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动物词

2024-07-02

汉英动物词(精选五篇)

汉英动物词 篇1

动物是与人类最为接近的生命存在方式, 具有其独特的外貌、生理、心理、作用等特征。汉英动物词汇使用频繁, 但由于汉英民族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 文化传统, 社会习俗, 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 虽然词的概念意义基本相同, 如英语的“dog”和汉语的“狗”, 无论何时都意指一种“属于犬科的哺乳动物”, 但其社会文化意义却大相径庭, 在英美文化中, 狗被视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以狗为喻体的语句, 更是俯拾皆是, 如aluckydog表示幸运儿, love me, love mydog表示爱屋及乌, olddog表示行家里手等。又如英语的“dragon”和汉语的“龙”, 前者是能喷烟吐火的怪物, 象征灾难和邪恶, 而后者是充满神奇力量的吉祥神物, 象征高贵和繁荣。

由于文化的不同, 使得这些动物词汇带上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 成为文化动物词, 其负载的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使得我们有必要对这类词汇加以认识。和狗及龙在英汉文化中的意义一样, 英汉语言里还存在大量其他的动物词汇, 其社会文化意义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

蝙蝠对中国人来说预示着健康, 吉祥和幸福, 皆因“蝠”与“福”同音, 如五只蝙蝠表示五福临门等。而bat在英语言里却预示着罪恶与黑暗, 蝙蝠因此也就成了一种邪恶的动物, 如vampire bat, 表示吸血鬼, 而as blindas abat及have bats inthe belfry翻译成中文是有眼无珠和异想天开, 在汉语里均为贬义。猫头鹰在汉语里表示厄运将至, 源于迷信, 有“猫头鹰进宅, 好事不来”的说法;而在英语里owl却是智慧, 冷静和精明的象征, 因此有as wise as anowl的表达法。喜鹊在汉语文化里是一种吉祥之鸟, 因此汉语里有喜鹊报喜的说法, 但magpie在英语里却喻义唠叨, 饶舌的人。熊在汉语中容易让人联想到窝囊, 没本事和笨拙, 如熊样儿的说法, 但在英语中却被用来形容有特殊才能的人, 如abearatdrawing用以表示某人是绘画天才。以上谈及的是英汉语文化中同一动物词汇其社会文化意义不同的例子, 在英汉语中同样存在着不同词汇表达相同或近似社会文化意义的例子。

虎在汉语文化里象征着威严, 勇猛和正义, 被尊为百兽之王, 人们更是用虎比喻骁勇善战的将士, 有虎将, 龙真虎斗, 藏龙卧虎等说法。但在英语文化中, 虎的地位却被狮子所取代, 狮子成了勇猛与气势的象征, 因此有boldas alion, majesticas alion的说法, 汉语俗语老虎屁股摸不得于是也就对应了英语的don’tbeardthe lion, 拦路虎也就成了lion in the w ay。同样, 我们说胆小如鼠, 英语中却用as timid as a chicke n或者as timid as a rabbit来形容, 表示人假慈悲, 我们说猫哭耗子, 英语表达为shedcrocodile’s tears, 热锅上的蚂蚁被说成like a catonhotbricks, 吹牛是talkhors e。

另外, 同一动物词汇在两种文化中存在词义空缺的现象也不在少数。词义空缺意指同一动物词汇在英汉语言中找不到对应词汇, 如鸳鸯与鹤, 在汉语文化中, 这两者隐含的意义可谓丰富, 前者常用来比喻相敬如宾, 恩爱有加, 不离不弃的夫妇, 有只羡鸳鸯不羡仙的说法, 绣有鸳鸯的枕头图案等也常被用来当作礼物送给新婚的夫妇, 用以祝福白头偕老, 幸福美满;后者是长寿的象征, 有松鹤延年, 鹤发童颜之说, 而松鹤图也常被用来当作老人庆祝生日时的贺礼。尽管在汉语文化中的语义丰富, 在英语文化中, 鸳鸯和鹤都不带任何特殊含义, 仅仅是一种动物而已。相对的, 另外一些词在英语文化中带有丰富的文化含义, 在汉语言中却不带任何语义色彩, 如海狸,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 在我们的土地上原本就很少见, 所以它给我们的感觉就只是一动物而已, 不能引起丝毫的联想, 但在英语言里却常被用来表示勤奋工作的人, 有eager be ave r卖力的海狸的说法。猫在英语文化中含义丰富, 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和猫有关的表达也不在少数, 如raincats anddogs表示倾盆大雨, bellthe cat表为别人冒险, acatinthe pan表叛徒, letthe catout ofthe bag表示泄露天机, 这些表达虽不一定是贬义, 但在汉语言中却无法引起共鸣, 有时甚至让人感觉匪夷所思。

受文化的影响, 动物语言被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同时, 这些丰富的动物词汇又充分反映着其对应民族的文化, 因此在理解和翻译这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动物词汇时, 不仅要了解两种语言本身的不同, 更要充分认识英汉两种文化的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 深刻把握它们的文化内涵, 才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

摘要:汉英语言中蕴含丰富的动物词汇, 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尽相同, 甚至可能大相径庭。本文以汉英语义下动物词汇文化意义的区分及翻译为例, 详细介绍和评析他们的社会文化意义, 从而指出熟悉了解词语的社会文化意义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要。

关键词:社会文化意义,动物词汇,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贾德江.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J].2000.

[3]廖光蓉.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外国语[J].2000.

[4]詹蓓.英汉动物喻体语用含义的对比分析.外语研究[J].2003.

汉英动物词 篇2

摘 要: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汉英“基本颜色词+名词”动物类复合词进行分析,探究其命名理据。研究发现,汉英“基本颜色词+名词”动物类复合词的认知命名理据存在着共性,即主要通过范畴化、隐喻、转喻而来,或者其中两种及以上理据的混合。人们对此类复合词的认知和命名主要通过凸显其作为整体而言所独有的区别性颜色特征(范畴化),或者利用与凸显颜色有关的事物的相似性(隐喻),或者通过凸显其某一身体部位的特殊颜色属性(转喻)来进行命名。

关键词:基本颜色词 动物类复合词 命名理据 范畴化 隐喻 转喻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认知与语言的发展都依赖于人的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经验。颜色是一种自然现象,附着在花鸟山川等事物之上,呈现在人们眼前。而对附着基本颜色词的动物,其命名理据更体现人们对基本颜色词在范畴化认知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刻认识。近十几年来,有不少学者从事命名理据的研究,有对汉英植物命名理据进行对比研究的(任愿媛,2011),有从认知视角对英汉“红”类颜色词的命名理据进行研究的(严凯明,2014),但鲜有人结合认知语言学对含颜色词的动物类复合词作细致的剖析。本文采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探讨汉英“基本颜色词+名词”动物类复合词的命名理据。

二、基本颜色词和复合词的界定

美国人Berlin和Kay(1969)对世界上98种语言进行调查研究和文献归纳整理以后,在《基本颜色词:普遍性和演变》中总结出11种基本颜色词,即:white,black,red,reen,yellow,blue,blown,purple,pink,orange,green,gray。也有许多语言学家对汉语基本颜色词做过界定,姚小平(1990)认为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有10个,分别为:黑、白、红、黄、绿、蓝、紫、灰、褐、橙;刘云泉(1990)认为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是10个,即红、黄、青、绿、白、蓝、灰、紫、褐;詹人凤(1990)则认为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有6个,即:黑、白、红、黄、绿、蓝(王依平,2010)。为了研究方便,我们采纳詹人凤的界定,即汉英基本颜色词分别为黑(black)、白(white)、红(red)、黄(yellow)、绿(green)、蓝(blue)。

关于复合词的概念,也有不同的说法。《现代汉语词典》(2005:507)对汉语复合词的定义是:“复合词是由两个以上的词素构成的词。”《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辞典》(2002:284)中对于英语复合词(compound)的定义是:“noun,adjective,etc composed of two or more words or parts of words(written as one or more words,or joined by a hyphen).”(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词所构成的名词和形容词等,其书写形式通常为一个或多个单词,或者由连字符连接而成的单词。)

三、汉语“基本颜色词+名词”动物类复合词认知命名理据

Lakoff(1987)认为人类的理想化认知模型有四种: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成军,2006:65)。动物名称是人类借助视觉感官对捕捉到的动物进行分析、判断,并借助现有的事物进行临摹和命名而来的。我们参照《汉语大词典》(1986)、《现代汉语词典》(2005)、《新时代汉英大词典》(2000)以及CCL语料库,对“基本颜色词+名词”动物类复合词进行搜集、整理、归纳和分类。研究发现:这一类汉语复合词多是通过范畴化、隐喻、转喻等认知方法命名的。

(一)范畴化

原型范畴中典型的是基本等级,基本等级体现为范畴成员之间最大的家族相似性。原型也在基本范畴中得到最好的体现,即基本范畴具有明显的原型成员。人对基本范畴的认识过程靠分析其成员的属性以及对物体模糊的完形感知。而对于个别动物的认知,则是基本范畴的下属范畴,下属范畴是对基本范畴的进一步切分。(赵艳芳,2005:63-65)

在汉语中,许多动物名称都是在一定范畴内,通过附着下属范畴的某个特有属性而命名的。基本颜色词在命名中充当特有属性,帮助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细致区分基本范畴内的事物。这一类动物类复合词的命名构词理据是“基本颜色词+动物类别”,例如“黑鱼、白鼠、红蜘蛛、黄牛、白鹤、白蚁、黑熊、红狐、红蛉、红蟹、黄鳝、黄鼬、黄蜂、黄莺、蓝鲸”,其中“鱼、鼠、蜘蛛、牛、熊、狐、蛉、蟹、鳝、鼬、峰、莺、鲸”是动物的类别,在人们认知过程中属于基本范畴,而“黑、白、红、绿、黄、蓝”这些基本颜色词,作为动物身上的整体颜色属性,通过整体与个体的属性差异,在基本范畴下进一步切割至基本范畴下的下属范畴,是范畴化下细分式的命名方式,即范畴化是在原来动物界“门、纲、木、科、属、种”的基本范畴下,利用其不同的基本颜色属性,在基本范畴下细分出下属范畴的一种命名方式。

(二)隐喻

Lakoff和Johnson(1980)认为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它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者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隐喻可以帮助我们利用已知事物来解释未知事物,或者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已知的事物。(束定芳,2001:30)

在汉语动物名称中,以隐喻为命名理据的“基本颜色词+名词”动物类复合词相对较少,在现有收集到的语料中,仅有“黑寡妇、黄鼠狼、白头翁、红娘鱼、黑脸山魈”等5例,其构词的命名理据分别是“基本颜色词+始源域”(如“黑寡妇”和“黄鼠狼”)“基本颜色词+身体部位+始源域”(如“白头翁”和“黑脸山魈”)“含基本颜色词的始源域+动物类别”(如“红娘鱼”)。“黑寡妇”中的“寡妇”就是其“始源域”,是其对蜘蛛这一“目标域”的映射,其映射焦点在于蜘蛛的雌性在交配后立即咬死雄性配偶这种行为,故名“黑寡妇”。“黄鼠狼”又名黄鼬,《本草纲目》提到:“按《广雅》,鼠狼即鼬也。此物健于搏鼠及离畜,又能制蛇虺。”黄鼠狼介于鼠狼之间,又像鼠又像狼,又非鼠非狼,取名“鼠狼”,是将两个始源域鼠和狼的形体特征映射到“目标域”鼬之上。此外“白头翁”(这里指的是白头翁鸟而不是草本植物白头翁),“白”是基本颜色词,“头”是动物部位,“翁”是其“始源域”,通过人们对于老翁的认知来对这种头部长着白毛的鸟类进行命名。“黑脸山魈”中的“黑”是基本颜色词,“脸”是此类动物的身体部位,“山魈”是其“始源域”,其映射焦点在于此动物外貌特征似鬼怪,人们通过对“始源域”的认知来命名“目标域”。再如“红娘鱼”,这类鱼体色红润,身体苗条,颇有妇女之貌,故以“红娘”为其“始源域”,将其姣好的体形特征映射至这一类“目标域”上。

(三)转喻

转喻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邻性”,用相近或者关联的认知域中的事物,“凸显”并“代替”另一事物(严凯明,2014.3:159)。转喻倾向于用具体的有关联的事物代替抽象的事物,但也有不少用一概念实体代替另一个概念实体的。(曹道根,2007:10,11)

汉语部分动物的名称是通过凸显某些事物的部分来命名的。这些事物往往具有鲜明的特征,容易辨别。一种事物、一个概念有很多属性,而人的认知往往更多地注意到其最突出的、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即突显属性,这就是突显原则(赵艳芳,2005)。通过突显原则,利用事物突显出来的属性命名,其命名构词理据多为“基本颜色词+身体部位+动物类别”。例如“红尾鸲”,因其经常摆动的红色尾部而得名。再如“红脚鹬”,其构词理据在于其脚部突显的红色以及鹬科动物红脚的肉具有药用价值。此外,还有“白唇鹿、白头雕、白头鹫、白头鸟”等动物名称,其构词都属于这一类转喻命名理据。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转喻理据而得名的动物名称中有一种特别的复合词构成法,为“基本颜色词+身体部位”。如“红骨顶”,因这一鸟类前额有一鲜红色角质额板这一突显属性而得名。总而言之,汉语的转喻命名其实就是在某一基本范畴下,通过利用其最突显的外形特征属性来对下属动物范畴进行命名。

四、英语“基本颜色词+名词”动物类复合词命名理据

我们参照《英汉大词典》(2007)、《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2014)和BNC语料库,对英语“基本颜色词+名词”动物类复合词搜集、整理、归纳和总结。研究发现,英语此类动物类复合词在构词中亦多以范畴化、隐喻和转喻等为其命名理据。

(一)范畴化

英语的一些动物名词的构词也是在一定的范畴下,通过颜色等某一下属范畴特征对动物命名而来的。范畴化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人类才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才有了语言符号的意义。基本颜色词作为人们认知世界的某一特性,帮助人们认识并命名这些动物。其复合词的命名理据是“基本颜色词+动物类别”。例如“white admiral,whitefish, blackbird,black bass,black bear,blackfish,black grouse,red deer,red salmon,red snapper,red squirrel,bluebird,blue crane,blue whale”。范畴化是人类思维、感知、行为和言语最基本的能力。范畴化通过对模糊世界的感知,并加以特殊属性来命名事物。基本颜色词在其构词中作为特殊属性,在基本范畴化的前提下,进行范畴化的细分。

(二)隐喻

在英语动物名称中,“基本颜色词+名词”动物类复合词在隐喻映射下命名的也相对不多。其命名理据是“基本颜色词+始源域”,如“black widow”中的“black”是基本颜色词,“widow”就是“始源域”,是其对蜘蛛这一“目标域”的映射,使其焦点投射在蜘蛛的雌性交配后立即咬死雄性配偶这种认知行为上,因此取名为“black widow”。再如“yellow jacket”中的“yellow”是基本颜色词,“jacket”作为“始源域”是对“目标域”的一种映射,是人类认知黄蜂过程中对其身体主要外形特征的一种隐喻映射。此外“bluebottle”中的“blue”是基本颜色词,代表一种苍蝇或水母身体的凸显颜色,而“bottle”作为“始源域”,将瓶子圆乎乎和瓶体透明的形状特征分别映射到“目标域”——这类苍蝇和水母之上。

(三)转喻

在英语动物名称中,“基本颜色词+名词”动物类复合词通过“凸显”“以及”“替代”命名的相对较多。这种转喻构词法通过凸显这些动物的属性,从而达到替代动物的目的。其命名理据是“基本颜色词+身体部位”,这些词都是通过凸显其某一部位的颜色属性来命名的。如:“red back,red wing,bluegill,white-eye,whitehead,whitethroat,redbreast,redshank,bluethroat,yellowlegs,yellowtail,yellow underwing”。这些词有着独有的特征,即其某一身体部位有着凸显的颜色属性,更方便为人们所认知。例如,在“蜘蛛”这一基本范畴中,有很多下属范畴的事物,“red back”这一复合词名称表征了它独有的属性,那就是在所有寡妇蛛里面,它的赤背是最为凸显的,因此以“red back”命名。所以,转喻型命名通过借助凸显属性能帮助人们更好、更细致地认知这个世界。

五、汉英“基本颜色词+名词”动物类复合词命名理据的共性与个性

通过上述对比研究,汉英“基本颜色词+名词”动物类复合词的命名理据存在共性和差异。在汉英此类复合词中都存在着范畴化、转喻、隐喻等认知命名理据。人们认知并命名物质世界主要是通过基本范畴下的下属范畴的特殊属性来细分,又或者借助始源域投射目标域为其命名,或者通过“凸显”或者“替代”其凸显属性来认知这些名词。在对这些事物的认知过程中,人们都是从基本范畴出发进而认知下属范畴。这种命名主要依据人们视觉上的冲击来辨别以及认知这些动物。由于客观环境的相似性,人们对汉英语言的使用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比如汉语中的“黑寡妇”与英语中的“black widow”,都以隐喻的方式描述这种蜘蛛。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汉英民族对于相同事物的认知思维存在着共通之处。

汉英“基本颜色词+名词”动物词类命名理据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在人们认知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存在多种思维方式相互掺杂糅合的情况,所以在构词中也存在着范畴化、隐喻和转喻等多种理据混合的情况。如汉语的“白头雕”,既可以说是凸显白头这一属性的转喻命名,又可以说在“雕”的基本范畴下,因白色的头部这一“边缘”家族附着其独特属性,也是在经由范畴化的命名。尤其是转喻和范畴化这两个认知角度,既存在着交错的关系,但又各自有差异。此外,汉语更注重集体化,所以在命名中更注重范畴化,会在词尾加上其基本范畴的词,如“白鹭、黑颈鹤、黄鳝”等。而英语在命名中相对独立,少有范畴化、隐喻、转喻之间的重叠。相对而言,转喻也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英语转喻构词相对汉语较多,通过这些动物的凸显属性,通过它们某些身体部位所特有的颜色属性,加以命名。英语相对更注重借用一些突显属性来区分事物,帮助人们认识这个模糊的世界,如“whiteface, whitehead,blackcap”等。

六、结语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汉英“基本颜色词+名词”动物类复合词进行分析,探究其命名理据,发现主要有三种:范畴化、隐喻和转喻以及其中两种及以上理据的混合。尽管如此,人们对大多数此类复合词的认知以及命名都是通过凸显其作为整体而言所独有的区别性颜色特征(范畴化),或者利用与凸显颜色有关的事物的相似性(隐喻),或者通过凸显其某一身体部位的特殊颜色属性(转喻)来进行命名。由于客观环境的相似性,使得汉英民族对事物的命名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受到不同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以及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汉英民族在认知物质世界的时候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经宁波大学SRIP项目资助,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Berlin,B & P.Kay. Basic Color Terms:Their Universalityand Evolution[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2]Lakoff,K & M,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曹道根.试论标题的转喻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11.

[4]成军.范畴化及其认知模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65.

[5]李海霞.动物命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2.

[6]刘云泉.语言的色彩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7]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84.

[8]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盛超.汉语动物词语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0]王依平.现代汉语颜色词认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07.

[12]姚小平.基本颜色调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J].外语教学,1998,(1):19-28.

[13]严凯民,董银燕,郭泉江.认知视角下英汉“红”类颜色词的命名理据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3):158-160.

[1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汉英生肖动物词汇隐喻意义对比研究 篇3

由于汉英动物词汇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 鉴于本文空间有限, 只选取动物词汇中很小的一部分—十二生肖动物作为研究对象。本文语料取自于《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和《简明牛津高级词典 (第11版) 》。

一、汉英生肖动物词汇隐喻对比

1、鼠

在汉语中, 老鼠产生了微不足道的人、微小两个隐喻意义。这两者, 都是以老鼠的外形来隐喻。另外还有一个鬼鬼祟祟、不光明的人隐喻义。这一个隐喻是以老鼠的行为方式来隐喻。老鼠偷盗粮食、于暗地行走, 行动很快捷, 所以产生了不光明的行为, 慌张的隐喻意义。基本上, 在汉语里, 鼠多用于贬义, 如鼠目寸光、鼠辈等。

在英语里, 老鼠则有讨厌鬼、告密者、叛徒、胆小鬼的隐喻义。这跟汉语中老鼠的隐喻义是基本吻合的, 都是不讨人喜欢的角色。而且, 两种语言中都是由老鼠的外形及行为方式来隐喻的。但是, 英语中老鼠还有机灵、可爱的意思, 比如米老鼠等都被人所喜爱。

2、牛

在汉语中, 通常用牛来隐喻强壮、谦逊、愚笨、倔强、傲慢的人。这些隐喻义中, 有一部分是以牛的形象来隐喻的, 但是由于其外表很丑陋, 所以民间迷信, 把牛联系到了阴间的地域使者身上。剩下的几个都是由牛的性格来隐喻的。牛是我国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农民们对它有很深的感情, 所以映射产生了勤劳的意思。在英语中, 牛同样产生了强壮、笨拙、倔强、傲慢、让人不悦的人这样的隐喻义, 这跟汉语是基本对应的。两者都是以牛的外形隐喻的, 牛的体型硕大, 非常强壮, 由此引出了强壮的人的隐喻义, 而由于体型的硕大就会显得非常笨拙, 所以有了笨拙的隐喻义, 另外几个隐喻义是由牛的性格隐喻的。

3、虎

在汉语中, 虎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隐喻义, 既表示勇敢的、强壮的人, 又代表危险的、凶狠残暴的人。这些意义也都是由老虎的外形和行为产生的。老虎体格强壮, 但是在普通人眼里, 老虎是吃人的, 所以产生了危险的、残暴的意思。在英语里, 由于西方人对狮子则更为熟悉, 同样的隐喻义都是由狮子联想而来的。

4、兔

在汉语中, 兔子主要有两个隐喻意义, 一个是狡猾, 另一个是行动迅速。前一个是以其性格来隐喻, 兔子擅长打洞, 通常会有好几个窝, 来防御外敌。后一个是以其行动隐喻, 兔子跑动非常迅速, 所以产生了行动迅速的隐喻义。在英语中, 兔子只有一个隐喻义, 就是胆小的。

5、蛇

在汉语中, 蛇一直具有阴险毒辣的意思。这是由其生理、行为特征引出的隐喻, 蛇行动诡秘, 且有很多蛇具有夺人生命的剧毒, 所以产生了阴险的隐喻义。在英语中, 蛇是邪恶狡猾的化身, 在《圣经》中正是狡猾的蛇诱使夏娃犯错, 被赶出伊甸园, 因此, 蛇在英语中一直是冷酷阴险、虚伪、卑鄙的代名词。

6、龙

在汉语中, 龙常与吉祥联系在一起。甚至, 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化身。龙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个神圣的字眼。所以龙具有吉祥、尊贵的隐喻义。在英语中, 龙被认为是一种怪物, 因为在西方神话中, 龙是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蛇尾, 能够喷雾的蜥蜴。圣经中甚至把龙看做是罪恶的象征, 龙代表着凶恶、令人讨厌的人活着是凶恶的势力。

7、马

在中国的历史上, 马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马一直具有勤劳、忠诚的隐喻义。甚至用黑马来比喻比赛中出人意料的胜出者。而在英国, 马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动物, 一直到今天, 马仍然在英国人心目中占有无可比拟的意义, 赛马活动十分流行。所以马产生了勤劳的、有力气的意思。

8、羊

羊这种动物无论在汉语还是英语中, 都具有性格温顺、恭敬的隐喻义。这主要是从羊的性格来隐喻的。

9、猴

猴在中西文化中都表示机灵的、淘气的人。他们都是从猴子的性格隐喻而来的。

1 0、鸡

在中国文化中, 有很多关于鸡的词汇, 如金鸡报晓、金鸡独立等, 可见中国人对鸡还是有一定的好感。但是鸡也产生了一定的贬义的隐喻义, 如用鸡来隐喻妓女。在英语中, 鸡的隐喻义主要是胆小的人。

1 1、狗

在中国文化中, 有很多关于狗的词汇, 但是大多都是含有贬义的, 故而狗产生的隐喻义大多也是贬义的。比如忠犬、走狗等。但是狗也有一个正面的意思, 忠诚的人。这两者都由狗的性格隐喻而来, 但前者是看到狗对自己主人的忠诚, 而后者则是对主人的敌对方的势利。所以产生了这样两个截然相反的意思。在英语中, 狗的隐喻义多为中性, 甚至有的还包含喜爱之意, 这是因为狗在西方是被看成家庭成员之一的, 是朋友。

1 2、猪

在汉语中, 猪的隐喻义常含有愚笨、丑陋、贪吃、懒惰等。其中一部分是以猪的性格隐喻, 另外一部分是以猪的体态隐喻。在英语中, 猪也含有蠢笨、丑恶之意。汉英猪的隐喻义是大致对应的。

二、结语

汉英对应词的隐喻义的基本属性是差异性, 它们之间的差异具有梯度性。汉英动物名称不仅仅是动物形象的符号代表, 还带有本民族特有的隐喻义, 探讨这些一同对外语教学、翻译及跨文化交际都有重要意义。

摘要:隐喻实际上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事物, 将两种完全不同概念的事物通过含蓄、影射或婉转的表达方式达到形象比喻的言语行为。更深入地说, 隐喻即是一种认知模式, 把已知的, 具体范畴概念投射映现于抽象的范畴概念而形成的隐喻性表征。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 隐喻不仅仅是传统语言学意义上的修辞现象, 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因此, 隐喻是人类赖以形成、组织和表达概念并认识世界的基础和手段。

关键词:汉英,生肖动物,词汇隐喻,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伍谦光:《语义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年。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年。

论汉英语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篇4

1.白色(white)

在汉语里,白色是哀伤的颜色。亲朋好友离世就要穿白色的衣服或在胸前别上白色的花以办理“白事”,表示对死者的哀悼与敬意。战争中失败的一方要打“白旗”表示投降。而在西方,“白色”则是“纯洁、天使、幸福”的象征。西方人结婚时,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纱举行white wedding(新娘穿白礼服的婚礼)。此外白色还象征正直、纯洁,于是就有了white spirit(正直的精神)。

2.红色(red)

红色是中国人崇尚的颜色,它体现了中国人在精神与物质上的追求,如每逢春节,人们就要在大门上挂上红灯笼,贴上红对联与红福字,以象征热闹兴旺。红色还象征革命进步。中国共产党最初的政权叫“红色政权”,最早的武装叫“红军”。人们把业务做得好又勤奋的人称为“又红又专”。然而,在西方,红(red)却是一个贬义词,它象征残暴血流。这一点就体现在英语的词汇中,如:a red revenge血腥复仇、red activities“左派”激进活动、a red flag危险信号旗、a red light district花街柳巷等等。

3.黑色(black)

在我国,黑色是个庄重而神秘的色调,它象征正义、严肃,如民间的黑脸包公,京剧里张飞、李逵等人用的就是黑色脸谱。而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发展同时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东西方人对黑色的认知却渐渐地趋于一致,它大多象征死亡、邪恶、不吉利,因此东西方产生了颜色的互通性,如:black market黑市、black list黑名单、black sheep败家子、a black eye丢脸、black dog情绪沮丧等等。

在不同的文化里,颜色的象征意义是有很大差异的。隐含在颜色词里面的象征意义都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积淀中约定俗成的,他们使事物描述得更生动有趣。因此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注意颜色的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恰当使用他们。

指导老师:陈娉婷

汉英动物词 篇5

【关键词】民俗文化词项 生态翻译学 十二生肖的翻译

一、引言

生态翻译学理论是近十几年兴起的新的翻译理论,中国学者胡庚申为此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此理论以适应/选择原则为其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观念,更强调突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十二生肖文化是中国优秀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中国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之一,而关于十二生肖的翻译,除了虎、蛇、马、猴、狗的翻译比较统一,较少争议外,其他生肖的翻译都具有一定的争议性,比如羊年的翻译,彭博社直接把它的全部翻译都列上去——the Year of the Sheep, Goat or Ram,显得极为可笑。生态翻译学的兴起恰好为这些生肖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本文旨在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译者中心和适应/选择原则来探究其更为恰当的翻译,为以后的民俗文化词项翻译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

生态翻译学于2001年起步,于2009年全面展开。纽马克是最早提出翻译生态这一术语,他把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介入分成五大类,第一大类就是翻译的生态学。其后不断有学者延伸和扩展翻译生态这一概念。而中国学者胡庚申、许建忠等则对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依据他们对生态翻译学的定义,可以看出生态翻译学就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研究各种翻译现象和成因,进一步掌握翻译发展规律,从而解释翻译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简单说,就是把生态学的各种理论和成果纳入到翻译研究当中去,考虑原作作者、译者、目的语读者及其周围生态环境的一种翻译理论。其中胡庚申学者出版了《生态翻译学》一书来系统阐释生态翻译学,更提出了翻译要以译者为中心原则和翻译适应/选择理论。

1.译者为中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最为重要的角色之一,是跨文化交际翻译翻译的桥梁,一名译者的好坏,可以说是直接影响了翻译的效果如何。在生态翻译学研究中,胡庚申学者认为这一理论研究的就是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译者是翻译过程中一切矛盾的总和,译者为中心这一翻译理念直接把译者推向译论的前台。其更加强调突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2.适应/选择。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适应,也要选择,即适应中要有选择,选择中要有适应。其具体特征是:适应——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选择——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这也是一循环过程,求存、生效是适应的目的,优化选择是适应的手段;而选择则是汰弱留强。所以说最佳的翻译则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

三、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十二生肖翻译

民俗文化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翻译的难点之一,因为民俗文化中具有太多文化负载词,而这些文化负载词往往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体现了民族文化,承载了民族感情。所以对这些民俗文化词项的翻译普遍都具有争议性,每个学者都有自己的道理。十二生肖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其英文翻译历来都有争议。在此,笔者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剔除争议较少的虎、蛇、马、猴、狗的翻译,对剩下的生肖进行自己的翻译理解解析,希望对以后的民俗文化词项的翻译有所帮助。

1.鼠是“mouse”还是“rat”?对于鼠,大家都非常熟悉,是一种体型较小带毛,鼻子尖尖,尾巴长长的动物。翻阅《现代汉语词典》和《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可以发现英语中的“mouse”和中文中的老鼠具有一样的特征,而“rat”只是像大老鼠。同时在文化寓意上,“mouse”更为流行,在外国人眼中是一种较为可爱的小动物。所以,在鼠的两种不同文化的生态环境下,“mouse”更为适合。

2.牛是“bull”、“ox”还是“cow”?在中文,牛是勤劳的代言,同时也是力气非常大的一种动物。而在英文中“cow”多用于产牛奶的母牛;“ox”虽然是通常用于干农活的公牛,但是却是被阉割的牛,在中文中“阉”这个字通常都带有贬义;对于“bull”,英文解释为公牛,但是考虑到英文里这个词的周围生态环境,不难发现“bull”通常代表英勇,比如公牛队的名字就是“bull”。所以依据笔者的理解以及这些词的不同文化含义,“bull”更为合适。

3.兔是“rabbit”还是“hare”?在中国,一提到兔子,大家都会想起浑身白色毛发,体型较小的可爱小动物。而在英文词典中“rabbit”这一词的解释也跟中文里的兔子形象接近,体型小,有着长耳朵和柔软的皮毛;“hare”则被解释为与“rabbit”相似,但是体型较大,善跑。从中可以看出,“rabbit”一词更适合中文的生态环境,所以较为准确。

4.龙是“dragon”,“tiger”还是“Long”?众所周知,在英语里“dragon”是一种喷着火邪恶的怪物,而在中文里龙则是尊贵吉祥的象征,有明显不同的含义。所以曾有译者把亚洲四小龙翻译成“tiger”,或者直接音译“Long”。因为生肖里已经有虎的存在,所以“tiger”不可取。笔者考虑到随着近来中国地位形象在国际上的提升以及中华文化的输出,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龙已经有所了解,龙这个词在西方文化中的生态环境已经有所改观,所以直译“dragon”比较合适。

5.羊是“sheep”还是“goat”?在中国,说到羊,大家都认为其性情温柔善良,夸赞某人脾气温柔,也会说“温顺的像只小绵羊一样”。在英语里面,“sheep”的解释直接对应绵羊,而“goat”则对应山羊。但是因为“goat”在英文里经常与贬义相连,且在圣经里也被解读为坏人。所以依据适应选择理论,“sheep”更为准确。

6.鸡是“chicken”、“cock”、“fowl”还是“rooster”?鸡在中文里一般是家禽,是统称。在英文里,“chicken”虽然也指家禽,但是却含有胆小鬼、懦夫的意思;“cock”指公鸡,同时还含有性器官的意思;“fowl”指家养的用来食用和生蛋的鸡,是鸡的通称;“rooster”是指成年的公鸡,跟“cock”的意思差不多。所以根据鸡在中文还有英文里的语言生态环境,剔除一些不恰当的意思,“fowl”这个通称更为合适。

7.猪是“pig”、“boar”还是“hog”?在中国文化里,我们所说的猪,一般都指人类所圈养的,可以被食用的,体型偏胖,四肢短小的家畜动物。虽然在猪年出生的人通常被认为是享福之人,但是不可否认,猪在中国文化里也是好吃懒做、蠢笨的典型,经常会听到诸如“蠢笨如猪”这样的骂人之语。而在英语中,“boar”指的是野猪,公猪,也是英勇斗士的象征,基本上都是正面形象;“hog”指(供食用的)阉公猪,还有贪婪者的意思;“pig”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中的解释非常符合中国人心中猪的形象,同时“pig”在英语里也可以被用来当骂人的话。综上,无论是在中西方的文化里面还是本身的语义上面,选择“pig”是更为贴切与精准的。

四、结语

生态翻译学理论是最近兴起的翻译理论,同时也是中国学者作出最大贡献的理论,从其诞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的基础来看,其对中国人进行英文翻译尤其是民俗文化词项的翻译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翻译者只有在了解并适应了两种文化的语言生态环境后,结合自己的知识与历史经验,选择合适的翻译才是最佳的翻译。本文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十二生肖的翻译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希望对以后的民俗文化词项汉英翻译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3).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

[3]李双梅.曾传生.也谈生态翻译三维原则——以海南特色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为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

[4]刘白玉.对十二生肖汉英翻译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4).

[5]刘淼.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过程[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12).

[6]田英霖.英汉动物词汇的跨文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

上一篇:大宗交易下一篇:沙特炼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