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发展

2024-07-04

历史和发展(精选十篇)

历史和发展 篇1

随着世界经济和军事形势的不断变化,各个国家越来越重视海洋资源的利用和海上权益的维护,舰艇海上作业越来越多,远海执行任务也逐年增加[1]。人员长时间远离陆地,紧急伤情发生后,伤员能否获得及时救治和转运的问题日益凸显。目前,以医院船、救护艇等卫生船舶为骨干装备的海上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形成[2],海上救护力量大大增强,舰艇伤员经过初级救治后可以由直升机或救护艇转运到后方医疗机构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在此过程中,伤员的转运主要依靠担架。然而在舰艇上,伤员转运受到空间狭小、楼梯通道狭窄、通道障碍物多等诸多限制,担架能否适用于舰艇特殊环境对伤员的及时救治有很大的影响。经过对舰艇担架的历史、配备及伤员发生情况的调研和分析,发现国内舰艇担架的发展比较缓慢,不能很好地满足舰艇内部伤员转运的需求,迫切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以改善这种状况。

2 我国舰艇担架的历史及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舰艇担架的历史

目前,我国舰艇上装备的担架,主要是68-II型担架[3],也有少量“罗伯逊”担架[4]。1968年,我国根据舰艇结构特点,研制了68型担架,几经改进,形成68-II型舰艇轻便担架,于1979年鉴定定型,并批量生产装备部队,填补了我国舰艇无自己制式担架的空白,另外还研制了69-I型担架以及适合舰艇特殊位置搬运伤员的吊兜、吊带等软担架[5,6,7]。1981年对“罗伯逊”担架作了改进,使之能折叠保存,更适用于小型舰艇。1990年后又研制了漂浮担架[8,9]、能折叠的漂浮担架[10]以及便携式漂浮担架[11]。2000年后研制了担架用的漂浮附加装置[12]。

2.2 我国舰艇担架存在的问题

从担架品种、功能和保障需求上看,我国舰艇担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2.1 品种、数量较少

目前,我国舰艇上配备的主要是68-II型担架,置于舰艇医务室,其他担架在舰艇上都没有正式列装。与外军相比,差距甚远。美军舰艇上有“罗伯逊”担架、“斯托克斯”担架等多种担架[13],担架固定在舰艇走廊壁上,2~3副为一组,在巡洋舰上有4种50副,护卫舰上有2种15副;瑞典海军的“卡斯克罗纳”号布雷舰上随处可见垂直固定在走廊壁上和扶梯拐弯处的“罗伯逊”担架;法国海军航空队甚至有能空运的漂浮担架[14,15]。

2.2.2 功能欠缺,适应性较差

68-II型担架可在舰艇一定范围内的“狭小空间”搬运伤病员,但其缺少可靠固定脊柱伤员的能力。使用的帆布面料过于厚重,使得担架质量过大,而且由于当时技术条件限制,其材料不能很好地适应舰艇的高温、高湿、高盐碱环境,容易变色和腐蚀。对现在多数人员来说,背带、手柄较短,影响担架员搬运担架的舒适性。

2.2.3 体积大,机动性较差

68-II型担架用合金铝管作为框架,帆布作垫,有固定伤员的系带,长2 000 mm,宽450 mm,质量为8.5 kg[16],解决了舰艇开阔环境伤员的搬运问题。但是对于舰艇的某些更加狭小空间位置,由于其长度不能改变,担架不能顺利通过,也不能用于直接换乘伤员。

2.2.4 发展缓慢

68-Ⅱ型担架为现用的主要担架,已经历时40余年,一直没有改进或者用新型的舰艇担架来替换。针对舰艇环境的担架研制虽然持续进行,如软担架、漂浮担架,还有近几年研制的卷式担架、系列“狭小空间”特种救援担架等,但并没有改变舰艇担架的列编、配套现状[17,18]。

3 我国舰艇担架发展建议

3.1 改进适合于舰艇开阔环境的制式担架

68-II型担架和69-I型担架虽然装备部队,但是受当时技术和材料限制,担架面采用全棉帆布,这种面料存在一些不足。担架面全长1 800 mm,随着我国人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成年人人体尺寸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很多年轻战士身高已经超过1 800 mm,而我国舰用担架是在三四十年前研制,已经不适合现在战士身高的要求。应该进行改进研究,以适应新形势下人员身高和舰艇使用要求。

3.2 研制适合于舰艇狭小环境的软式担架

由于舰艇特殊的功能,其走廊、梯道都比较狭窄,正常人通过完全没问题。当海上作战后出现伤病员时,这些地方就成了搬运伤员的瓶颈。现役的68-II型和69-I型担架都是硬担架,狭窄直道搬运要防止碰撞;宽敞转弯处可以慢慢通过,或者担架倾斜通过;狭小转弯处只能把担架尽可能竖起通过。这些情况极大地影响了伤病员的转移和急救,医疗后送不畅同时还会影响到作战指战员的情绪,进而影响战斗力。迫切需要研制一种适合于舰艇狭小环境的软式担架来解决这些问题。软式担架可以把伤病员很好地包裹固定在担架上,既可以直道搬运,又可以在狭小的转弯处进行一定角度的折弯后顺利通过弯道,折弯不应影响或加重伤员的伤势伤情;尤其是上下梯道时,由担架两端的吊带来承受担架和伤员的质量,还能解放担架员的双手来扶梯,适当的折弯能够让担架员轻松上下。

3.3 研制新型漂浮担架和辅助漂浮配件

海军作战环境特殊,作战舰艇受损严重以及不适合进行空间转运时,要考虑伤员水中转运的情况,这就需要一种漂浮担架,在水中可以漂浮。因为海水的浸泡会加重伤情,所以漂浮担架还要有防水隔热保温袋,包裹伤员全身,防止体温的额外损失。伤员处于防水袋内,只在头部开口,确保伤员头面部处于水面之上,整个担架在水中呈倾斜状。为实现海上漂浮功能,研制方向主要是改善材料性能,改变以往通用担架杆件采用铝合金材料的笨重局面,转而采用轻质高强度聚丙烯或类似材料,特别是泡沫成型技术,使担架质量减轻,同时提高其疏水性和阻燃性。研制新型辅助漂浮配件,安装在通用担架上,弥补紧急情况下漂浮担架数量的不足。

4 结束语

19、家乡的历史和发展 篇2

19、家乡的历史和发展》教案

教学内容与目标

应知:

(1)通过学习本课,初步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与发展概况,对家乡某一方面的过去与现在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2)知道自己家乡的标志性景观,并能作简单介绍。

应会:

(1)能用手绘小报、文字、绘画等形式综合表现家乡的变化。

(2)能够与同学合作,搜集、整理资料,进行采访、调查活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搜集资料,走访调查家乡的历史与发展。

2.通过一至两种形式表现家乡的历史与发展这一主题。

难点:对自己家乡的历史与发展进行分析与总结。

教学过程:

1、导入

(1)播放课件:从猿人到现代人的人类发展历史图片,引入“发展”的概念。

发展: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2)提问:谁能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说一说家乡这几年哪些方面有了发展变化?

(3)小结:

我们亲眼见到的变化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历经几百年的历史变迁,我们的家乡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生观看并思考。

学生回答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变化,无论大小均可以说。

2.授新课。

(1)家乡的变化是方方面面的。今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深入的了解。请各小组同学把本组搜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并按照各组问题卡上的内容进行讨论。

(2)“我把家乡的发展说一说”(小展示会)。

①家乡的胡同与现代街道的变化。

②城市与农村现代建筑

问题卡(课件):

③交通工具的变迁

问题卡(课件):

A.早期的交通工具

B.现代的交通工具

C.现代城市的交通状况

D.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3)家乡的这些变化使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

学生把自己所搜集的与本组题目相关的文字、图片、物品等资料进行交流,并按照本组问题卡上的内容加以讨论和整理。

各组的学生代表发言。

认真倾听各组的发言。

其他组学生可进行补充。3.把本组的题目用所学过的小报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

分工合作,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文字抄写、文字排版、图片绘制等各项工作。

4.小结: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作为几代帝都和今日中国首都的北京是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缩影。家乡是古老的,但同时又是一座焕发美丽青春的新城。正以一个雄伟、奇丽、新鲜、现代化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让我们去了解它更多的历史和发展吧,你会更加热爱它。

5.作业用班级或校级展览的形式表现出来。

板书设计:

19、家乡的历史和发展

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变化 A.早期的交通工具

B.现代的交通工具

C.现代城市的交通状况 教学反思:

本课是“家乡”系列最后一节课,它既是对前三节课的总结,也是对前三节课的升华。前三节课从家乡的老房子、家乡的小吃、家乡的艺术三个点出发,对同学们家乡的历史、传统进行了探究和总结,而本课则把视点放在了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上,寻找家乡发展变化的足迹。

历史和发展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发展;联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015

经过多年的历史教学,笔者总结出:运用发展和联系的方法可以有助于教好历史和解释历史。下面,笔者将对此方法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纵横串联方法

“纵”就是要找出某一历史事件的起因与后果。如在学习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时,笔者就让学生联系列强的侵略在客观上促使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自然经济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又促使了资产阶级的产生和无产阶级的壮大,新的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登上了历史舞台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引起社会的一系列变化等。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系统的历史知识,又培养了系统思维的能力。“横”就是要找出其他历史事件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影响与作用。如在教学“西安事变”时,笔者就引导学生联系围内外各种政治势力对事变的反应:德意日帝国主义,企图挑起中国大规模内战,以便趁火打劫;英美帝同主义,主张和平解决:亲日派,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力主“讨伐”;亲英美派,积极营救蒋介石,反对“讨伐”;广大人民、特别是东北军要求报仇雪恨,主张杀蒋;中共高瞻远瞩,主张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学习历史还要放眼人类历史全貌,找出知识的来龙去脉。“纵”是从时间上找出人类社会发展中各领域各方面的历史现象,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横”是从空间上找出同时代发生的历史事件。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中国近代的历程时,笔者帮助学生由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联系到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器物层面,再联系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共和制的制度层面,联系到陈独秀、李大钊民主与科学的文化层面,以及后来中国共产党学习利用马克思主义,这样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层次就一目了然。通过纵横联系教学,冲破条块分割,使知识连成一片,有利于深化教材、启发思维、提高能力。

二、中外结合方法

学习历史要把中国放在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中去学习,中国发生什么大事,一般都与国际大背景有密切的联系,学习世界史时联系到中国史,不能把中外历史割裂开来。在历史学习中要以时间为轴线,把中外支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展现在历史发展屏幕上,通过对比分析,求同存异,强化记忆加深认识。如在教学“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时,笔者引导学生联系亚洲的觉醒;朝鲜的反日斗争、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埃及、苏丹抗英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拉美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美殖民地半殖民地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中国也不例外。这样,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就能顺利掌握了。通过中外联系学习,触类旁通,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三、古今联系方法

学习历史还要对某一历史事件追根溯源,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如讲1997年7月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笔者引导学生追溯联系“香港问题”的由来:1841年英军武力占领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香港(日本战败后仍归英);20世纪80年代中英《联合声明》,洗刷了民族耻辱,这样对香港问题就一目了然。鉴古察今,学史明理,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观察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国香港在近代失去了,在现代却收回了,说明了什么道理呢?为什么在建国初又没有能够收回呢?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整体归纳法

学好历史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的体、面、线、点之间的联系,形成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点:是指历史基本知识。如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好几次列强的侵华战争,一提到战争让学生马上就想到战争发生的背景、简单经过、结果、签定了什么条约,产生民什么影响,一想到条约马上义联系到条约的内容,这样由一个知识点串联一联串的知识,历史知识就这样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线:就是指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如在教学《辛丑条约》时,笔者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几大条约,鸦片战争签定了《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签定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了;中法战争签定了《中法新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了;甲午中日战争签定了《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深了;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定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既深化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系统思维历史知识的能力。面:是指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西方列强的侵略史、中国人民的屈辱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面”。体:是指“点”“线”“面”构成的历史总体。如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一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每个面的起讫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每条在线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点进行学习。这样整体联系,就使孤零零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构成立体知识综合体,充分让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学习历史知识。

总之,初中历史教育需要我们教师必须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学好历史、解释历史。以此为鉴,创造未来。

历史和发展 篇4

LTE全称是long term evolution, 在3G向着4G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LTE技术是重要的过渡技术, 通常被称作是3.9G全球化标准技术, 在推动4G网络不断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践过程中, LTE技术是将用OFDM、MIMO作为无线网络不断发展的重要标准, 并根据通信技术的发展需求, 有效增强了3G网络中的空中接入技术, 从而使频谱为20兆赫兹的宽带可以实现上下每秒86Mbit和下行每秒32Mbit的峰值速率。根据4G网络使用情况来看, LTE技术的实践应用具有历史性意义, 使通信网络得到改革和创新, 特别是小区边缘位置的服务质量和使用性能得到有效提高, 在降低系统延迟性和提高小区总容量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在某个比较大型的移动通信大会上, 4G网络LTE技术的新系统得到了成功演示, 使得下载速率最高达到每秒一千兆比特, 与当前普通互联网的运行速度相比, 远远超过所有的记录。与此同时, 国外LTE技术已成熟运用, LTE网络用户急剧上升, 给LTE技术推广带来广泛发展前景。

在我国通信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建设中, LTE项目的相关研究是以3G网络中的TD-SCDMA技术、WCDMA技术为基础的, 使得4G网络LTE技术不断向着TD-LTE技术和FD-LTE技术方向发展。目前, TD-LTE频段已全面落实, 并在电信设备运营商中得到了支持, 给4G网络LTE技术带来众多机遇和挑战。

根据4G网络的发展情况来看, LTE技术不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 LTE技术具有一定局限性, 主要是网络质量和网络未来发展与兼容性。通常情况下, LTE需要质量、速度、稳定性等都比较高的网络技术, 以确保其24小时持续提供服务, 并且, LTE具有的兼容性可以实现数据分析、网络自由切换和上下游相关设备的同时运行;二是, LTE技术的不断推广和3G市场之间的竞争, 使得较多运营商都必须对通信市场的发展进行全面分析, 才能更好的推动4G网络发展;三是, LTE技术成本方面的问题。目前, 针对LTE技术的成本还没有比较明确的定位, 只有在其成本是3G网络成本的百分之十时, LTE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其所拥有的优势。

二、LTE技术的主要特点和相关技术

如图1所示, 在实践应用中, 与3G网络相比, LTE技术主要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 有效提高通信速率, 使得下行峰值的速率可以达收到每秒100兆比特、上行的峰值可以达到50兆比特;其次, 有效提高频谱效率, 将主要目标设置为分组域的相关任务, 使得整个网络系统的运行可以在分组构架基础上实现有效交换;最后, 在基站分布位置不改变的情况下, 使小区边缘位置的比特速率得到有效提高, 并且, 其兼容性在现有的3G网络的基础上, 可以有效实现非3GPP规范系统的同时运行。由此可见, LTE技术具有一定先进性和科学性, 是移动通信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 LTE技术的相关技术主要有MIMO技术、OFDM技术、高阶调制技术三个方面:首先, MIMO技术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整个的传输率, 也是当前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 MIMO技术可以与OFDM技术结合使用, 可以有效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一般在接收端和发射端, MIMO技术是采用的多通道和多天线的方式运行。在有多个天线存在的情况下, 采用空时编码的方式可以使数据子流被分开和解码, 从而确保系统的运行处于最近状态。与此同时, 通过采用多个天线, 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之间会形成很多独立的通道, 从而实现各种数据的独立传输, 最终提高数据传输的速率。另外, MIMO技术可以将多个无线信道、接收、发射尽可能的优化, 从而使通信容量和频谱的利用效率尽可能的提高, 在消除其它因素带来的干扰和空域与时域的联合分集上有着重要影响。其次, OFDM技术是LTE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降低延时性、减少干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 OFDM技术的应用是在符合相关条件的情况下添加保护间隔, 以在保护间隔比信道延时的扩展时更大的情况下, 将各种符号带来的干扰完全消除。与此同时, OFDM技术的相关参数的设置与系统的性能有着密切联系, 如循环前缀的设置, 其长度与OFDM系统的覆盖范围和抵抗能力有着直接联系。一般在半径不超过100千米的覆盖区域内, LTE技术采用的是两套前缀循环方案, 以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案。最后, 高阶调制技术的合理运用, 可以有效提高峰值的速率。通常情况下, 在现有的3G通信基础上, 将64QAM的高阶调制添加到LTE系统上, 可以有效提高下行的峰值速率, 使其达到每秒100兆比特的状态。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来看, 采用高阶调制技术可以使信道的有效利用率提高至少60%, 在LTE系统的运行中是解决相关问题的重要方案。与此同时, 高阶调制技术的合理运用, 还能使用户的体验更好深刻, 并为运营商提供更多技术优势, 从而大大降低其运营成本。

三、LTE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4G网络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中, 我国目前拥有的4G标准是D-LTE-Advanced, 需要根据目前通信建设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发展策略, 才能促进4G网络健康、稳定发展。与此同时, TD-LTE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化的4G主流标准之一, 在我国不断加大TD-LTE技术开发力度的过程中, 必须注重先进理念和优秀人才的培养, 才能真正联合世界各国的运营商共同推进LTE技术, 最终促进我国4G网络LTE技术不断完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4G网络的LTE技术具有较多优势, 使得4G网络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根据我国4G网络LTE技术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 想要缩短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就必须加强国际研究机构的联系, 才能在实践过程中真正提高我国LTE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弛.TD-LTE分布系统的优化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 2013, (3) ;45-47

[2]刘远飞, 方超, 刘博等.4GTD-LTE技术在监测监管数据传输中的研究[J].有线电视技术, 2014, (6) :17-20

[3]熊永权, 李韦冰.TD-LTE演进及展望[J].软件导刊, 2012, 11 (9) :137-138

父亲节发展历史和起源 篇5

世界上的第一个父亲节,19诞生在美国,是由住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Spokane) 的布鲁斯多德夫人 (Mrs. Dodd,Sonora Louise Smart Dodd) 倡导的,多德夫人的母亲在生育第六个孩 子时,因难产而死,多德夫人的父亲威廉·斯马特先生 (Mr. William Smart) 曾参加过南北战争,他在妻子过世后,独自一人在华盛顿州东部的一个乡下农场,承担起抚养、教育六个孩子的重任,多德夫人在家中排行老二,亦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女性的细心特质,让她更能体会父亲的辛劳,斯马特先生白天辛劳地工作,晚上回家还要照料家务与每一个孩子的生活,经过几十年的辛苦,儿女们终于长大成人,当子女们盼望能让斯马特先生好好安享晚年之际,斯马特先生却因多年的过度劳累于19辞世。

1909年斯马特先生辞世之年,当多德夫人参加完教会的母亲节感恩礼拜后,她特别想念父亲,多德夫人心中明白,她的父亲在养育儿女过程中所付出的爱和艰辛,并不亚于任何一个母亲,多德夫人将她的感受告诉给教会的瑞马士牧师 (Rev. Rasmus),希望能有一个特别的日子,纪念全天下伟大的父亲,她的这一想法得到了牧师的赞许,同时得到了各教会组织的支持,多德夫人随即写信向市长与州政府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建议以她父亲的生日——每年的6月5日作为父亲节,斯波坎市市长与华盛顿州州长公开表示赞成,州政府采纳这一建议的同时,把节期改在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1910年6月19日多德夫人所在的华盛顿州斯波坎市,举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亲节庆祝活动,在差不多的时间里,美国各地其它城镇的人们也开始庆祝“父亲节”。

中国父亲节起源

父亲节并非“泊来”的节日,中国也有自己的父亲节,中国的父亲节起源,要追溯到民国时期,1945年8月8日,上海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市民立即响应,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各界名流,联名请上海市政府转呈中央政府,定“爸爸 ”谐音的8月8日为全国性的父亲节,在父亲节这天,人们佩带鲜花,表达对父亲的敬重和思念

“中国八年抗战,终究得到了最后胜利,这八年中阵亡将士不可计数,而这辈将士,前赴后继,杀敌致果的忠勇精神,实受父亲平日教养和随时激励的结果,所以父亲对于这次抗战胜利的影响,十分伟大。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加维然女士,发起母亲节,纪念欧战中阵亡将士的妻与母,因为她们对于国家有伟大贡献;我们应该效法先例,规定父亲节,同时纪念这次大战中阵亡将士的父与兄,因为他们对国家也有伟大影响,使父和母同沾其光。” 该请求获国民政府批准。每年的8月8日,遂成为全国性质的法定“父亲节”。是日,子女佩花以作纪念——父亲健在者,佩以红花;逝世者,佩以白花。相关的推广工作也随后展开。譬如,作为“父亲节”的首倡者之一,1946年8月7日,颜惠庆被邀请去“青年会”做关于“父亲节”的演讲,“谈了不同社会中父亲的地位和责任”。次日,他又在日记中写道:“报上满载关于‘父亲节’的报道”。父亲节这天,我们在思考、我们在表达对父母的敬爱之心是无可比拟的,当母亲含辛茹苦地照顾我们时,父亲也在努力地扮演着上苍所赋予他的负重角色,当我们努力思考着该为父亲买什么样的礼物过父亲节之时,不妨反省一下我们是否爱我们的父亲?像他一样曾为我们无私地付出一生呢。

父亲节习俗

国外

美国 为父母做早餐

在父亲节这一天,凡是父亲已故的美国人都会佩戴一朵白玫瑰,而父亲在世的美国人则佩戴红玫瑰。在宾夕法尼亚,人们也会用蒲公英向父亲表示致意,而在温哥华,人们选择佩戴白丁香。在美国,父亲节当天早餐一般是由子女们来做,父母可以继续睡觉,不必早起。由子女们做好早餐拿到床前给父母亲食用。此外,在美国儿女也会给父亲寄贺卡,买领带、袜子之类的小礼品送给父亲,以表达对父亲的敬重。

日本 给父亲念感恩信、搓背

在日本父亲节时,女儿一般会念感谢信给父亲。她们会和父亲团聚,给父亲送上礼物和祝福。在日本,不管是已经出嫁的还是待字闺中的女儿,一般要给父亲写一封挚爱和祝福的信,将这封信捧到父亲面前,大声念给父亲听,感谢父亲的生身和养育之恩。日本的洗浴文化历史久远,泡澡对日本人来说是一种享受。因此父亲节这一天,女儿们要亲手给泡澡的父亲搓搓背,也是给父亲最大的温暖一种方式。

德国 父亲喝啤酒庆祝

在德国的父亲节这一天,嗜酒的德国父亲们可以想喝多醉就喝多醉,而且回家之后媳妇不许管。一些小镇上的男人一早推着载满大木桶装的啤酒小车出门,碰上谁就和谁喝,直至醉倒在街上。 [5]

国内

各式各样的祝福方式

照片见证父女感情

分享与父亲30年来的成长“萌照”,从1岁的“小米豆”,到30岁的“大萌子”,北京女孩赵萌萌的身边,总有父亲的陪伴,她的母亲则用相机记录了父女俩的30年。父亲节,赵萌萌将她和父亲每一年的合照上传网络,时光变迁下的父女情感动上万网友。

拍摄微电影

回忆与父亲的点滴生活:一部由20多名警察子女参与录制的微电影——《最可靠的人》,曾引来了许多网友关注。虽然视频只有短短5分多钟,但家属们发自内心的话,让很多人为之感动。视频短片由民警利用业余时间制作,在给 “警察爸爸”们送上一份特殊礼物的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警察的酸甜苦辣。

做拿手菜、旅游、送礼物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篇6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或者说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对此,党的十七大第一次作了集中的表述和高度概括。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上四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了有机的统一整体,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最主要的理论框架。但是,这四个方面并不是科学发展观的全部内容,它只是对这一理论体系中最核心,最关键内容的科学表述和高度概括。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完整理论体系。

首先,科学发展观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内容丰富而深刻,这一理论体系主要以发展为主题,形成了包括指导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展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发展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发展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统筹兼顾)、发展的方式(加快自主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和完善党的建设)、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多方面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用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具体包括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涉及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际,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成为一个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起统领作用的科学理论。

上述可见,科学发展观决不仅仅是几个观点或简短四句话表述,它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成熟,逻辑严密,完善系统的科学理论。

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一切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党的十七大,有一个重要的历史功绩,那就是把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我们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和最新成果,第一次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不仅如此,还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列起来,共同确定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这样,科学发展观就成为我们党的一面旗帜,以此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和意志,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成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最主要的是要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三、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一,科学发展观把促进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同时强调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明确了发展的时代意义,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质,必将大力推动党员干部的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第二,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放在核心地位,把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放在突出地位,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明确了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弘扬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必将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激发和调动亿万人民群众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改革创新放在首位,强调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项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明确了发展的根本途径,必将极大地挖掘出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体制保障。

历史和发展 篇7

1 广西山药种植发展历史及现状

广西山药规模种植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 此后发展迅速, 60年代末收购量一度占全国收购量的35%左右。70~80年代, 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农村全面推行的土地承包责任制, 极大的增加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和自主性, 全国各地如河南、山东、河北这些山药传统产区开始发展规模种植, 广西山药所占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同时由于国家优先发展粮食作物的农业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广西山药种植面积的增长速度也开始放缓, 到80年代末一直保持在667hm2以内。90年代后广西山药种植发展迅速, 价格几经起伏, 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图1、2) 。

1.1 第一次快速发展期

20世纪90年代后, 广西山药种植迎来了第一次快速发展期。1994年广西遭受特大洪涝灾害, 山药严重减产, 1995年、1996年山药价格居高不下, 一度涨至历史最高的10元/kg, 毛山药和光山药销售价格分别飞涨到17元左右、20元左右。农民的种植积极性高涨, 种植面积增加了100%, 由1995年的700hm2增加到1996年的1300hm2。产量也比往年翻番, 达1万t左右。无论是面积和产量均创下广西山药生产上最高记录。之后价格略有升降,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1999年末广西种植面积突破3000hm2。

1.2 第二次快速发展期

21世纪初的几年, 山药价格低迷, 但是广西山药种植户的积极性有增无减, 桂平市金田镇、邕宁县 (2005年撤县设区) 、融安县、博白县、桂林市平乐县和阳朔县等地种植面积稳步上升, 达到了1.5万hm2。2003~2004年, 山药价格高位运行, 部分主产区和新兴产区种植面积高速扩张, 全国山药种植呈现“大跃进”的形势。其中河南、山东、河北、广西几个主产省 (区) 的种植面积都达到了历史高峰, 如河南省6.6万hm2, 山东省5.5万hm2, 河北省2.5万hm2, 广西区4万hm2。全国产量的剧增和大量的库存造成2006~2007年山药市场供过于求, 价格下跌。全国种植面积大幅度缩减, 平均减幅约50%。广西鲜山药价格跌至1.5~2.5元/kg, 种植面积从4万hm2下降到3.5万hm2。2009~2010年, 山药市场回暖, 价格略有上涨, 广西山药种植面积恢复到3.8万hm2左右。

2 主要影响因素

广西山药每年3月份种植, 生长周期7个月左右。每年产新一次, 收获上市时间集中11月下旬, 并可延续到第二年的2月份左右。市场销售周期长, 可达10个月左右。目前, 在南宁市邕宁区和桂平市金田镇, 部分农户采用当年11、12月份种植, 翌年7、8月份收获的早熟栽培方式, 可提前上市, 避开集中上市的激烈竞争。

2.1 山药价格市场周期的影响

从图1分析, 广西产销起落存在着一个6~8年的大的市场周期。这个周期内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市场供需偏紧——种植面积扩大——市场供大于需——种植面积缩小。

山药种植依赖块茎、山药栽子和零余子三种种源。山药栽子的数量依赖的是所产山药的个数。零余子产量较低, 每667m2零余子平均产量仅50kg左右, 同时, 刚采摘的零余子不能作为种薯, 必须要经过一年的休眠期。虽然近年来研究了很多新技术来打破休眠期, 但是效果并不理想[2]。使用山药块茎育种, 种植后病虫害比较严重, 产量和质量比较低下。因此每当价格上涨农户亟待扩大种植规模时, 面临的问题就是种源的紧缺。在这个周期内, 基本上有2~3年是市场供需紧张, 山药价格逐渐上涨;但由于种源的问题, 种植面积会在2~3年间缓慢上升;其后市场出现供大于需, 价格会在2~3年内缓慢下跌, 种植面积随之缩减, 市场逐渐消化2年内的产量和库存量。然后周而复始这个周期。

2.2 地方政策和科研创新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期, 广西一些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条件俱佳的地区农业蓬勃发展, 水稻、玉米、水果和各种经济作物种植发展迅速, 经济效益明显, 这些地区同时又是广西山药的主产区。此外, 90年代初, 山药价格与其它经济作物相比较低, 加上山药种植、收获时巨大的劳动量, 使许多农户转向发展其它经济作物。比如:南宁市周边的博白、武鸣等以前种植山药的地区, 转向发展甘蔗产业。这些因素造成了90年代广西山药种植面积增长缓慢, 一直未能突破1hm2, 产量也停滞不前。

进入21世纪后, 国内对山药的研究强度不断加大, 由图2可以看出, 2001~2005年, 5年间专利申请数量比1996~2000年的10年间的数量增加了近100% (图3) 。山药各种种植管理技术, 如定向结薯技术、导管或者U型槽结薯技术、打洞栽培法等改变了山药竖直生长的方向, 山药起垄开沟机械的推广应用, 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山药种植收获的劳动量。各种育种技术的推广使山药的病虫害率大大下降, 产品质量提高, 部分农户每667m2收益可达万元左右, 形成了“万元田”效应。一些地方政府在农民增收困难的背景下, 把山药作为可以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建设当地特色农产品的新项目, 在缺少合理规划的情况下大力鼓励发展。

2.3 极端天气如洪涝、寒潮等造成的影响

1994年广西遭受了几十年一遇的洪涝灾害, 山药主产区受灾面积50%以上, 当年产量约200万t, 减产40%~50%。1994年的受灾低产造成了价格反弹, 促使农户决定恢复种植或者扩大种植面积。但洪灾造成1995年山药零余子和山药栽子的稀缺, 许多农户的计划无法落实[1], 1995年广西山药种植面积仍维持在700hm2。巨大的市场缺额使1996年山药价格冲上历史高峰, 而高位运行的价格使1996年广西山药种植面积达到了1300 hm2的历史新高。按照市场价格规律, 1996年后的几年, 山药价格会逐渐回落到正常价格, 比如1997年价格有一定的跌落, 到年底甚至尚库存2000多t。但是1998年长江流域爆发了百年难遇的洪涝灾害, 全国各山药主产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使山药价格仍运行在比正常价格稍高的价位。市场周期被推迟到了2年后的2001年。这样直接造成了2002年包括广西在内的全国范围的种植面积缩减和产量的减少, 2003年, 市场供需紧张, 价格应市而涨。

2010/2011年冬季, 广西平均气温为11.4℃, 比常年同期偏低了0.9℃。南宁市在整个冬季过程中, 平均气温也只有12.5℃, 比同期偏低了1.4℃, 加上连续的降雨, 造成了山药价格的短期异常波动:一边是极端天气造成了收获、运输困难, 市场需求增加, 销售价格不断上涨, 如12月中旬以后, 市场上山药销售价格从前期的5~6元/kg上涨到8~9元/kg;另一边是在产地出售价格的低迷, 12月本身是山药收获上市的时间, 由于担心阴雨、寒潮造成的山药冻伤、泡烂带来的减产、质量下降, 农民急切待售, 上门收购客商却持币观望, 不断压价, 收购价格下降2.5~3元/kg, 品质较差的山药价格更是低于2元/kg。

2.4 生产成本的增加

山药的种植成本却在逐年增加。目前每667m2耕地的山药种植成本达到了的2500~3200元, 跟上世纪90年代相比增加了40%~50%, 约1400元左右。这增加的成本中, 一部分是直接原因:因为现在田间管理技术加强, 每667m2耕地种植的株树增加, 所需要的农药、肥料用量也随着增加。其中, 部分农民因为种植管理技术的不正确或者为了获得更高的产量, 过量施用农药和化肥, 造成了无效的成本增加。另一部分是间接原因:近年来种苗、农机、农药、各种化学肥料、汽油、人工成本、运输费用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比如;0号柴油从1998年的低于2元/L上涨到2002年的2.97元/L, 再上涨到了2011年6.99元/L;人工成本由2000年前后的每人20~25元/天上涨到2011年的50元/天左右;机械开沟费用 (含机械租用和人工费用) 每667m2耕地250~300元等等。因此, 在广西山药上涨的价格中, 有一部分是被增加的成本抵消了。

但同时, 广西山药产量也在增加, 并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前, 平均每667m2产量300kg左右;90年代平均每667m2的500~800kg左右;2000年后, 各种种植技术的应用推广以及加强了田间管理, 平均每667m2的产量2000kg~3000kg, 部分肥力高的耕地甚至能够达到4000kg以上。不仅产量增加, 而且山药的质量和等级也得到了提高。如桂平市金田镇推广的标准化打洞栽培技术, 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柳州市融安县推广应用的定向栽培结薯技术以及局部地区应用的套管栽培技术, 产量都能够达到上述水平。

这样计算, 农户种植山药, 通过提高产量和质量来抵消上涨的成本, 收益还是增加的。

2.5 市场需求的扩大

详细分析1997年后销售情况发现: (1) 以前作为菜粮兼食的山药, 逐渐偏向作为蔬菜消费。 (2) 各种综合利用方面逐渐发展, 比如加工成山药干品、干粉, 制造工业所需的淀粉等。其中销量最大且增长最快的是食品工业原料和药用这两部分, 用于食品工业原料年增长约15%, 药用 (包括原料用药) 增长约10%。虽然所占比例高, 增长速度快, 但是仍属于山药的传统应用, 未有重大的突破。

目前山药在药品和食品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已经比较全面, 技术也已经成熟。这些技术与市场结合, 不断扩大着山药的市场需求。同时山药在化妆品、添加饲料、药物提取等方面的研究仍然在加强。这些技术针对的是山药的新的利用方向, 市场前景大, 这就进一步增大了山药市场的潜力。

参考文献

[1]药文.广西山药1997年产新走势浅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997 (4) :37-38.

[2]赵冰.山药、马铃薯栽培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7.

[3]上海大学.怀山药提取物怀山药皂甙的提取方法[P].中国, CN1560061A.2005-01-05.

[4]赵卫星, 姜红波.山药多糖的提取测定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2009 (3) :34-38.

历史和发展 篇8

1. 亚当·斯密之前的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

在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体系创立之前就存在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之争。重商主义最早提出贸易保护的观点, 尽管不够系统, 但其理论的基本点:“鼓励输出、限制输入, 发展经济, 实现国家财富积累”已经被当时各国政府所采纳。一些贸易保护的手段诸如行政管制、高额关税、退还税款、发放奖金和补助金、特许证等被政府广泛使用。

16世纪后期的英国, 重商主义的发展达到高潮。从17世纪开始, 一些商人、政府官员、学者先后提出自由贸易的观点, 并且在18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发生了两场著名论战:一是关于放宽与法国贸易的限制是否对英国有利。主张自由贸易的和主张贸易保护的两大派别分别创办了各自的杂志来宣扬自己的观点。尽管两派在理论上各不相让, 但政府还是执行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 而主张放宽英法贸易的条款未能得到批准。二是英、法、德等国的学者围绕国际经济是否存在内在平衡机制所进行的论战。以休谟为代表的学者从货币数量论出发, 认为国际经济中存在自动平衡和调节机制, 不需要政府的干预国际经济会自然的保持平衡, 因此, 他们主张贸易自由;以斯图亚特为代表的学者则反对休谟的货币数量论, 否定国际经济中存在自动平衡机制, 主张政府干预和贸易保护。这场争论在理论上也是难分胜负, 但在现实中各国政府 (包括当时比较先进的英国) 仍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2. 亚当·斯密之后的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

理论界一直把1776年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版视为自由主义理论体系创立的标志。作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奠基者, 斯密对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观点进行了批判, 并鼎力主张对内实现自由放任、对外实行自由贸易, 主张降低关税和取消出口补贴和奖励金, 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即“绝对成本说”。大卫·李嘉图对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发展, 提出了更为现实的“比较成本说”。绝对成本说和比较成本说构成了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

然而, 斯密《国富论》的出版并没有对英国和其他西方各国的政策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在斯密和李嘉图完善自由贸易体系的同时, 和其观点相对立的一些经济学家仍然始终倡导贸易保护, 为此双方不断展开理论较量。1860年英法两国签定了《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 随后, 英国又和其他国家签署了降低关税的商贸条约, 从而使西欧各国走上自由贸易道路。《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的签定, 标志自由主义政策在英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而这距离1776年斯密《国富论》的问世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由此可见, 开辟贸易自由主义政策的道路是多么艰难。

3. 现代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与政策。

二战结束后, 除美国以外的各垄断资本主义集团均遭重创, 美国对欧洲、日本具备了无可匹敌的竞争优势, 美国此时开始倡导自由贸易, 但到20世纪60年代末, 日本、德国的经济逐渐恢复并日益强大, 大量美元外流, 致使布雷顿森林体系动摇, 1969年尼克松政府以保卫美元为由提出, 为了保持对外军事支出, 维护冷战盟主地位, 美国的贸易收支经常保持盈余是必要的, 为此, 必须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上述历史表明,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 在自由主义政策实施不久, 保护主义的政策则开始陆续在各国出现, 到20世纪开始逐渐加强, 在二战以后, 尽管日益强大起来的美国开始宣扬贸易保护, 但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日、德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各国又重新举起了贸易保护的旗帜。

4. 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两次石油危机使世界经济增长缓慢, 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都在不断增强, 逐渐形成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新的保护主义和传统的贸易保护相比, 更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1) 非关税壁垒。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通过限制进口来保护国内工业, 其手段是构筑高关税壁垒, 跟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相比, 新的贸易保护更侧重非关税壁垒。具体包括进口限制、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自动出口限制、报关手续干扰、技术和卫生标准等。一些非关税壁垒目前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干预外贸、限制进出口的主要政策措施。据统计, 现在各国实行的非关税壁垒手段上千种。有些非关税壁垒如“技术标准法规繁多, 让出口国防不胜防, 有些技术标准要求严格, 使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一些发达国家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 开始使用绿色贸易壁垒进行保护。 (2) 集团化和区域化。随着国际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 一些国家纷纷结成各种各样的经济贸易同盟, 集团化和区域化趋势加强。集团和区域内部相互取消关税, 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同时, 对外推行贸易限制政策。很多集团和区域组织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对付外来竞争, 保护成员国的经济利益。因此, 集团和区域化组织具有天然的排外性和贸易保护性。以欧盟为例, 从1958年来欧盟不断排斥成员外的贸易, 导致内部相互进口的比重不断上升:1958年为33.8%, 1971年为51%, 1985年为57%, 1992年为58.9%, 1998年为63.2%, 2000年为79.2%。 (3) 在自由化掩盖下的贸易保护。为了实现本国的贸易利益最大化, 各国政府纷纷借助于各种非关税壁垒和其他名义来实现贸易保护, 更有甚者高举自由化的旗帜来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例如, 近几年欧盟各国借环保为名而频繁使用的绿色壁垒, 一些国家借各种经济一体化组织实现的各种保护措施等等。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开放, 各种贸易组织如GATT和WTO一轮一轮谈判不断地降低关税, 东京回合后, 欧共体平均关税为6%, 日本为5.4%, 美国为4.9%, 乌拉圭回合后, 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又进一步降到4%, 但非关税壁垒不断加强, 到乌拉圭回合后, 非关税壁垒已达2 700多种, 并且借助于GATT的免除条款、利用公平贸易的借口, 逐步走向双边和歧视性贸易, 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保护制度和机制, 限制的范围已扩展到劳务和高技术领域, 出现了许多经济集团搞集体贸易保护政策的情况。在自由化的旗帜掩盖下的各种贸易保护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矛盾性和欺骗性, 因此也被称谓“超级保护主义”。

二、贸易保护的规律性和发展趋势

1. 贸易保护的规律性。

(1) 它经常出现在这些时候:当一国经济比较落后或面临经济危机的时候;当一国原有的优势面临威胁或即将失去的时候;爆发战争期间。 (2) 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基本是交替进行的, 而且自由主义的历史非常短暂。19世纪40年代之前西方工业国都在实行贸易保护措施, 1846年英国废除谷物法以后到19世纪70年代各国主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19世纪70年代各国又开始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二战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实施自由贸易;70年代以后新的贸易主义政策又被各国逐渐采用。 (3) 谁变成强国谁就率先打破贸易保护而提出自由贸易。19世纪40年代的自由贸易政策由当时的强国英国率先提出和实施;20世纪40年代自由贸易政策由当时强大的美国率先提出和实施。 (4) 世界经济处于增长和繁荣阶段易实施自由贸易政策, 而世界经济面临或处于萧条阶段易实施贸易保护措施。

2. 贸易保护的发展趋势。

(1) 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贸易保护仍然是各国贸易政策的支撑点。不仅包括发展中国家, 一些发达国家之间由于竞争的激烈会不断实施贸易保护。 (2) 保护的手段时而透明、极端化 (关税、政治、军事等手段) , 时而隐蔽化 (各种非关税壁垒) 。 (3) 新的保护手段不断应势而生 (各种技术和绿色壁垒) 。 (4) 整体保护增强 (更多贸易组织会不断出现) 。

三、贸易保护给中国的启示

(1) 以史为鉴, 认清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的实质和规律。历史证明, 自由主义理论上发展和实践中的推行是大相径庭的。从规律看, 只有强大的国家才从自身利益出发倡导自由贸易。而且, 往往是口头高喊自由主义, 而暗中搞贸易保护。事实上, 没有超国家利益的自由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斯密自由主义的提出是为了实现英国利益的最大化, 李斯特、凯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和贸易保护理论的提出也是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中国在参与全球化的同时, 必须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之首位。 (2) 学会驾驭贸易保护的新手段。如前文所述, 一些国家配合国际经济的发展变化, 不断创造新的贸易保护手段, 如各种名目繁多的技术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掌握, 更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创新。 (3) 学会在竞争中求发展, 在妥协中求保护。必要的自由贸易有利于竞争, 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相对开放和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对推动中国政府和企业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把政府和企业放置更开放、更规范的市场环境中才能发展。为了发展必须严格遵循和执行国际规则, 但当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遭到迫害或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时必须学会妥协和保护, 政府应尽快掌握驾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的整体协调能力。

摘要:分析西方工业国家不同历史阶段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的发展变化, 归纳贸易保护的规律性和发展趋势, 提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 贸易保护仍然是各国政策的支撑点, 进一步分析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和贸易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贸易保护,历史,规律,趋势

参考文献

[1]李丹丹.贸易保护形式的演变及发展趋势[J].现代商业, 2010, (8) .

[2]潘嘉玮.WTO例外条款探究[J].学术研究, 2003, (6) .

历史和发展 篇9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和突出贡献, 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 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一、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分析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的战略选择

科学发展观, 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新世纪新阶段, 我国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分析了我国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呈现的一系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征, 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各个领域。既有作主导方面的成绩和进步, 又有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形势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这些阶段性特征的全面、深刻分析, 充满了辩证思维和实事求是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我国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 这是必须看到和充分肯定的一个历史性的巨变但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看到“两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因此,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并没有超出、也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的判断和立足点, 从根本上来说, 恰恰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 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既说明我们党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各项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同时, 又向我们提出了新课题、新任务, 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迎接新的挑战, 着力解决新形势下更加凸显出来的问题, 推动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二、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既体现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承前继往, 又体现了与时俱进和丰富发展。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 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不同领域和层面, 深刻论述过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 形成了关于发展问题系统而丰富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不断推进, 从根本上说, 都是在推动人类社会朝着更加繁荣, 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其他方面创新,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新中国成立以后, 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都在发展观上作出过突出贡献。虽然有时走过弯路, 但发展观的不断丰富和进步始终代表主导方向。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发展环境、条件发生变化, 发展的质量要求更高。科学发展观站在时代高度, 既坚持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 又深刻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科学分析我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科学发展, 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的社会主义, 也应该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的最根本基础是发展。发展, 不仅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而且发展要求本身就包括社会和谐, 进而包括更广阔领域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科学发展, 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改革的力度、开放的程度, 决定着发展的进程和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靠思想教育, 更要靠制度保障。制度对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起着基础、引导、保障的作用。所以, 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就要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各方面体制。为此, 一定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 凝聚改革共识, 坚定改革决心, 坚持改革方向, 坚持用科学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 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历史和发展 篇10

一、课改后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

1. 产生职业倦怠,自主发展专业的积极性不高。

新课改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角色定位、专业发展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使得教师在短时间内感到过度的负荷和角色冲突的不适应,而这种冲突和不适应又使教师产生了过高的职业压力,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职业倦怠的教师常常会满足于现状。同时,他们会用消极、悲观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和行为对待职业和自身发展。这种不思进取常常会造成教学能力低下,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有一种低个人成就感,无意也无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即使是“偶有为之”,积极性也不高。

2. 知识结构状态与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

长期以来,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中相对固定的“史实”和“结论”过多,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欠缺。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知识结构具有一种静态的特质,过于固定化,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教师,其历史专业知识的获得和更新大都依赖于比较消极的外部给予。一些历史教师,长期以来就是围绕着一本教科书教学,教科书以外的内容知之甚少,更不必说对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而在新的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历史教师如果简单依靠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就会出现各种困难和矛盾。

教师必备的道德情感,是教师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陶行知提倡“爱满天下”,鲁迅强调“教育植根于爱”,别林斯基认为“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与学生建立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

4. 深化知识结构,提高科研能力

体育科研工作是探索体育学科领域内在规律的科学活动,是推动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动力,科研水平是衡量体育教师理论水平、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志。21世纪呼唤具有创新意识、科研意识的创新型人才。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丰富、更新和深化现有知识结构,通过新知识、新发现,探索新途径,提出新见解,积累新经验。新时期的体育教师应具有针对体育教育发展的前瞻能力,能迅速、准确感悟体育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建立创新的教学模式,掌握创新的教学方法,善于探索和进行科研,创造性地把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新内容、新方法融入教学,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5. 教学与思想教育能力

学校体育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搞好课堂教学,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它一般包括编写教案、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动作示范能力、正误对比能力、保护和帮助学习能力、运用电教设备教学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品德

3.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使得教师无心实施新课改理念。

新课程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要求中学历史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这些理念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有益处的。但是,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发现:这些理念仅仅是口号而已。因为在课改后,仍有许多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时,学生的成绩也是评价教师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应试教育不改变,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标准不改变,又怎么实施呢?

二、课改后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专业化教师就成为当今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历史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必须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这个过程艰巨而复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向和途径努力。

1. 通过自主学习激励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就如无米之炊,无源之水。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主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在新课改后,历史教师必须努力掌握三方面的知识,即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宽广的其他学科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因为教师具备丰富、广博的知识,不仅能在新课程教学中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历史教师在研究历史教材和历史读物的同时,还要阅读历史理论著作,关注最新培养和思想教育,因此体育教师应有较强的思想教育工作能力。现在不少人认为只要有较强的教育能力就能当好教师,殊不知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教学工作能力是搞好教书的重要前提,而育人工作则主要靠教师的思想教学工作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在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工作能力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思想工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6. 指导训练与组织管理能力

体育和训练、比赛紧密相连,为准备参加各类运动会,体育教师应具备指导训练和比赛的能力。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进一步落实、实施,体育教师应具有指导群众体育活动的能力。运动训练是学校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在准备各类运动会的过程中,体育教师都承担着兼职教练员工作,起着教练员在训练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确立主动训练的目标模型,对运动训练实施有效的、科学的训练指导。学校群体活动内容广泛,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拓宽知识面,以便更好地指导学校群众体育活动。

管理出效益,管理上水平。学校体育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的管理能力。工作安排井井有条,合理地使用器材,调动学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活动的兴趣等是一名体育教师应具有的能力。体育教师管理场地、器材能力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师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合理使用学校场地、器材的有效办法,充分发挥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的功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管理学生能力,则要求教师根据体育具有的特殊性,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观念、集体主义精神、责任感、荣誉感、吃苦耐劳和顽强拼搏等思想素质方面的教育,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研究型数学教师特征分析

韩友亮朱

(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河北滦县

摘要:我国目前处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时代,新的时代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型教学以其独特的创新品格和实践魅力已成为新课改的热点和亮点,也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成为研究型教师。本文对研究型教师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研究型教师特征分析

一、时代的背景需要研究型教师

早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的欧洲,“研究性学习”就被卢梭等人所倡导,其目的是解放人的精神。后来,美国著名的进步主义者杜威等人,以及改造主义者康茨等人也倡导“研究性学习”,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欧诸国及日、韩等国,推动了课程改革运动———“学科结构运动”,目的是造就顺应“冷战”需要的智力超群的社会“精英”。目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正成为教育领域里的一个世界主题。我国目前处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时代,这样的时代,文盲已不再仅指代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会创造的人,新的时代的史学研究动态,积极与其他历史教师或历史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广博地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从其他优秀教师的交流中体会与汲取。历史新课标要求教师勤于学习,广泛涉猎,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旦把这些学习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教师就会从中感受到乐趣,并得到成功的喜悦。

2.通过教学反思促进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反思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历史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历史学科中要真正地实施反思性教学,必须养成自觉反思的意识,知晓在教学中反思的内容,并懂得在教学中反思的策略与方法。如:(1)教师采用教学日记的形式,把当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亮点、疑点、难点、盲点、弱点等中的某一点或几点,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深入反思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改善的对策及预期可能生成的结果。(2)在同行会诊中反思。当教师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绩,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的经验之后,往往会出现教学水平的停滞不前,其中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教师犯经验主义错误、不思进取、教育观念老化,等等。通过同行会诊,教师能找到教学水平下滑的现象的主要症结所在。(3)在学生反馈中反思。通过学生反馈的有效信息,从中获取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的信号;通过反思学生,明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目标任务是否完成,学生是否能够获得他们期望的意义。反思性教学拓展了历史教师的发展空间,让历史教师成为研究型学者,从而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3.通过校本研究带动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作为一门科学,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其根本目的在于激发教师的教研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要让历史教师了解校本教研的价值所在,帮助他们提高校本教研的意识,树立在校本教研中主动发展的自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校本教研的工作氛围。历史教师在教研组中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集体讨论等活动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同伴有效互助,实现经验共

国王铁萍

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型教学以其独特的创新品格和实践魅力已成为新课改的热点和亮点,也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成为研究型教师。

二、时代所要求的研究型教师的特征

1.掌握较深层次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所选取的课题或专题往往会触及深层次的学科专业知识,甚至是本学科研究的前沿。因此,研究型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信息素质,不再局限于“研透教学大纲,吃透中学教科书,讲透教学内容”的传统模式。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除具备当代科学与人文两个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广博的文化修养和能使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外,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比较完整、更加优化。研究型教师一是要有扎实深厚的本体性知识,包括数学史、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对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有精深的研究;二是要有先进的教育科学的条件性知识,这是顺利转化知识、提高效率的必备知识三是要机智处理教育情境的实践智慧,如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学习状态调整教学策略,驾驭课堂,收放自如,引人享,使每一位教师都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进步。

校本教研的发展在于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可以把加强校本教研作为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实施多项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而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校本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重要教育资源,强化校本教研能够带动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4.通过教育部门、学校支持推动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外因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学历史教师要实现专业的发展,除了具有强烈的自主发展意识外,各教育部门、学校也必须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在中学,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即只重视语数外,对于史地等学科关注得很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部门相关政策的偏差。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除了学好语数外,还必须有其他知识的熏陶,其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素养的一个有力途径。所以作为教育部门,应该努力为中学的历史教学提供各种保障。

学校是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场所。在以往的教研中,我们都关注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而忽视了学校对老师发展的影响。要实现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就要积极支持,努力提供各种可能的条件。首先,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只有大家都意识到历史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历史教学才能走上一个新的起点。其次,学校要努力为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实质性的发展条件和机会。如加强历史教研组建设;组织专题讲座;举办理想课题研究和优质课比赛;构建促进教师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师培训模式等。所以机制保障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上一篇: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下一篇:临床及病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