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SWOT分析

2024-06-30

民间借贷SWOT分析(精选十篇)

民间借贷SWOT分析 篇1

(一) 经济通胀促使人们寻找货币增值渠道。

如今物价普遍上涨, 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受到了物价上涨 (含房价) 的压力, 据中国人民银行2013年公布的统计数据, 2013年共有61.6%的居民认为物价高, 难以承受。火上添油的是人民币储蓄利率却降到了历史低点, 进入了“负利率”时代。人们理财工具种类较少、投资操作技术难度高, 更重要的是收益率低, 而运作原理和本息取得方式近似于高利贷的民间借贷更易为大众所接受。

(二) 借贷市场需求刺激民间借贷规模变大。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3月底, 郑州市纳入的正规81家担保公司统计, “期初担保数额达到203亿元, 期末担保数额达到225亿元;新增数额60亿元, 该市担保行业总资产为117亿元, 流动资产为113亿元”。上百亿的资金证明了担保市场需求旺盛。借款人因资金周转或扩大再生产急需资金, 向正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贷款, 申请周期长并且往往需要几倍于借款额的抵押物。因此, 往往远水解不了近渴, 而企业如不能及时获得资金, 轻则造成经济损失, 重则破产。民间借贷凭借其门槛低、放款快等特点, 可以帮企业解燃眉之急。改革开放30多年, 社会中的多元化经济主体不断发展, 家庭可支配财富不断增长, 资本的增值特性等因素为民间借贷市场的井喷式发展提供了土壤。

(三) 金融风险意识淡薄使民众易被暴利欺骗。

由于广大民众的风险意识淡薄, 他们不能够真正了解民间借贷运作原理, 很容易被表面化的暴利假象所吸引欺骗。过去民间借贷利率没有硬性约束, 利率高低往往有担保公司自行决定, 再加上一些公司类似于传销的宣传模式, 非法吸收民间资金。

二、民间借贷SWOT分析

(一) 优势分析 (S)

第一, 相较于传统银行金融, 民间借贷大大增加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交易成本、抵押品、借款手续上具有较大优势。一是民间借贷交易方式灵活、手续简便, 交易成本也因没有银行中的官僚行为而降低;二是资金快速到账, 大大提高了资金运作效率;三是可供居民选择的投资理财产品非常贫乏, 我国有着上千年的节俭储蓄传统, 造成社会闲置沉淀资金数额惊人。在资本特性驱动下, 大量闲置资金希望投向具有高额投资回报的民间金融市场。在我国, 由于传统借贷主要服务于带有较浓“计划”色彩的国有经济成分, 而广大的个体私营企业、中小企业等带有新兴市场经济色彩的非公有经济成分却几乎得不到传统借贷的支持。民间借贷应非公有制经济的资金需求而生, 它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民间借贷的存在, 相当一部分资金就几乎不可能流入新兴的市场经济领域, 没有这部分资金的支持和推动, 非公有制经济的成长势必受阻, 经济体制的转轨也必然远远滞后于改革的目标。从这个角度看, 民间借贷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为我国市场经济机制的发育创造了条件。民间借贷还解决了农村市场对资金的大量需求。目前, 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生产组织依然保持着传统农业的特点:经营规模狭小、劳动生产率低、资金盈利低, 因而农户的收入水平一般不会很高, 抵抗意外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弱, 若遇天灾人祸导致农业歉收, 或家庭礼仪支出过多, 纳税负担过重, 又或是农副产品销路不好等, 农民都极有可能陷于入不敷出的境地, 再加上自身积累能力的不足与近年农地收益的持续下降, 导致农民在生活与生产等方面举债不可避免。在传统途径无法满足农户资金需求的情况下, 民间借贷适时地出现。解决了农村市场的大量的资金需求,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二, 民间借贷与正规借贷相辅相成, 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两翼齐飞”。如今, 中国的非公有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保持高速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所需的资本支持有很大的一部分来源于民间借贷, 与服务于国有经济的正规借贷一道, 成为中国经济这架高速起飞的飞机的两只平稳有力的翅膀, 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两翼齐飞”,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经济总量。

(二) 劣势分析 (W) 。

首先, 民间借贷由于不受现有金融体系监管, 可能影响国家金融政策的执行, 抵消宏观调控效果。例如, 当企业无法从银行体系获得资金时, 就会通过民间借贷方式融入资金, 而民间借贷的利率水平肯定远远高于同期银行利率, 导致中央银行再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等金融政策手段失去原有威力, 甚至失效, 削弱了国家运用利率杠杆调控资金供求关系的能力, 从而影响国家货币政策全面有效的贯彻实施。再如, 当政府出台一系列引导投资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控措施或信贷限制政策、货币紧缩政策、环保政策时, 民间借贷的趋利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对冲掉国家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其次, 民间借贷可能增加金融风险, 影响金融市场秩序。目前, 我国民间借贷承担着大量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不愿负担的、风险较大的次级贷款。如果大量资金往来都发生在传统金融之外, 会造成资金的系统外循环, 干扰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行。受民间借贷高收益的诱惑, 有些贷款人可能会设法先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取贷款, 然后违反贷款合同约定用途使用贷款资金进而从中赚取利率差额。这种投机型的民间借贷方式给传统银行带来了无法预知的风险, 其后果极有可能是破坏了全社会的信用环境, 使得确实需要贷款发展生产的企业难以从传统渠道融资;最后, 民间借贷缺乏法律约束监管, 易产生社会问题。例如, 我国现行金融法律规定将贷款利率超过国家银行同类贷款利率4倍作为判断贷款企业违法的根据, 但在实践操作中, 由于民间借贷存在诸多隐蔽性, 很多超额利息在借款时就已经被扣除或直接反映到借款本金中, 借款合同中根本体现不出超出银行同类贷款利率4倍的痕迹。因此, 实践操作中无法依据合同内容来判断是否存在违法行为, 同样也无法真正起到遏制超额利息的作用。另外, 由于法律监管执法体系的不完善, 一旦债务人无法偿付债务的情况出现, 债务人常常会潜逃, 这种完全依靠债务人自身道德水平的资金借贷模式对债权人的本金造成极大的威胁, 严重影响和谐稳定。

(三) 机遇分析 (O) 。

国家正在多策并举促进广大农村加快金融改革。目前, 一线城市是借贷融资平台的主战场, 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农村借贷融资还处于起步阶段, 但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估计未来5年, 随着信息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的逐步健全, 广大农村居民对互联网技术的认知逐步提高, 将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普惠程度, 释放农村市场的巨大需求潜力。中国农村消费市场是世界经济版图上少有的亮点, 但这个巨大的市场潜力真正释放, 重要的依托之一是加快融资向农村拓展。例如, 互联网融资使城乡居民面对同一个消费品供给市场, 互联网金融使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到全国、全世界的消费品。近年来, 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纷纷将业务向农村加快拓展, 正是看到了农村巨大的消费潜力。

(四) 挑战分析 (T) 。

民间借贷急需建立一套类似于传统金融借贷的监管体系, 有政府专门成立的机构监督民间借贷公司的日常运作, 对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警, 扶持合法诚信经营的借贷企业, 打击取缔非法集资, 其中如何监督管理、建立诚信体系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孙正成.温州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研究——对瑞安250农户家庭的调查分析.西部论坛, 2012.4.

[2]胡金玉.民间借贷两面性及其规范发展.大观, 2014.5.

[3]孙正成, 虞玲云.民间借贷研究综述.华北金融, 2012.6.

[4]吴昀科.我国影子银行业务风险控制分析.新经济, 2014.34.

民间借贷案例分析 篇2

一、案例背景

2009年6月17日,因被告皮某缺少资金,便向原告罗某借款515000元,双方约定按月利率3%计息,约定借款期限为一年。原告罗某如约向被告皮某提供借款后,被告皮某当即向原告罗某出具了借据。2010年6月16日借款期限届满后,经原告罗某多次催收,被告皮某一直以各种理由不予偿还。为此,原告罗某将被告皮某告上了法院。

二、案件分析

第一、本案中原告罗某向被告皮某提供借款,被告皮某向原告罗某出具借据,双方已形成民间借贷关系。同时,原、被告约定明确借款期限,被告皮某在借款期限届满后,经原告罗某催收仍未偿还借款,已构成违约,应当偿还原告罗某的本金及利息。

第二、根据《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的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原、被告之间虽就借款利息做出了约定,但是该约定违反了上述规定,因此,超出部分不应得到支持。

农村民间借贷的微观分析 篇3

关键词:农村 民间借贷 资本供求缺口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061-02

一、农村民间借贷的现状及成因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各经济主体对资本的需求与日剧增。在此背景下,农村民间借贷异常活跃。所谓民间借贷,是指通过非官方正式 金融机构来转让资本使用权,并以获取一定利息收入为目的的一种融资行为。据研究,目前我国民间活动的资本为0.8~1.4万亿元。在大多农村金融市场,民间借贷资金占到了40%,而国家银行、信用社只占到20%,经营者自筹资金占到40%。另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对2万多农户的调查显示,2003年农户贷款中,银行信用社仅占32.7%,私人借款占到65.9%,其他占1.24%。2000年,温铁军等人对1 5个省24个县的调查显示民间借贷发生率高达95%,高利息的民间借贷发生率达85%。

农村民间借贷行为之所以如此活跃,根本原因在于资本这种生产要素的供求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

1.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资本供给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经济主体可以以不同形式和比例持有。然而,在农村从事资本经营活动的正式机构的经营能力十分有限,难以覆盖农村资本供求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小额借贷层。就我国来说,目前在城市还有四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然而在农村可以说只有农村信用社这唯一一家金融机构。如果说我国城市金融市场为寡头市场的话,那么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则为典型的卖方垄断市场。农信社作为农村市场上的垄断供应者,本可以通过制定较高的资本价格(即利率)来获取超额利润。但是如果资本价格过高,借款人成本增加,投资下降、消费减少。为此,央行通常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为制定利率,而不是随行就市自由波动。实际上央行制定的利率往往低于市场均衡利率。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因为利率低更有可能使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另外,也可以预防资本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即由于利率过高,最具有风险的借款人往往才愿意借款,而较低的则会选择退出,从而使金融贷款风险增加,导致金融市场失败。也正是由于央行对利率的管制,从而也就人为制造了资本的缺口。如图一所示,若通过资本市场自动调节,均衡利率为i。由于i

相对农户而言,农信社更想选择农村工商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作为贷款对象,原因有二:一,客观上对农村工商企业和经济组织进行贷款的风险就小于农户,因为他们的收入相对稳定,抵押物更合适(如厂房、机器等):农信社主观上认为农村工商企业和经济组织比农户更有可能、更有必要寻租——因为资本供求存在缺口,而这正好满足了农信社或其负责人“设租”的初衷。如图二所示,短期内农村金融机构的货币供给曲线为S,货币需求曲线为D。如果资本市场存在自由竞争,则均衡点为E1,此时市场正好出清。然而由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尤其是农村金融市场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央行制定的实际利率i2通常低于均衡i1,此时资本的需求量为Q2,而资本的供给量为Ql,资本的缺口为QlQ2。由于短期内货币的供给是既定的,所以将有众多的借款人去追逐有限的资本。在此情况下,部分资本需求者将会采取寻租方式来争夺资本,于是实际利率随之上升,但最终将达到一点(设该点为i3)而停止。因为如果利率上升高于这一点(图中i3)将会出现逆向选择,具有较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市场,而具有较高风险的借款人则留下来。此时,农信社可以获取的租金为矩形i2i3F2E3的面积,但资本的需求大于供给,缺口为Q1Q3,而这部分未得到信贷配给的需求者即转向了民间信贷市场,成为民间信贷市场的需求者。

从上可见,在农村民间资本存在缺口的情况下,央行虽然有权利制定市场利率(及其波动界限),有权利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来增加或减少基础货币供应量,但是其没有权利将资本在供给价格下按需分配给每一位需求者。结果,农信社提供的资本往往被农村有实力的经济主体所获取,而作为比较贫穷的广大农户却得之甚少。央行对货币价格进行干预的初衷是为了保护资本需求者的利益,然而部分人获取资本却是另一部分人(经济实力较差农户)不能获取资本为代价的。

2.农村民间对资本需求较大 。目前在我国农村,一方面存在1.2亿的剩余劳动力,这种富余的劳动力使得部分农村地区的边际产量(MPL)几乎接近于零;另一方面广大农户等经济主体的资本又严重匮乏,资本的边际产量(MPK)较大。在其生产既定产量水平(Q) 时,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KI。)就非常大。

3.农村民间存在部分“闲置”资本。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生产力得到较大提高。部分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持有的富余资本也在增加,而这些资本又缺少合适的生产投资项目,再加上从1996年以来降息、开征利息所得税,所以储蓄存款收入极低,如果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则利率甚至为负。另外,农村金融市场不成熟,从而也无法实现投资。在此情况下,这些富余资本就暂时被“闲置”起来,等待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

4.农村民间借贷行为的出现。在农村民间,一方面部分农户等经济主体缺少资本这种生产要素,另一方面部分先富农民持有“闲置"资本。当资本需求者与供给者同时存在时,民间借贷也就发生了,但对资本的供给者来说风险较大。首先,借款人客观上可能没有能力如期还款付息,其次借款人主观上可能有意拖延抵赖。更严重的问题是,一旦借款人违约,对债权人的利益法律又不予保护,即是说借款人的违约行为是不会得到法律惩罚的,而且还反过来助长了借款人的违约动机。所以,为了对贷款人承担高风险进行补偿,民间借贷利率通常较高。

二、农村民间借贷的影响及面临的困境

农村民间借贷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弥补农村资本短缺、促进生产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有加重农民负担弱化货币政策效果的消极影响,还对农村人际社会关系金钱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积极影响。(1)部分解决了农村资本缺口,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农民收入。在农村,资本对农民的生产和再生产影响很大。拥有资本,就意味着农民拥有了生产资料;拥有资本,同时农民可以对其家庭成员进行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农村民间借贷繁荣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农民生产和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农民收入。 (2)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使生产过程趋向帕累托效率。在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劳动的边际产量较低,而资本严重不足,资本边际产量较高,进而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较高。农村民间借贷的出现,可以减少资本向二、三产业的流动,促使资本反哺农业,使各部门、各行业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替代率趋于一致,进而使生产过程趋向帕累托效率。

2.消极影响。(1)加重了借款人的负担,弱化了货币政策的效果。民间借贷利率较高,若借贷的款项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生产性投资,因要支付高额利息而会使其生活负担加重,实际可支配收入下降,各种支出缩减,最终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2)农村民间纠纷、冲突上升。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用于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所以当借款人不能如期还款付息时,因缺少相关调节依据而引发的冲突增加。(3)促使农村社会关系金钱化。农村民间借贷的社会影响集中表现为社会关系金钱化。农村民间借贷行为的出现,与之相伴随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金钱化。这种现象一方面表明人们的经济意识在增强,同时也标志着社会关系的异化。

农村民间借贷行为具有很强的自发性,而这种自发性又充分反映了农户等经济主体队伍资本的需求与这种需求不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如前所述,资本对农户等经济主体来说是一种较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拥有充足的资本,不但可以维持生产,而且还可以进行各种投资,但是,另一方面却是央行对资本价格的管制,农村金融市场上资本供求缺口较大,再加上农户等资本需求者自身存在的劣势,从而导致那些从农信社得不到资本的农户被迫转向农村民间寻求资本。

然而,农村民间借贷行为的处境却比较尴尬:一方面,如果不存在农村民间借贷行为,或者法律明确禁止民间借贷行为,那么农村资本供求缺口将会更大,农户等经济主体的生产与再生产将不能顺利进行,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将会进一步凸显。另一方面,如果法律许可农村农民借贷行为,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农村供求缺口,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但同时却又会引起新的问题:如果农村民间借贷行为合法化,城市民间借贷行为是否也应合法化?如果城市民间借贷行为也合法化,那么将会极大地削弱央行货币政策的效果,从而对国家金融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做到科学合理、合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对策思考

1.加快金融市场化进程,特别是利率市场化。我国农村民间借贷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农村资本供求存在缺口,而缺口的出现又是央行对利率实行管制的结果。所以,如果利率实现了市场化,资本价格将会根据资本供求自动进行调整,虽然农信社的贷款利率永远不会实现均衡状态,但却高于目前的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弥补资本供求缺口,缓和资本供求的矛盾,以致那些不规范的民间借贷行为。

然而,对利率市场化国内目前有一些反对的声音。他们认为利率市场化:其一,将会导致利率上升,消费与投资下降,国民收入减少;其二,将会削弱央行的权力,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其三,将会使人民币利率上升,进而外资为了套利流入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的确,我们不能否认利率市场化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这些负面影响。笔者认为,第一,利率市场化,会使利率上升,消费减少,储蓄增加。而就目前我国来说,资本尚比较缺乏,所以储蓄的增加正好可以转化为投资。另外,利率上升,固然会使部分投资项目碰到困难,但由于利率缺口,这即是说,将会有一些新的项目,甚或效益高的项目取代那些无法维持的项目。总之,利率上升,可能会使国民收入减少,但即便如此,那也是由于部分消费转换为投资而引起的暂时现象,从长远来看,投资的增长还可为国民经济的持久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利率市场化,固然会削弱央行的权力,但是央行任何政策都是由有限理性的决策者制定的,加之由于信息的不充分,他们也会犯错误,而目前也没有任何令人信服的理论能证明管制较严的政府比市场更有效率。再说,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当然资源的配置就应以市场为基础,如果导致人民币升值,对此也应辩证的看。人民币升值会使我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但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国力的增强,意味着我们可以“廉价"地进口外国一些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总体而言,利率市场化,短期内可能有一定负面的影响,然从长期来看,则利大于弊。所以,我们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市场化进程,毕竟利率市场化也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操之过急。但这不等于我们应该放弃市场化这个目标,相反我们应及早采取市场化行动。

2.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大小额信贷投放力度。利率市场化是一个长期过程,一朝一夕不可能实现,即使实现了,也不可能完全消除资本供求缺口,这即是说,市场本身存在一定缺陷,其在资源配置方面可能会失灵,而这正好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当市场不能解决(指通过正式金融市场)农村资本供求缺口的问题时,就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实行信贷配给。从1999年开始,央行在农村地区推行小额信贷,成绩良好;从2000年到2005年3月末,全国农信社小额信贷余额达1644亿元,农信社共向7100万户发放了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占总农户数的32%,占有贷款需求且符合贷款要求总农户数的68%。由此可见,小额信贷目前还不能满足农户对资本的需求,还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小额信贷的投放力度。

3.逐渐放开和规范农村民间借贷行为。农村民间借贷行为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借贷双方当事人多为邻居、朋友、亲戚、同事等熟人,相互之间比较了解;二是手续简单,比较灵活,一旦双方达成协议,款项一般在两日之内即可到位。相比之下,农信社提供贷款面临的最大障碍是缺乏对借款人信用状况的了解,另外,借贷手续也比较复杂,一般匆匆申请借款到借款获得批准少则十几天,多则两三个月,而即便这样农户等经济主体通常也只有在春季才有可能借到款。可见,农村民问借贷与农户的生产生活比较适应,所以农村民间借贷利率较高,农村民间借贷行为依然比较活跃。鉴于此,如果国家能出台一些用于规范农村民间借贷行为的法律法规,既可以弥补前两项政策的不足(利率市场化进程较慢,小额信贷数额有限),又可以充分抑制农村高利贷现象,从而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农村民间借贷行为所产生的一些不利影响。当然,给予农村民间借贷行为合法地位,并不意味着也要给予城市民间借贷和城市民间借贷实行差别待遇,这样将导致城市资本向农村流动,城市有可能出现资本供求缺口。这种后果非但不可怕,相反却正好体现我们对农业的反哺。据统计,1996年至2004年,我国农业贷款规模占全国信贷规模之比在3.1%至5.78%,然而农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却远远高于这一比重,如2004年,农业总产值占我国GDP的15.2%。所以,使城市资本向农村流动,本无可厚非。

参考文献:

1.辛殉.农村社区民间借贷规范发展研究[J].金融与保险(人大复印资料),2005(8)

2.郝亚明,张荣乐.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市场视角下的思考与选择[J].金融与保险(人大复印资料)

3.牛建高等.中国农村贫困的金融成因:基于产权视角的分析[J].金融与保险(人大复印资料)

4.吴晓灵.“小额贷款年"的中国突破[J].金融与保险(人大复印资料)

5.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温州民间借贷纠纷分析 篇4

温州是我国民间借贷最活跃的地区, 也曾是我国民间借贷违约率非常低的区域, 然而近年来, 其民间借贷纠纷却呈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2009 年, 法院受理的民间借贷纠纷数为4, 051 件, 2010 年、2011 年与2012 年分别增长了86.2% 、59.8% 与61.4% , 经过3 年的快速增长, 2012 年的纠纷数达19, 446 件, 竟是2009 年的4.8 倍。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近年来民间借贷纠纷的大量爆发?这一问题值得探讨。

一个事件的产生必定有内因与外因。目前, 国内学者对民间借贷纠纷产生原因的探讨, 主要聚焦于外部成因。陈成建 (2009) 认为道德、法律和经济风险集聚是引起民间借贷纠纷爆发的原因;黄书名 (2012) 认为主要原因是借贷利率与政策利率脱节、国家金融监管缺位和银行中介功能弱化;曹红军 (2014) 则从特征因素、经济因素、金融监管机制因素、资本特性因素、民众法律意识因素五个方面对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增长进行成因分析。我们认为, 尽管法律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经济环境变化等客观外在原因非常重要, 但引起民间借贷纠纷爆发的内在成因也是不可忽视的, 甚至更为重要。

本文试图以我们对温州民间借贷纠纷的调查, 尤其是对温州瑞安市的实地调查与案例分析为基础, 充分探讨温州民间借贷纠纷产生的内在原因。之所以选择瑞安作为调研重点, 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 经济上具有典型性, 瑞安市是温州模式的重要发祥地, 其人口占温州市的15%, 年产值占比为16%;第二, 民间借贷及其纠纷发生上具有代表性, 因为其民间借贷纠纷对温州全市的占比较高, 相对于温州全市的情况, 2009 年的瑞安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数量占比为28%, 涉案标的额占比更是高达34%;第三, 与温州全市的情况基本相同, 近年来瑞安民间借贷纠纷也呈持续快速增长之势, 2012 年其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高达3, 927 件, 是2009 年的3.5 倍。本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分析瑞安民间借贷纠纷的现状及变化特征, 第三部分结合案例探讨温州民间借贷纠纷的内在成因, 第四部分是结论。

二、瑞安民间借贷纠纷现状及变化特征

借贷主体、借贷利息、借款数额、借贷期限等是研究民间借贷行为的核心要素。我们以这几个核心要素的信息掌握为重点, 从以下三个层面开展调查:第一, 到瑞安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若干小额贷款公司开展实地调查, 获取核心要素的样本数据;第二, 拜访瑞安市人民法院, 搜集瑞安市民间借贷纠纷发生的总体数据, 以及200 余例纠纷案例的样本数据和其他信息;第三, 实地抽样调查瑞安当地的众多普通借贷者, 了解借贷动机及其对借贷纠纷成因的主观认识等。在下文分析中, 总量分析的对象是总体数据, 而各类特征分析的对象是样本数据。

(一) 总体状况及其变化特征。近年来, 瑞安民间借贷纠纷的案件数量不断增加, 涉案标的额也呈持续上升之势。2008 年民间借贷纠纷案仅812 件, 涉案标的额为1.77 亿元;而自2009年起, 纠纷案件数量及标的额呈快速增长趋势, 2012 年到达最高峰, 纠纷案件为3, 927 件、标的额高达34.69 亿元, 分别为2008 年的4.8 倍和19.6 倍。2013 年纠纷数量开始减少, 2014年出现明显下降, 纠纷数仅为2012 年的1/3。从纠纷案件的总体变化来看, 大致呈现出以下特征:

1、借贷纠纷案一度成为民商事案的主体。近年来, 瑞安民间借贷纠纷案占所有民商事案件的比例不断大幅上升, 一度成为民商事案件的主要组成部分。自2010 年起,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对民商事案件总量的占比超过1/3 (2014 年除外) , 2012 年和2013 年的占比更是高达40%, 2014 年的纠纷数量有所减少, 所占民商事案件的比例也随之下降。

2、借贷纠纷案平均标的额呈明显上升之势。瑞安民间借贷纠纷的平均涉案标的额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之势。2008 年, 纠纷案件的平均标的额为21.8 万元/件;到2014 年, 达到了111.4万元/件, 为2008 年的5.11 倍。

3、纠纷当事人分布渐趋多元化。民间借贷的当事人大致包括家庭及个人 (下文简称个人) 、中小企业和民间金融机构。早些年, 民间借贷主要发生在熟人圈里, 借贷纠纷当事人自然也主要是个人与个人。然而, 随着民间借贷逐步从熟人圈走向民营企业主、典当担保及小额贷款公司等陌生人圈里, 借贷纠纷当事人的分布也逐步走向多元化。调查发现, 尽管个人之间的纠纷依然占多数, 但个人与企业、个人与民间金融机构, 以及企业与民间金融机构之间的纠纷数量呈快速增加之势, 其中尤以个人与企业之间的纠纷数量增长最快, 从2008 年的18 件增加到2014 年的298 件, 年均增长60%。此外, 发生借贷纠纷企业的行业分布很广, 既涉及加工与贸易行业、服务业, 也包括制鞋、模具、机械等制造业。其中, 出现借贷纠纷频度最高的是房地产、投资咨询和融资管理等行业企业。

(二) 调查样本及其纠纷特征分析。为梳理瑞安民间借贷纠纷的变化特征, 我们以从人民法院获取的调查样本为主要对象进行分析。这些样本为来自瑞安人民法院的近4 年的200 余件纠纷案例, 我们从中选取其信息能够满足研究需要的166 件纠纷案例。按年度划分案例, 2011~2014 年的数量分别为47、44件、40 件和35 件。

在下文的特征分析中, 我们主要关注的是纠纷案由、单笔借款金额、纠纷贷款流向等基本特征, 以及借贷的合法性、纠纷的群体性、纠纷的调解难度等深度特征。鉴于保护个人隐私的需要, 下文中凡涉及借贷者个人信息的均予以回避。

1、纠纷案由。调查发现, 民间借贷纠纷的案由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借款方还款违约导致的纠纷, 约占40%。纠纷往往缘于借款期限届满后, 借方未归还本息, 贷方多次催讨无果, 故向法院起诉。调查案例中, 一种情况是借款方仅支付前两个月的利息, 之后故意违约不还本息;另一种情况是当事人将借款用于生产经营, 但因经营不佳失去还款能力。

第二类是因双方对借贷约定不规范或者认识不一致引起的纠纷, 约占50%。纠纷往往源于借贷双方在合同 (欠条, 甚至口头约定) 中未明确约定借贷利息、还款期限和借贷担保等, 双方认定的借贷事实不同。如借贷双方口头约定月利率3%, 但事后借方推说利率过高, 只愿支付2%;又如借贷双方口头约定月利率5%, 未约定还款期限, 借方由此拖欠本金利息, 从而引发民间借贷纠纷。

第三类是因非法吸存、集资诈骗产生的借贷纠纷。数量占比虽小, 但牵连广, 往往会出现数个原告起诉同一公司或个人, 导致纠纷的调解难度大大增加。

2、单笔借款金额。单笔借款金额差距较大, 小者仅有3 至4 万元, 大者可达500 万元以上。从分析样本来看, 瑞安民间借贷纠纷的单笔借款金额近年来总体呈不断上升之势, 从2011到2014 年, 纠纷从单笔50 万元以下为主逐步转向以单笔50万元以上为主, 100 万元以上的大额借款纠纷日益增多。进一步分析还发现, 300 万元以上的借贷纠纷案例以集资诈骗为主, 且每个案件的单笔借款金额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3、纠纷贷款流向。从纠纷的资金流向来看, 近年来从以生活消费为主转变为以经营融资为主的特征变化非常明显。总体上, 贷款资金流入生活消费的借贷, 发生纠纷的可能性是最小的, 主要原因可能是借贷者关系亲近, 信息较为对称, 借款双方对借贷事实的争议较小。相反, 贷款资金用于经营融资及临时周转就容易发生纠纷, 近4 年该类纠纷占总纠纷数的68%, 其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经营或投机失败、周转资金链断裂。

4、非法借贷涉及面广。近年来, 非法吸存、集资诈骗等非法借贷行为不断发生, 非法借贷纠纷的数量日益增加, 借贷纠纷的涉及面也越来越广。如, 2011 年包某某对外宣称二手车抵押业务利润可观, 以支付高额回报为诱饵或以共同经营为由向陈某某等14 名民众集资款项共达1, 418 万元, 用于高利放贷和经营二手车抵押借款生意, 后因放出的高利贷无法及时收回, 二手车抵押借款生意亏损, 资金链断裂, 导致1, 300 多万元借款无法归还而产生纠纷。

5、借贷纠纷日趋复杂化。近年来,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纠纷当事人的人数有增加趋势。自2011 年起, 纠纷当事人不再是原告与被告两个单一主体, 而是逐渐向多个纠纷主体转变。经常出现一名原告起诉多名被告, 或多名原告起诉一名被告等现象。此外, 因多重借贷的发生, 甚至出现了错综复杂的纠纷关系, 同一个当事人可能既是原告又是被告。

6、纠纷调解难度日益加大。近年来, 瑞安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调解难度日益加大, 案件审理或者调解时间也逐渐拉长。究其原因, 我们发现:一是当事人的出庭率低, 80%的被告收到法院传票后拒不出庭, 部分被告甚至下落不明致使传票无法送达;二是部分被告对借据上签字的真实性或借据的形成时间不予认可, 需提起第三方鉴定, 颇为费时;三是部分担保人被告否认自身的担保义务或担保期限等。

三、温州民间借贷纠纷内在成因分析

一般认为, 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行为相比, 民间借贷最为显著的差异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借贷主体关系可能较近、协议方式简便、利率较高、担保形式灵活等。这些特点是民间借贷普遍存在并迅速发展的原因, 但也为借贷纠纷的发生埋下了不小的隐患。下文我们将利用166 个法院案例样本, 结合实地调查获取的信息, 进一步探讨温州民间借贷纠纷的内在成因。

(一) 纠纷案例的内部特征分析。对获取的166 个法院案例样本, 我们从借贷主体间的亲疏关系、借贷协议的规范程度与借贷担保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考察。分析2011 至2014 年的案例发现, 借贷主体关系较为亲近的数量仅占纠纷案例总数的13.3%, 且比例波动小;借贷协议很不规范, 仅仅为“口头协议”的纠纷占纠纷总数的4.8%, 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借贷协议中有担保形式的纠纷仅占纠纷总数的36.1%, 这一比例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二) 借贷主体的亲疏关系。瑞安民间借贷行为主要发生在关系比较亲近的人之间, 比例大约在80%以上, 但关系亲近的借贷主体占纠纷发生的比例仅为13.3%。如果按照上述80%的比例推算, 2011~2014 年关系疏远的借贷双方发生纠纷的概率, 为关系比较亲近的借贷双方发生纠纷概率的26 倍。由此可见, 借贷主体的亲疏程度直接影响借贷纠纷发生的可能性。

调查中还发现, 借贷主体的亲疏程度还会影响到借贷利率, 并通过利率杠杆, 进一步放大借贷纠纷发生的风险。分析结果表明, 关系亲近的借贷双方通常是出于互助心理的亲属朋友, 借贷月利率为8 厘至1.5 分, 借贷风险相对较小, 发生纠纷的几率自然也较低;而关系疏远甚至互不相识的借贷双方, 基本通过中介机构或经人介绍发生借贷, 贷款月利率明显偏高, 甚至高达2 分至5 分不等;更为严重的是, 部分贷方还会采用预先在本金中扣除部分利息等非法方式, 进一步隐蔽地抬高利率。此外, 部分投机者还会通过借款转贷方式进一步套取利差, 导致多重借贷甚至高利贷的出现, 进一步加大产生纠纷的可能性。

(三) 借贷协议的规范程度。民间借贷协议的形式主要分为口头约定和书面协议。口头约定完全依靠个人信用, 一旦借方违约, 款项往往就无法追回, 即便能够还款, 利率往往也会成为借贷纠纷的另一焦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 视为不支付利息”, 因此, 若借方不承认相关利息或还款期限的借贷事实, 而贷方缺乏实物证据, 就会引起难以调解的经济纠纷。近几年, 口头约定的协议形式已经逐渐减少, 相应的借贷纠纷也随之减少。

调查发现, 如今90%以上的借贷者倾向于签订书面协议, 具体包括简单借条与规范合同两种形式。现实中借条往往过于简单, 借方在书写借条时, 通常仅注明借贷者姓名、借款金额和借款时间, 并未对借款期限、借款利息、还款方式、借贷担保等还款的关键要素做出明确表述, 这无疑为纠纷爆发埋下隐患。

(四) 借贷担保的有效性。2011~2014 年瑞安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无担保的比例高达64%, 而在其他36%有担保的纠纷中, 我们发现大约有70%以上借贷担保的有效性存在问题。因此, 纠纷案例中真正存在有效担保的比例不足1/4。

民间借贷担保形式主要有三种:抵押担保、保证担保和质押担保。调查发现,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 这些担保形式的有效性在实际操作中均被不同程度地打了折扣。抵押担保形式, 往往由于抵押物未到相关资产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导致抵押无效;保证担保时常因担保责任不明确等而失效, 例如借条未注明是保证人还是见证人, 或虽标明“保证人某某”, 但未写明担保的性质、期限和额度等;质押担保在我们的调查中很少出现。

在调查过程中, 除了上述原因, 我们还发现, 随着民间借贷从最初的制造业扩展到以投机为主的其他领域, 逐步出现了层层加“利”的多重借贷现象, 甚至会出现多个借贷者互作担保, 形成连环担保的现象, 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因资金链断裂, 出现无力偿款等情况, 整条担保链上的借贷者及保证人都会受到牵连。借贷担保链越长, 借贷利率就越高, 从而累积的借贷风险越大, 借贷纠纷爆发的频度也就越高。

四、结论

2014 年以前, 温州民间借贷纠纷数量和规模均出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一度成为民商事案的主体, 明显呈现出了纠纷标的额不断上升、纠纷当事人分布渐趋多元化、纠纷案由日趋复杂化、纠纷调解难度越来越大等特征。可能是由于温州金融体制深化改革的效果逐步体现, 以及借贷者的风险意识逐渐增强, 2014 年以来, 温州民间借贷纠纷开始回落。

分析纠纷发生的内在成因, 我们发现, 借贷利率的高低、借贷主体的亲疏关系、借贷协议的规范程度、借贷担保的有效性, 以及资金的行业流向等, 均与借贷风险以及借贷纠纷的发生频度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陈成建.关于义乌民间借贷纠纷的调研报告[J].人民司法, 2009.3.

[2]黄书名.温州民间借贷风险成因分析[J].商洛学院学报, 2012.3.

[3]曹红军.淮南市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调研报告[J].滁州学院学报, 2014.1.

对比分析银行贷款与民间借贷的优劣 篇5

摘要: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世界性的难题。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然而贷款难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企业贷款难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重。尽管各大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及时调整贷款结构,创新信贷方式,推出适合小企业的贷款品种,加大中小企业贷款力度,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依然很大。因此,中小企业急需寻求新的融资渠道。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在各类市场主体资金需求旺盛,中小企业贷款困难的同时,民间资金却日渐充裕,民间借贷市场日趋活跃,融资规模有逐年扩大趋势。民间借贷成为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更优选择。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贷款业务,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受到了来自民间借贷的严重威胁。本文,主要以中小企业贷款为前提,从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和民间借贷的定义、特点、流程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从中分析出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与民间借贷的优劣。

关键词: 中小企业贷款,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民间借贷

一、中小企业贷款的概述 1.1中小企业的定义

中小企业(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又称中小型企业或中小企,它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此类企业通常可由单个人或少数人提供资金组成,其雇用人数与营业额皆不大,因此在经营上多半是由业主直接管理,受外界干涉较少。1.2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

(一)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强;机制灵活,能发挥“小而专”,“小而活”的优势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既无力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也无法在某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上与大企业竞争,因而,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向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小市场,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上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生产同大型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不仅在客观上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大企业发展,同时也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二)经营范围的广泛性,行业齐全,点多面广;成本较高,提高经济效益的任务艰巨 一般来讲,大批量、单一化的产品生产才能充分发挥巨额投资的装备技术优势,但大批量的单一品种只能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主要方面的需求,当出现某些小批量的个性化需求时,大企业往往难以满足。因此,给了中小企业发展空间,中小企业更贴近客户,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但成本高,经济效益难以满足。

(三)中小企业是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

现代科技在工业技术装备和产品发展方向上有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向着大型化、集中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向着小型化、分散化方向发展。产品的小型化、分散化生产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差;资金薄弱,筹资能力差

中小企业流动资金(包括现金、库存、原材料等)占公司的资本总额比重大,一旦出现资金暂时不足或是断裂,整个企业就立刻面临严重风险,因此,需要大量的贷款来维持资金量通畅。也正是因为中小企业存在经营风险,筹资能力差,往往导致商业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他们。1.3中小企业贷款

中小企业贷款指银行向小企业法定代表人或控股股东(社会自然人,以下简称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补充企业流动性资金周转等合法指定用途的贷款。1.4流动资金贷款

流动资金贷款是为满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短期资金需求,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而发放的贷款。(1)按贷款期限可分为一年期以内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和一年至三年期的中期流动资金贷款;(2)按贷款方式可分为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其中担保贷款又分保证、抵押和质押等形式;(3)按使用方式可分为逐笔申请、逐笔审贷的短期周转贷款,和在银行规定时间及限额内随借、随用、随还的短期循环贷款。

流动资金贷款作为一种高效实用的融资手段,具有贷款期限短、手续简便、周转性较强、融资成本较低的特点,因此成为深受广大中小企业欢迎的银行业务。

流动资金贷款按期限可分为临时流动资金贷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和中期流动资金贷款:

1.临时流动资金贷款:期限在3个月(含)以内,主要用于企业一次性进货的临时性资金需要和弥补其他支付性资金不足。

2.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期限3个月至1年(不含3个月,含1年),主要用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周转资金需要。

3.中期流动资金贷款:期限1年至3年(不含1年,含3年),主要用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中经常占用资金需要。

二、商业银行贷款业务 2.1贷款业务概述

银行贷款是商业银行作为贷款人,按照一定的贷款原则和政策,以还本付息为条件,将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提供给借款人使用的一种借贷行为。这样红借贷行为由贷款的对象、条件、用途、期限、利率和方式等因素构成。

贷款业务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一是按贷款期限划分,可分为活期贷款、定期贷款和透支贷款三类;二是按照贷款的保障条件分类,可分为信用放款、担保放款和票据贴现;三是按贷款用途划分,非常复杂,若按行业划分有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农业贷款、科技贷款和消费贷款;按具体用途划分又有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金贷款。四是按贷款的偿还方式划分,可分为一次性偿还和分期偿还。五是按贷款质量划分有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等。2.2中小企业贷款申请条件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中小企业申请银行贷款的条件由:符合国家的产业、行业政策,不属于高污染、高耗能的小企业;企业在各家商业银行信誉状况良好,没有不良信用记录;具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且年检合格的营业执照,持有人民银行核发并正常年检的贷款卡;有必要的组织机构、经营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有固定依据和经营场所,合法经营,产品有市场、有效益;具备履行合同、偿还债务的能力,还款意愿良好,无不良信用记录,信贷资产风险分类为正常类或非财务因素影响的关注类;企业经营者或实际控制人从业经历在3年以上,素质良好、无不良个人信用记录;企业经营情况稳定,成立年限原则上在2年(含)以上,至少有一个及以上会计财务报告,且连续2年销售收入增长、总利润为正值;符合建立与小企业业务相关的行业信贷政策;能遵守国家金融法规政策及银行有关规定;在申请行开立基本结算账户或一般结算账户。

纵观以上条件,合乎情理的是,企业寻求银行贷款的前提是这个企业本身是合法存在的,且经营状况良好,信用良好。但还须因此注意的是:国家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实质是做出了行业限制的,可以说简单经营商业贸易的公司很难获得贷款。2.3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程序

(一)贷款申请

借款人(即中小企业)申请贷款必须填写《借款申请书》。《借款申请书》的基本内容包括:借款人名称,性质,经营范围,申请贷款的种类、期限、金额、方式、用途、用款计划,还本付息计划以及有关的经济技术指标等。同时,还须提供其他相关资料。

(二)贷款调查

银行在接到借款人的借款申请后,拍专人进行调查。调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借款申请书内容的调查。二是贷款可行性的调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借款人的品行(2)借款合法性(3)借款安全性(4)借款的盈利性。

(三)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

(四)贷款审批

(五)借款合同的签订和担保

(六)贷款发放

2.4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取得贷款的分析

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任务之一,商业银行往往愿意将钱借给那些信用好,还款能力强的大公司,但贷款利率较高,大型企业往往更倾向于发行债券,购买基金,甚至发行股票进行融资,偏偏不倾向于贷款,而中小企业由于种种限制,寻求银行贷款是他们所迫切的,但却常常失败。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从两个反面可以得到结论——一方面是企业本身,一方面是商业银行。

(一)从中小企业自身情况看,信用程度低是贷款难的最主要原因

1.企业债务负担沉重,偿债能力不强。

2.财务行为不规范,财务管理水平低下,财务信息失真严重,是目前中小企业的存在的问题。一些中小企业出于某种目的,可能一厂多套报表,或者干脆不建帐。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不能准确、快速地判断这些企业及其负责人的真实信用水平,放贷自然比较谨慎。

3.信用度低,逃废债情况严重,银行维权难度较大。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高,所形成的不良贷款清收和核销程序与大企业相比,困难得多。在经营出现风险以后,通过企业改制、申请破产、转产、注销法人,甚至一逃了之等方式悬空或逃废银行债务现象比较普遍。这不仅给银行信贷资金安全造成很大威胁,而且也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信誉度,恶化了银企关系,严重地挫伤了银行贷款投放的积极性。

4.企业内在素质低下,生存能力普遍不强。由于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存在着经营粗放、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淘汰率远远高于一般大企

(二)从银行经营管理来看,风险管理约束加强是中小企业难以取得贷款的最主要因素

1.成本、收益和风险不对称,银行更愿意贷款给大企业。在银行看来,中小企业就是麻雀,肉少还容易飞。中小企业贷款数额不高,但发放程序、经营环节缺一不可,据测算,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平均是大企业的五倍左右,而风险却高得多。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当然乐意做大企业的“批发”业务。

2.过度强调责任约束,激励机制不足,银行不敢轻易贷款。银行经营,强调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其中,安全性排在首位。

3.贷款权限上收,不良资产增多,资产负债比率过高,使部分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贷款问题上,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能性”。

三、民间借贷行为分析 3.1民间借贷的定义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见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因借贷产生的抵押相应有效,但利率不得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相关利率。民间借贷是一种直接融资渠道,银行借贷则是一种间接融资渠道。民间借贷是民间资本的一种投资渠道,是民间金融的一种形式。根据《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超过四倍即认定为高利贷,是违法的。3.2民间借贷的特点

1.民间借贷具有灵活、方便、利高、融资快等优点,运用市场机制手段,融通各方面资金为发展商品经济服务,满足着生产和流通对资金的需求。

2.民间借贷出于自愿,借贷双方较为熟悉,信用程度较高,对社会游资有较大吸引力,可吸收大量社会闲置资金,充分发挥资金之效用。且其利率杠杆灵敏度高,、随行就市,灵活浮动,资金滞留现象少,借贷手续简便,减去了诸多中间环节,提高了资金使用率I资金实愿效益得以发挥,这在目前我国资金短缺情况下,无疑是一有效集资途径。

3.民间借贷吸引力强,把社会闲散资金和那些本欲扩大消费的资金吸引过来贷放到生产流通领域成为生产流通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信贷资金不足蚵压办,对抑错消费扩大亦起了一定作用。

4.它向现存的金融体制提出了有力的挑战,与国家金融展开激、烈竞争,迫其加快改掣。

民问信贷在利用其特点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伴有消极因素的出现。在实践中,首先由于法律的不明确、体制的不完善,以及认识的不统一,致使一些地方的民间借贷处于:非法状态或放任失控状态,还未确立其合法地位,因而它更多地是以地下活动或半地下活动进行的,这无疑为一些不法分子乘机进行金融诈骗活动提供了方便。其次,民间借贷虽具灵活方便特点,但带有盲目性,风险系数极大,往往投资予风险事业而受危害,便在借贷双方和存款者之间产生连锁反应,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第三,信贷经营者往往经营管理能力差,亦无严密的财会、簿记制度,一旦大宗金融交易失败,对金融市场、生产和流通是个冲击。第四,借贷手续过卡简便,一不考虑资信,无财产担保,每每纠纷发生无法解决,而借贷的直接现金交易,使其难以在更太范围内为商品经济腮务,且有些信贷已脱离了生产流通领域,一些人借机放超高利息,进行高利贷活动,折旧违背了信贷总值,干扰了金融市场,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从立法上加以研究解决。3.3中小型企业选择民间借贷的原因分析

民间借贷,在我国处于金融市场的边缘,但却逐步趋于规范化,因此对于一些迫切需要资金周转的中小型企业,民间借贷的方便让他们趋之若鹜。然而有时的盲目,往往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当然,民间借贷公司自身若存在问题,则对投资人业存在很大的风险。另外,由于没有明确的强有力的法律约束,民间借贷双方没有很明显的约束性规定,很多借款行为中的细节都是可以双方约定达成,这一方面,即符合了当下追求的灵活性,也为中小型企业自身提供是一个可以为自身谋求更大好处的机会。

四、结论

商业银行,是直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监督的金融机构。它的经营既需要满足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需要严格遵守央行的规定以及法律的约束。对于发展尚不成熟的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难的情况是合乎法理的,但法理之外,情理之中,商业银行也应该尝试金融产品创新,为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提供方便,而不是将一些只因为信用等级不够,或偿债能力不强的企业就被商业银行拒绝而推向民间借贷。我个人看来,企业的贷款,我更倾向于是通过银行。因为虽然,我国法律已经对民间借贷进行了约束,但民间借贷的漏洞还很多,这对投资人和借款人双方都是不安全的,往往使得双方在心里上都存在一定的结缔。借款人担心还款压力的突变,投资人担心收不回本钱。商业银行贷款的优点是安全,利率清晰,但缺点是手续繁琐,贷款利息高;而民间借贷恰恰是和商业银行贷款互补的。综上所述,我认为,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结合商业银行和民间借贷的优势,推出合理化的组合方案,为我国的朝阳企业,提供更大更好的空间。比如:针对合法的中小企业短期迫切的资金需求选择合法的民间借贷公司融资,而用于企业经营的中长期融资则选择商业银行。此外,利率市场化是必然的。

五、参考文献

1、教材

2、维基百科

民间借贷中的犯罪问题分析 篇6

关键词:民间借貸;犯罪;规范

1 民间借贷的主要特点

1.1 欺骗性和诱惑性

为了进行投资或者经营,民间借贷人才进行贷款,但是为了增大借款的金额,通常将真实的企业业绩隐藏起来,通过虚构经营业绩来欺骗债权人,同时,为了诱惑债权人借给其更多的资金,以高额的回报和利息来诱惑债权人,债权人为了获得高额的汇报,在不明白实情的情况将资金借给了债务人,当债务人出现了经营不利的状况而导致无法及时的偿还贷款时,债权人追债时就具有很大的难度。

1.2 无法有效的维权

在民间借贷的过程中,交易双方往往是熟人或者亲友,双方借贷的时候是自愿的,为了证明借贷的存在只是签订借条,有的借贷双方借条都没有,只是口头上的协定,没有任何的书面协定,当出现借贷纠纷的时候,债权人在没有相关凭证的情况下很难进行维权。同时,借款人在借得资金以后,通常是用在企业的投资或者个人的消费上,当出现企业经营不利的现象时就无法按时的偿还贷款,这就说明了债权人权利的维护具有一定的难度。

1.3 隐蔽性

民间借贷经常在私下进行,一般都是亲友之间的借贷,在借贷过程中没有相应的中介组织和机构,并不像向外界公开借贷情况。因此,相关的监督机构也就无法对民间借贷行为进行监督,这就体现了民间借贷行为的隐蔽性。

2 民间借贷行为的危害

2.1 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和金融机构的贷款相比,民间借贷的条件比较宽松,没有那么复杂的程序,借贷手续也比较的简便和灵活,这种简单快捷的融资渠道是中小企业和个人快速获得大量资金的重要途径。但是对于金融市场我们国家实行了严格的监管制度,对于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主体不得从事借贷等金融业务活动。而民间借贷行为就违反了我国金融管理的规定,忽视了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使我国金融市场的准入、竞争和交易的秩序发生了混乱。同时,高利贷现象的存在导致了民间借贷资金和银行资金之间出现了相互关联的情况,这就直接增加了银行资金的风险,而且金融监管部门无法对通过民间借贷形式出现的资金进行监管,当民间借贷部分的资金出现了问题时,就会形成资金的恶性循环,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

2.2 容易引发经济犯罪

在民间借贷的过程中利息都比较高,在没有相应的机构和机制进行监管的情况下,高利润会促使民间借贷活动向非理性的方向发展,这就增加了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以及高利转贷等一些经济犯罪行为的发生几率。借款者通常以投资、合伙或者高额回报为诱惑来吸引资金,但是借贷以后并没有按所说的来使用这些资金,大部分的用在了个人挥霍和消费上,同时,相比于向银行借贷,民间借贷的利息比较高,为了赚取大量的利息差价,很多的放贷者往往通过向亲戚朋友借款或者向银行借贷的方式获得大量的资金,然后将资金贷给那些急需要资金的企业或者个人,赚取大量的利润。也就是说相关的个人或者组织将从正规渠道获得的资金用在不正规的借贷上,这就是高利转贷的本质。

2.3 容易引发暴力犯罪

当出现民间借贷的风险时,债主大部分选择私了,这主要是因为:首先债主的资金来源不清楚;然后债主明白借贷行为是违反法律的;最后,诉讼的成本太高。同时,为了保证资金及时的回收来保证自身的利益,很多的借款人或者放贷者采用个人的行为进行催债,甚至逼债。民间催债的形式主要包括上门索要、恐吓威胁或者殴打等手段,在催债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打架斗殴或者绑架等一些刑事犯罪案件。为了及时的收回所放的高利贷,很多的高利贷组织通过成立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专门进行催债,在诱发暴力犯罪的过程中影响了社会的治安和稳定。

3 民间借贷引起的犯罪类型

根据民间借贷犯罪的形式和发生的阶段可以将民间借贷犯罪分为经济犯罪和暴力犯罪两种,下面分别对这两种犯罪类型进行分析。

3.1 民间借贷引发的经济犯罪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和高利转贷等是民间借贷引起的经济犯罪的主要形式。这些犯罪形式大部分是因为民间高利贷而引起的,债务人在借款时动机不良,怀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这种类型的犯罪违反了金融管理制度,在达到一定的经济数额之后就构成了犯罪,在司法界对于此类犯罪问题的惩罚标准一直存在着争议,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

3.2 民间借贷引起的暴力犯罪

故意伤害、非法拘禁和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是民间借贷引起的暴力犯罪的主要形式,不但在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中容易出现这些犯罪行为,在高利贷行为中这种犯罪行为更加容易发生。很多个人放贷者面对高额回报的诱惑,通常将买房和买车甚至养老的钱拿来借贷,当出现借贷风险时直接影响了家庭的正常生活,由于民间借贷行为是违法的,同时进行维权的难度也比较大,很多放贷者认为无法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民间借贷的风险问题,在现实的情况中,虽然很多的民间借贷纠纷通过法律手段取得了胜诉,但是在执行的时候往往达不到效果,在债务人藏匿和将财产转移的情况下,只有具有的相关的证据才能够将这些财产用于履行债务,很多债权人认为通过拘禁和恐吓债务人能够达到比较好的催债效果,因此债权人选择了暴力的方式来进行索债,公权的保护力度不够直接导致了暴力维权问题的产生。在现实的民间借贷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团体化高利贷组织,在黑社会的帮助下以暴力手段进行催债,通过威胁借贷者本人或者他们的亲友来及时的收回资金以获得足够的利益,这种犯罪现象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4 减少民间借贷犯罪的措施

4.1 用法律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应当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来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从源头上遏制民间借贷犯罪行为的产生,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来认可民间借贷的合法地位,使民間借贷主体的相关行为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通过民间借贷行为的规范来引导民间借贷走上健康规范的稳定发展道路。我国的很多中小企业融资比较困难,没有足够的资金保持企业的稳定运行,因此民间借贷的存在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应当对民间借贷进行有效的监督,通过相应的政策对民间借贷行为进行引导,通过认可民家借贷的合法地位和规范民间借贷的行为,在维护中小企业等弱势群体利益的基础上促进金融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4.2 建立专门的机构和机制

应当建立专门的机构来对民间借贷行为进行管理,同时还应当对民间借贷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进行明确,建立相应的民间借贷运作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这样就能够保证民间借贷行为的合法性、规范性、安全性和健康性。在对民间借贷行为进行监督的过程中也应当成立专门的机构,作为中介来对借贷利率进行控制和规范,同时对放贷资金的借贷双方负责,这样既能解决放贷方的借贷成本和风险问题,还能够解决借款方的资金难题。在对民间借贷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的过程中就会遏制了高利贷的存在,从而在根本上杜绝了犯罪问题的产生。

4.3 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当然,公权力保护力度不够是诱发借贷犯罪的原因,同时,当事人的法律意识淡薄也是造成民间借贷犯罪的重要原因,在遇到借贷风险时首先想到的不是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直接选用了暴力维权的方式,既没有相应的法律维权意识,也没有相应的暴力犯罪危害意识,没有意识到暴力犯罪所引发的严重后果。因此应当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诉讼意识,公民应该认识到暴力犯罪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以理性的方式处理民间借贷纠纷问题。

4.4 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

社区、村委会等一些基层组织和群众接触的比较多,容易发现群众当中的问题,因此,基层组织要及时的发现民间借贷行为中存在的债权债务纠纷,对双方当事人做好安抚工作,避免矛盾纠纷的升级和激化,防治刑事案件的发生。同时,相关的司法机构在做好审判监督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对审判执行的效果进行监督,及时的将审判结果兑现,只有这样才能让债权人明白司法程序是解决借贷纠纷最有效的途径。这样就能避免犯罪问题的产生。

5 总结

总之,虽然民间借贷行为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但是民间借贷行为容易引起很多的犯罪问题,为了杜绝这些犯罪问题的产生,应当通过建立专门的机构和机制来对民间借贷行为进行规范,同时,通过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使公民能够在第一时间运用法律来解决民间借贷的纠纷问题。后续还应该对民间借贷的犯罪界定和相应的法律规范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凯.社会变迁与法律回应:我国民间借贷的立法完善建议[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4,35(02):117-119

[2]苏虎超.民间借贷活动与金融犯罪相关问题探析[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03(06):143-145

[3]代汇宾.民间借贷的犯罪性异化及法律规范[J].法制与社会,2012,07(27):36-38

作者简介:

西部农村地区民间借贷现状分析 篇7

关键词: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民间借贷

一、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民间借贷现状及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描述

本文数据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西部民族经济研究中心于2014 年5 月开展的“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2014 年7、8 月,13 支调查小组分赴12 省进行入户调查,通过随机抽样方法共搜集6 000 份问卷。

本文选取了被调查农户中,在过去一年里有过借入款经历的农民样本2 095 个,剔除无效样本79 个。其中,汉族占到了40.17%,少数民族占到了59.82%。本文重点对汉族及占比较大的少数民族(在选取的样本中,样本个数大于等于10 的少数民族)进行了分析。

(二)民间借贷现状分析

1.农户的资金需求大,借款对象以亲戚为主

在6 000 份样本量中,有2 067 户在去年一年(2013 年1月1 日—12 月31 日)内借过款,而只有393 户存在借出款的行为,农户资金需求量远高于供给量。

表1显示,农户的借款对象以亲戚、朋友为主。

%

如表2 所示,农户借款特点为:金额小、期限短。借款金额主要集中在10 000—50 000 元,占比达到了47%。如表所示,农户借款的期限主要集中在3 年及3 年以下,占比达到了78.35%。但是仍有14.4%被调查的农户借入款的期限为“无限长”。

%

%

2.利率较低,但不免存在高利贷现象

如表4 所示,总体来看,借贷利率均以0%为主。调查数据显示布依族、傣族这两个民族的借贷利率为0%的比例低于50%,而极端值即年利率高于50%的出现在了哈尼族及回族这两个民族中。

%

3.借款用途形式少

如表5 所示,被调查的农户借款用途主要用于基本生活开支、教育、医疗、修建房屋及生产经营。总体来看,教育占的比重最小不到10%,医疗次之,修建房屋、生产经营及生活开支占据较大的比重。在被调查的所有民族中,基本生活开支占的比重最大的是回族达38.31%;苗族的教育开支占的比重最大的为彝族达20.94%;医疗所占比重最大的是维吾尔族达41.18%;修建房屋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土家族达43.33%;生产经营所占的比重最大的是傣族为45.61%。

%

4.担保比例小

如表6 所示,被调查的农户中借入款时,多于75%的农户没有进行担保。剩下接近15%的农户中,以房屋担保、第三方的担保以及土地担保为主要的形式。这充分地体现了农民对于风险的认知较低,没有意识到这样资金借出将极大地增加风险性。

%

(三)变量与模型选取

采取调查样本中,过去一年有过借入款经历的2 016 个农户样本作为模型的数据。

本文研究的因变量为被选进样本的农户过去一年的收入情况,因变量为过去一年里借款的金额数,目的在于探究民间借贷对于农民收入增长有多大的影响。对数据进行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分析。将模型设定为:

模型中的u为随机误差项,即包含了除x以外的其他的影响因素。

现在我们在5%的显著水平下原假设为借入款的金额对农民没有影响,即:

使用统计软件STATA12 对数据进行回归,具体的回归结果如下(表7):

注:系数后面的“***”,“**”,“*”分别表示模型在1%,5%,10%的水平下显著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借入款金额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我们可以有理由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在5%的显著水平下,借入款的金额对农民的收入有影响。

因此,加上系数的模型为:

我们可以初步解释模型:当借款金额增加1 个单位,农民的收入可以增加0.24 个单位。

二、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民间借贷的正负效应分析

(一)正效应分析

1.有利于当地农民收入的增加,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在上述的模型中,我们容易地得出结论:农民的借款金额与农民的收入呈正相关,也就是说,民间借贷是有利于当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而且,如表5 所示,在所有借入款的农户中,有23.59%的农户将借来的资金用于生产经营上这将会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2.可以满足当地农户多方面的融资需求

由于商业银行对于客户融资用途有着明确的限定,前面分析的农户资金用途方面中,将资金用于基本的生活开支占有大量的比例,这样的农户,一般是家里的劳动力不足,收入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花销。他们去银行贷款相对来说比较困难。此外,利息的支出也将会是一项新的负担。若直接向村民们借款,这些顾虑就都没有了。

3.民间借贷使得农户融资更加灵活便利

不受时间与金额的限制,不用办理繁琐的手续,省去了来回的路程,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的农户来说,语言障碍不可忽视。

(二)负效应分析

1.债权人风险大,权益得不到保障

其一,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农户借出的资金已经很长时间了仍然没有收回。简单地从借出款的期限来看,有将近14%的农户借出款的期限为“无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债权人的风险。其二,在民间借贷中,农户的担保意识差,有超过75%的农户在借入款时没有进行担保抵押,从而使借出款农户的风险增加。

2.民间借贷存在高利贷的现象,增加融资农户的负担

虽然,在被调查的农户中,大部分的利率较低,但是,也不免在一些地区存在高利贷的现象。这使得一部分民间借贷者靠着放贷取得非法高额利润又同时给借入款的农民增加了相当大的负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同时高的回报必然也会吸引其他借出款的农户这样做。

3.由民间借贷得到的收入得不到监管,同时损害国家利益

民间借贷所形成的收入导致的税款的流失,这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存在的,西部农村地区也是不例外的。正如彭翠菊所说的,民间借贷不在工商、税务部门注册登记,不受工商税务部门的制约,管理缺乏规范性,而又正是因为游离于国家监控之外,其经营活动又非常活跃,造成税款难以征收。

三、对策与建议

(一)在西部农村地区发展小范围的社区经济资助合作

建立小范围的经济资助合作中心对于解决农村借贷是合理的,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更加方便了农户的资金需求。在农村地区,村民们之间相互比较熟悉,社区经济资助合作中心利用这一优势,很容易解决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这种模式可以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灵活地调整借贷规模、期限及利率等借贷要素。

(二)建立相对应的法律规范来约束这一行为

民间借贷这种非正规的金融发展模式只要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良性健康地成长发展,国家应当承认这种模式并予以鼓励和支持。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规范民间借贷的行为。因此,如果能够尽快出台就民间借贷的金额、期限、用途、利率等具体事项的规定,不仅仅可以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借贷双方的利益,同时又可以做到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避免民间借贷朝着高利贷这种趋势畸形发展。

(三)落实农民在生产生活、医疗、教育方面的政策

农民们借贷的资金有较大部分用于生产经营、医疗及教育方面,因此,国家致力于解决农民的这些基本的问题就可以有效控制民间借贷的规模。我国有关农民生产经营、医疗及教育方面的政策有很多,但是有的却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农民们更是享受不到他们应有的政策。

参考文献

[1]李华军.西部农村民间借贷发展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2]肖维.西部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2.

[3]李宗荣.西部农村金融问题与制度创新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4]黄健英.论少数民族经济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J].学术探索,2009,(1):38-43.

[5]孔晗.民族地区农村民间借贷成因、特征及影响——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4):37-40.

[6]石丹林,欧阳姝.我国农村民间借贷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武汉金融,2006,(6):27-28.

陕北民间借贷成因与风险分析 篇8

1 陕北民间借贷的特点

1.1 民间借贷参与主体众多

陕北民间借贷机构数量众多, 借贷规模较大。截至2010年10月, 榆林市新批的小额贷款公司45家, 保险机构扩增到25家, 在榆林工商局注册的投资咨询公司和担保公司多达上千家, 以及数量众多的小额贷款公司, 以神木县为例, “十一五”期间政府新批准的注册资本在2亿元以上的小额贷款公司达到13家, 除了以上机构, 实际从事民间借贷活动者还包括没有正式办理工商注册手续的地下中介组织、机构, 数量无法统计。同时还包括煤老板、投资者、炒矿者、放高利贷者, 以及包括运输业、服务业在内的各种企业、个人等。根据对包括运输、餐饮、粮油店、汽车经销、服装、百货等在内的21家企业的走访统计, 以上企业多数多次发生过不同期限内的民间借贷行为, 曾经发生过民间借贷行为的有19家, 占90%;当前有民间借贷行为发生的15 家, 占71%, 其中资金预期能收回的有5 家, 占33%, 预期资金短期暂时无法收回的有10家, 占67%。可见民间借贷在榆林经济中的普遍程度。大量的资本吸引了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西安银行等5家金融机构进驻榆林, 同时为了引导民间资本, 榆林市不仅组建了神木农村商业银行和4家农村合作银行, 而且还改组成立了长安银行榆林分行, 使得陕北民间借贷系统参与主体数量进一步增加。

1.2 借贷利率水平较高、期限灵活

陕北民间借贷利率计算、支付以月为单位, 月息包括1分到3角不等, 一般以1分到2分吸收存款, 以2分以上放贷, 多数为2分到5分。期限相对灵活, 根据对资金的需要, 日、月、年为单位皆可借贷。不同期限内贷款利率不同, 短期利率较高, 多数为2分以上, 长期利率较低, 多数为1分以上。在资金需求较高时利率高达4分到4.5分, 甚至3角, 同时多数借贷没有明确规定借贷期限。

1.3 借贷手续简便, 用途多用于生产经营和转贷

信用借贷是民间借贷的主要形式, 操作手续简单。据调查显示, 民间借贷以打借条和口头约定的形式居多, 其次是签订正式合同, 同时部分大额交易需要采用担保的形式, 一般是由与贷款者和借款者相识的“中间人”提供担保。民间借贷的资金用途主要是用于生产经营以及转贷的资金需要, 资金主要投向煤炭企业, 前期主要解决固定资产更新及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 后期主要解决炒矿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在煤价快速上升时期, 各个企业一方面是积极参与借贷, 低吸高贷, 收取差价利润, 另一方面积极屯煤, 利用渠道对煤炭进行收购, 在价格适当时予以出售, 以赚取煤炭收益, 其中需要垫付大量的资金, 无形中推动了民间借贷的发展。

1.4 民间借贷资金来源渠道广泛

陕北民间借贷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居民银行个人存款、民营企业从实业退出的经营性资金、当地流向外地的资金回流、外地资金的流入、银行信贷资金间接进入民间借贷等五个方面。2008年到2010年为应对经济危机, 我国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其中2009年一年、二年、三年存款利率分别为2.25%、2.79%、3.33%, 相比更高的放贷收益, 以上前四种民间资本多途径寻找渠道进入借贷领域, 以银行活期存款方式持有资金的多是进行资金周转, 或缺乏借贷渠道, 据数据显示, 榆林市2011年1月至9月活期存款与全银行存款的之比为79.48%, 高出全国水平一倍。

同时大量银行信贷资金间接进入民间借贷。首先部分放贷者通过房屋抵押的方式从银行筹集借贷资金, 再通过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机构使贷款进入民间借贷, 以获取利差;同时大量放贷者为将自有资金放贷, 在购房、购车时多选择分期还贷。其次部分银行人员和贷款者相互勾结, 为贷款者提供虚假资料骗取贷款, 常用的方式是贷款者提供价值较高的虚假票据, 将该票据抵押后获取银行贷款。最后是支行领导、行长自己利用职务之便对借款者进行担保。陕北民间借贷最常用的风险控制方式是中间人、保证人的担保。由于支行领导、行长声望较高, 是多数企业的熟人、朋友, 而企业也是银行的客户, 因此行长常在借贷中扮演保人的角色。

2 陕北民间借贷快速发展的原因

2.1 煤炭资源的推动

从上世纪90 年代末到2011 年, 陕北经济发展迅速得益于神木与府谷两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其中神木、府谷储煤面积分别为4500平方公里和950平方公里, 已探明储量分别达到500亿吨和200亿吨, 且具有煤质优良、煤层埋藏浅、易开采的特点。十年中煤价的快速上升推动了神木当地GDP快速增长, 据数据显示神木2006年GDP为119.78亿元, 同比增长20.7%, 2010年GDP为605亿元, 同比增长54.8%。与此同时也推动了当地民间借贷的发展, 煤炭的均价从2000年227元/吨上升到2011年850元/吨, 煤炭的收益从开始的亏损转为高额的盈利, 高回报下促使更多的资金以借贷的形式流向煤矿, 形成了陕北民间借贷的雏形。2008年以后煤价持续上涨推动了炒矿之风, 更多的借款者为购买煤矿以高额利息、抵押贷款的方式向社会融资, 购买后再转手出让, 从中赚取巨额差价, 后面的煤矿购入者再继续以前手类似的方式进行操作, 煤价的持续上升为煤矿的持续转让提供了可行。此过程中借贷参与者包括煤老板、投资者、炒矿者、放高利贷者、典当行, 以及包括运输业、服务业在内的各种企业、个人等。借款的形式包括口头的承诺、打借条、提供担保等。借款的范围包括亲朋好友、熟人、熟人的熟人, 形成了“金字塔”式的无限层借贷关系。

2.2 高收益驱动的“跟风效应”明显, 缺乏风险意识

陕北民间借贷主要集中在榆林的榆阳区、神木县、府谷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北六县地区, 通过走访了解大多数的放贷者学历较低, 43%为初中学历, 12% 为小学学历, 26% 为高中学历, 19%为大专及以上学历, 多数人缺乏风险意识与投资理念, “跟风效应”明显。煤炭价格上涨之前, 贷款者的资金多是出于帮忙无偿提给借款者使用;当煤炭价格上升时, 借贷双方约定较高利率, 借方按月定期给贷方支付利息, 贷方若要收回本金, 可提前一个月告知, 以便借方周转资金, 将贷方资金予以返还, 此种保本高息收益吸引了更多的人进入借贷行业;当煤炭价格快速上涨带来的收益成几何倍增加时, 多家企业、家庭、个人通过各种方式向亲朋好友、银行、典当行等借款, 甚至不惜抵押房产筹集资金进行借贷。多数放贷者对资金的使用缺乏长远规划, 将放贷获得的收益再次投入到煤矿、高利贷等高收益行业, 而对快递、干洗等低风险、低投资、回报稳定行业认为其收益太低不愿涉足。

同时借贷时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是单线联系, 放贷利率的决定虽和资金的需求有关, 但更对的却由借款者自己决定。陕北民间借贷呈现出“金字塔”式的股权融资方式, 最高层为煤矿所有者, 其从各级股东处筹集资金, 为其分红;最底层为普通贷款人, 按照固定的月息取得固定利息;中间有多个层级的股东, 每个层级的股东都是以股权投资形式筹集资金, 每级股东身后会有很多小股东。此融资方式下, 煤炭价格较高时, 各级股东及普通贷款人得到的收益较高, 但当是煤炭价格下降时, 由于利率由借款者自己决定, 各级股东会拒绝支付利息和分红, 普通贷款人和各级小股东风险加大。

2.3 现行银行放贷管理体制缺陷

我国现有银行放贷管理体制缺陷无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为陕北民间借贷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为了应对2008年走出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通胀压力, 2010 年以来, 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各个银行为压缩贷款额度, 放贷时主要依据企业的规模和性质考虑是否发放贷款, 因此中小企业无法从银行得到贷款, 只能从民间融资。据全国工商联的调查, 90%的规模以下小企业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 95%的微小企业没有与金融机构发生任何借贷关系。榆林神木也存在类似情形, 神木规模以上的民营企业240户, 规模以下中小企业几千户, 都是依靠民间借贷获取资金支持。

其次, 由于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银行为规避风险, 一是对企业进行资信评级, 二是要求中小企业寻找保人进行担保或提供抵押物, 但神木县绝大部分民营企业规模小、利润率低、信用度低, 资信评级涉及的主要指标中小企业无法提供, 也无法提供贷款所需的担保或抵押物, 因此很难在银行获取贷款。相对而言民间借贷具有手续简便, 操作灵活的特点, 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陕北民间借贷主要基于人缘、地缘或血缘关系发生, 正如当地人所言“熟人社会下的陕北人, 彼此之间非常讲究信用, 大男子主义普遍, 所以相当一部分借贷双方没有任何手续”, 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因此当地中小企业首选民间借贷。

2.4 监管法律滞后

在2005年之前, 我国对民间借贷管理严格, 对高利贷、企业集资和地下钱庄严厉禁止, 2005 年以后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及2010年的《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文件, 虽然对民间借贷的作用加以肯定, 并明确规定非法集资行为及其处罚, 但到目前为止, 我国缺乏针对民间借贷的立法。部分法律法规虽有规定, 但规定权利相互重叠, 管理职能相互交叉, 责任不明确, 各管理部门之间处于不出事不管、不控告不管的状态。例如, 在国务院1998年颁发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中明确指出民间金融的监管由人民银行负责, 但在2003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将此监管权赋予银监会, 除此而外, 还有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经贸委、工商管理局等部门都可对民间金融进行监管。

3 陕北民间借贷的风险分析

3.1 易于催生非法集资行为

非法集资行为在最高人民法院2010年发布的《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有明确规定———同时具备下列四种行为为非法集资行为, 一是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二是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三是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给付回报;四是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在2000 年前煤矿审批简单、价格较低, 神木下辖乡镇为开矿进行的民间借贷已悄然发展, 但只限于亲朋好友、熟人之间, 涉及资金主要是自有资金, 不构成非法集资行为。

到2000年以后, 陕北煤炭经济迅速发展, 利润空间上升, 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借贷范围迅速扩大, 除了聚集资金放贷的担保公司、投资咨询公司以外, 借款者主要包括煤老板、入股分红的投资人、炒矿者、高利贷放款人, 贷款者主要包括亲朋好友、熟人、熟人的熟人, 还包括各种既借又贷的运输业、服务业等在内的企业、个人以及大量没有正式办理工商注册手续的地下中介组织、机构等, 其利用各种途径非法集资, 大力鼓吹高额的利息回报, 筹集的资金以更高的利率回报流向其无法预知的用途, 其行为已涉及非法集资, 并逐步形成规模。

3.2 借贷交易手续不规范, 合同条款无法维护贷款人利益

陕北民间借贷的形式主要为口头约定或打借条, 缺乏正规的借贷合同, 正如前文所述, 利率由借款者决定并发放, 在煤炭价格下降时, 借款者拒绝支付利息, 普通贷款人和各级小股东风险加大, 而且面临本金无法追回的风险。中介性质的担保公司、投资咨询公司借贷形式主要为合同, 但无法保证贷款者的收益, 合同中甲方为担保公司, 乙方为提供资金者, 双方所签订的合同中有“对应获得投资收益的权利, 乙方也有承担风险的义务”的语句, 意味着一旦担保公司放出去的贷款无法收回, 乙方也要承担本金、利息的损失。

3.3 借贷资金流向“异化”

借贷资金流向异化主要指借贷资金流向的变化和资金借贷双方相互脱离。前者指陕北民间借贷资金开始流入实体企业, 解决经营所需资金问题, 后来随着煤炭经济的发展, 借贷利率持续走高, 资金流入煤炭企业、担保公司、投资咨询公司、高利贷放款人等领域, 主要为解决炒矿资金的不足。后者指陕北民间借贷刚开始发展时, 主要在熟人、亲朋好友之间进行, 资金的借贷双方相互拥有对方的信息;但在炒矿成风时期, “金字塔”式的股权融资方式下最高层的煤矿所有者和最底层的普通贷款人之间呈现出分离, 彼此之间信息优势完全消失, 资金提供者对资金的流向无从掌握, 加速了金融风险的聚集。从2012年7月起, 陕北多个集资大户的集资能力下降, 对贷款者的利息支付能力越来越弱, 最终无法支付, 发生多起“跑路”事件。

3.4 合同下利率过高无法得到法律保护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1年出台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民间借贷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 (包含利率本数) 。部分借贷双方虽签订了合同, 但由于合同中的借贷利率超过了法律上限, 从而使这些条款无法受到法律保护, 贷款人的预期收益形同虚设, 借款人的资金链一旦断裂, 由于最终的资金流向既借又贷的中间放贷者并不清楚, 因此放贷者和初始贷款人的本金也无法追回。据神木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2年至今, 由于借贷利率过高而导致的借贷纠纷呈上涨趋势, 其中有95%以上月利息在三分左右, 甚至有的在三分五以上, 由于均高于银行同期同类利率的4倍以上, 因此很难受到法律保护。

3.5 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增加

2010年以后,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 国家通过实施紧缩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货币供应量下降, 陕北民间借贷利率上升, 无形中加大了中小企业的经营压力。同时由于借贷市场整体利率上升和国家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榆林中小企业从正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时成本较高, 具体操作时两种方式, 一是承担9分的月息, 工作人员对企业最终得到的贷款数额进行截留, 企业最终的贷款只是贷款额的一部分, 一般为总贷款的80%。

3.6 民间借贷对正规金融的冲击风险

一是无法监控贷款的用途。借款者在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机构之间进行资金拆借, 由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 正规金融机构无法得知其贷款的用途, 掩盖了其借款的风险。二是民间借贷产生危机会冲击正规金融机构。由于民间借贷手续简便、易操作、收益高, 众多放贷者利用银行资金进行放贷, 在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参与下, 其易得到贷款, 但是由于监管机构很难监管民间借贷资金的去向, 若民间借贷产生危机, 会通过资金链向正规金融蔓延, 此时正规金融会受到较大的冲击。当借贷资金无法按时归还时, 若借款者存在包括亲朋好友、熟人、高利贷、银行等多个债权人时, 由于陕北是个熟人社会, 当地人之间非常讲究信用, 高利贷往往涉及暴力催债, 因此借款者会首先偿还亲朋好友、熟人、高利贷的借款, 银行被排在还款顺序的最后位置。

4 规范榆林民间借贷的对策建议

4.1 完善监管法规, 明确监管主体

针对民间借贷法律法规滞后导致的各监管部门责权不明确、监管缺位的现象, 应明确监管主体, 对其法律地位、组织机构、职责和监管方式等要上升到法律层面进行定位。鉴于银监会涉足于微观层面上的管理, 建议民间借贷机构由银监会统一监管。可考虑在其下设立专门负责民间借贷活动的监管部门, 其对民间借贷组织审批时, 一方面考虑需设立的机构数量, 民间借贷组织长远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需考虑借贷的资金流向、借贷利率, 以及此基础货币经由信用创造功能对地区融资总量的影响。在国家正式法律为出台之前, 陕西省政府可出台类似试行办法对当地民间借贷组织进行监管。

4.2 建立监测系统, 掌握资金流向与实际经营范围

为准确掌握陕北民间借贷的资金总额、来源、流向、利率等情况, 银监会应对陕北地区的民间借贷建立监测系统, 定期对以上数据进行监测, 尤其针对资金流向、利率进行重点监控, 必要时可进行干预。具体操作可效仿神木当前建立的金融信息服务中心, 其由神木县政府出资, 给借贷双方提供真实、规范的信息平台, 建议借贷数据应定期汇总向银监会上报, 在借贷高峰期, 加快上报的频次, 以便银监会掌握最新数据并作出相应措施。实际操作中一是要加强借贷资金监控管理, 保证借贷资金的真实性;二是吸引银行介入, 由于民间贷方放贷时对借方的风险评估、债务的追回较多的依赖其经验、暴力手段, 缺乏事先的风险分析与控制, 因此为事先降低借贷风险, 可依靠银行成熟的风险控制体系, 为借贷双方探索一套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三是加强信息披露制度, 一方面是披露中心内借贷公司的财务状况、资金用途、利率等信息, 另一方面是披露违反合同规定的借贷人信息、违反原因。四是央行和银监会之间实行信息共享, 以便央行着重研究民间借贷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以及风险分析, 提前做出风险预警, 避免民众跟风过度导致资金风险。

同时对没有进入中心的担保公司、投资咨询公司、典当行等民间借贷组织的实际经营范围加强监管, 以投资咨询公司为例, 在注册时选择注册资金要求较低的咨询服务类业务作为其经营范围, 但其实际运营时兼营、主营民间资金借贷业务。同时担保公司、典当行也存在类似行为, 由于榆林当地存在数量将众多的担保公司、投资咨询公司、典当行, 其行为加大当地民间借贷的总量及风险, 因此应对其加强监管。

4.3 扩宽投资渠道, 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实体企业

由于煤炭经济的发展, 近年当地企业和民众集聚了大量财富, 据统计, 2014年9月末神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730.8亿元, 其中单位存款为344.6 亿元, 个人存款为372亿元, 部分民众和政府虽对民间借贷高额收益的风险性持有疑虑, 但由于缺乏投资渠道和抱有“跟风”心理, 大量的资本转向煤炭产业及上游企业, 推动了民间借贷的发展, 因此引导当地民间资本进入实体企业, 扩宽投资渠道是当地政府首要考虑的问题。当前榆林当地能源化工基地虽已具规模, 但由于煤炭开发依然沿用传统的技术, 资源开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 根据《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的要求, 煤炭资源采区回收率不应低于75%, 但在陕北地区煤炭资源回收率平均不到30%, 有的只有10%左右。因此需要对煤炭产业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 提高回收率, 延长以煤炭为支柱的产业链条, 引导民间资本在煤炭产业各链条上的合理配置, 同时正规金融机构要重点支持电力、化工、载能及建材等下游产业发展, 为民间资本进入实体企业解决后续资金不足的后顾之忧。

4.4 加强对民间借贷主体的风险教育

为减少民间借贷主体盲目“跟风”的现象, 需要对民间借贷主体加强风险教育。首先, 注意回避由于盲目选择贷款对象、忽视资金用途所造成的风险, 在放贷之前贷款人, 要详加了解借款人的信誉、借款用途、资金流向, 对资金流向较为集中、用途相似、信誉一般的借款人的借款不要碍于亲朋好友的情面, 盲目跟风;其次, 完善放贷形式, 避免口头协议、打欠条等放贷形式, 必须签订书面形式的的贷款合同, 明确表明借款利率、借款期限、借款用途、担保人、担保银行等信息, 其中担保人必须拥有相应的资产, 能够承担借款人违约所造成的风险, 同时明确要求借款人不能擅自改变借款用途, 否则由此造成的风险由担保人、担保银行承担。

5 结论

民间借贷SWOT分析 篇9

一、东阳市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现状

1. 案件数量激增, 标的额飙升。

2013年收案达3926件, 同比上升60%。涉案金额也大幅度攀升, 2013年的涉案标的额为16.629亿元, 同比上升了40%。2013年, 东阳市人民法院共受理了66起诉讼标的额超1000万元的案件, 其中民间借贷纠纷29件, 2013年整年, 民间借贷纠纷案最大值的案件达3760万元。2013年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占据了民商案件的37%。

2. 系列案件增多, 经营性借贷日趋增多。

现如今, 东阳的民间借贷呈现出来大量对外举债或专业放贷的模式, 反映了诉讼上来, 经常会出现“一人欠多人债”或“一人放多人债”的局面。据统计, 2013年1~5月份期间, 案件数在3件以上的同一原告有68人、同一被告有93人, 其中涉案最多的原、被告分别为19件、28件民间借贷案。东阳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借贷明显增多, 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 呈现出一种全民参与的趋势, 为谋取高利, 许多人将闲置资金投入到放贷市场, 更有甚者将房产抵押获取贷款用来放贷盈利, 民间借贷的社会风险大。

3. 涉诉建筑企业居多。

东阳为建筑之乡, 东阳的建筑公司遍及全国, 建筑公司资金来源, 除了银行之外, 还有很多是来自于民间资本, 近几年, 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进行严厉调控, 建筑公司的资金短缺是众所周知的事情。2013年, 法院受理的涉企案件共265件, 涉案企业为房产、建筑类的为101件, 占38%。

4. 借贷呈职业化且高息借贷隐蔽性高。

在东阳, 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随处可见, “职业放贷”群体从银行低息贷款或吸收他人存款, 再以高息转贷给公司、企业或个人, 从中赚取高额利差, 他们手中的借条日益格式化, 借条中对利息、违约金、管辖法院、担保人及担保范围进行了详细具体的约定。为实现高息放贷, 职业放贷人采取的是预扣、另行支付利息或者重新结算后再出具借条、收条来规避已收取的高息。

5. 虚假诉讼增多, 涉刑案件增多。

2013年, 东阳市人民法院发现的民间借贷的虚假诉讼案件多起, 上半年建议公安立案侦查的2起, 直接移送公安的1起, 多起不诚信案件因未涉刑犯罪, 经承办人教育后自动撤诉。东阳因民间借贷而涉刑的案件有闻名全国的吴英案、马中苏案、凌晨运动品公司林永嘉案、捷顺彩印王文育案。

二、民间借贷诉讼风险防范分析

1. 借款当事人身份及身份关系方面的诉讼风险。

民间案件起诉之时, 要查明原被告的身份, 有些借条当中, 出具的借款人与出借人都只是草草的签了一个名字, 无其他任何关于身份的信息, 这样不利于原、被告身份的确定, 更别提查明借贷关系与事实, 不利于立案及审理, 所以, 借条当中要明确双方身份, 写上名字及身份证号码。在民间借贷案件的审理中, 法官为了加强对借贷关系合法性、真实性的审查, 以避免造成错判或纵容违法犯罪行为的后果, 会查明出借人与借款人的关系、借贷双方是否相识、彼此亲密程度等情况, 这有助于对双方借贷关系的真实性形成心证, 以排除是否存在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情况, 是否有当事人为隐匿财产, 逃避债务, 故意与亲属串通的假借贷, 是否有虚假诉讼、问题诉讼等情况。

2. 借贷款目的方面的诉讼风险。

在民间借贷案件的审理中, 法官会严格审查出借人的目的、借款人的目的及借款用途, 审查出借人是否知道借款人的借款目的、用途, 法官对于这一项的查明, 不仅限于出借人承认与否, 而会结合案件的其他情况予以综合认定。如出借方明知对方借款用于赌博、嫖娼、走私、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仍出借, 那么该债权非但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还应当将涉嫌犯罪的人员移送公安或相关部门处理。所以, 借贷要合法, 在中国, 合法的借贷关系才受法律保护。

3. 借贷关系真实性方面的风险。

法官在审理案件的时候, 会注意借款人的相应借款能力、资金往来情况、借贷款项在会计账簿上记载的依据等证据, 以审核借贷关系的真实性。对于一些仅有借据的大额借贷案件, 会注意审查出借人的经济能力, 如出借人没有相应的经济能力, 则借贷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同时, 巨额资金的往来通常要通过银行流转, 当事人辩称以现金交付, 还应注意查证交付的情况, 如有违反日常生活经验之处, 法官会凭良知和理性形成内心确认以排除借据的证明力;此外对于借入资金作为公司债务的情况, 借贷款项应当在会计账簿或银行资金往来上有所体现, 如在会计账簿上未有记载、银行资金出入上未有体现, 则很难形成证据链对借贷事实的真实性予以确认。所以, 在借贷真实性的方面, 除有借款亲自签名画押的借条之外, 还应该有相应的给付凭证, 大额的民间借贷, 一般都会有银行资金往来的凭证, 如果是小额的民间借贷, 也一定要保管好借款人收到款项后的收条等证明文件。

4. 借据形成过程、利息计算标准及出借人资金来源等方面的诉讼风险。

法官为了预防虚假诉讼、问题诉讼, 在审理案件时会严格审查借据形成的过程, 以印证是否有真实、合法的借贷关系存在, 也会严格核算计息方式, 因为现实的司法框架之内, 可以支持的最高利率是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四倍, 但是实际当中会有很多方面来规避这个四倍的上限, 如预扣利息、如重新结算等等。关于出借人资金来源方面的审查, 也是为了审查是否有真实的借贷关系存在, 以及资金来源是否合法等问题。法院从审理的层面上尽量发现、严厉打击“问题借贷”和虚假诉讼。所以, 借据的形成过程, 要清晰合理, 利息的计算标准最高不应超过四倍, 出借人要有资金能力, 而且来源合法, 这样形成的借贷关系才能够受到法律的保护。

5. 借条中担保问题方面的诉讼风险。

近年来, 出借人同时起诉借款与担保人的案件数量增长较快。在诉讼中, 担保存在的问题如下: (1) 担保法规定的担保方式为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 (2) 担保效力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担保都是有效的担保, 也并不是所以的人都是可以提供担保的, 例如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 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保证人, 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不得为保证人。 (3) 担保范围的问题。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保证合同另有约定的, 按照约定。 (4) 担保方式的问题。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 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 (5) 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 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 债权人有权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6) 担保身份不明, 有的借贷双方只让保证人签了个字, 未注明是保证人的身份。而有些人是见证人, 却在保证人栏边签字。 (7) 担保手续的问题。在一些设有抵押担保的借贷案件中, 约定以车辆或房屋作抵押, 但却不办理抵押登记手续的情况十分普遍, 以致在出现纠纷时, 抵押权及债权无法顺利实现。有的担保人根本没有偿还能力, 却频频给人提供担保, 收取一定费用的担保费用以获利, 到了诉讼阶段则一走了之, 使担保形同虚设。所以, 在诉讼中, 如果涉及到担保问题, 那么要明确是一般责任还是连带责任, 担保的范围是什么, 约定好保证期间, 明确担保人的身份, 注意担保人的资金能力等问题, 在诉讼中, 关于担保人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 注意保证期间是否已经过期, 这直接影响到担保人是否承担担保责任。

6. 民间借贷案件送达方面的诉讼风险。

在借贷案件的审理工作中, 有效的送达就是成功的一半, 成功的送达不仅可以让法院的诉讼程序正常速度走完, 有时候可能还会直接影响到一个民间借贷资金的回笼, 如果不能正常送达, 不仅要费时、费钱公告, 整个诉讼程序也会被拉的很久, 变成累诉。为了以后方便送达考虑, 出借人借款时就要对借款人的身份、家庭住址、工作住址、家庭成员关系摸的一清二楚, 到时候可以协助法院送达。在案件审理的过程中, 出现法院不能送达的情况时, 发动自己的亲缘、地缘、血缘关系, 直接、间接的说服被告配合送达, 协助法院送达, 在送达的问题上, 法院并不是万能的, 一个案件顺利审理下来, 少不了当事人的配合与协助。

7. 民间借贷案件诉讼时调解的重要性。

在东阳2012年的民间借贷的案件当中, 审结的案件有3926件, 判决结案的有2025件, 调解结案的有772件。相对于判决, 调解结案的案件的资金到位率要高的多, 所以, 民间借贷案件的诉讼当中, 双方当事人, 要充分考虑到当时借款的信任基础, 协商解决纠纷, 而不是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态度, 这样不利于矛盾的解决, 更加不利于借款人资金的回笼。

8. 关于管辖法院方面的诉讼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关于管辖法院的一般原则是“原告就被告”, 如果借款人是外地人, 如无特别约定的情况之下, 东阳市法院是没有所涉案件的管辖权的, 所以, 在要求借款人出据借条的时候, 为了诉讼方便, 出借人可以要求借款人在借条上明确“如涉诉, 管辖法院为东阳市人民法院”。

9. 关于律师费约定。

民间借贷对农村金融生态的影响分析 篇10

一、 农村民间借贷现状及特征

(一)借贷规模大,发生率高

近年来,民间借贷在农村地区发展迅速,已成为农户和农村企业融通资金的主要途径。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农户的借贷资金规模超过3600亿元,其中来自民间借贷的资金占63.9%;陈锡文(2004)的研究表明,中国2.4亿个农民家庭中,大约只有15%左右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85%左右的农户的融资需求是通过民间借贷来满足的;另据郭沛(2004)对我国农村民间借贷规模的估算, 1997年至2002 年,我国农村民间借贷的规模依次为 1 802.07 亿元、2 473.01 亿元、2 622.38 亿元、2 573.97亿元、2 708.75 亿元和2 750.31 亿元。

(二)借贷程序简单,期限灵活

民间借贷一般不需要抵押,只需第三方提供担保,借贷即可完成。借贷发生时双方一般会预先约定借款期限和借贷利率,借贷期限到期时,贷出者并不急于主动收回本金,往往会结息后将本金继续留给借入者使用,具有“短借长用、手续简单、交易便利、期限灵活”的特点。

(三)借贷契约不规范

民间借贷一般少有规范的契约保证,随意性较大。以笔者对陕西大荔县128户农户的调查结果为例:128户农户186笔借贷中,无任何借贷契约的115笔,占到总借贷笔数的62%;有简单借条的63笔,占到总借贷笔数的34%;有正式借贷合同的仅8笔,占到总借贷笔数的4%。即使正式的借贷合同,条款也相当简单,主要包括借款人、贷款人、担保人、借款利息和借款额度,没有涉及偿还期限、担保责任、违约责任等重要信息。

(四)借贷利率偏高

表1总结了国内部分学者对农村民间借贷利率的调查结果,将这些调查结果与正规金融机构的法定基准贷款利率(见表2)相比较,会发现民间借贷利率普遍较高。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2006年民间借贷利率最低为12%,是同期正规金融机构6个月至1年期基准贷款利率5.85%的2.05倍;最高利率为48%,是同期正规金融机构6个月至1年期基准贷款利率的8.2倍,远远超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有关“民间借贷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4倍”的规定。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报告

(五)借贷主体和借贷形式多元化

民间借贷的参与人员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农村范围的各类人群,包括普通农户、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退休和在职的机关干部等;借贷形式既有农户之间、农户与企业法人之间的直接融资,也有农户、企业法人通过中介组织(放贷大户)进行的间接融资。资金用途集中在生产性和生活性两方面,生产性借贷主要用于种植业、养殖业、购买农机具、运输业、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生活性借贷主要用于看病就医、子女上大学、婚丧嫁娶、建造新房等方面。

(六)借贷行为缺乏法律保障

从立法现状来看,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一些司法解释,如《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建议》和《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的批复》,除就民间借贷问题做了简单规定外,金融领域三部最重要的法律《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均未涉及民间借贷,民间借贷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法律保障和法律约束。

二、 民间借贷对农村金融生态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优化了农村信用环境

民间借贷通常以亲缘、地缘、乡缘关系为依托,凭借对借款人经济状况、还贷能力和道德品格的了解,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和人员范围中进行,属于典型的“熟人社会” 借贷。借贷双方只有保持良好的信誉,才能够在“熟人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并长久获得“熟人”的信任与支持。这种“熟人社会”的自律机制,使得借贷双方在借贷活动中比较注重自身信用,有利于整体上提高农户的信用意识,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2.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

民间借贷的发展,分流了正规金融机构的存款,这在“以存定贷、存为基础”的金融经营背景下,增加了正规金融机构的压力,有助于正规金融机构转变经营理念、改善金融服务。反过来,正规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改善也促使民间借贷把较高的借贷利率降下来,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民间借贷和正规金融之间的这种良性互动关系,增加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气氛,促进了适度竞争金融市场格局的形成。

3.实现了农村资金的本土化利用

当前,我国城乡金融发展极不协调,在农村资金供给严重不足的背景下,仍有大量的资金通过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等渠道,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据统计,2000年-2005年间农村资金通过以上渠道流失约10 144亿元,年均达1 690.8亿元。相比之下,民间借贷由于以亲缘、地缘、乡缘关系为依托,借贷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和人员范围中展开,有利于资金的本土化利用。

4.弥补了正规金融服务的不足

近年来,正规金融机构为农村地区提供的金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农户和农村企业的需求。一方面,能够为农户和农村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正规金融机构单一。县域范围内的涉农金融机构只有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其中农业发展银行一般仅在县级政府所在地设营业机构,负责为县域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的收购提供资金支持,不直接面向农户和农村企业开展业务;农业银行虽然在乡镇政府所在地设有营业网点,但各营业网点均没有贷款发放权限,业务一般以吸收存款为主,是农村资金的“吸储器”;相比之下,农村信用社在一定程度上“垄断”了农村金融市场,是农村金融体系中名副其实的“主力军”,但受自身条件的制约,其能够提供的金融服务有限。另一方面,正规金融机构从防范风险、提高收益的角度考虑,涉农贷款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农户和农村企业很难达到担保等方面的要求。急需资金的农村企业和农户,在无法取得正规金融贷款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民间借贷获得资金。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服务的不足。

(二)消极影响

1.加大了金融风险

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和有效的跟踪监控机制,民间借贷的资金贷放者很可能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被诱从事不知情的高风险投资或投机,客观上助长了非法集资等金融“三乱”现象。有些投机者甚至以“高利回报”为诱饵,打着产品开发、拓展销路、扩大业务的幌子,以高出银行贷款利率若干倍的优惠条件吸收民间资金,募集到大量资金之后则携款潜逃,危及区域金融安全。曾经轰动一时的“乐清抬会风波”就是典型例证。此外,民间借贷大多缺乏正规的组织形式、良好的运作机制和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很难承担大规模集聚和运用资金的功能,随着借贷规模的扩大、参与人数的增加,民间借贷的地缘、乡缘关系会被打破,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增。这一点从2004年“福安标会倒会风波”可见一斑。

2.扰乱了金融秩序

首先,民间借贷属于典型的关系型借贷,没有建立内部控制、财务管理、审计稽核等必要的制度,不提取存款准备金和呆账准备金,缺乏对贷款贷前、贷中、贷后的调查与监控,运作程序与金融管理的基本要求格格不入,影响了金融管理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其次,众多中小企业借入民间资金后,对这部分债务往往不记入负债类账户,有意降低负债率以继续获取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企业财务信息的失真,给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工作带来不便,影响了信贷决策的准确性,为信贷资金的安全埋下了隐患。最后,由于民间借贷利率远远高于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为了获得高额回报,会有人不计资金来源、不问资金投向,参与借贷从中渔利。一些放贷人甚至利用自己较好的经济状况,从正规金融机构借到较低利率的资金,然后转贷给其他急需资金的借款人,从中赚取利差,滋生了个人非法办金融等问题。

3.削弱了金融调控效果

民间借贷市场上频繁的现金借贷,造成大量资金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干扰了中央银行对信用总量的监测,使得其难以准确估量社会信用规模,给货币政策效果打上了折扣。同时,由于民间借贷资金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和趋利性,受政策限制或禁止的企业只要许以高利,很容易通过民间借贷筹集资金,客观上助长了受限行业的发展,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影响了产业政策的实施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4.导致金融纠纷频发

民间借贷是一种自发的信贷活动,处于监管“真空”,一旦发生道德风险、借款人欠款不还,极易引发金融纠纷。一方面,由于借贷程序太随意、契约不规范,借款人如若违约,资金贷放者难以凭借有效的借贷证据索要本息,导致纠纷频发。另一方面,由于借贷利率过高,超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有关“民间借贷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4倍”的规定,借款人会以“无力偿还”为由拒绝支付高额利息,在无法通过法律途径索要高息的情况下,资金贷放者会寻求暴力手段追索债务,致使亲朋反目、乡邻结怨,影响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规范民间借贷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证

在正规金融供给缺位的制度背景下,民间借贷由于手续简便,现金供应及时,借贷期限灵活,资金投向自由而成为农户融资时的首要选择。在农村正规金融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情况下,农村民间借贷必将长期存在。与其让它在“地下”不规范的运行,不如因势利导,采取可行的政策引导其健康发展。为此,建议出台《民间借贷法》,对借贷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交易方式、契约要件、违约责任和权益保障等方面加以明确,赋予民间借贷有效的法律地位,将民间借贷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这样做既有利于民间借贷在法律框架内规范运作,又有利于优化农村金融法律环境,促进金融生态的进一步完善。

(二)强化监督管理,防范借贷风险

首先,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督促借贷双方签订内容完整、合乎标准的借贷合同,规范借贷双方的行为;其次,实行民间借贷登记制度,要求借贷双方就借贷金额、期限、利率等事项到有关部门公开登记。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民间借贷活动从“地下”转为“地上”,增强民间借贷市场的透明度,而且有利于监管当局及时把握民间借贷的规模、利率水平和发展动向,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最后,加强法律宣传,为借贷双方提供多样化的法律服务,增强借贷者的法律意识。

(三)增加正规金融供给,引导借贷利率回落

正规金融供给短缺,资金供求矛盾突出,是农村民间借贷利率过高的主要原因。当前应积极增加正规金融供给,缓解资金供求矛盾,引导借贷利率回落。(1)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拓宽金融服务范围,在粮棉油生产、水利农田基本建设、教育卫生等农村公共设施和农业资源开发方面给予资金支持。(2)加大农业银行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建议农业银行赋予乡镇基层营业网点一定的资金自主权,允许基层机构面向农业领域自主贷放一定额度的资金,实现基层农村资金在当地的良性循环。(3)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严格控制农村信用社对非农领域的贷款额度,防止农村资金“非农化”,真正把基层信用社办成服务 “三农” 的银行。(4)免征各类金融机构经营农业贷款业务的营业税和所得税,调动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的积极性。

(四)提高民间借贷的组织化程度

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规范信用审核、信息处理、借贷契约、借贷利率等方面的管理,提升民间借贷运作的规范化。当前应在尊重农民群众意愿、严格金融管制和建立有效退出机制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农户成立民间借贷互助组织:在县级城镇地区,鼓励私人出资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在乡镇地区,鼓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以独资或合资的方式建立以村镇为中心的小额信贷组织;在自然村落,引导农户建立以村为中心的借贷互助会。

摘要:民间借贷的存在对农村金融生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积极方面看,其优化了农村信用环境,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实现了农村资金的本土化利用;从消极方面看,其加大了金融风险,扰乱了金融秩序,削弱了金融调控效果并导致金融纠纷频发。针对这些消极影响,提出规范民间借贷、促进农村金融生态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间借贷,农村金融生态,影响

参考文献

[1]郭沛.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估算[J].中国农村观察,2004(2):21-25.

[2]毕德富.宏观调控与民间借贷的相关性研究[J].金融研究,2005(8):188-191.

[3]张友俊,文良旭.交易、契约机制与自律:合水县民间借贷个案研究[J].金融研究,2002(4):125-130.

[4]张晓艳.西部农区农户民间借贷现状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7(4):37-39.

[5]曾建中.从金融生态失衡透视民间借贷的再度活跃[J].海南金融,2005(5):46-48.

[6]吴志远.对我国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6(11):67-69.

[7]姜雅莉.关中陕北农村民间借贷情况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2):383-385.

上一篇:高等数学学习能力培养下一篇:连锁经营管理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