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振兴

2024-06-27

苏区振兴(精选十篇)

苏区振兴 篇1

随着本刊“走进苏区”的专题采访,记者一行又一次来到泰和县,采访扶贫和移民工作。在几天的采访中,耳闻目睹泰和县过去的一年里,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扶贫和移民办的精心指导与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出色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全县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26467人减至21110人,减少5357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6.39%降至4.66%。泰和县的变化,又一次让大家真实感受到“和气所生”的深刻含义。

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成绩单。

整村推进年度项目全面完工

泰和县扶贫和移民办主任郭建英告诉记者,扶贫工作进入新阶段后,泰和县贫困人口分布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大多数贫困户集中在偏僻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条件恶劣的自然村。

为此,县扶贫办积极探索和完善扶贫的方式方法,突出重点,改变以往扶贫资金“撒胡椒面”、项目搞“天女散花”的平均分配方式,将扶贫资金拼盘打包,捆绑投入,以重点贫困村为单元,分期分批,因地制宜,逐村实施整村推进工作。2013年共计下达25个扶贫重点村项目资金570万元,项目41个,其中落实在贫困村与新农村建设资金捆绑使用的项目24个,主要建设内容为村庄整治,村道、组道修建及农田水利建设,到目前为止所有项目已全部完工,大大改善了贫困村的水利设施、交通条件和人居环境。

藻苑村位于井冈山机场附近,辖12个村民小组,389户,1500人。201 1年仍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2012年成为省委常委周萌挂点帮扶村。在省、市、县各级领导大力关心支持下,藻苑村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

土生土长的刘玲女士,在外工作数年,嫁入他乡。这个元旦,和爱人回到娘家,家乡的变化让她百般惊讶。她说:“很久没有

回来,然后这次回来,觉得家乡变化还是非常大的,道路非常

宽,绿化也很好,特别弄了一些农村特色的,亭子呀,幸福桥啊,

都挺不错的。”

和藻苑村一样,泰和县的许多村子经过统一规划和环境整治,房子、道路变得整洁有序,学校、商店、医疗室等一应俱全。村容越来越美,村民发展的劲头也高了起来。

产业扶贫风生水起

泰和县全面落实“四个一”组合式扶贫政策,充分利用好1000万产业扶贫资金,坚持以贫困地区种养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助推群众脱贫致富。通过两年来推动产业扶贫项目,全县实现减贫人口2800多人。

2013年全县共新成立34个产业合作社,建设范围覆盖全县。全县申报中央苏区产业扶贫项目64个,其中种植业项目34个、养殖业项目28个、农产品加工项目2个,种植业项目面积达3.15万亩,其中:井冈蜜柚老乡工程6000亩、优质油茶4000亩、竹木8000亩、烟叶基地1500亩,生猪肉牛养殖规模达1.96万头。如沙村镇坪洲村(贫困村)的井冈蜜柚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井冈蜜柚1000亩,参与农户168户占全村户数的60%。同时,泰和县还大力实施“合作社+基地+能人+贫困户”的模式,助推群众脱贫致富。如佳和肉牛养殖农业科技示范园,参与项目农户达280户,其中贫困户87户,参与群众有望户均增收1万元。

位于万合镇的龙湖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这其中的一大亮点。该公司成立以来,立足把项目打造成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生态环境,作为美丽乡村的一大特色来实施开发。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基地开发面积6000余亩,其中包括水面养殖、问题,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利用农民特长,带领农民共利互赢。名贵花木种植、畜禽养殖、果类蔬菜采摘。

万合镇镇长罗诗保介绍,该项目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公司+农民合作社联合开发形式,使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由公司做出示范区,并提供生产资料、技术、加工、运输、销售等一条龙服务,解决农民合作社融资问题,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利用农民特长,带领农民共利互赢。

罗诗保说,对贫困老表要有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之心要在为老表做好每一件实事中体现,要想方设法帮助老表脱贫致富。

据了解,目前,泰和县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49家,成立家庭农场321个。入社成员成员达1.6万余户,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数10个,4家合作社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6家合作社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社会扶贫工作成效初显

自从省委、省政府采取“四个一”(一位省级领导、一个省直部门,一个重点企业,每年省财政拨付10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组合式扶贫,对38个原中央苏区县(市、区)定点联系扶贫开发工作后,泰和县抢抓机遇,主动对接,社会扶贫,初见成效。

郭建英告诉记者,省委常委周萌同志及省住建厅、省电信公司在泰和县挂点帮扶。他们多次来县调研指导,为重点村编制了村庄发展总体规划,并提供援助资金400万元,安排农村危房改造30户,安排镇水厂2座,县垃圾处理厂5座。省妇联、井冈山大学、市委组织部、吉安802台定点包扶单位分别在县螺溪镇中房村、桥头镇石壁村、万合镇竹山村、沿溪镇源塘村,他们克服人员少,路途远,条件艰苦等困难,深入村组户掌握群众的贫困现状,了解群众需求,也纷纷挤出资金,帮助整合村部及周边环境,硬化通村水泥路,发展村级经济,壮大富民产业,深受群众欢迎。

同时,泰和县继续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了“1+1”结对帮扶工作,把参与帮扶的干部延伸到村、组党员干部和副科级以上单位的股级党员干部。全县结对帮扶党员干部1070人,帮扶资金和物资116万元,扶植种、养、加项目47个,安排劳务输出210人次,引进技术3项,全县28973多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受益。

移民搬迁扶贫有序推进

当前全国轰轰烈烈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也为泰和县的移民搬迁工作找到了着力点和有效平台。

泰和县移民搬迁扶贫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一大创举。“统一征用土地(调整土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验收,农户分户建房”的“五统一分”形式建设集中安置点,较好地解决了当前农村建设杂乱无序的现象,几十年来农民的建房乱象在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逐步规范,成为泰和县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013年该县移民扶贫移民对象153户/673人,移民集中安置点3个,集中安置移民153户/673人。到目前为止,已全部完成搬迁工作。移民搬迁的4个基础设施项目(小龙镇扶贫移民新村、上模笔架山扶贫移民新村、南溪乡南源村扶贫移民新村、苏溪下彭村移民新村)共投入项目资金121万,全部完工。移民群众在春节前喜迁新居。

在万合镇赤溪移民新村,一排排三层的楼房格外醒目,很多搬迁过来的移民还在小院里还种上了各种花卉。这里的移民原来在赤溪村小江口村小组,那里是仁善河入赣江处。由于地势低洼,年年涨大水,有时上半年涨了下半年还涨。2012年上半年,在县、乡的大力支持下,赤溪9组开始建设新村。小江口村的西面,有一座叫“人形”的小山,长着一些小松树和杂木。为了不占耕地,村民们决心“愚公移山”。随着机器轰鸣,山头一寸寸矮下去,宅基地一片片开出来。村里请来建筑师规划设计。新房分三排,每排10幢,每户176平方米,欧州风格,尖顶,罗马柱,好看又实用。现在,新村新家、和谐和美,住在这里的老表们都深深陶醉其中。

成绩单没有风雷激动的豪迈,有的只是平和的数字与事实。

讲到成绩,陪同记者采访的县扶贫和移民办的工作人员都说这和老百姓自身求发展求致富的信念分不开。看得出来,这其中他们有一种问心无愧而又不满足的感觉。让他们谈点工作体会,他们随随便便说了几句,记者听后却很有感触。

第一,工作创新路。比如为解决移民搬迁征地难,建房费用高,移民后续扶持乏力的困难,该县采取了在县城工业园区附近由政府统一征地,建小高层住宅小区的办法,集中安置搬迁移民。地处边远山区的小龙镇,由于移民较多,镇内无法找到合适安置地块,由镇政府出面在县城城郊统一购地,统一设计,统一集资,统一建房,按住宅小区规模建小高层套房。目前已建60套,可供60户移民居住。由于采取商住小区模式建造,和城市中的商住小区没有什么区别,一栋栋排列整齐的楼房,一间间便民小商店,统一的物业管理,移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都非常的整洁卫生。同时新村交通便利,距离县城仅1公里,周围又是县工业园区,移民们可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真正做到了“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为解决今后更多的移民搬迁走出了新路。

第二,管理有严章。一是设立项目资金红线,项目资金和机关运转经费严格脱钩。尽管单位经费非常拮据,仍然坚持不打项目资金的注意,不挪用项目资金弥补经费不足。二是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健全。整村推进、大中型水库移民的项目和资金的管理都与县财政局共同制定了管理细则,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所有项目确认都坚持两家联合发文,所有项目验收都坚持两家共同参与,自觉接受监督。三是工程实行招投标制。从2011年起,要求所有的项目均必须实行招投标,防止暗箱操作。

第三,他们没有多讲,只讲了一个题头,真抓苦干是搞好扶贫和移民工作的前提。

苏区振兴解读 篇2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解读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和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

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之所以将赣南作为政策支持重点,主要原因之一是:在原中央苏区范围内,赣南的历史地位最重要、作出的贡献最大、付出的牺牲最多。并且,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均要求重点支持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总体看,《若干意见》提出的政策有较高的含金量,必将为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6月29日,《若干意见》获批的消息传来,赣鄱干群雀跃,赣水为之欢腾。我们如此感怀——党中央、国务院对原中央苏区人民的牵挂和关爱,始终与我们同行。我们也如此振奋——省委省政府正带领全省人民以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为奋斗目标,大力推进“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区域发展战略,全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细读《若干意见》,11章节45条意见中,五大战略定位、喜人的发展目标,尤其是解决民生突出问题、大力夯实农业基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繁荣社会事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政策扶持等七大重点任务,为我省原中央苏区振兴指明了具体方向、增添了无穷动力。

解读一: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振兴发展的首要任务

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在《若干意见》提出的七大重点任务中列首位。《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既是一项重大的经济任务,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对于全国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和示范作用。

加大以土坯房为主的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道路建设、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水平——四条具体措施,体现了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的具体思路,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民群众的真切关爱。

从《若干意见》条款看,每一条意见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时间节点要求,可谓决心大、措施准、力度强。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一节为例,该节明确提出:2014年底前解决赣州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末全面完成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在优先解决好突出民生问题的同时,在发展繁荣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若干意见》也分别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加强社会保障、强化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等措施。

解读二:特殊政策扶持加快振兴发展

根据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特殊困难,《若干意见》从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国土资源、生态补偿、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实施对口支援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支持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

《若干意见》指出,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研究将贡江、抚河源头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支付系数,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国家加大对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工程的资金支持;加大对国家公益林生态补偿的投入力度。

为帮助赣州加快振兴发展步伐,《若干意见》明确:建立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赣州市18个县(市、区)的机制,加强人才、技术、产业、项目等对口支援,吉安、抚州的特殊困难县参照执行;鼓励和支持中央企业在赣州发展,开展帮扶活动。

解读三:改革开放为振兴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坚持以改革开放促振兴发展,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若干意见》提出的目标让人振奋,同时,《若干意见》提出的具体措施也非常“给力”——

支持赣州发展成为较大的市,依法享有相应的地方立法权;采取更为灵活的措施,支持和鼓励赣州市在城乡统筹、扶贫开发、投融资等方面先行开展政策探索;研究设立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鼓励先行先试,加大支持力度„„

在开放合作方面,《若干意见》提出,“打造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以赣州‘三南’至广东河源、瑞金兴国至福建龙岩产业走廊为两翼的‘一核双翼’开放合作新格局;支持建设赣闽、赣粤产业合作区”。

解读四:振兴发展重在提升“造血”功能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是国家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重要任务,体现了强调国家“输血”的同时,重在提升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造血”功能的思路。

《若干意见》提出,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走出振兴发展新路子,要“坚持市场导向,立足比较优势,着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集聚发展、创新发展,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

根据这一要求,《若干意见》提出了五大振兴发展措施:积极推动优势矿产业发展;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促进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其中,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相关章节中提出,要“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现代轻纺、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等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支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集群”。

《若干意见》指出,国家将支持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建设高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并支持国内整车企业在赣州等市设立分厂;支持军工企业在赣州、吉安发展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支持赣州新型电子、氟盐化工、南康家具以及吉安电子信息、抚州黎川陶瓷等产业基地建设。

同时,《若干意见》在夯实农业基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出台了明确的扶持措施。

解读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振兴发展支撑能力

《若干意见》指出,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按照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若干意见》提出,要建设赣州综合交通枢纽,“提升赣州在全国铁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这一构想,赣州至湖南、广东、福建等周边省份铁路运输通道的规划研究将进一步加强。同时,赣州至珠三角、粤东沿海、厦漳泉地区的快速铁路通道的规划研究也将提速。根据《若干意见》,国家将适时把赣州黄金机场列为两岸空中直航航点;加快赣江航道建设,结合梯级开发实现赣州-吉安-峡江三级通航,加快建设赣江港。

苏区振兴 篇3

笔者认为,《规划》获准实施,吹响了广东原中央苏区争取落实政策攻坚战的号角。广东原中央苏区要与《源流》同频共振,善抓机遇,放大效应,趁势而为,增强贯彻落实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做好“用足用活用好政策、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等文章,广泛凝聚共识,合力唱兴苏区,真正推动苏区振兴发展。

一是要用好用足用活扶持政策。《规划》是国家层面的重大扶持政策,针对性强,涉及范围广,涵盖现代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等各个方面,政策含金量高、影响力大。应当说,广东原中央苏区迎来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巨大发展机遇。因此,要以《规划》出台为新契机和新动力,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学深弄透扶持政策,抢抓机遇,主动对接,落实到位,充分用足、用活、用好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应,更好地推动苏区加快振兴发展。

二是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规划》对促进苏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科学规划和总体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贯彻《规划》要突出重点,尽快成立研究对接的专门机构,认真借鉴江西赣州和福建龙岩的成功经验,结合广东省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等战略决策,系统研究振兴发展问题,让政策红利更多地惠及苏区。同时也要坚持统筹兼顾,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等,把扶持政策转化为发展成果,使苏区的综合实力明显壮大、产业支撑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三是要强力推进项目建设。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增长点和重要抓手。要围绕《规划》涉及的交通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制定本地区的工作方案,精心组织策划、培育一批项目,建立具体的项目库,明确细化目标和工作进度,主动加强与上级部门对接,积极争取更多扶持项目和资金落户苏区。

苏区振兴:扶贫移民于都行 篇4

2012年, 当“向贫困宣战”的号角在神州大地再度吹响, 当“振兴发展”的旋律在赣南苏区高昂欢唱,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 迎来了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和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等多项重大政策机遇, 扶贫开发快步提速提效, 在新的起点上踏上了新的征程。

短短二年, 全县争取到中央、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近1.17亿元, 整合统筹用于扶贫民生的投入达53亿余元, 居赣州全市县级首位……

短短二年, 156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村居环境得以整治建设, 22658户农村危旧土坯房完成了改造, 农村居民20.45万人的饮用水有了安全保障, 4114名群众迁出了深山……

短短二年, 近5千户贫困村民在扶贫资金扶助下兴办起增收脱贫的产业发展项目, 近5千名就读中高职院 (校) 的贫困学子和近5千个参加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的贫困劳力得到了扶贫补贴政策全力资助……

短短二年, 全县从各类扶持措施中直接或间接受益的贫困人口达12万人, 其中有10187户59423人挥一挥手, 向贫困告别!另有14421户34859人纳入农村低保, 4581人纳入农村五保……

这一组组鲜活亮丽的数据, 展示出贡水两岸百万于都人, 在振兴发展大潮中, 奋力攻坚、向贫困宣战的斐然成果, 连连惊喜。

整体推进——构筑秀美靓丽和谐幸福的新农村

“房子像别墅一样漂亮, 屋场像花园一般……”, 看着自已在龙湖脑社区新居四周那些绿意盎然的花草, 浓浓郁郁的树木和花样齐全的健身器材, 仙下乡村民曾地长感慨万分, 作梦也想不到自己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 整体改善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出行道路、水利电力、安全饮水、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 一直是于都专项扶贫的主题戏。2012年以来, 156个贫困村以“建设秀美家园、创优均等服务”为目标, 狠抓以“六到农家”为主的村庄整治项目建设, 先后完成村庄整治建设项目408个。修建通村通组路221条370公里、农田水利设施84处50869米, 修建村级学校卫生室15所3458平方米……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 乡乡村村还大胆先行先试, 结合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 以新村镇社区建设为纽带, 以扶贫项目建设为抓手, 大力度整合各方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资源, 精心打造出禾丰小西湖、罗江庙子岗、仙下龙湖脑、梓山山峰坝等一批批融扶贫整村开发与秀美乡村示范于一体的农村新型社区。在走出贫穷的同时, 于都农村的路宽了, 山绿了, 水清了, 村也美了……

进城进园——打造深山群众远离贫困的新平台

迁出深山是坦途, 进城进园奔小康。搬迁扶贫是改善深山区贫困群众生存发展条件的一项重要德政工程。为更有利深山区群众长远发展, 2013年于都积极在搬迁扶贫领域主动作为, 启动实施深山区群众“进城进园”搬迁扶贫工程, 在县城上欧工业新区和岭背、罗坳等中心城镇、中心村, 分别建起一批大型移民搬迁扶贫安置社区, 推动深山区群众进城镇社区落户居住, 进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就业创业, 实现扶贫开发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良性互动。

县城上欧工业新区搬迁扶贫安置示范社区, 用地100亩, 投资2.3亿元, 建设移民安置房1193套。安置区按现代城市综合社区标准建设, 幼儿园、医疗、银行、超市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且与于都新老工业园区连为一体, 坐此福地, 移迁进来的深山区贫困群众, 农民变市民, 一定能借助日渐强势的于都工业园区经济, 乘梯登高, 就业有机会, 脱贫有基础, 致富有希望。

机制创新——释放合力攻坚助民兴业的新活力

创新, 是一个民族振兴之魂;创新, 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几年于都县各级干部群众在党的扶贫政策的沐浴下, 努力在观念路子、机制措施上下功夫、求突破, 依靠勤劳和智慧, 不断探索扶贫开发工作新模式, 不断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如“三送施策, 精准帮扶”。运用“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平台, 建立单位定点贫困村、干部联结贫困户帮扶全覆盖机制。2013年全县共安排156个市派、县派“三送”工作队联系帮扶全县374个村 (社区) , 4954名市、县、乡“三送”干部联系42148户221592贫困人口, 15家非公企业帮扶联系18个村, 紧扣脱贫发展目标, 因村因户施策, 打好项目扶助、产业开发、教育资助、技能培训、信息技术传帮传带组合拳, 有贫必扶, 特困特扶, 极贫重扶。贫困村贫困户享受到了更多的政策, 得到了更直接有效的扶持。据不完全统计, 全县“三送”队安排的帮扶资金、项目、物资达1225万元, 为群众办的好事实事达19700件。又如“破解难题, 助民兴业”。于都在产业扶贫方面探索尝试了一些新机制, 好办法。打造旗舰扬远帆, 围绕全县油茶、蔬果、花卉、生猪等农业产业成片开发和基地建设, 积极打造精品项目、精品示范点、示范户, 以点带面, 扩面成片, 高层次建起了一批批有助于贫困群众增收的扶贫产业集群。积极开展产业招商, 先后引进了江西绿中源、江西金龙山、江西宝丰、赣州世宇等多家投资规模超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投资商来带动开发。其中江西绿中源公司签约投资4亿元, 用于建设5万亩高产油茶生态示范园和年产1.2万吨的精炼茶油及其附产品深加工厂。同时对贫困村、贫困户参与产业开发增收作了制度创新安排, 确保产业开发的扶贫功能, 贫困村、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经营收入、劳务工薪收入、山林地权租金或红利 (股息) 等稳定收入有了可靠保障。

于都高垅茶场

这一个个成功的探索, 频闪的亮点, 使于都这个贫穷而又充满神奇的地方, 因此引来了众多关注的目光。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史文清、省委书记强卫、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先后到于都调研视察扶贫工作。富有成效的扶贫开发, 使越来越多的农村贫困群体更加坚信这么一个硬道理:智慧、勤奋加汗水可以改变贫穷命运。扬帆搏浪, 奋起直追, 与贫困挥手告别的好日子将离自己不远了……

征途迢迢——绘就扶贫攻坚全民奔小康的新画卷

县委书记蓝捷在谈及扶贫时告诉笔者, 全面实现小康, 难点在农村, 关键在农民。当前于都农村还有18.1万农村人口人均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 更有3万多人居住在生存发展条件极度恶劣的偏远深山区。扶贫开发还有很多事要做, 征途迢迢, 至少有两大艰巨任务摆在面前:一要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改善农民生存发展条件, 解决农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问题;二要发展农民致富产业, 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解决农民群众增收难的问题。

于都各级干部群众将更加不懈不惰,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优化整合资源, 突出精准扶贫, 回应民生期盼, 落实民生政策, 办好民生实事, 推进人民幸福指数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当前将突出办好三件实事:一是对农村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特别是充分运用“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平台, 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 实行干部“8531”重点帮扶制度, 来保障各项扶贫措施与农村扶贫对象高度对接。二是进一步整合政策整合资源, 全力建好上欧工业新区搬迁扶贫安置示范区等重大扶贫民生项目, 让深山区群众早日“进城进园”, 真正为罗霄山片区和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做示范、树标杆。三是设立产业扶贫到户“助农保”信贷担保基金, 依托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等金融机构, 放大融贷1亿元, 开展产业扶贫“助农保”信贷到户业务, 破解产业发展中农户经营项目缺资金的困扰。只有做好这些事, 于都才能形成真正的大扶贫氛围、大扶贫保障、大扶贫合力, 才能实现扶贫开发大跨步推进。

在于都, 当我们看到县委、县政府会议室里领导们商议扶持政策、敲定工作盘子时那彻夜不熄的灯光, 当我们看到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在村村户户送温暖、田间地头出实招时那忙碌的身影, 当我们看到移民安置新区那林立的作业塔吊和紧张火热的施工现场……我们坚信, 在新一轮扶贫攻坚征战中, 百万于都人必将用更为浓厚的彩笔, 绘就更为壮丽的扶贫攻坚全民奔小康的新画卷……

弘扬雷锋精神 凝聚振兴苏区力量 篇5

学雷锋,助人为乐、奉献社会,不仅仅是付出,也是一种收获,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精神的升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雷锋精神仍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当前,在我们要在“三送”工作中,要把弘扬雷锋精神与弘扬苏区精神、苏区干部好作风融合贯通,以凝聚苏区发展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三送”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雷锋精神,带头实践雷锋精神,深入基层,了解民意,体察民情,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把振兴苏区的各项工作逐一落到实处。这是学雷锋活动的内在体现,也是检验学雷锋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尺。弘扬雷锋精神,不能图形式、走过场,要从身边的一件一件小事做起,常年累月坚持,始终如一地把奉献社会、帮助他人当作一种信念来恪守,当作一种习惯来培养,当作一种快乐来追求。

一、要深入学习雷锋先进事迹,进一步明确弘扬雷锋精神的根本要求。

通过学习雷锋先进事迹,领会和弘扬雷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学习和弘扬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高尚风格,学习和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优秀品质,学习和弘扬雷锋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的“钉子”精神,学习和弘扬雷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进一步增强服

务群众的意识,激发加快苏区振兴的激情,比干劲、比能力、比业绩,掀起弘扬雷锋精神、促进赣南苏区振兴的热潮。

二、要在实际工作中弘扬雷锋精神。

在当然形势下,要结合我镇正在开展的“三送”工作,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以雷锋精神促进赣南苏区的振兴。通过“三送”工作实践,形成一批自觉弘扬雷锋精神、履职尽责的先进部门和个人。要把开展“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加快推进赣南苏区发展振兴”主题实践活动与开展“三送”工作结合起来,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工程,积极主动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多办实事好事,进一步探索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丰富服务群众的具体内容,建立健全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三、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弘扬雷锋精神。

苏区振兴 篇6

广东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原中央苏区的振兴发展。在申报原中央苏区县、配合国家编制《规划》,推动政策落实等过程中,省委书记胡春华、省长朱小丹、常务副省长徐少华都曾作出明确指示和部署。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陈开枝率领一批老同志,深入调查研究,对落实《规划》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促进政策落实,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在省有关部门与有关地市、县(市、区)以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几经修改、完善,广东省关于《贯彻落实<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即将正式出台。《实施方案》是针对性、可行性、操作性很强的政策措施,待广东省政府批准实施后,一定会有力地推动广东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取得更大的成效。

广东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春天来临了!

苏区振兴 篇7

一、苏区振兴成果喜人,革命老区盛开幸福花

近3年多时间来,广昌县紧抓苏区振兴与“同心 · 振兴”双重战略机遇, 全面策应,主动对接,取得了苏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成果,浇开了红土地上的幸福之花:1. 累计争取上级各类扶持项目480余个 ( 含打捆项目 )、资金逾28亿元,加快完善了各类基础设施建设;2. 获得上级财政补助资金4136.95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997户,高标准打造了贯桥村、姚西村、高排村、 石良村等一批苏区示范点;3. 获得中央统战部捐款捐物累计800万元;4. 获得全省统一战线实施“同心 · 振兴” 项目100个,协调各类项目资金1.6亿元,获得捐赠资金3700万元。两年来, 广昌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 据统计,上一年(2014年 ) 全县完成国民生产总值47.02亿元,增长9.8%; 财政收入8.13亿元,增长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11元,增长15.1%。

二、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美丽乡村旧貌换新颜

2014年6月,中央统战部印发了 《中央统战部对口支援广昌县工作方案 (2014-2016年 )》,确定3年内重点帮助广昌援建学校10所、乡镇敬老院6所、村卫生室104所,援助资金约3000万元,并将在智力扶持、争取政策、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公益帮扶等方面实施精准扶贫。目前中央统战部捐款捐物已达800多万元。

广昌县一直坚持“旅游强县”的大产业发展战略,紧紧围绕莲花生态旅游主题,融入莲佛文化、明清古迹、 红色遗存,精心打造一条“探抚河源头、 赏姚西莲花、游明清古迹、受红色教育” 的精品旅游线路,努力把广昌建设成为“江西著名、海西盛名、中国知名” 的全国莲花生态休闲旅游首选地。广昌县委、县政府强化了旅游工作领导, 在对接振兴计划中整合发改、扶贫、 新农村、财政、白莲、交通、农业、水利、 文化、卫生、交通、农业开发等有关部门组成旅游产业发展联系单位,在项目建设上尽量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做到资源共享,给予最大倾斜。

广昌莲花格外美

(一)走进驿前镇贯桥村,修葺一新的同心街、振兴路宽阔平坦,整洁亮丽;新建的红军小学、红军医院和63套农民集中安置房白墙黛瓦,鳞次栉比;篮球场、休闲广场、农贸市场、 太阳能路灯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自2012年以来,广昌县整合“同心 · 振兴” 捐赠资金、省农行、省地税等部门帮扶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红色旅游基础设施资金3280万元,为贯桥村实施土坯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31个工程项目建设,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打造了苏区振兴的样板工程。在项目建设中,为了照顾当地的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同时按星级标准建设了旅游厕所、按国家A级景区标准建设了大型停车场、精心设计并树立了旅游标识牌等基础设施。 如今,“高虎脑苏区小镇”已经成功创评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 , 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红色旅游的发展让当地百姓得到了不少实惠。随着苏区小镇的建设成型,高虎脑的名头逐渐变得越来越响亮,不断的吸引省内外的游客前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缅怀革命先烈。随着游人的增多,当地村民有经济意识的一批人率先抢抓到了机遇,开农家乐、农家旅馆、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服务,出售当地自产的特产等,带动了农田农闲之外的就业, 村民的经济收入得到普遍增加。

(二)来到驿前姚西村,那个多年前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如今已经变成了闻名遐迩的“中国莲花第一村”。 自这里被列为中央苏区振兴示范点以来,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合苏区振兴规划,县委、县政府累计筹集5000多万元对姚西景区进行打造和提升。姚西村前1400余亩荷塘里的电线杆全部迁移,姚西村及各自然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良好的整治,姚西村10余个村小组的房屋进行了风格统一,对所有房屋进行了粉刷,房顶上的黛瓦也进行了镶边嵌檐,新修了景区3条环形路,村际公路面貌也得到改观。十里荷塘中央的竹林也进行了清理,砌好了护坡堤坝,铺设了多条内部环形游步道,增设了休闲桌椅, 竹林周边还修建了数个荷花观景台, 以竹林为中心的2000余亩荷塘的渠道、 田埂,全部进行了园田化建设。为了适应游人越来越多的趋势 ,2013年重新新建了旅游标识牌、导览系统、生态厕所、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同时改造了供电变电、给排水、 消防等设施。姚西村因其壮观的莲花景观,及其生态田园之美,2012年成功入选中国 “最美乡村 ( 小镇 )”百佳, 2013年成功入选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2014年入选“江西省休闲旅游秀美村庄并成功创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广昌县驿前镇姚西村莲花盛开的美景

三、借乘苏区振兴东风全面谋划旅游发展

为对接苏区振兴计划,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自2012年以来广昌加大红色资源挖掘整合力度,已新摸排出有价值的红色旅游资源18处,并积极着手省保、国保申报工作。同时, 精心打好“广昌路上”这一红色资源牌, 大手笔打造以广昌路上红色群雕公园为依托,以高虎脑红色遗址群为主要支撑的红色景区。

为发展旅游产业多样化,广昌县还集中力量深入挖掘莲文化、古镇文化、宗教文化、恐龙文化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对各乡镇乡村旅游点进行了全面摸排,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景点景区品质,丰富旅游业态,彰显地域魅力。旅游项目建设单位在全县展开: 龙凤岩、定心寺与莲神太子庙、莲温泉勘探、青龙生态园、仪凤莲花山庄、 玖祥火龙果休闲旅游生态园、旴江莲花港湾、荷源公园等建设正在有序进行。

广昌县财政每年安排56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全县4.4万贫困群众开展生活扶贫和产业扶贫项目,加快农村土坯 ( 危 ) 房改造。基于对扶贫由 “输血”到“造血”功能的目标实现, 广昌县把农村扶贫工作与旅游产业发展巧妙结合,按旅游景区建设要求, 加快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例如高虎脑苏区小镇的建设, 就充分的融合了将来发展乡村休闲度假等服务业的需要,结合了将来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来规划设计并建设的: 一是首期73套原居民的安置房每层都有独立的卫生间,既让群众用上干净的厕所,又为将来乡村农宿的发展具备了舒适性;二是中心区停车场按3A景区标准来建设;三是红军小学、红军医院的建设体现了苏区风格;四是两座厕所均按2星级以上标准建设; 五是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都考虑了将来景区发展的功能需求。

苏区振兴 篇8

石城县以新型工业化为目标,以工业平台建设为契机,力促工业提档升级,着力破解工业底子薄、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格局;积极编制城乡民生项目,切实解决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问题;围绕“赣江源头”“生态养生福地”“客家人文胜地”品牌,高规格规划开发通天寨、九寨温泉等精品景点,着力做优旅游项目。

做精项目,经济发展大加速

全力争取项目。石城县抢抓苏共振兴发展机遇,加强与上级的沟通,密切跟踪衔接,力争更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项目落户石城。先后两次对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项目进行梳理谋划,100多个重大项目列入《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实施规划》,个性化重大项目中列入省苏区振兴发展项目库153个、市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重大项目库59个,居全市第一位。2012年向上争取到资金10.6亿元,争取用地指标2063亩。2013年1-9月,向上争取资金7.8亿元,增长21.4%(待更新)。去年下半年以来,该县分别成功举办了乡村旅游文化节招商环境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江西石城(泉州)招商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等大型招商活动,共邀请了360余位客商参会,签约项目36个,签约资金达61.24亿元。

科学谋划项目。石城县坚持把项目策划包装放在突出位置,依托独特的资源、产业和区位等优势,科学谋划项目,提升项目质量。2013年安排的69个重点项目中,工业产业项目和旅游三产项目33个,占总数的47.8%;投资亿元以上的28个,占总数的40.5%。石城县围绕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积极构建以古樟工业园为主,屏山、小松、沔坊创业园和温坊小企业基地为辅的工业平台体系,同时,加强与央企和科研院校的联系,抓住技术改造这个重要环节,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同时,该县以打造闽边际新的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第二届生态旅游文化节为抓手,做活“源、泉、莲、岩”文章,科学谋划旅游产业发展。

精心实施项目。项目建设好不好、快不快,关键在于人。该县把项目建设作为干部作风的“检测台”,成立重点项目督导组,并由县领导、纪委、督导组组成三级督导网,采取明察暗访、集中督导和平时督导相结合的方式,对牵头责任部门、施工单位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实行了“一个项目、一名县领导、一个部门、一个团队、一个方案”的“五个一”工作机制,集中精力破解项目推进难题。截至目前,安排的69个重点项目有59个开工,完成投资12.3亿元。

做大产业,推动社会发展大跨步

做强工业。石城县继续实施“强攻工业”战略,以园区建设为基础,不断加快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规划,努力做大做强矿产品精深加工、新型机械制造、现代轻纺电子、绿色食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大力培植龙头企业,促进产业聚集。并且,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策划一批产业项目,以闽三角、珠三角、长三角为主攻区域,以央企、上市公司、知名企业为主攻对象,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领导、一支队伍、一笔经费、一套个性措施的“五个一”招商机制,确保考察一批、洽谈一批、落户一批。一季度,全县外贸出口、利用外资等指标均居全市前列;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5%,增速位列全市前三。

做旺旅游。围绕打造“赣闽边际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这一目标,通过加大政府支持、鼓励外商投资、扩大信贷融资、向上争资争项等渠道,解决旅游投入问题,加快开发进度。同时,不断完善四大核心景区建设,加快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建设,完善旅游产业链,增加旅游经济效益。成功举办两届乡村旅游文化节之后,石城对外知名度与美誉度不断提升。中央电视台对石城灯彩、通天寨龟裂地貌作专题报道,通天寨景区被评为“欢乐健康江西游十大首选地”。去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亿元。今年1至9月份,全县接待游客96.9万人次,同比增长31.2%;旅游综合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32.3%(待更新)。

做优农业。围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目标,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坚持做优烟叶、白莲产业,稳定果业,积极发展蔬菜等优质高效农业、绿色无公害农业和乡村观光休闲农业。同时,引导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该县还通过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等措施,推动农业产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2家,年销售收入超3亿元,带动农户4.2万户。

做优民生,幸福指数大提高

发展社会事业,满足群众需求。石城县坚持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城区教育网点布局,先后成立赣源中学、迁建琴江中心小学、古樟小学,实施了“名师工程”和“学生免费营养餐”,使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该县新建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城区医疗网点得到优化,先后实施孕前优生检查、白血病、尿毒症、先天性心脏病等一系列免费医疗救助,行政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实施工作全面启动,新农合参合率达98%。同时,该县与中国科学院、省林科院建立科技协作关系,无公害油茶栽培技术示范及产品加工获科技部立项,琴江镇大畲村荷花园获批省农业科技示范园。

健全保障体系,情暖困难群体。石城县确定了100件民生实事,在有限的财政支出中挤出65%的资金用于民生建设。该县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完成了4778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启动县城3万吨/日供水工程和取水口上移项目,实施60个农村危旧土坯房集中改造点改水工程,解决10156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推进琴江镇“千吨万人饮水工程”,可以解决13626人的饮水问题。同时,该县投入3500余万元,完成35千伏湖坑变电站、35千伏屏山变电站工程;建成887套廉租房并公开摇号,改造城市棚户区530户;贫困户走访面比市要求提高2个百分点,城乡低保、“三无人员”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面不断扩大,今年以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100万元,城镇新增就业3100余人。

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和谐氛围。石城县着力创新社会管理,将社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细化为23个子项目,实行项目化管理。组建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深入开展治安防控、矛盾化解、平安创建、法律服务、预防犯罪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六进”活动,充分发挥中心组织联建、权益联护、纠纷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平安联创、服务联系的“七联”作用。同时,石城县推行“六民”工作机制(建议民提、决策民定、承诺民督、过程民管、绩效民评、干部民选),开展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建立了网格化工作八项制度,实现区域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一体化。

做美城乡,带动人居环境大改善

高起点规划。坚持规划引领,围绕建设宜居、宜游、宜业城市,聘请国内知名专家高标准编制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工业、物流等产业规划,城市综合交通、排水、燃气、照明及商业网点等专项规划,以及通天寨、泉商产业园、百里荷花观光带、游客集散中心等70余项项目规划,修改近50个村庄规划。同时,分层级编制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乡镇规划、村庄规划。对城乡基础设施、一二三产业协调配套联动、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构建、土地空间布局和实用、居民住房建设等进行全面规划。

高标准建设。石城县以规划为指引,完成振兴大道、莲乡大道等“五纵五横”路网建设,做美“一江两岸”绿化、亮化景观,并加快推进防洪堤三期、宝福公园、湿地公园等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抓好城市供水、供气、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同时,以危旧土坯房改造为抓手,全面推进城乡结合部社区改造以及村庄整治精品示范点、土坯房改造集中示范点、乡村游连片示范点等建设,示范带动农民拆旧建新,改善居住条件。该县还将引农进圩镇、入城区与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移民搬迁等工作有机结合,通过降低进城门槛、提供就业岗位、落实同城同待遇政策、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加快城镇化进程。

高效能管理。石城县积极深化省级文明、卫生和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和县城“治脏、治乱、治堵”活动,开展国道沿线、旅游景区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同时,积极探索和推行城市管理新机制,全面实行环卫作业与绿化养护市场化运作,提升城市管理效能;探索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城市“牛皮癣”治理、主街道清扫保洁市场化的基础上,由作业公司全面接管小街小巷,实现城区环卫保洁全覆盖,有效整治了“脏、乱、堵”问题;按照为民、利民、惠民的原则,对市政设施维护实行无缝隙、无死角、全覆盖管理维护。该县还不断延伸管理触角,将城市管理理念引入乡村,在乡镇建立城管中队,制定长效管理机制,强化乡村的管理和环境整治,并积极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助推和谐秀美乡村建设。

苏区振兴 篇9

关键词:苏区振兴,老区基层,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 服务型政府建设逐渐提上日程, 并成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方向。服务型政府建设是落实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真正体现, 是民意所趋和民情所向, 是有效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指出, 基层工作很重要, 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我们要有一个坚强的基层政权。基层政府是我国的基层政权组织, 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决策部署的战斗堡垒。现阶段建设坚强的基层政权, 很重要的一点是用服务型政府理念引领基层政权建设, 加快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

苏区作为革命老区的建设基地, 党曾经领导人民在此建立红色政权, 为民族解放事业的推动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前, 在国家提出苏区振兴的背景下, 在推动老区基层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的同时, 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出了更高要求, 需要充分探究苏区发展背景下, 提升政府职能转变的意识, 加快苏区党工作作风的转变, 真正的贯彻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促进党执政能力的提升。

一、苏区振兴与服务型政府建设概述

苏区位属于江西赣南区域, 是党领导人民寻求解放的重要革命基地。是我党革命队伍建设由强变弱, 由少到多的重要战略基地, 是革命传统和精神的重要传承区域。但是今天来看, 苏区由于革命创伤或则地理环境的因素, 在农村基层贫困落后的现象依然存在。苏区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很低。基于此国家为了发挥革命老区的积极作用, 在2010 年, 该地政府提出了促进赣南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重要战略, 并在2011 年进入到国家战略决策的层面。由此苏区振兴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从国内发展来看, 服务型政府是贯彻为人民服务发展宗旨, 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发挥以及服务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 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当前党深入群众、联系群众, 促进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方略。服务型政府下, “服务”要成为政府执政的本质追求;政府组织决策的职能的作用要真正的做到便民、利民和惠民;政府的决策要凝结人民群众的力量。近些年江西苏区已经逐步促进的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 形成了“五好一新”、和谐社会构建和以人为本发展模式的建设, 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开端。但是思想认识的偏差、传统地域的文化影响、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不适应、基层干部体制建设不完善、基层党员干部职能建设和考核机制建设不完备等问题, 依然是当前制约苏区革命老区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阻碍。

二、如何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和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 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建设服务型政府进行了相关部署。基层政府作为政府体系的末梢神经, 长期以来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基层政府应着力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不断提高公信力和执行力。我们应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深刻理解基本要求, 准确把握主攻方向。

1、服务至上:转变政府执政理念

苏区振兴背景下, 如何有效的提升基层政府服务水平, 在和谐社会环境下促进政府服务职能的转变, 已经成为当前苏区基层政府建设着力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为了充分的发挥政府服务职能, 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政府执政理念, 将服务至上的理念, 贯彻到基层政府职能建设的始终。首先要苏区基层政府要建立服务为先、人民为先的执政思路, 将公民本位的思想融入到政府干部执政实践上。其次要在政府内部构建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念。促进基层政府决策向科学化、合法化方向转变, 要把积极引导广大村民参与到本村的公共决策上。平等的价值理念就是要切实转变“官本位”的思想, 以苏区发展实际为主要借鉴, 向“民本位”思想转变。充分落实国家农村发展政策, 推动苏区振兴策略落到实处。

2、人民满意:改变政府执政目标

党成立和发展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基层政府必须是职能科学化、队伍廉洁化、结构体系化的真正的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为了促进苏区基层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必须将人民满意作为政府执政的目标。首先应该注重学习型政府的建设,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职能创新, 完善政府建设和发展的总体目标, 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提升党发展理论在基层政府执政实践上的作用。其次要真正的解决好基层人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苏区发展来看, 经济水平的提升、教育体系和医疗体系的发展、农民增收问题解决应该成为苏区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

3、公共服务:改革政府服务职能

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政府应该成为公共服务职能发挥的执行者。主要的职责是要维护政府执政区域的和谐和稳定, 而不应该是限制人民权力的统治者。基于此苏区基层服务政府建设, 要将公共服务作为政府重要的职能体现。认真在基层贯彻好党和国家对农村发展的建议方针和策略。如“三农”政策的实施工作要真正的落到实处, 在苏区振兴发展的策略上,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力度。基层政府必须全力的促进公共设施的建设, 推动基层民主策略的有效发挥,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保障政府公共服务建设的稳定运行。

4、事权财权相匹配:推动乡镇政府体制建设

事权和财权相适应, 是服务型政府建设, 发挥政府政府职能的基础。首先要从基层政府职能体制建设上, 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进行明确, 以有效的促进基层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公共服务职能、维护本地区和谐与稳定等职能的发挥。其次要通过执政措施, 促进财权和事权相平衡。让苏区基层政府在有效应用国家财政策略的同时, 为基层群众提供共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三、结语

苏区振兴发展策略是大势所趋, 是民心所向。推动苏区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 是基层人民根本利益的根本保障。只有政府真正把服务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才能充分调动人民大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所以, 要通过合理的建设措施推动苏区基层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杰.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及完善路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4.

[2]黄仪荣, 韩高峰, 黄敏, 等.苏区振兴背景下赣南欠发达地区的规划策略[J].规划师, 2014 (10) :78-83.

苏区振兴 篇1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为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大意义

(一)重要性和紧迫性。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地跨赣闽粤,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由于战争创伤的影响,以及自然地理等多种原因,迄今为止,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经济发展仍然滞后,民生问题仍然突出,贫困落后面貌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还有不少群众住在危旧土坯房里,喝不上干净水,不能正常用电,一些红军和革命烈士后代生活依然困窘;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脆弱等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既是一项重大的经济任务,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对于全国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和示范作用。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是尽快改变其贫困落后面貌,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要求;是充分发挥其自身比较优势,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战略需要;是建设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

(二)发展机遇。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既存在着历史包袱沉重、现实基础薄弱等困难和问题,又具有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重大机遇。区位条件相对优越,是珠三角、厦漳泉地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特色资源丰富,素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之称;正处于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和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市场开发潜力大;国家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原中央苏区人民思富图强、负重拼搏的意识不断增强。当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已进入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奋力攻坚克难,努力实现全面振兴和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苏区精神,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以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为切入点,着力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以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着力增强发展的支撑能力;以承接产业转移为抓手,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以发展社会事业为重点,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着力促进可持续发展;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使原中央苏区人民早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确保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四)基本原则。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在原中央苏区范围内,赣南具有特殊地位,面临特殊困难,要把支持赣南加快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协同推进原中央苏区整体振兴发展。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力争两三年内使突出的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加快实施一批增强“造血”功能的工程和项目,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化”协调发展;坚持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相结合,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创新,开放合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鼓励先行先试,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加强区域合作,构筑开放平台,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国家扶持,自力更生。充分考虑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特殊地位和当前面临的特殊困难,国家在资金、项目和对口支援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弘扬苏区精神,通过自身努力加快发展。

(五)战略定位。

——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集中力量打好新阶段扶贫攻坚战,编制实施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为全国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稀土、钨稀有金属产业基地。依托本地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新材料和具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建设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生产与加工基地。

——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依托赣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和快速通道建设,建成连接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商贸中心。

——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推进南岭、武夷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江河源头保护和江河综合整治,加快森林植被保护与恢复,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切实保障我国南方地区生态安全。

——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推动红色文化发展创新,提升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影响力,建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打造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六)发展目标。到2015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和制约发展的薄弱环节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尽快完成赣州市农村安全饮水、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等任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城镇化率大幅提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中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到2020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三、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凝聚振兴发展民心民力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振兴发展的首要任务。要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尽快解决最突出的民生问题,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和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振兴发展的积极性。

(七)加大以土坯房为主的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赣州市加快完成改造任务。适应城镇化趋势,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创新土坯房改造方式。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对赣州市城市棚户区改造支持力度,加快国有工矿棚户区和国有农林场危房改造,“十二五”末基本完成改造任务。

(八)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大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力度,2014年底前解决赣州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末全面完成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饮水安全任务。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鼓励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建立健全农村水质安全监测系统。

(九)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道路建设。加快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到“十二五”末建立起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支持赣州市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电网企业加大投入,2013年底前全面解决赣州市部分农村不通电或电压低问题。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推进县乡道改造和连通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的等级标准和通达深度。

(十)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水平。将居住在农村和城镇无工作单位、18周岁之前没有享受过定期抚恤金待遇且年满60周岁的烈士子女,以及试行义务兵役制后至《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实施前入伍、年龄在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未享受到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农村籍退役士兵等人员纳入抚恤补助范围,落实相关待遇。积极研究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失散红军等人员遗孀定期生活补助政策。支持解决上述特殊困难对象中孤老病残优抚对象的集中供养问题。帮助残疾人改善生活条件。

四、大力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打牢振兴发展的坚实基础。

(十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以吉泰盆地、赣抚平原商品粮基地为重点,加强粮食生产重大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基本农田保护,支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投入,积极推行“单改双”,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支持发展现代种业,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扩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规模,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将适宜丘陵山区的中小型农机具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促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支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

(十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建设面向东南沿海和港澳地区的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做强脐橙产业,加快脐橙品种选育和改良,推进标准化、有机果园建设,支持贮藏、加工、物流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研究建立脐橙交易中心。对脐橙实行柑橘苗木补贴政策和“西果东送”政策。大力发展油茶、毛竹、花卉苗木等特色林业,支持油茶示范基地县建设。积极发展蜜桔、茶叶、白莲、生猪、蔬菜、水产品、家禽等特色农产品。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研究开展脐橙、蜜桔、白莲保险。支持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等体系建设,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支持赣州、吉安、抚州等市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十三)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推动城镇道路、供水、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布局,引导农村社区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支持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壮大实力,增强对周边农村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把有合法稳定职业和稳定住所的农村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拓展农业功能,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培训,鼓励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建设农民创业基地。支持赣州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振兴发展支撑能力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按照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十四)建设赣州综合交通枢纽。编制赣州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 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与周边城市和沿海港口城市的高效连接,把赣州建成我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赣(州)龙(岩) 铁路扩能改造,建设昌(南昌)吉(安) 赣(州)铁路客运专线,规划研究赣州至深圳铁路客运专线和赣州至韶关铁路复线,打通赣州至珠三角、 粤东沿海、厦漳泉地区的快速铁路通道,加快赣(州)井(冈山)铁路前期工作,加强赣州至湖南、广东、 福建等周边省份铁路运输通道的规划研究,提升赣州在全国铁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改造扩建赣州黄金机场,研究建设航空口岸。适时将赣州黄金机场列为两岸空中直航航点。加快赣江航道建设,结合梯级开发实现赣州一吉安一峡江三级通航,加快建设赣州港。

(十五)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铁路网络,加快鹰(潭)瑞(金)梅(州)铁路、浦(城)梅(州)铁路、广(州)梅(州)汕(头)铁路扩能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规划研究吉安至建宁铁路。研究瑞金火车站升级改造。加强公路建设,支持大庆-广州高速公路赣州繁忙路段实施扩容改造工程,规划建设兴国一赣县、寻乌—全南、乐安—宁都—于都、广昌—建宁、金溪一资溪一光泽等高速公路。加大国省道干线公路改造力度,力争县县通国道,重点推进通县二级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站场建设。支持三明沙县机场新建工程,扩建吉安井冈山机场、龙岩连城机场,研究建设赣东南机场和瑞金通勤机场。

(十六)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研究论证瑞金电厂扩建项目,规划建设抚州电厂、粤电大埔电厂“上大压小”工程等电源点项目。推进国电井冈山水电站前期工作。支持发展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建设赣州东(红都)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抚州至赣州东(红都)500千伏线路。提高县网供电保障能力,建设石城、崇义、安远等县220千伏变电站。取消赣州市220千伏、1 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贷款地方财政贴息等配套费用。推进樟树一吉安一赣州、泉州一赣州、揭阳一梅州一赣州等成品油管道项目建设。依托蒙西至华中电煤运输通道建设,解决赣州地区煤运问题。支持建设赣州天然气及成品油仓储基地。

(十七)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实施城镇防洪工程建设,提高赣州等市城镇防洪标准。开展上犹江引水、引韩济饶供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和韩江(高陂)大型水利枢纽前期工作,继续支持廖坊灌区工程建设。加快章江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尽快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中小河流治理。逐步扩大赣南苏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覆盖面。将一般中小型灌区新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中小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以及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纳入中央支持范围。建立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

六、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走出振兴发展新路子

坚持市场导向,立足比较优势,着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集聚发展、创新发展,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

(十八)积极推动优势矿产业发展。发挥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作用,加大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研发力度,促进稀土、钨等精深加工,发展高端稀土、钨新材料和应用产业,加快制造业集聚,建设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列为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点区域,加大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等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支持赣州建设稀土产业基地和稀土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扶持政策。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提升稀土开采、冶炼和应用技术水平,提高稀土行业集中度。按照国家稀土产业总体布局,充分考虑资源地利益,在赣州组建大型稀土企业集团。国家稀土、钨矿产品生产计划指标向赣州倾斜。研究支持建设南方离子型稀土与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国家对稀土、钨关键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支持赣州建设南方离子型稀土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研究论证建立稀有金属期货交易中心。

(十九)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现代轻纺、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等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集群。支持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建设高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加大对重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支持力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国内整车企业在赣州等市设立分厂。支持军工企业在赣州、吉安发展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支持赣州新型电子、氟盐化工、南康家具以及吉安电子信息、抚州黎川陶瓷、龙岩工程机械等产业基地建设。支持建设国家级检验检测技术研发服务平台。

(二十)促进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编制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保护规划,加大对革命旧居旧址保护和修缮力度,发挥革命旧居旧址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中央苏区烈士陵园、东固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支持在瑞金建设公务员培训基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红色旅游列入国家旅游发展战略,支持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深化赣南与井冈山、闽西、粤东北的旅游合作,以瑞金为核心高起点建设一批精品景区和经典线路,支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支持赣州、吉安创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

(二十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健全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完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推动建立赣闽粤湘四省边际区域性金融资源共享机制。鼓励境内外金融机构在赣州设立经营性分支机构,支持和鼓励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研究完善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办法,支持赣州、抚州创建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综合试点城市,推动赣州、吉安综合物流园区及广昌物流仓储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鼓励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和服务外包,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信用评估、广告会展、培训认证等商务服务业。适应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趋势,扶持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社会化养老等生活服务业。支持赣州建设服务业发展示范基地。

(二十二)推动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促进产业和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支持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调整行政区划,增设市辖区,推动赣县、南康、上犹与赣州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科学规划建设章康新区,扶持瑞金、龙南次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吉泰走廊城镇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

七、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十三)加强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加大长江和珠江防护林工程以及湿地保护和恢复投入力度,支持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中幼龄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改善林相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将赣州、吉安列为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支持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加大对森林管护和公益林建设扶持力度,加强草山草坡保护和利用。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继续实施崩岗侵蚀防治等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加强赣江、东江、抚河、闽江源头保护,开展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和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治理。深入开展瑞金、上犹等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支持开展生态移民搬迁、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将赣州市居住在库区水面木棚的农民纳入“渔民上岸”工程实施范围。

(二十四)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编制矿山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加快完成赣州市历史遗留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支持城镇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建设,“十二五”末完成所有县城生活污水管网体系建设,支持开发区、工业园、产业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强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支持赣州市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历史遗留问题综合整治,加大工业行业清洁生产推行力度。支持建设赣南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保护以及陡水湖、万安水库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支持发展农村沼气,加强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二十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参与国家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支持赣州建设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积极开展共伴生矿、尾矿和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稀土综合回收利用产业。支持赣州、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支持赣州开展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实施低碳农业示范和碳汇造林工程。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八、发展繁荣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城乡居民。

(二十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支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到2013年全面完成赣州市校舍危房改造,到2015年基本解决小学、初中寄宿生住宿问题。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大“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对赣州市的倾斜力度。统筹研究解决普通高中债务,在实施普通高中改造计划等项目中对赣州等市进行倾斜。建立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扶持办好中等职业学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向赣州等市倾斜,扩大部属师范大学的招生规模,支持免费师范毕业生到赣州等市中小学任教。支持江西省与有关部门共建江西理工大学,扶持赣州等市高等院校和稀土、钨、铀等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支持赣州开展教育综合改革试验。

(二十七)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健全农村县、乡、村三级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重大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强赣州市市级医院建设,支持中心城区增设三级综合医院,建设儿童、肿瘤等专科医院和市县两级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支持人口大县建设三级综合医院,到2015年千人口床位数达到江西省平均水平,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提升区域性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全科医生。完善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支持赣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和瑞金、龙南等区域性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建设。

(二十八)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支持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以及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及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等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支持赣州市加强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建设,“十二五”内提前实现户户通广播电视。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新闻出版资源配置上给予赣州倾斜,支持赣州按照市场化方式创办客家出版社。推动抚州黎川发展油画艺术。支持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二十九)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现有资源建设综合性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立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逐步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以及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合理提高低保标准。支持儿童福利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等设施建设。支持赣州区域性救灾减灾指挥中心和救灾物资储备库、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大对赣州社会救助资金支持力度。

(三十)强化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积极主动为基层群众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加快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等综合性基层平台建设,构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内容,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提高乡村基本运转经费保障水平。

九、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振兴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坚持以改革开放促振兴发展,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着力构建有利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三十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支持赣州发展成为较大的市,依法享有相应的地方立法权。加快要素市场建设,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建设。稳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展经济林确权流通。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支持和鼓励赣州市在城乡统筹、扶贫开发、投融资等方面先行开展政策探索。研究设立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鼓励先行先试,加大支持力度。支持赣州在地方金融组织体系、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等方面开展改革试验。

(三十二)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发挥自身优势,完善产业配套条件和产业转移推进机制,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促进承接产业集中布局。支持设立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序承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严禁高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推动赣州“三南”(全南、龙南、定南)和吉泰走廊建设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在条件成熟时,在赣州出口加工区的基础上按程序申请设立赣州综合保税区,建设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推动瑞金、龙南省级开发区加快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级,在科学规划布局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未设立开发区的县(区、市)设立产业集聚区。支持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三十三)推动开放合作。强化与珠三角、厦漳泉等沿海地区的经贸联系,打造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以赣州“三南”至广东河源、瑞金兴国至福建龙岩产业走廊为两翼的“一核两翼”开放合作新格局。支持建设赣闽、赣粤产业合作区。支持吉泰走廊开放开发,建设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打造重要的经济增长带。建立完善区域内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加强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密切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周边重要经济区的协作互动。鼓励与沿海地区加强铁海联运等合作。深化与台港澳地区在农业、环保、电子信息及服务贸易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支持省级出口基地升级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

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原中央苏区特别是赣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特殊困难和问题,应给予特别的政策支持。

(三十四)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

(三十五)财税政策。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加大中央财政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财力补助。加大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对赣州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支持化解赣州市县乡村公益性债务,将公益性建设项目国债转贷资金全部改为拨款。中央代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向原中央苏区倾斜。统筹研究将赣州列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并享受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问题。

(三十六)投资政策。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建设资金投入,在重大项目规划布局、审批核准、资金安排等方面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给予倾斜。中央在赣州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市级资金配套。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国家有关专项建设资金在安排赣州市公路、铁路、民航、水利等项目时,提高投资补助标准或资本金注入比例。

(三十七)金融政策。鼓励政策性银行在国家许可的业务范围内,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各商业银行参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促进赣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引导功能,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理增加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满足有效信贷需求。支持开展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开展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上市融资。深化融资性担保公司或再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创新试点。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鼓励和支持设立村镇银行。

(三十八)产业政策。实行差别化产业政策,从规划引导、项目安排、资金配置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专项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产业项目优先规划布局。支持赣州创建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并实行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政策。

(三十九)国土资源政策。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等方面,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倾斜。支持赣州开展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相关指标单列管理;支持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研究探索对损毁的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开发整理成园地的,经认定可视同补充耕地,验收后用于占补平衡;支持开展稀土采矿临时用地改革试点。在符合矿产资源规划和不突破开采总量指标的前提下,支持对稀土、钨残矿、尾矿和重点建设项目压覆稀土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对因资源枯竭而注销的稀土、钨采矿权,允许通过探矿权转采矿权或安排其他资源地实行接续。对稀土、钨矿等优势矿产资源在国家下达新增开采、生产总量控制指标时给予倾斜,积极支持绿色矿山建设。

(四十)生态补偿政策。将东江源、赣江源、抚河源、闽江源列为国家生态补偿试点。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调整和完善,研究将贡江、抚河源头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系数,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国家加大对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工程的资金支持。加大对国家公益林生态补偿投入力度。

(四十一)人才政策。加大东部地区、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企事业单位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干部交流工作的力度。鼓励中央国家机关在瑞金设立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和引智项目向原中央苏区倾斜,鼓励高层次人才投资创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单位申报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四十二)对口支援政策。建立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赣州市18个县(市、区)的机制,加强人才、技术、产业、项目等方面的对口支援,吉安、抚州的特殊困难县参照执行。鼓励和支持中央企业在赣州发展,开展帮扶活动。支持福建省、广东省组织开展省内对口支援。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口支援。

十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四十三)加强指导协调。由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对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指导和统筹协调,加强监督检查和跟踪落实,研究解决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及时向国务院报告。抓紧编制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实化各项政策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细化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全面落实本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

(四十四)强化组织实施。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江西、福建、广东省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意见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衔接,强化协调配合,推进本意见的实施。要按照本意见确定的战略定位和重点任务,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努力探索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涉及的重大政策、改革试点和建设项目按规定程序另行报批后实施。

(四十五)弘扬苏区精神。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干部群众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作风,振奋精神、不等不靠,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推动原中央苏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开创振兴发展工作新局面。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上一篇:英语隐喻的翻译方法下一篇:高产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