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室的旅游管理

2024-05-26

基于工作室的旅游管理(精选十篇)

基于工作室的旅游管理 篇1

多年来,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建设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模式, 即使后来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步步推进, 很多学校将课程体系改为“公共 (人文) 素质模块+专业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等与职业相关的模块式课程设置模式, 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如, 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脱节;课程内容与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脱节;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脱节;课程与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等等。这些问题使得教育缺乏职业指向性与实用性;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培养出的人才缺乏职业岗位适应性。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思路

根据李明月、齐炜、何勇等人提出的以能力本位 (CBE) 为指导进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构建以能力和市场为本位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旅游市场人才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首先应对旅游市场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分析, 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然后在课程体系建设中, 设置与岗位对接的模块, 并根据职业岗位 (旅行社导游、营销、计调) 工作流程确定工学单元, 以工学单元重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 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在考核中, 引入行业或职业标准, 并将职业资格证考证内容融入到项目课程中。在教育教学中, 将学生看成旅游企业的准员工 (职业人) 进行教育, 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与职业综合素质, 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进入旅游企业并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岗位工作。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 组建校企一体的课程团队, 建设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成立由旅行社行业协会、旅行社现场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团队, 充分发挥旅行社现场专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参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课程开发的全过程。选送课程开发团队核心成员参加课程体系建设培训, 吸收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观与国家示范高职成功的课程体系建设经验。

(二) 开展市场调查研究, 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根据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要求, 针对所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状况和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开展市场调查与分析,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方向, 明确各旅游企业不同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三) 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 构建工学结合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以职业素质、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为基础, 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以旅行社为例, 按职业岗位可分为导游模块、计调模块、营销模块。按工作过程, 导游模块可设计为接团、带团、送团及善后、景点讲解等项目;计调模块可设计为旅游信息管理、旅游产品采购、旅游行程安排等项目;营销模块可设计为旅游信息管理、旅游营销、旅游产品销售等项目。

(四) 基于核心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构建工学项目模块与“递进式”能力培养体系

根据对职业核心岗位的调查与分析, 将岗位工作过程划分为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对每一个典型任务的主要工作过程及对应的岗位技能进行深入分析, 确定完成项目需要的知识。以此为依据, 整合工学项目模块课程内容。

根据能力培养遵循由简而繁、由易而难的认知规律, 构建“岗位体验———专项技能培训———岗位综合实训———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培养”的“递进式”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主要项目课程包括:岗位认知、专项技能训练、旅行社导游、营销、计调岗位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等。其中, 岗位体验安排在第1学期;导游岗位专项技能训练安排在第1、2学期;旅行社营销岗位专项技能训练安排在第2、3学期;旅行社计调岗位专项技能训练安排在第4学期;旅行社导游、营销、计调岗位综合实训与旅行社综合实训安排在第5学期;第6学期安排校外旅游企业顶岗实习, 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在相关岗位进行实际操作。

(五)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理念, 构建“理实一体、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情境化教学模式

1.依托实训室采用项目教学法, 实现“教、学、做合一”

按照行业标准和岗位技能要求, 将旅游企业真实的项目纳入课程内容, 设计工学项目, 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情境, 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获得理论知识、练就专业技能、形成完整的综合职业能力。在项目教学中, 学生成为主体, 教师则是项目设计师及教练。师生在教学中充分互动, 通过反复的教与练, 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与理论的接受者, 而是在一步步的思索探究、主动实践中理解理论, 运用知识, 熟练技能, 形成能力。

2.依托校外实习基地采用现场教学法

在旅游企业真实的职业环境中, 按职业标准, 由企业一线技术能手或专家现场教学, 以企业准员工的角色要求,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教学效果, 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的无缝对接。

(六) 构建考核主体多元、考核方式多样、以考核过程为主的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环节, 以能力和市场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必须改革以理论考试为主的传统考核制度。改革考试主体, 按照“校企一体, 工学结合”的要求, 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改革考核内容, 引入行业标准, 建立以岗位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为主的考核制度。改革考核评价标准, 采取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由出勤、作业 (实习实训报告、作品) 、课堂参与、平时考核等组成。终结性考核由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组成。目的在于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管理, 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摘要: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旅游市场人才需求为出发点, 构建基于旅游企业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专业建设与改革的中心工作, 是实现培养旅游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改革

参考文献

[1]余芳.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初探[J].科学时代, 2009.

[2]首珩, 周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J].职教论坛, 2009.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基于工作室的旅游管理 篇2

基于灰色理论的监狱管理工作质量评价

从监狱管理工作自身特点出发,分析并建立了监狱管理工作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提出了监狱管理工作质量灰色评估方法,并通过实例应用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合理性,降低了监狱管理工作质量评估中的模糊性和主观性.

作 者:钟艺兵 赵青松 李孟军 杨克巍 ZHONG Yi-bing ZHAO Qing-song LI Meng-jun YANG Ke-wei 作者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长沙,410073刊 名:科学技术与工程 ISTIC英文刊名: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年,卷(期):9(9)分类号:O151.26关键词:灰色理论 监狱管理工作质量 指标体系 评价

基于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档案;管理;方法

档案是国家机构、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处理完毕的、具有参考价值的、集中保存的、系统的历史文件,是档案信息与档案客体的复合体,它具有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功能。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可以给我们的工作决策提供更多参考和值得借鉴的信息。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务必认真做好档案收集、整理、管理、利用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现就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如下探讨:

一、规范公文形成格式,严格公文处理程序

公文是档案的前身,当其处在传递、运转、承办和执行过程中,具有现行效用,不能称其为档案;档案一般是完成了文书处理程序,完成了传达和记述使命而备查的历史文件。因此公文形成是档案工作的起点,规范公文处理,把好公文形成关,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而公文拟制则是公文形成的关键环节。不同单位的文件拟制部门各不同,有的单位的公文是由办公室统一拟制的,有的则是由相关职能部门起草然后交由办公室负责印发。 由于各职能部门写作人员的水平、素质各不相同,对公文起草工作相关要求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起草的文件的质量也就大不一样。我们在公文拟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种使用不当。文种的选择与确立,是公文写作成败的关键,也是能否实现行文目的的首要环节。对文种的使用,要注意坚持四条原则:必须按照党和国家公文法规的统一规定准确使用文种;要符合制文机关的法律地位和权限;要以正确的行文关系做依据;要考虑发文的具体目的与要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公文一经发出,即产生一种权力关系,体现着严格的权限与政治从属,因此,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更不能随心所欲。但从实际情况看,一些单位对文种的使用,掉以轻心的有之,而随心所欲的情况也不乏其例。主要有请示、报告不分;一文请示多件事情;生造文种或不规范使用红头文件等。

2.附件标识比较混乱。有的公文注有附件,但既不在规定的位置做出标识,也不在附件名称前标识出具体的序号,行文程序很混乱。

3.公文印制不规范,用纸有大有小,给后来的档案装订和管理带来很大不便。

4.公文主题词标注不准确,不利于检索查找。

5.数字使用不规范等等。上述情况,严重影响了公文转化为档案的立卷和归档。因此,作为一名专门负责公文拟制人员,平时有责任和义务对各部门呈送的公文初稿进行规范处理,依照有关规定,全面审核,严格核稿,特别是对那些突出表达主题思想的关键的字、词、句等要严格把关,发现问题应尽快与提供初稿的职能部门进行衔接,共同磋商,确保公文和档案的质量。

二、做好公文的评估分类

公文形成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归整处理,待文件涉及的事务处理完毕,档案管理人员即可以对公文的保存进行价值评估,根据公文的类别和重要程度分别进行初步的筛选和整理:去掉一部分普通的、不重要的(但不能立即或随意销毁,而是放到别处);将涉及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要事、新事及代表本单位成就的文件留存下来,以备随时查阅和调用。评估工作对档案管理人员是个严峻的挑战,它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有发展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能力,能够在数量众多、内容庞杂的文件中挑选出那些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进行归档,供日后的工作查考利用。而要做好该项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对档案工作要有高度的认识,要实现从公文到档案的成功转化,就必须重视公文的规范化管理,实现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组织制度的真正交融,加强档案部门对文件管理的超前控制,这样才能保证档案的质量,减少档案部门的工作程序和烦琐的移交手续,避免重复立卷,使文秘工作流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2.要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档案工作人员要有较强的职业悟性,要随时将“档案”装在自己的头脑里,要有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使档案工作平时化、平常化。

3.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在日常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要重视档案知识的学习,加强档案意识的培养,最好的办法就是常备一本专业书籍,《档案管理学》、《档案管理基础》等,以便需要时查阅,真正做到边工作,边学习,在工作实践中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三、完善公文材料

档案管理部门在公文最初归档时要认真检查形成公文的一系列材料,发现有附件而未及时归档的要催要,同一事项有外来文件未按时上交的要跟踪收回,以避免长时间留在个人手中而遗失。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档案整理工作必须从平时做起。对于上级发文,做完收文登记后,首先应鉴别该文件是否具有保存价值,如果其中一部分随着现行效用的完成,便失去其保存的社会价值而被淘汰;而另一部分文件,退出现行领域之后,却具有储存价值,能使后人通过其载录进行借鉴和利用,因此应按档案整理规范要求,用不锈钢钉子重新装订,后进行传阅,阅办完毕后,已初步进入归档程序,进一步归整,以备平时查阅。

2.档案整理工作应注重细节。对于本单位自生文件,领导签发后,应将形成该文件的所有资料收集齐全,按照从上到下,依次为正式文件、签发文、定稿、改稿、初稿等程序集中归整,并统一装订成册,初步完成“件”,由零散“页”到集中归整为“件”,到正式整理时装盒为“卷”。

四、对新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对档案整理工作的规范性要求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而越来越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不断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对遇到的困难要多请教上级档案主管部门,不能凭主观臆断文档的归档价值,一定要结合本单位的职业特色,创造性地使用归档方法进行归档。同时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强化责任意识,树立精品意识,培育职业意识。

五、结语

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挑战性。作为工作人员要很好地把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档案管理质量,提高其利用率。

參考文献:

[1]黄金莲.关于提高档案整理质量的思考[J].档案,2009,(4):42-43.

基于工作室的旅游管理 篇4

一、以工学结合带动专业建设, 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一) 根据专业调研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的论证, 明确专业面向和人才培养定位。

在专业建设上, 确定了本专业的建设起点, 即服务于区域经济和行业快速发展, 适应郴州市作为“粤港澳后花园”, 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顺应旅游业高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通过对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就业情况统计,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上, 校企共同论证, 明确了专业对口岗位。新的专业岗位面向, 包括旅行社导游、旅行社经营人员 (市场营销、线路开发等) 、旅行社管理人员 (部门经理、经理助理等) 、酒店服务与管理人员 (前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调酒师、领班、大堂副理) , 目标岗位设置集中、典型、针对性较强。

(二) 邀请熟悉各专业岗位的企业一线管理人员、技术人员, 进行专业岗位 (群) 工作分析。

1. 根据工作要素对应确定课程要素, 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课程建设。

召开企业、行业专家和校内教育专家参加的岗位工作分析会, 详细讨论与分析专业所面向的岗位, 归纳各企业具有共性的岗位任务, 明确其工作职责、具体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对象、使用工具、工作方法、组织形式、与其它任务的关系等。由此分析得出的工作过程特点, 显示了本专业与其它专业的职业区别, 为后续学习载体的选择, 学习内容的确定提供指导。

2. 由企业专家论证专业对应工作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由此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企业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最终确认, 帮助学校在注重教育的知识传承性的同时, 基于工作过程重构了培养内容, 使得知识组织形式更能符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在此过程中, 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并重, 其核心职业能力得到增强。这也正是职业教育特色的体现。

(三) 根据岗位的工作领域能力要求, 归纳符合教学规律的职业行动能力体系,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归纳职业行动领域。

1. 职业行动能力分析。

职业行动能力是从岗位能力要求中提取归纳的, 在职业情境中相互关联的, 具有完整过程的任务集合, 是便于进行教学实施的内容归纳。普通教育以学科体系为特点, 注重知识的逻辑联系和承接关系, 注重概念、定理的掌握及科学方法的训练, 重视宽厚知识基础的积淀。而职业教育是以岗位要求为依据,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在文化基础教育、职业基本能力培养基础上, 以协调性的操作技能、程式化的服务技能、规范化的管理技能为培养目的。

2. 选择典型工作为载体, 确定职业行动领域和本专业学习领域。

典型工作的选择是学习领域开发的关键。典型工作的确定方式, 是选取具有特定代表性的项目作为工作过程载体。项目可理解为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作, 一项服务的提供等。项目有大小之分, 作为典型工作任务的项目, 应该具有典型性、完整性、综合性特点。一个领域学习完毕, 学生即可掌握一种作业方法, 或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比如酒店服务课程, 学会摆台、端盘不是项目, 而组织一次宴会才是一个项目。文管类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的选择较为困难。这是因为文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有较多综合职业素养的要求和隐性知识的学习内容占有较大比例所造成的。因此, 课程体系设计的要务, 是学会找项目、改造项目。

(四)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

“2+0.5+0.5”课程体系。原有课程体系中, 主干课程包括《旅游概论》、《导游基础》、《导游语文》、《旅游政策与法规》、《酒店管理概论》、《景区经营与管理》、《导游实务》、《旅游资源赏析与开发》、《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美学》、《旅游专业礼仪》、《才艺训练》、《酒店服务》、《普通话》、《应用文写作》等等。可以发现, 此课程体系有一定的层次性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例如表达能力包括普通话、语言艺术、管理应用文写作三门课程, 从书面口头两方面加以训练, 但教学内容仍然遗留学科化特点。如语言艺术讲授内容包括口语艺术概述、社交语言艺术、演讲语言艺术、论辩语言艺术、谈判语言艺术和推销语言艺术等, 针对岗位的能力培养却体现不足。新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表达与沟通训练”课程涵盖了原有三门语言类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汉语发音方法、普通话标准发音、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服务岗位语言沟通, 由浅入深, 体现服务岗位语言技巧层次要求。

在前四个学期, 开设文化基础、职业通用能力和专业技能课程。其间, 校内理论实践一体的课程学习与校外实习基地的服务实习交替进行, 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真实职业体验相融合。在第三年的第一学期, 进行管理技能、服务心理、公共关系、职业资格考试课程、模拟导游、酒店服务等专项训练, 加强职业岗位拓展能力与职业提升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前用半年左右时间, 进入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在真实工作岗位和真实职业要求中进行, 使实习过程和工作过程融合, 由企业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共同考核, 保证实习过程的切实有效, 使学生平滑过渡到职业角色。

2. 学习领域实施过程。

(1) 开发任务导向的学习情境。与精通岗位技能的行业、企业专家和兼职教师共同研讨, 以企业真实工作流程和岗位操作规程为导向开发教学与训练项目, 作为学习情境的任务单元, 并开发相应支撑教学资源。

(2) 创造生产性学习环境。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 按照真实工作岗位任务要求, 以“岗位任务———工作流程———操作规范———质量检验”等环节组织学习过程, 开展仿真 (模拟) 、真实工作任务的项目训练或实践学习, 为学生创造体验完整和真实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3) 校企合作, 共育人才。通过校企联合开发教材、企业专家审订校本特色教材和课程标准、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培训教师联合开发课件、联合开展教研活动、共建共管共用训练基地、行业专家现场授课、学生进行实时信息软件操作训练等途径和手段, 做到生产、教学一体化。

二、体会与思考

第一,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 改变了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统领课程设置的方式, 成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种不同类型教育相互区别的显著特点。第二, 含能力目标的教学内容的顺利实施, 将帮助高职学生发挥形象思维丰富的特点, 摆脱以抽象思维为特征的传统课程内容难以掌握的局面, 开辟高职教学的崭新途径。第三, 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和实践训练, 缩短与职业岗位要求距离时, 必须正确处理职业技能训练与文化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 避免在就业岗位能力增强的同时造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降低。第四, 新型课程体系的实施需要一系列强有力的人员和教学资源保障, 充分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训练项目设计, 为本次改革提出了新的建设课题。第五,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必须针对受教育者的特点和基础开展研究, 注意与原有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方能保证教学质量不在短期内出现大幅滑坡。

摘要:如何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开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培养服务一线的旅游管理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是目前中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和课程开发的系统探索, 取得了一些成果。

关键词:旅游管理,工作过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姚虹华, 廖正非, 武智慧.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整体开发[J].成都航空职院学报, 2008

[2] .张靓, 李明欣, 申巧俐.基于工作过程《网页设计技术》教学改革的研究[J].成都航空职院学报, 2008

基于工作室的旅游管理 篇5

摘 要:本文以新时期大学生特点为切入点,分析如何提高学业指导的有效性,探索构建高校学业指导的工作模式。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高校学业指导工作中,明确精细化学业指导的内涵,结合不同年级阶段的学习特点,阐述了针对性的学业指导对策,并依托党建和团学工作实践提出特色学业指导方案。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

高校学业指导

工作模式

1.引言

高校学业指导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是有效学业指导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只有深入认识学生的特点,才能提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法。当前的大学生多出生于20世纪90年年代。在众星捧月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同时,过于自我、依赖性强、抗挫折和独立能力差,缺乏团结协助精神。反映在学业方面则有如下表现:(1)学习态度上存在浮躁之风,平时学习下功夫少,经常考前临时抱佛脚;(2)学习目的不明确,独立性弱,不知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3)缺乏学习动力,自控能力不强,部分同学只关注“体验”繁华的都市生活,无法安心学习,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4)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眼光较局限,片面认为参加社会活动,忽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就对高校学业指导提出了新要求。

2.精细化管理在学业指导方面的应用

精细化管理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精心的态度,精心的过程,落实细节管理,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的管理理念。应用精细化管理理论开展学业指导体现在:一“精”,即学业指导要突出重点,精确内容。以学生的客观实际为基础,因人而异,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时期、各自的不同特点确定学业指导的方式方法;二“细”,即学业指导所覆盖环节要全面细致。既要考虑微观的个人发展过程,也要考虑学生所在宿舍、班级、学生组织等宏观环境,了解越全面指导才能越深入。“细”的另一层含义是“小”。从小处着眼,从小事抓起,才能真正落实精细化管理;三“化”,即学业指导要内化为自觉行动,学业指导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自觉思考个人的学业发展和行动路径,实现个体的自我学习、自我规划、自我改善。

3.学业指导的工作模式

3.1以学业引航为核心的新生学业指导

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活的起点,也是学生个人职业生涯之路的基石。初入大学的学生都面临着从高中到大学角色的转变,需引导新生逐步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因而在新生中从日常管理和实践活动两个方面开展以学业引航为核心的学业指导。

日常管理方面。首先,严格出勤考核,规范考风考纪。通过辅导员不定期查课、查宿舍,强化考风考纪教育,让学生建立红线意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其次,实行新生固定晚自习,逐步引导学生熟悉大学自主学习方式,实现有被动灌输到主动自学的过渡。再次,充分接触新生。辅导员、班主任深入自习室、宿舍与学生谈心,一方面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掌握学生个性特点,及时解答学生的学业困惑,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实践活动方面。充分利用新生的热情和新奇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兴趣活动和专业普及教育。指导新生规划大学生活,制定学业目标,设计实现路径;聘请专业领域的权威老师解读专业发展,提高新生的专业认知;组织读书月、英语话剧、国学大赛等兴趣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搭建学习交流平台,设立学习委员会,汇聚优秀学生的力量,树立身边的榜样,以鲜活的实例促进学生向上向善。

3.2以日常管理为抓手,专业引导为核心,深化二、三年级学业指导 二、三年级是学业目标日趋完善,个人学业生涯规划稳步推进的阶段。对已熟悉大学环境及教学管理环节的学生重点进行专业知识学业指导,即围绕专业引导教育,丰富日常管理手段,提升学业指导水平。

首先,完善课堂监督和考评体系,落实教学反馈机制。实行学院领导听课制和任课教师、班级、辅导员三级联动监督管理制,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课堂纪律进行考核,规范课堂行为。有效的遏止学生课堂纪律松懈,厌学逃课等不良现象;定期开展教学反馈,广开师生交流渠道,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增进教与学的互动。

其次,发挥班主任、科研指导老师的专业教育作用。班主任及科研指导老师的专业学术高,在学生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加强班主任和科研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普及专业发展现状和研究动态,有利于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将来的工作相联系,认清专业前景,制定合理的个人发展方向。

再次,积极推进本科生专业科研实践,借助科研技能实践教学、创新训练项目、科研竞赛等提示学生的科研思维。学生通过参与学术讲座、校外学术交流会、专业知识竞赛等学科实践活动了解各门课程的实际意义,进而强化其对专业认知,明晰个人专业发展路径,增强学生专业归属感和责任感。

3.3开展以就业为指向的毕业生学业指导

充分利用毕业生对就业的敏感度和关注度较高的特点,宣传普及“就业先毕业”的理念,提高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以招聘要求为向导,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建立毕业生学业-就业动态追踪档案,及时跟进学生学习情况和就业进展,详细记录成长过程,在学生自己就业状况的同时,激发自我反省,明晰努力方向,主动改善不足。借助就业专用QQ群、新浪微博、微信平台等就业新媒体传播渠道,传播学业指导内容。组织开展硕士专业方向、研究趋势、录取院校信息等讲座,帮助考研学生制定合理的复习策略。在班级内部积极推进学业帮扶,动员优秀学生对学业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

4.大力开拓学业指导特色项目

4.1借助支部共建发挥学业指导的自主性

高校学业指导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只有让学生的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党建工作旨在从意识培养入手改善学生学习态度,而且党支部的核心成员――中共党员是经过严格培训和层层选拔的优秀学生代表,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表率和先锋作用,带动周围的同学共同提高,激励他人不断进取。

以党员志愿服务、帮扶共建为载体,将研究生支部与本科班级、学生党员与学业困难学生牵线搭桥,缔结共建联盟,实现跨年级、跨班级学业互助。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党员与学业困难形成帮扶小组,相互监督提醒,共同促进提高。在支部班级联盟中,利用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技术专长,通过专业讲座、经验介绍、课程辅导等学习交流活动,帮助本科生认识专业前景,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促进本科班级形成向上向善的学风。

4.2依托团学活动丰富学业指导形式

依靠共青团、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等团学组织,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特色活动,逐渐引导学生学习认知的“三个转变”,即从无目标学习向有目标学习转变;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由苦于学习向乐于学习转变。大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所参与的组织或活动的影响,充分发挥团学组织的带头作用,通过朋辈间的指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认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开展以班级为评比单位的学风评比,从日常出勤、自习纪律、学习氛围、学习活动、宿舍建设五个方面对班级进行考核,在定期对所有班级进行横向比较,评选出学风先进班级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并及时通过微信、人人、团刊等媒体平台对活动进行广泛宣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业的指引。通过组织“诚信校园”诚信签名、宿舍风采大赛、“温暖衣冬”等团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学生的责任,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结语

面对高校学业指导这一项系统工程,精确化、细致化、人性化的学业指导工作模式,能够重视学生个性特点,突出指导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特征,开展形式多样的指导,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动力,激发学习主动性,拓展学习认知,提高学习能力,做好个人前景和发展规划,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丽君,徐建国.谈学生管理中的精细化操作[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21-22.[2]李智慧,王小风.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可行性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2010.30(9):52-53.[3]李裕文.精细化管理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5(3):74-76.[4]李怀民.完善制度在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中的作用[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4(4):34-35.[5]程新锋,谢潇潇,郑永安.“因层施教”做好大学学风建设工作[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4):75-77.[6]杨江水.当前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新困境与新出路[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6):95-100.[7]李洪涛,于长伟,汤雪银.大学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2(3):72-75.作者简介:

基于工作室的旅游管理 篇6

【关键词】心理契约 制度契约 高等教育 学生管理

在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是通过制度契约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进行约束,但是随着高校扩招等政策的变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压力在不断增大,翘课作弊、沉溺网络、打架斗殴等现象屡见不鲜,这对传统制度契约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有必要结合在充分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寻找基于心理契约的更加人性化的学生管理模式,形成对制度契约管理的有效补充。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

“心理契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Argyris,他于1960年在其《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探讨了人与工头之间的一种隐性及非正式的理解与契约关系,首次提出“心理的工作契约”这一概念。后来Levinson等学者一开始对心理契约的概念进行研究和界定,第一次对心理契约进行界定并完整提出心理契约概念的是Schein,他在其《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把心理契约界定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并明确指出它对于行为动机方面的重要性。

二、传统制度契约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日趋多样与复杂

目前的高校在校生,主要是以90后为主,他们往往个性比较鲜明,思维比较活跃,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比较强,但是大部分学生抗挫力却比较差,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想比较严重,自我约束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在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更容易受到西方不健康思想的影响,从而使得目前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日趋多样化,这就对目前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传统制度契约式的标准化管理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需求。

(二)学生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在传统制度契约管理模式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存在职能交叉、学生管理部门重复建设、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等方面的问题,这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有很大的关系。在高校的建设进程中,虽然陆续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是通常都是出于单向管理学生的目的而制定的,没有将学生放到同学校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这与契约主体双方权利平等的原则是不相适应的。此外,很多高校在制定和执行学生管理制度时,很少会考虑学生的意见和感受,甚至有些制度学生还不知道、不了解,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强制管理过程中人性化管理措施的缺失

制度契约管理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通常强调的都是以社会为本的价值管理理念,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主要是为高校管理工作服务的,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则相对弱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同时,由于在学生管理活动中主要是以强制性的手段为主,柔性化、人性化的管理措施相对缺失,也越来越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

三、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管理策略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

在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活动中,学生主要是充当被管理的角色,因此很多个性化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基于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就是要求高校在学生管理活动中,要对学生投入更多的情感和人文关怀,无论是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还是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都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这样才能增进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程度,缩短彼此之间在心理上的距离,增强学生在心理上对学校管理制度的认同感和自觉遵守的主动性。

(二)构建双向的沟通与反馈渠道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管理者随时把握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心理状态和发展需求,建立起既服务于教师又服务于学生的双向沟通机制,在保证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真实情况的基础上,让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及时了解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及时消除不可见因素对已有心理契约带来的消极影响。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越明晰,心理契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就越大,双方的关系也就越紧密。

(三)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新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已经从以前过分注重规章制度的硬性管理思想,发展到如今重视学生的情感与需求的情感性管理思想,进入了文化管理阶段。坚持推崇人、尊重人、关怀人、发展人,这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理念。随着对心理契约的深入研究,发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契约管理模式的构建与校园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已构建的心理契约和校园文化会对学生的态度、行为产生一定的作用力。因此,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要致力于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为双方心理契约的巩固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依据心理契约精神,健全制度契约管理模式

心理契约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是仍旧无法在整体上对制度契约形成替代,制度契约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仍旧是不可磨灭的,所以基于心理契约的学生管理工作,应当在遵循心理契约基本精神和学生管理工作实际的基础上,按照自由、诚信、平等、救济等原则对高校传统的制度契约管理模式进行健全,形成对传统制度契约管理模式的有效补充。将学生放到与学校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四、结语

基于工作室的旅游管理 篇7

关键词:知识管理,医院,档案管理

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将知识管理引入医院, 就是将档案管理这一重要环节与知识管理的模式和理念相融合。对于医院而言档案具有一定的隐性信息, 主要指不被医院档案工作者所熟悉的档案中所蕴含的档案中所设计人员的背景信息、工作能力与技巧等。而这些隐性信息正是形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所在, 知识管理将这些档案视为一种重要的知识资源, 建立一种以档案管理为核心、知识管理作为导向的医院档案知识管理模式。

一、切实转变管理理念——理论支撑

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是充分发挥知识管理在医院档案管理中积极作用的首要环节和先决条件。档案管理是指一种对医院工作人员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归档的过程, 在引入知识管理的过程中, 医院工作人员需要转变观念, 在传统观念中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和完善。医院档案管理并不仅仅是信息的记载者, 更承担着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任务。这种知识管理理念的转变是自上而下的, 这就要求作为医院高层领导者, 应该审时度势、与时俱进, 自觉应用先进的管理理念, 然后在医院内部形成一种知识管理的热潮。转变档案管理的理念, 不仅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转变, 更需要引起全员的重视, 在全员中形成一种自发的心理观念, 以配合档案知识管理的有效进行。只有全体人员在思想上接受了知识管理理念, 并且认同支持这一管理模式, 医院档案知识管理才能更加高效。

切实转变档案管理理念是知识管理有效进行的理论支撑, 能够起到一种思想先导的作用。在医院档案的知识管理过程中, 需要档案管理的工作者不断创新思维、理清思路, 尽快走出档案管理的误区, 强化知识管理的理念, 要坚持以服务为中心的根本宗旨, 不断将档案中的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 充分发掘全员的能力, 是每个人真正的潜力得以实现, 抱负得以施展, 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体现, 以展现知识管理的优势, 不断实现知识的最大价值。

二、不断更新现代技术——技术支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越来越先进的管理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转变了传统人力操作的繁冗环节, 并且可以降低失误率, 目前, 医院已经逐渐走向了全面信息化管理模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档案管理的工作更加高效、准确地进行。医院不断更新现代技术, 能够为医院档案知识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在数字化的技术支持下, 医院的各类档案将存储于医院自身的信息系统, 可以实现档案资料的永久性保管,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医院内部各部门的信息交流, 有助于形成一个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的互动平台。知识管理过程中以互联网作为平台, 通过扫描技术处理将文字档案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 不断形成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医院档案数字化知识管理系统, 其中包括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档案信息网络共享平台。

医院档案知识管理不仅仅是发掘档案知识的过程, 更加是对知识的专业性、综合性地分析, 这也是将档案内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关键步骤。通过不断更新现代技术, 为档案知识的分析、利用与传播提供便利条件和科学化的基础。在知识管理的环境下, 医院综合档案管理工作部门需要科学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 对大量无序的档案信息进行整理, 形成信息共享环境。不断更新现代技术还需要医院的资金支持, 大量的资金投入是更新现代技术、实现知识管理的物质保证。这就需要医院领导的重视。这与上文所提到的知识管理需要医院内部自上而下地转变档案管理理念是息息相关的, 只有医院领导转变档案管理理念, 树立并强化知识管理观念, 知识管理才能得到领导的重视, 进而才能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更新现代技术的之中。

三、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机制保障

一般而言, 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载体, 完善的管理体系不仅能够为知识的收集、组织、分析与利用提供了条件, 同时也是知识专业性、综合性、完备性以及系统性的有效结合。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包括建立健全医院档案知识管理制度以及构建档案知识管理模块。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素质能力直接关系到档案知识管理的效果。为此, 医院应当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培养培训, 可以组织对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知识管理培训, 同时要形成适用于医院知识管理工作的人事管理制度, 对知识管理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进一步的明确, 建立奖惩制度, 提高绩效, 严格约束档案管理人员的行为, 形成高效的知识管理工作环境, 提高档案知识管理的工作效率。建立知识管理模块主要包括知识管理人员对档案的梳理和归档, 通过对档案知识的系统化、明确化梳理, 利用电子文档的便捷性, 对档案知识进行分类着手建立主题知识、知识产权等模块, 形成档案知识库, 充分实现医院知识资源的有效共享。

综上所述, 笔者从切实转变档案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三方面对基于知识管理的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了策略性的探讨。在医院档案管理中引入知识管理的概念, 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转变档案管理理念, 提升自我素质, 高效完成档案知识管理工作, 推动医院档案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从而实现医院档案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彭淑珍.以知识管理为导向构建医院档案管理体系[J].现代医院, 2013, (8) :147-149.

[2]陈铭.试探医院档案管理中知识管理的应用[J].卷宗, 2014, (9) :30-33.

基于声像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 篇8

声像档案亦称音像档案、视听档案。是以音响、形象等方式记录知识信息的特殊载体形式的档案, 包括照片、影片、唱片、录音、录像档案等。声像档案主要由通讯社、文化馆、报社、国家机关、企事业文化宣传等单位产生, 具有真实记录、视听形象、艺术美感、交流通用、选材典型性的特点, 在传播知识、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历史凭证和艺术欣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声像档案继承了文件的原始性, 是可以真实再现历史的原貌。声像档案也具有凭证价值作用, 是直接、原始、真实并客观存在的影像, 不受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能使人身临其境, 震撼效果更具有穿透性和感染力。

二、声像档案发展的历史沿革及作用

1826年, Joseph Nièphore Nièpce制得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照片档案是指各单位和单位各成员之间在其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以照片形式来保存历史真实的纪录, 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 有保存价值的以感光材料为载体, 以音响、形象等方式记录知识信息的特殊载体形式为主要反映方式的历史纪录。

在档案管理中,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声像档案照片, 以直接且真实的影像实体展现给照片的使用者, 让照片档案使用者犹如身临其境, 更具震撼力。由于其真实客观的历史记录形式, 如提供历史的真实画面, 重现历史的辉煌。在档案利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举办的校园变迁展, 展出了学校各个时期琳琅满目的历史照片档案, 从不同的角度充分展示出学校办学100年来的发展和变迁历程, 使今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学校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亲身体会到几代教职员工的历史贡献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 激发了在校学生爱国爱校的情怀, 取得了令人震奋的效果。

三、声像档案归档范围

在各个历史时期声像档案都是各单位和各部门在社会活动的各个时期、各种特定环境下特殊事件的真实反映, 特别记录当时的领导人、有影响的政治活动家、重大会议中的国家级、省部级及各层级领导和名人, 声音和照片都是十分重要的归档材料。

声像档案范围包括: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对社会产生影响的人和事;领导人在各个时期重大公务活动照片, 声音资源, 领导者或个人参加的重要外事活动的照片和声音资料;记录国家或单位发生的重大事件、事故、自然灾害及其他特殊情况和事由的照片及各种载体材料;记录着地理环境、概貌、基本建设、各级各类重点工程、各地自然风光以及当地风俗和名人、大师们的照片并涵盖其他具有保存价值的照片声音资料。

四、声像材料归档原则

不论部门还是单位对照片、声音等档案的应用都十分广泛。对个体照片、声音等具体事项本身是对于各部门、各单位直接反映的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的直接记录。但是, 任何档案如果不被开发利用, 那就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如果不对声像档案材料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加工和处理, 若干年后没有人能考证该声像档案所反映的主人姓什名谁。因此, 规范的声像档案管理不能缺乏其关键要素, 否则, 所反映的信息仅是影像或声音, 都不是完整的声像档案。

开展声像档案材料的实际整理工作需要严格按照声像档案整理的要素要求开展整理工作, 如对每一张照片或一组声音档案信息采集都应具有完整的文字说明、摄制或录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等基本信息, 以便于今后照片档案的准确查找和开发利用。鉴于摄制照片或录制声音的作者不懂照片或声音档案的归档要求, 大多数只会注意照片或声音本身的艺术性, 而不会考虑其存档的因素。因此, 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及时收集照片声音材料, 及时补足相关要素和材料。

(一) 声像档案整理内容。

声像档案整理内容以照片档案整理为例, 包括:底片号、照片号、照片题名、页码和备注等。底片经过科学分类后编号、编制底片目录登记簿, 一张底片或一组相关的底片确定为一个基本的保管单位并编制出一个底片号。考虑到如果是一组底片, 在底片顺序号后面还需要编制出一个分号。底片号是按底片收到的先后次序编号登记的, 对已经确定类别的底片号再加分类号。照片档案的整理应遵循照片档案管理实施办法的要求进行。在同一个全宗内按年度——问题进行分类, 保持前后一致, 相对稳定。同一事件的一组照片编一个号, 组内的照片编制小流水号。底片在全宗内编流水号, 格式为全宗号-底片号, 注意用铁笔在底片乳剂面片边处横排刻上底片号, 同时在底片袋的右上方标明底片号。每张照片都要有说明, 一组同事件的照片要有总说明。符号说明的内容包括照片号、底片号和参见号, 其中参见号为与本张 (组) 照片有联系的其他档案的档号。文字说明包括六要素, 最后编制照片档案卷内目录, 使每张或组照片具有准确的位置。

(二) 电子声像档案材料归档的管理。

电子声像档案材料归档的管理分电子照片或声音材料、文字说明两部分。根据电子声像档案与纸质照片档案不同的特性, 注意对电子照片或录音的收集、归档进行科学管理和指导, 以电子照片为例:从形成开始时就要保证其规范与安全。数码照片采取标准格式TIFF、JPEG。为了保证电子照片的质量和清晰度, 规定电子照片必须超过500万像素数。扫描照片的线数必须超过600dpi。在对感光胶片数字化处理时, 其扫描仪的分辨率必须超过1200~2400dpi。对馆藏永久保存的电子照片, 在保存数字照片档案时还必须冲印或打印出纸质照片。归档时应标明互见号, 格式为:全宗号—光盘号—照片号 (标注于纸质照片的文字说明中) 或全宗号—册号—张号 (标注于数码照片的文字说明中) 。

五、声像档案管理

声像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不仅是档案人员的责任, 而且需要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一) 声像档案必须加强领导, 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以声像档案的主要形式电子照片或纸质照片档案管理为例, 需要一定的技术性设备条件才能保证安全可靠地进行永久保存。档案馆领导必须安排必要的档案人员, 时刻关注所管辖单位的大事和大型活动情况, 及时与组织单位或部门联系, 及时联系声像档案, 如电子照片或纸质照片的收集归档工作, 使声像档案的收集率更加齐全、规范和完整, 为档案馆制成标准化、规范化的纸质和声像档案工作夯实基础。

(二) 建章立制确保声像档案的安全与稳定。

档案馆必须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 制定各门类档案实体和声像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档案专业人员必须指导所属各单位声像档案摄制、录制人员科学地拍摄照片、录制领导讲话声音并及时向档案馆办理移交手续, 从制度上保证声像档案顺利归档, 做到声像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档案管理部门必须想方设法及时做好声像档案的归档等基础性工作。照片材料和录音材料归档后应及时对其材料进行科学的分类, 然后按照科学地整理方法对声像档案材料进行整理。

(三) 严格按照声像档案管理规范实施管理。

声像档案是馆藏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档案馆必须按照声像档案管理规范的要求严格实施管理。声像档案必须做到安全、可靠、稳定, 真正实现声像档案材料的永久保存、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

(四) 声像档案数字化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数字化已经成为照片、录音生成的主要手段, 机械地拍摄胶片的照片已经成为历史, 数字化照片的摄制和声音的录制方便易行、成本低廉使得数字化声像档案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档案网站的建立又为数字化声像档案的收集方式提供了快捷的手段。声像档案可以实现网上查询和利用, 数字化声像档案更易实现的深度开发得到更有效地利用, 这不仅促进了声像档案的管理, 更有力地推动声像档案管理上新水平, 实现新跨越。

六、结语

声像档案一直的各单位关注度较高, 但做起来又比较难的一项工作, 特别是近来的数字化声像档案的发展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学习、钻研数字化档案管理成为了当今档案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和任务, 必须下大力气去做并且做好。

参考文献

基于工作室的旅游管理 篇9

一、权衡式管理的含义

顾名思义, 所谓权衡式管理就是要权衡两方面的利弊, 并做好管理工作, 而这两方面分别是指人性管理和理性管理。在档案的管理工作中, 人性管理也就是实行信息民主理念, 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适时地进行公开, 保证管理公平。而理性管理则是要加强控制监管, 避免档案内容的泄露, 做好保护防范工作。信息的民主化与信息控制在某种层面上来说是相互对立的, 存在着矛盾冲突, 因此, 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做到人性管理与理性管理并存, 基于权衡式视角进行档案管理, 已经成为了有关人员关注的焦点。

二、权衡式档案管理中的人性管理

目前, 民主的理念和人性化的管理已经逐步深入到了档案的管理工作中, 档案的建立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从根本上来说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因此, 人们具有获得档案信息的知情权, 只要在不违背国家相关法律规章的基础上, 公民就能够自由的获取资料。另外, 由于档案管理工作并不具有竞争性, 也不为了获得经济效益, 信息的公开也要保证公平的原则。加强档案信息的公开, 实行权衡式管理中的人性管理, 可以进一步促进资源的优化共享, 提高社会信息的利用率和普及度, 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堵塞, 加强沟通交流。在不超出信息公开和共享的范围内, 实行档案的人性化管理, 能够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减少浪费, 增强全社会的信息传播,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权衡式档案管理中的理性管理

与档案管理中的人性管理相对, 其信息的公开程度一定会受到理性管理的制约, 任何形式的开放都是有限度和条件的, 档案的信息管理也是如此, 它不会无限度地进行公开和共享。如若实行全面的公开, 则会导致无序主义, 会牵扯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侵犯人的隐私, 档案的理性管理就是基于这种情况实行的保密。现如今, 我国已经明确规定了档案理性控制管理的主要内容, 它以公民的隐私权作基础, 严禁侵犯他人的利益, 国家法律保护个人的合法隐私。为了进一步确定档案的管理内容和公开事项, 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档案信息管理中已经明确规定了控制内容和处罚规范, 严禁恶意传播他人信息。只有这样做, 才能避免社会陷入无序状态, 才能保证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 保护人民的合法隐私, 减少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优化社会信息资源。

四、档案工作中人性管理与理性管理的权衡

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是由人性管理和理性管理共同构成的, 两者之间既相互牵制又能达到某种动态平衡, 信息民主与信息控制也是如此。现如今, 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人们越来越重视权利, 强调知情权的获得, 再加上信息民主化这一观念的提出, 就使得社会成员更加迫切地想要获取资源, 档案的公开程度也在日益增长。面对这样的情况, 档案信息管理进一步实行了改革, 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公开, 提高了资源的传播性, 管理也更加透明化。但是, 随着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 很多人借助这个机会, 利用技术手段从中牟利, 对档案信息公开权限的设置就显得至关重要。档案是人们的隐私, 管理者一定要做到公开适度, 保障有关人员的私密信息, 并做到安全防范, 阻止恶意传播扩散资料。

档案管理工作实际上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 是基于人的要求制定的。人性管理中的信息民主以公民的知晓权为基础, 而理性管理中对信息的控制则是以隐私权为前提, 这两种权利都是国家为保障公民而设立的, 两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目前的档案管理工作, 就是要权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而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实现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权衡式管理的视角就是要保证人性管理与理性管理、信息民主与信息控制的融合统一, 确立起管理的具体手段, 从而在实现信息公开最大化的基础上保证隐私控制。要想实现档案管理的效益最大化, 就要让双方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 工作管理中既不能片面追求民主, 实行信息的全面公开, 也不能单纯强调控制, 一味地进行保密, 而是要在信息公开与信息控制, 人性管理与理性管理中寻找一种位于中间点的权衡式管理。只有这样, 才能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 才能为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五、基于权衡式管理视角的档案管理工作研究

基于权衡式管理视角的档案管理工作要从人性管理与理性管理两方面着手, 权衡好信息公开与信息控制的关系, 并在制度上、法律上更好地加强两者之间的管理, 宣传权衡式的档案管理思想, 促进工作顺利进行。

(一) 基于权衡理念实现档案信息的公开立法。

法律法规的建立完善是保证档案工作实现人性管理与理性管理的基础, 只有保证信息的公开法制化, 才能为权衡式管理提供保障。对此, 首先要确立档案公开的范围, 并给出合理的理由, 平衡好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 并加强对安全隐私的保护力度;其次, 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完善的制度规范是保证信息公开与信息控制实现平衡的保障。除此之外, 还要细化制度的内容, 完善档案信息的目录与指南, 并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 落实责任制。

(二) 基于权衡理念实施档案管理制度的改革。

要实现档案管理在人性与理性两方面的平衡, 就要加强完善权衡理念, 不断推进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 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据调查了解, 目前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资料内容不详尽, 管理流程不通畅, 工作细则有矛盾, 这些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管理工作的良好运行, 降低了工作效率。针对这样的情况, 档案管理工作一定要立足权衡理念实施改革, 建立合理的工作内容和流程, 落实责任制,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 基于权衡理念培养档案管理新思想。

基于权衡理念的档案管理模式, 不仅要保证制度体系的革新和法律规章的健全, 还要在工作中培育开放的新理念, 加强宣传普及, 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传统的档案管理思想。从本质上说, 档案管理工作的主导者是广大管理员工, 他们的思想素质对工作的运行起关键作用。所以, 要加强他们的意识, 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使其在工作中做到认真负责, 恪尽职守, 在了解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开创现代化管理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莉华.基于权衡式管理视角的档案管理工作研究[J].兰台世界, 2013 (11) .

[2]段琼.浅谈科学规范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要点[J].中国科技财富, 2011 (24) .

[3]郭利丹.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路径探讨[J].中华民居, 2012 (7) .

基于工作室的旅游管理 篇10

一、对高校学生管理现状的反思

高校管理权是指高校依法享有对学校事务自主管理的权力。高校学生管理权主要通过制定校园内部规章以及借助内部规章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奖励和惩处来完成[1]。在管理活动实际开展过程中, 学生相对地被划分为被管理者, 是被指挥、被支配、被控制的对象, 一直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 他们并不完全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权益, 有没有被侵犯。高校则被划分为管理者, 是强势群体, 往往以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出现, 不仅可以运用法律授予的管理权限来对学生进行管理, 而且还可以以教育者的特殊身份对学生施加影响。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把自己定位为管理者身份, 抑制被管理者的能动作用的发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管理进行的过程中, 产生了许多矛盾, 值得反思。

1. 行政化、机械式管理方式削弱了学生权力。

学生权力是指学生围绕其主体性发展潜能来向其他群体实施的影响力, 以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申诉权、选择权为主要内容[2]。在高校的现实运行中, 行政权力常凌驾于一切权力之上, 行政权力影响包办一切, 很少关注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参与。这与大学生较强的参与需求和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相矛盾、相冲突。以教学为例,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 对学校的教学、课程设置、教师评价、教师聘任等事务积极发表意见, 既是基于学生自身发展的合理要求, 也是对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的促进。

在实际工作中, 高校管理者习惯性地认为要管理好每一个学生, 需要尽可能多的条条框框和禁令。规章制度烦琐冗杂, 无孔不入, 像一张无形的网把学生紧紧束缚住。另一方面, 在管理工作中, 有些高校在极力回避一些不确定性、不熟悉或模糊的事物, 并且把不确定的事物看做是危险的, 从而加以严格控制和监管。约翰·迪金森 (John Dickinson) 曾说:我们所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具有固定的一般规则的制度, 我们还需要该制度中的规则是以正义为基础的[3]。这种行政化、机械式的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学生的权益, 遏杀了学生的个性, 这种管理模式下的学生容易缺乏活力和创新意识。

2. 本能沿袭式管理淡化了与时俱进的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沿袭性管理是出于本能沿袭前人的风格, 以自己的好恶、偏见和约定俗成的管理风格来支配学生的行动, 是一种随心所欲的任意组合的管理模式, 集中体现为管理的潜意识性、无连贯性、无系统性、无规律性和机械沿袭性, 朝令夕改, 处事不周[4]。沿袭式管理模式习惯于听从于前者的解释和经验, 而对新观点和见解采取怀疑, 甚或直接否定的态度, 不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愿望而主观性替学生作出选择, 致使学生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只能被动接受一个或几个单调的模式, 被迫采用机械式思维方式理解教育和社会, 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的主体性, 忽略了学生的自由意志, 极大阻碍了现代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3. 权威式震慑管理模式激化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

部分学生管理人员由于管理方法和经验上不足, 采取所谓“教师权威”震慑学生, 并且错误地认为权威应用得越多, 学生就会越服帖, 也就更趋于好管理。这种管理模式, 往往会激化矛盾, 从而造成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不强。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他们在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重“义”与重“利”之间的摇摆不定, 一直处于分化和整合的状态。这种管理模式极易把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推向社会的对立面, 与社会未来合格建设者的培养工作极其不符。

二、高校学生工作人本管理的基本内涵

人本管理思想产生于西方20世纪30年代, 现在已成为流行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人本管理强调人的核心地位, 以人的个性发展为基本出发点, 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 把谋求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作为管理活动的最高和终极目标, 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高校是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基地, 承担着育人育贤的重要历史使命, 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一部分, 它的工作对象直接是大学生, 担负着学生成人成才的培养重任。学生管理工作的根本指向和基本价值重心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大学的学生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学生, 以学生为本思想更应该在这里得到完美的阐释。因此,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意识和一切发展都是为了学生的科学发展理念, 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生管理工作乃至整个高校工作的根本价值所在。

把人本管理思想引入学生管理工作之中来, 就是以学生为学校的教学管理的根本,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种种合理需求, 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三、高校学生人本管理的实现途径

1. 从人本本位角度出发,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自尊意识及自我发展意识都非常突出, 他们特别需要被尊重, 特别需要平等的交流, 他们非常反感外界的强迫和居高临下的说教[5]。同时, 作为学校各类利益群体中人数最多的群体, 他们也有着极强的参与意识, 他们对学校教育的过程和质量也享有着相当大的发言权, 让学生参与管理和决策, 不仅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增强学生对大学管理决策的认同感, 减少决策执行的阻力,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的能力。

美国约翰·布鲁贝克在其《高等教育哲学》一说中讲道:给学生以学院或大学的成员地位, 很明显地高于把他当做一般市场中商店顾客的地位。学生必须被“吸收”进学院或研究生院[6]。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 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参与管理, 变外在约束为内在自律。通过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现其自觉、自愿和自主性的发展, 在参与中, 实现自主教育, 锻炼能力。

2. 从行为规则角度出发, 减少制度上的约束, 不断完善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传统的高校管理过于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强调制度完善, 强化定量评价, 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这些要求已经逐渐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

当代西方一些管理学家把管理伦理的研究引向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来, 提出应尊重人多些, 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渠道进行正面教育, 少一些惩罚, 认为“改造世界的最下策是诅咒”, 提倡通过各种手段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达到通力合作, 以实现组织的管理目标[7]。这为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导和理论支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逐渐抛弃以往陈旧的以“管”为核心的管理理念, 应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 以人为本, 因势利导, 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参与管理, 变外在约束为内在自律, 通过学生自律组织的建设,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让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实现自主教育,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

3. 从动力机制角度出发, 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方式, 逐步搭建学生自我实现平台。

人本管理强调寓激励于管理, 这就要求充分利用各种激励手段, 从改变学生的精神状态入手,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改善学生的情感体验。科学测定也表明:一个人平时表现的工作能力与水平和经过激励可能达到的能力与水平, 二者之间大约存在50%的差距。

自信在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了自信心, 学生才能发挥内在的潜能, 才能一步步进入较高的发展阶段。激励教育, 首要的是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大学生作为从高考“独木桥”挤进来的佼佼者, 整体素质相对较高, 但是每校每级都有因为各种原因被勒令退学的事件发生, 而且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仔细观察这些学生群体, 他们的绝大多数不是智力水平不高, 往往都是因为自信心不足。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 要为更多学生创造自信的锻炼机会。要赏识激励每个学生, 开发他们的潜力, 积极搭建学生自我实现的平台。要努力找出学生可赏识、可激励之处, 激励到点子上, 用多种方式进行赏识激励。

4. 从服务保障角度出发, 树立行政服务本位思想, 保障大学生合法权益。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 管理工作是学校的保障性事物, 管理工作为学生存在, 为学生服务, 因此, 管理就是服务。“管理者就是服务者”这一理念, 既不是源于亲缘的责任, 也不是境界的拔高, 而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8]。因而, 大学内部行政管理必须牢固树立“师生权力本位, 行政服务本位”的观念, 构建融教育、管理、保障功能于一体的大学生成才服务保障体系, 在管理过程中服务学生。

从当前高校普遍实行收费入学制度的现实情况来看,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 也已经从以前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 变成教育服务提供者和教育服务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服务者必须提供优质的服务;消费者有权享受优质的服务。这些服务包括优质的教学资源、良好的后勤服务保障、愉悦的学习生活环境、科学人文的管理模式等。高校必须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改进服务质量, 提高管理水平, 真正履行教育提供者职责。

5. 从目标价值归向角度出发, 统筹学生个性发展要求,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是教育的中心, 也是教育的目的,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教育的归宿, 人是教育的基础, 也是教育的根本[9]。因此, 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人本管理教育模式, 符合当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也是当今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根本要求。

首先, 对于不同个性和兴趣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管理方法, 这是以学生为本最根本的一点。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管理活动中, 应始终把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这种意识绝不是以个人为中心, 而是强调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当具备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社会意识, 是认知与行为的统一。

其次, 教育的目标是人的成长, 是伴随着人的成长而不断增强人的成就感、自我满足感和自我实现感。学生的发展不是单方面的发展, 而是以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目标的全面发展, 高校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等终极价值联系起来, 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 使学生的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最后, 还要着重理清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大力发展个性教育。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自然潜力的充分发挥, 人的全面发展过程, 即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 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学生个性倾向的施展, 就使其有全面发展的动力, 学生就会为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主动地丰富知识, 完善认知结构, 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而这正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摘要:把人本管理思想引入学生管理工作之中来, 就是要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权利为本。以礼待人, 尊重学生的自由和尊严,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治校, 鼓励学生的民主参与, 激发他们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感;服务为本, 注重学生个体潜能的实现, 满足社会公民的人性需要。本文从人本本位、行为规则、动力机制、服务保障、目标价值等几个角度分别展开论述, 深入探讨了高校学生人本管理的实现途径,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人本管理,学生管理工作,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樊华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探析.教育探索, 2010 (1) .

[2]许珍.新公共服务理论视阈下的高校人本管理[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3][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 等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

[4]张明艳.高校学生管理亟待匡正的几个误区[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2 (3) .

[5]张桂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本理念[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10) .

[6][美]约翰.布鲁贝克著.王承旭, 郑继伟, 张维平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7]戴木才.管理的伦理法则[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8]董裕华.对学校人本管理的认识与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 2009 (4) .

上一篇:真空采血下一篇:地震测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