心,金融交易量和在蓉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居西部第一。

在良好人居环境和金融环境的吸引下,海内外众多优秀软件产业人才竞相选择来蓉创业,寻求价值体现。成都正在发展成为包括软件开发人才在内的各类优秀人才的创业乐土。

政府的3种角色

孙定: 在成都软件产业高速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主要扮演了什么角色?

葛红林: 成都软件产业的高速发展,是企业、政府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缺一不可。我认为,政府在其中主要扮演了以下3种角色。

第一,政府要当好引导者。

为了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和引导职能,成都市制定了专门的产业规划;提出了成都软件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并在具体政策实施中实行有效倾斜。

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引导形成了产业错位发展格局,促进了产业加快集聚发展,带动了软件产业整体实力提升。

第二,政府要当好服务者。

企业是软件产业发展的主体,为企业发展服好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当好企业的服务者,成都市在加快健全工作协调促进机制,加强金融、物流等基础设施配套,强化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配套完善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生活设施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气;并采取补贴、个税奖励等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优秀软件人才,努力为成都软件产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规范的政务服务。

第三,政府要当好保护者。

软件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关系整个产业发展的兴衰成败。我们着眼城市长远发展,积极接轨国际规则,更加尊重人才和资本。

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成都市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制定了知识产权保护行动计划,完善了计算机软件版权登记制度,建立了软件行业诚信体系,有效规范了软件市场秩序,行业发展环境得到了有效净化。2007年,成都市被授予全国首个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称号。

打造世界软件名城

孙定: 成都软件产业发展有哪些目标和规划?您能否对成都软件业未来发展前景做一下展望?

葛红林: 大力发展软件产业,既是成都市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成都市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2006年,成都市通过《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明确了软件产业的发展方向。

总体思想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道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努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应用为主线、产学研结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业体系。

按照发展规划,成都市将坚持实施大企业、国际化战略,以软件外包和信息服务业为突破口,以成都软件产业带为主要载体,不断优化人才保障和金融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软件企业、市场、人才和环境等的国际化进程,实现软件产业速度、规模和效益同步增长。

据预测,到2010年,成都市软件产业经营收入将达800亿元,从业人员达20万人,软件出口达5亿美元,年均增长45%以上,经营收入超过30亿元和10亿元的软件企业分别达两家和20家,通过CMM/CMM1五级认证的软件企业达10家以上。

成都具有软件产业发展的诸多优势,又有软件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我相信,在政府和业界的共同努力下,成都必将建设成为全球著名软件企业聚集区和全球软件产品及服务主要提供地,成为世界软件名城。

孙定: 成都软洽会已经举办了5年,展会规模和影响力逐步增强。现在,成都即将迎来第6届软洽会,请问软洽会在成都软件产业发展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葛红林: 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作为全国软件产业重要的交流合作盛会,在成都已经成功地举办了5届。5年来,软洽会的规模、档次、内容和形式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从单一的展览发展到论坛、展览、洽谈、赛事等多种会展形态,参会代表从200多名增加到800余名,微软、英特尔、甲骨文、盛大、金蝶、华为等国内外顶级软件企业成为软洽会的常客。软洽会推动国内外软件业界交流合作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软洽会的成长与成都市软件产业的高速发展是基本同步的,是推动成都市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开启了一扇门,本地企业能更好地把握世界行情,国际软件企业也能更直观、更真切地了解成都发展;它建起了一座桥,为国内外软件企业互通有无、加强合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它搭起了一个平台,国内外软件业界人士都能在此碰撞思想、激出火花,为推动成都乃至全国软件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添加动力。

成都市作为软洽会的承办城市,将继续秉承互利共赢的理念,秉持优质高效的服务,秉行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更有效地吸引国内外软件领域高端制造和研发企业,更务实地推进软件技术的成果转化和普及应用,努力为中国软件产业的提升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链接

成都将构建西部信息枢纽

2008年至2010年,成都将通过实施“三大工程”、打造“八大中心”、建设“三大基地”来加快建设成都通信枢纽,提升成都通信枢纽承载能力和信息集散层位,从而打造汇聚西部、服务全国和沟通世界的国家级通信枢纽。

三大工程

1.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工程。

实施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工程,对于加大对互联网产业和软件外包业的扶持力度,提升区域通信枢纽层位和实现向国家级枢纽的发展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具体而言,此工程将以国际电信业务合作的形式,开通成都至欧盟、北美、新加坡、印度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等地的直达国际光纤电路。

2.“三网融合”工程。

引导本地电信运营商和广电服务提供商建设基于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实现“三网”高层次业务应用的融合,如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积极部署和组织光纤入户工程等。

3.“无线城市”工程。

建成覆盖全市、上联国家、互联周边的无线电监测网,有效维护空中电波秩序。

八大中心

1. 互联网区域交换中心。

按照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网间互联的技术要求,建设成都互联网交换中心(CDNAP),并使之成为西部地区的国家骨干互联网络超级节点(即国家级互联网交换中心),通过该中心,可实现成都本地互联网快速、高效访问国际互联网。

2. 数据存储中心。

利用成都作为全国电信五星级IDC之一的优势和已建电信“二枢”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存储中心,满足西部大区巨海量数据资源集中存储的业务需求。

3.国家级互联网域名解析中心。

目前,互联网“.com”等顶级域名解析中心在美国,而“.cn”中国域名解析中心在北京,成都将是全国惟一的“.cn”域名解析备份中心。成都将加大力度强化该中心的建设,提高成都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和管理层位。

4.基础数据资源中心。

在建设成都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国家基础数据资源中心。具体而言,成都将陆续建立人口、法人单位、宏观经济、社会信用及社会保障信息数据库,以及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等。

5.信息评测中心。

引进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整合现有资源,建设国家级大型综合性系统测试及验证平台,并面向国内外市场,提供应用软件、嵌入式系统、互联网技术、3G移动通讯和数字娱乐等领域的系统测试、仿真和验证服务。

6.数字媒体发行中心。

发挥成都在数字影视、动漫、网络游戏、电子竞技和数字音乐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领先优势,提供面向全国的数字发行服务。同时联合中国电影集团、美国CGI专业公司等,打造数字影视动漫制作基地,丰富数字内容产品。

7.高性能计算中心。

扩建成都的国家级高性能计算中心,将现有万亿次/秒运算能力,提高到百万亿次/秒水平。

8.数字证书认证中心。

构建统一的CA认证平台。促进基于西部大区CA应用的推广和统一数字证书认证服务市场的形成,面向全国提供交叉认证和证书签发服务。

三大基地

1.信息灾备基地。

按照“两地三中心”的要求,形成信息本地生产中心、本地存储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的空间布局。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支持,把成都建设成为国家第三方数据灾备基地。

2.信息后援支持基地。

强化政策扶持和环境支撑,瞄准金融、保险、通信、交通、石化、医药等行业,争取将全国性信息后援支持中心设在成都;支持重点行业、境外机构和服务外包企业按照高等级标准,在成都建设大规模呼叫中心,承接国际国内呼叫外包服务;按照国际标准和行业规范,引进、培育和引导信息服务专业机构在成都发展,形成服务外包企业集群。

3.IT服务基地。

上一篇:数学走班制分层教学下一篇:工作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