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数原子吸收光谱法

2024-07-26

导数原子吸收光谱法(精选十篇)

导数原子吸收光谱法 篇1

1. 离子色谱法

(1) 与毛细管电泳分析法的比较。

毛细管电泳法从20世纪90年代初用于无机阴离子的测定, 如无机离子的标样、环境水样、自来水、造纸厂废水、尿液、雨水中无机离子及土壤中农药等物质的分析。90年代中期开始用于土壤无机阴离子分析。曾有研究者实验发现[1], 以铬酸钠为背景电解质、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CTAB) 为电渗流改性剂、紫外检测法为检测手段的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土壤水提取液中氯离子、硫酸根、硝酸根的方法, 测定结果有一定的精确性。

但是, 与离子色谱相比, 由于两者测定机理的不同, 毛细管电泳对土壤无机阴离子测定虽然快速、试剂消耗和费用低, 精确性却较低;毛细管电泳只能对与背景电解质淌度相近的离子实现较准确的测定, 因此各离子测定的精确性有差异;而离子色谱测定的精确性与离子的出峰顺序无关。

(2) 离子色谱法分离机理[2]。

离子色谱法 (IC) 是借物质在离子交换柱上迁移的差异而分离物质, 以电化学或光电检测器检测的一种分析技术, 属于高效液相色谱。IC作为一门新的分析技术, 近年来发展迅速, 特别是用于阴离子的分析是一个突破, 解决了分析化学中多组分同时测定问题, 是目前水中多种阴离子检测的首选方法。

IC法分为高效离子交换色谱 (HPIC) 、离子排斥色谱 (HPIEC) 和离子对色谱 (MPIC) 。HPIC的分离机理主要是离子交换, HPIEC为离子排斥, 而MPIC则基于吸附和离子对的形成。其中HPIC主要用于分析亲水性的阴阳离子, 是利用不同待测离子对固定相亲和力的差别来实现分离的。其固定相采用离子交换树脂, 树脂上分布有固定的带电荷基团和可游离的平衡离子。当待测物质电离后产生的离子可与树脂上可游离的平衡离子进行可逆交换, 其交换反应通式如下:

达到平衡时, 以浓度表示平衡常数 (离子交换反应的选择系数)

式中[B]r、[A]r分别代表树脂相中洗脱剂离子 (A) 和试样离子 (B) 的浓度, [A]和[B]则代表它们在溶液中的浓度。离子交换反应的选择性系数KB/A表示试样离子B对于A型树脂亲和力的大小, KB/A越大, 说明B离子交换能力越大, 越难保留而难于洗脱。一般说来, B离子电荷越大, 水合离子半径越小, K值就越大。对于典型的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 地下水中常见的离子保留时间顺序为:Li+、Na+、NH4+、K+、Mg2+、Ca2+;对于典型的季铵型强碱阴离子交换树脂, 各阴离子的保留时间顺序为:F-、Cl-、Br-、NO3-、HPO42-、SO42-。

(3) IC法的应用。

IC法使水中的阴阳离子能在8~15min连续测定完毕, 很多国家的水质标准分析法都采用IC法分析F-、Cl-、Br-、NO3-、HPO42-、SO42-和Li+、Na+、NH4+、K+、Mg2+、Ca2+等主要阴阳离子。我国国标GB8538-1998《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检测方法》也列入了此法。

①阴离子分析。IC法同时测定水样中F-、Cl-、Br-、NO3-和SO42-以1.8mmol/LNa NO3-1.7mmol/L Na HCO3作淋洗液, 流动相流速为1.5ml/min。5种离子在各量程的测定线性范围广, 相关系数r>0.9990, 相对标准差小于0.005%, 与GB8538-1998所规定的各离子经典测定方法对比, 两种方法测定值的相对偏差均小于3.5%。同样用IC法测定水中溴和碘, 以2.3mmol/LNa NO3-1.9mmol/LNa HCO3为淋洗液, 淋洗流速为1.2ml/min, 用电导检测器检测, 溴和碘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0.2mg/L和0.1mg/L。平均回收率为91.1%和93.96%, 相对标准偏差为3.76%和5.72%, 并提出对于氟干扰的水样应降低淋洗液流速, 使氟离子和碘离子的峰分开。

②阳离子分析。IC法测定水中主要阳离子。以80mmol/L盐酸为淋洗液, 100mmol/L四甲基氢氧化铵为再生液, 淋洗液流量1ml/min, 测定方法的相关系数r>0.997, 相对偏差除Mg2+、Ca2+分别为3.5%和2.7%以外, 其余都小于1%。同样用该方法同时测定水样及化妆品中的Li+、Na+、NH4+、K+、Mg2+、Ca2+;以20mmol/L甲烷磺酸为淋洗液, 流速为0.9ml/min, 相关系数r>0.990, 相对偏差小于1.6%。样品加标回收率92.2%~108.2%。

水质分析中阴阳离子总量分析及离子平衡是检验各个单项分析结果正确性的一个较好方法, 由于现行方法中Li+、Na+、K+的原子吸收法和阴离子的F-、NO3-、SO42-的分析方法本身还有一些问题, 影响了阴阳离子平衡测定结果的准确性。采用DIONEXIonpac CS-12阳离子分离柱及AS4A阴离子分离柱, 采样后及时分析, 同时用容量法测定水样中当时的HCO3-含量, 参与离子平衡计算, 对于5种饮用天然矿泉水离子总量分析。离子平衡误差小于2%。

2. 导数原子吸收光谱法

(1) 导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提出和原理[7]。

常规原子吸收法已广泛应用于水中金属元素的测定, 但对于一些痕量元素, 普通原子吸收法的灵敏度已不能满足测量要求, 需采用溶剂萃取、离子交换、固体吸附、树脂吸附、共沉淀等手段对待测元素进行预富集, 这些操作麻烦费时, 且要接触一些有毒的试剂。有文献提出了一种灵敏的导数原子吸收新技术, 并通过试验, 考察了导数原子吸收光谱法 (DFAAS) 工作曲线的线性, 并对导数吸收光谱法和常规原子吸收光谱法 (FAAS) 的信噪比、灵敏度、检出限和精密度进行了比较, 认为导数原子吸收光谱法更佳。

HD-1型导数测量仪是一种电子式微分器, 其输出和输入信号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导数关系, 即当输入信号变化率为零时, 导数测量仪的输出维持在基线上;当输入信号变化率不为零时, 导数测量仪有相应的极性输出, 输出信号的大小正比于输入信号的变化率大小。为提高微分单元的灵敏度和获得理想的输出幅度, 要通过交流放大和直流放大, 然后再进行微分。导数测量仪输出的电信号强度表示为:

式中负号表示输出、输入为反向;m为微分前放大倍数;RC为微分电路的时间常数;B为阻尼器的衰减倍数, d A/dt为仪器主要输出信号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将导数测量仪接于光谱仪器 (AAS/AES) 与双笔记录仪之间, 由记录仪可同时得到常规光谱信号和导数光谱信号。根据火焰光度信号、火焰原子吸收信号、冷原子吸收信号、氢化物原子吸收信号、原子捕集/流动注射原子吸收信号的导数模型和导数测量仪输出的电信号强度表达式, 分别得到了其导数原子光谱信号动力学方程。

当仪器条件和溶液条件不变时, 导数火焰光度信号、火焰原子吸收信号和氢化物原子吸收信号的导数模型中的a, b, c, d, 冷原子吸收信号的导数模型中的k1, k2, k3, F, D, L和原子捕集/流动注射原子吸收信号的导数模型中的δ、σ、ε均为某一确定值。如果选定相应导数峰值时间为测定导数吸收值的时间, 则t亦为常数。如果导数测量仪的条件也被选定, 则导数测量仪输出的电信号强度表达式中的RC, m, B为一常数。因此, 导数原子光谱信号动力学方程即可简化为:

D为原子光谱信号的上峰和下峰的峰高之和 (Du+Dd) , 以导数吸光度表示。α1和α2分别对应于上峰和下峰, 是与仪器条件和溶液条件及导数测量条件有关的常数。

当溶液条件、原子化条件及导数测量条件选定后, 导数吸光度与溶液浓度之间呈线形关系, 即可利用标准溶液进行校准而实现定量测定。

(2) 常规法和导数法信噪比的比较。

在常规原子吸收法中, 为了提高灵敏度, 常使用标尺扩展, 但这种扩展是以吸光度为基础, 在吸收信号得到放大的同时, 噪声也被放大, 信噪比非但不能提高, 有时还会降低, 这是不可取的。

在测量条件下, 吸喷0.5μg/ml铜标准溶液, 分别考察常规法和导数法的信噪比, 结果是当测定同一浓度的溶液时, 导数吸收值较常规吸收值 (标尺扩展10倍) 可提高2~10倍, 信噪比可提高8倍左右。由此可见导数吸收光谱法具有吸收信号强、信噪比高的优点。

(3) 灵敏度、精密度和检出限比较。

在相同的仪器条件和溶液条件下考察常规和导数法的灵敏度、精密度和检出限。数据显示, 导数法的灵敏度较常规有显著的提高, 当使用5ml/min灵敏度档时, 导数法测定铜、镁、锌、钾的灵敏度比常规法可分别提高19.6, 10, 26.1和20倍。当使用2ml/min灵敏度档时, 导数法较常规法可提高50倍。导数法的检出限低于常规法, 当使用2ml/min灵敏度档时, 铜、镁、锌、钾的导数法检出限较常规法可分别改善11, 8.1, 5.3和9.6倍。导数法亦有良好的精密度, 在低浓度测量时, 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又能保持良好的重性性, 这是原子吸收法所无法比拟的。

在导数原子吸收法可行的情况下, 测定水样中的痕量元素的含量:以储备液和亚沸高纯水配制铁铜锰锌镉和铅的标准溶液, 按表1的测量条件直接测定其导数吸收值, 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求其含量, 结果如表1和表2。

综上所述, 导数原子吸收法在测量水中痕量金属元素方面是一大突破, 较之常规法有着明显的优势, 信噪比、灵敏度、精密度高而检出限低, 这些都是常规法所无法比拟的。而离子色谱法是目前水中多种阴阳离子同时测定的首选方法, 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等特点。随着色谱技术的发展以及离子色谱联用技术的日益成熟, 相信IC法在水质监测方面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立平, 张佳宝, 朱安宁, 邢维芹.土壤无机阴离子的毛细管电泳分析[J].土壤学报.2004, 41 (6) :881-885.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银 篇2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银

建立了土壤样品中痕量银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优化了试验条件,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当取样质量为0.25 g,定容体积为25 mL时,方法检出限为0.01 mg/kg.经标准样品验证,方法准确度符合土壤样品分析要求.

作 者:王霞 陈素兰 张祥志 陈波 WANG Xia CHEN Su-lan ZHANG Xiang-zhi CHEN Bo 作者单位: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江苏,南京,210036刊 名: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THE ADMINISTRATION AND TECHNIQUE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年,卷(期):19(4)分类号:O657.31关键词:银 土壤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及干扰排除 篇3

关键词:原子吸收光谱法 干扰消除 故障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是一种基于待测基态原子对特征谱线的吸收而建立的一种分析方法,是测定痕量和超痕量元素的有效方法。1953年,Walsh博士发明锐线光源,1954年全球第一台原子吸收仪在澳大利亚诞生,1955年,Walsh的论文《原子吸收光谱在化学中的应用》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基础[1,2]。20世纪60年代初,PerkinElmer和Varian公司先后推出商品化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吸收技术进入迅速发展时期。目前,商品化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生产厂家主要有PerkinElmer、Varian、Jena、Thermo和Unicam等。

1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及技术特点

1.1 基本原理 对于每种元素来说,它的原子核周围都有特定数量的电子,每种原子常见的和最稳定的轨道结构称为基态,当原子获得一定能量后其外层电子被激发到不稳定的形态,即激发态。激发态原子是很不稳定的,最终将会返回到基态,同时发射出一定波长的电磁波。原子吸收是指气态自由原子对同种原子发射出的特征波长光的吸收现象,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样品蒸气中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光源发出的该种元素的共振发射线的吸收程度大小进行定量分析方法,其波长区域在近紫外和可见光区。

1.2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 原子吸收光谱仪也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常见的有单光束和双光束两种类型,主要由光源、原子化器、分光系统、检测器、数据处理及显示系统等5个部分组成。它主要用于测定各类样品中的微量、痕量金属元素,如水质分析、环境监测、生命科学研究、农林科学、地质普查、食品商检、医疗卫生、药检、冶金和石油化工等领域,在部分领域已被列入标准分析方法。

①优点:检出限低,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精密度高;光谱干扰少,准确度高;可测元素多(70多种),操作简便,应用范围广。②局限性:测定W、Ta、Zr等高温元素不如发射光谱法,不能同时测定多种元素,测定复杂基体样品中的微量元素时易受主要成分影响,火焰在紫外区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吸现象。

环境监测中常见重金属的火焰原子吸收测定参数详见表1。

2 原子吸收光谱测定中的干扰及其消除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干扰很少的技术,在实验室检测过程中,通常存在的干扰有背景吸收、化学干扰、电离干扰、基体干扰、发射干扰、吸收干扰及噪声干扰等七类[3,4],消除或补偿这些干扰的方法如下。

2.1 背景吸收 产生原因:火焰中离子对光的散射,未分解的混合物分子对光的吸收。背景吸收特异性较差(区别于特征吸收),可在很宽波长范围内观察到。消除方法:连续光源法(氘灯、碘钨灯),自吸收法,塞曼效应校正法。

2.2 化学干扰 化学干扰是指对于被测元素形成自由原子的干扰。消除方法:调节燃烧器高度,使用更高温度火焰;加入释放剂或保护剂;协调标液与样液的组成(让标准液与样液所含的无机酸种类和浓度相同),如:测定钙时改用笑气-乙炔火焰,或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镧溶液消除磷酸根的干扰。

2.3 电离干扰 电离干扰是指火焰提供的能量使待测元素外层电子脱离原子,降低了基态原子数量。消除方法:加入电离抑制剂,使用低温火焰,调节燃烧器高度,如:测定肥料中钾时加入电离电位更低的硝酸镧或硝酸铯溶液。

2.4 基体干扰 产生原因:样品的物理性质(温度、浓度、粘度、表面张力、燃烧性质等)与标液物理性质相差过大。消除方法:使样液、标液、空白液的组分相匹配,加入基体改进剂,标準物添加法。

2.5 发射干扰 发射干扰产生于空心阴极灯,包括被测元素本身各条发射线间的影响,即当样品浓度很高时,其他发射信号落在使用的光谱通带内。消除方法:减小狭缝宽度,增加等电流,稀释样品,改用温度较低的火焰。

2.6 吸收干扰 吸收干扰指样品中某共存元素的吸收波长落在待测元素的吸收线带宽内就会引起吸收干扰,使测定结果偏高。消除方法:减小狭缝宽度,选择次灵敏线,降低原子化温度,选择适当背景校正方式。

2.7 噪声干扰 噪声指测量信号(吸光度)随时间的波动,如白噪声、闪烁噪声、漂移噪声和分立频率噪声,光源、原子化器、检测器等都有可能成为噪声来源。白噪声:主要指由光源及其与检测器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散粒噪声,延长测量时间或增加发射谱线强度可有效降低吸光度的RSD。闪烁噪声和漂移:低频部分占主要成分,变化较慢,采用调制(光源或样品)法可克服,但必须保证调制频率远大于噪声变化频率。分立频率噪声有时具有周期性,有时则不固定,可以找出仪器设计或工作环境方面的原因进行消除,或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 原子吸收光谱仪常见故障分析

3.1 基线偏移 静态基线漂移。这是光源系统和检测系统故障,方法:首先查明仪器是否受潮,放置吸潮硅胶,仪器通电去潮,一段时间后仪器会逐渐正常;任何电磁感应都会使仪器产生漂移;用示波器检查“同步解调控制电路”检测点的波形,并与标准波形比较,如果波形异常,应调整使之正常。点火基线漂移。这是静态基线漂移或原子化系统故障,方法:排除静态基线漂移;检查毛细管有无堵塞和“气泡”,废液排放是否畅通和雾室内有无积水;气源压力不稳和燃烧器预热不够均会引起漂移;检查波长是否调准。

3.2 精密度变差 这是典型的分离频率噪声。方法:点火状态下吸入纯水或稀酸几分钟,冲走堵塞毛细管杂质,或用铜丝清除杂物,甚至可将雾化器拆卸后清洗;此外,空气和乙炔不纯或压力不稳、试液基体浓度过高、燃烧器缝积炭也会引起读数不稳定。

3.3 标准曲线线性差 阴极灯老化或使用高的灯电流引起分析谱线的衰弱扩宽,应及时更换光源灯或调低灯电流;狭缝过宽,使通过的分析谱线超过一条,可减小狭缝宽度;测定样品的浓度太大,高浓度溶液在原子化器中生成的基态原子不成比例,使校准曲线产生弯曲,应缩小测量浓度范围或用灵敏度较低的分析谱线。

4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发展趋势

AAS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原子化方式的改进,二是背景校正方式的变化,三是联用技术。激光光源和激光原子化技术的开发,将为微区分析和薄膜分析提供新方法。GC、LC高效分离技术的引入,拓展了AAS在痕量、超痕量分析领域内的应用空间。流动注射与AAS联用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基体复杂的元素,如As、Se等的测定。配合物、多元配合物与AAS的结合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大大拓展了AAS的应用范围。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与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出现更高分辨率、使用连续光源的原子吸收光谱仪。

参考文献:

[1]叶宪曾,张新祥,等.仪器分析教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李昌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仪器及其应用的最新进展[J].生命科学仪器,2006,4(8):3-8.

[3]张扬祖.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应用基础[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汪雨,陈舜琮,杨啸涛.连续光源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冶金分析,2011,31(2): 38-47.

作者简介:

浅谈原子吸收光谱法 篇4

1955年原子吸收法才得以广泛开发利用。现已广泛应用于地质、冶金、材料、石油、化工、机械、建材、农、医、环保等各个部门和领域。

1 原理

原子吸收法是基于:蒸汽中待测元素的气态基态原子会吸收从光源发出的被测元素的特征辐射线, 具有一定选择性, 由辐射减弱的程度求得样品中被测元素的含量。

当辐射通过原子蒸汽, 且辐射频率等于原子中电子由基态跃迁到较高能态所需要的能量的频率时, 原子从入射辐射中吸收能量, 产生共振吸收。原子吸收光谱是由于电子在原子基态和第一激发态之间跃迁产生的。每一种原子的能级结构均是独特的, 故原子有选择性的吸收辐射频率。因此, 在所有情况下, 均可产生反映该种原子结构特征的原子吸收光谱。

2 干扰及其消除

采样、制样、测定和数据处理是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全过程。就测定过程, 一般包含3个过程:传质过程 (将试样引入原子化器) ;原子化过程 (试样在原子化器内形成自由基态原子) ;基态原子产生原子吸收信号及其测量过程。多种因素会干扰这三个过程, 物理干扰是传质过程中的主要干扰, 化学干扰在原子化过程是主要干扰, 信号测量过程的主要干扰因素是光谱和背景。根据产生干扰的原因, 可以分为物理干扰, 化学干扰, 电离干扰, 光谱干扰。还有其他分类方法, 比如就干扰发生的过程, 可以分为凝聚相干扰和气相干扰。

2.1 物理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物理干扰定义为在试样转移, 气溶胶形成、溶剂蒸发、试样热解、灰化和被测原子化过程中, 由于试样的物理特性的改变而引起原子吸收信号强度下降的效应。物理干扰是非选择性的。

使用组成相同的标准样品进行校正是理想的消除物理干扰的方法。但由于分析样品的组成并不确定, 也不易获得所需标准样品, 所以校正方法通常采用基体模拟配制与分析试样具有相似组成的标样, 有时也使用标准加入法定量。当被测组分浓度较大, 分析方法的灵敏度较高时, 也采用稀释法。

2.2 化学干扰及其消除

被测元素与其他组分子在样品溶液或气相中的化学作用, 影响被测元素在原子化器内化合物的形成、解离、原子化过程, 从而引起被测元素原子化效率降低的效应。化学干扰是有选择性的, 被测元素和干扰组分的性质, 火焰类型和区域, 原子化温度以及其他共存组分等多种因素均会影响测定结果。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主要的干扰就是化学干扰。产生化学干扰的主要原因有生成难熔氧化物和难分解的碳化物, 被测元素形成易挥发化合物引起挥发损失, 被测元素与其他组分形成热力学上更稳定的化合物等。

由于化学干扰产生的原因的多样性, 消除干扰的方法也有所针对性。常见方法有化学分离, 选择和优化原子化条件, 使用化学改进技术等。

在火焰原子化吸收光谱法中, 选用合适的火焰和优化火焰的条件, 被称作选择和优化原子化条件。火焰温度及氧化还原特性严重影响, 比如难解离化合物的分解应采用高的火焰温度, 富燃火焰适宜于易形成氧化物的元素的分析, 如Cr、Ba、Mo、Al等。

最简便和有效消除化学干扰的办法是使用化学改进技术。它包括使用各种化学试剂。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中, 释放剂、保护剂、缓冲剂经常用到。而在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化学改进剂和石墨管改性剂广泛使用。释放剂是指可从难解离化合物中释放出被测元素, 比如测定Ca2+、Mg2+时, PO33-有干扰, 加入La Cl3或Sr Cl2, 使La3+或Sr2+与PO33-结合成更难挥发的化合物, 而将Ca2+、Mg2+释放出来有效的而原子化。缓冲剂则是用于减少干扰效应的变化, 使干扰程度基本上保持稳定。与被测元素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从而阻止被测元素与干扰元素生成稳定的难解离化合物;或者为避免干扰元素再与被测元素形成难解离的化合物, 而与干扰元素生成难离解的化合物, 被称作保护剂。比如测定Ca时, 为消除PO33-的干扰, 可以采用加入EDTA使Ca2+与EDTA形成稳定配合物而消除PO33-的干扰。

2.3 电离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在原子化过程中, 由于自由原子的进一步电离, 导致基态原子数目减少, 使吸光度降低与校正曲线在高浓度区弯向纵坐标的效应称为电离干扰。这种电离干扰只存在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中, 测定电离电位低的元素时尤为明显。原子激发也导致基态原子的减少, 但在一般条件下, 激发态原子数很少, 不及1%, 可以忽略。

消除电离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入可在火焰中产生大量的自由电子以抑制电离的电离抑制剂 (电子给予体) , 多采用电离电位低的元素的盐做电离抑制剂。

2.4 光谱干扰

导数原子吸收光谱法 篇5

葡萄酒是一种低度、益脑健身的饮料酒,具有延缓衰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癌症、美容养颜等四大功效,但是葡萄酒中金属元素过量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概述了葡萄酒中金属元素的来源,金属元素对人体的`影响,原子吸收检测金属元素的方法,并对其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

作 者:李丽 郭金英 宋立霞 侯玉泽 李华 LI Li GUO Jin-ying SONG Li-xia HOU Yu-ze LI Hua 作者单位:李丽,郭金英,宋立霞,侯玉泽,LI Li,GUO Jin-ying,SONG Li-xia,HOU Yu-ze(河南科技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李华,LI Hua(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原子吸收光谱法在药品分析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原子吸收光谱法 药品分析 应用

中图分类号:O6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4-0032-01

原子吸收光谱法又叫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简称AAS,是1995年物理学家阿兰·沃尔什提出,发表出一篇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为分析方法的医学文章。目前原子吸收光谱法已经广泛被关注和应用,随着科学和医学技术的发展,其技术水平也相对提高,这种分析方法分直接法和间接法,成为药品分析中的重要应用工具。

1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方法和特点

近年来,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方法以及逐渐被衍生开来,也越来越具有行业特色,在药物成分分析中,我们可以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是直接测定药物分子中的金属原子、离子等极易于测定的成分,如将样品含有钴离子溶解于240.7nm波长下测定钴就可以直接得到VB12的含量了。间接法就是不能用直接法来测定的,我们根据药物分子的基因特性,可以通过一些化学反应和金属离子间的反应进行溶解或者沉淀等,经过分离和萃取来间接测定药物的成分。2005年的中国药典中我们分为: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氢化物发生器法、冷原子吸收法。火焰原子吸收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有:选择性好、操作性强、精密度极高、分析速度快、用样量较小、应用范围较广、成本较低、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虽然有着这么多的优点,但也有缺陷,这种分析法主要对药品的单个元素进行定量分析,而不能定性分析。

2 原子吸收光谱法在药品分析中的应用

(1)微量元素的分析。微量元素中又分为微量元素的形态分析和含量分析。在药品的分析中,药品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会影响到药品的疗效,同时也有着微量元素形态的影响。在不同形态下微量元素的化合价会有所不同,导致药品的络合状态、作用环境、亲脂性、生物活性等都不同,也有着不同的药效。因此,对药品中微量元素形态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如研究微量元素中锌的形态对人体肠胃的疗效影响,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模拟,测定中药中锌形态的各种含量,如水煎液中锌、水溶态锌和醇溶态锌。从而对测定的结果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对精确的结果,也说明了此药品中锌的形态和人体肠胃的酸度有直接关系。除了微量元素的形态分析外,微量元素的含量也直接影响着药品的药效,直接决定了药品的疗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情况,微量元素的含量与人体健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医学研究也说明,药品要发挥出其重大的药效,微量元素的作用也十分重大,提高药效的前提就是要对药品进行微量元素的分析。如测定银杏和绞股蓝青叶中的几种微量元素,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可以测定Ge、Se、Zn、Cu、Fe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和种类。(2)有机成分的分析。除了对微量元素的形态和含量分析之外,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可以测定药品中的有机成分,从而确定有机成分的含量和种类,一般我们会采用间接法来进行测定。如加入氯化钾和四苯硼钠对硫酸阿托品进行沉淀,间接测定钾的余量从而反应硫酸阿托品的含量。这种测定方法准确度极高,而且最有效、最简单和快速,进而能准确地测定药品中有机成分的应用。又例如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微量元素中沉淀的锌,间接测定环丙沙星的含量和浓度。这种方法能避免了配制样品的各种麻烦,从而提高测定的精度和效率。(3)其他杂质限定。药品制造的过程中杂质限定是非常重要步骤,由于原材料、催化剂和设备容器的相关污染,会引起其他微量元素,包括金属离子间的杂质,导致直接影响药品的治疗效果,这种测定有利于药品用药的安全性。如半合成青霉素,钯是合成中的一种催化剂,在制备过程中采用标准测定方法分析链霉素的含量,从而选择氧化亚氮或者乙炔火焰来替换被污染的硅。在测定药品中的砷,需要灵敏度和准确度,也直接影响药品的治疗效果,从而一般采用石墨炉原子化测定法进行测定,可以准确而详细地分析出有关药品中砷的含量,将样品用硝酸加热后进行消解,然后再加入氨水及硝酸镧,放入石墨炉193.8nm波长处进行测定,可以测定出10ng-200ng之间的砷。而像铅的分析则可以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测定,从而达到一定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3 讨论

近年来,原子吸收光谱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药品分析中,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和进展,这也表明了原子吸收光谱法在药用价值和开发等方面有极及重大的应用前景,人们也对原子吸收光谱法在微量元素形态和含量分析的应用中有了更多的探索和研究。虽然有着显著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问题和挑战,如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在药品分析中,怎样才能保持微量元素的形态不变?这个问题是无数医学研究学家的探究问题。再者就是许多的分析都是要经过不同的实验来验证的,然而在选择不同的实验条件是,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虑和因素。因此,我们对于原子吸收光谱法在药品分析的应用有着几点建议,第一,原子吸收光谱法主要还是应用于药物和生物制剂等微量元素含量方面。第二,需要拓宽原先吸收光谱法测定的应用范围,为药品分析提供更新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如以金属离子为测定标准,引进大量的药品纯品。第三,可以将原子吸收光谱法与分离技术相结合,能更好地开展元素的形态分析,也为中医药的现代化提供依据和基础。

由此可见,原子吸收光谱法在基础和技术方面已经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同时在药品分析中也广泛应用,我们需要更加不断地进取,充分利用更多的先进科学和技术,一定程度上加强原子吸收光谱法在药品分析中的应用效率,从而大量推动医学药品行业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勃.原子吸收光谱法在元素形态分析方面的应用[J].现代仪器,2004(2).22.

[2]陈伟光,刘亚答,韩青.原子吸收光谱法在环境及生物样品分析中的应用[[J].职业与健康,2006(15) .

[3]李仕辉,赵艳.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与应用[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2).

[4]王吉德,田笠卿,王连生.原子吸收法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III)——茶叶中茶多酚的测定[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5,16(4):536-539.

[5]杨光,郎惠云.原子吸收光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及进展[J].分析科学学报,2000,16:76-81.

[6]刘彦明.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中成药中微量元素[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0,20(3):373-375.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废气中铟 篇7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岛津6800型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 铟原子光谱灯, 铟标准溶液:100mg·L-1 (国家标准物质中心提供) 。硝酸为优级纯, 试验用水为18MΩ·cm去离子水。

1.2 仪器工作条件

铟测定浓度为303.9nm, 灯电流为6.0m A, 光谱通带为0.5nm, 燃器高度为7mm, 空气流量8.0m L·min-1, 乙炔气流量2.0L·min-1。

1.3 实验方法

用泰山3号玻璃纤维无胶滤筒, 按文献[3]采样400L, 将采过废气样的滤筒, 用不锈钢剪刀剪碎, 放于50m L高型烧杯中, 加入硝酸 (1+1) 溶液20m L, 盖上表面皿, 在电炉低温加热并蒸至5m L, 过滤于50m L容量瓶中, 用水定容至刻度。同时做试剂空白溶液, 将其和铟标准系列一起按仪器工作条件上机测试, 计算电焊废气中铟的含量。

1.4 标准曲线

用100 mg·L-1铟标准溶液配制成0.0、1.0、2.0、3.0、4.0和5.0mg·L-1系列溶液, 按试方法进行测定。所得标准溶液曲线回归方程为A=0.04298C+0.00027, 相关系数为r=0.9999。

2 结果与讨论

2.1 酸及酸度干扰

试验用硝酸消解样品, 硝酸在最终溶液的浓度为1%~10%时。对铟的测定无明显影响。试验选用硝酸浓度在5%以内。

2.2 检出限

按试验方法制备的试剂空白溶液, 铅空白值较高, 须用稀酸预先做脱铅处理[4]。而对铟, 其试剂空白值并不高, 无需做此处理, 直接将铟的试剂空白连续测定11次, 以其3倍的偏差 (3S/N) 计算的检出限为0.088mg·L-1。当采样体积400L, 溶液体积50m L, 方法检出限为0.011mg·m-3。

2.3 精密度

对三种实际样品溶液分别连续测定6次, 所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5%, 见表1。

2.4 加标回收率

按实际测定的三种样品中加入与其含量相当的标准量, 测得的回收率在95.3%~104%范围, 详见表1所示。

2.5 废气样品分析结果

按试验方法将具体三种样品溶液进行测定, 将分析的结果列入表1。从表1看出, 废气中铟含量在0.024 mg·m-3~0.047 mg·m-3。表明电焊车间废气均为达标排放。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方法分析 (第4版) [M].北京:中国环境科出版社, 2002:401-404.

[2]罗兴寅, 常希俊, 苏致兴, 等.无负载聚醚型聚氨酯泡沫塑料富集废水中痕量铬铅铟等元素的化学光谱测定[J].理化检测-化学分册, 1985, 21 (6) :336-338.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水监测方法分析 (第4版) [M].北京:中国环境科出版社, 2007:376-378.

导数原子吸收光谱法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仪器和试剂

北京世帝LG-PABER型血凝仪及其公司生产的配套试剂。

1.1.2 肝素钠

天津生物化学制药厂,每支2 ml,含12 500 U肝素钠。

1.1.3 样本

采自本院10名健康检查志愿者,全血细胞计数结果在参考范围内,取早晨空腹静脉血5 ml,要求一针见血,抽血不顺利者弃去,分装于2管中,第1管用EDTA-k3抗凝(每毫升含EDTA-k3 1.5 ml),第2管剩余的血全部放入含0.109 mmol/L 枸椽酸钠(1 ∶9)的抗凝管中。

1.2 方法

1.2.1 试验方法

按《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分离枸橼酸钠抗凝管中血浆,将抗凝血浆分7份,1份用于与EDTA-k3抗凝血离心后立即检测PT、APTT,其余6管分别把上述肝素钠稀释为100、200、400、800、1600倍,取不同浓度的肝素钠各6 μl加入血浆中混合,最后1份加入6 μl生理盐水,使每份血浆肝素钠最终含量分别为0.75,0.375,0.167,0.084,0.042,0 U/ml,用血凝仪检测PT、APTT,记录结果。全部实验于2 h内完成[1]。

1.2.2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枸橼酸钠抗凝血浆中含不同浓度肝素对PT和APTT的影响

见表1。

2.2 枸椽酸盐抗凝血浆和EDTA抗凝血浆分别检测PT、APTT结果

见表2

3 讨论

将测定PT、APTT的血样注入肝素抗凝管中,甚至将肝素抗凝管中的血液再倒入枸橼酸钠抗凝管中在临床上也时有发生。肝素和枸橼酸钠抗凝机制不同,肝素作用于凝血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主要通过激活血浆中抗凝血酶Ⅲ(AT-Ⅲ)活力而抑制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发挥抗凝作用。当血浆中肝素浓度小于0.042 U/ml,对APTT测定值无影响;当血浆中肝素浓度小于0.375 U/ml,对PT测定值无影响。肝素对APTT影响比PT更敏感、更显著。肝素用于血栓性疾病治疗时,为防止出血并发症,故临床常监测APTT[2]。由于个体不同,AT-Ⅲ活力不同,肝素反应时间也有很大差异,因此,肝素治疗应个体化。另外,因极少量肝素即可引起PT、APTT显著变化,在静脉采血时,应严禁污染肝素,禁止在套管中采血。

枸橼酸盐抗凝和EDTA抗凝2组血浆同时做PT、APTT,EDTA抗凝组测PT、APTT的时间明显比枸橼酸盐抗凝组所需时间长,因为枸橼酸盐能有效地阻止因子Ⅴ、因子Ⅷ的降解,对凝血因子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而EDTA对凝血因子(尤其Ⅴ,Ⅷ因子)有易变失活作用。同时做血凝的真空抗凝管的内壁经硅化处理,可有效阻止凝血因子的激活[3],而做血常规EDTA真空抗凝管的内壁没有硅化保护层从而促进凝血因子失活。因此,禁止用EDTA真空抗凝管抽血做PT、APTT。

综上所述,影响PT、APTT的因素很多[4],为确保PT、APTT结果准确,要用枸椽酸钠抗凝,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才能为临床测定提供可靠的数据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鸡精,铅,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

参考文献

[1]钟耀广.食品安全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64.

[2]庄会荣,刘长增,陈继减.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的进展.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3,39(7):430-432.

[3]刘凤萍,陈新焕,胡宇东.火焰原子吸收法连续测定茶叶中铅、铜、锌、镉含量.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2,9(1):53-55.

导数原子吸收光谱法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AA240FS 美国Varian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 GTA120A全自动进样系统, 热解涂层石墨管, 铅空心阴极灯 (Vailan) , SK-1快速混匀器, 血液搅拌器, 离心机。

1.2 试剂

铅标准溶液 (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 1.0 mg/ml, 使用时用1%硝酸溶液逐级稀释至1 μg/ml, 再用5%的硝酸稀释为0.1 μg/ml 标准应用液;基体改进剂配制:称取0.2 g氯化钯 (分析纯) , 1%硝酸加热溶解并定容至1000 ml;冻干牛血铅、镉标准物质 (GBW 09140 e)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 , 试验中所用器材均用体积分数为30%硝酸浸泡24 h以上, 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

1.3 仪器工作条件

波长为283.3 nm, 灯电流为10 mA, 狭缝为0.5 nm, 测量峰高, 进样量为10 μl, 氘灯校正背景, 保护气为氩气 (99.999%) , 原子化时停气, 石墨炉升温程序见表1。

1.4 标准曲线的制备

取7支塑料离心管, 按照表2配制标准管。

将所取标准管在旋涡混合器上混旋15 s, 静止15 min, 在离心机上以5000 r/min (离心半径=2 cm) 离心10 min, 按仪器操作条件, 取10 μl上清液加4 μl基体改进剂同时进样, 以1~6号管吸光度 (A) 值减去0号管的A值为纵坐标, 加入标准铅含量为横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

1.5 样品的测定

取0.08 ml血样置于盛有0.72 ml含体积分数为4%硝酸的小塑料离心管中, 在旋涡混合器上混旋15 s, 静止15 min, 在离心机上以5000 r/min离心10 min。按仪器操作条件, 取10 μl上清液加4 μl基体改进剂同时进样, 以4%的硝酸作为试剂空白, 样品A值减去空白A值, 由标准曲线查得的浓度即为稀释血样中铅的浓度, 按以下公式计算血铅的实际浓度。

undefined

式中:X—血中铅的浓度, μg/L;C—由曲线查得的铅的浓度, μg/L;10为稀释倍数。

2 结果与讨论

2.1 升温程序

由于样品基质比较复杂, 黏度较大, 干燥时容易飞溅, 我们将其分为两步干燥, 并适当延长干燥时间, 有效解决了飞溅的问题。本文所用的AA240FS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带有石墨管实时摄像装置, 可实时观察到样品进入石墨管后随升温程序及时间的变化过程, 通过石墨炉摄像装置可清楚地看到血样在石墨管中蒸干、灰化、原子化的变化过程, 易于升温程序的优化。当灰化温度为700 ℃时, A值较高, 且背景值较小, 峰形较对称、尖锐。

2.2 硝酸浓度的选择

经试验研究发现, 血液脱蛋白是必要的。直接用全血进样会导致石墨管内严重的积碳现象, 实验中需经常清洗或更换石墨管, 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向全血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硝酸酸化能够很好地去除蛋白和其他物质的干扰, 降低血样的黏稠性, 使取样比较准确, 在石墨管内的灰化也比较完全, 无残渣残留, 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根据相关报道[3]我们分别采用1%、2%、4%、10%浓度的硝酸进行酸化, 随着酸浓度的升高离心后上清液的颜色分别为深红、浅红、无色, 但由于酸度过高, 石墨管的寿命也随之降低。本实验中4%硝酸酸化后离心得到的上清液基本澄清, 无浑浊, 测定结果比较稳定, 故选择4%的硝酸作为预处理液。

2.3 基体改进剂的选择

铅的灰化温度较低, 血样复杂的基体在此温度下不能被灰化掉, 需加入适量的基体改进剂以提高灰化温度, 来消除基体的干扰。本文参考其他文献分别采用氯化钯[4]、Triton X-100[5]、磷酸二氢铵和硝酸镁[6]作基体改进剂使用正常人血进行血铅测定, 其背景的吸收值依次升高, 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氯化钯可使背景值大大降低, 其效果优于其他基体改进剂, 且结果精密度较其他基体改进剂好。

2.4 进样方式的选择

本文所用原子吸收光谱仪, 配有自动进样的功能, 而影响血铅测定准确性的因素中, 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自动取样过程的控制, 由于血样不经消化, 样品的黏性影响进样的精确度, 因此测定前一定要先调整好取样针的方位:进样针进入样品杯的深浅, 对准石墨管小孔的深浅和方位, 以确保进样的时候, 进样液是呈整体状完全滴下进入石墨管内。通过实时装置观察进样是否完全, 有没有将样品带出, 因取样、加样不准确是测定误差的重要来源。若观察到石墨管内壁有沉积物, 可用1%硝酸替代样品进样, 以清洁石墨管进样针。批量测定时, 随着升温次数的增多, 仪器的精密度和石墨管的灵敏度都会降低, 因此每测10个样品, 测一次质控样品;每测20个样品, 进行一次斜率校正, 以保证样品测定的准确度。每次测完所有样品后, 将石墨管取出用清洁液 (20 ml氨水+20 ml丙酮+100 ml去离子水) 清洗石墨管及石墨锥的内表面和石墨炉炉腔, 除去碳化物的沉积。

2.5 方法的线性关系、精密度及检出限

由于样品没经过消化, 在配制标准曲线时, 要注意标准的背景与样品的背景尽量一致, 我们将正常人血加入到标准曲线的配制中, 解决了标准与样品背景一致的问题。铅含量在 0~80 μg/L范围内作标准曲线, 回归方程为Abs=0.005 03 C+0.038 95 (r=0.9998) , 对铅含量为5、40、80 μg/L的标准溶液重复测定6次, 其A值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6.05%、4.65%、1.90%, 说明实验有良好的重现性。连续测定试剂空白A值20次, 统计空白标准偏差s=0.000 832, 按L=3 s/K (L为检出限, K为校正曲线斜率) 计算, 铅的最低检出限为0.50 μg/L, 按血样稀释10倍计算样品的最低检出浓度为5.0 μg/L。

2.6 加标回收率试验

取同一份空白血样, 分别加入高、中、低3个不同浓度的铅全血标准, 其回收率范围在96.0%~101%之间, 结果见表3。

2.7 准确度试验

以冻干牛血铅、镉标准物质 (GBW 09140 e) 按1.5样品处理过程进行制样, 同时检测6个平行样, 结果测定值与标准值相符, 测定值为 (343.7±6) μg/L, 标准值为 (346±12) μg/L。

3 小结

血样经低浓度的硝酸脱蛋白后, 离心取上清液直接进样, 以氯化钯为基体改进剂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铅, 此法具有结果准确可靠、方法简单快速、样品不需消化、污染小等特点, 适用于健康人群和职业接触者血铅的测定。

参考文献

[1]WS/T20-1996.血中铅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

[2]WS/T174-1999.血中铅、镉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

[3]王立, 于笑宇, 施家威, 等.多组分混合基体改进剂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全血中铅.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8, 18 (7) :1313-1314.

[4]陈夏芳, 陈桂仙.直接稀释—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全血中的铅.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8, 18 (6) :1100-1102.

[5]余晓刚, 邹向宇, 余晓丹, 等.血铅塞曼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 (10) :1278.

导数原子吸收光谱法 篇10

关键词: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铸铝,铅

铸铝因具有密度低, 强度高, 塑性好, 导电性、导热性和抗蚀性优良等特点而被汽车工业用于发动机气缸体、气缸盖、活塞和进气歧管等零部件上。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 环保政策和法规日益严格。《Q/CAM-266-2010汽车禁用物质要求》中规定汽车及其零部件产品应用的每一种材料中铅的质量百分数不得超过0.1%, 所以建立测定铝铸件中铅含量的方法非常重要。常用的测定铅含量的方法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电位溶出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等。其中原子吸收光谱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选择性好、成本低, 无污染等特点, 因此被广泛应用。

1 试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a.GBC932plus型原子吸收光谱仪:澳大利亚GBC公司。

b.铅空心阴极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c.纯铝 (99.99%) 。

d.混合酸:盐酸-硝酸-水 (1+1+2) 混合。

e.氯化锶溶液:将73 g氯化锶 (Sr Cl2·6H2O) 溶于水中, 以水稀释至800 m L并混匀。

f.铅标准溶液:以硝酸 (1+9) 溶液为介质, 使用前将1g/L的铅标准贮存溶液 (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钢铁研究总院) 逐级稀释为50 mg/L的标准工作溶液。

以上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试验用水为去离子水。

1.2 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工作条件

a.波长:283.3 nm。

b.灯电流:2.0 m A。

c.光谱通带:0.2 nm。

d.空气流量:6.0 L/min。

e.乙炔流量:2.0 L/min。

f.标尺放大:3倍。

1.3 试验方法

称取0.250 0 g铸铝试样于150 m L锥形瓶中, 加入15 m L混合酸, 加热至试样溶解, 取下、冷却后移入50 m L容量瓶中, 加入5 m L氯化锶溶液, 以水稀释至刻度、混匀、干过滤。在仪器工作条件下进行测定, 同时做空白试验。

2 结果讨论

2.1 分析线的选择

对仪器推荐的两条铅分析线2 1 7.6 n m和283.3 n m进行扫描, 观察谱线分辨率及有无干扰线和背景吸收情况。从中选择灵敏度高、背景吸收低、基体对被测元素谱线无干扰或干扰很小的谱线作为分析线。试验发现:在217.6 nm灵敏度线处有1条220.4 nm的非吸收线对光谱有干扰, 同时还有强烈的背景吸收;而288.3 nm的吸收线不受背景干扰, 故采用的分析线波长为283.3 nm。

2.2 灯电流的选择

灯电流对工作曲线 (通过该曲线可以获得被测元素含量) 线性和检出限等有影响, 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灯电流。测试了不同灯电流对应的光电倍增管负高压值, 结果见图1。

由图1可见, 灯电流为2.0 m A时, 对应的光电倍增管的负高压值在500 V以下, 光输出稳定, 仪器灵敏度高, 暗电流噪声 (与干扰成正比关系) 小。

2.3 火焰类型的选择

根据燃气与助燃气比例的不同, 火焰分为3种类型, 即贫燃火焰、化学计量火焰和富燃火焰。燃气流量和助燃气流量的不同, 会影响到铅测定的灵敏度及共存干扰元素的消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铅元素在乙炔流量为2 L/min、空气流量为6.0 L/min的富燃火焰中稳定 (没有氧化物生成, 也不发生电离) , 共存元素干扰小, 铅测定的灵敏度高。

2.4 溶样酸种类及其用量的选择

常规用溶解样品的无机酸有盐酸、硝酸、硫酸、磷酸和氢氟酸等。硫酸和磷酸粘稠、密度大, 因易形成不溶性盐类而围绕喷嘴结疤、堵塞燃烧器狭缝, 使溶液的喷射速率和雾化效率降低;氢氟酸对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玻璃部件 (如石英雾化室、雾化器和燃烧器头等) 有腐蚀作用, 故选择盐酸-硝酸混合酸作为溶样酸。

试验了4.0、5.0、10.0、15.0、20.0 m L混合酸对样品的溶解情况。结果表明, 随着混合酸用量的增加, 吸光度逐渐增大;混合酸用量为10 m L以上时, 铅的吸光度值最大且恒定。为确保试样溶解得既快又完全, 选择混合酸的用量为15 m L。

2.5 抑制剂氯化锶用量的选择

在没有氯化锶存在的情况下, 0.8 mg以上的铁和/或0.8 mg以上的硅对测定有影响, 3 mg以上的铁和/或3 mg以上的硅不干扰测定。试验了2.0、4.0、6.0、8.0、10.0 m L氯化锶溶液对3 mg铁和3 mg硅的抑制情况。结果表明, 随着氯化锶加入量的增加, 吸光度趋于平稳;氯化锶加入量为2~8 m L时, 铅的吸光度值基本保持不变。因此, 确定氯化锶溶液的加入量为5 m L。

2.6 共存元素的干扰情况及其消除方法

按1.3节中的试验方法对5 mg/L铅标准溶液进行干扰测定, 当铅的相对误差不超过±5%时, 下列离子不干扰测定 (以mg/L计) :Be2+ (6) , Zr4+ (25) , Zn2+ (100) , Sn4+ (5) , Mg2+ (100) , Ti4+ (16) , Cr3+ (25) , Hg2+ (600) , Ni2+ (100) , Cu2+ (200) , Mn2+ (50) ;Fe3+>16mg/L、Si O4-4>53 mg/L时有增感效应, 可加入氯化锶消除;Al3+>120 mg/L有增感效应, 当Al3+>4 000mg/L时, 增感趋于平稳。在铅标准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铝基体进行匹配, 结果表明:受铝基体的影响, 铅标准曲线的吸光度偏高。因此, 只有在绘制铅标准曲线时以铝基体匹配, 才能抵消由铝基体带来的增感效应。

2.7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及检出限

2.7.1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按1.3节中的试验方法称取6份0.250 0 g的纯铝于150 m L锥形瓶中, 依次加入0.00、1.00、2.00、3.00、4.00、5.00 m L的铅标准溶液于50 m L容量瓶中, 相应的铅标准溶液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1.00、2.00、3.00、4.00、5.00μg/m L;加入少量氧化汞助溶, 按仪器工作条件进行测定。以铅的质量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值 (减0.00 m L吸光度值) 为纵坐标绘制标准工作曲线。标准工作曲线的线性回归方程见表1。

2.7.2 检出限

按1.3节中的试验方法测定11份空白溶液, 以测定结果的3倍标准偏差计算得到铅的检出限为0.20mg/L。

2.8 回收试验及样品分析

2.8.1 回收试验

为验证方法准确度, 按1.3节中的试验方法对纯铝标准样品进行加标回收试验, 测定结果见表2。

试验结果表明:方法重现性好, 准确度高, 适用于铸铝中铅含量的测定。

2.8.2 样品分析

按1.3节中的试验方法对铸铝标准样品进行6次平行测定, 结果见表3。

上一篇:和谐社会理论下一篇:软件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