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区别

2024-07-21

教学区别(精选十篇)

教学区别 篇1

作文教学有三导:作前向导, 明确方向、酝酿情感;作中辅导, 解疑化难、点拨方法;作后指导, 讲评批改。作文区别化教学的实施贯穿于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 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 创造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使他们学有所得。

一区别化备课, 把握学生层次

教师要实施有效教学, 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必须掌握每个学生的智力结构、技能状况、思想水平、认知发展情况。在学期初, 对学生作文进行具体分析, 按语句通顺、写具体、有中心三个标准把所教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B层、C层。在此基础上, 把每次习作的教学目标也相对应地划分为三个层次:A层为拔尖要求, B层为目前教学大纲、教材规定的全部基本要求, C层为教学大纲规定最低限度的要求。然后, 通过钻研教材, 将统一的教学目标按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重新设计, 或提高难度, 或降低要求。再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实施分解, 设计坡度, 设计不同的问题和练习。

二区别化施教, 注意个别辅导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也应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 实施区别化教学。

A层以“自学课文、组织交流、研究特点”为主要方法,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机会;B层以自学加教师适当点拨为主要方法;C层以“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和单项训练”为主要方法。低起点、快节奏和单项训练容易见效, 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 能受到激励从而更加努力学习。对于C类学生, 教师要花费时间精力帮助其主动学习, 让他们有较多练习巩固的机会。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区别化提问和练习, 进行训练与巩固。让A类学生吃得饱;B类学生跳一跳, 摘得到;C类学生在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的精心组织下, 也能消化得了。训练中, 因材施教, 区别化施行“弹性作业”:对差生低要求——写一两段通顺的话, 字迹工整, 标点正确就行了, 意在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对优生“压担子”, 加大写作的量, 不仅篇幅要长, 而且不写错字、病句, 还给予发挥才能的诸多机会;对中等生则要求踏踏实实地写, 一篇比一篇好。具体从以下不同方面安排层次作业。

1. 制定区别化的作业量

在教完新课之后, 要求学生进行复述的训练。这样的作文要求学生可写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可写其中的大部分内容, 也可写全部经过,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水平较高的学生, 写完了全部内容, 得到了大量的训练;作文有困难的学生选择一部分内容, 量虽少但态度认真, 使作文的质得到保证。

2. 设置不同的作文难度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可以给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帮助, 使每个学生都品尝到自己努力获得的甜美果实。如在进行命题作文《当试卷发下来时》, 根据学生水平, 分成三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命题作文《当试卷发下来时》;第二层次:根据写作提纲进行作文;第三层次:根据以下基本框架, 补充内容, 写清感受。各层次的学生从不同起点出发, 以不同水平完成作文。虽然难度不一, 但学生看到了比较接近的成果。这样, 优生似乎有了竞争对手, 困难生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 这种喜悦的积累, 化为下一次作文的动力, 使下一次作文有了较好的心理基础。

三区别化辅导, 分类化解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 应贯穿于始终的是:如何指导学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辅导的时候, 不仅是知识内容的辅导, 同时还有意志、兴趣的激发, 学习方法、习惯的辅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分类化解难点方法。比如, 对于基础不扎实、表达能力弱的这类学生, 他们往往是心中有物笔下无语, 学习的时候表现出害怕写作, 没有自信, 也没有良好的习惯, 对于这样的学生, 应该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 结合问题由浅入深地弥补他们的不足, 倾注更多的爱心, 助他们走上成功之路。对于那些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并能运用一定的写作方法, 但缺少独立思考习惯和钻研精神的学生, 重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开发非智力因素, 从而向更高层次的学生看齐。而对于基础知识扎实, 已有良好写作习惯并且能自如地运用写作方法的学生而言, 指导他们横向拓宽, 夯实基础的同时鼓励创新, 纵向加深。

四区别化考核, 鼓励异步达标

学生的能力有差异, 教师在评价中也应采用区别化评价考核。区别化评价采取“不同标准, 区别化评价;纵比为主, 同类横比”的方法。“不同标准, 区别化评价”就是用不同的尺度衡量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 鼓励C类学生分步达标。“纵比为主, 同类横比”就是评价结果强调“发展现状与历史做比较”, 不做简单全班性的横向比较。强调“同类横比”, 即困难生与困难生比较, 余力生与余力生比较, 这样, 在比较时考虑原有基础, 有利于激励各类学生的进步。同时, 改革平时作文评分方法, 把写作学习态度列入评分范围, 包括专心听讲、积极发言、书写整洁、按时完成作文。特别是鼓励学生重视作文修改。“先人后文”, 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 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并使之具有一定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区别单双数》教学反思 篇2

如何将枯燥的数学活动融入孩子的生活,激发孩子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是数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我给孩子们上了一节数学活动《认识单双数》。在设计活动时,我就以游戏为活动的主要形式,充分考虑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操作性。

一、活动前,导入环节我带领孩子们玩了“找朋友”的游戏,初步感知“单、双”的含义。

1、我先出示了一张小兔子的的图片,请幼儿观察,小兔子怎么了?原来小兔子少了鼻子、尾巴、少了一只耳朵、一只眼睛。请小朋友帮忙添画上。

2、请小朋友们找找自己身体哪个部位是成双成对的?(眼睛、眉毛、手、胳膊、腿、脚)

3、请小朋友们再找找自己身体哪个部位不是成双成对的就一个?(鼻子、嘴巴)。

二、活动中,激发幼儿兴趣,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

1、我出示两张带有小红花的图片(一张单数图片和一个双数图片),让幼儿数数图片上的小红花的个数,并贴上相应的数卡。这让幼儿巩固了小红花与数的相对应。以要完成任务为由,让幼儿对小红花的图片进行圈画,要求是让图片上的小红花两个两个抱在一起。

2、我创设了“抽大小奖”的情境。让幼儿在富有生活气息的“抽奖”活动中感知理解单双数的概念,在操作中区分单双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拓展,启发幼儿寻找周围环境中哪些物体是单数,哪些东西上双数,在一系列循序渐进、富有挑战性的游戏中促进了幼儿对单双数及相关概念有更透彻的理解。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单双数。

3、我采用平时幼儿排队的方法,让两组幼儿到前面排成两队,看一看排到哪里时变成了一个幼儿,那么这个数就是单数;接下来我又请幼儿玩雪花片,先给雪花片两个两个排队,看一看自己的雪花片的数量是单数还是双数,幼儿都能很好的告诉我答案,最后请幼儿拿着自己的雪花片和其他幼儿一起做游戏,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单双数。

三、活动后,及时做好教师小结

师小结:两个两个的数,正好数完的数就叫双数;两个两个的数,还剩下一个的数就叫单数。

双数:246810。单数:13579。

四、活动延伸,让幼儿感知我们身边的单双数的作用。

(1)汽车的尾号单、双号来限制车辆是否可以上路行驶。

(2)在大街两边的门牌号码上认识单双数或双数的排列。

(3)电影院里的座位是分单号和双号的。

(4)在日历上也有很多的单、双数。

这节课基本上效果都很好,孩子都掌握的.很好,达到了我自己想要的效果,但是本次活动还存在许多不足:

1、本次活动中,对幼儿推理分析能力的培养较少,活动中可以加入反问的环节,引发幼儿的推理。像“除了1、3、5是单数外,还有什么数也是单数?”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提升幼儿推理分析的能力,学会举一反三。

2、幼儿数学活动就是来源于生活,与生活相联系的。虽然在活动延伸的环节中我提到了“单双数车号限行”、“门牌号”、“电影院排单双数座”、“日历”等和单双数有关的内容,但空说这些内容,让幼儿想象不出样子,如能配上生活中的图片,通过让幼儿观察图片能更好的了解单双数。

本科高等数学课堂的“区别教学” 篇3

关键词:区别教学;高等数学;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合作学习

O13-4;G642

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成长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他们之间的学习能力便存在着较大差异,他们对于数学的兴趣在程度与范围方面也各不相同[1]。因此,如果教师机械地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将会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发挥自己在学习方面的独特优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师在数学课堂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认识并尊重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区别教学”。本文将以高等数学课堂为例,详细阐述实施“区别教学”的三个主要措施:1 因材施教,2 分层教学,3 合作学习[2]。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区别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要有的放矢地进行区别对待。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发掘者”。教师就必须善于发掘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区别教学。例如,在大一新生中,有些高中数学基础比较好,计算能力强,但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而有些数学基础不太牢固,但喜欢并善于抽象思维。针对这两类学生,教师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微积分中的极限时,会涉及到用“ 语言”去定义极限[3]。然而,该“ 语言”对于许多大一的新生来说十分抽象难懂。因此,教师不能不加区别地对所有学生都要求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极限的准确定义。针对第一类计算能力强但抽象思维能力弱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首先有意识地淡化“ 语言”。强调极限的计算,充分发挥他们计算能力强的特点,同时也在计算中培养自信、寻找感觉。在充分的练习之后,当他们对极限有一些感觉了,再去强调“ 语言”。这样学生便不会很反感,接受起来也相对容易。针对第二类计算能力弱但抽象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去深入理解“ 语言”,让他们体会到该定义的准确与简洁,体会到该定义是几百年来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智慧的结晶。通过抽象思维,让学生去感受数学的美,对数学产生兴趣。

二、分层教学

在因材施教的同时,针对那些特点不那么突出的学生,教师应该根据学习能力及潜能差异将学生分成几个层次。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包括不同的教学速度、难度与深度,以及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因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而导致学习差距逐渐增大,同时也为了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把学生分层的前提是教师要充分的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大致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有天赋且有兴趣,勤奋努力,脑筋灵活;第二层:能力一般,但学习认真,积极主动;第三层:能力较差,态度消极,上课不认真。针对第一类学生,要充分的开发他们的数学潜力,培养创新意识,提出较高的学习目标。为他们设定一些有难度的练习题,同时还可以让他们适当地接触一些小的科研题目。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他们在数学方面的潜力,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对于第二类学生来说,要利用他们学习态度认真的特点,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提出一些有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其创新意识。最后,对第三类学生就需要老师付出足够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关爱与鼓励,多给他们信心与肯定。同时,为他们准备一些简单且基础性的数学题,来改变他们对数学的消极的态度,增加对数学的兴趣。

下面以微积分中泰勒中值定理一节为例[3],我们详细说明上述分层思路。泰勒中值定理主要涉及到泰勒展开式的公式及其几个变形。这一节是个难点,很多同学认为不好记忆,不好理解。按照上面的分层思路,教师不应该对所有同学都是一个要求。针对第一类学生,教师应该让他们掌握所有公式及证明过程。同时,还应该让他们充分了解泰勒展开式的作用。例如,在常微分方程的分支理论中,经常会通过计算泰勒展开式的系数去了解系统的定性性质。鉴于此,教师可以在相关论文中寻找一些简单的题目交给学生去思考、研究。让他们在学好课本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理解泰勒中值定理。对第二类学生,则只需要他们掌握好课本上的知识。而对于第三类学生,可以不要他们掌握证明过程,只需要记住泰勒公式,并利用该公式做基本的近似计算即可。

三、合作学习

上面两个措施充分尊重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但教师同样需要想办法去缩小这些差异,让学生之间充分互补,发挥各自优点,改掉缺点。另一方面,有些时候需要学生们分工合作,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做自己擅长的工作,以便在最短时间内更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在一起进行讨论研究。

具体来说,在高等数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能力及学生的个性特点把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小组一般为3-6人。首先教师进行统一教学,在此过程中针对一些典型例题对学生们提出问题。让各小组的学生去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方案。然后总结出这道题的主要知识点和不同的解题方法。最后由教师对每个小组的结果进行指导与评价,对课堂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这样的合作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利用自己的优势解决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区别教学”在高等数学的课堂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区别教学”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姜新生. 个别化教学策略[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区别对待:教学过程公平的底层思考 篇4

1. 职务竞选:公平竞争中的资源倾斜

在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班级内的班干部评选形式也发生了变革:由班主任“任命式”的“专制化”走向班干部“自由竞选”“毛遂自荐”的“民主化”。从表面看,班级的“权威性资源”———班干部职务,是公平竞争的、公平分配的。然而,真正进入“竞赛场”的人却“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虽说班级的资源是公平分配的,但每个人是否参加这场公平竞争,却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1]什么样的人才能做班干部?在学校尤其是中小学中常常以一种规则显性出现:首先,它是学优生的达标。成绩优、品德好的学生较占优势,班级中的学困生在规则上已被排除在外。其次,它是一种经验和能力的达标。先前低年级就当过班干部的、爱“指挥”的学生相对那些无经验的学生、胆小的学生无疑具有优势。再次,它是一种资本的达标。班干部“竞”的不只是成绩,更有背后的隐性资本如人缘等。每一个有意愿参加竞选的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将自己的“实际”情况与“比赛规则”作比对,并度量和推测自己“获胜”的可能。不可避免的是,有些人在入场前就已经“弃权”了。他们或因为自己的能力、经验、资本不足,或因为自己的性格胆小、羞怯、懦弱,或因为对手的强大无比。无论怎样,教师借助隐性的传统惯习、显性的规则限制以透明的、“公正”的方式成功地“淘汰”了一部分学生。学生为了“谋”取“一官半职”,不惜使出浑身解数,场外“建场”是常事。“孩子一人竞选,全家齐上场”,家长或忙写演讲稿、或倾听孩子“家庭现场模拟”、或带全班学生去旅游。在这一“备赛”过程中,经济资本相对文化资本更占优势,“如同怀特笔下意大利人的贫民区的街角青年一样,不可能既节俭,又在街角帮中保持很高的地位,因为威信与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花钱大方。但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就不得不退出诸如政治竞选一类的活动之外”[2]。进入“决赛”的学生等待着班主任的职位授予,哪些人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班主任会做适当的考量。这种考量常以学生档案为依据,参考学生入学的成绩、曾经担任的职务、学生的背景作出“合情合理”的决定。由此,以往的资本具有了一种历史连贯性,它并不站出来发言,但却无时不在,且曾经是资本的获取者就可能始终是资本的获取者。[3]

2. 课堂问答:教师指定下的资本强化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以话语为媒介的课堂问答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教师自始至终是话语的主导者,这种传统习惯是“所有选择所依据的不被选择的原则”[4]。教师一贯控制话语,也因此拥有了支配话语权、选择话语对象的权利。通常情况下,教师预设的问题是教材的重难点,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复制品”,提问的方式是“指定点名”。观察研究证实,教师在提问时对学优生和学困生明显进行了区别对待,具体体现在提问频率、问题难度、提示引导、等待时间、学生评价上。古德在《透视课堂》中举了以下例子:教师“一般来说不太注意学困生或是很少与其产生互动;叫学困生时一般不是让其对问题做出反应,或是只叫学困生回答简单容易的不用分析的问题;教师更倾向于告诉学困生答案或是叫其他学生来答,而不是尝试改进学困生的回答(通过给学困生提供回答线索、重复问题或换一种方式提问);学困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等待时间比较短(指在说出答案或教师叫另外学生前);对学困生在大家面前的回答不置可否……”[5]。尤其在公开课上,教师话语权在场内外无处不在。学困生、语言表达不清者往往被教师剥夺上公开课的权利,直接被清出场外。场内的公开课可谓是学优生专场,但学优生以往的优势地位在“同等级对手”间也会发生微妙变化。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期一致时,该生就成了教师“青睐”的话语对象,表现是该生被频频叫起;“当一个学生个体的话语应对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时,教师就会采取某些话语技术压抑该学生话语表达的权利,而将话语权利置换给另外一个学生个体。例如,利用‘嗯’‘好’‘不错’‘再来一个同学……’等冠冕堂皇的指示来完成不同话语对象之间话语权利的过渡与转换”[6]。教师将公开课对个人、学校、地方教育局的重要性作为“挡箭牌”,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弃砖保玉”,可见,“在可预料性和奇迹之间,对行动的‘负责’是先于超越的”[7]。

究其本质,差别对待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是教育过程公平的多重“失范”。瑞典教育家胡森把公平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育公平萌芽时,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是对教育机会平等的追求,即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基础教育的普及,教育起点公平已基本实现,并由法律、政策、制度保证实施。而意义上的结果公平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必须看到,在已实现和理想之间,过程才是核心。

参考文献

[1][3]马维娜.局外生存:相遇在学校场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美]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M].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4][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美]Thomas L.Good,Jere E.Brophy.Looking in classrooms[M].陶志琼,王凤,邓晓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6]彭文秀.课堂教学话语权异化的实证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Z1).

中职数学区别化教学初探 篇5

中职数学区别化教学初探

区别化教学是针对中职学生生源素质较低,但同时又有很大的差异性所推出的教学方式.区别化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逐步地从低水平到高水平、低层次到高层次进成长.

作 者:周荣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市职业中专,湖南衡阳,4210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 关键词:中职数学   区别化教学   探索  

论教学设计与教案之区别 篇6

根据翻阅的资料和自己的理解,谈谈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几点区别。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262-01

常常听老师说:“教学设计就是教案”。其实教学设计和教案是有区别的。

根据翻阅的资料和自己的理解,谈谈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几点区别。

区别之一:概念和对应层次不同

教案又叫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指导老师自己上课用的教学内容文本,也是考察一个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教学设计的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也可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教学设计包括教案、学案、评价方式,甚至学生问题的创设、教具的应用等,所有与教学设计有关的内容都是。教学设计是一个泛化的概念。

区别之二:元素或组成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重难点分析,教学进程,教具的使用,课的类型,教法的具体运用,时间分配等因素,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教学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有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课件的使用分析及教学评价等元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讨论比较多的是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元素。

区别之三:表现形式不同

教学设计使用表格的方式最多。教学设计,是准备课,特别是公开课等需要全面考虑的一份文档,附件可能有电子类辅助。

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学设计的最核心的部分。呈现形式一般地有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是对教学目标、内容、环节进行备课。

区别之四:教学评价不同

教案在编写过程中评价体现不明显;教学设计则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状况作出准确而及时的评价,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区别之五:设计的出发点不同

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的出发点不同 ,教案是教材与教师意图的体现,它的核心宗旨是在对教学内容理解为依据的一种为教而教的“教”案。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 体地位。

中职数学区别化教学改革的实践 篇7

一、区别化教学的含义

区别化教学是在集体教学形式下, 采用个别化教学策略, 它融因材施教的思想于班级教学之中, 在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两者中构建一座桥梁, 从而为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应其发展特点的教学活动环境, 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学有所获, 达到培优与补差互补并举的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力的欠缺, 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帮助。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将逐渐消失, 许多学生可获得同样的收获。而区别化教学正是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机会, 实现“从差异出发达到消灭差异”的有效手段。

二、区别化教学的实施

1. 学生分组区别化

教师在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智能水平与学习能力的差异将学生进行分组, 以便更好地实施区别化教学。笔者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 其中A层为最基础小组, B层为中等成绩小组, C层为成绩优秀小组, 并选出各层次的组长, 由各组的组长收作业。笔者经常鼓励他们, 只要努力, 都能学好数学, 树立他们的信心。学生的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把学生调换到适合的层次,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2. 课堂教学区别化

课堂教学区别化是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 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使他们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现以高中轨迹问题 (复习课部分) 为例, 备课、组织设计如下:

A层目标:理解求轨迹的直接法, 能够应用之, 模仿例题解决一些简单的轨迹问题。

B层目标:在A层目标的基础上, 能够对例题进行变式, 掌握动点转移代入法, 培养探索能力。

C层目标:在A、B层的基础上, 能够通过分析、发现、总结事物内在客观的规律, 灵活运用定义法、参数法, 培养创新求异的思想。

实施过程: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求轨迹问题的一些方法,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下面由同学们一起回忆我们已学过了哪些求轨迹问题的方法? (下列A指A层学生, B指B层学生, C指C层学生。)

B:常用方法:直接法、动点转移代入法、定义法、参数法。

师:直接法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A: (可提问多名学生, 完善步骤, 以强化基础解法)

师:现在思考下列例题, 再口述解题思路

例题:已知Q是椭圆x2/25+y2/9=1上任一点, 从右焦点F2作∠F1QF2的外角平分线的垂线, 垂足为P, 求P的轨迹方程。

A:用直接法, 设Q (x0, y0) , P (x, y) 。由斜率公式分别求得KQP, KF2P, 由KQP×KF2P=-1, 求得点P的轨迹方程。

师:A同学的思路不错, 但解法较繁, 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B:用动点转移代入法, 延长F1Q与F2P交于点M, 设Q (x0, y0) , P (x, y) , 易知|QM|=|QF2|, ∴|MF1|=|F1Q|+|QF2|=2a=10, 从而得点M的轨迹方程为 (x1+4) 2+y12=100, 又点P是F2M的中点, 由中点坐标公式, 可得x1=2x-4, y1=2y, 代入得点P的轨迹方程是x2+y2=25。

师:B同学思路清晰, 解法简单, 还有其它解法吗?

C:延长F1Q与F2P交于点M, 连接OP, 因为OP是△F1MF2的中位线, 所以|PO|=1/2|F1M|=a, 由此可得点P的轨迹方程是x2+y2=25。

师:C同学抓住了点P的本质特征, 快速简捷。

3. 布置作业区别化

如果对所有学生采取统一的作业要求, 那么优等生感到吃不饱, 他们的智力发展受到抑制, 容易产生不满情绪, 而差生却觉的压力太大, 望而生畏, 失去学习信心。为此, 可在教学中设计必做题、选做题的等级作业法, 从而克服教学要求单一的弊端。例如, 我在复习“一元二次不等式”时, 根据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的原则, 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作业题。

练习1 (基础题) , 解下列不等式:

(1) x2≤9 (2) 4x2-4x>15

(3) 14-4x2≥x (4) x (x+2)

练习2 (中等题) , 求下列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 y=logx-2 (-x2+5x+14)

练习3 (提高题) , 已知不等式kx2-2x+6k<0 (k≠0) , (1) 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x|x<-3或x>-2}, 求k的值; (2) 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实数集R, 求k的值。

练习1为必做题, 练习2要求A层学生选做, B层学生必做, 练习3要求B层学生选做, C层学生必做, 这样做克服了“一刀切”的缺点, 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 够得着”的境地, 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4. 教学评价区别化

教学评价区别化是“区别化教学”的重要保证。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分享到成功的喜悦, 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因此对一份试卷, 可设计必做题、选做题等不同层次和形式。必做题以数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为依据, 选做题适当提高难度, 另外设定附加分。这样的考卷具有明显的弹性检测功能, 能客观地检测出各类学生的学习水平。这种区别化命题的测试, 既不会使学困生考的太糟, 失去学习信心, 也不会使优等生考的太好, 骄傲自满, 相反它不仅可以减轻学困生屡屡不及格的心理压力, 而且可以提高优等生的上进心, 从而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区别化教学的效果

经过一学期的试验, 结合教学考查与学生问卷调查统计表明:对区别化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达90%以上, 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由原来的约24%提高到75%以上, 自我评价意识上升, 作业减负和课堂练习操作简易性满意度由平均每班6~8人上升到20~25人, 对数学产生兴趣的人由18%提高到52%左右。以上数据充分说明, 数学区别化教学是行之有效、乐于为学生接受的好教学模式。

四、区别化教学的思考

1. 区别化教学最基本的理论支撑是因材施教。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对学生有清楚准确的认识和把握, 包括学生的认知心理、知识结构、生理因素等诸多方面, 只有准确划分学生的认知层次, 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 由于区别化教学客观上把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层次, 难免会触动学生的敏感神经, 这就要求教师在施行过程中要格外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 并要求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不相互讥讽、挖苦, 否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分层次教学, 教学效果不但难以提高, 而且师生关系也会变得紧张起来。

3.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的教是外因条件,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产生教学效果, 否则只能是一厢情愿, 只有唤起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区别化教学才具生命力。

4. 区别化教学给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这种教学尚处于初级阶段, 很多理论和实践还不完善, 也不能低估传统教学观念对教师的影响。因此, 区别化教学的各项措施必须到位, 各个工作环节也要配套衔接, 否则区别化教学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钟启全.谈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研究, 1999, (5) .

[2]蔡伯良.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17) .

[3]张键.分层次教学-职业教育的新境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10) .

教学区别 篇8

关键词:英语新闻,听力教学,特点,难点

现代的英语教学中,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技能。因此,提高听力始终为人们所关注,特别是处于一线的英语教师。听力能够帮助学习者简洁、方便、迅捷地获取信息。然而,高中英语的新闻听力更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了解世界动态的重要手段。新闻英语听力教学又与其他的听力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本文,笔者在这谈谈英语新闻听力教学与其他听力教学的区别。

一、英语新闻听力教学与其他听力教学的基本要求区别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描述了其他听力教学的几点要求是:能识别语段中的重要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能听懂操作性指令,并能根据要求和指令完成任务;能听懂正常语速的听力材料中对人和物的描写、情节发展以及结果;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抓住要点;能听懂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不同态度。

新闻听力教学的要求是:在其他听力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加大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交际性的活动;突破以往语言表面层次上的教与学,注意学生学会对新闻英语语言特点,语义、语篇、修辞等深层次的理解、掌握。在更高层次上提高学生解决新闻词汇和英语新闻听力理解的能力,同时要使学生理解时政新闻的惯用结构和国内外的政经文化内涵;熟悉各种新闻听力的技巧与手法。

二、英语新闻听力教学与其他听力教学的特点区别

一般听力教学的特点是:听力的内容都是涉及购物、邀请、问路、自然灾害等常见的生活内容;具有口头语言的特征,诸如犹豫、省略、思考、重复、自我更正等。语言结构不是很严谨,句子简短,冗余信息多;材料长度适宜,既有足够的信息量供试题设计之用,又不会给考生增加记忆负担。最长的录音材料一般不会超过180个单词,就连最短的对话也创设了一个较为明确的语境;对话部分由一男一女对话,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谈话双方的声音特点明显不同,身份明确。

英语新闻听力教学的特点:l.新闻词汇多。新闻报道的内容涉及面广,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学等社会各个方面,因此新闻使用的词汇相当丰富,新词也层出不穷。专有名词和地名的大量出现也是新闻词汇的一大特点。由于新闻报道的需要,新闻中会出现因名、地名、人名、机构或者组织的缩略词。这些词汇超出学生平时学习积累的范围。如果不熟悉新闻报道的词汇,就会对听力理解形成障碍。2.句式结构紧凑。新闻报道由于受到时间的紧迫性,所以一般篇幅简短,便于迅速及时的报道新闻事实,语言要生动简洁。新闻的报道大多采取高度扩展的简单句,采用同位语、介词短语。3.“倒金字塔”结构。新闻报道一般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即把新闻 中最重要 的五个w (who,what,when,where andwhy)和一个H(how)头重脚轻地安排,把新闻的高潮和结论置于全文的第一个句子,这个句子被称为新闻导语(吐帕newslead).然后按照事实的重要性以递减的顺序来安排,从小到大,最重要、最新的事实,所以听懂新闻的最前面对了解全部内容很重要。

三、英语新闻听力教学与其他听力教学的难点区别

1.词汇的区别。其他听力教学的词汇简单,通俗易懂,较为常见的生活用语,学生听起来容易理解。然而,新闻听力教学的词汇量大,新闻涉及的面广,包含的词汇量大,据VOA的Voice杂志称,要想听懂各种各样的Stan-dard English,一般要掌握2000个左右的单词。还有专业词汇和专有名称多,及大量的数词,贯用语的出现,导致学生对新闻词汇不熟悉,从而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2.语法的区别。其他听力教学的语法是最基础的语法知识,句式简单,几乎以短句为主,单词也是常见的生活口语,只要学生掌握了基本语法的知识,就能得心应手。而新闻不同其他听力教学的一般材料,句法结构复杂,常用前置修饰语代替后置的名词修饰语或从句,大量使用扩展句型。它固定格式多,长句多,虚词多,缩略词多,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语境,理解就很困难。

3.语速、停顿的区别。英语新闻特点之一是播报语速快,国际新闻英语每次播出下分钟,播出约12条新闻,播报速度是每分钟140个单词左右,这样快的语速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大多数学生认为新闻中间的停顿很短,导致凭记贮存的信息很少。因而对新闻听力产生了焦虑的心理,不愿主动听新闻,害怕英语新闻。

四、英语新闻听力教学的几点建议

我们英语老师了解新闻听力教学与其他听力教学的基本要求、特点和难点后,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顺利的理解所听新闻材料。

l.听前做好充分准备。在听新闻之前,老师可介绍与该篇新闻报道相关的背景知识,并讲解其中出现的较难的专业词江:和专有名词,以降低理解的难度。因为,新闻词汇的掌握直接影响着对新闻听力效果。也可以在听新闻之前,先让学生了解要听新闻报道相关的中文资料,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新闻词汇储备量。再来听新闻报道时,学生就会感到容易了很多。做好听之前的准备工作,还可以帮助学生预测新闻内容,做到有目的的锁定主要信息,使学生基本听懂新闻大意,不会打击学生听新闻的积极性。

2.抓住新闻的主题。在新闻的听力理解中,抓住导语是关键。因为导语是整篇新闻的灵魂,是新闻的精华所在,它揭示了新闻的主题。但由于导语的信息高度浓缩,信息量大,句式结构紧凑,包含了人物、时间、地点及事件的前因后果,学生一时之间难以接受消化如此大量的信息。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新闻,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抓住新闻的主题。还要要求学生边听边做笔记,可以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而且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培养学生有效地运用缩写、符号等形式有选择,有系统地记下新闻中的重要信息的能力。

3.听后练习。听完了新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就简单的新闻材料做听力练习。在听懂大意之后,让学生逐词逐句的将所听材料写下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彻底理解该篇材料。也可以让学生复述新闻以检测学生对于新闻内容理解的方式,完成对所有信息的汇总和练习。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和新闻汇报,让学生对新闻的主要内容、常用词汇、专有名词、背景知识、近期热点话题等进行讨论汇报,并定期进行整理和归类。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后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坚持收听英语新闻,掌握和总结新闻材料的特点和理解技巧,提高理解能力。

女子跨栏跑分组区别教学法的研究 篇9

在当前体育教学改革中,新课标出台后,田径课在探求学科特点、更新观念、创新意识以及教法的更新以求获取最优的教学效果上各述异见。作者发现,这其中关注女子跨栏跑考评的有关文章较少,本文章敢于正视自身多年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学校跨栏跑改革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以此来探讨在上课时数减少下创新教法以求达到学习跨栏跑之目的来适应当前新的教育发展需要。那么,据作者了解,一些体育院校也根据中、小学体育课的改革,基本把田径一些技术性复杂的项目去掉,说是体育院校田径课程内容要与中、小学田径教学内容接轨。如果是这样,很大程度上会削弱田径教学的重要地位。现在中、小学校和学生有自主选择运动项目来学习的权力,而体育院校又不得不让学生接触跨栏跑,因为中、小学还有田径比赛,业余训练少不了指导。在上课时数不断地减少的情况下,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在较少的时间内把跨栏跑教会学生,如何根据当前学生的基本情况(基础、身体条件、身体素质等)来调整跨栏跑固定条件(栏高、栏距、考试规格)的限制。教学旨在学会、掌握和体验。多年来我校田径跨栏跑教学走了几年弯路,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考试不及格的人数居高不下,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在查看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组区别教学法”来解决这一难题,经过实验,基本适合体育院校跨栏跑教学的实际情况。如有类似问题,可供参考。

2 研究方法与对象

2.1 研究对象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2004级5个班138名女学生为教学实验研究对象。学习之前,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难度的组别来进行学习,学习时数共计16学时合8次课(1次课为考试,只技评)。A组:栏间距8m,栏高76.2cm;B组:栏间距7.5m,栏高76.2cm;C组:栏间距7m,栏高76.2cm。

2.2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分析法,数理统计法进行此项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从表1中可知2002级、2003级、2004级女生招生人数年年增长;在2004年之前跨栏跑采用旧教法,考试技评的及格率呈现出下降趋势;反映出教学方法不适用于如今女生跨栏跑,教学法没有遵循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使得学生学习过程中因难度过大,掌握不了,造成跨栏跑大面积不及格。2004年采用新教法(分组区别教学法)后及格率上升到87%,反映出新的教学法对提高女生跨栏跑的教学质量非常有效果。

3.2 对实验进行F检验方差分析

本项研究,通过四周教学实验后,对3个实验组进行技术评定,计算每组及格的个数(A组及格个数为20个;B组为47个;C组为53个),有18人次不及格,然后进行方差分析F检验。

表2显示,F=0.027670.05,接受H0 ,差异无显著意义。

3.3 对影响女子跨栏跑学习与考评的因素分析

一直以来,学校跨栏跑我们比较强调的是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统一标准比较公平,正是这种看做绝对标准公正的思想,害苦了老师和学生,老师必须按教学大纲制定的考试标准来执行上课,由于考试标准的参照数据是根据竞技跨栏跑的栏高和栏间距稍加降低一个标准来进行练习和考试,根本没有参考学生的跨栏基础和身材及身体素质来制定跨栏跑的栏高和栏间距,而练习的标准又必须符合考试标准。在这种统一标准下教学,跨栏跑教学也就基本失去了原有的面目,大多数因自身条件因素达不到考试的统一标准而学习得很艰难。有的因身材不高而跳栏或拉大步子进行栏间跑;有的因身体素质不行而完不成“三步一跨”的技术要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很明显,造成这种后果的直接原因一是上课考试统一标准高于学生的能力,二是把学习和掌握技术、体验跨栏跑项目的基本规律和乐趣给忽视了。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特性,人在学习过程中也要遵循学习的基本规律性。我校从前跨栏跑授课时数较多,而且重复两次。当时中、小学体育课教材有跨栏跑教学,一般体育考生上了大学后学习跨栏跑比较容易,因为在中、小学时就有一定的基础,再一个生源质量有保证,所以当时学生上跨栏跑有基础上的优势和生源质量上的优势,学习和考试根本不用老师来操心。现在与以前比较,情况大不一样,表现在21世纪初中国基础课程改革,中、小学田径课受到空前挑战,一些学校也基本上就不上田径项目中较难的跨栏跑了,随着中、小学上田径体育课的改变和国家扩招政策,每年体育考生有增无减,这些体育考生大多数因在初、高中时学习文化成绩不好而选择体育,体育高考内容近几年也在变,学生越来越容易得高分,但体育技能较差,这几年体育女生的身高、身体素质、运动项目技术让人担忧,进校的女生在质量上也就参差不齐。那么,招生的门槛放宽后,在跨栏跑教学中的栏高和栏间距及考评的标准上就不能不考虑女生的实际问题,作者的观点是既要保证跨栏跑教学质量又要体现出因材施教的原则,惟一的改革思路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标准。

我校近几年基本上采用一种栏高和栏间距来教学,栏架的摆放也基本按考试规格来操作,原因是没有足够的上课时数来保证像过去那样先采用低栏和短栏间距练习来诱导学生培养“栏感”,而这一环又恰好少不了。而花时间来培养“栏感”目的是为了顺畅跨越栏架,“栏感”的好坏又受栏高、身体条件和心理水平的影响,而栏间三步跑的步长和步频关系又是体现跨栏跑节奏的重要因素,我校女生在身高和身体素质上又不能满足以上两个重要因素,因此,把女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三组,采用最低栏高(有利于栏感的建立)和不同距离的栏间距来教学,把考试标准和平时上课的练习难度相统一起来,既解决了女生的学习问题,又解决了学生考试问题。本项研究的教学法,相对而言,比起过去单一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标准,它的最大优点是在于把握好了跨栏跑教学的一般规格和与女生实际条件相统一,研究教法,因材施教,对学校建立正确的改革思路和教育理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4 结论与建议

4.1 本项研究采用“分组区别教学法”后跨栏跑考评及格率上升到87%,新的教学法对提高女生跨栏跑教学质量的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

4.2 F检验方差分析,F=0.027670.05,接受H0 ,差异无显著意义。

4.3 “分组区别教学法”把考试标准和平时上课的练习难度相统一起来,分层次解决“学与考”问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因材施教原则,科学地创立相应的新的教学法。

4.4 建议“分组区别教学法”可以运用在体育院校其他运动项目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侯令忠.跨栏跑技术特征和发展综述[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2):66

[2]陈燕萍.体专生跨栏跑不同栏高教法实验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1,19(2):107-109

[3]韩先利.浅谈高校跨栏跑教学中的“跳栏”现象[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1):90

教学区别 篇10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进, 工程施工及测量技术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特别是测绘技术进步明显, 新仪器、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得到推广。高精度全站仪、GPS测量以及更高级的3S技术及数字媒体技术等等, 给整个测量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变化, 甚至是全新的革命。工程测量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工程测量这门课程也是历来土建交通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工程测量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也给工程测量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果不改革, 很难培养出适应现代工程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中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历层次、基础知识、后续教育等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 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中, 要区别对待,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推进测量教学改革, 促使改革取得明显的效果。

二、理论教学改革的区别

工程测量的理论教学是实践操作的基础, 随着工程测量技术的飞速发展, 测量课程课堂内教学也面临改革。我们培养的中高职学生出去以后不是以测量专家的身份工作, 而是参与到生产第一线的职工, 对他们的教学要尽量注重实用性, 尽量以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学习。通常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是理论教学改革的重点, 针对中高职学生, 这两方面有一定的区别。

(一) 教学内容

现在绝大部分测量教材 (除开测绘专业的教材) 内容仍以经典的测量理论为主, 对先进的测量技术、测量仪器只做简要介绍。在测量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较先进的技术和仪器已经广泛运用于现代工程中, 教材的内容明显落后,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具备基本的测量知识, 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与用人单位“零距离”上岗的要求也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都决定了理论教学内容应当改革, 但是中高职学生的底子不一样, 对新知识的吸收和运用的能力也有差距。对此, 应针对两类不同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内容体系, 下表列出了中高职测量课程的教学内容 (见表) 。

以上表格所列出的高职学生测量课程教学内容, 看似和传统教材区别不大, 但是对于基本测量方法与设备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将贴近工程实际, 主要讲解现代化常用设备;而全站仪使用将结合仪器做重点讲解;变形监测是测量的第三大任务, 目前使用也较广泛, 但是传统的教材提及很少, 这部分应该结合工程实际, 在高职学生中加强教学。

中职学生的基础特别是数学基础低于高职学生, 很多中职测量教材都省略了误差分析这部分内容, 但是对于测量结果的分析本身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误差分析的基本知识有一部分较简单, 如中误差等, 这部分知识可以给学生讲解清楚, 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判断数据精度的能力;而较难的部分, 如算术平均值中误差, 误差传递规律等等, 可以只给高职学生讲解。从中高职学生测量课程期末考试情况来看, 大部分中职学生 (65%左右) 对于中误差的计算能掌握, 大部分高职学生 (70%左右) 对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误差传播规律掌握得较好。从实践操作上来看, 学生对综合性项目的解决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内业数据处理这块能根据误差分析的知识判断测量结果的精准度, 这些也从侧面映证了我们的教学内容改革取得的效果。

(二) 教学方法

工程测量课程的理论教学方法改革不能偏离主线, 测量的经典理论、仪器操作方法、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等这些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但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如何能够让学生能够主动接受并愉快地吸收消化这些内容, 教学方法上要有一定的改进。中职学生基础稍差, 学习自觉性也较差, 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一定注意循序渐进, 在刚开始一定要提出学生身边常见的工程问题, 引起他们的兴趣, 切忌“灌输式”、“填鸭式”的讲解方式, 这样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高职学生的教学应尽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 提出一些先进的工程实例与学生共同探讨, 启发他们的思维。如提出:“请大家看看, 你们所在的教学楼有多高?如何测量?珠穆朗玛峰又是怎样测量出高度的?”、“大家平时看见测量人员现场摆弄的仪器是做什么用的?”有时可以邀请经验较丰富的测量工程师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 让学生提前与实际工程打交道, 将疑问带进学习中, 在学习中发现新的问题, 这一良性循环必将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此外, 还提倡“仪器进课堂”或者是多采用形式多样的多媒体。传统的测量理论教学一般脱离仪器, 只有等学生实训时才能接触仪器。而这样的理论教学方式没有仪器配合, 学生听起来较吃力。授课教师可以考虑理论教学时就将仪器搬进课堂, 配合仪器讲解, 并在课间允许学生触摸仪器, 共同交流。

目前, 工程测量的教学媒体种类还比较单一, 多数都是幻灯片, 而配套的动画及相应的视频较少, 即使有一些视频演示, 都是较落后的一些仪器, 而像全站仪、电子经纬仪等仪器的演示操作视频几乎没有。测量课程本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学生如果能够在课堂上通过动画演示或者是视频看清楚仪器操作的步骤和使用方法, 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均是在课堂上盲讲理论和操作方法, 学生听得糊涂, 到了实训场地, 通常教师还得重新再讲一遍。这就要求责任教师应当和相关专业人员合作, 开发出配套的教学媒体, 如操作动画、实训视频等, 这能帮助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区别

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求学生在学完课程后具备土木工程技术人员测量的专业技能, 所以这门课的实践教学很重要。传统的测量课程实践教学多是理论教学为主, 辅以实践教学, 且实践教学的内容参照书本, 缺乏工程实例, 使用仪器较落后, 这种实践教学体系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 很难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很多高校针对测量实践教学提出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这几种实践教学方法归结起来就是提出一个实际的任务 (目标) , 这个实际的任务 (目标) 就是一个实际工程的一部分测量内容或者与实际工程所完成的任务接近, 给学生提供实际项目中运用的仪器, 一步步循序渐进地完成实际任务 (目标) 。现在, 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改革已经在很多高校铺开, 前面提到的几种实践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应该针对中高职学生有一定的区别。

(一) 实践时间

中职学生在身心发展上不如高职学生成熟, 在实践时间安排上要注意这一点。从实际实训的过程中发现, 中职学生实训的注意力容易分散, 很容易把兴趣集中到“玩”仪器上面, 并且往往是没到规定时间, 已经耐不住性子想要下课, 或者是分散注意力做其他事。高职学生这方面的情况要好很多, 他们基本能静下来按照规定要求完成任务, 所以中职学生的实践时间可以多分时段, 中间给予学生一定的放松, 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下一步的实训中。而高职学生虽然能较集中精力, 却仍然要考虑到劳逸结合, 适当放松。

(二) 实践项目的设置

测量课程实践项目的设置要尽量与实际工程项目接近, 可以虚拟, 但是要有实际的可操作性。项目的设置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尽量涵盖课程的绝大多数知识点。对于中职学生, 我们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实训项目的设置应首先以基础的任务为主, 逐渐深入,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施工现场基本的测量工作完成的工序;对于高职学生, 我们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 实训项目的设置可以是小型的综合性项目或者某个大型项目的子项目, 这里面不仅融合了基础测量任务, 也着重培养学生进行实际工程测量的能力, 做到“毕业即上岗”。

除了常规实践教学外,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测量竞赛。竞赛的题目可以是水准测量、导线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等等。通过比赛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更加熟悉仪器操作,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这可以作为常规实践教学的补充。

(三) 实践教学方式的区别

目前的实践教学都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学生是实践过程中的主角, 任务提出后, 应由他们自己制定出实施方案, 教师只是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切不可代替学生完成实训。

有的学校对中职测量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作了一个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 改革之后大部分学生能将理论知识较好地融入实践, 实践操作技能有所提高, 但是遗憾的是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没有明显提高。这里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做一些改进, 教师在进行实践环节教学时应当先提出一些实际工程中的疑问, 比如我们平时的水准测量实训看似很简单, 这时, 可以提出疑问:“请同学们想想, 如何测量远处一幢20层楼房的高度, 这时候还能用水准尺吗, 如何用常用仪器解决?”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得其解, 然后就具有解决问题的冲动。在制定方案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遇到困难, 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帮助, 给予他们以鼓励, 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

高职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强于中职学生, 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 培养他们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对于做得好的地方给予肯定, 但也不可回避缺点, 并且可以制定适当的考核机制, 树立榜样, 将实践成绩计入期末考核, 积极促进学生完成任务。

(四) 仪器配套

仪器配套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后勤保障。由于各个学校投入的经费不同, 所以对于仪器的投入不尽相同。对于测量教学, 有的学校认为购买的仪器并非用于实际工程, 所以不愿意投入太多的资金。建议可以购买大部分适合学生用的光学水准仪、电子经纬仪, 另外配套购买少部分全站仪, 由于全站仪价格比较昂贵, 可以考虑1-2个教学班合用一台, 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基本需求。

四、结论及建议

工程测量课程的改革在中、高职院校的改革定位要明确, 中高职学生的特点不同, 改革切忌“一刀切”。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各院校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及时反馈并根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措施, 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建设发展的高素质测量技能人才。

前面提到的各种改革措施不能只流于形式, 各个学校要真正开展, 还有几方面的工作需要做:

首先, 理论教学改革必须配套新教材的编写和多媒体开发。应当编写出适合当今测量技术发展的新教材, 并配套增加适量的操作动画和视频。

其次, 实践教学改革不能只以完成任务为主, 应密切注意学生的实训状态, 关注实训效果,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另外, 学校硬件配套设施应当跟上, 这是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没有硬件设施的支持, 很多的改革措施得不到保证, 实现效果不尽理想。

摘要:工程测量技术飞速发展, 传统的工程测量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代工程技术要求, 必须进行改革。中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 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区别对待。根据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反馈, 中高职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时间、实践项目的设置还是实践教学方式都应体现出应有的差异。

关键词:工程测量,中高职,教学改革,区别

参考文献

[1]谢艳, 李慧英.“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测量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职教论坛, 2012 (3) .

[2]严文肃.探索高职的改革与创新之路[J].中国外资, 2011 (3) .

[3]陈彩军.高职测量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测绘, 2010 (1) .

[4]陆嫣.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测量学项目教学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 2010 (3) .

[5]高润喜.数字测绘及中、高职测量教学改革[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 (5) .

上一篇:传统民间手工艺下一篇:蔬菜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