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内科临床教学

2024-07-26

儿内科临床教学(精选三篇)

儿内科临床教学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自儿内科住院患者, 共1671份, 年龄0~l4岁, 平均住院天数为7.5d。详细查阅了每份病例的病情记录, 辅助检查, 抗生素的使用情况等, 并核对了收集的院内感染病例的调查表。

1.2 诊断标准

参照“医院感染学”[1]中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1.3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 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1671份病例中感染病例145份, 感染率8.7%, 全部病例的年龄分布, 占住院率;感染病例的年龄分布, 占感染率, 见表1。

2.2 感染部位

我院儿内科的院内感染部位以口腔真菌感染占首位, 构成比为23.34% (34/145例) , 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21.4% (31/145例) , 感染性腹泻20.7% (30/145例) , 下呼吸道感染15.9% (23/145例) , 新生儿脐炎8.3% (12/145例) , 输液反应41% (6/145例) , 药癌21% (3/145例) , 皮肤感染2.1% (3/145例) , 尿路感染1.4% (2/145例) , 药物热0.6% (1/145例) 。

3 讨论

我院儿内科的院内感染率为8.7%, 较我国医院内感染监控网134所医院自测资料的统计9.7%偏低。本院院内感染的年龄≤1岁组明显高于>1岁组、与国内有关报道相符台[2], 乃因小年龄组的免疫功能低下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感染部位以口腔真菌感染为主, 与成人内科以下呼吸道占首位有所不同, 口腔真菌感染及感染性腹泻与广泛使用抗生素, 乳源不清, 饮食不卫生, 消毒不严等有关, 同时采用广谱及不断升级的大量抗生素, 也是药疹、尿路感染的原因。其次, 由于我院条件有限, 加上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 对消化道病例及呼吸道病人没有进行严格的隔离, 使两者极易通过污染的空气、幼儿间的相互接触、医务人员不洁的手、器具等途径交叉感, 新生儿脐炎主要是通过污染的尿布及家属不洁的护理所造成。

针对本院儿内科感染病例的特点, 建议: (1) 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适应证, 及联合使用抗生素的标准, 重视抗生素的药敏试验, 定期开展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专题讲座。 (2) 要有严格的隔离消毒制度, 对不同病种的病例要进行隔离, 杜绝交叉感染的机会。每天要重视紫外线的空气消毒、医疗器具的消毒, 消毒液的定期更换等等。 (3) 医务人员要增强无菌观念,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4) 加强卫生宣教工作, 使每位家长都能掌握正确、卫生的育儿方法,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护理工作。 (5) 加强院内感染的监督管理, 防止感染病例漏报,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王枢群.张邦燮.医院感染学[M].重庆: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杜, 1990:271.

儿内科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治观察 篇2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收治的56例小儿急性阑尾炎患者,其中男性35例,女性21例,男女比例为5∶3,年龄在5个月~14岁,平均年龄为7.5岁,3岁以下为12例,4~7岁20例,8~14岁为24例。发病至入院时间主要集中于4 h~6 d,平均时间为2.5 d。入院到手术时间为30 min~2 d,平均6 h。

1.2临床表现:全部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腹痛症状,其中转移性右下腹疼痛56例(100%),腹肌紧张、反跳痛28例(50%),恶心、呕吐48例(85.7%),发热54例(96.4%)。白细胞计数大于10×109/L和(或)中性粒细胞高于正常56例,腹部彩超诊断56例,其中阑尾明显增粗者20例,阑尾明显水肿者15例,阑尾伴发脓肿者3例。

1.3方法:56例患儿中,一部分采取手术治疗,一小部分采取传统的治疗方法。采取手术治疗的患儿,术后要给予抗感染治疗,主要方法为术后的引流及使用第三、四头孢抗生素抗炎。如果术中出现切口处的严重感染,要适当的采取二期缝合;如出现肠梗阻,则要进行内部环境的调整,对肠胃进行减压及药物诊治。

2结果

在56例患儿中,有51例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其中化脓性阑尾炎21例,坏疽性阑尾炎16例,蛔虫性阑尾炎2例,单纯性阑尾炎12例。5例未进行手术治疗。两组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无死亡。手术组切口感染3例,其他均为甲级愈合。结果见表1。

3讨论

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相对成人较困难,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小儿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性。出现上述的情况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1)小儿的生理解剖显示盲肠的位置较高且活动度较大,致使炎症不能表现较高的局限性,向右下腹疼痛呈现无规律转移,且右下腹压痛的部位游走不定;因小儿的腹肌不够发达,导致肌紧张表现不明显;因小儿的阑尾壁相对较薄,肌组织较少,黏膜皱襞未发育完全,较易出现阑尾穿孔,可导致弥漫性腹膜炎等的发生,年龄越小越易出现上述的情况。(2)小儿语言表达能力不成熟:因小儿不能准确的表达自身感受,不能精确的表达疼痛的发生过程及疼痛规律,不能精确的表达疼痛的具体部位,有时因恐惧医师或是手术等,而不愿表明疼痛部位,因此小儿的自觉症状经常被掩盖。(3)查体困难:因小儿哭闹不能很好的配合医师,使查体工作较困难,尤其是疼痛较明显时。针对于表达困难及查体困难的小儿,第一要做好查体前的心理疏导,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取得其信任;第二要得到小儿家属的支持及信任。针对查体极其困难的患儿,可以给小儿使用镇静剂或入睡后再进行检查,着重对腹部的上、下、左、右反复进行对比查体,检查手法要轻柔,同时要观察患儿的肢体反应和面部表情变化。如果是触摸到右下腹部位时,小儿表现出疼痛、惊醒或是刻意推开医师的手时,说明此部位有压痛感。如此反复的核实对比可以明显降低误诊率。同时也要进行化验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如CT、超声及核磁共振等,真正做到无误诊的情况出现。

综上所述,急性阑尾炎是小儿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如出现腹痛或其他症状首次在儿内科就诊的患儿,无论是门诊或是住院患儿,出现以上的症状时,要详细的询问患儿的病史,对患儿进行详细的检查,腹痛原因如不是儿内科疾病,要主动、及时的联系儿外科医师进行详细的会诊,如确诊为阑尾炎或高度怀疑,要采取积极的诊疗措施,争取最佳的治疗时间,防止疾病的延误,甚至出现阑尾穿孔现象,这就要求儿内科医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诊断水平,及时、准确无误的作出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儿内科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治特点,提高对这一年龄段急性阑尾炎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我院在2012年1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56例小儿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1例患者24 h内转入儿外科进行治疗,手术治疗后证实为急性阑尾炎,其中化脓性阑尾炎21例,坏疽性阑尾炎16例,蛔虫性阑尾炎2例,单纯性阑尾炎12例。结论 首次儿内科就诊的患者,如伴有发热、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升高,尤右下腹部有压痛感患者,除考虑是儿科常见的腹痛疾病,还应考虑急性阑尾炎,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及早的诊断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儿内科,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治

参考文献

[1]蔺党奉.对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诊治[J].中外医疗,2012,31(1):64.

[2]刘淑梅.儿内科急性阑尾炎误诊22例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2,21(1):62-63.

[3]钱德吉.小儿急性阑尾炎内科误诊65例原因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0,23(11):1035-1036.

[4]刘远忠,周庆和,徐宏文.儿童急性阑尾炎17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88-89.

[5]贺磊.小儿急性阑尾炎临床治疗进展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23:125-126.

儿内科临床教学 篇3

关键词:合理用药,临床儿内科疾病,不良反应

儿童的身体机能没有发育完全, 各个方面都非常脆弱, 在身体结构上也与成年人有较大的差异, 所以在用药方面就得更加谨慎、小心[1]。本文作者简要介绍了临床儿的内科疾病, 详细说明了临床儿内科疾病用药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合理用药的意义。

临床儿内科疾病的简介

现代的疾病大致上分为内科疾病和外科疾病, 内科疾病也是现代人经常患的一种疾病。内科疾病又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疾病、传染性疾病、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肿瘤和其他疾病。其他疾病主要是指高温中暑病, 神经/精神疾病主要指更年期综合征。而内科疾病常见的有呼吸系统疾病, 如流感、普通感冒等。临床表现为开始常有咽部不适、流鼻涕、打喷嚏, 还伴有低热和全身乏力。症状的轻重由特定、不同的发病原因和个人体质决定。另外, 肺炎也是常见的一种, 多是在冬春季节由多种病菌感染引起的, 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 同时伴有咳嗽、胸痛、全身肌肉酸胀, 早期可能会出现干咳, 随着病情发展, 逐渐咳痰, 部分为铁锈色痰。后期, 随着病情的加重会出现气急、紫绀等。病毒性心肌炎也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心脏病, 多继发于感冒, 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乏力、头晕、呼吸困难、心急等。还有许多, 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也是内科疾病, 但大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 临床主要是患感冒、肺炎、扁桃体炎等等。总之, 临床儿的内科疾病有许多, 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对临床儿内科疾病合理用药

慎重选药:药物不是保健品, “是药三分毒”, 在给儿童诊断的时候需要谨慎。他们身体发育不成熟, 对药物的敏感性更加强烈, 我们在选择药物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良反应小的药物。该用什么药不能只是根据理论来定, 还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选择合适的药品, 尽量减少合并用药, 做到对症下药。对于一些可用可不用的抗生素坚决不用。同时, 对于一些非处方药, 选用时一定要去诊断, 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直接拿药。例如, 胃疼也有许多原因, 如着凉、不消化、急性肠胃炎等等, 这就需要选择不同的药, 而不是一概而论。所以, 在选药时一定要慎重, 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要看批准文号。我国所有药都有批准文号, 没有批准文号的是假药。对药物的批准文号也要仔细区别, 分清哪些是保健药, 哪些是治疗药物, 只有做到对症下药, 慎重选药, 才能发挥药物治病的功能, 否则, 只会适得其反[2]。

正确使用药物:购买药物后要认真地阅读药盒上面的适应证, 详细阅读说明书, 同时弄清楚药物的禁忌、不良反应等。对药品的规格也要知道。服药时间根据情况而定, 需要在什么时候吃药, 饭前还是饭后, 吃多大的量。同时, 在用药的时候为了减轻儿童的排斥心理, 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药, 如冲剂、兑水、注射等。不得因为病情的轻重随意更改药量, 用量过大可能会出现中毒等现象, 用量过少则无法发挥药效。例如, 吃一些胶囊的时候, 成年人可能直接吞下去, 而儿童会因排斥心理导致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下咽。对此我们可以把里面的药物倒出来, 和水喂下去后, 赶紧给糖块缓解苦味, 增加儿童用药的主动性。在用药的时候, 若发生不良反应, 要及时就医, 进行诊断, 防止发生更加严重的危害。还有, 对于一些味道较甜的药品, 一定要注意, 孩子可能会多吃。自己拿走吃, 例如, 山楂健胃丸微甜, 许多孩子会当成糖果吃, 这是万万不能的, 一定要将其放在孩子够不着的地方, 严格用量。只有做到严格、正确地使用药物, 才能起到治病的作用

用药的频度与周期:儿童的身体机能不成熟, 长期高频度的用药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发育。所以, 在用药的时候周期不宜过长, 在用药一段时间后若仍然不见效, 需要重新到医院就诊, 重新换药, 给孩子吃药也需要分开吃。孩子的身体机能不健全, 对药物的吸收能力也就相对弱一点, 需要我们分开几次喂药, 增强吸收能力[3]。所以, 在给孩子用药的时候要注意用药的频度, 尽量缩短用药的周期。这样做, 会加快治疗的进度, 减少对孩子身体结构机能的破坏。例如, 扁桃体Ⅱ度肿大, 2月17日开始发热, 最迟2月19日就应退热, 否则就应及时就医, 以免引起其他疾病。

临床儿内科不合理用药的不良反应

拖延病情:儿童的生理功能尚未发展成熟, 对于药物的吸收、分布都不能和成年人等同,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有不同的用药量、用药周期和频度, 所以药物上的各种使用方法都是不同的。没有选择适当的药, 对孩子的病情是没有治疗作用的, 拖延孩子的病情, 有可能诱发其他疾病。例如, 1例1岁的“川崎病”患儿, 医师处方为阿司匹林泡腾片40 mg, 1次/d, 入水服用, 每次服用20 mg。但是由于患儿的不配合, 母亲每次喂药不足5 mg, 实际用药剂量不足医师嘱咐的1/4, 病情控制得不理想, 这是典型的用量不对导致的病情拖延。还有, 用药错误也会造成病情拖延。1例哮喘发作期的3岁患儿, 医师处方为硫酸沙丁氨醇吸入气雾剂和储雾罐配合使用, 由于医院的设备不完善, 未告知监护人将二者配合使用的方法, 使得患儿吸入药量不足, 哮喘控制不理想而住院。所以, 药物的用量, 摄入方法对儿童的病情有重要意义, 值得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破坏孩子的身体机能:药物不仅是治疗疾病的, 如果没有做到合理用药还可能破坏人的身体机能。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肝、肾, 但是由于儿童发育不完善, 药物不能及时排泄。在临床儿科工作中, 抗感染药的不良反应居于首位, 例如抗生素等。早年医疗发展不健全时, 经常会发生抗生素引起的医疗事故。医师根据成年人的用量, 给小儿同等计量的抗生素, 而这个孩子却属过敏体质, 最终死亡。近几年, 人们热衷于补钙, 但是并不知道补钙对于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剂量要求。如果儿童补钙过量, 可能导致身体浮肿, 厌食、恶心, 更有甚者, 可能影响儿童大脑正常的发育, 破坏身体机能, 影响其各方面的发育。所以, 用药需谨慎, 尤其是对儿童。儿童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阶段, 具有独特的生理特征, 儿童用药错误是医疗实践中不可回避的话题, 所以更加需要我们用心关注。

本文通过大量的医疗案例说明了不合理用药的不良后果, 希望引起广大医疗工作者和患儿父母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赵瑞玲, 吴金红, 高明娥.儿童用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学杂志, 2010, 30 (19) :1700-1703.

[2]徐晓燕, 王跃明, 李大魁.儿科合理用药探索[J].中国临床医药学杂志, 2001, 10 (2) :125.

上一篇:业务部署下一篇:《长日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