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临床应用的护理

2024-06-30

胰岛素临床应用的护理(精选十篇)

胰岛素临床应用的护理 篇1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泵,护理

胰岛素泵是一个连续注射胰岛素的装置, 它体积小, 重量轻, 操作简单。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已经逐渐被糖尿病患者所认可。它可以模拟人体胰岛素的分泌, 根据人体不同时段的生理需要自动向体内泵入胰岛素, 使血糖维持在较为理想的水平。它可以随时调节胰岛素用量避免血糖的大幅波动。其注射部位的恒定, 解除了传统胰岛素多次反复注射的痛苦及注射部位的并发症, 是最为理想的糖尿病治疗方法。我院自2005~2006年共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患者100例均收到满意效果。现将治疗过程及护理总结如下:

1 适合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人群

(1) Ⅰ型糖尿病患者; (2) 血糖控制不稳定或难以控制的Ⅱ型糖尿病患者; (3) 糖尿病合并妊娠或妊娠糖尿病患者; (4) 使用胰岛素治疗, 但血糖波动大, 反复出现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 (5) 糖尿病择期手术和应激状态患者; (6) 夜间血糖控制良好, 也无低血糖发生, 仅于黎明一段短时间出现高血糖 (即黎明现象) 的患者。

2 不适合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人群

(1) 不需要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2) 不能按医生制定的方案进行治疗的糖尿病患者; (3) 胰岛素治疗完全不懂, 存在偏见的糖尿病患者; (4) 严重残疾、年长、年幼、健康状态不好、头脑不清楚的糖尿病患者; (5) 自己不能完全控制食欲与进食, 食欲亢进或厌食的糖尿病患者。

3 置泵前的护理

3.1 应用胰岛素泵前患者会产生许多顾虑, 如针头埋在皮下是否会造成不适, 携带是否方便, 发生故障如何处理。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要耐心向患者讲解有关胰岛素泵的知识, 说明胰岛素泵治疗的目的、意义、效果及方法。讲解糖尿病知识, 治疗方案以及饮食、活动量和胰岛素三者的关系。指导并教会患者有关使用胰岛素泵的技术和基本程序。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避免紧张恐惧心理, 保持稳定情绪, 更好的配合治疗。

3.2 置泵前几天适当限制患者的锻炼, 制定活动方案, 制定个体化食谱。应用胰岛素泵前24 h停用中、长效胰岛素, 避免胰岛素蓄积和低血糖发生。胰岛素应用前1 h从冰箱取出, 放在室温下, 或在冰箱取出后双手掌心来回按摩胰岛素, 使其接近室温, 因为胰岛素变热时有气体溢出, 可以防止泵储药器和输注管中产生气泡。

3.3 首先装入电池检查仪器性能。再设置基础量和餐前大剂量, 泵内胰岛素分成基础量和餐前大剂量两部分, 胰岛素用量参照以往患者胰岛素量、入院时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随机血糖遵医嘱设定。打开胰岛素包装查看生产日期及有效期, 消毒盖端。将胰岛素抽吸到储药器内、排除储药器内的空气, 连接输注管再次排气。要确保储药器、输注管连接紧密无气泡。

3.4 要求患者沐浴更衣, 注意保持注射部位皮肤清洁, 防止注射部位皮肤发生感染。

4 置泵的护理

4.1 注射部位首选腹部脐周旁3~5 cm处, 避开内衣线系腰带处, 以免造成针头挪动脱出体外。避开皮下硬结及皮肤瘢痕处, 以免影响胰岛素的吸收。

4.2 采用酒精消毒注射部位皮肤, 范围在8~10 cm。左手捏起皮肤右手持针, 针头垂直迅速刺入皮下, 用3M透明贴膜固定针头。再次检查泵与输注管之间是否紧密, 有无渗漏。再用胶布将输注管安全固定, 以防脱落。

4.3 将泵放于腰带或衣袋内, 不可放于气温高于45℃或低于15℃环境中。遇特殊检查时注意避免将泵直接放于X线下。

5 置泵后的护理

5.1 置泵后3~7 d为胰岛素剂量调整期, 容易发生低血糖。因此, 最初3~4 d内应严密监测三餐前后、睡前、凌晨3点血糖。以便及时调整基础量和餐前大剂量, 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嘱患者要按时追加餐前大剂量, 按时进食。当病情稳定后, 可逐渐减少血糖的监测次数。

5.2 为了准确地确定输注的基础量, 开始使用胰岛素泵的最初几天应限制患者的活动量。

5.3 泵使用期间指导患者保持皮肤清洁, 观察注射部位周围有无红肿、硬结及贴膜处有无过敏现象, 如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更换注射部位。留置针在同一部位置停时间过长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要3~5 d更换注射部位一次, 要求新位置与老位置相隔2~3 cm。

5.4 置泵期间要经常检查泵的运行情况。每日核对前日输注总量、基础量、餐前大剂量是否正确。观察有无输注装置渗漏、胰岛素用空及电池没电等情况。护士还要熟练掌握泵的常见报警原因及处理方法,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防止发生导管滑脱、过度扭曲折叠及阻塞等情况。输注器阻塞为最常见的故障, 阻塞时可导致胰岛素输注中断, 短时间出现高血糖, 处理不当可导致酮症酸中毒。当出现阻塞报警时, 嘱患者平卧, 仔细检查输注装置是否扭曲或有气泡阻塞。如有气泡取下胰岛素泵重新更换注射部位。如出现高血糖反应要及时经其他途径注入胰岛素。

我院在胰岛素泵的治疗过程中, 护理人员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周密护理、教授相关知识, 在患者的积极配合下, 未发生任何并发症, 治疗过程顺利, 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吕丽雪.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的护理.护理学杂志, 2000, 9 (15) .

[2]朱莉.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医药产业资讯, 2006:27.

临床使用胰岛素泵的护理 篇2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泵;护理

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性问题,胰岛素的应用,尤其是强化治疗是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措施[1],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液,简称胰岛素泵,是目前最符合生理状态的胰岛素输液方式,可有效延缓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我科自2010年4月-2011年3月使用胰岛素泵对6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治疗效果显著,而护理在胰岛素泵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将胰岛素泵的护理报告如下:

1 胰岛素泵安装前的护理

1.1对患者的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病情和治疗情况,糖尿病知识和胰岛素泵的认识程度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全面评估,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

1.2患者沐浴,更衣,检查皮肤情况,有皮肤病者应治愈后才能装泵,以防感染。

1.3胰岛素泵安装前至少24小时停用各种中、长效胰岛素,改用短效胰岛素,胰岛素泵应在体内无胰岛素蓄积的情况下应用。

1.4核对诺和灵R有效期,提前2小时—6小时从冰箱中取出置于室温,避免胰岛素遇热产生气泡,阻塞输注装置。

2 胰岛素泵安装时的护理

2.1遵医嘱没定胰岛素泵各项参数

2.2根据患者情况选技合适体位和输注部位,可选平卧或坐位,腹部首先,因腹部皮下输注胰岛素叫收快而稳定,以距离脐周5㎝压域为好,注意不要将输注部位选技在皮带下或易被服摩擦而诱发感染的部位。

2.3在无菌操作下,将输注针头垂直迅速埋于皮下并妥善固定。

3 胰岛素泵安装后的护理

3.1胰岛素安装后饮食尽可能与日常饮食一致,不要过度运动。准确计算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选择比较稳定的食谱,教会患者糖尿病病人食物交换法,以便患者更自由地按排膳食,满足其营养需要并与准确的餐前大剂量胰岛素相配合,餐前大剂量输注后15min-30min必须进食,运动时间应避开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

3.2血糖监测

装泵后监测血糖8次/天,即三餐前30min,三餐后2小时睡前,凌晨3点,血糖达标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减少监测次数,因为应用胰岛素也可引起低血糖,而且由于胰岛素泵输入的微量短效胰岛素在皮下没有储存,且输入胰岛素时病人毫无知觉,当导管或针头阻塞时,血糖会很快上升,如未及时处理可能发生酮症酸中毒,及时发现血糖波动,积极寻找原因,预防不良反应。

3.3置泵部位皮肤观察

胰岛素泵应用期间,护士应检查置泵部位皮肤2次/天,查看是否有红肿疼痛,硬结,脱出等现象。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应及时更换输注部位。

3.4胰岛素泵的观察和注意事项

3.4.1当班护士密切观察泵运转情况和胰岛素的剩余量,在交接班时仔细查看输注管路有无打折,接头处有无松脱等。尤其在晨起,睡前和任何血糖升高时更应仔细检查,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3.4.2告知患者泵发生故障时可自动报警,泵发出声音及时报告护士,给予准确处理,保证胰岛素的持续输入体内。

3.4.3护士每天检查泵的各种参数的准确性,根据医嘱进行剂量调试。

3.4.4在每次追加餐前大剂量时要待胰岛素输注完后护士才能离开,以免发生输注无效的现象。

3.4.5使用泵最常见警报是无法输注,可能的原因是软管堵塞,折管,泵内胰岛素余量不足。

3.4.6当输注追加剂量胰岛素时,针头处刺痛,最可能的原因是皮下埋置的针头不够浑造成,重新穿刺可得到解决。

3.4.7使用中胰岛素泵和导管放置在相对恒温的环境中,以免温差过大,导致胰岛素失效。

4 讨论

胰岛素泵是临床糖尿病患者快速,准确控制血糖最为理想的给药方式,虽然胰岛素能够实现对血糖较为精确的控制,但是在应用过程中采用连续输注的方式,部分患者仍有可能发生低血糖等并发症,因此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仍然十分重要。在护理过程中要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疾病教育,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胰岛素泵的原理及使用方法,使患者了解胰岛素泵的工作原理,避免患者及家属盲目调节胰岛素泵参数,引发低血糖反应[2]。同时注意对患者飲食教育;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及饮食控制,避免患者产生手用胰岛素泵治疗后血糖能够随时控制的依赖心理,进食控制较差而引起血糖的较大幅度的波动,影响治疗效果,引起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下降。另外,胰岛素泵的使用过程中出现堵管,皮肤感染,血糖过低等不良反应。血糖不稳定,波动幅度大,低血糖发生率高对糖尿病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使其了解相关知识,进而避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出现,改善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郭翠英,徐贵霞.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护理干预[J].中华全科医学2011.9(1):146-147

胰岛素泵护理的临床应用文献评价 篇3

关键词:胰岛素泵,护理,临床应用,文献评价,安全性

胰岛素泵是电脑控制将外源性胰岛素按时、定量、精确地泵入体内, 可以最大限度地模拟人体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曲线, 使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水平稳定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胰岛素泵像一个简单的“人工胰腺”, 又称“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胰岛素泵在临床治疗糖尿病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有关胰岛素泵使用中的护理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现对2002年1月—2008年12月有关胰岛素泵临床应用的护理文献进行分析、评价, 为临床护士安全有效的使用胰岛素泵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2002年1月—2008年12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清华同方数据库。

1.2 方法

1.2.1 检索策略

以“胰岛素泵”作为主题词/关键词, 以“护理”为副主题词进行检索。

1.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有关应用胰岛素泵进行临床护理的临床研究、经验介绍等文献。②排除标准:胰岛素泵的临床效果的文献。

1.2.3 评价方法

采用文献系统性评价的方法, 本研究采用澳大利亚循证护理中心 (Joanna Briggs Institute, JBI) 的证据分类方法, 该分类系统从证据的可行性、适宜性、意义、有效性、经济性5个方面对证据进行分级, 分为4个水平[1]。

2 结果

2.1 资料收集结果

按照上述检索策略在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到有关文献377篇, 清华同方数据库检索到有关文献365篇, 去除重复文献、综述, 按照上述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共有350篇文献入选。

2.2 文献的基本情况

350篇文献中, 随机对照试验7篇, 体会性论文64篇;核心期刊论文20篇。按照JBI的证据分级方法, Ⅰ级证据0篇, Ⅱ级证据2篇, Ⅲ级证据348篇, Ⅳ级证据0篇。

2.3 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情况

文献中的疾病以2型糖尿病为主 (301篇) ;治疗有并发症 (21篇) 、院内治疗 (316篇) 、儿童 (25篇) 、老年 (139篇) 。

2.4 胰岛素泵的安全性情况

有报道相关安全问题包括:与针头有关问题、与穿刺局部问题、与储药器及管道问题。

2.5 胰岛素泵的应用注意事项

综合文献证据, 有关注意事项包括:置泵前护理、置泵时护理、置泵后护理。

3 讨论

循证护理是20世纪90年代受循证医学思想影响而产生的护理观念, 其核心思想是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 运用现有的最好的科研证据为病人实施护理。文献系统评价是循证护理的重要工具和核心[2]。

本研究分析文献发现, 近年来发表的使用胰岛素泵的文献逐渐增多, 说明随着经济发展, 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使用, 越来越多的病人有能力使用胰岛素泵。一般认为护理学科的文献具有多元性特征, 干预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 在护理中并不多见, 护理研究目前大多数是非随机分配或无对照组的研究设计。本研究结果也符合上述结论, 大多数研究论文为观察性和总结性论文, 这是护理特点所决定。因此护理领域的文献证据分类方法首先遵循Cochrane协作网对证据的界定及分级分类方法, 但在具体标准上有一定的差别。本研究采用JBI循证护理中心的证据分类方法, 从证据的可行性、适宜性、意义、有效性、经济性5个方面对证据进行分级, 分为4个水平。

由于胰岛素泵是模拟人体生理脉冲方式释放胰岛素, 因此比胰岛素注射治疗有更好的优越性,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最佳手段, 可减少痛苦、避免血糖波动、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但是, 护理工作者更多的是关注如何护理, 有关有效性的文献在护理方面没有具体的研究, 只是在讨论中提及。

胰岛素泵治疗虽然能较快达到理想的血糖水平, 但治疗期间的护理极为重要, 为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减少危险性, 全面细致的观察、护士和病人的密切配合是取得置泵成功的关键一环, 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胰岛素泵治疗效果, 提高治疗的依从性[3,4,5,6]。大多数护理工作者关心的是胰岛素泵的安全性, 这是护理热点, 包括输注障碍、低血糖、高血糖等。多数文献总结了注意事项, 按照文献证据水平, 这些事项归纳如下。①置泵前护理:检查胰岛素泵电池电量;检查胰岛素的有效期和药质;检查胰岛素泵的各个系统是否正常;根据医嘱设置胰岛素泵的参数;将胰岛素泵的有关注意事项告知病人, 签署知情同意书。②置泵时护理:严格无菌操作;精心选择穿刺部位;专用贴膜固定, 输注导管卷好固定腰间防止折叠, 将泵夹挂于腰带上或置于衣裤口袋中。③置泵后护理:注意交接班观察穿刺部位;密切监测血糖;及时处理报警情况;病人要进行X线片、CT、核磁共振成像及其他放射性检查时, 应将快速分离器松开, 将泵取下, 检查完毕后再连接等。本文献分析提示, 胰岛素泵护理需要注意置泵前、置泵时、置泵后有关事项, 良好的护理可提高胰岛素泵应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胡雁, 李晓玲.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63-71.

[2]云玉慧.我国循证护理开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护理学报, 2008, 15 (5) :39-40.

[3]唐小兰, 施耀方, 吴嘉维.影响胰岛素泵疗效原因的调查及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4) :1301-1303.

[4]黄秋红, 戴霞, 范海萍, 等.胰岛素泵使用中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 :50-52.

[5]胡祝红, 罗艳, 祝亚男.胰岛素泵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4) :1297.

胰岛素临床应用的护理 篇4

【关键词】胰岛素泵;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079-02

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应用胰岛素泵,此种治疗方案可以避免因为皮下重复注射所导致的疼痛感,并且能够控制在体内血糖扩散的范围,进而达到良好的疗效[1]。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研究以及实践经验表明,针对接受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举措,可以提升临床疗效。本研究针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及探究,将报告内容作出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50例于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享有治疗知情权,并经临床检查获得确诊,同时排除合并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者、药物禁忌症者、精神障碍者。于患者本人和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展开随机分组,分组结果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分别25例。其中,研究组具有14例男性和11例女性,年龄为40岁-78岁,平均(56.8±1.1)岁,病程为1-14年,平均(6.6±0.8)年;参照组具有12例男性和13例女性,年龄为42岁-80岁,平均(58.4±1.3)岁,病程为1-13年,平均(8.5±0.9)岁。两组患者均具备良好的治疗依从性,并且一般资料的比较存在可比性,即P值大于0.05。

1.2方法

针对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举措,包括健康宣教,及时同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所需,保持病房内环境等。

针对研究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举措,具体包括以下内容:①进行健康教育。以发放健康知识手册的方式,向患者讲授有关于糖尿病以及胰岛素泵的知识,例如病因、治疗方式、治疗效果等。也可定期的展开专题讲座,让患者深刻的了解疾病知识内容;②实施心理护理。糖尿病本身具有病期较长的特点,患者通常具有紧张和不安等不良的心理情绪,不利于治疗效果的发挥。所以,护理人员要加强同患者的交流,帮助患者建立起积极的治疗心态;③环境护理和饮食护理。为患者营造良好舒适的的治疗环境,保持病房内的空气清新,并定期消毒,维持舒适的温度和湿度,勤通风,尽量保持安静环境,避免打扰患者休息。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确保营养充足,并避免食用含糖量较高的食物,多饮水和食用蔬菜;④血糖监测护理。实时的监测患者三餐前后的血糖情况和空腹血糖,并进行记录,向患者介绍胰岛素泵应用的原理、注意事项,提升患者的重视度;⑤进行皮肤护理。严密的对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的皮肤实施护理,避免穿刺位置发生感染,并维持穿刺位置清洁干燥,谨防渗出以及针管滑脱现象[2];⑥在应用胰岛素泵以后,需要及时的进行更换,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患者血液循环改善以及抗感染治疗[3]。

1.3观察指标

在经过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案以后,比较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糖达标时间以及胰岛素用量,并进行统计;应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分为非常满意(86分-100分)、满意(60分-85分)和不满意(低于60分)三项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以SPSS 21.0统计学软件做数据处理,涉及到的计数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表示为(n,%)、( ±s),并分别经卡方和t检验。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时,P值低于0.05。

2结果

2.1两组血糖控制情况

如下表1所统计,研究组患者的血糖相关指标均明显的优势于参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小于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

研究组具有非常满意患者16例(64.00%),满意患者8例(32.00%),不满意患者1例(4.00),总体满意度为96.00%;参照组具有非常满意患者10例(40.00%),满意患者9例(36.00%),不满意患者6例(24.00%),总体满意度为76.00%。研究组显著的高于参照组,X2=7.63,P值低于0.05。

3讨论

在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期间,胰岛素泵是一种强化治疗效果的理想方案,一方面可以明显减轻或者防止反复注射皮下导致疼痛,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的控制并降低血糖,同时降低组织器官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对患者治疗期间,配合科学的综合护理干预举措,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舒适的护理服务,推动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

在本次研究中,针对研究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可以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了解到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方式和效果等,积极的配合治疗,提高治疗的信心;通过加强环境护理、饮食护理等,为患者创造舒适舒心的治疗环境,增进护患之间的距离;实施血糖监测以及胰岛素泵护理,可以及时有效防止并发症的产生,确保患者治疗安全性,从整体上推动尽快达到较高疗效。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方案,效果理想,可获得普遍的满意度,提升总体疗效。因此,值得将此种护理举措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1]胡秀芬.强化护理干预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10):34-35.

[2]张媛.护理干预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4,9(17):49.

胰岛素临床应用的护理 篇5

1 心理护理

由于糖尿病患者一般病史较长, 多数出现程度不同的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变化[1], 加之胰岛素泵这一治疗手段尚未在国内广泛应用, 虽然大多数患者愿意接受治疗, 但由于对之了解甚少, 仍存有一定的心理疑虑和负担, 主要表现在: (1) 担心血糖控制不好, 影响疗效, 延误疾病治疗; (2) 担心终身带泵会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 担心一旦发生故障的处理问题; (3) 担心出现低血糖反应; (4) 考虑费用问题, 致使有的患者从心理排斥这一治疗手段。针对以上各种心理问题, 护士必须向患者介绍糖尿病发病机制, 胰岛素泵的作用原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机器发生报警后的应急处理, 使之明确所有需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均可应用胰岛素泵治疗[2];要告知患者如何观察低血糖反应, 出现后的处理方法;要告知患者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业已证明胰岛素泵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3], 同时避免了每日多次皮下注射之痛苦, 能在愉悦的状态下进行正常的工和生活。经过耐心细致的解释, 介绍成功案例, 患者及其家属逐步消除了疑虑和抑郁, 自愿接受了这一治疗手段。

2 临床护理

2.1 置泵前的准备和护理

胰岛素泵为电脑控制的高科技产品, 必须选择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作为治疗对象。安泵前3~7d先在餐前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 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 等血糖平稳后可按泵, 对于病情较重这可直接带泵。在此期间, 护士应督促患者洗澡、更衣, 以防皮肤感染的发生;同时, 备齐所用用品。

2.2 置泵方法和护理

(1) 在患者床前放置备齐物品, 嘱患者保持良好心态, 取平卧位或坐位, 穿刺点为脐部两侧不妨碍活动之处。 (2) 操作人员对自己的手进行常规消毒, 用0.2%碘伏为患者皮肤消毒2次, 之后在持针器上放置软管置式插头, 操作者一手持针一手捏紧皮肤, 按下开关针头快速刺入皮下并将针芯拔出, 用护皮膜固定。 (3) 医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胰岛素泵, 之后将其置于患者腰部或其他适当部位。

在安泵前, 护士必须协助医师认真检查胰岛素泵的储液管和输注软管内有无气体, 对直径在1mm以上的气体应及时排出;护士应掌握不同浓度胰岛素的安装、调试及常见报警的处理, 给患者定时定量输注餐前大剂量, 同时掌握如何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计算和设定胰岛素剂量, 如何正确操作胰岛素泵, 能处理常见的故障, 维持患者的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2.3 安置后护理

(1) 护士要经常检查胰岛素泵的运行情况, 每天最好自检导管系统1~2次, 注意观察是否出现输注装置滴漏、导管弯曲、针头堵塞、电池电量不足和药液不足等情况, 并给予处理。 (2) 血糖的监测。置泵后1周每天监测5~7次血糖, 以便合理调整胰岛素用量。 (3) 低血糖反应的观察。置泵后3~7d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 此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无力、饥饿、心慌、出汗, 甚或意识模糊、昏迷, 一旦发现应及时予以常规处理。由于低血糖一般较多发生在夜间, 症状不典型但很危险, 家属要协助观察, 必要时睡前少量加餐或减少胰岛素的基础释放量。 (4) 局部皮肤护理。输注软管在皮下保留3~7d后, 需更换置管部位及新的皮下充注软管。将组织液从原穿刺点挤出后, 常规消毒皮肤并涂以红霉素软膏。新旧部位之间的距离应超过在2~3cm, 长期用泵者一般3~5d更换一次充注部位, 以避免皮肤感染的发生。 (5) 用储药器抽取所需胰岛素连接输注装置、排尽空气, 抽取药液时应缓慢, 严禁气泡进入。

3 体会

胰岛素皮下注射常常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工作生活, 往往血糖控制不是很稳定。胰岛素泵由微型计算机控制的电子信息板、微型马达驱动的螺旋推杆、胰岛素储药器、电池、输注导管系统几部分组成[3], 能很好地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提供机体所需胰岛素[4], 为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5]。由于24h不间断的输入微量基础量的胰岛素, 减少了皮下注射时在局部形成的胰岛素“储存池”, 缩短了胰岛素从注射部位吸收入血的起效延迟时间[6]。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 血糖控制在短期内可获得理想结果, 逆转高血糖的某些毒性作用[7]。胰岛素泵可持续抑制胰岛素对抗激素的作用, 较满意地控制“黎明现象”[8]。

胰岛素泵的应用, 缩短了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时间, 为其解除了多次注射的烦恼和痛苦, 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患者的需要, 成为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手段之一。在使用胰岛素泵过程中, 通过系统的全方位的临床护理, 使患者能正确地应用“人工胰岛”, 保证了这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如何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益处, 是临床护理实践中应该解决也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良好系统的护理, 能保证接受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 逐步提高其生活质量, 使其更好地融于社会, 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参考文献

[1]朱禧星.现代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216-226.

[2]郝光浩.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J].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5, 1 (5) :64.

[3]马学毅.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24-25.

[4]钱宇宁.糖尿病强化治疗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长期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的作用[J].中国糖尿病杂志, 1994, 2 (1) :58-65.

[5]Boland E.A flexible option for adolescents with diabetes.Insulinpump therapy[J].Adv Nurse Pract, 1998, 6 (2) :38.

[6]钱荣立.糖尿病临床指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145.

[7]李延兵, 翁建平, 许雯, 等.短期持续胰岛素输注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3, 11 (1) :13-18.

胰岛素临床应用的护理 篇6

1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常见心理反应

1.1 恐惧心理

许多患者及家属缺乏对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法的认识, 误认为一旦应用胰岛素治疗就产生依赖或“成瘾性”, 对胰岛素有恐惧感, 往往造成初次治疗就不能很好配合, 甚至拒绝接受胰岛素治疗。

1.2 紧张心理

在应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 部分患者心理比较脆弱, 担心低血糖反应的发生。在治疗时, 忧虑重重, 精神紧张。

1.3 失望心理

长期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由于血糖控制不达标, 可使其生活质量受到影响甚至出现并发症, 心理耐受能力差, 情绪状态不稳定, 产生悲观失望, 甚至拒绝治疗。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恐惧、紧张、失望的心理, 护理人员要热情、诚恳、富有同情心, 结合专业理论知识, 向患者介绍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首先组织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讲座, 让每位患者真正认识到β细胞功能衰退、胰岛素缺乏所致的危害, 使患者从科学角度认识糖尿病, 从根本上消除恐惧心理及紧张情绪。

2.2 饮食指导

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加强饮食指导, 尤其是伴有肥胖与高血压者更为重要, 应减少每日热量的摄入, 少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如动物内脏、蛋黄等。合理的饮食治疗可提高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效果。减轻体重可减少胰岛素抵抗, 加上适量的运动可有效的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加上饮食控制和运动指导, 部分患者最终可以停用胰岛素。

2.3 皮下注射部位的选择

由于注射部位和方法对胰岛素的吸收、效果不同, 发挥作用也不一样, 同一部位长期注射可致局部组织缺血、皮下脂肪变性、萎缩。因此, 主张多部位轮换注射, 多选择上臂外侧、腹部及股外侧。三个不同部位吸收胰岛素速度快慢不一, 上臂和腹部注射胰岛素比股外侧注射吸收快, 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劳动程度选择注射部位可有效的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对空腹血糖高、或餐后血糖高的糖尿病患者可选择不同剂型的胰岛素采用上臂注射、腹部皮下注射以达到血糖更快达标。

3 密切观察胰岛素治疗的副作用

3.1 低血糖反应

患者轻度低血糖反应感觉饥饿、头晕、心慌、出冷汗、肌颤。重症出现昏迷、癫痫等。一旦发生症状, 轻者可进食糖水;重者可迅速静脉注射50%葡萄糖, 并立即报告医生组织抢救。

3.2 过敏反应

极少数患者出现荨麻疹、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可用组织胺类药物及更换胰岛素剂型。

3.3 局部反应

注射部位易出现红肿、发痒、硬结、皮下脂肪萎缩等, 所以应轮替交换注射部位。

3.4 视物模糊, 浮肿

多数患者在高血糖得到控制后, 血糖虽已下降, 但房水内血糖下降慢, 这是渗透压高所致。部分患者出现下肢轻度浮肿, 可自行消退, 应多给患者做解释工作。必要时, 给予小剂量利尿剂。

4 体会

胰岛素临床应用的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3月至2008年6月对51例老年糖尿病人(均明确诊断)进行胰岛素泵的强化治疗。男42例、女9例,年龄53~92岁,平均年龄72岁,病程最长的达35年,最短的2年,其中i型糖尿病13例,2型糖尿病38例。在病人的选择上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1)病员自愿接受Minimed胰岛素泵的治疗,每天9段血糖监测;(2)病员神志清楚,能对答切题;(3)具有一定的文化层次;(4)生活能自理,或家属能积极配合,动手操作;(5)均服用降糖药或长期注射胰岛素血糖仍控制不良或血糖波动较大;入选的51例病员均符合上述条件,文化程度大学38例,中学11例,小学2例。

1.2 胰岛素泵的组成和功能

Minimed胰岛素泵大小如BP机,由泵、注射器和与之相连的输液管构成。泵由微电脑控制,可以设定12种不同的基础率、餐前大剂量及其他特殊选择。其功能是模拟人体胰岛β细胞的功能,根据病员个体的生理需要,持续24h把胰岛素泵入患者皮下发挥作用,保证血糖达标,以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危险性。

1.3 方法

采取自身前后对照方法,对51例糖尿病病员置泵前后1周每天9段血糖监测,包括三餐前后、睡前、2AM、5AM,观察置泵前血糖及置泵后血糖控制情况、有无低血糖和黎明现象的发生。

2 结果

51例糖尿病病员应用胰岛素泵前后空腹与餐后2h血糖、血糖达标天数、低血糖和黎明现象的次数进行比较,见表1。

经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由表1可以观察到51例病员置泵前后空腹与餐后2h血糖、血糖达标天数均有明显差异(P<0.05),低血糖和黎明现象的次数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51例病员对胰岛素泵的依从性较好,5例病员带泵出院,46例病员带泵1~3周血糖控制良好,取泵后继续注射胰岛素治疗,随访3个月~2年,除1例病员因肺Ca去世外,其余病员血糖稳定,控制良好。

3 护理

3.1 置泵前的护理

3.1.1 心理护理

我们对所有入选病员进行了调查,51例病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主要担心的是:胰岛素泵是否真的能让血糖达标;出现故障如何处理;针头埋在体内会有不适;埋管如何固定,是否牢固;脱落了该怎幺办;担心不能洗澡及会不会出现低血糖;我们针对病员关注的相关问题,拟定了“致胰岛素泵置入病员的一封信”,把以上问题以浅显易懂的语言逐一进行了解答,并在术前以一对一的方式给病员及家属进行仔细的讲解,解除了病员的思想顾虑,取得了病员及家属的配合。

3.1.2 准备工作

(1)置泵前病员需洗澡更衣,病情不允许洗澡的要清洁腹部皮肤,贴身穿宽松的棉质或真丝衣物,裤腰不能太紧;(2)在置泵前24h停用中长效胰岛素,改用短效胰岛素泵入,在安装前将药液置于室温下(25℃左右)4~6h备用;(3)部位的选择:可选择腹部、大腿外侧、手臂三角肌等,本组所有病员均选择腹部置泵,距离脐周5cm的位置,避开因长期注射胰岛素致的硬结及裤腰部份。

3.2 置泵中的护理

(1)备齐用物至床旁,嘱病员平卧或半卧位,选择腹部适当位置消毒皮肤,直径约10cm;(2)用专用配套空针抽取胰岛素,缓慢灌入储液管,致充盈并确认整个管路无空气;(3)正确安装输注装置,安装完毕后设定泵输注3~5U胰岛素,以针尖有1粒液珠溢出为宜;(4)使用专用的助推器将针置于皮下,拔出针心后,固定,注意将管路盘好,避免折叠,并留一定的管路缓冲,泵体可以别在皮带或放在裤兜里;(5)设定基础率,即仿人胰岛B细胞持续分泌胰岛素,遵医嘱根据病员的血糖情况把1d24h分成几个时段,设定病员每段每小时的胰岛素需要量,胰岛素泵会根据设置匀速的泵入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6)设定餐前大剂量,指遵医嘱根据病员进餐和活动情况在三餐前15~30min注入较大剂量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7)设置完毕后,用腰带夹将泵固定在腰带上或放在口袋里,原则是要安全、方便和牢固。

3.3 置泵后的护理

3.3.1 监测血糖极为重要

置泵后应每日3餐前、后;睡前;2AM;5AM九段进行血糖监测,观察血糖控制情况,根据血糖调整基础率和三餐前大剂量,能有效克服低血糖及黎明现象。

3.3.2 故障排除

置泵后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1)输注装置堵塞,当出现堵塞报警时,嘱病员平卧,检查输注装置是否扭曲或管道有气泡阻塞,如为气泡,应快速将泵分离,排除空气后接上;如2者均不是,可用IML注射器吸取少量无菌生理盐水,检查针套管是否阻塞,必要时可更换输注装置和输注部位;(2)更换电池:屏幕无显示或显示不全,泵会发出长鸣警告,此时需更换电池。一般为每2个月更换1次;(3)低药量或无药量报警:每4分钟会发出一次短鸣警告声,需及时更换储管液,通过储管液槽窗可观察到胰岛素的余量,一般在剩余15~20个单位即可更换新的胰岛素;(4)餐前大剂量注射后30min报警:餐前大剂量注射后30min如未进食,仪器会发出音乐声,提醒及时进餐,避免低血糖。

3.3.3 饮食和运动

(1)带泵后的饮食治疗仍然是至关重要的,患者应保持低脂、低碳水化合物、高纤维的食物。每次餐前大剂量注射15~30min后需及时进食,以防低血糖的发生。如果进餐量加大,可随时输注补充量。(2)合理的运动可恢复糖代谢,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本组大多病员因带泵顾虑不敢活动,同时年龄超过70岁的病员有21例,且大多合并其他疾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支炎等),对这类病员我们提倡适当活动,如散步;而年龄<70岁,且无心脑疾患的病员,我们建议适当运动:每天3次,每次30min的运动。可以打太极拳、快走、骑自行车、游泳、打门球、高尔夫球等等,因人而异。每次活动前后检查针头及导管固定情况,教会病员在游泳、做X光、CT等放射检查时,需暂时断开泵:只需轻轻拧注射管上的快速分离器即可分离泵,待活动完后重新接上便可。

3.3.4 预防感染

(1)置泵前指导病员清洁皮肤,有皮肤病的患者需治愈后方能安装;(2)置泵时需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进行;(3)长期带泵的患者应5~7d(秋冬季可7~10d)更换1次注射部位[2],避开上次注射部位3~5cm;如注射局部发红、有硬结、疼痛,需消毒局部或更换注射部位,由于护理及教育病员得当,住院病员及出院随访的病员均无一例发生穿刺部位感染。

3.3.5 出院指导

(1)我们针对个体,对不同情况的病员逐一进行面对面及书面的糖尿病相关饮食、运动、胰岛素泵操作要领、故障排除等健康教育,经反馈及回访,均取得满意效果,也赢得病员的好评。(2)每天需测4~6次血糖,睡前必测,每月至少测1次2AM的血糖;至少每3个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3)每月门诊随访,如无异常,3个月后每季度随访1次;

4 讨论

糖尿病是常见的代谢系统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2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全国14省市30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67%[3],1994年全国19省市21万人的调查,患病率为2.5%(人口标化率为2.2%),糖耐量减低(IGT)为3.2%(人口标化率为2.1%)[4],亦即每12个成人中就有一人患糖尿病,这一数字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的数据相近,比1998年增加了近3倍。但目前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不清楚,仍没有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高血糖对全身大小血管及人体重要器官的损伤是众所周知的,故控制血糖达标是减少糖尿病并发症、降低致残率、死亡率的重要措施。老年糖尿病人多属2型糖尿病,随着年龄增长伴有多器官功能减退,而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及作用强且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磺脲类等都不宜选择[5],且大多病员存在胰岛β功能衰竭,需要长期依赖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但每天注射胰岛素不仅增加病员的痛苦,也给病员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降低了病员的生活质量。我们自2 0 0 3年引进美国Minimed507胰岛素泵,为51例住院老年糖尿病人置入胰岛素泵强化血糖治疗,研究发现病员空腹与餐后2h血糖以及血糖达标天数均较置泵前有明显差异(P<0.05),低血糖和黎明现象的次数差异也有显著性,使病员的血糖尽快达标,且方便安全。同时胰岛素泵体积小,便予携带,操作简单,病员易于接受,减轻了糖尿病员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的痛苦,提高了病员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林东平,孙健,吴万龄,等.2型糖尿病患者门诊使用胰岛素的有效性、实用性、安全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2003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第九次全国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3,32.

[2]吕丽雪,刘俊卿,吴彩勤.多数量和多品牌胰岛素泵在临床应用中的护理安全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12:29~30.

[3]全国糖尿病研究协作组调查研究组.全国14省市30万人口中糖尿病调查报告[J].中华内科杂志,1981,20:678~83.

[4]Pan XR,Yang WY,Li GW,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nd its risk factors in China,1994.National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operative Group[J].Diabetes Care,1997,20:1664~9.

胰岛素临床应用的护理 篇8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泵,护理干预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综合征, 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胰岛素泵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能够将外源性胰岛素模拟人体生理性分泌模式释放胰岛素, 其优点是能够在短期内有效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 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1]。我院2009~2011年间对96例采用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满意, 现将相关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于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入院时空腹血糖>17.0mmo L/L, 餐后2h血糖>23.0mmo L/L, 经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效果不明显而采用胰岛素泵治疗。其中干预组男性29例, 女性19例, 年龄45~74岁, 平均年龄64.2岁, 病程2~15年, 平均5.8年。对照组男性31例, 女性17例, 年龄48~73岁, 平均年龄63.7岁, 病程4~14年, 平均5.6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入院时血糖水平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采用美国Mini Med公司生产的712型胰岛素泵, 胰岛素选用诺和诺德公司的诺和锐R, 利用血糖监测仪测量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 并记录血糖达标时间和胰岛素用量。

1.3 护理

1.3.1 常规护理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 即饮食指导, 严格控制饮食, 定时定量进餐, 胰岛素泵治疗过程中,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血糖控制情况, 发生流汗、心慌、手抖等症状时应及时处理。同时, 做好用药护理工作, 遵医嘱给予使用抗生素。

1.3.2 心理护理

多数患者由于对胰岛素泵的治疗较为陌生, 因此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 不利于配合治疗。胰岛素泵治疗前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原理、使用方法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告诉患者使用胰岛素泵治疗可使血糖迅速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2], 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 以便积极配合治疗。同时, 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 安慰其不良情绪, 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3.3 置泵期间护理

置泵时应帮助患者保持合适的体位, 并对穿刺部位皮肤进行严格的消毒, 置泵期间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巡视, 检查泵是否正常运转,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适。仔细埋针处皮肤有无红肿、出血及脱出, 密切监测患者血糖水平, 以便及时调整胰岛素使用剂量, 积极预防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生[3]。当患者出现心悸、乏力、出汗、饥饿等症状时应警惕低血糖发生的可能, 此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1.3.4 置泵后护理

置泵后将穿刺部位少量渗液用干棉签擦干, 再用碘伏消毒, 最后用一次性无菌输液贴将针眼暂时覆盖, 保持针眼处皮肤清洁干燥, 防止发生感染。叮嘱患者避免阳光直晒, 避免高温环境, 严禁将泵浸入水中, 沐浴时正确使用防水袋, 当泵发出警报提示音时应及时报告医生护士进行处理[4], 同时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经常检查气泡是否堵塞导管以及导管针脱落是否脱落, 避免同意穿刺部位反复穿刺。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 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胰岛素泵治疗和护理后, 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为 (6.5±1.5) d, 少于对照组的 (8.1±2.0) d,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胰岛素用量为 (35.1±9.7) U/d, 少于对照组的 (43.4±12.2) U/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胰岛素泵给药准确、灵活, 使用安全、方便, 基本满足了胰岛素治疗的个体化原则,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5], 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进一步提高胰岛素泵治疗的效果。

我院采用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实施有效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均得到了有效控制, 血糖达标时间和胰岛素用量较常规护理组有明显减少, 这一研究结果与文献[6]报道一致。可见, 护理干预对调整患者心理状态,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保证治疗效果,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明冬.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泵的效果观察与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36) :74-75.

[2]苏广, 李翠碧, 陈小萌.护理干预与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30 (12) :1883-1885.

[3]李桑, 孙凡, 袁三云, 等.护理干预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中的作用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1, 11 (20) :3932-3934.

[4]郭翠英, 徐贵霞.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护理干预[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1) :146-147.

[5]刘凤琴.综合护理干预在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0) :25-26.

胰岛素临床应用的护理 篇9

【摘要】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与胰岛素泵联合治疗对护理工作的指导意义。方法:观察42例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的发生率,其中22例患者行双C治疗,另20例患者单纯使用胰岛素泵治疗配合指血检测。结果:双C治疗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双C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对护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动态血糖监测;胰岛素泵;1型糖尿病;护理

1型糖尿病源于胰岛细β细胞的损害,迄今为止,仍是一种难于治愈的疾病,对患者的健康构成巨大威胁,患者需要终生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监测对于及时准确制订治疗方案、调整胰岛素的剂量具有重要意义。我院自2006-2008年为42例血糖控制不佳的1型糖尿病患者分别采用动态血糖监测与胰岛素泵联合治疗(双C治疗)和单纯胰岛素泵配合指血检测治疗,取得不同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2008年我院收治的42例1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标准诊断,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11~32岁,平均21岁,病史2~10年,该次入院均非首次入院治疗糖尿病,本次均无酮症及酮症酸中毒出现。42例患者均出现过频次不等的低血糖症状。42例患者此次入院前均应用胰岛素治疗,其中6例患者入院前即佩戴胰岛素泵。42例患者入院后全部采用CSII治疗,42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2例患者入院第3天开始联合应用CGMS,行双C治疗,对照组20例患者单纯使用胰岛素泵治疗配合指血检测。

1.2 材料与方法

1.2.1 选用美国Minimed公司CGMS、712和508胰岛素泵。

1.2.2 方法:42例患者入院后即行CSII治疗,并由营养师根据身高、体重统一配制糖尿病营养餐,每天进行至少4次SMBG。实验组22例患者入院第3天开始联合应用CGMS3~7天,行双C治疗,每日下载前一日的血糖图谱并根据血糖图谱调整各阶段胰岛素的剂量,对照组20例患者单纯进行CSII+SMBG治疗。

1.2.3 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3.1 低血糖是胰岛素治疗达标的限速因子,对1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因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如此。反复低血糖发作给机体带来应急性损害,影响脑细胞的功能,阻碍心脏功能,造成肌肉损伤和脏器损伤[1、2],也会降低病人和家属控制血糖的信心。胰岛素泵调节血糖更精细更灵活,能够更好的模拟人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是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最好的强化治疗手段[3]。CSII治疗1型糖尿病可以明确改善血糖控制,减少血糖波动,延缓和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4]。CGMS每10秒钟能向记录器发送一次细胞间液葡萄糖浓度值,能准确跟踪无知觉性低血糖。护士可以根据血糖图谱进行预见性护理,预测并观察相应时间段病人的情况,指导病人防止低血糖发生。从表1可以看出,双C治疗可明显降低青少年1型糖尿病低血糖的发生率。并且在观察中发现,双C治疗对夜间低血糖、黎明现象的发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传统的SMBG所无法比拟的,提高了护理工作的预见性。

3.2 双C治疗可缩短青少年1型糖尿病病人CSII治疗血糖达标时间。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青春期各种激素及情绪的影响,容易发生血糖波动,给医生治疗带来较多挑战。CGMS一天能纪录288个血糖值,并能将记录的数值下载到计算机上生成血糖图谱。医师可以根据血糖图谱及时调整相应时段的胰岛素剂量,使胰岛素的调整更加精确,减少了治疗的盲目性,大大缩短了血糖达标的时间[5、6]。

3.3 双C治疗提高了病人的遵医行为,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护士根据血糖图谱,与病人一起分析血糖高低的原因,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使病人明确哪些行为有益于降低血糖,哪些行为必须杜绝,使教育变得更直观,病人易于接受,提高了患者控制血糖的信心,为出院后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 双C治疗为患者减轻痛苦,减少了对病人的干扰。由于1型糖尿病血糖波动大,控制难度大,在带泵治疗过程中,常需增加检测频率,尤其睡前、夜间血糖。用血糖仪反复穿刺采集血样检测,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并影响其休息与睡眠,更加不利于血糖控制。CGMS采用皮下连续血糖监测,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3.5 CGMS佩戴时间的选择:由于血糖监测探头使用时间有限制,通常为3~7天,所以选择合适的佩戴时间很重要,过早血糖未得到调控探头已失效,过迟则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住院费用。病人入院时血糖波动大,心情也比较复杂,加之动态血糖监测价格较高,病人往往难以接受。医护人员在这段时间要经常与病人沟通,建立信赖的医患关系,提高病人治疗疾病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经过2天的治疗,病人情绪趋于稳定,参与意识增强,饮食、运动基本规律,此时给病人进行动态血糖监测,病人会主动配合,认真输入生活事件,提供更真实的血糖值。下载血糖图后,病人会积极与医生分析血糖波动的原因,主动避免不良生活事件,这样有利于医生更快、更准的找出血糖与药物的配比关系,使血糖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目前,我们一般选择病人入院2天后进行CGMS,临床效果满意。

胰岛素临床应用的护理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2009年1~12月期间80例社区糖尿病患者, 行胰岛素配合治疗。男35例, 女45例;Ⅰ型糖尿病16例, 2型糖尿病64例;年龄55~70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28例, 中学42例, 小学及以下10例;病程1~15年。

1.2 护理干预方法

1.2.1 宣教方法及内容

经社区护士随访病人, 建立病人档案。由经过专业资格培训医务人员采用专题讲座法、交谈法、实地参观法、展览法等多种形式,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糖尿病的病因、预防及发病机理、粮尿病的临床表现、分型、并发症、胰岛素的类型、自我应用方法及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向患者讲解血糖检测的目的、血糖仪的操作法、以及4段4次尿的检测法和记录等。

1.2.2 胰岛素的注射方法、步骤和部位

指定专科护士进行现场操作示范, 再让患者反复操作训练, 直至掌握注射技能。选用1ml蓝芯玻璃注射器针头4号或5号、一次性注射器、诺和笔等。用碘伏消毒瓶盖, 抽取所需胰岛素 (注意不留气泡) 。如混合抽取两种胰岛素, 需先抽短效胰岛素, 后抽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抽前轻轻搓动药瓶, 使药混匀, 不可上下摇动, 以免产生气泡[2]。注射部分:手臂的上部及外部、大腿的前部及外部、臀部的外上四分之一、腹部 (脐周及腰尾部除外) 。腹部的吸收最快, 其次是上臂、大腿和臀部[3]。皮肤酒精消毒后, 根据每个人注射点的皮下脂肪含量不同, 注射器针头与皮肤呈现45~90°进针。体瘦者可以捏起足够的皮层, 用45°注射, 体胖者可以90°注射, 使2/3的针头进入皮下组织。

1.2.3 护理干预时间及回访

干预时间为6个月, 前3个月护理人员每半月电话回访1次, 以后每月访视1次,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2.4 评价方法

由护理人员在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 分别向8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对胰岛素使用的重要性是否了解, 对胰岛素的常用类型是否了解, 对胰岛素的使用及保存是否掌握, 对胰岛素治疗的并发症是否会处理。调查表回收率100%, 收集调查表进行干预前后的不同结果。

2 结果

干预前患者对胰岛素使用的重要性知晓率为65%, 干预后知晓率为100%;干预前患者对胰岛素常用类型仅有8人了解, 干预后有72人了解;干预前患者对胰岛素的使用及保存有30例掌握, 干预后80例患者全部掌握;干预前出现胰岛素治疗并发症的12例, 会处理的10例;干预后仅2例且均会处理。80例患者经过社区护理干预, 症状全部消失、血糖正常20例, 症状大部分消失、血糖基本恢复正常46例, 体征部分改善12例, 出现结节2例。

3 讨论

3.1 胰岛素的常用类型

从猪或牛胰脏中提取的胰岛素, 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3种。短效胰岛素为澄清的溶剂, 中长效胰岛素为乳白色混悬液。使用前看清胰岛素剂量及有效期, 瓶口是否密封无损。

3.2 胰岛素的保存

作为一种蛋白质, 胰岛素的活性关系到其药效。故应存放于2~8℃冰箱中冷藏, 不可冷冻。每开启一瓶胰岛素要注明开启时间, 在常温下使用不超过30d。必要时准备一个储存胰岛素的隔离包以备外出时用。

3.3 胰岛素的注射时间

根据注射部位确定餐前注射时间, 腹壁注射在餐前15min, 上臂、臀部、大腿注射依次类推为餐前20~30min, 以防低血糖的发生。

3.4 避免出现皮下结节

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以防注射部位组织硬化, 脂肪萎缩及胰岛素吸收不良。如有硬块或皮下颜色改变, 不能再在上述部位进行注射。

3.5 预防低血糖

使用胰岛素时要做到时间准、剂量准、剂型准。避免使用过多的胰岛素、过量的运动、过少的进食或误餐。若一旦发生低血糖, 如饥饿、乏力、精神紧张、视物模精、多汗、面色苍白、心慌等, 应立即休息并进食含糖食品或糖水。如症状不能缓解, 应送医院急救。

4 结语

经过社区护理干预, 糖尿病患者显著提高了自我应用胰岛素的能力和水平, 有效控制了血糖, 从而减少或延缓了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炎, 刘泽林, 石之磷, 等.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治疗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04, 20 (13) :1210.

[2]绳宇.护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1~30.

上一篇:概率统计的重要性下一篇:16排CT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