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

2024-07-27

自然辩证法(精选十篇)

自然辩证法 篇1

自然计算 (Nature Inspired Computation) 具有模仿自然界的特点, 通常是一类具有自适应、自组织、自学习能力的模型与算法, 能够解决传统计算方法难于解决的各种复杂问题。自然计算的应用领域包括复杂优化问题求解、智能控制、模式识别、网络安全、硬件设计、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1,2]。在哲学领域也被有些自学科学家称为“人工生命”[3]。目前在哲学研究领域有提法为“计算主义”, 认为“宇宙是一个巨大的计算系统”, 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即“计算”[4]。本文对自然计算的形成、发展和本质规律进行分析, 指出其中所包含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二、自然计算的发展规律

计算方法从经典算法到自然计算的发展过程, 是人类对事物的本质认识过程。人类早期在生产生活中, 为了合理利用资源,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成本, 想出了用最少的代价换取最高的效率的方法, 即优化计算。通常把研究最优 (或近优) 解及其求解方法的学科称为优化计算。它是一种以数学为基础, 用于求解各种工程问题优化解的应用技术。现代优化算法的主要应用对象是优化问题中的难解问题, 也就是优化理论中的NP-hard问题[5]。

优化计算的理论和方法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古典极值理论、近代数值优化理论、自然计算。基于数学演绎和推理的微分法和变分法是早期古典极值理论的代表性方法,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柯西 (Cauchy) 最速下降法、拉格朗日 (Lagrangian) 数乘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本世纪40年代, 针对运输和生产问题的线性规划求解方法被苏联科学家康托洛维奇提出, 而且随后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飞速发展, 基于计算机的近代数值优化方法占据了优化计算的主导地位。牛顿法、单纯形法、共轭梯度、变尺度法和模式搜索法等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数值计算方法相继涌现并不断完善, 使得优化理论形成为一门独立和完整的学科分支[6]。尽管在近代已经有大量的数值优化算法, 但是这些理论和方法都是基于严格的数学模型, 当模型中变量维数增高、约束方程较多且非线性较强, 或者模型无法用现实的方程来描述时, 这些数值优化算法都出现如下问题:不能进行有效求解;求解时间复杂度过高、求解精度较低 (如陷入局部最优、解不稳定等) 。而且由于问题的增加, 形成了NP-hard理论, 目前已经证明了传统的优化算法无法处理NP-hard问题。

进入80年代以来, 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 优化技术和理论中神经网络、进化计算和群体智能计算等新兴算法相继出现和不断完善, 形成了适应处理复杂问题并能够在非确定性、非精确环境中进行概率推理和学习的现代优化方法———自然计算[1,2]。自然计算从提出就受到各个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成为众多学科及其相互的交叉学科的研究热点。近年来, 自然计算与生物学原理、脑神经科学等学科研究相互融合, 在实际研究和应用中发现, 它们之间的相互补充可以有效地表示和解决实际问题。随着近十年来智能计算理论的发展与丰富, 智能计算的应用领域日渐宽广, 在生物医学、工业控制、经济管理、数据挖掘、模式识别、网络智能控制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和应用。

三、自然计算与一元论

早期人类算法是基于纯粹的数学理论演绎和推理的微分法和变分法, 这些方法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类对一部分自然规律的提取和抽象, 是对自然界的不完全认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人类遇到更多更复杂的问题, 尽管这时候已经从最初的极值理论发展为数值算法理论, 但是对于NP-hard这类问题人类还是束手无策。一部分科学家想到的是模仿人脑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 即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最初的想法是认为如果研究清楚了大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构造出类似大脑的计算机神经系统, 就可以让神经网络解决所有问题。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两种神经网络构造方法, 第一种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 首先抽取大脑的思考问题的规则和方式, 但由于人类还没有搞清楚大脑生理结构上的诸多奥秘, 对人脑思考解决问题的规则更不可能完全获取, 所以研究出来的神经网络有很多缺陷, 造成对很多问题无法解决;第二种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 模仿人类智能的产生过程。人类获取智能是从婴儿时期的遗传反应式智能, 到通过学习、记忆获取知识, 通过推理产生新智能[7]。这种方式较前一种方式更加接近人类智能的产生过程, 但由于对人类智能产生过程的探索还不完全, 这种方式构造的神经网络, 也只能部分解决问题。

在智能计算被提出之前, 生命科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通过探索, 发现不只有人脑解决问题的方式具有智能, 很多自然界的生物解决问题都具有智能。如群体智能算法, 是从一些群体生物协作解决问题得到启发而形成。典型的例子如蜜蜂群体可以盖出规则的蜂巢, 而且蜂巢的形状、大小以及其他特征都非常规则, 似乎是预先计算好而用机械方式产生的[8]。同时期科学发发现生物的免疫系统也具有智能, 在病毒入侵后, 会产生免疫反应, 产生具有记忆能力的抗体。当下次相同的病毒入侵后, 能够迅速产生免疫反应, 清除病毒。此外, 免疫系统还能够分辨哪些组织细胞属于自身, 哪些组织细胞被感染或者变异, 并自动进行清除。结合这种方式, 科学家发明了人工免疫算法[9]。随着越来越多的自然界物质 (有机物和无机物都具有智能行为) 的智能行为被发现, 人类认识到以前的各种算法都只是自然界运行规律的部分体现, 人类想要解决所有的NP-hard问题或者解决所有的计算优化问题, 必须要认识到自然界运行规律的本质, 自然界运行规律包含着解决所有问题的机制, 于是将诸如神经网络计算、人工免疫计算、蚁群计算、人工鱼群计算、DNA计算等诸多智能计算都归结到自然计算。目前哲学家、生命科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都致力于研究自然界运行规律, 获取自然界运行的本质, 以便解决所有问题。

从自然计算的发展过程来看, 人类提出诸多的算法, 如经典的极值理论算法、数值理论算法, 这些算法最后都被证明是自然界运行规律的部分体现, 为了解决所有的计算问题, 必须要用自然计算去解决。算法统一于自然计算, 这正是辩证唯物论中一元论的体现。

四、自然计算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自然计算的统一性在于算法即是特定的“自然运行规律”, 自然界对特定“自然运行规律”的执行就是“自然计算”;其多样性在于不同的“自然运行规律”适合解决不同的问题。算法的本质是什么?人类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对算法的初步探索, 随后基于哥德尔、邱奇、图灵等科学家的工作, 人类对计算的本质有了深入的认识, 并创立了递归论和可计算理论。该理论指出, “计算”就是符号的连续变化, “算法”就是求解某类问题的通用法则或方法, 即符号串变换的规则。目前, 生命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哲学家通过对诸如人工神经网络计算、遗传计算、免疫计算、群体智能计算等计算方法的分析, 提出了“自然计算”的理论。其中比较有说服力的是遗传算法, 其能够直观体现特定“自然运行规律”, 即“算法”的“自然计算”。遗传算法 (Genetic Algorithm) 是模拟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和遗传学机理的生物进化过程的计算模型, 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搜索最优解的方法。

目前针对“自然计算”有一种较为一致性的理解, 即特定的自然规律实际上就是特定的“算法”, 特定的自然过程实际上就是执行特定的自然“算法”的一种“计算”, 因而在我们的世界中就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这种“自然计算”[10]。依据以上观点从计算的视角审视世界, 科学家们不仅发现大脑和生命系统是计算系统, 而且发现整个自然界本质上就是一个计算系统[3]。

尽管目前发现了诸多“自然计算”算法, 但是想用一种算法解决所有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如对计算机安全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人工免疫计算有最好的特性, 但是用遗传算法就不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人工免疫计算基于生物免疫系统基本机制, 模仿了人体的免疫系统。人工免疫算法从体细胞理论和网络理论得到启发, 实现了类似于生物免疫系统的抗原识别、细胞分化、记忆和自我调节的功能。将这种生物免疫系统识别自我与非我的能力应用到计算机安全理论中, 即识别安全与非安全访问、代码、文件等计算机对象。人工免疫计算适合于解决计算机安全问题[11]。

自然计算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正是自然辩证法中统一性与多元性的体现, 从本质上说即是自然界物质统一性与多样性的体现。用自然辩证法的规律指挥“自然计算”的研究, 就可以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五、自然计算的发展方向预测

目前“自然计算”尽管已经包含了二十多种计算方法, 但仍然没有完全弄清楚自然界计算的本质。目前所提出的“自然计算”实际上是人的算法和计算, 简单地说就是人利用计算机知识模仿自然界运行规律来解决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的认识规律具有有限性, 而真正的自然计算即自然界本身的算法和计算式无限的。人不可能完全把握这种计算规律。即使人研究得再多, 目前也只能是近似的, 而不是完全的。从这一点上来说, “自然计算”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还有待更全面的发展。从目前“自然计算”中一些算法解决问题具有交叉性, 即不同的算法也能够解决相同的问题, 而且效果差不多的问题上, 说明了这些算法所利用的自然规律具有相似性, 可以猜测, 其本质也许是一样的, 目前由于人类的认识水平的有限性, 没有能够提取出本质的规律。鉴于此, 本文预测“自然计算”必然要经历一个提炼重构的过程, 下一阶段需要找到更加本质的自然界各种运行规律, 能够设计出更强大的自然计算方法, NP-hard问题以及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能投得到更充分解决。

自然计算不仅仅是生物智能计算, 应该包含更广阔的自然界运行规律。目前发现的自然计算算法, 基本上都是通过对生物智能规律进行研究所提出的, 很容易使科学家局限在生物智能领域进行研究。本文认为自然界到宇宙均是自然计算系统, 下阶段的自然计算领域要从生物智能领域扩展到物质智能领域。

六、结论

自然辩证法 篇2

摘要: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他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很多的阶段。从最初的神论、唯心主义到最后的唯物辩证主义,其发展都历经曲折,研究自然观的演变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字:自然观、演变、启示

1、引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等部分。在以系列讲座形式学习自然辩证法的过程中,自然观的演变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起源与产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对自然的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自然观的演变过程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在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一、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它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存在,认为人要适应它。在此阶段许多自然现象还不能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论和对自然、图腾、灵魂、祖先的崇拜及巫术的发展。

二、古代朴素自然观。其本质是对万物本原研究的探讨。最早对“自然”作哲学思考的是古希腊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三位哲学家。他们思考的问题是: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他们一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单一的物质性本原构成,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去找出这个本原是什么。泰勒斯认为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无定”,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米利都学派通过对流行的宗教观念的改造,在事实上肯定了本原不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而且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但它的局限在于它无法解释宇宙的秩序问题。继而毕达哥拉斯学派将自然由什么构成转化为了自然以怎样的形式存在的问题,突出了数学方法的意义。随后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俩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论断,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又流来的是新水。这一名言,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真理。苏格拉底、柏拉图的促进了唯心主义的发展。

三、中世纪神学自然观。自然界及万物是由上帝创于虚无之中;地球是宇宙不变的中心,这是上帝的创造和安排;自然界万物自己是不能运动的,而是在上帝的推动下运动的,运动又服从造物主的目的;人类由上帝创造,人类既不能理解上帝的目的,更不能改变上帝的意志,一切只能服从。此阶段是利用哲学来为神学服务,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为基督教教义和教条做论证,使基督教变成一个完整的神学体系。这一时期是神学统治时期,科学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但肯定了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演绎法,运用逻辑方法推理,尊重理性。

四、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从科学上说,推翻了一千多年来占统治地位的托勒密体系,使人类对地球和太阳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从哲学上讲,根本上揭穿了所谓“上帝赋予地球特殊地位”的说法,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从而使禁锢了人类近十个世纪的自然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革。近代自然科学逐步发展成为真正的系统的实验科学。艾萨克·牛顿爵士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微积分,建立了古典力学体系。牛顿的哲学观点与他在力学上的奠基性成就是分不开的,一切自然现象他都力图用力学观点加以解释,这就形成了牛顿哲学上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同时也导致了机械论的盛行。此时力学成为主导学科,人们热衷于用力学和机械论的观点看待一切。同时,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人们总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而不是把他们看作运动的、变化的东西,总是看作静止的、永恒不变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一幅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图景,而没有提供其演化图景,认为自然界向来如此,万事万物只是时间上的并列,而没有时间上的发展。同时期还有决定论和还原论。决定论认为自然界的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结于同一原因;还原论的观点追求简单性,人为总体总可以分解为部分,复杂的现象总可以分解为简单的现象来理解。

五、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这是伴随着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和原子论、元素周期律的确定而产生的。它从用机械运动的观点进入到了用联系和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研究自然界的阶段,逐步解释了自然过程的辩证性质。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之中。承认了物质本原性,关注到了人的主体性因素在自然观中的地位,把自然界、人和社会看成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统一的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标志着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思维到近代机械论思维,再到现代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自然观对科学发展起指导作用,是通过不断影响科学家的思想、概念和方法,从而将自然观的思辨形式转化为实证的科学概念、科学规律和科学方法。

3、自然观演变意义及启示

自然观的演化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最终我们认识到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平常我们要从辩证法的角度思考问题,正确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及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发现规律,发现真理,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如同自然观的演变过程一般,真理的产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漫长的一个过程。真理性的确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一次能完成的。从尼古拉斯起初从事植物研究,提出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和吸收水分的某些过程有关到海尔蒙特的柳条试验,将增重归于水,尽管这些再后来都被证明是错误的结论,但科学的试验方法已渐渐引入了研究中。19世纪初泰伊尔的腐殖质营养学说盛行,认为肥力取决于腐殖质含量,是唯一营养物质,矿物质起间接作用,后李比希否定了腐殖质学说,提出了矿质营养学说,并提出了养分归还学说和最小养分律,但他仍未认识到养分间的联系,将作用各自独立。这些科学结论无一不在实践中得到证实。在一次次的否定后,科学结论得到证明,并逐步趋于正确。

在我们从事科学研究中,应该明白大自然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是时刻都在进行的,而且只有保持平衡才能维持地球大的生态系统正常运作,打破任何一方都是有害无益的。在当前生态危机日渐明显,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的情况下,研究植物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在人类生活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要根据植物的实际情况来为其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其健康生长发育,用植物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的功能,为生态建设服务。

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们应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联系自然辩证法的理论知识,主动把自然辩证法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科学研究中,科学的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吸收教训,总结经验并不断完善自我,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之“自然辩证法” 篇3

关键词:《老子》;辩证;思维

在浸透思辨智慧的《老子》一书中,作者以其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细微观察和缜密思索,道出了自己对世界的感悟,其精华之处,无论于人于国,都可堪为行动之指南。

纵观全书,辩证思维火花俯拾皆是,现择其要者,阐析如下。首推者,乃“质、量、度”。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可以用量来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事物保持质的数量规定。通过这三个定义不难看出,度体现着质和量的对立统一,对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着人们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作者旁征博引自然与人事之实例对这些抽象感念进行了无意而为之(毕竟老子生活的时代没有明确的质、量、度概念)形象地说明,这就更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相关概念的把握,并且从下述中我们也可看出,它也为马克思主义相关论断提供了佐证,进一步印证了其科学性与真理性。在第六十四章中作者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几句妙语通俗化为:合抱的大树,产生于像毛尖小的幼芽;九层的高台,开始于一筐之土;千里远的行程,开始于脚下。通过原文与解析,我们不难看出,此处侧重于对量的重要性的强,指出万事万物都要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告诫人们戒骄戒躁,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为以后的发展准备条件积蓄力量。

在此,我们还应注意的是此处之“量”也分正与负,正量积累的过程往往产生积极的效果而负量积累的过程,其结果往往是令人痛苦的。因此,对待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量”,就需要我们不仅要有水滴石穿的韧性,还要有防微杜渐的远虑。回顾历史不乏这方面例证。首先,满清覆灭之过程便向我们敲响了警惕“负”量恶果之警钟。虽然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清朝就已经蕴藏着危机的因素,诸如官吏腐败、军备松弛、统治者闭目塞听夜郎自大,但因没有战争这一可使一国弊端显现的“催化剂”,所以之前尽管有危机,但那毕竟是“内政”而没有上升到民族自尊心的层面,因此国人普遍把1840年的鸦片战争看作中国屈辱史和满清垮台的开端。鸦片战争不仅促使先进的中国人“睁眼看世界”,也开启了中国百年屈辱的梦魇。在此,我将从国内国外两个宏观角度对负量的积累进行把握,而对于国内国外这两个宏大方面,我将分别以国内相关社会阶层之行动与清政府对外所签不平等条约这两个标志性系列事件为主线,希望能达管中窥豹之效果,以警后人:任“负量”之积累而无得力措施则可亡国亡朝。为了便于文章的叙述及逻辑的清晰,在此我们对国内国外两方面在推动清朝覆亡的过程中之关联性作一简单梳理: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赔款2100万银元,割香港岛……;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赔偿军费2亿两,割台湾岛……;1901年《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这累累耻辱使清政府在国际外交方面毫无威信地位可言,历次侵略战争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也成为了社会各阶层运动的背景原因,国人逐渐认清了朝廷腐朽无能的一面,纷纷采取行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清王朝并没有对相关“负”因素采取得力的措施,以致积少成多,最后突破度的界限发生了质变——王朝覆灭。

关于“正”量积累的例子在历史上也同样屡见不鲜。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所写的《论持久战》一文中所持的基本观点即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就蕴含着“正”量积累以达质变的思想。在这篇文章中,他深刻剖析了战争的性质以及敌我双方的基本态势,指出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因此随着战争进程的推移,中国的“正”量必然会越聚越多,而这种量的积累既体现在国际上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也表现为国内人民的大力支持,而日本却恰恰相反。所以,随着这种量的积累就造成了质变的发生,以及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而关于这种质量不停互变的观点,在毛泽东同志关于这场持久战分成三个阶段的论述中得到了杰出运用,他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方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方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方战略退却的时刻。”在这三个阶段中,从中国角度看,每两个阶段之间都是“正”量的积累过程,等到量的积累到达本阶段末尾时,便会达到促使战争形势出现转机的“度”,从而把战争进程推入下一阶段,之后再经过几次这样质、量、度的过程,最后达到战胜日本法西斯的结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何为哲学家真正使命论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這句话鞭策后人,不要做经院式哲学家而要回到现实世界,重视实践,从而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因此,结合本文我们应回到中国的现实,通过汲取《老子》一书中的智慧火花,为我国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益的借鉴。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的反腐整风运动,就体现了我党对质、量、度这一规律的深刻认识与准确把握,同时也暗合了《老子》中“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思想意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一个起初只有几十人的小党,发展成为到如今拥有几千万党员的执政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纪律过硬、作风优良有关。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中,通过逐渐进行地关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宣传以及自己的以身作则而日益赢得了民心,使共产党的力量由弱变强,再经过长时间量的积累过程终于突破了度的界限,最后发生了积极地质变,促使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本质的转变。因此,只要中国共产党“慎终如始”,通过整风反腐运动,继续保持严格纪律与优良作风,继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致出现重蹈国民党与苏共的覆辙。另外,接下来我将结合书中“无为,无不为”所体现的矛盾同一性思想谈一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启发性地认识。社会上一些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不是社会主义,只不过是打着社会主义的幌子而已。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应历史地、辩证地予以看待,“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二者作为矛盾矛盾的两个方面统一于中国这一国度主体之中,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历史已经雄辩地为我们证明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但如果社会主义没有诸如中国等国家或地区把它作为自己生存发展之路、不应用于社会实践,那它始终将只会停留在空中楼阁之中,只会是经院哲学家的一种思想之物,从而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整体也深刻蕴含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贯通,相互转化。我们只有把社会主义中国化与把中国社会主义化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壮大以及迈向更高阶段。因此,我们应通过结合中国国情理性看待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水平与阶段,把社会主义中国化这一理论与实践做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初衷的,即具体的制度建设需要各国结合自身国情去构建。

《老子》一书博大精深,智慧光芒随处可见,其体现的辩证法思想更是其精华之所在。因此,这部经典无论是对于小到个人的为人处世,还是大到一国的内政外交都具有极高借鉴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继续对这一思想宝库继续进行挖掘。(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自然辩证法原理的逻辑 篇4

1925 年苏联出版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 我国于1932 年第一次将这本书进行了翻译并且在国内出版, 在这几十年间, 由出版了许多版本, 1956 年我国在制定全国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时第一次明确的将恩格斯所创立的自然辩证法当做一门独立的学科, 许多研究学者对这一门科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自然辩证法原理的逻辑

( 一) 科学实践

自然辩证法主要研究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因为在自然辩证法理论中, 人和自然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 从微观结构来说, 自然辩证法原理中的科学实践由科学劳动者、科学工具和科学对象三部分组成, 从宏观结构来说, 自然辩证法原理中的科学实践是由科学观察、科学实验和思想实验三部分组成的, 所以说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实践是科学劳动者在进行实践活动的时候以研究问题和目的为支撑, 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实践观察, 所以说实践是自然辩证法的本质。

( 二) 理论

自然辩证法的理论部分主要有两个部分: 第一, 辩证科学观的理论。辩证科学观主要包括科学理论、科学结构和科学发展模式三个方面。从这三个方面的研究中主要解释了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确立和作用, 科学的微观和宏观结构, 科学模式的原则、根本与非根本理。第二, 辩证自然观的理论。辩证自然观主要解释了大自然中出现的各种自然现象, 研究了自然科学, 以自然科学为研究的主要媒介, 比如态与变换、吸引与排斥、有序与无序、平衡与不平衡等内容。

( 三) 实践

实践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要目的, 因为人们认识自然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改造大自然, 将从大自然学习到的理论充分的在实践中运用, 然后改造大自然, 按照人们所想的, 将理论充分的转化为实践能力, 从而获取改造自然的技术和方法, 然后对自然进行有效的改造, 实现大自然的变革, 所以说实践是人们生产的重要途径, 而研究自然辩证法原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实践, 实践包括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两部分。

三、自然辩证法原理逻辑的判定

( 一) 人和自然

自然辩证法原理逻辑的第一个圈就是人和自然, 任何自然之间有非常复杂的关系, 人是自然界的主人, 但是自然界也是人的主人, 人和自然两者之间的关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生转变, 经过人和自然双重关系的科学实践和科学认识, 自然在人的认知中从主体转向课题, 人成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主人。自然辩证法之所以能够发展, 就是因为任何自然之间关系的变化, 自然界随着发展逐渐又有了新的变化, 人和自然关系重回起点, 但是随着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任何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有新的研究价值。

( 二) 人、自然、科学实践

自然辨证法原理的第二个圈就是: 人、自然、科学实践。在人的发展中, 随着和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多, 逐渐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科学实践, 科学实践对于人类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科学实践指导下产生了科学认识, 经过对科学实践进行有效的微观考察和宏观考察, 就可以形成清晰的科学实践整体, 科学实践是自然辩证法的范畴, 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将自然辩证法进行了要素分析和整合。

( 三) 科学实践、理论、实践

自然辩证法的第三个圆圈是科学实践、理论、实践。在这一个逻辑关系中, 实践和理论进行了有效的结合, 从科学实践过渡到科学的理论、结构模式及自然辩证法的范畴和原理, 从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中可以发现科学实践和理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以理论指导实践, 在理论产生之后就要用实践来证明, 只有接受了实践证明的理论才有参考的价值。人对自然的改造依赖于实践的水平, 而实践的水平又作用于理论, 两者之间相互作用。

( 四) 自然科学、自然辩证法的范畴和原理

自然辩证法原理的第四个逻辑圈是自然科学以及自然辩证法的范畴和原理。在这一圆圈中, 可分为科学理论及自然辩证法的范畴和原理, 这两者对于实践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理论来源于自然科学, 但是又是对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升华, 自然辩证法直接面向自然科学, 并通过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结合而运用于实践中, 它有效的揭示了自然辩证法常规研究的程序和研究内容。

四、结语

自然辩证法对人们的生活实践有指导作用, 随着自然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 自然辩证法将沿着恩格斯所开创的道路, 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 社会逐渐进步, 而随着自然科学的日益进步, 各种生产技术变得越来越发达, 人们对于自然辩证法的理解也会发生改变, 但是只有辩证自然观、辩证科学观继续发展, 才嫩和推动辩证技术观、辩证工程观和辩证产业观不断地向前发展, 从而推动自然辩证法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自然辩证法 篇5

(自然辩证法)

浅谈科学技术引起伦理异化的缘由及其表现 摘 要: 科学技术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 造成了一些较为深远的负面影响, 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说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伦理道德背道而驰,关键是如何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借助于伦理道德的正确引导, 才能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健康发展。要全面深刻地把握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复杂关系, 使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共同促进、协调发展。

在古代,技术是以生活为指向的。为了生存,古代社会的人们也会利用一些技术手段去获得食物和必要的生活物资。但如芒福德指出的,早期人类的发展是建立在所谓的“身体技术”之上的,所依靠的仅仅是人们积累的经验和灵活的身体机能。这种方式的技术活动,并不会过分地改变自然的原貌。但是,现代技术与古代社会的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对自然的改造不只是面貌的巨大改变,还在本质上消解着自然。【1】

一、科学技术引起伦理异化的表现

(1)科技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

科技的应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 环境的污染、生态的污染和气候的恶化。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指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污染。主要是由工厂排除的废水、废气及废渣, 汽车的尾气, 日常的生活垃圾, 农药等造成的。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 环境污染大有蔓延的趋势, 不仅从陆地扩展到海洋, 从平原扩展到高山, 而且从赤道扩展到两极, 从地球扩展到太空。其实, 环境污染还远不止这些。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 电脑和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 辐射污染已初露端倪;转基因食品的盛行, 已在悄悄地孕育着基因污染;而人们夜生活的日益丰富多彩, 使光污染也尽显风流。纳米技术给我们带来何种污染, 目前尚有还手之力;对于未知的污染, 人类只有招架之功。环境污染使很多物种濒临灭绝, 这使本来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生物圈正在走向单一。更可怕的是, 这种恶性发展往往是不可逆的。如果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逐渐单调, 生态日益失衡, 那么人类今后的命运也可想而知。因为水圈和大气圈的污染, 生物圈的失衡, 以及各种开采活动对岩石圈的破坏, 气候恶化也在所难免。气候的恶化主要表现在由温室气体而导致的变暖,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全球性的疾病传播, 如目前流行的禽流感, 这或许大自然在关键时刻向人类敲响的一次警钟。

(2)科技对人的生活方式的改造

对物质的依赖, 以及对物欲的追求使科学技术的应用必然涉及到人、人与人之间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的应用不是科学技术自发产生, 而是由于人的参与才实现的。【2】所以,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和社会后果的产生, 并不是科学技术单一因素的结果, 更重要的还在于把科学技术作为手段和工具的使用者自身。人本身的生存要依赖于自身的能力及掌握的技术能力来获得并占有更多的物质资源, 人们的幸福感日益变成不是自身精神的满足和富足, 而是以掌握和控制的物质资源为衡量尺度, 人的欲望在科技的推动下无限地膨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以科技知识为主体的知识经济具有很强的竞争性, 要想在竞争中获胜, 就要不断创新, 稍有不慎就处于劣势, 这种危机感无疑将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 如不少人在双休日仍加班加点。长期以来, 人们的精神必将处于一种紧张状态, 生活得特别压抑。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坐上了急速奔驰但不知驶向何方的科技之车, 想下也下不来。人类创造出科技, 本想生活得更舒服, 却受

[3]到了科技的奴役,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

(3)、科技对人的思想观念的改变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强大物质手段, 它是人类借以对自然施加影响和作用的中介。人类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通过科学技术从理论上认识自然规律并在实践上对自然加以对象性的改造, 利用自然力为自己服

务。科技的状况决定着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科技越发展, 它在社会发展

[4]中的作用也就越突出。纵观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 在我们所经历的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等各个阶段上, 无不露出科学技术的锋芒。特别是20 世纪中叶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科学技术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所起的主导和决定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今天, 提高劳动生产率已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凭借自然资源优势致富的时代已成为过去, 科学技术已经是社会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科技的价值将愈来愈受重视。科学技术代替了宗教、神学以及其他形式的文化, 成为人类真理标准的中心。我们以科学的范式为唯一标准, 其余的非科技(除伪科学和假科学外)都被认为也是非科学的、非真理的, 被科学排除在外。然而, 科技理论并不能做到完全、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它能提供的只是范式, 每一理论和每一个仪器都只选择了在质和量上均为无限的总体世界之一定侧面。难道我们不是在进入了另一个迷信 , 形成了唯科学技术决定论的观念?

(4)科技对人类文化伦理的挑战

科技的发展, 为人类全球的文化、伦理等方面提出了挑战。人类文化和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在历史当中形成的, 有其地域性、民族性、种族性、伦理性的要求。但是随着科学技术这把利刃的袭击, 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地域性的文化习俗正在被全球化的文化所侵蚀(尤其是指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俗)。发达国家自身的文化侵蚀伴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别的国家也在进行着渗透。难道全球的人类有着共同的生活习俗和方式才是科技应该带给我们的吗? 难道不应该在这科技发展过程中对文化习俗进行捍卫?

二、科学技术引起伦理异化的缘由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科学技术是历史上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活跃在历史发展舞台上的科学技术蕴含着一种对旧传统,旧思想的怀疑和挑战的精神力量,正是由于这种精神力量,使得作为理论形态的科学技术常常成为社会意识领域(包括道德观念和道德理论)里思想解放的先导。伦理道德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稳定性的特

[5]征。一方面,道德的稳定性以保守性表现出来。当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发生变化后,旧道德还要保留相当长的时间。旧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学说还在许多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并且渗透到各个领域约束人的行为。另一方面,道德的稳定性还表现为历史继承性,使得历史上各类道德中优秀的因素能够延续下来。道德具有稳定性的原因在于:就个人来说,任何个人都是在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定势的基础上,自觉地然而又习以为常地以相对稳定的价值尺度评价善恶,以确立自己行为的方向;就群体而言,道德是通过群众性的传统、风尚、习俗转化为民族心理而起作用。传统、风俗、风尚和民族心理都具有很强的延续性,从而使道德具有很大的稳定性。道德稳定性的特征导致了道德观念和理论形态的发展相对于社会其他领域常常处于滞后状态。

科学技术的活跃性和伦理道德的稳定性客观地造成了两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发展的结果使得科学技术不断地向传统的伦理道德发起冲击,也使社会道德活动不断改造自己的形式和内容,以适应社会历发展的需求。另外,在历史上,无论东方和西方社会都有严禁人体解剖的道德规范,普遍认为这样的做法会带来干扰死者灵魂的后果。当时,许多医学家为了弄清人体生理的奥秘,冒着受公众谴责,甚至引来杀身之祸的危险,偷偷地进行人体解剖实验。当代科学研究表明,人死后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灵魂的时候,这项道德禁令也就自然消失了。现在,人体解剖实验在医学界普遍开展,没有人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而自觉捐献

遗体和器官为医学研究服务的行为却被人们看作是道德品行高尚的表现。当前,伴随着现代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遗传基因学等学科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正在探索和提出有关领域中新的伦理学说和道德规范。它们在调节人、社会与自然三极协调发展和增进人类自身自由的程度,将发挥重要的功能。

三、结论

科学技术的应用强烈地冲击着人们传统的道德观念,促使道德观念的发展和变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开辟着新的道德领域,创造出新的道德观念,确定新的道德原则。这些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反过来会促进和指导科学技术更好地造 福人类。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应用,反对那些认为科学泯灭人的本质,科学使人堕落,强烈否定科学对于人类进步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反科学主义”的观点,同时也要反对那种把科学仅仅看成是工具和牟取利益的手段的观念。在科学技术的应用中, 要牢牢地把握住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内在关系,从而实现科学发展的道德目标。

如何理智地驾驶科学的发展和成果, 使其更有效地为人类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应该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科技工作者应该建立和保持高尚的科学伦理, 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利用应该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科技工作者以外的伦理工作者也应该以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作为其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 打破科学技术阻碍伦理道德发展或者是伦理道德阻碍科学技术发展的束缚, 改变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疏离的局面,改变理性与价值分裂的状态,形成崇高的、先进的价值理念。

参考文献:

[1]林平1克隆震撼[M ]1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余谋昌1高科技挑战道德[M ] 1天津: 天津科技出版社, 2000﹒

自然辩证法 篇6

关键词:医学硕士生 自然辩证法 教学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05-02

根据自然辩证法教学的改革和经验,要使医学硕士研究生成为在科学技术研究和社会各领域中最富创造力的科研群体,充分发挥自然辩证法课程在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必须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坚持教学方法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掌握系统扎实的科学知识的同时,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多种教学途径使医学硕士研究生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活跃的辩证思维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和科研能力。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培养和提高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更有利于在教学中联系学生专业、联系科技发展、联系社会现实,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努力将课堂教学与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实践相结合

作为医学硕士研究生特有的创新能力需要系统扎实的知识储备,同时也需要通过各种学习途径不断拓展学术视野,增强其创新意识。自然辩证法的授课对象是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在工作阅历和思想认识方面,更为成熟,有强烈的知识求知欲,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前景更为关注与重视。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自然辩证法课程的自身特点,着眼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技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对象的具体实际,及时向学生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有关学说、理论的新进展,及时概括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介绍相关学科领域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在准确介绍学科发展中成熟、稳定的内容的同时,评介在学术界产生影响的学术观点。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所在的宁夏医科大学努力将课堂教学与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与医学研究生的学科专业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改革创新,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鼓励研究生在学习和掌握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的同时,关注科技发展的现实,积极探索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然而,由于我校研究生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大,分为基础型、科研型两大类,自然辩证法课程内容广博,教学时数偏少,于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开辟自然辩证法第二课堂,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具体做法是:将研究生中按照基础型、科研型和各专业情况后组织起来,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联系社会现实、联系科技发展、联系专业实际,以现代医学学术讲座、专题科研讨论、参观访问等方式,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将有限的课堂教学以一种新的形式延伸至课外,并做到以点带面,推动全体研究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自然辩证法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二、大力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为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增加新内容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结合得相当紧密,它特别注重广泛吸收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新思想,同时借鉴古今中外的思想理论中的有益成分,具有大跨度的交叉性、融合性、综合性。以往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一种倾向,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单纯的继承、单一的思路,造成了教学中的照本宣科,偏离现实生活实际。致使部分学生认为,自然辩证法课程与以往的政治理论课同样是一门公共课,往往是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形式。同学们普遍要求,作为研究生政治理论课要改变以往的模式,要求在授课过程中突出理论联系实际,与现实生活接轨,减少教条灌输,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注意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力求与时俱进。讲授有关科学史和科学方法论等方面的内容时,在引用科学家史料、传记和取得成果的同时,与国际国内相关情况相结合,注意贴近学生所能感悟的现实事迹。如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及时介绍本校获得国家自然科技奖项目“西北地区包虫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学校各系部教师在科研方面的成绩和科研心得体会,多年的科学和教学实践取得的显著成果,而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某种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教师和研究人员对现代科学的规律和方法有许多切身体会,他们严谨、求实、开拓、进取的治学精神为研究生树立了榜样,他们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进行自然辩证法最贴近现实、最鲜活的案例分析素材。

在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实践中,开展了“教学实践”的尝试。所谓“教学实践”活动,就是要求研究生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和教学计划中指定的教学实践课题,利用课余时间,有组织地进行社会调查、采访,然后撰写评传文章,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多种角度,总结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切身体会。为了搞好“教学实践”活动,我们首先明确这一主题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根据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有关内容,向学生提出具体的采访目的、任务和要求。有些学生过去从未写过这方面的文章,从《自然辩证法研究》、《医学与哲学》、《医学与社会》等杂志上挑选优秀的“人物评传”文章作为“范文”,供学习写作方法参考。同时要求在采访前就拟定好采访提纲。“教学实践”活动得到了研究生部的大力支持,研究生部党总支对这一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研究生们认真整理采访记录,写出了论文,经导师审阅的优秀论文,建议研究生向有关刊物投稿。这一活动,不仅深受学生们的欢迎,而且受到导师们和相关部门的好评。

“教学实践”是我们进行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的一次的尝试。研究生与其导师和所研究的学科关系密切,在专业上有共同语言,而研究生正在学习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具有跨学科的优势。通过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开展调查访问,进行概括总结的能力。“教学实践”活动具体生动,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与社会实际联系的良好机会。学生们亲自采访,搜集和整理资料并撰写文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接受教育、深受启发的过程,也为自然辩证法课堂教学内容增添了熟悉、生动的具体实例。学生们深切体会到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辩证关系,以及科学方法、科学家的素质等因素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三、注重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自然辩证法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医学发展的实际,在急剧更替的思想和知识背景下成长的研究生,思想的独立性、自主性更强,更注重独立思考而厌恶机械说教。在自然辩证法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多样的方式,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在为研究生提供相关理论的“硬”知识、扩大信息量的同时,也为研究生评论性、探索性思考提供一个平台。案例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以一般理论、方法产生和形成的案例分析。在自然辩证法理论课的讲授中结合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介绍和分析中外著名科学家创立的方法论的过程及创新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在进行创造性的研究过程中,既要掌握坚实牢固的基础理论,又要有创新性思维、创新性能力和广博的知识。其二,以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应用的案例分析。在讲授某一学科的一种理论、方法时,结合科学家对这些方法论进行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发现、新的发明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科学理论和方法的认识,避免学生对自然辩证法产生片面的认识。专题讲座主要将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与自然辩证法密切相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列为专题讲座。向学生及时提供和传达有关问题的最新进展和与学科相联系的实用知识。如在学校聘请区内外著名学者进行学术科研专题讲座时,要求研究生集体参加。通过这些活动,使研究生进一步了解了当今世界科技的进展,同时也开阔了视野。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紧密联系实际讲授理论基础知识。在自然辩证法第三单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内容中,联系实际主要讲授高新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对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中有关人文问题的研究情况将科学与人文融为一体,从哲学、史学等多种视角,以及当前生命科学、生物医学技术等领域的社会、伦理、法律诸问题,启发研究生去思去想。

在当前加强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精神,既具有重要性,也具有迫切性。这是因为现代医学突飞猛进,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医学在技术上的高度发展纵然给人类传来了福音,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困惑。现代医学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更多的并不是在医学本身,而是在医学科学化后的一些副产品和现代社会商业化带来的冲击。现在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生意识到,要成为一名杰出的医生或医学家,仅仅凭借医学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必需具有哲学智慧和人文精神,这是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是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刘学礼.结合课堂教学,开展主题活动——我校医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探索.医学与哲学,2005(8)

2.康贝贝.深化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 宁夏银川 750004)

对人体运动的自然辩证法思考 篇7

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 同时也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哲学基础, 有什么样的自然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自然科学研究思路。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自然哲学, 对自然界的认识是它的一切理论的基础, 也是自然科学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基础。自然观又包括自然发展观和自然存在观。人体自然观是人的生命的起源、进化及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观点。

一、人体运动的本质

人体在本质上是物质、信息与意识的统一体。[1]人体运动的本质就是人体在意识的支配下, 依赖于信息和程序机制而实现的生命各种活动。其本质特征是生命性、意识性、身心统一性、社会性及程序性。人体运动是人类机体的本能活动,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自然要求, 也是人类机体健康发展和体能增强的重要途径。“生命在于运动”就深刻揭示了人体运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人体运动从宏观上来讲包括日常生活的各种身体活动、以健身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和以取胜为目的的竞技运动。[2]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来讲, 人体运动是除日常生活的各种身体活动外, 主要是为追求健身效果而进行的身体锻炼活动。

从人体本身来看, 其生存一刻也离不开物质、信息和意识。任何人体都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形体, 同时还必须以人体物质运动为基础, 没有人体的各种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运动, 人是不可能活生生地存在的。人体运动也离不开信息, 各种形式的运动都依赖于信息和程序机制才得以实现, 可以说信息也是意识产生的基础。众所周知, 意识是人体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 人体不能离开意识, 离开意识参与的活动就等同于动物的一般活动了。

人体运动的生命性就在于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生命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 没有生命就没有各种生理活动, 肉体不复存在, 精神意识活动就不可能进行。相反, 进行各种人体运动, 就可以促进各种生理活动, 就可以强身健体, 延缓衰老, 延长人体生命。

人体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人体必须在正常意识存在的条件下, 进行各种正常的人体活动——这种活动不是盲目的、本能的, 而是有意识地进行的。人体作为活动主体, 进行有意识的活动, 通过理性判断具有其他一般动物所不具备的预判能力。

人体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是身心的统一。人们在进行人体活动过程时, 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目的。这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共同构成一个生命活动的有机体。随着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通过人体活动达到身心愉悦成为很多人的梦想, 体育的自然质功能地位有所上升, 休闲娱乐性运动项目由此受到人们的追捧, 这些现象为人体运动自然观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人是社会的产物, 人体的存在是一种社会性存在, 人体运动具有社会性。其社会性表现在, 它是一种区别于自然物的存在, 总是与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的活动离不开社会, 他所需要的绝大多数东西都需要依赖于他人提供, 致使每个人都成为一种有组织的存在, 并且在这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中不断得到发展。

程序就是由一种或多种信息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意义的信息过程。人体运动就是具有一定功能意义的程序化过程。在人体运动的时候, 作为程序运动的主体信息, 不断通过大脑, 输入输出反馈信息程序, 调节运动结构与节奏, 适应外界环境变化, 刺激机体身心, 达到身心愉悦, 促进机体良性发展。

二、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看科学人体运动

人体运动的自然整体观是科学的锻炼观。在研究人体运动的时候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把握人体处于运动状态时人体与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与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人体其他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联系。任何一个系统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人体运动功能的整体发挥。

人体自然观告诉我们, 作为运动的主体的人是一个生命有机统一体, 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人体活动, 才能促进这一机体不断发展。如果进行的是有悖于机体正常发展特征的身体活动, 则不利于人体的正常发展。

比如诸多挑战身体极限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 虽然可能是我们的金牌项目, 但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来看, 不一定是科学的人体运动, 甚至有悖于人体正常身体发育。因此, 从全民健身的角度考虑, 我们要大力推行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大众体育运动项目, 科学锻炼, 力促大众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人体运动价值取向的科学选择及科学训练方法

选择体育锻炼的内容时, 要从实际出发, 讲究实效, 要考虑项目的锻炼价值。首先要以身体发展为主, 兼顾其他价值取向。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不同的价值取向, 从而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有自己独具的主要价值取向, 但同时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其他价值取向, 它们之间是可以统一的。学生的价值取向应以身体发展和人格形成为基础, 全民健身则以娱乐、健康和康复以及促进人际关系为主的价值取向。人体运动科学选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要注意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此处的适宜是指根据不同的人进行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选择, 因人而异,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科学的。某些运动项目对一部分人是适宜的, 但对另外一部分人来讲就不一定是适宜的了。不同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程度, 所擅长的项目都有所不同, 只有客观地遵循人体生长发育规律, 运用科学手段进行适宜项目锻炼, 才能起到很好的锻炼效果。

其次, 要根据适宜自己的运动项目制订好健身锻炼计划, 充分发挥其健身作用。适宜运动除了营养和卫生的要求外, 还要在运动中掌握适度。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的人, 运动强度有一定的差别, 但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和一定的规律。要了解掌握科学锻炼, 遵循规律。

另外, 对于那些身体有缺陷或者说不太健康的健身者来说, 还要注意适宜运动的康复效能和保健要求。人体运动不当会引起机体各器官、系统相应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应针对伤病患者和康复的需求, 采取相应的运动措施, 使伤病患者提高机体各器官的功能, 并得到及时的治疗, 还可以使由于患者长期不动或者少动以及某些疾病所引起的身体形态和功能的衰退的现象得到逆转, 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对人体运动的科学训练方法, 从自然观的角度来讲, 就是要以人为本、整体训练、科学训练、适度刺激, 促进机体健康。应用的方法只要以整体训练法、系统训练法、有氧运动为主。人体运动行为包括内部运动行为与外部运动行为。内部运动行为决定外部运动行为;而外部运动行为反过来将影响内部运动行为。[3]研究好内外系统运动行为关联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人体是有机统一体, 任何一部分的不适都将导致整个机体的不适, 同时人体也是由各个不同系统组成的统一体, 各系统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共同维持机体生命的存在, 只有进行系统的训练, 才能使生命系统得以持续发展。人体生命是不断进行氧交换的过程, 有氧运动是加强人体各系统功能, 促进机体氧交换吸收功能, 有氧锻炼是健身的基本途径。

四、结论与建议

人体运动是在人的意识参与下进行的有目的、有意义的活动, 是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合理地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相关观点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 将会更好地促进机体的健康。人作为一个整体存在, 运动锻炼的最原始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整体的协调统一。特别是随着现代经济发展, 人们生活的改善, 健康生活的理想状态要通过一定的人体运动才能达成, 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 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休闲娱乐健身体育项目才是我们追求的人体运动项目。

参考文献

[1]杨玉辉.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M].人民出版社, 2003年6月第一版.[1]杨玉辉.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M].人民出版社, 2003年6月第一版.

[2]吴晓伟.对人体运动的哲学思考[N].体育世界, 学术, 2010.7:98.[2]吴晓伟.对人体运动的哲学思考[N].体育世界, 学术, 2010.7:98.

药物开发和分析与自然辩证法 篇8

在药物的科学研究中,自然辩证法的原理对指导新药物的开发,药物的分析具有理论和实际指导作用。

1 新药物的开发

新药物的开发一直是药学领域的热门课题,这一工作带有相当大的开创性和挑战性,而要想在工作中事半功倍,并最终取得成功,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

1.1 科学选题

在科研中选题是关系到最终能否取得成果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在选题过程中:首先,要从社会需要出发,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是促进新事物出现和发展的源泉,因为只有是社会所需要的,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才有可能创造出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如新型抗生素的研究和在农药中除草剂和杀虫剂的研究一直是新药开发的热点。

其次,创新性原则:创新是推动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的法宝,是科教兴国的灵魂,也是国家民族振兴的灵魂,更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新药一定要力求“新”,是以前所没有的,如研制出一种新的流感疫苗,或是对已有药物进行改性,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进行充分的调研,减少工作的盲目性,避免没有价值的重复性劳动。

再次,必须以科学理论和事实为依据,不能异想天开,凭一时兴起,而要研制所谓的万能药,当然,我们都知道,根本就不会有包治百病的神奇药物,就像世界上根本不会有永动机一样。

最后,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客观条件,所具备的实验条件等等),当然这并不是说主客观条件不好或是实验条件恶劣就一定作不出好的科研成果,如当年居里夫人在简陋的小木屋里提取出了世界上第一克的铀和钋。

1.2 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新药的开发中,一定要以科学实验和科学观察为依据。比如在实际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模拟方法,它是现代科学的核心方法,对科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在新药开发中,凭借科学的实验,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活动,在短期时间内重复对象的活动,也可以强化对象,如在进行药物疗效评价时,可以利用动物进行实验,通过一系列的方法,使实验动物符合一定的病理情况:人们研制出一种新药时,常常用小白鼠作为实验对象,以获取在人体中的相应数据。

另外,假设和技术性的预测也常常能促进新药的开发,假设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为原理,对所研究课题的一种假设性推测和说明。技术预测是指人们在技术领域,利用已有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根据技术的过去和现状寻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并借此推测和判断技术发展趋势和未来状态。例如人们发现人体内病变部位一般来说温度比身体的其他部位要高一些,这样人们就可能利用温控材料,把药物包裹在温控材料中,在体内非病变部位药物并不释放,而当到达病变部位时温控材料熔化,药物被释放出来。通过这样的假设和技术预测,可以期待多种新制剂脱颖而出。

2 药物的分析

药物的开发和分析是密不可分的,在研制出一种新药时,首先要考虑药物本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就需要对药物进行分析,而药物分析的任务就是对药物(原料,制剂,制药原料及中间体等)进行检测和质控,以及药物在作用过程中所可能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的症状进行分析。当今科学的发展推动了药物分析的发展,药物分析正处于迅猛的发展时期。

新的药物分析理论、方法、技术迅速发展,具有高能量、高灵敏、高选择性的优点,如用液相-电喷雾离子化质谱法(HPLC-ESI MS),选择离子检测(SIM),可测定样本浓度范围每毫克ng级乃至pg级,为低浓度生物样本测定提供了新方法[2,3]。利用鲁米诺-H2O2-Cr(Ⅲ)化学发光体系测定药物试剂中的SD(SD—磺胺嘧啶是磺胺药物制剂中主要成分之一)该法就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宽的线性范围,并且操作方便,非常适宜对药物制剂成分的测定[4]。在示波极谱测定法测定螺内酯含量中,我们根据螺内酯是一种含有机硫的药物,可利用测定有机硫的方法测定,将螺内酯进行消解,使有机硫转化为硫酸根离子,然后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使之生成沉淀,而过量的钡离子可用铬酸钾标准溶液滴定,用交流示波极谱图形的变化指示终点,从而计算螺内酯的含量,其方法简便,直观,结果准确。

分析仪器由自动化、数字化、仿生化和计算机化并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如近红外光谱技术与计算机和光导纤维技术相结合,采用投射,散射,漫反射等光学检测方法,可不用化学试剂,不进行样品预处理,直接对颗粒状,糊状等不透明的样品进行分析,为药物生产过程质量的实时在线分析,过程控制和无损的药品质量鉴定提供了一个很有前景的分析技术。再比如色谱-光谱的联用技术――与紫外光谱联用(HPLC/DAD),与质谱联用(HPLC/MS),与核磁共振波谱联用(HPLC/NMR)。这些技术使高分离性能的液相色谱技术与能够获取丰富化学结构信息的光谱技术相结合,已成为药物微量杂质,药物降解产物,药物生物转化产物(代谢产物)的分析鉴定,组合化学产物的高通量分析以及天然产物的化学筛选等在内的现代药学研究领域中最强有力的分析工具之一。

药物分析测定对象,内容亦有很大的扩展如对药物晶型和构型研究,药物中存在的有关物质(含降解产物)结构研究,手性药物的分离分析,药物代谢研究,基因工程药物分析,复杂物资分离分析(含中药成分分析)。如在药物晶型研究中,胡昌勤[5]等报道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DSC和TGA等理化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条件得到的头孢替睉钠晶体。目前对手性药物分析主要采用HPLC和HPCE法用HPLC法拆分对应体并进行定量测定,可分为手性固定相法和手性衍生化试剂(CDR)法和手性流动相添加剂法[6,7]。

药物分析在现代药学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是越来越清晰,正如国内著名药物分析专家安登魁在他主编的《现代药物分析选论》书中预期的那样:哪里对现代药物分析的方法和技术运用得及时恰当,哪里就可能对新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药物的合理应用打开一个可喜而崭新的局面。

科学技术与哲学历来是密不可分的,科学技术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哲学对科学技术有指导作用。可以这么说,离开科学的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的科学是盲目的。唯物主义哲学,可以推动哲学的发展,目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工作将面临各种严峻的挑战,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科研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我们相信,随着现代药物分析的发展,未来药物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快,品种也会越来越多,新品种大量出现,形式也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摘要:药物开发、分析已成为药学领域的热门课题,选题的科学性,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分析方法、设备所选用的适应性,都直接决定了研究项目的成功与否。依据科学技术方法论,从选题、实验、观察、分析方法、仪器设备等方面阐明了在药学开发与分析中遵循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性。

关键词:药物开发,药物分析,自然辩证法

参考文献

[1]Aebll M.lynn Hicchemical approaches to herbicide discovery:Advancesin enzy me target identification and inhibit or design.Weed Science,1996,44:734-742.

[2]常雁,再帕尔,阿不力孜.串联质谱新技术及其在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药学学报,2000,35(1):73-78.

[3]陆益红,文红梅,李伟,等.HPLC-MS(TOF)F法测定人血浆中多奈哌齐的浓度[J].药学学报,2003,38(3):203-206.

[4]王金钟.利用鲁米诺-H2O2-Cr(Ⅲ)化学发光体系测定药物制剂中的SD含量[A].河南化学会论文,2002,D14:308-309.

[5]胡昌勤,李月微.头孢替辍钠的结晶性研究[J].化学学报,2002,37(4):275-279.

[6]彭清涛,胡文祥.药物对应体HPLC分离测定研究新近展[J].药学学报1,998,33(10):793-800.

八年制医学生自然辩证法教学探索 篇9

自然辩证法本是面向理、工、农、林、医专业一年级研究生开设的的一门公共必修课, 八年制医学生一般在第四学年开设此课。从学科性质来看,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 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线索, 研究自然界的辨证本性、认识和变革自然的辨证过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辨证关系。面向三年制硕士研究生的自然辩证法教学在我校已经开展多年, 八年制医学生与三年制硕士研究生的自然辩证法课程设置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学时少、学生年龄小、专业单一、教学效果要求高等, 所以八年制医学生的自然辩证法教学不可能照搬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模式, 只能在借鉴的基础上, 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

1 专题教学:贯穿自然辩证法教学的一条主线

与三年制硕士研究生相比, 八年制医学生自然辩证法学时要少得多 (我校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学时是60学时, 而八年制医学生的自然辩证法学时则只有36学时) 。在这种情况下, 放弃了按教材目录逐章讲解的方式, 而代之以专题授课。专题教学法是一种适合较高层次知识群体的反馈式教学方法。要保证专题教学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恰当的选题是关键。专题的选择不能为专而专, 而应紧紧联系教学大纲要求, 从整个学科体系出发, 围绕本学科的理论重点, 结合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重大实践问题以及当前社会上的一些热点、疑点问题精心选择, 使专题真正能够做到以点带面。经常选用的专题有:导论、历史上的自然观与自然科学、人与自然、科学方法的哲学思考、科学究竟是什么、社会视域中的科学与技术。篇幅限制, 仅以其中几个专题为例。

导论。导论课的任务不仅仅是帮助学生了解自然辩证法是什么, 更是要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 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塑造同学们学习自然辩证法的主体性意识, 这是自然辩证法教学中第一堂课的核心旨趣”[1]。教学经验表明, 第一次课往往是决定一门课后期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学生对所学课程以及对授课教师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在第一次课上就已奠定。而要想抓住学生的心,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 第一堂课的教学就不能忽视学生的实际, 包括他们的学科背景、关心的问题以及理解接受能力等。基于此种认识, 课堂上, 尽可能精心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或事来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哲学与医学科学研究的关系。医学史上的案例虽然经典, 但在学生那里总会有一定的距离感, 而通过挖掘现代社会, 特别是本校一些优秀医学科研人员的科研经历和科研体会, 更容易在学生那里产生共鸣。

历史上的自然观与自然科学。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在二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恩格斯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态度, 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 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2]。我们以如何理解恩格斯的这段话引出本专题。通过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自然观以及同一时期的自然科学特别是临床医学发展特点的学习, 学生对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辩证关系有了更为系统全面的认识, 意识到到临床医学从古代的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到近代的生物医学模式再到现代的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 其深层原因其实是一种人类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在学习本专题之前, 大多数学生对恩格斯的断言感到费解, 甚至有学生认为这不过是哲学家们的一厢情愿。学习之后, 学生们有了很大变化, 对哲学这门古老的学科油然而生一种敬意。

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并不陌生的话题, 但多少有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特别是不知道与自己将来的职业有何关系。从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两个层面来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人类不应该把自然看作是征服的对象, 更应该把自然当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不仅要利用和改造自然, 更应该考虑如何去保护自然,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通常一提到破坏生态, 人们就习惯于把矛头指向工业污染、滥砍滥伐、滥捕滥杀等人类行为, 但破坏生态的行为其实远不止这些, 就医学领域而言, 当前医疗资源的浪费、医疗废弃物的不当处置、医学干预引起的性别比例失调等都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为了增强教学效果, 在观点讲授中还穿插了一些具有强烈震撼力的经典视频、图片, 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认识到当前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 临床医生却不仅仅是对患者负责, 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负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2 辩论讨论:彰显自然辩证法主体性教学的主渠道

与三年制硕士研究生的大班授课不同, 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的自然辩证法教班规模较小, 这就使得在硕士研究生课堂上无法进行的辩论讨论可以在八年制课堂上展开。八年制医学生是一个思维异常活跃、参与意识极强的群体, 经过近四年的大学教育, 这些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 在信息的获取、问题的理解以及观念的形成上极具自主性。所以, 只要教师对辩论讨论把握得当, 很容易就能调动起他们的参与热情。以问题引发课堂辩论、讨论的最大优点就是: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能很好启动学生思考、分析、整合、选择、判断的积极性并提高他们的相关能力;增进教与学的互动, 提高教学的时效性与质量”[3]。

组织好课堂辩论讨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选择好辩论讨论的论题。论题一方面应当结合课程学习要求, 根据课程进度来选取;另一方面应当结合学生的学科专业和社会热点问题。论题设计与学生的专业背景联系, 有助于引导学生从自身专业出发深入讨论问题。与三年制硕士研究生的多学科背景不同, 八年制医学生的专业背景全部为临床医学专业, 这方便授课教师尽可能联系临床医学发展实际来有针对性的设置问题。如在讲授历史上的自然观与自然科学时, 让学生讨论自然观在历史上对中、西医产生的不同影响;在讲授科学究竟是什么的时候, 让学生辩论中医学是否是科学的问题;在谈到科学技术发展模式时, 让学生结合中西医的历史发展尝试从不同角度来回答“李约瑟难题”;在讲到科学技术与社会部分时, 联系到“医乃仁术”的医学人文精神以及医学的现代价值等问题。由于自然辩证法的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均可以与医学相结合,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尽量启发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来思考和解决医学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成功的辩论讨论离不开精心的教学环节设置。以“中医是否是科学”这一问题的辩论为例, 在将有关科学究竟是什么的基本观点讲清楚之后, 教师抛出“中医是否是科学”这一充满火药味的社会热点话题, 并提供有关参考文献, 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形成论点和论据。在下一次的课堂上, 正方同学代表与反方同学代表组成辩论队阵容, 以辩论赛形式就该问题展开激辩, 而其它的同学也可以随时加入到辩论之中。八年制医学学生的专业课程以西医为主, 但也有一些中医课程, 许多同学出于对中医的疗效、兴趣甚至是民族情感, 无法接受中医不是科学的观点;而有些同学则从中医的不可检验、不可重复等特点来反驳中医是科学的观点。对于这样一个颇有争议的开放性话题, 最后的点评对教师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在点评环节, 教师的立场并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教师应指出学生在辩论中暴露出来的一些思想疑点、混乱和误区, 并对其进行澄清、解释;之后, 教师要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进一步提出问题, 将同学们对该论题的思考引向深入。比如在对该论题的辩论进行点评时, 提醒学生应充分结合科学的本质及标准, 请学生思考:中医是否满足科学标准?如果不满足, 是否可以通过坚持有所谓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的区分来为中医的科学性辩护?是否能够容忍科学有双重标准?科学的标准是静止的还是变化的?虽然大多数同学之前并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 但一经教师提出, 他们马上就意识到要回答中医是否是科学, 这些深层的问题是必须搞清楚的。带着这些新问题, 学生在课后又进入新一轮的自主学习之中, 而关于中医是否是科学的讨论也就从课堂内延伸到了课堂外。

3 创新素质培养:开启自然辩证法教学的又一功能

在八年制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中, 创新素质是一项重要内容。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哲学课, 人们往往只看到它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功能, 却忽略了它蕴含着创新素质教育的丰富资源。作为一门介于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从哲学的视角去理解科学技术。经过细心挖掘, 在自然辩证法教学的许多环节上渗透了对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

第一, 充分利用医学史资源,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医学史是医学生专业课学习中的一个盲点, 其直接后果是学生不知道知识是怎么来的, 缺乏对科学技术创新性的理解。针对专业教育的这一弊端, 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 把医学史上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典型思想恰如其分地穿插进自然观、方法论和科技观各部分的教学之中, 既辅助讲解了原理, 同时在学生头脑中开启了理解医学的新维度——历史的维度、发展的维度、创新的维度, 使之意识到医学大家之所以能取得卓越功勋, 不是因为他们有超越于常人的智力, 而是因为他们在认识自然界、解决问题时始终保持了一种不甘于因循守旧、照搬照套而积极求新求解的精神状态。鲜活的经典案例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和号召力, 激发了他们要沿着前人足迹积极探索, 把科学研究推向前进的创新意识。

第二, 凸显医学科学的可批判性, 鼓励学生创新的勇气。

科学需要创新与科学知识的可批判性联系在一起, 正如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所说的:科学具有可证伪性, 科学理论是可错的[4]。要鼓励学生创新的勇气, 就要让学生对科学本身的可批判性有一个深刻认识。这一任务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专业教学中很难实现, 因为学生在专业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都是目前为医学界所公认的, 它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就是这些知识就是真理, 将永远免于被质疑和批判。这种观念显然不利于学生用批判创新的眼光来对待现有的专业知识。针对这一问题, 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特别注重对科学的可批判性质的揭示, 围绕西方科学认识论中的有关内容, 从哲学的深度来剖析科学的本质, 力求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相对清晰的科学的形象:自然科学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体, 逻辑性、经验性和社会建构性是自然科学的本质特征;“归纳问题”的存在以及自然科学的社会、心理特征决定了自然科学的可错性, 可错性是自然科学内在本性的一部分。

科学的可错性观念对学生既有的科学观念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在领悟并真正接受了这种新观念之后, 他们对于书本知识的敬畏感减少了, 代之以一种更加理性审慎的态度和一种不盲从权威的创新勇气。

第三, 重视科学方法论教学,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科研方法是科技创新的工具, 科学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内容。科研方法对于八年制医学生们并不陌生, 医学科研方法本身是他们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为了不至于把方法教学搞成无意义的重复, 在教学研究中对两种方法教学进行了仔细分析, 结论是两者之间可以互补:医学科研方法教学强调的是方法的工具性, 科学方法论教学则更强调对科学方法内在本性的揭示。方法论在具体医学科研领域的运用, 科学方法论教学讲不过医学科研方法教学;但作为一种哲学反思, 科学方法论的优势体现在它提供了一种工具视角之外的, 看待方法的新视角, 即批判性视角, 其深刻性是医学科研方法教学难以企及的。讲授得当, 科学方法论教学可以起到补充、深化医学科研方法教学的作用。所以, 在科学方法论教学中, 尽量突出方法论教学的哲学特色, 把各种科学技术方法归入基本的认识方法范畴和基本的科学研究逻辑中进行全面审视和论证, 深刻揭示各种方法自身的特性, 其优势和内在缺陷。对科研方法的这种深度哲学分析很大程度上启发了学生的头脑, 改变了学生对于科研方法的一些成见, 于无形中深化了学生对方法的理解, 提高了他们驾驭方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道进.从“是什么”到“为什么”——自然辩证法第一堂课的教学方法[J].重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4) :129.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533.

[3]兰礼吉.八年制医学生医学伦理学案例教学析要[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科版) , 2007 (3) :37.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自然辩证法 篇10

一、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 自然辩证法简介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门类, 它研究的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某一具体规律、科学技术某一学科发展的特殊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中具体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1]。它吸取了历史上自然观的精华, 摒弃了旧自然观的糟粕, 研究和认识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科学图景及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特征和规律, 并研究和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1]。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和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想象来考察, 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其成果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1]。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是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理论体系[2]。科学技术方法论对社会认识实践具有重要的自导意义, 唯物辩证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系统阐述了我们在实践中所用的方法、技术和逻辑过程。

(二) 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指导意义

恩格斯指出:“一个名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哲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并通过他的发展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度, 需要一个正确的哲学理论来指导我们进行研究, 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提供这一整套理论, 要求我们要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自然辩证法

(一) 工程项目管理

“项目”一词越来越多地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定义很多, 国际标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质量指南 (ISO10006) 》定义项目为:“由一组有起止时间的、相互协调的受控活动所组成的特定过程, 该过程要达到符合规定要求的目标, 包括时间、成本和资源的约束条件。”

“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 通过一个临时的、专门的柔性组织, 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 以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实现项目的目标[3]。

工程项目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典型的项目类型, 是项目管理的重点。工程项目的对象通常是有着预定要求的工程技术系统。项目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它由许多子项、分项和工程活动构成, 项目管理必须包括整个系统的管理。完整的项目管理工作过程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反馈等。项目管理应该包括全部的管理任务, 有工期、费用、质量 (技术) 、合同、资源、组织和信息等的管理。

(二) 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

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方法就是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出发, 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 综合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 以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

系统方法的一般步骤:阐明问题→目标选择→系统方案→系统分析→系统选择→决策→实施计划。系统方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并将给工程项目管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4]。

1. 系统方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内在要求性

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系统性、产品固定性、成果的不可挽回性、体积庞大、操作空间有限、技术复杂、规模宏大等技术经济特点, 从而对立项的正确性和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每个工程项目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包括许多的子项目, 也包括管理项目的人———管理者。工程项目管理者的素质, 包括政治素质、技术素质、经营素质与方法等, 是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的主导因素。

(1) 现代项目管理具有特征:“1) 项目管理理论、方法、手段的科学化。这是现代项目管理最显著的特征。现代项目管理吸收并使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 具体表现在现代管理理论的应用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行为科学等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现代管理方法的应用;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最显著的是计算机的使用。2) 项目管理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由于现代社会对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 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 规模越来越大, 越来越复杂, 需要职业化的项目管理者, 这样才能有高水平的项目管理。3) 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项目管理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复杂的工作, 要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多, 使得项目管理日趋国际化。”[5]

(2) 工程项目管理过程的内容:包括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等。

项目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工作, 在某一工作区域内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 都会对另一个工作区域产生影响。这种内在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很明确的、可以把握的, 也可能是不确定的、难以把握的。由于存在这种内在的相互作用, 所以需要管理者对各种项目目标进行权衡。在各种管理中, 要有整体和全局观念。任何一个子系统、子项目都不能脱离整体, 一旦脱离整体, 其组织就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2. 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系统方法

系统不仅是整体的, 也是开放的。系统的内外部环境也会影响到管理者对项目的管理。如何处理系统的开放性问题, 管理学中的SWOT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工具, 其哲学依据就是开放性原理。SWOT是在进行项目选择时最常见的对项目优劣进行分析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左右框代表内因, 上下框代表外因;Ⅰ、Ⅱ代表积极因素, Ⅲ、Ⅳ代表消极因素。框内内容表示: (1) 上边的Ⅰ为内部积极因素, 即自身优势 (Strength) ; (2) 左边Ⅱ为外来积极因素, 即外部机会 (Opportunity) ; (3) 下边Ⅲ为外来消极因素, 即外部威胁 (Threat) ; (4) 右边Ⅳ为内部消极因素, 即自身劣势 (Weakness) 。

在承接一个项目之前, 以项目团队为中心进行SWOT分析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理性, 减少决策的失误。其方法是: (1) 列出团队自身的优势以及如何充分地发挥这些优势, 并填入Ⅰ。 (2) 列出该项目提供了什么外来机会以及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机会, 并填入Ⅱ。 (3) 列出可能影响项目成功的威胁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威胁, 并填入Ⅲ。 (4) 列出团队自身弱势以及怎样将影响降至最小, 并填入Ⅳ。

SWOT方法就是如何利用内部的变化去适应外部环境。项目目标要能实现, 就必须发挥优势克服劣势, 抓住机遇避免威胁。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事物质和量的统一体现在“度”的范畴里。“‘度’是一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话动范围。辩证法认为, 事物矛盾双方的比例、事物发展的过程.都是有‘度’的, 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 它能保持事物的稳定状态, 维系事物特定的质。此时, 事物总体上处于协调、稳定、有序的和谐状态。”[6]协调是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要取得一个成功的项目, 协调具有重要的作用。

协调可以使矛盾的各个方面居于统一体中, 解决它们的界面问题, 解决它们之间的不一致和矛盾, 使系统结构均衡, 使项目实施和运行过程顺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项目经理是协调的中心和沟通的桥梁。在整个项目的目标设计、项目定义、设计和计划、实施控制中有着各式各样的协调工作。

三、结语

工程项目由于诸如市场条件越来越苛刻, 项目变得越来越大, 行业变化速度加快等原因, 越来越需要更专业、更高级、更系统地进行管理, 自然辩证法对项目提供了重要的管理理论基础。运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 来指导我们工程项目管理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自然辩证法贯穿在我们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方法就是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出发, 从系统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 相互作用中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项目管理,自然辩证法,系统方法

参考文献

[1]赵修渝.自然辩证法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1.

[2]沈杨.软件工程中的自然辩证法[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6) .

[3]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俞慧玲.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J].水路运输文摘, 2005, (2-3) .

[5]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上一篇:体验乡村生活下一篇:垂直分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