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语的来源

2024-07-28

习语的来源(精选十篇)

习语的来源 篇1

一、英语习语

习语是由固定的词组和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模块”,汉语称其为“熟语”,包括成语、谚语、典故、俗语等。这些“语言模块”一般是不可拆分的整体,它们是人民群众从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智慧的结晶凝聚了人类共同生活的感受,也沉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1]

二、习语反映的相关民族文化特征

(一)美国的霸权主义

美国对付弱小国家的根本方略就是实施霸权主义。“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意思是“轻声说话,手拿一根大棒”来源于西非黑人英语。罗斯福在一次会上谈论美国的对外关系时说 :“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轻声说话,手拿一根大棒,你就能征服四方)。

这就是人们熟悉的“大棒政策”。[2]

(二)美国文化的包容性

美国是一个独特的移民国家,文化特征呈现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也正是因为美国接收了来自欧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宗教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所以才融合了各国的文化,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新文化”。英语中有很多的习语都来自外来语,比如说“tofu”(豆腐)一词就是美国人采用直译的方式翻译的中国食品,还有“Dutch courage”(酒后之勇)。据传,古荷兰人在上战场之前,常常会通过大量饮酒来提升自己的胆量,只是酒力一过,便溃不成军。[3]

(三)“狗卫士”主义

在英美国家,狗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视为人类的好朋友甚至是家庭中重要的一份子。法国作家玛丽·诺埃尔所著故事集中,有故事说上帝造出的第一只狗,不甘于在世上只是吃喝拉撒和生息繁衍,苦苦哀求上帝造出它的主人来以服侍、伴随左右,于是上帝才造出了人。由此可以看出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狗是为主人的存在而存在的。所以英语中有很多与“狗”有关的习语都含有褒义,比如“you are a lucky dog”意思是“你是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意思是“凡人皆有得意日”;还有“love me , love my dog”意思是“爱屋及乌”。

(四)富于宗教色彩的英美文化

英美国家的人大多数都信仰基督教,西方人固有的观念就是上帝创造了人,上帝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神圣万能的,有很多习语都和上帝有关。例如“My God”(我的上帝,天啊);“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God blesses you”(愿上帝保佑你)。

(五)美国梦的价值观

在美国人的心目中,人人都是自由和机会均等的,无论一个人有多么贫穷,社会地位多么低下,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会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甚至是当上总统,他们推崇个人奋斗精神。在美国作家霍雷肖·阿尔杰的小说中,描写了很多普通青年通过努力奋斗,最终实现梦想的故事,因此作者的名字也就成了美国梦的代名词。

三、思考与讨论

以上就是在介绍英语习语来源的基础上探讨的英美的文化特征,那么在实际的交流运用当中,应该如何准确的理解英语习语是值得我们思考与讨论的,这里给出的三点意见,仅供参考。

(一)不要望文生义

东西方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些英语和汉语的字面意思虽然看起来是相同的,但各自却隐含着不同的意义。例如“break the ice”(打破僵局、打破冷场);“face the music”(勇敢地面对困难,接受责罚或者挨骂)。

(二)要熟知英美人士的风俗习惯

西方人爱狗是出了名的,比如“you are a lucky dog”意思是“你是幸运儿”就体现了这一点。“龙”是中华民族“吉祥和至高无上的皇权”的象征。然而,在西方dragon(龙)是一条拖着长尾巴,全身长满鳞片,口中喷火,有双翼的巨大蜥蜴,是一种令人生畏的动物,象征着巨大的邪恶势力。[4]

(三)要了解英美人士的思维模式

由于中西方人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对于同一事物也许就有着不同的客观评价,比如“as mute as a fish”(噤若寒蝉),显然在西方人的心目中,鱼才是安静的动物。还有“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英国是岛屿国家,水资源丰富,因此,在英国人心目中,水并没有什么宝贵的。

四、结束语

习语的来源 篇2

比喻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将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取其相同之类进行比较,将平实的语言赋予审美意义。它主要用于揭示事物的特征,使语言形象,具体生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启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比喻结构的修辞分析首先是结构成分的分析,包括基本成分的确定、成分的特点与功能分析。比喻在结构上有:本体,喻词,喻体。在英语修辞格中,比喻主要有两种——明喻(simile)及暗喻(metaphor)。明喻是常用as或like等词将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明喻的表达方法是A 像B。例如:marriage (tenor) is like (comparative word) a beleaguered fortress (vehicle).暗喻是一种比喻,一种事物隐喻另一种事物。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比喻的主体 (tenor) 和喻体 (vehicle) 之间不用as,like,than,as if这类比喻词作为媒介。例如:He is a walking dictionary. 他是一本活的百科全书。这一特点也是暗喻和明喻 (simile) 区别所在。

二、常见英语明喻形式

1. 本体+as+喻体

He looked at me with an air of surprised disappointed,as a colonel might look at a private whose bootlace were undone. 他带着一种吃惊的,不以为然的神态看着我,就像一位上校看着一名没系好靴带的列兵一样。这句话传神地刻画出校长对我这位求职者傲慢自大,不屑一顾的神情。这句话中的比喻词是as。

Light as a breeze,soft as a cloud. 轻盈如微风,柔软似白云。

这则广告中两个明喻的运用,将衣服的质感和穿着的舒适感体现出来,给我们具体形象的概念,易为大众所接受。

Death may be as heavy as Mount Tai or as light as a feather. 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将死亡比喻成泰山和鸿毛,形象生动地给予后人启示——人总有一死,死后是让人纪念还是遭人唾弃,还得看生前的表现。新颖生动的比喻道出了英语语言的独特特征。

2. 本体+介词like+喻体

Her face was pale and yet as lustrous as marble. 她的脸色苍白而带光泽,仿佛大理石似的。

Good coffee is like friendship,rich and warm and strong. 好咖啡像友谊一样,浓郁、温暖而强韧。

这句话把咖啡比喻友谊,用了明喻 (simile)。这是一种修辞技巧,本要描述某个事物,却要以另一种事物做比喻,以烘托其特质。

用于含明喻的成语用like 结构如:like a duck to water 如鱼得水。like a hen on a hot griddle像热锅上的蚂蚁。like a cat in a hole瓮中之鳖。

3. A be to B (本体) what / as C be to D (喻体)

what / as之前的句子是主体,其后的句子是喻体,两词在此作为连词,意为“好比,犹如” to 是介词,意为“对于”。整个句型的意思是“A 对于B就好像C对于D。

例如:Reading is to the mind what exercise is to the body.

阅读之于思想,如同锻炼之于身体。两者的关系就这样串在一起,深刻地阐明了某个道理。

4. 本体+as if / though+(从句)喻体

The first time I read an excellent book,it is to me just as if I had gained a new book. 起初我读到一本好书时,我认为它是我的良师益友。

I felt as though the ground were slipping beneath my feet. 我感觉大地似乎在脚下移动。

He speaks English as if he were an Englishman. 他说起英语来好似一个地道的英国人。

以上例句通过明喻将毫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加以联系,由一本书联想到良师益友,将自己的感觉联系到大地移动,讲英语联想到英国人,由静及动,触动读者的联想,起到了独特的效果

三、常见英语暗喻形式

1. 主体与喻体皆为无生命体物质

如在结构喻体+of 体中。

When the curtain fell,there was a storm of applause. 当帷幕落下时,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将掌声比喻成暴风雨的场景,鲜明活现掌声的声大而急。

After his first novel came out,the writer received an avalanche of letters. 第一部小说问世后,作者收到了大批的信件。将信件比喻成雪崩的场景,化静态为动态,具体形象地向读者展示信件之多,让人应接不暇。

2. 主体为生命体物质,喻体为非生命体物质

例如:His followers melted away at the first sight of danger. 一旦看到有危险,他的追随者全部都离他而去。

His anger evaporated. 他的气消了。

上文例句中His followers 具体的生命体被当作无生命的物质snow 来体验融化的过程,使得melt away 有了新的喻意。evaporate 本用于水汽的蒸发,在此同 melt away,被赋予了隐喻含义。

3. 主体为非生命物质,喻体为生命体物质

例如:The year 2015 witnessed great changes in china. 2015年,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witness 动作的实行者,在一般情况下是人,而这里变成了抽象的名词 2015年,因而witness 被赋予了隐喻含义。

四、习语来源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习语的发展和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英语习语主要以比喻性词组、俗语、习惯用语、谚语呈现。其形式简单,语义精辟,渗透着浓郁的西方文化。适当在口语或书面语中应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习语来源概括起来主要有:去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趣的历史事实或传说、一些经典著作如“圣经”等历史故事或事件。如:burn ones boats。原指古罗马朱力斯·凯撒大军乘船越过Rubicon 后就将船烧掉。以此向士兵指明后路已断。现在借用指不留后路,下定决心干到底。又如源于神话故事或传说,如“rain cats and dogs”,传闻猫对天气有很大的影响,驾暴风雨的巫师会化为猫身,而狗是风的信号,他们都是雨神的随从。因此该表达解释为下倾盆大雨。又如:“at the eleventh hour” 出自圣经,讲的是在11点钟进入葡萄园的雇工,即使只劳动一个小时,12点钟发工资时和11点钟之前进葡萄园的员工工资一样,用来暗指11点钟是最后时刻,但是还来的及。

英语的习语是英语使用中最普遍、表达力最强、文化蕴含最丰富的一部分,是英语语言中的精华。其对学好英语,流利地道地运用英语有深远的意义。

英语习语的特征探析 篇3

1 英语习语本身的特征

习语是英语词汇中最活跃且富于趣味性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是口语中使用率较高的语言部分。它的使用既幽默又风趣, 从而为其语言、文章等增辉添色。它包括成语、歇后语、谚语、俗语、俚语及格言等多种语言形式[1]。它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习用性

习语的习用性是它最基本的特征, 是指习语广泛地被英、美国家人们所沿用, 且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的特征。如: Faith will move mountains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to be on thin ice (如履薄冰) ;play cards close to one’s chest (保守秘密) ;plain sailing (一帆风顺) ;to add fuel to the fire (火上加油) ;cut off one’s nose to spite one’s face (为了泄忿反而害己)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 ;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 。虽然有些习语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成为陈词滥曲, 有些也失去了它们存在的特定的文化氛围, 但是, 由于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具有特有的含义, 至今仍得到人们普遍的使用。

1.2 完整性

习语的完整性是指习语必须作为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来运用的特性。虽然, 习语的形式有词、词组、短语、句子, 但是它的各个组成部分, 即词与词之间是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 也不能被孤立地分开、截取使用的。也就是说, 习语的含义并不像普通词组或句子一样是简单的各个词义的叠加, 而是所有的单词在一起构成一个独特的完整的意义。如:to laugh off one’s head (笑掉大牙) ;on the carpet (受训斥) ;be/feel under the weather (感觉不舒服/生病) [2];beat generation (迷惘的一代)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两鸟) ;stick in one' s throat (哽于咽喉、难于启齿) ;take tea with somebody (狭路相逢) [2]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one (恩将仇报) ;turn the table (转败为胜) 等。所以理解习语要掌握它的完整的含义, 而不能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

1.3 固定性

习语的固定性又是指习语的词、形式、结构和意义都是固定的, 不能被更改、替换, 这一点与中国汉语的成语是一样的。即使是同义词, 或者说替换后从其它角度讲是合法的也不行。例如:不能把rain cats and dogs[2] (倾盆大雨) 改成rain dogs and cats或rain a cat and a dog 等形式。也就是说习语中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是固定的, 是不容更改或替换的, 否则会出现词不达意或与原义相去甚远、大相径庭, 甚至啼笑皆非的结果。再如:out of question (毫不疑问) 与out of the question (不可能) ;in front of (在…的前面) 与in the front of (在…的前部) ;at sixes and sevens (乱七八糟) 不能说成等。

但是习语的影响有时是非常大的, 在实际生活当中, 为了增强文章或者语言的幽默与趣味性, 人们又常常创造一些来自于习语又有别于习语的仿化习语。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to be avoided (处于危险中的朋友是为众人所躲避的朋友) 来自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见真交) ;not so loud, you fool ---people have ears (别人会听见的) 来自于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 ;all roads to Venice (评论欧洲国家1980年威尼斯会议) 来自all roads lead to Rome.

2 英语习语的文化特征

英语习语是在英、美传统文化土壤中形成并被历代传承下来的英语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以幽默、风趣的笔调来记载、传承、反映、考证、甚至可以重现英、美国家的民族文化, 包括传统的民族价值观、世界观、民俗民风、宗教、民族心理文化等[3]。它是指英语语言中结构上固定, 语意、语法上完整, 功能上以独立的单位来运用的词、词组或句子。由于它的产生受特定的地域文化色彩的限制, 且蕴涵有丰富的文化信息, 所以对于习语的认识往往不能只从其各个组成部分或只从字面意思上来推断。例如:

a fine pretty kettle of fish好一锅鱼 (字面意思) , 一团糟 (实际意思)

Pandora’s box 潘多拉的盒子 (字面意思) , 灾祸之源 (实际意思)

Heads will roll 头要滚了 (字面意思) , 有人要倒霉了 (实际意思)

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有其他的鱼要炸 (字面意思) , 有别的事要干 (实际意思) [4]

know the ropes 知道绳子 (字面意思) , 内行, 懂得秘诀 (实际意思) [4]

由以上例子看出, 尽管对习语中的每个词词义人们都非常熟悉, 但是如果单单从字面的简单叠加来理解习语的深层含义或真正的引申含义却是行不通的, 甚至会与原意相去甚远、大相径庭。这是因为在英、美特定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英语习语形成了它特定的文化内涵。具体地说英语习语主要有以下文化特征。

2.1 传统习俗

在英国,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man’s best friend) 。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 大部分都是褒义。在英语习语中, 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 a lucky dog (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Old dog will mot learn mew tricks (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 “累极了”是dog-tired。

在西方的传说中, 蝙蝠是一种丑陋、邪恶的动物, 人们总是把它与罪恶或黑暗势力相联系, 特别是vampire bat (吸血蝙蝠) , 更是令人感到恐惧。含有bat的习语有: as blind as a bat (半瞎的, 愚蠢的) ;as crazy as a bat (疯狂的) ;to have bats in the belfry (痴人说梦) 等[4], 它们都具有明显的贬义.

2.2 生存环境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 英国人常要与海洋打交道, 因此, 英语中有很大一部分习语与航海或海洋有关。如to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 (进退维谷) ;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 (当期望实现的时候) ;in full sail (全力以赴) ;to lower one’s sail (认输, 甘拜下风) ;to miss the boat (错过机会) ;Smooth water runs deep (大智若愚) 等。

2.3 历史典故

英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 意义深远, 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Achilles' heel (唯一致命弱点) ;meet one's waterloo (遭到惨败) ;Homer sometimes nods (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all Greek to me (一窍不通) ;Uncle Tom (逆来顺受的黑人)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 等[6]。

2.4 宗教信仰

英美等西方国家信仰基督教, 宗教在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因而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了语言文化领域。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语语言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6];Go to hell (下地狱去) [6];Bible oath (庄严的誓言) ;the writing on the wall (凶事的预兆) ;as old as Adam (极古老的) ;a lion in the path (拦路虎) ;Tower of Babel (通天塔) 等。

因此,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如果我们对英语习语的这些自身特征和文化内涵不了解, 则可能在我们翻译、理解和交际中造成许多障碍。尤其是习语在体现语言的文化和含义方面, 比其他语言成分更具典型性, 学习者在不理解习语的实际意义的情况下, 往往容易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 从而造成理解错误, 交际失败。作为语言工作者, 我们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

摘要:习语是英语语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有传承、记载、反映英美文化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广泛地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准确地理解和翻译习语有别于一般的英语学习, 因为言简意赅且形象生动的习语不但有其独有的自身特征, 而且还受到英美传统文化的孕育和制约, 因此, 它有带有深深的不可分割的文化的烙印。

关键词:习语,特征,文化

参考文献

[1]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 (论文集)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王福祥.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4]林明金.简明英美语言与文化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5]秦秀白.当代英语习语大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论英语习语的汉译 篇4

关键词翻译,习语,民族色彩,文化人

一、引语

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以长期社会实践为基础,创造出很多固定不变的短语,这就形成了习语(idioms),即习惯用语。习语是语言的精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汉语相同,经过长期发展,英语中也含有大量的习语。习语是劳动人民社会和历史经历的典型表达,在英语语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广义的习语包括:固定短语﹙set phrases﹚,谚 语﹙proverbs﹚,俗语﹙sayings﹚,隽语或称讽刺性短诗﹙epigrams﹚,俚语﹙slang expressions﹚,口语惯用语﹙colloquialisms﹚,引语﹙quotations﹚以及歇后语﹙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简明广泛,生动易懂,众多的特点使习语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语言形式。习语带有强烈的民族和地方色彩,而且集中表现了多种修辞方法。以“call a spade a spade(说话直截了当)”为例,可以总结出习语的几个主要特点:1、由一个以上的单词组成;2、字面意思并非习语的真正含义;3、习语中的单词不能用其他单词代替;4、有强烈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英语习语是英语国家劳动人民的产物,大部分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还有一部分保存在各类文字资料中。其中,习语最丰富的要数圣经了。如:the apple of the eye 掌上明珠;hole and corner 偷偷摸摸;kick against the pricks 以卵击石;no respector of persons 一视同仁;a dead dog 废物;eye for eye,tooth for tooth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莎士比亚作品是英语习语的第二个主要来源,如:bay the moon 对月亮吠叫;murder will out 纸包不住火;strange bedfellows 同床异梦;love is blind 爱情是盲目的。伊索寓言也包含着丰富的习语,如:blow hot and cold 朝三暮四;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披羊皮的狼;cry wolf发假警报。

二、英语习语汉译方法

(一)直译

直译法是指在目标语中寻求和源语信息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首先是意义和语言结构的对等,其次是暗指和表达上的对等。直译可使读者更深刻的理解源习语,同时也丰富了汉语表达形式。如:“条条大路通罗马”,“特洛伊木马”等经过直译的英语习语已被中国读者所接受并成为汉语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讲,一个英语习语的形式和意义与汉语中某习语相同或相似,就可以用直译法翻译。如果读者能接受源习语的暗指和形象,那就再好不过了。如Laugh in one’s face 当面嘲笑;a cat has nine lives 猫有九命;faith will move mountains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pride goes before a fall 骄者必败;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建成非一日之功;well begun is half the battle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二)意译

意译法是指译者在受译语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以求译文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相似的方法。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相矛盾而不宜采用直译法处理时,应采用意译的方法。假如“take a French leave”被直译为“像法国人那样离开”,不熟悉相关背景知识的外国读者将不知所云,实际上,十七世纪时,在法国有一个风俗习惯非常流行:客人不道别就离开了。所以这个习语的翻译应当是“不辞而别”。还有:she likes to rubber-neck 她爱东张西望;to bring down the house 全场喝彩; to show one’s clean heels 逃之夭夭;as greedy as a wolf 贪得无厌;to start a hare话离本题;plain sailing 一帆风顺。

(三)直译加注

有些习语用直译法翻译时,中国读者不明白其寓意,用意译法翻译时,原文的形象和风格又会丢失。这种情况下,用直译加注法,译者不但能够清楚的呈现原文的含义,形象及风格,同时可以表达出其中暗含的意思。如:crocodile tears 鳄鱼眼泪——假慈悲;a Judas kiss 犹大之吻——背叛行为;sour grapes 酸葡萄——阿Q精神;tower of ivory象牙塔——世外桃源;the fifth column 第五纵队——间谍;Sphinx’s riddle 斯芬克斯之谜——难解之谜。

(四)意译加注

习语汉译时,在必要的情况下,译者可以提供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解释,这样就能加深读者对习语的理解。

如:throw in the sponge 认输,投降(注:若拳击运动员的副手把擦身用的海绵抛向空中,表示认输,因而不进行下一轮);pour oil on troubled waters平息风浪,息事宁人(注:传说航海遇到风浪时,若把油倒进海里,可平息风浪)。

(五)代换法(借用习语翻译法)

代换法是指译者使用目标语中已有的习语来翻译有关的英语习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源习语中的形象与汉语风俗习惯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假入直接翻译,源习语的寓意很难理解,可能还会引起其他的联想。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代换法来翻译。如:as lean as a rail 骨瘦如柴;as red as a rose 艳若桃李;as clean as daylight 洞若观火;diamond cut diamond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he cries wine and sells vinegar 挂羊头,卖狗肉;he robs Peter to pay Paul 拆东墙补西墙;kill the goose that lay golden eggs 杀鸡取卵;all shall be well,Jack shall have Jill 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使用代换法时,译者必须注意一个前提,即在译入语中选择的不能是指历史人物,事件和其他具体事物的词,如“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不能译为饿“说曹操,曹操就到”,因为读者可能会问是不是在外国也有叫曹操的人物。

(六)直译加意译

这种方法能保持原文的隐喻形象并清楚表达习语的寓意。由于习语的特殊性,译者必须重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法。如:laugh off one’s head 笑掉了牙;break the earth 破土动工;every flow has its ebb 潮有涨落日,人有盛衰时;there is no rose without a throne 玫瑰中生刺,乐中心有苦;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滚石不生苔,转业不聚财。

三、结语

浅析英汉习语的差异 篇5

关键词:英汉习语,对比,基本特征,共性与差异

习语 (idiom) 是一种固定的、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语言要素 (V.H.Colins) 。习语是任何语言和文化的精华,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习语运用得当, 能使语言丰富多彩, 增加表达力度。广义地说, 习语不仅仅指的是固定的短语、谚语, 它还包括一些俗语 (colloquialism) 和俚语 (slang) 。任何历史悠久的语言都有极其丰富的习惯表达, 汉语和英语更是如此。一方面由于中西方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英汉习语存在很大的差异。另一方面作为语言的特殊成分, 习语有其自身的基本特征。下面就从英汉对比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英汉习语的异同。

1. 习语的范畴

习语是在语言的使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的表达方式, 具有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凝练和含义丰富等特点。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 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习用的, 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长期以来, 习语并没有一个严格科学的定义, 就其广义范围来说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俚俗语等。英语里把这类现成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称为idiom或set phrase。但目前汉语成语也翻译成idiom, 所以idiom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2. 汉英习语差异

2.1 文化背景差异造成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差异

颜色词为不同语言或文化共有。但由于人们对客观世界有其独特的认识和态度, 有其独特的审美观念, 故可以产生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红” (red) 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用来代表喜庆、吉祥、革命, 如“红红火火”、“又红又专”、“心红志坚”、“红光满面”, 而在英语国家则表示“愤怒、气愤、残忍、灾难、烦琐”之意, 如:be in the red (负债) , catch somebody redhanded (当场抓获) , get out of the red (不再亏空) 。蓝色 (blue) 在英语中往往含贬义, 如:make the air blue (骂街、说下流话) , by all that’s blue (糟糕、见鬼) , in the blue mood (情绪低落) 。在英国, 蓝色还是保守的代表色, 而在汉语中, 蓝色则令人想起天空、海洋, 给人以辽阔、宽广、梦幻之感。“绿色” (green) 一词在中国文化中代表春天、新生、希望, 如“绿树成荫”、“绿油油”, 而在西方文化中往往表示“缺乏经验”、“妒嫉”, 如:green hand (生手) , green-eyed (嫉妒) , be green at (对……不熟练) 等。

2.2 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

英国是一个岛国, 四面濒海, 航海业自古以来是其经济发展的命脉, 故有大量的与航海渔业有关的习语。如:Many drops of water will sink the ship. (涓涓流水沉大船) ;sink or swim (孤注一掷) ;plain sailing (一帆风顺) ;in deep water (在水深火热中) ;tide over (顺利渡过) ;go with the stream (随波逐流) ;In a calm sea every man is pilot. (在平静的海中每一个人都是舵手)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封闭式的大陆型, 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农业, 以农业为本, 故农谚很多。如:“民以食为天”、“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不耕不种, 终身落空”、“仰面求人, 不如扑面求土”、“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庄稼一枝花, 全靠粪当家”、“瑞雪兆丰年”等, 这都是因为双方地球环境差异造成习语上的巨大差异。

2.3 价值观的差异

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 造成中西方社会对个人的价值取向存在巨大的差异。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习惯容忍、依赖合作。西方人性格外露、好动、直率, 富有冒险精神, 性格独立, 崇尚抗争。同时,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儒教、道教、佛教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人们受其教义影响, 形成了一套以中庸、明哲保身为特点的处世哲学, 这在汉语成语、俗语中有充分的体现, 如:“安分守己”、“知足常乐”、“死生由命, 富贵在天”、“枪打出头鸟”、“适而可止”等。而西方则喜欢变、新、动、异, 他们喜欢说“I’ll try.”, 这在他们的习语中也有充分的表现。如:all if fair in love and war (在爱情和战争中, 采取任何手

段都是可以的)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抓

到比没抓到的强一倍) 。

2.4 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的差异

中国历史上佛教流行, 因而有大量的与之有关的俗语, 如:“僧多粥少”;“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跑得了和尚, 跑不了庙”。而西方人多信基督教, 且深受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 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来自希腊神话《圣经》和民间传说, 如:The way to heaven is by weeping cross. (忏悔受难得升天堂) ;No coming to heaven with dry eyes. (眼无泪水难进天国) ;the Gordian knot (难解之结) ;Pandora’s box (灾难之源) ;the cat’s paw (被人利用的人) ;crocodile tears (假慈悲)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 也有大量的民间传说、神话、寓言。不少习语出自于此, 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三顾茅庐”、“女娲补天”等。由于宗教信仰差异, 造成中西方语言表达内容文化差异的例子随处可见。如:the seventh son of a seventh son (显要的后代) 。“七”这个数词在希伯来人中间被认为是神圣的。根据《圣经》所说, 世界就是上帝在七天内创造的, 每星期内有七天, 还有七种美德, 人生分为七个生长时期, 主祷文又分为七个部分, 七的倍数也认为是神圣的, 因而第七个儿子的第七个儿子被认为是极为显要的后代。而在中文“六”、“八”、“九”这三个数字由于偕音的缘故 (“六”→“顺”;“八”→“发”;“九”→“久”) , 成为幸福、幸福、长久不衰的象征。

综上所述,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 语言根植在文化中。它一方面是文化的载体, 同时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要了解文化, 必须理解语言。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 研究承载了大量民族文化积淀的习语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通过对中西方习语差异的对比研究, 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以使我们能顺利地学习和使用所学语言, 达到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2.

[2]谢金良.西方文学典故词典[Z].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

[3]平洪, 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英语习语的语境分析 篇6

1 语境的概念

所谓语境 (context) 就是言语交际的环境, 它是由一系列同言语交际密切相关的主客观因素构成的, 这些因素为语言表达特定的意义所依赖。语境是语言交际活动存在的基础。换言之, 没有语言环境即语境, 也就无所谓语言交际。语境理论最先由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里诺斯基 (Malinowski) 创立的。他认为:“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纠合在一起, 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我国有学者根据国外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的有关表述, 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1) 篇内语境即上下文 (co-text) , 指词、词组或句子等语言单位在使用过程中的篇章 (text) 内语言环境;2) 发生言语行为的情境, 即实际情境 (con-text of situation) , 是对指言语活动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 即包括参与者本身、场合、说话的正式程度、交际媒介、话题和语域等客观因素, 也包括参与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素养、性格特征、思想方法甚至心情等主观因素;3) 文化背景 (context of culture) , 指特定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风俗、宗教等因素。

2 语境在习语研究中的重要性

我国语言学家杨自俭教授曾经说过:交际中的语义研究最核心的范畴就是语境。可以说, 在语言交际活动中, 说话者要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真正意图, 受话者要准确理解说话者所传递的信息, 必须依附语境才能有效、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试看英语习语I got it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

1) I got it repaired three days ago.我三天前才拿去叫人修理过。

2) I got it from an old friend.我是从一个老朋友那里得来的。

3) Dad:Aha, I got it!Come with me.爸爸:哈哈, 我有办法了!跟我来。

4) I am glad I got it off my chest.我很高兴自己把心事讲出来。

5) Eva:I got it after defecting to the Soviet Union.我投靠苏联之后受的伤。

6) I got it in the neck from my wife when I got home late after the office party.办公室聚会以后, 我回家晚了, 我受到妻子严厉的处罚。

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语境是决定词义的唯一因素, 舍此别无意义可言。”当词语进入具体的言语活动后, 它所具有的语义往往是非常丰富, 又非常复杂的, 要准确地运用和理解一个习语, 仅仅知道语言本身的意义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弄清楚与使用习语相关的环境信息, 这些丰富而复杂的语义, 不能只从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去理解, 而要联系和依赖语境, 只有这样才能在言语交际中消除含混性和歧义性, 从而准确无误地理解词义。因此, 语境对语言形式有一种解释作用, 即一个规定的语境能使语言形式与某个特定的意义联系起来, 这就是语境的解释功能。我国社会语言学家陈原 (2000) 说:人类的交际工具不限于有声语言, 但不论是有声语言还是非语言, 语境对于理解信息 (语义) 是十分重要的, 常常有决定意义。

3 习语的语境分析

任何交际都要在一定的语境中完成, 离开语境, 孤立的话语在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确定性, 而要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话语意义就离不开语境的作用。英语习语作为英语民族中的精粹, 不仅具有自然语言共有的基本特征和内涵, 而且还具有其他民族语言所没有的特征, 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价值、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 同时在使用中还蕴藏着丰富的语用意义。

3.1 习语特有的语境的作用

英语习语无论在书面语言还是在口头交际中都具有很强的指示作用, 它给说话人和受话人提供时间、空间等背景信息。英语习语的这种指示作用在语言交际中无疑给交际双方提供理解话语意义的重要信息, 使交际活动顺利完成。语用学家维索尔伦 (1999) 说:关于语言使用的科学思考无法忽视的第一类现象之一, 是语言在真实世界中的“锚定” (anchoring) , 这种锚定是通过“指向”世界某些纬度上的变项来实现的。这一现象叫做指示现象, 这类“指向词”就叫做索引表达式或索引语。所涉及的纬度包括时间、空间、社交 (尤其是交际参加者) 和语篇 (正在发生的语言活动) 。试看下面的例子:

1)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prince in a far away kingdom.时间指示语境)

2) Are you kidding? (社交指示语境)

3) As far as I know, single rooms have all been booked. (语篇指示语境)

4) The ship hove to next to ours. (空间指示语境)

另外, 英语习语纷繁浩瀚, 渗透着浓郁的英美文化气息, 是英语民族文化特征的表达形式。从纵向的角度来看, 英语习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历史发展;从横向的角度来看, 英语习语折射出英语民族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寓言神话、文学艺术和社会习俗等各方面。英国历史上的罗马人占领不列颠长达400年之久, 当时罗马皇帝仅用了3年就征服了不列颠岛的中部和东南部, 罗马文化和风俗习惯逐渐深入不列颠, 社会上开始出现“罗马化的现象”。随着文化潮流的变化, 语言也随之变化, 拉丁语被广泛使用, 在英国历史上曾经有一段时期, 不会说拉丁语的人就不能担任政府职务, 这就是拉丁语对现代英语影响如此之大的原因, 今天的英语习语中仍然不难找到古罗马文化的痕迹: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入乡随俗)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伟业非一日之功)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殊途同归)

英语习语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展示出英语民族社会文化的每一个侧面。有的习语反映英语民族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有的包含有趣的传说故事或寓言神话;有的与体育娱乐有关;有的出自《圣经》或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等。英国的航海业比较发达, 航海业的发展使得英语中出现大量与航海有关的习语, 如go beyond the board (安排落空, 计划失败) , all hands to the pumps (情况危急, 要全力以赴) , raise the wind (筹钱) 等等;再比如说The dogs teturns to his vomit, 这个习语来自《圣经》, 比喻“重犯旧日的罪行”;hit the mark源自莎士比亚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 意思为“达到目的, 说话中听”。

3.2 语境对习语的制约作用

3.2.1 语境与习语使用的惯用性

习语使用的惯用性指的是, 在英语中有许多习语往往只能在特定的语境中, 这种现象表现得最突出的是习语中的惯用语和习语的语域特征。惯用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 表达的内容丰富多样, 是人们日常口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惯用语共分为3类:场合语、感情语和寓意语。场合语是指专门使用在各种交际场合的习语, 如问候、寒暄、抱歉等礼貌场合的客套语, 如:How do you do?It was very kind of you to do it等;感情语是指用以表达各种感情的习语, 也称为感叹性习语, 如Hot dongs! (讨厌!) God bless the mark! (上帝保佑!) It’s not my pigeon. (这与我无关!我不感兴趣!) That’s the stuff to give the troops! (妙极了, 这可正合需要!) ;寓意语的特点是带有各种含蓄意义或言外之意, 有时甚至与字面意义完全相反, 如A likely story/tale! (说得真像那么回事, 寓意完全不可能) , He wasn’t born yesterday! (他不是小娃娃, 寓意他颇懂事的, 甚至很老练) 。

另外, 英语中有很多习语是俚语、行话、流行语, 这些习语有很强的语域特点, 也就是说这些习语只能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或者说这些习语只能在特定的语境或语域中使用才能被准确地理解, 如USB port (USB接口) , real estate (房地产) , change hands (易主) 等等是科技领域里的行话;俚语中“逃学”叫做cut class, “拍马屁”叫做apple polish, “消防队员”叫做smoke eater;再如流行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流行语Do it yourself (DIY) , 意思是“自己动手做”, 后来市场上还出现了DIY商店。

3.2.2 语境与习语语义的多样性

习语是语言中独立、固定的部分, 它往往以短语或短句的形式出现在句子中, 在句中只当做一个成分使用。习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 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 因为很多习语的意义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 约定俗成地构成整体意义。然而, 英语习语在语义上还具有多义性特征, 英语中多数习语都有两个以上的意义项,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短语动词。英语习语的多样性受语境的影响或制约, 也就是说同一习语在不同的语境里往往产生不同的意义。比如习语have a field day最初是一个军事术语, 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期, 指得是进行战术练习或阅兵方队练习的一天。当时, have a field day可不是令人向往的日子, field day总是又累又辛苦, 所以士兵们都不喜欢这样的日子。到了19世纪中期, field day不再仅限于军事用语, 人们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这个短语, 它的意思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不同的上下文语境里, 其意义往往不同, 从而产生语义的多义性, 试看下面的例句:

1) The children have a field day whenever George comes to vis-it us.

每次乔治来看望我们, 孩子们总是欣喜万分。

2) Your new book is full of mistakes and the critics will have afield day!

你的新书中错误太多, 会给评论家提供大显身手的机会。

3) If the newspapers get hold of this scandal, they’ll reallyhave a field day!

报纸如果能抓住这件丑闻, 那可就有机会大做文章了。

4) As Australia lacks a distinctive national outfit, wags havehad a field day making helpful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clothe theleaders in a manner that reflects life Down Under.

由于澳大利亚没有什么别具特色的民族服装, 一些“搞怪”人士就如何让领导人们穿得具有澳洲特色这一问题, 忙着出主意。

3.2.3 语境与习语结构的灵活多样性

英语习语具有长期习用性、语义整体性和结构固定性主要特征, 结构固定性是英语习语最显著的特征。固定性是指习语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固定的, 它不像一般短语和词组那样随意拆开、替换。但是, 正如上面提到的习语语义的多样性一样, 英语习语结构的固定性也不是完全绝对的, 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试看以下例句:

1) keep at arm’s length与.....疏远, 保持距离

Not satisfied with routine inspection and discovery of crackson the rail’s surface, he set out to spot hidden trouble.In that waydanger could be kept at two arm’s length. (短语中间插入了two一词)

2) burn one’s boats/bridges破釜沉舟;自断退路

John is burning his bridges.He has quitted his job and de-clared that he is going to be an artist or noting. (burn one’s boats替换为burn one’s bridges)

When Daisy became a nun, she burned her ship behind her. (burn one’s boats替换为burn one’s ship)

3) Isabel drove with Goodrich beside her.Happy, but still feel-ing she was casting swine before pearls, Isabel was painfully con-scious of the shortcoming of the scenery.

casting swine before pearls是习语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 (把有价值的东西给不能欣赏的人;对牛弹琴) 的顺序颠倒。

4 结束语

作为英语民族语言的一种习惯用法和特殊表达方式, 英语习语不仅是英语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一种具有丰富历史或文化内涵和反映英语国家民族思维方式和思想表达习惯的语言现象。英语的基本功能是交流信息, 而且任何形式的交际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 英语习语也不例外, 英语习语的主要特质之一就是在英语交际活动中的普遍使用性, 习语的使用蕴含着丰富的语用意义, 然而目前有关习语语境问题的系统研究不多, 本论文从语境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习语的特征, 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理解和掌握英语习语的本质及其规律, 增强跨文化意识, 从而更好地运用英语习语。

摘要:语境是语言交际活动存在的基础。换言之, 没有语言环境即语境, 也就无所谓语言交际。该文试图运用语境理论对英语习语进行分析, 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英语习语。

关键词:习语,语境,文化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英语习语与英文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张镇华,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语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3]彭庆华, 英语习语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4]孙萍, 文化视域下英汉语言文学比较研究与翻译[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7.

英语习语的汉译浅谈 篇7

一、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

根据英语习语的不同特点, 在翻译成汉语时主要有四种方法: (一) 直译法; (二) 套用法; (三) 意译法; (四) 增补法。

(一) 直译法

由于习语是语言长期使用的结果, 是在一定的社会地域环境中生活经验的产物, 许多习语就显著地表现出浓厚的民族、历史、地方等色彩。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 这类习语可以直译, 在译文中保留英语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这样既能较完整地保存原文的表达方式, 又可以丰富译文语言。例如:

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

Sour grapes 酸葡萄

An olive branch 橄榄枝

The 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马

As busy as a bee 像蜜蜂一样忙碌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大路通罗马

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A cat has nine lives 猫有九命

The open door policy 门户开放政策

The heel of Achilles 阿基里斯的脚踵

(二) 套用法

虽然中英两个民族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存在很大差异, 但是在劳动经历和人生经验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处, 在语言长期使用过程各自创造了许多意义和用法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习语。它们有着相同的隐含意义和修辞手法, 形象比喻相同或者类似。这种情况下, 不妨采用套用法, 即直接套用汉语同义习语。

1.比喻意义相同, 比喻形象也相同:

More haste, less speed 欲速则不达

To pass fish eyes for pearls 鱼目混珠

Pride goes before a fall 骄兵必败

With a heavy heart 心情沉重

Heart to heart 心心相印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Fish in troubled water 浑水摸鱼

Wall have ears 隔墙有耳

Example is better than precept 身教胜于言传

Burn the boat 破釜沉舟

2.比喻意义相同, 比喻形象类似:

As stubborn as a mule 犟得像头牛

As dry as sawdust 味同嚼蜡

To fish in the air 水底捞月

To drink like a fish 牛饮

To be at the end of one’s rope 山穷水尽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Like water off a duck’s back 耳边风

Diamond cut diamond 棋逢对手

Money makes the mare go 有钱能使鬼推磨

(三) 意译法

由于中英文化的巨大差异, 英语中有很大一部分习语用直译法根本就无法传达原文的信息, 或者, 虽可直译, 但与原文不协调, 同时, 在汉语中也无法找到合适的同义习语可套用。在这种情况下, 只得舍弃原文某些形式上的特点, 结合上下文把英语习语的含义表达出来。例如:

(1) I should not call him an idiot, but clearly he has got a screw loose somewhere or other.

我不会说他是白痴, 但很明显, 他在某些方面精神不大正常。

在这个习语中, 把人的神经系统直接比喻成一架机器, 中间没有比喻词like或as。机器里的螺丝松了, 部件就会脱落, 机器就不能正常运转。人的神经系统出了点毛病 (“松了螺丝钉”) , 神经就不正常了。

(2) Although official censorship ended in some countries years ago, red tape can still shackle film makers working there.

虽然几年前一些国家已经停止实行官方审查制度, 但官僚作风仍然妨碍电影制片人在那里的工作。

据说, 在17世纪, 英国习惯用红色的带子来捆扎官方文件, 因此, red tape就成了官方文件的象征。带了19世纪, 人们普便认为这种习俗象征着英国官场的懒散和惰滞。现在, red tape用来比喻“官样文章;文牍主义;官僚作风”。

(3) You can not go tonight, 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

你今晚不能出去, 正在下倾盆大雨。

这一习语来自北欧神话。古代斯勘的纳维亚人 (Norsemen) 的主神是奥丁 (Odin) , 狗 (dog) 和狼 (wolf) 象征“风”, 猫 (cat) 象征“雨”, 所以cats and dogs就象征“狂风暴雨”。

(4) I’ve asked my uncle if he can help me to get a job, but I’ve got several other irons in the fire as well, so it won’t really matter if my uncle refuses.

我已经问过我叔叔能否帮助我找份工作, 不过我同时还有几条门路, 如果他不肯帮忙, 那也不要紧。

这条习语源自铁匠打铁时, 火炉上有好几块铁烧红了, 等着要打, 比喻“手头要做的事很多”或者“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

(5) Any letter of complain to the boss is like a red rag to a bull.

任何给老板的投诉信都会令他大发雷霆。

这条习语出自西班牙的斗牛表演:斗牛士用大块红布引起牛的愤怒, 挑衅牛向他进攻, 比喻“肯定会使人生气的事”

(四) 增补法

增补是翻译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它可以同时兼顾习语的字面意义, 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一些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习语如果只按字面意义进行翻译, 往往会令人感到费解, 而只译其隐含意义又会失去其形象比喻和丰富色彩, 为了便于译文读者理解又能不失原文的特色, 这时就可以采用增补法来翻译。例如, a fly on the wheel 可以译成“车轮上的苍蝇—妄自尊大”。再如, Hobson’s choice, 如果只译成“霍布森的选择”的话, 读者往往难以理解。这条习语源自于16世纪末, 有个叫托拜厄斯·霍布森 (Tobias Hobson) 的人开了一家出租马的马房, 他立下一条规则:每一位顾客必须依照顺序去牵最靠近门口的那匹马, 实际上就是不允许顾客有任何挑选的余地。所以, 这条习语的翻译最好增补上“无选择余地”。

二、翻译英语习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忌望文生义

有些英语习语在表达上与汉语成语十分相似, 这往往会让人一碰到此类习语, 就会理解为在形式上与其十分相似的汉语习语的意思, 其实两者是形相似而意不同。所以, 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切记望文生义。例如:

(1) Hey, stop pulling my leg, will you!

误译:喂, 别拉我后腿了, 行不行!

习语“pull sb’s leg”虽然与汉语中的惯用语“拖后腿”在形式上比较相似, 但在意义上却截然不同, 它的真正含义是“to make fun of somebody, especially by making him believe something that is untrue”。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喂, 别开玩笑啦, 行不行!”

(2) Michael, I'm really embarrassed that I eat my words.

误译:麦克, 我食言了, 真是感到非常难为情。

从表达形式上看, 习语“eat one's word”好像是汉语里“食言”的意思, 但它的真正含义是“to admit that what somebody said was wrong”正确的翻译应该是“麦克, 我说错了, 真是感到非常难为情”。

(二) 注意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英语习语中, 有很多习语使用的形象和汉语相同, 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 它们表达的意义不一定完全相同。例如, 英语习语“a bolt from the blue”和汉语习语“晴天霹雳”的比喻形象相同, 但汉语习语“晴天霹雳”是贬义的, 只能比喻“不幸的意外事件”, 而英语的“a bolt from the blue”是中性的, 即可比喻“不幸的”, 也可比喻“高兴的” “意外事情”。例如:

The news of her death came as a bolt from the blue.

上面这个句子可以译作:“她的死讯传来犹如晴天霹雳。”但是下面这个句子中的“a bolt from the blue”却不能这样译:

Mike found his book he had lost yesterday, which was like a bolt from the blue.

这句话只能译作:“麦克找到了昨天弄丢的书, 真是喜出望外。”

参考文献

[1]平洪、张国洋.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教育出版社, 1999.

[2]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

透过习语的学习了解英美文化 篇8

英语习语与这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体育娱乐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习语的学习能帮助我们比较深刻地了解其相关的文化背景, 从而加以合理运用。现从英语习语和英美历史、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体育娱乐等方面的联系来看它的意思。

实际上, 在英语习语中, 有很多的习语和汉语的意思差不多, 仅从字面我们就可以看出它的意思。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 A good beginning is halfdone (良好的开端, 成功的一半) , A llroadslead to R om e (条条道路通罗马) , like an ant on a hotpan (像热锅上的蚂蚁) , There is no sm oke withoutfire (无风不起浪) , A ctions speak louderthan words (行动胜于语言) , A bad thing neverdies (坏事遗臭万年) , 等等, 在此不一一列举。对于这一部分习语, 教师不必花过多时间予以解释。

但是, 也有很多的习语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 是在本土的文化土壤中形成并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但从字面上很难看出它们的真正含义。这个时候, 我们需要挖掘它的历史渊源以更好地掌握其意思并且加以合理运用。这一部分的学习应该是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详细教授的内容。比如: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灾祸之源;Bury one’shead in the sand把某人的头埋在沙子里, 采取逃避态度;m eetone’swaterloo遭遇滑铁卢、败走麦城、遭遇惨败;allatsea (茫然若失) , the lion’sshare (最大的份额) , between deviland blue sea (进退维谷) 。

(1) 与历史发展有关的一些习语。如:worth one’s salt乍一看, 字面意思是值得、某人的盐。可是究竟深层含义是什么呢?这跟历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古罗马帝国, 军队的士兵的军饷中就有盐, 那时候的盐是很宝贵的, 后来不发盐, 改发购盐卷, 称之为salarium, 这个词我们是不是有些眼熟呢?是的, 就是现在我们使用的salary (薪水) , salt作为工资的意思在习语中就保留了下来, 所以我们说某人值得给他的那份薪水, 就表示他是一个称职的雇员。有了对这层意思的了解, 那么相关的一些习语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如:earn one’s salt (自食其力) , be faithfulto one’s salt (忠于自己的职位) 。再如:在我们高中英语课本中出现的pipe ofpeace (和平烟袋) , 要了解这个习语的意思就必须了解北美印第安人的习惯, 他们用旱烟烟袋来招待外来的朋友以示友好, 还有如果在当地两人之间有摩擦, 殴斗之后两人轮流吸一支烟袋表示和解, 重归于好。现在我们当然不会再用烟袋来表示和平, 但是这种习俗保留在习语里流传下来, 用来表示“和好, 和解”。

(2)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如:Judas’kiss (犹大之吻) (出卖朋友之人, 元凶) 。圣经中的故事, 耶稣十二使徒之一的加略人犹大, 以30块银币出卖了耶稣, 并与犹太教祭司长约下暗号:“我与谁亲嘴, 谁就是耶稣。”读过《圣经》里的这段描写之后可以看出, 犹大之吻用以说明一个背叛朋友而又假装十分亲热的叛徒嘴脸, 比喻可耻的叛卖、变节行为。还有, 因为犹大是最后的晚餐中的第13个人, 因此在西方国家, 13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 没有13号房, 13层饭店等。再如:我们高中课本中出现的习语:feetof clay (泥足、致命的弱点) 。这一习语出自《圣经·旧约》, 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 (N ebuchadnezzar) 梦到一泥足巨人, 头是金的, 胸臂是银的, 腹股是铜的, 被飞来的一块巨石砸碎了脚, 整个巨人顿时瓦解, 现多用来指“伟人不为人知的弱点或致命的弱点”。

(3) 与地理环境相关的习语。我们都知道, 大不列颠是一个岛屿国家, 渔业和航海业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所以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有很多习语是关于航海和垂钓的。如:all atsea, 指船在海上出事, 失去了航向, 随风漂流, 船上的人不知身处何方。现在这一习语的意思为:茫然不知所措。还有:to sail underfalse colours (欺世盗名, 冒充欺骗的行为) 。每条船在出航时都会挂一面旗帜, 英语里把这面旗帜叫做colours, 船旗用来表示船只的国籍或所属的公司。这一航海惯例为英语留下了好几条习语:nailone’scoloursto the m ast (表示高举旗帜, 决不投降) , with flying colours (表示成功) , A big fish in a sm allpond (小池塘里的大鱼) , 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矮子中的巨人。另外, 我们知道大不列颠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天气多变, 下雨是家常便饭, 所以也会看到很多关于天气的习语。如:Itneverrains, butit pours (不下雨则罢, 一下就倾盆大雨) , 它有类似汉语中“祸不单行”的意思。

(4) 与文学作品有关的习语。one’spound offlesh, 这出自大家都很熟悉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 其故事情节在这就不赘述, 表示的意思就是:合法但不合理的要求。还有我们高中课本中出现的Catch 22, 出自美国小说家海勒的《第22条军规》, 故事发生在1944年的意大利的一个美国空军基地。有个叫Y ossarian的军官千方百计想离开战场, 他找到了军医, 希望医生能出具证明说明他身体状况不允许驾驶飞机。医生说, 想不飞行, 除非你疯了, 我才能出证明;但是如果你疯了, 你就会不断飞行。装疯的Y ossarian脑子可是一点都不疯, 这是一个悖论, catch-22, 他无论如何也无法摆脱对战争对飞行的恐惧, 除非他死掉。这个习语用来形容任何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的规定或条件所造成的无法摆脱的困境、难以逾越的障碍, 表示人们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 或者是一件事陷入了死循环, 或者跌进逻辑陷阱, 等等。

(5) 风俗习惯相关的习语:to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比如:Since he has letthe catoutofthe bag, Im ay as welltellhim allabout it.这个习语要追溯到1760年了, 那时人们通常在当地的市场买菜。农民和商人们在那里会出售肉类和家禽, 通常都是些活的动物。在节日盛宴上, 乳猪是很受欢迎的食物。由于乳猪会乱动, 当顾客挑选好并结账后, 商人为了运送方便就把猪塞进一个帆布口袋 (poke) 里递给顾客。然而, 市场上的许多交易并不光明磊落, 奸商有时会利用顾客一时走神, 把一只流浪猫冒充乳猪放进袋子里。没有经验的人, 没看清楚就会买回去, 回到家“把猫从袋子里拿出来” (letthe catoutofthe bag) , 才发现这个骗局。而老练的人把布袋打开, 骗局就戳穿了。所以, 这条习语常用来比喻:泄露秘密;其他的还有:a featherin one’scap, 意为“值得骄傲、引以为豪的事情”。因为美洲印第安人在战斗中每杀死一个敌人, 便在自己的帽子上插一支羽毛, 作为一种荣誉的标志。

另外, 还有与体育相关的一些习语, 如:down and out (倒下出局——拳击) , neck and neck (不分先后, 并驾齐驱———赛马) , follow suit (跟出同花色的牌, 照样子做———桥牌)

汉英习语的文化对比研究 篇9

关键词:汉语习语 英语习语 文化研究 汉英对比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理论探讨

语言是人们观察、认识和表述世界的方式和过程,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孕育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又进一步塑造了该民族的语言形态,一个民族的语言形态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精神并反过来对它有促进作用。也就是说,语言具有人文属性,它在整体上反映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语言不仅仅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它还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反映。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在他看来,语言是民族的最重要特征,民族语言的内在形式与该民族的精神密不可分,语言的个性就是语言的民族特性的外在表现。他呼吁人们分析语言的结构和形式,从历史和哲学的高度探索人类以何种方式造就语言,并解释各种语言和民族的起源,以及语言对思维和感知的影响。(洪堡特,2001:64-69)

文化是一个众多因素组织成的复杂整体,它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心理、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物质产品等诸多的因素。文化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人们加工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双向适应所采用的具体方式是不相同的。比如中国人用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看待世界,而西方人用天人相分的哲学观看待世界,由此形成的中西文化世界中的构成因素及其关系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各有特色的,从而产生了文化的民族性、地域行、历史性。

语言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产物或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其他成分的媒介。只有把语言系统放在社会文化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才能更有效地揭示语言的本质以及语言系统的内在规律。因此,我们必须把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比照性研究,这样才能够更加广泛地揭示语言背后的文化精神,加深人们对语言的文化功能的理解。

二 习语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底蕴

习语(idiom)是指人们长期以来惯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它的基本特性是语意的统一性和结构的固定性。汉英习语的范围颇为广泛,包括成语(set Phrases)、谚语(proverbs)、惯用语(idiomatic phrases)、俚语(slang)、俗语(common sayings)、歇后语(a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等。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深深扎根于民族的深层认知结构中,能够体现该民族的认知心理基础。在交际中习语不仅可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而且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人们借助习语可以传达大量语言文化信息。不同语言间习语的语义差别,在民族文化语义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对语言的巨大影响。

习语的概念语义上附着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审美心理、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民族文化因素,它所包含的文化语义不仅体现在它的表层概念意义中,更多的是隐藏在它语用内涵意义之中。汉英习语虽分属不同的语系,代表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但由于两个民族的人有着相同的生理机制,都要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生产劳动,因此两个民族习语和文化之间也有共性的元素。

三 汉英习语语义所反映出的两种文化深层差异

习语一般短小精炼,优美生动,寓意深刻,且富有幽默感,而善用比喻是构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之一。习语的语义丰富,有的鲜明,有的意在言外。汉英习语语义有相同之处,但差异更多、更突出,两种习语语义的差异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汉英文化差异。

1 语义平行的汉英习语体现的汉英文化的共性

汉英习语的共性虽有许多表现形式,但从根本上说,它来源于人类隐喻性思维的共性。隐喻性思维的形成与人类的身体经历、物质环境息息相关。汉英民族,一个属于以农耕为主的民族文化,一个属于以海洋为主的民族文化,但由于都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相同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并且在改造自然世界过程中积累了大致相同的生活经验,使得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英民族也有一些相同的文化积累,形成了一些认识上的共性。这种汉英民族认知的共性可以从喻体相同、喻义相同的习语中体现出来。

汉语习语 英语习语

趁热打铁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一石二鸟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雷声大,雨点小Big thunder, little rain

2 语义冲突的汉英习语表达方式不同所体现的汉英文化差异

汉英习语都承载了大量有关民族习俗、传统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独特内容,且都有建立在它们之上的独特认知方式,他们将自己对现实的认识投射到各自的语言中,在语言形式和结构以及心理表征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差异。习语总是依存于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本民族的历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有密切的关系。

汉语习语 英语习语

挂羊头卖狗肉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Two dogs fight for a bone, and

a third runs away with it

在中国人心目中,“羊”是美丽与吉祥的象征。与之相对,汉语中的“狗”字贬义多、褒义少,常被比喻为供人使役的牲畜或助人作恶的帮凶。于是,与狗有关的习语几乎都带有贬义。如:走狗、狗腿子、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等。而在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2)生活习俗的差异

汉英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英语许多的习语来自饮食习俗。有些习语与食物有密切的关联。在英国文化中,面包、牛奶和奶酪是常见的食物,因此有些习语就和这些食物有关联。英国人把“饭碗”叫做bread and butter,把“夹生饭”叫做half-baked,他们把家里的“顶梁柱”叫做bread-winner,他们把“衣食无虞的生活”叫做always keep bread on the table and roof overhead,他们把“丢了饭碗”叫做out of bread。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大米是人们的主食,在中国文化中,“饭碗”比喻职业,没有“饭碗”的人就是讨米者(乞丐),没有了工作叫作“丢了饭碗”,没有本事的人被称为“饭桶”或“酒囊饭袋”,事情办得不尴不尬叫作“夹生饭”。

3 语义空缺的汉英习语表达方式不同所体现的汉英文化差异

汉英习语语义空缺现象主要是由于文化渊源的差异造成的,民族文化渊源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神话寓言和文学作品等方面。

(1)宗教信仰

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也是特定思维形态的历史沉积。宗教信仰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人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思想传播必须借助语言来传达,语言的基础又是词语,语言和宗教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习语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佛教与基督教是世界上东西方两个影响巨大的宗教,汉英两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因而汉英习语所表现的民族文化语义自然也有差别。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大量地出现在汉英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佛教在中国有巨大的影响,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汉语中与佛教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to present Buddha with flowers given by another),“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to pray to Buddha in extremity)。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还有a Judas Kiss(犹大之吻,口蜜腹剑),forbidden fruit(禁果),to bear one’s cross(忍受痛苦)等常见的习语。

(2)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及寓言故事

汉英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及寓言故事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卧薪尝胆”(to sleep on brush-wood and taste gall)来自中国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的故事,“助纣为虐”(to aid the tyrant Zhou in his tyranny-help a tyrant to do evil)用来比喻帮助坏人做坏事。汉语习语如果不了解相关的历史典故,一般人是不能理解其中的涵义的,而在外国文化中也不能找到对应的习语,两者之间存在着语义的空缺。

英国中的一些习语,同样也需要外语学习者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否则也是不能体会其中的文化韵味。To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来自拿破仑在滑铁卢一仗中的惨败,“滑铁卢”这三个字从此成为“失败”的代名词。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中大量的神话故事、传奇、寓言对英语语言也有很大的影响,这在英语习语中经常能看到。Achilles’ heel 来自希腊的荷马史诗的特洛伊战争,指的是“唯一致命弱点”,A Pandora’s box潘朵拉的盒子,来自古希腊经典神话,人们常用“潘多拉盒子”比喻灾祸的来源。

(3)文学名著

许多西方文学名著成为了英语习语的重要来源,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成为许多英国习语的发源地。Paint the lily(给百合花涂彩)源于莎士比亚剧本《约翰王》,现在这条习语多作gild the lily (给百合花镀金),相当于汉语习语“画蛇添足(adds feet to a drawing of a snake)”。To make assurance doubly sure (使确定的事实加倍确定),源自莎士比亚剧本《麦克佩斯》,现在该习语表示“使有双倍保证;加倍谨慎小心”的意思。

在中华民族的经典国学著作《论语》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耳熟能详的习语,“小不忍则乱大谋”(if you are too tender-hearted over small matters,you will jeopardize affairs of great movement),“言必信,行必果”(Promises must be kept and action must be resolute;always be true in word and resolute in deed。

四 结语

不同的民族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下,创立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习语承载的文化语义是反映使用该语言的民族文化精神的一面镜子,非本族语使用者不能直接从习语的字面上上推导出其民族文化蕴含和民族文化精神,只有凭借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知识才能理解这些习语中的文化意义。汉英习语的文化对比研究不仅可以窥见汉英文化特定的社会背景,以及习语语义形成、引申、发展的文化轨迹,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揭示汉英民族思维方式、文化模式、认知心理和表现特征,促进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促进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年版。

[2] 丁金国:《汉英对比研究中的理论原则》,《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3期。

[3] 洪堡特,姚小平译:《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 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5] 寇福明:《汉英谚语对比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版。

[6] 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版。

[7]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 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

英语数字习语的文化内涵 篇10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习语 (idiom) 是从人们口头和经典著作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精华, 是历代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语言的瑰宝。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数字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数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它印记着文明进步的足迹, 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工农业生产到尖端的科学技术, 从远古时期人们结绳计事到现代计算机语言的编排合理化、科学化都离不开数字及数字运算。可以说,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数字的作用举足轻重。。离开了数字及数字运算, 整个文明世界这架巨型机器将会运转不灵。

数字大量应用于习语或词组中, 成为语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数字习语即由基数词或序数词构成的习语。数字习语是习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活跃的语言修辞功能。本文拟从文化的角度探讨数字习语的语言特点。

二、数字习语的文化内涵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数词是全世界所有语言中最通用、最常见的词汇之一。语言中的数词本身并无文化差异, 如汉语的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汉语数词前面加“第”, 表示序数。“与量词组合叫数量词” (《辞海》1473, 上海辞书出版社) ;“英语中数词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 分别表示数目和顺序” (夸克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 P556) 。但使用不同语言的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 赋予了数词习语迥然不同的文化特色。

在英汉文化中数字文化无处不在, 涉及到许多领域。文化上的差异在数字的使用上得到明显的体现, 人类思维观念的不同, 对不同数字的感知取向也不同语言中的数字词本无所谓吉凶, 由于各自文化传统, 故而分别赋予其数字词的社会文化涵义也不尽相同。如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认为单数吉利, 如在表示更深程度时, 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再加上“一”, 如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 (十分感谢, 千恩万谢) , have one thousand and one things to do (忙的不可开交, 日理万机) , He made a thousand and one excuses. (他的借口千条万条。)

基督教文化三位一体 (the Trinity) 的传统确定了“三”的神秘文化内涵。人们习惯于把事物存在的量或发展过程一分为三, 以图吉利。西方人认为世界由大地、海洋、天空三部分组成;大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内容;人有肉体、心灵、精神三重性;基督徒主张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因此西方人偏爱“三”, 把“三”看作完美的数字。所以英美人常说The third time’s the charm. (第三次准灵。) , Number three is always fortunate. (第三号一定运气好。) 莎士比亚的戏剧里也说All good things go by threes. (一切好事以三为标准。) 。

英语中three也有许多延伸含义, 兼有“混乱”和“真实”的含义。基督教有“三位一体”说, 也许这“三合一”的学说使three延伸为“混乱不清”的比喻。如:three-ring circus指乱糟糟的场面, three sheets in the wind指酒后醉态, three-bottle man大酒徒, 而three handkerchief则指真实得引人挥泪不止的伤感剧;three一词“真实”的喻义来自three-dimension (三维、真实感) 这一概念, 由于立体电影给人逼真的视觉感受, three也就自然地获得了“真实”的喻义。

“7”这个数字在希伯来人中间被认为是神秘而神圣的-----根据圣经中所说的, 世界就是在七天内创造的, 每星期内有七天, 还有七种美德, 犬一生分为七个生长时期, 主祷文也分为七个部分。七的倍数也被认为是神圣的。因而, “第七个儿子的第七儿子”被认为是极为显要的后代。

“7”受到英美人士的喜爱。英语seven与heaven从拼写到读音皆很接近, 毕达哥拉斯信徒 (pythagoreans) 视之为吉祥数目。古代巴比伦、埃及等国人把它与神联系起来, 他们认为天地间存在seven sacred planets.因此数字成语in one's seventh heaven有表示在无限幸福和快乐中的意思。英语中有许多由seven构成的习语, 如seven virtues (七大美德) ;seven deadly sins (七种天罪) ;the seven sacrament s (七大圣礼) ;the seven gifts of the spirits (七大精神财富) ;the seven corporal works of mercy (七大肉体喜事) ;the seven spiritual works of mercy (七大精神善事) ;A man may lose more in an hour than he can get in seven (得来艰难失之易) ;Seven hours’sleep will make a clown forget his design (连睡七个小时觉, 小丑花样都忘掉) 等等。可见英语民族对“7”的感情类似于中国人对“8”的感情。

然而在英语中十三确实运气不好。西方人对这个数字总是敬而远之。西方人在生活中十分忌讳“13”, 认为它是不吉利的数字。原因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古希腊数学家讨厌“13”, 认为它是不完整的数目;有人认为《圣经》上记载, 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之日是在“13”日;罗马的野史上说, 巫师们是12人聚会, 第13个到来的就是恶魔。日常生活中, 英美人就像中国人回避”4”一样回避“13”这个数字。故楼层没有第13层;请客不能有13个人;飞机, 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及剧院等没有13排13座。每月的13日不宜举行庆祝活动。

三、结语

数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文化现象或数字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英语中的数字习语则包含着英民族的文化。了解这些数字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

摘要:语言中的数字是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规模, 大小的数和量, 而由于各自语言中所包涵的文化传统, 思维观念, 以及对数字的感知取向不同, 故赋予数字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探讨英语数字习语的文化内涵, 希望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 使习语更好地为跨文化交际服务。

关键词:英语,数字习语,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A.P.考依, R.麦金:“牛津当代英语成语词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年。

[2]李常磊:“英美文化博览”,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年。

[3]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年。

上一篇:设计目标主体下一篇:伊犁州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