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特点

2024-08-17

森林资源特点(精选十篇)

森林资源特点 篇1

一、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紧迫性

森林资源的合理采伐与保护,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笔者所在县是一个林业大县, 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是该县建设生态县的基础, 是重中之重。在全球保护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的大环境下继续保持该县的生态优势是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长期以来, 该县政府部门在生态建设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成就有目共睹。然而, 破坏森林资源的犯罪案件仍屡禁不止, 失火、盗伐、滥伐林木以及非法运输盗伐的林木等犯罪时有发生。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的频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县建设的进程。因此,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刻不容缓。

二、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的特点

破坏森林资源犯罪具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1. 涉及罪名相对集中。近年来受理移送审查起诉涉及破坏森林资源保护的案件集中在失火罪、盗伐林木罪、滥伐林木罪、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林木罪、非法采伐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

2. 失火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大多居住在偏僻、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山村;近年来, 失火案件的涉案人员年龄集中在40-70岁之间, 平均年龄57.25岁, 因为缺乏防火常识, 不当用火引起森林火灾。犯罪嫌疑人的文化程度一般在初中以下, 且62.5%为文盲, 25%为小学文化, 缺乏相关法律知识, 法制意识淡薄。

3. 失火案件频发, 时间集中。在破坏森林资源犯罪案件中失火案件占很大比例, 且时间全部集中在每年的12月份至5月份期间, 即在“冬至”、“春节”、“清明节”期间林区较干燥的春冬两季。且失火案件因为天气因素易于集中频发。失火案件的发案原因也相当集中, 多数的失火案件是因为农民田地劳作烧杂草或由于敬拜“土地公”中烧金纸点香烛等传统习俗引起。

4. 近年来, 因经济发展迅速, 人民的消费水平提高, 红豆杉、香樟木等名贵树木的雕像、家具等制品需求量急剧增加, 且价格一路攀升, 部分群众受经济利益驱使, 偷偷采伐、采挖、运输、贩卖珍贵树木, 特别是笔者所在县部分林区野外山林中生长着大量红豆杉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树木, 为部分群众提供犯罪的便利。

5. 由于整个社会经济大环境不佳, 导致因经济原因铤而走险盗伐、滥伐林木。茶叶是山区的主要经济来源, 由于近年来茶叶经济不景气, 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员中有些人没有技术特长, 也没有其他赚钱机会, 对可能带来经济收入的林木起了非法占有的想法, 续而抱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且由于近年来, 国家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 环境保护的整体行政执法工作提升, 木材价格走高, 部分群众对自家林木想卖出换钱, 但由于行政审批手续难办理, 或审批配额不足, 往往无证滥伐。

三、破坏森林资源案件产生的主要原因

1. 法律意识淡薄。

相关部门对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不足, 导致一些群众保护森林资源和依法治林的观念还比较淡薄, 满足于眼前的经济利益, 消耗森林资源。群众对犯罪后所面临的法律后果认识不足, 造成部分群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触犯了刑法。群众缺乏足够认识, 对火灾发生区域和季节按照经验主义主观臆断, 对森林防火形势估计不足, 危机意识不强, 存在着侥幸心理, 麻痹思想, 对林区禁火令置若罔闻, 从而引发森林火灾, 使自己受到法律的惩罚。另外, 有些群众认为法不责众, 集体决定的滥伐或为集体利益造成的滥伐不是犯罪。而绝大多数非法采伐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犯罪嫌疑人对非法采伐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违法性、严重性认识不足, 特别是受到重大的非法利益的诱惑, 对保护珍贵树木存在抵触心理, 表现出挖一株两株完全不严重的思想认识。

2. 监管机制不健全。

林业主管部门在日常行政管理中注重对上报制度的审批, 缺乏对林区生产的有效指导和管理、监督, 林业基层往往由于经费不足, 基础设施较差, “四防体系” (防盗伐滥伐, 防火, 防病虫害, 防止非法占用林地) 建设规划难以落实, 缺乏监督检查, 造成部分小煤矿、矿石洗选场非法占用林地现象, 部分矿区开发存在未批先占或少批多占林地以及部分地方群众毁林种茶、果树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基层林场缺乏监管人员, 而且部分监管人员的法律素养和责任心也有待加强。

3. 法律规定不够完善, 刑罚执行效果不佳。

首先, 就现行法律规定而言, 我国《刑法》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设置的法定刑罚较轻, 绝大部分罪名的法定最高刑不超过7年有期徒刑, 对罚金数量的规定也不够明确, 相比从事犯罪活动取得的巨大利益, 显然难以对犯罪分子形成有力震慑。其次, 从刑罚执行效果看, 林业刑事司法实践普遍存在着轻刑化问题, 适用罚金刑罚所占比例多于人身刑, 且适用缓刑过多。对危害生态环境行为的严肃查处与案件实际处理结果形成强烈反差, 打击效果有限。

四、惩治和预防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的对策

如何推进生态经济发展、惩治破坏环境资源犯罪, 是生态资源检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想要遏制当前毁林犯罪高发的趋势, 除了加大打击力度以外, 还需统筹兼顾, 在转变观念、完善制度上做文章。

1. 转变经济发展观念, 提高法治意识。

在办理破坏森林资源案件过程中, 检察机关应避免就案办案的思维, 把树立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意识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通过向社会公布典型案例、宣讲政策法律、普及环境资源保护知识等方式, 提高普通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通过加强对政府人员的教育和引导, 培育“法治”思维, 改变落后政绩观, 形成环境法治观、生态文明观、可持续发展观, 提高执政水平;通过畅通检举、揭发渠道, 强化新闻舆论监督, 激发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打击犯罪的热情, 增强每一位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最终形成保护生态、尊重法律、崇尚法治的良好社会风尚。

2. 强化法律监督, 认真履行检察职能。

法律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作为检察机关应积极拓宽监督渠道, 加强涉林案件立案监督, 加强对林业行政执法部门执法行为及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检察监督, 切实纠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等不严格执法现象。同时加强与控申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系, 多渠道收集非法占用林地等涉林犯罪线索, 及时介入, 了解掌握初查情况, 提高成案率。要积极探索, 完善“一看二问三介入”的方法, 严把阅卷关、提审关、退补关, 争把在审查中发现的漏犯绳之于法。同时, 对审判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量刑畸轻畸重的破坏森林资源犯罪案件坚决依法提起抗诉, 维护司法的公正。

3. 提高林区社会治安综合管理水平。

首先, 通过机制创新, 提高打击和预防犯罪的能力, 以机制创新带动生态资源检察工作发展。比如, 向林业主管部门、森林公安部门发出《检察建议》, 专门就如何加强生态林、红豆杉等重要森林资源的保护提出建议, 突破查办破坏森林资源犯罪案件的瓶颈, 提高破案效率, 强化警示、预防犯罪的作用, 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其次, 改变工作方式方法。密切联系群众, 了解民情, 解决林区群众最实际的困难;接待来信来访、下乡办案, 促成案件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等, 通过这些看得见的方法加强群众联系, 关注民生、化解矛盾, 不断提高林区综合治理水平。

总之, 惩治和预防破坏森林资源犯罪, 加强和完善生态资源保护, 既要检察机关严厉打击犯罪、加强法律监督, 又要积极开拓思路、创新体制机制, 才能维护林区治安稳定,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利益,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参考文献

[1]刘仁文.环境资源保护与环境资源犯罪[M].中信出版社.2004年.

[2]杨兴, 谭涌涛.环境犯罪专论[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

森林资源特点 篇2

浙中西南地区森林资源具有其优势,但也存在龄组、林种结构不合理,林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等问题,从林业生产实际出发,浙中西南地区的森林资源与生态建设可采用多种模式,这些模式可为指导该地区科学地经营和管理森林、制定林业发展规划,进行森林分类经营区划等提供参考.

作 者:陈迁进 刘传达 CHEN Qian-jin LIU Chuan-da  作者单位:陈迁进,CHEN Qian-jin(浙江省金华市林业局,浙江,金华,321017)

刘传达,LIU Chuan-da(浙江省云和县林业局,浙江,云和,323600)

森林资源特点 篇3

【关键词】资源;面积;蓄积;结构

双鸭山市四宝林场位于双鸭山市东部,距市区14公里,地理位置为东经131°11′21″-131°26′35″,北纬46°33′38″-46°43′03″。北与太保镇相邻,东北、西北部与集贤县接壤;南与四方台区相接,东与矿务局宝山林场相连;西与矿务局秃顶山林场相依。

1.各类土地面积及森林覆盖率

2011林地规划调查,四宝林场林地(本次规划调查林地面积即为经营面积)面积为517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8.14%。

在林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3523公顷,占林地面积的(下同)68.1%;无立木林地336公顷,占6.5%;宜林林地面积为17公顷,占0.4% ; 辅助生产用地面积1290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5.0%;灌木林地4公顷。

在有林地面积中,纯林面积1725公顷,占有林的面积的49.0%;混交林面积1798公顷,占有林的面积的51.0%。

在有林地面积中,该场只有一个林种即是水源涵养林,全部为一般生态林。

在有林地面积中,天然林面积2162公顷,占有林的面积的61.4%;人工林面积1361公顷,占森林面积的38.6%。

在天然林中有1161公顷为柞蚕林。

2.各类蓄积

该场活立木总蓄积为174692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174484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99.9%;散生木蓄积208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的0.1%。纯林蓄积68545立方米,占有林地蓄积的39.3%;混交林蓄积105939立方米,占有林地蓄积的60.7%。

有林地蓄积中,天然林蓄积35318立方米,占有林地蓄积的20.2%;人工林蓄积139166立方米,占有林地蓄积的79.8%。

3.有林地龄组结构

有林地面积、蓄积龄组结构有: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面积分别为2209公顷、636公顷、258公顷、420公顷,分别占有林地面积的62.7%、18.1%、7.3%、11.9%;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的蓄积分别为30149立方米、39409立方米、30581立方米、74345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蓄积的17.3%、22.6%、17.5%、42.6%。

龄组面积比值1.0:0.3:0.1:0.2。

龄组蓄积比值1.0:1.3:1.0:2.5。

4.有林地优势树种(组)面积、蓄积结构

该场优势树种(组)共有柞树林、白桦林、软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人工红松林、人工樟子松林、人工落叶松林、人工軟阔叶混交林、人工针阔叶混交林、人工针叶混交林、人工杨树林等 11个类型,其面积分别为624公顷、7公顷、1523公顷、12公顷、11公顷、425公顷、641公顷、4公顷、108公顷、152公顷、16公顷,分别占有林地面积的17.8%、0.2%、43.2%、0.3%、0.3%、12.1%、18.2%、0.1%、3.1%、4.3%、0.5%;蓄积分别为14236立方米、157立方米、20740立方米、186立方米、1013立方米、33336立方米、61981立方米、36立方米、9020立方米、33116立方米、729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蓄积的8.2%、0.01%、11.9%、0.1%、0.6%、19.1%、35.5%、0.0%、5.2%、19.0%、4.2%。

5.保护森林措施

5.1加强幼林培育,提高成林率

幼林抚育是成林的关键,必须改变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现象,形成造林、抚育、成林的责任机制,严把市直新成林资源验收关,把造林成林率作为评价各单位造林绿化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严格落实、严格奖惩,提高造林成林率,杜绝年年造林不见林现象的发生。

5.2加强幼林管护,减少人畜破坏

加强林政执法队伍建设,充实执法人员,加强幼林管护,提高造林管护效率,将造林管护效果与管护人员报酬挂钩,建立幼林管护目标责任制,落实奖惩,严格管理,减少幼林人畜破坏面积。

5.3加强森林灾害防控防治,减少资源损失

高度重视森林火灾防控工作,严格落实防火责任制,加强火险预警和应急响应,及时处理火灾火情;切实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强预测预报,实施有效防治。减少森林资源损失。

6.森林有害生物及自然灾害

该林场森林病害及虫害均不太严重。天然林的病害主要是由硫磺旬孔菌引起的阔叶树干基腐。人工林病害主要是由日本落叶松球腔菌引起的落叶松早期落叶病。虫害主要有落叶松毛虫等。在干旱年份,天幕毛虫有时大面积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木的生长,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7.天然更新

森林更新是森林群落发生演替的一种重要途径。了解和掌握天然更新现状和树种演替规律,对今后的经营利用森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场天然更新总体上效果不错,在阔叶林下,不但更新频率较高,更新树种也很理想,人工林下几乎没有更新。荒山荒地由于天然种源少和萌蘖能力较差,因此,荒山荒地只能通过人工造林使其尽快恢复成森林。造林时必须适地适树,以保证树木成活。

8.总结

四宝林场是以软阔叶混交林为主要林分类型的林场。在软阔叶混交林内则以柞树、黑桦、山杨、白桦、椴树为主,伴有色树、榆树等少量树种。通过测树样地调查,全场的树种组成是4柞2黑2山1白1人落,平均年龄48年,平均胸径12厘米,平均高11米,平均郁闭度0.65,平均每公顷蓄积61.9立方米。

森林资源特点 篇4

关键词:十八里堡林场,森林资源现状,森林结构特点,保护利用

1 概述

祁连山被誉为河西走廊的母亲山, 是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域源头, 分布有丰富的冰川、雪山、森林、湿地和草地资源。位于石羊河上游的古浪县十八里堡林场, 同时也是祁连山22个自然保护区保护站之一, 生态地位至关重要。

2 林场自然概况

十八里堡林场林区属祁连山系东端支脉冷龙岭余脉毛毛山—乌鞘岭的延伸部分, 向东消逝于黄土高原, 其地质结构上属于祁吕构造带。由于地质运动的多次上升和沉降, 形成了低垒式的山地和地堑式的平原地形。在各地质构造作用下, 由于沉积性和侵蚀切割、堆积作用强度不同, 形成了复杂多样的亚高山、中山、丘陵及农耕台地地貌, 地势南高北低。海拔高度在2100~2900m之间。

林区气候为大陆性祁连山高寒亚干旱气候和河西冷干旱气候。据古浪县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4.9℃, 极端最低气温-26.4℃, 极端最高气温33℃, 年日照时数2628.9h, 日照百分率59%, ≥0℃的有效积温2650℃, ≥10℃的有效积温1940℃, 多年平均降水量360.7mm, 大气相对温度53%, 年蒸发量1777.1mm, 干燥度1.56, 无霜期142d。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洪水、霜冻、冰雹等。总的气候特点是:气温日较差大, 年较差小, 夏季较湿润, 冬季干旱而风大, 光照时间长, 热量不足, 降水少, 而且分布不均[1]。

3 林场资源现状

3.1 林地面积

根据最新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林场土地总面积15280hm2, 森林覆盖率达到42.56%[2]。

林场林地面积6823.8hm2, 占总面积的44.66%;非林地面积8456.2hm2, 占总面积的55.34%。在林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1682.6hm2, 灌木林地面积4821.1hm2 (全部为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 ;未成林地面积78.2hm2;苗圃地面积17.3hm2;宜林地面积224.6hm2 (全部为宜林荒山荒地) , 见表1。

3.2 森林结构及特点

3.2.1 乔木林结构特点

1) 乔木林树种结构。林场乔木林总面积1683hm2, 蓄积72226m3。林场乔木林中, 纯林面积1389hm2, 蓄积66562m3, 占乔木林面积的82.53%;混交林面积294hm2, 蓄积5664m3, 占乔木林面积的17.47%。可以看出纯林占主要优势。林场乔木林树种主要有云杉、落叶松、山杨、栎类等6种。

2) 乔木林龄组结构。从乔木林龄组面积结构来看, 幼、中龄林面积占乔木林总面积的85.97%, 近、成、过熟林面积占14.03%。乔木林面积以幼、中龄林为主。

3) 乔木林起源结构。林场乔木林总面积1683hm2, 蓄积72226m3。其中天然乔木林面积1591hm2、蓄积67856m3, 分别占乔木林面积、蓄积的94.57%和93.95%;人工林乔木林面积91hm2、蓄积4370m3, 分别占乔木林面积、蓄积的5.43%和6.05%。

从乔木林起源构成可以看出, 林场乔木林面积以天然林为主, 天然林面积、蓄积占绝对优势。但随着各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 人工乔木林面积正在逐年增加。

3.2.2 灌木林结构特点

灌木林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 随着生态建设力度的加大, 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提高, 灌木林资源的生态地位也得到了高度重视, 灌木林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飞跃的时期。林场灌木林地面积4821.1hm2, 占林地面积的70.65%;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4821.1hm2, 占森林面积 (有林地+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 的74.13%, 对森林覆盖率的贡献较高。

1) 灌木林树种结构。林场主要灌木树种有沙棘、蔷薇、锦鸡儿、金露梅、小檗、柠条、柏类灌、银露梅和绣线菊。

2) 灌木林起源结构。其中, 天然灌木林面积3432.3hm2, 占灌木林面积的71.19%;人工灌木林面积1388.8hm2, 占灌木林面积的28.81%。

从灌木林起源看, 灌木林面积主要是天然灌木林。

3) 灌木林覆盖度级结构。灌木林按盖度级分, 疏级灌木林4119.10公顷, 占灌木林总面积的85.44%;中级灌木林563.30公顷, 占灌木林总面积的11.68%;密级灌木林138.70公顷, 占灌木林总面积的2.88%。可以看出灌木林主要以疏级灌木林为主, 质量不高。灌木林详见表2。

4 保护利用对策

4.1 全面保护林地

4.1.1 严格林地用途管制

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 十八里堡林场同时也是祁连山自然保护区22个保护站之一;因此, 林场范围内地林地同时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3]。对属于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专用土地, 不得擅自改变林地用途;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工程建设, 应当尽量不占或少占林地, 对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国防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确需征占用林地的, 坚持在定额指标内办理审核审批手续, 并由用地单位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如数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和林地、林木补偿费, 加大森林植被恢复力度, 确保实现林地占补平衡。严格保护公益林地。严格禁止擅自改变国家级公益林的性质、随意调整国家级公益林地的面积、范围或降低保护等级。禁止在国家级公益林地采石、挖沙、取土, 严格控制勘查、开采矿藏和工程建设占用征用国家级公益林地。除国家和省列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外, 不得占用征用一级国家级公益林地。

4.1.2 实行林地分级管理

科学划分林地保护等级。坚持全面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生态脆弱性、生态区位的重要性以及林地生产力等不同情况, 对林场林地系统评价定级, 确定保护等级, 实行分级保护。

4.1.3 加强森林保护

推广应用先进实用的林业科技成果和技术, 有效防治并减少林地退化, 对森林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功能下降等退化林地, 积极开展更新恢复与重建。

进一步健全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 加大执法力度, 严格林地资源保护管理, 严厉打击破坏林地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定期开展林业执法监督检查, 依法查处各类毁林案件, 为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4]。

4.2 科学经营森林

4.2.1 实施森林质量工程

以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加森林蓄积量为目标, 加强对中幼林的抚育, 对低质低效林逐步进行改造, 努力提高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加强森林防火工作, 增强森林安全综合防控能力。营造混交林, 提高森林抗逆性。通过管好现有林, 增加森林资源, 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

4.2.2 扩大新造林和对现有林的封育

坚持不懈地动员和组织林场职工和广大农民群众, 利用宜林荒山荒地和地埂田头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对低质、低效有林地、灌木林地进行封禁, 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进行经营改造措施, 通过全封、半封、轮封等方式, 扩大森林资源, 提高森林质量。

总之, 坚持以保护为主, 进一步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封造结合, 综合治理, 严格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管理, 通过实行舍饲圈养和生态移民, 逐步减少人为活动对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干扰破坏。

参考文献

[1]甘肃省林业厅、甘肃省财政厅.《甘肃省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报告[R].2006.12.

[2]甘肃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操作细则[R].2008.

[3]甘肃省林业厅.《甘肃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2.7.

人力资源的特点及职能 篇5

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应使人力资源的整体功能强化,使人的能力与岗位要求相对应。企业岗位有层次和种类之分,它们占据着不同的位置,处于不同的能级水平。每个人也都具有不同水平的能力,在纵向上处于不同的能级位置。岗位人员的配置,应做到能级对应,就是说每一个人所具有的能级水平与所处的层次和岗位的能级要求相对应。

2.优势定位原则

人的发展受先天素质的影响,更受后天实践的制约。后天形成的能力不仅与本人的努力程度有关,也与实践的环境有关,因此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个性也是多样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其总体的能级水准,同时也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及工作爱好。优势定位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人自身应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岗位的要求,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自己优势的岗位;二是指管理者也应据此将人安置到最有利于发挥其优势的岗位上。

3.动态调节原则

动态原则是指当人员或岗位要求发生变化的时候,要适时地对人员配备进行调整,以保证始终使合适的人工作在合适的岗位上。岗位或岗位要求是在不断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人对岗位的适应也有一个实践与认识的过程,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能级不对应,用非所长等情形时常发生。因此,如果搞一次定位,一职定终身,既会影响工作又不利于人的成长。能级对应,优势定位只有在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中才能实现。

4.内部为主原则

一般来说,企业在使用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时,总觉得人才不够,抱怨本单位人才不足。其实,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人才,问题是“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不常有”。因此,关键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人才资源的开发机制,使用人才的激励机制。这两个机制都很重要,如果只有人才开发机制,而没有激励机制,那么本企业的人才就有可能外流。从内部培养人才,给有能力的人提供机会与挑战,造成紧张与激励气氛,是促成公司发展的动力。但是,这也并非排斥引入必要的外部人才。当确实需要从外部招聘人才时,我们就不能“画地为牢”,死死的扣住企业内部。

人力资源配置工作,不仅涉及到企业外部,更多的、更困难的工作存在于企业内部。从目前的实际表现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人力资源配置形式:

1.人岗关系型

这种配置类型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来保证企业内各部门各岗位的人力资源质量。它是根据员工与岗位的对应关系进行配置的一种形式。就企业内部来说,目前这种类型中的员工配置方式大体有如下几种:招聘、轮换、试用、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当企业内的员工数多于岗位数,或者为了保持一定的竞争力时,在试用过程或竞争上岗过程中,对能力最差者实行下岗分流。这便是一种末位淘汰配置方式)、双向选择(当企业内的员工数与岗位数相当时,往往先公布岗位要求,然后让员工自由选择,最后以岗选人。这便是一种双向选择的配置方式)。

2.移动配置型

这是一种从员工相对岗位移动进行配置的类型。它通过人员相对上下左右岗位的移动来保证企业内的每个岗位人力资源的质量。这种配置的具体表现形式大致有三种:晋升、降职和调动。

3.流动配置型

这是一种从员工相对企业岗位的流动进行配置的类型。它通过人员相对企业的内外流动来保证企业内每个部门与岗位人力资源的质量。这种配置的具体形式有三种:安置、调整和辞退。企业如何进行人力资源配置

1.合理调整生产一线,特别是采掘一线的人员结构。要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把不适应生产一线工作的年老体弱人员调整出来,把身强力壮的人员充实到生产一线岗位上去,使生产一线的职工队伍始终保持精兵强将的态势,以保证生产一线人员能有旺盛的精力去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2.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参照生产一线的人员数量和工作量,按比例配置辅助人员,使之既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生产任务,又不浪费劳动力。

3.对地面和机关岗位的人员配置,要杜绝因人设岗现象的发生。对可兼职作业的岗位要予以合并,以确保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4.要公开、公平、公正地让每个职工凭自己的能力竞争上岗。对上岗人员要实行三级动态管理。即:将上岗人员划分为优秀、合格、临时三种上岗身份,并根据每个上岗人员的实际工作业绩,定期实行三种身份相互转换制度。让每个上岗人员既有动力,又有压力。

5.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要打破工人、干部的身份界限,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同时也应打破大中专毕业生必须分配到管理岗位上去工作的观念,可以把他们分配到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人岗位上去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他们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弥补实践中的缺陷,以促进相关岗位的技术进步。

6.在配备各个岗位的生产(工作)人员时,应采取老、中、青三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让每个岗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体能结构都符合优化配置原则,使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老职工与精力充沛、体格健壮的年轻职工之间形成一种互补效应,以确保能高效率地完成企业的各项既定目标。

配置模型

人力资源配置工作,不仅涉及到企业外部,更多的、更困难的工作存在于企业内部。从目前的实际表现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人力资源配置形式:

人岗关系型这种配置类型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来保证企业内各部门各岗位的人力资源质量。它是根据员工与岗位的对应关系进行配置的一种形式。就企业内部来说,目前这种类型中的员工配置方式大体有如下几种:招聘、轮换、试用、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当企业内的员工数多于岗位数,或者为了保持一定的竞争力时,在试用过程或竞争上岗过程中,对能力最差者实行下岗分流。这便是一种末位淘汰配置方式)、双向选择(当企业内的员工数与岗位数相当时,往往先公布岗位要求,然后让员工自由选择,最后以岗选人。这便是一种双向选择的配置方式)。

移动配置型这是一种从员工相对岗位移动进行配置的类型。它通过人员相对上下左右岗位的移动来保证企业内的每个岗位人力资源的质量。这种配置的具体表现形式大致有三种:晋升、降职和调动。

流动配置型这是一种从员工相对企业岗位的流动进行配置的类型。它通过人员相对企业的内外流动来保证企业内每个部门与岗位人力资源的质量。这种配置的具体形式有三种:安置、调整和辞退。结合以上人力资源配置的三种形式,要合理地进行企业内部

人力资源配置,应以个人——岗位关系为基础,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动态的优化与配置,可遵循以下的“个人—岗位动态匹配模型”:

这个个人——岗位动态匹配模型主要包括以下一些主要步骤与成分:

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目标只能通过配置合格的人力资源来实现,人力资源的配置需要有周密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人力配置的前期性工作,是一个对企业人员流动进行动态预测和决策的过程,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统领与协调作用。其目的是预测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和可能的供给,确保企业在需要的时间和岗位上获得所需的合格人员,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员工个人的利益。任何组织或企业,要想有合格、高效的人员结构,就必须进行人力资源规划。

职位空缺申请与审批

人力规划更多的是对企业所需人员数量以及企业内部所能提供的人员数量的一种预测,至于具体哪些部门、哪些岗位存在空缺,则需由各部门主管提出职位空缺与申请,并由人力资源部进行仔细严格的审批,如果没有比较严格的审查,或是形式上设立这个审查而实质上根本不起作用,那么就极有可能导致公司整体的人口膨胀。因此,严格的职位申请与审批是有效的人力规划以及有效的人力资源利用与配置的基础。

工作分析

确定了所需招聘人员的岗位以及各岗位空缺人员数量后,就应对这些岗位进行岗位分析,以确定职位工作任务、职责及任职资格条件等。事实上,工作分析应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做,而不必等到有招聘需求时临时来进行,如果工作分析做得好,形成了规范的工作说明书,那么在有招聘需求时,就只需看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该岗位的职责及任职资格等是否有了新的变化。

人才测评

有了工作分析后,我们就知道岗位对人员在知识、技能、个性等方面的要求,于是,我们可据此来设计人才测评的指标,并选用相应的测量工具。对求职者所进行的科学的人才测评可让我们了解他(她)是否能胜任某一职位。从而为人才合理配置提供依据。由于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很多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因此,通过人才测评与绩效考评等手段,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普查,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的人才库,将非常有利于企业进行人力资源配置。

招聘与合理配置

进行了工作分析与人才测评后,就要对从企业内部或外部招聘来的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将合适的人安置在合适的岗位上,达到个人与岗位匹配。实际上,个人与岗位匹配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岗位要求与个人素质要匹配;二是工作的报酬与个人的动力要匹配。可以这样讲,招聘和配备职员的所有活动,都是要实现这两个层面的匹配,而且不能偏颇,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举例来说,有一家企业想招聘一名研究开发部经理,强调应聘者一定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技能、才干和经验。应聘者当中也的确有具备这种素质的人。这是不是意味着可以实现个人——岗位匹配呢?不一定。如果招聘企业给这个职位定的报酬标准与应聘者的期望有差距,个人——岗位匹配照样无法实现。

动态优化与配置

把人员招进来并进行了合理有效的配置后,还必须通过调配、晋升、降职、轮换、解雇等手段对人力资源进行动态的优化与配置,因为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岗位的任职资格势必会有新的要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该岗位上工作的人,也可能变得不再适合这个工作岗位的要求或其能力已远远超出该岗位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重新进行工作分析与人才测评,对岗位责任、岗位要求及现有人员的知识、技能、能力等进行重新的定位。该升的升,该降的降,使人力资源的配置趋近合理。这是企业人力资源持续达到优化配置的关键因素。

因此,领导者尤其是人力资源部门应跟踪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工作分析文件,各级管理者对岗位与下属应有全面、正确的了解,这样才有可能使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达到优化配置。

产出

企业采取正确的措施和手段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后,合适的人工作在合适的岗位上,这将会使得员工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出勤率等得到提升,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

人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无论是对企业的短期绩效还是长远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企业在完成人才招聘后,还应遵循人力资源配置的有关理论与方法,使人才达到人——岗匹配,尽量做到事适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配,这样才能减少内耗,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HR各大模块的工作各有侧重点,但是各大模块是不可分割的,就象生物链一样,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失衡。HR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必须到位,同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断地调整工作的重点,才能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保持良性运作,并支持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1)、人力资源规划:

1、组织机构的设置,2、企业组织机构的调整与分析,3、企业人员供给需求分析,4、企业人力资源制度的制定,5、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1、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组织内部评估

3、组织发展与变革;

4、计划组织职业发展;

5、比较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综述

6、开发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计划

7、工作中的绩效因素

8、员工授权与监管)

(2)、招聘与配置:

1、招聘需求分析,2、工作分析和胜任能力分析,3、招聘程序和策略、4、招聘渠道分析与选择,5、招聘实施,6、特殊政策与应变方案,7、离职面谈,8、降低员工流失的措施

(3)、培训和开发

1、理论学习,2、项目评估,3、调查与评估,4、培训与发展,5、需求评估与培训,6、培训建议的构成,7、培训、发展与员工教育,8、培训的设计、系统方法,9、开发管理与企业领导;开发自己和他人,10、项目管理:项目开发与管理惯例。

(4)、绩效管理:

1、绩效管理准备阶段,2、实施阶段,3、考评阶段,4、总结阶段,5、应用开发阶段,6、绩效管理的面谈,7、绩效改进的方法,8、行为导向型考评方法,9、结果导向型考评方法。

(5)、薪资福利管理:(补偿、激励和收益)

1、薪酬,2、构建全面的薪酬体系(岗位评价与薪酬等级、薪酬调查、薪酬计划、薪酬结构、薪酬制度的制定、薪酬制度的调整、人工成本核算),3、福利和其它薪酬问题(福利保险管理、企业福利项目的设计、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的设计)

4、评估绩效和提供反馈。

(6)、劳动关系:

1、就业法,2、劳动关系和社会,3、行业关系和社会,4、劳资谈判,5、工会化和劳资谈判(安全、保安和健康、安全和健康项目 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 促进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 管理执业健康和安全)人力资源管理与竞争

1、人力资源管理与竞争优势,2、人力资源管理的发令以及环境,3、人力资源规划,4、工作分析,5、人员招聘

6、培训和发展员工

7、员工绩效评估

8、提高生产力方案。

各模块的职能和联系

招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职能,一是作为输血的源头,招聘力度大,可以持续不断的供给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二是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素质和效能的关口,招到好的人,培训可以少投入,少花时间,甚至他可以作为母体来培训影响其他人,考核方面会减少博弈成本,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薪酬方面会有高性价比的收效,员工关系和企业文化也会有较大改善。找到有才能的人,可以减少企业研发、技术投入,可以使企业快速扩张和复制,从容切入从未涉足的行业。三是可以成为企业内外人力资源的渗析调节器。比如企业人力资源素质低下,人才密度低,就要引进人才,使内外平衡;如果人员庸庸碌碌,就要引进鲇鱼,如果企业人才缺乏竞争,一支独大,就要引进制衡者。

培训的功能一是造血,提升人员的能力、知识、态度,使其成为人才资源;二是造机器,教授新的流程及其知识、技术,造就技术、管理的机器;三是造人,即改造人,这是从个体而言,个人的提升、职业发展需要教育培训来配合,个体的改造也使其获得成就感。培训做的好,可以省去高层次人才的招聘费用,降低高层次人才的聘用费用,增强规范化和标准化,降低运营成本。反过来说,受薪资或地域条件限制,招的人素质低,可以培训提升。考核跟培训有关系吗?如果企业人员素质提高,职业化规范化程度强,还用得上对那些低级指标进行考核吗?就像海尔最初要求员工不能随地小便一样。后来肯定脱离了这个层次,可以说培训对考核亦有所贡献,减少了考核成本。这就是像有句话说:你办事,我放心。

考核是另一重要环节。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不成方圆,如何办?需要度量、校正、奖惩。考核表面上是立规矩、看结果、行奖惩。其实这些都是过程,目的是改善优化绩效。考核到了绩效好的人,可以总结模型,招聘和培训的要点和原则就出来了;考核找出了问题所在,招聘可以避免此类人员,培训的需求也因此出现了。当然最直接的是兑现奖惩,责权利匹配,充分调动积极性。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资源特点研究 篇6

【关 键 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资源;流动人口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38-02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资源问题的提出

家庭是青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也是学校教育的依托和基础,良好的家庭环境会给儿童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从而促进其积极的学校生活;而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

包头市是内蒙古西部最大的工业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包头,这些外来人口中以农民工为主体。与此同时,随父母迁入的流动儿童也不断增多,成为城市的一个特殊群体,适龄流动儿童的教育已经成为城市基础教育无法回避的现实。这些适龄流动儿童能否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流动家庭的特殊性会给儿童带来哪些影响,这些是流动儿童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家庭教育资源的视角,发现和探索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希望借教育的力量提升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质量,为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资源。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法收集数据,选取包头市稀土高新区、昆区、青山区、东河区流动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对象为学生340份,家长问卷312份,教师25份。学生问卷现场施测,家长问卷由学生带回去,次日统一收回。所有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资源存在的问题

1. 家庭经济收入偏低,基本生活消费的支出占较大比例。流动人口经济收入水平偏低。家庭月总收入不到2000元的达到55.4%,1000元以下的占17.9%,与之相反,月消费1000元以上的就占50%左右。两个及以上子女数的家庭占66.2%。在其消费结构中,绝大多数或全部的收入用于食品,即恩格尔系数高达80%~100%,入不敷出。家庭的收入是一家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影响非常之大。流动家庭较低的经济水平决定了这类家庭在用于子女的教育投资上捉襟见肘。主要用于维持生活的必须开销和每年必须缴纳的学杂费、书本参考资料费和校服费等,对儿童智力开发、兴趣培养和课外素质拓展系列的投资相对较少。

2. 居住环境较差,学习环境不理想。流动人口家庭的居住条件普遍较差。调查显示,大多数流动家庭在城市是以租房为主,住房面积比较拥挤,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5平米的占48.7%;将近一半的儿童没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只有21.9%的流动家庭有电脑,为了节省开支,一些家庭是劳动经营场所和生活区混居,环境混乱嘈杂,不能给孩子提供相对稳定安静的学习环境;一半以上家庭课外书籍在5本以下,访谈中发现有些家庭除了孩子学习的课本参考书和课外读物,大人阅读的书几乎没有。在调查家长是否检查孩子的作业时,68%的家长只是在老师提出要求的情况下才检查,还有22%的家长从不检查。

3. 流动人口文化水平和职业层次偏低。流动人口学历以小学和初中为主,有57.2%的母亲是小学毕业。这种偏低的文化程度决定了流动人口在城市从事的职业层次也偏低,多是简单的以体力劳动为主,大多集中在建筑、装修和服务行业,职业随意性和流动性较强,子女经常需要适应不同环境;有的占用子女学习时间过多。还有一部分流动人口长期没有正当职业,而是靠赌博和偷窃为生,他们的举止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流动人口的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水平,特别是母亲文化程度和修养,对子女教育方式有深远的影响。[1][2]流动人口偏低的文化程度会对其儿童观、教育观、教育能力方法等产生重要影响。父辈的职业层次对子辈的教育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根据布劳和邓肯的研究,父亲职业对子辈的教育有影响,父亲职业与子女教育的获得成正相关,父亲职业越高,其子女越有可能获得较好的教育。而流动人口的职业状况却不容乐观。[3]

4. 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和低关注。调查显示,流动人口的学历层次和职业层次虽然偏低,生活很艰辛,所以大多数流动人口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超越父母,能有一个更好的生活,他们对自己子女的文化程度和未来的职业选择都抱有较高的期望值。70.1%的父母期望子女能上大学,并且能获得一个比较体面的工作,希望孩子初中就毕业的家长只有2%人。与对孩子的高期望相比,流动儿童的父母在对孩子的具体成长指导和学习指导方面却疏于管理。很多父母由于劳动时间相对较长,每天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有限,即使与孩子在一起,也缺乏和孩子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沟通内容单一肤浅,方法简单。调查显示,流动儿童父母比较关心孩子的学习、身体和生活状况,而对孩子行为规范和心理烦恼等深层次的需要和变化知之甚少。特别是初中阶段处在青春期的流动儿童,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增长,对成人表现出封闭性和反抗性,49.1%的儿童有了烦恼,第一个会告诉好朋友,而告诉母亲的只有16.7%,和父亲说的只有5.8%。这个阶段的儿童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如果缺乏家庭教育的有力支持,孩子就会寻找其他途径也排解其困惑和烦恼,容易交友不当而误入歧途。

5. 家庭教育内容单一,方法简单。关于家庭教育的方式,调查结果表明,流动儿童与父母的选择有很大差别,81.9%的儿童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专制命令式,但是访谈却发现,只有10%的家长认为他们是“强制孩子服从”,66.2%的家长认为他们的教育方法还是以说教为主,这个反差说明了流动儿童与父母的价值观和沟通方式以及情感交流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必须引起重视。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标准偏低,更关注孩子学习情况和考试分数等,访谈中了解到,一部分家长把学校作为一个大托管所,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是为了不让他因流入社会而失控,只要孩子不出大事就是目的,在这样标准下,父母很可能会因此放任自流,疏于对孩子严格要求和管理,对孩子健康成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nlc202309031944

三、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资源对策思考

1. 认识导向——真正把城市流动家庭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而不是补丁。包头市是全国文明城市之一,也是西部大开发中一个重要的城市之一,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流动人口的参与和支持,让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尽快融入到城市文化中来,是城市三个文明建设重要工作之一。从政府职能部门到社会各个群体和机构,首先要改变对流动人口的一些固有的定式思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城市流动人口逐年递增,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很多,可否把流动人口的比例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志?以此观点出发,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时,我们所持有的态度应该不是同情,更不是排斥,而是一种需要、关注、重视。

2. 政策扶持。关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近几年已引起全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国家及一些省、市都出台了相关政策,相对而言关注流动儿童学校教育方面问题的比较多,而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方面的政策相对少而且多停留在是宏观层面。所以,流动人口家庭教育也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政策的扶持,并出台与之配套的措施,确保流动人口家庭教育与城市家庭教育和城市发展的同步,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工作,深入调查研究,为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帮助,为政府出台有关政策措施出谋划策。

3. 具体指导。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流动儿童的家长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资源。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依托是其父母,实施家教的过程,也是家长自我教育的过程。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在2007年启动“农民工家庭教育每天三个10分钟”,是红枫中心专门为农民工家庭教育设计的一个新模型——“爱的交流10分钟;学习做人10分钟;学习知识10分钟。”同时,在家庭和学校之间搭起桥梁,建立一个“父母与孩子的亲子交流、父母之间有关孩子的交流、父母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制。[4]这个项目可以结合内蒙地区家庭教育实际进行全面推广。

4. 家校结合。家长学校对于家校合作,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改善家长教育态度和方法有很的作用。包头市关工委在中小学里开展的家长学校十几年来取得很大成绩。目前,全市中小学家长学校有479所,其中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14所,2007年稀土高新区流动人口家长学校和昆区、九原区等留守流动人口家长学校被全国妇联批准为“全国农村留守流动人口示范家长学校”。可以借助这一渠道,对流动儿童集中的学校采取针对性的家长学校教学,可以针对流动人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许多盲点和缺陷,通过家长接待、家长学校课程学习、流动儿童问题共性特点的探讨,经验交流分享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以及家庭教育素质。

注释:

[1]李伟梁.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

[2]赵娟.流动人口家庭子女教养方式的质性研究[J].青年研究,2004,(8).

[3]张翼.社会学研究[J].2004,(4):76-78.

[4]http://www.maple.org.cn/红枫项目农民工家教3 个10分钟/项目简介.

回族民间文献的资源特点分析 篇7

回族民间文献多产生、留存于回族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反映回族基层民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 并将回族的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经济活动、生活习俗、民族艺术等整理、挖掘以文献的形式体现出来。

回族民间文献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 回族民间学术

现代意义上的“学术”一词, 源于西方, 西方人认为“学术”不仅仅是“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在英语里大致解释为:与学院有关;非实用性。Academic一词, 本源于academy (柏拉图创建的高等教育学校, Plato's school for advanced education) , 而在这类学校人们是为了学习知识, 探索真理, 使自己脱俗。大抵也没什么实用的目的。

《辞海》 (1999年版) 中解释“学术”一词时, 举《旧唐书·杜暹传》中的“ (杜暹) 素无学术, 每当朝议论, 涉于浅近”为例, 然后将此定义为“指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但是, 这只是一个泛泛而论的定义, 与我们现在讨论的“学术”有颇大差距。[1]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中国的学术是把“学”与“术”分开。梁启超认为:“学也者, 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 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严复亦云, “学主知, 术主行”。总之, 学术并非脱离现实社会。再如先秦诸子学, 皆出于救时之弊。

如今我们所理解的学术, 就是由受过正规教育并在大学中工作的学者所进行的非实用性的研究工作。因此, 在欧洲的传统中, 学术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在具备专业条件的环境中进行非实用性的探索。

中国的回族历史源远流长, 所遗留下来的有关宗教、历史、文学、经济、艺术、医学等领域的民间研究已有非常丰富卓越的成果, 专业或者非专业的研究者们所研究的回族民间文化, 并依据本民族的特点把这些民间文化进行探索和整理, 并将这些研究回族民间某一学科的成果称谓为回族民间学术。

早在民国时期, 就有一批民间的穆斯林有识之士创立了一些学士团体。较早的有1913年成立的“清真学会”、和1917年成立的“清真学社”, 这两个学术团体旨在“阐明学理, 研究学术各宗旨, 借联回教之感情, 共勖学问之进步”。1925年, 由哈德成、伍特公、沙善余等人发起, 在上海成立了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回教学会”。该会以“阐明教义、提倡教育、联络中外同教情谊”为宗旨, 设文牍、交际、编辑、教育、调查、会议、庶务、宣讲等八股, 分工负责, 并成立学会所属的“编辑委员会”, 编辑、发行学会月刊, 刊载有关文化、宗教及哲学的学术研究文章, 开展伊斯兰文化交流[2]。

在这个时期, 涌现出了众多出自民间的回族穆斯林学者, 长期以来, 他们孜孜不倦, 在伊斯兰领域里开展各种学术研究。

如庞士谦, 1902年1月16日出生在河南孟县桑坡村一个穆斯林家庭, 并未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 但他一生都潜心学习, 给后人留下的是一个虔诚的穆民和谦和的穆斯林学者的形象, 是中国伊斯兰教著名的学者、阿訇。庞阿訇的学术观点主张“今后两世兼顾”, 提倡改善穆斯林现实生活, 他还致力于改革经堂教育, 提倡在宗教课程外加授科学文化课程, “使所学阿拉伯文现代化”, 从而“皆能读报、写信、作文、讲话”。主张各清真寺给经学儿童加授汉文课本, 并亲手试编了阿文小学新式教科书。主张用现代观点全面研究伊斯兰文化, 重视理性知识, 反对以神话传说作学术研究的依据。重视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既要遵奉伊斯兰经、训精神, 又不要因循守旧。他以身示范地倡导用汉文译述伊斯兰教经籍, 以广泛宣传伊斯兰文化[3]。

研究经堂教育的回族民间学者——黄登武, 甘肃平凉人, 高中文化, 一生务农。自2001年以来, 年逾七旬的黄老先生秉着抢救整理经堂教育的意念, 用7年的时间, 奔波万里, 不辞辛苦, 寻根问祖, 自编自印了《中国经堂教育与陕学阿訇》一书。他本着“传承五百年经堂教育文明, 发扬十六代阿訇品学风采”的理念, 把先贤阿訇们的高风亮节、淡泊名利、坦荡人生和尊贵的品行、刚正的性格展示出来, 对后人研究、学习前辈阿訇的治学精神大有益处。在2010年, 再次编著刊印了《中国伊斯兰现状观感录》。他把这一路考察的所见、所闻、所想, 全部录入其中。一面在感动中亦歌亦颂, 一面对不尽人意处饮啜自泣, 一面对违背主道者秉笔直书, 批得入骨三分, 当然黄老先生的这种表达方式纯属自家学说, 在某些理解方面虽略显狭隘, 但也不失真实。他把中国伊斯兰现状的一些真实状态展现给读者, 给人以思考, 为今后研究伊斯教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与资料, 其学术贡献是可圈可点。

《中国回族民间文学概观》一书对回族民间文学作品的范围界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回族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作品; (2) 在回族人民群众中流传的作品; (3) 具有回族特色的作品。至此, “回族民间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术开始形成。回族民间文学不是单纯的某一学术的概念, 它应是一个从民间文学学科本体出发的复合型概念, 即含有民族的属性特征、民间文学的本体论特征, 文学的审美属性特征和生活属性特征。所以, 回族民间文学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1) 回族民间文学应是一个族属概念。 (2) 回族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它应具有民间文化的一般特点, 还应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在性。 (3) 回族民间文学的基本定位是文学, 它与其他文学一样具有基本的审美的特质, 但它又不等同于文学, 它还“具有浓厚的生活属性, 民众在表演和传播民间文学时, 是在经历一种独特的生活。一般不会意识到自己在从事文学活动, 民众的创作活动基本上是一种无意识或下意识的。[4]回族民间文学既是文学的也是生活的, 它把文学艺术与民俗文化相结合。

李树江在《中国回族民间文学概观》的基础上, 进行了多次修订, 1989年宁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回族民间文学史纲》。《回族民间文学史纲》是一部系统、翔实、构建了回族民间文学学科体系的重要著作, 填补了我国回族民间文学研究的一项空白。1985年由李树江、王正伟主持编写的《回族民间故事集》正式出版, 此书的编辑出版是回族历史上的第一次, 同时也充实和完善了回族民间文学学科。[5]

穆群森, 四川回族作家、摄影家。当过知青、工人、政工干部, 现供职于成都铁路工程学校。在20世纪90年代末学习摄影、陆续有多部摄影作品被国内各类报刊采用。2002年, 潜心寻访四川回族的生活习俗, 多部作品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 全方位的介绍了四川回族的起源、饮食习惯、服饰特点、日常习俗、节日习俗、民族艺术特点等, 以代表作《四川回族习俗文化》为例, 较为系统的展示了现代回族风貌, 集介绍性、文化性、观赏性于一体, 以图文书籍的形式展现自己的学术观点, 满足了读者了解回族习俗文化的需求, 并对促进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回族民间艺术类分为音乐、舞蹈、美术、工艺、戏剧等。音乐类有为了更好的宣传教义、传播伊斯兰教所运用的宗教音乐, 在民间广为流传具有回族音乐代表性的花儿, 乐器中回族的口弦、泥哇呜、咪咪子、芦笛、鱼吹吹、皮皮子、角笛、羊头弦子、果核、桦树皮脚踏鼓等都是回族人民非常喜爱的民间乐器。回族舞蹈中的《汤瓶舞》、《踏脚》等, 以屈伸步、碎摇头、花儿手、凤凰手的动作形成其独特的回族舞蹈风格。回族的剪纸、雕刻艺术也是回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学科类型。

回族民间武术内容丰富, 门派繁多, 包括各种拳术、器械、对练等, 历代优秀的武术家所创立的弹腿、查拳、壁挂拳、心意六合拳、八级拳、回回十八肘等, 均已成为中国武术学科中的宝贵财富。

回族民间研究者们, 在每个领域都有其特点, 无论被大众认可与否, 他们的执着与热情一直在推动着民间学者们的进步, 从“非专业”到“专业”, 从民间到专家, 从学术到将学术观点以著述的方式呈现, 都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这是一个民族的进步, 更是一个时代的进步。

2 回族民间文献

“文献”一词,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汉语里已经出现了。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夏礼, 吾能言之, 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在这里, “文献”是指文字资料和贤能的人。元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总序》中对“文献”作了较为具体的诠释, 他认为, 凡经史、会要、百家传记等书, 信而有征者, 谓之文;凡臣僚之奏疏、诸儒之评论、名流之燕谈、椑官之记录, 一话一言, 可以订典故之得失, 证史传之是非者, 谓之献。可见“文献”是指文字资料和言论资料。这一意义一直到今天仍然可以适用[6]。

如今“文献”已不仅仅局限于文字资料和言论资料, 时代赋予“文献”更多的内涵与外延, 诸如符号、声音、视频、画面等方式记载的知识, 许多学者认为, 这些知识载体也可称之为文献。

文献, 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 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 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 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7]

根据实用标准, 文献可分为26个类型, 即:专著、报纸、期刊、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产品样本、中译本、手稿、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图表、古籍、乐谱、缩微胶卷、缩微平片、录音带、唱片、录像带、电影片、幻灯片、其他 (盲文等) 。[8]

回族民间文献, 代表回族广大基层群众的, 最根本的涵盖了宗教、民俗、历史、文学、艺术、经济等诸多方面领域, 以文字、图画、言论、音乐、视频等为载体, 来表达固有的文化领域的一种文献方式。并以著述、译著、报纸、期刊、手稿、乐谱、录音带、唱片录像带等形式呈现, 形成了各种学科的文献。

2.1 回族民间著述

著述的含义有两点:一是撰写文章, 编纂;二是著作和编纂的成品。回族民间的著述的作者主要是本族的一些专业或是非专业的人士, 通过个人爱好搜集整理及编纂的一些作品。回族民间著述主要体现在宗教、文学、民俗、历史、艺术等方面。

宗教方面, 如黄登武老先生的两部专著《中国经堂教育与陕学阿訇》、《中国伊斯兰现状观感录》;济南市伊斯兰教协会编印的《济南伊斯兰教文集》;康有玺著《无畏的梦想》;程法勒著《明心集》、《指导》、《感悟》、《凝思集》、《解析》、《沉思录》、《解读》等, 马诚如编著的《五功捷要》、《点亮心灯》等。

文学方面, 如宁夏文联筹委会编著的《回族歌谣》, 崎松主编《云南回族歌谣》, 李树江、王正伟主编《回族民间传说故事丛书》, 吴建伟选注《回回词曲三百首》, 黄继红主编《西吉回族民间故事精选》, 朱刚主编《青海回族民间故事》, 吴秀忠著《林海回民工队》, 英文版的《中国穆斯林———回族神话和民间传说》, 宁夏回族文学史编写组编著的《中国回族民间文学概观》, 屈文焜著《花儿美论》等。

回族民俗及历史方面如丁一波著《回族风俗》、《悠悠回乡情》, 杨启晨主编《中国穆斯林的礼仪礼俗文化》, 穆群森著《四川回族习俗文化》, 李正清著《昭通回族文化史》、刘砺著《毕节回族文化》等。

体现回族民间民俗文化最常见的还有地方志。地方志是以严谨审慎的治学态度, 客观地反映了当地回族的真实状况, 记述了回回民族的演变与发展。如麻承福主编《桂林回族》, 马安禄主编《南宁回族史稿》, 马新芳编著《陕西回族史话》, 吴钰编著《天水回族史略》, 马亮生主编《湖南回族百年》、李尊杰主编《河南回族区乡镇》, 马迎洲著《河南回族》及陈乐基编著《中国南方回族清真寺资料选编》等。

艺术类的有杨玉经主编《宁夏回族花儿剧精选》, 洪梅香著《宁夏回族雕刻艺术》, 徐兴亚主编《花儿两千首》, 马正元编《青海回族宴席曲》, 王文清编著《王文清剧作选集》等。

2.2 回族民间译著

回族的民间译著主要是一些精通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宗教人士, 如一些去阿拉伯国家学习过的阿訇, 或是一些在本土通过经堂教育的阿訇等, 也有一些本土的伊斯兰文化的爱好者。如康有玺翻译的《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苏菲四书》、《光龛》、《多元视野下的伊斯兰信仰》等, 马敏康翻译的内部资料文献《伊斯兰教法通论》、《穆哥么:伊斯兰教伦理道德讲座》、《为亡人诵经的断法》、《天方性理》、《至圣宝谕》、《明德实语》、《七日谈》、《正信七十六枝》等, 刘学强编译的《三典汇要———伊斯兰教义问答荟萃》、《哈乃斐教法一千问》等译著文献。

2.3 回族民间报刊

回族民间流传的一些杂志与报纸, 这些民间报刊大多是一些民族人士自筹资金, 而杂志和报刊的形式也是免费发放, 主要宣传各地回族群众的文化生活, 宗教体验、及一些伊斯兰教义方面的分享。如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主办的《绿荫》杂志;河南省周口市《阿敏》杂志;甘肃兰州回族所办的《穆斯林通讯》报;山西长治回族创办的《伊声》报;云南开远阿拉伯语学校创办的《伊兰园》报;浙江义乌回族创办的《时光》报;宁夏银川的《宁夏穆斯林》;河南郑州《河南穆斯林》、湖北的《武汉穆斯林》报刊杂志。

2.4 回族民间录影资料

如今互联网时代, 回族民间文献, 形式更为宽泛与多元化, 在一些由回族人创办的网站中, 回族民间的摄影, 诗歌、书法、摄像等形式相互共享, 为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及外民族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经训类在中穆网视频中心的网页里就有很多有关宣传教义, 诵念古兰经的音频、视频。这些影频来源都是来自民间的穆斯林自发上传的。如诵念《古兰经》等章节、视频“2011斋月26夜麦加禁寺祈祷词-苏代斯”、视频“斋月礼拜后的祈祷词”、视频“临夏穆斯林赞圣 (大赞) ”等。[9]

回族书画以视频形式展现的有《天水市回族书画展》[10], 《回族女画家乔美娟画展》[11]等。在“储月斋晓辉工作室”的博客里上传了大量的苏晓辉本人的书画[12], 有书法、国画、摄影等作品, 其都以照片、flash动画等形式展现。

回族民间歌舞如《花儿与少年》、《回族踏脚舞》、《心中的花儿火辣辣》、《碰手镯》等出自民间创作的歌舞大多都以视频的形式保存, 并在互联网上共享。

通过多种形式的视频和音频在互联网及一些多媒体的广泛推广和分享, 回族文化以多元化的形式形象、生动的展现给本族、他族及世界。

摘要:回族民间文献是回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文献对回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有着极为重要的贡献, 也极大的丰富了回族文献, 为回族文献的研究带来深刻的启示与学术意义。本文着重介绍了回族民间文献的来源及回族民间文献发展的两个阶段。

关键词:回族,民间,文献

参考文献

[1]李伯重.论学术与学术标准[J].北京:社会科学论坛, 2005 (3) :7.

[2]房全忠.中国回族概览[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8:44.

[3]宛耀宾.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4:435-436.

[4]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41.

[5]钟亚军.宁夏民间文学研究综述[J].银川:宁夏大学学报, 2004 (6) :24-25.

[6]王余光.文献学与文献学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08:1.

[7]互动百科.[EB/OL].[2013-3-13].http://www.baike.com/wiki/%E6%96%87%E7%8C%AE.

[8]王宪洪.学术文献检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2.

[9]中穆网.[EB/OL].[2013-8-5].http://www.2muslim.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71&page=1.

[10]新浪网.[EB/OL].[2013-8-5].http://video.sina.com.cn/v/b/18162346-1059911204.html.

[11]搜狐网.[EB/OL].[2013-8-5].http://my.tv.sohu.com/us/63294835/28953218.shtml.

煤层气资源特点与开发模式 篇8

我国煤层气资源量非常丰富。据新一轮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结果表明:全国煤层埋深2000m以浅煤层气资源总量为36.81×1012m3可采资源量11×12m3。煤层气总资源量中1000m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为11.85×1012m31000-1500m范围内为8.39×1012m3, 1500-2000m范围内煤层气资源量为9.96×1012m3。

我国22个重点煤矿区煤层气资源中资源量较大的煤矿主要有柳林、淮南、峰峰、阳泉、平顶山、盘江、水城、二道岭、淮北等。矿区煤层气资源分布比较集中, 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 占总资源量的90%以上。

2 煤气层开发利用模式

我国煤矿区煤层气井下抽采利用现状和储存、涌出特征, 提出了矿井煤层气的综合性开发最为经济的模式。

2.1 采前预抽

主要是先采用地面钻井、通过压裂等增产措施, 然后排采, 对原始煤层进行煤层气预抽。该地面煤层气预抽期一般7-8a最长10a, 通过对分支平井开采可缩短为3-5a, 经过此预抽期, 煤层气采收率为30%-40%。地面钻井采前预抽煤层气主要适用于煤层原生结构较为完整、渗透性较高的矿区, 不适用于构造煤发育的矿区。

2.2 开采期抽采

利用我国部分矿区 (如阳泉、晋城等矿区) 成熟的开采期煤层气抽采技术, 对地面钻孔中间地段进行井下补孔, 与地面钻井联通, 运用采动影响, 造成煤层充分卸压, 使渗透率增加, 进行煤层气抽采。该期煤层气抽采一般1-2a, 由于煤层充分卸压, 煤层气采收率相应提高 (30%-40%) 。

2.3 采空区抽采和废弃矿井的煤层气抽采

在主采煤层开采之后, 卸压更为充分, 不可采煤层也相应卸压解吸, 向采空区涌出大量煤层气。此阶段仍利用地面钻井, 经过修井减少采动对钻井的影响, 并在井下对采空区严密封闭, 确保采空区煤层气达到一定浓度, 再通过埋管及巷道抽采等方法抽采煤层气。

根据煤体解吸规律采空区煤层气可维持很多年。考虑其经济性此阶段一般为4-5a, 煤层气采收率为15%-25%, 废弃矿井的煤层气抽采要根据具体条件而定。经过以上3个阶段煤层气综合开发约需10a以上, 煤层气采收率可达80%。

3 煤层气业务发展展望

当前国际能源供需矛盾突出, 能源安全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煤层气勘探开发聚焦了世界的目光。主要大国处于经济和政治利益的考虑, 加大对煤层气的投入。煤层气勘探开发成为发达国家天然气工业重要组成部分。康菲、埃克森美孚、壳牌、BP等公司都在扩展煤层气业务。目前技术发展方向为:发展煤层气地质理论、研发完善提高和稳定单井产量技术、加强精细气藏描述技术攻关提高可采储量、完善资源评估技术增加资源量。

4 发展我国煤层气产业的政策措施及建议

目前, 我国煤层气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急需政府的培育、扶持与引导。为实现煤层气的产业化、规模化, 有效解决煤矿安全生产问题, 主要建议如下:

4.1 制订国家级煤层气专项发展规划

考虑到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统一管理和协调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 从生产项目入手, 落实资金, 落实规划目标, 实现煤层气产业开发的有序、有效和协调发展。

4.2 制订适宜的经济扶持政策

借鉴美国煤层气产业的成功经验, 建议我国出台适宜的优惠经济政策。

(1) 煤层气生产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 自投产之日起20年内免交增值税。煤层气开发企业所得税实行五年免征、三年减半的优惠政策。

(2) 开采煤层气资源, 免交探矿权和采矿权使用费, 20年免交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

(3) 对煤炭生产企业的煤层气开发与利用实行减排补贴政策, 实行每利用1m3煤层气分别补贴0.1元人民币的优惠政策, 资金取自煤矿安全技措经费。

4.3 国家大力推进和支持重点示煤层气示范工程项目的建设

根据目前勘探成果, 选定条件适宜的区块, 建设煤层气商业化生产基地, 力争早日取得重点突破。建议首先支持山西省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投资方式采取国家配套资助一、二期工程, 其余由企业自筹解决。

4.4 建议加快全国天然气管网规划和建设

煤层气发展初期, 需要政府的支持, 形成规模后, 就应同天然气一样走向市场, 这就需要统筹考虑煤层气和天然气两种资源与市场的配置, 通过管网把资源和市场联系起来, 推动煤层气的发展。

摘要: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高瓦斯矿井居多, 但缺乏合理的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和相应的配套技术。为此, 结合我国煤矿区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和煤矿煤层气储存及涌出特征, 提出了矿井煤层气的综合性开发模式。

关键词:煤层气,开发,利用,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群.关于我国煤矿区煤层气开发的战略思考[J].中国煤炭, 2007.

[2]杨秀春, 叶建平.煤层气开发井网部署与优化方法[J].中国煤层气, 2008.

[3]冯立杰, 张胜有, 姜光杰, 安岩.煤层气开发利用综合效益评估[J].煤炭经济研究, 2010.

康乐县气候资源特点分析 篇9

关键词:气候资源,气象要素,特点,分布规律,甘肃康乐

1 康乐县地理概况

康乐县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洮河下游西侧。县城西南部莲花山、花崖山、白石山、尖石山属西秦岭西延部分, 其支脉延伸全境, 总趋势由西南向北倾斜伸展。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故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明显。

康乐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端, 介于东经103°24′~103°49′、北纬34°54′~35°27′之间, 海拔1 893~3 908 m, 平均海拔2 000 m, 东邻临洮、渭源县, 西接和政县, 南与临潭、卓尼县接壤, 北界广河县, 南北长57.5km, 东西宽34.5 km, 总面积1 083 km2。

2 康乐县气候资源

康乐县地形复杂, 垂直气候明显。南部山地属高原湿润气候区, 北部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区。气候由北向西南从温凉半湿润区向高寒特湿润区过渡。该县按气候不同可分为4个区域:东北部温凉半湿润区, 海拔1 900~2 100 m;中部温寒半湿润区, 海拔2 000~2 200 m;西南部寒冷湿润区, 海拔2 200~2 500 m;西南高寒湿润区, 海拔2 500 m以上。

四季的气候特点:冬季开始于10月上旬, 结束于4月下旬, 冬季平均长为204 d, 冬季干燥寒冷;春季开始于4月下旬, 结束于7月中旬, 春季平均长为83 d, 春季冷暖多变, 易发生春旱;夏季开始于7月中旬, 结束于7月中旬, 夏季平均长为4 d。由于夏季出现时间较短, 所以结束日期和开始日期处在同一时段内, 夏季温湿、无酷暑, 易发生伏旱和强对流天气;秋季来得最早, 一般开始于7月上中旬, 结束于10月上旬, 秋季平均长为74 d, 秋季降温迅速, 秋温低于春温, 降水变率大, 易发生秋季连阴雨[1,2]。

2.1 光能资源

2.1.1 太阳辐射。

一是太阳总辐射。与甘肃省相比, 临夏全州总辐射属中等水平。康乐县属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年太阳辐射总量5 554.1 MJ/m2, 较临夏全州年太阳辐射总量中等偏少, 且随海拔增高而减少。二是≥0℃期间太阳总辐射。康乐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期间太阳总辐射为3 700MJ/m2,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期间太阳总辐射为2 500MJ/m2, 总的分布形势为北高南低。

2.1.2 日照。

一是日照时数。因康乐县的特殊地形, 较其他各县市空气较为湿润, 云量偏多, 晴天偏少, 日照较为不足, 是临夏州中日照最少的地区, 年均日照时数2 372 h, 年日照时数变化范围在2 109.8~2 693.0 h之间。东北部温凉半湿润区, 及中部温寒半湿润区, 平均日照时数2 430 h;西南部寒冷湿润区, 平均日照时数2 400 h;西南高寒湿润区, 年平均日照时数<2 400 h。全年5月和7月日照时数最多, 平均为235 h;9月最少, 平均为157 h。二是日照时数≥6 h有效天数。以日照时数≥6 h的天数表示太阳能实际可利用天数, 这种天数越多, 太阳能资源利用的有效性越好。康乐县因日照偏少, 故≥6 h的天数比其他地区约少30 d, 约为240 d。三是日照百分率。康乐县年日照百分率为52%, 为全州最少。冬季云雪少, 大部分地方>52%;夏季云雨多, 大部分为52%左右。初秋多连阴雨, 日照百分率最小为49%~52%。年日照百分率分布与年日照时数分布大致相同, 呈北高南低的形势。

2.2 热量资源

热量状况是最主要的气候特征。积温的多少、温度高低及其变化规律是衡量一个地区热量资源多寡的主要标志。

2.2.1年平均气温。

气温的地理分布及变化特征是受地理纬度、太阳辐射和地形特点综合影响的结果[3,4,5]。康乐县地形复杂, 气温的时空分布差异较大。其年平均气温分布趋势呈东北部高、西南部低。东北部温凉半湿润区, 年平均气温6~7℃;中部温寒半湿润区, 年平均气温5~6℃;西南部寒冷湿润区, 年均气温4~5℃;西南高寒湿润区, 年均气温4℃以下。

2.2.2 气温年、季变化。

(1) 气温的年变化特征。康乐县地势陡峭, 气温四季变化明显。各季气温的分布趋势与年平均气温大致相似。冬季气温最低, 夏季气温最高, 春季气温高于秋季。

冬季 (1月) (1968—2015年资料) , 康乐县受蒙古冷高压控制, 盛行偏北风, 寒冷干燥, 为全年最冷的季节, 昼夜温差大。冬季平均气温为-11.9~-4.6℃ (图1) 。

春季 (4月) , 是由冬季向夏季过渡的季节, 太阳辐射变化大, 冷暖气团交绥频繁, 天气阴晴不定, 日气温升、降幅度大。平均气温为5.6~11.9℃ (图2) 。

夏季 (7月) , 是康乐县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大, 昼热夜凉。平均气温为16.3~20.7℃ (图3) 。

秋季 (10月) , 是夏季向冬季的过渡季节, 太阳辐射日渐减弱, 地面散热较快, 冷空气势力迅速加强, 降温较快, 气温多变。其平均气温为5.0~9.4℃ (图4) 。

(2) 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是最热月和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 表示一个地方冬冷夏热的程度。其分布一般取决于纬度、地形、地势及天气系统的活动情况。分析表明, 康乐县的气温年较差随纬度变化的趋势不明显, 主要受制于地形、地势及天气系统等因素。康乐县是临夏州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地区, 为25.9℃。

2.2.3 气温的月际变化。

春季升降和秋季降温特别迅速, 且以秋季变幅为最大 (10—11月, 6.8℃) , 升温最快为2—3月, 6.1℃。同时可以看出, 隆冬 (12月至翌年1月, 1.8℃) 和盛夏 (7—8月, 0.7℃) 的变幅最小。由隆冬至春季, 月际变化在逐渐增大;4月后, 月际变化逐渐减小, 至盛夏达全年最小。8月开始, 气温月际变化迅速增大, 秋季达到全年最大值, 11月后又开始减小直到隆冬。

(1) 气温的日变化。一般气温的日变化与纬度、地表性质及天气情况关系密切, 但受云量影响最大。在晴天情况下, 气温日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康乐县夏季日最高气温出现在15:00—17:00, 冬季在15:00—16:00, 春、秋季一般在15:00左右;日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大都在清晨至日出前。在阴天或多云时, 由于受云量的影响, 气温日变化较复杂, 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与晴天不同。康乐地区2015年7月12日为阴天, 最高气温出现在12:00—13:00;2015年1月13日为阴天, 最高气温出现在14:00—16:00;而2015年7月12日最低气温出现在2:00前后, 2015年1月13日最低气温出现在7:00—8:00。晴天气温日变化幅度大, 阴天日变化幅度小 (图5) 。

(2) 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为一日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 康乐县的年平均气温日较差较高。各季气温日较差的分布趋势与年气温日较差是一致的, 且春、秋季气温日较差较大, 冬、夏季较小。康乐县春季4月气温日较差为14.6℃, 为全年最大。这是由于冬季过后, 太阳辐射逐渐增强, 此时该地区正逢干季, 甚至大多数时间仍在冬季大气环流控制下, 白天升温快, 夜间降温也迅速的缘故。夏季7月, 云雨增多, 日较差略有减小。秋季10月, 太阳辐射开始减弱, 秋高气爽, 冷空气活动逐渐增多, 导致白天气温下降明显, 因而气温日较差较小, 康乐县为12.0℃, 是全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季节。冬季1月, 康乐县在西北气流的控制下, 加之又是太阳辐射最弱的季节, 虽然云雨较少, 但夜间降温较大, 白天气温增加较小, 因而气温日较差较小。

2.2.4 气温极值。

康乐县极端最低≤0℃的日数, 平均8 d;≤-10℃的日数, 平均4 d;≤-15℃的日数, 平均2.8 d;≤-20℃的日数, 平均1.3 d;≤-25℃的日数, 平均0.3 d。康乐县极端最高≥35℃, 平均不足0.1 d;极端最高≥32℃, 平均0.4 d;极端最高≥30℃, 平均1.4 d。康乐县日最高气温≥35℃的日数, 平均0.2 d;≥32℃的日数, 平均1.0 d;≥30℃的的日数, 平均4.6 d。

2.2.5 积温。

康乐县热量资源差异悬殊, 农业界限温度初终日期、持续日数和积温差别很大。康乐县东北部, ≥0℃生长季为240~260 d, 积温2 800~3 500℃;≥5℃生长季为200~210 d, 积温2 600~3 400℃;≥10℃生长季为130~160 d, 积温2 000~3 000℃;≥15℃生长季50~80 d, 积温1 000~1 500℃。康乐县中南部, ≥0℃生长季220~240 d, 积温2 200~2 800℃;≥5℃生长季为170~200 d, 积温200~2 600℃;≥10℃生长季为100~130 d, 积温1 400~2 000℃;≥15℃生长季为20~40 d, 积温400~700℃。康乐县≥0℃初日随着气候变暖有提前趋势, 而终日确有推后的趋势。

2.2.6 热量资源垂直分布。

康乐县地形复杂, 海拔高度差大, 由于海拔高差悬殊, 热量随地形和海拔高度变化。热量随高度的垂直变化, 必然导致耕作制度、作物种类、品种的垂直差异和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康乐县的东北部为温凉半湿润区:气温高, 雨量少, 日照充足, 蒸发量大, 是主要产粮区;中部温寒半湿润区:气候湿寒, 雨量适中, 是主要产粮区;西南部寒冷湿润区:气候寒冷湿润, 水分充足, 土壤含水量大, 日照时数少, 蒸发量小, 是油料、蚕豆和小麦种植区, 也适宜发展林牧业。

2.3 水分资源

2.3.1 降水量。康乐县降水量偏多, 分布不均匀, 南多北少。降水资源丰富, 有利于植物多样性的开发和利用。

(1) 降水量年、季变化。降水量夏季多、冬半年少, 具有雨热同季的特征。月变化趋势为1—8月逐月增多, 8—12月逐月减少, 且均以夏季降水最多 (与1968—2015年48年均值比较) 。康乐县的降水量绝大部分集中在生产季节, 且降水量高度集中在7—9月, 容易出现大 (暴) 雨和连阴雨, 对夏季作物成熟和秋作物后期生长均有影响。而4—6月降水比伏秋降水少, 容易出现春末初夏干旱, 对春小麦生长发育影响较大。

(2) 降水量的地理分布。康乐县的降水量与该地的地理资源环境有密切关系, 其东北部的温凉半湿润区年平均降水量为500~600 mm;中部温寒半湿润区为600~700 mm;西南部寒冷湿润区为700~800 mm。

(3) 各级降水日数。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规律与降水量的分布基本一致, 即夏多冬少、南多北少。全年平均小雨 (日雨量0.1 mm) 以上降水日数为111 d, 且以7—9月最多;小雨以上降水日数各月为13~17 d, 12月降水日数最少, 平均1~3 d;中雨 (日雨量10.0 mm) 以上降水日数为16 d, 一般出现在3—11月;大雨多出现在4—9月;暴雨大多在7—8月。

(4) 降水强度。一般夏强冬弱, 南强北弱。康乐县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37.7 mm (2005年7月1日) , 比其他县市偏多18.4~93.2 mm。

(5) 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和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最长连续降水 (日雨量≥0.1 mm) 日数伏秋季节长, 冬、春季节短;山区日数长, 川区日数短。康乐县历年最长连续降水日数13 d (1976年7月27日至8月8日, 过程雨量135.5 mm;1981年8月14—26日, 过程雨量55.8 mm) 。连续降水日数长, 造成连阴雨天气。光照、热量相应减少, 对作物后期生长和成熟均有影响, 甚至造成烂芽和洋芋腐烂等现象。

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冬季长、夏季较短。无降水日数长容易造成干旱, 虽然康乐县的干旱没有临夏州北部地区严重, 但每当春末初夏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较长, 这时正值春小麦生长关键期, 干旱威胁很大。

2.3.2 降雪和积雪。

(1) 降雪。康乐县平均初雪日期为10月下旬, 属临夏州较晚出现初雪的地区。平均终日期为4月中下旬, 属临夏州初雪较早结束的地区。年平均降雪日数为27 d。

(2) 积雪。康乐县初积雪日期为11月上旬;终积雪日期为4月中旬。年积雪日数38 d, 最大积雪深度16 cm, 均属临夏州中等水平。

2.3.3 其他气象要素。

(1) 空气湿度。空气湿度是表征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 也是反映农业气候特点的要素之一。湿度的大小可用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表示。

(2) 绝对湿度 (水汽压) 。年平均绝对湿度7.5 h Pa。绝对湿度的年变化:夏季大, 冬季小。7月、8月绝对湿度为15.6h Pa, 1月为2 h Pa左右, 均为临夏州最大值。

(3) 相对湿度。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8%, 属于临夏州次大值。相对湿度年变化:冬、春季小, 夏、秋季大。月平均相对湿度最小值出现在3月, 为60%;最大值出现在9月, 为79%。

(4) 蒸发量。康乐县的蒸发量较全州偏少, 为1 300~1 400mm。月蒸发量以5月最大, 为170~180 mm;12月或1月最小, 为30~40 mm。

(5) 风。康乐县年平均风速较小, 为0.9~1.3 m/s。月平均风速以4月最大, ≤2.0 m/s;最小值出现在冬季, ≤1.0 m/s。康乐县年最大风速为14 m/s (N) , 年最多风向为ESE和SE, 冬季风向主要是NE, 春、夏、秋季风向以ESE和SE为主, 频率为4%。

3 结论

康乐县地形复杂, 地势陡峭, 山大沟深, 雨量充沛, 四季分明, 冬季干燥寒冷, 夏季温湿无酷暑。垂直气候明显, 由北向西南从温凉半湿润区向高寒特湿润区过渡。康乐县气候复杂, 冰雹、霜冻、暴雨、低温阴雨灾害频繁发生, 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通过分析康乐县的太阳辐射、年平均气温、积温、降水、降雪、湿度、蒸发量、风等气象要素, 对其光能资源、热能资源、水资源等方面进行探究, 且发现康乐的各方面气候资源利用潜能较大, 值得进一步探索与开发。

参考文献

[1]李栋梁, 刘德祥.甘肃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39-170.

[2]尹宪志, 孙玉莲.临夏气象[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11:180-236.

[3]梁晨, 梁杰, 梁思琦.1975—2014年郸城县农业气候资源及变化特征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15) :248.

[4]陶生才, 潘婕, 张磊, 等.1971—2013年敦煌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与评价[J].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6 (1) :1-7.

森林资源特点 篇10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 占全球水资源的6%, 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 居世界第四位, 但人均只有2300m3,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 在世界上名列121位, 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 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 仅为11000亿m3左右, 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m3, 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 全国600多座城市中, 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 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 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m3。据监测, 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 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 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 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利部预测, 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 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m3。在充分考虑节水情况下, 预计用水总量为7000~8000亿m3, 要求供水能力比现在增长1300~2300亿m3, 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 水资源开发难度极大.纵观我国水资源有以下特点

1.1 我国水资源总量相对较多, 平均水平很低

我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 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 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 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 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 人口众多, 按人口、耕地, 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 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 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 正确处理好水与人和人与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1.2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水土比不平衡

我国的水量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并且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 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4%, 而水资源仅占全国的19%。其中黄、淮、海、辽四河流域内耕地面积占全国的42%, 然而水资源才占全国的9%。从而形成了南方水多耕地少, 水量有余, 北方耕地多而水量少, 水资源短缺, 因此改变水量的空间分布, 使水资源合理地被利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1.3 我国水资源的年内分配集中, 年际变化大

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受季风影响, 在年内年际之间有很大变化, 汛期四个月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占全年的60%~80%, 集中程度超过了欧美等国家。我国主要河流都出现过几年来水较丰和几年来水较枯现象。例如黄河在过去几十年中曾出现过连续9年 (1943—1951) 的丰水期;在近几十年内也曾出现过连续28年 (1972—1999) 的少水期, 其中断流21年, 而且在1991到1997年间是年年断流, 总断流时间是717天, 平均每年断流102.4天。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程上的这种剧烈变化, 给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要充分利用水资源, 势必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来调节天然来水。我国水资源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使水资源能够长期的维持国民经济的生产和人畜的生活用水, 就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控、贮蓄, 进而改变地区水量时空分布, 各地区根据各自的需水要求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调配、利用, 尽量做到按需分配使用。

2 我国水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可能性

2.1 水资源保护的紧迫性

近20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据有关资料统计, 全国有300多个缺水城市的日缺水量达1600万m3, 全国仍有7000万人和6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据预测, 到21世纪中期, 全国总需水量将从过去的5000多亿t增加到8000多亿t, 占我国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的28%以上。因此, 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将会是21世纪的重大课题。对水资源采取保护措施, 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以期达到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 水资源的资产化

长期以来, 我们把资源仅仅当作一种生产消耗的原材料, 主要资源实行国有国营。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都是用计划经济手段压低基础产业的价格, 主要资源长期无偿或低价利用, 从而导致水资源价格机制扭曲, 水资源价值被严重低估。其直接后果便是水环境污染、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陷入“公水”的悲剧后果。

水资源具有资产的稀缺性、经济性、收益性、权属性、有偿性等五大特征, 应该把水资源纳入资产化管理。水资源的不均衡性、流动性、多功能性等特征只会改变水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具体形式, 不会改变水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方向选择。

水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核心是产权管理, 产权明晰是实现水资源转让和交换的先决条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水资源归国家所有, 问题在于, 这种所有权必须落实到具体法人, 既要体现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收益上, 也要体现在治理、保护的法定责任上。水资源的主体、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域和地下水资源主要国有, 分散零星的小水权, 沟河塘堰可以多级所有, 这样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即便水资源的主体国有, 也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使用权分离, 充分引入市场机制, 实施企业化管理。模糊不清的产权安排, 其后果必然是国家、行政部门、个人、企业、单位、地方政府都缺乏排他性产权, 进而产生搭便车和负外部性问题, 导致水资源的利用不足与利用过度并存, 治理保护不足与污染过度并存。

2.3 水资源的资本化

水资源资产的资本化是指把水资源资产作为资本来经营, 即产权拥有者将水资源资产出让、合作或作为股份进行投资以获取一定经济报酬的过程, 其实质是水权的资本化。目前各国政府广泛以市场化手段来改善水资源的分配。政府主导的水资源的初次分配主要应体现公平, 要遵循兼顾城乡、兼顾工农、兼顾生产生活、兼顾经济社会生态、兼顾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在这个总的制度安排下, 充分引入市场机制, 将使用水权资产化、资本化, 寻求水资源收益的最大化。其宗旨是激励水资源买卖双方把水当作经济物品来珍惜、保护, 提高水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和利用效率。

水资源资产资本化后, 可以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来保护、治理水环境。污染的水具有负外部性, 治理保护水环境具有正外部性。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将外部性内部化, 谁治理谁受益是将正外部性内部化;谁污染谁受罚是将负外部性内部化。在市场机制作用下, 通过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可以平衡奖惩的利益和奖惩的力度。将资本市场引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必然会涌现出许多涉水的上市公司, 发行水股票、水证券、水基金甚至出现专门的“水板”市场, 水期货、水期权、水指数也会随之出现。水资源资本市场的发育必然催生水资源金融的深化, 各类水银行及衍生金融工具会层出不穷, 如此一来, 人们对水资源的占有、控制就不需要把重点放在直接购买水资源上, 而是去购买水资源的金融产品, 每个水消费者都有可能成为水供给、水保护的投资者和收益者。

3.3 水资源的产业化

如果实现了水资源资产化, 水资源资产又资本化, 并且全面引入市场化机制和企业化运作方式, 中国的水务产业便能够做大做强。可以说, 投资水资源领域的产业是本世纪继石油能源领域之后的另一个重大投资机会。随着技术进步和替代产品的层出不穷, 未来人类可能再回到无油时代, 但不管再过多少年, 人类都不会回到无水时代。因此, 当今国际上重量级的投资银行金融机构都已开始锁定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相关的产业领域。本世纪初, 水资源产业全球的年营业收入已超过4000亿美元, 本世纪末, 水资源产业将会是全球第一大产业。

水资源产业也分为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城乡给水、排水、工业用水、居民用水、污水处理产业;农业灌溉、防洪、防旱、跨流域供水产业;节水、护水、修复生态、水循环经济产业;水电、水运、水产、水设备设施及水科技教育产业这四大产业基本上是水资源的传统产业, 在中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引入市场机制和企业化产业化运作方式, 将会涌现出四大新型的水资源产业:水资源金融产业, 水银行、水股票、水期货、水交所、水基金等;为水产业服务的现代服务业, 如水资源的多种中介、网站、评估、咨询机构;新型的融合了高新技术的“功能水”产业;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海水淡化、固态水 (南北极) 、大气水的利用及其关联产业。 (指导老师:龙振华)

参考文献

[1]唐数红, 干旱区水利的生态观, 中国水利网, 2006年4月.

[2]姜文来, 中国21世纪水资源安全对策研究, 中国水利网, 2008年6月.

[3]龙振华, 丁雨恒, 浅谈生态水利和河流生态系统,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4]许迪, 龚时宏等, 农业高效用水技术研究与创新,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上一篇:岗位职责下一篇:写人作文方法指导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