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学科

2024-09-04

二级学科(精选六篇)

二级学科 篇1

关键词:学科建设,医疗质量,实践,体会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是一所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现在床位612张,业务科室40个,年门急诊量61.6万人次,出院1.5万人次。近年来医院重视学科建设,坚持不懈地对学科建设进行探索和实践,先后建成2个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5个宝山区医学重点学科,形成了具有明显优势和品牌效应的学科群,促进医疗质量提高和医院整体水平的提升。

1 措施

1.1 明确学科主攻方向,注重学科的合理布局

立足二级医院的功能定位和专科发展现状,制订了学科建设规划,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学科建设方向,予以政策支持。如市重点手外科确定新的微创手术研究方向后,就选派中青年医疗骨干赴国外进修,并尽快购置关节镜设备。由于学科主攻方向明确,政策支持到位,各重点专科已基本形成自己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特色。对弱势学科也通过人员、设备、政策支持,渐渐形成特色。如放射科在总院专家指导下,引进博士又送去博士后工作站学习,并购置新CT、MRI等设备,不断积聚向区、市重点学科冲刺的实力。

1.2 依托总院优势,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是一所有70多年历史的中心医院,加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集团后,增加了新的活力。如骨科通过几任总院专家担任科主任,手术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神经外科由总院主任担任顾问,提升了颅脑外科手术难度,扩大了患者来源;创建了风湿科,提高的疑难疾病的诊治能力;心脏介入治疗在总院专家指导下水平不断提高,形成新的医疗特色。还根据学科建设需要,选派52名医务骨干到总院学习,带回新技术、新项目。

1.3 发挥重点学科辐射作用,带动医疗质量提高

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实施“镶嵌式”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内生性”的卫生资源,如通过泌尿外科带动和发展内镜技术;通过乳腺外科带动和发展病理科、B超、放射科;通过心内科带动和发展DSA、心电图。医院新门急诊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一流的环境、设施为学科的合理布局和重点学科建设带来了契机,医院在巩固原有专科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扩大肾内科、血液净化室、急诊ICU,添置了40排CT、核磁共振等,促进学科发展。

1.4 以“内培外引”为纽带,为学科建设培养人才

学科建设的核心是人才,每年都调查和分析学科发展现状,根据学科建设需要不断调整和充实学科带头人队伍和学科梯队。采取培养和引进双轨并举,每年选派中青年骨干到国内外进修学习,鼓励医师参加研究生考试等。几年来医院引进检验、放射、介入、血透、眼科等人才,通过再培养使他们融入医院,成为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同时我们把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通过“结对子”的方式,每2年选拔一批中青年医务人员,实行“在实践中选拔,在实践中培养,在实践中考核”方法,如重点学科妇产科,选了33岁的医师由总院教授带教,让她担任主任助理,承担科委课题。通过“给任务、压担子”,让优秀中青年骨干既有目标,又有压力。

1.5 完善支撑条件,保证学科建设

支撑条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我们做了几件事:(1)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因为科研是学科发展的先导,学科要保持领先地位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解决疑难问题、关键问题,才能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2)建立信息平台。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医学科学、医学技术发展的成果,有利于拓宽视野、开展医疗业务。为此我们加强计算机中心、图书馆、病案室的建设。(3)加强学科辅助条件建设。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科发展离不开辅助学科的支撑,我们注重对医技等相关学科的投入,使检验、放射、B超、病理等都发展。

2 成效

2.1 市、区重点学科呈良性发展态势,2个市重点、5个区重点学科都通过主管部门的阶段评审。

手外科先后开展腕关节微创手术12例,并获科技进步奖2项。医学检验科完成ARNK试剂盒试制,建成基因扩增实验室。乳腺外科积极开展乳腺癌保乳术等新手术;心内科冠状动脉造影和PCI手术量同比明显上升;泌尿外科微创手术量同比上升;妇产科腹腔镜、阴道镜形成品牌效应;麻醉科连续3年市麻醉质控检查全区第一。

2.2 学科建设促进医疗质量,各项医疗质量指标都良性发展:

门急诊、出院、住院手术,较同期分别上升15%、14%和16%;平均住院日较同期下降0.69d。诊断符合率、住院抢救成功率、治愈好转率、基础护理合格率都有了上升,每百名出院患者医疗纠纷数、每千名门诊患者医疗纠纷数都有了下降。

2.3 在市质控检查中,核医学科、激光治疗并列全市第一;

急诊科名列全市二甲医院第一;放射诊断、护理、临床输血、医院感染、医疗设备、呼吸、血液净化获全区第一。

3 体会

3.1 要开展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保障学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制订了《医学重点专科管理办法》、《院级重点专科建设实施办法》、《医学重点专科建设经费使用方法》等系列文件,规范和引导学科建设,对重点学科在人、财、物方面的政策倾斜,调动积极性。

3.2 要形成竞争机制

医院学科建设是在“打擂台”的基础是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通过“公开招标、定项支持、政策倾斜、重点建设、定期评审”的学科建设模式,激发科主任投身学科建设的工作热情,我们也注意引导专科形成自己特色和建立分支专科,从而培植新的专科增长点,提高医疗质量和竞争力。

3.3 要适应卫生改革

随着卫生改革的全面深化,医院建设和学科建设都面临新的挑战。当今卫生改革的方向是:医疗服务组织方式要适应社会对医疗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医疗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要适应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因此,单纯以某项新技术、新设备、新药品等作为支撑的学科将会不堪一击。唯有以适宜技术为主,以高新技术为补充的学科建设,才能在新的卫生改革中永葆青春。

3.4 要确立以人为本

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建设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可以促进整个学科技术水平的提升。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医疗质量关键是选好学科带头人。为确保学科有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和合理的人才梯队,除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等培养方式,还要建立“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用人新观念。

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 篇2

一. 专业概述: 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是在原西安冶金建筑学院50年代开办金属材料和压力加工专业基础上积淀发展而成,主要从事金属材料加工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该学科1993年获准硕士点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准博士点,2010年与材料学专业联合申报并获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是陕西省重点学科。该专业现有硕士生导师32名,其中校外兼职导师11名。二.培养目标: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人才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通过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使学生掌握材料加工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科研开发的研究与应用复合型人才。三.研究方向: 01轧制新技术新工艺 02材料表面工程

03.金属材料凝固组织控制理论及新技术 04复合材料制备 05金属超细晶材料制备 06材料加工过程计算机模拟 07金属材料加工过程检测与质量控制 08稀有金属材料加工 四.就业情况: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一般在国有大型钢铁、有色、汽车、发动机企业,以及冶金、材料等领域的高等院校、设计院、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从事科研、技术开发、教学、企业管理和对外贸易、技术服务等工作。

钢结构材料与工程(二级学科)

一. 专业概述: 钢结构材料与工程二级学科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与土木工程学科(结构工程二级学科之钢结构方向)的交叉学科。涵盖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化学和土木工程学科之结构工程学科部分内容。属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也是目前国内发展较快的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该学科2012年获准设立,属于学校自主设置招生专业。二.培养目标: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勇于创新,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掌握钢结构材料与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钢结构材料与工程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使学生成为具有从事钢结构材料与工程新产品开发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与管理能力的综合性高级专门人才。

三.研究方向: 01钢结构材料先进连接技术 02钢结构材料的疲劳与断裂 03型材轧制过程模拟仿真

04先进钢结构工程材料制备工艺与高性能化 05钢结构材料腐蚀行为研究 四.就业情况: 钢结构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生一般在建筑、土木、金属材料等领域的企业、高等院校、设计院、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等工作。

金属材料冶金制备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

一. 专业概述: 金属材料冶金制备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是结合我校材料学科和冶金学科良好科研及学科基础优势自主设置的专业,2012年获准招生。该专业在关注金属材料物理化学特性的前提下,强调对金属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即采用物理冶金或化学冶金的各种手段制备金属材料的科学和工程问题研究。

该学科同时设有二级学科博士点,招生生源涉及冶金和材料相关专业与学科。二.培养目标: 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热爱祖国,勇于创新,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掌握金属材料及冶金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冶金和金属材料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具有从事金属材料基础研究、新产品开发、工艺制定等技术工作与管理的能力。三.研究方向: 01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组织与性能控制 02高品质金属材料制备工艺及技术 03金属材料制备过程控制及模拟

04金属材料制备过程的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 四.就业情况: 金属材料冶金制备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冶金、材料等领域的高等院校、设计院、研究院、大中型国有企业等机构,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等工作。

化学工艺(二级学科)

一. 专业概述: 化学工艺学科是在我校传统专业有色金属冶金的基础上发展设立的,2003年获准硕士点。该学科在十多年的发展中已经由最初的冶金行业科学研究逐步向功能材料、煤化工、纳米材料、资源综合利用以及电化学理论与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发展。该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平台。二.培养目标: 热爱祖国,诚实敬业,勇于创新,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的最新动态;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科研开发和工程实践能力,成为品学兼优的化学工艺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复合型人才。三.研究方向: 01 功能材料/催化剂开发与应用及废水资源化 02 电化学理论与技术及腐蚀科学与表面工程 03 煤洁净转化过程优化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04纳米材料化学制备理论与技术 四.就业情况: 化学工艺专业的毕业研究生一般在煤化工、石油化工、材料、冶金等工业部门及环保、质检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和管理等工作,或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

冶金物理化学(二级学科)

一. 专业概述: 冶金物理化学科是我校建校初期的有色冶金和钢铁冶金及相关专业发展而来,1986年获冶金物理化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该专业是由冶金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冶金工程学科为陕西省重点学科),侧重于以物理化学手段研究和解决冶金问题。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冶金物理化学学科研究领域涵盖了冶金热力学与热化学、冶金动力学与过程强化、冶金熔体、冶金电化学基础理论及电化学工程、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化学、材料物理化学与新能源材料等。二.培养目标: 热爱祖国,勇于创新,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掌握冶金物理化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冶金物理化学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具有独立从事冶金物理化学基础研究、新产品开发技术工作、专业基础教学与相关管理工作的能力。三.研究方向: 01冶金资源综合回收与利用

02 采选—冶金—材料一体化新工艺、新流程 03冶金环境化学与绿色冶金 04 冶金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研究 05 特种材料制备物理化学 四.就业情况: 冶金物理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在主要从事冶金、化工、材料、物理化学等工业、环保、质检等部门从事技术开发、管理等工作,或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事科学教学工作。

钢铁冶金(二级学科)

一. 专业概述: 钢铁冶金是冶金工程一级学科(陕西省重点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是我校在1958年设立的钢铁冶金本科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过去的五十多的发展历程中,为我国钢铁企业培养了一大批科研技术人才,该专业于1993年获准硕士点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我校 的传统特色学科。主要进行钢铁冶金新工艺、新装备以及冶金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二.培养目标: 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勇于创新,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掌握钢铁冶金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钢铁冶金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具有独立从事钢铁冶金新工艺研究、新产品开发等技术工作与相关管理工作的能力。三.研究方向: 01 钢铁冶金新工艺、新装备开发 02 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及环境保护 03 钢铁冶金过程模拟及工艺优化 04 钢铁冶金辅助材料应用与开发 05 高附加值钢铁产品开发 四.就业情况: 钢铁冶金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去往国有大型钢铁企业、设计与科研院所、环保、质检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和管理等工作,或在高等院校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

有色冶金(二级学科)

一. 专业概述: 有色冶金是冶金工程一级学科(陕西省重点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是我校传统特色学科之一,200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点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该学科主要从事有色金属的提取冶金,研究从矿石、二次资源等原料中提取、合成具有一定使用性能和经济价值的有色金属产品,其研究领域包括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电冶金、材料化学冶金、冶金分离过程,是一个研究方向较广的传统专业。二.培养目标: 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热爱祖国,品德良好,勇于创新,诚实敬业,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的最新动态;具有独立从事有色冶金理论研究、新工艺和新产品开发、节能减排、环境污染控制等技术工作与相关管理工作的能力。三.研究方向: 01 有色金属冶金新工艺与新技术 02 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冶金 03 有色金属新材料制备与增值冶金 04 有色冶金反应工程 05 有色冶金工艺模拟与优化 四.就业情况: 有色冶金专业的毕业生一般在全国各大有色企业、工业部门及环保、质检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和管理等工作,或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冶金热能工程(二级学科)

一. 专业概述: 冶金热能工程专业是我校在冶金工程一级学科(陕西省重点学科)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2012年批准设立。冶金热能工程学科是冶金工程一级学科和能源与动力工程一级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任务是全面系统地研究冶金工业的能源利用问题,利用相关理论和技术,结合冶金工艺过程,从能源利用和热工的角度去研究改善冶金工业的经济技术指标(如产品的质量、产量、品种、污染物的排放、企业的利润)等,从而为冶金工业的节能、降耗和减排提供有力支持,是一个前景广阔的学科。二.培养目标: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勇于创新,具有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掌握冶金热能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冶金热能工程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使学生成为具有从事冶金热能工程领域科学研究、教学工作与管理的综合性高级专门人才。三.研究方向: 01 冶金窑炉热工理论与技术 02 冶金过程系统节能技术及环保 03 冶金传输过程模拟与优化 04 冶金热工设备及过程控制 05 冶金窑炉热能利用与评价 四.就业情况: 冶金热能工程专业毕业生一般在全国冶金及热能相关企业、科研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和技术管理等工作,或在高等院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冶金工程(专业学位)

一. 专业概述: 依托冶金工程一级学科(陕西省重点学科)硕士点,我校从2011年获准招收冶金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学习黑色和有色金属冶金的基本理论、生产工艺和设备、实验研究、设计方法、环境保护及资源综合利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与学术型硕士培养的主要不同点事侧重工程应用,培养过程通过在相关企业不少于半年的实践,并完成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课题的研究论文从而达到该专业的培养要求。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冶金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能够在钢铁冶金及有色金属冶金领域从事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组织与管理、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三.研究方向: 01 钢铁冶金新工艺新技术 02 有色金属冶金新工艺新技术 03 特种金属材料制备

04冶金过程节能降耗与资源综合利用 四.就业情况: 冶金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毕业研究生主要在国有大型钢铁企业、有色企业、科研院所等冶金相关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和管理等工作。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

一. 专业概述: 依托材料加工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我校从2011年获准招收材料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学习轧制新技术新工艺、金属材料凝固组织控制理论及新技术、复合材料及金属超细晶材料制备、材料加工过程计算机模拟、稀有金属材料加工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在相关企业不少于半年的实践,并完成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论文从而达到该专业的培养要求。二.培养目标: 全日制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通过系统专业知识学习,使学生具有所从事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为企业和政府机关,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三.研究方向: 01轧制新技术新工艺 02材料表面工程

二级学科 篇3

一、公共安全管理学科建设的社会背景分析

1. 风险社会形态出现。

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6100美元。《2005年社会蓝皮书》指出, 2004年, 中国的发展进入到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转型时期。根据国际经验, 在这一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重要阶段, 容易出现道德沦丧、社会分配不均、社会失序、失业增加等社会问题, 社会将由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风险的频现而进入风险社会甚至是高风险社会。风险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常态。面对食品安全、卫生安全、事故灾害、自然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 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的公安机关, 其作用越来越重要。提高公安机关应对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的能力,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对公安机关的挑战。

2. 公共安全管理复杂化趋势要求管理科学化。

纵观世界, 各国的公共安全管理已由单纯的应急反应模式, 向危机的全过程管理过渡。目前, 我国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发生的规模与遭受的损失越来越大, 社会各界对安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以及媒体的多方位报道, 使得公共安全管理越来越复杂。这必然要求公共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同时也需要这方面大量的专业人才。

二、公共安全管理学科具备二级学科设置的条件

1. 公共安全管理人才需求量大。

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健全省、市、县、乡等四级全国突发事件网络直报工作。随着我国省、市、县、乡等四级应急办的设立, 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数量巨大。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队伍包括军队、公安、武警中的专业人员, 总计已达60多万人, 此外, 还需要专业应急人员2万人, 其他单位专兼职10余万人, 志愿者140多万人。国家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不仅需要决策研究型管理人才, 也需要大量应用技术型的人才。而未来, 这一人才需求会越来越大。但目前, 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十分匮乏, 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人员数量不足, 而且很多管理人员靠的是经验积累, 这和现实要求形成巨大的反差。

2. 公安学下设公共安全管理二级学科的优势。

公共安全管理学科的设立是公安教育和人才发展战略的需要。建立科学、高效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 培养从事公共安全管理的合格人才, 对于经济和社会的长足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 公安机关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从事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力量, 人民警察、消防部队、武装警察、医疗救助这些机构及其人员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的公安教育资源, 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具备相关综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公共安全管理人才, 是我国公安院校责无旁贷的职责。而公安院校也有其他普通高等学校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如训练所必需的硬件设施、公安院校特有的学科和专业以及相关的专家学者。这些优势为其培养优秀的公共安全管理专业人员提供了先决条件。

3. 国内外研究和教学研究发展迅速, 所需的学术研究力量已经具备。

世界各国对公共安全管理的称谓虽然有所区别, 但内涵基本一致。在国外, 公共安全管理一般包括准备、预防、灾害响应和灾害恢复等四个过程。现代西方应急事态管理的主要特征是全过程的应急事态管理。从研究角度来看, 国际上有专门的公共安全学科研究领域, 也有专门的研究机构。1995年以来, 美国越来越多的大学陆续开设了应急管理专业。2007年, 美国已有47个州的266所大学开设应急管理、国土安全等相关本科、专科专业或专业证书班。美国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 (FEMA) 每年都举办一次应急管理高等教育大会, 召集美国高校 (现在也有国外高校参加) 应急管理相关专业的代表, 讨论应急管理的热点问题和应急管理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它已经成为美国应急管理教育和培训的动力所在。除了美国, 开设公共安全管理专业的还有加拿大的布兰登大学、澳大利亚的查尔斯特大学、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理工大学、尼泊尔的工程学院、日本的关西大学等高校。一些国家设有专门的培训学院, 如英国的紧急事务规划学院、德国的危机管理、应急规划及民事保护研究培训学院、新西兰应急管理学院等。

在我国, 公共安全管理学学科也取得很大的发展。我国一批专门从事研究公共安全管理的科研机构相继成立, 科研队伍不断壮大, 科研力量不断增强。1998-2012年, 以公共安全管理为主题在CNKI进行检索, 共发表文章20558篇, 并且数量逐年递增。对于公安类期刊的检索也得到同样的结论。目前, 大量公共安全管理的国家级、部级等各项科研课题也已完成, 为国家和部门决策及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案设计。此外, 在公共安全管理教学领域, 院校、专业、课程和师资等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在学科发展过程中, 一大批优秀的公共安全管理学科师资队伍成长起来, 成为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

我国的清华大学于2003年年底成立了公共安全研究中心;2005年, 河南理工大学公共安全管理专业率先招收应急管理专业本科生;2007年,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招收公共安全管理方向本科生;2008年, 华南农业大学设置公共应急管理方向;2009年, 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揭牌成立;2010年,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正式成立, 学院拥有公共安全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两个本科专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也相继设立了公共安全管理专业。江苏警官学院也设有治安学专业应急管理和公共安全管理方向。为了推进应急管理本科教育的发展, 夏保成等代表在2008年和2009年的全国两会上, 提出了“加快我国公共安全管理教育发展的议案”, 积极推动教育部对我国应急管理教育的布局规划。与此同时, 对于公共安全管理的研究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三、公共安全管理学科性质

1. 公共安全管理学科具备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

公共安全管理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它是研究公共安全管理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公共安全是人们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状态, 是政府及社会预防各种重大事故和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的基本保证, 是加强社会管理和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部分。公共安全管理是维护各种秩序, 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以及消除事件后果的整个过程。政府公权对于公共安全的维持、保护和恢复是公共安全管理的实质。西方的紧急事态管理现在正逐步转变成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公共安全管理, 即从应对突发事件转移到对公共安全的维护上。近年来, 西方公共安全管理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就是公共安全的常态化管理。

“公安学”不同于“公共安全学”。公安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物、时、空、事”, 公共安全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和事;公安管理的对象不仅是公安内部的干警, 也包含其他行业的人员, 而公共安全管理主要是其他行业的人员。因此, 公共安全是公安学下位学科。

2. 公共安全管理学科是由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以及规律等所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的知识系统。

公共安全管理的研究内容包括公共安全管理科学的哲学思想 (公共安全观、公共安全的认识论、方法论) 、公共安全管理基础理论 (包括基础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 研究安全问题自身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公共安全管理实践理论等 (见图1) 。现在很多学科都围绕着公共安全问题展开研究与教学, 它们相互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同时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使其联系日益紧密, 共同构成了公共安全学或者说公共安全学科体系, 促进了学科整体的发展与进步。

3. 公共安全管理学科具备独立的研究方法。

公共安全管理学科是一门跨门类的综合性新兴交叉科学。除了定性研究、经验研究,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断科学都对公共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四、公共安全管理学科建设的意义

虽然我国现有约40所公安高等学校和数百所公安中等学校或培训中心, 但由于多种原因, 公安学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2011年, 公安学和公安技术被国务院以及教育部批准新增设为一级学科。这说明, 公安学的学科地位已得到认可。将公共安全管理设立为二级学科, 将有利于增强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发展。

从公共安全管理的体系结构可以看出, 管理学、政治学、公安学、社会学等学科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公共安全管理二级学科为公安学学科体系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并且将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公安学的研究发展。现阶段, 我国公安工作面临的很多新问题都涉及公共安全问题, 这对公安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加紧探索和完善公共安全管理学科体系, 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提高办学层次和质量, 为公安机关和社会提供人才保障, 必将极大地推动公安工作的发展和队伍的壮大。

五、结语

二级学科 篇4

一、考试命题说明

本次考试命题体现课程改革 “以知识和能力立意为主,突出能力和创新意识考核”的评价思想。命题遵循“立足基础、强调主干、注重应用、突出能力”的原则。坚持有利于加强基础;有利于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提前接触高考。

在命题范围上本次考试以寒假补课和本学期所学选修一和选修三为主,但在知识的应用上不拘泥于教材的文字表达,注重引导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命题立意上从知识立意为主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以知识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试题设计上,既重视基础性,又适当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试题,通过知识的重组与整合,重新构建学科内知识的联系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系统联系。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历史方法,考查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套试卷由Ⅰ卷单项选择题和Ⅱ卷非选择题组成,其中选择题60分,非选择题40分,共100分。

在试卷总体难度的控制上,难:中:易=1:2:7。力求试题命题信度和高效度。不出偏题、怪提或人为编造的似是而非的试题。

二、学科答卷分析

(1)基础知识不牢。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和复杂性特点,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张冠李戴,前后颠倒的现象。如选择题的6、7、9、10、11、13、17、18、19、20、21、25题都是纯史实的知识,仍有学生答错;材料解析题第31题、问答题中的32题,很多内容课本上都有叙述,学生仍答不完整。

(2)基本概念不清。历史概念和有关历史理论是历史学习的基础,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比较抽象的或具有一定广泛性及理论含义的概念,学生弄不清实质和特征以及种种表现形式。说明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不太注重对历史概念的把握、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3)学科能力不强和思维方法不当。这主要体现在阅读、理解能力差,审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弱。有些题目学生不得分或者少得分,不是知识没掌握、内容不知道,而是阅读、理解能力较弱,影响了答题,思维是混乱的、跳跃式的,缺乏逻辑性,扣不住题目要求,往往答非所问,因此失分的较多。学生在阅读材料时抓不住有效信息,有些学生答题时却找不准点,选择题中也有许多因审题失误而丢分和改错答案丢分的现象。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近年来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试题呈明显上升趋势,而有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零乱而不成系统的,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差、涉及到概括历史某一时段的特征时,学生往往以点代面、答一些很具体的知识,或太过笼统。

(4)答题不规范。很多学生答题不规范,没有条理性;不简练,不分段落,不标序号,答案联成一片;书写潦草,卷面零乱;答案口语化,不会运用历史专业术语表述;还有的学 1

生前后倒置,不按顺序答题,也不注明是什么内容,使评卷教师只能猜答案,给评卷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三、教学策略建议

(1)、加强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基础知识不牢是考生失分的第一要素。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应该分三个层次:首先要把握每一个具体知识点的内容;第二要把握主要知识点之间的主要联系;第三要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学科知识,理解学科的基本思想,掌握学科的基本方法;最后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重大的现实的实际问题,建立起基本主干知识和现实问题之间的有机联系。

教师在教学中除讲透知识外,还要注意对比分析,分清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区别,以加深印象,掌握历史知识的特点,对有关主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历史知识要形成准确的记忆,还要重视学科内各种知识的联系、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知识联系、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反复强调,这样学生才能在把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知识迁移,因为很少有题目是考知识原点的。

2、注重学科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

基础不牢,固然是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但思维不活跃,能力不强却是考生获不了高分的关键因素。因此培养学科能力和思维方法就是今后复习的重要内容。首先,要能从试题所给的材料中,分析出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学会根据不同形式材料的特点,准确提取信息,既要提取材料中的显性信息,也要分析各个材料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其次,要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着重是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归纳和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阅读、分析、概括、表达能力的专项训练,这种训练绝不是只有考试和讲评这一方式,平时授课时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及材料的分析更重要,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强化对审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

审题能力一直是一部分考生的弱点,也是造成失分的一个重要方面,故而要注意。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答案,就高考而言,所有的思维过程都必须最后落实到答案上,因此文字表达能力也是需要考生高度重视的地方,首先要能够科学、严谨、规范地运用学科语言,不是用那些口语化、不科学的语言;其次能够做到逻辑严谨、层次清晰;再次就是书写要认真、规范。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讲述和分析教材内容,而且还要重视学法和解题方法的指导。解题指导,要具体、仔细、不能条条框框的公式化。如选择题的解答,把选择题分成几种类型:组合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最佳选择题、因果选择题等几种,指出每一种选择题的思考角度、找准切入点,便于学生把握,另外,解题方法的指导要结合典型例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二历史备课组

二级学科 篇5

一、基于学科组织的大学管理制度创新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进行了基于学科组织的学科制新型管理体制改革, 撤销原有教研室管理体制, 建立学校-学院-学科二级机构三级管理的学校基本组织管理模式 (简称学科制管理) , 学科成为基层学术组织。在该管理模式下, 二级学院是校院两级的学院行政管理主体, 也是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 组织学科开展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 具有人、财、物的调配权, 完成学校下达的目标任务;学科是基层组织单元, 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 完成学校、学院下达的具体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等方面任务, 并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职能。同时, 学科通过培养教师队伍, 提供优秀课程, 建设高水平教学实践平台来支撑专业建设。在学科制管理体制下, 如何调动学科的积极性, 应该赋予学科负责人相应的财权, 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学科预算, 提高学科这一现代大学基层组织的组织化程度, 而学科组织化程度提升后, 必然能更好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从而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现代大学的三大功能, 所以建立基于学科发展的大学经费分配和预算管理新机制十分有必要。

二、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下的学院财务预算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 与之相适应实施校院两级财务管理模式。财务二级管理是指在学校会计集中核算的前提下, 学校根据各二级学院所承担的工作职责, 学校将部分办学经费核拨至学院, 赋予学院相应的理财权力。二级学院在学校统一财务规章制度、统一财务收支计划和资源配置下, 对学校下达的预算经费和分配的教育资源自主进行统筹安排和使用。通常学校会按学院教职工及学生规模来确定下拨经费总额, 实行二级学院自主理财。

二级学院自主理财能最大程度上激发二级学院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能让二级学院有计划合理地安排资金项目,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但由于是学校-学院二级经费预算编制, 对于实行以学科为基本管理单元的学科制管理体制而言, 学科经费得不到保障, 学科要承担学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 但经费往往掌握在学院手中, 学科没有经费支配权或很少有支配权。由于预算分配体制上的不到位, 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科发展受阻, 导致学科组织化程度低, 这种现象在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 笔者提出了基于学科的二级学院财务预算改革思路。

三、基于学科的二级学院经费预算管理思路

学科是现代大学的基层组织和核心, 学科的发展就决定了现代大学的发展, 学科的活力就是大学的活力。因此, 在学科制管理体制下, 就要求大学的管理重心下移到学科, 真如伯顿.克拉克认为:“高等教育必须以学科为中心”。而这在经费分配和预算管理制度方面, 意味着必须要求对学科给予支持, 意味着应该建立基于学科发展的经费分配和预算管理新机制。所以, 二级学院在学校核拨自主理财经费后, 应该进一步下放财权至学科, 在学院下达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任务的同时, 应赋予学科带头人相应的财权, 给予学科带头人充分的信任, 让学科负责人自主经费分配和预算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科这一基层组织的各种活力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基于学科发展的二级学院预算管理思路:二级学院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制订学院各学科建设规划, 明确学院中长期学科建设重点, 有计划地进行经费投入和资源配置, 建立学科发展评估报告机制, 定期对各学科进行评估。学科根据发展需要提出常规性经费与发展性经费的不同需求, 常规性经费由二级学院自主理财经费统筹安排, 发展性经费由学院组织学科向校内外单位申报, 通过竞争获得, 提高学科经费绩效。基于学科需求提出的预算方案, 更能科学合理地反映出学科想做什么, 能体现学科在其建设与发展中的主体性, 进一步激发学科活力。

四、基于学科的二级学院财务预算编制

在学科制下, 在预算方面, 二级学院、学科都要承担各自相应的职能。二级学院职责:1、统筹学院年度经费, 负责编报基于学科发展的年度预算;2、根据学校有关政策, 结合学院财力可能, 加大对学科常规性经费和发展性经费的投入;3、组织学科积极申报校内外各类学科竞争性发展经费;4、配合学校做好目标任务和经费使用的绩效考评。学科职责:1、根据学院预算编制要求, 结合学科年度工作计划, 编报本学科各类经费需求;2、根据学科建设规划, 积极申报各类学科竞争性发展经费;3、组织各类学科经费收入的实施;

二级学院在编制收入预算时, 收入组成主要包括:1、学校按一定标准核拨给学院的学生学费收入;2、学校按相关政策核拨到学院的工资收入;3、学院之间的教学服务 (包括交叉课时等) 收入和科研服务 (包括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服务、实验服务等) 收入;4、学院完成目标任务和绩效考核而获得的奖励;5、学院向上级部门、学校申请的各类项目经费和竞争性发展经费收入;6、学院按学校经济收入分配政策取得的其他各类收入;7、学院科研经费收入。

二级学院在编制支出预算时, 分学院层面预算和学科层面预算。学院层面预算主要包括:1、学院在职教职工工资;2、学院承担的招生宣传经费、奖助学金、就业经费等学生经费;3、学院承担的日常教学管理经费、学院教学公共平台建设与维修及专业建设费等公共教学经费;4、学院自主设立的各类专项经费;5、学院取得其他各类收入所承担相应的成本支出。学科层面预算主要包括:1、学科常规性经费:包括学科条件平台 (实验室、实践基地) 维护费、学位点申报建设费、学科成员国内外进修访学等学术交流、学科办公耗材电话等日常运行经费等;2、学科发展性经费:包括学科条件平台建设经费、学科高层次人才引进经费、标志性成果培育经费等学科竞争性发展经费;3、学科取得的其他各类收入所承担的相应成本支出;4、科研经费支出。

在学科制下, 学院是学科经费预算及使用过程监督管理的主体。学院需要将学科预算有机融合到学院整体预算体系中, 在确保学科常规性运行经费的同时, 还需要统筹好平台经费和人才队伍建设费等学科发展性经费。平台是学科发展的基础, 人才队伍是学科发展的推动力和源泉。当然, 学校层面上必须加大对学科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 每年应发布学科发展性经费投入重点领域与方向, 不同学科依其不同的发展性目标向学校提出不同的经费诉求, 学校成立评审小组对学科申报的发展性项目经费预算进行可行性论证, 通过评审后将具体的发展性经费指标落实到相应的二级学院和学科。

五、基于学科的二级学院预算管理要求

为加强二级学院基于学科发展的预算执行与经费使用的监督, 在基于学科发展的二级学院预算编制制度设计中, 应当明确规定, 学院的经费预算、决算需提交学院学科负责人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 报学校财务部门审核, 通过后形成学院预算文件后, 下发至各学科执行。

严格执行“一支笔”审批经费制度。学科经费由学科负责人签署意见后报学院财务主管院长审批, 也可由学院财务主管院长授权学科负责人审批, 学科负责人需对经费使用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负责。

在经费执行过程中, 二级学院和学科应自觉接受学校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就财务支出的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的监督检查。学校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应根据部门工作计划安排、各学院的具体情况, 定期或不定期、专项或非专项、全面或非全面地对学院和学科的预算执行与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学校要建立二级学院预算绩效考评制度, 提高二级学院自主理财经费使用效益。二级学院要建立基于学科的预算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 加强对学科的经费使用绩效评价, 并且要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学科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 基于学科发展的二级学院经费预算模式构建与实施, 能有效推进学院和学科明晰学校发展目标, 明确发展重点, 学校的目标任务分解及落实渠道更加通畅。这种经费预算模式改革, 一方面让学科、二级学院明确学校要求重点做什么, 另一方面也是学校职能部门真正了解二级学院、学科需要做什么和愿意做什么, 将经费预算和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切实提高大学资金使用效率, 有效提高大学管理水平。

摘要:本文研究了高校二级学院基于学科发展的财务预算编制与经费管理要求。提出了基于学科组织的大学学科管理制度创新及其二级学院基于学科发展的经费预算管理思路。基于学科发展经费预算是高校激发学科活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有效落实学校、学院战略任务,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与效益的有效途径。

二级学科 篇6

如何突出二级学科建设的特色和优势?我们认为, 首先需要对我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2] (以下简称《学科专业目录》) 中“二级学科”的性质有所认识;其次, 要对我国高校二级学科建设中目前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探索二级学科建设突出特色和优势的有效途径, 并深刻认识二级学科建设突出特色和优势的意义所在。笔者拟选取“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这个二级学科进行个案考察, 通过分析其结构特征和研究方向的分布现状, 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学科专业目录》中的二级学科

“学科”与“专业”的所指是有差异的。“学科” (branch of knowledge) 指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 “专业” (an area of work or study) 指进行人才培养时, 按照社会职业分工和研究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由于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依托特定学科, “学科”与“专业”又是有密切联系的。因此,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 将“学科”与“专业”并列。

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学科专业目录》的功能主要是用于对高等学校研究生学位授予和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规范和指导, 而不是从学术的角度构建学科的分类系统, 因此, 其中的“学科”已不是纯粹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 而是一个以知识体系为基础、结合“通才”与“专才”培养需求和高校院系建制格局的广义的学科概念。不论是一级学科还是二级学科, 多有与狭义的学科分类结果不相对应之处。一个突出的表现是, 《学科专业目录》中的“学科”有很多是学术性学科的人为归并或捆绑。比如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是“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整合, “中国语言文学”部分覆盖了“语言学”和“文学”两个学科, “军事后勤学与军事装备学”对两个学科的归并更是一目了然。二级学科中的学科归并现象也很普遍, 比如“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等, 其中, 尤以“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为典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3] (以下简称“《国标》”) 中, “语言学”为一级学科, 其下有10个二级学科:普通语言学, 比较语言学, 语言地理学, 社会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 汉语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外国语言, 语言学其他学科。在《学科专业目录》中,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 其下有3个二级学科与《国标》中的“语言学”有关: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两相比较, 《国标》中的二级学科“汉语研究”与《学科专业目录》中的二级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对应, 《国标》中的二级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被包含在《学科专业目录》二级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 《国标》中的二级学科“外国语言”被包含在《学科专业目录》另一个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中, 而《国标》“语言学”一级学科下其余7个二级学科对应的是《学科专业目录》中的1个二级学科, 即“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这个学科的名称存在上下位概念并列的问题,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 学科的内涵与边界也难以确定, 因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不是依据科学标准从知识体系中划分出来的一个特定类别, 它是部分语言学分支学科人为归并的产物。

通过分析“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内部构成使我们认识到, 《学科专业目录》中的有些“二级学科”可能是多个独立的学术性学科的组合体, 其研究范畴十分宽泛, 所包含的各学科的研究范式也迥然不同。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 组合体式的二级学科可以为学科建设提供更为宽广的平台, 但另一方面, 也会给二级学科突出特色和优势带来困难, 对二级学科提出了更高的建设要求。因此, 《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工作怎样才能有利于二级学科突出特色和优势, 高校如何在广阔的学科背景上凝练方向、汇聚队伍、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 以提升二级学科的学术创新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这是二级学科建设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分布现状透视影响学科特色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二级学科建设是否注重突出特色和优势?存在着哪些普遍性问题?我们以“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 (专业) 为考察对象, 利用国内83所高校2008、2009、2010三个年度的研究生招生简章, 对该学科下设研究方向进行了调查分析, 发现其在结构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研究方向繁多。

在2008、2009、2010三个年度中, 80余所高校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下设研究方向总数分别为265、290、292;排除重复的、且将名目不同的同一研究方向予以归并 (如将“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对外汉语”等归并为一个研究方向, 将“句法、语义研究”和“语法学和语义学”归并为一个研究方向) , 研究方向的种数皆达百个以上, 且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跟同属《学科专业目录》“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另一个二级学科“汉语言文字学”进行比较, “汉语言文字学”学科近三年的招生高校有103所, 招生院系分别为101、104、111, 研究方向总数分别为361、365、353, 都高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 但研究方向种数历年都在100以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下设研究方向种数明显超过其他同类学科, 这表明其研究范畴较同类学科宽泛。

2. 上位学科与下位学科平列。

在《国标》中, 二级学科“普通语言学” (也称理论语言学) 和“应用语言学”下都列有多个三级学科。从高校研究生招生简章来看, 多有将这两个二级学科与其下三级学科 (甚至三级学科的分支学科) 平列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更有甚者, 在2010年的招生简章中, 还有一所高校把《国标》中的一级学科“语言学”列为一个研究方向, 将其与三级学科“语言教学”的分支学科“对外汉语教学”平列在一起。

3. 部分研究方向轶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学科范畴。

按现行《学科专业目录》来衡量, 部分高校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下列出的个别研究方向, 实际上超出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学科范畴, 应归属《学科专业目录》中的其他学科。例如,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研究”、“汉语”、“汉语史”、“汉语语音学”、“汉语修辞学”、“现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语法词汇”、“汉语词汇学”等应归属“汉语言文字学”二级学科;“维吾尔语”应归属“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二级学科;“英语应用语言学”和“英语语音学”则应归属“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

4. 部分院校所设研究方向单一或彼此疏离。

近年来, 有些院校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只在一两个研究方向上招生;还有一些学校, 在该学科下虽设有多个方向, 但各方向之间关系较远。例如, 某校所设“当代语言理论”、“对外汉语教学”和“语体学”, 另一所学校所设“语言信息处理”、“社会语言学”和“写作学”, 都属于这种情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在结构布局上存在的这些问题, 对突出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极为不利。

二级学科建设首先需要有较为清晰的学科定位作基础。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研究方向繁多的整体状况来看, 该学科的研究范畴汗漫无际, 分支学科纷乱庞杂, 在学科定位上存在着严重的模糊性和发散性, 这势必会弱化、淡化学科建设者和管理者的学科意识, 至于怎样才能突出学科特色和优势, 就更难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上位学科与下位学科被作为不同的研究方向平列,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凝练研究方向。这种结构布局或者导致不同研究方向在研究范畴和教学内容上有所重合, 或者导致上位学科狭义化, 甚至使原本较为清晰的学科间的层级关系变得模糊不清。例如, 《国标》在二级学科“应用语言学”下所列第一个三级学科是“语言教学”。如果对“语言教学”再作区分, 才可分为“汉语教学”、“外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等。然而我国有十来所高校将“应用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作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研究方向平列, 还有一所学校甚至在“应用语言学”后加括号注明“含对外汉语教学”。不知这些学校是怎样界定“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畴的?特别注明“含对外汉语教学”是否意指“应用语言学”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含第二语言教学的?殊不知“应用语言学”有一种狭义的界定就是“研究第二语言和外语的教和学的学科”[4]。“应用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这两个研究方向的大面积平列, 影响了人们对“应用语言学”研究范畴和研究重心的准确把握, 也模糊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归属, 这正是我国应用语言学至今还缺乏成熟的理论体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级学科研究方向轶出本学科的研究范畴或彼此疏离, 显然无法凝练学科的学术方向。这样的学科结构布局从根本上限制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不可能形成学科的特色和优势。

三、二级学科建设突出特色和优势的有效途径及意义

二级学科建设突出特色和优势的首要前提是凝练学科方向, 因此,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5]明确指出:“凝练学科方向是做好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的核心”。怎样才能凝练学科方向?通过分析我国高校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 (专业) 下设研究方向的分布现状可知, 凝练学科方向有两条途径:一是合理设置二级学科;二是优化学科内部格局。

合理设置二级学科需要通过调整《学科专业目录》来实现。我们认为, 《学科专业目录》中二级学科的调整应当综合考虑与学术性学科分类体系的对应关系、同层级各学科的平衡性、人才培养需求及与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专业系统接轨等多个方面。像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这样的二级学科, 在这几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其一, 作为一个二级学科, 对应《国标》“语言学”一级学科下的7个二级学科, 学科范畴明显过大;其二, 横向比较一下, 在《学科专业目录》中与之并列的二级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只对应《国标》中的“汉语研究”这一个二级学科, 这使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与其相邻学科在研究范畴的广狭上极不平衡;其三,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中, 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的“对外汉语教学”及其相关研究方向的招生规模异军突起, “语言信息处理”等方向也有明显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 将应用语言学与侧重理论研究的其他方向继续捆绑在一起, 不利于培养出真正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应用语言学专门人才;其四, “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等在国际通行的教育专业划分中都有独立的专业地位, 难以与我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这样的超大学科相对接, 这使得相关专业的中国学生海外深造或外国学生来华求学时, 在课程选择、学分互认和专业对口等方面殊为不便。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 就是二级学科的学科范畴不能过于宽泛, 否则, 将难以凝练学科方向, 也不利于形成适应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特色和优势。因此, 建议此次《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应优先离析“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这类归并不当的组合式超大型二级学科。

如何在现行 (或调整后的) 学科框架下优化二级学科的内部格局?这要靠高校的自主设计、合理规划来实现。我们认为, 优化二级学科的内部格局需要充分重视学科下设研究方向的平行性、关联性和互补性。研究方向的平行性是指, 各研究方向的研究范畴相对独立, 在学科体系中处于同一层级。也就是说, 各方向在学科地位上不存在总、分关系, 在研究范畴上不存在包含关系或大面积重合。部分高校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下设研究方向将上位学科与下位学科平列, 就没有顾及研究方向的平行性。研究方向的关联性是指, 各研究方向或同属某一学科的分支学科 (如“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同属“普通语言学”的分支学科) , 或有彼此依托、相互为用的关系 (如天津师范大学所设“实验语音学”和“汉语语音学”;温州大学所设“语言接触研究”和“方言研究”) 。部分高校由于对研究方向的关联性重视不够, 使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下设的研究方向彼此疏离甚至轶出学科范畴。研究方向的互补性是指, 多个研究方向基本覆盖了同一上位学科的主要分支学科, 都是某一总体研究方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北京语言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所设“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测试”等几个研究方向就具有高度的互补性, 涉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主要方面。而部分高校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下设研究方向单一或关系相远, 则无法形成研究方向的互补之势。

研究方向的平行性、关联性和互补性是有层级之分的。研究方向的平行性是设置学科结构的基本要求, 研究方向的关联性为凝练学科方向提供了基本条件, 研究方向的互补性则为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和优势创造了理想条件。

合理调整二级学科, 实现学科研究方向布局的平行性、关联性和互补性, 逐步优化学科内部格局, 不断凝练学科方向, 突出学科的特色和优势, 其意义十分重大。首先, 有利于整合研究力量,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流方向, 在特定研究领域或重点方向上取得突破, 占据学科制高点, 提高学术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过去, 有些学校为了“报点”或“保点”, 在一个极为宽泛的大学科范围内, 从本校遴选或从外校引进几位研究专长迥异的教授, 为其各立一个研究方向。这种做法根本不是建学科, 而是“凑学科”。置身于拼凑型学科中的学者在各自的方向上孤军作战, 彼此之间缺乏沟通与借鉴, 更谈不上合作攻关与集成创新, 这不仅无法突出学科的特色和优势, 而且学科各个方向的学术研究也都难成大器。其次, 有利于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搭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知识平台。如果二级学科下的研究方向过于分散, 在基础理论、背景知识和研究范式等方面缺乏共通性, 不同方向的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就要各搞一套, 这样, 必然会受到师资匮乏、课程体系不完备等方面的局限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反之, 如果二级学科下的研究方向相对集中, 在基础理论、背景知识和研究范式等方面有一定的共通性, 就有条件通过各方向专家教授的分工合作, 建立理想的课程体系, 搭建本学科人才培养的共有的知识平台, 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完善, 受到的学术训练更系统, 从而成为能够从事创新型科学研究或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Z].2006.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国家教育委员会.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Z].1997.

[3]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Z].1992.

[4]Richards J C, Platt J&Platt H.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2/2000.

上一篇:化工设备安装工艺设计下一篇:数字化线路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