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

2024-08-02

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精选十篇)

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 篇1

但是在课堂中, 在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同时, 一些成绩弱的学生会趁机说闲话、忙私事、违反课堂秩序, 如;跟同桌或周围同学嬉戏玩耍、不做练习, 而是玩手机, 看小说, 对学习漠不关心, 睡大觉, 完全放弃学习等问题行为;造成教师在课堂中忙于应付乱哄哄的课堂, 顾此失彼, 使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我们的课堂是学校实施教学的主要场所, 这些课堂问题行为会给正常的学习和教学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和进步。…

所谓课堂问题行为, 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 而这种行为会干扰学生和班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也可以这样说, 课堂上的问题行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会遇到某种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正常教学的行为。

一、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

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不良习惯进行剖析, 发现出现不良行为习惯主要与家庭教育不当、教师教育疏忽、社会环境负面影响等因素有关。

(一) 家庭教育不当

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 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但是很多家长只是简单的认为他们花钱把孩子送到学校, 让孩子接受教育, 学校就应该对孩子负全责, 这是家长在认识上的误区。同时很多家长在教育方法上也存在误区, 他们经常批评和打骂孩子, 不善于看到孩子的闪光点, 看不到孩子的点滴进步, 很多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 正是他们的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 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使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在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 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促使孩子学习成绩下降。

(二) 教师疏忽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由于教学任务紧, 琐事多, 加上教育主管部门又仅以考试成绩来评价老师, 家长以分数衡量学生。所以, 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 也同样是老师的命根, 由此导致老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重视不够, 即使发现了孩子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也不能恰当的采取方法来教育孩子, 反而增加孩子的反感, 与老师对立起来, 对学习失去兴趣, 不良的行为习惯也会随之增长。

(三) 社会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辨别是非能力、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交友能力不强;又由于现在的这个社会, 网络、游戏、高级娱乐场所无处不在, 他们往往会迷失方向, 把握不住自己, 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此外, 他们受同龄人的影响, 在孩子中出现了好出风头、跟老师, 家长对着干等现象, 这样使的一些本来思想行为正常的孩子在心理上被同化了, 而随之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要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因此, 狠抓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 让这些正在倾斜生长的小树们朝向阳光, 接受雨露, 健康成长为参天大树。所以, 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

1.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

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些课堂问题行为, 我们才能进行有效的矫正。教师要公正的看待这些问题行为, 既不能不把这些问题当回事, 也不能严肃对待, 更不能把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与思想败坏、品质恶劣的学生等同起来。实际上, 即便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行为。因此, 教师要正确对待问题行为习惯, 对这样的学生绝不是批评和歧视, 而是对他们充满尊重、喜爱和信任, 给予他们希望。

2.精心备课, 备教材、备学生, 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

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 踊跃回答问题, 这样就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就能提升学生的主角意识, 让他们在课堂中充满自信, 积极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 自然课堂问题行为也就会不断减少。

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的一种平等、友好、融洽、和谐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当课堂问题行为产生时, 教师应该运用各种评价策略, 赢得学生的信任, 密切师生关系。因此, 在批评学生的时候, 首先要尊重他们, 指出他们所犯错误, 让他们自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要以理服人;或批评前先大力赞扬他的闪光点, 鼓励他些哪地方做的很好, 弱化其错误, 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改正自己错误的信心。

4.教师的表率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我们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很容易会影响到我们的学生们。古人云“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孔子云“其身正, 不令则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重身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做好表率, 树立起威信, 给自己的学生们做好榜样。

5.家长要学会赏识孩子

父母在想方设法去管孩子的同时, 也应该反省自己, 是否有不当之处, 是否有过激行为, 是否考虑过孩子的感受等。只有从尊重出发, 恰当的去赏识自己的孩子,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父母绝不是不讲理的棍棒打骂, 而是有原则, 有目标的说服教育, 什么事该做, 什么事不该做, 对于中学生而言, 他们是完全知晓的。孩子们的那些错误很多都是跟父母怄气所产生的, 家长应该认识到青年期的孩子们正处于叛逆期, 只有从尊重孩子入手, 从爱入手, 多鼓励, 多引导, 多坚持正面的说服教育, 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 从而对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 而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总之, 对问题孩子的管教不能操之过急, 要有耐心。要多表扬和鼓励, 设身处地的和孩子沟通, 多谈孩子感兴趣的事, 以找到有效教育的突破口。

三、结语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篇2

崔口中心小学:霍晓燕

摘要

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也是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最具普遍意义的的教育问题。在这里从理论视角概述了问题行为的涵义、判断标准,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涵义、分类、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矫正策略。小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矫正的策略主要有:教师应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学生要参与制定有效的课堂规则,提高教师的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等,旨在让学生处于一个健康有序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小学生;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

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判断标准

(一)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

通过本人对课堂的观察,对教师和学生访谈,我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经常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影响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行为。其基本性质是与课堂目标不一致的消极课堂行为。基本特点是:经常发生,影响自己或他人的学习。

(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标准

什么样的行为属于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者的观点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大都从“质”与“量”两个层面来衡量。从“质”的层面来看,要以是否破坏课堂秩序、是否违反班规校纪作为判断标准。课堂问题行为的代表性定义就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从“量”的层面来看,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频率——此种行为是否经常发生;(2)维度——此种行为是否影响了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影响面有多大;(3)强度——该种行为对个体及他人的干扰到了何种程度;(4)时间——该种行为持续多长时间。1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要受时间、空间、事件性质、环境气氛、教师好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判断学生的行为是否属于课堂问题行为并非易事。况且,上述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带有明显的规范—控制倾向,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如何确立一个新的判断标准,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课程因素

包括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认为课程内容“无用”(有些学生认为课程对高考、中考“无用”,有些学生认为课程不实用)。另外,课程编排的不合理也是引发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有些学校将同一位教师的课安排在一起,造成学生思维的疲倦。有些学校没有活动课,或者活动课安排的时间不符合教育规律。

(2)教师因素

①教师教学水平欠缺

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方法落后,讲课缺乏激情,枯燥乏味;教师表达能力差,语言和要求含糊不清;教师教学效率低,常采用拖堂或补课的方法„„这些教学

水平上的不足,使学生感到不愉快、烦闷、挫折和疲惫,也会诱发问题行为。

②教学过程不流畅

库宁的研究表明,一个教师讲授教材进度不当或缺乏从一个活动跳跃到另一个活动的过渡能力,不能进行交叉活动或讲课时显得无能、迟钝,而且在一段时间里只困在一个问题上,那么,学生就很可能置功课于脑后而捣起乱来。③师生关系紧张 绝大多数学生总是把对教师的情感反映在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学习中。因此,如果师生关系不良,学生会对教师的言行举止反感,不听其教导,有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产生厌学心理,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重要性就会淡化或忘记,就会缺乏学习上的积极和主动性,在课堂上表现出难以投入学习,课堂问题行为随之产生,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一旦下学习成绩下降,学生就会对教师更加反感,对课堂充满厌恶感。长期下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成绩越差,对学习和老师的教育就越反感,课堂问题行为难以消除。

四、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策略

(一)教师要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

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是进行有效矫治的前提条件,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矫正。教师要明确问题行为对课堂秩序和教学活动的消极影响,但又不要过分夸大问题行为的严重性,不宜把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与品德败坏的学生等同起来。实际上,课堂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优秀学生也仍然会产生问题行为。因此,作为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不宜持消极态度,更不能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未来做出草率的结论和悲观的预言。教师的正确态度是:对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要热爱、尊重、信任、宽容、体谅和帮助,而不是忙于责难、批评和歧视,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永远是希望。

(二)学生应参与制定有效课堂规则

明确的课堂规则,是一种有效的先入为主法,可以事先确定起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期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明确是非标准,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哪些行为是大家认同的,哪些行为是大家不认同的。教师通常在学期或学年初期阶段,通过与学生讨论的方式,对课堂行为提出明确的而具体的要求和规范,并以此作为共同遵守的准绳。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

一个素质较高的教师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一般地,他教的班级也较少产生问题行为。教师的素质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学水平。教师要有一颗热爱、尊重学生的心,要有为人师表的责任感,还要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教育教学技能技巧。

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作用,这种权威作用的基础不仅仅是教师的地位,还包括他们的学识、品行与才能。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充电”,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技术,优化教学技能。试想,一个具有广博知识而又专业的教师,一个语言表达流畅、幽默风趣的教师,一个很会管理组织课堂的教师,一个讲课深入浅出的教师,一个洞察学生心灵、解开学生心理疙瘩的教师,学生会产生对立或不满厌烦的情绪吗?因此,教师的高素质可以减少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四)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马斯洛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 个人问题行为往往起因于外界因素对自我实现的阻挠以及个人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因此,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首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确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其次,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改变自己的不适应行为,确立合适可行的目标;第三,应帮助学生发挥个人潜能,排除阻碍个人实现自我潜能的障碍。

心理辅导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来改变学生外部行为的一种方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诚恳地与学生交流意见,对学生充满信心。

(五)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在预防和纠正课堂问题行为这一重要任务面前,家庭也负有重要责任。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不良人格的起源在于不良的亲子关系,我们在中小学进行心理咨询时,来咨询最多的问题是家长和孩子的矛盾。家长认为,我是为孩子好,孩子却说爱不能强加,要给我们做普通人的权利。这就要求学校应和家庭相互配合,才能取得预期教育效果。中国很多教育机构开设“家长学校”,聘请专门人士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效果比较良好。教师经常与家长联系,还可以全面了解学生,防止学生保持“单面人”的形象或借说谎来欺骗成人。调查中发现,有很多学生请别人代替自己的家长签名,冒用家长的名义写假条,旷课到校外玩闹。如果教师和家长能经常打个电话、写封信、见见面,就可杜绝此类问题行为的发生。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都会出现不同的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对课堂的应付能力。将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 篇3

但是在课堂中,在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同时,一些成绩弱的学生会趁机说闲话、忙私事、违反课堂秩序,如;跟同桌或周围同学嬉戏玩耍、不做练习,而是玩手机,看小说,对学习漠不关心,睡大觉,完全放弃学习等问题行为;造成教师在课堂中忙于应付乱哄哄的课堂,顾此失彼,使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我们的课堂是学校实施教学的主要场所,这些课堂问题行为会给正常的学习和教学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和进步。

所谓课堂问题行为,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而这种行为会干扰学生和班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也可以这样说,课堂上的问题行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某种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正常教学的行为。

一、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

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不良习惯进行剖析,发现出现不良行为习惯主要与家庭教育不当、教师教育疏忽、社会环境负面影响等因素有关。

(一)家庭教育不当

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但是很多家长只是简单的认为他们花钱把孩子送到学校,让孩子接受教育,学校就应该对孩子负全责,这是家长在认识上的误区。同时很多家长在教育方法上也存在误区,他们经常批评和打骂孩子,不善于看到孩子的闪光点,看不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很多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正是他们的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在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促使孩子学习成绩下降。

(二)教师疏忽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由于教学任务紧,琐事多,加上教育主管部门又仅以考试成绩来评价老师,家长以分数衡量学生。所以,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也同样是老师的命根,由此导致老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重视不够,即使发现了孩子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也不能恰当的采取方法来教育孩子,反而增加孩子的反感,与老师对立起来,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良的行为习惯也会随之增长。

(三)社会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辨别是非能力、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交友能力不强;又由于现在的这个社会,网络、游戏、高级娱乐场所无处不在,他们往往会迷失方向,把握不住自己,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此外,他们受同龄人的影响,在孩子中出现了好出风头、跟老师,家长对着干等现象,这样使的一些本来思想行为正常的孩子在心理上被同化了,而随之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要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因此,狠抓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让这些正在倾斜生长的小树们朝向阳光,接受雨露,健康成长为参天大树。所以,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

1.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

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些课堂问题行为,我们才能进行有效的矫正。教师要公正的看待这些问题行为,既不能不把这些问题当回事,也不能严肃对待,更不能把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与思想败坏、品质恶劣的学生等同起来。实际上,即便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行为。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问题行为习惯,对这样的学生绝不是批评和歧视,而是对他们充满尊重、喜爱和信任,给予他们希望。

2.精心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

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踊跃回答问题,这样就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就能提升学生的主角意识,让他们在课堂中充满自信,积极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自然课堂问题行为也就会不断减少。

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的一种平等、友好、融洽、和谐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当课堂问题行为产生时,教师应该运用各种评价策略,赢得学生的信任,密切师生关系。因此,在批评学生的时候,首先要尊重他们,指出他们所犯错误,让他们自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要以理服人;或批评前先大力赞扬他的闪光点,鼓励他些哪地方做的很好,弱化其错误,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改正自己错误的信心。

4.教师的表率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很容易会影响到我们的学生们。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重身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做好表率,树立起威信,给自己的学生们做好榜样。

5.家长要学会赏识孩子

父母在想方设法去管孩子的同时,也应该反省自己,是否有不当之处,是否有过激行为,是否考虑过孩子的感受等。只有从尊重出发,恰当的去赏识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父母绝不是不讲理的棍棒打骂,而是有原则,有目标的说服教育,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是完全知晓的。孩子们的那些错误很多都是跟父母怄气所产生的,家长应该认识到青年期的孩子们正处于叛逆期,只有从尊重孩子入手,从爱入手,多鼓励,多引导,多坚持正面的说服教育,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从而对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而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 总之,对问题孩子的管教不能操之过急,要有耐心。要多表扬和鼓励,设身处地的和孩子沟通,多谈孩子感兴趣的事,以找到有效教育的突破口。

三、结 语

例谈高中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篇4

一、案例阐述

李××, 从进入高二以来, 该学生就时常在课堂上睡觉, 那时他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处于中等水平。 刚开学不久, 他就因睡觉被我惩罚过, 但是两三天后又开始在课上睡觉。 每次见到他睡觉我都走到身旁轻轻地敲醒他, 但每次他都对我的做法表现出很反感的样子。 有一次我看他睡觉就边讲课边慢慢走到他身旁轻轻地拍了下他的肩膀, 结果他回了句:“拍我干什么? ”我压低了声音说:“你睡着了。”他就很气愤地说:“我没睡。”我再次惩罚了他。后来的日子, 他还是经常在课上睡觉, 而我有时装作没看见, 有时就是拍醒他, 说实话我也觉得很无奈, 这样一直僵持了两周左右。

二、初步调查

为什么该生如此嗜睡? 我刚开始从自身找问题:是我的课堂沉闷了? 还是我的教学方式他不适应? 他对我有意见? 我很疑惑。 我跟给该班代课的其他科任教师谈了我上课时的情形及我的想法。 得知该学生不仅仅在我的课上嗜睡, 在其他课上也经常睡觉, 班主任找他说过几次, 但是没作用。 那么, 问题主要就在该学生身上。 另外, 通过同几个学生的交流, 我了解到该生与同学的关系不太好, 平日除了与寝室的几个同学有来往外, 很少与其他同学交往, 有时候他还会欺负同桌的女同学。 单独与该学生谈话, 他每次只是简单的“嗯”、“是”之类的回答或什么话不说, 当然了解不到有价值的东西。 但我在上课中注意到该学生很爱起哄, 当教学过程中某人出笑话或窗外有什么声响时, 该生显得精神许多、爱起哄。

三、案例分析

从以上叙述和调查可以看出, 该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行为有上课嗜睡、抄袭作业、故意惹人和孤僻离群等。

这些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可能有: (一) 对学习失去信心, 得过且过毫不在乎。 另外, 某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作比较, 有时会蔑视、羞辱学生, 导致学生自信心低下, 不但没有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反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 家庭因素影响。 学生的行为不仅与学校的教育有关, 父母的处事风格及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对学生行为的养成也有一定关系[5]。 (三) 人格因素。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是问题行为发生的主体, 正在形成中的人格特质和个性特征必然会对其行为的产生巨大影响[6]。 从该生在课堂爱起哄、时而欺负女生, 可以推测该生期望教师、学生关注自己, 他想显示自己的存在感。 这是这个年龄段正常的心理现象, 但是该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需要正确引导。

四、矫正策略与实施

针对该生的问题行为, 我与班主任及其他科任教师交流后制定以下策略并在教学活动中认真实施, 力图矫正其不良行为。

(一) 建议学生咨询心理教师, 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 也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 对于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 教师鼓励其进行心理咨询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心理咨询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是保证日常学习生活健康发展的基础。

(二) 主动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后一段时间他有时也睡着, 但是我没有直接拍醒他或问他为什么睡觉, 而是走到他身旁问他“昨晚没睡好? ”“是不是感冒了? ”等。 在做课堂练习时经常走到该生旁边看看他的作业、笔记, 问问他学习上有没有困难等, 使他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爱护, 从而满足他被关注的需要, 提高他的自信心。 这招很灵, 他在我课上睡觉次数明显少了, 而且主动回答我提出的问题, 这可是我以往求之不得的。

(三) 鼓励学生, 使其正确认识学习与考试、成绩与成才的关系。 将成绩较差的学生与成绩较好的学生作比较只会打击学生积极性,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与成绩、成绩与成才之间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成绩比不上别人, 但是实验操作、活动设计、体育、文艺等方面可能就比别人强;一个人能否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并非靠成绩, 而要靠能力。

(四)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这是我需要努力的。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 课堂气氛活跃, 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那么设计充实、丰富、亲切的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这样的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五、结果及反思

一学期已经过去了, 经过努力该生在课堂上睡觉的情况基本上看不到了, 而且课堂上表现活跃。 经历这样一次教育事件, 我坚信中学生问题行为是可以预防和矫正的, 但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预防和矫正时, 首先一定要知道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从问题产生的根本出发,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过程中注重与学生、 班主任及家长的联系和沟通, 通过各个渠道调查和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从而预防问题行为产生或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问题行为。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某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行为, 其次调查并分析了该问题行为出现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矫正策略并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坚持实施, 最终取得了较理想结果。

关键词:高中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策略

参考文献

[1]李玉芳.浅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行为[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6) :34-35.

[2]金顺姬.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1 (5) :68-69.

[3]王果香.试论中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矫正[J].湘潮 (下半月) , 2010 (11) :124.

[4]孟四清, 陈志科, 李强, 等.中学生问题行为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科学, 2011, 27 (4) :43-46.

[5]焦洁.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1.

中小学生行为问题与矫正 篇5

案例:

初三年级的王某某同学,是数学课代表,学习成绩优秀,工作认真负责,平时爱说爱笑,大大咧咧,长得也很漂亮,老师也很喜欢她。她的成绩一直以来都很优秀,可到了初三学期成绩急速下滑。上课不注意听讲,不是瞅着篮球场发愣,就是拿着小镜子照呀照,要么整整衣服,要么缕缕头发,课代表的本职工作总是忘了做。后来经值班老师反映,说她跟一个男生在一起,有早恋的倾向。

与班主任老师谈话后,王某某同学向老师反映了她的困惑:原来那个男生是隔壁班的,他是校篮球队的,由于自己是住校生,该男生给了她许多快乐和帮助,再加上平时自己就活泼开朗爱交朋友,也许自己在朦胧中恋爱了。父母知道后狠狠的训斥了她,没收了她的手机,还不让她迈出大门一步。

案例分析 :

针对于王某的情况,分析了其“早恋”的原因:

1、像王某这样的女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发育的高峰期,但并未完全成熟,这样不成熟的心理促使中学生渴望与异性交往,中学生激情占优势,又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又差,由于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缺乏,很容易产生越轨行为。像王某这样思想单纯、没有心计的女孩子很容易被别人引诱,上当受骗。

2、王某对于男女同学的友谊的度没有把握好,不知道掌握分寸,不懂得适可而止,冲破了底线,致使由友谊向“早恋”的跨越。

3、缺少主观判断能力。由于这个男生经常去找王某,给她买东西吃,给她讲笑话,看不见的时候还给她发信息,起初王某没想那麽多,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和他交往就像和其他男同学交往一样,由于这个男生不断用各种方法向王某示意,使得关系走入误区。

4、升入中学后,开始住校,一切生活起居都在学校里,孤独、寂寞、想家,促使她和别人交流,有了委屈、心事不合适向父母、老师说的,只好找信赖的异性倾诉,她觉得这样的人可以保护她,时间一久,便成了交心的朋友,形影不离。

问题孩子的解决策略:

1.转变陈旧观念,大胆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教师应明确性是一门科学,不能谈性色变,使学生通过正常的渠道对自身的生理、心理现象有科学系统的了解。开设《健康教育》课,由有一定专长的教师讲授并配合录像、挂图等形式,给学生讲解性器官的构成,青春期男女发育特点及性道德知识,帮助学生拨开心头迷雾,掌握自我保健知识,增强性保护意识和对不健康思想的免疫力,为他们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积极引导男女学生正常交往。

中学期间,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易朝两方面发展,教育者要善于引导,注意男女生之间的团结、友谊。支持和鼓励他们之间广泛正常的接触,教育他们破除封建的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同时还得教育学生男女有别,在交往中应保持一定距离,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就是要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如组织演讲比赛、主题班会、参观参加公益活动等,增大男女生交往的“透明度”,在活动中建立起纯真的同学友谊,扭转因活动少造成的兴趣偏移。同时利用异性效应在许多方面使他们得到有益互补,促进心理的成熟。.培养他们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孩子在与异性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做到互补、互学、互助、互保。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尊、自爱、自重、自强。这样才能避免孩子误入“早恋”的歧途,也更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3.转变认识观念。

早恋的青少年中有不少成绩优秀者,因为早恋,使他们过分好奇、兴奋、痴迷,过分沉醉于爱的幻想中,再无法全身心地投人学习。人一生要做的事很多,但一定要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每个年龄段有该做的重要事,若把握了这一黄金时间就最有成效,一旦让机会溜走,失之交臂,就难以弥补,有的甚至是终生无法挽回的。我们现在的重要任务是学习,青少年时期精力旺盛,记忆力好,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事物,是学习的大好年华,是积累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拓展才华的最佳时期。

4.老师正确引导

晓之以理,束之以规。老师应成为学生生活、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要以平等的态度、朋友和“参谋”的身份,晓以利害、喻以事理,帮助徘徊在“早恋”叉路口的中学生正确处理好关系。让他们明白异性间互相爱慕是正常的心理现象,要把对异性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告诉他们“忘却是为了拥有”的道理。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自制能力较差,老师应在通过说服教育后,学生心悦诚服的前提下,班主任老师可以帮助学生们制订出自我约束的守则,同学互相帮助、督促。引导他们领悟人生的真谛,让他们懂得什么是最美的情感,让他们活在个充满爱的世界中,让他们在人生的漫长路上领略真正的快乐!

5.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有机结合。

在班级中,一旦早恋成风,就会使集体失去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正处于逆反心理的旺盛期。学校、家长越是反对,恋爱态度越坚决;越是禁止,谈得越火热。学校应定期对家长进行子女青春期教育方法的培训。让家长明确教育子女的途径:关心孩子——尊重孩子——走进孩子——理解孩子——引导孩子,并加强与学校的联系,让学生平安度过青春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为家长开办一些与这一年龄段青少年交流的讨论会。让家长明白,13—17岁的青少年心理上有了异性交往的需求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能封杀,只能诱导,让子女能够与父母交心。

6.学校要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乐园。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学校要用爱来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合理需求。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逐渐增强,这是他们长大的信号,学校应及时开展各种有益于他(她)们身心发展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倡并鼓励男女同学正常交往,打破学生心目中对异性的神秘感,满足青春期学生对异性的心理需要,减少非正常“早恋”现象的发生。

浅谈工读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方法 篇6

【关键词】工读学生 ; 问题行为 ; 矫正方法 ; 团体辅导 ; 个别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287-01

我国《教育大辞典》中把问题行为定义为“由情绪障碍导致的社会适应困难”,并将其分为非社会性行为和反社会性行为。在进一步说明时又指出,非社会性行为不适应社会规则,但不影响、危害他人,如过分胆怯、沉湎于幻想等;反社会性行为则是在生理、心理或社会生活等方面对他人构成现实或潜在的威胁,如暴力伤害、抢劫等。还有一些学者把问题行为称为“过错行为”“过失行为”“不良行为”等。在这里,我们认为,问题行为是中小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与社会化要求和社会行为规范不相符合的外显行为。

工读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有品行障碍的中学生,他们问题行为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因而纠正工读学生问题行为的教育工作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本文结合我校工读学生问题行为的实际状况,在进一步总结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的矫正方法。

一、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一种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心理辅导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辅导方法。

1.情绪调节辅导。工读学生大多数表现为易冲动、自控力差、抑郁、多疑、焦虑等心理特点,很容易为一些小事与其他同学发生争执。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采用“肌肉放松法”、“闭目深呼吸法”,经过反复多次的训练,基本能抑制或缓解学生的坏脾气和情绪的不良发泄,进而培养他们的自制能力。作为工读学校的教师,我们要随时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当发现学生有一点儿情绪不对头的时候,我们都要走上前去,拍一拍他的肩膀,或者和他聊一聊,转移其注意力……这些对于调节学生的情绪都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自信心树立辅导。工读学生因在原校学习适应不良、基础薄弱,再加上长时间的成绩差,造成了他们在学习上的自卑、厌学心理,总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为了帮助这样的学生重塑自信心,我们一方面要集中精力对这类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辅导,学生一有进步,教师就应当及时加以表扬。另一方面,这些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普遍具有不做作业的不良学习习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行为矫正辅导策略,有针对性的纠正学生不做作业的不良学习习惯。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并提供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表现、发挥出来。

3.人际关系辅导。工读学生与教师、同学的关系一般较为紧张,处于被动状态。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学生的爱好,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设计游戏或者组织文体活动来进行辅导。例如,举办运动会、足球赛、拔河比赛、野炊活动等等,通过一系列具有趣味性和目的性的人际关系辅导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拼搏精神。同时,也在活动中进一步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记得曾经给学生们上过一堂《爱在手指间》的心理健康活动课,通过一个小小的伸手指游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人缘和人际关系情况,进而促使学生去思考“如何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探索答案。

二、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指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心理上的帮助过程,狭义的个别辅导是指对心理问题或心理不良的学生通过心理矫治解除心理偏差和困惑,它是一种一对一的心理帮助活动,既可由学生求助,也可由教师发现问题主动辅导。

1.聆听。聆听就是指辅导教师倾听被辅导者的心事和烦恼、或者喜悦的事,也就是要求辅导者多听少讲,给学生说的权利,尤其是常常挨训或者受到惩罚的学生,辅导教师更应该给予时间和空间听其倾诉。通过聆听,可以让学生充分地释放和发泄,尤其是使其负面的情绪得以化解,变得平静、理智。同时也有助于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更便于我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帮助他们。从而有效地实施教育,引导他们健康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2.暗示。暗示是指辅导教师通过语言、行为、环境对人心理上影响的过程,按其对人的心理作用来分,可分为积极暗示与消极暗示。工读学生往往具有消极暗示,如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经过多次学习上的失败后,自己也产生了“我不行”的结论,然后产生厌学、考试焦虑等负面情绪,继而出现逃学旷课等问题行为。因此在个别心理辅导中,辅导教师要善于发现工读学生身上的优点,甚至可以适度的扩大。即使在本质上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优点,只要在量的方面给予反复的刺激,自然会把缺点驱逐到一边去,而使优点逐渐扩大起来。

3.理性情绪疗法。该技术基于ABC理论,用图表示为:

理性情绪疗法就是改变被辅导者的不适当信念(B),而不是改变事件(A)。如某一学生为帮好朋友出气,纠集校外社会青年欲教训本班某同学,教师知道这件事情后,及时采用了“聆听”、“理性情绪治疗技术”,对这位同学进行心理疏通。首先,聆听他打人想法产生的起因,找出非理性想法加以驳斥,例如“你听到的是事实还是推断?”“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报复手段?”“你如果把人打伤了该怎么办?”我们还可以找出实际生活中发生的此类事情,让他领悟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多么的不合理,进而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工读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越来越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他们的问题行为不容忽视,对此的研究也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工读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不仅仅是挽救了一个学生,甚至是拯救了一个家庭,乃至为全社会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工读学校的一线教师,我们在总结现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之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研究,形成系统的矫正方法,用以指导我们今后的日常工作,以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科学化、有实效。

参考文献

[1]余强基.当代青少年心理障碍与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3]吴宗宪.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治与防范.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青少年问题行为的辅导与矫正 篇7

问题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妨碍集体活动的顺利开展, 更重要的是, 它阻碍青少年的智能发挥、品格形成和个性发展, 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国外研究表明, 青少年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社会化程度, 还可能导致其成人期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障碍。因此, 有必要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进行辅导与矫正。

一、青少年问题行为的辅导原则

1. 保密性原则。

这一原则在辅导中是最为重要的, 在辅导过程中, 辅导人员必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及谈话内容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及隐私应该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这是学生和辅导工作者之间建立起信任的关系和促使其行为发生转变的基础, 也是对学生人格和隐私的尊重。

2. 认真鉴别问题行为的原则。

认真观察问题行为的持续时间、记录相关的数据和环境情况, 以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同情心去了解和分辨问题行为的类型。在对问题行为干预之前, 必须深入分析问题行为的原因, 然后再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症下药。

3. 发展性原则。

辅导工作的目的在于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 建立良好的行为和认知方式,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辅导的焦点不只在改变学生的那些违反纪律等问题行为, 更重要的是, 要引导学生形成正向的自我概念、接纳成长过程中的挫折, 改变学生的负向认知、鼓励学生自我负责。

4. 不预设标签原则。

辅导工作者必须在辅导过程中避免自己对学生的偏见。在进行充分的评估和诊断之前, 并不贸然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作结论。在作出判断和评估后, 也不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下“定论”。以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态度对待, 并运用行为和认知的多种技术对问题行为进行分析。

5. 普遍和个别相结合的原则。

问题行为的辅导应该以大多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行为为主, 而不是把关注的焦点仅放在具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身上。要确立与强调处理好全体学生与个别学生的关系, 就必须从大部分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行为出发, 关注学生的学业、行为和情绪带来的各种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 对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进行问题行为个别诊断与矫正。

6. 全方位辅导原则。

成功的问题行为辅导, 除了针对具体个体的问题行为, 还应注意利用和调动多种资源。如, 倾听学生的心声、激发父母的投入、借助同伴的影响力以及心理辅导机构等的支持, 共同对问题行为协商处理。此外, 也可通过改善学生的外在不良环境来促成其问题行为的转变。

二、对问题行为学生的心理辅导

对于存在轻度问题行为的学生, 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一个通过心理辅导背景的作用改变有问题行为学生的意识倾向和行为倾向的、发生在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倾听、接受、共感的理解, 而不是批评指示、约束、强制的进行教育。

在开始进行心理辅导时, 做到不评价、不同情、不追究, 而是以建立相互信赖关系为主。心理辅导员对问题行为作肯定的评价, 会助长学生的不良行为倾向;否定的评价, 又易引起学生逆反、对抗的心理。心理辅导员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烦恼、不安、担心采取同情、支持的态度, 会导致学生对辅导员的依存、无力化倾向。心理辅导员无视情绪、动机、自尊心等, 一味地追究、剖析问题行为的本质, 会使学生变得神经质, 防卫心理过度。

倾听、接受、共感的理解, 并不是对问题行为的处理, 而是对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不安、担心、苦恼等情绪状态、心理状态的处理。心理辅导员要相信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自我成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指示、说教、解释要尽可能少, 辅导重点主要放在安定学生的情绪、启发认知、使其人格发生变化上。

2.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制定新的适应性的行为目标。

如, 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树立自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 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教会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认知自己的情绪变化, 鼓励开放与彼此信任, 适当传授一些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特别是要增加学生对新的行为价值观的察觉。

3. 感情的净化、明确化。

具有问题行为的学生, 总是在内心中积压着许多忧郁、愤怒、冲动、不满、攻击、动摇、不安等情绪, 不将其疏导、发泄出来, 对于问题行为的解决终究不利。心理辅导过程中, 要让学生有自我表现、自由表现情感的机会, 充分了解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感到什么”、“如何思考”、“苦恼的背后是什么”等心理状态。

总之, 心理辅导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过程, 没有严格的、规定的程序, 良好的教育效果取决于双方的信赖与心灵交流的程度。

三、对问题行为的矫正

对有比较严重问题行为的学生, 学校教师应主动去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 而不要消极地等待学生的问题行为自动消失, 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关心学生, 了解学生, 深刻地分析产生问题行为的种种原因, 在此基础上, 对不同学生的问题行为对症下药, 采取切实有效的干预方法, 使学生的问题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矫正, 就是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生的问题行为不断地减少、弱化, 最终不再发生。常用的干预办法主要有:

1. 行为干预法。

行为干预法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干预理念与方法, 具体包括: (1) 消退。学生行为的习得需要不断地强化才能保持, 一旦这种强化的刺激被取消, 其行为必定逐渐减少、减弱。此法的关键是找出学生问题行为的强化源并加以控制, 即要给学生明确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 “你要是做X的话, 那么Y就不会再出现了”。 (2) 暂停。也称强化暂停。它与消退的共同之处都是使行为者得不到强化刺激。不同之处是, 暂停是使行为者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有关强化, 而消退是使行为者一直得不到强化。因为有时候教师找不到学生的问题行为的“强化源”在哪里, 或者不能对强化源有效控制, 所以只能采取暂停的办法。 (3) 反应代价。这是一种处罚行为者或剥夺行为者利益的方法。如发现学生有问题行为立即批评警告、罚出场外、不给参与机会、取消物质奖励等。这是教师们常用的方法, 它使用面广, 易于实施, 能较快地产生抑制效果。 (4) 橡皮圈拉弹。运用躯体厌恶的刺激方式也是使问题行为发生率下降的一种方法。橡皮圈拉弹就是把橡皮圈套在有问题行为倾向的学生的手腕上, 用拉弹橡皮圈来抑制某些强迫性行为和不良观念, 如偷窃、毁物、性幻想等。 (5) 刺激控制。学生的某些行为是受到一些特定刺激因素的影响, 可以对这些刺激因子予以控制。如目前明文规定在学校200米范围内和家属区里不准开设网吧, 就是属于刺激控制。

2. 认知干预法。

随着青少年心理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 认知活动, 尤其是社会认知活动在行为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有时起着主导作用。近年来, 国外一些学者提出应从生态系统角度来理解学生的问题行为。这种观点认为, 学生的问题行为并不是个人的缺点或不足, 不少问题行为是学校和家庭中人际交互作用的结果。与之相关的技术叫做认知干预技术或叫生态原理技术, 主要有: (1) 重拟技术。即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做一种新的拟定, 把某种往常认为是消极的、不合情理的行为, 拟定为积极的、合乎一定情理的行为。 (2) 积极动机内涵技术。即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动机想象为并非受到某种不好的、甚至很坏的动机的支配, 而是受正确良好的动机所支配。 (3) 积极功能内涵技术。指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要从积极方面去发现, 研究它所产生的结果功能。 (4) 症状规定技术。即允许学生的问题行为继续存在, 但要按照规定的方式表现行为。 (5) 轰击后门技术。教师选择能进行积极评价的行为、特征或非问题情景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 通过改善师生关系来间接地达到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的目的。 (6) 注意例外技术。即要把注意力从不能接受的问题行为转移到学生的问题因素上, 通过改变相关因素来促进问题行为的变化。

3. 感觉统合训练技术。

多用于心理治疗师对问题学生的干预。对于年龄稍小一些的儿童应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感觉统合训练技术的特点是让儿童感觉活动如同游戏, 儿童通过自己喜好的游戏活动, 使其积郁已久的紧张、攻击、挫折、恐怖、不满等消极情绪得到充分表达, 由此儿童也就学会了如何控制和疏导自己的情绪, 怎样适合时宜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消极的情绪一旦被宣泄, 儿童就有了充分发现自我的良好心境, 进而实现自我发展。训练者根据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感觉和动作发育不良等情况, 让其做符合他们需要的活动并产生顺应反应, 这既符合心理治疗原则, 也与感觉统合理论相一致。在干预过程中需要取得家长的配合, 并可以给予个别心理指导, 这样可有利于加速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自信心的建立, 有利于改善学生的不良行为。此外, 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家庭环境, 以达到巩固干预效果的目的。

4. 药物干预技术。

这种矫正方法多被专业的心理治疗师采用。药物治疗主要用于儿童多动症等行为, 所用药物应按照每个儿童的反应个体化。通常来说药物疗法的价值在于促进儿童变化, 使有的反应 (如注意) 容易发生, 使有的反应 (如攻击行为) 不易发生。然而, 这种变化是否发生, 还有赖于其他教育训练方面的工作。

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矫正, 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 对于特别严重的问题行为, 如自残、攻击等, 如果超出教师的能力范围, 教师不能盲目从事, 最好转介到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治疗, 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 篇8

一、普及高中教育,90 当道———丽江市古城区一中 2015 级学生的基本情况

丽江市古城区一中是“丽江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本地区实施高中教育普及,即12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和中专职业技能教育两种。丽江市古城区依据云南省相关政策,率先在全省普及高中义务教育,从2009年开始,这一地区就将普通高中阶段教育全部纳入了义务教育范畴。所以,丽江市古城区一中2015级学生的招收是面向整个古城区有意向读高中的学生的,几乎所有参加中考的学生都可以到古城区一中就读。

2015级学生在2012年进入古城区一中就读,是丽江市古城区实施高中教育普及以来招收的第三届学生。现有16个教学班,共一千多学生。学生层次良莠不齐,两极分化情况严重,而我们面对的学生多数是在初中得不到家长、老师赏识的学生。一部分学生意志消沉、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差。其行为和思想容易出现偏差,所以需要一股强有力的力量,矫正其略有偏差的行为。

二、不抛弃,不放弃———年级管理理念的植入

高中生正处在他们人生的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他们,可塑性十分强,接受理念的能力也强,制订一个合理的理念的能够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能够将学生的心快速抓住。所以在管理这个年级之初,我先给这个年级的学生定下了一个具体而实在的年级管理理念———不抛弃,不放弃。我将这句话作为这个年级的口号,大声讲给每一个学生听,告诉他们,不抛弃不放弃应该是对生命的基本态度,所谓不抛弃不放弃,并不是说对于身边的每一件事都要看得很重,而是说面对机会、面对困难要做到这一点。面对机会,不要抛弃任何一个人,要给每一个人机会,这也是给自己机会;不放弃别人和自己创造的任何机会,要抓住机会。面对困难,不要抛弃在困难中挣扎的自己,给自己机会;不要轻言放弃,虽然困难有可能让你失败,但是要记住,失败是成功之母。

三、班级为内,年级为外——班级管理和年级管理相辅相成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所有的学校都是以班集体为一个基本单位,班主任就是这个班集体的核心,处理班集体大小事务。

考虑到班级管理的力度有强有弱,而以往的年级对班级对学生管理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我在平时的管理上加强了年级管理,增加了年级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干预力度。如果将班级管理比喻成天气,那么年级管理就是气候。班级管理是一个小环境,年级管理就是一个大环境。班级管理维持班级日常运转,并以学习为主要目标,而年级管理在外围对班级管理的松紧程度进行适时调控。年级管理作为班级管理的后盾,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从而能够在恒定的压力下转而化压力为动力。班级和年级为学生的学习环境消除了外部的干扰,给予他们大方向的引导,使他们内动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年级管理,行之有效———组建一支年级管理的队伍

组建一支有责任心、有活力、有执行力的管理队伍是年级参与管理的必备条件。

首先,借助于校领导的支持,发扬雷厉风行、不搞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年级主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年级的方案或规定亲自参与检查反馈。年级主任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执行者,需要有自己的特色,他不仅仅是政策的传达者,需要年级老师和学生的支持,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恩威并施,做到既亲和,又有威严。

其次,充分挖掘年级老师的潜力,对有上进心、有活力、有精力的老师委以重任。特别起用年轻老师参与到年级组对年级的管理中来。

最后,团结班主任队伍也是成事的关键。班主任队伍过硬,工作热情高,且有特色,不拘泥于老套路,工作认真,他们能从年级整体出发,以大局为重,弥补了管理上的一些疏漏。

五、开展活动,寓教于乐———多方面从德育角度矫正学生行为

德国哲学家拉扎鲁斯提出关于游戏的理论,认为人在持续工作以后丧失了大量的精力,需要一种活动能够使失去的大量精力重新恢复,游戏就是这种使精力重新恢复的一种活动。根据这个观点,游戏是在精力亏空的情况下储存精力的理想方式,而不是消耗精力的活动。现在的小学生功课比较重,课余时间玩一些游戏可以舒展被禁锢的身心,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恢得精力。

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 篇9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无效教学行为,判断标准,矫正策略

小学英语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地位以及作用都是极为重要的。开设小学英语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有效的教学行为是完成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所以,必须要有有效的教学行为。如今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可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学实践能力滞后、专业知识匮乏、教学活动组织不当等问题也在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找到合适的矫正策略,将无效教学行为转变为有效教学行为,促进小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无效教学。无效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脱节现象,致使教学效率非常低。

2.无效教学行为。无效教学行为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不遵守教学规律、没有正确的教学目标,从而导致很多无效的教学行为。

二、小学英语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评判标准

1.教学目标没有达成。教学目标既是一堂课的出发点,也是一堂课的归宿,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小学英语教师教的目标与学生学的目标同样都是课堂教学目标,并且,清晰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给了教师和学生一个明确的方向,教师就能够根据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为了学到知识、技能,运用各种偏离教学目标的方法,过分地追求知识、技能的掌握,那这堂课就没有任何意义,这样无效的教学行为就会导致教学目标达不成。

2 . 教学内容掌握不够。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教师“教什么”,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什么”。教师教学时,不是要教教材,而是要利用教材教。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单纯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不注重知识的有效性,将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目的,那么,这堂课就不重要了。因为学生在课上只是在机械地学习教师所教的教材上的内容,而不是将教材外的生活经验延伸到课内,所以,教学内容就会显得很宽泛、虚无,学生不是很理解,在吸收上也会有一定的障碍,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学活动组织不当。一名教师能否组织好一堂课取决于其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如果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合理,教学过程就会很枯燥,教师也会觉得上课上得力不从心,只是在做无用功。因为这样的活动目的性、自主性都不强,活动根本没有意义,只是流于形式罢了,没有在实质上让学生真正地思考、参与。这样的活动组织当然是无效的。

4.教师教学反思缺乏。课后的教学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教师对自己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总结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改进,让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但是,现在不少教师把教学反思当成是一种形式,总觉得是一种负担,很浪费时间,于是就走走过场,应付一下日常工作的检查,并没有真正地反思。有些教师的理论知识不过关,即使有心去进行反思,方向也不对,并且深度不够。因此,教师的能力、素质并没有很大的提升。

三、小学英语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矫正策略

1.注重提升教师素质。教师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教学中起到指导的作用。所以说,一名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提升教师素质很重要。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以及课后反思的习惯,通过自己的学习,不断进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思想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小学的英语学习中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主体因素。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很重要,而学生的主体因素也相当重要。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都会因人而异,再加上他们的年龄也不相同,自然表现的特征也不一样,而且他们具有个体性差异。有研究表明,事实上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在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个性、气质等方面有所表现,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因素,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在课堂上,教师的精神抖擞,语调抑扬顿挫,面带微笑,在学生答错时,耐心地鼓励他们,而不是过多的指责,在学生的心里就会觉得很轻松愉悦。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就会更加大胆地去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思考的深度也会大大增加,效果会很好。教师主动去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学生的紧张感、约束感、畏惧心理也就会慢慢地消除,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全面调动,学习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 篇10

大学英语课堂不良行为[1]是指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如上课早退、逃课、大学课上吃东西、睡觉、玩手机、说闲话等。本人分别对多所大学的300 名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上课玩手机的占35.62%, 说闲话占12.35%, 睡觉占5.3%, 吃东西占8.63%, 早退逃课占8.72%, 做他科作业的占9.38%, 其他的不良行为占20%。对于上述学生非听课不良行为[2]现象, 有的老师理直气壮, 直接数落学生和粗暴地训斥学生, 导致学生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我们可以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加入幽默这种润滑剂, 来避免良言相劝反而忠言逆耳造成的摩擦。老师通过运用诙谐幽默的话语策略调节课堂气氛, 纠正大学课堂不良现象, 可以避免师生赤裸裸的课堂冲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 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3]”从心理学角度剖析, 幽默是一种绝妙的防御机制。这个机制, 不仅可以使当事人从尴尬中解脱, 化烦恼为欢畅, 变痛苦为愉快, 而且还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使当事人平息激动情绪, 回归理智, 使彼此在新的基础上重拾默契, 增进感情。

2 诙谐幽默法在纠正大学英语课堂不良行为中的运用

诙谐幽默语言是借助语言手段表达的幽默, “它以语言为媒介, 根据特殊的语境, 运用轻快而诙谐的笔调, 通过影射、讽刺、双关等手法批评和揭示现实生活中的乖谬和不通情理的现象”[4]。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 批评中的诙谐幽默法有如下类型:

1) 借题发挥。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借用讲授的问题, 采用移植和类比的手法, 利用简洁准确、风趣幽默的语言, 处理课堂上出现的或以往在学生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在英语课上讲解stop doing与stop to do的用法时, 针对课堂上吃东西、睡觉、说闲话、玩手机的学生, 我们老师可以借题发挥, 对睡觉的同学说stop sleeping and stop to learn English;对玩手机的同学说stop playing with mobile phones and stop to learn English;对上课说闲话的同学说stop sleeping and stop to learn English。

2) 以退为进。老师对于学生的课堂不良行为似乎不以为然, 故作矜持, 让学生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课堂上经常有学生嗑瓜子, 课堂上发出咯咯的声响, 很显然影响到了老师上课的情绪。这时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 你们上课有点累了吧?咱们休息一下吧。”随后, 老师走到嗑瓜子的学生面前说:“你的瓜子太香了, 香飘满堂, 而且唱出优美的节奏。比起老师上课的那把老嗓门好听多了。同学们都想分享一下你的瓜子。”老师于是把该同学的瓜子一一分给学生。之后, 课堂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嗑瓜子的现象了。

3) 巧用广告语和在学生中流行的口头禅。老师平时注意观察日常生活,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以学生流行的口头禅或广告用语作为处理课堂不良行为的话语不失为一个好对策。好迪洗发水的广告用语“好迪真好,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对于夏天上午的课特别是第二三节课, 很多同学都容易犯困。开始上第二或第三节课时, 老师开始喊起立。学生们说:“老师好!”而这时仍然有学生在睡觉或坐在座位上不起立, 这时老师一改往常做法, 不说“同学们好”, 而说成“同学们真好,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时课堂一片欢笑声, 那些做不良行为的学生也就自然醒悟了。

4) 巧用影射。影射是用一种事物暗示或说明另一种事物。下雨天的时候, 老师给一个新生班上英语课, 有学生把雨伞撑开放在座位上挡住了后面的学生听课。英语老师走进教室看到此景并没有直接指责学生, 而是立刻使用幽默的方法让学生停止了这个行为。老师一走上讲台对学生们说:“同学们, 我们班今天来了一位新同学来听课 (学生们开始好奇, 东张西望) , 请看第二组第五行。”学生们看后发出阵阵的笑声, 这时那个学生也明白了自己的行为不当, 立刻把伞折起了。

5) 巧用谐音[5]。谐音, 就是利用音同或音近的词语, 构成语义的变异, 具有音同义异的修辞效果, 使用谐音可增加幽默感, 趣味性, 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于English这个单词中国人巧用谐音译成中文。五一劳动节快到了, 老师看到英语课堂上诸多不良行为后, 给学生们讲起有关English的幽默笑话:有的同学把English念成“阴沟里去”, 所以毕业后做了厨师;有的同学把English念成“因果联系”, 后来成为了哲学家;有的同学把English念成“英格兰里去”, 后来他出英国留学了;有的同学把English念成“应该累死”, 后来成为了累死累活的劳动者, 像我这样。同学们你们现在不好好学习, 天天上课睡觉、玩手机、到时是不是像我一样应该累死呢?

3 教师如何善于使用诙谐幽默语

英语教师要善于使用诙谐幽默话语, 首先英语教师应该具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如具有工作的热情, 关心爱护学生, 扎实的中文知识功底, 灵活应对课堂不良行为的技巧等;其次教师平时要善于总结教学经验, 积累幽默的教学方法, 对课堂不良行为的处理能够应对自如。

4 结束语

幽默是一种言语艺术, 它的产生一方面离不开语言本身的内在规律, 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语言在语境中的使用情况[6]。 教师对于大学英语课堂行为不良现象使用诙谐幽默法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别、性格、思维方式、创造力等因素, 恰当地有针对性使用才能收到一定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世泰, 邓演平.关于大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4 (02) .

[2]郝一双.大学生课堂行为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 2006.

[3]李飞.让课堂多些幽默[J].学苑教育, 2012 (04) .

[4]姚晓鸣.从语用的角度分析英语幽默的深层结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08) .

[5]梁雯.言语幽默现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1:13-14

上一篇:市政债券下一篇:语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