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设计与提出

2024-07-09

问题的设计与提出(精选十篇)

问题的设计与提出 篇1

一、问题的设计与提出要注意切入角度

很显然,初中体育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与提出应当是针对初中生体育学习的重点与难点的。但如果只限于这样的理解,仍然不能让问题在学生的体育学习中发挥核心的作用。为什么说问题在学生的体育学习中发挥核心作用,而不是身体动作在发挥这种核心作用呢?这需要从人们对体育学习的认识谈起。体育侧重的到底是动作还是思维?从体育可以强健体魄的理解来看,答案是前者;而从今天对体育的理解已经扩展至体育与健康,而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大众体育,其都不只指动作,更指体能技能背后的思维含量。也就是说人们已经透过了体育强健体魄的认识,达到了体育促进人的身体、心理同时健康发展的认识,而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思维的科学与理性。

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问题的切入角度不能局限于某一动作的完成,更要从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发展角度,从体育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去提出问题。而这一思路,恰恰也是当前所提倡的探究式教学思路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实际运用。举一个例子:在篮球的教学中,有一个体前换手变向运球的技术训练,这一训练对于不少学生来说都存在一定的挑战,为了应付这一挑战,一般教师所采取的措施是动作示范,但效果并不好,因为学生不得要领,而模仿起来就更加困难重重。这个时候如果能够通过问题去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通过自我的构建,则效果更加良好。具体提出的问题有:体前换手变向运球一般在什么时候运用?在这些场合运用时一般会有什么挑战?为什么会形成这些挑战?要将体前换手变向运球与这些动作协调起来需要化解哪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会自我寻找到面临的问题在于复杂动作之间的协调,而有了这一认识,学生对教师所示范的动作就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模仿阶段,而是演变成自身的理论思考与教师动作的整合上,这样学生在完成动作时就不会局限于怎样模仿,而是思考怎样才能结合自身的特点去协调上了。这就是问题切入角度在训练学生动作中所起的作用。

二、问题的设计与提出要注意难易适度

问题的难易程度显然是重要的,因而所提出的问题难易适中也就成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但知道这一点并没有操作意义,真正具有操作意义的是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才是难易适度的。而要回答这个问题,离不开两个要点:一是对初中学生认知特点的把握,即知道初中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基本规律;二是对所教学生的学情的把握,即知道自己所教的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有哪些特点。

以上面提到的篮球学习中体前换手变向运球的学习为例,根据一般规律,体育教师都知道学生在完成这一动作时会遇到动作不协调的挑战,问题在于当教师试图通过问题去推动学生自我构建动作时,应当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或者说什么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才是合适的,才是既能促进他们主动思考且又能让他们有效地思考出结果的。笔者提出上面的系列问题,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变向运球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因此教师的示范是必需的;但变向运球又与学生的身体特点有一定的关系,对于不同的学生力度、角度往往都需要自己去判断才能得到精确的把握,而这凭着教师的讲解往往是作用不大的。但又必须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一特点,因此就必须提出上述系列问题,以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事实也证明,这些问题的难度是适度的,是能够促进学生自主思考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情形就是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学生可以迅速地结合自身的特点去寻找到恰当的力度与角度实现体前变向运球。

而这一结果的实现,正是建立在对学生认知规律把握的基础之上的,因为笔者发现学生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建构来完成这些动作要领的掌握的,共反过来证明问题是恰当的。如果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则老师就需要及时下调问题的难度,以让学生更顺利地构建动作要领。

三、问题的设计与提出要注意纵横跨度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问题的纵横跨度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研讨中,经常有同行提出,有时教过的动作要领学生很快就会忘记,而细问下去才知道教师常常将一段时间以前所教过的某个细节重新提出来,试图让学生有效回忆并在新动作的学习中发挥作用。虽然从逻辑上来说这是合理的,但从规律上来说又是不合理的。因为初中学生对动作要领的记忆往往持续不了太长的时间,因此纵横跨度的把握就显得十分重要。

根据笔者的经验,只有那些动作概念相似的内容,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比如在“途中跑”、“折返跑”的学习中积累的跑的技巧,可以有效地过渡到篮球学习中,但这种过渡如果要上升到一定的认识,还是要借助于问题的提出,而不是让学生在重复训练中等待本能的形成。

总之,问题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是将体育学习从体力付出转向体力与智力付出并重的重要措施,是让学生对体育学习形成理性认识的重要手段,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不能忽视问题的作用,而是要通过问题来促进师生的共同智慧成长。

摘要:初中体育教学需要问题发挥核心作用,如何设计和提出有效的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问题的设计与提出必须注意切入的角度、难易程度和纵横跨度。

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篇2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德同、法国、英国、加拿大、瑞典等西方发达国家,以高权利低义务、统包全付为特征的医疗保险制度逐渐步入收不抵支、无以为继的困境之中,急剧上涨的卫生费用相对于较缓慢的经济增长.推动了控制医疗费用的需求。根据测算,经济发达国家国民收入每增长10%,医疗费用平均增长13%01960—1992年,医疗费用占GDP的比例德国从4.8%上升至8.7%,加拿大从5.5%上升至10.2%,边于维持医疗保险收支平衡的压力,不得不一再提高医疗保险筹资率,例如德国从1970年的8.5%提高到2003年的14%,法国从原来的4.5%提高到目前的13.5%o但是.医疗保险筹资比例的上升始终难以弥补医疗文r9的增长,医疗保险制度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困境,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医疗费用的增长带给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福克斯指出:“医疗费用的剧增是议员和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这是他们政治牛活和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美国,企业老板每年为一个员I在医保卜的花费,平均达到3删美元,成为企业增长最快的费用,这些员:r医疗保险费用的不断上涨,已经成为美国就业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瑞典,医疗费用的增长使其“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体系难以为继,负责组织就诊的地方机构得到的税收分摊和国家补助都下降了许多.在最近10年内大幅减少开支,瑞典的一些医院关了门;德国的医疗保险体系也敲响厂警钟、各个医疗保险部门人不敷19l,赤字高达数十亿欧元。控制医疗费用成为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各国政府逐渐开始进行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德国的做法是提高病人共同承担费用的标准,尤其是在牙科和门诊医疗方面.对德国公民境外治疗费也做了较大幅度的削减等.荷兰医疗保险体系体系的改革有两个目的:一是简化体制,二是激励竞争。通过统一的中央基金筹集保险资金,达到简化体制、淡化商保和社保之间界限的目的c英国的国民医疗保险制度(NHs)改革丰要有:①由完全免费的国民卫牛服务改为病人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特别是一些较为次要的医疗项目,个人付费的力度逐渐加大。⑦扩大私人医疗的作用。即在国民卫生服务的医院之外,培育私营医院,扩大它们的作用。②在管理体制方面,引进竞争机制,改变专业人员操作下的国家垄断,以提高国民卫生服务的效率。法园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法定医疗保险的尝试是着手降低费用报销比例,让个人承担更多的医疗费用,以减少法定医疗保险基金的费用支出。美国则是以管邵方式的变化来达到控制费用目的。20世纪90年代开始.管理式医疗保险模式得到迅速发展。这种模式是管理式的医疗保险公司用一种长期的和及于成本的合同对医疗服务提供考加以管理,试图控制和降低日益增涨的医疗费用。

西方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陷人危机.新兴的医疗保险制度也不能幸免。中国台湾地区1995年1月1日起实行全民健保计划,们是出于医疗费用的激增超过广所收的保险费,在全民健保计划实行的当年就出现了财务危机。

从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走向山以看出,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使医疗费用与现有社会经济发展水个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是我国建立新的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在1993—1998年试点改革期间,医疗保险基金超支是几乎所有试点城市共同存在的一大难题.也是刚刚建立起来的职工医狞保险制度最大的潜在危机。如何有效控制医疗保险费用,避免走西方发达闰家医疗保险制兴金的名路,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所以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二问题的分析

医疗费用上涨与医疗保健政策是息息相犬的。由于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医生和病人的道德风险所导致的医疗服务过度利用等导致的费用,在1978~1985年利1985。1989年分别占

14.53%和24.34%。2001年,全国卫生总费用测算数(当前价格)为5150.3亿元,据右关部门调查分析,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支出约占全部医疗费用的20%—30%(劳动与社会保障部,2002)。西方国家为了控制管理费用的增长.对各国医疗保险体制进行了形式各异、方向不同的改革,那么在这些国家采取的改革措施的后面.可不可以找到什么普遍的规律并为我国所借鉴呢?有一个国家就有一种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仅仅对这些国家的医疗保险体制做简单划分,并对其比较何种费用高何种费用低是不够的,比如在同样是国家卫生体制下的意大利和英国,运用WHo指数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效率进行测度,英国的指数为o.883,意大利为o.976,人均医疗费用则分别为1193美元和1824美元,这其中的差异超过了不同医疗保险制度下医疗费用的差异.那么导致医疗费用不同的真正根源在什么呢?我国日前实行的“统账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任何对其他国家医保制度的研究都只能提供参考,而绝不可照搬,如何针对我国这一独创的制度,有效控制不合理费用的增长呢?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http:///rj/

问题的设计与提出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篇教学;设计问题;运用

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课堂中,提出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方法之一。教师设计的问题将存在于每节课中,教师利用提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思考,刺激学生回忆知识等。就教师设计问题的功能而言,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频繁提问,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教学;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一、问题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问题有不同的分类。其中有三种常见的分类法。第一种分类是限答式和非限答式问题。限答式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Yes/No),如:Do you like spring? 非限答式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如:Why do you like spring? 这类问题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第二种分类是展示性和参考性问题。展示性问题是教师已经知道正确答案,用来检查学生是否也知道答案。相反,参考性问题是教师用来发现新信息,无确定的答案。第三种分类是低级和高级问题。前者只要求对知识的回忆,而后者需要更多的推理和分析。在《英语教学法教程》中还有更加细致的分类,把问题分为:知识问题、理解问题、应用问题、分析与综合性问题和评价问题五类。虽然在英语教学领域中已经通过很多途径对问题进行了分类,但是,教师在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候,仍然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一系列问题。

二、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是近几年来比较热门的课题。在进行语篇教学的过程中,我通过观察课堂实录,记下了执教者在语篇教学的问题设计上存在着普遍的问题。

(一)问题设计忽略课堂互动

通过观察教师们的几个课堂实录发现,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展示性问题远远多于参考性问题,如表1。然而,参考性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的想象,引起更多的课堂互动。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地多问些参考性问题。回顾我自己的教学,发现自己在这方面也是欠缺的。

(二)问题设计偏离中心话题

通常情况下,每个语篇都是围绕一个话题展开的。因此,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稍微偏离话题,就有可能把学生引到不同的话题上去。从一开始就给学生模糊不清的概念,导致学生分不清整堂课的主题和中心。

(三)问题设计偏向笼统概念

小学英语课本上的语篇从内容上看似比较简单,在思想情感的渗透也比较浅显。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要很好地掌握里面的语言知识点,做到会看、会说、会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语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提出几个笼统简单的问题,接着给出答案,就算是将整个语篇过了一遍。看似大部分学生能理解,其实真正要学生根据关键字词,就语篇的话题或语篇本身输出一些东西,学生立刻就“现形”了,变得无话可说,或者有话说不出。

(四)问题设计缺乏逻辑训练

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存在相当普遍的一个现象,教师倾向于逐字逐句逐段来分析语篇,从每个细节入手来设计问题,力求将每一个细节都覆盖到,生怕有所遗漏。这样一来,整个语篇就显得支离破碎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只能将眼光放在各个小细节上,而忽略了整体语篇的感知理解,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把握不了语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可见,在现在的英语语篇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关注提问的有效性。

三、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提问的基础——围绕主线,把握整体

一般而言,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进口语篇话题,围绕主线,帮助学生建立起语篇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尤其在课堂开始,尚未进入语篇教学的铺垫导入阶段,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直截了当,简洁明了地将学生引领到主线或者主题上去。在英语语篇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把词汇、句型、语法等一一剖析,忽略了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和理解语篇,偏离了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当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紧紧抓住语篇的主线设计一些主干问题。

(二) 提问的灵魂——解读教材,以生为本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信息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但决不是唯一标准。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不是为了教材而教学生,而是为了学生而使用教材,整合教材资源实现由“教材”过渡到“学材”。教师的提问也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聪明、自信的学生,教师可以问些难度相对较高的问题,让他们觉得还有许多东西要学习;对于安静、害羞的学生,教师可以问些容易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欲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课堂互动比较单一枯燥。实际上,问答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学生问老师,生生互动,可以用下面的两幅图来形象地表示,图1表示学生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向教师提出。

现在的教学观念告诉我们,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起指导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交流,充分创造和想象。

(三)提问的保障——关注细节,拓展延伸

由于小学英语语篇内容大多都比较简单,所以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整体和主干性问题的设计,致使设计的问题粗枝大叶,停留于浅层。教师应根据语篇中一些关键的单词、词组提出具体问题,引到学生静心阅读,捕捉文本的细节信息。语篇教学并不是说随着文本的教授结束就完全结束了,相反的,课后的活动才是整个语篇教学的一个“完美收官”。英语语篇的教学不是纯粹的教授语篇的主要内容和语法结构等,它只能作为一个语言载体,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借此发掘出文本的内涵,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读后问题的时候,要设计一些评价型、生成型、思维型和探究型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高级阶段。

(四)提问的关键——面向全体,学会等待

众所周知,一个班存在着所谓的“好学生”和“坏学生”。一些教师比较喜欢点“好学生”回答问题,这样会节省课堂时间。然而,这种做法很可能会伤害那些“坏学生”的自信和自尊。渐渐地,他们就觉得自己不属于整个班集体。其实,衡量教师提问技巧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善于利用等待的时间。有些教师提出问题后,往往比较焦急地想要立即得到反应。他们觉得整个教室突然安静下来几分钟,显得比较尴尬。有时候如果没有学生回答,教师甚至自己说出了答案,实际上,学生不能立即给出答案,很可能是没有完全理解问题的意思。因此,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换种方式提问。存在的另一个想象是这样的,如果一位学生的答案不是教师想要的,有些教师会立即转向其他学生。这些教师就失去了让学生改正的机会。有时候,有些学生甚至不明白自己哪里错了。在课堂实录中,就有类似的事情,一位学生在回答问题后,老师就否定了,他茫然地坐下了。如若是这样,课堂提问的意义就不存在了。

体育营销问题的提出与前景分析 篇4

一、体育营销的内涵与外延

1. 体育营销的内涵。

大家常说的体育营销, 就是指一个企业利用体育活动为载体来推广自己的产品和品牌的一种市场营销活动, 它的营销方式是依托于体育活动的, 避免了功利性为目的的宣传, 而是将产品文化与体育文化有效地相结合, 形成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这种既包括把体育作为商品销售的体育产业营销, 又包括企业通过体育来进行的市场营销即为体育营销。体育赞助沟通对象范围很广、数量很大, 还有最关键的是有一定的指向性。有效的体育赞助不仅能够加强企业与目标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 也能使体育营销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体育营销对公司的品牌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因为体育本身是象征公正、和平、进取、拼搏等积极健康的正能量, 把这种理念与其对接, 能提高公众对产品的关注度, 这对产品的销售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 体育营销的功能。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市场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企业的生存和销售活动, 市场离开了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活动, 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根之木。关系整个市场的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就是一次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好坏。从微观经济的视觉来讲, 体育营销的功能正是在帮助企业实现自身的终极目标中得以完全展现。

3. 体育营销的特征。

体育营销作为一种特殊的营销方式, 它的目的就是要根据受众的特征和需求整合资源, 选择合适的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因此要有特定的长期性与系统性、互动性、公益性和广泛性等。 (1) 受众热爱性强。相比商业性明显的传统的硬性广告, 体育营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避免了只注重商业性质的弊端, 更多强调的是公益性和感召力的一种细微的软广告, 根据一项来自美国针对奥运赞助商形象的调查显示, 有过半的受访者是比较愿意购买赞助厂商的产品。所以说:这种体育营销的广告在现在这个消费者做主、选择性强的时代要比硬广告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和热爱。 (2) 受众群体明确。如上所述, 那些对体育活动或者说某一项体育运动有着共同的爱好和兴趣的体育爱好者是体育营销的最终对象, 很多的体育爱好者, 由于他们彼此之间会根据对体育运动都是具有许多共同爱好、兴趣和话题。他们渴望从体验和互动中感受产品带来的价值和快乐, 这一特征无疑带动了销售领域的变革, 使体育销售的针对性增强, 促使其营销效率更高。 (3) 广泛的互动性。一直以来, 企业在体育营销中的参与模式大部分就集中在广告投放或者体育活动赞助上, 相比较国外的成熟经验来说, 这些还远远不够, 但是, 仅是这两个简单的参与模式也被比较简单地理解与执行着, 对企业来说, 怎样才能全面地进入体育营销, 并在这个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利用好媒体, 也就成为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从2002年世界杯算起, 在中国就开始掀起了中国观众关注体育、中国广告主关注体育营销的一个非常好的热潮, 当时的收视大约是120亿人次, 而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则是将近6亿元, 是上一届世界杯的6倍;随后的亚运会, 广告收入将近1亿元, 也是上一届的7倍, 从这个趋势来看, 确实体育营销的价值越来越大。从这些不断增长的数字来看, 与媒体的互动使得中国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体育营销中来了。

二、我国企业体育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 与国外相比, 我国现阶段体育营销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

1. 企业着眼于短期目标, 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

目前为止, 对于刚刚走向市场的中国来说, 企业大多关心的仍是一时的知名度和销量目标, 真正全面的体育市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完全启动。例如在1988年法国世界杯时, 国内的厂商大部分都看好这一商机, 各业五花八门的“世界杯”促销纷至沓来, 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彩电业, 更是好戏连台:如创维的“呱呱股”、康佳的“世界杯康佳劲奖谢球迷”、TCL王牌的“世界杯惊喜尽在TCL王牌”。激烈的竞争通过汹涌的促销活动反映出来, 同时也反映出厂商的浮躁情绪。仔细分析这一情况不难发现, 无论标题怎样变换, 吸引顾客的手段无非就是降价, 或是炒作, 其目的实际上都是在促销。这样经营下来, 企业的销售额、市场占有率虽然提高了, 但是体育营销的内涵却给忽视了, 并没有对企业自身长远发展及品牌是树立做出贡献。

2. 简单模仿、形式单一。

检验体育资源的坐标就是体育营销, 体育营销既是体育赛事和企业之间搭建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也是实现体育赛事和企业品牌双赢的纽带。体育营销的方式多种多样, 仔细观察比较会发现, 常见的体育营销方式有广告代言、赞助或聘请体育明星当企业的品牌形象代言人, 这种简单模仿、形式单一的营销手段是有一定弊端的, 例如;中国体育用品领先品牌“李宁”品牌国际化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其在进行体育营销时将实际效果进行了谨慎和准确的评估。

3. 根据企业情况来选择体育营销的平台。

对于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销售平台的, 由于各个企业经济实力不同, 所以要求国内的众多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实力以及发展目标来选择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体育营销平台。然而还有一部分企业目标在创造国际一流品牌, 这类企业的实力是相当雄厚的, 他们可以选择一些全球性的顶级赛事来进行体育营销。另外要进入地区市场则可以选择企业拟进入的目标市场的地区性的顶级赛事, 赞助一些当地消费者感兴趣的体育活动, 这能密切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 联络与他们的感情, 从而顺利地打入该市场

三、我国企业应当如何正确进行体育营销的运作

伴随着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即将到来的是一个新的世界范围内的体育营销活动高潮。有资料表明, 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已经占到GDP的尚不足0.2%, 而美国的这个比例已达到2%, 德、法等欧洲国家这个指标也达到了1%~1.5%。从数据表面可以看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还很落后, 但是从另一角度可以看到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 特别是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到来, 对多个国内企业来说, 体育营销有了很大的商机。因此, 如何搞好体育营销是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当务之急。如何正确运作市场营销?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合理选择体育营销的形式。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企业特点、企业地位、企业实力和着重的战略目标, 必须要十分谨慎选择合适形式、层次, 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力以及所要达到的营销目标, 集合那些营销方式的特点进行决策。

2. 体育营销活动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努力, 要一如既往, 持之以恒。

体育营销打的是心理战。只有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 很难一下子就能提高效益的。体育营销贵在坚持, 无论是营销目标还是营销对象都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只有在体育营销活动过程中要坚持不懈, 才能实现营销的目标, 第一批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广告的外企可口可乐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它之所以成功, 是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整合的过程所达到的, 从那时起, 这一品牌渐渐地深入人心。这也给我国的企业提供了最好的典范, 在体育营销活动中不能只看到某一时的体育赛事有利可图就开展大规模的营销活动, 当看到没有获得什么收益后便马上停止其营销活动。企业只有经过长期的、有计划的努力才能实现体育营销的巨大效益。

3. 体育营销要坚持与其他营销活动的整合性。

体育营销也会涉及到广告、促销和公关等其他营销活动, 所以体育营销活动必须要和这些营销活动紧密地配合。它不仅要求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活动要协调一致, 也要求企业的各项活动与企业制定的营销目标相一致。但是营销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必须首先明确, 使本次活动的知晓度、企业或品牌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各个企业需要运用各种营销工具, 开展各种营销活动, 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 要统筹全局, 掌握活动的进度, 还要根据效果适时地做出调整, 企业还需要建立系统的体系, 用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活动。只有充分重视与其他活动的整合性, 才能提升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

4. 体育营销要有开阔的视野, 还要不断创新。

体育营销活动千万不能千篇一律, 不能看见其他企业怎么做就去刻意模仿。如今, 体育产业的全球化正在逐步形成, 与之相对应的全球体育营销战略也应该同步进行。企业可以通过与体育赛事或者运动队进行合作, 推出一系列的宣传活动来提升企业或品牌的形象。体育的营销领域竞争越来越激烈,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占据较大的优势, 我国企业必须要能适应这种激烈的竞争, 还要在营销表现及其他相关的营销活动中不断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永远处于不败之地。总而言之, 我国企业必须对世界范围内体育产业的迅猛发展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 只有采取正确的体育因方式、策略和指导思想, 才能使我国企业在全球化的、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莫少强.我国企业品牌价值提升的体育营销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 2005, (21) :113-114.

[2]王伟娅.对“一对一营销模式”的分析与探讨[J].江苏商论, 2004, (10) :77-79.

[3]王艺红.浅淡奥运会市场开发计划带来的巨大商机——基于三星的体育营销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15) :120.

[4]唐亮, 王红霞.体育营销——场谋略和耐力的较量[J].通信世界, 2004, (45) :26-26.

问题的设计与提出 篇5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研究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教师进修学校 高占国

在2007年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的研究中,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基本环节设计中,一般都包括两个基本环节:首先,教师提出活动要求若干;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活动。在教师提出活动要求和学生活动之间,没有设计中间环节,也就是说,当教师提出活动要求后,学生就马上按照教师的要求开始活动。今年三月三十一日,在重四中学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讨会的筹备和教学活动观察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活动中没有完全按照教师提出的活动要求进行活动,甚至只是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活动,这是为什么,我们经过认真思考后,发现问题不是学生的问题,也不是授课教师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教学设计缺少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可以看下面我们原来的教学设计: 【案例】

“发现问题”环节的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研究 教学活动设计教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重四中

王一惠 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教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教师进修学校

高占国

„„

十一、教学过程

教师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倾听并记录了《两块石头》哲理故事,下面我们就要根据这个故事的内容“发现问题”。要正确根据故事情境发现问题,我们要学习:

1、什么是问题?

2、什么是发现问题?

3、为什么要发现问题?

4、怎样发现问题?下面我们就按照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开始学习,首先,我们要学习什么是问题的概念。

(一)什么是“问题”的概念?(板书)

教师导语:学习“问题”的概念我们首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包括:小组内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小组和教师之间合作学习、小组和班级同学、教师之外的其他人合作学习。下面我们首先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板书)

1、教师提出对学生的要求:(板书)

(1)目标:收集并整理关于“问题”概念的资料。

(2)主体:是每个学生个体,每个学生必须独立收集并整理关于“问题”的概念,不能与同学和教师等其他人交流。

(3)时间:大约30分钟左右。(4)地点:计算机教室。(5)学习过程要求:

①收集资料。在网上收集关于“问题”的概念,将收集的有关资料复制、粘贴到电子档案袋内。收集的资料一定要注明来源,比如:在××作者的《××××》一文中认为:“问题”概念部分的论述是“××××”。——文章来源网址:××××,时间:××年×月×日。

②整理资料。

A运用分析方法分析收集的各种有关资料; B运用综合方法综合收集的各种有关的不同资料; C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综合的“问题”的概念; D举例说明“问题”的概念。

上述内容都要记录到博客内的电子档案袋内。③自我反思。

学生将学习收获和疑问记录到档案袋内。

2、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每个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收集和整理关于“问题”概念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尽量观察记录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并同时进行教师的自主学习。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我反思,将学习收获和疑问记录到档案袋内。

从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师提出活动要求时,虽然有要求学生记录教师要求内容部分,但是,仅仅就要求记录而已,并没有考虑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活动要求是否了解和理解了,就马上要求学生进行活动。我们这样设计是因为主观地认为教师的要求学生一看一听一记就应该明白了,所以就马上要学生活动了。这种教学设计的结果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学生没有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活动,是由于学生并没有完全了解和理解教师提出的要求。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经过研究认为应该在教师提出活动要求和学生活动之间加个教学环节,即在学生倾听和记录教师的要求后,教师要通过某种方式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教师的要求,比如,可以问一问学生;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教师提出的活动要求;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教师提出的活动要求等。当学生都理解就教师提出的活动要求时才能开始 3 活动。通过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及时反馈教师发出的信息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由此决定下一个教学环节是否进行。加上这一环节是为了更有效地实行“教”与“学”的结合,也避免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主义行为,从而实现“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按照这一认识,在原来的教学设计中加上这个环节是这样的:

“发现问题”环节的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研究 教学活动设计教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重四中

王一惠 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教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教师进修学校

高占国

„„

十一、教学过程

教师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倾听并记录了《两块石头》哲理故事,下面我们就要根据这个故事的内容“发现问题”。要正确根据故事情境发现问题,我们要学习:

1、什么是问题?

2、什么是发现问题?

3、为什么要发现问题?

4、怎样发现问题?下面我们就按照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开始学习,首先,我们要学习什么是问题的概念。

(一)什么是“问题”的概念?(板书)

教师导语:学习“问题”的概念我们首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包括:小组内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小组和教师之间合作学习、小组和班级同学、教师之外的其他人合作学习。下面我们首先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板书)

1、教师提出对学生的要求:(板书)

(1)目标:收集并整理关于“问题”概念的资料。

(2)主体:是每个学生个体,每个学生必须独立收集并整理关于“问题”的概念,不能与同学和教师等其他人交流。

(3)时间:大约30分钟左右。(4)地点:计算机教室。(5)学习过程要求:

①收集资料。在网上收集关于“问题”的概念,将收集的有关资料复制、粘贴到电子档案袋内。收集的资料一定要注明来源,比如:在××作者的《××××》一文中认为:“问题”概念部分的论述是“××××”。——文章来源网址:××××,时间:××年×月×日。

②整理资料。

A运用分析方法分析收集的各种有关资料; B运用综合方法综合收集的各种有关的不同资料; C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综合的“问题”的概念; D举例说明“问题”的概念。

上述内容都要记录到博客内的电子档案袋内。③自我反思。

学生将学习收获和疑问记录到档案袋内。

2、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师提出活动要求的理解程度:

同学们,请大家在记录好老师提出的活动要求后,思考一下,对老师提出的活动要求有什么地方还不明白不理解,有问题的同学可以 5 举手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果有问题,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或者教师进行讲解和说明。

同学们,下面请大家准备复述教师提出的活动要求。(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复述)

3、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每个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收集和整理关于“问题”概念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尽量观察记录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并同时进行教师的自主学习。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我反思,将学习收获和疑问记录到档案袋内。

教学设计决定教学行为,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就一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往往都是由于教学设计存在问题,这一案例再一次证明了这一道理。

问题的设计与提出 篇6

【关键词】物理 中学生 提问能力

物理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意义的物理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物理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概念、原理、公式等知识,更要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改变原来的那种只在意那些书面的现成信息的习惯,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建构者。

一、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

亚里士多德说过:“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主体性、课堂参与和课堂提问也开始逐渐得到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在研究过程中人们发现,中学生主动提问的频率越来越低。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问题意识,被动地接受知识。还有些学生有心理障碍,想提问题但不敢,怕被同学、老师耻笑。这严重的影响了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更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为了深入了解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提问能力的情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了解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提问的实际情况。笔者随机选择了本校62名高二学生,问卷包括三个问题:你在平时物理学习中经常提问吗? 当你遇到问题敢于向老师提问吗?上课时能进一步思考并且提问么?

经常很少从不

1、上课时你有没有向老师提问过?6%71%23%

2、课后你经常去找老师问问题吗??21%69%10%

3、能对所学物理问题做进一步思考并提出问题么?12%35%53%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不强,相关基础知识储备不够,缺乏提问的技能等,造成现在很多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只听不问。而且中学生更倾向于课后问老师问题,而不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当学生面对一个具体化的物理问题时,马上做出深入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的能力是普遍缺失的。

二、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策略

1.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之间是不平等的,而鼓励学生勇敢质疑的课堂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好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感到放松,思维更加开阔,从而能够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所以在物理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平等、宽松、民主、畅所欲言、自主探究的教学气氛。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要用信任和赞美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疑问存在不足时,教师要先给予肯定,而后给予启发,引导质疑,树立学生提问的信心。比如讲到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教师可以播放荡秋千、翻滚过山车的幻灯片,问问学生有什么话想说;然后让学生到讲台上根据器材分别演示摆钟、翻滚过山车模拟,通过演示营造物理氛围,让学生在物理氛围中,触物生疑,疑中思理,引导学生对上述物理情景进行思考和提问,师生、生生之间展开讨论互动。

2.培养学生的提问技能

很多中学生对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也想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往往想提出问题却不知怎么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缺乏提问技能的。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提问技能,比如联系实际引发问题,通过分析,比较某种观点看法和已知事实现象或新的实验事实是否矛盾,从而提出质疑,比如讲到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可以先演示五分硬币与纸片同时下落,五分硬币落得快,再让小纸团与大报纸同时下落,小纸团落得快。通过巧妙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前概念与实验现象发生冲突,引起思维撞击,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此外还可以改变条件引发问题,比如讲完单摆周期公式之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改变单摆摆动条件,思考从静止到运动,从卫星中到地下深井中等各种情况的单摆,自然地引发了单摆周期公式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因果关系进行提问,比如这个物理规律是如何得来的?这个实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机油落在水面后为什么会出现五彩缤纷的斑纹?雨后的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原子弹,氢弹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等等。

3.合理评价学生的提问

评价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知识巩固的手段,也是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的手段。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应该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和提问要求,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比如对于优等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在肯定他们优点的同时,实事求是地指出他们的不足,让他们能自我反省、自我完善,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对于中等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在评价时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其进行更多的思考。对于后进生提出的问题,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较为浅显,甚至是荒谬,教师在评价他们时要多一些寬容和偏爱,多用放大的眼光去扑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肯定他们提出的问题,并且在课下给予更多的讲解。

学生提问能力的养成和问题会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提高、兴趣渐浓,减少了教师的讲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作为物理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训练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敢于大胆质疑并积极进行探索研究,改变被老师“牵着走”的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宁发严:《浅谈物理课堂教学的原则和操作策略》基础教育研究2007

【3】韦任,P.Rowell.《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中学物理有效提出问题的策略与研究 篇7

一、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

能否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是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首要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本身情况来设计一个宽松、愉悦的问题情境, 从生活中、课堂上、交流中让学生感到物理并不是枯燥的公式与数字的结合, 坚持做到“物理问题生活化, 生活问题物理化”。例如, 每天上课前让学生提出一个生活物理小问题, 课下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这样的活动必然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时刻注意观察, 寻找问题, 发现问题, 探究物理知识在生活实际的运用。可以说, 我们身边的人物、事件、自然现象甚至整个世界都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意识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建立起师生共同探索、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形成敢于质疑、善于思辨、勇于争论的行为习惯。教师应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的突然发问, 对学生提出的看似单纯甚至偏激的问题, 也应该积极地鼓励, 避繁就简地为学生理清问题的脉络, 使他们的问题清晰化、条理化, 让他们感受到他们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精确性。

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策略

(一) 从课题中引导质疑

题目是每一节知识的眼睛,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预习中从课题入手, 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 甚至某一节的课题就是一个有待探究的问题。如《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这里大的探究方向就已经确定, 我们只要根据前面所学的电路知识提出猜想结果, 设计实验就可以了。我们在授课时, 要让同学们把他们的问题说出来, 并提出猜想, 进行实验, 完成探究过程, 让学生感觉到, 这些研究问题不是课本、教师给安排的教学内容, 而是他们自己想要知道的结果。这必然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 从实验探究中提出问题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无论是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还是动手小实验、课下小实验, 只要仔细观察、积极思考, 在实验的猜想与假设、实验原理的确定、仪器的选择、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数据处理、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中, 都有有取之不尽的素材, 值得我们去思考、去质疑, 进而提出问题。能从实验的探究现象中发现问题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激发其创新欲的有利途径。如在进行《凸透镜成像条件》的实验中, 学生正在用光屏接收倒立缩小的实像, 有一位同学不经意间挡住了半个透镜, 观察像的同学发现所成的像变暗了, 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 举手请示老师这是怎么回事, 我就请他们又认真做了几遍刚才的现象, 并提示他们观察像的完整性、明暗程度。学生观察后, 得到了“当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如果透镜被挡住一部分, 所成的实像大小不变, 像的亮度变暗”的结论。而后我又引导学生分析了成像的原因。学生通过本次实验过程, 充分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小发现, 也能够发现一些大道理, 更进一步增加了他们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及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决心和信心。

(三) 抓住矛盾关键点质疑

质疑是一种批判性思维, 也可以说是一种求异思维。学生在骨子里都存有求异及批判性的思维, 他们每时每刻都存有发现和突破的信念, 而各知识点的矛盾处正是学生特别关注的地方, 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发现矛盾的关键点, 并提出问题进行剖析、研究, 以便于各矛盾点的突破。如在电学问题中, 学生出现了如此困惑“有时灯泡的电阻大时, 其灯泡亮;有时灯泡的电阻小时, 其灯泡亮”。我立即就明确了这一问题, 并让学生研究“到底灯泡何时较亮”的问题。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后, 说有时R大时灯泡亮, 有时R小时灯泡亮。那么, 可以肯定, 出现这一现象的前提肯定有所不同, 进而我提出了“什么情况下R大时灯泡亮, 什么时候R小时灯泡亮”的问题。我让学生从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分别分析灯泡的明亮程度, 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这样学生从矛盾处入手提问, 顺其自然, 解透迷团, 破除矛盾点, 理清脉络, 更新知识, 使学生形成了乐学善思的学习习惯。

(四) 从练习题中提出问题

物理教学中的习题本身包含着旧的知识和方法, 一般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方法就能解决问题。而有些问题涉及到本课以外的新知识, 或有新的解决方法, 或有与所学、所用知识看似相矛盾的地方存在。这时, 我们就要鼓励学生从中发掘新的问题, 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从而探索尚未学过的知识与方法, 尝试新的解决方略。从练习题中导疑、质疑、猜疑、解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是提出问题的有效途径。

(五) 从生活实践中提出问题

各种问题都蕴涵在某一种情境当中, 现实生活或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最趋近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区。现实生活情境的问题化使学生不仅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而且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阿基米德在洗浴过程中发现了真理, 牛顿躺在苹果树下发现了力学定律, 安培在实验课上偶然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这些伟大的发现都是在生活实践中被细心的科学家所捕获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利用“每日一问”等形式, 让学生每天都提出与物理相关的问题, 充分体现“物理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物理化”。

三、提出问题与猜想、假设并生

网络双重防御系统的提出与设计 篇8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1],网络逐渐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网络入侵事件不断增加,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涌现出了大量的网络安全产品[2]。

现有的网络安全产品[3]主要有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入侵阻止系统、防病毒服务器和漏洞扫描系统等,单个安全产品无法保证网络安全。为了提高局域网的安全性,往往需要将网络安全产品联合起来,建立网络边界防护检测体系。现有的网络边界防护检测体系主要有“单防火墙”结构[4,5]、“防火墙+入侵检测”结构[6]、“防火墙+入侵阻止”结构[5,7]和“防火墙+入侵检测+联动”结构。这4种检测体系各有优缺点,但主要的问题还是不能阻止实时性攻击,或者漏警率和误报率过高。为了克服现有网络边界防护检测体系结构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一种新的安全体系结构,并对该结构进行优化、改进。

1 新型网络安全结构

1.1“防火墙+入侵检测+蜜罐+联动”结构

“防火墙+入侵检测+联动”结构已经比较完善,主要缺点在于漏报率和误警率过高。为了克服这个问题,笔者提出“防火墙+入侵检测+蜜罐+联动”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中,入侵检测从内网交换机的镜像口抓取数据包,与系统规则链表进行规则匹配,匹配结果分为3类:第1类是发现攻击事件,与防火墙进行联动,阻断攻击;第2类是正常的数据包,不予理会;第3类是不确定的事件,将此类数据包路由给蜜罐处理。蜜罐对不确定的事件进行攻击重放,从而确认到底是否攻击行为。如果确认为攻击行为,联动防火墙进行阻断,否则不予理会。当然,整个过程对敏感的事件需要形成日志。

这种结构能明显地降低误警率和漏报率,拓展了入侵检测的应用范围。但是,这种结构中的入侵检测系统的实现复杂化了,增加了单纯入侵检测不需要实现的路由转发功能。

1.2 网络入侵双重防御系统

由上述分析可知,与前4种方式相比,“防火墙+入侵检测+蜜罐+联动”方式能较好地解决漏报率和误警率高这一主要问题,所以笔者尝试以这种结构为基础,在不丢掉其优点的条件下,尽量克服其缺点。图2是提出的最终结构,在这里称为网络双重防御系统。

网络双重防御系统主要由防火墙和双重防御系统两部分组成。如果攻击者穿越了防火墙,双重防御系统进行双重防御。所谓双重防御,指的是对穿过防火墙的数据包进行双重检测,首先使用入侵检测系统进行检测,对于检测后无法确认的,进入蜜罐进行检测,这就和防火墙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与“防火墙+入侵检测+蜜罐+联动”相比,网络双重防御系统的优点在于:1)简化了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无需增加路由转发功能。2)将蜜罐和入侵检测系统集成在一起,降低了研发成本。

现将文中提及的6种网络边界防护检测体系结构列表比较,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提出的网络双重防御系统功能是相对完善的,没有短板,成本不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2 技术方案

网络入侵双重防御系统分为防火墙和双重防御系统,防火墙是成熟的产品,不再赘述。下面主要介绍双重防御系统实现的技术细节。

双重防御系统由入侵检测和蜜罐集成,入侵检测采用开源网络入侵检测系统Snort[8],蜜罐采用开源蜜罐Honeyd[9]。双重防御系统的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首先,双重防御系统从内网交换机获取数据,交给Snort处理。Snort将规则分为两类,即攻击行为和不确定行为。

其次,Snort将收到的数据包进行规则匹配后,如果是正常的数据包,直接忽略;如果是攻击性的数据包,与防火墙联动,阻断攻击,并记录日志;如果是不确定的数据包,交给Honeyd进行攻击重放。

再次,Honeyd收到不确定的数据包后进行处理,如果是正常的数据包,形成日志即可;如果是攻击性的数据包,形成日志的同时要与防火墙联动阻断攻击。

双重防御系统基于Linux系统,主要在内核运行Snort和Honeyd两个程序。为了提高效率,将Snort和Honeyd编译成内核模块,运行在系统内核层,编写专门的接口用于两个模块之间的通信,避免了与用户层的交互。

用户层只运行一些简单的日志守护进程、通信建立、释放守护进程等。为提高效率,将日志记录在本地,当日志容量过大时,可以进行远程备份。

3 双重防御系统实现

从上述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双重防御系统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Snort和Honeyd。

选用Redhat 9.0作为操作系统平台。由于虚拟机有强大的快照功能,而且还可以与物理主机进行联网,故使用软件vmaware 5.5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研发效率。下面的配置工作都是在虚拟机中完成。

3.1 配置Snort

配置Snort需要安装很多其他软件包,而且有严格的版本要求,在安装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错误。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总结出下述安装过程。限于篇幅,只给出MySQL和Snort安装的详细过程。

需要下载的软件如下:MySQL-4.0.12,Snort-2.0.0,Apache_1.3.33,PHP-4.3.2,ADODBv3.30,Acid-0.9.6b23,Zlib-1.1.4,JPGraph-2.1.1和LibPcap-0.7.2。

3.1.1 安装MySQL

MySQL的安装过程主要分3步进行:1)创建MySQL组和MySQL用户;2)安装MySQL;3)测试MySQL是否工作。MySQL安装完成后,设置为自启动。

3.1.2 安装Snort-2.0.0

首先,建立Snort配置文件和日志目录:

接着,安装规则和配置文件:

之后,修改snort.conf(/etc/snort/snort.conf)。将var HOME_NET 10.2.2.0/24改为var HOME_NET 192.124.0.0/24;将var RULE_PATH./rules修改为var RULE_PATH/etc/snort/。找到include$RULE_PATH/*.rules,将在/etc/snort/rules下存在的*.rules都包括进去。

最后,设置Snort为自启动。在Snort安装目录下:

修改Snort如下:

3.1.3 安装配置Web接口

需要执行的步骤如下:1)安装JPGraph-2.1.1;2)安装ADODBv330;3)安装配置Acid-0.9.6b23。

3.1.4 进入Web界面

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http://localhost/acid/acid_main.php”,点“Setup Page”链接至Create Acid AG,访问http://yourhost/acid将会看到ACID界面。至此,一个轻量级的IDS配置完毕。

4 系统测试

4.1 测试系统搭建

为了测试所搭建的系统,使用扫描器X-scan对装有IDS的系统进行扫描,检测系统是否具有准确检测入侵并报警的功能。首先,直接启动相关后台程序:

利用X-scan对系统进行扫描,系统将产生告警纪录。通过http://localhost/acid可以查看告警信息。结果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得到警报的总数、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和目的端口等信息。网络管理员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准确地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4.2 Snort和Honeyd的结合

由于数据进入双重防御系统后,先由Snort进行处理,也就是说,获取数据源的工作由Snort完成,通过Snort的数据是不确定性数据包,需要进入Honeyd中进行处理。而这个交接过程,需要高速可靠的数据通道。由于是在一台计算机上进行的进程间通信,因此笔者认为采用内存文件映射是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所以,开辟一段共享的内存区段,进行数据交互。主要代码如下:

构造的网络双重防御系统运行稳定、性能可靠,达到了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HWANG K,GANGADHAR M.Micro-firewalls for dynamic networks ecurity with distributed intrusion detection[C]//Proc.NCA2001.[S.l.]:IEEE Press,2001:68-79.

[2]薛静锋,宁宇鹏.入侵检测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WU Junqi,HU Zhengbing.Study of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IDSs)i n network security[C]//Proc.WiCOM′08.[S.l.]:IEEE Press,2008:1-4.

[4]MARTINOVIC I,GOLLAN N,SCHMITT J B.Firewalling wirelesss ensor networks:security by wireless[C]//Proc.LCN2008.[S.l.]:IEEE Press,2008:770-777.

[5]LIU A X,GOUDA M G.Diverse firewall design[J].IEEE Trans.P 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2008,19(9):1237-1251.

[6]HAMED H,EL-ATAWY A,AL-SHAER E.On dynamic optimizationo f packet matching in high-speed firewalls[J].IEEE Journal on SelectedA reas in Communications,2006,24(10):1817-1830.

[7]STAVRIDOU V,DUTERTRE B,RIEMENSCHNEIDER R A,et al.I ntrusion tolerant software architectures[C]//Proc.DISCEX′01.[S.l.]:IEEE Press,2001:230-241.

[8]SALAH K,QAHTAN A.Boosting throughput of Snort NIDS underL inux[C]//Proc.Innovation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8.[S.l.]:IEEE Press,2008:643–647.

问题的设计与提出 篇9

一、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师习惯提出问题。 一节课基本上是由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重在分析和解决问题, 很少主动提出问题。 教师仍然习惯于以自己提出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实施过程的设计, 这种设计多是从知识逻辑出发, 将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进行分解, 简化为若干个连续的问题。 于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由探求未知的“学问”变成迎合教师标准答案的“学答”, 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很少。 久而久之, 学生的思维就慢慢封闭和僵化了, 不会自己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

2.学生问题价值不大。 即使有学生提出问题, 有价值的问题也提不出或者提不多。 教师有时也感到很苦恼, 课堂上注意给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留下时间, 可是学生往往较难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常常是一个学生提出某个问题后, 其他学生就跳不出这个学生的圈圈, 提出的多是同质化的问题。

3.教师给予的关注与鼓励较少。 偶尔有学生主动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教师有时觉得其问题的价值不大, 很少给予特别的关注与鼓励。 有时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自己主动思考提出了问题, 但教师可能因为这样的问题与自己的教学设计不符, 或者因为自己没有想出合理的应对策略等原因, 常常以教学时间不够充足为借口, 或者用“以后我们再来研究”等方式敷衍搪塞。 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 因而通常很少给予特别的关注与鼓励。

二、小学生无法自己有提出价值问题的原因

1.导致上述第一个问题的原因, 是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没有从教师本位和知识本位转变过来, 没有真正意识到教学的根本是在“学”, 教师的价值是在引导、促进学生的学。 因而, 教师应该清晰定位自己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不能越俎代庖, 更不能包办代替。 所以, 那种忽视学生在课堂上存在的层层递进、密不透风的“问答式”教学设计思路, 应该让位于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生成式教学设计思路。教师的组织、引导并不仅仅是基于教学内容逻辑的, 教学时更应基于学生的实际需要。 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只有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才会自然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学才可能真正为了学生而发生。

2.导致上述第二个问题的原因, 我们郑重思考这样一个命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 学生的好奇心会让我们误解, 他们天然就会提问题。 实际上, 基于好奇提出的问题有时是比较肤浅的, 只能局限于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和思考。 而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需要基于知识的数学本质、逻辑联系、体现的思想观念、实际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思考才能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因此, 那种守株待兔式的心理是要不得的。 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样,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形成, 而必然有一个后天养成的过程, 教师更应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 这就是说, 当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机会, 而学生往往缺乏探索性的思考时, 教师要做的不是简单地抱怨学生不会思考, 而应是反思自己如何才能有效加以“引导”。 教师需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数学的规律, 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确定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目标, 循序渐进地加以指导和培养。

3.导致上述第三个问题的原因, 主要在于教师还没有真正确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评价观念。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当学生出现了经过自己思考提出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时, 教师总是忘了这是学生自主思考的成果, 这是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的萌芽, 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鼓励。

三、指导小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思维方法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密切相连、难以截然分开的数学活动。总体上说, 发现和提出问题都需要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

1.提取组合相关信息。 小学生面对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场景总会表现出天然的好奇心。 数学教学中教师也通常会创设富有情趣的现实场景, 提出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或建构新的数学知识。 在培养小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起步阶段, 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如何根据具体的场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2.意识到认知不平衡。 发现和提出问题贯穿于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善于在数学知识发生、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 巧妙设置认知冲突, 引导学生意识到认知的不平衡, 发现并提出问题。

3.基于联系, 类比推理。数学知识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纵向看, 某一领域的知识往往是由简单过渡到复杂, 前面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往往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横向看, 不同领域的知识虽然研究对象各有侧重, 但在数学思想方法的统领下又常常表现出内在的整体性。 教学时要把握数学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启发学生基于已有学习经验, 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总之, 不论小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对是错,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是否有价值, 仅举手提问的勇气而言, 就值得给予特别鼓励。 因为这是学生围绕学习内容所作的积极思考, 我们要鼓励的正是这样一种积极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学习态度。

摘要: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需要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关注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面对新时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并寻找原因, 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思维方法。

问题的设计与提出 篇10

《数学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 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回收废品”一课,教师设计了在一次争当“环保小天使” 活动中,小林、小红和小青三个小朋友收集矿泉水瓶这一生活情境。 在情境图中小林直接说出收集矿泉水瓶的个数,而小红和小青没有直接说出,但都和小林收集的个数有关。 这样的问题情境,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数学学习的长效性。

本案例教学目标的确定力求达到:(1)本节课通过创设 “回收废品 ”这一丰富有趣的情境 ,充分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2)在运算过程中,结合“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3)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 学过程

《回收废品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P59-60的教学内容。

2.1创 设情境 。

师:同学们喜欢去公园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公园瞧一瞧。 公园里的景色真美! 有绿树、凉亭,还有人工湖……这给人们带来了多大的欢乐! 可是, 在公园的某个角落里却被一些不文明的游客留下各式各样的塑料瓶。

师:大家喜欢现在的公园吗? 为什么? 你们打算怎么做?

(课件出示P59主题情景图 )

2.2提 出问题 。

2.2.1挖 掘数学信息

师:瞧,公园里有三个小朋友正在回收废品(塑料瓶)。 小朋友们辛苦了半天后,他们聚在一起,听听他们在说什么?

生1:小林说,我收集了13个塑料瓶。

生2:小红说,我收集的比小林多3个。

生3:小青说,我收集的比小林少4个。

2.2.2自主提问

师:图中哪个小朋友收集的瓶子数是直接告诉我们的?

生4:小林。

师:小红和小青收集的瓶子数有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生5:没有。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6: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生7: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2.3解决问题

探究活动一: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课件出示问题 )

师:小红收集的瓶子数和谁有关?

生7:小林。

师:小林说,我收集了13个塑料瓶。 这句话中的“我”指的是?

生8:指的是小林自己。

师:请你把“我”换成小林后,再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8:小林收集了13个塑料瓶。

师:第二句话中的“我”指的又是谁

生9:小红。

师:也就是说,小红收集的比小林多3个。

师:谁和谁比?

生10:小红和小林比。

师:谁多?

生10:小红多。

师:多几个?

生10:多3个。

师:根据前面给出的条件,我们知道小林收集了13个塑料瓶。 如果用圆形表示他收集的瓶子数,则应该要画几个?

师:小红收集了几个瓶子?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圆形画出来?

师:小红比小林多3个,也就是比几多3呢?

生11:比13多3。

师:比13多3,用加法还是用减法?

生12:加法。 算式是13+3=16(个)。

师生:答:小红收集了16个塑料瓶。

[( 解决 “ 比多 ” 的数学问题时 , 应先分析了谁和谁比 , 谁多,多多少,最后确定用加法计算)]

探究活动二: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课件示题 ) )

师:小青收集的瓶子数和谁有关?

生13:小林。

师:“我收集的比小林少4个”这句话中的“我”是?

生14:小青。

师:请你把“我”换成小青然后再把这句话读一遍?

生14:小青收集的比小林少4个。

师:谁和谁比?

生15:小青和小林比。

师:谁少?

生15:小青少。

师:少几个?

生15:少4个。

师:用圆形画一画小青收集的瓶子数,想想你是如何画出来的?

生16:小青比小林少4个,所以是小青和小林比,小青少, 少4个。

师:也就是比13少4。

生16:先画出小林的13个,然后再画出小青的。 如下图:

生16:所以小青是9个。 算式是13-4=9(9)

师生:答:小青收集了9个塑料瓶。

[解决 “比少 ”的数学问题时 ,同样先分析了谁和谁比 ,谁少,少多少,最后确定用减法计算]

3.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按照“情景—问题”的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3.1在教学实践中 ,始终坚持 “以学生为主体 ”的原则 。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由此可见,恰当地创设数学情境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创设好的数学情境,教师必须悉心钻研教材,了解教材整体的结构体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身心发展水平,选择既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又能激发学生好奇心、 求知欲的实际问题作为情境。 创设丰富有趣的数学情境可以自然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3.2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 。

古人云:“授之以鱼,授之以渔。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更重要的是要“会学”数学,培养其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教学中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渐领会并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1]。

3.3进 行 “情景 — 问题 ”课题研究 。

3.3.1创设的情境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本案例教学通过将环保情境引入课中, 引起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活动,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具体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

3.3.2在 “情境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 习过程

在“情境问题”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当在引领的过程中做好组织学生交流,适时给予恰当评价,并在恰当的时间对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追问,把问题引向深入,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兴趣得到极大的激发,并以此调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2]。

上一篇:城区集中供热管网下一篇:企业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