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特点

2024-07-16

区位特点(精选十篇)

区位特点 篇1

近年来, 民族高校也纷纷提出与当地相关专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建设研究生创新基地, 整合高校与社会的优质资源, 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科技、生产相结合, 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这是既有利于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又有利于服务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双赢”合作模式。而且在民族地区高校数量本身就少, 在自然与社会资源的利用方面几乎没有其它高校的竞争。因此, 尽管民族高校并不像重点大学或省会大学那样具有发展区位优势, 但只要研究生培养定位适合于自身的发展, 民族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事实上也可以形成一定的相对区位优势。

一、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的特点

1. 创新基地建设动力不足

高校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由于在国家的重视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现有的各级创新基地建设也获得了丰厚的财政支持, 在基地建设的初期这些软硬件建设确实极大地提升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尤其在民族地区, 这些政策的支持下, 对基础水平相对较低的研究生培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包括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质量、课程体系的建设、学科的完善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均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但是尽管这些优良政策的支持, 但是毕竟支持财力有限, 而后期的建设又需要极大的维持与发展费力, 因此后期的建设质量的提升尤其重要。然而, 创新基地后期的建设却经常出现动力不足,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校企业双方对基地建设的持续性认识不足; ( 2) 短期成效不明显, 缺乏继续投入的决心; ( 3) 基地建设缺乏校企合作继续“搭桥”的联络者。基地后续建设的动力不足, 使创新基地对人才的培养难以继续, 严重的可能失去研究生创新培育的功能。

2. 基地构架与专业培养体系匹配不到位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本质上是一种校企合作的平台, 其基本的管理模式是高校主管, 而企业一般处于一种从属地位,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该平台就可以获得独立的培养管理权。创新基地并不是一个行政单位,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 一般根据专业将其划归相应的教学单位进行管理, 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也完全是由教学行政单位来制定的。因此, 创新基地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也必须服从于教学管理单位的构架, 而没有独立的体系。然而, 创新基地的研究生培养又有其独特的学科专业构架, 一方面, 创新培养过程属于教学管理的范畴; 另一方面, 又是科学研究的不断拓展, 不仅向科学研究的理论深度进行探究, 也是将这些知识利用平台作为桥梁向企业应用的过程。因此, 一般情况下,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知识构架很难做到与专业培养体系的完美匹配, 这样就容易导致基地建设缺乏一种有效的培养与管理模式。

3. 基地运行低效

民族高校研究生专业方向相对狭窄, 可供合作的单位较少, 其建设模式是各自为主体, 即高校创新培养仅把校外企业看成是实践锻炼的一个小环节, 而合作企业也因研究生培养对其服务意义不大也未加重视, 使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运行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影响了创新基地的长效运转。这些低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 实践能力较弱; ( 2) 研究生的个人技能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 3) 研究生就业面较窄, 不能很好地适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 4) 企业缺少对基地建设的继续投入。

4. 继续合作空间拓展不足

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建设的定位是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 这在民族地区的发展过程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主要功能表现为联系校企合作, 服务当地企业的经济发展。但是, 也正是由于这一定位, 往往由于认识高度不足, 使得基地建设在寻求合作时, 对于区外合作的联系较少, 主动性表现不足。事实上, 许多跨区公司、省际公司, 甚至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以及国际性的公司, 对于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近几年来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如很多来自民族地区特有的生物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正在不断地被发掘出来, 也正在被市场所认可。但是目前很多民族地区的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建设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些特有的民族资源所带来的市场冲击, 缺乏主动拓展对外合作的意愿。

二、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的绝对区位劣势

1. 纵深发展不足

民族高校一般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 对外扩展不便, 导致了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处于绝对的区位劣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无法引导民族地区特色产品进入更高级的市场, 市场认可度不高; ( 2) 产品深加工技术无法与外界高新技术相抗衡; ( 3) 创新型人才培养后续乏力, 技术升级难以维系。

2. 信息交流受限

民族高校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建设不仅仅是由于地理区位的限制, 更重要的是由于对外学术交流由于平台整体水平较低, 从自身角度来讲对高级平台的交流始终处于不对等的劣势, 从高级交流平台讲可能不会关注于相对较低的平台的技术发展, 那么信息交流受到的制约就大, 即使通过引进学术或技术水平较高的导师也不可能在短期内使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的突破。另外, 国家政策性除了少量的关于民族区域发展的特殊关照外, 关于经济技术发展的政策似乎更多的是针对于经济发达地区, 毕竟发达地区的发展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更何况这些政策理解也是一个较长的适应与学习过程, 这需要有良好的经济与技术基础做积淀。

3. 资源输入过低

民族地区往往也具有相对较好的资源, 但是资源却较为单一, 特别是自然资源以外的技术、市场以及人力资源相对短缺。受制于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基础的限制, 经济发展速率较为缓慢, 外界资源输入过低, 这样就会造成恶性循环。那么民族地区的高校也是如此, 特别是人才资源短缺, 师资力量薄弱,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均相对困难, 因此研究生创新培养的过程也就变得相对缓慢, 仅凭政策性的倾斜似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绝对区位劣势所带来的制约。

三、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的相对区位优势的发掘

尽管民族高校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建设受制于地理位置与经济基础的区位劣势, 但并不意味着民族高校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建设就没有持续性发展, 事实上基地建设只要有合理的规划, 仍然能够发掘出较高的相对区位优势。

1. 合理利用民族扶持政策

民族地区的高校往往可以享受到优厚的民族扶持政策, 这些政策的实施给处于绝对区位劣势的民族高校平台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这些政策往往仅带有指导性的意见, 而对于具体实施策略却少有涉及, 因此这就需要高校及其平台建设者们根据政策导向积极主动地制定平台发展所需要的具体实施细节。政策利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1) 加强与当在政府部门的沟通, 引导他们参与到基地建设中来; ( 2) 打造区域品牌产品, 赋予浓厚的民族区域特色, 向更高级的技术与市场拓展; ( 3) 整合民族地区兄弟高校创新基地平台, 打造技术或产品战略联盟。

2. 借助对口支援的通道提升创新基地建设水平

民族地区高校一般都与“985”“211”高校结合对口支援对象, 高校与高校之间的这种合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以及学生培养的质量, 但是却少有对平台建设的合作, 事实上平台建设进行研究生培养时, 也完全可以与这些高校相应的平台进行合作, 联合培养研究生, 通过这个接口, 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先进的科研技术, 或者更有可能有出国深造的机会。

3. 利用科研人才培育与引进提升基地建设水平

民族地区高校为了提升办学水平以及科研水平, 制定了优厚的人才培育与引进计划, 再加上国家、省、地市各级科研政策的倾斜, 可以以此为契机培育或引进创新基地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以提升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科研水平, 从而可以使研究生培养可以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4. 不断发掘新的民族区域资源

民族地区自然与文化资源较为丰富, 且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 如特色生物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等近年来被不断发现并开始形成特色产品, 在此基础上, 一方面, 要不断提升资源利用技术, 开拓新的思路使技术与产品不断升级。另一方面, 要不断发现市场需求, 根据市场不断开发出新的消费需求, 同时满足于低高端市场的需求。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建设也必须秉承上述这一思想, 不断开拓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外界信息的挖掘, 发挥民族区域优势。

参考文献

[1]何兴兵, 林永慧, 罗南书.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分析[J].教书育人, 2015, (09) :20-21.

[2]李会强, 胡燕平, 胡忠举.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09) :28-30.

谈交通区位及交通区位线 篇2

谈交通区位及交通区位线

通过对交通区位的论述,提出如何运用交通区位理论进行路网规划,并利用交通区位线的基本原理,建设交通线路和运输网络,为社会提供可靠的交通保证.

作 者:戴洁 作者单位:内蒙古交通培训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刊 名:内蒙古公路与运输英文刊名:HIGHWAYS & TRANSPORTATION IN INNER MONGOLIA年,卷(期):2009“”(2)分类号:U491.1+2关键词:公路建设 路网规划 交通区位

区位特点 篇3

关键词:山区;农机推广;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3.02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桦甸山区农业经济发展,发展过程主要依赖于农业机械的推广与应用。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可以促进生产技术变革与创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带领桦甸山区农民走向富裕。但在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学入研究,以探讨解决办法。

1制约桦甸山区农业机械推广的主要因素

1.1经济因素

桦甸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民手头可以支配的资金比较少,农业机械的价格对于农民来说比较贵。另外,购买农业机械后,对于农民来说,短时期内的经济效益不是特别明显,农民投入比收入要高很多,农民购买或更新机器的主动性差。随着市场竞争激烈,农业机械新产品价格稳定性差,导致桦甸山区农民不愿意购买机器,因而农业机械推广也受到了限制。

1.2社会因素

桦甸山区经济发展较慢,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对新事物接受力差。大多数农民安于现状,不愿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欲望不强烈。人们生活在山区,信息相对闭塞,导致不熟悉社会发展现状,发展意愿较差。

1.3自然因素

桦甸山区的地形地貌影响农业发展。桦甸地区地形比较复杂,平原少,山地较多,可以供耕种的面积比较有限,这就导致生产规模小,不可能实现大规模生产,进而也导致农业机械的使用范围变小,推广难度变大。另外,桦甸山区的交通设施、通信设施等基础设施较落后,继续建设的难度也比较大,给农业机械推广带来了阻碍。

1.4人文因素

桦甸山区的工资水平低,农业生产环境差,大多数农民为了更多收入都流转到外地打工,本地的高素质人才也不愿意回到桦甸发展。山区留下的基本是老人和儿童,他们不求经济效益,只想解决温饱问题,连基本的农业生产都无法保证,更无法保障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1.5质量因素

我国农业机械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各种条件限制,真正进入桦甸山区的农业机械都是小生产厂家的产品,是小型农用机械,机械质量不能保证,也容易出现故障。售后服务不健全,维修的速度及质量都无法保障,而且维修费用较高。

1.6效益因素

桦甸山区的农产品数量不多,信息相对较闭塞,自己的产品很难形成地方市场。秋收后,农产品基本是商贩在进行收购,价钱完全由商贩主导,没有市场依靠,劳动效益得不到保障。效益完全看天吃饭,好时能赚点钱,不好时甚至会赔钱。由于投入和收入不成正比,所以很多农民不愿意购买农业机械。

2 农业机械推广的主要对策

2.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桦甸山区的耕地少,很多农村的基础设施是多年前修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并没有带动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且因为年久失修,一些基础设施已经处于无法使用状态,对于想使用机械生产的农民来说,这些基础设施就是一个障碍。想要推动农业机械使用,减少生产成本和生产压力,就需要政府部门首先牵头加大资金投入,动员农民一起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2.2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

之前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是以省或市为基础,以县或乡农业机械推广站为纽带的纵向推广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农民手中的一线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企业,导致企业的研究与市场应用脱轨。为了全面发展,要建立纵向横向互补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既要宏观调控,又要深入到生产线,及时反馈农业机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推动农业机械多元化发展。

2.3强化服务,提高效益

积极扶持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在日常工作中深入基层,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保证现在农机大户能正常使用并维护机械,从而获得一定效益,让农机大户带动农业机械推广顺利进行。

2.4政府介入帮助拓宽融资渠道

对于没有能力购买农用机械的农民,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做好农业机械的专业服务代耕代种。同时要拓宽融资的渠道,通过银行贷款和财政补贴,将农民引向机械化农业生产时代。

2.5加大培训力度

一方面要加大农业机械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农业机械推广人员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农机手和农民的培训力度,使其掌握农机的操作和简单维修知识。要改变农民的陈旧观念,让他们树立农业机械现代化观念,打造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2.6增加农业机械的创新研究

目前,我国生产应用的小型山区农用机械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效率低、操作不方便、容易出现故障等。针对这些情况,农用机械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要依据山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研发适合山区生产使用的农用机械,以提高机械的适用性、便利性和质量可靠性。

3结语

我国经济要快速发展的前提是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业机械的应用,因此,加快桦甸山区农业机械推广与应用是必然、必要之举。

参考文献

[1]陈达兴.山区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农机,2013,(06).

[2]金王苗.浅谈岳西县农机推广的机遇、问题和发展对策.安徽农学通报,2010,(10).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区位选择 篇4

一、考题例析

例1 (2014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37题)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逐步成为世界主要汽车企业投资的热点 地区。现今, 中国已超过美国, 成为世界最大的 汽车生产国。

材料二吉林省是我国汽车工业大省。近年来, 该省汽车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部分配套零部件生产由长春市向周边地区转移, 带动了周边地区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快速发展, 形成了以长春市为核心的汽车工业“整零协作”模式。图1为长春市及其周边地区汽车工业空间体系图。

(1) 指出与美国相比,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2) 试分析汽车工业“整零协作”模式对长春市周边零部件生产地区的积极作用。

【解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多种多样, 不同类型的工业部门, 考虑的区位因素不同, 即使相同的工业部门, 由于设置的区域不同, 考虑的区位因素也往往存在很大差异。汽车作为一种消费品, 其消费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因而汽车工业可依托“市场” (或“交通”) 来布局;汽车制造材料主要涉及钢材、有色金属等, 而制造材料又是决定汽车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而汽车工业可依托“原料”来布局;汽车的装配需要大量熟练劳动力, 而劳动力的支出在汽车成本中也占有较大比重, 因而汽车工业又可依托“劳动力”来布局;等等。总结“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应主要立足于中、美两国的国情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口数量及经济发展水平两个方面, 中国人口数量庞大, 决定了汽车消费量大, 市场广阔;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 决定了劳动力成本低、土 地成本低。中美两国地域广阔、交通便利, 汽车制造材料及材料来源丰富, 因而在制造材料方面无明显差异。

汽车生产过程产业链较长, 工艺较多, 涉及多个相对独立的零部件, 而每一个 (或几个) 零部件均可单独设厂生产。汽车作为一个高度综合的最终产品, 需要相关工业产品与之配套, 需要组织专业化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分析汽车工业“整零协作”模式对长春市周边零部件生产地区的积极作用时, 要把握好“整零模式”“长春市周边地区”“积极作用”等几个关键词。吉林省是我国汽车生产大省, 汽车生产历史悠久, 基础雄厚, 在该省实行“整零模式”, 有利于企业实现专业化生产, 精细化生产, 可优化产业结构;企业由“长春市向周边地区转移”, 这种辐射作用扩大了企业规模、增加了企业数量、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答案】 (1) 市场需求量大 (市场潜力大) ;生产成本低 (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 。

(2) 有利于企业实现专业化生产 (分工协作) , 优化了产业结构 (提高了工业化水平) ;当地企业规模扩大、数量增多, 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扩大了当地经济规模) ;增加了就业机会 (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

例2 (2014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 1~3题) 美国M公司在我国投资建设某电子产品生产厂, 零部件依靠进口, 产品全部销往美国, 产品的价格构 成如图2所示。据此完 成 (1) ~ (3) 题。

(1) M公司的电子产品生产厂可以在全球选址, 主要是因为 ()

A.产品和零部件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B.产品技术要求高, 需要多国合作

C.异国生产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D.能降低原材料成本, 扩大国际市场

(2) M公司将电子产品生产厂由美国转移至中国, 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市场广阔

B.劳动力价格低

C.交通运输方便

D.原材料丰富

(3) 我国进一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下列措施最有利的是 ()

A.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

B.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利益比重

C.加大电子信息产品高附加值环节的投入

D.限制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

【解析】电子产品的研发属于技术导向型, 电子产品的装配属于劳动力导向型 (M公司将电子产品生产厂由美国转移至中国, 其原因即在于此) 。同一工业部门的不同发展阶段, 其主导因素也在发生变化。M公司的电子产品生产厂可以在全球选址, 说明其区位选择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小, 而主要取决于其本身的特点, 即电子产品质量轻、体积小、运量较小, 从而使产品和零部件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由图2提供的信息可知, 在产品的价格构成中, 生产厂所占的份额是最低的, 因而对我国而言, 无论是扩大还是限制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引进, 都无法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只能优化或降低生产环节;而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环节的利益比重, 只会增加生产成本, 降低经济效益。因而只有加大电子信息产品高附加值环节的投入, 才会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才有利于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

【答案】 (1) A

(2) B

(3) C

二、考点归纳

1.工业区位因素

(1) 主要区位因素

一般来说, 运输、土地和集聚是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 运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厂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减少运费可以提高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对于任何区域来说, 土地都是有限的资源, 并且是不可移动的。土地供给状况和地价的区域差异, 对于需要较多土地的工业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集聚是指由于靠近其他经济活动而使生产成本降低的外部经济因素。工业企业靠近其他经济活动, 有利于共享基础设施和 公共服务。相关产业的集聚, 一方面能够节约运输成本, 降低能源消耗, 集中处理废弃物;另一方面还可以开展协作, 促进技术创新, 提高资源利用率。

(2) 其他区位因素

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资源型工业直接受制于区域的自 然资源状况。

自然条件:主要指工业布局区域的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状况, 以及有无大的自然灾害。在地形起伏较大、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 尤其是洪水威胁严重的地区, 不宜布局大型工业企业。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劳动力供给, 以及投资环境和经济政策等。

生产技术因素:包括生产设备与工艺、从业人员素质与科技开发水平等。相当一部分加工制造业对技 术工人的 综合素质 有比较高 的要求。

市场因素:工业生产直接面向市场, 工业企业靠近消费地, 有利于该类工业及时和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 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从而增强工业产品的竞争力。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 对工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

环境生态因素:在工业生产过程中, 一方面输出工业产品, 一方面还会排放污染物和废弃物。在工业布局的过程中, 要努力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生态的破坏, 严格控制工业区对居住区和其他城市功能区的干扰。目前, 环境生态状况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2.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 应接近原料产地, 这类工业称为原料导向型工业, 如制糖厂;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 应接近市场, 这类工业称为市场导向型工业, 如啤酒厂;燃料成本大、耗能高的工业, 应接近动力基地, 这类工业称为动力导向型工业, 如冶金厂;产品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比重大的工业, 应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这类工业称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如服装加工业;产品技术含量高、更新周期短和投资风险大的工业, 应接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集中的地区, 这类工业称为技术导向型工业, 如精密仪表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 术的进步, 原材料、燃料、劳动力等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减弱;市场因素依然占据重要地位;技术、环境、政策、信息等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

三、命题预测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区位选择”这一考点的考查, 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通过某种工业部门的特定分布区域图或不同分布地域图来考查;二是通过某种工业部门时空变化特点的示意图或统计图来考查;三是通过某工业部门或某区域产值构成模式图来考查。

依据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命题趋势, 笔者预计2015年高考命题对该考点的呈现方式不会有明显的变化。但以区域图为载体, 结合具体案例来考查工业区位条件分析及阐述案例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可能性会更大些。而区域的选取又往往会避开美国东北部及五大湖沿岸、日本太平洋沿岸、德国鲁尔区、印度德干高原东北部等典型工业区, 非洲与拉丁美洲的新兴市场国家及大洋洲的岛国可能会成为命题的新宠。

学生在备考中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会使复习更有效。第一步, 把握好知识整体间的内在联系, 如理清某一工业部门不同区位因素所占的地位或所起的作用 (或某一区位因素在不同工业部门中所占的地位或所起的作用) , 归纳不同类型工业主导因素的变化, 尤其是交通运输条件与市场条件的变化等。第二步, 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掌握不同层面工业区位的分析方法, 如微观上, 既要考虑工业企业本身发展的主导因素, 又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要素;宏观上, 则要多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去描述等。

四、强化训练

(改编) 运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厂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图3为在甲、丁两地间建设的某类 工厂运费 的变化图, 据此回答1~2题。

1.依据图示信息可判断出该类工厂的最佳厂址应在 ()

A.甲B.乙C.丙D.丁

2.该类工厂最可能是 ()

A.家具厂B.制糖厂

C.服装厂D.冶金厂

(改编) 图4为某区域示意图, 图中虚线为该区域年积雪期线, 甲区域为某国的重要工业区。读图完成3~4题。

3.在甲地建厂需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主要是 ()

A.淡水奇缺, 生活条件差

B.交通不便, 基础设施差

C.气候寒冷, 施工条件差

D.劳力短缺, 经济效益差

4.甲工业区的主导产业最有可能是 ()

A.旅游服务B.粮食生产

C.造船工业D.冶金工业

(原创) 制造业是指对 制造资源 (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 , 按照市场要求, 通过制造过程, 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制造业直接体现 了一个国 家的生产 力水平。从1895年到2009年, 乙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产品生产国。2010年, 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头衔让位 给了甲国。结 合图5信息, 完成5~7题。

5.近年来, 乙国个别制造商将设置在甲国的生产线迁回本土, 其原因最有可能是因为甲国 ()

A.人力资源匮乏

B.劳动力价格上升

C.能源资源枯竭

D.环境污染加剧

6.十几年来, 乙国向甲国转移了一些高端技术产品的制造业。能够承接乙国高端技术产品制造业的地区, 主要位于甲国的 ()

A.东北地区B.西部地区

C.中部地区D.东南沿海

7.如果乙国制造业回流形成趋势, 将会极大地改善该国的 ()

A.就业状况B.生态环境

C.投资环境D.基础设施

8. (原创) 2014年7月10日, 作为上海域外面积最大的“飞地”江苏省大丰市在沪举行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启动建设新闻发布会。作为上海新增产业转移项目的重点区域,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规划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纺织及服装加工、汽车零部件及农用车制造、机械设备及装备制造等8个行业, 并配套发展相关服务业。结合图6所示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1) 近年来, 大丰市以海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渐成规模, 请描述该市发展海产品加工业的有利条件。

(2) 农用车制造企业往往依托大型汽车制造厂而建, 试分析这样布局的好处。

(3) 有人说“在上海市发展纺织及服装加工要比大丰市更具优势”, 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试阐述理由。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图中甲地燃料运费最低, 应为该工业的能源供应地;丁地产品运费、原料运费都最低, 应是最佳厂址;而乙、丙两地, 原料、燃料、产品都需要耗用一定的运费, 所以不是建厂的最佳区位。

2.A该类工业, 产品的长途运输运费很高, 而原料、燃料的运输费用与距离关系不大, 由此判断该工业应为市场导向型工业。选项中家具厂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 制糖厂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 服装厂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冶金厂属于动力导向型工业。

3.C甲地地处北极圈附近, 积雪期较长, 气候寒冷, 冻土层深厚, 影响施工;该地邻近河流, 淡水相对充足;由于该地是该国的主要工业区, 劳力资源、交通运输条件不是最主要的障碍因素。

4.D依据图中经纬网可知, 甲地位于俄罗斯境内, 该国欧洲部分工业区以重工业为主, 由此可推测该地的主导产业应是冶金工业。粮食生产主要分布在该国纬度较低的伏尔加河流域, 旅游服务主要分布在文化底蕴丰富的首都莫斯科, 而造船工业主要分布在临海城市圣彼得堡。

5.B依据图文资料可判断出, 甲为中国, 乙为美国。我国目前不存在人力资源匮乏、能源资源枯竭及环境污染加剧的状况, 因而美国个别制造商将生产线迁回本土, 主要是由于我国劳动力价格上升, 制造业成本增加。

6.D在我国, 高端技术产品制造业宜 布局在科技相对发达的地区。选项中四地相比, 东南沿海最具优势。

7.A制造业产业链较长, 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 制造业回流可大大缓解美国的就业压力。制造业回流不会改善生态环境, 只能促使环境质量下降;对美国而言, 基础设施 条件优越;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资金、技术输出国, 因而不存在改善投资环境的问题。

8. (1) 紧临黄海, 水产资源丰富;沿海多滩涂, 便于水产养殖。

(2) 相关产业集聚, 有利于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便于开展协作, 促进技术创新,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区位特点 篇5

[板书]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农业区位

[教师小结]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通过对花都区农业选择的研究分析,我们具体学习农业区位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

[资料展示1]花都区的农业生产

思考:

1.花都区的农作物有哪些?

2.农业生产受到哪些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解释为什么。

花都区的农业生产

花都区位于广州市的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是南北粤通商的必经之路。总面积968平方千米,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丘陵绵亘,中部浅丘台地,南部为广花平原,形成东北向西南斜置的长方形。东有流溪河流经,西有巴江河过境。花都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21.7摄氏度,阳光、雨量充足,草木常青,四季花开。

近几年来,花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稳妥有序地调整农业结构,扶持了2000多个农业生产基地,培育发展了200多家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树立了一批农产品名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含量有效提高,全区农业形成了花卉、蔬菜、水果、水稻、水产、禽畜六大支柱产业,具有花都特色的农副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其中,花都无公害蔬菜HDV品牌驰名中外,年上市量达5400万公斤,销售遍布全国和港澳等地,并继续向世界各地开拓市场。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板书](二)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提问]从资料中看,花都区的气候情况是怎样的?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

[板书](1)气候(光照、热量、降水)

[教师小结]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雨量充足,雨热同期,最适宜水稻的生长。还有其他各种亚热带水果、淡水鱼等。

气候决定农作物的种类、产量、耕作制度(复种指数);年降水量小于250mm的干旱地区,一般不能发展种植业。

[提问]从资料中看,花都区的地形情况是怎样的?

[板书](2)地形

[教师小结]花都区地处广花平原,种植水稻、蔬菜、花卉,丘陵台地种植水果等,低洼地方开挖成鱼塘。

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的地区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坡度小于25°的地区可以发展种植业(梯田)。

[板书](3)土壤

[教师小结]土壤决定农作物的种植种类,如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

[提问]从资料中看,花都区的水源情况如何?

[板书](4)水源

[教师小结]流溪河、巴江河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保障,尤其是在降水量不足的季节和年份。

[板书]2.社会经济因素

[提问]从资料看,花都区有关农业的政策情况如何?

[板书](1)政策

[教师小结]“近几年来,花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稳妥有序地调整农业结构,扶持了2000多个农业生产基地,培育发展了200多家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树立了一批农产品名牌。”从以上材料可看出,政府的鼓励支持对农业生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政府还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水利工程、科研开发等。由此可见,我区的农业政策是鼓励支持。

[提问] 为什么花卉、蔬菜、水果、水稻、水产、禽畜成为我区农业生产的六大支柱产业?

[教师小结]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对这些农副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板书](2)市场

[提问] 蔬菜花卉很容易变质,为什么还能远销全国及世界各地?

[教师小结] 便利的交通是商品农业、园艺业、乳蓄业的必要条件,而保鲜技术水平的提高扩大了我区农产品的销售范围。此外众多外来廉价的劳动力降低了我区农业生产的成本。

[板书](3)交通

[强调]在此强调一下科技水平对农业的影响。

科技的进步(培育良种、改革耕作制度、玻璃温室、大棚、无土栽培、营养土等)扩大了农作物的分布范围,改变了产品的季节。

(4)科技水平

①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率

②化肥、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冷藏、保鲜技术──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5)劳动力

过渡:现在我们了解了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那么,对于某一个具体地方,应如何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呢?

[板书] (三)如何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教师小结]总的来说,就是要因地制宜,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板书]1.综合分析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决定农业类型及农作物种类。

自然因素相对稳定,但某些因素可以人为地改造利用。

[板书]2.综合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市场和交通

[提问]对于城郊这个具体地区,应如何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呢?

[板书]3.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

让学生阅读《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第44页完成练习(二)。

[教师小结]应考虑以下因素。

(1)地价的高低

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例如花卉、乳牛。

(2)农业类型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小

从单位面积产量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棉粮等。

(3)各种类型农业需水量多少

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选择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4)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

鲜花需保鲜,鲜奶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分布在近城镇及交通方便的地方。

区位特点 篇6

一、深入教材, 浅出课堂

面对众多版本的教材,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 我们应该以大量的知识作为后盾, 重新整合教材, 总结规律与技巧, 让课本真正成为知识的载体, 让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者。我们更应在准确把握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去挖掘有价值的因素,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备课。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这节内容,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分析工业区位因素, 联系实际讨论某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重点是“分析”。要帮助学生分析某个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 以及该主导因素变化的原因及其变化后对工业布局的影响。由于本节教材中的五种导向型工业主导因素的表述十分明了, 学生易从表面上掌握, 而对为什么是这种主导因素、主导因素为何会变化, 以及变化后的结果阐述得不是很明白, 因此, 这就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通过教学设计, 必须帮助学生把握上述问题, 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因此, 本教学设定的策略是, 将学生自己能学懂的“工业生产过程”放在课外让学生自学, 而课堂教学则紧扣上述问题来展开。

由此, 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 自主学习掌握工业生产过程及不同工业的导向类型。

2. 在教师帮助下建构工业区位因素的一般框架。

3. 在教师帮助下学会分析如何判断某一工业的主导因素、主导因素变化的原因及其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课堂学习的重点:

1.建立工业区位因素的认知结构。

2.对于具体工业分析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

3.分析主导因素的变化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教学的难点:

学会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分析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讲究教法, 不断探究

1. 体验学习。

对工厂布局体验一把“决策瘾”, 并把自己小组的决策结果拿来和大家分享, 接受大家的评判。这个过程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培养学生听和讲的能力, 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提高自己的情商。

2. 探究学习。

对南京市的钢铁工业布局分析及探究如何合理规划,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理的工业布局应该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3. 读图分析、案例比较。

通过阅读课本上的图, 比较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通过比较, 能够明确鞍钢与宝钢的共性和个性,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工业的区位因素。

4. 讨论、谈话等手段。

在讲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时出示表格, 让学生讨论。

下表为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每炼1吨钢所需原料、燃料的变化资料。

思考并讨论:1800年与1985年原料的运费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重有何区别?原因何在?并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和表格的基础上思考和讨论上述问题。通过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 互相评价、启发、补充, 发现疑问, 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 如此循环, 从而获得比较完整、深刻的认识。调动思维和记忆的积极性, 挖掘学生集体和个人的潜力, 扫除认识上的障碍, 最终找到正确的答案, 知识就会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 学生原来的知识迁移了, 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了。

三、体现主体, 重视主导

1. 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要讲实效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广大的地理教师积极地探究地理教学的新途径, 多种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异彩纷呈。然而, 在繁华的背后是否存在热闹的空洞、虚假?我认为要想收到实效, 自主、合作学习前必须先让学生明确小组“共同任务”及自身承担的责任, 讨论时教师应融于其中, 巡视引导, 有针对性做一些辅助工作, 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这节课中, 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探究题:通过表格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给出图表, 要求学生对南京市的钢铁工业布局进行分析及探究如何合理规划;南京市的企业搬迁至“化工园”中去, 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切合生活实际、有一定的难度和探究价值。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情境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2.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地理教学

在引出工业的区位因素时, 可以提问:“假若你是一个工厂的厂长, 让你选一个地方建厂, 你要考虑哪些因素, 才能获取最高利润呢?”让学生讨论, 请几个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然后引导归纳, 再用课件显示, 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廉价的地租;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

会展场馆的区位分析 篇7

关键词:会展场馆,区位分析

会展业在我国经过2 0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壮大, 成为我国非常具有活力的新型产业之一, 并且仍然在稳定的向前发展。会展业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其中会展场馆是会展经济发展的载体被誉为会展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展览业发展的基础, 区位因素又是会展场馆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合理的区位有利于提升会展场馆的影响力, 提高其使用效率, 促进会展经济的协调发展。所以, 会展场馆的区位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会展场馆的区位的内涵

一个会展场馆的区位因素就是影响该会展场馆的各方面因素的总合, 它不仅仅是一种地理区位, 而是一种综合的环境要素的集成, 包括地理位置、城市环境、政策法制环境、管理水平、设施设备、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

二、会展场馆的具体区位分析

1. 地理区位

(1) 具有比较高的开放性, 接近国际市场

一般说来, 在一个国家的沿海地区、首都或者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城市, 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较高, 居民的思想先进, 城市的对外开放度高, 有利于举办大型的国际展览, 同时对国际参展商也会具有比较大的吸引力。如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上海国际展览中心等。

(2) 所处位置有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或者接近主城, 与主城联系密切

会展场馆除了自身的场馆设施建设之外, 还要求有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具体有航空港、火车站、公交系统, 酒店、旅馆、商场、文化休闲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对于参展商来说, 出于方便布展的原因, 往往愿意选择场馆附近的酒店住宿, 这就要求会展场馆附近必须有足够的酒店等公共服务设施, 能够充分满足参展商的需求, 为他们提供便利;对于建设在卫星城或者城市郊区的会展场馆来说, 要与主城有密切的联系, 便于利用主城成熟的城市设施。例如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 位于北京北三环东路内侧, 离市中心1 0公里、使馆区5公里、机场2 0公里, 周围密布着2 0余座饭店, 使展商生活、办事都十分便利。

(3) 便利的交通

交通是制约会展场馆的一个重要因素, 交通便捷, 尤其是有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 可以使大量的人流物流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和空间内迅速疏散, 避免了在召开大型展会期间造成交通拥堵。这就要求在会展场馆选址的时候, 必须充分考虑交通的因素, 选择那些交通便利的地方。

(4) 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一个大型的会展场馆往往会成为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 其建筑应与周边环境相适应相协调, 与江海湖泊、公园绿地向结合, 创造良好的会展环境, 也有利于会展场馆的升值, 吸引更多的参展商。

2. 经济区位

经济区位指影响会展场馆的经济因素, 具体包括:

(1) 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经济区位里最重要的因素, 直接决定了会展场馆的建设。在经济发达、资金雄厚、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的地区建设会展场馆, 无论是对于会展场馆以后的利用率还是场馆落成以后展会的召开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同时经济发达也会给场馆的建设提供便利, 吸引展商。

(2) 劳动力及资源、原材料成本和市场规模

该地区如果劳动力丰富廉价, 资源充足, 原材料成本低, 可以降低会展场馆建设的成本, 利于会展场馆的建设。同时如果市场规模比较大, 并且有稳定的增长率, 能够保证场馆落成后的使用率, 不至于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具有广阔的市场作为依托, 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有较具影响力的产业和知名度比较高的产品品牌;都会提升场馆的吸引力。

(3)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一个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第三产业的地区对于会展场馆的建设比较具有吸引力,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高, 可以为会展场馆的建设和场馆落成后展会的召开提供便利的服务, 比如酒店、商场、休闲购物等, 满足客商的需要, 提高场馆的吸引力。

3. 政治区位

(1) 时局的稳定性

要建设会展场馆, 在考虑区位因素时必须首先考虑选择地点的时局稳定性。只有和平、稳定的环境才能够使会展业得到发展, 更重要的是只有和平的环境才能使场馆免受战火的破坏, 才能够吸引客商来参加展会, 不会有展商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参加展会的。

(2) 国家及地方的优惠政策及政策的连续性

为了促进会展业的发展和会展场馆的建设, 国家或者地方都会给予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对于场馆的投资建设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但同时必须考虑这些政策的连续性, 政策越优惠, 连续性越强, 越能促进会展场馆的建设。

除了以上因素外, 还包括法律的完善程度、民众的支持程度、科技因素、地价等因素, 这就要求在规划的时候必须统筹考虑, 选择最优区位。

另外, 我国会展场馆在建设中还应注意, 要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 满足日后的发展需求;展馆地址应远离居民区和其他企业及行政机构服务区域, 避免在展会召开时, 由于大量人流物流聚集, 造成交通拥堵, 影响其他居民和企业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东部、西部、中部应根据自己实际建设场馆, 发展会展经济, 避免盲目建设、遍地开花。

三、结论

会展场馆的区位布局对办展效率、办展效果、展会后场馆经济效益的发挥和会展经济的协调发展,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在建设一个会展场馆之前, 一定要认真考虑分析场馆的区位, 将场馆的沉没成本降到最低, 使场馆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惠雯刘东磊主编:《会展营销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出版

区位特点 篇8

对于一个以涉煤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省份, 山西省近年来面临着来自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正因如此, 形成平安、稳定、和谐为内容的发展模式, 成为了该省从省一级政府到全省各市、县 (区、市) 政府推动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导向。

目前, 在山西省最为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全省上下着力实施的一项区域性产业转型举措, 即煤炭资源整合。这一新举, 牵动了包括产业界、能源专家、民间、外来投资者等人士的敏感神经。应当说, 煤炭资源整合是山西省政府在综合考量省际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战略举措, 其意义不仅在于提升煤炭产业的发展水平, 也在于推动煤炭企业向煤炭加工、洗选等产业转型, 更在于全面提升全省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水平。

在此一境况下, 以煤炭资源优势为条件, 探讨资源型地区区位优势的形成, 对于山西省而言有着重要意义, 对于该省未来发展的选择也具有借鉴作用。

二、研究区资源概况

(一) 资源概况

山西省素以丰富的煤炭资源著称。全省118个县级行政区中94个县地下有煤, 91个县有煤矿, 含煤面积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0%。1995年全国第三次煤田预测资料显示, 山西省2000米煤炭资源总量为6400亿吨, 占全国的16%, 截止1996年末累计探明储量2662亿吨, 占全国的27% (其中:煤焦煤占57%) , 保有储量2613亿吨, 占全国的27%, 境内各类煤矿批准占用储量约1500亿吨。据1986年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 山西拥有14个牌号的煤种, 特别是大同的动力煤, 阳泉、晋城的无烟煤, 离柳、乡宁的稀有炼焦煤储量大、分布广, 开发历史久远。

(二) 资源优势及开发状况

建国以来, 山西省丰富的煤炭资源为支持全国经济的发展,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基础性能源支撑作用, 全省生产的煤炭2/3外运全国及出口, 承担着全国煤炭总产量1/4左右的生产任务。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 山西丰富和优越的资源条件, 满足了全国的能源需求。自80~90年代以来, 国家在煤炭开发方面实行“强化东部, 战略西移”的战略决策, 从而确立了以山西为中心的全国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 山西成为新时期以来向全国发达省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实施“西煤东运, 北煤南调”最便捷的煤炭产地。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山西煤炭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 煤炭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山西的龙头产业、山西经济的支柱行业。近年来, 面对产能迅速扩张的趋势, 山西提出“十一五”期间山西煤炭产量零增长的规划, 而将完善和延伸煤炭产业链为作重中之重, 积极开发各种工艺和方式的煤炼油、煤层气、焦炉煤气与煤炭地下气化等涉及能源战略的新兴产业。

三、研究区区位发展状况

区位优势即区位的综合资源优势, 即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 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区位优势是一个综合性概念, 单项优势往往难以形成区位优势。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主要由自然资源、劳力、工业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决定。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一些没有自然资源禀赋的地区经济发展很快, 而一些拥有众多矿产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的地区, 尤其是中西部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则相对落后。对于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旅游人文资源的山西省, 并未体现出突出的区位优势, 也没有表现出与其资源相对应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因此, 应从区位发展状况与区位优势的形成途径进行深入分析。

长期倚重煤炭资源的山西省, 其自然资源丰富, 尤以煤炭资源最为典型, 成为该省区位优势中的一大亮点。而另一重要资源优势, 往往为外界所忽略, 即旅游资源。山西省作为黄河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其文物资源在全国最多, 旅游资源的丰富在全国堪称第一。此外, 山西省还拥有储量丰富的铝、镁等矿产资源, 以及特色杂粮等农作物资源。从地理交通条件看, 山西省北部大同距首都北京和内蒙, 南部运城、临汾距陕西, 长治、晋城市距河南, 阳泉距河北等半径距离极短, 紧临京津塘及环渤海经济圈, 亦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

与自然人文资源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山西省在教育、科技、投资环境、生态保护等方面难于形成显著的区位优势。发展思路的滞后, 使该省在经济发展上单一倚重自然资源;不利的投资环境, 使外部投资者带有极大的功利性与短期性。特别是煤矿安全事故的频发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的严峻挑战, 更为区位综合优势的形成带来了负面的消极影响。

四、特定资源优势形成区位优势的路径选择:以研究煤炭资源为例

区位优势是一个综合性、动态性概念。一个地区区位优势的体现, 不仅在于各要素的单级优势, 而在于各种要素的平衡与互促。

许多国家资源优势合理利用的经验表明, 在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能力许可的范围内, 资源优势效应的发挥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增加国民收入, 同时带动和促进区域相关行业的发展。某一特定资源优势, 在形成区位优势的进程中充当着辐射和影响其他区位要素的作用。因此, 山西省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 在塑造山西区位优势的历史进程中存在着巨大潜能, 也有着多种路径选择。

(一) 特定资源优势形成区位优势的路径选择

1. 以产业优化和升级为目标, 变煤炭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区位发展定位, 使山西省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导的超重型、畸形的经济结构。这种经济结构, 从发展序列上看, 保证了短期利益, 但丧失了长期性、可持续机遇;从发展水平上看, 保证了速度, 但忽视了质量。粗放的增长方式造成了资源紧张与资源浪费并重, 过量开采又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所导致的结果是, 这种煤炭优势, 因其所依赖的自然资源的消耗性、不可恢复性, 反而出现经济越发展自然资源区位优势越削弱的趋势。

为应对煤炭资源无序开采带来的负面效应, 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成为山西省近年来经济发展领域中的一种重要思路。其实现方式表现为拉长产业链条, 即积极发展煤炭深加工和煤炭运销产业, 同时做粗产业链条, 即通过大企业、大集团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放大煤炭产业的产能规模, 提升产业集聚优势。

这种产业优化和升级, 将推动山西省内涌现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品牌企业, 尽快实现本区域内产业竞争力的显著提升。目前, 该省正通过整合资源途径, 着力培育一批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同时, 政府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力求以尽可能小的能源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见, 资源型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在集约发展上下功夫, 切实搞好资源利用, 提高资源的效率、质量和效益。

2. 加大投资力度, 推动煤炭资源优势为基础建设提供保障。

基础设施, 包括铁路、公路建设以及市政公用设施等, 是区位优势中的一种显性要素, 但其对地区发展的作用往往表现为隐性。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的贡献, 受到普遍认可。

90年代以来, 山西省逐步意识到, 基础建设的提速将为资源优势的发挥, 甚而产业优势的发挥开辟途径。但忽略了资源优势与基础建设的互动关系, 基础建设的资金缺口, 使得该省“要想富、先修路”仅仅限于一种口号。进入新世纪后, 由煤炭产业为主要贡献的财政收入为基础建设提供了难得的资金保障和历史机遇。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效应的发挥, 促进了山西省改善其基础设施, 这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条件。同时, 煤炭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 也为政府财政支付加大基础建设的投资提供了可能。

煤炭的产业优势, 连结了山西省资源优势与基建优势的关联关系。而全省基础建设的推进, 也成为该省克服当下金融危机的一种途径。目前, 全省“三横三纵”公路网建设正在全力推进, 高速铁路建设也取得初步进展。

3. 以产业协同发展为目标, 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与辐射作用。

山西的传统优势产业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煤炭、冶金、焦炭、电力等行业。以煤为主导, 电力、焦炭、钢铁为主要支柱行业的工业结构模式, 显著增强了该省经济增长的外部信赖性。这就意味着, 山西省资源区位优势一方面要延伸资源型产业的产业链, 扩大资源型产业的下端制造链条;另一方面, 要发展为资源型和资源延伸型产业和企业提供专业化、高水平的专业服务业, 增加资源型产业的附加值。

煤炭资源的区位优势, 在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上将发挥带动与辐射作用。但是, 近年来煤焦市场火爆, 煤炭产业进入壁垒不高, 致使低水平、作坊式企业重复建设, 导致产业转型和升级在资源投资热潮下未能如愿以偿。因此, 地方政府正以产业协同发展为目标, 发挥政策、金融调节作用以及技术安全监督作用, 推动资源优势向其他产业优势的转化。唯有如此, 才能增强其内生经济的发展动力与活力。

4. 合理发挥煤炭资源优势, 为创造良好生态环境提供条件。

资源型地区大都生态环境脆弱, 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任务异常繁重。可以说, 煤炭资源优势历史上曾对生态环境的优势造成了不利影响。当从另一个视角来审视, 煤炭资源优势的发挥也是山西整治生态环境的突破口所在。

思路就是, 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将环境容量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前提, 把环境管理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 把环境评估作为考核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依据。而经济发展则难于脱离倚重煤炭产业的现状。条件制约之下, 煤炭资源优势的发挥, 必将传导到生态环境治理领域, 为其发挥积极作用。

(二) 煤炭资源优势与区位综合优势的机理作用

根据区位优势的分类, 其他区位优势还包括人才优势、技术优势、政策优势等, 其与山西省煤炭资源优势的关系不再赘述。以上分析的是, 煤炭资源优势与其他区位优势的互动关系。分析发现, 作为主导性区位优势, 煤炭资源优势对其他区位优势的影响大于其他区位优势对煤炭资源优势的影响。同时, 这些区位优势的互动影响, 形成了综合性的区位优势。而这些优势的互动作用也在促使综合性区位优势不断强化。

五、结论和启示

根据以上分析, 结合产业协同理论和系统科学,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煤炭资源优势的合理利用需要一定程度的区位发展水平与之相适应, 而区位优势的形成, 也需要煤炭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作为基础。煤炭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系统之间是相互耦合、协调促进关系, 两者相互协调、互相推进, 才能保证二者和谐健康地发展。

煤炭资源优势为促进区位优势的形成机理可分为收入效应、创汇效应、就业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区域平衡发展效应等。

在市场经济下, 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是一系列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制度安排、激励机制和创新精神, 而不仅仅是位置优越、资源丰富。随着区域发展和区域经济竞争的加剧, 一个地区对区位优势的准确认识和把握成为实现经济发展的前提, 将潜在的区位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则是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

该研究结论的直接政策启示是, 在山西省着力推进产业转型, 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的进程中, 政府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方略, 应综合考虑煤炭资源优势的全方位影响效益, 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资源优势到产业优势的转化。在政策导向上, 应对资源优势到其他优势的转化过程, 给以积极正面的引导, 而不是相反。其学术意义在于, 在区域层面上验证了主要资源优势转化的重要性, 为区域经济学界分析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生延超, 钟志平.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旅游学刊, 2009, 24 (8)

[2].董晓玲.挖掘区位优势, 促进结构转型[J].山西统计信息网, 2007

工业区位类试题解法探究 篇9

一、分析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很多, 主要有原料、动力 (燃料) 、土地、水源等自然因素, 市场、运输、政策、劳动力等社会经济因素, 此外还有社会协作、科技等隐性因素。

首先要清楚从不同角度选择工业区位应考虑哪些因素, 如企业决策者要考虑原料、能源、市场、交通等, 政府决策要考虑国防安全、地区经济发展、就业问题等, 投资者个人可能考虑家乡建设等。不同工业部门, 所要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不同, 某种工业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有一个或几个, 这类工业的区位选择就以其主导因素为导向。

例1 (2016年高考海南地理卷) 非洲的马达加斯加 (约12°S~26°S) 于1991年开设免税工业区, 吸引国际投资, 产业以纺织、普通服装制造业为主。1997年, 我国某羊绒企业在该免税工业区投资办厂, 生产羊绒衫等纺织品, 产品直接面向欧美市场。当时欧美对进口我国的羊绒衫等纺织产品设置配额, 而对产自非洲的同类产品没有此限制。据此完成 (1) ~ (3) 题。

(1) 除政策优惠外, 马达加斯加吸引国际纺织、服装类企业来投资办厂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B.劳动力

C.资源D.技术

(2) 导致马达加斯加对羊绒衫几乎没有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是 ()

A.居民收入B.文化传统

C.国家政策D.气候

(3) 当时, 我国该羊绒企业在马达加斯加兴办工厂, 主要目的是 ()

A.增加产品销量B.接近消费市场

C.提高设计水平D.增加当地就业

【解析】第 (1) 题, 以羊绒为生产对象的纺织、普通服装制造企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非洲马达加斯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交通运输条件较差, 岛屿面积不大, 且没有原料优势;但马达加斯加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所以吸引国际纺织、服装类企业在此投资办厂的主导因素是劳动力。第 (2) 题, 马达加斯加的纬度低, 终年气温较高, 是导致马达加斯加羊绒衫市场需求很小的主要原因。第 (3) 题, 当时, 欧美对进口我国的羊绒衫等纺织产品设置配额, 而对产自非洲的同类产品没有此限制, 故我国羊绒企业在马达加斯加兴办工厂的主要目的是产品出口到欧美市场, 增加产品销量;相对我国, 马达加斯加的设计水平不高;在当地办厂可以增加当地就业, 但不是我国企业在马达加斯加办厂的主要目的。

【答案】 (1) B (2) D (3) A

【试题评价】本题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工业区位因素, 解析的关键是根据试题要求, 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马达加斯加是非洲发展中国家, 除政策优惠外, 劳动力丰富且廉价是马达加斯加吸引国际纺织、服装类企业来投资办厂的主导因素;非洲的马达加斯加纬度位置低, 是当地对羊绒衫几乎没有市场需求的主要原因;当时欧美对进口我国的羊绒衫等纺织产品设置配额, 而对产自非洲的同类产品没有此限制, 我国该羊绒企业在马达加斯加兴办工厂, 可以直接出口欧美市场, 从企业的角度考虑就是扩大产品的销售市场, 建设工厂可以增加当地的就业, 但不是建厂的目的。

例2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Ⅲ) 目前, 我国为保护棉农利益, 控制国际棉花进口, 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际市场高1/3;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 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我国一些纺织企业为利用国际市场棉花, 在国外建纺纱厂, 并将产品 (纱线) 运回国内加工。在我国同行业企业纷纷到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建厂的情况下, 总部位于杭州的K企业独自在美国建纺纱厂。2015年4月底, K企业在美国工厂生产的第一批110吨纱线运至杭州。据此完成 (1) ~ (3) 题。

(1) 如果K企业将纺纱厂建在越南、巴基斯坦等国, 利润比建在美国高, 最主要的原因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 ()

A.离原料产地较近

B.离消费市场较近

C.劳动生产率较高

D.劳动力价格较低

(2) K企业舍弃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而选择在美国建纺纱厂, 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A.原料价格B.劳动力价格

C.投资环境D.市场需求

(3) 该案例表明, 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我国纺纱业已大幅度降低了 ()

A.原料使用量B.劳动力使用量

C.运输量D.设备费用

【解析】第 (1) 题, 纺纱厂是劳动力导向型企业, 在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投入 (即工资) 所占比重大, 从“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 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可知, 该企业将纺纱厂建在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利润比建在美国高, 说明在越南或者巴基斯坦建厂, 劳动力价格较低。第 (2) 题, 美国生产棉花, 但不是世界优质棉花产区, 国际市场棉花价格比中国棉花价格低, “我国一些纺织企业为利用国际市场棉花, 在国外建纺纱厂”, 说明美国棉花价格与中国相比没有明显优势;美国劳动力价格比中国高;纺纱厂的产品是纱线, 是织布厂的原料, 美国这类工业企业数量少, 所以没有市场优势;但美国为经济发达国家, 社会经济环境稳定, 法律健全, 基础设施完善, 企业协作条件好, 投资环境优良。第 (3) 题, 我国纺纱厂的区位选择经历了国内到越南、巴基斯坦, 再到美国的变化, 由国内向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转移主要是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 减少国内劳动力使用的数量, 而美国生产的纱线运回国内, 说明我国纺纱业已大幅度降低劳动力使用数量。

【答案】 (1) D (2) C (3) B

【试题评析】本组试题以具体案例为切入点, 考查了工业区位因素。“纺纱厂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事实知识的识记和灵活运用, 以及材料中中国、越南和巴基斯坦、美国的纺织行业工人工资相对状况, 这一有效信息的准确获取是解答本组试题的关键;同时还要分析不同国家棉花的价格;纱线的用途等。美国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 内部交易成本较低, 因此“投资环境”才是该企业选择在美国建纺纱厂的主要原因。

二、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不是绝对不变的, 它们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在不同的工业发展阶段,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各种区位因素对工业的影响程度也是不断变化的。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讨论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增加;交通运输是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区别) ;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劳动力的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同时,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环境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例3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 “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 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 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 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 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 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 (1) ~ (3) 题。

(1) 与景德镇相比, 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广阔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D.国家政策倾斜

(2) 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

A.产业结构调整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D.企业竞争加剧

(3) 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A.资金充足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D.交通运输便捷

【解析】第 (1) 题, 与景德镇相比, 20世纪80年代佛山瓷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的支持, 佛山所在的珠江三角洲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景德镇瓷业市场比佛山的市场更广阔、原材料更充足、技术和劳动力素质更高。第 (2) 题, 由于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 从事瓷业生产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 变为从事商业和交通等其他产业, 工业区位因素发生了变化, 所以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第 (3) 题, 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 生产历史悠久, 产品远销海内外。良好的产业基础, 是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条件。

【解析】 (1) D (2) A (3) C

【试题评析】本组试题重点考查工业区位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第 (1) 题容易错选市场广阔, 错因主要是没有认真分析材料信息, 一是时间与空间信息,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此时中国沿海地区最先改革开放, 而江西的景德镇并没有优惠政策;二是瓷业迅速发展, 一般情况下, 市场的变化是稳健的, 不可能迅速变化, 只有政策的变化有突然性, 可能导致瓷业迅速发展。

解析工业区位相关试题, 一是要根据试题要求, 判断主导因素, 如根据生产投入状况, 可以将工业分为原料导向型工业、市场导向型工业、动力导向型工业、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技术导向型工业;根据试题信息获取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三、能力测试

图1示意我国东南部某城市制造业就业密度的空间分布状况,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地制造业最有可能是 ()

A.农产品加工业

B.精密仪表制造业

C.高端家具制造业

D.普通服装加工业

2.乙地各企业之间有紧密的生产协作关系, 主要考虑的是 ()

A.建立食品工业城B.节省工资支出

C.建立石化工业城D.减轻环境压力

中国制造2025, 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全球制造业成本指数以美国为基准 (100) 选取了工人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能源成本等决定制造业成本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图2是德国、英国、美国和中国2014年制造业成本指数统计图, 读图完成3~4题。

3.近年来导致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下降的主要因素是 ()

A.劳动力B.能源

C.原材料D.市场

4.近年来美国推动“再工业化”, 大量制造业回巢, 其回巢的产业类型有 ()

A.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B.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C.技术与资源密集型产业

D.劳动力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平台, 特色小镇给浙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了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图3为“浙江特色小镇发展网络示意图”, 图4为“广东佛山市部分专业镇联系网络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5.与佛山某专业镇相比, 浙江“特色小镇”的优势是 ()

A.产业专业性强

B.更加注重创新

C.政府支持力度大

D.产业链紧密

6.影响浙江“特色小镇”发展方向的主导因素是 ()

A.先进的技术B.优美的环境

C.市场的需求D.劳动力的素质

7.浙江大力推行“特色小镇”的目的是 ()

A.传承产业基础

B.刺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C.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D.拉动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

8.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位于吉林省东南部, 长白山西麓, 鸭绿江畔的临江市硅藻土资源得天独厚, 储量居亚洲首位, 一级土占30%以上, 硅藻土是由古代硅藻遗骸历经数百万年形成的硅质沉积岩, 在工业上用途很广, 用硅藻土生产的室内外涂料、装修材料除了不会散发出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外, 还有改善居住环境的作用。近年来, 临江市打造硅藻土生产加工产业, 2006年在临江市郊区设立硅藻土工业集中区, 全市现有硅藻土加工企业20多家, 年产量达20多万吨, 开发硅藻土系列产品30余种, 远销俄罗斯、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年综合产值达到3亿多元, 2010年被授予“中国硅藻土工业城”的称号。

(1) 说明吉林省临江市发展硅藻土加工业的区位优势。

(2) 分析临江市设立硅藻土工业集中区的原因。

(3) 为临江市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9.阅读图文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是造船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大量的军事订货和大规模的战时动员, 使美国舰船工业出现了新的发展机会, 到1943年末, 舰船工业的从业人数比1939年增加了16倍, 造船厂从1939年的38家增加到84家, 美国商船生产也加快步伐, 是1939年的50多倍。20世纪50年代后, 日本商船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美国商业造船厂大量向外转移。

(1) 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美国造船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 说明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商业造船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3) 有学者提出, 美国要重振造船业的雄风, 你是否赞同,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工业区位类试题解法探究

1.D读图可知, 甲地制造业人口密度最高, 由此判断甲地制造业可能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所以最可能为普通服装加工业。

2.C乙地各企业之间有紧密生产协作联系, 说明该工业地域可能为石化工业城, 食品工业规模小, 不可能形成大的工业地域;不会节约工资支出, 可以节省生产投资和运输费用;由于工业集中, 环境污染可能加重。

3.A读图可知, 中国制造业成本构成中劳动力比重大, 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导致制造业成本上升, 竞争优势下降。

4.B读图可知, 美国制造业中劳动力成本比重大, 而美国劳动力成本高, 所以回巢的制造业不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美国资源比较丰富, 但美国的资源高消费, 需要大量的资源, 且资源开采破坏生态环境, 所以回巢的制造业不是资源密集型产业;美国的制造业的优势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所以这两类产业会大量回巢, 故B项正确。

5.B对比佛山某专业镇内部联系网络示意图, 浙江“特色小镇”的优势是强调创新成长, 在创新和信息交流方面优势明显, 故B项正确。两者都有地方政府支持, C项错误。

6.C根据浙江“特色小镇”发展网络示意图, 可知“特色小镇”通过共享空间、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相互配套合作, 降低生产成本, 而最终决定企业发展方向的是市场。

7.C读浙江“特色小镇”发展网络示意图可知该小镇以创新企业为主, 所以浙江大力推行“特色小镇”的目的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8. (1) 硅藻土储量大, 原料丰富;硅藻土质量好;硅藻土在工业上用途很广, 市场广阔;政府政策大力支持。

(2) 有利于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降低企业生产投入成本;节约运输费用;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 形成规模效益;扩大销售市场;集中生产, 有利于污染的治理。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强对硅藻土工业的科研投入, 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宣传, 确保硅藻土产品的品牌优势;延长产业链, 实现经营多元化。

9. (1) 资源丰富, 有雄厚的钢铁工业和制造业基础;大量移民的涌入, 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战争的军事订货, 形成了广阔的市场, 导致美国造船业迅速发展。

(2) 美国劳动力成本上升, 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 造船成本增加;造船厂生产效益低下, 导致商业造船厂大量向外转移。

(3) 赞同。理由:美国经济发达, 创新能力强, 产品的品牌效益好, 有巨大的市场, 同时造船业的发展, 也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篇10

一、题型回顾

例1 (2015年四川文综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猕猴桃原产于我国,新西兰引入栽培,将改良后的优良品种称“奇异果”(图1)。 奇异果生长过程中怕旱、怕风,宜栽植于湿润、 疏松、深厚的土壤中。新西兰的奇异果高度集中分布在北岛普伦蒂湾沿岸地区,鲜果主要出口到欧洲、日本等地,出口量居世界第一。我国已引种奇异果,并建立了加工企业。

材料二新西兰北岛图(图2)。

分析新西兰普伦蒂湾沿岸栽植奇异果的有利自然条件。

【试题解析】读图可知,奇异果位于新西兰普伦蒂湾沿岸,是中纬度地区,纬度偏低,热量条件好;沿岸有暖流流经,气候湿润;西风受地形阻挡,风较小;沿岸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泥沙淤积,土层疏松深厚。

【答案】位于中纬偏低地区,热量条件好;沿岸有暖流流经,气候湿润;西风受地形阻挡,风较小;沿岸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泥沙淤积,土层疏松、深厚。

例2 (2015年重庆文综卷)图3是某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果树、蔬菜布局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地形平坦B.气候适宜

C.临近市场D.资金雄厚

(2)与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类似的区域是图3中的( )

A.1 B.2 C.3 D.4

【试题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果树、蔬菜布局在城市附近,该处人口稠密、市场需求量大,主要区位优势是临近市场。(2)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混合农业,以饲养绵羊和种植小麦为主,图中2地区既有种植业又有畜牧业,属于混合农业,和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农业地域类型类似。

【答案】(1)C (2)B

例3 (2015年安徽文综卷)图4为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回答:下列选项中,符合乙地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是( )

A.机械化水平高

B.水利工程量大

C.经营方式粗放

D.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

【试题解析】该区域水热丰沛,是世界主要的水稻种植区,乙地的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该题考查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简记:三高一低一大小。

【答案】B

二、解题准备

通过上述高考题以及相关的重难点知识, 可以发现农业知识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评价分析农业区位条件

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其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个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选择的最主要因素;其次,考虑对自然因素的改造是否可行,根据当时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对农业区位选择作进一步分析;最后,从社会经济因素入手,并着重考虑市场、交通运输条件这两个最富有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同时,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辨证的去分析,从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两方面着手。当然,我们要注意审题,如果要求分析有利条件,则根据要求答题。

(二)分析影响某区域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日常复习中,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要善于总结,注意对典型区域进行区位特征的归纳和概括。如下表所示。

(三)判断影响农业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

判断影响某区域农业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时,首先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中找出最突出的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条件,然后从中找出主导区位因素。一般而言,自然因素中的气候(热量、降水、光照)、地形和土壤,社会经济因素中的市场和交通,往往成为区位选择中的主导因素。判断某地主导区位因素,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看农业地域类型。如城郊农业、观光农业、乳畜业等是面向市场的农业生产,主导因素为市场。

2.看作物种类及生长特性。不同的作物适宜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生长。例如:橡胶为热带作物,苹果为暖温带作物,甜菜为中温带作物,它们的主导因素为气候(热量);茶树适宜在红壤地区生长,主导因素为土壤。

3.看农业生产特色。如绿洲农业的主导因素为水源,河谷农业的主导因素为热量,立体农业的主导因素为地形等。

4.看优势条件或制约因素。例如,海南地区地处热带,热量资源丰富,热量是其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主导区位因素。再如以色列的滴灌农业,技术是其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

(四)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每个地区的区位条件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代发展,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或自身的发展,每个地区的区位条件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相比之下,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通常比较稳定,且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逐渐弱化,而市场、国家政策、交通、科技等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且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科技的进步,一方面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因素,另一方面也带动了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从而导致农业生产和农业布局不断发生变化。

三、能力测试

图5表示某地区农业生产投入的变化过程。读图,完成1~2题。

1.图5农业生产投入中,属于人类活动对自然因素改造比较明显的是( )

A.农业机械、化肥、农药

B.饲料加工、科学技术

C.灌溉水源、大棚

D.优良品种、城市

2.本地区由小麦种植改为蔬菜种植,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市场的变化

B.国家政策的变化

C.交通运输的变化

D.科技的发展

图6为四地区的农业产值结构和商品率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四地区可能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主导区位因素,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甲地:种植园农业———气候

B.乙地:商品谷物农业———交通

C.丙地:混合农业———地形

D.丁地:乳畜业———市场

4.下列关于四个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说法,最可能正确的是( )

A.甲主要生产水稻,只分布在东亚季风区

B.乙主要生产小麦和玉米,多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区

C.丙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饲养牛羊,机械化水平很低

D.丁主要生产鲜奶及乳产品,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干旱区

【参考答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区位特点】相关文章:

区位因素04-21

创新区位06-10

交通区位07-22

区位特征08-07

区位选择08-21

区位选择模型06-05

农业区位论文范文05-10

农业区位论文提纲11-15

烟台招远区位分析07-27

区位与发展条件习题04-28

上一篇:康复知识知晓率下一篇:岗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