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教学改革

2024-07-07

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精选十篇)

大学课堂教学改革 篇1

我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1. 我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在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 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尤其是听说课程和读写课程的分课型授课, 大学英语四、六级全国统一考试考点的成功设立, 以及多媒体网络语言实验室的建立等,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有利于教学效果的评估。众所周知, 艺术院校学生的文化课水平普遍较低, 新生入学成绩与普通高校的学生成绩无法相提并论, 而英语入学成绩则更加令人担忧。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新生入学后较长一段时间都很难适应大学英语教学, 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2.我校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部分学生入学时英语基础薄弱, 语法知识模糊不清, 词汇量小。据估计, 高中阶段应掌握的2000个单词, 许多学生掌握不到一半。此外, 学生入学前复杂的学习背景造成目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极大, 这就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2) 扩招在给各高校带来无限机遇的同时, 也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如班级过大, 难以管理。英语教学特别强调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学生的参与极其重要, 人数过多则很难保证课堂实践的秩序, 学生的自我展示受到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也很难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 学生学习外语畏难者多, 刻苦者少, 放弃不学者也占不小的比例, 而且课后学习缺乏必要而及时的检查与监督。许多学生只在上课时间学习英语, 而课后很少会主动朗读背诵、记忆词汇、阅读文章、练习听说、写作和翻译等技能。据调查, 还有相当多的学生虽然有强烈的学习愿望, 却不知如何去学, 在学习方法上没有任何策略。

大学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要求

2004年国家新制订的《大学英语课程基本要求》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为此,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切实开展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工作。

遵照教育部的教改精神, 各高校均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制订了符合本校层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基本要求》把大学英语的课程要求具体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作为艺术院校, 我校大学英语课程目前应定位在一般要求上, 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并以此为基础制订教学大纲。

加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措施

1.采取大班课分级教学手段, 优化教学资源,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自全国高校扩招以来, 到目前为止我校学生人数已达到3000多人。在教师人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 我们推行大班课教学。每班学生人数增长到80人左右, 个别班级甚至超过100人。面对大班授课出现的学生人数多, 语言能力参差不齐等困难, 最好的办法是采取因材施教、分级教学的原则。针对学院的教学资源及学生特点, 我们可以灵活地制定分级标准, 将学生按照入学分级考试成绩分为三个等级, 即快班、普通班和慢班。根据班级具体情况, 制订不同的教学要求, 并配备相应的教师与教材资源。并且以学期为一个调整阶段, 根据每个学期期末的考试成绩, 重新组合班级。此举在学生中可以形成竞争机制, 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

2007年7月修订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我院已经建起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并投入使用, 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已成为教师迫在眉睫的使命。针对大班教学提出的问题和挑战, 我们应积极摸索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1) 以主题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加强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英语不同于其他学科, 它是一门实践课, 学习者需要通过个人的实践才能获得和提高语言技能。因此,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监控学习过程

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也使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自我监控更有必要。教师须负责设计有效的在线教学系统, 实施对学习全过程的监控, 并提供有效、及时的调整和帮助。系统中应包括课程信息、单元测试、家庭作业、师生讨论等模块。

3. 增加选修课, 切实提高学生英语素养

对英语能力较强或提前通过四级的学生, 为切实提高其英语素养, 我们可以增开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包括高级听说、高级写作、实用翻译、高级阅读、西方文化、影视欣赏、跨文化交际、音乐英语等。这些课程以素质教育为主, 侧重学生的文化知识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 该课程体系兼顾对具有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 确保了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

4. 加强学生学习环境的建设

我校是一个艺术院校, 历来强调学生音乐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培养, 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我校琴房的利用率极高, 除此之外, 整个校园则缺乏浓厚的学习气氛, 校园学习环境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结语

进入21世纪, 世界各国对外语教学日益重视, 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我们应对英语教学进行合理定位, 把握“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内涵, 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发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教学的正面导向作用, 切实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总之, 网络时代的教师需要比在传统教学中更加积极地发挥引导学习的作用, 为整体和个体性的学习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提出了调整英语教学目标、完善英语课程体系、改变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现行测评体系的举措, 旨在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案例研究 篇2

——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文秘教育专业庆祝“国际秘书节”教学成果展及恳谈会成功经验分析

05级文秘教育四班朱雯20055681

摘要:本文对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文秘教育专业庆祝“国际秘书节”教学成果展及恳谈会成功经验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大学课堂教学改革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锻炼的积极作用,为各大院校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教学改革庆祝“国际秘书节”活动

一、引言

大学校园中的学习,被众多学生忽略,在这一点上,除了学生们在经历了高考后普遍放松的情绪之外,大学教师的讲课方式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大学中,老师只是负责给学生传授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完全在于学生本身。因此,讲师的授课方式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的听课热情。大多数讲师上课时运用多媒体大量地向学生灌输书本上的专业知识,导致有些学生上课不认真,不能更好地掌握并且灵活运用知识,因此,大学课堂中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以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文秘教育专业庆祝“国际秘书节”

活动为例

大学课堂的教学改革,给大学生一个更扎实地掌握学习知识,并将其运用在实际上的机会。灵活的授课方式,活泼的课堂气氛等都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大学都纷纷作出了课堂上的教学改革,学生反映甚好。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文秘教育专业庆祝“国际秘书节”教学成果展及恳谈会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下面,对这次活动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

(一)基本概况及影响

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的文秘教育专业是2005年新上的一个专业,是学院中最新的一 个专业,学校里的学生和老师对该专业的不了解以及社会的不熟知,是文秘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一个障碍。为了更好地宣传文秘教育专业,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由文秘教育专业的专业老师指导,05级学生们组织了一次以庆祝第52届“国际秘书节”为主题的教学成果展及恳谈会,作为一次课堂上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次教学改革活动主要由文法学院05级文秘教育学生组织,此次活动以“塑造未来,展示自我”为主题,在农大南校区“生活桥”桥头,展览文秘学子们自己创作的书法、绘画、剪纸、手抄报、速记、文章等征文作品100余幅,同时还展出了来自学校各部门办公室、学生各级团学组织、兄弟专业班级和校外企业等发来的贺词和参展作品。所有作品由学生们自己投票评选,并评出了特等奖和一、二、三、优秀奖若干。晚上7:00,文法学院领导苑来学、刘洪仁、肖秋生和校办副主任史文宪以及有关老师等与05、06级文秘学子共计2400余人在第一学术报告厅就同学们所关心的学习、考研、就业等问题开展了互动式的恳谈交流。气氛十分热烈。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仅提高了自己在组织、管理、交际方面的能力,还把课堂上原本死板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现实中,更好地掌握了专业知识,更让文秘教育专业的学生进一步地认识了自己的专业,增加了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通过活动后的调查显示,在活动后喜爱本专业的同学增加了6.1%。

(二)庆祝“国际秘书节”活动成功经验

这次由文秘教育专业学生组织的庆祝“国际秘书节“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成功经验主要是专业老师提出的教学改革思想以及同学们自身的努力和热情。

1、专业老师教学改革思想调动学生热情

对于这个新上的专业,专业老师始终以创新的方式进行教学,在2年的学习中,多次组织学生们进行活动,诸如:自己做老师授课、读书报告会、手抄报展览、就业市场调查等,让学生们灵活地掌握专业知识。而学生在之前的活动中,不仅锻炼了胆量,积累了许多经验,更燃起对学习的热情。因此,当老师提出这次教学计划时,全体学生热情高涨,积极要求参加组织这次活动,以求能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而这次活动的顺利进行,更与老师的教学改革这个思想中心是分不开的。

2、活动主题新颖

本次活动是庆祝“国际秘书节”,这个西方节日,在国内,鲜有人知晓。甚至许多秘书人员都不了解。因此,这个主题相对于那些人们所熟知的节日而言,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首先在第一感觉上以及赢得了大家的重视。这样,该活动在活动主题上就已经抓取了全校师生,各院校领导以及社会上企事业单位的兴趣。而这个主题,更是符合了山东农业大学“建设大学文化,构建和谐校园”这一文化工作的核心。这更为活动的顺利进行加上一个沉重的砝码。

3、学生的热情参与与工作

(1)组织者的思路与决策正确

这次活动由05级文秘教育专业的3名同学负责,她们把这次活动分配到4个班,分班配合,一齐合作,不仅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更让这次活动进行的更加顺利。其中,文秘一班负责与学校以及其他学院办公人员沟通,争取让办公人员(因为其为文秘人员)为活动题字祝贺;二班负责活动期间及前期的宣传工作,包括宣传条幅及展板等;三班负责与文法学院05级行政管理、法学专业的学生以及06级文秘学生沟通,争取他们的征稿及对活动的支持与宣传;四班负责与泰安市各企事业单位沟通与拉赞助,争取其了解文秘教育专业及题字祝贺等。因为分工仔细,所以学生们在工作时目标明确,干劲十足,效率更高。

而在对这次活动的策划上,组织者采取了教学成果展这个最能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式。活动策划的正确,组织者的果断,给这次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热心工作的全体学生

除了学生骨干的领导好之外,所有同学的团结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所有的组织者都怀着一颗炽热的心来参加这次特殊的“课程”,责任心强,热心合作,积极策划,吃苦耐劳,分工细致,推动着活动的顺利进行。而未能参加组织的同学,则纷纷交上自己的作品,为活动献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4活动前期的宣传以及活动本身做的出色

一次活动的成功与否,与它前期的宣传是分不开的,在此次活动中,组织者首先在南校区“生活桥”上列出展板来介绍“国际秘书节”,并面向全校学生征稿,初步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其次,组织者分头与其它学院、学校各社团以及外界企事业单位联络。最终,活动前期,文法学院05级行政管理、法学专业,06级文秘教育专业,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学生会,多个校A级优秀社团以及多个企业均以宣传条幅、展板、海报、题词等形式为该活动作了宣传,真正起到了轰动的效果。

活动当天,组织者选择在南校区“生活桥”头这个人流量最大的地点进行展览,精美的手抄报,优秀的书画作品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同学们都积极为自己喜欢的作品投票,据统计,又400多名同学参与了这次投票。这样做,不仅扩大了活动的影响,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更显示了该活动的公正、真实。

5、学校及学院领导的支持

这次教学改革活动的巨大成功与学校及各学院的领导是分不开的。从学校方面看,学校办公室主任车主任及副主任史文宪均出席当晚的恳谈会,为同学们解决了一系列学习及秘

书工作方面的疑惑,积极支持了该活动。从学院看,各学院都十分支持文秘教育专业这次的活动,并献上题词。体育与艺术学院更是指出了筹备组同学的疏忽,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则对文秘学子赞赏不绝,积极地配合各项工作。

活动当天,文法学院、机电学院团委老师均到场参观书画作品。晚上文法学院院长苑来学、党委主任刘洪仁、团委主任肖秋生出席恳谈会,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详细而精彩的解答。

6、专业老师的大力支持

这次教学改革活动,由文秘教育专业的专业老师提出,并且一直关注和指导着这次活动的进行。

首先,在活动的策划上,专业老师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并为组织者理清思路,帮助其分工合作,促进了活动的顺利进行。其次,专业老师十分配合学生的工作,当工作与课程冲突时,老师还帮忙协调课程。再次,老师们还从百忙中抽空到恳谈会现场回答问题,系主任孙金荣老师还为文秘学子题对联庆贺,书法老师(山东农业大学工会副主席,全国书法协会?)赵立新老师更献上自己的墨宝,支持文秘学生的学习与工作。

(三)结论与启示

从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文秘教育专业这次庆祝“国际秘书节”活动成功经验看,要在大学校园内实行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讲师在授课上必须有一个创新的理念,授课方式不能拘泥于讲授书本上的知识,适当的改变是十分必要的。正如这次庆祝“国际秘书节”的活动,不仅调动了同学们主动学习秘书学课程的热情,更培养了同学们作为秘书应有的交际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同学们在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比在普通课堂上学到的要更为丰富、更深刻、更记忆犹新,更容易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而且在活动中,有的同学由于对秘书节、秘书工作的不了解,便通过网络搜索,获取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

其次,在这种特殊的“课堂”中,老师更应该深入同学之间,与同学建立朋友关系,这样学生们才能畅所欲言,老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学生对知识的困惑,使同学们能更热爱学校,更乐于学习。

生动教学:改革大学基础课堂 篇3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基础课堂 师生互动

1986年,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九年的免费义务教育,解决了当时中国的基础教育问题,但当时高等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上大学是少数人才能实现的愿望。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大幅扩招,经过十余年的发展,2013年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达到三千多万人,这飞速的发展意味着高等教育已不再那么遥不可及。伴随大学生队伍的壮大,高等教育含金量却在逐年下滑。学生从严肃的高中教育过渡到自由的大学教育,面对“艰深”的专业基础课和“放开了”的娱乐活动,自控能力不足,轻易地选择了后者,课余时间献给网络,上课时间却在玩手机,睡觉,学习动力不足,一个学期下来,有甚者,说不出任课老师的名字。

产生这种现象与社会现状不无关系,社会诱惑纷繁,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方方面面,课余活动成了大学生活的重点,上课反而成了附庸,能够长时间将注意力停留在课堂上的一些困难。另外,有些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课堂留不住学生,这就造成大学课堂的尴尬局面,如何将一堂基础课变得生动,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基础课本身是枯燥乏味的,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国内高校引进了大量优秀教科书,这些书籍凝聚了编著人多年的教学经验,但对于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的大学生来说难免生硬,教师完全按照书讲,是照本宣科;不按照书讲,内容缺失又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权衡这二者的关系,就需要从教学方法上找突破。

教师精神面貌的改变。一堂课的气氛主要是由教师主导的,其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将学生带动起来,对知识的自信和风趣的态度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当然,没有人天生就是教师,幽默和富有表现力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做到的,需要经过后天的不懈努力[1],适当运用娱乐活动可以将枯燥的基础课堂点亮。当然,教学活动是双方的,教师情绪高昂,学生却不领情,仍然是教学的失败,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师可以课下多与学生交流,拉近师生距离。

教学主体的改变。传统的基础课教学是填鸭式教育,教师满堂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不能主动参与知识框架的构建、问题的解决过程,自主思维能力受到严重限制,更不要提创新和探索。如果适当改变教学主体,就可以尝试将课堂分为三个环节:教师主导教学环节,学生分组讨论环节,师生互动综述环节[2]-[3]。在第一个环节,教师仍然是主体,先将本节课程的基本框架给出,并将重点、难点着重解释,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讨论;第二个环节,学生变为主体,分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由教师随机选人,去黑板上讲解相应问题;第三个环节,教师学生一起评价指正讲解结果,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教师给出正确引导,最后得出结论[4]。比如我现在讲授的力学课,是诸多工科专业要接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基础稍薄弱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生涩的课程。但我发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上黑板做题,甚至让他们分组讨论讲解新课,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学主体的改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的改变。基础课教学离不开粉笔和黑板,详尽的步骤分析和标准的书写方法都需要教师示范。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聪明灵活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于古老的教学方式,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比如电脑制作动态图片展示机械运作原理,能够直观有趣地展现书本上的“死知识”。

通过以上几点,可以很大程度地实现基础课堂的生动化,对教学活动十分有益。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摒弃了传统课堂的死板,教师不再高高在上,更加平易近人。调整讲课过程后,教师讲一部分,给学生留一部分,让他们有进一步主动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使其对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学生带着问题研究讨论,更加具有目的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增进师生及同学间的交流互动。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下,学生和教师不仅交流了知识,而且增进了感情,在有限的课上时间里,增加了无限的沟通,原本死板的基础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讨论中锻炼了表达能力,同学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立足于基础课课程实际改革课堂,必须读懂书本,体谅教师,了解学生;既尊重知识,又解放学生,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促进教师及学校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彼得·法林.姚晓蒙,等译.教学的乐趣:大学新教师实用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陈兰萍,贾淑云.讨论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1):74-76.

[3]江安凤,吴锵.讨论式教学及其操作过程[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2):14-16.

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篇4

一、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使抽象的物理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一) 讲好绪论课

大学物理教学中绪论课是必不可少的。以往一些师生对绪论不够重视, 为节省教学课时有的老师简要介绍一下, 就进入正课的学习;有的老师干脆不讲让学生自己看看。很多学生更是认为绪论无用, 盲目功利的追求记忆公式、求解习题,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绪论课的讲解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里所说的绪论课不仅指这门课程总的绪论课, 也包括每章的绪论, 这对学生学好大学物理这门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 通过绪论课, 学生可以了解本课程或本章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大致的理论轮廓。其次, 教师可把本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前沿动态向学生作简单介绍, 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讲一些应用实例或提出一些问题 (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 , 这些将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使学生认识到大学物理的重要性,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一堂看似简单的绪论课, 实际上提纲挈领、涉及面极广, 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 通过引入物理学史知识或切合学生实际的应用问题丰富教学内容

由于大学物理内容涉及力学、热学、电磁学等多分支领域, 所以实际应用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如果以大学物理知识脉络为基础, 选择适合学生的实际问题为教学素材, 就可以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物理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教学素材的搜集就需要教师从现实生活中寻找, 从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上获得启发。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环节, 适时地添加或引入物理学史的知识, 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如讲授某些无法做演示实验的知识, 可以介绍物理学家的生平, 给学生看大师们的图片, 介绍某些理论产生的过程和背景, 不仅使学生受到物理学史的教育, 感受物理学家的人格魅力, 培养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 还有助于消除学生对大学物理学习的畏难情绪。使得原本单一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进一步探求和学好大学物理的决心。

二、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 分层教学法

进行教学时, 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和接受能力不同, 把学生分成若干的层次,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比如, 在一个专业中, A层次学生具有良好的物理和数学基础, 对物理学的相关知识有较强的理解力和悟性, 并能熟练应用解决实际应用问题。B层次学生具有较好的物理和数学基础, 数学成绩中等, 能基本掌握物理学的相关知识, 解决基本常见的题型。C层次学生数学成绩较低, 对物理课程的学习有畏难情绪, 只能理解一般的物理基本知识, 初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怎样兼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呢?首先, 内容讲解上, 可以B层次学生为基准在保证完成大纲要求内容的同时, 对A层次学生多提出一些研讨和思考的问题, 满足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近代科学技术的需要, 给这些学生多推荐一些优秀的参考书目, 借鉴国外的优秀阅读讨论方法, 指导这些学生分成兴趣小组, 教师只是引导和指导作用。对于C层次学生, 增加训练力度, 加大课后辅导和作业批改力度, 通过强化训练, 使这些学生能够基本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最低要求[1]。在课后作业布置上, 可以分为基础题型和能力拓展题, 基础题型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应用, 是面向全体同学的。能力拓展题型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选作。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的编排上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既要把握重点又要切合实际, 且批改作业时可给出提示或点评。

(二) 启发式教学

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 学生是配角。在课堂上就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 学生被动的听讲。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导致学生不会主动思考问题, 而且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而启发式教学恰巧弥补了这种不足。在大学物理的课堂教学中, 启发式教学不是简单的“提问式”或“讨论式”而是通过创设带有启发式的问题情境, 以环环相扣的问题串,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可以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而教师只是发挥了引导作用。

三、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增加视听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 先进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黑板讲授相互补充,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对于动态的演示图象和复杂的物理图形可以在多媒体上放映和显示, 而物理定理、公式的推导和论证以及例题、习题的分析讲解要在黑板上一步步进行, 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 使学生的理解速度可以跟上教师的讲解速度, 得出的结论性内容可以整理到多媒体投影上显示, 强调和保持。课堂小结时, 可利用多媒体给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和框架, 便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结构。但切记每节课的幻灯片数不易过多, 也不要做得过于花哨, 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

四、结语

以上的这些针对大学物理课堂教学的讨论, 是近几年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更好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总之, 在大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 除了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更要不断改进教学法, 激发学生的物理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从而大大提高大学物理的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位教师都关心的问题, 本文分别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介绍一些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 经试行这些方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已取得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陈飞明, 黄熙, 郭健勇.交叠分层教学法及其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2]邓学明.原始物理问题在大学物理中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1.

湘潭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 篇5

教育部 2004 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 2005 年 1 号文件,提出了关于大力推进基于计算机和校园网的大学英语学习,建立个性化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精神。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精神,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在近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制订了本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

一、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学生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大学英语教学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

大学英语课程包括:《大学英语1-4》、《高级英语听说》、《英美文化》、《英美原版影视欣赏》、《口语演讲》等课程及英语自主学习的平台。

《大学英语1》、《大学英语2》为80学时,5学分,《大学英语3》、《大学英语4》为64学时,4学分,课程性质为必修;《高级英语听说》、《英美文化》、《英美原版影视欣赏》、《口语演讲》等为32学时,2学分,课程性质为选修,记为通识教育课程学分。

学校建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平台,满足学生课余时间学习英语的需要。

三、教学对象

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

四、教学安排与成绩记载

大学一年级学生必须参加学校安排的《大学英语1》、《大学英语2》课程学习,从二年一期开始学校对学生实施分类教学。《大学英语3》的教学分为《大学英语3》(普通班)、《大学英语3》(听说班)、《大学英语3》(免听免考班);《大学英语4》的教学分为《大学英语4》(普通班)、《大学英语4》(免听免考班)。

(一)分类教学的具体安排与成绩记载办法

1、二年一期开学前未通过CET4的学生,该学期必须参加《大学英语3》(普通班)的学习;二年二期开学前未通过CET4的学生,该学期必须参加《大学英语4》(普通班)的学习,课程成绩按实际考核成绩记载。

2、二年一期开学前只通过CET4的学生,该学期必须参加《大学英语3》(听说班)的学习,学习内容以英语听说为主,课程成绩按实际考核成绩记载。

3、二年二期开学前只通过CET4的学生,该学期必须选择参加《大学英语4》(免听免考班)或《大学英语4》(普通班)。选择免听免考班的学生,《大学英语4》成绩自动记载为(CET4成绩/710*60+40),选择普通班的学生必须参加课程学习,《大学英语4》成绩记载为课程考核成绩和(CET4成绩/710*60+40)二者之间的高分。

4、二年一期开学前通过CET6考试的学生,该学期必须选择参加《大学英语3》(免听免考班)或《大学英语3》(听说班)。选择免听免考班的学生,《大学英语3》成绩自动记载为(CET6/710*50+50),选择听说班的学生必须参加课程学习,《大学英语3》成绩记载为课程考核成绩和(CET6/710*50+50)二者之间的高分。

5、二年二期开学前通过CET6考试的学生,该学期必须选择参加《大学英语4》(免听免考班)或《大学英语4》(普通班)。选择免听免考班的学生,《大学英语4》成绩自动记载为(CET6/710*50+50)和(CET4成绩/710*60+40)二者之间的高分,选择普通班的学生必须

参加课程学习,《大学英语4》成绩记载为课程考核成绩、(CET6/710*50+50)和(CET4成绩/710*60+40)三者之间的高分。

(二)通过CET6的学生从二年一期开始,仅通过CET4的学生从二年二期开始,可以选择修读《高级英语听说》、《英美文化》、《英美原版影视欣赏》等英语类通识教育课程,课程成绩按实际考核成绩记载。

(三)学校在通过CET4和CET6的学生中选拔少数学生参加《口语演讲》通识教育课程学习,课程成绩按实际考核成绩记载。

五、选课管理

学校每学期按计划开设大学英语类课程,学生根据学校安排参加选课。

1、每学期选课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预选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CET4、CET6成绩等情况预选课程,根据自己上课时间等情况选择该课程的可选课头;第二阶段为改选阶段,学校根据CET4、CET6成绩对学生选课进行审核,删除错误选课,并根据情况给该类学生提供改选机会一次。

2、选课结束后,学校按选课学分进行收费认证,未通过认证课程为无效选课。

六、附则

1、本方案中“通过CET4”指CET4成绩达到425分,“通过CET6”指CET6成绩达到425分。

2、本方案从2007级本科学生起开始实施。

湘潭大学教务处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探析 篇6

关键词 大学体育 体育教学 探析 改革

社会的每一次变革都必然会伴随教育中的课程改革,课程的改革也同样反映出社会因变革而改变了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如何深化高校体育的改革,更进一步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为社会、国家培养出大量的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

一、现行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以往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没有正确认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并在在传统教学理念、方式下,没有及时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

(一)缺乏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很多的高校体育教学中都是以教师主体,缺乏对学生需求的关注,导致学生成为被动学习,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

(二)教学内容繁杂,目的不清

过于频繁的体育教学内容的更换交替,不但没有让学生达到学而精,反而形成无一技之长的状态,更没有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时,教学目标也不清晰。以往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过于侧重对各项运动技能的测评、达标,却没有完成锻炼学生身心素质目的,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应付体育课上的各种“达标”项目而锻炼,完全丧失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和本意。

(三)缺少人文精神的融入

现行的体育教学,其目的只是为了让大学生锻炼身体、学习综合性的体育项目,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素质教育,没有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在人文精神培养的有利优势。

二、体育教学改革中的理念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体育教师应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学生们所占据的主体地位。从教学内容与方式上,都应以挖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内在兴趣,提供多种锻炼的自由式平台为主要目的,便于促使学生进入一个宽松、积极的锻炼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并可以全面发挥出学生自身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二)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重视教育和培养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培养其自主锻炼的良好习惯,以“终身体育”的观念来引导学生完成自我身心锻炼的意识,为将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

(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入

通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品德的修养,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在各种体育锻炼与竞赛中,将自身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自我实现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与提高。

三、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整合教学内容与方法

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要充分符合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将一些可促进学生心身健康的体育锻炼项目引进教学内容中来。同时还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的教育,通过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知与理解,逐渐引导学生们积极、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以达到对其自我综合素质的锻炼与培养。还可以通过对学生个性的观察,为其提出相对应的锻炼项目及方法。还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等举行一些竞赛,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自我体育意识与长期的体育锻炼目标,为将来成为“终身体育”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考评体系的改革

以往的体育考评中,只是侧重对各项锻炼指标的考评,而忽视了学生在整个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全面考评。因此,我们需要对原有的考评体系进行修改及完善。我们要将学生在体育学生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出勤率、体育知识等各方面因素都列入考评体系之中,这样则使得对学生的考评更客观、科学、合理。不但可以突出教育主体的人格特征、提高其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自我努力及自主参与程度。

四、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及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也采取了必要的改革。如何深化高校体育的改革,更进一步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为社会、国家培养出大量的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体育教学改革中重点。我们高校体育改革主要是从体育教学的目标,树立“健康第一”思想与“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改革。以达到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杜成林,金宝玉.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J].辽宁体育科技.2003(06).

[2] 谭广宗.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4).

[3] 李凤华,张博.如何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4] 梁海港,赵越强.论体育基础教育与发展[J].硅谷.2009(03).

[5] 李桂玲.学校体育教育中轻“知识”重“素质”倾向的探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04).

大学课堂教学改革 篇7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 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 大学英语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 主要目的是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体现在专门用途英语上,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与专业或未来工作有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 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就人文性而言, 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因此, 英语教学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 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

1 本校英语教学现状

本人所在院校是一所中医药本科院校。全校五个不同专业学院的学生一直以来修读的都是大学英语教程。如《指南》中所述, 大学英语课程是学生接受小学、中学英语教育之后的一门对学生的英语知识、英语能力进行拓展、深入的课程。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来也都秉承着这种理念, 英语教师尽自己所能, 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各种教学形式、各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们在原有的英语基础之上提高他们英语语言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能力。但多年的教学经历让老师们深深感到, 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不同英语学习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 以及不同专业对学生不同英语应用能力的需要。

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个省市地区, 不同地域的学生虽然都已经接受了近10年的英语教育, 但由于地域差异、环境差异、生活差异、学习能力差异等, 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水平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有英语语言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能顺利通过四级考试, 通过比例大约在50%~70%。专业不同, 录取分数不同, 表现在英语四级的通过率上也有所不同。

大学英语学习进行一年之后, 各教学班级内, 半数或半数以上的学生通过了四级考试;更有一些学生经过进一步努力甚至顺利通过了六级考试;另有一些学生接近四级考试合格的水平, 迫切希望能够尽快通过四级考试;还有一些学生, 大学入学前英语学习中漏洞过多, 困难重重, 希望能够放慢速度, 夯实基础。大学英语教学众口难调, 难以满足各类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大学英语教学再不能像从前一样, 对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只使用一种教材, 教授一种内容, 沿用一种教学方法, 我们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需要了解各种层次各种水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不同需求, 了解各不同专业对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的不同需求, 开设各种满足不同学生不同需求的英语课程。

2014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用英语, 即我们现在所讲授的传统的大学英语。除此之外, 我们还应该讲授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

研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深刻领悟指南精神, 感觉我们的改革方向恰好与《指南》不谋而合。

2减少大学英语教学量, 增开英语选修课程

2.1 问卷显示, 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对英语教学内容期待不同

大学英语教师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 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不同需求。问卷对全校五个学院的学生进行调查, 学生中有通过四级考试的, 通过六级考试的, 还有未通过任何等级考试的;有四六级分数在600 分以上的, 也有刚刚通过合格线425分的。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良莠不一。问卷结果显示, 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对英语教学内容的期待大不相同。

2.2学生良莠不齐, 进行分层次、不同内容的英语教学

笔者所在学校, 新生入学后的12月份就可以参加四级考试。通常新生参加四级考试的第一次通过率在50%~70%。 到来年的6 月份, 又会有一批学生顺利通过四级考试。所以, 到大学二年级的时候, 每个班级中未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已经不多了。

英语教师继续讲授英语四级考试相关的大学英语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 然而, 毅然放弃大学英语课程, 完全不讲涉及四级考试的内容, 对那些尚未通过四级考试的同学也有失公平。所以, 每到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师们都会陷于两难的教学境地, 难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

一些英语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 不愿继续围绕考试学习, 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 或学习一些和自己专业相关的专门用途英语, 提升自己在所学专业方面的英语应用能力;抑或学习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拓展自己的文化领域, 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而一些四级考试成绩不理想, 尚未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 心急如焚, 一门心思希望老师能讲授一些考试技巧、考试策略, 大量做题应试, 以便尽早通过四级考试;还有一些学生学习懈怠, 他们英语基础较差, 四级考试的标准他们望尘莫及, 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需要老师进行帮助, 夯实基础, 在他们原有的英语学习基础上尽可能有所改善, 逐步提高, 最终通过四级考试。这种状况, 学生间的这些差距, 这些不同的需求, 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 同时也影响了学生们自己的学习。不同英语学习水平的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都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兴趣以及学习的动力。

这种不均衡的英语教学现状在学校每个学院、每个班级都是普遍存在的。鉴于这种情况, 英语教学必须改革: 将学生进行分层, 教授不同内容、不同方向的英语, 以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只有学生自觉自愿地去学习自己期待的教学内容, 学习效果才能有所改善。

2.3减少大学英语教学, 增开英语选修课程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精神, 结合本校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 本校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

之前, 本校针对各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两个学年。但由于在第一学年内, 很多学生已经顺利通过四级, 甚至六级考试, 大学英语课程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就显得无足轻重了。所以, 我们将大学英语课时由之前的两个学年288 学时, 缩减为一个学年144学时。大学的第一学年, 144学时之内, 全体学生学习大学英语, 努力备考四、六级考试。第二学年开始, 开设不同类型的英语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内容是根据学生问卷中调查到的学生需求, 结合各专业学院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要求, 以及英语教师们对学生的了解而进行设置的。

对于那些英语学习成绩优秀, 高分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 依照《指南》上所谈及的专门用途英语, 英语教师开设了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 如中医英语翻译课程、医学英语文章阅读与翻译课程、医学论文摘要写作课程等。对于那些四级考试没能如愿一次通过, 想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之下, 尽快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 老师们开设了比较应试的四级考试强化课程。对于那些已经通过四级考试, 但还不满足于此, 还想继续挑战六级考试的学生, 老师们也为他们准备了六级考试强化课程。而对于那些英语学习基础较差, 自己觉得无望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 老师们更是鼓励, 不放弃, 为他们开设了一些英语基础课程、如英语语法课程, 英语语音课程, 帮助他们重温一些重要的语法知识、语音知识, 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水平。鼓励他们, 督促他们, 帮助他们在四级考试中能取得合格的成绩。还有一些学生, 感觉自己多年的英语学习一直都在应试, 希望在大学的英语学习中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更多地利用时间去提高自己英语听力、英语口语的水平, 强化自己英语应用的能力。为这些同学, 老师们开设了英美文化课程、英语听说课程等, 这种课程也恰好是《指南》中提到的跨文化类课程。当然, 还有一些学生想继续修读大学英语教程, 我们仍然有一些教师继续讲授大学英语教程, 来满足这一部分学生的需要。

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指导下, 结合学生需求, 学院需求, 结合我校教学实际, 我们自2013年起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迄今两年的时间, 改革初见成效。

3 改革的效果

开设英语选修课程, 学生们自觉自愿地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自身对英语学习的期待, 选择了适合自己学习水平、有意愿学习的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 学生们更加主动, 更加积极。适合自身英语水平的, 迎合自身学习需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们更加自信, 更加从容, 更加投入地进行学习。

学生们自由选择英语选修课程的同时, 完成了不同英语学习水平学生的自然分层。每一个班级, 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基本一致, 学习兴趣基本相同, 学习的氛围更加良好, 学生与教师能够更加主动地配合、互动, 教学效果较之大学英语课程更加良好。

英语教师开设了各种选修课程, 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也是一种挑战。很多教师开设的选修课程的内容之前从未涉及, 所以教学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教学相长, 英语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 逐渐提高, 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成长, 走向成熟。

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 培养了学生们在专业领域的英语应用能力, 协助各专业学院完成对高水准、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4结束语

2013 年至今, 两年的时间, 大学英语教学与英语选修课程结合, 教学内容不断调整、充实, 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教学策略不断更新, 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相互配合, 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们和各专业学院的肯定。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都较改革之前有了明显的改善。我们会继续努力, 不断总结完善, 不断开拓创新。依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贯彻《指南》精神, 不断深化, 完善改革内容, 优化改革效果。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包含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以及跨文化交际英语三大部分。笔者所在大学应学生之需和专业学院之需, 改革大学英语教学, 改革方向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不谋而合。英语教师研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结合本校情况、学生情况, 在大学英语通用课程之余, 开设大量专业用途类英语选修课程以及跨文化交际类选修课程。课程类型满足了各类各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教学效果良好, 得到学生们的认可, 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得以保护, 学习热情得以持续。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英语选修课程,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 2013 (6) .

论大学数学教学改革 篇8

所谓素质教育, 主要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知识的载体, 对学生实施能动的心理和智能的引导。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 应充分利用青年学子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增才干的独特阶段以及高校多学科、相对远离物欲与功利的独特场所, 让青年学生“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之中》将上述四方面学习称作“教育的四大支柱”, 重申“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这一教育的基本原则, 使大学阶段所受的教育, “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 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 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 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这正是大学素质教育的真正价值与时代意义。

2大学数学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的应用能力。教师的职责应当是突出教学而不是教书。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人的能力当中的最高层次。素质教育应以素质培养为本, 而素质培养又当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要旨。教育学认为, 学生无所谓“好”与“坏”。其差别只是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知识水平, 是培养高水平创造型人才的途径之一。从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看, 青年是智能发展的重要阶段, 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高峰期。高度的思维能力水平依赖于个体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生活经验、坚定的目的性等等条件。而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这些条件。大学期间, 正是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关键时刻。教学首先是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记忆, 但记忆只是手段, 而不是目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将所学的知识经过思维的加工, 予以改进、扩充, 并与原有知识进行重构, 即实现知识的迁移, 方能为其所用, 以解决新的问题。否则, 单纯依靠记忆只能使所学得的知识僵化, 于应用毫无帮助。因此,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乃至科研能力应是当前教学所追求的更高目标。

2.1引导作用

作为教师, 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 应该可以在指点学生把握全局、了解整体构架、掌握基本思路方面做足文章, 这就是引导作用的第一个方面。引导作用的第二方面, 表现为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即通常所说的学会学习,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之所以重要, 有两个基本理由:一是学生是否会学习, 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终因素, 因此, 仅从当前教学效果考虑, 教师就必须在学习方法上注意给学生以适当的建议。二是学生学会学习对于学生有长远的影响, 否则当他们走出学校大门后, 往往难以适应当今的学习化社会, 难以在新的工作环境或任务面前有独立见解, 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作用的第三个方面, 表现为合理安排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与训练量。引导作用的第四个方面, 表现为提出思考, 学习一门数学课程, 需要主动思考问题、思考概念之间的关联、定理之间的关联、方法之间的关联;思考不同方法之间的异同、强弱;思考所讨论的课题中遗留的未解决问题, 这个思考对于低年级大学生往往感到比较陌生, 不太注意或者不会注意,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提出思考、组织讨论。

2.2示范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时, 学生将以听、看、讲、写四种方式学习, 随着教师的教学手段变化而交替使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四种方式向学生呈示教学内容, 这就是所谓的示范作用。第一, 表现在教师的讲述,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听而接受相应的信息。第二, 表现在教师的写, 即板书, 学生由阅读书本转为看黑板上的板书内容, 因此教师的板书既不应该成为书本搬家, 又要体现教材的核心部分, 突出重点和难点。第三, 表现在教师的提问, 教师的课堂提问, 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回答教师的提问而解读信息, 实施对信息的加工, 进而加深对信息的理解, 这是学生看书自学所缺乏的过程。教师的提问应该是精心准备的, 紧扣讲授内容的重点及学生最容易混淆、模糊的环节, 提问的质量与效果取决于问题的水平与清晰度, 对于大学生, 提问应该有一定的深度, 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同时, 问题的表述应该结构简单、内容具体, 问题明确。第四, 表现在学生的课堂练习, 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必须强调学生的课堂练习,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指定的练习, 是解读信息、掌握概念、定理、法则及演算基本功的重要环节, 一般情况下, 在讲授某个求解方法或运算法则后, 都应该让学生及时在课堂上做相应的基本练习, 初步体会该法则的用法, 练习应该经过挑选, 具有代表性, 体现基本要求, 不宜过难, 这样,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练习, 经历运用法则解题的全过程, 并且有了成功或失误的经验, 才能对所学的内容有真切的理解, 课后再安排一些巩固练习、提高性练习, 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3感情作用

感情指一切态度体验 (如情绪、感受、价值观等等) , 通常说“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 无非是说兴趣对学习的成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该体现自己对数学的感情, 充分地表现出自己对数学的评价、认识和追求, 以此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评价程度,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这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感情”作用。“感情”作用首先表现在教师对相应数学学科的评价说明 (即态度或价值观) , 这种说明应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其次, 表现在教师讲课中对学生学习的关注与热忱, 即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尤其是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关心学生的进步, 注意发掘他们的成长点, 给予适当的鼓励;注意发现他们在理解上的错误, 给予明确的纠正;既满怀热情又严格要求, 那么, 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会很快地进入良好状态, 增强信心。第三, 表现在教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情投入, 教师站在讲台上, 充满激情, 全身心地融入所进行的讲授, 不是一种应付式的照本宣科, 而是一种探讨问题, 追求真知的态度, 讲述中随着问题的深入解决迸发生出内心的感慨和由衷的喜悦。教师的这些状态都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时, 学生对听课不再感到枯燥无味, 而是感觉得到一种享受, 一起体会数学的魅力、逻辑的力量, 人类智慧的成果。一旦形成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 学生就会具有很高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很强的进取精神和拼搏精神, 勇于战胜困难, 克服自身的弱点, 扭转原有数学基础较弱的劣势, 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3加强素质教育、改革大学数学教学的措施

3.1大力提倡大学数学的多层次教学法, 因材施教

大学的数学教学活动受时间、地点的影响, 师生间接触少、了解少, 因此在一个教学班级上搞多层次教学法是有困难的, 故通常按研究生、本科、专科等分类设置课程, 在同一类中又分文、理、工科。还应注意根据一些特殊专业来合理分类、分配课时, 以达到因材施教之目的。

3.2利用先进教学手段, 开设多门类选修课程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为数学选修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硬件条件。其特点是单位课时内涵盖信息量大, 自然压缩了课时;编排自由, 可做成适应各种层次学生使用的电子教案。比如:模糊数学本是工科研究生的选修课, 原来选修学习的人数很少, 近几年来, 随着计算机及自动控制技术的需求,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模糊数学方法应用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因此, 该课程成为某些专业的必修课, 甚至一些专业的本科生也开始增设这门课程。若将其开设成网上课程, 将对数学思维的培养产生重大而积极的作用, 更多的人的数学观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数学模型课程帮助学生知道如何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各方面的问题,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数学实验课程更是以培养学生观察、动脑、创新能力为前提, 让学生学会借助软件平台, 验证、应用并发现数学规律, 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些选修课的开设, 形成数学教学的新特色,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意义重大。

3.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为素质教育教学奠定基础

打破教师“注入式”教学观念, 营造一种互动的、无权威性的教学环境。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先决条件应该是师生的相互尊重和对待知识的平等接纳。教师应尽力营造适宜的数学情境, 引出数学问题, 以启发引导的方式传授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掌握数学的定义、定理和相关的推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主地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和思考, 发现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提出自己的见解。

3.4选择教材, 作好素质教育的知识准备

认真把握教材选择, 主辅教材有机结合。“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的问世和投入使用, 为大学数学的教学带来了蓬勃生机。新的教材立意新、起点高, 语言叙述简洁, 内容编排现代, 习题选择靠近实际, 受到了普遍的欢迎。但盲目地使用教材, 仅仅依托所用教材授课是远远不够的。部分教材编写不免仓促, 有些内容和习题的编排和次序欠妥。例如, 微积分部分过于表面化、形式化, 基本训练不够, 影响到微积分思想的理解和作为数学工具的实用性。概率统计部分 (经济类) 有部分习题安排次序超前。因此, 课程安排上应给予大学数学课充分的时间。教材选择上教师应认真把握。以新教材为主导, 准确体会新教材的思想。以其它教材为辅,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相关专业对数学的特殊要求, 进行必要的内容调整和分层次教学。

摘要:大学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重视大学数学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发挥其对学生的引导、示范和感情作用, 进行大学数学教学改革, 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普及,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数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李晓文, 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析 篇9

一、大学生语文能力低下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传承传统优秀文化,1978年,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等学者专家倡导在全国各高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时至今日,这些专家美好的愿望实现了吗?我们看看下面这些材料:在学校教育中,和英语的强势相比,汉语显得尤为落寞,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有调查显示,88%的公众认为大学生中文水平下降,书面表达能力退化;韩国首尔的《中央日报》曾刊载一篇文章,题目是“令人心寒的中国人的汉语功底”。文章提到了一次在上海举行的翻译资格考试。参加该项考试的人的英语水平都很高,但是部分人的汉语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在汉译英题目里,有人竟将“富贵不能淫”译成了“富贵但不性感”;据新华社报道,由上海翻译家协会和上海译文出版社联手举办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把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姚登南。

由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大学语文不仅没有能够在强化汉语能力、开阔思维视野和提升人文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遭遇现实的尴尬:学生不愿学大学语文,教师不愿教大学语文,有的老师是为了凑课时才选择上大学语文课。那么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什么呢?

(一)学生不愿学大学语文的原因。

1. 对教师讲授内容和方式的失望。

经历过高考的洗礼步入大学殿堂的莘莘学子最初对大学语文课怀有一种期望:期望能聆听到大师的声音,大学语文教师能带给他们和中学语文教师不一样的感受,期望通过教师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具体讲授感受作品中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领略到祖国灿烂文化的精华……但是,几次课下来,他们失望了:大学教师和他们的中学老师没有什么不同,文言文依然是字词句的翻译,现代文依然是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重点句子和段落的剖析,大学语文变成了“大四语文”,于是课堂上梦周公的有,打游戏的有,看课外书的有。

大学语文教材上有的篇目在中学学生就学过,大学语文教师不注意和学生沟通,只是按照自己的授课计划进行讲授,对这些重复讲授的课程学生更是没有兴趣。有的教师完全不和学生互动,课一讲完马上走人,不听听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看法。这些都加深了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失望之情。

2. 实用功利主义的影响。

当今社会浮躁功利,人人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长远。作为社会一员的大学生难免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他们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每天忙着英语考级,拿专业证书,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相比之下,不过等级关,不拿等级证书的大学语文课,在他们看来似乎纯属多余。即便是列为公共必修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得到及格能拿到学分便心满意足。

(二)教师不愿上大学语文的原因。

1. 大学语文属于通识课程,与专业无关,凡是中文系教学课时不够想凑课时的教师都可以教大学语文。

既然是凑课时的,教师就不会在这上面花费太多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得过且过,按部就班,不求创新。

2.

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期望值比较高,上好大学语文课不容易,它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对课文内容能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还需要教师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大学语文”本身姓“大”,即相比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它是在更高层级意义上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培养;这个要求非常高,徐中玉先生就一再强调:“开(大学语文)这门课,一定要找系里知识最广博的老师来教授。”(《社会科学报》2004年1月8日第5版)“‘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难度很大的课程。需要学问渊博、经验丰富、热爱教学的教师来担任这门课。一个人要达到这种境界,绝非易事”。所以,上好大学语文课不容易,一不小心就会上成“大四语文”,学生厌学,老师厌教。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一)转变过去“填鸭式”教学方法,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中小学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大学语文课堂依然是沉寂一片。目前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依然比较滞后,以讲为主,师生间的互动不足,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状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把讨论式、探究式等学习方法引入课堂。比如在讲《敬业与乐业》时,以“作为大学生的你怎么看待敬业和乐业”为题,就当今社会频繁跳槽现象让学生进行讨论。这堂课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跳槽行为进行了思索,而且讨论法的运用,改进了教学手段,强化了师生间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找出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我们可以和学生探寻特定的情景,并提出相应的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自学,需要时可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和帮助。这种“授之以渔”的方法,能够很好地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只要师生通力合作,将这种授课和学习的方法贯穿始终,就能巩固和发展学生这种自主学习的品质,从而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多媒体是把文字、图画、声音、动画集于一体的全方位展示,多媒体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运用动静结合的处理方法,激发创新思维,开阔视野,调动学习积极性。

应用多媒体,教学内容的呈现可以变得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加上悦耳动听的音乐和适宜的声音效果,可以营造更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笔者曾经对学生做过调查,发现96%以上的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还是持一种肯定和欢迎的态度的。

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始使用课件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电子版教案有其显著的特点,信息量大、图文并茂、视听结合,节省板书时间,能从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大学语文教师应不断地更新和扩充知识面,不断地掌握新的教学技能和方法,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处理好多媒体、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应该立足以下基点:文学(文化)、思想与人生。在课堂讲述内容告一段落时不妨穿插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者学生关注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如“食品安全你怎么看”、“钓鱼岛问题”、“专业和就业的关系”、“大学的梦想”等,这些问题是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他们往往会踊跃发言,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让他们的大脑适度放松,为接下来专心听课及积极和老师互动创造了条件。对课文内容的解读要联系当下的社会生活,与大学生的成长烦恼、精神困惑和就业择业等问题相联系,只有找到大学生的兴趣点,才能引起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知识,如在讲《吃饭》这一篇课文时,由吃饭引申开来,笔者讲了西餐礼仪和中餐礼仪及餐桌上的一些学问,学生当时非常感兴趣,纷纷说这些知识对他们以后的就业及为人处世很有帮助,希望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更多的礼仪知识。

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组织“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读书征文”、“辩论赛”等大型教学活动,开展思维、听说、文书写作等教学实训,从而提高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如在学过《雨巷》后组织“诗歌朗诵会”,学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后组织“演讲比赛”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了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不一样的风采。

要大胆地把名家“请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大家风范,如在讲授李清照的《声声慢》时笔者简单向学生介绍了康震后,就让康震教授带领学生走近我国一代词宗———李清照,领略李清照词的魅力。

(四)大学语文老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业务素质。大学语文作为基础课,课程内容涉及面很广,既有古今的文学作品,又包含中外的名家经典,附带要讲的还有古代汉语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有广博的学识。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触类旁通,才能将课讲得活泼生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要达到良好的效果,课程考核方式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评价体系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不亚于教学过程本身,且发挥着风向标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1]。的确如此,学生在上一门课时往往极其关注课程的考核方式。如果一门课在结课时很容易就做好,学生就会对这一门课失去热情,不会在这一门课上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人文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平时的阅读和积累,大学语文课程更要强调平时成绩。比如根据到课情况、平时作业、课堂发言、演讲比赛、读书征文等给出平时成绩,在大学语文中,考核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分别占60%和40%,加大了平时成绩比重,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笔者看来,平时功课做好了,期末成绩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期末考试尽量不考查或少考查死记硬背的内容,多出开放式的大题目,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要说。

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但无论它如何变化,大学语文所负载的文化传承、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愉悦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功能都不会改变,期待大学语文能早日承担起这样的重任。

摘要: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语言表达、文字写作、审美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当今的高校,大学语文已经被边缘化: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探其原因,对大学语文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原因分析,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彭书雄.大学语文的新思维[J].求索,2004,(5):187.

[2]杨坤道.论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N].中国大学教学,2006,(08).

[4]魏怡.大学语文新编[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大学课堂教学改革 篇10

激趣阶段在多媒体环境下, 教师在屏幕慢速、逐一投影出一系列人物画像 (教师备课时精心搜集的《红楼梦》中宝玉及金陵十二钗) , 并提问:“看看谁能猜出她们分别是谁并准确说出她们的名字。”该问题设计的目的有两点: (1) 以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斗志。由此快速、高效地把学生带入课堂学习中去。避免了传统教学中一讲名著就要学生先行阅读的沉闷课堂教学氛围。 (2) 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力、沟通交流能力。对于已经接受过高中教育的高职学生而言, 《红楼梦》中的一些篇目肯定已学过, 也了解了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但大部分学生的了解还欠全面、欠深入。面对一组生动形象的人物画像, 学生会猜测出不同的答案, 这不仅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想象力, 同时还需要学生调动原有的人物认识和积累的相关知识去做判断、鉴别。对于不确定的答案, 他们还会彼此交流看法, 聆听他人的意见并作进一步的判断。激趣阶段显见的目的是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心理基础。但在此处, 教师其实已经不知不觉地将学生带入了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之中。在此阶段,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画面和问题的设计, 问浅了, 学生觉得问题无聊、教师没水平, 会不屑于搭理;问深了, 学生回答不上来, 课堂冷场, 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同样达不到激趣的目的, 课堂教学效果不好。比较下面的画面设计和问题设计, 其效果就相对欠佳。画面设计:呈现一本经典的书籍———《红楼梦》, 设计问题一:“同学们知道这是本什么书吗?”这个问题就问浅了, 学生感觉你把他们当成了白痴;设计问题二:“大家都看过这部书吗?以它来改编拍摄的电视剧或电影, 看过吗?”这个问题没有多少思考价值, 闭上眼睛说实话就行了;设计问题三:“你们喜欢看这部书吗?谁能说说书中人物的动人故事?”这个问题问的范围太大, 回答的弹性太大, 让人感觉一时无从说起, 要遇上个“红楼迷”, 也可能会娓娓道来, 到下课问题还没回答完。

任务布置阶段此阶段, 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和篇目的内容, 设计若干教学任务, 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开展学习。其操作步骤如下: (1) 教师承上启下发问。刚才大家看到的就是《红楼梦》里贾宝玉及金陵十二钗的画像, 这12个生活在封建时代深院豪门里的女性, 以你的眼光看, 你最喜欢哪一个? (2) 根据每个学生的答案将学生现场分组。 (3) 分组后, 教师布置每组必须完成的任务: (1) 以你喜欢的人物名字命名该组, 课堂交流时表明身份, 如“黛玉组”、“湘云组”等。 (2) 网络搜索该人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轶事, 了解该人物的性格特征。 (3) 在认识、了解该人物的基础上重新选择是否还喜欢她, 说出喜欢或不再喜欢的理由, 要求有理有据。 (4) 阅读教材选文, 了解宝玉挨打的原因。依你看, 宝玉是否该打?如果宝玉是你的孩子, 你会怎样看待和处理这件事情? (5) 阅读教材选文, 在宝玉挨打时和挨打后, 好几个女人哭了, 试比较描写她们哭态的句子, 判断各人的地位及性格特征。此阶段采取任务驱动法实施教学, 有两个地方需要注意:一是任务设计要有针对性, 任务量和难度要适中, 任务内容要明确, 任务要求要清楚, 这样学生才能清楚地知道“要做什么”;二是要根据学生水平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教师适当给出提示, 比如提示任务分工建议、资料搜索工具、相关网站网址、信息搜集与整理的技巧等, 这样学生才能清楚地知道“怎么做”, 其学习活动才能顺利展开。 (4) 各组获取学习任务、明确具体要求后, 开始进入下一阶段。

任务准备与完成阶段任务准备包括:组内人员分工与合作的准备、场地及使用工具的准备、相关信息与佐证材料的准备等。此阶段名为“准备”, 实则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技能的过程, 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次重点, 它可以较为全面地锻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文字加工整理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 因此, 教师和学生都不可轻视此准备过程。任务完成阶段, 教师要注意:首先, 要跟进检查, 及时了解各小组任务完成的进度和完成的情况, 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任务;其次, 对任务完成较慢的小组给予必要的现场指导, 对偏题或跑题的趋势予以及时的提示和调节, 帮助学生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再次, 对学生在此阶段可能遇到的困难要提前有所准备, 有相应的对策, 能协助学生快速解决问题。此阶段完成的效率和质量将直接反映到下一个环节, 影响下一个环节的课堂效果。

交流分享学习阶段交流分享阶段是本次课的重头戏, 其主要操作步骤是: (1) 各组推选发言人一名, 代表本组表明观点或看法, 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情, 能打动或说服听众为最佳。交流形式除主讲外, 还鼓励灵活创新, 可配合自制的专题电子文档资料等进行介绍和解说, 各组可根据实际情况另配电脑操作员、记录员等其他角色。 (2) 其他各组注意做好聆听和记录工作, 充分收集对方给予的信息和知识, 或补充, 或纠正自己的认识, 或捕捉对方发言的错、漏, 及时修改、调整本组的发言汇报材料。这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断提高认识、不断丰富知识的过程。整个过程中,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聆听能力、思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都能得到较为充分、较为实在的锻炼, 而这些能力, 恰恰是学生将来不可或缺的职业核心能力。 (3) 教师在学生发言和交流的过程中, 要充当组织者、听众、导引员、裁判等多重角色, 要引导学生在一个课堂专题之下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整个交流、分享的过程, 不仅需要教师本身有扎实、良好的基本功, 同时还要有灵活的头脑、敏捷的思维、开放的心态及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没有强有力的组织把握能力, 课堂也许会失控, 变得混乱;没有开放的心态, 也许难以接受学生的“离经叛道”和“胡言乱语”;没有扎实的基本功, 对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就无从辨真伪;没有敏捷的思维和灵活的头脑, 就难以应对随时出现的、意想不到的问题。

总结提升阶段总结提升阶段是实施一次完整课堂教学的需要, 其具体内容和操作可以视上一阶段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前面的发言、讨论已经比较深入和充分, 那么教师只需要指导学生对观点和认识加以概括、整理, 使大量的知识信息系统化、条理清晰, 便于记忆, 更便于运用。如果前面的发言、讨论不尽如人意, 则此阶段教师就要“纠错” (错误的认识和信息) 、或“补漏” (被忽略的重要知识和信息) 、或“引领” (必须掌握的、重要的知识和信息) 、或“提升” (深层的、更高的、更新的知识和信息) 。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适量设计一些课外任务, 以帮助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思考与启迪

纵观整个教学设计过程,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 有这样一些改革和创新。

以学生为主的“学”替代了以教师为主的“教”有效避免了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和盲目性, 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不再是单纯地听、记、抄, 他们必须要自己思考、自己选择、自己寻找、自己甄别和判断, 在整个过程中, 他们更多地是靠自己, 靠相互的帮忙合作, 再没有教师加工好的、现成的东西摆在面前, 自己不去做就会“饿死”, 自己只要积极、勤快就会收获甚丰。这种目标清晰、任务明确的自主学习课堂, 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以“能力的培养”替代了“知识的积累”以往作为基础课程的《语文》比较强调知识的积累, 课堂教学中往往表现为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记录, 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除了“记”就是“背”, 所以, 他们厌倦语文, 觉得语文越来越没用, 他们不知道、不懂得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语文能力去改善生活质量、提升工作效率。以任务为导向来设计的新的语文课堂, 更侧重于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它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平台, 要求学习者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信息和知识, 同时, 更要具备获取这些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掌握获取这些知识的渠道和方法。它让学生不仅习得了知识, 同时知道如何更多、更好地去习得知识。职业教育强调培养人的动手能力, 强调职业技能的养成, 职业教育的《语文》课程, 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进行大胆的探索和改革。

以连贯的课堂任务涵盖了独立、分散的知识点根据既定篇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去设计课堂教学任务, 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文科课程不比工科, 《语文》课要把一个个知识点设计为课堂教学任务有较大的难度, 如果要设计出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完成、量度适中、难度适中、有针对性、有趣味性、有实用价值的课堂教学任务, 更是难上加难。不花心思、因循守旧地教学, 最终就会使《语文》在职业教育中变得不合时宜、无足轻重。比如, 让学生“快速浏览《红楼梦》全书, 了解其主要人物及故事”, 这可以作为一个任务, 但它设计出来却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和完成, 即使把该任务缩减为“阅读一章”, 学生也不好完成。又比如, 将任务设计为“搜索并阅读名家对《红楼梦》的评介, 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一任务设计表面看似乎是把一些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结合起来了, 但实际上, 任务内容空洞, 且前后没有必然的连贯, 学生不看专家的评论也能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学生也可以看了专家的评论之后, 说“我完全赞同某人的看法”, 而不再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样, 任务就大打折扣。

学习内容多元化, 交流方式多样化, 提高了课堂互动效率不少教师对课堂互动都有认识和研究, 笔者认为课堂互动需要凭借一些手段和技巧才能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而不只是表面的热闹。比如, 有些教师简单地把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理解为课堂互动, 以为自己问得多、学生答得响就是互动的效果好, 这是对互动的误解。真正的互动, 不是教师把自己该讲、该做的事转嫁给学生去讲、去做, 而是要大家共同参与、彼此互相启发, 相互交流协作, 所以, 真正的互动是每一个人不但要动嘴巴说, 还要动脑筋想、动手去做、动心去感悟和体验。正因为互动的课堂是大家参与、集思广益的课堂, 所以, 它需要有开放的态度, 允许多元化的学习和形式多样的沟通、交流、表达。在这样的课堂中, 你的思维是自由自主的, 你可以喜欢林黛玉, 你也可以不喜欢林黛玉;你可以把你喜欢的林黛玉画出来, 你也可以把她说出来、唱出来、写出来。试想, 如果一堂课大家都只能谈林黛玉而不许谈薛宝钗, 那也许有人能动起来, 而有人就动不起来了;又或者只允许你说, 而不让你看, 不让你摸, 这样的课堂再热闹也会显得单调, 互动的效果肯定会受影响。

通过对《大学语文》课《宝玉挨打》的课堂教学设计, 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职业教育中的确存在着“基础课程不如专业课程重要”的错误认识, 已经出现不断压缩基础课程去弥补专业课程课时不足的现象。但是人才素质的培养, 离不开语文等基础学科的教学。如果要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这些基础课程的作用, 教师就必须有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 要牢记“教无定法”, 科学地重组基础课的课程体系, 不断摸索、创新出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这样, 才能使语文等基础学科在职业教育中得到应有的重视。

摘要:在职教领域, 作为基础课程的《语文》不被重视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 对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中《红楼梦》一课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并以此为例, 对高职《大学语文》教育中的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松泉, 王柏勋.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信息处理能力训练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自我学习能力训练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人合作能力训练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学校体育与大众传播下一篇:组合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