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卫星传输平台

2024-07-05

数字卫星传输平台(精选九篇)

数字卫星传输平台 篇1

随着电视数字化的逐步深入和发展, 由网络到通信业、再到各媒体, 数字化发展已经成为各行业发展的潮流及趋势。随着DVB-S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我国已将DVB-S作为了卫星数字电视的标准, 并推动了我国各地多套节目的数字化传输, 并形成了全国范围内天地联网的广播系统。

DVB-S数字卫星电视系统

如今, 全球许多国家均在大力发展DVB-S数字卫星电视系统, 这主要是由于其具有如下独一无二的优势:一是DVB-S数字电视应用卫星传输技术之后, 其接收端信号质量甚至可同发送端的信号质量相比拟, 这主要是借助于数字传输技术及误码保护技术而实现的, 对于普通模拟电视信号而言, 由于其应用的是模拟处理及传输技术, 因而接收质量极易受到噪音及其他干扰而对其信号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二是由于DVB-S数字卫星电视系统采用了数字压缩及其调制技术, 因而能够将1路模拟电视节目传送到36MHz的卫星转发器上, 可进行5-6路的数字电视节目的传输, 因而大幅度节约了空间频率资源;三是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 因而实现了设备功耗的大幅降低, 还有效提高了可靠性, 减少了体积, 并方便同计算机进行联网。由于DVB-S数字卫星电视具有这些优势, 且近些年来超大规模基础电路技术以及高速信号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 因而为DVB-S数字卫星电视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 欧洲制定了DVB-S标准后, 其在亚、澳及美国各地均获得了积极的响应, 并于1996年在我国广播电视数字传输技术中被采用, 并进行了以DVB-S标准为基础的数字电视卫星广播系统的构建。

DVB-S数字卫星传输系统

1. 卫星传输

对于卫星通信系统而言, 其主要包括了空间及地面两部分构成, 其中, 通信卫星即一个空中悬挂的通信中继站, 其以居高临下的方式将远近距离的照射区域进行普遍的覆盖, 且视野十分开阔, 只要在其覆盖区域内, 无论多远的距离均可互相通信。

对于卫星系统而言, 其主要为单载波系统, 若将所需进行传输的有用信息称之为核, 其周围具有多层保护层的包裹, 以确保信号传输时抗干扰能力更加强大。这样一来, 将音、视频及资料置于经固定长度所打包的MPEG-2传输流之中, 即可对其进行信道处理。

卫星系统的信道处理过程基本如下:先是将同步字节进行倒相, 每八个字节长度进行一次倒相字节, 而后再对资料的能量进行扩散, 并将资料进行随机化, 以防有长串的0或1出现。而后再将各数据包进行前向纠错外码的添加。添加R-S编码可使原始数据的长度从原有188字节增至204字节。其主要特点即只对同本组相关的误码进行纠正, 而且对于较为突出性的误码纠正十分有效。此外, 还需要进行卷积码纠错的添加, 即所谓的内码, 卷积码能够采用不同速率, 对于DVB-S标准而言, 主要对其五种速率进行了规定, 分别为1/2、2/3、3/4、5/6以及7/8等等。而进行选择时需以频谱使用率及抗误码性能为依据进行权衡, 卷积编码除了对本组误码进行纠正外, 还可对其他组误码进行纠正, 并对数据流进行QPSK调制。

2. DVB-S数字卫星传输系统

对于DVB-S数字卫星传输系统而言, 根据所实现功能的不同, 可将其划分为如下五个部分:一是数据的扰乱;二是纠错与编码;三是数字的调制;四是均衡;五是同步及时钟的提取。

DVB-S数字卫星传输系统主要是由发射端以及接收端两大部分所构成, 其中, 这两部分的技术环节相互对应, 其DVB-S数字卫星传输系统结构见图1。DVB标准的传输系统分成信源编解码 (SourceCoding) 和信道编解码 (Channel Coding) 两部分。信源编码采用MPEG一2码流, 首先对音频和视频进行复用, 然后再将多个数字电视节目流进行传输复用。在接收端则进行相应的解复用和解码。

对于信道编解码而言, 其主要包括前向纠错编码及译码, 调制与解调以及上、下变频三大部分。对于调制方式以及前向纠错码而言, 其可以各种不同传输媒介为依据采用多种组合方式。其中, 数字卫星传输主要采用的是QPSK调制方式。

3. MPEG-2码流复用

(1) 对于MPEG-2系统而言, 其复用部分主要分为如下三个步骤:首先, 音、视频以及数字信号应先经MPEG-2编码器来对数据进行压缩, 并借助于节目复用器实现基本码流的形成。其次, 音、视频的ES流根据一定格式分别进行打包, 并形成具有一定格式打包的信息流, 即所谓的视频PES以及音频PES。此步可在打包器中实现, PES长度也可在某范围内进行变化。再次, 将音、视频PES流及相关辅助数据依据某种不同的格式再次进行打包, 而后再进行复用, 这样, 就实现了传送流TS以及节目流PS的分别生成。

(2) TS流以及PS流之间的区别如下:前者的包结构为固定长度, 而后者的包结构的长度可变。对于节目流而言, 其主要是通过完整音、视频PES包的复用而形成的。由于音、视频编码器所具有的独特性质, 且PES包长度可变, 因而PS包长度也可变。对于传送流而言, 其主要是将音、视频PES包作为其TS包的净荷, 并经TS包的复用而形成的。PS包及TS包正是因为结构上的差异, 因而造成了其对于传输误码抵抗能力的不同, 因此, 其应用环境也各不相同, 若信道环境恶劣, 且传输过程误码较多时通常采用的是TS码流, 而环境较好时通常采用的是PS码流。

4. QPSK调制技术

为了有效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且不会对频谱的效率产生过分的损害, DVB-S卫星传输系统采用的是QPSK调制技术, 其集调相、二维调制及恒包络调制技术于一身, 因而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

结语

数字卫星传输平台 篇2

3.2卫星转播车与现场直播车。卫星转播车与现场直播车不仅丰富了节目的传输手段,而且保障了直播节目的安全播出。卫星转播车与现场转播车的车系统的作用有:一是,可以传输高质量无线数字,提供高质量的转播传输以及支持节目直播的制作;二是,还可以解决部分主要节目的应急制作以及传输问题;三是,具有采集、传送以及直播音频、视频、网络音频节目、网络视频节目的能力。卫星转播车和卫星直播车不仅可以组合使用,而且可以独立完成节目的直播与传送任务,它们的存在可以为广播节目的直播与传送提供一个强大而又灵活的移动技术平台。其中卫星转播车可以通过三种传送方式实现转播的目的,分别为卫星传送、地面微波传送、地面电信线路传送,它主要用在大型转播现场的,为现场提供移动技术平台,支持信号的双向传输。卫星转播车技术系统主要包括:车载传送系统、卫星转播车音频系统、以及固定地面站传送系统等。现场直播车主要应用在国际台各调频栏目在各直播现场提供一个移动技术直播平台。其系统主要包括车载音频系统、车载视频系统、传送系统等。现场直播车的传输能力也很强大,可以实现数据的双向传输,并可以进行多业务传输,现场直播车可以在大多数的传输环境中进行独立作业,能够很好的完成直播传输任务。

4结束语

卫星数字通信技术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在广播电视传输的作用也将会越来越不可替代,系统功能不断的完善不断的强大,会更加有效的推动广播传输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这一技术的有效应用,让其在更多的领域内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喻强.数字卫星通信在广播传输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12:111.

[2]葛莉.浅析数字微波通信与卫星数字通信技术在广播传输中的运用[J].通讯世界,2015,21:69-70.

数字卫星传输平台 篇3

摘 要: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卫星广播电视技术也在不断的提升,全国各省的广播电视节目都已上星,所有的上星节目全部采用数字化进行传输。

现在卫星传输已成为全国广播电视传输的主要渠道和途径,进入实用阶段的数字压缩技术传送着中央电视台的多套节目和一些省区的电视节目,增添了节目内容,提高了精神文化生活,极大的增强了电视屏幕的多样性并提高了播出质量。多年来,我国卫星广播电视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在全国民众的经济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领域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的力量和向上作用。

关键词: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数字化传输

1 广播电视卫星数字化传输应用情况

在我国存在复杂的,多异的,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环境要面对不同的问题,对特别恶劣的地区,利用卫星技术进行传输才能确保广播电视的覆盖率的提高,卫星传输广播电视节目有它的优势,传送的节目质量好,覆盖面积大,所以建立现代化广播电视卫星传输网是广电事业的重任,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卫星广播电视传输技术,进一步快速地提高广播电视传输的质量,增大覆盖面积,提高效果,因为发展卫星广播电视传输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卫星应用由模拟向数字转换,由c波段向ku波段转變,由通信波段向广播电视专有波段转变。

中央电视的数字压缩节目已向全世界传输,就是采用最先进的数字压缩技术进行电视广播和数字声音广播传送的。广播电视专用传输网已经形成。广播电视卫星应用已与地面的光缆、调频、微波、电缆、中短波传输媒体组成了相互交融的综合传输网络。从1965年我国开始利用卫星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使我国的广播电视收视覆盖率1984年的67.8%、64.75提高到了1998年的88.2%、89%。我国有31座广播电视卫星上行站、20个卫星地面站,44套卫星电视节目。44套卫星广播节目。已经基本上采用数字化压缩技术,达到了卫星数字传输这一目标。

实现模拟转向数字化后,广播电视系统的许多设备全面减少,实现了一机多用多能,各种指标也得到很好的提高,并开拓了在模拟设备的基层上的许多功能,研究生成了声音激励器、镶边器等多种模拟所不能实现的功能。但数字领域可以实现提高性能、提升指标、使用便捷,增加功能。

2 推进发展数字化技术优点

2.1 数字传输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使用数字滤波与数字存 储容易消除噪音,收视视频图像质量得到提高,图像的信噪比得以改善,较容易实现二维、三维亮色分离。

2.2 采用模拟视频信号进行复制三次、四次以上其图像质量下降急剧,是因为噪声的影响。数字模式可实现数字存储和提供新功能,所以数字化技术很容易存储数字视频信号还能进行多次复制而图像质量不会下降,也可提供许多新功能的特技来实现美的效果,例;图像缩放,多画面,编辑和处理图像/快速检索图像,随机访问等诸多方面。

2.3 用户接收广播时,数字门限c/n接收边缘可比模拟场合所需的c/n40db改善20db左右,这样百姓接收的信号接近无差错的高质量的传输信号。无差错接收时,右眼所看到的主观评价质量接近演播室的质量,模拟传输无法做到。

2.4 数字化易实现适应场内场间,帧内和帧间的处理,消除亮色互相干扰。图像的清晰度大大提高,亮度闪烁和重影得以消除,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消除系统非线性失真的影响,噪声和失真的影响,提高了功率的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再生方法。

2.5 数字传输利用率在不断提高,所需电视广播的发射功率低,在同等条件下模拟传输无法实现,数字传输可使用频道来传输电视节目,在电视频道的紧缺状态下便体现出它的优势,电视频道的利用率也得到提高。

2.6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非常适合数字传输处理,未来的多媒体通信与数字化是密不可分的。

2.7 数字信号具有“陵避效应”,它在门限值以下时什么也看不见,但达到门限值时就具有很好的接收效果。所以无论是接收C波段广播电视节目,还是接KU波段的广播电视节目都会有满意的效果。

2.8 因为减少了a/d、d/a变换等处理环节,图像质量的劣质问题得以改善,损伤的情况得到弥补,数字安装方便、易于调试,可靠性高等优点。还可以大规模的生产。

2.9 要想提高频谱的综合利用率和提高功率,?使用最新的数字传输信号设计方法进行信源编码联合设计,如网格编码调制tcm等编码调制技术,使用数字处理的优点还易于加密,这样确保传输信号的安全,也确保保密工作的安全。

2.10 接收天线设备在安装、调试时要认真仔细,对不同因素都要进行分别调试,不是以监视器图像质量为准,是以面板上EB/NO值最大为准。

优质的节目传输途径是卫星数字化传输,它使用卫星转发器传输,功率大,视音质量好,接收效果好,覆盖面积大,实现快,频道多等诸多优点,特别适于海岛区域,边远地区,地形复杂地区,地形异难区域等。

曾经我国有一部分人由于环境的限制,技术上的落后而无法听到广播,看到电视。使党的声音也不能及时送答,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广电总局提出了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卫星“村村通”业务这种传输手段,以优质节目的效果显示出它的优势性。通过卫星用较大功率向收不到广播电视的边远贫困农村传送节目。卫星上发射的功率大,地面用直径不到1米小天线就能接收到节目,设备经济实惠,简单便捷,易于普及。

现今,几乎到处都在谈论数字化、数字电视、数字照相机、数字光盘,视频领域是这样,音频领域也是如此,个人计算机更全是数字的,现在可以说:数字化是当今技术的发展潮流。

3 接收卫星广播电视数字节目应注意的问题

3.1 要想接收某一节目,必需知道采用前项纠错方式,该节目下行中心频率,符合频率。

3.2 只有广西广播电视节目下行为垂直极化外,其它站的下行节目均为水平极化。如果共用一副天线同时接收上述十省区广播电视节目时,需使用双线极化馈源。

3.3 地面用2.5米到3米天线在全国可以接收到满意的节目,得到满意的效果。部分地区甚至可以使用2米天线便能达标。

数字卫星传输平台 篇4

关键词: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信号,质量

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技术要求高,影响因素多,尤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视节目的画质及音频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加强对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研究,对保证电视信号传输质量,满足人们电视节目欣赏需求,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信号传输

当前,数字卫星广播由三种方式:视频压缩电视直播、直播卫星模拟电视信号的传输、普通电视节目传播。视频压缩电视直播,将电视信号进行压缩与转换后,经由直播卫星将信号传输给用户,在地面接收机的转化后将电视节目呈现给观众。该种传输方式每台卫星传输的电视节目4~8套。直播卫星模拟电视信号的传输,利用直播卫星将模拟电视信号传输给用户,该传输方式下直播卫星仅传输一种电视节目。普通电视节目传播,利用普通卫星将电视节目传输给用户。

数字广播电视信号传输需要依据一定的技术标准,对电视信号进行处理。目前,我国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传输系统中采用ABS-S与DVB-S标准作为电视信号的调制制式,采用MPEG-2技术对电视信号压缩编码。在节目源传输环节,电视信号传输方式包括数字光传输网络传输、数字信号直接光纤传输以及中频直接光纤传输。其中,数字光传输网路传输中采用STM-1、DS3、E1等接口方式运用传输网络传输数字信号,因其应用SDH标准进行传输,有力地保障了信号的传输质量。数字信号直接光传输将电视信号进行调制,以光波为媒介进行传输。该方式下的数字电视信号调制主要应用ASI、HD-SDI以及SDI等接口得以实现。此种传输方式传输质量好,具有再生性。中频直接光纤传输时需将数字信号进行调制处理,使其达到70MHz中频以上,以模拟方式进行传输,接收端对其解调处理后输出。该种方式监测方便、系统简单。

2 提高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传输信号传输质量对策

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受多种因素影响,应注重电视信号传输期间的监测,以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电视信号的传输质量。目前,对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监测主要集中在信道层、码流层以及视频层,接下来对其监测进行探讨。

2.1 信道层监测对策

信道层能及时反映播出信道出现的异常,因此,为保证信号传输质量,应注重信道层的监测。监测过程中,尤其应重视信道误码率BER的变化情况,一般情况下纠错前误码率不会高于10-4。一旦传输受到干扰时误码率会有所增加,当干扰较为严重时误码率会达到0。同时,监测人员还应重视Eb/N0这一数值的变化,该数值用于衡量射频接收能力的大小,一定程度上会受到误码率的影响。因此,监测人员应密切监视电视信号传输期间BER的变化,一旦发生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设置相关参数,以纠正电视信号传输的异常现象,将各项参数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2.2 码流层监测对策

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监测过程中,码流层监测是重要的监测内容。为保证码流层监测质量可利用码流分析仪达到监测的目的。码流监测仪具有PCR分析、带宽码率以及TS流基本结构信息的实时分析等功能,并能呈现出传输码流中的节目等级图。其中,对宽带码率的监测包括较多监测内容,如空包率、TS流中各路节目宽带所占比率及码率、TS流总码率的当前值、有效值、最大值与最小值等。在对码流层进行监测时,要求监测人员在监测过程中认真分析每一项参数,判断其是否处于合理范围内,保证复用器参数及码流的参数设置的合理性,为保证信号传输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视频层监测对策

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信号监测工作中,不容忽视视频层的监测,以及时发现电视信号传输异常。目前,视频层监测主要采用自动音视频系统与电视墙主观巡视相结合的方法实现。前者可及时监测视频静帧马赛克、丢失、黑屏等情况,并以报警的形式通知技术人员。而电视墙画面主观巡视需通过制定严格的巡视制度对巡视行为加以约束,确保巡视人员尽职尽责,及时发现电视信号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知技术人员加以排除,提高电视信号传输质量。

3 结语

我国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信号传输技术发展已较为成熟,但电视信号传输期间经过的环境较为复杂,所受的干扰因素较多,如不加强信号传输的监测,可能会出现异常现象,使电视节目的欣赏价值大大降低。因此,为保证传输质量需要进行电视信号传输过程中的人为监视,以及时调整电视信号传输参数,或要求技术人员加以处理,确保信号的传输质量,将电视信号准确、无误地传输给用户,使其欣赏到画面优质的电视节目。

参考文献

[1]杨帆.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与质量分析[J].通讯世界,2015(10).

[2]张荣建.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与质量分析探讨[J].数字通信世界,2012(10).

数字卫星传输平台 篇5

关键词: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信号传输

1995年, 中央电视台CCTV-3/5/6/8数字压缩节目, 在亚洲二号卫星Ku波段上星播出,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自此进入数字化时代。进入21世纪之后,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有线网络、电台电视台地建设, 进一步推动了广播电视事业的数字化进程。广播电视节目已经基本实现了从节目源传输到接收端的数字化。 但是, 一些不良信号对卫星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 这就要求深入地了解卫星广播电视传输相关知识, 为广播电视的安全运行提供坚强保障。

1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传输过程和传输方式

1.1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传输过程

电台、电视台、上行站、数字传输卫星、卫星监控站、有线前端、有线网, 这些都是数字卫星广播电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也主要依赖于这些组成部分。其中, 电台、电视台主要负责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工作, 对节目进行数字化处理, 通过光缆、微波等同步数字传输体系, 传输到地球站, 然后对广播电视信号进行进一步处理, 将其转换为70MHz或者140MHz的中频信号, 通过上行站将信号传输到数字传输卫星上。至此就完成了广播电视节目从制作到传输卫星的全过程。最后, 数字传输卫星利用天线将信号传输到有线前端, 经处理后送入有线网, 实现广播电视信号的区域覆盖。卫星监控站主要负责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过程中出现的信号干扰问题, 处理信号的频率、 强度和噪音等。

1.2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传输方式

当前, 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主要有三种:分配式数字卫星电视, 即通过一般的卫星而不是专门的数字卫星, 将广播电视节目信号传输到电视信号接收端, 满足广播电视用户需求;直播式广播电视信号传输, 即利用直播卫星, 将广播电视信号直接传播至接收端, 使广播电视接收端的电视画面和传输端基本同步, 满足广播电视用户对电视节目的即时性要求;压缩式广播电视信号传输, 即先对5 ~ 8套的广播电视节目进行视频、声频及相关信息的压缩, 然后利用数字卫星, 以TS包的形式进行传播。

2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传输质量分析

2.1信道层分析

信道层是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系统的射频部分, 其对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质量的影响, 集中体现在信道误码率BER的变化上, 例如, 在正常情况下, 先信道误码率BER应当小于, 但是, 一旦受到外界信号的干扰, BER就会出现明显的上升, 严重的时候, 设置会达到0, 因此, 信道层对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信号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实践中, 我们需要给予信道误码率BER以足够的重视, 确保其始终维持在一个可控制范围内。此外, 信道层还有一个参数要引起数字卫星广播电视系统维护人员的注意, 即, 该参数是广播电视信号射频接收能力的直接体现, 其变化对传输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

2.2码流层分析

码流层是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系统的核心环节, 关于码流层的质量分析, 主要通过专业的码流分析仪来完成, 以事先制定的数字影像广播标准为主要参照, 对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传输系统中活动的码流, 进行全过程的跟踪记录, 判断其是否影响广播电视质量。例如, 对码流层中包含的视频信息、音频信息和自定义信息的TS流, 进行跟踪记录, 确定其包长和标志码传输数量等。以此达到准确控制码流层传输数量, 确保广播电视质量不受影响的目的。

2.3视频层分析

视频层作为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终点站, 如果出现问题, 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传输质量会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目前, 视频层比较常见的问题有, 节目源所有节目出现黑屏或者马赛克、卫星下行信号接收出现黑屏或者马赛克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例如, 雨雪、太阳活动等自然现象、调制器出现尖脉冲干扰、卫星上不明载波的干扰等, 都会影响视频层。对此, 当前并没有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法, 大多通过电视墙画面主观巡视和自动音视频系统客观监测的方式, 避免视频层出现黑屏、马赛克、音频静音等异常状态。

参考文献

[1]杨帆.数字卫星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与质量分析[J].通讯世界, 2015 (5) .

[2]曹锋.直播电视的数字卫星传输系统的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 2013 (4) .

数字卫星传输平台 篇6

数字卫星广播主要是利用卫星广播的覆盖网或其他的独立数字广播通道完成信息的同步传输过程。目前, 比较典型的数字卫星传输系统是欧洲的DVB-S以及SDTV, 接下来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个同步传输系统。

1.1 DVB-S标准

DVB-S标准的主要业务是处于11GHz频段的广播卫星业务 (BSS) 和固定卫星业务 (FSS) , 从而达到为民众提供多样化的广播服务的目的。但是, 卫星广播的传输效果非常容易受到功率限制, 因此,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 必须增强信息的抗干扰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 技术人员往往会对所要传输的信号实行多重编码, 比如:外码为RS码, 内码采用卷积收缩码, 而调制在一般情况下则采用抗干扰能力比较强的QPSK。

1.2 SDTV卫星传输系统

SDTV是目前大多数数字卫星采用的传输方式。在SDTV卫星传输系统中, 以复合的模拟信号或SDI数字信号作为全部编码器的视频输入, 并且视频编码的格式通常为4:2:0, 对于一些图像质量要求比较高的场合也可采用4:2:2的比例。而它的音频输入则一般为模拟信号或者在SDI中嵌入音频信号。

2 信道编码技术的发展现状

2.1 DVB-S信道编码技术

级联编码技术是DVB标准规定的信道编码技术, 并且在完成编码后信源要经过RS编码、交织、卷积码、凿孔等几个步骤逐步完成整个信道编码工作[1]。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 在级联码的外码编码中, 包含188个字节的传输信号按照 (204, 188) 的方式通过RS编码转换成RS编码, 该编码的字节长度为204[2]。

第二步, 对上述生成的RS码进行交织处理, 从而达到外码与内码相接的目的。交织可解决卷积编码所产生的连续错误编码, 因为交织器可以将连续的错误编码分开, 从而使接收端能够有效纠错并且所产生的连续错误编码不会超出接收端的最大纠错能力, 在此条件下, 不会影响数字卫星广播的同步传输机制。

第三步, 在级联码的内码中采用码率为二分之一, 约束长度为7的卷积码进行信道编码[3]。实践表明, QPSK的信号产生效率比较高, 对误码的抵抗能力也比较强, 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即使传输信道的幅度减小, 它的传输性能也不会发生变化, 因此, 它非常适合运用于数学卫星信道中。但是, 它也存在一个较大缺陷, 就是对信道的利用率非常低。

第四步, 对所得到的卷积码进行凿孔处理, 最后得到四种不同的编码率。

3 数字卫星广播的同步传输技术的未来前景

总体而言, 目前已有的同步传输系统可以说比较完善, 在今后的发展中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因为其实就目前的数字卫星广播传输效果而言, 依然存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无法收听广播信息的情况。因此, 对于未来的数字广播传输系统而言, 应尽可能实现同时、同质接收。

4 数字卫星广播信道编码的未来发展

相比目前现存的几种信道编码技术而言, LDPC具有较大的发展优势。LDPC码一种带有稀疏校验矩阵的线性分组码, 其信号是通过生成矩阵方式来映射成编码序列的[4]。LDPC码有很多优点, 首先它所生成的编码编译复杂程度比较低, 其次它的结构非常灵活, 而且在相同带宽下能实现更加高速的数字信息传播。

5 总结

综上, 同步传输系统以及信道编码技术的发展对数字卫星广播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就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 数字卫星广播产业已处于比较成熟的阶段, 但这两方面的技术还需要不断向前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使数字卫星广播产业更加繁荣昌盛。当然, 这需要很多科研人员以及技术专家的不懈努力以及广大人们群众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乔华, 项海格.卫星广播通信信道编码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卫星与网络, 2006 (1) .

[2]杨友福.信道编码技术与新发展[J].通信技术, 2008 (7) .

[3]武信行.数字卫星直播传输系统[J].家电检修技术, 2014 (6) .

数字卫星传输平台 篇7

在广播传输中, 为了促进传输质量的提高, 为人们接收广播创造良好的条件, 离不开相关技术的运用。数字微波通信与卫星数字通信技术在通信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对提高传输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是广播传输中不可忽视的技术类型。下面将结合广播传输的实际工作, 对这两种技术的运用进行探讨分析。

2 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在广播传输中的运用

2.1 基本的原理

在空气中传播的时候, 微波与光波的传播特性相同, 呈现出直线前进的方式。传播中如果遇到阻拦就会被反射或者阻断。数字微波通信的方式主要是视距通信, 传输中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负面影响, 例如地球曲面等。如果需要进行远距离通信, 应该采用接力传输的方式, 对信号进行多次中继转发, 从而满足传输工作的需要, 到达指定的地点。在数字微波传输线路中, 终端站位于线路的两端, 而中继站则位于传输线路上, 一般隔50km设置一个, 整条线路上设有几个甚至几十个。它们的作用是接收数字信号并进行放大, 转发至下一个中继站, 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提高数字信号传输质量的目的。数字微波通信常用频段为1.4GHz、4GHz、7GHz、8GHz、13GHz、15GHz, 广播系统常用8GHz频段。

2.2 功能与特征

微波频率高, 波长较短, 可用频带宽, 频率在300MHz—300GHz之间, 具有其他电波不可比拟的优势。数字微波信息容量大, 传播质量高, 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包括卫星数字通信系统在内的数字通信系统都工作在微波地段。另外, 数字微波网络组网灵活, 传播质量高, 建设速度快, 能够节约投资,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 具有较强的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是网络传输的重要方式, 得到十分广泛的运用。

2.3 具体的运用

数字微波通信通过地面视距进行广播节目信息传送, 传输过程中运用数字化处理技术, 这样不仅能够抵抗传输中遇到的干扰, 还能够提高传输质量, 更好满足广播传输的需要。广播电台运用多路数字传输终端设备, 设备包括发端机和收端机, 并拥有数字微波接口和光端接口。发端机可将信号、数据转换成数字序列, 送往微波调制机和光调制机传送, 然后通过功放和天线发射出去。收端机将收到的码流进行信道解码, 纠错解码电路。对广播电台节目信号来说, 它能够通过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完成, 传输线路两端设有传输设备, 发挥各自的功能, 完成信号的传输, 满足广播对信号的需要。

3 卫星数字通信技术在广播传输中的运用

3.1 基本的原理

广播卫星有C波段和Ku波段转发系统, 发射站将广播电台播控中心送来的信号进行处理, 调制、上变频、高功率放大后, 向卫星发射C波段和Ku波段信号。同时也接收卫星下行转发的微波信号, 监测卫星转播节目质量。星载转发器接收地面上行站送来的微波信号, 经放大、变频、放大后, 发射到地面服务区。

3.2 功能与特征

卫星数字通信能够实现两个或者多个地面站的长距离大容量通信, 是广播传输的主要方式之一, 具有自身显著的特征, 其覆盖面积十分广泛, 信息传输质量高, 能够节约投资, 方便维护, 信号容易处理, 可以满足更多用户的需要, 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3.3 具体的运用

3.3.1 卫星数字广播

在广播电台数字传输系统中, 卫星数字广播传输是不可缺少的。整个节目的采集、制作、播控, 所有节目信号通过光缆、微波传输至卫星地球站, 实现广播电台节目全面上星。

3.3.2 卫星转播车

在传输过程中有多种不同的传播方式, 卫星、地面微波、地面电信线路都能够实现传播, 传播内容包括视频、音频、网络节目。在具体运用中, 主要为大型转播现场提供综合传输信号, 同时可以作为现场视频、音频信号采集、播控平台, 能够实现四路标清视频转播信号, 多路音频转播信号的采集, 控制。

3.3.3 现场直播车

通过运用该方式, 能够实现广播节目、网络视频、音频直播, 系统包括车载平台、节目操控系统、电信传输系统等。通过现场直播车的支持, 能够为节目直播提供平台, 为频道提供现场直播机房, 有线数据通讯, 卫星传输等, 还能够为电台网站多路视频直播信号采集系统, 控制系统等等, 满足现场直播的需要, 更好的为观众接收节目提供方便。

4 结语

总之, 数字微波通信与卫星数字通信技术具有自身的显著特点和优势, 满足广播传输的需要, 在具体运用中具有重要作用。今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多元化、网络一体化是这些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具体工作中, 通过这些技术的运用, 不仅会提高系统集成化水平, 使系统的功能进一步增大, 增强广播传输的安全性, 还会提高广播传输的质量, 更好的满足人们需要, 推动广播传输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联.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在电视直播中的使用地位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3 (4) .

数字卫星传输平台 篇8

卫星、地面微波和光缆是我国广播电视覆盖的三种基本传输方式。光缆传输频率极高、相对频带较宽, 而且传输损耗低、抗干扰性强, 因此发展极为迅速。数字微波通信作为现代无线通信的先行者, 一直在通信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卫星数字通信、光纤数字通信的不断发展, 数字微波通信已经从长距离通信的主导者, 转变为服务于中短距离的接入传输。数字微波传输设备也随着通信网络的演进和数字技术的发展而转型, 被定位于其它系统的支撑、接入设备, 使得数字微波通信技术有了更新的发展。卫星数字通信本质上也是微波传输的一种, 只是中继站设在同步通信卫星上, 实质上是一个安装在赤道上空的中继站, 卫星数字传输已经成为广播电台节目覆盖全国及世界的一种必不可少的传输方式。

2 数字微波通信

2.1 数字微波通信的基本功能及特点

微波是指频率介于300MHz-300GHz范围内的无线电波, 由于微波频率极高, 波长又很短, 因此其可用频带很宽, 这是低频无线电波无法比拟的。由于数字微波的信息容量大, 所以现代多种数字通信系统, 包括卫星数字通信系统, 几乎无例外地都工作在微波波段。由于数字微波网络建设速度快、组网灵活、投资省、安全可靠、抗人为或自然灾害能力强, 它已与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构成网络传输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

我国幅员辽阔, 地势复杂, 在气候条件好, 业务量较大的平原地区, 主要采用光纤做为传输手段, 但最好用SDH数字微波作备用保护;在气候和地理条件差的地区, 则必须建设SDH数字微波网。

2.2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

由于微波在空中的传播特性与光波相近, 也就是直线前进, 遇到阻挡就被反射或被阻断, 因此数字微波通信的主要方式是视距通信。受地球曲面和空间传输衰落较大的影响, 要进行远距离的通信, 需要接力传输, 即对信号进行多次中继转发 (包括变频、中放等环节) , 这种数字通信方式, 也称为地面数字微波中继传输方式。

终端站处在数字微波传输线路的两端, 中继站是数字微波传输线路数量最多的站型, 一般都有几个到几十个, 每隔50km左右, 就需要设置一个中继站, 中继站的主要作用是将数字信号接收, 进行放大, 再转发到下一个中继站, 并确保传输数字信号的质量。所以数字微波传输又称数字微波接力传输。这种长距离数字微波传输干线, 可以经过几十次中继而传至数千公里仍可保持很高的传输质量。

数字微波通信常使用的频段为1.4GHz、4GHz、7GHz、8GHz、13GHz、15GHz等, 广播系统中, 使用8GHz频段较多。

由于微波中继具有抗重大自然灾害的特点, 已成为地面有线网络传输的有利补充。

2.3 数字微波通信在广播电台中的应用

数字微波通信是在微波频段通过地面视距进行广播节目信号传送的一种广播无线传输手段。对于数字微波通信系统来说, 是利用微波信道传输数字信号, 因为基带信号为数字信号, 所以称为数字微波通信系统。数字微波通信在微波传输中, 采用数字处理技术, 具有传输质量可靠、抗干扰能力强、传输线路长等多种优点。

广播电台使用的是多路数字传输终端设备, 该设备由发端机和收端机两部分组成。设备具有数字微波接口和光端接口, 可方便地与微波机和光端机连接。发端机可将来自于模拟 (经A/D转换) 或数字节目源的样点信号、通道状态和独立数据转换成一路串行数字序列, 经纠错编码、交织、信道编码和复接器后, 可分别送往微波调制机和光调制机进行传送, 送入微波调制机的信号再通过功放和天线发射出去。收端机将收到的码流进行信道解码, 解出的信号经去交织、纠错解码电路得到各路样点信号和独立数据信号, 并通过相应各路的接口电路恢复成模拟或数字信号。

广播电台的节目信号, 其中一种传输方式是通过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完成的, 广播电台播控系统主控机房将由数字矩阵切换后的输出信号送入微波端机的输入端, 通过数字微波终端设备进行传输。传送线路的两端都设置有数字微波传输设备, 传输线路一端的传输设备设置在广播电台, 传输线路另一端的传输设备设置在接收方。

3 卫星数字通信

3.1 卫星数字通信的基本功能及特点

卫星数字通信是航天技术和电子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重要通信方式。

由于卫星数字通信以空间轨道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作为中继站, 地面站作为终端站, 所以可以实现两个或者多个地面站之间的长距离大容量的区域性通信及至全球通信。用作通信的卫星叫通信卫星, 这种卫星在地球赤道上空约36000km的轨道上从西向东转动, 方向和速度恰好与地球自转同步, 在地面上看是静止不动的, 所以又称同步静止卫星。同步卫星的公转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 在地球上的某点看去, 该卫星是始终固定在天空的某个位置上的, 这样, 使得地面和卫星的通讯就会变得很容易。

卫星数字传输是广播电视主要传输方式之一。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 优势更加突出。同现在常用的微波数字通信等传输方式相比, 具有更多的优点, 具体表现在覆盖面广、投资省、建设快、传输质量高、维护方便、运行成本低等。与模拟卫星广播相比, 卫星数字广播有更加突出的优点, 即节省卫星频率资源、节省运行成本、节目传输质量高、数字信号易于处理、便于多功能开发等。

3.2 卫星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

3.2.1 通信系统的组成

卫星广播电视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即卫星上行发射站、星载转发器、测控站、卫星接收站。广播卫星上有C波段和Ku波段转发系统, 上行发射站把广播电台播控中心送来的信号 (可以是数字电视信号、数字广播、视频、音频、中频信号等) 加以处理, 经过调制、上变频和高功率放大后, 通过定向天线向卫星发射上行的C波段或Ku波段信号;同时, 也可接收由卫星下行转发的微弱的微波信号, 用来监测卫星转播节目的质量。星载转发器用于接收地面上行站送来的上行微波信号 (C波段或Ku波段) , 并将其放大、变频、再放大后, 发射到地面服务区内, 因此, 星载转发器实际上是起到一个空间中继站的作用, 它可以以最低的附加噪声和失真传送广播电视信号。

3.2.2 卫星上行发射站系统

广播电台的对内、对外节目通过卫星覆盖全国及世界, 其中上行站系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上行站设备的安全等级要求最高, 要求各种设备都有高稳定与可靠性, 并有备份。这是因为一旦上行站设备发生故障, 将会造成广播电视信号传输全面中断。

广播卫星上行频率在S、C、Ku、Ka波段, 卫星下行频率在L、S、C、Ku、Ka波段。上行发射站可向卫星传送一路或多路信号, 卫星转发器在广播电视卫星上有C、Ku波段转发系统, 它接收来自上行发射站的信号, 并且向卫星广播地面接收站转发下行信号。

上行站的设备主要有天线分系统、高功率放大设备、低噪声接收设备、上下变频器、调制解调器、系统监控设备及附属设备等。

天线分系统包括天线机械传动系统、馈源及天线跟踪三部份, 它是上行站的主要设备之一, 直接决定上行站的品质因素G/T值。天线的作用是将上行站的发射功率有效的转换成电磁波的能量并发向卫星, 同时将分布于空间卫星发出的极微弱的电磁波能量转换为同频信号馈送给接收机。

高功率放大设备是上行站发射部分的最后一级放大;而低噪声接收设备是上行站发射部分的第一级放大;上下变频器主要用来在射频与中频之间进行频谱搬移;调制解调器的作用是将来自广播电台播出机房的节目信号经过调制向空间进行传输, 以提高信号传输信噪比及抗干扰能力。

上行站还需要系统监控设备, 对站内所有关键设备进行监控, 可以随时从监控系统上了解每台设备的工作状态和主要指标特性等。

3.2.3 星载转发器

转发器是通信卫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能起到卫星通信中继站的作用, 其性能直接影响到卫星通信系统的工作质量。

卫星转发器应该以最小的附加噪声和失真来放大和转发地面站发来的无线电信号。转发器的噪声主要有热噪声和非线性噪声, 其中, 热噪声主要来自设备的内部噪声和从天线来的外部噪声, 非线性噪声主要是由转发器电路或器件特性的非线性引起。

卫星转发器通常分为透明转发器和处理转发器两大类:

(1) 透明转发器:这类转发器接收到地面站发来的信号后, 除进行低噪声放大、变频和功率放大外, 不作任何处理, 只是单纯地完成转发任务, 也就是说, 它对工作频带内的任何信号都是“透明”的通路。

(2) 处理转发器:透明转发器主要用于模拟卫星通信系统。在数字卫星通信系统中, 通常采用处理 (再生式) 转发器, 它除了能转发信号外, 还具有信号处理功能。

处理转发器接收天线接收来自地面站发来的信号, 经前置放大和变频, 再将中频数字信号进行解调和判决, 并进行数据处理。为了抗干扰, 在卫星上还可以进行纠错编码处理。处理后的信号经发射部分的数字调制、变频和功率放大, 再转发到地面站。

在数字卫星通信系统中, 采用处理转发器可以消除噪声的积累, 因此在保证同样通信质量的情况下, 可以减小转发器的发射功率;其次, 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可以选用不同的调制方式, 从而得到最佳传输;另外, 还可以在处理转发器中对基带信号进行其它各种处理, 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 使卫星上数字交换成为可能。

3.3 卫星数字通信在广播电台的应用

广播卫星必须是对地静止的, 以便观众使用简单, 无需跟踪卫星和选用定向性强的接收天线, 因此要求使用赤道同步卫星, 还要求卫星能精确地保持它在轨道上的位置和姿态;广播卫星必须有足够的有效辐射功率, 以简化地面接收设备;广播卫星还必须有足够长的使用寿命和可靠度, 以降低停播率, 并避免经常更换卫星所带来的停播和浪费。

由于卫星通信具有传输距离远、覆盖区域大、灵活、可靠、不受地理环境条件限制等独特优点, 所以对覆盖范围来讲, 一颗通信卫星可覆盖地球面积三分之一多, 若在地球赤道上等距离放上三颗卫星, 如把三颗同步卫星, 相隔120°均匀分布, 卫星的直线电波将能覆盖全球有人居住的绝大部分区域 (除两极以外) , 可构成全球通讯网。

(1) 卫星数字广播

利用卫星传输广播节目是卫星应用技术的重大发展, 在广播电台的数字传输系统中, 卫星数字传输是非常重要并必不可少的。

节目由采集到制作再到播控系统后, 由主控机房将数字矩阵切换后的所有输出节目信号通过光缆、微波传输送到云岗卫星地球站, 从而实现广播电台的节目全面上星。如:将节目输出主路信号送入光端机, 通过光缆传输送到云岗卫星地面站;将节目输出备路信号送入微波端机, 通过微波以地对地的传输方式将信号发送到云岗卫星地面站。卫星地面站接收到主路和备路信号后, 通过卫星上行系统实现节目上星。

(2) 卫星转播车和现场直播车

卫星转播车和现场直播车丰富了节目传输手段, 使直播活动的播出安全有了保障。车的系统不仅可完成高质量无线数字传输, 提供高质量的转播传输和节目直播制作的支持, 还可以充当在非常规状态下, 解决部分主要节目的应急制作和传输。

卫星转播车和现场直播车集广播视音频技术领域中的节目采集、制作, 传输技术于一身。具备音频、视频、网络音视频节目的采集、传送和直播的能力, 它们既能组合在一起使用, 又能各自独立自成体系, 完成多媒体音视频节目的直播、传送任务, 可提供一个强大灵活的移动技术平台。传输系统中无线传输系统全部具有双向多媒体传输功能。

(1) 卫星转播车

卫星转播车可通过卫星、地面微波、地面电信线路等三种传送方式, 实现音频、视频、网络节目的转播, 整个系统包括:车载平台、Ku波段卫星传送系统、视音频采集系统、地面微波传送设备、电信传输系统、供电系统、空调等周边辅助设备。

卫星转播车主要是为大型转播现场提供综合传输信号以及现场视、音频信号采集、播控技术的平台。该系统可实现4路标清视频转播信号、多路音频转播信号的采集、控制。在卫星传输系统采用了DVB IP双向传输技术。该转播车的DSNG卫星传输系统采用DVB-S技术, 一般的需求是:可单向传输一路标清视频、六路立体声音频现场信号;而在特殊需求时, 可启用DVB IP数据传输功能, 在完成单向传输视音频信号的基础上, 增加双向网络传输功能, 在现场与电台之间提供网络、网络电话等双向功能。此外, 车载的微波系统和宽带数据专线传输系统也具备强大的双向传输功能, 可传输多路高质量音频信号、宽带网络信号、电话通讯等多种信号, 支持双向信号传输。

卫星转播车技术系统包括:车载传送系统、固定地面站传送系统、卫星转播车音视频系统等。

(2) 现场直播车

现场直播车能够实现广播节目、网络视音频多媒体的直播, 能够通过本车配备的flyaway系统、地面电信线路实现直播节目的传送。整个系统包括车载平台、广播节目播控系统、网络视频播控系统、电信传输系统、flyaway传送设备、供电系统、空调等周边辅助设备。

现场直播车主要是为国际台各调频栏目在各种直播现场提供可移动的直播平台。该系统不仅为频道提供现场直播机房, 还可为电台网站提供多路视频直播信号采集和控制系统, 同时, 为直播现场提供有线数据通讯、卫星传输等多技术手段的多媒体综合信号传输。

现场直播车的技术系统包括:车载音频系统、车载视频系统、传送系统等。在单一车载系统中, 不仅提供了具有音频及网络视频采集功能的直播室、而且还提供了可为直播所需的有线综合数据通讯、卫星传输等多种技术节目传输和通讯手段。

直播车同样具备强大的传输能力, 通过flyaway卫星传输系统可实现2Mbit的双向数据传输, 并通过宽带综合业务数据终端实现音频、网络及电话通讯的多业务数据传输。同时, 综合业务数据终端也可支持电信宽带传输网络, 实现多媒体的网络视频、音频的传输。除了宽带传输系统外, 还配置了ISDN综合业务网络音频编解码传输系统和电话备传终端设备等系统, 使现场直播车在大多数的传输环境情况下, 都可独立完成直播传输任务。

4 小结

数字卫星传输平台 篇9

工程实施技术路线 (电视) :基于卫星传输链路 (卫星传输链路为主, 地面光纤分配为辅) , 实现中央电视台12套电视节目的分发 (分为两个TS流) ;为防止版权溢出, 电视节目采用CA加扰;各地通过卫星接收, 使用两个频点, 进行单频网或多频网覆盖;信源编码采用AVS+/DRA编码;信道采用国标地面数字电视 (DTMB) 标准。

图1所示为基于卫星传输链路的DTMB单频网的系统框图。前端是几个AVS+编码器, 编码器把12套节目编码完以后, 有一个复用器, 有两个TS流, 有一个CA加扰, 为了防止版权的溢出, 然后通过单频网适配器, 通过卫星调制器, 通过卫星传输链路到发射台站, 用接收机来收, 再解扰, 再用地面数字电视发射机进行发射。由多个位于不同地点、处于同步状态的发射机组成的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络, 网络中的各个发射机以相同的频率、在相同的时刻发射相同的 (码流) 已调射频信号 (比特) , 以实现对特定服务区的可靠覆盖, 要求频率、时间、比特同步。

当前卫星链路传输面临以下挑战: (1) 卫星加扰传输的大延时是否超出原有单频网适配器的最大设计值? (2) 卫星调制器的引入破坏了单频网TS流分配的“透明传输”要求; (3) 节目加扰造成的新困惑, 如“双环嵌套”难题。

针对挑战1, 进行卫星传输链路的延时和抖动测量, 方法A:卫星链路传输延时基本在250ms左右 (248.5~249.3ms) , 不同的卫星接收机存在较小的差异, 由于测量时间较短的关系, 卫星传输链路的抖动并不明显。方法B:测试得出的系统传输链路延时为252~255ms, 不同卫星机顶盒和CA解扰/未解扰的不同有一定的偏差。得出结论, 即使考虑到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差异, 卫星传输延时也与现有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技术要求中的1s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 即通过卫星传输链路进行节目分发的方式可以满足地面数字单频网的组网要求。

针对挑战3, 采取两种实验方法进行解扰实验。试验一:使用码流播放器播放含4套加扰节目的码流;码流播放器输出的基带信号直接作为两台接收机的输入;CAM/接收机对码流中的节目解扰后输出;码流仪对解扰后的码流进行录制, 并对录制好的码流进行16进制比对。试验共计进行了5次TS码流录制, 录制后的TS文件的大小分别为:999MB、787MB 824MB、851MB、476MB。试验结果是5次比对的结果均为两份码流完全一致。得出结论:不同的CAM卡/接收机对于相同的输入码流, 其输出也相同。试验二:使用码流播放器播放提前准备的含4套加扰节目的码流, 码流播放器的输出作为单频网适配器的输入, 其输出的基带信号直接作为两台CAM/接收机的输入, CAM/接收机对码流中的节目解扰后输出, 码流仪对解扰后的码流进行录制, 并对录制好的码流进行16进制比对。试验结论, 解扰后的码流可保证SIP间隔均匀。

解决挑战2所面临的问题, 进行以下尝试。尝试一:设备能否不改?得出在“透明传输”模式下, 即卫星调制器关闭码率适配功能之后, 卫星调制器需要输入TS流码率保持绝对恒定, 试验时不同厂家的三台设备中只有一台勉强满足这一要求。在对单频网适配器提出约束要求 (码率输出绝对稳定, 输出ASI时钟与外参考锁定) 的前提下, 不修改当前单频网适配器和激励器也可以完成建立基于卫星链路的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组网工作。尝试二:对现有设备进行软件升级。在卫星调制器打开码率适配功能, 关闭PCR修改功能的条件下, 现有单频网适配器和地面数字电视激励器厂家可以通过代码升级的方法, 在不改变其现有硬件平台的基础上, 增加相应的特定空包插入和恢复功能, 实现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组网覆盖目标。

基于卫星传输链路的DTMB单频网组网开路验证测试, 得出:在相同的测试区域, 大塔和491台单独覆盖时, 业务均有不同程度的覆盖盲区;在大塔和491台两部发射机同时开机时, 若两部发射机工作于单频网不同步状态, 则相互造成较大的干扰, 原先单独开机时能正常接收的区域大大缩小;在大塔和491台两部发射机同时开机, 且两部发射机工作于单频网同步状态时, 测试区域中业务可用度达到了98%以上, 远超过之前三种工作状态, 证明单频组网成功。

上一篇:大学生文化消费下一篇:分析企业财务预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