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

2024-09-04

产业创新(精选十篇)

产业创新 篇1

本刊讯“住宅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日前在北京成立。该联盟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万科集团、万通地产、江苏新城、宝业集团、清华大学等近60家企事业联盟成员单位构成。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刘志峰对联盟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发表了讲话, 刘志峰会长指出, 住宅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的成立对推动住宅产业的科技进步具有切实意义。对联盟的发展, 刘志峰会长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住宅技术推广与技术创新、加强联盟体制创新、抓好技术创新示范项目,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三大建议。他表示相信联盟成立后, 会紧紧抓住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具体行动加快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 联盟成员将充分协调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关系, 打造完整的技术产业链。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集团) 修龙院长担任联盟首届理事长。他在会上表示, “凝聚产业力量、创新住宅科技”即住宅科技联盟的宗旨。住宅科技产业战略试点联盟是目前科技部批复的99个试点联盟中唯一一个建筑领域的试点单位, 住宅科技战略联盟的成立, 是我国对住宅科技产业的和科研队伍的一次全面检阅, 也是对联盟成员单位的一次总动员, 住宅科技战略联盟必将在我国住宅科技的研发、生产、储备中发挥关键作用。

创新产业扶贫机制 篇2

在扶贫开发中,我区各地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以特色农业、资源型工业、民族和边关旅游、劳务经济等为主的产业扶贫,并根据自身自然条件、要素禀赋、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市场变化特点,积极探索创建多种产业扶贫新模式,在提高扶贫开发质量和效益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必须进一步发挥产业扶贫的重要作用。

从我区实际看,目前制约产业扶贫的问题主要有:产业扶持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后续资金不到位,影响产业培育和持续发展;龙头企业培育扶持不够,数量少、规模小、示范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基地建设推进不平衡,一些贫困地区始终未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基地,规模效益不显现;产业项目与市场不衔接,市场竞争力弱;产业扶贫创新机制不完善,等等。要把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作为完成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目标任务的重要举措,在发展产业扶贫中促创新,在创新中谋产业扶贫大发展。为此,应努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加快扶贫产业发展,夯实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基础

精心编制我区产业扶贫规划,确立具有我区优势和特色的产业发展类别、扶持项目,发挥产业扶贫的最大效应。特色农业和特色旅游业是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主要来源,要下大力气壮大我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万元增收工程”,集中力量在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等培育一批千百亿元产业,打造“万元片区”“万元村屯”“万元示范农户”,示范带动周边贫困农户发展。加强旅游开发规划引导,对贫困地区山水风光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带动旅游相关的餐饮、旅馆、电信、交通等传统服务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拓宽旅游扶贫的发展空间,增加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

抓好产业项目开发,培育贫困群众增收的新增长点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发展一个好的入户产业项目,是帮助农户实现快速增收、稳定增收、持续增收的有效措施。要以市场为导向选好产业项目,努力做到户户有产业、村村有项目。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方面,大力发展粮食、蔗糖、水果、桑蚕、蔬菜、茶叶、中药材、生猪、家禽、渔业、肉牛、肉羊、肉兔等重点产业,促进产业标准化建设;在发展非农产业方面,大力发展缫丝、制药、剑麻、木片加工等农林产品加工项目,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专题旅游项目,以及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民族传统美食、农副土特产品开发项目。通过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扶贫产业模式,把有特色、有优势、有市场的产业开发项目发展起来,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立足本地实际,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模式的实现路径 围绕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主体、企业带动的扶贫产业模式,着力在提高生产者与市场的关联度上做文章,从战略制定、要素提升、健全机制等方面进行产业扶贫模式的创新。在战略上制定产业化扶贫的目标和规划,不断完善“政府+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公司+农户”等模式,促进产业化经营与扶贫开发有效对接,引导贫困农户进入产业链条。把科技扶贫和劳动力培训作为产业扶贫模式创新的突破口,持续支持贫困村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深入开展农村科技创新创业。深化农村改革,重点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金融改革,破解探索股份化扶贫模式的难题。开展金融扶贫工程,实行从种养加到销售、品牌推广全产业链的融资支持。推进产业扶贫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基地和产业项目示范、入股分红和股份合作经营等产业扶贫发展机制;建立扶贫资金统筹和监管、扶贫项目建设和效益评价、到户精准扶贫等扶贫管理机制;建立县乡主体责任、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社会扶贫参与等扶贫协调机制。

从“四个着眼于”切入,为产业扶贫创造良好条件

文化创意的产业化与产业创新 篇3

[文化产业研究]

编者按:2008年11月8日,由同济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主办,同济大学文化产业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承办的“2008文化·创意产业(上海)高峰论坛暨全国高校第四届文化管理类学科建设联席会议”在同济大学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在开幕式上发表演讲,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荣华,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分别致辞。会议特别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和业界的著名专家到会演讲,来自50多所高校的代表和其它各界人士共150奈位代表与套。在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相关产业提出全新的要求。同济大学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把文化创意学科群的建设列入重要发展战略,通过传统优势学科和新*学科交又融合,打造文化和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高地。在大会演讲和讨论中,与会专家就我国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发展中的理论研究、实践经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可谓高潮迭起,新意不断,成为一次真正的“创意大餐”。本刊特选载六位专家的演讲稿,以飨读者。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解放文化生产力,实际上发展创意产业,就是一个解放文化生产力的过程,在全球经济进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创意产业蓬勃兴起。据联合国统计,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7%,并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长(James Purnell,2005),大大高于全球GDP7%的增长速度。我国各大城市创意产业风起潮涌,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新增长点,也是城市建设中企业创新的一个突出的亮点。我们一直说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是现代经济的双引擎,也是建设企业创新的主要手段。前者我们把它称为硬实力,后者称为软实力,而真正能够发挥巨大能量的是文化因素和科技含量有机融合的创意产业。由于科技创新的研发周期较长,投入较大,因而风险也较大,所以,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创意产业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联合国贸易发展组织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跨越式“蛙跳”(leap-frog),创意产业是具有优势的产业部门。

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讲,可能在文化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只要把特色挖掘出来,和已经成熟的科技相结合,就能够形成发展优势。

一、创意产业的价值创造

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模式和一般的产业是不同的,它的整个逻辑思维是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考虑的,它的思维方式就是创造价值、发现价值、挖掘价值,然后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就是按照这样一个思路来进行的。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产品的市场价值由功能价值(function value)和观念价值(conceptvalue)两个部分构成。功能价值是消费者为满足自己基本需要时愿意给商品物理属性支付的价格部分,它由科技创造而成,是商品的物质基础。观念价值是商品中包含的能与一些社会群体的精神追求或文化崇尚,产生“共鸣”的无形附加物。因文化创意渗透而生,是附加的文化观念。

把这两方面理论上进行分解,实际上它是结合在一起的,比如说我们讲LV的包,它的观念价值,实际上因为它具有特殊的故事在里面,同样的皮料。同样的皮包,但是打上这个品牌,它的价格就会很高,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包品牌的形成,有这样一个历史过程:路易十三看中了一个皮匠,把他请到皇宫,用最好的皮料为皇宫做,以后形成一个观念,LV包是皇家贵族使用的,具有贵族的气质,所以它的价值就很高。而从消费者来看,是创造了观念价值,通过新的创意去改善商品的观念价值,占领市场。传统产业是以产品为导向的,创意产业强调开发它的价值。

顾客是价值创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满足顾客的观念需求,促进产品价值增值,就是从使用价值到观念价值这条路径展开,我们发明一种产品,开始的时候以使用价值为主,到这个产品技术普及以后,我们要进行差异化经营,这个时候已经以观念价值为主。而经济发展以后,解决了温饱,人们就要追求精神享受,在这个时候,我们文化创意进入到商品的内涵里去,就越来越重要了。2005年,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钱·金教授和勒妮·莫博涅教授出版了《蓝海战略》一书,在全球畅销,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蓝海战略》的模式要求提供新的价值元素,开创新的市场空间,这本书在全球很风靡,它实际上讲如何来开创蓝海战略,我个人的看法,在这里创意产业起到一个非常大的作用,“蓝海战略”要求企业把视线从供方转向需方,从关注和比超竞争对手的所作所为转向为买方提供新的(现有产业未提供的)价值元素,并剔除和减少某些旧的价值元素,从而摆脱血腥竞争的市场——“红海”,开创一片新的市场空间——“蓝海”,以较低的成本为买方提供价值上的突破。

“蓝海战略”的基石是价值创新,并尽可能降低成本。显然,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为企业创新提供开启蓝海战略的钥匙,企业将从产品创新转向价值创新,从产品开发转向价值开发。因此,发展创意产业也就成为我们建设创新型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二、创意产业的价值挖掘

文化创意产业创造了产品的观念价值,但是观念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尤其是对某些特定的创意产品而言,观念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合一的,如收藏品、艺术品、音乐会等,其价值评价的主观性更强。创意产品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展示、推荐、宣传,它的价值才能被挖掘出来。在信息化的时代,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大量的信息泛滥,你精心策划的东西要想被大家发现,那么媒体的作用就非常重要。文化创意产业价值的实现,特别需要媒体的帮助。比如说哈里·波特,还没有上演的时候,媒体大量的宣传出现了。2005年风靡全国的“超级女声”项目就在媒体的推动下创造了赢利奇迹。经媒体反复推介后,“超女”的市场价值飙升。围绕这一富有创意的节目,湖南卫视和上海天娱传媒有限公司通过电视、图书出版、演唱会、商品代言、网络、手机短信等传播媒体,吸引了上亿观众。规模庞大的注意力被迅速转换为数目可观的商业价值。

上海有一家艺术公司,把一个画家的画不断反复推荐挖掘,这个老板和画家定合同,用50万定了40几张画,但是现在一张画的价值已经将近1000万了,这就是为什么他在APEC会议上展示,这次他在奥运会上,又把他的画做成刺绣,送给各国的政要,这样反复在开展宣传,当时APEC会议一结束的时候,就有人想买他的画,出30万美元,你想这个价值的发展有多大,所以这需要媒体来运作。为什么国际上人家的动漫形象品牌做得那么好,我们品牌老是做不起来,人家长期坚持在做,一方面不断有故事演绎,像米老鼠演绎了80多年的故事。另一方面媒体也在帮他们宣传。像歌星没有人宣传,他的歌值多少钱?现在我们对动漫的宣传就比较少,我们说你宣传动漫形象也有好处,一个动漫形象为你赚

钱能赚80年,但是一个歌星只能赚10年,而且歌星还要分利润,米老鼠不分利润。

三、“一项创意,多重使用”

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可以与多种产业相融合,提高它们的观念价值。所以,一项文化创意不仅可以直接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获取价值;它还可作为要素投入到其他产业里,向消费者提供新的价值元素,既提高了这些产业的附加值,也有利于实现文化创意价值的最大化。

比如说音乐,音乐本来就是靠演唱会,但是现在科技发达,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广为传播,还可以录入到芯片里,这个芯片里一旦录入音乐以后,又可以进入玩具、文具、纪念品、饮料等行业。我们看到现在的洋娃娃可以唱歌,芭比娃娃会唱歌,为什么,里面有个芯片。莫扎特小提琴的纪念品在销售,你买了一按按纽就可以演奏,演奏出来就是小提琴协奏曲。在台湾有一个酒瓶,一打开就可以唱歌,增加饮酒的气氛。音乐的价值就会越来越大,所以过去的音乐家都很穷,贝多芬也很穷。现在就不一样的,现在音乐家就能够赚钱,因为我们技术发达了。

有一个案例就是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它不光通过各种各样刚刚我们前面讲的这些东西来赚钱,而且它还把老鼠爱大米做成了一个品牌,然后通过这个品牌发展出同名小说、电影、电视剧,还有手机游戏等等,所以这样帮它运作的飞乐公司和作者在一个产品当中赚了一个亿,所以创意、技术、产品、市场有机结合,才能使音乐的价值达到最大化。韩国在发展创意产业中就提出了“一项创意,多重使用”(One source,multi-use)的口号,另一个口号叫做资源有限,创意无限,这是从资源角度考虑;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韩国创意产业迅速发展,并为韩国经济在东南亚金融风暴后的重新崛起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我们也感受到韩流的袭击,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新世纪之初,韩流很厉害,所以大家每天看《大长今》,看《野蛮女友》,都是韩流过来的。

四、文化创意的产业化模式

除了讲它的整个逻辑思维以外,产业化的模式也值得我们注意。这个模式有它的特殊性,因为我们不能把文化创意产业局限在文化领域,产业化价值最大化的路径是把创意、技术、产品、市场结合起来,开拓发展的空间。而另外一方面,它又形成以文化创意作为核心,因为它主导着价值链的分配,然后再把这个价值延伸出去,而技术是手段,支持了文化创意的传播发展,还有价值的传递,而产品是载体,是文化意义的承载者,市场是一个交换的平台,实现价值的场所。从产业化的角度看,不仅要建立起四者结合的产品,关键在于形成一个价值的实现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四个方面的产业,我们把它称为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每一个产业都有一批企业围绕着转。所以这样才能够真正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不仅让人们充分享受价值创新的成果,也实现文化创意产业最大化,我们画成圈,当中是核心产业,主导着价值的创造和价值链的分配,还有支持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像支持产业,因为你要有金融的支持、科技的支持、媒体的支持,那么你要挖掘它的价值,没有这些产业不行。配套产业是创造一种氛围,帮助它吸引人才,推销产品。餐饮、娱乐、酒吧作为创意产业的配套产业。最后还有衍生产业,进入到各行各业去。这样,一个核心的创意产品不断扩散,一波一波越来越大,真正带动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

核心产业是不断生产创意成果的企业,支持产业是直接支持创意产品的制作、发展和传播的企业群。,配套产业是为整个创意产业的发展,包括人才的吸引和成长、产品的推介和推销,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最后是衍生产业,以核心产业的成果作为要素投入到其他产业,这往往是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

上海的时空之旅,它的价值创新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的杂技,把现代的音乐、舞蹈、多媒体音像元素注入到杂技中去,过去杂技是没有主题的,现在他打出一个主题,叫“秀一个上海给世界看”。它的核心是文广集团、文化传媒公司等等,他们不断编排节目,最近也在编排节目。支持产业要有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有金融产业的支持,因为这个项目的融资是3000万,没有金融的支持不行,还有媒体的宣传和推广,还有旅游公司的积极配合,来上海旅游白天有地方看,晚上去看这个节目,所以,超过了9000万元的票房收入和200万元的衍生收入。但是由于条件限制,配套产业做得还不是很充分,在泰国配套的还有娱乐,然后那些衍生产品不是单单靠卖,是靠你去游戏,赢了,所以那个长绒毛玩具,你作为纪念品,游客买一个就好了,但是带小孩玩,赢了10个也带回去,变一种方式把这个产品推销出去,我们因为马戏团这个地方位置太小,没有办法开展这个项目。

五、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进产业创新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推进产业创新,城市发展的基础是产业和市场的发展,因此创新型城市建没,基础是离不开创意产业的创新,企业的创新。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所以能够和所有产业融合,能够有力推进各行各业的创新。2008年4月伦敦发表了创意产业促进其他领域的经济创新的调研报告,强调了发展创意产业对产业创新的作用。不仅仅是本身这个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推进了整个产业创新的过程。软要素构成无边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化积累和人力资本,文化创意产业是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效益递增的,像我们刚刚所谈到的你那个米老鼠不断在用它,但是用得越多,它的效益越好,你花的成本越小,这跟我们机器设备不一样,机器设备用了要折旧,但是米老鼠不会折旧,你故事编得越多,衍生价值越大。

文化创意是由消费直接驱动的,它的产业资源、产业要素、资源运营围绕不断变化的需求进行动态组合,一方面促进了产业的不断创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国际经验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创意产业的发展支持并推进了各个经济领域的创新,各行各业都应该关注创意产业的发展,不是说我不搞创意产业,跟这个没关系,其实还是有关系的,一方面你可以利用创意产业的成果,来创新企业的经营,开启新的蓝海战略、品牌战略和营销战略。从微观来看,传统产业通过创意的融入,附加一定的文化内涵,塑造品牌,提升竞争力。上海挖掘石库门文化,上海的黄酒竞争不过绍兴的黄酒,现在把石库门挖出来,把这个瓶子吸收了海外那种瓶子的特色,扁瓶子,把上海黄酒改成石库门黄酒,一下子销量大增,创造了这样一个品牌。石库门文化不仅可以做黄酒,还可以做其他的,开了石库门饭店,新天地也是石库门文化的演绎,很多的产业利用这样一种东西,就可以有新的价值产生,在产品创新当中融入文化创意。怎么融说,我们主要讲三方面:色彩、结构、造型。色彩调节人们的心情,结构满足人体的舒适,独特的造型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在营销当中融入文化创意,可以引起人们对文化的认同,产生共鸣,或者产生一种好奇心,有助于扩大市场。

综上所述,在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必然的战略选择,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然有助于推动各行各业的创新。这也是“十七大”提出的解放生产力的要求,传统产业可以用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模式,融入文化创意来改造自身的发展,实现产业的创新。如旅游,我们可以发展创意旅游,实际上创意旅游、创意农业都是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来整合相关的资源,创新相关产品和服务,锻造产业链和构建起完善的价值实现系统,实现了传统产业的创新。

总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就是要努力实现文化创意的产业化,构建以价值创新为核心,把文化创意、技术、产品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的完善的价值系统:把创意变成生意,让智慧带来实惠!

产业创新 篇4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共性技术,组织模式,产学研协同

共性技术通用的英文称谓为“Generic Technology”, 但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共性技术定义。国外学者[1,2]较早地开展共性技术的研究, 我国有关共性技术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于科技政策和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李纪珍[3]认为, 共性技术在产业发展中就是指产业共性技术, 也即对于产业发展具有一定基础性、能够被产业内外普遍应用并可由其生发出更高级的专有技术的一类技术。因此, 共性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这两个概念在研究上一般不作区分。产业共性技术介于基础性研究与市场化产品开发之间, 在知识转变为生产力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源头和保障[4,5]。对于一个产业乃至一个国家来讲,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中间环节的缺失和薄弱最终将导致核心竞争力的不足。

相对于企业专有技术, 产业共性技术属于竞争前技术, 其研究过程涉及领域宽、交叉学科多、工业基础强、覆盖面广、与产业结合紧密, 单凭企业或单凭大学、科研机构一般难以完成产业共性技术 (尤其是重大关键共性技术) 的研发任务[6], 而产学研之间的协同创新在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之下可以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和共同发展, 从而达到分散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风险、缩短研发周期和提高攻克产业共性技术能力的目的。因此, 产学研协同创新被认为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7]。近年来, 随着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逐步深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逐步在我国发展起来。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总结证明, 作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一种有效创新组织模式[7],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实施对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深化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对该创新组织模式进行探索和分析, 对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 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基本内涵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 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 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 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 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战略联盟是具有明确战略意图和目标的联盟,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技术创新为目标的战略联盟, 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则属于更高层次, 指为了实现产业层次的共性技术研发和扩散而组成的战略联盟[8], 承载着产业发展的目标, 通过调动和整合产业内部资源合作研发取得产业共性技术, 并在联盟和全行业中扩散, 最终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由于技术进步加快和全球竞争加剧,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日本兴起, 随后欧洲和美国跟进。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 产业联盟开始在全球蓬勃发展。在我国,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一个新生事物, 是具有产业特征的合作研发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模式, 具有特定的特征和使命[9]。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形式集聚各种创新要素于企业, 既是基于我国国情的现实考虑, 也是顺应世界产业技术创新趋势、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的必然选择。李国杰院士认为, 我国创新体系中间环节 (即产业共性技术) 出现缺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等主要是针对基础研究投入, 风险资本和企业投入则主要是针对产品开发, 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和技术转移成为我国技术创新链上最薄弱的环节。研究表明, 技术创新链可以微观表现为技术链和产业链, 但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10],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是搭接二者之间的桥梁, 是自主创新的核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创建, 首先就是要接上断开的产业链, 促进产业技术需求与技术创新主体紧密结合。二是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 促进集成创新, 实现我国由低端技术向核心高端技术的演进, 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形式, 将各种技术研发主体融于一体, 集聚各种创新要素于企业, 有效解决产学研合作松散问题。联盟的实质是深化产学研合作的机制创新[11]。

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系统是指一个产业内以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个体 (个人或其他团队) 为创新主体, 由地方政府、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提供辅助支撑服务, 为创造、储备、转让和使用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和创新产品而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 如图1所示。

实行协同发展战略, 对创新系统进行有效整合, 是促进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12]。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系统中处于重要地位, 通过联盟的构建和实施, 区域创新系统内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从而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和扩散。联盟的构建, 要以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 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 以企业为主体, 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 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 实现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 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实践层面, 联盟各构建契约单位基于互补性和差异性, 从组织和制度两大要素进行整合。企业在联盟体系中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强, 掌握着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在创新联盟中发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综合优势, 推动联盟运行;金融机构是创新联盟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提供金融借贷服务, 引导企业和高校的闲散资金向政产学研用合作体系集聚;用户在创新联盟中能够直接反馈市场需求并预判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所能产生的利润和收益。产业共性技术的复杂性和准公共品性质、联盟合作创新的困境, 决定了政府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必要性[13]。政府对联盟的支持基于共性技术研发与扩散的目标,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多种类型, 政府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联盟提供不同的支持, 政府的支持重点在于提供良好的外部协调机制。而推动联盟构建要坚持的首要基本原则是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则。要立足于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 通过平等协商, 建立有法律效力的联盟契约, 对联盟成员形成有效的行为约束和利益保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理论框架, 如图2所示。

3 现阶段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特征及需要关注的关键因素

3.1 政府主导作用明显, 联盟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从近几年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路径可以清晰地看到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国家层面, 主要体现在对联盟的引导、支持和完善联盟的布局。2006年12月, 科技部会同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开展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 并把它作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2007年6月, 首批四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一代煤 (能源) 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煤炭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签约暨试点正式启动;2008年12月, 科技部等六部委正式推出“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 (国科发政[2008]770号) ;2009年7月, 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制定推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 (国科发政[2009]269号) ,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被作为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三大载体之一, 成为着力推进的重点;2009年12月, 科技部等六部委发布《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 (试行) 》 (国科发政[2009]648号) ;2010年1月, 科技部办公厅第3号文件《关于选择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试点工作的通知》下发, 标志着国家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实施环节。

总体来看, 目前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仍有许多问题存在。比如一部分联盟并未建立起完整的联盟组织架构和治理方式, 一些联盟虽然按照章程和契约成立, 但联盟的合作模式仅局限于项目研发, 并没有发挥出联盟的整合效应。同时, 联盟仅是依靠契约关系进行约束, 加之我国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和公众诚信意识的形成尚需一定时间, 而且至今没有针对产学研结合的专门法规, 如财政拨款主体、知识产权归属、合作利益纠纷等均无法可依, 制约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 使得联盟成员之间的共同利益关系难以长久持续维持。所以目前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更需要建立一套包含信用机制、责任机制、利益机制在内的有效的合作机制, 以解决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和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

3.2 正确处理好政府支持与市场调节的关系是联盟持续发展的关键

基于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发展状况, 从产业层面落实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要求, 提升产学研协同的组织化和制度化程度, 有效解决我国产业集中度分散、技术领域原始创新匮乏、共性技术供给不足、核心竞争力受限的突出问题, 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 并能够引领产业技术创新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必然选择。从前述对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分析可以看出, 现阶段联盟的发展具有典型的政府主导性, 也是国情的现实选择。但政府的作用不是万能的, 其主要职能发挥应该在解决市场的缺失和体制的不足两方面。马名杰[14]认为, 根据国际经验, 共性技术政策强调的是一种以公共财政和遵守国际规则为原则, 以集中资源、突出共性、突破重点为特点的政策理念。加大对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 并不是简单地增加经费投入, 更重要的是采取有针对性、有效率和有利于共性技术扩散和应用的组织方式和政策。谢阳春[15]认为, 为了鼓励企业合作研发和提高政府资助效率, 政府应采取基于产业共性技术特征、产业整体竞争态势和骨干企业实力特征的柔性资助战略。所以, 在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共性技术研发中, 既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 也需要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随着体制的完善, 政府逐步淡化和退出主体地位, 转向政策制定和环境建设、资金扶持、公共服务等辅助性职能作用。

与此同时, 从长远看产业联盟最终还是要走向产业界, 在联盟发展组织模式的选择当中, 要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Dayasindhu等[16]认为, 共性技术具有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潜力, 共性技术市场化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重要。产业共性技术具备准公共产品性质, 属竞争前技术, 但产业共性技术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还是产业, 是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 共性技术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最后面向的仍是市场。虽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要求多元化的主体承担, 但企业是最终创新的主体, 所以必须树立企业在共性技术研发中的核心地位,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引导研究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作用。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共性技术研发模式,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研发过程中的产学研协同和合作, 不能搞“拉郎配”, 而应是一种有机的结合、利益的扭合、市场的融合, 这种深层次的紧密契合是合作研发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也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4 结语

开拓创新,积极发展茶叶产业 篇5

进入新世纪,传统的茶叶产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我县的茶叶产业如何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茶叶产业的现状和地位

我县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之一,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1万亩,2001年全县茶叶总产量7853吨,比上年的7440吨增长5.6%,总产值1.42亿元,比上年的1.32亿元增长7.9%。近年来我县加强了良种茶的改造和名优茶的生产,名优茶生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1年全县名优茶产量2485吨,比上年1945吨增长27.7%,产值1.19亿元。会稽龙井品牌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会稽龙井茶去年来先后获得第二届中国国际名茶评比金奖、“会稽杯”浙江省精品名茶展示会金奖、2001中国国际名优茶展览会推荐产品、浙江省第十四届名茶评比一类名茶、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和浙江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产品。会稽龙井茶在茶叶界影响力迅速扩大,在日趋激烈的名茶品牌竞争中脱颖而出。特别是出口蒸青茶生产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1年产量已达1340吨,产值达到545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以上。绍兴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自营出口蒸青茶3000吨,创汇1100万美元,利润1500万元,出口量占中国出口日本蒸青茶总量的四分

之一。全县建有稽东、王坛、富盛等名优茶产地市场4个,极大地方便茶叶的集散销售,有效地缓解了名优茶的卖难问题。全县精制茶厂顺利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并实现了资产重组和优胜劣汰,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全县有19家精制茶厂,收购加工出口珠茶1.46万吨,销售近2亿元。

绍兴县茶叶产业属传统产业,虽然占全县经济比重较小,但意义重大。首先,茶叶产业是我县山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山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特别是稽东镇和王坛镇,茶叶收入已分别占农业收入59%和28%。稽东镇还被命名为浙江省茶叶之乡。全县已有23个村被评为茶叶专业村,即三分之一劳动力从事茶叶产业、三分之一的农民收入来自于茶叶产业,三分之一农业收入来自于茶叶产业。从广大山区农民经济收入构成看茶、竹、果、花四足鼎立的基本格局近期内无法改变,茶叶产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将是我县山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其次,从绍兴县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看极具现实意义。县委顾书记在全县山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山区的发展,绍兴县经济是不全面的发展;没有山区人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富裕;没有山区的现代化,就没有绍兴县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全国一流强县,如果山区经济不能尽快强盛起来,那么我们绍兴县就算不上真正的强县。

二、茶业发展机遇和挑战

进入新世纪,我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国,茶叶产业发

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未雨绸缪。当前茶叶产业主要呈现三大发展趋势:

一是名优茶的发展将占主导地位。传统大宗茶,如珠茶、炒青茶、工夫红茶等,国内外市场在逐步萎缩,企业整体效益连续滑坡,并且在近其内难有起色;另一方面,名优茶生产,如会稽龙井、蒸青茶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增长点,每年产量增长均在10%以上,产值已大大超过大宗茶。

二是无公害茶、有机茶将成为时尚。茶叶已被列入新世纪十大健康食品之一,人们对卫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欧盟对茶叶进口制定了更高的卫生标准,在我县加入WTO后,筑起了更高的绿色壁垒。无公害茶、有机茶已成为当今茶叶消费的新时尚。

三是茶叶市场竞争国际化。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茶叶可出去,同时国外的茶叶也可打进来,茶叶市场竞争是短兵相接、全场紧迫式的国际竞争,并将集中体现在品牌竞争、质量竞争、价格竞争等。

根据当今茶叶产业发展的总趋势,我县茶叶产业的发展既有机遇,更有挑战。

首先,我县的名优茶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无论是名优茶的产量,还是质量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我县的良种茶改造步子还不够快,我县的茶叶良种化率,还不到全省的平均水平,离省政府提出的茶叶良种化率要达到50%的要求,差距很大。

其次,我县的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已经起步,并在全省居领先水平。全县已建有无公害茶叶基地7.2万亩,有机茶基地3534

亩。全县茶叶标准生产开始启动,制订并实施了会稽龙井系列地方标准,会稽龙井茶已被列入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但要全面实现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还任重道远。

第三,我县的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县鸿华茶厂已先后获得了茶叶自营进出口权,为我县茶叶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县的会稽龙井茶也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但我县名优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够高,基本上是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为主,特别是会稽龙井茶生产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龙头,技术标准不够统一,产品质量不够稳定,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

三、茶叶产业发展对策

面对新世纪茶叶产业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需要我们扬长避短、与时俱进,从战略的高度来研究茶叶产业的发展,做到坚定、清醒、有作为。

一是确定茶叶产业发展战略。根据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实际,不失时机地实施两大战略。

第一,实施外向战略。以御茶村茶业有限公司和鸿华茶厂为龙头,打造“三五(产值5000万元、基地5000亩、农户5000户)”牌外向型茶叶产业龙头。御茶村在近三年内,茶叶基地面积要达到2万亩,产值达到1亿元,连接农户2万户。鸿华茶厂,近三年内,实现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建立茶叶基地5000亩,连接农户5000户,争取成为我县大宗珠茶出口的主渠道。

第二,实施品牌战略。按照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会稽龙井

品牌建设总要求,持之以恒地抓好品牌建设,进一步打响会稽龙井品牌,以品牌来带动产业。加快会稽龙井合作社建设,努力使合作社成为会稽龙井产销龙头。以实施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为契机,严格产品生产标准,依法规范龙井茶生产销售秩序。进一步加大对会稽龙井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强市场开拓,提高市场覆盖率,提高市竞争力。

二是打实茶叶产业发展基础。当务之急,要切实加强全县良种茶的改造工作,不断提高全县良种化率。每年县财政安排良种茶改造面积不少于3000亩,各级政府都要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茶农良种茶改造的积极性,尽快使我县的茶叶良种化率达到全省的平均水平。

产业创新 篇6

关键词 产业创新平台 产业集群 广西糖业

一、广西糖业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

(一)广西糖业产业创新平台的战略模型

自从国家启动科技平台建设以来,广西结合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提出建设广西创新平台体系,要求建设包括糖业在内的12个重点领域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广西糖业创新平台是指在广西产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通过产学研大联合,集成全省的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建成推进广西糖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平台。

本文设计的广西糖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战略模型如下图所示。

(二)广西糖业创新平台的框架结构

1.广西糖业创新平台的主体结构

广西糖业创新平台的构成需要集成政府的管理、研究与信息网络资源、企业技术开发资源、高等院校的理论与技术研究资源等等。并且要与其他创新平台建立起互动的运行模式。因而,广西糖业创新平台的主体结构主要由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和相关的社会创新平台共同组成。

2.广西糖业创新平台的资源支撑体系结构

广西糖业的创新平台包括研究与开发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研究与开发平台是创新平台的核心,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创新和研发。它需要大型科技设施与基地、社会科技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等资源的支撑。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则包括成果转化基地和科技企业培育两个方面。

二、广西糖业产业集聚

广西的糖业集聚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在广西这一大的区域内,众多糖业集团呈均匀分布,即大企业集聚;另一层次是围绕主要糖业集团的集聚,即轴辐式的产业集聚。

(一)大企业产业集群

广西糖业经过近长时间的资本结构调整与优化,使原来广西区内分散独立的制糖企业联合重组,形成了包括洋浦南华、来宾东糖、南糖、凤糖、贵糖等14家核心的大型制糖集团。上述核心企业拥有糖厂66家,占全区的68.75% 日处理甘蔗能力29.96万吨,占全区84.39%。各个大型企业内部基本形成了产业集聚。

(二)“轴辐式”产业集群

从实践中看,在广西的大型糖业集团围绕副产物都投资进入多种产业,形成以制糖为主体集酒精生产、糖蜜利用等的一体化综合性企业,从而在每个糖业集团控制的糖厂范围内形成“轴辐式”产业集聚。

三、广西糖业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和产业集群对糖业的影响

糖业的创新平台的建设及其催生的糖业产业集群,将对增强广西糖业的竞争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增加甘蔗品种、提高质量

创新平台的建设可以增加广西甘蔗的品种,提高甘蔗的质量。广西的甘蔗品种70%以上是台糖系列,经多年种植,单产和蔗糖分下降,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也较差,而优质、高产、高糖的甘蔗品种则相对缺乏。创新平台的建设,引进优良品种,研发高糖、高产的甘蔗品种,

引进先进国家的高质量的甘蔗新品种。这些将会使广西现有甘蔗品种缺乏,质量偏低的情况得以改善。

(二)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创新平台的建设和产业集群将改变蔗糖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较低,产业链短的现状。产业集群可以“拉长产业链,拉宽产业带”,利用创新平台提供的环境、资源,实现制糖产业与关联产业的互动、效益互补的格局。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做到分散生产原糖,集中精炼;分散生产废蜜糖,集中制酒精;分散造纸,集中制浆;分散利用,集中治污。从而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三)增强国际竞争力

创新平台的建立以及其推动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将极大的增强广西糖业的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广西糖厂的主要产品是一级白砂糖(占总量的90%左右),高品质、高档次食糖很少,原糖产量也很低,产品规格与国际糖消费、贸易脱节,难以参与国际竞争。而产业集群能很好的降低生产成本。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同时,由于榨糖的副产物比较丰富,也可以同时实现酒精等产品的生产,实现范围经济。并且产业集聚还能获得知识和技术的支持,增强广西糖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语

我国在2003 年全面启动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随后我国部分省市的科技创新平台也开始运行,并不断地在探索创新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模式。但由于行业技术创新平台还处于建设期,对行业技术创新平台的研究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在资源整合、协作服务、管理考核等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本文从产业创新平台与产业集群的关系入手,提出了广西糖业的创新平台的构建框架,讨论了创新平台所催生出来的糖业产业集群的形态,最后探讨了广西糖业创新平台与产业集群对糖业未来发展的作用及影响。产业创新平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海涛.产业集聚与广西糖业竞争力.甘蔗糖业.2005(6):44-47.

[2]李聪.浅谈行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及评价.市场经纬.2007(22):35-38.

[3]覃泽林,梁戈夫.广西甘蔗糖业产业创新平台组织体系构建研究.广西农业科学.2010(9):1014-1017.

[4]孙智军.产业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9):37-68.

基于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创新研究 篇7

技术创新是保持产业集群经济优势的持续性动力, 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并最终成为创新的中心。由产业链构成的产业集群创新不同于创新集群, 集群创新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内, 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交互作用的企业和关联机构, 构成的创新协作体, 它具有异质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某一区域。

集群创新具有的优势:从产业上, 通过产业链企业间的交互过程不断推进产业的提升, 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又能保持集群长期竞争优势;从经济学上, 以产业链为导向协同创新, 使集群内企业的研发成本降低;从战略上, 集群创新更能从价值链整体上创建竞争优势, 同时使成本、技术、集聚能得到合理运用和优势互补;从竞争优势上, 集群创新体通过规范产品质量标准等手段, 谋取与其它集群外企业的差异性。

2 集群创新的特点

(1) 集聚性。以产业链为纽带, 具有互补竞争优势的主体, 在产品链与价值链的作用下被相互连接、整合成为系统。集群创新的构成主体共同参与到改进共性技术的活动中, 研发目标同一与创新资源投入集中, 使得知识溢出随之也呈现集中。

(2) 共生性[1]。共生经济是指经济组织之间以同类资源共享或异类资源互补为目的而结成的共生体。现代创新理论认为, 企业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创新, 创新是一个交互过程。集群内的企业或机构由于创新空间的扩大、创新风险的降低与分散、创新周期的缩短等原因, 形成集群内的创新共生体。

(3) 互补性。随着创新中复杂性、成本以及风险的不断增加, 提高企业间的合作, 以减少可能的创新风险, 激励企业间的伙伴使用互补性的知识和技能。

(4) 协同性。既专业化分工又相互协作是集群创新的一种主要创新方式。在集群创新模式下, 企业更注重与其它企业的互动关系, 共享知识、资源和信息, 共同学习成为创新的动力。因此, 协作在这种模式下就变得十分重要, 而正是集群创新的本质特征。产业集群内协同的互动机制会促进技术、信息、人才的交流, 缓解各竞争主体的矛盾, 为垂直或水平型公司创造合作与信任的空间, 从而推动集群创新的深化。

(5) 开放性。产业集群是一个开放系统, 产业集群的创新是一个向集群内外开放、主体间互动、整体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集群创新网络与集群外的其他组织有着密切的开放性联系, 集群内的合作创新网络更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组织关系[2]开放性说的也是产业集群内部整合与外部链合特征。

3 产业集群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比较薄弱, 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一些有相当发展规模的企业, 对研究开发还不够重视, 缺少真正的自主创新。产品同质化和质次价低, 加大了集群创新网络的风险, 进而逐步丧失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所需的能力, 导致集群衰败的潜在风险不断积累, 集群的竞争力不断下降。

3.2 集群创新主体缺乏协调合作的精神[3]

技术创新一般投入大、风险高、难度大, 单靠一家企业很难完成, 不少高技术企业尚未充分认识到集群创新网络同自身发展的内在联系, 不愿意合作, 即使有合作的意向, 在利益分配上也很难达成一致, 致使合作难以完成。

3.3 中介机构发展滞后

中介机构发育不全, 难以满足高技术企业对技术创新、引进外部科技成果与科技人才以及科技管理咨询等服务的需求, 严重制约了集群创新网络的技术创新。造成企业在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制度信息等方面反应缓慢。

3.4 创新环境不完善, 政府服务不到位

在高技术企业集群聚合产生后, 政府导向作用发挥的好坏会直接影响集群创新能力的发展。政府服务还存在与企业沟通不足、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融资渠道不畅、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等问题, 这些因素导致集群创新网络内的基础设施、文化基础和制度环境都不够完善。

4 提高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对策

4.1 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创新引领作用

龙头企业作为产业聚集区创新资源组织的核心载体, 是新兴产业培育的关键, 是科技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是自主创新示范区成功的主要标志[4]。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创新合作网络在产业链内企业之间容易扩散, 龙头企业的技术、标准能带动与其处于同一集群内的其他中小企业的发展, 通过产业链的引领带动, 打通整个产业配套功能, 带动园区内产业的升级和企业创新, 提高产业集群创新能力。

产业集群的升级关键在于集群内的创新氛围, 以龙头企业及其周围的网络为主的市场结构更有利于产业集群创新氛围的形成, 从而带动传动的产业集群从低成本型向创新型升级。龙头企业有利于产业集群内知识的创造, 增强集群的核心竞争能力。在一个拥有龙头企业的产业集群里, 龙头企业品牌和技术优势, 使得企业进行创新能够获得相应的收益, 并且在短期内难以被人模仿, 因而龙头企业具有更强的知识创造意愿。科技创新能力方面, 龙头企业由于其资金、技术积累、管理机制、人才等方面的优势, 在重大创新方面明显优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在制造企业中大企业无论在重大创新还是在渐进创新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拥有龙头企业的产业集群更利于知识扩散, 提升集群的整体经营水平。通过集群“技术引进代理人”来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培育集群整体的技术吸收能力和创新扩散能力[5]。

积极营造龙头企业成长的产业生态环境。通过构建政策支持体系、提高服务效率、搭建多渠道的融资平台, 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科技投入、实施品牌战略及人才战略、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等方式培育大型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 关键还是取决于企业本身对发展战略科学的制定及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否则“大”企业也只能是大而不强, 无法发挥其集群创新的“龙头”作用。

4.2 发挥产业聚集优势, 培植新兴创新集群

产业集群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 产业集群建设减少同区域内产业重复建设等问题, 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和区间经济效益, 形成区域特色经济, 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健康发展。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群是产业集群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新兴经济形成发展的希望。

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优势园区聚集, 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引导和支持特色产业集群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之间的联合创新, 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制定产业集群的升级策略, 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坚持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通过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联盟, 形成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4.3 推动产业链整合, 形成创新倍增效应

产业集群的生命力就是持续创新。具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都是以科技创新系统为基础的, 世界上很多成功的产业集群都是借助于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而发展起来。产业集群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栖息地”, 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有利于区域创新资源的企业与机构聚集在一起, 有利于创新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彼此的经验和技术, 加快本企业的技术创新。集群内企业间的联系加强, 资源利用率也随之提高, 加速了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更新, 增加了创新的机会。产业集群的发展在园区内形成了一种聚集经济, 集群内企业之间可以共享资源。通过节约集群内企业间的交易成本获得低成本优势, 同时产业集群发挥其专业化优势和规模经济对生产要素吸引的效应, 产生特殊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扩散能力。

在区域产业布局和大项目建设中为产业链延伸预留充分的空间。强化对产业链整合和产业链缺失环节的项目引进, 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通过完善产业链, 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实力, 利用龙头企业技术领先优势, 发挥其创新带动力, 引领带动产业链的创新, 提升产业链条中配套企业的技术创新力, 配套企业的产品升级, 反过来又促进龙头企业的技术升级, 形成产业链集群创新, 产生创新累加倍增效应。

4.4 引导产业平台建设, 支撑科技创新

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是促进、支撑、服务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 强化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供给、改善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创新资源品质、降低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成本, 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竞争力和发展力不可或缺的保障条件。

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全方位整合产业链资源, 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网络服务能力, 使之成为企业赖以发展壮大的基石, 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保障, 成为社会基础能力。产业服务平台重点建设内容:1) 整合产业内科技文献资源、引进和建设产业科学数据。2) 通过网络技术, 提供科学仪器、设备和高端技术工具共享服务;3) 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化高端专利服务的新型科技服务系统, 对集群企业提供专利战略规划、专利价值评估、行业专利预警分析、企业专利技术路线图制定等服务。4) 整合专业服务机构, 提供产品测试认证与管理咨询服务。5) 联合专业咨询公司, 运用多视角体系对行业科技信息和科技数据进行系统深度研究, 为企业提供最新技术方案、市场趋势与行业竞争、重点企业运营情报、产业配套市场行情等行业深度资讯; (6) 与专业技术机构合作, 以免费的行业技术信息和产品方案发布, 结合灵活的技术方案移转、核心技术培训、产品设计外包等多层次技术移转模式进行产权交易。

4.5 促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源的形成

与产业聚集区技术创新活动密切相关的主体包括:集群里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创新中介组织。集群里大型装备企业是集群技术创新的核心, 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中介组织是聚集技术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各自发挥其作用。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促进聚集技术创新源的形成。

(1) 加强聚集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强化集群创新, 优化集群产业链结构, 加快完善集群内企业的创新体制;夯实创新和研发基础, 发挥集群优势, 坚持集群自主研发与创新, 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品牌。政府部门通过各类合作计划项目, 以及各种促进科技创新合作的政策措施, 来引导、组织集群内企业间的创新合作。

(2) 促进聚集产学研合作创新。依托高校智力优势、企业参与的新型产学研结合的实体。由大型骨干企业作为其投资主体, 实现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结合, 院所与行业领域骨干企业的结合, 共同构建的科技、教育、经济一体化的科研体系。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投入为主体,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以产业项目为纽带, 推进企业产业化进程。企业向院校和科研院所提出重大攻关课题, 投入研发经费, 院校和科研院所对企业需要解决的技术、经济和社会问题组织攻关,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产学研联盟的建设, 有利于保护地方优质资源、解决就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等诸多方面将产生积极作用。

(3) 加大创新基地建设, 以创新需求为导向, 建设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合作载体, 是进行联合科学技术研究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创新研发基地的建立, 促进人才资源共享, 提升创新能力, 取得重大成果, 使新的科研成果第一时间运用到生产中, 缩短了知识生产到应用的中间环节, 加速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4) 促进技术中介机构介入技术创新。首先, 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逐步转移给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 为中介组织活动和发挥作用创造空间。其次, 大力发展科技孵化、科技金融、技术交易、成果转化、创新驿站、专利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再者, 要培养技术创新的社会自组织力量, 使中介组织在促进合作创新过程中找到生长空间和土壤。

4.6 对集群创新采取有利的产业政策

强化支持技术创新的政府科技经费投入政策, 政府引导的科技投入一直是各个国家科技创新政策的核心。而我国对创新研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要加强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加强对技术创新的财政补贴, 完善技术创新的信贷和风险投资, 对特定技术和项目择优拨款, 加强国债专项资金支持等。其二, 完善支持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为激励企业科技创新, 世界各国都采取了积极的税收激励政策。其三, 建立国家级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启动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育工程, 造就一支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科学家队伍, 建设一批优秀创新型科技团队, 培养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骨干人才, 重点承担产业原创性技术、共性技术及战略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其四, 强化政府促进产业技术扩散的服务职能。

摘要:集群创新将是未来产业聚集区发展的主要方向,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在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从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培植新兴创新集群、推动产业链整合、引导产业平台建设、促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源等方面研究促进集群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链,集群创新,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平台

参考文献

[1]陈柳钦.产业集群创新问题探讨[J].重庆社会科学.2007 (2) :12-18

[2]姜凯耀.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条件及演化机制[M].复旦大学:2009年

[3]李涛.龙头企业培育的对策思考[N].湖北日报 (13) , 2011-06-22

[4]牟绍波.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机制研究:基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 20:99-103

产业创新 篇8

一、扬州水文化产业规划及其产业形态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 重要性

1、有利于主动策应运河“申遗”、上海世博会、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形成文化产业高地。

扬州是运河“申遗”牵头城市, 2014年中国大运河将正式申遗。运河“申遗”将大幅提高运河包括扬州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为扬州水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建设水文化产业也为运河“申遗”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扬州是上海向北翼溢出的腹地和“后花园”。上海世博会也是扬州的世博会。建设水文化产业正是吸引游客、引导消费、提升产业的绝好机会。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工程和重要节点在扬州境内, 加强水文化产业建设, 有利于整合水文化资源, 提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综合开发利用的水平和效益。

2、加快建设低碳城市的新型载体。

目前, 一些省、市已积极试点发展低碳经济。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要求, 到2020年, 长三角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建设水文化产业, 适应了扬州水文化资源优势的需要, 契合了文化扬州的城市特质, 诚为建设低碳城市新型载体, 有利于推动文化扬州的快速崛起。

(二) 必要性

以水文化产业提升扬州文化产业。运河扬州段和长江扬州段的航运、输水等功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 但凝结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素的文化产业还比较薄弱, 有必要加快建设水文化产业, 形成扬州的特色文化产业。

二、水文化产业规划及其产业形态创新主要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 主要有利条件

1、政策机遇。

从国家到地方的文化产业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导向, 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2009年7月, 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08年12月, 扬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文化建设工作会议, 印发了《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和《扬州市 (2009-2014) 文化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 文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2、水文化资源优势。

苏北运河404公里, 其中扬州段125公里, 古运河13.5公里。江苏长江岸线862公里, 其中扬州段81公里。扬州运河和长江交汇, 和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等紧密相连, 是整个运河沿线江河湖泊湿地资源最为丰富、人文生态景观最为多样、历史文化价值最为明显的地带。至今已近2500年历史的扬州是全国唯一与古运河同龄的城市。有180个遗产点被列入扬州段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 其中大运河水利工程遗产23处, 大运河相关物质文化遗存107处;大运河聚落遗产7处。扬州成为中国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区被文化部和旅游局授予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扬州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其他展示案例”设立中国扬州馆。

3、运河文化产业优势。

经过多年的保护和开发, 古运河已经成为扬州的徽号和品牌。运河文化旅游业渐成热点, 地方工艺业正加快发展, 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和文化产业园已粗具规模。

4、区位优势。

扬州水系沟通了运河、长江、淮河等重要水系, 连接了长三角、淮海、环渤海三大经济圈。规划建设的苏中机场、淮扬镇城际铁路等与扬州既有的重要交通设施, 奠定了扬州区域交通枢纽地位, 形成了“江海河相通, 水公铁联运”的区位优势。

5、承载水文化产业的潜力大。

扬州江河湖泊体量大, 具有水上交通、南水北调、灌溉排涝、旅游休闲等诸多复合功能, 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产业因素。通过挖掘、整合、移植、利用和提升, 完全可以做强水文化产业。

(二) 主要制约因素

1、水文化产业意识比较落后。

重城市文化产业, 轻水文化产业;重运河文化产业, 轻江湖 (长江、湖泊) 文化产业;重传统文化产业, 轻现代文化产业。

2、缺少水文化产业的规划。

运河沿线许多城市相继推出了运河文化产业规划或发展纲要。而扬州至今尚没有与水文化产业相关的规划。

3、水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结构分析看, 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古筝制造等传统文化产业占较大的比重, 媒体传播、影视制作、出版动漫等新兴产业发展明显不足。

三、扬州水文化产业的主要内涵、主要定位

1、主要内涵。扬州水文化产业即以扬州运河和长江扬州段 (包括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址等) 为主轴, 以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和瘦西湖为副中心, 以水文化为特征, 以旅游、美食、地方工艺等为基础, 以古城博览业和文化产业园为依托, 以图书报刊业、演出业、影视音像业、动漫业、创意产业等为载体的复合产业。

2、主要定位。水景观和水工建筑物以及河道岸线景观相结合、水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相结合、水文化和古城文化相结合、水文化和文化产业相结合;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相结合;具有扬州风格、扬州气派, 具有国内领先地位、国际重要影响的水文化产业。

四、扬州水文化产业规划。

“T”型模式, 即轴圈片组合模式。一轴 (长江扬州段和运河为主轴) 二节点 (运河和长江交汇点、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工程和长江交汇点) 三圈 (运河———邵伯湖、运河与高邮湖、运河与宝应湖) 三片 (古运河、古城和瘦西湖) 。其核心区在三片 (古运河、古城和瘦西湖) 。

分设功能区。一轴以长江扬州段和运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带为主轴, 形成以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文化产业, 重点建设大江大河自然风光带、文化艺术走廊、文化旅游业、美食业、地方工艺业等。二节点 (运河和长江交汇点、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工程和长江交汇点) 形成集中体现江河神韵的文化产业。重点建设江都全国水利著名风景区以及三江营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工程展示区、瓜洲“春江花月夜”主题公园区, 再现“春江花月夜”意境。利用瓜州古镇、瓜州闸、古渡等建筑, 挖掘其文化内涵, 体现古代水利和交通枢纽以及古渡新韵的特色。三圈 (运河———邵伯湖、运河与高邮湖、运河与宝应湖) 扩充运河体量, 发展河湖纵深, 形成河湖湿地生态文化产业。重点建设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高邮邮驿文化产业、邵伯休闲度假产业等。三片 (古运河、古城和瘦西湖) , 形成以古城为核心, 古运河和瘦西湖为两翼, 河湖城为一体的水文化产业发展格局。重点建设古城文化博览休闲业、瘦西湖旅游业、古运河文化艺术业和创意文化业。以申遗为目标, 坚持保护和开发并举, 将古运河、古城和瘦西湖建设成为个性鲜明又互为依托的综合文化产业, 充分体现运河发源地、中国文博城的特色。

这一规划方案是轴向生长模式、节点开发模式和横向延展模式的有机结合, 呈轴线开发、节点辐射状态。一是依托运河和长江形成运河文化产业南北轴向、长江文化产业东西轴向生长模式, 形成开发导向明确, 加强重点城市核心区的南北东西互动, 联袂发展。二是依托沿运河长江地区业已形成的交通运输网络, 加强节点城镇的组团开发, 形成特色城镇。三是依托江河湖泊资源, 拓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功能, 丰富运河长江资源的内涵, 扩充河流体量, 实现产业“共振”。

五、扬州水文化产业形态创新。

1、水城主导型。水城合一是扬州的最大特色。需要凝炼扬州主导文化产业发展方向。2008年扬州市推出的旅游口号:“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 给你宁静、还你活力!”显得笼统冗长, 缺少个性色彩。我们建议以“运河发源地中国文博城”加以标识, 以较为通俗的主题语言, 突出水韵扬州, 古色扬州, 叫响水城的品牌。扬州城区古运河段由于缺少区域功能规划, 大大降低了水城组团的品质和规模效应, 特别是古运河的原生态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远逊于被誉为“古运河文化绝版之地”的无锡清名桥段古运河。我们建议做适当调整: (1) 根据古运河沿岸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存、城市风貌确定运河功能区。 (1) 运河主题公园区。在古运河和京杭运河交汇处的内侧, 分别建设世界运河名城公园和中国大运河名城公园, 集中展示十三个国家四十余座运河名城精华, 使之成为世界运河的宝贵财富。运河名城公园和古运河、京杭大运河、茱萸湾公园、凤凰岛相连, 迭现扬州水城的特色, 并和京杭之心、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永久性会址相呼应, 成为现代运河主题公园。 (2) 运河源头区。以邗沟和大王庙为代表。 (3) 东关古渡风情区。以东关古渡和东关街为代表。 (4) 晚清名园展示区。以何园和个园为代表。 (5) 佛教活动区。以高旻寺和文峰塔为代表。 (6) 瓜洲历史街区。为了还原古运河历史风貌, 增强古运河的厚重感和沧桑感, 我们建议建设湾头的盐厅、黄金坝的邗江公所、香阜寺、北来寺、五台山炮台、砚池街、洼字街、缺口小街、钞观码头等, 将原扬州面粉厂、汉兴祥蛋厂、振扬电灯厂等开辟为创意文化产业区, 集中展示扬州解放前“两爿半厂”民族工业, 形成运河历史遗存+生活风情+民族工业文化的特色, 建设成集运河风光和历史遗产旅游、休闲度假、文博艺术欣赏体验于一体的古运河文化长廊。

2、运河影视演艺基地型。扬州文化积淀深厚, 是天然的影视演艺基地。现在缺少本山传媒集团式的团队, 缺少刘老根大舞台式的基地, 缺少能唱响扬州文化的精品力作。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影视演艺名人, 实行影视和演艺联姻的方式, 采用“扬州景点、扬州故事、扬州演出、扬州拍摄”, 使扬州成为国内一流的影视演艺城。以美食、沐浴为代表的“三把刀”文化, 以漆器、玉雕、剪纸等为基础的精湛技艺, 以扬剧、清曲、木偶等为内容的文艺表演等积极向沿古运河、沿瘦西湖集聚, 形成流动的文化风景线。

3、文化产业组合型。例如要“复活”再现盛世扬州盐商。针对盐商住宅不同类别, 分别开发观光型、会馆型、客栈型、休闲型、体验互动型、商贸餐饮型以及纪念馆、收藏馆等各类专业场馆, 开辟主题旅游纪念品场馆, 与扬州玉器、漆器、剪纸等传统工艺相结合, 连锁经营。要做足盐商文化, 挖掘盐商故事, 把盐商的生活编排成生动的节目, 全景式地再现昔日盐商的经营方式和生活状态, 让游客在古宅亲身体验盐商的雅致生活。在“扬州盐商”品牌下, 进行立体式的包装、宣传和推介, 例如围绕盐商题材, 出版图书、拍摄影视音像作品、编排歌舞戏曲、制作动态漫画等全面解读推介不同时期的盐商, 特别要舍得投资, 拍摄扬州盐商大片, 力求产生轰动效果。

4、生态湿地休闲度假型。扬州有宝应湖湿地公园 (国家级) 、润扬湿地公园 (省级) 、东湖湿地公园 (省级) 等。在开发的定位上, 必须由一般的生态湿地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 (1) 要尽量保护生态湿地野味野趣。让久居城市的人耳目清新, 顿生惬意。 (2) 适当注入人文理念。将湖区的水、林、湿地和人文景观有机统一起来。宝应湖湿地公园要体现婉约清秀的风格, 润扬湿地公园要体现雄浑圆阔的风格。 (3) 在生态湿地的外围, 适当增设有品位的住宅、餐饮、休闲、娱乐、健身等设施, 并同“农家乐”美食旅游相配套, 以便于休闲度假。

5、动漫创意文化产业型。 (1) 采用招商引资、本地孵化、兴办产业园等方式, 在滨水地区布点建设动漫创意文化产业, 提高水文化产业的整体科技水平。 (2) 在政策、资金或服务等方面积极鼓励创作生产扬州本地的动漫创意文化产品, 特别要扶持重点题材或鸿篇巨制。3、依托“扬州智谷”, 建立扬州动漫创意产业高地。重点采取校区、园区、城区“三区联动”和学科链、技术链、产业链“三链联动”新模式, 尽快形成高端动漫创意文化产业基地。

参考文献

产业创新 篇9

国内学者从战略研究的角度开始关注“竞合”, 项保华 ( 1999) 认为, 从长期经营来说, 商场上更需要的是互利合作, 合作可以实现对手之间的互惠共存, 与互相拆台的群体相比较, 相互合作的群体在整体上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3]。王作军和任浩 ( 2008) 认为, 战略联盟中的竞争是合作中的竞争, 通过合作实现效益更好的竞争, 合作是带有竞争的合作, 这样才能共生共赢[4]。李健和金占明 ( 2008) 以竞争强度和合作强度相结合的二维模型描述企业间的竞合关系[5]。黄志锋 ( 2010) 研究表明, 在竞合背景下, 企业在组建战略联盟时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战略, 二是寻求战略协同并掌握关键的产业链, 三是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提高在联盟中的战略地位[6]。殷群、贾玲艳 ( 2012) 通过借鉴日本和美国政府支持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经验, 指出我国在组建联盟时也需要在立法促进、利益分享和人际协调等三重驱动下实现协同优化, 处理好成员竞争和合作的关系[7]。

总的看来, 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 但深入研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文献极少, 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尚未见到。本文主要依据我们开展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问卷调查数据, 探讨竞合中存在的问题, 以提出加强竞合管理提升联盟创新绩效的对策建议。

1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竞合关系的影响因素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成员是来自目标取向不尽相同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 他们参与组建联盟既有其合作共同争取的利益, 也有本单位固有的利益追求。因此,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间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且均受到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及整合因素的影响。

1. 1 外部因素

影响联盟成员竞合关系的外部因素包括国家的政策、法规、规划计划等。例如,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建过程通常存在一定的风险, 此时政府的政策法规明确支持和规划计划的直接扶持将会给联盟组成成员极大的信心, 从而加快联盟组建的速度和提高运行的效率。

1. 2 内部因素

影响联盟竞合关系的内部因素, 主要有组织目标、技术能力、组织结构、员工素质等因素。联盟具有良好的内部条件, 有利于形成共同认可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经营理念和工作作风等, 从而能够迅速形成合作创新氛围, 精诚开展创新合作, 取得创新成效。

1. 3 整合因素

影响联盟竞合关系的整合因素, 主要有政府支持力度、核心企业能力、行业创新能力、区域发展水平和成员相互信任程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建, 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是政府推进的政产学研合作基础上建立的联盟, 另一个是核心企业按照市场规则吸纳扩展形成的核心加外围企业构成的联盟。实践表明, 不论是哪种联盟, 均需通过整合才能获得预期的效益。

2 联盟竞合关系的量化分析

2. 1 调查样本分析

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法, 向联盟成员发放了150 份调查问卷, 共获得109 份有效问卷。问卷内容是根据现有文献并结合国内联盟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题目主要包括五个部分: 政府对联盟的支持, 联盟的风险问题, 联盟成员信任问题, 联盟整体实力问题及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 选题都是采用的李克特五分量表法设定, 联盟成员基本信息分布如表2 所示。

2. 2 基本统计分析

2. 2. 1 信度分析

问卷的信度用于考察问卷测量的可靠性, 即测量所得结果的内部一致性程度。信度分析最常用的检验指标是Cronbach's Alpha系数, Cronbach's Al-pha系数在0. 8 以上说明问卷是很可信的。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 其结果如表3 所示。

从表3 可知, 联盟问卷信度检验结果为0. 850, 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以此问卷进行数据分析是很可信的。

2. 2. 2 效度讨论

效度通常指的是问卷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即问卷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特性的程度, 本文效度分析是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 ( EFA) 实现的, spss能够直接实现探索性因素分析, 下面我们通过对问卷进行因子分析来评价问卷的结构效度, 从而得出竞合关系的探索性因子, 为研究联盟的竞合关系奠定理论基础。

2. 3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通过多元统计方法从多个测度变量中找出几个综合因子来解释原始数据的一种方法, 它能够有效地确定综合指标。在做因子分析时, 需要用巴特利特球体检验 ( Bartlett's Test ofSphericity) 和MKO ( Kaiser-Meyer-Olkin) 值判定, 利用spss检测得到的结果如表4 所示。

表4 显示, KMO值检测结果为0. 782 ( > 0. 7) 适合做因子分析, 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卡方统计值得显著性概率均为0. 0000, 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 适合做因子分析。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

公共因子的贡献率表示该公共因子反映因子的信息量; 累计贡献率表示相应几个公共因子累计反映原指标的信息量。在表5 中由于前五个主因子的贡献率已达83. 404% , 说明前五个主因子所含的信息量已占全部信息量的83. 404% , 经过旋转后的主因子特征值及贡献率, 是按照估计特征值大于1 的原则提取的五个主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 旋转后前五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说明信息量经过旋转后并没有大幅度的减少, 可以初步得出提取五个因子能概括绝大部分信息。因此本文采用五个主因子来表达联盟的竞合关系, 并通过方差最大旋转法得到旋转后的矩阵, 如表6 所示。

旋转方法采用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 旋转在5 次迭代后收敛。

由表6 看出, 联盟竞合关系的问卷可以归类为五个主要的因子。

第一个主因子F1 主要在A1、A2、A3、A4、A5 上具有较大载荷, 这几个变量主要表达的是政府对组建联盟的行政和经济支持, 因此将第一个主因子总结为政府支持因子。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

第二个主因子F2 主要在A6、A7、A8、A9 上具有较大载荷, 这几个变量主要描述是联盟风险产生的原因, 因此将第二个主因子总结为联盟风险因子。

第三个主因子F3 主要在A10、A11、A12、A13上具有较大载荷, 这几个变量主要描述的是联盟成员之间的信任, 因此我们将第三个主因子总结为成员信任因子。

第四个主因子F4 主要在A14、A15、A16、A17 上具有较大载荷, 这几个变量主要描述的是联盟自身的创新能力, 因此将第四个因子总结为联盟能力因子。

第五个主因子F5 主要在A18、A19、A20 上具有较大载荷, 这几个变量描述的是联盟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 因此我们将第五个因子总结为联盟潜力因子。

上述量化分析结果说明, 应从政府支持、联盟风险、成员信任、联盟能力、联盟潜力这五个方面对联盟竞合进行管理。

2. 4 因子调查问卷数据分布图

本文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后总结出五个影响联盟成员间竞合关系的因子, 图1 表示的是五个因子的问卷数据分布图, A1 ~ A5 是政府支持因子数据分布图, A6 ~ A9 是联盟风险因子数据分布图, A10 ~ A13 成员信任因子数据分布图, A14~ A17 联盟能力因子数据分布图, A18 ~ A20 联盟潜力因子数据分布图, 如图1 所示。

通过图1 可知, 绝大部分联盟成员对五个因子影响竞合关系表示肯定, 因此本文通过对因子分析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有一定的客观性, 同时也能够为联盟成员竞合关系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保证。

2. 5 量化分析结论

通过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竞合关系进行量化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 在对问卷的因子分析和信效度讨论的基础上, 总结出五个影响联盟竞合关系的因子, 即政府支持、联盟风险、成员信任、联盟能力, 联盟潜力, 通过上述五个方面加强对联盟竞合关系进行有效管理, 可以促进联盟成员间实现协同价值, 提升联盟整体创新绩效。

第二,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五个因子中政府支持因子的贡献率是最高的, 占据17. 874% , 说明政府的支持对联盟成员间的竞合关系影响较大; 而联盟潜力因子贡献率比率相对较弱, 占据14. 893% , 这部分主要体现的是联盟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 说明联盟成员应该处理好与合作伙伴的关系。

第三, 通过因子分析可知所得的五个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3. 404% , 即五个因子所占信息量达到全部信息量83. 404% , 说明联盟注意力除了放在影响竞合关系的主要因素之外, 还要考虑联盟如何通过有效的竞合管理实现联盟成员的合作共赢。

3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竞合关系的管理建议

通过联盟问卷分析可以看出, 联盟成员之间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加强竞合关系管理, 尤其应当在加强政府支持、防范潜在风险、增强彼此信任和提升联盟实力等方面采取措施。

3. 1 增大政府支持力度

纵观全球, 包括美国、欧盟及日本等发达国家, 在推进产业创新提升过程中, 均采取措施支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建和发展。他们的做法主要是立法支持、规划引导、专项计划经费激励等。实际上, 无论是政府在经济、行政及立法等宏观层面的支持, 还是通过各种专项计划、财税政策、创新平台等微观层面的支持, 都能起到促进联盟成员积极合作的作用, 也可以起到有效防止联盟成员因为个体利益而导致恶性竞争, 进而破坏联盟的稳定发展和创新功能实现的作用。因此, 为了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竞争与合作的成效, 政府应当加大支持联盟成员积极合作并开展合理竞争 ( 保持必要的张力) 的政策措施, 主要应当体现在组建时成员伙伴选择合作的激励, 组建过程中合作申请计划项目时有限竞争的支持, 运行过程中创新信息和技能沟通交流的平台支持等。

3. 2 减少联盟的潜在风险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过程中遇到风险或潜在风险, 必会影响成员间合作竞争关系, 对潜在风险或现实风险认识不足, 管理不善, 常常会造成联盟成员之间的彼此不信任, 导致正常信息和技术交流受阻, 合作创新项目无法顺利推进, 最终导致联盟的失败解体。为了及时认识和有效减少联盟潜在风险, 国外成功的经验是明确联盟成员之间利益分享规则, 加强信息 ( 通过行业协会或联盟理事会) 公开和交流, 健全同舟共济的机制。我们调查发现, 联盟的潜在风险主要是由于信息沟通不通畅、利益分配不均衡、组织不健全、人员不团结等造成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这些潜在风险, 会在不同程度上损害合作关系, 影响创新绩效。因此, 应当加强联盟成员的风险管理, 防范潜在风险, 关键是健全运行机制, 增加信息公开透明程度, 建立正常交流沟通渠道, 增强成员的团队意识, 合理分配联盟的利益, 形成有福同享、有险共担、精诚合作的机制。

3. 3 增强成员间相互信任

我们的调查发现, 联盟成员间相互信任是获取竞合关系效益的基础。联盟成员彼此信任对方, 则能够更有效地开展竞争和合作; 如果相互信任程度低, 成员伙伴就难以进行有效合作, 甚至由于互相不信任, 会出现追求个体利益损害他人利益的现象, 如背叛合作伙伴或者窃取合作伙伴核心技术信息, 导致相互之间恶性竞争, 不利于联盟稳定和健康发展。我们认为, 加强联盟成员竞合关系管理, 需要重视联盟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 应当通过正常的组织和安排开展信息公开、技术讲座、会议交流等, 也应当积极运用非正式沟通方式, 通过集体文体活动、外出参观访问、旅游踏青、沙龙等轻松活泼的形式加强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情感, 建立起牢固的彼此信任机制, 从而齐心协力共同拼搏实现联盟的合作创新目标。

3. 4 提高联盟的综合实力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建的目的, 是要发挥联盟成员各自优势并形成新的综合竞争优势 ( 单个成员无法达到的优势) 。调查发现, 大量联盟成员 ( 甚至包括核心企业) , 之所以加入联盟就是意识到单打独斗已经难以获得竞争优势或加入联盟可以获得比自己独立运行更大的利益。众多事实也显示,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综合实力强, 可以增加成员对联盟的信心, 促进有效合作, 提高联盟总体绩效, 形成联盟成员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关系。所以, 加强联盟成员竞合关系管理, 应当努力提高联盟的综合实力, 主要是通过分享核心企业的知识产权, 发挥知识溢出效益, 带动更多联盟成员获得创新收益的提升, 更主要的是应当通过分工协作, 共同研究开发创新技术, 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组织方式来生产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获得巨额垄断利润, 提升联盟成员的合作创新能力和联盟的持续发展能力。

摘要:在动态创新环境中, 企业间已由单纯的竞争关系转向竞争和合作并存的关系, 这种转变对于企业创新产生了很大影响, 带来了许多新的管理问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间也存在这种竞合关系, 对联盟成员间竞合关系进行有效的管理有助于提高联盟整体的创新绩效, 促进联盟实现协同价值。本文利用我们开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调查获得的数据, 剖析了影响联盟成员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因素, 针对加强联盟成员竞合关系管理、提升合作创新绩效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竞合关系,管理

参考文献

[1]Lopez-Gomez, Molina-Meyer.Modeling coopetition[J].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 2007 (76) :132–140.

[2]Ricarda B, Viktor.Coopetition:Its successful management in the nexus of dependency and trust[J].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the Energy-Smart World, 2011 (3) :230-240.

[3]项保华.企业战略管理若干问题试析[J].南开管理评论, 1999 (4) :58-63.

[4]王作军, 任浩.企业组织间的战略联盟优势与竞合方式[J].改革, 2008 (6) :115-118.

[5]李健, 金占明.战略联盟内部企业竞合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6) :129-134.

[6]黄志锋, 竞合背景下的企业战略联盟问题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4) :57-62.

产业创新 篇10

7月27日,浙江省智慧交通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大会在杭州举行。该联盟在浙江省经信委的指导下,由浙江智慧交通行业29家重点企业和省内7家知名院校及科研机构发起,包括浙江省交通集团、浙江大学、浙江通服、新华三旗下杭州华三通信以及三大电信运营商等在内的15家企业成为该联盟的首批理事单位和相关会员单位。其中,浙江省交通集团担任联盟理事长单位,杭州华三通信担任副秘书长单位。

八大任务共筑智慧交通

据悉,该联盟主要为浙江省智慧交通建设发展抓住新一代技术、制造产业、服务业和城市发展机遇,赢得先发优势,围绕国家综合运输发展规划,打破交通、电子、通信、金融、物流、信息等行业壁垒,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智能交通发展新模式。据悉,该联盟主要致力于以下8项任务:1.技术研发与服务;2.咨询智库;3.交流宣传;4.行业应用;5.人才培养;6.产业基地;7.产业基金;8.互促互进。

其中,在技术研发与服务领域,联盟将成立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建立一个多技术、多形式的关键技术攻关、产业技术转移、交易、孵化、投资组织,为联盟建立起创造自主知识产权、产生重大技术创新、建立技术标准的平台;建立群体人才专项产业化服务体系,解决新兴产成融合的人才结构多元化和国际化问题,同时承担国家和省内科技项目、课题;联盟企业开展市场化运营,推进产业联盟成员和地方政府的互动交流,为地方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探索产业与服务的商业化运营和新型盈利模式。

对于产业联盟的重要性,与会专家纷纷表示,智慧产业发展必须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生态体系,通过集聚形成智慧交通产业创新基地,带动网络传输业提升发展、软件研发服务业加快发展、智能设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增值服务业突破发展。

华三通信市场部副总裁张彦兴也在会上表示:“成立浙江省智慧交通产业联盟,不仅在于其能够更快引入新技术,更在于其完全符合当下产业上下游开放合作的发展趋势,华三通信根植浙江省ICT市场13年,过往经验告诉我们,想要体现客户最终价值,必须要依赖联盟形式所营造出的开放、合作的生态环境。”

新技术催生“智慧”落地

由于汇集了一批ICT、互联网领域的领先企业,浙江省在“互联网+”与“智慧产业”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同时浙江省也是全国信息化程度排名前二的重要省份,成立国内第一家交通领域的智慧产业联盟也有其必然性。

张彦兴表示,未来产业联盟不仅要在省内推行智慧交通,也将在成员单位的支撑下实现“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将浙江的先进经验和信息化能力复制到国内其他省份。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产业创新】相关文章:

农业产业创新06-23

产业创新系统05-21

农业产业创新06-17

产业创新能力07-10

创新产业教育07-13

化工产业创新07-30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06-25

创新驱动产业转型06-25

产业创新中心章程06-25

农业产业创新评价07-11

上一篇:动态盈利能力下一篇:教育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