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的欣赏

2024-07-26

初中音乐的欣赏(精选十篇)

初中音乐的欣赏 篇1

一、选择欣赏内容激发兴趣

音乐实践活动的最主要形式是音乐欣赏课, 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 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音乐欣赏在整个音乐欣赏课中是作为音乐创作与表演活动的接受环境而存在的, 围绕着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音响本身, 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 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 启动学生的联想、想像, 丰富听觉感知, 扩大音乐视野, 发展音乐思维, 从而达到启迪智慧, 陶冶情趣。也可采用表演、身体动作、演奏、歌唱、绘画、语言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 从而达到让学生积累感受与经验、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与热情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欣赏音乐作品, 接受美的熏陶, 萌发感受美, 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创造性, 教师课前备课要充分, 还要特意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欣赏的环境与气氛, 巧妙设计入题,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中学习阶段, 学生的心理发展已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欣赏音乐时能将情感体验、身体感受和活动思考融为一体, 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感悟, 所以要尽量选择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及风格特征鲜明的精品和音响品质精良的版本给学生欣赏。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热情和兴趣。另外, 对于内容相同而表演形式不同的版本也可同时选择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 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热情和拓宽学生的欣赏视野。

二、把握欣赏方法培养美感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 养成聆听的习惯, 亲身的体验、感知音乐, 从中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才能在欣赏音乐的活动中表现音乐, 表现美的情趣。现在的基础音乐教育培养的是听众, 那么培养听众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就是聆听音乐。不管将来是否以音乐为职业, 我们都应该养成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 良好的聆听音乐习惯的养成, 不是一件小事, 一个人能否爱好、欣赏、经常安安静静聆听一段音乐, 代表着一个人的品位和素质。

聆听大量的声音作品和器乐作品正是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多听才能熟悉, 熟悉了以后才能喜欢, 喜欢了才有情感, 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多听的基础上。同时学生可欣赏的作品相对于可演唱或演奏的作品量要大得多, 远远高于孩子们能够直接去演奏的作品。

正因为这种听觉与感觉的统一, 在教学中, 要把“听”放在突出位置, 选择切合实际的“听”法。听的方法大体可分为:整体听、局部听、反复听、对比听、重点听等。在教学中要根据作品结构的不同, 乐曲的长短, 旋律、节奏、和声配置的差异, 情感表现手法的不同认真选择切合实际的听法。同时在进行欣赏教学的时候, 还要考虑到孩子们的感受和表现。

三、关注欣赏心理展现个性

音乐是一门声音艺术。因为音乐中的情感是以音响、节奏、旋律等塑造艺术形象, 是由声音表达、体现的, 学生可从音乐欣赏中读到音乐的情感。在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引起学生的听觉活动, 同时可以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情感共鸣, 又以音乐审美经验为条件, 表现出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 包括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发现联想、理解判断等等。

音乐欣赏的心理活动首先是音响感知。音响感知是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必须要从音响感知入手, 将音乐音响, 结构形式作为音乐欣赏的直接对象, 通过对旋律起伏, 节奏对比, 音色变化等音响感知引发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 使学生在心理感受过程中得到听赏感官的直接满足。

其次是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的感知和体验活动构成欣赏中的想象联想材料。欣赏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情感体验和意境想象的心理过程。

第三是想象联想, 欣赏音乐作品, 除了完成情感体验的心理活动外, 还要有想象、联想, 同时也要参与理性认识的活动。因为音乐不仅是一门抒发情感的艺术, 而且还能通过音乐形象的逻辑性来表达深刻的哲理性思想。

四、结语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的体会 篇2

在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内容中,有很多中外有名的音乐作品,但是初中生由于知识面的限制,并不是对所有的内容都有兴趣,对于他们来说,喜欢的音乐他们就很感兴趣,不喜欢的他们就表现出很烦躁的情绪。所以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兴趣,都能积极的参与学习,老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自身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以下几点音乐欣赏教学时体会:要“听”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那是必须依赖听觉,因此听是参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要理解音乐作品,除了老师分析,范唱(奏)全曲外,主要是让学生反复听,可以多听完整的乐曲,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把学生带入乐曲的意境,从直觉感受乐曲的情绪,也可以分段讲解欣赏,引导学生在聆听中感知,认知,理解音乐作品所表现得思想感情,老师能否引导学生全身心地的投入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去,所以,在听之前可以先给学生一些关于乐曲的启发性的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听。如:欣赏《西班牙斗牛舞曲》,欣赏时我先不告诉学生曲目,放一段视听,引导学生,你能想象音乐是怎样一个画面吗?请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操才能,把音乐与美术这两种艺术结合起来思考,学生在内心体验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有的想象为紧张的斗牛场面,有的想象为热烈欢腾的场景,有的想象为英勇的斗牛士形象等等,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着自己的想象见解。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情绪高涨,精神饱满,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美的享受,还提高了音乐的审美能力。

另外,可以采用对比的手法来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意义,通过对比让学生真正获得对音乐风格、特点、形式等要素的感性认知,比如:欣赏《婚礼进行曲》和《葬礼进行曲》时,放在一起对比欣赏,通过不同的速度,情绪、力度的对比,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意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要“看”

欣赏过程中,让学生在听的同时通过视觉的结合来感受美,通过多媒体辅助,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扩大补充知识容量。电影、电视剧里的插曲及音乐,是比较易于被人理解的,因为戏剧情节、人物形象、语言、图像、气氛、本身已全面地帮助听者进入艺术境界,不用再多地解释,就能使人理解并得到较深的印象。如:在欣赏《走进西藏》这单元时,对学生来说,西藏并不了解,于是借助画面,播放藏族的建筑,风俗习惯,服饰,乐器,舞蹈等,让学生通过视觉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更好的理解本民族的乐曲。要“唱”

欣赏时除了让学生听,让学生唱一下乐曲的主题,对学生理解乐曲有很大的帮助,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唱乐曲主题,有利于学生在聆听时进一步分辨作品的各种节奏,速度,力度的不同。如:在欣赏歌曲《太阳岛上》,这首歌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歌曲,它的第二段节奏跳跃欢快,与节奏舒展自如的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歌曲更富于生气,充满了青春的活力,通过唱乐曲的主题,分辨对比学生更了解歌曲的情感变化。再如:欣赏《梁祝》聆听前让学生唱乐曲主题,欣赏时,对于乐曲的主题,主题变奏及乐曲的分析就不会有困难了,通过听前唱主题,不仅为欣赏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欣赏时能进一步的去体验作品,而且能使学生更好的展开联想和想像。要“说”

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对欣赏者对乐曲作出某种抽象的结论上,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想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的阶段。所以让学生在听完作品后说说对作品的感受。在欣赏的过程中,要注重说的参与,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力说出对作品的理解。有利教学信息的反馈。要“动”

在欣赏作品时,可引导学生用肢体律动来感受和表现音乐情绪,这样不仅加深对音乐作品内容的理解,还能增强对音乐的感知力。如:欣赏《龙船调》时,根据歌曲的演唱,让几个学生扮演角色。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欣赏教学中可适当添加美术成分,让学生亲自动手描绘所欣赏的音乐情绪,通过动手,动脑,让学生从声音和图画两个方面去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如:欣赏《春晓》这首乐曲时,让学生先聆听发挥想象,把自己听到的用画画的方式描绘出来。课内外相结合

要学好音乐欣赏,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从课外,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音像、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来体验音乐,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初中音乐欣赏课的导入 篇3

一、直接用优美的语言讲述音乐情境

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新课,很快就能把学生带进音乐作品的意境中去。如欣赏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先声情并茂地朗诵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开头四句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接着我说:在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中同样也有一首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乐曲把春天静静的夜晚,月亮冉冉升起的景象一幕幕地展现在听者眼前,给人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接着,我再富有感情地朗诵每个段落的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这样很快把学生带进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无限美妙的音乐意境中,教学新课就能顺利进行了。

二、用引人入胜的音乐故事来导入

每一节欣赏课,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而讲故事是吸引学生的最好方式之一。如欣赏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第五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我先向学生介绍贝多芬在耳朵完全失聪后仍然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还继续写出大型交响乐的故事。如欣赏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的第一乐章,我先向学生讲述莫扎特小时候被誉为“神童”,成年后怎样备受上流社会的冷落,生活是怎样的艰辛、贫困,但这都没有使他消沉和悲观的故事。再如欣赏交响乐《罗密欧与朱丽叶》,我先向学生讲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故事。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激发他们欣赏的欲望。但要注意的是故事不宜太长,应当恰到好处,不能因故事冲击了教学,造成喧宾夺主的局面。

三、通过美术图画导入

图画具有直观的视觉效果,可以丰富学生想像,启发思维。如欣赏组曲《图画展览会》中的《两个犹太人》,我先给学生展示哈特曼的旅行写生画。画面上的两个犹太人,形象对比鲜明:一个肥胖、骄横,一个瘦弱、怯懦。而两个具有明显反差的音乐主题就是根据这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表现:肥胖的“富人”,音乐主题含有大跳和短小的停顿,由弦乐和木管乐八度齐奏,显得粗壮、自负;瘦弱的“穷人”,音乐主题采用同度反复,初次出现时用加弱音器的小号演奏,刻画出战战兢兢,瑟瑟缩缩的形象。学生通过听和看的结合,能更深刻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形象。

四、用多媒体音像画面导入

如欣赏中国民间歌曲,我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欣赏各地民歌来了解中国民歌的风格和地方色彩。如《茉莉花》是流行于全国各地的民间小调。各地《茉莉花》,歌词基本相同,曲调有相同、近似的,也有不同的。如江苏民歌《茉莉花》,曲调委婉、细腻,体现了柔美的风格;河北民歌《茉莉花》,曲调明快刚直,体现了爽朗的风格。两首《茉莉花》,因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等因素的不同,从而体现了迥然不同的音乐风格。接着再给学生用大屏幕播放江苏和河北的自然风景和风土人情的精美画面。这样能帮助学生了解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民歌的风格。

五、用范唱、范奏导入

老师声情并茂地范唱、范奏,可以把作品所表达的音乐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出来,引起学生的共鸣,更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能准确把握音乐形象,全面了解作品。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我先用电子琴熟练弹奏这部作品的优美、缠绵的爱情主题部分;然后我再随伴奏音乐深情地唱出歌曲《化蝶》,那熟悉、优美而缠绵的音乐一下子就吸引了全体学生。于是我顺势指出:“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内容——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学生顿时情绪高涨,兴趣大增,一节课的导入就这样巧妙地完成了。又如学习《京剧》,我先范唱现代京剧《红灯记》的片段《都有一颗洪亮的心》,我唱完请学生说出剧种,从而自然地导入课题。

六、用实物导入

实物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以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欣赏京剧音乐,课前我就听说学生对京剧不感兴趣。我想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去教学,肯定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很好。针对这种情况,课前我做了大量工作,搜集各种相关图片和京剧音像资料。上课开始,我先出示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的京剧脸谱,如红脸、黑脸、白脸、蓝脸等;再请出几个事先穿上京剧中不同角色的服饰的学生,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然后,我再根据各个脸谱的色彩,不同的服装、头饰分别介绍京剧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唱腔、演唱的音色等,此时再欣赏京剧,学生的热情有了明显提高。

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技巧 篇4

初说“能够欣赏、懂得音乐, 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 离开了这一点就谈不到完满的教育。”音乐新课标中念, 强调而音乐欣赏教学是“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的一的音乐教学理音教学过程中个重要内容。, 教师为此, 应讲究教学技巧在进行音乐欣赏, 乐学生深刻从视唱、领会听、音乐、动等几充分体验音个方面入手, 乐情让欣感, 准确把握音乐形象, 全面提高音赏●高巧:乐素质。我认为, 应采取如下教学技课科名炼学生的音乐记忆力一、通过引导熟悉音乐主题来锻的由旋律、节奏于音、乐速度的语、力言度要素、音通色常、是音指教区等、。调式而这、调性些音乐、语曲言式要、素复只调、有相和互声学艺结术合具在有音极乐大作的品感之中染, 力与才丰能富使的音表乐技心现, 力。也是而乐音乐曲结主构题与是音发展乐的作基品本的要核巧素之历、。前, 作因品此先, 的简时教要代师地背引概景导括、学作乐生者曲在的所欣生表赏活现作经的品

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创作手法和思

想感情方面的特点, 让学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教师把曲谱给学生范唱或用琴奏出来, 要求他们背唱下来。在欣赏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注意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音色、调式等变化, 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加深对音乐主题的印象,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从而更好地欣赏作品。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来因材施教和寓教于乐

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 往往受教学内容、教学类型 (单一课、综合课、新授课、复习课等) 、教学形式 (专题欣赏、随堂欣赏、师生的表演等) 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 教学方法应该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变的, 可采取如下四种常用的方法:

第一种是分组法。就是将学生分为4~6人/组的若干小组,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协同合作, 进行欣赏、讨论、分析、练习、游戏等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分组法的好处在于: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强, 积极性容易调动, 对问题的思考较全面。

第二种是电教法;使用电脑多媒体辅助音乐欣赏教学, 图、文、声、像有机结合, 教学环环紧扣, 能最大限度地有效使用上课时间, 而且多媒体幻灯片的呈示, 版面清晰、美观, 富有动感, 教学容量大, 声效佳, 可视性强, 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手段。

第三种是自学法。教师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通过观看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会录像或音乐故事片, 自行解决问题。此法常常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为解决问题, 会翻阅大量的音乐课外书籍, 由此获得的收益往往更大、更好。

第四种是游戏法。常规课上, 可安排恰当的表演及律动;单元小结时, 可使用“有奖竞猜”, 对各单元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复习;每学期, 可组织1~2次的班级音乐欣赏会, 由学生自己唱主角, 以音乐游戏作点缀。

三、借助于改变传统的师徒模式来创造无权威的学习氛围

在音乐欣赏课中, 教师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学习情景,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 重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探究过程。如在欣赏著名的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 伴随着典雅古朴的旋律, 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述, 启发引导学生, 激发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从而把学生的情感带到如诗如画般的意境中, 优美的音乐唤起他们对美丽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 给人以至高的艺术享受。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源远流长, 独具特色, 许多民族的民间戏曲, 优秀传统珍品本身也包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经过这样的介绍之后再听音乐, 学生沉默了。“动人心者, 岂惟在乐”, 沉默表现了学生对情的初步认识。接着引导学生领略我国民族乐器神奇而独特的表现力, 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与爱国主义得到升华, 激发学生继承和发扬民族瑰宝, 努力学习, 为祖国明天更加辉煌添砖加瓦, 这就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以视唱为本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

初中音乐欣赏教育浅谈 篇5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领域的重要组成之一。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它是学生们打开音乐殿堂大门的一把神奇钥匙。开展音乐欣赏课程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音乐各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用心去聆听,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

当下社会,音乐无处不在,初中的学生也喜欢听音乐,但在流行乐、摇滚乐、“口水歌”等的不断冲击下,学生很难提起对音乐欣赏课程的兴趣。喜欢听音乐是好事,但如何通过听音乐,继而提高初中学生的审美能力来陶冶其心灵、塑造其人格,使其学习和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是我们教育该认真思考的一个方向。下面,就我对如何开展初中音乐欣赏浅谈几点看法。

一、由外而内、由面至点再由点至面、由浅至深

初中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形象思维过渡,对万物都有浓烈的好奇心,对音乐也如此,他们会因为喜欢某个偶像而模范他们的言行举止,因唱好某个明星的歌曲而自豪。学生喜欢流行歌曲老师应主动引导,不应回避,不应制止,给他们一种“心理满足”,我倡议应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在上课前先选择自己喜欢的曲目听一听或唱一唱,然后再向其他同学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歌曲的特点价值等,老师从旁进行指导,加以补充修正,让同学们以这样的方式参与音乐,并从中获得、积累音乐知识,从而 提高音乐修养。比如学生喜欢周杰伦,那我们教育工作就要正面引领学生去观察、去探索,满足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周杰伦很擅长在流行乐中运用古典乐器来演绎中国风,如《东风破》《菊花台》等,通过播放这些音乐,让学生从中辨识中国古典乐器,体会古典乐器的魅力。如歌曲中的二胡部分的应用,这时我们作为教育者可以就此引出、讲解二胡的这种乐器的特点和作用。然后让学生听二胡代表作《万马奔腾》,然后通过提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古典乐器,达到加深记忆点的作用。

二、教师扎实的基本功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重要保障

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的基本功尤为显得重要。翻开我们的音乐教材可以看到,教材中所欣赏的都是国内外的著名作品,它们中的大多数是流传了几个世纪的经典之作,对于这些曲目的欣赏有着比较严格的方式方法,其表现的主题往往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吻合,应该说是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充分的组织教学,在备课中尽可能多地准备相关知识,要懂得运用自己扎实的课内外基本功,引导学生的兴趣。例如在给学生欣赏古琴曲《流水》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琴曲《流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纯净、脱俗的意境,笔者简单的讲了儒家和道家的一些审美理念,儒家学派强调“乐教”,倡导礼乐思想;老子崇尚朴素自然,追求中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现有的知识结构、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对乐曲产生背景的了解把握,将直接影响学生欣赏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是“流水”。

三、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满激情

1、音乐欣赏课应首先由老师对作品做简单的介绍,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然后通过直观的配图、影视等联系作品刺激学生的视觉,引导学生去想象作品的内容,从而启发学生的欣赏兴趣。

2、以师生共同欣赏作品的形式,在听完整曲之后,由老师带领学生去探讨作品的内容,包括性质、表现手法及段落结构等。由学生踊跃发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音乐欣赏而言,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老师而言,也是共同进步的过程。

3、每堂欣赏课下来,要根据欣赏曲目布置一个作业,就是要求学生记下作品的名称、内容、作者、主题音调和表现手法,下堂课开始时以复听的形式,听完之后向学生提问作业内容,加深学生的记忆点。

初中音乐的欣赏 篇6

【关键词】音乐欣赏  教学  培养  音乐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0.088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是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初中音乐老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观,探索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方法,是一个亟待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音乐欣赏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是学生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愉悦和理性满足的活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美的认识和发现的能力,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体验、接受与创造、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统一。学生是音乐教学活动的审美主体,审美对象是音乐教学内容。音乐欣赏既是音乐教学的出发点,也是音乐教学的目标,贯穿音乐教学始终。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可以透过音乐表达出来,音乐欣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感知自然、社会及生活的美感。

二、音乐欣赏对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大作用

音乐欣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只有先“听音乐”,才能感受到音乐旋律的和谐之美;音乐欣赏教学为学生创设音乐情境,使学生能够体验、感受和鉴赏音乐作品的美感,培养了学生音乐感知能力。通过音乐教学专业训练,学生获得了对旋律、节奏、速度、和声等音乐要素的感知能力,对一部音乐作品能够进行深入的感受和理解,为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奠定了基础。

音乐欣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要素全部参加活动的过程,需要进行感知、分析、判断、思考、想象等。音乐作品由声音或歌词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会在学生脑海中产生鲜明的印象,引起情感的共鸣,拓展想象的空间。因此,音乐让学生享受到精神愉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音乐本身就是一门创造性艺术,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会根据个人的知识水平、人生经历等,创造性的形成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独特理解和感受,进而有可能创作歌曲或制作简单的乐器,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音乐欣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和风格的学习研究,对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分析判断,形成对音乐美的鉴赏能力。音乐欣赏教学使学生学习了音乐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了认识分析音乐作品的方法,对音乐作品的形式和内涵的美感能够感受和理解,准确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不断提高音乐美的鉴赏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三、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方法

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其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培养音乐审美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做以下努力:

1.挖掘审美要素,进行审美训练。学生是否获得音乐作品美的体验,取决于学生自己的音乐修养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音乐教师要善于挖掘音乐作品的审美要素,对学生进行审美训练,引导学生掌握感受美的方法技能。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乐曲分析和知识介绍,利用音乐欣赏课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特点,通过播放音乐,师生演唱、演奏和表演等训练形式,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感知音乐情感和意境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营造优良审美情境。在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技术和音乐教学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的审美特点更加突出,为构建优良的审美情境,打造有效音乐课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多媒体技术展示的音乐、图画、影像等直观信息,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其能够全身心融入音乐的美妙意境中,体验音乐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3.倡导合作学习,交流审美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突出了学生以自我为主的主体地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探究问题的学习习惯。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首先对学生提出要求,然后依据要求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每个学生就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曲调风格、蕴含的情感等,可以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体验心得,再让小组代表介绍本组的综合看法。老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角色要求、教学资源的分配等,确定每个小组成员的职责,使学生分工协作,交流审美体验,培养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四、发挥音乐学科特点,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

音乐学科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和价值。音乐欣赏课是师生再创造的过程,要利用音乐学科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通过生动的音乐教学活动,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其创造美的欲望。如:让学生收集音乐作品相关的材料,和音乐作品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了解音乐作品表现的情绪和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根据乐曲编排舞蹈动作,根据音乐旋律配打击乐节奏,改编歌词、旋律,自制简易乐器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浅谈初中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篇7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 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 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 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在中学音乐课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呢?

第一, 声音感知能力的培养, 通过音调音色等元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的旋律线条, 听辨各种人声和乐器的单色, 进而感知音乐的风格特点、情趣意境, 提高学生听觉的灵敏性和选择性。

第二, 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 其特质就是情感体验和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以情感人, 以美育人。优秀的音乐作品能深切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反映真实培养

结晶。《二泉映月》是作者华彦钧真实情感的一种不自觉流露, 才让我们感知到了一个盲艺人在黑暗社会的最低层生活, 才让我们体验到了丧父、失明、屈辱、痛苦的真实情感。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这种感知体验音乐作品的能力呢?

首先, 培养学生在音乐课上的各种良好学习习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这样说过:“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说, 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心理学家说:“培养良好的习惯就等于在塑造成功。”因此, 为了培养音乐课上的各种良好习惯, 应从树立每个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把他们创造思维的潜能挖掘出来。我曾说过, 每个人都有一个很好的乐器, 是什么?学生们都摇头。我说, 那就是自己的嗓子, 嗓子就是最好的乐器, 于是我就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像在前几年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笑星洛桑, 他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 能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的口技, 再像今年春晚中的小品《不差钱》中的小沈阳的模仿秀, 不都是靠自己的嗓子而赢得全国观众的喝彩和认可吗?于是激起了学生想唱歌和爱唱歌的积极性。

其次, 要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 要培养学生的形象美, 这就要求学生唱歌的姿势。不论站唱或坐唱, 都要自然大方。同时, 展示自我是对自我形象美的一种锻炼, 这一点很多学生不敢正确理解, 心理压力较大, 怕表现时遭同学笑话。为此, 我就鼓励他们只要能到讲台上进行表演, 不管表演的怎么样, 都很好。因为你得到了一次锻炼的机会。怎样表演的更好呢?我就给他们讲, 当你上台的时候, 你要忘掉自己, 你是一位演员的身份, 去忘我地展示自己, 这样就会表演得更投入。为此我经常设计表演活动, 欣赏《西班牙斗牛士》我把学生分成斗牛士组、卡门组、霍塞组、牛组、指挥组和乐器演奏组。然后播放资料让学生模仿表演, 这种体验和感受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 而且学生能根据音乐进行恰如其分的场景表现。通过这种活动设计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还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表现能力, 丰富了学生生活, 增强了学生集体合作意识, 为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组合, 更好的参与社会竞争奠定基础。

再次, 教师教学生歌唱、欣赏表演中,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全身器官都活跃起来, 在提高兴趣和注意力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记忆力和创造力。通过欣赏乐曲, 唤起学生的想象, 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自由和最大限度的发挥, 在教师引导下, 真正感受生活、认识生活。例如欣赏二胡曲《江河水》时, 在乐曲速度上我用了三种速度:慢、快、极快。在创设画面上我用了三种场景:欢快活泼的青年操、妇女哭夫、战争场面。然后让学生进行视听感受, 最后谈自己的感想。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感觉的参与, 还让学生了解了音乐反映的现实, 提高学习的兴趣。

音乐通过视听形式美, 传递内在情感美。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用心聆听, 用情体验, 音乐的审美才会升华, 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能力才会提高。因此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设备, 让学生充分进入到音乐角色中, 在自己的感知中领会音乐的内容美和内涵美, 在自己的欣赏中张扬音乐的崇高美和欢乐美。

摘要: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 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声音感知能力的培养, 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为了充分培养这些能力, 本文对其培养方法从三方面进行了阐述:一要培养学生在音乐课上的各种良好学习习惯, 二要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要在提高兴趣和注意力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记忆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

[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汪毓和编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年。

[3]《中国音乐词典》, 中国艺研院音研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

浅析初中音乐欣赏 篇8

一、初中音乐欣赏的作用、意义

1. 初中音乐欣赏存在的重要性

音乐欣赏作为审美教育中的重要构成和必要环节, 在强化美学教育的社会大潮流里, 培养高素质人才不仅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的课程中, 艺术性的欣赏同样必不可少。音乐教育本质就在于对学生的审美进行引领、深化, 以此达到培育一个具备高尚道德情操的学生的最终目的。学生不仅可以在音乐欣赏中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还可以在精神情感上得到满足, 体会乐趣所在, 更可以通过音乐欣赏拓展知识面, 提高文化素养。在初中教育阶段, 充分发挥音乐欣赏课的美学作用, 用丰富、形象、生动的方式, 富有情感地引导学生、感染学生, 从而为教育学生成为高素质、高品格人才奠定精神道德基础。

2. 初中音乐欣赏存在的可能性

面对中考压力, 大部分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是在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度过的。因此, 适当音乐课程成为其放松的重要途径, 调节情绪, 辅助促进文化课程的学习热情。而且, 初中学生十几岁的花样年华, 较之小学生更具有鉴赏力, 这就为初中音乐欣赏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诚然, 音乐课程已经作为一般要求在我国中学阶段普遍开设, 但其不免存在一些问题。

二、初中音乐欣赏发展现状

1. 初中音乐欣赏存在的问题

音乐课程在初级中学开设并实施多年, 但实际教学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理念相去甚远。《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坚持“音乐欣赏贯穿于教学始末,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高尚人格。”但是实践中, 始终没有把“审美”置于首要位置。

而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的应用渗透到教学领域, 也融入音乐课程, 音乐欣赏中依赖数字科技、多媒体设备现象也日益明显、突出。

2. 对初中音乐欣赏方式的争议

很多同仁赞同多媒体课件投入音乐欣赏教学使用, 认为其突出优势尤其体现在如下三方面:首先, 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教学工具单一, 比如黑板板书极其浪费时间, 教学缺乏效率。其次, 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形式单一, 造成学生情绪上的厌烦, 借助多媒体炫目的画面、音效是吸引其注意力的有效手段。最后, 丰富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设备营造音乐情境, 配合学生审美力、帮助学生拓展想象力。

然而, 笔者对此观点并不完全赞同。笔者认为与其大量、过度依赖多媒体的数字化设备教学, 尚且不如干脆不做使用, 或许只有钢琴的音乐欣赏反而能突出音乐的感召力。当然, 笔者也不否认少量的借助数字设备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率, 比之录音机高质的音响更具备震撼心灵、透彻心扉的力量。但是, 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图片化, 其正确性十分值得推敲。首先, 音乐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其非具象性,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糜烂的追求视觉效果、概念表达本身就是对音乐根本的误解。正所谓“言之末乐之始”, 音乐本来就不是具体形象可以解释的。强制性的解读只能导致音乐欣赏的片面、缺失, 用具体的图像与音乐本身逐一对应, 是将音乐欣赏的高层次体验活动生硬地弱化为低级的认知行为。其次, 过多感官的参与只会削弱听觉的作用, 弱化听觉对于音乐欣赏的至高且唯一的地位。音乐本身就是耳朵的专属, 人为地加入图片、影视, 把纯粹的艺术欣赏娱乐化来迎合学生所谓的兴趣是不当的。

三、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水平的途径

1. 由表及里, 从感性到理性

两汉的《乐记》, 将“声”“音”“乐”分别概述, “乐”指有伴随道具的乐舞, 是一种极具参与性质的综合活动。早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 音乐的创作也无处不在, 即兴式的音乐活动随意自然又兼具生活艺术气息。虽然是感性认知活动的自发式表达, 但已然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艺术高度。

青少年的聆听还在直观的感知层面。表层的感性因素占据绝大部分, 如何帮助学生由表及里, 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其指引性作用。比如鼓励学生按照个人的感受做出行为动作上的表达, 正视并重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音乐细胞、音乐潜能, 激发学生深层体验的同时带动学生的参与性, 既活跃了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 游戏式地对待音乐欣赏。

2. 由此及彼, 从音乐到艺术

领会《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精神核心, 将各学科知识渗透进艺术教育、音乐教育, 达到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境界, 培养学生从体验音乐魅力到放射式的照应所有学科、门类的学习、应用进而升华情感上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帮助学生摆脱各学科之间孤立甚至相互排斥的关系现状。

这就要求通过各方面的听觉感性介入, 从而丰富其体验性。培养独具音乐鉴赏力的耳朵、多元文化交织与本土文化, 建设音乐知识体系, 重新诠释审美高度的听觉模式。

总之, 音乐欣赏是门独到的艺术类别, 正所谓“只可意会”, 在音乐欣赏中弱化炫目的教学工具, 使音乐欣赏回归耳朵的专享模式, 践行“不可言传”的教学观, 从教学细节中达到与学生心灵相通, 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田雅丽.实时多媒体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5 (36) .

对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模式的思考 篇9

一、音乐欣赏的多元化

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独立,对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所以他们极易对音乐产生兴趣,对音乐欣赏课也抱有较大的兴趣。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会让学生感到无聊、乏味,从而失去对音乐欣赏的兴趣。所以,音乐教育者要丰富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使音乐欣赏呈现多元化,增加音乐欣赏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吸引学生投入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欣赏单一的古典高雅音乐,来对音乐有进一步的认识,忽视了其他类型音乐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教育的时代性和多样性。同时,传统的高雅音乐的情感表达较为隐晦,缺乏活泼和通俗性,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音乐教育者应认识到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更多的是流行音乐。所以,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流行音乐的欣赏,则可以使学生放松紧张的神经,通过它的活力与现代性、流行性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贴近生活,理解音乐,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音乐教学的科学性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更多的是以老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地依赖教材和教师,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因此,我们应建立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从旁加以适当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氛围更加活泼、有趣。

音乐教育者应深刻认识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同一音乐的理解也是不同的,老师应充分尊重所有学生的理解,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品味,得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不是一味地将所谓的“标准答案”告知给学生,让学生对同一问题只能有统一的理解和感悟。单一的观点只会扼杀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违背了音乐欣赏教学的初衷,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音乐教育者要采取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在音乐的殿堂里自由翱翔,在音乐的见解和感悟中各抒己见,唯有此,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走进音乐,感悟音乐,提升音乐欣赏水平。

三、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音乐教育者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增加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将所欣赏音乐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等的介绍,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就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缩短学生的感知时间,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音乐相关背景的介绍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同时,音乐教育者也可通过让学生接触各类乐器,编排音乐剧等形式,让学生进行行为学习,更好地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复调、音色、力度、速度、曲式、音区等要素,让学生认识到音乐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陶冶情操。

四、音乐视野的开阔性

音乐教育者应认识到音乐欣赏的教育并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教育,课堂上、教材上所容纳和承载的知识内容是有限的,而音乐是博大精深的。所以在初中的音乐欣赏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应将音乐欣赏教学延伸至课外,通过各个渠道和途径丰富学生的音乐欣赏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校园广播是拓宽学生音乐视野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可将单调的上下课铃声换成昂扬奋进的曲调,配以激励人心的句子,让学生的音乐素养在点滴中积累;也可通过课间选择合适的优秀音乐作品,比如运动会上播放激人奋进的进行曲,让运动健儿更好地发挥自身实力;节日期间播放欢快的舞曲,给整个校园渲染快乐的氛围;毕业来临之际播放感怀的歌曲,唤起学生对校园的不舍,对师生的留恋。这种音乐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却无时无刻不在拓宽着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开展丰富的校园音乐活动同样是拓宽学生音乐视野的途径。通过开展校园歌手大赛、音乐舞蹈比赛、合唱比赛等形式的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体会与实践 篇10

一欣赏课教材内容选择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初中阶段, 学生年龄在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 属少年期或学龄中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他们已不满足于小学阶段的活泼、快乐及描写小动物和描写人生活的音乐, 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 开始逐渐将兴趣转向能满足其多方面感情需要的音乐作品, 如优美、活泼的, 开朗、奔放的, 兴奋、激昂的, 悲惨、哀怨的等。

二音乐内容应多元化, 扩大音乐视野

当前, 各种形式的音乐竞相发展, 音乐种类形式多样, 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 也加强了各种文化信息的交流, 就当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流行音乐来说,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带来的影响较大, 作为音乐教师应该适当选取这些学生感兴趣的乐曲到课堂中来, 以鲜明的时代感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以贴近日常生活, 表达朴素的人生哲理, 直白的情感来引发学生的共鸣, 以达到“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的效果。教学中应摒弃传统教学中满堂都是高雅乐曲的现象, 学生对于这些严肃性的曲目兴趣不强, 经常感觉这些曲目脱离时代, 与自己平时生活中所处的音乐环境不同, 因而兴趣丧失。反过来, 流行音乐为什么可以流行, 是因为它更真实直接地表达了人的情绪、感情, 能激起听者的共鸣, 所以传唱的人多, 覆盖面广, 因此应该让学生欣赏优秀的流行音乐,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经过教师的引导和筛选, 流行歌曲在音乐欣赏课堂当中也同样可以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以达到欣赏教学的目标。

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内容的融入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 可以说, 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 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中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当学生融入到音乐之中时, 个体的情绪、感情亦会随着乐曲的变化而变化, 以此来达到情绪、情感陶冶的目的。课堂中常用的情感体验方法有分组体验法、视听法、唱奏主题法三种。

1. 分组体验法

把班级分成若干参赛单位, 每个单位代表一个竞赛组别, 让学生结合所听的乐曲对其分别以其他形式进行表演出来, 可以通过诗歌、舞蹈、表演、绘画等方式表现出自身的感受, 以加深自身对于乐曲的感受。

2. 视听法

这种方法会让学生兴趣特别高涨, 音乐虽然是听赏的艺术, 然而在音乐欣赏中如果结合视觉的功能, 能发挥视听的作用创设音乐情境, 通过视听描绘出让人心动的意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

3. 唱奏主题法

每首音乐作品都有主题, 它是乐曲的核心, 是乐曲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唱奏主题可以让学生对作品的风格、特点得以感知, 又能亲自体验, 记住音乐, 体验音乐内涵。

四鼓励创造表现, 发展创造性思维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的, 江泽民同志曾讲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音乐教育的创新, 需要一种创造性的学习, 它能发展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自我表现力。社会需要的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 而创造性活动恰恰有助于通过多种探索途径提高人的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 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 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欣赏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它为欣赏者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而且青少年学生具有好玩、好动、好奇、想象力丰富等心理特点, 在教学中可抓住这一特点, 鼓励他们有独创及与众不同的感受与见解。

总之, 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质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让学生能够准确地体会乐曲所表述的内涵, 在美妙的乐曲中感受美的存在。作为教师, 要了解学生这一时期的爱好、兴趣, 在欣赏课内容的安排与设置上要能够有的放矢, 所选教材内容及教学手段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 真正感受到乐曲中所表述的美。

参考文献

[1]郑云.初中音乐欣赏学习中的几个为什么[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1 (4)

[2]朱丽平.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三部曲”[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1 (8)

上一篇:UPS故障分析下一篇:“三不”有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