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

2024-08-12

拔罐疗法(精选六篇)

拔罐疗法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2例, 男12例, 女20例, 年龄37~65岁, 病程1~18个月。32例患者均符合肩周炎诊断标准, 肩部活动不同程度受限, 均有明显肩痛及压痛点, 排除合并颈椎病臂丛神经卡压症状者。

1.2 方法

采用一针疗法, 辨经取穴, 患者取坐位, 充分暴露患部。取穴:若疼痛部位以肩前侧为甚, 取鱼肩穴 (在鱼际穴下约0.5寸, 第一掌骨侧赤白肉际, 按全息理论对应于肩部穴处, 找到一针柄大小条索物, 压痛明显) ;若疼痛部位以肩髃穴处为甚, 取三间穴处条索状物和压痛点 (第二掌骨侧与肩部穴对应处) ;若疼痛部位以肩后为甚, 取后溪穴条索状物和压痛点 (第五掌骨侧与肩部穴对应处) ;以活动障碍为主者可取对侧阳陵泉。以一次性不锈钢毫针, 随咳进针, 针柄与掌骨侧成90°角, 穿透条索状物至掌骨, 然后将针柄立起, 针尖刺入条索状物与掌骨侧之间。留针时, 在患肩阿是穴及肩髃、肩井、肩髎、肩贞、天宗等穴用抽气罐进行吸附, 嘱患者同时活动手臂做各向运动。抽气罐需连续抽吸4~5下, 达到比较紧实的效果, 以便在大幅度运动中不至于松动脱落。留针20~30min, 期间5~10min行针1次;留罐5~15min, 期间观察拔罐处皮肤颜色, 若皮肤过于红紫即可起罐, 以免起泡。起罐后继续进行肩部活动以加强针灸疗效。5d治疗1次, 3次为1个疗程, 并嘱患者加强相应肩关节功能训练。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肩部疼痛及压痛消失, 肩关节活动正常, 能参加工作和体力劳动;显效:肩部疼痛及压痛明显减轻, 肩关节活动范围接近正常, 能参加工作和活动;有效:肩部疼痛减轻, 肩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增大, 但仍有明显活动受限;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变化。

2结果

治愈10例占31.25%;显效18例占56.25%;有效3例占9.38%;无效1例占3.12%。总有效率为96.88%。

3典型病例

患者, 女, 37岁, 2011年3月16日初诊。主诉:右肩部疼痛, 活动受限1月余。患者1个月前出现右肩部疼痛, 上举和外展时明显, 外用药酒、膏药未见效, 疼痛逐渐加重, 影响工作及生活。查体肩前有明显压痛点, 上举、外展轻度受限, 颈椎和肩关节X线片未见异常。诊断为右肩周炎。治疗:取鱼肩穴予一针疗法, 行针5min后, 患者述疼痛立减50%, 并于阿是穴及肩井、天宗、肩贞穴予抽气罐吸附, 术者先握其手臂进行大幅度肩部被动运动, 2min后让患者自行活动肩部。15min后起罐并起针, 患者述疼痛减轻70%, 上举仍有痛感, 但肩部活动已无受限。3次治疗后疼痛完全消失, 右肩活动自如。

4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炎症, 引起肩关节周围组织广泛粘连, 以一侧或两侧肩关节疼痛, 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传统医学认为此症是由于年老体虚, 气血不足, 筋失所养, 又外感风寒湿邪所致, 又称漏肩风, 属于“痹症”范畴[1]。

一针疗法是经络理论和全息理论的结合, 辨经取穴, 只取1~2穴。如肩前痛者取鱼肩穴, 是因为其属手太阳肺经, 肩髃处痛者属手阳明大肠经, 肩后痛者属手太阳小肠经。其特点是取穴极少, 且效果优异, 患者避免了多扎针的痛苦, 更易于接受。拔罐可使“风寒邪气随气水出”,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 拔罐可改善局部组织微循环, 使血流量增加, 加强新陈代谢, 加速炎症消退[2]。拔罐后的瘀斑和渗出物往往需要几天才能吸收, 对皮肤形成持久的良性刺激, 增强局部免疫力。运动疗法可以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 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 牵伸挛缩组织, 松解粘连, 扩大肩部活动范围, 增强肌力, 增强本体反馈, 有利于炎症消退, 使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 运用一针疗法配合拔罐和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 操作简便, 疗效确切显著, 治疗次数少, 值得推广。

关键词:一针疗法,拔罐,运动疗法,肩周炎

参考文献

[1]高树中.一针疗法[M].济南:济南出版社, 2006.

拔罐疗法的操作规范 篇2

一、拔罐疗法的概念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以产生良性刺激,达到调节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方法。

二、拔罐疗法的适应范围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吸拔经络中的风寒湿气外出,还具有引出排脓等作用,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风湿痛、感冒、咳嗽、腰背痛、月经痛、胃痛、疡初期未溃时,以及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等病症。

三、拔罐疗法的吸拔方法

闪火法:用止血钳夹住95%酒精棉球,在罐内闪火排去空气,迅速将罐罩在应拔部位。

四、常用的拔罐法及操作

①坐罐:要求主试者用闪火法拔罐,用止血钳夹住一个经95%乙醇浸泡过的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绕1圈迅速退出,并立即将罐口扣在放术部位,使罐吸附在皮肤上。注意棉球沾乙醇不可过多,亦勿在罐口停留,以免罐口烧烫灼伤皮肤。

②闪罐:用闪法火将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取下,取下拔上,直至皮肤潮红充血为度。

③走罐:选用口径较大、罐口平滑的玻璃罐,先在罐口和施术部位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住,然后以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向左、右施术部位往返推动,至较大面积的皮肤出现潮红为度。

④针罐:先将针刺入穴位,待得气后将留置穴位,然后用闪火法,以针刺部位为中心,将罐拔住,约10~15min,至皮肤潮红充血起罐。

⑤刺络拔罐:在施术部位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地叩刺出血,再拔上火罐,留置10~15min后。起罐后擦净血迹。

五、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

①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合适的火罐。

②拔罐时应选肌肉丰厚的部位,而在肌肉浅薄、骨骼突出、皮肉松弛、毛发较多的部位不易吸拔,罐易脱落。

③体位要适当,拔罐过程中不要移动体位,以免火罐脱落。④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孕妇腹部、腰骶部须慎用。

⑤拔罐时注意棉球沾乙醇不可过多,亦勿在罐口停留,以免罐口烧烫灼伤皮肤。

⑥拔罐一般可出现局部红晕或紫绀色,一般不须处理,会自行消退。若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出现水泡,小者当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大的须用消毒针将水放出并包敷,防止感染。

⑦起罐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入,罐即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⑧应用针罐时,应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撞压针入深处,损伤脏器及血管。故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针罐。

⑨使用多罐时,火罐的排列顺序不宜太近,以免皮肤被牵拉产生疼痛。

拔罐疗法 篇3

菲尔普斯在8月8日举行的男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赛中夺得冠军。有媒体注意到他的颈、肩和背上有不少“圆形瘀伤”,让人特别疑惑。可中国人看着却十分亲切:这不就是我们传统拔罐留下的印子嘛。原来不少美国运动员,如体操选手拿度亚(Alex Naddour),或是泳将库格林(Natalie Coughlin)都有拔罐的习惯,以消除肌肉疲劳。

有几类人不适合拔罐

在国内常见的拔罐疗法一跃成为奥运会上的稀罕物,这个“新星”势必会引领一股拔罐热。不过专家提醒,拔罐是一项专业的中医理疗方法,不是你想拔就能随便拔的!“拔罐之前,中医师也会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专家提醒,以下几类不适合拔罐:

1.体质过于虚弱、皮肤没有弹力的人。

2.患血友病、贫血、血小板凝血功能不佳等血液疾病的人。

3.孕妇、处于生理期的女性。

4.皮肤有过敏、损伤、溃疡、水肿的人。

5.骨折部位、静脉曲张部位。

6.高热抽搐者、血压过高者、重度心脏病患者。

拔罐不要太频繁 7天一次即可

拔罐后,身上的罐印一般在七天左右消除,所以通常情况下单纯的保健,7天一次就可以了;如果用于疾病治疗,可以是3天一次或者根据病情需要适度增加拔罐的频率,以不损伤皮肤为度。专家建议在罐印消掉后再次拔罐。

拔罐的时间不是越长越好,一般来说,如果力度大就控制在5~10分钟之内;如果力度小,15~20分钟即可。

拔罐后,当天最好不要洗澡,尽量用毛巾擦身。尤其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用冷水洗澡!因为这样做很容易将湿气、寒气带入身体,结果适得其反。

自己在家操作 建议用气罐

拔罐的专业器材分为竹罐、玻璃罐和陶罐。要是在家里自己操作,建议选用气罐,因为拔气罐过程不涉及温热。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气罐更为安全、轻便,操作也相对简单,但这仅适用于缓解疲劳等一般保健。

拔火罐如果是为了治病,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因为医生要在穴位上施以拔罐,而且要控制好“火候”避免灼伤。 如果是湿气较重的人,拔完火罐容易出现水泡,这种情况是正常的。

应用刺络放血拔罐疗法的临床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门诊病例86例患者, 其中:带状疱疹23例, 三叉神经痛21例, 肩关节周围炎36例, 面瘫6例。男性28例, 女性58例, 年龄:20~30岁12例;30~40岁25例;40岁以上49例, 病程最短3d, 最长1年。

1.2 治疗方法

针具:不锈钢三棱针, 分大、中、小三型;火罐若干, 分大、中、小三型。

主穴:太阳、曲泽、尺泽、腰俞、腰阳关、委中、阳交、手背部和足背部穴位。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疼痛或者症状消失, 功能完全恢复。

显效:疼痛或者症状明显减轻, 功能基本恢复。

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86例病人中治愈73例 (约占85%) , 显效11例 (约占13%) , 无效2例 (约占2%) 。其中:带状疱疹病例100%痊愈;三叉神经痛病例76%痊愈, 19%显效, 5%无效;肩关节周围炎病例94%痊愈, 6%显效;面瘫病67%显效, 33%无效。

2.3 典型病例

例1:李某, 男, 38岁, 自背部中间至前胃部右侧沿线有三堆簇生红色斑疹及水疱, 局部瘙痒并刺痛, 病程3d, 经查为带状疱疹。取三棱针在簇集疱疹间隙快速点刺后拔罐25~30min, 令其出血5~10m L, 每日1次, 连续3次, 疱疹消失平复, 痛止。

例2:张某, 女, 39岁, 右侧眉弓疼痛, 病程2个月, 经查为眉棱骨痛。取三棱针在太阳穴部位快速点刺后拔罐20~25min, 每日1次, 连续7次, 症状消失再未复发。

例3:王某, 女, 46岁, 右侧肩关节疼痛, 尤其夜里疼痛加剧, 并伴有功能障碍, 即右臂外展、后伸动作均受到限制, 手抬高摸不到头, 后旋摸不到背, 病程3个月, 经查为右肩关节周围炎。取三棱针分别在尺泽、肩髎穴、肩前穴、曲泽、肩髃穴、肩后穴直刺, 进针0.3cm左右, 然后拔上火罐25min, 出血量在50m L左右, 每日1次, 连续3次, 疼痛显著减轻, 夜间疼痛消失, 功能基本恢复;连续刺血拔罐10次, 并加刺曲池穴, 右肩疼痛完全消失, 功能完全恢复。

3 分析

(1) 临床上有病人主述睡地铺、吹风扇、淋雨等情况下突然或逐渐引起肢体的疼痛、酸胀、麻木, 其原因主要是局部的血管不能通过自身调整恢复正常的血液循环状态。刺络放血拔罐疗法能通过浅层静脉的出血直接改善血液循环障碍。

(2) 临床上有病人主述骨关节及肌肉疼痛、带状疱疹疼痛、头痛等。中医学认为淤血是疼痛的主要原因, 多由气血淤滞, 闭塞不通所引起的[1]。刺络放血拔罐疗法通过神经—血管—体液的调整, 阻断疼痛的产生, 恢复肌体对疼痛的自我调控能力, 具有很好的镇痛作用, 特别是对缺血性疼痛能迅速止痛。

(3) 刺络放血拔罐疗法具有简便、价廉、效快的特点, 能迅速控制炎症的进一步扩散, 在临床上对阻止炎症过度反应和促使炎症恢复有显著作用。

(4) 出血量多少与疗效的高低有一定的关系[2]。多数病人出血量一般为每次10~50m L, 连续针刺放血拔罐治疗3次痊愈;部分患者需5~8次效果明显;慢性疾病患者要间隔6~10d治疗1次。

(5) 刺血部位与疗效高低有一定的关系。中医认为人体部位产生疼痛有经络气血有关, 刺血治疗是通过针刺病位区某些穴位来疏通经脉中凝滞的气血, 改善了病位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促进病位疼痛消失, 功能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王芬, 罗丁.近40年刺络放血疗法的临床运用概况[C].全国首届刺络放血研究及临床学术交流会, 天津, 2003.

拔罐疗法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住院及门诊患者, 其中住院患者92例, 门诊患者28例。所有患者均经颈椎MRI检查或头颅CT检查诊断, 就诊时依随机分组表法将120例患者分成拔罐放血组、针刺组、蒙药组3个组, 进行对照观察。每组均加颈椎牵引、推拿疗法和蒙药, 拔罐放血组加针灸。

120例患者中, 男54例, 女66例, 年龄在33~65岁, 平均49岁, 病程最短一天, 最长15年。3个月以内者85例, 3个月以上者25例, 初次就诊者105例, 二次以上就诊者15例, 日一次治疗, 10次为1个疗程。

1.2 治疗方法

1.2.1 拔罐放血组

将患者颈椎牵引、推拿之后把患者的达格扎穴 (枕部) 剃头发, 直径约8cm左右, 让患者坐位和侧卧位, 局部擦干净后用消毒的真空拔罐器进行拔罐, 看头型选择拔罐器的大小, 10min后起罐局部消毒, 再用消毒蒙医特制三菱针快速直刺5~7个眼, 再行拔罐, 约5min后去罐 (拔出10~30mL血) ;用消毒干棉球擦干净, 敷消毒纱布即可, 只拔一次, 剩余9d针灸治疗。

1.2.2 针灸组

将患者颈椎牵引, 推拿之后针灸, 取百会、四神聪、太阳穴、颈夹、风池、内关、足三里、心腧等穴辩证取穴。

1.2.3 蒙药组

门诊患者或恐惧拔罐放血、针灸者纳入本组。颈部痛, 头痛头晕失眠者看病情给敖必得森古日古木-13, 额日敦乌日勒, 阿敏额日敦, 阿嘎日-35等, 恶心呕吐者加壮西-6, 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者加匝迪-5, 阿嘎日-8等, 分日三次口服。

1.3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 痊愈:颈部疼痛, 头痛头晕, 恶心呕吐, 心慌等症状消失;好转:上述症状有所改善;无效:上述症状无明显改善。

2 治疗结果

见表1。

经χ2检验, P<0.01, 三组治愈率及有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拔罐放血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 49岁通辽市科左后旗人, 颈部及后背疼痛4年, 加重头晕枕部沉痛, 恶心呕吐一周来我科门诊, 做颈椎MRI示:颈椎病。C3~4、C4~5、C5~6间盘突出, 头颅CT示:未见异常。诊断为“颈椎病 (椎动脉型) ”收入住院。查:C3~C7棘突旁及双侧肩井均有压痛点, 屈颈试验 (+) , 椎间孔挤压试验 (+) , 颈椎旋转时头晕恶心加重。住院第一天患者的达格扎穴进行拔罐放血 (约20mL) , 次日查房时患者精神佳, 头晕头痛, 恶心呕吐等症状基本消失, 颈部及后背疼痛减轻, 10d后治愈出院。

4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个分型, 是颈椎退行性改变压迫颈椎血管和神经之后出现颈椎及后背痛, 头痛, 主要是枕部沉痛, 头晕, 一过性意识障碍、恶心、呕吐、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视力模糊、吞咽困难、神经衰弱或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的病症, 发病率占颈椎病发病率的20%左右, 多在45岁以上, 椎动脉供血不足与该型颈椎病有密切关系。该病属蒙医:“头痛”、“痹症”范畴, 蒙医疗术对本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 拔罐放血疗法是蒙医一种拔罐与放血相结合的疗术, 能够达到改善气血运行来治疗疾病的目的。此法有疗效快, 疗程短, 毒副作用少, 简便易行的特点[1,2,3,4]。

摘要:目的 探讨蒙医拔罐放血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的临床观察。方法 运用蒙医拔罐放血疗法, 辩证论治本病, 随机分三组, 拔罐放血组, 针刺组, 蒙药组进行治疗对照观察。结果 拔罐放血组50例, 总有效率97%, 针刺组42例, 有效率72%, 蒙医组28例, 有效率60%。统计学用χ2检验处理:拔罐放血组明显优于针刺组和蒙医组, P<0.05。结论 拔罐放血疗法是蒙医一种拔罐与放血相结合的疗术, 能够达到改善气血运行来治疗疾病的目的。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蒙医拔罐放血疗法,针灸

参考文献

[1]抗西白音, 斯琴图.蒙药与拔罐放血疗法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体会[J].医药前沿, 2013, 8 (13) :208-209.

[2]Dong YL.The deadline for vertebral artery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clinical research[J].Inner Mongolia Med J, 2008, 40 (4) :408-409.

[3]Sue T.Mongolian medicine therapy combined with traction (hijamah) in the treatment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clinical observation[J].Chin Nat MNd J, 2007, 13 (9) :36-37.

拔罐疗法 篇6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闪罐,走罐,刺络拔罐,应用

拔罐疗法[1]是外治法之一,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以产生良性刺激,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目的。因其属于物理疗法,不会有药物治疗的相应不良反应而广被人们所认可。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发病多与气血循行不畅感受风寒之邪有关,因拔罐疗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在治疗当中多有应用,根据具体的病情,临床操作上选择不同的拔罐方式,现就闪罐、走罐、刺络拔罐疗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做一介绍。

1 闪罐

闪罐操作上要求医者右手持沾有95% 的酒精棉球止血钳,左手持玻璃罐,将点燃的酒精棉球迅速探入罐底,立即抽出,迅速将罐子叩在应拔部位,吸住后再迅速取下,可以听见“啪”的一声。如此反复多次,以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为度。闪罐法多用于虚寒证,或肌肉萎缩,或需重点刺激的穴位。因其不留罐痕,操作灵活,患者感觉舒适,接受度好,是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拔罐疗法。

1. 1 具体操作

选取瘫痪侧面部的阳白、太阳穴、颊车、颧髎、地仓、翳风处。选取适合大小的火罐,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取其祛风散寒之功,刺激量不宜大,以局部发热微红为度,先取额部,次取面部,再取口角部。对于难治性周围性面瘫,取其通经活络的作用,应用此法操作时间要长,多次反复,以局部明显潮红为度。闪罐疗法对周围性面瘫中的局部感觉减退,咀嚼不利效果明显,轻度刺激可每天1 次,刺激量较大者隔天1 次。

1. 2 注意事项

在面部操作要求患者把头发整理好,避免点燃。既要小心酒精烧伤罐口过热烫伤。操作前挤捏酒精棉球,以止血钳夹住不滴酒精为好,操作要迅速有序有连贯性。罐子在反复闪拔中,罐子本身的温度也在迅速升高,故应备有多个罐子交替使用,防止烫伤皮肤。操作完毕,用干净棉球擦净面部,并注意局部保暖,躲避风寒。

2 走罐

走罐是在操作局部涂抹一定的介质起润滑作用,在罐子拔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是对传统罐法的发展,属于动态拔罐。

2. 1 具体操作

周围性面瘫治疗中在患侧面部可沿着面部表情肌的走行部位进行操作,选取承浆—地仓—颊车—下关—太阳和攒竹—阳白—丝竹空—太阳。在颈项部选取双侧的翳风—完骨、风池—大椎—肩井。走罐前先在局部轻微闪罐1 分钟左右,再涂以护肤霜作为介质,罐的吸力宜小,由下而上,由内而外,往返操作,力度要均匀、柔和,至局部皮肤潮红,有温热感为止。将干净的毛巾用温水浸透拧干,将局部擦净,再用神灯局部照射,局部自觉温暖舒适方可离去。走罐的操作次数: 视患者的耐受度而定,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

2. 2 注意事项

面部部位狭小,每个人容貌差异很大,在面部进行走罐操作有一定难度。要求医者动作娴熟,用力均匀,同时用手稍向上提罐,以减轻疼痛,以患者感觉舒适,有轻微的疼痛感为度,缓慢移动,带动皮下肌肉组织,周围性面瘫初期可整个面部施术,以轻柔手法操作,在翳风穴处揉走罐对耳后疼痛的缓解有确切疗效,进展期、恢复期刺激量可稍大,后遗症期刺激量轻柔为好,以免引起倒错、面肌痉挛。走罐的介质根据病情和患者耐受选择,有受风寒史者可选用祛风散寒的药物,要考虑患者皮肤的敏感度,有溃疡、破损处避开操作。

3 刺络拔罐

刺络拔罐是刺血疗法和拔罐疗法的有机结合,在选定的穴位上,用针具刺破血络,挤出少量血液,再在上面拔罐,使局部的瘀血拔出体外。既能疏通经络、泄热消瘀,更能加强祛瘀生新、祛邪通络的作用。周围性面瘫有瘀滞症状者,皆可应用此法,对于明显的疼痛,顽固的感觉障碍效果明确。

3. 1 具体操作

以患侧局部选穴为主,耳后疼痛明显者,可选取耳后压痛点,先轻微闪罐,局部消毒后,取采血针在局部痛点快速点刺3 ~ 5 下,用75% 的酒精棉球先挤压出血2 ~ 3 滴后,选取适合火罐快速拔在刺络部位,以刺络处在罐中央位置为佳,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罐内血液凝固,不再出血,即可起罐,耳后疼痛消失停止此治疗。对于重症面瘫者和顽固性面瘫者可在面部选取浮络颜色异常处,下关穴直下1 寸,阳白、印堂、颊车、地仓每次选穴2 处进行上述操作。急性期每天一次,过了急性期可以隔天一次。

3. 2 注意事项

刺络拔罐对肌肤有一定的损伤,带来一定的疼痛,要和患者沟通清楚,注意调神,使患者精神放松,配合治疗。刺络拔罐一定做好消毒工作,操作部位、工具、医者双手都要清洁严格消毒。起罐之后要注意在刺络的部位按压片刻,确定不再出血方可,局部罐痕明显者可辅以轻柔的按摩。治疗24小时内嘱咐患者刺络处不要沾水。为了达到出血量,可以在患处现行闪罐或用艾灸片刻或用神灯照射,起到温通血脉的作用。刺络拔罐要求医者手法娴熟,刺络时用拇食指挤压局部迅速点刺,以减少患者的疼痛。刺络拔罐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仅有个别报道单独使用此法,多数文章在治疗手段上皆配合其他疗法,医者可视病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4 拔罐疗法的机理探讨

《素问·皮部论》: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 络脉满则注于经脉; 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周围性面瘫由于各种原因,邪客于经,导致局部经筋失养而致。闪罐通过作用皮部,疏通皮部,调节其功能,推动气血运行。走罐轻抚经筋,通络活血。刺络拔罐将络脉中瘀邪通过负压逐渐祛除体外。张莉等[2]应用近红外光谱诊断技术研究拔罐疗法对局部组织血红蛋白的影响表明拔罐使局部组织处于高供氧低消耗状态,其作用是良性的,可加快新陈代谢。叶立汉[3]研究证实拔罐对患者体液免疫功能紊乱具有双相调节作用,可使偏低或偏高的免疫球蛋白恢复到正常水平。拔罐之后,血管扩张,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白细胞和网状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也增强了机体的抵抗力,促使疾病好转。走罐能拉长肌肉,增加血液灌流量,增加机体痛阈、耐痛阈,从而使肌肉得到放松,疲劳得到缓解,起到类似推拿之作用。通过在面部走行,达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目的,有“以动代静”的治疗作用,还能活动瘫痪的肌肉,进行被动功能锻炼。刺络拔罐是借助罐的吸力使局部的瘀血得以更好的排出体外,符合宛陈者除之的治疗原则,增强活血祛瘀、散风毒的力量。

5 小结

上一篇:探究式学习健美操教学下一篇:内容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