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科建设

2024-05-09

高校学科建设(精选十篇)

高校学科建设 篇1

一、关于高校学科建设的概念界定

我国高教界在定义“学科建设”时, 研究的视角不同, 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从系统角度, 提出学科建设是一个由人、财、物等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工程。从效益角度, 提出学科建设是通过“投入”获得“产出”的过程。从发展角度, 提出学科建设是学科方向、师资队伍、基地建设、学科组织建制等保持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学科优势积累的过程。从变革角度, 提出学科建设是根据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对学科的规范和重组。从内容角度, 提出学科建设是以学科学术性质为核心, 集学科方向建设、学科梯队建设、基地建设和项目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它不仅涉及学科自身学术水平的建设, 还涉及组织、制度和资源配置等相关社会建制方面的建设。从交叉角度, 提出学科建设是指深化、充实、调整和改造已经存在的单个学科, 创造尚不存在的学科, 纵向上增加本学科的深度, 从而实现学科知识量的增加、质的提高以及学科数量的增加。从结构角度, 提出学科建设指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综合学科或跨学科的设置种类及构成的学科布局结构。从目的角度, 提出学科建设就是按照一定的学科方向, 对学术队伍和条件进行规划与建设, 从而形成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

以上只是众多学科建设概念的几个代表。由此可见, 对学科建设的理解既可以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 又可以从中观乃至宏观的角度来认识, 其外延相当宽泛。但无论从哪个层面、哪个角度来看问题, 其核心要素都是学科建设是集活动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过程。因此, 学科建设是人们为构建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按一定的范式所从事的发现新现象、创造新知识或完善理论的创新活动。

二、我国高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科建设存在重申报、求大求全的现象。

一些高等学校在学科建设中求新、求热、求大、求全的现象十分严重, 重视学科点的数量, 忽视了各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重视申报, 忽视对学科的建设。这种做法显然对高校学科建设及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据统计, 个别著名大学的每个博士点平均只有五个正高职教职人员在支撑。而事实上, 国家在申报学科点的时候要求一般二级学科博士点至少有三个研究方向, 每个方向都需要有一个学术梯队。因此, 如果不从制度上加以创新, 通过政策激励大学不仅重申报、而且重建设, 则目前这种浮夸的现象将会持续下去。

2.一些大学的学科陈旧、内容趋同、忽视建设、力量分散。

学科研究方向是学科发展的指针, 正确凝练研究方向, 是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在一些大学中, 学科建设普遍存在学科陈旧、内容趋同、忽视建设、力量分散的情况。“学科陈旧”是指研究内容陈旧, 研究方向落后, 与本学科领域在国际国内研究现状和趋势相脱节, 缺乏特色和创新。“内容趋同”是指校内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互相雷同、趋同, 缺乏特色与优势。“忽视建设”是指有的研究方向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没有科学的规划, 研究人员跟着课题走, 研究方向缺乏相对稳定性, 难以形成优势和特色。“力量分散”是指有些研究方向没有与学科的其他研究方向形成合力, 不能承担重大科研项目。

3.一些大学忽视学科群的建设。

学科的发展既相对独立, 又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持。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不仅需要同一门类之间的学科之间打破障碍, 进行交流与合作, 而且需要不同类的学科进行跨门类之间的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 以求在其结合点上派生出新的学科分支, 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学科建设不能停留在彼此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独立发展的水平上, 而应按照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学科的具体情况, 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基础上, 大力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联合, 形成学科的群体优势和集群效应,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学科综合的优势, 不断提高创新的综合实力。

4.现有的学科分类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分为哲学等12大门类, 下面再分为88个一级学科, 88个一级学科下面再细分为381个二级学科。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目前的分类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例如, 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建筑景观、公共传播学科、印刷包装等, 在原有的学科目录下面是没有的。为了适应这种要求,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从2000年开始, 建立学科点备案制度, 即一级学科点下面可以根据需要自设二级学科。但是, 对于那些没有相关一级学科, 而又有条件兴办新学科的大学来说, 就面临十分尴尬和困难的境地。这种学科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科的发展和建设。

5.现有的学科评估规则不能很好地反映大学的学科建设情况。

现有的学科评估规则不仅存在马太效应, 鼓励胜者先得, 还鼓励为申报而申报。一些重点大学获得的学科越多, 就越容易申报更多的学科。原因很简单, 这些大学很容易将已有博士点的相关人员的成果充实到新的申报点上。这样, 就形成了“虚大”的现象。这就是为什么申报的时候一个点有十多个教授, 但实际上, 有的学科点申报下来却是力量单薄, 甚至难以为继。

三、高校加强学科建设的对策

(一) 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阶梯队伍

学科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 创建高水平的学科首要的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 可通过引进与培养并举, 逐步建设一支不仅具有一定数量, 而且在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上合理, 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 充满活力、团结合作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科队伍, 形成若干个结构合理、有较好发展潜力和前景的学术梯队。

人才的合理配置是提高学科梯队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学科梯队的数量、结构和规模都需要通过流动来优化配置, 需要根据学科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和变化。合理配置人才即学校内各个梯队的人才应相互交流合作, 鼓励学科的交叉, 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因此, 在建立固定队伍的同时也应随需组合、加强队伍的灵活性, 在重大课题上把不同梯队的成员组合起来共同完成某一课题;还可直接组合成立新的学科梯队, 开辟新的学科方向;梯队内也应分工合作, 发挥特长和专长。此外, 除了培养和选拔校内的学术人才外, 也应从国内外引进一些高水平人才, 尤其是引进能领导本学科达到国际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对于引进的人才, 要给予其优厚的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术氛围, 既要“待遇留人”, 更要“事业留人”。学科建设要突出重点, 在传统优势领域、重点发展领域和学校急需发展的学科领域, 引进学术造诣高深和富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拔尖人才, 并通过实施高级研究学者国际合作研究、青年学术骨干出国访学研修等项目, 选拔一批年轻、有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以开拓视野、把握国际学术前沿为出发点, 注重创新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的提高, 加快其脱颖而出的步伐, 为拔尖人才和学术领军人物的不断涌现打下坚实基础。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 带动学校学科梯队建设的快速发展, 对学校学科建设以及整个教师队伍创新能力的提高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 整合学科优势, 打造优势学科

综观世界著名大学, 除了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外, 更主要的是这些学校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世界公认的一流水平的学科。越是著名的大学, 就越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哈佛大学是培养政治家的摇篮, MIT培养出优秀的工程师, 剑桥大学的物理学科有多人获诺贝尔奖, 牛津大学的数学学科举世公认。特色学科是衡量一流大学的关键。杨振宁教授多次指出:“一所大学如果有三四个左右的学科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这所大学就可以说是世界一流大学。”可见, 学科特色就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点所在。

目前高校之间的竞争, 其本质就是学科实力和学术水平的竞争, 学科构成了大学各项基本活动的平台, 学科水平的高低就成为判断大学办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 一所高校如果拥有一批独具优势和特色、实力雄厚的学科或学科群, 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否则, 将会被竞争的浪潮所吞没。优势和特色学科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办学实力的集中体现, 是一所高校能否提升竞争力, 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世界各国大学的学科建设都是基于其自身的历史文化、学术传统和学校实际进行的。学科建设一定要结合学校的实际, 坚持特色, 发挥优势。学科特色是大学发展的生命线, 特色既是一个学科的立足之根, 又是一个学科的竞争之本, 因此, 要在综合分析学校已有基础、特色、优势和学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科学定位, 走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建设之路, “有所为, 有所不为”。例如, 香港科技大学根据自己的传统优势和基础, 学科建设准确定位,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商学院被英国《金融商报》列为世界50佳, 亚洲仅此一家入选;其会计学院被美国排名为世界第一, 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也甘拜下风。学科建设若要获得发展则必须按照学科结构特点来调整现存不合理因素, 建设已有的重点学科, 打造优势学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进行:第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优势学科的建设提供高水平的基础和平台。第二, 加大投入力度, 集中力量加强优势学科综合条件建设。第三, 加强国内外大学优势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第四, 要加强对优势学科的管理。最后, 学科建设仅靠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优势学科间交流等方式是不够的, 还要在大学建设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创新为主线, 注重学科内涵的发展。

(三) 加强基地建设, 构筑学科平台

建设符合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创新平台和基地的建设模式。平台和基地建设主要表现在以原有的项目管理为基础, 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各类优势资源, 建设具有自主创新能力, 能实现重点跨越的大学科集成式科技平台和文科基地, 这就要求更加突出特色, 整合各方资源, 特别是在原有的各类国家和地方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的基础上高起点构建。同时在组织形式上积极创新, 采用矩阵式结构组织的模式, 针对学科的不同特点和性质, 给予一些特殊的政策, 在管理体制和机制上大胆革新, 建立一套符合现代学科发展趋势的管理体系。

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长远规划, 统筹安排, 分步推进。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创新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全校上下齐心协力, 精心研究, 有效配合。学科建设是学校上层次、上水平的永恒主题, 需要高度重视, 常抓不懈。

摘要:学科是高校的立校之本, 是高校办学历史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体现。它不仅代表着高校的办学水平, 更决定着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只有把学科建设好, 特别是把重点学科建设好, 才能推动高校教学、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 推动学校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学科建设,学科阶梯队伍,学科优势,学科平台

参考文献

高校学科建设 篇2

高校主题班会建设探讨

[摘要]文章就主题班会规划、设计、实施、归纳与总结展开讨论,认为主题班会的系统深入建设,不仅能充分发挥其学生德育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也能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关键词]高校 主题班会

[作者简介]谢长旺(1977-),男,安徽祁门人,防灾科技学院防灾工程系,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安扬(198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防灾科技学院防灾工程系,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柳敏(1982-),女,山东济宁人,防灾科技学院防灾工程系,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河北 三河 06520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9-0175-01

一、主题班会的建设框架

主题班会以学生为中心,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是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卓有成效的主题班会,能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也能加强班级凝聚力,促进班级和谐,更会触动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主题班会的建设,不仅是辅导员个人的任务,更是整个学生工作系统的重要工作内容。主题班会建设应做好班会规划、班会设计、班会实施、班会总结等方面工作(框架如下图所示)。

二、主题班会的规划

主题班会的规划是指以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为目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年级特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对高校学生大学阶段班会的内容进行总体规划,形成大纲,以指导整个大学阶段主题班会的开展。

1.初期(第一学年)。新生刚刚入校,需要对其进行适应教育、纪律教育、励志教育和健康教育。适应教育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内容包括何谓大学,大学生活的特点,大学学习的特点;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理念和文化精神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纪律教育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内容是学校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学籍管理制度、学位授予制度、行为管理制度、评奖评优制度、班级管理制度、社团管理制度等。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主要包括学生安全教育、生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教育强化学生的拼搏精神,增强学生的“心力”,它包括情动力、意志力、注意力、自评力和调控力五个基本的亚领域。

2.中期(第二学年、第三学年)。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需要对其进行方法教育、专业教育和“三观”教育。方法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技能。方法教育的内容包括“怎样100

分钟有效听课”“如何有效运用手中教材和图书馆参考书”“怎样管理自己的时间”等。专业教育帮助学生指明方向。学生经过初期阶段的学习以后,将逐渐把注意力转到专业学习与将来的工作与事业上,专业教育的需求不断强化。辅导员可邀请专业教师参加专业教育主题系列班会,让熟悉本专业的导师指导学生认识本专业,熟悉本专业,热爱本专业。“三观”教育促进学生的品德养成。“三观”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养成,是大学学生工作系统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中期前段可开展感恩教育、恋爱观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等内容,中期后段可开展自我探索、价值观澄清等相关内容。

3.后期(第四学年)。对即将踏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需要进行纪律教育、毕业教育和就业教育。纪律教育防止学生出现松懈感。大学最后阶段,学生容易产生松懈,在此阶段,要加强纪律教育,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为学生实习、求职提供便利。毕业教育,保证学生文明离校。为防止毕业生离校前出现意外情况,辅导员需要召开安全文明离校主题班会,与学生交流沟通情感,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困难、面对社会、面对工作,鼓励学生勇敢地迈入人生新的一页。就业教育为学生远航助力,主要通过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来实现,辅导员召开主题班会的任务一是加强面试方法、技巧的教育;二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勇敢地面对社会的挑战;三是鼓励学生创业。

三、主题班会设计

主题班会设计是指围绕班会主题,对班会组织的形式、程序、内容、环境进行设计,形成方案,用以指导主题班会的召开。主题班会设计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改变教师单向说理教育和正面引导的方式,突破“你听我讲”的传统模式,重视学生的参与度,确立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新班会模式。

1.形式设计。形式设计是主题班会设计的关键。主题班会形式设计应不拘一格,鼓励创新,可以将辩论、演讲、讨论、表演、参观、运动等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主题班会。主题班会形式优劣的判断标准有三点,即这种形式能否促进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能否让学生在思想的交流与交锋中促进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生成;能否通过让学生体验道德,促进道德知识的内化、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2.程序和内容设计。主题班会程序和内容设计是形式设计的细化,即在特定的形式下明确主题班会各环节的搭接与具体内容。主题班会的程序设计要做到环节清楚、层次清晰、联系紧凑、衔接自然、逐步深入。主题班会内容设计更需要深入探讨,认真筹划,更多地考虑青年学生的特点、时代的特点。

3.环境设计。主题班会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空间环境的布置要创设情境,凸显主题,与班会内容达到和谐统一。成功的班会应该让每一个空间、每一块板面都成为主题班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主题班会的实施

1.充分准备是基础。一个成功的班会, 充分准备是基础,准备的过程就是辅导员落实班会设计理念与内容的过程。班会准备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素材的收集、物品的筹备、场景的布置、氛围的营造之中, 使班会的准备过程本身就成为学生受教育、受锻炼和发展能力的过程, 延展和扩大班会的教育作用。

2.广泛参与是重点。主题班会的举行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是受教育者,应该同时在集体中、活动中受教育,而不是旁观者。只有亲自参与,投入自己的精力和情感,才会融于其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因而广泛参与是主题班会实施过程中的重点。辅导员创设合适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题班会的教育作用。

3.辅导员指导是保证。大学生思想活跃,各种思想并存,为了保证主题班会不偏离主题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辅导员需要加强现场指导。辅导员指导的主要内容是对突发情况的处理,对现场气氛的引导,对各种信息的分析、选择、提炼,对主题班会的总结等。当班会出现冷场时,辅导员需要调动学生,活跃气氛;当学生普遍对某一个问题产生疑惑,讨论无法继续时,辅导员需要澄清;当错误观点占上风时,更需要辅导员及时拨乱反正。

五、主题班会的归纳与总结

主题班会的归纳与总结,是指主题班会结束后,通过调查班会组织的得与失,认真总结,找出具有普遍性的操作方法,进而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主题班会范例和主题班会教育大纲,作为辅导员开展主题班会教育活动的指导与参考。主题班会的归纳总结是一个艰巨的长期任务,需要大量的实践为基础,需要全体学生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在这一总结归纳过程中,辅导员工作在一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整个学生工作系统也需要提高总结和归纳的意识,力争形成科学的主题班会教育大纲和丰富的主题班会教育范例。主题班会的系统深入建设,不仅能充分发挥其学生德育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也能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参考文献]

高校历史学科建设考察 篇3

【摘要】历史学无论在过去还是在将来,都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随着日新月异的新形势,高教改革成为一种趋势。本文重点考察吉林大学历史系建设状况,并着眼高校历史学科建设大局进行分析。

【关键字】高校历史学科 吉林大学历史系 高教改革

【中图分类号】G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302-01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作为一门内容广博、综合性较高的基础学科,它在给予我们丰富的史学知识与史学经验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出一批思维缜密、目光高远、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市场经济的竞争性、逐利性、变动性和开放性与历史学科内部的稳定性、相对封闭性形成了鲜明对比,历史学科的地位受到了日益严峻的挑战。人才培养不能完全与社会轨道接轨,社会对历史学科的认知偏差,教育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自身缺乏专业意识和社会定位等因素或多或少、潜移默化的使历史学科走向边缘化。

随着高教改革成为一种趋势,许多高校历史学科,在发扬传统优势的同时,注重与时代变化的同步,及时改革,更新思想理念与教学实践方式,从而取得了学科发展新成果。

主体:吉林大学历史系建设状况

历史系自1952年建立以来,就逐渐成为吉林大学的一个传统优势学科。这里汇集了一大批优秀学者,如著名学者佟冬、于省吾、金景芳、罗继祖、丁则良、柳春藩、施荫昌、王藻、汪淼、张博泉、李时岳等,他们扎实的学术功底及极大地育人热情,奠定了历史系持续发展的基础。

1981年历史系始设博士点,1995年,获批为“国家历史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9年获准建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点,2000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虽然地位有起有落,近年来它仍以持续发展的势头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

首先,学术梯队持续充实优化。

目前历史系38名教师中教授17人(含博士生导师13人),有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有1人兼被评为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中央、教育部“马工程”首席专家,历史系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学术科研队伍。

其次,科研水平稳中有进。

历史系教师多年来在古文字学、高句丽及渤海历史与文化、辽金历史与民族、国际关系、区域社会史等研究领域居于国内前沿水平,部分研究成果影响国际。科研成果获得首届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优秀成果奖2项。近年来,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各2项、中央和教育部“马工程”高等学校哲学社科重点教材编写项目各1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此外还有其他重要等级项目的立项,并获有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图书奖、光明杯奖、北方十五省市图书奖等重要级别的奖励。1956年创办的《史学集刊》至今在学术界发挥重要影响。

再次,学术交流活动日益活跃。

历史系通过邀请学术来访及派遣教师出国交流或进修等方式,与英、美、德、日等国外许多大学及国内许多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曾举办过多场国内高层次学术会议以及形式多样的学术论坛。

同时,学科门类、课程体系日益健全。

历史系逐渐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的体系,发展了许多颇具影响力的特色学科。先秦史、古文字学、经学、明清史,跨学科的国际关系史,以及东北地方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等区域史或专门史,都是颇具影响力的特色专业。近年来,历史系的课程结构日益多元化、专题化、前沿化、优质化,增加了专门史、区域史等本系一些特色和强势课程与专题化的教学模式,增加了理论指导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的史学理论和史学写作课程,强化了以“口述史”为主要形式的教学实践课程。《中国近现代史》、《东北地方史》被评为省级精品课,《国际关系史》于2008年成为国家级精品课。

最后,教学方式紧跟时代脚步。

历史系在教学改革方面一直以来走在前列,教师积极调整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长期采用课堂讨论法、师生结合讲授法等方式。为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部分教师还提供一些国内外一手史料或经典论文供学生课前精读,课上综合讨论。教师们将教授知识和教授学习方法、分析问题方法并重,促进了学生的史学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此外,历史系将教学实践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命题开展“口述史”调查,培养其实践能力。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使原本枯燥的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了生动的图文。“历史学科要迎接现代化的挑战,跟上时代步伐,必须加强教学设施建设,为学科现代化创造条件。”对多媒体科技的使用,是现代化对高校历史学科建设所带来的崭新的变化。

历史系即使发展愈加成熟,但仍存在完善空间。

首先,由于课程增多,课时被压缩,出现了课程讲授不全的状况,易造成学生知识储备不完整。同时部分课程还存在内容重合之处。历史学科博大精深,囊括古今中外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内容,这就需要一个更科学的课程安排,正如侯雁飞指出要本着“优化结构、拓展类型、整合内容、强化创新”的原则,按照“多样化、模块化、小型化、专题化、前沿化”的标准,拓宽专业口径,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课程编排要系统性、必备性、精简性三结合。其次,历史系虽有许多特色强势专业,但在隋唐史等方面缺少相关教研人才,教学和科研在强化特色专业的同时,也应适当扩展全面性,使强者更强,弱者补阙。因人设课的现象也不应成为定式。再者,日益丰富和多元化的选修课,在学分制的条件下,逐渐成为学生赚取学分的工具,变成了另类的“必修课”。应多鼓励学生去跨专业选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修学意识。另外,交流平台和教研合作平台仍需搭建和完善,前者为建立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长效沟通机制,后者为架构学者之间的教研互动合作机制。

结束语:立足高校历史学科建设

高校历史学科建设是一项持续的课题,也是走出时代困境的需要。

一、立足个性,因地制宜。

高校历史学科应该根据综合条件寻求自己的学科特色,千篇一律的模式带来的将是呆板的人才。如吉林大学历史系利用身处东北地区的特殊的地理条件,在东北史方向研究上一直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高校历史学科都应该在传统教学内容外,发展适合自己的特色的方向,这样也能做到对于个性的历史学人才的培养。

二、自由开放,灵活多样。

高校的行政化管理,使学科逐渐机构化,师生缺乏互动及业余学习组织。高校历史学科应注重引领自由开发的学风,增进互动,激发学生们独立思考及创新意识,教、学、研各方面需更加多样化和灵活性。

三、增进交流、强化合作。

交流合作是历史学科发展的要义,建立高校交流平台和教研合作平台是一种必需,如台湾大学建立的教研平台就打破了过去史学教研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集体知识创新。

四、引入知识经济理论,培养新型人才。

高校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初探 篇4

关键词:学科建设,内涵,意义,基本环节

学科建设是高校永恒的主题, 是高校建设的核心, 它不仅代表着学校的办学水平, 更决定着学校的发展特点和优势。只有把学科建设好,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抓学科建设, 必须理清思路, 认识学科建设的意义, 把握学科建设的内涵与要求, 明确学科建设的基本环节等基本问题。

一、把握学科建设的内涵

学科是一定领域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是一定学科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 是相对稳定的知识组合体。学科的发展是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的需求密切相关的。学科的概念和内涵是随着人们对学科的认识而不断发展和演化的。

高等学校中学科的概念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学科范畴了, 它拓展了学科视野中的学科外延, 丰富了纯学科意义上的学科内涵, 反映在学科上不仅仅是某一知识体系的学科范畴, 它还代表着一种专门化组织, 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任。

高校学科建设系统由学科内涵建设、学科外延发展和学科建设管理等三个子系统组成。根据系统工程的观点, 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和子系统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构成了高校学科建设的体系结构。学科内涵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 它主要涉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梯队建设、物质条件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等内容。其中, 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学术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物质条件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重点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高校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动态性的基础工程。

二、认识学科建设的意义

学科水平决定一所大学的水平。近年来, 许多高校深刻认识到, 没有一流的学科, 就没有一流的学校, 也不可能有一流的人才、成果和服务。学科的水平决定一所大学的水平。只有高水平的学科才能凝聚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 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基地, 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立足学科前沿, 不断创新。也只有高水平的学科才能在社会中产生信任感、认同感, 因而才有可能承接重大科研项目, 产生重大科技成果。由此可见, 没有高水平的学科, 就难以有有实力的大学。学科水平已成为大学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社会知名度的主要标志。

学科的水平是吸引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因素。我国许多知名学者就是在高水平学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为一流的学科有顶尖水平大师带头, 有高水平的研究基地, 有高级别的研究课题和众多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内容学者, 在高层次研究中, 学者们的学术水平自然提升很快。因此, 一流的学科才能吸引更多的一流学者。各高校在引进人才过程中发现, 没有一定水平的学科基础, 就难以引进高水平的学者, 即使引进了也难以留住人。

学科水平也决定着教育质量。高水平学科凝聚的高水平学术队伍、先进的教学科研基础设施条件, 以及对学生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性格品质等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都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因素。同时, 高水平学科也吸引高质量的生源, 从而形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良性循环。

因此,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一项战略性建设, 是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结合点, 是高校保证质量, 提高水平的关键。同时, 学科建设工作难度大, 不易见成效, 工作复杂, 难于考核。要做好学科建设工作, 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 必须下大力气来抓, 要站得高, 看得远, 不能急功近利, 要把学科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三、明确学科建设的基本环节

学科建设工作不仅是上层次、求发展的问题, 同样也关系到办学特色的形成、凝聚力的增强、影响力的扩大、质量效益的提高和办学实力的提升。一言敝之, 通过全面加强学科建设, 带动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推动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 必须明确并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1. 是学科建设要与学科方向确立相结合, 以体现学科建设的自觉性。

学科建设中首要的任务是选择、确定学科方向。在选择和确定学科方向时, 应把握这样几点:在学科的本体部分, 至少要有一个方向;要确立有特色的学科方向, 并以此为重点加强建设;要不断寻找新的生长点。这就要求不断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 在学科前沿寻找新的生长点, 努力创新。

2. 是学科建设要与学科梯队建设相结合, 以增强学科实力。

学科建设, 关键靠教师, 特别是大师级的学者。因而, 在学科梯队建设中应注意着重解决三个问题:第一, 要建立合理的学科梯队结构。不同的学科, 对其梯队结构的要求不同。一般而言, 学科梯队中要确定一位在本学科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每个学科方向, 要有一两名学术地位比较高的教授为学术带头人;每个学术带头人下面, 还要配备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合理的梯队。第二, 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学科、学术带头人要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相关学科的知识面与很强的研究能力;要有开阔的视野, 能够把握和抓住学科前沿, 带领本学科始终走在学科建设的前列。并且, 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更要有宽阔的胸怀和气度, 关心、团结和带领学术梯队的同志共同奋斗。第三, 要处理好学科带头人和学科负责人的关系。有的学科, 二者可合二为一, 既是学科带头人, 又是学科建设负责人, 在这种情况下, 主要的问题是配备好助手, 以减轻其负担。另一些学科, 因多种因素, 需配备学科建设负责人, 这样, 团结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双方都要互相尊重。特别是学科建设负责人, 要多听学科带头人的意见, 支持他们的工作。

3. 是学科建设要与学科基地建设相结合, 以创造发展条件。

现代学科建设离不开基地, 在抓好学科建设的同时, 还要注重实验基地建设。在基地建设中, 要统一规划, 集中有限资金, 建设若干开放式的高水平基地, 并制定相应的规定, 作到资源共享。

4. 是学科建设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以形成学科特色。

现代科学研究首先要立项。通过立项, 明确研究的目的、内容和创新价值。争取重大项目, 首先要组织起来, 联合作战。要发动教师特别是有学术思想的教授、教师, 经常进行思想“碰撞”, 寻找新的生长点, 构想新的课题。

5. 是学科建设要与学位点的建设相结合, 以提高学科层次。

前面已提及, 学科标志性建设之一就是学位点建设。只有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并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研究生教育的目标, 毕业生才能真正胜任本职工作, 学校才能有更好的生源, 教育才有特色, 发展才更有后劲。但学科建设决不仅仅是学位点相关学科的任务, 它应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因为培养多层次人才最终靠的是高水平学科, 提高质量最终靠的是对学科持续不断的建设。

6. 是学科建设要与学术交流、学术合作相结合, 以充分调动学科建设的积极性。

学科建设离不开交流与合作, 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交流与合作, 教师将能很快地吸收、消化学术前沿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信息, 能够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思维模式的变革, 对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将有极大的启发作用。同时, 在交流合作过程中, 教师通过介绍自己的学术成果, 不仅能扩大影响, 赢得声誉, 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并且也有机会获得更多支持, 争取到更多的帮助。

7. 是学科建设必须与学科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相结合, 以发挥学科效益。

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科技和信息优势, 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使学校办学之路愈走愈宽。尤其是结合地方经济建设所提出的问题, 有计划地选择若干领域的课题进行研究, 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 促进相关学科建设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宁生.论学科建设[J].石油教育, 2002, (1) .

[2]刘诚芳.试析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2, (1) .

[3]谢桂华.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5) .

[4]马涛, 邓鹏图.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内涵略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4, (1) .

[5]周祖德.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推进学校全面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 .

[6]张振刚.中国研究型大学分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2, (4) .

[7]马建.关于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 2001, (7) .

概述民办本科高校学科建设论文 篇5

一、学科建设在民办本科高校发展中的地位

近年来,部分民办本科高校的快速发展也凸显了学科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新浙江树人大学成立后,由于教师的学科意识和观念十分单薄,学校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学科建设工作,但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了专业建设上。升本后,特别是后,学校为更好地开展本科教育,更快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推动科研工作,把学科建设摆上了重要的位置。20,学校明确提出了教师“人人进学科,人人有学科归属”的要求;,启动了校第一轮重点学科建设,确定了3个校(A)级重点学科、6个校(B)级重点学科;20,制定了《浙江树人大学学科建设规划(—)》;启动第二轮重点学科建设,确定了6个校(A)级重点学科、5个校(B)级重点学科和2个校(T)特色学科。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努力,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国际贸易学被评为浙江省高校第五批重点学科;高等教育学被增列为省高校重点学科后;共有7个学科被评为浙江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科研水平大幅度提升,据统计,20学校科研实力位列全国民办高校首位。由此可见,学科建设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办学水平的提升。

二、民办本科高校学科建设应处理好的关系

相比其他老牌的公办高校,民办本科高校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如“升本”时间短、各项基础条件较薄弱、教学任务繁重以及办学质量提升千头万绪等,为此,在学科建设中要特别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一)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科研和教学是现代大学的两大主要职能,是代表高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重要内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校对科研和教学地位的认识是不同的,所谓的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分类,主要是基于科研和教学的地位侧重所作的划分。我国民办高校自诞生起,一直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教学是其各项工作的中心。同时在其办学的早期,也是为了生存,民办高校只集中资源搞好教学,相对轻视甚至忽视科研,教师的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不强,科研基础十分薄弱。随着部分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逐步提升和纷纷升本,科研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目前,多数民办本科高校已充分认识到了科研的重要意义,科研工作也有了较大进展;但也有少数民办本科高校还未把科研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甚至个别学校领导还停留在以前的观念上,认为科研只会和教学争夺资源,科研建设基本上还处于空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对科研的忽视,必定会阻碍本科高校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诚然,对于民办本科高校来说,人才培养仍是其根本任务,教学仍是其中心工作,但民办本科高校仍须审视和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既要充分认识到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又要强调教学的根本性,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民办本科高校科研基础薄弱,无法在基础研究、理论研究上与科研实力雄厚的老牌公办高校竞争,但可以“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应用性研究为突破口,面向地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同时,也应该面向人才培养领域开展教学研究。面向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保证了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学校教学与科研的齐头并进。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学科是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是人类通过长期的知识创新,经过不断创造、积累、发展和完善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专业是高校为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是教与学的基本单位。学科与专业是紧密联系又有区别的。从专业与学科的起源看,学科分化在前,专业形成在后,并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迅猛发展以及新兴学科和学科群的涌现,专业形成往往落后于学科的发展。专业的划分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学科主要与科研相联系,为专业建设提供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可用于教学的新知识、师资和研究基地;而专业主要与教学相联系,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民办本科高校在发展中要妥善处理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民办本科高校以人才培养为主要职能,在各项工作中应以教学为中心,且民办本科高校的科研实力比公办高校弱的多,学科建设又较落后,“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适合现阶段民办本科高校发展的实际。因此,在民办本科高校发展初期,在处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关系时,应以专业建设为主体,但要把专业建设放在学科建设的框架和视野下来进行,以学科建设引领专业建设。同时民办本科高校也要增强学科建设意识,加强学科建设,因为作为本科高校,学校办学层次和实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科建设的带动。在实际工作中,民办本科高校应统筹规划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密切二者的联系,恰当发挥二者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实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一体化发展,并不断充实、提升二者的内涵,使之共同为促进民办本科高校的发展服务。

(三)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关系

学科建设与科研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讲,搞学科建设就是抓科学研究。学科是人类长期对知识进行创新、积累而形成的独立知识体系;科学研究是探索新知、创造知识的活动。因此,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和永恒动力,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在学科建设中,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抓住学科前沿,凝练学科方向,锻炼学科队伍,培养富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提高学科基地的水平,推动学科向前发展,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而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可为科研打造更优越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吸引优秀的学者,促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汇聚更多的学术资源,更有利于产生重大科研成果。不过学科建设又不等同于科研,它还包括了其他方面的内容,如学科布局的调整、学科平台建设以及学位点建设等学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民办高校升本后,为建设合格本科高校,必须重视科研,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学校整体的科研实力;而在学校有了一定的科研基础后,可把工作重点从科研工作逐渐转向学科建设工作上来,把学科建设作为提升学校水平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从而带动学校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等的发展。民办本科高校抓学科建设,首先还是要明确科研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仍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从而不断充实学科内涵,推动学科创新;同时,还要做好学校整体学科建设规划、优化学科布局与结构、建立科学的学科管理模式、凝练学科方向以及合理构建学科梯队等工作,推动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民办本科高校学科建设工作的着力点

学科建设涉及学科方向凝练、学科团队构建、平台建设和资源投入学科环境营造等方面,如果民办本科高校对所有方面齐抓共管、不分轻重,只会延缓学科建设的步伐。笔者认为,当前民办本科高校进行学科建设,应先找准决定学科发展的关键点并着力进行建设,进而逐步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一)做好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

学科建设规划是对学科远景发展的科学规定和论证,是学校学科建设的依据和蓝图,是使学科的发展纳入有目的、有秩序、有规律活动轨道的过程和手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学校层面,做好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制定科学完善、切实可行的学科发展规划,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保证学科建设卓有成效的重要保证。民办本科高校的学科底子薄,建设历史短,理论水平弱,建设经验少,更应该注重做好学科规划的顶层设计。民办本科高校顶层要充分认识到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学科建设的分管领导,根据民办高校“精简、高效”的管理原则,指派专人负责学科建设的管理工作,有条件的可以成立专门机构;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找准学科建设的发展定位;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自身发展的现状、优势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机遇,学习公办高校学科建设的经验,制定学科发展的宏观战略和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可选择1—2个符合社会产业需求又能带动学校主体学科水平提升的学科,集中资源进行建设,从而带动其他学科水平的逐步提升。

(二)加强科研工作

科研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做好科研工作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要力量,民办本科高校一定要加强科研工作。民办本科高校应提升教师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对教师明确提出相应的科研要求,把科研业绩考核作为对多数教师的基本要求;要在校内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学术自由的良好科研氛围,鼓励教师勇于创新;民办本科高校科研基础薄弱,开展基础研究困难大,也难以与实力强大的公办高校竞争,在学科发展中,应把科研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上,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大力开展横向合作研究,直接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另外,民办本科高校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各项工作的中心。当今整个社会科技迅速发展变化,新事物、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信息的传播手段、方法也在不断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更在不断的变化中,这些方面都迫使民办本科高校大力加强教学研究。为此,民办本科高校也应该把教学研究作为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建设好学科平台

学科平台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不仅是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赖以运转的场所、设备、设施、手段等,更重要的是它是人才的聚集地,是信息汇聚与交流的中心,是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结合带,是实践科研创新思想的最佳基地”②。学科平台为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研究环境和条件,是打造高校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条件。学科平台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远性、基础性的建设工作,涉及面广,受益面宽,在学校整个学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③民办本科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学科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好学科平台建设工作。一是要加大对学科平台建设资源的投入。平台建设的资源主要指相关基础设施,包括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网站、工作空间及所需的经费等。二是要积极争取各级研究基地、共建载体和工程中心等,或与企业联合建立有关平台,既可以获得较充足的建设经费,又可以提高学科的影响力,为学科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平台。三是由于办学经费有限、资源紧缺,要从学校整体学科建设的高度统筹各学科平台的资源建设,科学调配,并促进资源共享。四是要完善学科平台的管理、监督和激励机制,提升学科平台建设水平。

(四)及早布局研究生教育

高校学科建设 篇6

摘 要:学科信息平台实现了学科建设相关业务的自动化管理,提高了学科建设的实际可操作性,使学科建设工作更容易落实。采用数据仓库技术开发学科状态展示和学科评估报表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实践证明学科信息平台可以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

关键词:学科建设;学科状态;学科评估;数据仓库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73-04

一、引言

学科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平台。学科建设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高校竞争力的基础,是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1]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报告在全国高校引起的反响再一次反映了学科建设在高校综合实力比拼中的重要地位,学科建设俨然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全国各高校将学科建设都放在了重要位置,很多工作都围绕学科建设开展。然而,学科建设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基础性、系统性、长远性的工程,建设中会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如学科队伍结构不合理,学科布局不科学,学科发展不均衡,缺乏有效组织保障、评价机制、监控手段和效益观念等。[1]针对学科建设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各高校学科建设研究人员也提出了若干对策,如加强学术队伍建设、突出特色学科优势、制定科学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完善学科建设评估体系等。[2]就笔者了解,各高校提出的学科建设发展对策、措施往往都是偏重于指导性的宏观规划文件,缺乏相应工具、信息系统来支撑实际操作,使学科建设工作无法更加有效地落实,对学科建设成效很难做出标准、客观、科学的评价。

上海财经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与发展规划处学科办联合研发了学科信息平台,主要目标是使用信息系统支撑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增强学科建设的实际可操作性,提高管理效率,优化学科资源配置,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二、学科信息平台功能

通过调研,了解了规划处学科办的主要工作内容,确定了学科建设管理的主要业务需求,包括学科信息管理、学科规划、学科状态分析和学科评估,上海财经大学学科信息平台将系统设计为五个功能模块,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3]

各模块的主要功能说明如下:

(1)学科信息管理,管理重点学科、重点基地、重大工程、研究生学位点、本科专业等学科相关的基础信息。

(2)学科规划管理,设置学科规划基础信息,支持学校、学院两级学科规划,比较分析学科规划执行情况。

(3)学科状态展示,从学科角度全面展示师资队伍、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的发展状况。

(4)学科评估管理,维护评估指标体系,使用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学科评估报表。

(5)系统管理,管理系统的用户、角色、权限和一些基础配置信息。

下面对每个模块的设计出发点、功能、概要设计、作用做详细介绍。

1.学科信息管理

学科建设中的一些基础信息如重点学科、研究基地、研究生学位点以及本科专业在全校业务范围内应该统一维护,保持一致,其他系统通过数据共享方式来使用。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在学科信息平台中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由规划处学科办维护,研究生学位点由研究生院维护,本科专业由教务处维护;研究生学位点和本科生专业分别为研究生招生系统和本科生招生系统提供招生专业信息,同时也为教学系统提供专业信息。

该模块中重点学科的主要属性包含学科代码、学科名称、学科级别以及批准时间;研究生学位点主要属性包含学科代码、学科名称、是否硕士点、硕士点设置时间、是否博士点、博士点设置时间、依托院系、学科来源、招生状态。系统主要功能是维护学科基本信息,包括增加、删除、修改、查询、导出,为业务人员提供了统一维护平台,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看我校学科基本信息情况,其他系统可以共享数据。

2.学科规划管理

学科规划对学科建设、发展非常重要,没有规划,建设就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科学合理的规划对学科建设既能起到引导作用,又能起到促进作用。高校学科建设最终由院系落实执行,因此学科规划除了需要有全校层面的宏观规划,还需要有院系层面的具体可执行规划。从图2的学科规划管理流程可以看出上海财经大学学科信息平台中的学科规划管理模块支持学校、院系两级规划和三级权限管理。

制定学科规划前统一配置学科规划基础信息,包括:规划类型,如按建设周期规划、按建设专项规划、单独学科规划等;指标类型,如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实验室、基础设施等;规划指标,如一级学科博士点、高级职称比例、SCI论文、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学校、院系在做具体规划时只需要根据实际规划情况逐级选择规划类型、指标类型、规划指标即可,然后为每一个规划指标填写规划目标值,也就是计划完成的内容,规划目标值可以是量化的数字,也可以是描述性的文字。

规划只是建设的开始,最重要的是跟踪规划执行情况,分析对比规划和执行结果。随着学科建设工作的进行会逐步产生一系列建设成果,可以将建设成果填入到指标完成情况中,这样就可以随时跟踪规划的完成情况,如果执行中存在客观困难可以及时调整规划。当规划到期后可以分析规划的执行情况,比较不同院系规划执行情况。结合规划和执行情况,管理层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学科建设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进而更好地推动学科建设。

3.学科状态展示

全方位展示学科状态是学校管理层非常迫切的需求。在学科状态展示中,当前各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各类业务数据分散在不同的应用系统中,并且存在不一致、数据质量差等情况,导致无法准确、集中、多维度地展示学科状态。上海财经大学充分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在数据集成、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决策支持方面的优势来开发学科状态展示,[4][5]使用开源ETL工具Kettle将业务数据抽取、清洗、转换,然后加载到数据仓库中,再利用商业智能工具MicroStrategy和Tableau在多维分析和数据可视化方面的优势来开发学科状态展示报表,图3是我校数据仓库体系结构。[6]endprint

学科状态展示的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科研成果、人才培养三个主题,从学科角度去观察他们的状态。它的主要作用有:实时了解当前学科状况;观察学科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趋势,看学科的成长性;比较不同学科间的差异,发现其中的薄弱环节。学科状态展示能够准确反映学科状况,解决了以往无法准确、全面描述学科状态的问题。

4.学科评估管理

学科评估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无需再举例证明。学科评估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评估指标体系和基础数据,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灵活性和搜集基础数据的困难。上海财经大学根据业务数据的细类来细化评估指标,使评估指标粒度更小,更加科学,从而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借助数据仓库来集成基础数据解决搜集数据的困难,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学科评估管理模块提供了维护评估指标的入口,业务系统通过数据共享方式将各类业务数据的细类作为业务指标提供给学科信息平台,管理人员根据业务指标设置评估指标、得分、指标对应时间段,数据仓库的数据根据业务指标就可以查询到对应的评估指标,进而可以得到评估得分,最终可以自动汇总数据得到评估报表。该模块有两个优点:一是灵活性,可以随时修改、维护评估指标。二是扩展性,支持设置多套评估指标体系,如不同年份段的评估指标体系、校内评估指标体系、教育部评估指标体系、其他高校评估指标体系等,这样就可以比较在不同评估指标体系下得到的评估报表。

三、学科信息平台应用成效

1.学科信息管理成效

目前该模块管理维护我校12个一级学科、93个二级学科、38个本科专业、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4个财政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以及一系列学术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等基础信息。在没有建设学科信息平台前,这些信息由各业务人员手工记录,导致数据分散、不一致、无法共享使用,现在通过系统可以及时维护、随时查看、对外共享,保证了数据实时性和一致性,实现了全校学科基本信息统一管理、共享使用的目标。

2.学科规划管理成效

使用学科规划管理功能,可以集中维护全校范围的学科规划信息,规划指标更加全面详细,规划不再体现在纸质文件中。学校和院系可以通过系统灵活制定多种类型的学科规划,学科建设过程中可以对比分析规划的执行情况,学校管理层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各种规划的执行情况。图4是我校使用系统完成的“十二五”期间全校学科发展规划纲要。

3.学科状态展示成效

目前该模块下包含的学科状态报表有师资12个、科研10个、人才培养25个、学科4个、综合展示仪表盘7个。在没有使用数据仓库实现学科状态展示前,各管理层很难全面、准确地了解师资、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学科状态,没有准确的数据依据支撑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措施。现在校领导、院系领导、业务部门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了解学科的当前状态,还可以观察学科的发展变化趋势,比较学科间的差异,进行多维分析,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图5是师资队伍仪表盘,通过该仪表盘可以观察教师职称结构、导师结构、学位结构、学缘结构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4.学科评估管理成效

没有使用系统之前采用手工模式做学科评估报表需要从各个业务部门采集数据,然后分类、设置评估指标、赋值、计算,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生成的评估报表会有数据不准确、滞后性等问题。而借助数据仓库无需人工采集数据、计算,数据不会遗漏,并且可以随时生成评估报表,大大提高了学科评估的工作效率和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目前使用学科评估管理功能完成了校内2011年和2012年的学科评估报表,同时支持了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上报材料,图6是我校内部2012年科研论文的学科评估报表,从报表中可以看到各评估指标下的论文数量、论文得分、二级学科下的教师数量、人均论文数量、人均评估得分,该报表能够很好地支持业务人员撰写学科评估报告。

四、结束语

上海财经大学学科信息平台覆盖了学科建设的主要业务,将信息系统引入到学科建设中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学科建设工作开展,使建设工作有效落地,同时提高管理效率。我校开创性地将数据仓库技术引入到学科信息平台,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数据仓库不仅完美地解决了学科状态展示和学科评估报表的业务需求,在校务决策支持方面更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这方面的应用我校已经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学科信息平台对我校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已经突显,在以后推进学科建设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德刚.现阶段高校学科建设问题及解决思路[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8-131.

[2]黄文峰.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42-143.

[3]宋微.北京市重点学科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7):104-106.

[4]Inmon W H.Building the data warehouse[M].Third Edition.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2003.

[5]黄晓颖,李亚芬,王普.基于数据仓库的学科建设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31(23):4995-4998.

[6]高亮.高校数据仓库建设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1):179-184.

(编辑:王天鹏)endprint

学科状态展示的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科研成果、人才培养三个主题,从学科角度去观察他们的状态。它的主要作用有:实时了解当前学科状况;观察学科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趋势,看学科的成长性;比较不同学科间的差异,发现其中的薄弱环节。学科状态展示能够准确反映学科状况,解决了以往无法准确、全面描述学科状态的问题。

4.学科评估管理

学科评估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无需再举例证明。学科评估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评估指标体系和基础数据,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灵活性和搜集基础数据的困难。上海财经大学根据业务数据的细类来细化评估指标,使评估指标粒度更小,更加科学,从而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借助数据仓库来集成基础数据解决搜集数据的困难,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学科评估管理模块提供了维护评估指标的入口,业务系统通过数据共享方式将各类业务数据的细类作为业务指标提供给学科信息平台,管理人员根据业务指标设置评估指标、得分、指标对应时间段,数据仓库的数据根据业务指标就可以查询到对应的评估指标,进而可以得到评估得分,最终可以自动汇总数据得到评估报表。该模块有两个优点:一是灵活性,可以随时修改、维护评估指标。二是扩展性,支持设置多套评估指标体系,如不同年份段的评估指标体系、校内评估指标体系、教育部评估指标体系、其他高校评估指标体系等,这样就可以比较在不同评估指标体系下得到的评估报表。

三、学科信息平台应用成效

1.学科信息管理成效

目前该模块管理维护我校12个一级学科、93个二级学科、38个本科专业、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4个财政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以及一系列学术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等基础信息。在没有建设学科信息平台前,这些信息由各业务人员手工记录,导致数据分散、不一致、无法共享使用,现在通过系统可以及时维护、随时查看、对外共享,保证了数据实时性和一致性,实现了全校学科基本信息统一管理、共享使用的目标。

2.学科规划管理成效

使用学科规划管理功能,可以集中维护全校范围的学科规划信息,规划指标更加全面详细,规划不再体现在纸质文件中。学校和院系可以通过系统灵活制定多种类型的学科规划,学科建设过程中可以对比分析规划的执行情况,学校管理层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各种规划的执行情况。图4是我校使用系统完成的“十二五”期间全校学科发展规划纲要。

3.学科状态展示成效

目前该模块下包含的学科状态报表有师资12个、科研10个、人才培养25个、学科4个、综合展示仪表盘7个。在没有使用数据仓库实现学科状态展示前,各管理层很难全面、准确地了解师资、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学科状态,没有准确的数据依据支撑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措施。现在校领导、院系领导、业务部门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了解学科的当前状态,还可以观察学科的发展变化趋势,比较学科间的差异,进行多维分析,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图5是师资队伍仪表盘,通过该仪表盘可以观察教师职称结构、导师结构、学位结构、学缘结构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4.学科评估管理成效

没有使用系统之前采用手工模式做学科评估报表需要从各个业务部门采集数据,然后分类、设置评估指标、赋值、计算,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生成的评估报表会有数据不准确、滞后性等问题。而借助数据仓库无需人工采集数据、计算,数据不会遗漏,并且可以随时生成评估报表,大大提高了学科评估的工作效率和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目前使用学科评估管理功能完成了校内2011年和2012年的学科评估报表,同时支持了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上报材料,图6是我校内部2012年科研论文的学科评估报表,从报表中可以看到各评估指标下的论文数量、论文得分、二级学科下的教师数量、人均论文数量、人均评估得分,该报表能够很好地支持业务人员撰写学科评估报告。

四、结束语

上海财经大学学科信息平台覆盖了学科建设的主要业务,将信息系统引入到学科建设中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学科建设工作开展,使建设工作有效落地,同时提高管理效率。我校开创性地将数据仓库技术引入到学科信息平台,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数据仓库不仅完美地解决了学科状态展示和学科评估报表的业务需求,在校务决策支持方面更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这方面的应用我校已经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学科信息平台对我校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已经突显,在以后推进学科建设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德刚.现阶段高校学科建设问题及解决思路[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8-131.

[2]黄文峰.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42-143.

[3]宋微.北京市重点学科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7):104-106.

[4]Inmon W H.Building the data warehouse[M].Third Edition.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2003.

[5]黄晓颖,李亚芬,王普.基于数据仓库的学科建设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31(23):4995-4998.

[6]高亮.高校数据仓库建设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1):179-184.

(编辑:王天鹏)endprint

学科状态展示的内容主要包括师资队伍、科研成果、人才培养三个主题,从学科角度去观察他们的状态。它的主要作用有:实时了解当前学科状况;观察学科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趋势,看学科的成长性;比较不同学科间的差异,发现其中的薄弱环节。学科状态展示能够准确反映学科状况,解决了以往无法准确、全面描述学科状态的问题。

4.学科评估管理

学科评估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无需再举例证明。学科评估的两个关键因素是评估指标体系和基础数据,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灵活性和搜集基础数据的困难。上海财经大学根据业务数据的细类来细化评估指标,使评估指标粒度更小,更加科学,从而提高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借助数据仓库来集成基础数据解决搜集数据的困难,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学科评估管理模块提供了维护评估指标的入口,业务系统通过数据共享方式将各类业务数据的细类作为业务指标提供给学科信息平台,管理人员根据业务指标设置评估指标、得分、指标对应时间段,数据仓库的数据根据业务指标就可以查询到对应的评估指标,进而可以得到评估得分,最终可以自动汇总数据得到评估报表。该模块有两个优点:一是灵活性,可以随时修改、维护评估指标。二是扩展性,支持设置多套评估指标体系,如不同年份段的评估指标体系、校内评估指标体系、教育部评估指标体系、其他高校评估指标体系等,这样就可以比较在不同评估指标体系下得到的评估报表。

三、学科信息平台应用成效

1.学科信息管理成效

目前该模块管理维护我校12个一级学科、93个二级学科、38个本科专业、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4个财政部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以及一系列学术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等基础信息。在没有建设学科信息平台前,这些信息由各业务人员手工记录,导致数据分散、不一致、无法共享使用,现在通过系统可以及时维护、随时查看、对外共享,保证了数据实时性和一致性,实现了全校学科基本信息统一管理、共享使用的目标。

2.学科规划管理成效

使用学科规划管理功能,可以集中维护全校范围的学科规划信息,规划指标更加全面详细,规划不再体现在纸质文件中。学校和院系可以通过系统灵活制定多种类型的学科规划,学科建设过程中可以对比分析规划的执行情况,学校管理层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各种规划的执行情况。图4是我校使用系统完成的“十二五”期间全校学科发展规划纲要。

3.学科状态展示成效

目前该模块下包含的学科状态报表有师资12个、科研10个、人才培养25个、学科4个、综合展示仪表盘7个。在没有使用数据仓库实现学科状态展示前,各管理层很难全面、准确地了解师资、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学科状态,没有准确的数据依据支撑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措施。现在校领导、院系领导、业务部门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了解学科的当前状态,还可以观察学科的发展变化趋势,比较学科间的差异,进行多维分析,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图5是师资队伍仪表盘,通过该仪表盘可以观察教师职称结构、导师结构、学位结构、学缘结构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4.学科评估管理成效

没有使用系统之前采用手工模式做学科评估报表需要从各个业务部门采集数据,然后分类、设置评估指标、赋值、计算,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生成的评估报表会有数据不准确、滞后性等问题。而借助数据仓库无需人工采集数据、计算,数据不会遗漏,并且可以随时生成评估报表,大大提高了学科评估的工作效率和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目前使用学科评估管理功能完成了校内2011年和2012年的学科评估报表,同时支持了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上报材料,图6是我校内部2012年科研论文的学科评估报表,从报表中可以看到各评估指标下的论文数量、论文得分、二级学科下的教师数量、人均论文数量、人均评估得分,该报表能够很好地支持业务人员撰写学科评估报告。

四、结束语

上海财经大学学科信息平台覆盖了学科建设的主要业务,将信息系统引入到学科建设中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学科建设工作开展,使建设工作有效落地,同时提高管理效率。我校开创性地将数据仓库技术引入到学科信息平台,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数据仓库不仅完美地解决了学科状态展示和学科评估报表的业务需求,在校务决策支持方面更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这方面的应用我校已经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学科信息平台对我校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已经突显,在以后推进学科建设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德刚.现阶段高校学科建设问题及解决思路[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8-131.

[2]黄文峰.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问题分析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42-143.

[3]宋微.北京市重点学科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7):104-106.

[4]Inmon W H.Building the data warehouse[M].Third Edition.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2003.

[5]黄晓颖,李亚芬,王普.基于数据仓库的学科建设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31(23):4995-4998.

[6]高亮.高校数据仓库建设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1):179-184.

高校学科建设的九大关系探究 篇7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相互关系,影响因素

一、大学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高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在建设目标、建设方向、建设重点、建设路径、建设内容上有明显不同。高校的专业设置相对学科而言变动比较频繁, 而学科相对比较稳定。因为, 专业设置要根据社会职业的需求适时调整, 对一些与社会职业变动不相协调的老专业需要适时进行改造和调整。因此, 高校的专业建设要根据社会职业领域的需要, 遵循学科基本规律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 确定专业设置口径,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而学科发展遵循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高校的学科建设, 更多的是学科优势积累的过程, 学科方向、师资队伍、基地建设、学科组织建制等,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高校的学科建设重点关注那些有一定学科积淀, 在学科共同体中有一定地位, 能体现学校的水平、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主要通过本科教学与改革实现, 而学科建设主要通过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实现;专业建设主要根据社会职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课程建设, 而学科建设主要是凝练学科方向, 汇聚学科队伍, 构筑学科基地。

二、大学学科建设与师资建设的关系

师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 一是已有或已肯定能有某一个学科的杰出学者, 管理者即可努力建设起相关的学科来, 并完善配套的条件;二是预先想到要发展或建立新的学科, 暂时还没合适的领头人及相关人员, 那就努力去寻找。虽然对于大学及其领导者而言, 师资建设是一切学科建设的基础, 但是两者之间也可有互动的作用。并且, 当一所大学的某个学科建设建立起了优势, 并形成了传统, 它还能吸引人才, 还能更有效地实现自然法则决定的学术领袖的良性更替, 从而使该学科长盛不衰。

三、大学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关系

学科水平的提升在促进专业发展时, 具体地落实在课程开发上。专业建设不应视为学科建设的一种纯粹额外的负担, 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也有促进学科发展的一面。在课程建设上, 事实上可以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新课程的开发;二是原有课程根据学科发展而充实和更新;三是根据教学的实际进行中感悟到的问题加以修订。前两个方面都直接与学科建设有关。学科建设上的成就及时反映到课程上来, 是高学科水平大学的特点, 也是专业建设上的优势。在这个过程中, 对于学科成就的系统化、理论化和通俗化都有作用。新的课程更需要学科上的新的进展, 乃至于需要新的学科做后盾。有些新开发的课程可首先用于研究生教学, 可能的情况下再进一步开发为本科生的课程, 并根据其性质与特点再确定为选修课程或必修课程。

四、大学学科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学科建设既在一定观念下展开, 它自身又能展现观念, 展现真理至上、学术至上的观念, 展现为科学而科学、为知识而知识的纯洁心灵, 展现艰苦跋涉、不畏险阻、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的精神, 展现人类智慧与良知以及它能达到的意想不到的高度。因而, 学科建设可以展现强有力的观念文化。事实上, 大学最重要的观念文化是由学科建设所反映出来的, 这是大学文化的特点, 也是大学文化的优点。在一个学科建设已达到相当水平的大学, 才能更充分地体现这一点, 同时也更有力地推进文化建设。

五、大学优势先行与整体优化的关系

所谓优势先行, 是指注重追求优先重点资助优势学科、扶持新兴学科、有条件的兼顾其他学科的发展方式。所谓整体优化是指注重追求结构合理、发展协调、综合功能强大的发展方式。这是在处理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与一般学科、弱势学科、普通学科的关系上两种不同的学科建设理念。从现实看, 优势先行是有高显示度和即时效应的, 发展速度比较快, 可以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示范、辐射作用, 通过学科的交叉、综合、渗透和延伸, 促进学科结构调整,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 带动相关学科, 使彼此在更高的水平上发展, 从而形成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相互促进、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从长远看, 整体优化是有持续发展优势的。优势先行与整体优化的矛盾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中直接体现为重点学科建设和一般学科建设的矛盾。归根到底, 学科建设是为学校发展目标服务的。重点学科建设是提高学科整体水平的关键, 但重点学科不是孤立的学科, 和非重点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 除了对一般学科有示范和激励作用外, 更应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密切合作。对于高校而言, 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 还应注意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 为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相互支撑创造条件。

六、大学跟踪学科主流方向与确定学科主导方向的关系

如何处理学科主流方向与高校学科主导方向的关系问题, 也是有关高校学科发展的长远目标与现实目标的关系问题。高校学科建设在确定学科主导方向时应特别处理好与学科主流方向的关系。高校的学科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加上学科发展水平不高, 在确定学科主导方向时不能好高骛远, 盲目追求学科主流方向, 而只能跟踪学科发展前沿, 了解学科发展的特点, 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 以此作为确定学科发展主导方向的学科环境, 根据高校的学科发展现状与特点, 选择学科发展的现实目标。

七、大学学科带头人与学科创新团队的关系

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创新团队的建设是大学学科建设的核心, 是学科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关键。高校的学科建设应处理好学科队伍中学科带头人与学科创新团队的关系。充分发挥学术权威的作用, 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组建若干个相互支撑的学术梯队, 扩大对外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影响。一个学术群体完全靠“引进”是不能解决队伍建设问题的。学术带头人的引进与学科骨干的培养应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外部引进, 又要重视内部培养, 鼓励教师开展学历进修, 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同等待遇, 才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学科梯队, 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学科的发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八、大学“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

高校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无疑是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等。但学科的实力不仅体现在物质力量上, 学科的软环境建设也是学科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是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必须给予教师自由的学术环境, 让教师们在自由的环境中产生新的思想, 形成新的理论, 从而推进学科建设和发展。高校学科建设的软环境, 还应特别关注学科文化建设。实践证明, 营造健康、和谐的学术传统、环境和氛围是学科“软件”建设的关键, 是学科建设中的基本内容。

九、大学学科建设与高水平大学的关系

知识管理与高校学科建设探讨 篇8

一、知识管理给学科建设带来的机遇

在国内,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 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有十余年, 知识管理作为科学的概念已逐渐被人们接受。

(一) 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 它通过确认和有效利用已有的和获取的知识, 并通过对各种知识的连续性管理, 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创造价值能力, 满足组织未来发展的一种过程。知识管理目前主要运用于企业管理, 通过企业内外部知识的整合不断产生新知识, 开发出新产品或新服务, 同时结合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使企业达到规范化、效率化。从本质上来说, 高校的发展也需要新知识的补充使知识体系不断地完善, 所以, 知识管理与学科建设存在着很好的结合点。

(二) 知识管理的作用。

知识管理不是独立于其它管理范畴之外的管理内容, 是与具体的职能管理相结合的基础管理, 因而知识管理的实施必将有助于学科建设工作的开展。同时, 知识管理可对高校现有的知识体系加以分类、共享, 并且形成知识体系诞生和成长的分析与判断机制,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的特色, 制定选择、发展或淘汰的决策, 从而推动知识螺旋式上升, 最终实现创新, 增强高校的竞争力。

二、学科建设的内涵及存在的问题

(一) 学科建设的内涵。

学科建设在高校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 是高校办学水平的标志。辞海中把“学科”解释为两重含义:一是学术的分类。二是教学的科目。于是人们对学科建设便简单的理解为学科点的发展, 停留在一个狭隘的层次。实际上, 学科建设发展到今天已经包含了更广泛的内容:学位管理、科研质量管理、配套实验室建设、学术队伍建设等, 因而它是一项系统工程。

(二) 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科建设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 在学科建设管理工作开展上存在困难。学科建设是一个监督、协调、控制的部门, 其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许多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部门配合。其次, 在政策上追求学科数量忽视质量、不注重学科梯队的健全, 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方法。再者, 对学科体系的管理不规范, 信息化程度低。

三、运用知识管理进行学科建设

针对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本文提出运用知识管理模式进行学科建设, 从基础的层次探讨如何在学科建设中引入知识管理。

(一) 学校学科知识编码化。

学校的学科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对其中的各个子体系的管理需要建立一套严密、合理和有效的管理系统, 以便于学科协调控制工作的开展。基础工作就需要将现有的知识体系编码化。

1.电子化。

将学校各学院、各学科的学科现状——学位、科研成果、学术队伍、教学水平等书面资料通过文字输入或扫描的方式形成电子文件, 建立一定的目录系统进行计算机管理。资料的电子化是知识编码的基础, 有利于知识的存放、积累、交流与共享, 它为建立学校数据库进而为建立知识库打下基础。

2.结构化。

将电子化的知识分类, 形成不同的知识类别。可以分成几大模块, 例如科研成果、学术队伍建设、学科体系状况、学术人员培训教程。

3.标准化。

对知识体系建立统一的编码库, 制定编码的制度和使用规范, 这样能有效地整合知识, 使工作流程规范统一, 减少重复性工作, 提高效率和准确度。

标准化的内容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技术标准, 针对科研对象、学科体系状况作的规定;另一类是管理规定, 对各项管理工作管理文件作统一规定。

标准化可以促进科学研究, 它贯穿于研究、设计、协调、控制、管理全过程, 是联系这些环节的技术纽带。

在进行编码之前, 应先制定好编码说明, 包括编码使用的范围, 特殊字符所代表的含义, 下面是一个编码举例 (图1) :

通过编码化使学科建设内容不断丰富, 从数据形式向知识形式发展, 形成指导性、前瞻性、科学性的知识库, 实施动态化管理。

(二) 通过知识共享促进学科发展。

学科需要不断地发展与丰富, 当然也不能盲目的发展, 这需要学校进行长期的规划, 使学科具有前瞻性、适应性、竞争性。在这种前提下, 通过各学科体系知识成果的共享促进新兴学科产生。

1.知识共享对学科发展的作用。

(1) 促进新学科的产生以及理论的深化。在知识共享的氛围中, 学科连续体中不同学科的交叉曲面上活力强、作用范围广的要素, 在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信息刺激下, 以一定的体制为指导依据沿一个或数个新方向快速生长, 当某些生长的“矢量”在学科连续体中的某个领域相交时, 就会形成新的学科。 (2) 有利于学术人员的知识交流、知识挖掘。经常举办学术交流会便于科研人员了解最新科研动态, 交换科研心得, 增进学术氛围。各学科管理人员要将科研人员个人知识提升为组织知识, 减少科研人员休假、离职造成的损失。平时收集整理与科研人员工作相关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源, 包括报告、项目总结、电子数据表以及各种工具、设备和特殊的应用软件等存入知识库, 以便新的科研人员能很快熟悉工作环境。

2.知识共享的实现途径。

通过四个环节实现知识共享: (1) 群化——直接从其它科研人员处获得对自身有用的隐性知识 (经验、科研方法、科研心得) , 进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隐性知识。 (2) 外化——将科研人员的隐性知识有机的转化到显性知识, 同时将转化的显性知识编码化, 存放入相应的知识结构中。 (3) 融合——将同类或不同类学科之间的知识体系通过分析、筛选、组合产生新的知识。 (4) 内化——它是将显性知识隐形化的过程, 通过群化、外化和融合各科研人员的经验, 以思维模式和技术诀窍共享等形式内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

从图中可以看到知识半径R由R1变为R2, 说明这种循环导致知识螺旋式上升, 知识体系不断地丰富完善。

(三)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知识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更有效地促进高校学科的发展, 应该对学校的学科体系做出一个合理的定位, 清楚了解学校在同类学校中所处的位置及实力, 建立合理的知识评价指标体系平台便成了当务之急。通过对自身的评价先了解所具有的优势及不足之处, 再反过来指导学科建设工作的开展。

1.建立知识评价指标体系时考虑的原则。

(1) 各知识指标的设立应全面, 各指标下属子指标应尽量细化以实际反应出学科水平层次。 (2) 各指标的权重设立应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 确保合理性。 (3) 考虑到由于学校性质不同, 且国家、省、市投入科研经费的偏差, 学校在进行指标设立时主要考虑与同等同类学校的比较规则。随着学校学科体系的逐步发展完善, 再在此基础上了解与综合类重点高校的比较。

2.知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包含的内容。

学科知识评价指标一般包括学术队伍、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等, 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对这些指标加以调整使评价平台客观实际。指标体系建立时应遵循以下步骤: (1) 选择合适的理论评价方法。各评价指标分值、权重的确定以及评价模型的建立需要利用合理的方法, 本文建议使用AHP层次分析法——在科技成果的综合评价方面有较好的应用。 (2) 对设立的各指标进行处理。包括评价指标类型以及无量纲化处理, 用明确标准的数据对各指标进行量化标注。 (3) 建立模型并实施控制。在上述基础上建立模型, 利用模型对学科实际情况进行验证, 检验模型的合理性, 如出现误差则需对相关数据进行修改。同时, 随着内外部环境、政策的变化对模型实施及时的动态控制, 使模型具有实时性。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平台的检测再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学科自身发展潜力来确定高校学科的淘汰、发展还是重点投资。

由于学科建设是以科研成果及其普及需求为基础的, 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 因此, 运用知识管理的规律、手段和方法开展学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是非常妥当的, 既能发挥知识管理的作用, 又能促进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 可以说知识管理与学科建设有效结合将会对学科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要:利用知识管理对学科建设进行指导在立意上是比较新的, 如何将这两者结合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从可操作性的角度, 针对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较实际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知识管理,学科建设,知识体系,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蔡冬梅.高校学科建设与考核评估实务手册[M].银声音像出版社, 2004

[2].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3].侯贵松.知识管理与创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2, 5

[4].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3

[5].王大中.学科建设是研究型大学的创新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21

[6].王梅.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D].天津大学, 2003

[7].王莉萍.重点学科优势及重点学科建设探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

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协同创新 篇9

目前,国家已进入 “十二五”时期新一轮的快速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及调整,特别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地方高校与地方产业互动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这也使得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产业协同创新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目前,全国各省市( 自治区) 依托各自的地域及产业优势形成新的产业格局,而广东省已将石油化工产业作为其支柱产业,广东省委、省政府亦提出了将茂名市打造为世界级的石化基地,在此背景下,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以石油化工为特色的高校———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应正确理解协同创新,实现新的发展。而高校的学科建设作为其建设根基,应成为学校协同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3]。

1 学科建设的内涵及作用

所谓学科,一是指作为知识体系的分支和科目,其偏就知识体系,而专业偏指社会职业领域,需要多个学科的综合,因此学科则在不同的专业领域进行应用;二是指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等部门,亦是对教师教学、科研等所属范畴的相对界定。学科建设中的“学科”偏于后者,但其与第一个含义相关联,它包含科学学术体系的分支;某个研究领域的专门知识;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师资队伍和设施等三个要素。

学科建设工作综合性很强,其状态及指标是体现学校发展水平的标志,亦是国内外大学排名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了高校的学科定位、科学研究、人员队伍、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和学科管理等诸多要素。涵盖了高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及方向、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条件建设等相关内容[2]。

学科发展是高校建设的生命线,随着协同创新的提出,学科建设已成为高校协同创新的核心。如辽宁省高校结合本省区域经济和产业群发展,结合高校对接产业群协同创新需求,结合12 大优势特色学科群,构建了高校特色学科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开放式的、多主体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3]; 广州大学在强化学科建设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实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管理机制,突出绩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在第九轮广东省重点学科中有13 个学科榜上有名。

2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面临的困境

长期以来由于概念的混淆,专业被误认为等同于二级学科,这势必造成高校分化过于综合,出现学科间独立分割,以致资源无法共享; 出现人才培养专门化,致使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 出现科研方向过于狭窄,导致整体效益不佳的局面。

2. 1 学科之间缺少交叉与融合

高校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学科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高校的地位,而拥有优势学科是成为世界著名高校的重要标志之一[4]。而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学科结构存在着专业门类繁多、重复建设严重,学科结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匹配等问题[5]。为此,高校应打破目前条块分割的学科设置,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交融,运用不同的科学研究方法,采用不同的科学研究视角,有助于学科更好地协同创新,促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避免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

2. 2 学科评价体系与协同创新内涵本质不适应

高校协同创新的内涵是学科建设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接轨。目前,一部分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主要着眼于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而不够重视产学研及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科研是否有利于学科建设,这使得高校协同创新在学科建设中不能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3]。

2. 3 学科梯队建设缓慢且难以持续

要保证学科建设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学术梯队。我国高校学科建设模式主要有: 依托优势学科; 以项目组为基础; 以学科带头人为主导; 以各种研究机构为主体[3]。无论以哪种模式,学科发展都需要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及以其为核心组成合理的学术团队、梯队。地方院校的困境: 1 因地方经济欠发达或地理环境较差或偏远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引进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受到限制;2 为了拓展学科研究方向,往往只有一至二名教授( 副教授)作为支撑,每位教授( 副教授) 又无法配备若干名助手,导致学科方向过于分散,严重阻碍了学科梯队的建设,难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学术团队。

3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推动学科建设协同创新的实践探索

3. 1 加强顶层设计,为协同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学科建设的创新需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涉及: 制订重点学科的定位、发展规划与目标; 定期进行学科建设的检查并进行相应的学术方向的论证与调整; 制订相应的学科管理办法; 制订学校学科的自主评价体系; 学术团队组建和学术梯队建设基本要求; 明确学科带头人的基本职责与权限; 制订学科日常管理和落实职责的措施。学校明确提出了以石油化工为特色优势的学科群建设,带动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模式。

3. 2 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科建设的协同创新

( 1) 学科建设第一步的重点在于凝练学科方向。地方院校学科建设的开端就是方向的论证与确立,因此关键在于论证和把握学术方向。可以说,凝练学科方向本身就是一种科研、一种学问、一门艺术[2]。此外,学校可以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加强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学校首先在制度上允许相关学科交融,实现资源共享。例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多方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学科带头人,以其为核心组建合理的学科梯队,加强了学科的综合竞争力;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化学工艺、环境工程等三个学科获批为第九轮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形成了合理有效的学科发展规划; 广东省石化装备故障诊断重点实验室以及广东省石油化工资源清洁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高校石油化工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高校石油化工过程故障诊断与信息化控制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层次标志性平台相继落户学校,并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较好的效果。

( 2) 发挥学科群的综合竞争力

现代大学的学科建设要注重跨学科研究和多学科交融,学校应当依托优势( 特色) 学科,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并带动相关学科以形成学科群,遵循共生共利、协同发展的原则,相互促进,相互提升[1]。2008 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与茂名石化建立了产业联盟,推动了校企的协同创新与发展,同时依据地方产业特色优势: 石化产业带、三高农业及水产、冼夫人文化,相继形成了石油化工学科群、果蔬加工学科群、冼夫人文化研究学科群,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

3. 3 构建多种模式,以协同创新推动学科发展

高校需要积极加强与其他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沟通,取长补短; 加强科研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 共建基地,共享资源,共同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6]。比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注重构建多种模式,以协同创新推动学科发展。

( 1) 校校协同创新模式

国内: 2006 年以来,学校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如清华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等20 多所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而且,学校聘请了具有 “长江学者”、“珠江学者”称号以及获得 “杰青”项目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学科顾问,大力推动了学科建设。2009 年6 月,学校正式与广东工业大学签订帮扶共建协议,依托各自的特色学科或是优势学科,开展了两校间的协同合作。

国际: 学校与英国知山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英国北安普顿大学等国( 境) 外25 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通过扩大国际化办学渠道,进一步推进协同创新。在教师培训、学者互访、学术交流和学生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面合作,以提高我校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并为学校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交往能力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 2) 校企( 行业) 协同创新模式

2009 年5 月,学校与国有特大型企业茂名石化公司签署产学研协议,共同建立了四个中心和三个基地。此后,学校先后与广州石化公司、独山子石化公司等省内外多家石化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了协同创新平台。2011 年,学校分别与名列世界500 强的企业如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有限公司、法国阿尔斯通子公司———创为实技术发展( 深圳) 有限公司等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进一步推进协同创新。2013 年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与广东省签订共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框架协议为校企( 行业) 协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校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和地域优势,探索建立多学科交融、多技术集成和多团队合作的研发及应用平台铺平了道路。此外,学校还主动与中国石化茂名分公司研究院开展多次学术交流。双方在增进了解的基础上,就合作的框架达成了共识。双方通过沟通、交流,发现更多共同的兴趣点和优势项目,以项目为牵引,将合作真正落到实处。

( 3) 校地( 区域) 协同创新模式

2000 年升本以来,学校在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学科专业的同时,亦协调发展了茂名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师范教育、生物技术、地理科学、历史学等学科专业。2011 年以来,学校与茂名市人民政府以及茂名市下辖的茂南区、化州市、信宜市、电白县、高州市等政府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并在茂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了茂名石油化工协同创新研究院。学校结合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促进科研资源的开放,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发展,同时为学校学科建设探索出协同创新新的模式。

4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推进学科协同创新的成效及进一步思考

经过几年的建设,我校在学科建设协同创新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效果,目前学校拥有1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 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试点专业,3 个省级重点特色学科,1 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5 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 个省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1 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1 个省级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基地,1 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尼日利亚首批留学生已于2014 年9 月来校学习。

目前,我国已进入新时期新一轮的迅猛发展阶段,形成了产业有布局、区域有分工的大发展格局。基于区域产业视角,产学研协同创新规划依行业、产业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地方院校应依托自身重点优势特色学科,面向区域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5 - 7]。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将紧紧把握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石化、中国石油、中海油三大集团公司共建的契机,在有效沟通、信息交流、技术交流、创新平台、人才培养以及产学研合作激励机制等协同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使得学科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摘要:学科建设在高校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高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使学科建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获得了新发展和新提升。本文结合对学科建设内涵的诠释,分析了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推动学科建设协同创新的实践探索,论述了学校推进学科协同创新的成效,并提出了推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创新发展的举措。

关键词:学科建设,协同创新,地方高校

参考文献

[1]刘新成,孟繁华,陈正华.构建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基础教育质量[J].教育科学研究,2012(12):5-10,23.

[2]周全.对黑龙江省特殊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7):26-28.

[3]李洋.论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创新[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5):204-206.

[4]杨连生,吴卓平,王松婵.跨学科研究组织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支撑条件与管理策略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4(5):30-32.

[5]郭志达,华菊翠,李学伟.辽宁高校特色学科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3(11):20-24.

[6]王莹.财政学学科建设中的协同创新选择[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11(4):7-12.

电子商务发展与高校学科建设研究 篇10

河北省紧靠京津, 毗邻渤海, 自古就是直隶大省, 其政治地位之重要、地理位置之优越不言而喻。然而, 这样的政治优势和地理位置, 却没有助推河北经济的快速发展。

2011年, 尽管河北的GDP总量达到24228.2亿元, 比2010年增长11.3%, 居全国第六位, 但其人均GDP却仅居全国第14位, 被中部的湖北、西部的重庆双双超过。不仅如此, 在京津周边, 还有一条“环京津贫困带”的存在, 河北与京津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 可谓横着一座巨大的“悬崖”。

2012年, 河北省生产总值仍处“2万亿梯队”, 完成26575.0亿元, 比上年增长9.6%。从增速看, 我省9.6%的经济增速在全国范围内并不领先, 仅处中下游。人均GDP 36584元, 全国排名仍为第14位。地处河北周边的山东省GDP首次突破5万亿大关, 使处于5万亿梯队的有广东、江苏和山东三巨头。与较低的经济总量相对应的是, 河北省经济发展的质量也较低, 河北省GDP含金量31省区市排名第23。人均GDP的含金量, 或是居民收入的幸福指数的计算方式, 是指“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人均GDP”, 这一数据更加直观地显示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由此可见, 河北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

河北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工业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撑, 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河北省是一个以地方高等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大省。据河北省教育厅官网显示, 目前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10所, 其中本科院校52所 (包括18所独立学院) , 高职高专院校58所。按隶属关系分, 地方高校106所, 部委属高校4所, 没有教育部直属学校。虽然河北省高等教育资源比较丰富, 但“211”院校仅有河北工业大学一所, 且地处天津。我省高校以地方高校为主, 学校主要面向河北省招生, 毕业生服务面向也以河北省为主。这种人才需求和高校的办学层次、服务面向共同决定了我省高校必须明确树立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 本科院校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体, 高职高专院校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严峻, 因此有必要将振兴河北经济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结合起来, 一方面加快河北城乡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改变择业观, 求职时脚踏实地、面向基层, 不要一味追求大城市, 而应该到人才需求最旺盛的地方去实现自身价值。

县域经济作为河北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河北省“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推进, 县域经济发展步入了一个新时期。为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 促进大学生就业, 本研究团队对河北县域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并就如何将二者相结合作了初步思考。

二河北省县域经济总体情况

近年来,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迈上快车道, 县域经济的活力和实力得到明显增强, 县域市场前景非常可观。

(一) 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河北省下辖136个县 (市) , 其中114个县, 22个县级市。县域内总人口5968万人, 占全省人口总量的81.89%, 县域面积18万平方千米, 占全省总面积的95.4%。2012年, 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35亿元, 占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5.29%。作为劳动就业和创业的重要载体, 全省县域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12年全省县域GDP总额18276亿元, 占全省总量的68.77%, 其中第一产业经济增加值2875亿元, 占全省的90.24%, 第二产业经济增加值9792亿元, 占全省的69.64%, 第三产业经济增加值5608亿元, 占全省的59.74%。县域GDP增长率达到10.55%, 高于全省8.4%的平均增长率。全省GDP总量超过100亿元的有57个县, 超过全部县域数量的40%。

(二) 县域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特色经济逐步成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着力点

2012年, 县域二、三产业增加值合计15400亿元, 比2011年增加10.76%, 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4.26%, 比2011年提高0.16个百分点。区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形成了“一村一镇一产品”或“一县一区一业”的特色区域经济, 全省有产业集群300多个, 其中省级产业集群120个, 涌现了安平丝网、辛集皮革、河间电缆、清河羊绒、白沟箱包等一大批特色产业集群, 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商品交易专业市场快速发展, 年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商品市场有200多个, 其中高碑店市白沟市场、香河家具城、永年县标准件市场年成交额均在10亿元以上, 安国市东方药城、肃宁县尚村皮毛交易市场、高阳县庞口汽车农机配件城、安平县丝网大世界等市场年成交额均在5亿元以上, 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三) 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经济增长空间很大

当前,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 加快推进, 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继续加大, 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强, 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京津冀经济一体化深入推进,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加快形成, 河北沿海地区快速崛起, 冀中南经济区列入国家重点发展区域, 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先进要素资源和市场、把发展潜力转化为发展优势带来重大机遇。到2015年, 县域生产总值将达到21630亿元以上, 年均增长9%, 二、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8900亿元以上, 年均增长10%以上。产业集群加快发展, 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县域产业集群达到50个, 产业集群经济总量占全省县域经济总量的50%以上。县域龙头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超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

我省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极为重视, 2013年9月9日,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工作任务分解方案》。方案明确, 对30个弱县, 特别是全部财政收入不足3亿元的困难县, 省、市要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 明确县级党政领导班子任期内的工作目标及年度任务, 力争到2017年全部财政收入均达到5亿元以上。

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和提升工程。通过项目入园、龙头带动、链式发展, 形成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到2017年, 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400个, 超100亿元的达到100个, 1000亿元以上的达到4个。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支持县域企业申报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和地理标志。到2017年, 培育省级区域品牌100项, 争创1000项驰名商标、1000项省名牌产品。支持每个县在县城周边和特色产业比较集中的镇重点建设1至2个省级以上园区。优化园区布局, 搞好县域产业园区规划, 整合提升现有各类园区。到2017年, 力争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达到10个、超500亿元的达到20个。

三河北省11所重点骨干大学语言、计算机学科现状及就业形势分析

具体情况分述如下:

(一) 英语及计算机专业设置情况

从河北省的情况来看, 11所省属重点骨干大学除去河北医科大学外无一例外地开设了英语专业。此外, 设有英语专业的高等专科和本科院校遍及河北省11个地市。本科层面, “英语”专业有47个, “商务英语”专业1个, 合计48个, 分布在47所高校 (含普通高校和独立学院) 。专科层面, “商务英语”专业有47个, “应用英语”27个, “旅游英语”19个, “英语教育”13个, 合计106个。除一小部分分布在本科院校外, 大部分分布在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规模方面, 全省英语专业本专科在校生已经超过万人。与2011年相比, 无论是专业设置和学生人数都呈上升趋势。

与欣欣向荣的招生状况相比, 学生的培养状况和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11所省属骨干大学中, 部分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好, 专业设置比较齐全, 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 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例如河北师范大学和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外语专业的前身是起始于1902年的北京顺天府学堂英语科, 而河北大学外语专业的前身则是1946年创建的天津工商学院西语系。两所高校目前是河北省培养中、高级外语人才的基地。但其他9所院校普遍开始英语专业的时间较晚, 办学历史短, 教师学历、职称偏低, 科研能力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也较差。从生源情况看, 各高校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生源危机大多由只收文科生源转变成文理兼收, 而且与热门的金融、经济等专业相比, 英语专业不再像往日一样受到考生的青睐, 部分学生专业信念不强, 这些因素在客观上都为教学增加了难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单位招聘门槛的不断提高和细化, 从前那种针对性不强、定位不够清晰的通用英语专业教育已无法满足市场对语言人才的需求。英语专业学生普遍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差、实践经验缺乏。

从河北省的情况来看, 11所省属重点骨干大学除河北医科大学外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此外, 设有计算机专业的高等专科和本科院校遍及河北省11个地市。本科层面, “计算机科学及技术”专业共47所, 相关的“软件工程”专业共15个, “网络工程”21所。专科层面,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有63个, “计算机类”36个。此外, 还有划分更细化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网络与安全管理等专业遍布全省上百所院校。

学生规模方面, 全省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本专科在校生已经超过万人。与2011年相比, 无论是专业设置和学生人数都呈上升趋势。

同样, 与大规模的招生量相比, 学生的培养状况和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11所省属骨干大学中, 部分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好, 专业设置比较齐全, 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 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例如燕山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和河北大学等。一些院校开设计算机专业时间较晚, 办学历史短, 教师学历、职称偏低, 科研能力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也较差。

(二) 英语及计算机专业就业情况分析

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加快, 大学生就业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2012至2013年以来,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在经济发展增幅放缓、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下, 201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可谓难上加难, 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2013年6月9日, 《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即“就业蓝皮书”) 正式发布, 报告中列出的2013年度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本科专业, 即红牌专业中, 英语仍然赫然在列;2013年度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高职高专专业则包括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两个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的就业预警专业, 即黄牌专业中出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高职高专黄牌专业中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和商务英语。上述信息表明语言和计算机专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困难专业, 调控这些连续造成较大失业量的专业招生结构, 并适当调整此类专业的在校学生结构, 可以较快地改善总体就业状况。

事实上, 英语和计算机学科的招生不但没有减少, 反而呈增加的态势。据2013年9月《中国青年报》报道:共计903所中国本科院校开设了英语专业, 占我国本科高校总数的77.4%。紧随其后布点最多的本科专业则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有869所院校开设。这两种都属于传统学科门类下的基本专业。相对而言, 这些专业具有学科基础比较成熟、继承性较好和社会需求相对稳定的属性, 在本科高校中一般较容易申报和开设, 所以布点数量较多。这也造成了学生培养同质化严重, 除少数“985”“211”工程大学如外语类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或者工科的清华大学和天津大学等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较有优势, 其余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求职竞争十分激烈。

四英语及计算机专业难就业、易失业状况分析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 牵涉到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等多种因素。

(一) 学校及社会因素

1. 英语及计算机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我省英语、计算机专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教育质量难以保障。首先, 相应的教学资源短缺, 高素质师资配备难以及时跟上, 难以确保教学质量。另外, 部分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实验教学设施, 尤其是实训、实习场地不足, 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难以有效展开, 学生在校期间得不到足够的、比较综合的及系统的实践训练, 实践能力差, 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2. 专业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目前高校尚未建立与市场相挂钩的人才培养反馈机制, 仍然沿用传统的学科建设的思维, 很少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等因素有计划地走访相关企、事业单位, 在听取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 修改教学计划, 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设计的盲目性, 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是造成英语及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就业指导工作还停留在表层, 缺乏个性化服务。

尽管我省的高校基本上都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 但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存在缺陷。一是缺乏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二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形式和内容浮在表面。

(二) 毕业生个人因素

1. 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 但就业准备却不充分。

毕业生希望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 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更倾向于外资和国有大企业, 而拥有更多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却不被大学生所看好。很多大学生未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对个人择业目标, 甚至对自己适合干什么, 能干什么缺乏正确认识。有些学生缺乏常规的求职技能, 致使错过一些好的就业机会。不愿屈就地处县城的单位, 即使去了也是人心思动, 很难长期服务。中国人才热线最近发布的2013年首份大学生、研究生求职调查显示, 近七成大学生和研究生仍然选择在深京穗沪津这五座大城市工作, 而深圳特区成为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这样很多中小企业对大学生的培训实际上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因此招聘大学生时心态趋于谨慎。

2. 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相矛盾, 自学能力及实践能力差。

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滞后, 无法跟上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 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老化, 自学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差, 学生毕业到用人单位后至少要经过一年的培训才能满足岗位要求, 增加了单位的用人成本, 致使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越来越不满意, 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3. 自身综合素质存在某些缺陷。

关于大学生所欠缺的综合素质, 用人单位反映较集中的是诚信、责任感、吃苦耐劳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相当多的大学生要求工作条件舒适, 稍艰苦的工作根本不愿做, 只要有条件到更好的单位立刻跳槽, 缺少起码的工作责任感, 有的甚至招呼也不打就辞职不干, 使用人单位受到损失。部分毕业生自我意识太强, 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难以与同事形成默契的合作关系, 无法顺利开展工作。

五改进措施

(一) 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以就业为导向, 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道路, 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即学校需要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因为企业是建设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开展产学结合, 狠抓实践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走校企合作之路, 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毕业生, 为企业提供服务, 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 同时企业也向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 为学校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保障。产学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和执著追求的创新意识,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可考虑双方共同组建教育集团, 利用各自优势, 达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根据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特点, 如高碑店市白沟市场、香河家具城、永年县标准件市场年成交额均在10亿元以上, 安国市东方药城、肃宁县尚村皮毛交易市场、高阳县庞口汽车农机配件城、安平县丝网大世界等市场年成交额均在5亿元以上, 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加强学校和县市级企业合作, 建立实习基地。

(二) 转变教学思路

高校的培养方式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 是与中小学教育中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相匹配的。这种创业教育不是让每个学生都不顾个人实际情况地去创业, 而是教给学生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开拓进取。要改变这一点, 高校必须从实际出发修改教学计划,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 结合本学校的学科优势培养出特色鲜明、能力出众的学生。其次, 目前的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

(三) 鼓励学生应用专业知识, 发展网络经济

河北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围绕加快发展和加速转型双重任务, 构筑环首都绿色经济圈, 壮大沿海经济隆起带, 打造冀中南经济区, 培育一批千亿元级工业 (产业) 聚集区、开发区和大型企业集团, 着力调整经济结构, 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努力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规划中特别提出要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和社区的服务业, 着重抓好旅游、文化、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会展等现代服务业。

事实证明, 河北省的产业集群发展已初见规模。以河北省保定市白沟为例:以箱包制作和销售集散经营闻名的白沟新城, 通过升级改造传统产业、扶持壮大物流配送, 催生网络营销行业异军突起。阿里巴巴集团“阿里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 2012年白沟新城网上成交额突破20亿元, 居全国14个网店 (铺) 集中区首位。白沟新城目前拥有网店 (铺) 5000多家, 主要由80、90后年轻人经营, 年成交额千万元以上的有200多家。

网店 (铺) 的盛起, 也带动了下游产业的发展, 当地出现了由计算机专业人士组建的“网络运营工作室”, 为网店 (铺) 从业人员提供运营推广、营销策划、店铺诊断等服务, 帮助他们尽快提升“知名度”和点击率。但当地商户普遍认为白沟的电子商务组织化、协调化、规模化程度不足, 需要更多有专业能力的新鲜血液加入。

语言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在大中城市逐渐饱和, 却是基层需要的重要人才, 如果引导得当, 他们将在我省县域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力量。

近几年来河北省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特别是近3年来更是突飞猛进:2011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3300亿元, 网络购物额340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50%和42%;2012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5000亿大关, 网络购物突破500亿元;2013年上半年, 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现4000亿元, 网络购物额390亿元。

河北省商务厅积极推进通过电子商务在河北发展县域经济, 目前光在安平已经有1000多家用户, 一年帮他们实现20个亿左右的交易额。我省县域特色产业交易发展迅速, “中国搜丝网”“万户通箱包网”“清河羊绒交易网”“中国辣椒网”等30余个县域特色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不断完善功能升级, 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 显著提升带动了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电子商务平台不仅具有网络销售功能, 还有采购功能。通过网上采购, 企业可以实现更加便捷的采购, 这些需求客观上为语言和计算机学科的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市场。

参考文献

[1]江书平.河北省高校外语教师现状调查与发展策略[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11, (12) :408-410

[2]周宝玲, 解媛媛.河北省高校外语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9) :12-17

[3]杨月枝.河北省外语人才培养与外向型经济相适应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12) :119-123

上一篇:总图运输设计下一篇:中国移动陕西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