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效益评价

2024-06-12

城市绿化效益评价(精选十篇)

城市绿化效益评价 篇1

城市排水系统属通过永久性的物理连接网络-城市排水管网, 将工厂和消费者连接起来。由于它的垄断性特点, 排水系统的项目初期固定成本高, 正常运行后的常规营运费用低。巨大的沉没成本成为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壁垒, 再加上回收期长、经济回报率低等, 传统上城市排水系统一般由政府出资建设、财政补贴经营, 由于缺乏竞争, 效率较低。为促进排水事业的良性发展, 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和政府部门的融资现状, 实行城市排水管网与污水处理厂分离, 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排水设施是保证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重要城市基础设施。对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所以对城市排水项目的评价, 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各方面。作为排水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排水管网如何建设、完善, 直按影响到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排水管网的建设投资很大, 一般约占整个排水系统总投资的50%~80%。为合理利用资金并提高项目的投资效益, 做好排水管网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 特别是可行性研究工作,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可行性研究是我国基建程序的重要环节, 是对拟建项目在投资决策前进行全面技术经济研究的一项综合性工作。一般来说, 城市排水管网的可行性研究内容包括:建设条件是否可能;技术是否先进、适用;经济上是否有显著生命力;财务上是否有利可图;各项方案是否最优;需要多少资金, 如何筹措;建设、生产所需物资资源是否落实;怎样建设和建设时间等等。其中, 排水管网的项目经济评价是排水管网可行性研究的核心内容, 是管网项目方案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2 效益参数的选择是经济评价的关键问题

项目经济评价根据评价的角度不同, 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财务评价。它是从项目方案本身或企业的角度, 对项目方案竣工投产后的获利能力以及偿还借款能力等情况所作的经济评价;另一个是国民经济评价, 它是从国家或社会的角度, 分析项目需要国家付出的代价和对国家与社会的贡献, 计算项目的经济净收益, 考察项目投资经济合理性的经济评价。一般情况下, 对于一个工程项目, 只有当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结果均可行时, 项目方案才可通过, 但对于排水管网工程这样的公益项目, 因其的非赢利性, 财务评价结果往往不能正确反映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所以, 对排水管网项目的经济分析, 宜采用国民经济评价与财务评价相结合, 以国民经济评价为主的原则。当然, 在排水管网经济评价中强调以国民经济评价为主, 并不排斥财务评价, 这是因为, 国家作为排水管网项目投资后果的直接承担者, 为保证排水项目在建成后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必须以财务评价作为投资决策的基础。选择哪些效益参数来判别排水管网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 成为排水管网投资项目前期工作的关键问题之一。

3 排水管网项目的效益

实际工作中, 排水管网项目的效益参数较难选择, 这是由排水管网项目效益产生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 排水管网项目所产生的效益, 大部分表现为难以用货币量化的间接经济效益。如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健康水平, 减少国家和个人医疗费用支出, 使其他部门生产效益提高、损失减少等等。其次, 排水管网项目所产生的效益, 主要体现在保证生产、方便生活和防止水污染, 减少或消除水污染损失方面, 不容易被人们所觉察, 因此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另外, 排水管网项目投资产生效益的广泛性, 是否产生效益及何时产生效益的不确定性, 都给排水管网项目效益参数的选择带来困难。

通常情况下, 雨、污排水管网的效益可以由以下部分组成:

3.1 雨水管网服务区内因雨水的收集产生的效益

城市雨水管网通过雨水收集, 减少或消除洪涝灾害对城市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 从而减少损失, 即增加效益。此项效益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B1=V*S

式中:B1——雨水工程效益, 万元;

V——单位面积因雨水收集减少的损失, 万元/平方公里。此项指标采用当地数据或参照同等规模城市数据;

S———雨水管道服务区区域面积, 平方公里。

3.2 水污染对工业产品产量、质量造成的损失

近年来, 由于水污染造成工厂停工或工业产品产量、质量下降的事例屡见不鲜, 排水管网项目的实施可减少这部分损失, 此项效益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B2=A*f*GP

式中

B2———水污染对工业产品产量、质量造成的年损失, 万元;

A——拟建排水管网项目影响区域占整个城市区域的比例;

f——影响系数, 即水污染对工业产品产量、质量造成的损失占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数, 当缺乏当地实际资料时, 给水排水项目可行性研究与经济评价及概预算编制实用手册推荐取0.2%;

GP———城市工业总产值, 万元。

3.3 水污染给农、牧、渔业造成的损失

水污染给农、牧、渔业造成的损失可按下列公式近似计算:

B3=∑QjKjPj

式中

B3——水污染给农、牧、渔业造成的年损失, 万元;

Qj——某种产品年减产或受污损失的产量, 万吨;

Kj———污损率, 代表某种产品质量污损程度;

Pj———某种产品正常的市场价格, 元/吨。

3.4 水污染给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失

近年来, 因水污染事故直接造成的中毒、死亡事件时有发生, 水污染地区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 从而导致医疗保健费用增加, 劳动生产率下降。通常, 水污染给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失可按下列公式近似计算:

B4=V*E (T2-T1)

式中

B4———发病率下降的年经济效益, 万元;

V———一个劳动者日平均净产值, 元/日;

E———由于污染引起患病的劳动者人数, 万人;

T1、T2———污染治理前后每个劳动者的年平均工作日数, 日。

这种算法, 主要是从死亡或伤残给受害人和社会造成的收入损失角度估算人的生命、健康价值, 因此估算结果偏低。因为对人的生命、健康价值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其结果可能相差很大, 世界银行建议在涉及到生命价值的费用———效益分析时, 采取两种方法, 分别作为生命价值的上、下限。下限采用“人力资本法”, 通过人均收入来确定, 上限采用“支付意愿法”。

目前我国还没有开展根据个人意愿估算生命、健康价值的研究, 一般根据国外的研究理论, 通过成果参照法推算出我国居民的生命价值。水污染给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失应介于两者之间。

3.5 排水管网项目的其他效益

排水管网项目的其他效益包括:减少水污染造成的地价损失, 减少水污染造成城市给水净化费用的增加, 减少水污染所带来的旅游损失等。这些效益通常需要排水管网和水处理设施共同作用产生, 如需计入, 需综合分析排水系统各部分所占权重。

4 结语

城市排水管道的网络系统整体性较强, 很多的管网项目都只是整个网络的组成部分, 单个项目的效益很难界定和覆盖全面, 我们应该从网络的整体来考虑城市排水管道的效益。但这样一来, 对于某个城市管网项目所产生的效益就可能产生交叉, 这时就需要对管网项目产生的效益进行比选, 选择占主导作用的效益对项目进行评价分析, 既要防止对项目产生的某项效益的忽视, 又要避免计算的扩大化, 高估效益。

摘要: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项目, 因其非经营性, 在项目前期的评估工作中选取什么样的效益参数作为评价依据, 直接影响到项目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本文就城市排水管网项目经济评价可以采用的效益进行分析阐述, 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可行性研究,经济评价,排水管网,效益

参考文献

[1]政府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年1月.

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及效益评价 篇2

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及效益评价

介绍了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特性,概述了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状况.将卫生填埋、堆肥、焚烧和热解4种主要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流程和处理特点进行了阐述,其中重点介绍了热解处理垃圾的.新型方式.并且就每种技术手段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做出综合评价,提出综合治理城市生活垃圾的思路.

作 者:张于峰 邓娜 李新禹 田琦 周国兵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环境学院,建筑设备系,天津,300072 刊 名:自然科学进展  ISTIC PKU英文刊名: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2004 14(8) 分类号:X3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   卫生填埋   堆肥   焚烧   热解   效益  

城市绿化效益评价 篇3

关键词:经济效益评价;土地利用;长株潭地区

0.引言

土地为城市提供了发展机遇和平台,是城市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1]。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是近年来广泛研究的热点问题[2],已成为衡量土地利用可持续的重要指标[3]。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大力推进之下,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土地刚性需求激增,人地矛盾日益尖锐。与此同时,城市的用地结构不合理,工业用地占比偏大,城市绿地和交通用地比重偏小。国内对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研究相对较少。笔者以湖南省长株潭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以成对比较法确定经济效益判断矩及权重,分析长株潭地区城市土地经济效益水平。

1.研究区域概况

长株潭地区是由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优势互补形成的一个强大省级核心,地处我国长江经济带、珠江三角洲和武汉经济圈的“T”型辐射地带,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其中,三市总人口1365万,占全省总人口20.6%,土地总面积2.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13.26%。

随着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成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4],长株潭三市的总人口数从2006年的1300万增长至2012年的1357.33万人,GDP总量从2006年的2818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944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527.54亿元,占全省比重的17.6%;第二产业为5420.99亿元,占全省比重的51.6%;第三产业为3495.10亿元,占全省比重的40.4 %,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精华的地带。

2.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的建立

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主要是指土地投入与所取得的产品之间的比较,投入产出率高,则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好,反之投入产出率低,则经济效益就差。结合长株潭地区实际,选取单位面积财政收入、单位面积土地第二、三产业 GDP、单位面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率、地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地均第二、三产业从业人数6个指标。

3.城市土地经济效益评价过程

3.1 评价指标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在城市土地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中,单位不同致使所获取数据量纲和指标的正负取向均不同,指标数据不能直接比较,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介于本文所选指标存在正负取向不同,故采用极差标准化进行数据处理,具体是将评价指标分为正负两种类型:对正指标,采用上限效果测度;对负指标,采用下限效果测度。

3.2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方案比较,将定性问题转换为定量分析,能克服定性分析的不足之处,使结果更加科学[5]。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构造排序矩阵, 用成对比较法确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1) 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出发点,是指人们用层次分析法对每一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判断,这些判断用数值表示出来,写成的矩阵形式。对各因素的两两重要程度之比表示出来,给相应的重要性程度进行评定等级和赋值,是层次分析法的重要特点。Satty 用1~9标度法,给出9个重要性等级及其赋值。

按照两两比较比较构成的矩阵A=(aij)m*n ,其中 aij>0,aij=1且aij=1/ aij(i=i,j=1,2,3,…N),即A为正互反矩阵。

(2)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层次分析法的显著特点是有明显的量化分析和计算程序。本文采用成对比较法来定量计算,以确定因子权重。成对比较法主要是指通过因素间成对比较,对比较结果赋值、排序,是研究中常用的—种确定权重的方法。一般的成对比较法多采用0、0.5、1三种赋值,赋值方法虽简单,但反映结果比较粗糙,特别在两个因素的重要性相差较多时,如高3倍、5倍时,就难以清楚反映。因此,本文在进行定量计算确定因子权重,包含五个等级:不重要(0)、较不重要(0.25)、同等重要(0.5)、较重要(0.75)、重要(1),進而确定2003年C1、C2、C3、C4、C5、C6对经济效益的权重0.19 、0.21 、0.17 、0.13 、0.18 、0.12。

(3)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

研究期间,长株潭地区城市用地经济效益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2011年止,长株潭地区的经济效益排序依次为长沙、株洲、湘潭。其中,2010年长沙市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值为92.93,比2003年增长了46.68,增长了100.9%;2010年株洲市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值为64.71,比2003年增长了50.16,增长了344.7%;2010年湘潭市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值为59.07,比2003年增长了44.37,增长了537.9%。

从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数值来说,长沙市无论是在2003年还是2010年,长沙>湘潭>株洲;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上升幅度来说,湘潭>株洲>长沙。

4.结论

以上分析可知,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道路的正确指引之下,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提升成效显著。当然,在我国土地资源十分短缺的情况下,长株潭城市群若要实现长远发展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进一步管理和利用好城市土地,要不仅只通过增加投入来提高城市土地的经济效益,也要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来进行综合分析来提高投入产出率。故此,优化长株潭地区城市用地结构,提高城市用地效率,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实现“两型社会”建设和“中部大崛起”战略的宏观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蕉叶芬. 重庆市城市土地经济效益评价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76-80.

[2] 曹堪红,朱宏伟.基于耦合关系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广州和深圳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0(8):58-66,79.

[3] 陶江,吴世新,董雯.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利用效益评价[J].干旱区地理,2009,32(2):985-990.

[4] 黄奇,戴清,丁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行政治理模式[J].经济地理2008(11):1008-1010.

城市交通管理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篇4

一、对城市交通管理的经济效益认识

城市交通是一个城市文明面貌的重要体现, 也是一座城市用于承载产品运输的社会基础设施, 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轨道。同时一座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决定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城市经济越发达, 越有能力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越加多样化, 因此可见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之间是相互影响作用的关系。

城市交通是重要的社会基础设施, 是与人民群众日常出行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关心内容, 同时交通也是加强与对外联系的重要纽带, 有效的交通管理确实能够起到满足于人民群众的日常出行,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拉近与外界的距离, 加强与对外的经济贸易往来, 扩大本地特色产品的销往渠道, 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产生巨大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城市交通管理对于经济效益的重要促进作用。

二、城市交通管理经济效益评价方法概述

公路建设率先开启了城市交通建设的序幕, 随着交通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 越来越需要交通管理为交通建设创造健康有序的环境条件。公路建设确实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收获了成效, 交通项目国民经济效益于上世纪70年代末成为经济评价的重要范畴。80年代以后政府先后制定印发了相关经济评价, 为城市交通管理经济效益评价提供了标准依据。根据现行的经济评价方法, 能够以定量来计算国民经济效益的主要评价内容有运输费用与时间节约等内容, 从评价方法上来看, 比较法是普遍使用的基本方法, 从多角度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分析, 得出评价结论, 为交通管理的具体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利参考[1]。

1. 燃油节约的经济效益

燃油与交通工具之间是相互依存唇亡齿寒的关系, 是交通工具启动行驶的重要能源。车辆在行驶中在逐渐消耗燃油, 直到燃油消耗殆尽, 车辆不能再继续行驶为止。燃油消耗与车速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二者之间呈反比例关系, 在单位距离内车速越快, 消耗的燃油量越少。除了车速工况也是影响燃油消耗的重要因素, 当路面施工时为了不影响施工的正常运行, 或者是出于安全的目的, 司机都会减慢车速, 车速降低下来, 燃油消耗就会越多。如果能够节约燃油消耗意味着节约车辆使用成本, 而这些都是环环相扣的关系, 当节约了车辆使用成本, 购买车辆的人数就会越多, 则会刺激汽车产业的发展;此外燃油消费的节约减少了对环境有污染的气体, 节约了治理环境的成本费用。

2. 时间节省的经济效益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时间对于现代人来说越来越重要,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越加完善, 这就使得车速在提高, 缩短了居民与运送货物需要的时间。从经济角度来讲, 居民在路途上的时间缩短, 节约下来的时间可以用来工作, 就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而对于货物运送来说, 运输时间的减少, 就会相应地增加运输次数与运输总量, 节省了燃油消耗, 节约了运输费用, 从而为企业带来了丰富的经济效益。

3. 交通事故减少的经济效益

交通管理不仅指的是在建设中对工程施工的管理, 也指的是建设完成投入运行之后的交通秩序的管理, 也就是所谓的交通安全。交通安全是交通管理中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同时也是在交通运输领域中影响经济效益的最重要因素。伴随现代人口的增加, 人们文明出行的意识不够, 交通安全成为一种影响人们生命安全不容忽视的隐形杀手, 也是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巨大损失[2]。

三、评价模型与方法

1. 燃油节约的经济效益评价模型

对燃油节约带来的经济效益评价采取车速-能源消耗曲线来进行分析评价, 通过曲线可以看出车辆在不同车速的条件下在每一百公里的路程中所消耗的油量, 通过车速变化, 可得出油量节约总量。计算评价时先将车辆的车型根据使用功能分为四种, 每一种车型用不同的符号表示, 得到相关的数据信息之后, 根据相关的计算模型公式将数据对号入座, 绘制出车速-能源消耗曲线, 即可求出燃油消耗节约的经济效益。

2. 时间节省的经济效益评价模型

对人均单位时间价值的获取通过生产法来获取, 因为大多数旅客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出行时间影响了工作时间, 缩短时间更有利于增加工作时间, 促进生产总量的增加。判断出行时间的价值主要判断依据是单位小时内的产品生产总量。人均单位时间价值按照人均国民收入计算, 其计算模型公式为bt=li (t) /2000, bt所指的就是人均单位时间价值, li (t) 为所评价年份的人均生产总值, 分母中2000是固定值是由于在劳动法中每年的工作时间规定为2000小时[3]。由此可以看出当有效工作时间固定, 人均单位时间价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呈正比邻关系。

3. 交通事故减少的经济效益评价模型

对交通事故减少的经济效益评价通常采用对比法中的无对比法, 计算公式为Ba=Pa[Sa (t) -So (t) ], 主要数据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 交通事故产生的实际经济损失率, 没有实施交通管理交通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由三种指标代入到公式当中, 即可求出由交通事故减少带来的经济效益, 判断出当年的交通管理现状。

四、结论

从上述可知,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城市交通管理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展开了论述。对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视是维护交通安全秩序的前提, 也是产生经济效益的重要要求, 伴随国家经济的发展, 对于城市交通管理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越来越多, 在具体的评价方法实施中应根据不同的标准, 以此为更加规范交通管理的具体实行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从而发挥出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世民, 陈炎, 安英彬.基于价值工程原理的交通网络效益评价方法[J].都市快轨交通, 2014, (6) :63-66.

效益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共) 篇5

在分析河道整治工程实施后产生的效益和对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淤泥处理、河道水环境整治和河道景观建设的建议。

8.1 效益评价

河道整治是一项生态公益性事业,所产生的效益除部分可以定量计算外,大部分是难以用货币量化的社会效益。规划期间通过河道疏竣,拓宽改道,以及水土保持等全面综合治理,将取得较大的综合效益,增加的经济效益主要有环境、防洪、排涝、灌溉(含低产田改造)及水土保持等部分。

1)环境效益

根据对广州市天河区房地产市场的调查,河道整治后对环境改善的作用明显,河道整治前(1997年)住宅楼平均售价为每平方米1800元,1998年和1999年河道整治后,河道两侧住宅楼平均售价为每平方米3000~3500元,可见河道整治后,仅河道两侧住宅楼房价每平方米就增值1200~1800元;据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温岭市城镇人口77万人,2020年为107万人,全市每年将增加住宅楼90万m2(按每人30m2,每年人口增长3万人计算);由于河道整治环境改善后增加的效益以每平方米500元计,河道整治工程范围内建房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取为1/5,则温岭市河道整治后住宅楼的年增值效益为:

(500元/ m2)×(90万m2)×(1/5)=9000万元

2)防洪治涝效益

根据对温岭市历年洪水灾害损失的调查分析,不进行河道整治的洪涝灾害情况如下: 现状50年一遇洪水 经济损失为6.36亿元(折算至2000年,洪灾损失年增长率为2%);

现状5年一遇洪水 经济损失为1.76亿元(折算至2000年,洪灾损失年增长率为2%);

考虑洪灾损失增长率,利用频率法计算规划实施后温岭市防洪治涝标

159 准提高产生的多年平均防洪治涝效益为7300万元。

3)供水效益

由于河道的拓宽加深,使河道的调蓄能力增强,90%保证率下的规划河道供水量9000万m3,河水用于城镇绿化、农田灌溉后,以单方供水效益0.4元/m3计,年增加供水效益3600万元。

4)航运效益

据《温岭市公路、水运交通设施发展规划》,水运货运周转量每年增长11467万吨公里,以0.1元/吨公里作为河道整治后分摊的水运效益,则水运年效益为1146.7万元。

综上所述,温岭市河道整治后每年可产生2.1亿元的经济效益。

8.2 环境影响评价

8.2.1 规划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本规划主要实施措施是:清理河道淤积,适当拓宽过流能力不足的河段,在地势过低的河段两岸修建堤防,提高河道的过流能力;加强上游水土流失防治,改善生态环境;重点整治沿河水环境,控制污染源。

通过以上措施,将对环境产生较有利的影响:(1)改善河道水环境和河岸的生态环境

疏浚河道后,提升了河道的过流能力,有利于带走污水,改善水质,同时将堤岸工程设计和两岸绿化结合起来,绿化景观工程以河道堤围为依托,绿荫成带,构成了温岭市河道沿岸的新景观,为温岭市建成美丽的旅游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2)减轻城区大气和交通噪声污染

河道的水面及两岸的绿化带,可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具有净化空气及降低气温的功能。同时,河道的拓宽疏浚将使河道的环境容量增加,洪水期水流速度加快,有利于水体污染物的降解,溶解氧增加、COD减少。

(3)改善沿岸居民生活环境

河道整治工程建成后,彻底改变了原有一些河道沿线两岸脏、乱、差、臭的现象,通过综合治理,污水进行截排,水质有所改善;堤围修建成整

160 齐美观的浆砌石或混凝土墙,道边绿化2~10m和修建休闲区,可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去处,大大改善了沿岸居民生活环境。

(4)减少水土直接流失

河道整治工程实施后,可避免水流对河岸冲刷引起的水土流失,稳定堤内城乡土地的侵蚀基准面,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泥沙淤积,有利于航运及水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8.2.2 规划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本规划工程实施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

工程施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问题。由于土方开挖,破坏植被,容易造成施工作业面上的水土流失。但施工结束后,该情况就能逐步消除。因此,在施工前,必须做好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及时防治水土流失。

工程施工期间,施工过程中的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会对附近水体水质带来一定程度暂时性污染,应采取废(污)水临时净化措施。各种施工机械的操作均将产生噪声,需合理配置施工机械,降低组合噪声级,合理安排夜间施工计划,以降低施工噪声对附近居民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

整个规划工程施工期间,开挖的土石方量除工程本身和城镇地面加高、开挖淤泥还田、低洼农田垫高、利用开挖土方制砖等综合利用外,仍会产生部分弃渣,若不妥善处理,会引起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应合理安排弃渣地,采取各种工程、生物、耕作措施对工程建设区和弃渣场进行治理,尽可能恢复植被和农田,绿化美化环境,减免对水土保持的不利影响。

另外,整个工程施工期间将产生垃圾和粪便。垃圾可用较小石块与泥土混合填入附近山岙(相当于卫生填埋法),在生活区和施工集中区建厕所和化粪池,并经常打扫和消毒,可将粪便作为附近农田肥料,严禁随地倾倒。

部分河道的拓宽,会占用少量耕地面积。

161 8.2.3 评价结论

本规划实施后,提高了河道的整体防洪、排涝、蓄水、景观等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能有力地促进温岭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实施,虽然对施工期水土保持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但只要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加以弥补,不利影响可转化为有利影响,使工程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8.2.4 淤泥处理意见 1.直接利用淤泥制砖

砖瓦行业作为一种“夕阳产业”,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整理范围进一步扩大,可利用的地表粘土资源越来越少,其生存危机将越来越明显。直接利用淤泥制砖是一种变废为宝的处理方法,不但减少了因堆放而侵占的耕地,同时缓解了砖瓦厂土源紧张和对农田的取土破坏,社会效益显著。

采用的工艺:挖河泥→堆放→进料→原料场加工→制砖坯→晾晒砖坯→烧砖坯→制成成品砖→入库→销售。

推广应用淤泥制砖技术,需要政府积极引导。通过对砖瓦厂地表粘土资源开采实行配额供给,按年度下达河道淤泥用土计划指标,达到减少地表粘土资源开采总量和疏浚河道的目的。把利用清淤土方制砖作为“三废”利用之一,由税务部门严格执行“三废”税收优惠政策,及时办理税收减免。对在疏浚规划范围内取淤泥制砖的厂家,财政可考虑给予适当补助。

2.淤泥置换田土,田土用于建设。

可对河道两岸堤防外侧1~3m范围内的“留青地”泥土进行招标拍卖给周边需土单位,规定取土限于1m深,取土后由中标者负责用两栖式挖泥船将所在地段河道的淤泥放回填充。

置换条件是河道两岸的田土物理、化学指标能适应建筑要求,并且附近有需土单位,田土能出售;河道两侧没有道路、房屋、竹木;河道宽度和深度能适应两栖式挖泥船作业,弃土能一次送到岸上。

采用以上方法,换土后会给农民耕作带来一些不便,政府利用市场经

162 济规律出台相应的土地补偿政策与之配套,事先要测算每段河道淤积土方量、清淤土方量,才能确定田土开挖方量,实现开填平衡。田土开挖后应组织验收,以免少挖或超挖,造成弃土面高低不平,影响恢复生产。

3.利用淤泥肥田沃土,改良土壤。

在杂质较少、富营养化的河段,可用泥浆泵从排干的河道或泥驳将河泥稀释过滤后,输送到田间,进行土壤改良。对于含有杂质和有毒物质的淤泥,不能直接送到田间,必须深埋或经过分离处理后,才能用于改良土壤。

淤泥在资源化利用作为土壤修复改良剂时,一定要考虑所含的重金属、病原物及毒性有机物对土壤和生态的污染危害,最好经过碱性稳定化处理或堆肥化处理。淤泥中的重金属和毒性物质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水,控制重金属及其他毒性物质的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是将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严格分开收集,单独处理。污泥用石灰稳定可以降低恶臭、钝化有毒金属、杀灭病原物。污泥的堆肥化可杀灭其中的大部分病原微生物,提高污泥对土壤生态的改良修复能力。

泥浆在稻田翻耕推平后均匀输入,厚度在10~12cm。不高于田埂高度,也可以在农田翻耕后再输送淤泥,在输送淤泥过程中,在泥管出口处,应有专人移动管道,以保持田面尽可能平整,一般按每隔20~80m移管一次,在泥浆出口处应设置滤网,以便过滤泥浆中的少量杂物。泥浆上田沉实后,把水排干,再过10余天插入秧苗。

采取淤泥肥田的方法,关键要把握以下几点:泥浆厚度不宜过厚、以10~12cm为宜;绿肥田当季不要再施氮素化肥,冬闲田化肥用量也要适当控制;要待泥浆充分沉实后再插秧苗;秧苗密度要合理,可适当放宽;要注意搁田和病虫害防治。

4.其他淤泥处理措施

对于没有条件直接用于制砖的淤泥可以在城镇建设中用作低洼地填高或抬高河道两岸农田高程;在沿海地带堤防建设、平原河网地区圩区整治中可利用河道淤泥加高加固堤防;在易洪易涝地区可考虑设置堆放场,163 作防洪抢险备料。

此外,污泥中由于含有大量的有机质,还可进行能源利用:例如厌氧消化制沼气、热解处理炼油、焚烧发电或取暖等。

8.2.5 河道水环境整治建议

1.加强河道水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

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和法规,大力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保护河道水环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严格实行污染废水的达标排放,对超标排放的工业污染源要坚决进行严格处理,并限期达标排放,制止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倾向,把污染控制在源头。

(1)从提高群众环保意识着手,严禁向河道倾倒垃圾、淤泥、废弃物,抓好河道、渠箱的清淤、清流。

(2)控制好排污口排污总量。加强污水预处理,坚持污水达标排放。民居便溺未经化粪池有效处理,不准排放。

(3)根据原污水处理规划,抓紧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采取上述措施后,多数河道可达到Ⅳ类水质或更好,全年水质基本无黑臭,是有可能实现的。

2.大力倡导清洁生产,发展节材、节能、少废、无废工艺和工业体系。

落后的生产工艺和工业体系是影响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应大力倡导工业企业采用清洁生产,逐步淘汰陈旧的生产设备和能源消耗高、资源耗费大、环境污染重的工业及落后工艺,限制污染大的印染、建材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全新的生产技术,发展节材、节能、少废、无废工艺和工业体系,到2015年基本实现市内工业企业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市政府应积极推动市内工业企业、乡镇工业企业投入资金,调整产业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向清洁生产方向转移。

3.积极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内外先进环境保护技术

市环境保护部门充分利用我国加入WTO的优势,积极开拓和参与国际环境保护的技术交流,利用和引进国内和国际上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生

164 态保护技术、资源回收等技术,同时结合市内污染源情况、生态情况、资源利用情况,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提高温岭市环境质量,控制污染恶化的趋势。

积极扩大与环境保护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结合市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一系列改善环境质量的科研项目;加强对环保工作人员的现代技术培训,使其掌握新的环境保护知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等现代知识,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对环境管理的要求,提高环境管理质量。

促进市内典型环保工业企业的发展,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各种优惠,保证重视环保工业企业正常稳定的发展,既有效的保护了环境,又为其它工业企业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的榜样。

4.经济模式进一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调整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低能耗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例,使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基本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5.贯彻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

贯彻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规划、设计、整治好温岭市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好温岭市的城市绿色景观体系,保护好温岭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建立起环境与发展的综合良性循环机制。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健全生态示范点的检查考核制度,以确保生态保护政策得到正确实施。

6.实施生态保护住区试点

在城区选择3-5个城市居住小区,按生态小区的要求,进行环境示范建设。应对住区进行科学的生态设计规划,包括总体布局、绿地空间设计,密切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利于生活垃圾的分装、收集、清运。推广使用节能、低耗、少污染,体现科技和环保意识的新型墙体材料,避免使用造成化学污染、危害人类健康的产品。充分发挥天然植被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污水等方面的生态效益,保护现有沿河植被及城市绿地。建立以人为中心、以生活居住区绿化为主体的多层次城乡绿化体系。河道

165 水环境整治首先是治污、治乱倒乱排、截污,其次是美化、绿化,最后是解决净化、水质富营养化问题。

在城郊地区,建成2至3个“生态村”,作为住区环境保护和“绿色家园”的示范点。

7.建设农业生态保护区

建立以生态农业为主体的区域性农业生态保护区,保护农业生态,建设生态示范区。改变农业为单纯经济生产的观念,把发展农业与生态保护,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娱乐身心,增添旅游新景点结合起来,探索观赏农业、休闲农业、精致农业、立体农业等都市绿色农业的发展路子。

A.强化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的立法管理

1)保护农业生态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制订农业资源区划,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2)制定和完善有关基本农田保护、农副业环境保护、农业技术推广和化肥、农药使用的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

3)依法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田施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农用灌溉水、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B.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农业综合开发利用

1)严格建设用地审批制度,加强对已批出地块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依照法律对闲置土地进行清理回收。

2)乡镇的区域开发,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区域内的农田、林地、水面必须保持有一定比例,防止因不透水层面比例失调而引起的大规模面源污染。

3)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采取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促进农业发展。

4)选择条件适合的镇建设生态镇,积极鼓励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牧、渔综合的立体生产结构发展,大力推动“三高”农业,“三高”林业。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的畜牧业,要同步解决禽畜粪便的综合利用,166 实行禽畜粪便产业化处理,实施种苗、饲料、药物、饲养和粪便无害化处理一条龙,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

5)结合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使全区的城市园林绿化生态保护区、农村的农业生态保护区和山地丘陵的林果草结构的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区连成一体,形成城区、平原农业区、丘陵山区三色绿色生态保护圈层。

6)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禽畜粪便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推广有机肥、复合肥的使用。

7)建立生态农业公园,把自然引入城市,为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回归自然的农业生态场所,丰富大都市的文化生活。

C.采取有力措施,遏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蔓延。

1)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制定乡镇企业发展规划,切实解决因为乡镇企业分散型、粗放型经营带来的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的问题。

2)鼓励乡镇企业集约化,引进高新科技,淘汰落后设备,推行清洁化生产。制订有利于乡镇企业污染集中治理的经济政策。

3)强化对分散中小型乡镇企业的“三同时”管理,对污染严重的企业限期整改直至关、停、并、转。

4)任何单位不得将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设备转移到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乡镇企业使用。

D.大力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

1)推广使用无公害生物农药,控制使用化学农药,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推广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

2)全面推行无公害蔬菜生产,制订无公害蔬菜生产法规,相对集中地发展标准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养殖场。

3)抓好各类农业生态示范区建设。E.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管理体系。

设立土壤、灌溉用水、渔业用水、农产品、生态及农田大气的固定监测点,定期开展监测,实行农业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报告制度。

167 8 效益评价和环境影响分析...............................159

8.1 效益评价.......................................159 8.2 环境影响评价...................................160

8.2.1 规划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影响.................160 8.2.2 规划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161 8.2.3 评价结论.................................162 8.2.4 淤泥处理意见.............................162 8.2.5 河道水环境整治意见.......................164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探究 篇6

关键词:土地整理;效益;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33-01

一、引言

土地整理作为促进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增加土地利用效益和提高土地供给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地整理效益作为编制土地整理规划、验收土地整理项目的重要内容始终是土地整理工作所关注的重要对象,因为土地整理必须有显著的效益才能被人们所接受,虽然土地整理在投资内容上属于公益性投入,但它是要求有收益的公益性投入,以期促进土地整理事业的滚动发展,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土地整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准确、科学地评价土地整理效益,系土地整理技术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

二、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在土地整理工作中的位置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在土地整理工作中有两个阶段,一是在土地整理前所进行的土地整理措施的影响评价,主要是针对土地整理措施所引起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影响进行,这种影响评价既包括正面影响也包括负面影响,根据影响评价结果确定土地整理实施方案。二是在土地整理措施实施结束后的后效益评价内容包括土地整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本文所谈论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指土地整理措施实施后的后效益评价。

三、土地整理效益内涵分析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核心是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的确定,而评价内容的确定取决于对土地整理效益内涵的界定,土地整理效益内涵不同评价内容也就不同,因此对土地整理效益内涵的分析是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基础。

(一)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土地整理效益内涵分析。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在开展土地整理的初期,非常重视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评价,而随着土地整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土地整理所带来的生态负效益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因此在进行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时,又增加了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使土地整理的效益评价更加完善。

(二)中国大陆地区土地整理效益内涵分析。中国的土地整理从一开始就注重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而在实际工作中,受土地整理学科发展水平的限制,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以经济效益评价为主,土地整理的社会和生态效益仅做定性描述。各地上报国土资源部关于土地整理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和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都非常重视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分析,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分析内容较少,而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则是少之又少。目前,有关土地整理生态效益分析的研究开展也较少,并且这些文章对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分析都是些零星的探索性研究,缺乏系统性。

四、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方法探析

(一)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方法分析。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方法主要是指衡量土地整理效益的途径,即采用定性描述、定量描述还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

根据国外的土地整理实践,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以定量评价为主,并建立了适合本国自然经济特点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如荷兰采取指标的形式对土地整理效益进行定量评价,经济效益指标采用土地整理对国家经济的回报率作为决定性主要指标,配合土地整理的投入和产出分析;社会效益指标主要包括提供就业岗位改善农村体闲娱乐设施等;生态效益指标主要包括抵御洪水能力、农田需水量水质、濒危物种栖息地等指标同时在进行具体评价时,对所选择的指标尽量定量化,不能定量化的,在专家建议下进行定性化描述中国台湾地区进行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时也采用指标形式,只不过指标的内容与荷兰有所不同。经济效益指标主要采用对地块整理前后的产出整理前后的产出、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地价的变化进行分析;社会效益指标对农业耕作条件改善等方面进行分析;生态效益指标主要采用防洪排涝能力指标。

(二)中国大陆地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方法分析。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较少,而在土地整理的实际工作中开展了大量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如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土地整理项目验收报告中都涉及了如何评价土地整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总结实际工作中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如土地整理项目经济效益以土地整理的投入产出分析为内容,以正效益作为衡量经济效益的标准,而由于缺乏对土地整理带来的社会、生态影响机理的深刻认识,土地整理社会和生态效益评价仅表现为定性描述,主要内容表现为改善生产生活和农村面貌情况、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防止土地退化和提高植被覆盖率等。

五、结语

中国大陆地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与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相比,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都过于简单,从评价内容看,中国大陆地区的土地整理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投入产出分析,而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除投入产出分析外,还包括投资回报率、劳动生产率、土地价格的变动等内容;社会效益评价除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外还包括娱乐体闲等人类精神方面的需求分析;生态效益评价除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分析还包括对整个生物圈影响程度的分析,如生物多样性、水循环状况等。从评价方法看,中国大陆地区的土地整理经济效益定量评价仅表现为投入产出分析,社会和生态效益评价是定性描述而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除定性描述外还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土地整理效益的定量评价。

城市绿化效益评价 篇7

锡林河中水库下游地区主要是锡林浩特市这座中型城市, 地理坐标为:东经116°23′28″, 北纬43°65′71″, 位于锡林河流域的下游河谷盆地中, 地形为东南高、西北低、北部为平坦开阔的草原, 海拔在1000米以下, 其周边为低山丘陵及熔岩台地环绕, 东部为山前倾斜平, 原西部河谷阶地,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95毫米,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47毫米, 区域地处干旱、半干旱寒冷的大陆性气候区, 由于受季节的影响, 流域降雨量年内分配极不平衡, 而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降雨多集中在7~9月份, 占年降水量的70%。

区域内人口20万人, 总面积21平方公里, 是锡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大中小型企业100余家。由于地势低洼, 排水不畅, 防洪除涝的治理标准低、洪涝灾害频繁。建国以来曾发生过1950、1958、1959、1974、1979、1987、1998年较大的洪涝灾害。特别是1987年4月7日, 锡林河水库春汛进库最大流量57.4立方米/秒, 最大泄洪量37立方米/秒, 市区西部及部分市区内大面积被淹, 水深最深处达1.5米右左。

经过几十年和最近几年的治理, 该区域已建成城市防洪堤坝及控导工程9公里、河道整治3.11公里、河堤建设浆砌石衬砌及跌水工程5个、河道疏浚及控导工程5.36公里、 (水面900亩) 、市外防洪区小流域治理28平方公里、修筑防洪堤7公里。

防洪标准依据《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确定为四级, 防洪标准河洪为50年一遇, 山洪为10~5年一遇, 防洪建筑物为4级。

二、水文要素——淹没面积关系曲线

该区域洪涝的致灾强度与锡林河水库水位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因此采用水位作为特征水文要素, 建立与区域洪涝淹没面积关系曲线。

根据该区域1949~1964年的地形、地貌、防洪除涝工程情况, 分析得出了该区域水位——淹没面积关系。见表1。

三、计算年防洪减灾经济效益测算

1. 计算年平均单位面积财产价值计算

计算年为2005年

根据锡林郭勒盟资料中锡林浩特市财产调查得知锡林浩特市1978年全年生产总值3381万元, 则该地区平均面积财产价值为442.6万元/公里。按《办法》中公式 (3、3、2) 由1978年单位财产价值推算2005年单位财产价值计算式为:

取财产修正系数V=8%、n=2005—1978=27代入上式计算得2005年锡林浩特市单位财产价值为:

V2005=442.6× (1+0.08) 27=3535 (万元/平方公里)

2. 计算年洪涝综合损失率

根据调查分析, 该区域2005年洪涝综合损失率为η=30%。

3. 基准年洪涝淹没面积计算

计算基准年取1959年

2005年如果没建锡林河水库, 上游来洪且洪峰洪量较大, 相应洪水位上升为1011.87米时, 相对在1959年的条件下, 该区域洪涝淹没面积为9.34平方公里。

4. 计算年洪涝淹没面积

根据2005年锡市地区洪涝灾害统计资料, 推求该区域洪涝面积为1.15平方公里。

5. 计算年防洪减灾效益的推求

本地区不划分计算单元, 直接按《办法》中公 (3、1、2) 推求2005年防洪减灾经济效益 (当年价)

四、结果

按1959年为计算基准年, 锡林河水库下游城市1959~2005年防洪减灾经济效益约为8685万元 (当年价) , 说明这一时期里锡林河中下游地区城市的防洪减灾经济效益是很显著的, 为锡市地区的经济快速稳步增长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摘要:锡林浩特市水库建成运行40多年来, 对当地的城市防洪水产养殖, 下游灌区灌溉, 城市供水发挥了具大的作用, 特别是在防洪方面成绩具大,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因洪水给中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工业、农牧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同时也为水库周边农牧业生产、城市工业用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做出积极贡献,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城市绿化效益评价 篇8

随着城市化趋势的加剧, 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城市人口猛增, 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少, 仅靠栽植地面绿化的手段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中国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 每人平均所占土地的总面积为0.70ha, 约为世界人均数 (2.4ha/人) 的三分之一, 美国人均数 (3.3ha/人) 的五分之一, 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更大, 大部分都在8000人/km2以下, 如首都北京为11500人/km2, 天津在10500人/km2, 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用地一般在6000人/km2以下, 如伦敦5100人/km2, 巴黎3550人/km2, 华盛顿1300人/km2等。在现有的城市用地现状下, 只有研究、推广、实现立体绿化, 才能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50%的城市宜居标准。

为了更好地绿化、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绿量、软化城市建筑的硬质景观, 充分发挥绿化在城市中的生态作用, 立体绿化是解决人和建筑物两者与绿化争地的矛盾, 满足城市绿化要求的最佳措施之一。目前, 立体绿化逐渐成为城市植物地理学和城市生态学、城市园林景观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并受到城市规划及园林景观规划学者的高度关注。而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的设计、方式、技术方法、荷载量要求和计算等层面, 随着生态城市、绿色建筑的理念的深入, 城市、建筑物的立体绿化生态效益研究逐渐呈现出一定发展趋势, 但是主要集中于定性分析和半定量评估方面, 而关于立体绿化生态效益定量分析还缺乏一套成熟的指标体系和工具。

美国西雅图计划和发展部 (DPD) 开发的Green Factor模型是一套建筑物、绿色社区生态性能评估工具, 它是在柏林生态面积系数 (BAF) 基础上改良而成。该评估系数不仅限于绿化面积, 还考虑各种铺地与植被生态质量。从关注数量, 到关注最终效果, 这套体系在美国和欧洲逐渐发展, 成为城市立体绿化、可持续景观评价体系。本研究尝试应用西雅图绿化系数的模型和评估系数对深圳市建科大楼及周边进行立体绿化的生态性能评估, 其结果有助于推动中国的立体绿化生态效益评价体系研究, 对于规范和引导中国立体绿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案例与研究方法

(一) 深圳市建科大楼基本情况介绍

深圳市建科大楼 (简称建科大楼) 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北侧城市郊区 (E114°33′, N22°34′) , 占地面积3000m2, 建筑面积1.8万m2, 总高度为57.9米, 地上12层, 地下2层。于2009年4月使用。该建筑集被动式和主动式绿色技术于一体, 获得中国绿色建筑设计和运行标识三星级认证。

深圳市建科大楼的立体绿化特征有:在建科大楼3000m2的占地面积中, 努力在大楼的各个地方, 种上植物, 增加绿量。立体绿化“亮点”之一是“空中花园”, 它位于大楼中部的6层, 层高6米, 是大楼低区实验和高区办公区域的过渡转换层, 为上、下两部分提供一个自然便捷的绿色交流空间。它和底层的架空绿化、顶层的屋顶花园一起, 成为均匀分布在整栋大楼立体绿化的绿色生态框架。它与底层的架空绿化、顶层的屋顶花园一起, 成为分布在整栋大楼立体绿化的绿色生态框架。大楼各层走廊、平台的周边均设置了种植花槽, 湿地、生物滞留池。采用高透水性与高保水性、低日照反射率的路面铺装材料;确保地面铺装被建筑或高大乔木的阴影覆盖, 覆盖率超过50%;建筑外立面立体绿化, 结合西向遮阳设计爬藤类植物, 各层设置花坛绿化 (见图1) 。

(二) 西雅图绿化系数评估的原理

西雅图绿化系数评估模型由数据模块和评估系数、模型结构三大部分组成 (见图2) 。主要包括水景、屋顶绿化和墙体绿化和透水铺装等四个部分的立体绿化数据, 同时还有生物滞留池 (湿地) 、种植区域和植被等三个部分的绿色社区数据。根据两大数据模块, 以及绿化系数中根据评价标准拟定的评价系数, 运用绿化系数模型, 将各个要素的面积乘以相对应的系数值, 然后将灌木、乔木、植被以及绿色屋顶、墙体绿化考虑进去, 将各要素的面积乘以相对应的系数值 (范围从0.1-0.7) , 加权求和, 除以区域面积总数, 得出评估的结果。

根据西雅图绿化系数的42个案例点的经验值表明, 对于居住小区或住宅建筑, 绿化系数值应不低于0.6, 而对于商业区或者商业办公住宅来说, 绿化系数应不低于0.3。

其模型为:

式中:Gf为绿化系数, Ai为土壤厚度, ri为土壤系数;B1为植被要素, η1为植被面积系数;Bi为植被要素, ηi为植被棵树系数;Ci为绿色屋顶, δi为绿色屋顶系数;D为绿化墙体, θ为绿化墙体系数;E为人工水景, ε为人工水景系数;Fi为透水铺装, ρ为透水铺装系数;G为结构土, τ为结构土系数;Hi为加分项, μi为加分项系数。

(三) 评价标准和系数

绿化系数评估方法旨在鼓励大型植物、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绿色墙壁等绿色要素的应用, 以及还有植物的分层次种植和提高城市景观等要素。建筑物的立体绿化评估包括以下景观要素和加分要素:土壤、树木、绿色屋顶、墙体绿化、水景、透水铺装和加分项。Seattle Green Factor中所考虑的要素优先次序为, 景观功能 (土壤) , 选取的概率达到了97%, 其次是草坪和其他植被 (土壤厚度>60cm) , 其概率达到95%;灌木 (土壤厚度>60cm) , 概率达到87%;耐寒植物的概率为85%;其他要素被选取的概率依次为小型树木、绿化墙体、中小型树木、透水铺装、绿色屋顶、大型树木、灌木 (<60cm) 、草坪和植被 (<60cm) 和珍稀树种、水景等。

具体的指标要素分析如下:

土壤: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同时也能够促使雨水渗透, 达到减少雨水径流的目的。土壤厚度是重要的考虑要素之一, 在绿化系数评估中, 土壤厚度为60cm是决定建筑物立体绿化评估的关键数值。不同的土壤深度和结构赋予不同的系数, 包括:土壤深度<60cm (A1) , 系数定为0.1;土壤深度>60cm (A2) , 系数为0.6;结构土和塑性土 (G) , 系数定为0.1。

树木:对于建筑物的立体绿化, 改善城市微环境所带来的功能性效益要超过其他要素。树木带来的效益随着时间而增加, 因此将树木大小赋予不同系数, 包括:小型树木 (B3) , 系数为0.3;中型树木 (B5) , 系数为0.4;大型树木 (B6) 系数0.4;现存大型树木 (B7) , 系数为0.8。

种植区域:种植区域质量是立体绿化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分层次种植的方法可提高立体绿化的功能效益。其生态效益包括促进雨水滞留或渗透, 减少热岛效应, 通过蒸腾作用使周边地区温度舒适, 增强城市美化作用等。根据种植区域的高度赋予不同系数值, 如:植被高度<60cm (B1) , 系数为0.1;植被高度>60cm (B2) , 系数为0.3。

屋顶绿化:屋顶绿化与传统屋顶相比, 生态功能具有显著改善;减少径流量, 改善雨水水质, 缓解热岛效应。能够为昆虫和鸟类提供栖息地。绿色屋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由LEED资质认证来评判, 如降低少采暖和制冷成本, 延长屋顶近一倍的寿命。绿色屋顶厚度5-10cm (C1) , 系数为0.4;绿色屋顶厚度>10cm (C2) , 系数为0.7。

墙体绿化:墙体绿化可为建筑提供遮挡保护, 设计得较好的墙体绿化还能起到调节气候、降低噪音的功能。墙体绿化在下雨时还可暂存雨水, 减少排水系统的高峰负荷。墙体绿化 (D) , 系数为0.7。

水景:水景可使人更加愉悦。此外, 还能利用雨水, 减少排水系统的负荷。水景系数 (E) 为0.7。

透水铺装:透水铺装方式强调了使场地雨水尽量以自然方式下渗。场地雨水径流量的减少和减缓显著降低了雨水系统的高峰负荷。透水铺装也限制了非点源污染进入地表水体, 有助于保持水体的清洁。透水铺装 (F) , 系数为0.2或0.5。

加分项:加分项是除景观要素功能之外的选项。如本地植物/耐寒植物、集水设施、景观、立体农业等, 系数依次分别为0.1、0.2、0.3、0.1。

三、结果与分析

根据模型运算, 通过符合评估规则要求的总绿化系数面积为1500m2, 在景观要素中, 建科大楼立体绿化的土壤厚度集中在A1类型 (<60cm) 面积为1055.71m2;在绿化植被要素中, 建科大楼的绿化植物集中在高度为>60cm的花灌木或者蔓藤植物 (B1) 类型, 单位面积的平均棵树为0.63棵/m2, 而植被高度为<60cm的植被或者草本植物 (B3) 的面积为674.05m2;在屋顶绿化要素中, 屋顶绿化 (土壤厚度为10cm) (C2) 面积为377.7m2;人工水景要素中, 人工水景 (E) 主要包括人工湿地和六层空中花园部分, 总面积为311.7m2;在透水铺装要素中, 透水铺面集中于厚度为15cm-60cm的类型, 材质是混凝土透水砖, 面积为144.39m2;在加分项中, 主要在屋顶花园、墙体绿化和六层空中花园采用了无水浇植物 (耐旱植物) 和本土植物, 但是由于培育技术的要求, 该面积仅为32m2;而在屋顶花园中, 立体农业, 员工菜地, 种植的品种有丝瓜、红薯等的面积为145.36m2。将各要素的面积乘以相对应的系数值, 加权求和, 除以区域面积1500m2, 得到建科大楼的立体绿化评估值为0.68。

从评估结果比例中可以看出 (见图3) , 建科大楼的生态性能评估中, 透水铺面、屋顶绿化、人工水景三大要素的比例占的较高, 依次为27%、25%、21%, 占总的绿化系数达到73%, 而景观要素 (土壤厚度) 、人工湿地和植被等要素的比例不高, 仅为10%、7%、5%, 屋顶花园中立体农业的比例为最低, 仅为1%, 今后应扩大人工湿地、绿化植被 (乔木、灌木) 的面积, 并提升相关的绿化技术。

四、讨论

本文利用Seattle Greening Factor模型计算出深圳建科大楼立体绿化生态性能评估值, 为0.68, 根据绿化系数评估标准规定, 在商业区的建筑物绿化系数标准为 (Gf>0.3) , 住宅区的建筑物绿化系数标准为 (Gf>0.6) , 可知深圳建科大楼的绿化标准远高于商业区建筑物的绿化系数标准, 达到并优于西雅图住宅区建筑物绿化系数标准, 其生态性能较高。其生态性能主要体现在透水铺面、屋顶绿化、人工水景三大要素中, 与美国案例区的生态评估结果相比, 美国西雅图的绿化生态性能主要集中在景观、绿化植物 (>60cm) 的乔木、灌木和绿化墙体等要素中, 而对于人工水景和绿化植物 (<60cm) 的比例较低。

现今,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没有强调生态场地设计, 许多获得LEED资质的建筑未完全考虑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和对场地生态建设的帮助, 因此, 可以考虑在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估中融入Seattle Greening Factor模型方法。2006年, 美国Seattle Greening Factor模型从开发至今, 广泛应用在生态社区、绿色建筑的生态性能评估上, 它是在柏林的生态社区系数和瑞典的马尔默绿色空间评估系数基础上改进而成, 对西雅图42个商业街区和街区内的建筑的立体绿化进行评估, 评估的目标是为了从美学和环境功能方面提高生态景观质量。由于立体绿化措施, 绿色屋顶、墙体绿化、绿色街区在封闭建筑密集的城市里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如减少雨水径流、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生物多样性等等。可以预见, Seattle Greening Factor模型在绿化生态性能评估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将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在利用Seattle greening factor模型计算深圳市建科大楼时, 由于直接采用立体绿化评估系数和标准, 基准为国外的建筑和小区, 其结果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需要调整其中有关于景观、人工湿地、水景等方面的系数, 以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今后, 应结合国内更多的绿色建筑物和生态社区的调研, 建立符合中国当地特点的立体绿化评估方法和对应数据库, 使其评估结果更为合理, 指导和规范中国的立体绿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M].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0.

[2]、周志翔, 邵天一, 唐万鹏, 王鹏程, 刘学全, 徐永荣.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及其环境效应——以宜昌市中心城区为例[J].生态学报, 2004 (2) .

[3]、曹敏.立体绿化几种形式在实践中的应用——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J].现代园林, 2010 (4) .

[4]、唐红, 严洁漪.立体绿化在城市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住宅产业, 2008 (8) .

[5]、薛艳杰.上海城市绿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 2010 (3) .

[6]、彭立华, 陈爽, 刘云霞, 王进.Citygreen模型在南京城市绿地固碳与削减径流效益评估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 2007 (6) .

[7]、朱雯莉.城市绿地生态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构建[J].园林工程, 2007 (9) .

城市林业效益初探 篇9

城市林业是一门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的边缘性科学。它是由林学、园艺学、园林学、生态学、城市科学等组成的交叉学科, 并且与景观建设、公园管理、城市规划等息息相关。狭义的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 是研究、培育和管理对城市生态和经济具有实际或潜在效益的森林、树木及有关植物, 其任务是综合设计和管理城市树木及有关植物等。广义的城市林业是研究林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合理配置、培育、管理森林、树木和植物, 改善城市环境, 繁荣城市经济, 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科学。

2 城市林业的效益

2.1 平衡和净化空气吸收有毒气体

2.1.1 平衡和净化空气

通常情况下, 空气中CO2含量为0.03%, O2含量为21%。但由于城市中人口密集, 工厂集中, 交通车辆繁多, 因此, 由燃烧和呼吸产生的CO2增多, 有时可达0.05%~0.07%, 局部地区可高达0.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 可以调节大气中二者的比例。据测算, 城市中每人平均拥有10 m2的树木或25 m2的草坪, 就能使空气中的O2和CO2平衡, 空气清爽新鲜, 但不同绿地所产生的效应也不同, 不同绿地的光合作用效应比较见表1。

2.1.2 吸收有毒气体

植物对有毒气体如SO2, Cl2, HF等, 具有吸收和净化作用。研究表明, 植物叶片处于SO2污染的大气中时, 其吸收量可达到正常含量的5~10倍, 并随着叶片的衰老凋谢, 新叶片不断长出, SO2也就不断被循环吸收。因此, 在散发有害气体的污染源附近, 选择具有高抗性和高吸收能力的植物进行绿化, 对于防止污染, 净化空气具有重大意义。

2.2 吸滞尘埃调节和改善小气候

2.2.1 吸滞尘埃

林木能降低大气中的粉尘量。一方面, 由于树冠茂密, 可降低风速, 随着风速的减低, 空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便沉降到地面;另一方面, 植物叶表面积较大, 且表面不平和多绒毛的树叶以及树叶所分泌的黏性油脂及汁液, 可以吸附大量的灰尘。据测定, 云杉林每年每1 hm2可滞尘32 t, 松林36.4 t, 山毛榉林68 t, 榆树50~70 t;没有林木的地方, 空气中尘埃含量达800 mg/m3, 而有林木的地方, 空气中所含尘埃量仅为50~60 mg/m3;在城市中, 有林木比无林木的场所含烟尘量少56.7%。植物蒙尘后, 经雨冲洗, 又能恢复滞尘作用。

2.2.2 调节和改善小气候

植物通过叶片的大量蒸腾水分, 能消耗城市中的辐射热和来自路面、墙面和相邻物体的反射而产生的增温效应, 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据测定, 下午2时, 草坪地地表温度比空旷地降低18%, 而小片林地比空旷地降低28%。树冠外和树荫下的温差在3℃~5℃。当城市森林面积达30%时, 市区气温可降低8%;当森林面积达到40%时, 气温可降低10%;当森林面积达50%时, 可降低气温13%。

2.3 杀灭病菌减弱噪声

2.3.1 杀灭病菌

许多植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能分泌出具有挥发性的植物杀菌素, 如丁香酚、天竺葵油、柠檬油、肉桂油等, 可以有效地杀灭有害细菌, 为城市空气消毒。据调查, 城市闹区街上空气中有害菌含量要比绿地上空的有害菌数量多7倍以上。每1 hm2阔叶林一昼夜能产生植物杀菌素2 kg, 针叶林能产生5 kg以上。松树能分泌一种叫萜烯的物质, 对于结核病人的治疗有良好的作用, 桦树、栎树、椴树、冷杉所产生的杀菌素能杀死白喉、结核、霍乱和痢疾的病原菌。

2.3.2 减弱噪声

绿色植物对声波有很好的吸收和散射作用, 粗糙的树干、茂密的枝叶能够阻挡声波的传送, 树叶的摆动能使通过的声波减弱并迅速消失。据测定, 公园中的成片树木, 可降低噪声26~43 d B, 1条40 m宽的林带可以降低噪声10~15 d B, 沿街之间如有1条5~7 m宽的林带, 可以降低噪声8~10 d B, 从而减轻噪声对人们的干扰和避免听力的损害。

2.4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4.1 社会效益

城市林业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春天的花、夏天的绿、秋天的果、冬天的枝, 无不在展示其丰富多彩、姿色秀丽, 对美化市容方面等起着重要作用。生活在绿色环境里, 可以使人的精神舒适, 产生良好的生理、心理效应, 有利于稳定情绪、消除疲劳。且城市园林绿地贴近人们生活的空间, 是户外活动的好去处, 是居民、游客休息、锻炼、交谈、娱乐交流的场所, 为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创造了条件。

2.4.2 经济效益

以行道树为例, 40年生的毛白杨每株可产木材约1.5 m3, 单株种植, 株距按10 m计算, 1 km行道树可产木材150 m3, 价值几万元。一个完好的城市防护林体系, 可以使郊区粮食增产10%~15%, 降低能源消耗10%~50%, 降低取暖费10%~20%。

近年来, 城市森林旅游已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旅游的理想胜地, 城市林业的发展是发展旅游事业的有力依托, 适应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 可以达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效应。因此, 当今的城市林业建设既是旅游资源的开发, 也是对今后旅游资源的积累。

2.5 促进环境产业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

2.5.1 促进环境产业发展

环境产业是指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一系列经济活动。发展城市林业不仅可以提升物业价值、增强城市的综合效益, 而且可以为苗木、花卉、地被植物等绿化材料生产开拓广阔的市场, 带动花木生产企业的发展, 带动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

2.5.2 维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工业、农业、畜牧业、渔业、医药业等赖以发展的基础, 遗传多样性是增加生物产量和改善生物品质的源泉。城市林地是物种丰富的地带之一, 是植物、动物、微生物集中生存的空间, 发挥城市林业的优势, 对保护物种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3 城市林业建设的必要性

3.1 发展城市林业是全面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根本措施

城市的人工绿地结构简单, 生态效益较低。同时, 城市中存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城市垃圾等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质量相对较差, 使得以绿化为主的城市生态建设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城市林业在保护人体健康、调节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发展城市林业, 构建城市森林, 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改善城市生态条件和居住环境的根本之策。

3.2 发展城市林业是现代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 城市的生态环境形势越来越严峻。改善城市生态状况, 营造良好的生活、生产和投资环境, 已经成为提升城市品位, 树立城市形象, 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建设城市林业已成为21世纪生态化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一个城市只有具备了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 基本消除了环境公害, 形成蓝天、碧水、林秀和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 才能称得上是现代化城市。

4 结束语

发展城市林业,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是当今提高城市竞争力、改善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把森林引入城市, 将城市建在森林中”, 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因此, 应建立必要的机制, 增加城市林业的投入, 加强对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和教育, 科学地经营管理城市林业, 完善和制订城市林业发展的有关法律和规章, 并不断提高执法力度和执法能力, 保证城市林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使城市与森林和谐共存,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是生态城市的发展方向。

摘要:城市林业具有调节气候、降低噪音、净化空气等生态效益, 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能促进环境产业发展, 维护生物多样性, 是全面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根本措施, 是现代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挥城市森林功能提升城市森林效益 篇10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工程和重要保障。随着我国城镇化大规模建设, 推进城市森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城市森林建设过程中, 如何发挥城市森林强大的生态功能的同时, 将自然和人工景观有机融合, 在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前提下, 提升城市的品位, 是城市建设从园林城市向森林城市转变所面临的现实课题。衡量城市森林的标准不仅是绿量的增加和景观的优美, 更重要的是森林的生态功能, 要求把城市森林当作生态系统来建设。如果要将城市作为一个理想的、结构复杂的生态群落和大花园经营, 凸显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 并综合体现其他功能, 根据当前城市园林绿化现状, 还需提升园林群落的稳定性、园林绿地的功能性和艺术性等。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 满足人们对绿地功能的综合需求, 并不断传承和提升古今中外的优秀园林文化, 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需要。

1 城市森林植配的生态科学性

植配达到生态的科学性是群落稳定性的前提, 适地适树是城市森林景观群落稳定的重要原则。在城市绿化规划和设计施工中, 应从植物数量和体量的扩张、平面向立体的发展、分散到网络化布局等方面考虑进行低碳景观设计, 形成森林化覆盖、源于自然而胜于自然的城市森林生态和景观系统, 并通过科学施工与有效的监督管理及合理的维护, 使城市园林与森林融为一体并富有强大的生命力。

1.1 适地适树

积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 如在树种选择、幼苗培育、栽种模式和种植后管理等方面, 大力开发本地植物资源, 鼓励和支持园林苗木研发和生产企业培植和推广乡土树种, 在城市绿化规划中编制绿化的相关植物品种目录, 引导本地植物资源的推广, 为建设和经营城市森林提供适合本地的资源。

1.2 科学规划

强调规划设计阶段的宏观控制和政策舆论导向。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和良性循环, 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整、恢复和重建, 园林城市森林化必须符合生态学观点, 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从源头上得到落实。

1.3 植物配置主辅相成

营造以生态适应性好、生态功能强大的乔木树种为主体、乔灌草结合的城市森林生态景观群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 政策和舆论导向两个方面, 设计和施工两个角度, 注重植物配置的生物量和生态功能, 发挥森林强大的环境改善功能。

1.4 群落营造源于自然

应用“师法自然”的手法营造在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上与区域顶级群落接近的人工森林。在提高城市森林的环境适应能力的同时, 减少城市森林的经营维护费用。借鉴生态系统经营的理论, 实行相对粗放式的近自然设计和管护, 减少人为干扰, 逐步建立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机制。

1.5 景观群落体现生物多样性

城市骨干绿化区域和绿化带以地方性物种为主, 确保城市骨干绿地 (大面积的风景林、片林、水网河道、交通干线、森林公园、湿地等) 植物群落生态科学性的落实, 局部可点缀引种驯化成功的植物, 以丰富城市森林景观。

2 森林城市植配的功能综合性

城市森林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等一系列重要的功能。应在配置森林植物美化居住环境的同时全方位体现其功能的综合性。森林城市品位的高低与植物配置的各项功能关系密切。综合森林植物的生态、景观、游憩等功能, 提升森林城市品位和活力, 促进森林城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1 点、线、面结合

构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形成分布均衡的城市绿化骨干网络, 包括综合性公园、专类公园、街头绿地、城市防护林、廊道绿化、森林公园等, 以及城市周边的自然保护区、风景林、湿地等。使重点绿化与普遍绿化、规模绿化与小型街区绿化、精品绿化与普通绿化、自然与人工、量化与美化、平面与立体等有机结合。注重各类抗污染园林植物的引入, 在美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吸收降解城市污染物、减轻或消除城市热岛效应、净化大气环境、降低噪音等方面, 形成森林城市绿地生态功能。

2.2 多样统一

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与植物造景多样性相统一, 各类森林群落与生态环境相统一, 城市园林和城市森林相统一, 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相统一, 不同类型生态景观与地方风格统一, 体现和谐、特色及文景相依和诗情画意的城市森林生态景观功能。

2.3 充分发挥植物观赏特性

将森林植物的各类观赏特性与造园艺术要求相结合, 将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发挥森林植物根、茎、叶、花、果的艺术构图和经济价值, 在丰富城市森林景观的同时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实现森林植物景观功能和经济功能的有机统一。并形成水、陆、空相结合, 点、线、面与丰富的季相、年相变化相结合的三栖四维城市森林游憩空间。

2.4 防灾减灾

根据植物的生物学习性, 结合城市地质、地貌和防止自然灾害的需要, 合理配置森林植物, 营建各类生态廊道, 构筑强大有效的城市防护林体系, 充分发挥城市森林的防灾减灾作用。

3 森林城市植物配置的艺术性

植物配置艺术性的高低, 直接反映森林城市园林绿地的品位和质量。只有把握植物配置的艺术性, 才能反映城市森林的多样统一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3.1 植配要把握城市森林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植配应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在富有森林自然气息的城市区域营造各具特色的内涵丰富的园林艺术空间。如杭州的八卦田、万松书院等在依山 (云居山、玉皇山) 傍水 (西湖、钱塘江) 的浓郁森林背景下, 凸显诗情画意的六朝古都的爱情和皇城故事。植物配置的艺术性必须从属和反映森林这个自然生态环境。一切画龙点睛的人工艺术园林之笔必须有机的融合在城市森林这一自然群落的生态系统之中。

3.2 植配应考虑个体和群体、重点和陪衬、时间和空间、层次和序列, 以及月、季、年变化

使森林城市植物植配的艺术构图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个丰富、长期、稳定、成熟和发展的景观序列。如营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杭州花港公园, 全园以长寿的常绿大乔木雪松、香樟、广玉兰等为主调树种, 辅之以长寿的落叶乔木 (无患子、柳树等) 和花灌木 (樱花、海棠等) , 配之以各类地被和草坪作为基调, 并渲染以牡丹、芍药。全园林相和群落结构稳定, 生态良好, 季相色彩和年相景观丰富, 层次和序列与周围山水地形相得益彰, 随着时间的变化, 园林空间的变化更趋成熟完善, 并与周围的群山和湖景融为一体, 成为杭州西湖十景中最具魅力的公园之一。

4 城市森林植配的经济合理性

营造森林城市需要大量品种繁多和大规格的植物材料, 营造中要注意经济的合理性。在大规模绿化建设中应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在建设森林城市时, 每一个地方的森林城市建设应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气候地理特点等相适应。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 开发乡土植物资源作为本土森林城市建设的主要植物材料, 避免舍近求远, 增加投资成本和生态差异, 防止盲目引进大规格、生境差异大的苗木。曾经风靡一时的大树风和崇洋迷外风, 不仅造成森林资源的浪费, 也导致地方风格的缺失。合理调整绿化苗木基地的苗木结构, 包括品种与规格, 应用先进技术, 提高苗木培育和移栽成活率,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提高森林城市建设质量和降低成本。

5 森林城市植配的地方特色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传统和文化氛围, 森林城市建设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其固有的特色, 将风景资源、古迹遗址、古树名木、当地特色植物、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纳入森林城市的建设规划中, 开发潜在的风景资源, 弘扬历史文化, 保护文物遗迹, 丰富园林绿化的内容, 寓历史文化于森林城市绿地规划中, 形成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

5.1 构建具特色的绿地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详细规划要确立城市绿地系统风格特色。一座城市要有自己的特色, 关键在于突出适于自己的一种地方风格。城市绿地不可能也没必要都是一个式样或风格, 但应该使主要区域突出这种风格, 从而将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置于这种风格的控制之下。具体来说, 在森林城市的绿地规划和设计中, 应重点抓好城市重点部分, 如:城区森林公园、城区大型综合性公园、城市主要街道绿化、主要河道绿化、城乡生态结合部绿化、城市防护林体系、行政中心绿地、金融商业中心区和重点区域建筑群等几个区域, 这些区域应在充分研究的情况下, 确定其统一的风格, 使森林城市的主要绿地单体能控制在这种风格以内。各具特色、因地制宜的森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不但可以解决城市景观雷同的毛病, 还可使城市绿地更具有可识别性和可记忆性, 丰富森林城市的景观风貌。

5.2 利用乡土树种特色

一块绿地要有一块绿地的主题, 特色不显、主题不明就难以打动人。园林绿地建设应以乡土树种为主, 体现绿化特色。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 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特色的城市, 都有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群落, 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特色等, 亦需要恰当的植被景观点缀、烘托。绿化风格必须蕴含这些丰厚的地域历史文化, 并合乎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 从而达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融合。只有将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融为一体, 才能真正创立自己的风格, 惟我独有。如杭州的桂花、梅花, 洛阳的牡丹等, 都增加了这些城市和地方绿化的品位和情调, 形成了自己风格独特的植物种群、风格形式和文化内涵的城市品位。

5.3 反映地方文化背景

城市森林的艺术性除应满足各种功能要求外, 还应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地方文化风格, 传承地域和古今园林文化, 寓情于景, 彰显特色。如杭州的满陇桂雨、长桥公园景区等就是以桂花为主题反映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这一文化背景的艺术园林, 曲院风荷则是以荷花为主题反映江南文化的艺术园林。

6 结语

城市森林的品位与植物植配所构成的各类绿地的自然、文化、历史景观风貌密不可分, 反映森林城市内涵的各类景观既丰富多彩、各具魅力, 同时又彼此联系相互依存, 构成一个完整和谐的森林城市大花园。从森林城市绿地规划入手, 借助植配的艺术手法, 从点线面、平面和立体、主体和配体、不同方向以及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构成一个内涵丰富、景观活泼、主题明确和风格独特、整体协调的高品位森林城市生态景观系统, 从而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摘要:围绕如何发挥城市森林的功能, 对城市森林植配的生态科学性、功能综合性、艺术性、经济合理性、地方特色等进行探讨。

上一篇:网络入侵检测算法研究下一篇:和弦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