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创新的问题

2024-07-15

电视节目创新的问题(精选十篇)

电视节目创新的问题 篇1

电视新闻编辑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虽然在不断完善和创新,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 新闻内容主题不鲜明。新闻内容是新闻的命脉, 但当前的电视新闻节目为了迎合一些人的利益和需求, 在节目形式上虽然有创新, 但在内容上却随意地复制粘贴, 甚至有编造的情况出现。传统的流水线似的新闻报道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人们的新闻需求, 尤其是媒体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只有将内容做到有内涵、有主题、有方向、有特点, 才能真正吸引观众的目光。

第二, 电视新闻的自主性不够强。自主性是新闻创新的关键, 不能自主地进行创作就会沦为没有特色的节目。当前, 一旦某种形式的新闻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大多数的新闻节目就会追随其后, 丧失自己的创造力, 而观众就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这种单纯的模仿对新闻的发展是不利的, 甚至还有可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第三, 电视新闻的时效性不够强。时效性对新闻类节目十分重要, 如果抓不住新闻的新鲜点, 抓不住最近的新闻热点, 就得不到观众的喜爱。电视新闻编辑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具有时效性, 能高速地传递各种新闻内容, 即第一时间将新闻内容传递给观众。当前新闻节目时效性的缺乏, 对新闻类节目的发展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第四, 播报形式单一。一个新闻热点, 很多新闻媒体都会争相播报, 这就要求对播报的立足点进行创新。当前新闻内容的播报形式还比较单一, 大多是传统的新闻播报手法, 即单纯地将事件进行描述, 这容易引起人们对新闻类节目的抵触, 很多人由于枯燥的播报形式而对新闻类节目不闻不问, 导致很多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逐渐下降。

二、如何培养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

为了不断提高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 让电视新闻节目能冲出传统的束缚, 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强化创新意识。电视新闻编辑是对电视新闻素材进行选择、加工、组织和传播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可忽视的。编辑工作是要不断创新的劳动, 而创新能力则反映了一个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能力, 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新闻节目能不能得到观众的喜爱。因此, 电视新闻要保持收视率, 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强电视新闻的创新意识, 结合当前的时代特征, 将创新意识应用到编辑工作中去。无论是内容的编辑还是新闻形式的编辑, 工作人员首先应该带有创新的意识, 才能真正提升创新能力。

第二, 提高电视新闻的敏感度。新闻敏感度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一则新闻是否具有深度和高度的因素, 也是一个新闻编辑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对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而言, 最重要的是要能在新闻素材中挖掘出新闻的亮点和要点, 尤其是对一些重要新闻如头版头条新闻的报道。新闻是快餐类文化, 时效性是一个关键, 电视新闻编辑对重磅新闻敏感内容的挖掘, 成为影响当天新闻的舆情走向和观众兴趣的重点。对新闻点进行挖掘, 不仅决定了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和价值度, 也对新闻编辑者的敏感度提出一定要求, 敏感性较差的工作者, 自然不能挖掘出内涵的东西, 也不能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反而容易让观众对新闻节目反感。

第三, 注重有效信息量。新闻的有效信息量指的是听众从新闻节目中获得的信息量, 信息量的多少并不一定代表有效信息量的多少。电视新闻编辑一定要抓住观众的视角, 从受众的心理出发来进行新闻编辑工作, 这样才能提高新闻的被接受程度。抓好电视新闻的有效信息量, 应该对新闻的素材进行及时的报道, 因为一旦时间节点过去, 新闻就失去了作为新闻的价值, 比如一些时效性比较高的新闻由于没有及时进行报道, 人们再看到这些新闻时已经不会对其有兴趣, 也就失去了新闻报道的价值。

第四, 创新新闻视角。“沉下去”是新闻报道发展的趋势, “沉下去”的新闻视角指的是要在新闻挖掘中多关注基层和底层的生活小事, 但在这种理念下并不代表编辑人员要忽视对社会重大新闻的关注和把握。因为任何大的新闻事件也是来源于小事件的汇聚, 对日常小事的一种折射, 来自基层的新闻往往孕育着充满价值的大新闻, 也是丰富新闻编辑灵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 新闻编辑在工作中需要对自身的新闻视角进行创新, 在小事、小细节中也能发现新闻的价值, 才能真正创新新闻的理念。

三、结语

新时期下电视新闻的编辑工作逐渐多元化和现代化。随着我国广电事业的不断发展, 社会以及新闻市场对新闻行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当前电视新闻编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 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吸引力, 让电视新闻节目能更加符合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摘要:为了让电视新闻事业能不断突破当前的发展瓶颈, 培养新闻编辑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而如何进行创新, 是当前电视新闻编辑要考虑的主要课题。本文浅述当前电视新闻编辑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培养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创新,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波.做好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刍议[J].中国石油企业, 2012 (4) .

电视节目创新的问题 篇2

电视新闻同期声是指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或采访现场录制的同步声音,它包括被采访人的谈话录音、背景声、效果声。本文所指的同期声是被采访人的谈话录音,包括记者、主持人的现场主持语。

同期声运用中普通存在的问题

在同期声的运用中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为用而用,徒有形式。记者深知同期声的运用是电视的重要特点,为追求形式上的这一特点,经常大量地使用同期声,但仅仅是为用而用,徒有形式。至于该用不该用,该如何用好却缺乏推敲。有的记者甚至为了领导、朋友、熟人的面子和关系,送了人情,成了人情同期声。这一现象在一些电视媒体和记者的新闻稿片中屡见不鲜。

二、人为导演,矫揉造作。在这类同期声中,被采访人的所言与其身份不相符合,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话语,情态也不自然。所讲内容和语言风格,有明显的记者“导演”和“教说”的痕迹。这样的同期声当然缺乏亲和力和真实感,即使讲得头头是道,但从本质讲它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不可能达到应有的舆论效果,也是非常有害的。

三、游离主题,画蛇添足。这类同期声与新闻的主题相脱节甚至毫无关联,成了“多余”的同期声。使用这样的同期声,就会冲淡新闻的主题,影响新闻的准确表达,有时还会因“节外生枝”而转移观众的感知方向,造成观众对该新闻理解的偏差。

四、冗长罗嗦,拖泥带水。新闻的同期声不在长短,关键在精要,电视新闻的篇幅有限容量有限,不可能也不容许使用大段的同期声。在实践中有的记者往往使用大段大段的.同期声,既拉长了新闻片的篇幅,又降低了新闻的价值量,得不偿失。

五、“三多三少”,不够贴近。同期声采访表现为上层多、基层少,官员多、百姓少,旁观者多、当事人少。这一现象在电视新闻的同期声运用中十分普遍,背离了新闻“三贴近”的要求,不是同期声运用的应有之义,应当克服。

同期声运用的原则及要求

电视新闻中的同期声具有解说词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一直被广泛运用。要运用好同期声,应把握以下原则和要求:

一、要使同期声成为新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是说,同期声与解说词、电视画面,相互配合,相互衬托,相互补充,绝不能“两张皮”,“各顾各”。使用好同期声,就要力求围绕新闻的主题,与解说词、画面相协调,使之成为整条新闻稿件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规避“为用而用”的形式主义。

二、要使同期声富有有效信息量和价值量。同期声运用得有无意义,有没有表现力,关键就在于记者所采录的同期声包含的信息量和价值量是大是小。其信息量、价值量越大,所用同期声就越有表现力。因此,记者在采录同期声时,要尽可能地引导被采访者谈得透彻、深刻、谈到“点子”上。

三、要使同期声准确、生动、形象。同期声是电视新闻内容和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新闻要求解说词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作为电视语言形式之一的同期声同样要求准确、生动、形象。要使采录的同期声准确、生动、形象,记者就要注意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现场,多采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群众的原生态语言本身很生动、很形象,很真切感人,要比“官腔”有表现力得多。此外,还要注意简洁,即在后期剪辑中精心选择已采录的同期声,要走出“同期声用得多用得长,就是有分量有深度”的误区。

四、要使同期声具有典型性和权威性。典型性、权威性就是指选择被采访的人物具有代表性,所谈的内容有普遍性,是能够令观众信服的陈述、主张或观点,是一种“非他(她)莫属”、“即此而非彼”的东西,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一般地讲,在用画面不好表现,用解说没有相应的画面配合的情形下,用同期声表达来弥补。

同期声运用的创新

一是同期声充当新闻的导语。电视新闻不再唯有解说作导语,可以用记者现场主持语或者被采访人的同期声作导语,使新闻新颖活泼富有视觉、听觉的感官冲击力。以同期声充当导语,启领新闻主体,往往能够引人入胜,使电视新闻的特点、属性得以更加充分的表现。

二是同期声充当新闻节目的内容提要。用一段同期声提纲挈领揭示新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视听觉冲击力,放在节目提要中,具有“出奇制胜”的收视效果,为新闻节目增光添彩。

三是通篇同期声创造无解说新闻的新形式。新闻片不用一句解说,通篇是用同期声串联而成,浑然一体,不但形式上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在传播效果上极具感染力和表现力。不过这种纯同期声无解说的电视新闻形式,需要记者的功力,需要采访前的精心策划,采访中的快速反应和运筹,需要后期剪辑制作时认真结构。

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思考 篇3

电视新闻在新世纪如何创新?这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新课题。本文从几个方面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创新谈点看法。

一.新闻选题的创新

对电视新闻来说,选题就是对报道题材的确立,对报道对象的确定。可以说:谁拥有新颖、优质的新闻选题,谁就会在同等条件下首先获得观众的注意力,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创新电视新闻选题,必须改变传统上按时政、文教、科技、财经、工业、农业、体育、法制、社会等内容进行选题的习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选题。

1.喉舌性与贴近性结合。电视新闻选题强调喉舌性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电视新闻选题强调贴近性目的是使电视新闻接近观众,争取观众。2.广泛性与权威性结合。电视新闻选题就必须努力追求广泛性与权威性的统一,在广度与深度上下功夫。3.歌颂性与批评性结合。当前,歌颂性的选题首先要考虑提高宣传效果。其次要考虑抓好精品典型。4.新闻性与知识性结合。

二.新闻表现的创新

电视新闻表现的创新不仅可以加强新闻内容的表现力,使内容融化在声画艺术之中,拔动观众的心弦,留给观众更深刻、更强烈的视觉效果;可以增强新闻内容的接近性,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观众期待与满足的心理,进一步接近观众。创新电视新闻表现要根据电视的传播特点和规律以及电视新闻的传播目的和内容,努力实现“四式”:

1.实现新闻采制直播式。电视新闻采制直播式,使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不仅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新闻内容,同时,记者在新闻现场直接与观众见面,提高了报道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2.实现新闻编排组合式。在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过程中,采用“单元式结构”,即常规性报道与新闻简讯相互搭配,独条新闻与组合式报道彼此穿插,综合性消息与地区性或专业性报道相对集中,形成一个个小的“信息单元”,可以使节目在播出上更有节奏和章法。实现电视新闻编排组合式关键是加强对电视新闻采制的策划。

3.实现新闻播出滚动式。电视新闻播出实行滚动式,对同一事件的连续报道,使观众及时了解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满足了新闻欲,也有效地提高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4.实现新闻播报口语式。电视新闻播报口语式,要突出电视新闻记者的作用,淡化播音的作用。要用记者现场口播逐渐替代播音幕后配播,用记者型主持逐渐替代播音型主持,从而缩短新闻的制作时间,提高新闻的播出时效。

三.新闻运作创新

创新电视新闻运作首先要实行四个转变:

1.变“记者时代”为“编辑时代”。电视新闻采制由编辑“主导”,强化编辑策划。由编辑根据记者选择的题目,确立报道选题,记者主要负责采访素材,由文字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写解说词,由剪辑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报道包装,从而有效控制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还可以加强整体编辑力度,落实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特色。如北京电视台《北京特快》节目闻名京城,关键就是因为节目强化了编辑策划,增强了品牌意识。由于编辑处于主导地位,分工明确,节目定位落实起来偏差较小,《北京特快》很快就形成了鲜明的品牌特色,成为众多电视节目中一个亮点。

2.变“小作坊”为“大生产”。“大生产”式的运作,要求电视新闻采制像大工厂里的流水生产线一样,既保证每个环节的采制质量,又讲究环节之间的协作配合,以达到快速生产大量优质作品的目的。目前,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媒介采用“大生产”式的运作获得效益。美国CNN电视新闻网有八个频道,4000多名员工,其中记者为800人,分布在国外24个记者站和9个国内报道分部。他们驻外记者站一般都分布在热点地区,同时兼顾周边地区。各记者站的记者属于整个CNN网络。专业分工和整体协调是CNN最突出的运营机制,这就使新闻报道的制作完全像是在流水线上生产,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职责,整个系统工作效率很高,却显得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3.变“花了算”为“算着花”。电视新闻采制既考虑投入,也计算产出,进行成本核算,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理顺电视新闻制作部门内部管理体制,优化电视新闻资源组合,提高工作效率和投资效益,促进电视新闻节目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

进行成本核算,要使电视新闻的制作由原来的“花了算”变为“算着花”。要制定成本管理制度、建立成本管理机构、明确成本管理职责、规定成本开支范围,开展成本检查,实行成本监督。

4.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对电视新闻必须实施科学管理。简单地说就是要按电视规律和新闻规律举办节目、管理节目,按市场规律经营节目。要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把一切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原则,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保持其长期性、稳定性,使电视新闻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违纪必究。

电视节目创新的问题 篇4

1 电视模式本土创新

电视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从本质层面上来看,创意就是产业的核心,位于产业链发展的顶端,能够促进和形成各类创新要素。针对当前我国电视发展现状来看,电视模式本土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创意为导向,整合创新资源

内容为王是电视媒体生存及发展的核心,如果说节目是电视的核心,那么创意则是促进电视业发展的驱动力。任何一个电视节目的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创意。新颖、特别的创意就是节目实现差异化战略的重中之重。对于电视行业来说,创意就是对各类内容、形式结构等重新组合的过程[1]。这种整合式创新,一是需要内容较多,如主题、题材及类型等;二是模式创新,将各种与之相关的元素进行重新编排;三是模式创新,在原有节目基础之上,对各类节目模式进行创新。

在实践中,针对节目模式创新,不仅需要突破各类节目之间的界限,还需要关注不同艺术门类、社会文化等之间的界限,朝着深度融合方向发展。另外,还需要关注受众收视心理,强调社会时代发展的创新理念等,真正意义上做到电视模式原创性、独特性目标。最为关键的是要结合本地受众、地域等因素,开发适合本土市场的节目模式。

1.2 借鉴发达国家,完善体制规划

节目模式制作团队作为电视本土创新的核心,团队专业化水平对于创新意义非凡。就英国来说,英国电视台数量很少,仅为我国的1/150,但是却拥有700多家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电视台为核心,各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研发创新节目模式,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格局,很多优质的电视节目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最近几年,发达国家不断向外输出各类创新型节目,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良好的响应,可见这种新型产业格局具有广泛推广的价值。

针对我国电视本土创新,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丰富的实践经验,相关部门应重视对节目模式制作公司的扶持。尤其要加快自制自播节目的改革,促进其能够朝着产业化、市场化等方向发展,最后采取公司制组织结构形式,由最初的作坊式、分散式小团队形成创意研发公司,整合更多创新资源,从而为我国电视模式本土创新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

1.3 建立并完善本土节目模式保障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其建立在知识产权基础之上。因此针对创意知识的保护成为创意持续进行的根本保障。其中节目作为电视本土创新的具体表现形式,只有确保节目模式能够产生巨大的市场效益,才能够带来更多经济效益。所以重视对节目模式版权的保护非常必要。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常常出现侵犯版权、抄袭等消极现象[2]。究其根本是缺少相关保障机制。一直以来,行业内部竞争环境持续恶化,导致本土模式创意资源逐渐走向枯竭。基于此,应从立法、政策等层面上给予相应的支持,根据电视本土节目发展现状,制定并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从而为电视模式本土创新保驾护航,减少并逐渐规避各类消极因素产生的影响。

1.4 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始终是电视模式本土创新的根本。因此加快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具体来说,应制定详细的人才培训计划,培养更多创意策划人才,同时,积极引进创意人才,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创意队伍。针对我国当前电视体制的发展,针对人才的培养可以从电视台、专业节目制作两个方面入手,构建专业节目研发团队,整合创意人才。

2 电视模式价值转换

2.1 用户价值

信息时代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我国电视模式本土创新带来了更多技术支持,同时对电视节目受众产生了深刻影响,受众参与性逐渐增强[3]。因此在此趋势下,电视模式价值的转换要重视对用户价值的关注,尤其是同质化现象愈发突出,电视要想突破局限实现长足发展,不仅要关注目标受众,还需要拓展其他受众,逐步扩大节目覆盖范围,加强节目与受众之间的情感交流,延伸产业链。充分利用电视本土创新优势,深度挖掘其中的商业价值。

2.2 行业价值

目前,电视台市场经营状态正处于价格、规模等多元竞争阶段,且出现同质化现象。作为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同质化对电视模式本土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质化电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传统节目的竞争魅力,无法为行业带来持续推动力。因此电视模式本土创新过程中,应重视对行业价值的关注力度,采取异质化方式,改变原有电视方式,吸引更多市场用户[4]。同时针对电视接收终端异质性的分析,不仅局限于传统电视显示终端,可以逐渐延伸至小屏类终端,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此外,针对节目的制作形式来看,可以适当给予终端市场更多关注,形成多元载体,且能够丰富受众生活内容。如星美传媒集团旗下的友通数字与东方龙等建立合作关系后,将王小帅的获奖电影《青红》改造为手机版,并每月为受众呈现一部电视剧。基于受众参与意识的提升,电视节目模式本土创新时,应侧重与受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促进创新能够尽可能满足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从根本上提升行业竞争力。

2.3 社会价值

电视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自身具备的社会价值不容忽视。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我国电视模式已经进入到数字化发展时期,并形成了全系统数字化模式[5]。在此过程中,电视模式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数字化进程,为数字电视推广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随着电视模式本土创新的持续开展,电视跨平台、网络及终端等多个方面的服务成为现实。因此电视的发展使得行业边缘日渐模糊化,产业链互相交叉和融合,带动整个社会发生变化。所以电视模式本土创新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及整体力量,逐渐加大监管力度,促进电视模式创新由传统人工方式朝着高科技方向转变,逐步构建管理机制畅通、各环节权责分明的电视模式,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3 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电视模式本土创新及价值转换成为必然,只有不断创新,明确自身发展价值,才能够掌握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我国电视文化创意产业获得持续发展。因此在实践中,相关主体应从多个层面入手,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保障知识产权,还应努力培养创意人才,促使其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创新能力,为电视模式本土创新带来更多支持。同时,还应从全局角度思考,对用户、行业及社会价值进行分析和研究,为电视模式本土创新指明方向,从而促进我国电视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战迪.电视模式本土创新与价值转换——对话深圳宏博昌荣传媒集团副总裁杨帆[J].南方电视学刊,2015(6):50-54.

[2]俞虹,肖妍琳.引进·走进·跨进——海外电视模式版权引进机制与本土化生存研究[J].南方电视学刊,2012(5):7-10.

[3]周墨,詹莉芳.论电视节目模式引进的本土化传播策略——以英国电视节目《Top Gear》两次引进为例[J].新闻传播,2015(19):22-25.

[4]尉雨瞳.论电视节目模式引进的发展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5):30-32.

电视节目创新的问题 篇5

———对《8090》的电视节目评析

《8090》是湖南卫视于2009年11月30日开播的一档情感节目,定位在“中国第一档青少年情感节目”。《8090》是湖南卫视对情感类节目创新的积极尝试。它将视线对准80、90后,讲述情感经历、分析情感困惑、解决情感问题。凭借鲜明的主题、辛辣的话题、新颖的形式,以全新的节目理念和真挚的情感,引起众多年轻人的共鸣。

一、积极向上的节目理念,传递人文关怀

2001年情感类访谈类电视节目遍地开花,同类型的电视节目竟然达到170个左右,时至今日鲜有哪档节目能被观众记住。节目中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的弊病影响了节目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三令五申情感节目不能只关注边缘话题,原因在于边缘话题会带来边缘情感、边缘价值观,如二奶、暴力、乱伦等话题,可能带给受众不良影响。《8090》小心地避开了这些雷区,如其博客上09年底的节目发出的讨论话题为“上学无用?网婚?婆媳关系?隐私?”分别关注教育、恋爱、婚姻,这都是人们司空见惯又颇为棘手的问题,在主持人和观察员的调解下,多数节目以“类团圆”方式结束,达成了对受众的正面引导之势。

价值多元化时代,主流与边缘之间的界限原本模糊,我个人认为,《8090》的话题之一是让边缘化生存的人物演绎有关主流价值的故事,如前十五期中有钢管舞女《钢管舞女的艰难爱情》、侏儒症患者《小矮人相亲奇遇记》等。

《8090》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引导观众理性思考,促使观众产生感悟和启发。同时,《8090》栏目在一些细节设置上体现了人文关怀意识。比如舞台上的帘幕,用于保护一些不愿意面对观众的受访者不会暴露在镜头下;在外景采访时,为出镜但当不愿意露出面容的受访者在画面上打出马赛克等等。此外《8090》还真心诚意地帮助受访者解决问题,追踪受访者问题解决的进程,需要时提供必要的援助。比如《婆婆、女人和狗》,这期节目在录播时他们的矛盾本已解决,但是记者做了后续追踪,发现仍有问题存在,最终在记者和当事人的共同努力下,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二、细分受众群体,吸引年轻观众

节目定位是目标营销策略在电视传播领域的重要应用。面对节目同质化,明确节目特性,科学定位受众群,形成自己独特的卖点,有利于节目脱颖而出。

1、定位80、90后

大多数情感类的节目的内容比较宽泛,多是柴米油盐、悲欢离合的煽情故事,缺乏明确的观众受众群。《8090》通过细分受众,展现80、90后人群的思考与感情,打出了“中国青少年成长情感故事”的口号,与其他情感类节目形成差异化竞争,吸引了大批年轻受众,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8090》讲述的校园爱情、师生恋、网婚、剩女、新婆媳关系等新锐话题,使观众产生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反思的同时启发人们怎样去处理各类情感问

题,避免重蹈覆辙。因此,真实鲜活的80、90后本身就是节目最大的魅力和看点。虽然主题定位年轻人,但因其内容多元化、包容性强,设计话题影响力大,也吸引了一些其他受众群体。

2、节目包装青春时尚

为了符合受众群的欣赏习惯,《8090》对节目包装做出了大胆尝试。节目包装围绕“年轻”大做文章,充满时尚、新潮的气息,符合湖南卫视快乐、年轻的整体频道风格。具体来说,节目通过多种剪辑和包装手法,加入娱乐元素,丰富视觉效果。主题曲,《8090的歌》旋律动感、歌词励志,尽显活力、时尚的风格。演唱者“快乐男声”张杰是杰出80后青年的代表。节目Logo颜色鲜亮,片头清新活泼,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此外,活泼的灯光效果、淡紫色调的舞台、闪亮的水晶帘,营造出的格调温馨浪漫,具有生活化气息,不仅符合当事人的心境,也与节目的主题定位和风格相得益彰,增强可视性,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

三、多元化叙事元素,强化传播效果

人们通常喜欢看曲折动人的故事,其开端、高潮、结局不断吸引着观众的眼球。《8090》节目时长达72分钟,要想感染和打动观众,节目设计必须涉及到如何讲故事,用什么方法讲故事。情景再现和现场讲述的表现形式,悬念设置、互动交流、矛盾冲突,使节目叙事严谨而又丰富饱满,强化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1、跌宕的故事情节

设置悬念就像戏剧里的抖包袱,利用观众的心理接受规律,打破平铺直叙的单调感,营造紧张的气氛,引发观众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注,并引导节目的叙述方向,牢牢抓住受众的注意力。

《8090》注重剧情的铺陈,悬念的设置和揭晓贯穿于整个节目过程中: 节目预告片中提出疑问,展示委托人的情感问题或遭遇,吊起观众的胃口;讲述过程中又设置悬念,制造兴奋点,增强故事曲折性;随后一步步揭开谜底,吸引观众持续收看。此外,委托人寻找的对象出场时,以倒计时的形式制造悬念,让观众在5秒钟的时间内猜测相关人物是否到场,营造紧张而又期待的氛围。

2、设置“情感观察团”,构建多重交流空间

嘉宾团在节目中被称为“8899观察团”,一般由男女8人按基本相近的比例组成。节目中展现出两性间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嘉宾的职业有律师、有学生、有主持人、有购物专家等等;嘉宾的年龄有70后、80后,还有年龄更长的“妈妈观察团”,他们从各自的职业、经历等来分析问题,呈现了多样化的观点。

试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 篇6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创新发展;策略

引言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介入,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新世纪以来,民生新闻栏目兴起并且在国内迅速发展,几乎每家地方电视台都有自己固定的民生新闻栏目。由于民生新闻栏目更关注群众生活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备受当地观众的欢迎。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创新发展。

一、新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机遇

新媒体的出现给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所带来的影响并不全是负面冲击,电视节目制作人也应从中捕捉到民生新闻节目创新的新机遇。

首先,新媒体所带来的一些新的传播方式可资利用。如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就为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增添了无限活力。微信公众平台为观众与电视台的及时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其次,新媒体的信息来源广泛,也为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信息来源提供了便利。很多资讯可通过网络获得,增加了新闻记者对于新闻事件的选择几率,更容易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第三,对于新媒体先进技术的借鉴和使用,使得新闻传播平台大大拓展。当前,几乎所有地方电视台都创建了自己的门户网站,通过这些网站,观众既可直接收听新闻,也可反复观看,给观众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提高了群众对于电视节目的关注度。

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受到冲击的同时,也获得了很多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利用新媒体所带来的机遇对自身进行改进和创新,才是更多电视节目制作人所应思考的问题。

二、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策略

1.新旧媒体各有所长,应互动融合优势互补。

传统媒体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新媒体所带来的好处,并且学会利用这些优势实现自我改进,提高自身的传播能力与传播水平。

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验证,新媒体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如何与新媒体有效融合,取长补短,达成共赢,也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所需考虑的问题。在新媒体技术发展和三网融合时代即将到来的新形势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也应紧跟时代潮流、拓宽传播领域、改进传播方式、缩短传播时间,使受众能够更加及时、更为便利地接收到新闻信息。

2.创新节目形式,提高节目品质。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质化现象依然存在。大多电视台忙于对信息资源的争夺,而无暇顾及节目内容及形式的创新,因而电视民生新闻同质化现象依然形势严竣。目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想摆脱被动的局面,取得长足的发展,创新节目形式刻不容缓。

创新的节目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选择的形式和节目内容一定要协调,这是赢得百姓喜爱的关键。选择的节目形式一定要新颖、实用,真正成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助跑器”。比如解决邻里纠纷,可以将矛盾双方的当事人代表请到演播室,再请位教育专家作嘉宾和主持人一道进行现场调解,观众则可通过电话连线、短信的方式表达意见,多方面互动,有助于双方解决冲突,缓解矛盾。又比如,为克服地域的局限,地区间可采取相互联合的运作方式。

3.引入“公共新闻”理念,提升节目文化品位。

电视民生新闻应该不断的摒弃传统的理念,不要一味以“暴力、凶杀”等新闻事件来吸引眼球,要不断的引导群众走向公众视野。所以电视民生新闻可以引入“公共新闻”的理念,将广大人民群众与社会公众事件结合起来,从而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国家的带领下树立正确的生活理念。在“公共新闻”理念的引导下,电视民生新闻可以搭建“民生”与“公共”的桥梁,从而让群众参与到公共问题的解决中,培养民众的公共意识,还能引导民众确立主流价值观念,有助于提升民生新闻节目的品位。

4.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节目。

在新媒体时代,树立品牌意识对任何一个媒介的生存发展都十分重要。对于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来说,提炼特色的过程其实就是创建品牌的过程。流行和时尚体现的往往只是一时一刻的光芒,而在观众的检验下不断更新思维、沉淀和积累下来的东西,才最具备优势,也才能真正将节目品牌树立起来。

打造节目品牌,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打造精品节目。节目定位和风格要把握准确,并能够针对不同节目定位和节目风格,有针对性地利用各种途径对节目进行提前宣传和预热。其次,要打造品牌主持人。主持人要充分展示个人才能及个性特征,博得观众好感,从而拉近电视节目与主持人之间的距离。第三,节目形式要富于变化,传播手段要先进。针对不同的节目内容,精心设计不同的节目表现形式,同时,辅以同期声、电话连线、漫画、Flash、图表等各种传播手段,会使节目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更容易吸引观众的目光。

5.做足做活深度報道。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诸方面的不断进步,人们在对身边信息充满渴求的同时,对于一些信息的横向发展和纵深研究也十分感兴趣。民生新闻若只停留于为老百姓解决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上,显然就会流于琐碎。而衣食住行以外的其他信息,则可能关注不够,这也是民生类新闻节目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各种信息传播方式并存的当今时代,如何创建深度报道机制,如何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信息,做出更有深度的节目,是民生类新闻节目制作者所需认真思考的问题。其实群众所关注的问题当中有很多值得深度挖掘的话题,如对政策、法规的解读,对一些文化现象、社会现象的深度挖掘与追踪,对容易引起共鸣的事件多做深入报道,这些方式无论从提升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还是从切实考虑群众需求的角度来说,都是十分可行而且有效的。增强这方面的创新意识,也要注意时刻总结经验,尽量在给群众展示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新闻信息的同时,真正改变民生新闻“低俗化、媚俗化、庸俗化”的问题,使其更具深度和广度。

三、结束语

电视民生新闻构筑了百姓和政府沟通的桥梁,使得下情得以上传、上情得以下达,发挥了新闻媒体应有的作用。尽管民生新闻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这类节目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的成功“打响”,无疑为电视新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电视民生新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抓住契机,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争取把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办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关德洪.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与提升[J].新闻知识,2013(01):107-108

[2]许苏.电视民生新闻的定位与发展策略[J].电影文学,2008(21)

[3]李超、宋夕.浅谈电视新闻中的语言要求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策略[J].新闻世界,2014(01):47-48

大型电视文艺晚会创新问题浅析 篇7

一、大型电视文艺晚会创新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一) 形式创新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正是由于舞台他电视技术的不断进步, 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应用, 为大型电视文艺晚会形式上的创新提供了可能。高新技术支持下的舞台与电视美学和点播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魔幻”般的场景将场内、场外, 实景、虚构, 过去、未来, 现实、理想以及视觉、听觉等完美的融汇在一起, 而点播功能则可以随时观看。因此, 大型电视文艺晚会要大胆突破传统的“舞台演出+定时录播”模式, 充分发挥数字电视的功能, 着意在美学表现和即时点播上下功夫、做文章, 创造大型电视文艺晚会新形式。

(二) 内容创新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现实生活可谓是是文艺创作的源泉。自上个世纪八十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神州大地上无时不涌现着令人激动、关切的事件。可以说, 近些年来我国大型电视文艺晚会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呈逐年上升态势, 如在歌舞、小品、相声等节目中, 对于社会重大事件、热点问题会有所提及, 但给观众的感觉是表现不够充分, 关注的力度、深度以及给观众的冲击力不够, 更多是侧重于对事件的、人物、场景的描述, 而由其产生启示可谓清描淡写。大型电视文艺晚会节目内容, 不但要给人带来快乐, 更重要是要带来人生、生活的启示, 这才应该是大型电视文艺晚会内容的真正作用与意义。

(三) 人才应用创新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伴随我国文化事业的开发及大发展与大繁荣, 我国的影视、演艺、电脑特技制作以及民间艺术家等人才越来越多, 这就为大型电视文艺晚会创作主体的推陈出新提供了可能。他们观念前卫、才华横溢, 他们业务娴熟、技艺精湛, 他们贴近生活、敢于表现, 可谓很多已经跻身世界舞台、赢得国际声誉。如此人才济济的文化事业创作队伍, 怎么可能创造不出魅力四射的大型电视文艺晚会。这些艺术家们, 在当前高科技优势的支持下, 充分吸取、融合其它艺术长处, 如故事片、纪录片、歌舞片、戏曲片、科幻片等, 定能使晚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会耳目一新。

二、大型电视文艺晚会节目创新策略探析

(一) 题材、内容贴近观众情感需求

传统节是晚会是我国大型电视文节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各类晚会中是比较隆重、有特色的一种节日文化节目, 它更多的起到了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的窗口的作用;核心意义有两种:第一祈求吉祥、破除灾祸;第二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因此, 大型传统节日晚会担负着聚合民族情感的使命, 让大家在共同娱乐中享受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幸福感。以每年的春节晚会为例, 春节节日可以说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积淀的成果, 浓厚的亲情、人情、乡土情是每年春节晚会中不可缺少的题材;曾一曲《常回家看看》抓住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 正是因为歌曲抓住了每个人都有的亲情的动情点, 拨动了天下所有父母的心弦、也拔痛了每个儿女的心。这正是贴近观众情感的成功之处。

(二) 形式求变, 贴近观众审美需求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传统的你播我看的被动“受众”已经越来越少, 我们已经进入了“遥控器”的选择时代, 进入到了自由、自主选择文化的时代, 要想真正吸引观众眼球, 真正满足观众需求, 需要我们在电视形式和节目形式予以不断创新。如在电视播出形式上除了结合直播、录播外, 可以尝试点播服务。在节目形式上, 可以结合传统节目有所创新, 完全的创新出一种形式可能并不能赢得观众的喜观, 如在央视春节晚会上播出的《乒乓球元老赛》《电影配音乱套》《变脸》等, 在当时可谓赢得满口赞誉, 无不是求新求变的结果。在节目编排上, 可以尝试做串联尝试, 如将报幕式主持改为主持人、观众联合侃谈式的主持, 在交汉中引出节目;或者以嘉宾访谈、聊天的方式;较为成功的卫视如凤凰卫视节目, 访谈、调侃式的主持较为普遍, 也受到观众的普遍好评。

(三) 观众互动与参与, 实下台上台下贴近

大型电视文艺晚会作为重要的大众文化载体, 要勇于突破思维定势, 大胆创新, 才能展现新面貌。大型电视文艺晚会借助于电视传播手段走进千家万户, 在弘扬主流价值文化方面有独特作用。关注民生、关注平民, 已经成为当前文化的主流, 在大型电视文艺晚会中予以充分体现, 以平等的姿态、以互动的态度定能取得异想不到的效果。已被我国大众接受、受到普遍好评的《星光大道》节目, 尤其是一年一度的《星光大道》总决赛, 吸引的眼球有超春节晚会之势, 其成功就在于走的正是“平民路线”, 其改变了传统明星大腕、专业演员一统天下的阵容, 充分挖掘民间艺人, 让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登上表演舞台, 一展新人新气象, 充分表现了节目平和亲切的创作姿态, 每期节目播出都可谓反应强烈。《星光大道》节目的成功, 正进一步说明了观众参与的重要性。当亿万人民为像自己一样的平民百姓而成功、惊喜时, 也恰恰是牵动他们内心的时候, 因为每一个观众都能从中体会到乐趣、感受到尊重。

(四) 扩大信息容量, 贴近观众知识需求

春节晚会创办之初, 紧紧抓住了“直播”这一有效电视手段, 现场的热烈气氛和演员实时的精彩表演, 极大的鼓舞了观众的热情, 使得央视春节晚会成为几亿观众每年的最大看点, 一直高居收视率榜首。但纵观多届春节晚会, 在电视画面扩展表现上, 还存在不足, 观众们厌倦了主持人连篇累牍地朗读各地贺词、贺电, 倒是场外拜年场面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 可以在外景运用上予以突破, 将新闻事件与文艺节目嫁接, 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拓展晚会时空张力。在社会热点事件、内容上深入展现, 加入与事件相关的启示内容, 扩大节目内容的信息量, 给观点提供更好的意外兴奋点, 充分满足观众的知识需求。

结束语

大型电视文艺晚会, 多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 是中华民族文化盛开的艺术奇葩, 它伴随着一代以一代电视观众的欢笑与成长;大型电视文艺晚会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一名电视文艺工作者, 也有着成就光荣的梦想。笔者认为, 大型电视文节晚会只有在形式、内容上不断创新, 在节目表现上返朴归真、与时俱进的贴近平民, 更多的表现民间优秀文化, 才可能实现更加长久的发展。大型电视文艺晚会贵在贴近观众、贵在创新。

参考文献

[1]安娣.电视文艺晚会的艺术表现艺术教育, 2013, (02)

[2]俞虹, 胡双.节庆晚会的传承与创新——从央视2012年中秋晚会说起[J].电视研究, 2012, (11) .

[3]余海龙.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困境与出路[D].陕西师范大学, 2011, 5.

大型电视文艺晚会创新问题浅析 篇8

1 创新的必要性

1.1 形式创新的必要性

在舞台表现形式上促使电视技术不断地进行应用,特别是对数字技术的使用,给电视文艺晚会在形式创新上创造了可能性。舞台在应用高新技术后,可以将电视美学以及观众点播进行更为良好的运用,魔幻灯光效果与荧幕可以使场内外、现实与虚构、过去和未来、现实与想象、视听效果等进行最佳的融合,而观众点播可以随时随地欣赏。所以,大型文艺晚会应该对以往的舞台演出和定时播出进行改变,将数字电视所拥有的功能进行利用,重点在美学展示以及随时点播功能上加以创新,对已有的播放模式进行改革,开创出新的晚会形式。

1.2 内容创新的必要性

文化艺术创作的源头来自于社会生活[1]。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激动人心、受人重视的事情。也就是说,最近几年来的文艺晚会将社会上的热点事件加以关注,同时在歌舞、相声、小品等各类节目中进行呈现。但是在呈现时却不够完整,对事件的关注度和剖析的深度无法在观众中产生应有的效果,主要是对事件过程或人物场景的叙述,而对事件所展示的深层启发未进行阐释。大型文艺晚会的表演不仅要为观众带来欢乐,更加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带来生活甚至是人生的启迪,这才是文艺晚会的真正目的。

1.3 人才创新的必要性

我国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使电影电视、表演艺术、电脑技术等各方面的人才愈来愈多,这便给电视文艺晚会的创作奠定了人才基础。这些人才的思想观念新颖,拥有非凡的才华,而且他们对于各自的业务熟练,此外这类人更加贴合现实,有大量的人已经在世界舞台有所成就,并获得了国际赞誉。利用这些创作人才,必然会使文艺晚会的内容更加精彩。这些人才融合于现代化的高科技,可对其他艺术形式取长补短,必然会对晚会从内容到形式都会有着很大的改变[2]。

2 创新的具体举措

2.1 晚会内容贴合观众

传统节日晚会在我国的大型晚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所有的晚会中是较为重要并极具特色的文化节目,它主要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进行展现。节目的主要意义在于促进人与人间的感情。所以,大型的文艺晚会有着凝聚民族情感的作用,使人民一同在体会节目欢乐的同时,体会到国家、民族一统的幸福感。以春晚为例,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每年的春晚中亲情、故乡情等都是重要的主题。那一首《常回家看看》引发了全国观众的共鸣,正是其贴合于民众,才会使这首歌曲被人们所熟知。

2.2 形式满足观众需求

现在是信息时代,以往那种对信息被动接受的人越来越少,大多数人都在对信息进行自主选择。那么,要想吸引观众的注意,满足观众需求,我们就要在电视节目的形式上进行创新。比如,在电视播出方面,可以除进行直播或录播外,还能够开发相应的点播服务[3]。对已有的节目形式应该进行创新,如果创新出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形式的话,观众才可能会喜欢。对节目的编排方面,可以进行串连尝试。例如,将原有的报幕主持创新为由主持人和观众一同进行互动式的主持方式,在不断交谈中引出节目。

2.3 提高观众参与度

大众文化传播载体的重要组成的电视文艺晚会,应该要创新,改变已有的思维,这样才能展示新风貌。大型文艺晚会利用电视进行播出,使其进入每一个民众的视野,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普通民众的关注,是当下文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在大型文艺晚会上要对这一方面展现出来,以平等、互动的方式使节目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做得较好的节目便是《星光大道》,特别是每年的年度总决赛,收视率已超越春晚,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它贴近普通民众,寻找民间艺人,使普通老百姓可以参与进来。

2.4 扩大信息,满足知识需求

春晚便利用了最有效的直播手段,现场的气氛以及演员的即兴表演对观众的热情有着很大的激励作用,所以春晚一直占收视率排行的首位。但春晚仍有诸多不足,应该加强对外景的利用,将现实与虚拟技术相衔接,加大节目的信息容量,从而能够满足民众对知识的渴求[4]。

3 结论

我国举办的大型电视文艺晚会大多是基于我国的悠久的文化传统,是我国文化事业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在一代代的观众中都有着它的身影,为每一代人带来欢声笑语,在每个中华儿女心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本人认为,大型电视节目要不断在形式上加强创新,让节目的内容可以贴合民众,对民间所存在的艺术加以发掘并展现,这样才可以保证电视文艺晚会长远发展。电视文艺晚会要不断进行创新,不断贴近广大民众。

参考文献

[1]宫正勤,何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电视文艺晚会中的视觉呈现[J].影视制作,2015(3):84-88.

[2]姜龙.文艺晚会如何在新时期求创新与发展[J].赤子:上中旬,2015,10(21):62.

[3]李建滨.新时期电视文艺晚会导演的创新发展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6(2):112.

关于地方农业节目创新性问题分析 篇9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 农业类节目的播出对农民群众起到一个很重要的宣传作用。那么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农业类节目, 吸引观众的眼球, 引起观众的兴趣, 说农民之所想, 解决农民之所需。要想做好农业类节目, 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将节目准确定位。农业类节目针对的观众主要都是农民, 所以农业类节目要能够反映农民所想、所思、所盼、所需。

现在农业类节目不仅有电视节目、报纸节目还有网络节目, 那么如何对这些节目进行创新呢?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

1 在节目内容方面的创新

农业节目要想得到农民的关注, 就一定要想农民之所想, 报道农民最想知道最想了解、最为关心的问题。由于媒体自身的及时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 我们在农业类节目内容方面也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广播、电视等在农村广泛普及, 农民群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丰富, 农业节目要想赢得众多的观众, 就要发挥其优势, 迅速及时报道相关新闻, 发布农民最关心、最关注的有效信息, 这样农民群众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 获得需要的市场供求信息和自己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案。

地方农业类节目必须结合地方特色, 不论是内容的选取、风格、主持人语言等方面也必须要有地方特点, 加上浓厚的乡村气息来打动观众, 可以讲述一些农民朋友自己发生的, 或者周边的朋友发生的人和事, 这样他们可能会很快融入到节目的互动中去。

地方农业类节目必须要朴实无华, 贴近农民的生活。选题要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在现实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就需要深入农村, 靠近农民, 从心里上贴近农民, 听农民的心声, 为他们说话。可以开通节目, 让农民参与其中, 讲解和指导农民朋友关心的一些问题, 第一时间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向他们传授一些生产技术方面的信息, 范围涉及很广, 包括水产养殖、畜牧兽医、种子繁殖培育、作物受肥等方面, 回答农民朋友的问题要有重点, 有层次, 由浅入深, 不要绕弯子, 对利弊分析要锐利, 既要关注当前的利益, 还要对长远发展有所规划, 这样的话, 农民朋友就会关注我们的节目, 既能让他们获得自己急需的专业知识, 又能避免他们吃亏上当。

2 地方农业类节目的形式要灵活多变

农业类节目不同于其他节目, 它针对的对象是文化水平都不太高的农民群众, 所以农业节目必须要通俗易懂, 生动活泼, 也就是农民要听得懂, 而且觉得有意思愿意听下去。农业类节目必须要平民化, 针对农村群众的接受水平, 让节目变得大众化、通俗化、趣味化。尽量杜绝以城市人的思维和口吻来做农业节目, 而是要心里想着农民朋友, 以他们的角度出发, 努力使那些渴望致富的农民群众变成自己的忠实观众, 可以反映农村人的喜怒哀乐。同时也要进行一些普法宣传教育, 如涉及到农民的住宅基地权益问题、农民合法权益的维护等等, 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可以开设一些农民法律维权热线, 邀请资深的律师, 通过分析农民朋友生活中常见的案例, 以法治的视角来诠释相关的法律条文, 解决农民朋友在现实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法律疑问,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 一些好的完善建议多是针对电视媒体节目, 其实在现实中, 网络媒体也是一个很好的传播途径。农业节目网络化, 和电视媒体比较创新之处, 体现在节目可以进行整合, 将电视节目编辑整合后传上网, 这样的话, 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版块, 还能通过QQ群、微博、论坛等方式发表自己的见解, 农民朋友也可以将自己的一些资料问题等摆上网, 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扩大农业类节目的影响力。这样的话, 农民的积极性也会被调动起来。

农业、农村、农民,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农问题, 是现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的, 各地方农业节目承办者必须努力开拓自己的思维, 不管创新, 争取使我们的农业类节目质量更上一层楼, 推动农业建设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周哲宇.广播电视深度报道.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2]毕一呜.现代广播电视论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广播电视系统政工工作创新问题研究 篇10

1. 广播电视系统政工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在当前,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 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整个媒介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变化。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以及影响力都在不断地下降, 互联网门户网站、移动互联网微传播等新兴媒体的存在, 使得传统的广播电视系统的工作开展日益艰难。而且, 广播电视系统内部的员工本身也在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兴媒介的影响, 不少的员工本身就是“低头一族”, 一时不看手机, 如隔三秋, 心痒难耐;一天断了网络, 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无所适从。

也正是由于如此, 在这个过程中, 广播电视系统的员工往往会陷入迷茫之中, 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开展工作, 做什么样的工作是对的;也不知道该如何在新兴媒介迅猛发展的背景之下, 有效地保持广播电视传媒的舆论引导能力以及市场竞争能力。这种情况是以往的广播电视系统的政工工作人员所没有遇到的, 因此也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以借鉴, 针对新出现的问题, 也无法依靠以前的工作方法来加以解决。但是, 如果不去解决这些事实存在的问题, 不去帮助广播电视系统的工作人员认清当前形势, 摆正自身定位, 积极地帮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则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媒介革命面前, 必然会出现大的溃败。

除此之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设和完善, 广播电视系统也在逐步地市场化, 传统的利益格局也在发生着变化。由于利益碰撞而导致的各项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以及焦点问题也随之增多, 部分职工在这个过程中, 会出现心态失衡, 大量的思想认识以及实际问题也需要政工工作的跟进。

综上所述, 在当前的大环境之下, 广播电视系统的政工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这也呼唤我们广播电视系统的政工工作者积极地解放思想, 创新工作方法, 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关问题, 为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2. 新时期广播电视系统政工工作的创新路径

2.1 思想观念的革新

从当前来看, 我国的广播电视系统的政工工作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这些经验确实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多成熟的方法。但是, 在新时期, 过于依赖于经验, 而导致思想上过于保守的弊端也在逐步地显现。思想敏感性不足, 不能够与时俱进, 无法很好地应对新媒介造成的冲击。而思想上的保守以及不足, 必然会造成广播电视系统工作的各种不足。因此, 首先要革新思想观念, 树立起市场观念, 并且积极、主动地面对新的技术和新的媒介, 要以一种开放的包容的眼光来看待传媒领域的各种变化, 树立起服务理念, 以做服务的态度来开展政工工作, 将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帮助员工解决实际问题, 更新思想观念, 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方面。

2.2 工作内容的创新

政工工作的核心内容在于尊重人、理解人, 从而起到凝聚人的效果。而在新的环境之下, 还需要教育人, 帮助广播电视系统的员工更好地看清楚当前的大环境的变化, 使其能够更为清晰地对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进行定位, 并且对自身在广播电视系统中的定位进行明确。这些都需要政工工作者根据新的环境在企业内部进行丰富的教育活动, 加强形势以及政策教育, 进行新媒介的相关知识的教育, 创新工作内容, 帮助广播电视系统员工消除迷茫的工作心态。

2.3 工作方法创新

在工作方法方面, 可以多借用微传播等新兴媒介形式, 以一种广播电视系统员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帮助广播电视系统的员工解决思想上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比如, 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或者微博等形式, 采用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方式, 向员工传播相关信息, 发布调查问卷或者举办一些虚拟社区活动等。这种工作方法时效性强, 可以使得政工工作的内容更为丰满, 开展更多的活动。而且由于基于虚拟平台, 能够使得员工放下心结, 交流起来也更有效率。

3. 结语

在新时期, 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发展受到新兴媒介的冲击, 同时市场化条件下, 员工的思想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这种背景之下, 需要政工工作者积极地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起市场观念和服务理念, 同时创新工作内容, 加强员工教育, 并且积极主动地运用新兴媒介, 将其优势转变为自身政工工作的优势, 解决好广播电视系统员工的思想问题, 从而促进广播电视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登稳.从实际出发探索外贸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J].青年与社会.2012 (02)

[2]卢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原则与方法研究综述[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 (01)

[3]谭文翰.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处理好四对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 (管理研究) .2011 (07)

上一篇:输油泵机械密封下一篇:免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