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能力提高点

2024-05-18

音乐欣赏能力提高点(精选十篇)

音乐欣赏能力提高点 篇1

一、勇于探索、积极主动的去欣赏音乐作品, 从实践中获得提高

要想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 就要主动的去欣赏一些优秀的作品, 用以来增强自己的音乐欣赏实践能力, 从中体会其表达的思想内涵的同时, 也可培养自己的乐感和听力 。当然也不可能一下子去欣赏大量的作品, 要本着由简单到复杂, 一点一滴逐步提高这样一个长期的提高过程。也就是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去欣赏大量的作品, 但我们可以从入门的开始, 去欣赏、去体会、去研究, 然后我们再逐步的变复杂, 这样我们的欣赏水平也就会逐渐提高, 最后达到一个较高的欣赏水平。例如作为一名中国的音乐欣赏者, 我们为了能够充分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 就要从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作起, 这样我欣赏起来对其内涵的感知也就不是那么困难。如我们可欣赏一些中国民间的一些音乐作品《金蛇狂舞》、《梁祝》、《二泉映月》、《喜洋洋》等。其次, 还可以欣赏一些带有标题的交响音乐, 这些音乐的标题一般具有引导欣赏音乐作品内容的作用。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等等。通过这些大量音乐作品的欣赏, 可使我们对音乐的理解有了一个新的层面, 而不只是一般的听听, 而是会深刻的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同时, 会从理多的角度的去理解音乐作品。如音乐的形式、内容、节奏、音调、旋律等加以深刻的理解, 从而让你在欣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使自己欣赏音乐的能力得以提高。

二、勤学苦练, 熟练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的音乐技能

要想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欣赏者, 那么就应熟练的掌握音乐理论和一些音乐的基本知识以及音乐的发展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这其中就包括了对音乐的基本知识、音乐的门类、音乐体裁等的熟悉和掌握。例如学习音乐的基本构成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等;学习音乐的体裁分类, 如什么是交响曲、歌剧, 什么是变奏曲、回旋曲等;学习了解音乐家与音乐作品的背景等。由于各种门类、体裁、样式的音乐艺术都具有各自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技法, 只有在掌握了这些音乐的基本知识, 才能真正把握和理解音乐作品, 真正领略到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奇妙的艺术魅力。

三、博学强记、充分了解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社会特色

一个人对人文历史的了解和其具备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他的音乐欣赏水平。显然对一个音乐作品的理解上, 一个知识广博、通晓人文历史的人对音乐的理解和其体会到的作品的想感情与一个没有知识对音乐的理解是相甚远的。这是因为音乐发展的本身也具历史性, 也就是说不同的音乐也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这样它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也是和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人文情怀、历史环境等息息相关, 如果不能了解当时的这些情况, 那么对这样的历史音乐的欣赏也具有一定的困惑, 因此说要想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 不但要有内在的文化休养, 还应具备相应的历史、人文知识以及当时的社会特色。

四、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 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

音乐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可以说是生活创造了音乐, 作曲家的音乐作品都是通过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音乐。那么作为一名欣赏者如果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是亲身经历的基础上, 去欣赏音乐、感知识音乐, 体会其内在的思想内涵, 就容易的多, 印象也就非常深刻。相反的如果欣赏者没有接触过或经历过相似的生活经历, 对这们的作品的理解和体会也自然也有相当的难度。特别是一些蕴含着丰富感情色彩的音乐作品, 欣赏者如果没有充分的生活经历就不能很好的体会出作者的意图, 不能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音乐的思想情感, 也就更谈不上去欣赏了。有时即使是同一部音乐作品在不同的时期去欣赏, 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正如我们对事物的初步认识和再认识的过程。而二次认识的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可见只有你经历越丰富、知识越广博对其理解的也就越深刻。

音乐欣赏能力提高点 篇2

音乐虽然一度是大家公认的副科,但当前的教育改革要求通过音乐学习提高学生音乐鉴赏的能力,这就使得音乐教学必须提升到新的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学校开始对小学音乐课进行改革,创造了很多值得推广的方法,下面将简要分析多媒体教学在小学音乐可上的应用情况并浅显的说出自己的一些看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小学音乐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电视或电脑播放图画、影视、歌曲、歌词等等展现音乐的独特的魅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观看或者聆听中,用更加科学和可操作的方式掌握课堂的节奏,传递乐曲的内容和气氛,使学生在无形中增加乐趣,找到自己学习音乐的方向。同时多媒体能很好的结合教学,是因为它可以通过声音教会学生阅读,进而识字。比如教师在传统的教学生唱“上学歌”的时候,学生几乎不能全部认识那些歌词,教师幸苦了半天,学生只记得了调,却记不住词。而当教师用最普通的手机链接电视播放这首歌,学生看着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歌词和电视上的花草、太阳等动画,跟着唱了几次,不少学生就记住歌词了。多媒体这种教学方法把抽象的音乐内容转化成易于理解的图片、动画、声音,让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容易和简便,所以很多音乐内容应该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教学。随着教改的推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改革步伐也越来越快,在多媒体技术应用上可以更加开放,不必拘泥于课前或者课上,教师应该能省时度势在适当的时机把多媒体技巧灵活应用,突破传统的僵化思想,把小学音乐课打造成充满画面、声音、乐趣的课堂。另外多媒体的录音录像播放功能很好的解决了学生从不同歌曲中了解音乐特色,感受音乐魅力的难题。传统的教师教唱是千姿百态的,高低不齐的,甚至千篇 一律,学生没能从中感受到音乐的壮阔与低沉,也没能感受欢快与悲伤,这就严重损坏了学生感知音乐魅力,鉴赏音乐特色的能力。但引入多媒体教学后,学生从教师播放的原声中学会了从《欢乐颂》不同的声调中感受合唱欢乐,从《保卫黄河》高亢的曲调中感受齐唱的壮阔。而且学生们还能直接在聆听独唱时分辨出不同的男声、女声、童声等,感受不一样的音乐塑造的形象。进而避免教师的教学尴尬。当学生学会了从不同的声音曲调中感受音乐的变化风格,掌握了一定的鉴别技巧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新的音乐知识,比如在戏曲教学时,完全可以播放京剧,讲讲变脸的故事,引入京剧中花旦、刀马旦等不同角色,讲解他们在京剧戏曲中的定位,告诉学生怎么识别他们之类的知识。这就即加强了学生学习的探究心理,又让他们学到了鉴赏音乐的相关知识,还能在观看中获得直接经验印证自己的猜想,帮助其观察歌曲描绘的世界,发现的其中的美好,并且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开始引导小学生们想象自己想要用音乐造就什么样的世界,发挥其创造的才能。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某些弊端。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几个存在的问题,例如:

(一)、设施维护与保管存在很大的漏洞。

有些教师公物私用,有的粗暴使用,有的随意摆放,有的用完之后就让学生随意摆弄等。很多学校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进行多媒体设备管理,导致不少设施维护难,保管不当,形成浪费的现象。多媒体设备不能得到良好的管理和维护会严重缩短其寿命,比如电子琴若不能保持其干燥和清洁,那么使用一个学期或许就会坏掉;电脑的主机有太多微尘会使得其反应速度降低甚至无法启动。

(二)、应用能力和技巧严重不足。

特别是学校年纪偏大的老师,几乎不会使用这些现代化的音乐教具或多媒体设备,年轻老师使用的方式较为单一,图片、影视、歌曲是主要形式,几乎每节课都是这种模式,无法结合ps、c++等更多的剪辑技巧进行创造,因此多媒体音乐设备很难在小学音乐教学得到充分的合理的利用中,更加不可能发挥其最大化促进音乐教学的作用。

(三)、相关部门对于小学音乐教学的关注度仍需继续提高,并且提供紧密相关的培训。

小学这个阶段教师比较辛苦,不少教师身兼数职,很难在工作之余花功夫查找多媒体相关的资料创作切合实际的应用,而相关部门对此提供的更新设备或维护帮助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四)、多媒体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其无法完全掌握课堂时间,对操作者有很大依赖性。

多媒体教学往往富含音乐相关的图画,声音,视频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否处理得当关系着学生能否从中获得学习的信息,如果过于混乱,音乐太长或太短,播放翻页时间的把握,这些都取决于操作者的操作手法是否合理,时间把握是否到位。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那么学生很有可能沉迷在观看视频、图画、听歌曲的情绪中,忘记自己学习的方向。显而易见的是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切实满足了教师化抽象音乐知识为直观图画、声音等要求,改进了小学音乐课的上课形式,化解了一个个情感与艺术的结合问题,促进了学生在和美音乐、视频环境中体验音乐的魅力,优化了学生对音乐的鉴赏思维,打开学生学习音乐的源泉之门,也促进了实现教改提高教学的目标。同时学生在聆听和观摩的过程中能根据音乐、图像等的变化,感受音乐的风格曲调变化,易于学生加强鉴赏思维的锻炼。学生在优美的曲调、丰富的插画中学习兴趣空前提高,逐渐喜欢上了这种模式的音乐课,从音乐课开始感受世界声音的不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着眼于外面的世界,用自己的心感受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和技术带来社会的种种巨变。

综上所述,在多媒体应用上本着趋利避害的`原则,将学生的认知情感摸排清楚,灵活多变的与音乐教学融合起来,巧用技术真正发挥出对媒体教学的优势,实现提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鉴赏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包成玲.如何有效提高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效率[J].音乐大观.(06)

[2]陆晓玲.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效性[J].基础教育研究.(13)

提高小班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篇3

关键词 感受音乐 理解音乐 培养能力 美育

小班幼儿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及范围有限,当播放一曲美妙活泼的音乐时,幼儿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孩子高兴得手舞足蹈,摇头晃脑,与之产生共鸣;有的孩子卻反应比较迟钝,他们不能掌握乐曲的旋律与节奏,情绪上也没有什么变化。如何根据小班幼儿对音乐的强弱、快慢、高低、长短不容易理解,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将音乐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之中,提高幼儿欣赏音乐的能力,培养幼儿感受音乐形象,理解音乐语言,丰富幼儿的审美情趣呢?

一、 培养幼儿对节奏的理解力

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有。而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让幼儿通过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有助于幼儿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

1. 从生活中寻找节奏。教师必须从幼儿的现实生活入手,引导幼儿观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节奏。如:动物的叫声:小鸟|喳喳喳|。小猫|喵—|。公鸡|喔喔|喔—|等声音,从中区分节奏。自然界的声音: 下大雨了|哗啦啦|;下小雨了|淅沥沥—|;吹风了|呼啦|呼啦|等。交通工具的声音: 火车|呜—|, 汽车|嘀嘀|嘀嘀|等。从中发现节奏的长、短;快、慢;轻、重。在寻找活动中,幼儿产生了模仿节奏的兴趣,为更好地感知节奏、学习节奏打好了基础。

2.通过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的练习加深对节奏的理解。运用各种趣味游戏,可使幼儿在轻松愉快中培养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能力,感受音乐带来的情绪。

语言节奏,如:

⑴入园自我介绍 × ×|× — | × × | ×××||

大 家 好 我 叫 王小明

⑵儿歌:× ×|×— |××| × —|××|××|× ×| × —||

小 白兔 白又 白 两只耳朵竖起 来

动作节奏,如:歌曲《走路》中不同动物走路的形象特征来感知快慢与轻重。

× ×| × × | × ×| × ×| × —||

小 兔 走 路 蹦 蹦 蹦 蹦 跳

小 鸭 走 路 摇 啊 摇 呀 摇

小乌龟走 路 慢 吞 吞

小花猫走 路 静 悄 悄

二、 让幼儿倾听,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

1.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培养孩子的乐感,听觉是关键。给幼儿一个良好的倾听环境,让幼儿安静、耐心地用心欣赏音乐是培养幼儿音乐欣赏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如一日活动中教师可在午餐前。午休前及放学前为幼儿创设一个安静、舒适的音乐欣赏环境,给孩子精心选择一段乐曲,让幼儿反复欣赏,从中得出自己的体会。

2.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音乐。小班幼儿有欣赏音乐的积极性,音乐能引起情绪上的共鸣,快乐活泼的音乐使儿童心情愉快,安静的音乐使儿童心情平静。但是他们对音乐作品蕴藏的情感不易理解,他们听音乐时最注重的往往是表现主题的特征性因素。如形象的伴奏和与身边常听的事、物的声音等。但是听进行曲、摇篮曲或欢乐的舞曲时能随音乐走步、抱娃娃、兴奋得手舞足蹈等。如小班幼儿入园前多依赖家长陪睡这一特点,可选择《摇篮曲》让幼儿欣赏,去体会妈妈轻哄自己睡觉时的感觉,感受乐曲的缓慢、轻柔、舒适。

三、丰富幼儿音乐经验

在欣赏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性,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并提供机会让幼儿把这些感受表现出来。要使幼儿感知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和表达的内容,不仅要靠听觉去感知,还必须让幼儿亲自参与,使他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直接体验和感知音乐的力度、速度、节奏、音色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从而使幼儿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技能,感受和表现音乐的美。

在欣赏乐曲《大象与蚊子》时,我先分乐章分别给幼儿提供了蚊子和大象的不同段落让幼儿欣赏,如蚊子嗡嗡飞的声音,让幼儿体会蚊子飞时的“轻”和围着人飞时的“烦”,并让幼儿用动作表现出来;又给幼儿听了大象的声音,让幼儿想象被蚊子打扰时的气愤和大象动作的“重”,让幼儿模仿大象赶蚊子的动作。在此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音乐的感受力也得到了提高。这一节动静结合的欣赏课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欣赏热情。

音乐欣赏能力提高点 篇4

一、科学、合理地选择欣赏作品

音乐欣赏课作为高校公共选修课, 安排的课时有限。在这有限的课时里, 要让大学生更多、更好地享受音乐之美, 就必须科学、合理地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欣赏作品。而欣赏作品的选择, 需遵循如下原则。

1. 要兼顾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渗透着作曲家对社会生活的思想感情、政治态度和伦理道德等因素, 这必然影响听众的情感, 以至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因此选择欣赏作品, 首先要突出其思想性, 注重选择那些格调高雅、催人奋进的音乐作品。如抗日战争时期人民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 以雄伟的气魄、热情奔放的旋律, 激发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这些优秀作品中都包含着时代所赋予的鲜明的思想特征。与此同时, 还要兼顾欣赏作品的艺术性, 注重选择那些旋律优美、节奏欢快、艺术形象鲜明生动的音乐作品。如《春江花月夜》婉转的旋律、流畅的节奏、巧妙的配器, 给人带来无比优美之感受。兼顾欣赏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 是音乐审美教育价值的必然体现, 也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必然要求。由此, 才能让学生通过欣赏思想性、艺术性兼备的音乐作品, 理解真、善、美, 培树起高尚的审美价值观。

2. 要贴近学生实际

高校的音乐欣赏课是为非音乐专业学生设置的, 因而在欣赏作品的选择上, 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欣赏能力。总体上讲, 就是要按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来合理安排欣赏作品。

在学生欣赏水平逐步提高的情况下, 可根据课时量和学生的需求, 选择欣赏一些交响曲、无标题音乐、现代音乐等较有难度的作品。

3. 要突出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

作为华夏儿女, 自小就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洗礼, 自然也就对本民族音乐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多欣赏一些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 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内涵, 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能力。自古以来, 中国的音乐作品形式多样、浩如烟海, 如中国民歌、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等等。特别是那些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富有强烈的时代精神的作品, 更是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怀的首选教材。

二、注意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喜好态度, 并由此产生自觉去认识、掌握和参与的心理倾向。它是我们推进学习、工作及参与某项活动不可或缺的动力因素和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同样, 对于音乐欣赏课来说, 也必须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倾听音乐的兴趣, 如此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1. 要重视介绍作曲家的生平轶事

优秀的作曲家所创作的每一部音乐作品, 都是对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现实生活的艺术写照, 也是个人创作思想、创作风格的集中展现。在欣赏教学中, 要重视介绍作曲家生平、主要创作思想、欣赏作品的创作背景, 并适当介绍学生感兴趣的关于作曲家的轶闻趣事, 这样会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吸引力, 有助于激发学生倾听音乐的欲望。比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钢琴曲《四季》、《天鹅湖组曲》等作品时, 不仅要介绍作曲家的生平、创作思想、主要作品, 还要介绍性格腼腆、不善社交、固守孤独、孜孜不倦劳作。这些都会让学生产生深刻的烙印, 并会急切地盼望在倾听音乐中与大师为伴, 在欣赏优美的旋律中实现“情”“乐”交融。

2. 要运用参与性教学手段

兴趣对一个人来说, 不是与生俱有的, 它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产生的现实需要并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作为欣赏教学, 要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浓厚兴趣, 还需要通过参与性教学, 把学生引导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来, 这样就会使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来感受音乐之美、体会音乐之趣。

对一部音乐作品来说, 主题是乐曲表达情感的灵魂。认识了主题, 也就理解了乐曲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反复吟唱乐曲的主题, 让学生熟悉乐曲、走进乐曲, 激发倾听的欲望。

再比如, 教师可以设疑, 让学生带着问题倾听音乐。这也是激发学生倾听音乐兴趣的有效方法。例如欣赏《春江花月夜》时, 先不出示标题, 可先给学生提出问题:这首乐曲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是优美抒情的还是激昂热烈的?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时, 可先提出问题:乐曲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体现了我国哪个民族区域的音乐特征?是由什么乐队演奏的?诸如上述的这些问题提出后, 学生为寻求答案, 必然会以积极的状态全神贯注于不断变化的音响之中, 并由此激发出倾听音乐的愿望。

三、要引导学生认知音乐表现手段

音乐作为一种时间的艺术, 它是由作曲家将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诸多音乐表现手段有机融合后, 才成为一首首具有动人魅力的乐曲。它可以模拟自然界的各种音响, 还可以表现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 而这些都是靠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要素组合实现的。作为欣赏教学, 要提高教学效果, 自然也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表现手段, 由此才能让学生懂得如何去欣赏音乐, 如何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来说, 真正认知音乐表现手段需要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掌握的过程, 更需要经过长期的欣赏实践才能获得。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欣赏教学过程中, 耐心为学生讲解音乐表现手段的诸要素, 比如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音区、和声调式、调性、复调、织体及配器等等。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 可通过细致的作品分析, 引导学生了解掌握乐曲的主部、副部、结束部主题在旋律、速度、节奏、力度上的不同特征和强烈对比, 以及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对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这样就会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在欣赏舞剧《红色娘子军》时, 就要引导学生把握吴清华、洪常青、娘子军连的出场音乐在旋律、节拍、节奏上的不同特征, 以及由此刻画出的不同英雄形象与鲜明性格。除此之外, 还要注意讲解乐句、乐段等曲式结构知识, 以便使学生全面加深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真正在倾听音乐中逐步提高欣赏水平。如欣赏《土耳其进行曲》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回旋曲式中主题与插部的音乐特征;欣赏《小星星》变奏曲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分主题与变奏的音乐特征。

综上所述, 音乐欣赏是个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在周而复始的倾听过程中, 逐步积累起对作品感知、体味的经验, 最终实现对作品理解层次的升华, 享受到审美的愉悦。这就对音乐欣赏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就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手段, 因为只有如此, 才能使学生逐步实现由低层次的感知音乐到高层次的理性欣赏跨越, 真正进入艺术审美的高尚境界。

摘要:音乐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是促进大学生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手段。在高校中, 音乐教育多是以开设音乐欣赏课的形式来进行的。本文着重围绕如何提高高校音乐欣赏教学质量,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 深刻阐述了音乐欣赏教学中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高等院校,音乐欣赏,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音乐课堂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篇5

音乐课堂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些束缚,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些条件,发挥音乐学科教学在听觉、感受、联想、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初中阶段音乐注意稳定性呈现提高的趋势。在初一到初二的过渡时期,提高较为显著。营造气氛、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想象力在幼儿时期就已存在,丰富的想象可以激活大脑思维,音乐的想象是听觉表象同视觉表象的转换过程,我们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置情节、激发兴趣、营造想

象空间。如以幻想为前提,用”图画”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音乐,实施联想,发现音乐美;或运用丰富的联想编故事、创情节,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或在”律动”中,体验音乐;或在”趣味游戏”中,感受音乐节奏和旋律;或创造性地玩打击乐器,感受乐器带来的喜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管弦乐由多种乐器演奏、气势恢弘,具有立体感。

音乐想象是在音乐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通过记忆储存积累的许多声音表象,经过音乐思维产生新的音乐形象的心理过程。培养学生想象力不仅可以通过标题音乐进行想象,还可以找一些无标题音乐,如视唱、各种练习曲,使学生提高音乐技能的同时发展想象力,另在学习歌曲或欣赏音乐之前让学生朗诵歌词,体会歌词内涵,说出歌曲的情绪,或借助画面、道具想象音乐要表现的内容、情绪,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很好办法。让生活的感悟先

走进音乐,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创新思维的过程主要是打破与重新优化建构。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启发学生随着音乐展开想象时,常常提问,这首曲子表现了怎样的意境,风格怎,音色、力度、速度,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审问式的方法,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往往因为这种紧张的学习气氛,使课堂出现”冷场”现象,而影响课堂效率。同时学生的思维无形中受到限制,往往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学生的天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得不到张扬。现今的教育氛围里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创造行为抱有偏见,这种教学方法教师本身就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创新能力,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而现代教育理念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合作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欢乐,才能真正学好音乐。观念转变

了,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了。教师将教育的意图变成学生自身求知的需要,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身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热情。

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中,教师本身就要有强烈的创新求知欲,尽量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热情、培养学生创造力。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于创设创新的氛围,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挖掘教材的内容,通过各种手段、途径,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创造美。在想象的基础上积极动手、动脑、动肢体、激励其创新精神、勇气和能力。教师必须确信每位学生都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的积极性。遵循规律,全面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环境,让学生大胆表演,培养其表现力。表现欲同想象力一样在幼儿时期就已存在。幼儿时期,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大多数孩子都能很好的表现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青春期,羞涩、难为情

阻碍了学生的表现欲,因此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设计合理的表现内容、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成为培养、发展学生表现力的关键。当然,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的表演舞台是十分有限的,但有多少学生的自信不是通过这小小的舞台展示后建立起来的。作为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歌声、舒展优美的舞姿、高雅端庄的气质带动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崇尚美、追求美、表现美;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激励的话语感染不善表现的学生,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合理安排他所表现的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轻松、自然的表现自己。培养学生表现力还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表现空间,成立合唱团、话剧文学社。定期的特长展示、文艺汇演、艺术节活动都是提供学生展示能力、增强信心、提高表现力的绝好机会。培养学生表现力还需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多听多看各种演出、音乐会、电视晚会,注意观察,深刻体会艺术家演绎的不同表现形式的精华,了解音乐内涵,正确表现音乐。

创设创新氛围,激发创作灵感,培养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创作时机、激发学生扑捉灵感,积极进入创作空间。如学习歌曲《鼓浪屿之波》,为了快速记忆歌词,让学生运用联想记忆法,结果很多学生不仅运用了联想还运用了肢体语言帮助记忆,我抓住契机,干脆让学生演双簧,连说带演,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习歌曲、歌词的创作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扑捉灵感的重要手段。

音乐教师要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尽可能使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创新的快乐。如在表现作品时,学

生可用舞蹈、打击乐器伴奏,也可用诗歌、故事、绘画等表现形式,让每个学生有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

如何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篇6

一、激发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在我们周围环境中,到处都充满着各种音响:鸟叫、蛙鸣、暴风的呼啸、雨水的唰唰等等。幼儿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美妙声响的环境之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乐于倾听、善于倾听生活中美妙的声音,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为音乐欣赏活动奠定生活的基础。对于幼儿这一特点,立足于让他们倾听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声音,激发其倾听、欣赏的欲望,结合节奏图谱让幼儿学习一拍一下的节奏,这样让幼儿地结合生活的声音掌握节奏,不仅可以使幼儿掌握基本的节奏,还可以初步培养幼儿感受欣赏音乐中节奏的能力。最后,让幼儿尝试用肢体语言、乐器表现这些节奏。

二、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提高音乐的欣赏质量

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活动往往受环境、气氛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歌曲的目标设计相应的音乐环境,通过气氛渲染,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如:欣赏音乐作品《摇篮曲》,可创设这样的音乐氛围:卧室里教师扮妈妈,边哼曲子边哄娃娃睡觉,洋溢着浓浓的母爱与亲情。很快,幼儿被这优美、温存、安宁的氛围所感染,沉浸在无比温馨的气氛中,以景引入,以情带动,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从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提高了音乐欣赏的质量。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多媒体教学中加入滑稽的画面和好玩的游戏节目,自然的增加了教学的魅力,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大大优化教学环境。游戏可以把索然无味的音乐欣赏教学变成一件学生非常喜爱的事情,使他们快快乐乐地学,轻轻松松地欣赏。

四、借助动作感受音乐的性质及表现手段

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选材应注意幼儿的可接受性、可接纳性。不同的音乐会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如当幼儿听到《我是小兵》的音乐时,立刻做出了解放军的动作,行着军礼,很神气地走着。他们的动作、表情中完全能感受到他们对音乐性质的理解和表现。 幼儿在欣赏音乐作品中会出现各种面部表情和动作,这是幼儿表现内心感受的一种方法,同时动作还可帮助幼儿加深感受,是提高辨别音乐性质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五、在欣赏中培養幼儿的创造力

在欣赏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尊重幼儿的想象和表达,让幼儿自由的用身体动作反映音乐节奏的强弱、快慢或提供主题音乐鼓励幼儿进行动作创造,提倡幼儿同伴间的合作。音乐活动的律动其实可以为孩子发挥创造力培养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机会。可以鼓励孩子去感受种种自然的动作。

如何提高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篇7

一、以境带情

这里的“境”借鉴于铃木音乐教育体系中关于优良的教育环境之理念。“只要能为儿童创造出一种像祖国语言环境一样的优良音乐环境, 让儿童每日沉浸于其中, 任何儿童都可以轻易地掌握那些最优秀的人类音乐文化遗产。”在这样的环境中, 幼儿自然而然地萌发出了对音乐的喜爱, 加之其喜爱音乐这一天性, 在日积月累中兴趣与爱好也会由此萌生。对音乐的爱好, 不仅是音乐表演活动中的重要前提, 而且对于音乐欣赏活动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情”是对音乐的一种情感、态度等, 如果没有带“情”, 没有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就不可能有怀着欣喜之情反复倾听音乐的行为。这结构模式的第一步犹如音乐活动的序曲, 教育者如能充分调动幼儿情绪, 激发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喜爱情感, 那么将为模式后三步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教育者在教学指导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 教育者创设含有丰富的、高质量的音乐信息环境。

让幼儿多接触好的音乐, 有更多机会接触丰富多样的探索声音的各种材料, 可结合视觉感受提供图片、实物、录像等, 并可结合日常生活中丰富多样的音乐素材, 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乐器、道具等多种操作材料。

2. 引导幼儿产生与音乐作品相适应的情绪、情感共鸣, 从情感教育入手使其主动投入音乐欣赏的情境中。

音乐艺术有抒发、表达、激励人情感的特点。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注重从情感教育入手, 引导幼儿对音乐作品产生相应情感共鸣, 以培养幼儿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 为模式的后三步展开打下基础, 以景引入、以情带动, 情景交融。

二、倾听感受

“倾听”是一种有意识地听, 带有注意的“留神地听”。在此所提及的倾听不仅需要有注意的参与, 往往还需要有情感的参与。倾听是音乐欣赏的重要基础, 当幼儿在良好教育的影响下, 它倾听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听辨能力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美国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马德琳娜·卡拉博恩, 曾创立“感觉———运动的音乐学习法”, 强调幼儿感受应是综合的, 因此在倾听的基础上, 幼儿的感受应是综合运用自己的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 结合具体的音响, 来进一步对音乐作品加以体验。在教学指导中, 教育者可采用以下方法:

1. 循序渐进, 逐步感受。由于幼儿年龄小对音乐作品中的形象等不能一下子听辨, 因此教育者应循序渐进, 逐步引导感受。

2. 寓感受于眼看、体态, 律动活动中。

该方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瑞士著名儿童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各种概念是儿童自己通过对环境的探索过程逐步建立起来的。让儿童通过律动等来感受能使幼儿更易进入角色。

3. 整体与分段倾听, 逐步感受。

在我国许卓娅音乐教育理论中, 提及音乐欣赏的模式之一为“整—分—整”的倾听欣赏模式, 这样的倾听感受有助于幼儿感知和反映音乐中更细致的特征。

三、理解体验

在倾听感受后幼儿对音乐作品已有了初步的印象, 教育者就应因势利导, 引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体现。在音乐欣赏中能让幼儿体会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 抒发情怀、愉悦身心, 体现音乐的真善美。只有当幼儿对所欣赏的作品理解后才能产生多种与之相适应的经验, 获得丰富的体验, 感知理解音乐的能力初步得以发展起来。瑞士教育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洛兹的音乐教育体系理念的核心指出, 儿童是通过在音乐活动中不断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过程来达到审美情感教育的目的。在反复倾听, 感受理解后, 体验就成为重要内容。在教育指导中, 教育者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

1. 音画沟通法。艺术是相通的, 利用美术来与音乐相结合这样更易幼儿理解与体验。

2. 利用语言、游戏、动作、想象等多种方式, 借助现代化手段, 逐步理解与体验。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手段引入音乐欣赏中更易于幼儿这音乐作品进一步的理解, 达到更佳效果。

3. 融游戏于理解体验之中。

四、创作表现

感受美与表现美是音乐欣赏活动的关键。格林伯格认为, “孩子们能使用他们熟悉的音乐元素去创造新的音乐作品并使自己从这个过程中获得满足;同时, 取得音乐技能也在这种创作过程中被孩子们在它们自己的水平上所利用。”幼儿在创作表现中使自己从中满足同时音乐进程得到提高, 充分享受参与音乐欣赏过程的快乐。在创作表现时不但激发了幼儿审美情趣, 而且对幼儿的感受、表现、创造能力等都能得到发展与提高。在教学指导中, 教育者可采用以下方法:

1. 利用绘画、舞蹈、朗诵、故事等多种形式进行创作的表现。

表现与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育者可运用语言及非语言手段引导幼儿大胆地表现与表达。

2. 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用教师的真情带动幼儿创作表现。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的示范展示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的真情能带动感染幼儿, 拓宽幼儿创作的视野, 有利于他们更大胆、更创新地进行表现。

欣赏音乐不能只停留在音响的好听或不好听上, 教师要因势利导幼儿的审美情感,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 用发问让幼儿讨论, 或用色彩表现音乐, 或用图画表现音乐, 或用诗歌吟咏音乐, 或用故事讲述音乐, 或用舞蹈展现音乐等等, 使他们既有创造性想象, 又有音乐之外的创造性活动。

音乐欣赏能力提高点 篇8

一、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良好的教学情境有着巨大的感染力, 学生置身于其中会主动地、愉快地参与学习, 从而获得能力。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 而不是作为一种艰巨的任务去负担。”如在欣赏《龟兔赛跑》前, 我先和学生谈话:我们书上有一幅美丽的画, 画中描绘了一片美丽的大森林, 在树林子里住着许多小动物, 有小鸟、小猴、松鼠、杜鹃和小鹿, 还有骄傲的兔子和勤恳、谦虚的乌龟。这些情景, 小朋友们是通过看了画才知道的。但是除了用图画能表达树林里发生的故事外, 我们还能用音乐来讲故事。音乐是怎么来讲这个故事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在这情境中, 学生马上被吸引, 顿时兴趣盎然,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在这种欣赏过程中, 学生的欣赏能力也逐渐得以培养。

二、提供充足时间空间, 引发学生独特感受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只有通过让学生多听, 才能使他们逐步获得音乐欣赏的能力。听得多了, 学生对乐曲也就更熟悉了, 自然慢慢就会有深刻的感受了。如打击乐合奏《鸭子拌嘴》, 乐曲充分运用音色、音量、力度和配器方面的变化, 生动地勾勒出鸭子拌嘴的情形。但如果教师把自己的这些想象强加给学生, 学生则会成为想象的“懒汉”。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多听, 开拓学生想象的空间, 促使学生独立思考, 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想象能力, 加强对作品艺术形象的理解。教师可以分段欣赏和整体欣赏相结合, 让学生根据鸭子玩耍、游泳、拌嘴等画面, 边听音乐边根据画面来展开自由想象。通过反复的欣赏, 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可能会让教师感到惊喜。如鸭子“吵架”的那一段, 有个学生就想象出了“两只小鸭争着吃一条小鱼, 又争着向妈妈告状”的情景。

多听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是要让学生听各种各样的音乐, 不断扩大孩子们的欣赏面。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 可以使学生从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我常在完成教材教学任务之后, 抽出时间给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 扩大了他们的视眼, 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

当然, 音乐作品具有不确定性、抽象性、模糊性, 欣赏者有着文化素养、性别、年龄以及理解方式、审美情趣等等方面的不同, 因此, 人的音乐感受有事会有明显的个别差异。但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只要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 不违背作品的愿意, 都应该给予鼓励。这样, 不仅保护了学生感受作品的独特性, 又培养了创造精神。

三、结合具体作品欣赏, 传授基本音乐知识

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 学习一些音乐知识是必要的。教师可以结合作品的欣赏, 向学生介绍一些音乐的风格、体裁与表演形式, 作品中的旋律线、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色以及作品表达的各种情绪, 让学生认识一些乐器, 给学生介绍中外著名音乐家等。学习这些知识能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体验音乐丰富内涵, 从而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音乐。如在欣赏《京调》时, 初听后, 我先给学生介绍了一些京剧音乐的表演形式、艺术特点、声腔、曲牌、伴奏乐器等, 并拿出了竹笛进行演示, 然后再让他们欣赏乐曲。有了以上的介绍和演示, 学生在再次欣赏这首乐曲时, 便有了更深的感受。有位学生在此之后竟然成了一名小京剧迷, 还有学生从此喜欢上了吹奏竹笛。又如, 我在教学欣赏《保卫黄河》这一课时, 给学生介绍了洗星海的事迹, 并为他们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和抗日健儿出没于崇山峻岭、青纱帐里神出鬼没打击敌人的故事。学生便对这首歌曲, 对洗星海的作品, 对那个时代的作品有了很深刻的认识, 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这类作品的能力。

四、演唱、演奏、动作模仿, 加深学生欣赏体验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模仿是孩子的特长。让学生在欣赏之后进行模仿, 更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想象创造力。如欣赏《小狗圆舞曲》后, 让学生跟着音乐模仿小狗转着圈圈和自己尾巴嬉戏。欣赏《森林水车》后让学生模仿演唱, 欣赏《瑶族舞曲》后让学生用巴乌演奏片段。对于故事化较强的作品, 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在表演之后, 还能让大家互相评判, 看谁的情绪理解最好, 动作表演更符合角色。这些模仿, 都能使学生深深地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这样,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提高了教学效果, 又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音乐能力 篇9

一、利用动态刺激,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

音乐就是无数个音符有节奏的跳动,正是这一动态特征吸引了广大听众的注意力。因此,利用动态刺激,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 将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例如:《妈妈之歌》这一首歌曲,歌词和旋律都很简单,学生很容易就学会了。唯一不足的是歌声中缺乏一种情感的表达,然而教师通过向学生口头表达妈妈的慈爱与辛劳, 仍旧不能刺激到学生的内心,学生依然无法动情的演唱这首歌曲。此时,教师倘若播放一个关于母爱的感人视频,配上《妈妈之歌》,学生便能很快进入情境,感受音乐之美,歌声自然也会唯美动听。

二、创设审美情境,让音乐课堂活跃起来

情境教学在其他很多学科领域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优化了教学效果。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创设审美情境也是很有必要的,而多媒体技术正是情境创设的有力武器。一方面,可以刺激学生的乐感,激发潜在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和延伸。例如:《摇船调》是一曲柔和的音乐,给人以安逸、宁静的感受。通过短片向学生展示, 不同的船只在平静的水面,缓缓向前行驶,表达了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感。学生已经被小船儿的怡然自得深深吸引,想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小船。教师趁此机会通过多媒体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即采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各样折叠小纸船的教程,让学生按自己的审美与要求,挑选任意一种,自己动手制作。在歌声的陪伴里,尽情享受现在,憧憬未来。这样的课堂,不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理性的情感。

三、开放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新课改要求开设一些开放式的课堂活动,改变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创作的有利环境。音乐没有界限可言,它能够渗透到宇宙的各个角落,也就是说,音乐涉及的范围很广,不论是音乐的高度和广度,还是对于音乐的定义,都没有明确的界定,任由创作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因此,将音乐教学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立联系,让学生与音乐形成亲密的关系,为学生的音乐创作提供素材,为学生创设更开阔的音乐圣地。例如:在《小宝宝睡着了》 的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即每一个小朋友都玩过“扮家家酒”的游戏,他们对大人的世界充满好奇,渴望体验做父母的感受。教师提前为这一课准备许多布娃娃,让学生以“扮家家酒”的形式,模拟做父母的一天,真切感受爸爸妈妈的辛苦,进而理解父母的严厉的爱,尊重父母的教导。此次教学活动,它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征。音乐和表演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创造力的两大重要因素,在教学中融合这两点特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围绕学科特征,促成师生有效互动

音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它反映了灿烂悠久的国家历史文化和当地的民族特色。由于外来文化的渗入,人们的审美标准向着更高更广的层次发展。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是大力弘扬本民族音乐,有选择的吸收外来音乐,即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只要是好的音乐,就值得广为流传。例如:《祝你生日快乐》这首歌,首先,查阅学生的资料卡,为生日是当天的学生过生日;其次,准备准备一个小蛋糕;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庆生视频和生日快乐歌,教师自己带头演唱;最后,在这样一个浓烈的氛围里,教学生唱歌。在学习了这首歌之后,教师向学生补充说明这首歌的历史背景,即它是由外国人在多年前创作的,学生不禁会感叹一首普通的歌曲竟能穿越大江南北、流传至今,很自然地也会去思考这首歌的真正价值所在。

五、优化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中小学音乐教材所原定的曲目,以简短、轻快和动感为主要特色,且他们本身的审美水平还处于中低层次,这样的共同特征更不利于他们的审美水平的提高。可以从教学出发,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给予高层次的审美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在《捉迷藏》这一首歌曲的教学中,让边玩边学,一边享受快乐的游戏,一边增强对乐曲的感知力。“在一段游戏的热身活动后, 学生的情绪高涨,也更深刻的体会了捉迷藏的乐趣,这时,教师再引入今天的主题,教大家演唱这首歌,课堂效率会更高。此外,最后游戏受罚的同学则会将这看成是一次展现自我的机会,其他同学也会争相。这样一种寓学于乐的学习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总之,中小学音乐课堂通过结合音乐的特征,展开了全新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构建了友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促进了教学成果的实现;另一方面,学生在掌握音乐技能的同时,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妙。

摘要:音乐这门学科是义务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与审美情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从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成师生有效互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五个方面阐述音乐学科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音乐欣赏能力提高点 篇10

一、依据音乐作品的形象特点, 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艺术教育总是以一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基础的, 音乐通过复杂的人类艺术形象思维——联想、幻想、想象等一系列的阶段, 从而间接表现出客观世界。以在音乐教育方法和手段上, 努力寻求听觉方面的感受中介, 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心理过程达到对音乐的准确感知和深刻理解, 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1、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通过为学生创设情景, 从具体的情景入手感受抽象的音乐语言所表达的意境, 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有效地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 它看不到、摸不着,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它不同于绘画、造型、雕塑那样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 而是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因此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难免会摸不着头脑, 甚至报怨音乐作品太抽象、不易理解。在教学实践中, 用绘画、投影和多媒体等视觉手段, 使音乐作品形象化, 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有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运用合作教学, 强化学生主体想象活动。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 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应处于平等地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只有老师问学生, 而少有学生问老师, 如此以来,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抑制。在合作教学中, 由于营造了一种独立思考与合作互相结合的氛围, 大力提倡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加强, 思想得到了解放, 更好地使学生发挥丰富的联想, 从而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

3、运用比较分析, 培养学生的联想感悟力。

我们在进行音乐分析时常常会发现, 对比的手法在许多音乐作品中是被经常使用的一种创作方法, 而在一些器乐体裁中, 对比恰恰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原则, 比如三部曲式就是对比性原则运用的最典型的例子, 在绝大多数音乐作品中即有乐段的对比又有乐句的对比, 可以说对比是音乐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 对音乐情感、音乐形象的感知往往是在比较中进行的。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 把比较法运用到欣赏教学中, 能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 清晰地辨别声音效果,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二、丰富优秀作品的积累, 培养高尚的审美观念和道德情操

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的的, 需要在长期不断的欣赏过程中, 积累丰富的优秀作品, 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和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作品的积累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通过背唱优秀作品的主题旋律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

优秀音乐作品的主题旋律往往易于演唱, 像《梁山伯与祝英台》、《二泉映月》等作品的主题旋律学生在聆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跟唱。学生在对这些主题旋律的反复聆听和背唱中即感受了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要素的丰富表现力, 又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通过积累丰富的优秀音乐作品, 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 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非常重要, 但是在具体惯彻这一教学目标时又要注意灵活性和实效性, 只有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的选择和编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也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对作品进行选择:

(1) 以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作品, 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渔阳鼙鼓动地来》等;这类作品以传说、历史故事为背景, 学生通过对故事的了解很快就能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进而在感受音乐的节奏、曲调、和声等要素时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2) 具有较强的民族民间风格的作品, 如《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江河水》等;这些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常常是旋律优美流畅或色调鲜明, 能够在音响感知上首先抓住学生的耳朵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3) 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作品, 如《蓝色的多瑙河》、《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沃尔塔瓦河》等。这类作品以自然风光为背景或作为艺术象征来表达情感, 具有丰富而具体的联想的效果。

三、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上好高中音乐课

多元智能教学是通过尽可能丰富的教学方法开启学生的多种智能, 以达成有效乃至高效的教学目的, 能为学生和教师展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尊重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 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创作, 为每个高中学生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继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多元智能课程的方法就是一种努力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的方法。“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 做到以美育人、以美感人。”多元智能理论进行的“艺术推进项目”认为:“当我们把音乐当作一种智能来看的时候, 我们所进行的音乐教育就和音乐教育课或音乐技能训练有所不同了。我们应该本着全面发展的原则, 通过表演、欣赏、创作及思考等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态度, 并理解音乐和学习的关系, 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

上一篇:争议救济下一篇:基础商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