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综合治理

2024-07-14

流域综合治理(精选十篇)

流域综合治理 篇1

1 小流域综合治理需要关注的问题

1.1 结合实际情况, 恪守自然规律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需要对自然河道进行改造, 因此, 必须秉承自然生态保护的原则对河道实施科学的改造, 避免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首先, 要对自然环境进行科学的研究, 并根据客观环境的实际特征对综合治理技术进行管理, 例如, 我国陕西等地区农田道路和河道的搭配比较完善, 因此, 对这些地区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必须采用较为常用的技术, 不能为节约施工成本或缩短施工时间, 擅自改动施工方案, 尤其是不能对技术标准和相关参数进行过大的改动。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 要做好应急准备, 不必为自然灾害设置较高的防范标准, 避免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费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要对需要进行设防的流域和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的严重性进行分析, 并在进行自然灾害防治工作之前, 对相关技术标准进行设定, 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具体实施, 实施过程必须遵循该地区客观条件, 并且在保证流域安全的前提下, 实现经济成本的降低。

1.2 实施多项施工技术搭配

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分为很多种类, 只有将各项技术和方案进行科学的搭配, 才能够实现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平的提高, 要将沟道同坡面综合考虑, 实现河道治理效率的提升。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还需要将植物栽植作为重要的措施, 将施工工程配合植物工程进行实施, 在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提升小流域治理水平。如果需要进行治理的流域存在较多耕地或者存在生活密集区域, 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稀土整治等级进行提高, 在这一阶段要尽可能高的提升工程资金成本, 在工程竣工之后,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可以对周边的耕地进行妥善的维护, 避免水土流失灾害影响耕地的质量, 并且提升当地居民的安全等级, 提升当地自然环境的美观性, 促进当地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果需要对小型沟道进行治理, 则需要对周边是否存在居民生活密集区和是否存在大面积耕地进行植物栽植前的调查, 使植物可以替代人工工程起到加强沟道坚硬度的目的。植物措施的实施还能够降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济成本, 并且植物的生长相比于人工工程有更多的优势, 可以从提升植物栽植比例的方面提升植物的栽植率, 保证小流域综合治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2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预防举措

首先, 要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必要的宣传, 使相关人员都能够掌握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要将预防措施制定成视频资料和图片并通过网络媒体的方式扩大宣传范围, 要增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周边地区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意义的认识, 并且对相关管理责任实施科学的配置, 要重点保护河道周边的经济作物, 并且邀请植物专家对小流域治理工程进行分析, 制定保护经济作物的方略。

其次, 要制定详细的农田小型灌溉设备管理制度, 尤其在降雨量较大的季节, 要提高农田小型灌溉系统的质量检查频率, 并对存在问题的环节进行及时的修缮, 水源区域的保护等级必须随着小流域治理工作的推进而提高, 要制定水源地周边地区工程废料处理制度, 保证废弃土壤和废弃施工原料不会影响水源质量。

最后, 要强化管理, 加大投入。要提高小流域的生态质量, 维护小流域的生命健康, 不仅要治理, 更要重视管理, 落实以防为主, 切实加强对河道的管理, 严禁在河道弃土弃渣和在河道内占地建房, 规范河道采砂管理, 清理“三无”小水电。切实加强沿溪沿河森林植被保护和培育, 引导农民科学山地耕作和营林作业, 从源头上减少水土流失, 提高森林植被质量。而且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同时小流域综合治理又是公益性工程, 主要体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难以按市场化运作, 因此, 必须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社会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例如对接中央国债项目, 争取中央国债项目支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接省市项目, 如新农村建设、“强塘固房”工程、生态林保护工程、山地综合开发、平整土地、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要落实各级财政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费, 重点用于小流域综合治理。要鼓励群众参与, 鼓励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参与建设。要用政策支持对小流域综合治理, 如在用地、税收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 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投入。

3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施工措施

3.1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截排水沟渠施工措施

要根据坡面的长度对截排水沟渠进行处理, 不同截排水沟的间距对提升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平至关重要, 要将不同截排水沟渠间隔设置为20m-30m之间, 要使用沉沙的方式对渠道底部进行处理, 并且将比降控制在5%以上, 要将U形渠作为重要的排水管线, 并且着重在乡村和人员密集区域进行U形渠的设置, 保证截排水管线能够在U形渠的控制之下进行水资源的有效控制, 要将截排水沟渠的应对暴雨能力作为检验质量的关键因素, 必须保证截排水管线的整体控水能力在24h以上, 保证流域周边居民的安全。

3.2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道路建设的具体措施

流域治理工作必须配合道路建设工作进行, 在梯田密集的区域和流域所在村庄之间, 要进行村庄之间交通路线的设置, 要在田地之间进行人行通道的建设, 并且保证与灌溉和排水渠道保持联系, 管线的宽度要保持在3m以上, 并将比降控制在15%以上。要将砂石作为路线的主要施工原料, 保证农业生产所需用具可以在砂石路面上通行, 农田之间的人行通道宽度要保持在1.5m以上, 并且科学的配置路面的砂石和田坎施工所用的浆砌石, 如果流域所在的客观条件允许, 可以适当使用混凝土材质进行渠道施工, 切实保证渠道具备良好的灌溉性能, 保证农田之间道路施工的顺利进行。

4 结束语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是避免水土流失灾害, 保证流域周边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的重要工作, 深入的分析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并制定出治理工作具体实施的策略, 对提高流域治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社会各界对小流域治理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章深入的分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 对提高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质量,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流域,综合治理,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卜崇峰, 蔡强国, 袁再健.三峡库区等高植物篱的控蚀效益及其机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4, 4 (4) :14-18

[2]焦居仁, 史立人, 牛崇桓, 等.我国东中西部水土保持发展战略[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4, 4 (5) :1-6

[3]朱保华.欠发达地区振兴县域经济的思考[J].北方经贸, 2014, 266 (1) :33-35

[4]党维勤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小流域综合治理[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C].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4:28-36.

流域综合治理 篇2

根据全市“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暨滇池流域“十个禁止”工作会议精神,XXX环境监察部门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领导部署要求,结合实际开展本职工作。

1、持续坚持执行辖区三条入滇河道巡察机制 确保每月每条河道巡察一次。目前对辖区三条河道(宝象河、马料河、洛龙河)开展巡察工作共计31次,严格执行《XX市河道管理条例》相关规定,行政警告教育河道洗衣、洗车、钓鱼等违规行为共计18起,收缴渔具大小17件,行政罚款300元。

20XX年X月X日由XXX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组织对XX街道办事处河岸村,宝象河截污干管东、西汇口100米段落进行清淤工作,共计清淤0.34吨,保障雨季污水顺利进入截污干管。20XX年X月X日会同区环保局、农村工作局协调上源污水排放企业对阿拉街道西邑村污水沟渠改造,同时为彻底解决宝象河湿地公园正门一侧河道洗车行为,20XX年X月X日修建砖砌隔栏,有效的阻止人员在河道边清洗车辆的环境违法行为。

2、持之以恒抓好河道堵口截污导流、再生水回用工作 认真开展河道沿线企业环境监察工作,目前检查企业47家,对水治理设施运行不正常、运行台帐不健全,再生循环水使用率不高,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8家,对无任何环保审批手续,从事违法生产企业,下达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6家。跟踪企业落实整改要求,目前7家企业均整改到位。取缔老昆石路沿线无环保审批手续,无环保治理设施洗车点2家。

3、严厉打击违规排放污水行为

认真依法办理“市12369”、“市12345”、数字城管转办水环境污染投诉件共计10件,全部按时按质结案闭合。处理协调企业排污管道沟渠修建事件4起,及时有效的开展企业合法合规排污的督导工作。

严格执法对重点环境违法案件依法查处,20XX年X月X日对XXXX有限公司水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的环境违法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三条之规定:

1、责令限期改正环境违法行为,正常使用水处理设施;

2、处20XX年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三倍行政罚款,共计XXX元。

20XX年X月X日对XXXX有限责任公司鸿腾屠宰场采取规避监管方式排放水污染物的环境违法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五条之规定:

1、对XXXX有限责任公司鸿腾屠宰场《下达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昆经开综停字(20XX)000XXX)停止违法排污行为,要求完成雨污分流整改,确保污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站处理后达标外排,并且需经环境监测及环保部门验收通过后方可从事生产。

2、依法处行政罚款10万元整。

4、全面清查禁养,坚决取缔复养行为

淮河流域污染频发折射流域治理难题 篇3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是在有关淮河的作品中引用最多的一句民谚,这句民谚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淮河流域人民安居自得的情形。

淮河流域日益严重的水污染早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主管淮河水利的淮河水利委员会,早在1978年就制定了《淮河流域水源防治污染规划要点》,同时进行水质监测网络建设。

而在1994年6月15日,由原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和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沿淮四省共同颁布《关于淮河流域防止河道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决定》。这是我国大江大河水污染预防的第一个规章制度。

淮河污染治理20多年,污染还在继续。今年5月,媒体相继披露淮河蚌埠段污染事件,将淮河流域污染再次推到风口浪尖。 《小康》记者在安徽蚌埠市实地探访发现,部分工业企业偷排污水现象严重;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淮河流域一个重要污染源。据了解,淮河流域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6,是我国主要的产粮区,流域内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很大,其污染也相对较重。

有关专家指出,淮河是高度人工控制的流域,流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水质的好坏。由于目前淮河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抗御污染冲击的能力很弱,加之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难度较大,因此,淮河流域主污染防治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淮河治污任重而道远。

旧污未去,新污又来

2011年,安徽省蚌埠市仇岗村曾吸引了世界目光。一部记录该村村民与当地一家化工厂抗争历程的环保题材纪录短片《仇岗卫士》入围当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提名。

《仇岗卫士》讲述了蚌埠农民张功利与化工污染企业抗争的故事。张功利本来是一个农民,耕田、种菜、喂猪,忙于生计,生儿育女,然后慢慢老去。是化工厂的出现,打破了这一自然进程。2004年,三家生产有机化工品的化工厂落户安徽省蚌埠市仇岗村,其中最大的一家化学有限公司,排放的工业污水浸漫张功利的自留地,导致后者颗粒无收。由诉讼索赔受挫,到自学法律继续上诉而无果,张功利开始了一段他自己也始料不及的历程。

经过张功利的不懈抗争和媒体披露,2009年4月,化工厂着手搬迁,撤出仇岗村。

但《小康》记者事隔多年后来到仇岗村,发现村庄仍不得不面对依旧惨淡的现状:光秃秃的泥土寸草不生,只有枯死的树立在围墙边;地面上像是附着一层薄霜,呈现出淡淡的白色;围墙根部的一小块水洼,里面的水泛着暗红色和淡淡的刺鼻腥味……

虽然化工厂已搬离了6年,但其厂区至今一直没有正常生长的植物,和周围的杂草丛生形成鲜明对比。

蚌埠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位于仇岗村的蚌埠九采罗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族光两家化工厂依法关闭后,两家企业开始组织力量对厂区明显受污染的土壤进行清理,疏通厂区内的雨水排水系统,确保厂区全部雨水能够通过城市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但是,几年过去了,环境修复效果却微乎其微。在仇岗村村民仍在挣扎的同时,更多村庄也开始面临环境被污染的类似境地。

6月中旬,《小康》记者探访安徽蚌埠市境内的淮河支流三浦大沟和沫冲引河发现,河水呈深褐色,漂浮着大量死鱼。附近的三浦村村民告诉记者,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附近工业园区治污最后一道防线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出现诸多问题,严重影响附近村民的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安徽省环保厅已督促淮上区环保局尽快解决污染问题。

在附近一些化工厂旁边的沟渠中,记者看到漂着黄褐色油污,或者繁殖了大量绿色藻类占满水面,沟段发出刺鼻气味。这些沟渠部分可以直接排到三浦大沟内。

三浦村村民告诉记者,当地的农民世代用这两条河的水直接灌溉,但是现在却不得不从别处挑水灌溉。“早在四五年以前沫河口工业园区正式建成以后,这两条河就开始发臭,水质变得越来越差。大概是去年开始,用河水浇灌的小麦生长出现了异常,很多麦粒只长空壳。不仅是小麦,水稻用河里的水灌溉也明显减产。”

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农业生产。村民的饮用水四五年前井深只有18米,现在即使打到60多米,井水还是有一股难闻的味道,水烧开以后还黏乎乎的。没办法,大部分村民只能在家中添置了净水器。

“这几年来,村里很多村民得了癌症去世,都说与水的污染有关,现在我们天天活在恐慌中。”几位村民说。

《小康》记者了解到,2013年7月,《淮河流域水环境与消化道肿瘤死亡图集》出版,作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淮河流域水污染与肿瘤的相关性评估研究”成果的一部分,该图集首次证实癌症高发与水污染的直接关系。

淮河流域因水污染导致出现“癌症村”的消息备受关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表示,经过近8年调查,可以确定淮河是污染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是消化道肿瘤死亡上升幅度最高的地区,其上升幅度是中国肿瘤死亡平均上升幅度的3倍至10倍。

“长期在这里生活,我们也意识到河水污染的危害,我们曾多次找到镇里县里反映情况,因为我们村属于五河县管辖,上游沫河口工业园区归蚌埠淮上区管辖,所以此事一直没有结果。每当听说村里有人患病,村民们都担心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我们做梦都想早点逃开这污染。”三浦村72岁的村民李玉告诉《小康》记者。

淮河支流污染原因何在?

六月的艳阳天下,沫河口工业园区的几家化工企业车间在忙碌地生产。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整个工业园区所有的化工企业排污管网均没有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一般都是先存放在厂区污水池内,如果刚下过雨或者污水池已满,只能选择偷排到淮河支流三浦大沟。”

蚌埠市淮上区环保局局长陈永进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沫河口工业园区内入驻在产企业50余家,化工企业27家,其中有10家涉水企业,主要是精细化工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的工厂。

“企业产生的废水经预处理后排放到沫河口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再处理达到废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后,最终排入三浦大沟,通过淮河闸入淮。”陈永进局长说。

对于这一说法,当地农民并不认可。“三浦大沟是引淮河水浇灌农田所用,由淮河流域经工业园区进入五河县境内,河水污染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水所致。”

为了探明原因,《小康》记者来到沫河口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发现污水处理厂大门紧锁。厂区内一位留守人员告诉记者,处理厂正在施工,还没有运营,处于停产状态。

那么,现在在产的企业污水究竟如何排放呢?几经周折,记者联系到负责承建污水处理厂的项目施工方,工程公司负责人向《小康》记者表示,沫河口污水处理厂原属蚌埠市五河县建设投资的项目,该项目主要建设资金来自世界银行的贷款,俗称世行项目。该公司在2010年与五河县建设投资公司签订了沫河口污水处理厂施工合同,但在2012年底,因当地配套资金紧张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不能到位等问题,在污水厂施工结束即将验收时,一直不予验收,一直拖到2013年6月份该处理厂划归到淮上区管辖,由蚌埠河北新区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具体负责。

“换了管辖单位后,我们多次发公函要求验收,均没有回音。现在修好的污水处理厂一直在停产状态。别说污水处理了,根本没有运营。”上述人士表示,“当时污水收集管网工程由另一家当地企业施工,也一直没有正常施工,到污水处理厂工程提请验收时,管网做了一半左右,处于停工状态,所有企业与污水处理厂连接的管网到2014年底根本没有建成。管网工程也是世行贷款项目,有关项目进展可向世行现场监管人员了解请款记录,结果就一目了然。”

据《小康》记者从淮上区了解到,蚌埠河北新区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孟新还兼任淮上区政协副主席,记者联系上孟新董事长要求就污水处理厂未运营的原因进行采访时,被拒绝。2015年4月28日,安徽省环保厅已经对上述污染事件发生地沫河口工业园区进行挂牌督办,并指出管网建设严重滞后、河沟水环境质量较差、存在环境风险隐患等问题。

安徽省环保厅在通报沫河口工业园区污染问题时表示,沫河口工业园区未建设污水收集和雨水管网,工业废水不能通过管网进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直接排入三浦大沟,最终进入淮河。大部分涉水企业均通过槽罐车将废水运输到园区污水处理厂和蚌埠市第一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废水运输过程中存在监管盲区和不确定因素,造成很大风险隐患。

其中,位于安徽蚌埠市淮上区的淮河支流三浦大沟、沫冲引河受到近旁沫河口工业园区的污染。水中的氨氮和化学需氧量等指标均为劣V类标准,严重影响淮河水环境。所谓劣V类水的主要指标是每升水中氨氮含量超过2毫克,化学需氧量超过40毫克。劣V类水质确实无法再用于农业生产。

“区政府高度重视并于5月中旬专题召开会议研究具体整改方案,决定通过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和完善园区雨污水管网,努力做到‘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实现园区企业废水通过新建管网排入污水处理厂,做到达标排放。”陈永进表示。

陈永进局长说,因为污水处理厂中标企业在建筑管网的过程中种种原因,重建管网的事情一直搁置。淮上区环保局接手该项目后,一直在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希望能够尽快完成管网建设。但是,资金的筹措同样困难,因此一直拖到现在。

流域污染治理困局

公开资料显示,沫河口工业园始建于2008年,初期投资15.8亿元,占地10平方公里左右。按照规划,应有一座耗资6000万元的日处理能力2.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该处理厂应该负责所有排放污水企业的污水处理。

但目前,该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只是由最初的每天300吨提升到每天600吨,一直无法达到规划要求,每天有100多吨的污水需要运到蚌埠市第一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而从工业园到第一污水处理厂有近30公里的路程。

提起污染问题,一园区内企业负责人也是满肚子的苦水:从他们入驻园区以来,政府承诺的排污管网就一直没有接入工厂。厂区的设计又没有排污口。因此,他们只能在污水于厂子里进行自行处理后,进行罐装,再运到厂外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这样不仅增加了工厂的费用,在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溢洒现象也会污染厂区内的环境,增加二次清理的成本。如果他们处理不力,还会遭到环保部门的处罚。

淮上区环保局给安徽省环保厅的报告显示,沫河口污水处理厂将于8月25日开始运行。但处理厂项目施工方表示,现在还没有验收,地下管网没有铺设,很难在上述期限截止时开始运行。

当地有些村民质疑,为什么淮上区环保局没有及时发现污染问题,等到省环保厅通报之后才进行彻查。省环保厅的通报中也提到,当地环保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存在盲区和大量不确定因素。陈永进局长无奈地说,沫河口工业园区完全依靠淮上区环保局6名在编人员的管理,其中经验丰富的员工并不多。人力的短缺让自己部门实在无力做到严密监控每一家企业。

5月19日,淮上区环保局联合财政局等部门共同制定了沫河口工业园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方案中要求,园区内未建成的雨、污水管道在7月15日之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污水全部通过管网接入园区内的污水处理厂。对污水处理厂内目前损坏的中控监控平台、进出口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等进行重新安装,增加必要的监测仪器和人员。为了更好地应对日益增加的污水处理需求,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能力将增加到每天2100吨,将园区内的生活污水也纳入处理范围。在资金投入方面,仅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就将花费450万元,加上管网建设的投入将超过500万元。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水利专家表示,淮河整治之前之所以效果不佳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地方保护,这是造成淮河流域污染反弹的主要原因。流域内各级政府“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现象还很普遍。另外是资金投入不足,治污工程建设滞后。淮河“十五”计划投资完成率仅占33%,个别省份甚至不足20%。污水处理厂建设缓慢,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低。“50年到100年内能够治理成功就很不容易了,要治理淮河必须先做好以上两点。”

治理流域污染的环保问题一直很复杂,需要多方努力和资金投入。

自1995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流域性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颁布,淮河治污至今已近20载。经过多年努力,其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然而,与国家提出的治淮目标仍有较大差距,部分支流污染依然严重,水生态现状不容乐观。

2011年,淮河水利委员会曾对淮河干流和洪泽湖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水生态调查监测,完成的健康评估显示,淮河流域一度污染严重,水生生物环境受到破坏,鱼类多样性明显下降。

事实上,为了治理淮河污染,国家投入了巨额资金在淮河流域投资建设了多个污水处理厂。但是一些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因为各种原因处于闲置状态。

因揭开淮河治污达标的大谎言而成为全国闻名的“淮河卫士”的霍岱珊向《小康》记者表示,当地群众对污水处理厂的意见非常大,认为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水不合格,处理量也不够。他说:“好多人认为污水处理厂拿了国家的钱,没有发挥那么大的作用。”

兆林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与做法 篇4

兆林小流域位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境内, 仅涉及兆林村1个村, 地处东经127°14′03″-127°16′44″, 北纬46°22′31″-46°24′43″之间。距县城约75km, 一级流域属松干流域, 流域总面积为9.70km2, 水土流失面积5.35km2, 占土地总面积的55.17%, 为中度水蚀类型区。流域内总人口1800人, 有农业劳动力1200人, 农村人口密度185人/km2。

2 工程建设规模

兆林小流域被列为2010年重大水利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项目, 工程于2010年4月开工建设, 到2011年11月全部完工, 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07hm2, 其中:坡式梯田12.35hm2, 地埂植物带190.97hm2, 保土耕作250.55hm2, 荒地截水沟长2.98km, 封育治理2.57hm2, 种植水保林24.59hm2, 土柳谷坊59座, 跌水10处, 沟头埂0.17km, 基础涵11座, 整治作业路5km, 小流域宣传碑1座。投入建设资金200万元、劳动工日12.77万个。

3 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

3.1 水土流失强度降低, 水土流失面积减少

经过治理, 兆林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93.47%, 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21.4%增加到34.05%, 保土总量达3.80万t, 保土效益399.76万元, 各项工程年增经济效益21.47万元, 其中新增产粮19.38万元, 新增木材蓄积1.66万元, 新增枝条0.43万元。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1794t/km2.a下降到200t/km2.a。

3.2 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

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农、林、荒山、其它各行业用地比例由治理前的8.9%、45.5%、31.7%、13.9%改变为8.8%、67.8%、1.3%、22.1%。流域内坡耕地、荒山、荒坡基本消失, 林业用地大幅度上升, 符合“以林为主, 农牧并举, 全面发展”的建设方针。

4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做法

4.1 明确小流域综合治理目标

兆林小流域以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为核心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水利建设核心理念。按照优先面向水土流失重灾区、区域化推进的原则, 调整优化工程布局, 先上后下、先坡后沟、坡沟兼治、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 使点、线、面工程互相结合, 在各小流域内形成了有机的生态防护体系。

4.2 科学配置治理措施

4.2.1 工程布局

根据流域内水土流失的形成、发展演变规律, 科学布设各项工程措施, 起到了拦截泥沙、削减洪峰、蓄水保土、控制土壤侵蚀的作用。在生物措施布局方面, 正确外理经济林和水保林的关系, 进行统一规划, 兼顾了近期的蓄水保土作用和中远期后续财源的培植作用。

4.2.2 坡改梯建设

将坡改梯建设与中低产田地改造相结合, 改善山区、半山区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促进农民增收。变薄田为良田, 变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为保水、保肥的“三保田”, 最终形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树成带、旱能灌、涝能排”的肥田好地, 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社会稳定。坡改梯后采用立体种植, 扩大晚秋作物和小春作物种植面积, 改变不合理的种植习惯, 提高了复种指数和光能利用率。在地埂上种植紫穗槐、黄花菜等护埂植物, 既保持了水土, 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4.2.3 生物措施建设

根据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和当地能源十分匮乏的状况, 兆林小流域在生态修复不能自然恢复植被的荒山、荒坡上大力发展耐旱、耐瘠薄、耐寒、抗风、抗冲刷、根系发达的苗木进行栽 (种) 植, 做到了山顶绿树戴帽, 山间果树缠腰, 实现了保持水土、保证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

4.2.4 加强工程管护和监督检查

在流域治理中, 全面做到管护人员落实、管护地块落实、管护责任落实、管护人员报酬落实的“四落实”;对流域内的开发建设单位进行监督检查, 狠抓“三同时”制度的落实, 为生态建设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4.2.5 加大宣传力度

为强化全民水保意识, 营造良好的全社会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舆论氛围, 激发全民参与项目建设的热情, 县水保部门始终把宣传工作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召开水保委成员单位工作会议, 安排工作计划, 宣传学习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 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预防保护进行广泛宣传, 建立健全了水保监督体系, 使水土保持防治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 广大干部群众的水保意识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周兴丽.马龙县“长治”工程龙海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和效果[J].中国水土保持, 2011 (2) :47-48.[1]周兴丽.马龙县“长治”工程龙海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和效果[J].中国水土保持, 2011 (2) :47-48.

[2]陈国阶.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主要成因与防治对策[J].农村生态环境, 2000, 16 (3) :5-8.[2]陈国阶.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主要成因与防治对策[J].农村生态环境, 2000, 16 (3) :5-8.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教学反思 篇5

李宏河

经过两周精心的备课和收集资料,终于结束了本次的公开课讲授,在这次讲课的准备过程中,我以“两步·六环”教学模式为核心,以新课程地理标准理念为指导,发扬集体备课的精神,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统一设计,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现将本次的反思总结如下:

好的方面

1、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在网上观看全国其他名师的视频和收集大量的精品教案和课件进行研究。

2、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听取备课组的建议,大家共同对课件进行制作和修改。

3、注重课前学生的指导和解惑,提前一天把问题列给学生让学生下去收集和整理资料,对学生反馈回来的问题进行指导和释疑,让学生能以热情、饱满的状态出现在课堂上。

4、做够对这次公开示范课的重视,争取最大限度体现我校的两步、六环教学模式,为新课改贡献力量。

5、教学过程中,活动较多,学生积极性得到调动,课堂氛围较活跃。改进的方面

1、活动设计的环节还不够大胆和新颖,课后听多优秀教师点评之后感觉还可以把活动改的更灵活,更能突出学生主体性。

2、上课时,应对学生的回答做好评判。

3、忘记评选最佳合作学习小组。

4、加强自身普通话的学习和提高。

浅析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的优势 篇6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建设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14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2-0085-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22.04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满足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被大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造成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象十分严重,影响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在漫长的水土保护及治理的过程中,小流域单元的水土保护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实践,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了我国水土资源生态保护建设事业中重要的技术措施,有利于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因此,深入探究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技术的优势十分必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实施的必要性

1.1 人为破坏因素影响

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污染,全球自然环境的健康程度令人堪忧,以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不断出现、资源不合理利用为典型的环境破坏状况在近年来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和重视的环保任务。某些山区经济发展受阻,人们生活较为困难,为保障基本的生活来源,部分人对森林、树木的砍伐破坏,让植被失去生长环境,覆盖率大大降低,最终成为引发水土流失的一项重要原因,同时,土地结构、资源不合理开发,山坡耕地面积较大,耕作过程比较粗放,在肥力失去后,便另外开垦新荒,久而久之,造成了土壤侵蚀破坏。此外,在对水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水土保护措施,忽视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偏离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而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1.2 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与恶劣影响

由于我国的地理形态复杂各异,特殊的自然环境也会影响到小流域水土流失。在全国很多地区,地质条件表现为沙漠化趋向严重、土壤贫瘠,极易受到风雨的侵蚀破坏,而那些降水量多、潮湿温暖且天气变化无常的恶劣气候地区,同样容易影响到当地的小流域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正常运转,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综合治理方案的要求也更高,所以,积极落实与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显得至关重要。

2 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过程中的要求

2.1 转变开发模式,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长期以来,为了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部分地区实行的是并不十分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尤其是土地资源利用、分配不均,使得地表的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与此同时,很多农村地区采用了较为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顺坡进行耕作,陡坡实施开荒,促使深松面积减少,导致土地暴露时间较长,削弱了其抗蚀能力。由于上述并不科学的开发利用模式,使得小流域和谐、平衡的水土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让植被花草失去生长所需的自然环境,进而扰乱了生态圈,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为了有效治理由此引发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必须彻底转变基于经济建设目的下的水土资源开发模式,将掠夺资源变为培育资源,以便深入治理生态破坏状况,达到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目的,积极开发环保式的经营开发方式,逐渐恢复水土生态系统的正常

环境。

2.2 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相应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随着环保意识日渐深入人心,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必将趋向于生态产业化与商业化的经济结构形式,因此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相应经济建设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势在必行,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措施要围绕不阻碍经济建设为前提,推动其发展为目标的模式展开,而相应经济的建设发展也要充分考虑到小流域水土保护与治理的实施为基础,二者应相互依存、协调

统一。

3 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的优势

3.1 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生产生活水平

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为了摆脱贫困,土地结构的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浪费与破坏可谓是导致水土流失大量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针对以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为典型的综合治理开发建设被广泛运用和推广,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作用,通过结合不同区域特点,开发特色产业,以符合生态化发展要求的水果、蔬菜、畜牧业等产业的打造,逐渐演变为区域特色产业经济结构,进而刺激市场消费,推动了农村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先进的管理技术、完善的治理措施,不断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

3.2 保护水土资源环境,降低洪涝灾害

水土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关系到经济建设的发展,也影响到自然生态环境的稳定。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的提出与应用,有助于土地资源、水土资源的合理化分配与利用,很大程度上协调了资源、人口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共同发展,提升了绿化植物的覆盖率,避免沙漠化的进一步加剧。同时,在层层设防、有效调控和拦截地表径流与降雨量的情况下,极大地减轻了暴雨、洪涝带来的危害,通过对水资源的二次利用,提供给农牧业很大的帮助,并且针对劣质土地的改善、恢复方面也是非常有益的。

3.3 合理运用水土资源,完善农业生产条件

通过对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实施综合治理,不但让水土资源得到了及时、有效的保护,根治了水土流失的不良现象,而且也帮助农业生产条件获得了很大改善。例如:在对小流域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时,充分合理利用相应的水土资源,以坡耕地变成梯田的典型改造,可谓是促进农业经济产值快速进步的关键,极大地提高了抗灾与蓄水保土的能力,进而为梯田的农作物产值增倍提供了良好条件,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

发展。

4 结语

总之,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复杂任务,相关部门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采用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理技术手段,处理好经济建设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严防水土流失为宗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以确保实施小流域的水土保护综合治理能够改善自然生态环境,避免或减轻水土流失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见影,孙虎,常占怀,马安仕.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的模拟与优化调控——以渭北旱塬淳化县秦庄沟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4,(4).

[2] 吴晓瑞,信永达,钟云飞.吉兴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体系[J].东北水利水电,2013,(9).

[3] 李士布.山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经济评价与效益分析——以天台县祥和溪等5条小流域为例[J].浙江水利科技,2011,(4).

作者简介:高殿华(1975-),男,吉林松原人,供职于松原市宁江区水利局水土保持工作站,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水土保持。

浅析进一步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 篇7

关键词: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

一条小流域就是一个自然的生态单元, 在水土流失区, 也是一个水土流失单元。治理小流域, 既包括治理, 又包括开发利用。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防治水土流失,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促进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 实现治穷致富, 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的。因此, 在治理过程中, 要紧紧抓住效益这个中心, 把治理与开发统一起来, 把生态效益结合起来, 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加快水土流失的治理速度, 提高治理水平, 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深入开展。

一、在治理措施上要有明确的效益目标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要达到的目标是:防治水土流失, 蓄水保土, 从而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一条小流域中, 有山、坡、沟、川和耕地, 要根据不同的地形、土壤条件, 按着水沙运动规律因害设防地配置措施, 使坡面防治工程、沟道防治工程、植物防治工程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治系统, 发挥各项工程的群体作用, 才能控制水土流失, 获得较大的效益。

(一) 坡面防治工程

坡面工程的主要作用是拦蓄地表径流, 同时为植物生存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提供有利的水、肥、气、热条件。这就要求工程的布局适应不同的地形条件, 在工程的规格、密度和配置上要科学合理, 防止工程规格和布设上的盲目性, 建立起蓄、渗、排、引相结合的工程体系。对于坡耕地, 应以制宜地采取修水平梯田、坡式梯田、拣石格、横坡耕作等措施, 以较小的投入, 获得较大的效益。

(二) 沟道防治工程

要进一步明确沟道工程的作用和效益, 根据不同的沟道类型, 确定不同的工作措施。对于沟底、沟坡、沟头已经稳定, 停止发展的“老年沟”应根据来水量修筑小型水库、塘坝, 以缓洪蓄水、发展灌溉和水产业, 解决牧业用水为主。对于侧蚀、下切、朔源侵蚀正在发展的“青年沟”, 应修筑谷坊和沟头防护, 拦沙淤地、缓洪、稳定沟底、沟坡和沟头。

(三) 植物防治措施

因地制宜的根据当地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 选择适生的植物, 并且合理配置是获得高效益的关键。我省可供选择的优良水土保持树、草种类较多, 如叶赫山楂、大旺山楂、苹果梨、葡萄、杏、李子、沙棘、白腊、火炬树、刺槐、紫穗槐、I—45杨、旱快柳、钻天柳、少先队杨、新疆杨、樟子松、沙打旺、紫花苜蓿、草莓等等。由于地形和土壤以水分的差异, 也不是一个树种或一个草种就能解决问题的。最好种植在背风、向阳、土壤较肥沃的缓坡上, 用材林和薪炭林应种植在分水岭地带或土壤较差的陡坡上。

二、政策上要促进效益

我们在小流域治理过程中, 要认真探讨改革措施, 加快改革步伐, 用政策调动群众积极性, 促进治理效益不断提高。

首先是要切实贯彻“谁治理, 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 明确责、权、利, 规定承包有经营权、使用权, 子女继承权, 转让权, 长期不变。

其次是要进一步推广和落实以户和联户承包。要选择那些对承包治理小流域积极性高, 有承包、经营、治理能力的农户承包, 明确地块、划清四至, 发给《小流域治理土地承包使用证》。要克服把小流域按人口或户数的多少平均分配面积的承包办法, 防止有的农户包而不治。

最后是在资金扶持上, 要逐步改变拨款制, 把竞争机制引进到资金扶持中来。根据任务的性质和完成任务的数量、质量和效益情况, 实行以奖代补、以借代补、以息代补等形式, 鼓励竞争, 促进竞争。

三、加强服务及保证效益

搞好小流域治理过程中的服务, 是提高小流域治理的重要保证。

(一) 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要加强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 建立健全小流域治理的指挥机构, 积极帮助承包户解决治理小流域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把小流域治理效益作为考核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 搞好技术服务

各级水土保持业务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 要坚持深入现场, 搞好规划设计, 认真组织施工, 严格检查验收, 积极提供技术指导, 技术培训, 技术推广, 传递信息。

(三) 帮助搞好产品加工、销售, 发展商品生产

随着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治理速度的加快, 从小流域中得到的农、副产品会越来越多, 把产品尽快地转化成商品, 发挥更大的效益, 需要认真、及时地做好加工、销售服务。

总之, 要进一部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效益, 必须在各项治理措施上、政策上以及加强服务方面, 紧紧抓住效益这个中心, 积极探索, 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礼先、朱金兆:《水土保持学》,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年。

通化市浑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及措施 篇8

1 浑江流域概况

浑江是通化市的内河之一,横跨市中心,市内流域全长约10 km。该河地处城市中心城区的腹地,沿岸居民集中、商业繁华、经济发达。但是,目前由于污水采取直排方式,使浑江水质越来越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沿河居民多、内河排放口管理混乱。居民的生活用水直接排入河中;沿河工业污水也大都直接或间接排入浑江;城郊结合部脏乱现象严重,垃圾随意堆放、沿河倾倒,造成污染水体,导致河水发黑变臭,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

2)两岸建设无序。沿岸建设密度大,杂乱无章,侵占河道违章搭建现象十分普遍,致使交通不便、河道缩窄、流域不畅。

3)浑江水流量随季节性、时段性变化。枯水时间部分河床干枯,水流速度缓慢,排入河中的污物不能及时被河水冲至下游,河道的自净能力也近乎于零。这不仅造成江中的不断淤积,也严重破坏了水域及周边的景观。

4)以往采取块石砌筑砂浆钩缝,作为硬化沿岸、绿化护坡等治理措施,但只能解决一时的河内流畅及排涝功能,而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

河道护岸大多数采用直立式挡墙,水泥混凝土和浆砌石材使水生生物与陆生生物之间的交流变少,影响了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生态系统趋于不稳定。有些河道沿岸尽管种植了植被,但由于硬性护岸降低了河水与地下水的联系,生物的环境异质性降低。使用水泥铺底和护坡后,分开了土壤与水体的关系,使土地与水系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有的生态功能就会随之消失,失去自净能力的流域只会导致水质的进一步恶化。

整齐划一的河道改造破坏了亲水性。大部分内河河道改变了原来的自然面貌。还有河道旁的建筑直逼河道,有的甚至与河岸几乎在同一个垂直面上。由于河岸垂直陡峭,落差大,所以给人们带来新的安全隐患,使人走在河边有一种畏惧感,不能获得良好的亲水性。

2 整治目标及整治内容

重点整治浑江流域及其相连的二道河,还有浑江两岸的东西路建设、绿化建设。随着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本着科学治理、依法建设的原则,全面实施“创建和谐卫生城”改进计划,提高通化市城市污水的接管率和处理率,督促企业污水达标排放或零排放,加强河道的清淤疏通和截污分流,建设两岸的道路、园林景观和生态环境,改善浑江流域及其支河的河流水质、景观、流域生态。

整治内容主要包括河道防洪安全规划;水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建设、道路建设及景观规划;公园建设及排水规划。

3 治理措施

3.1 污染源的整治措施

统一规划拆除河旁违章建筑及小片荒。对排放高浓度有机废水和排污量大的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计,提倡节约用水、进行污水处理,推选中水回用,责令限期确保污水达标排放或零排放。设立专门机构对沿河流域进行监测、取样。严格按照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执行。

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见表1,总α放射性最高排放浓度为1 Bq/L。

mg/L

3.2 河道整修措施

1)整修河道、改善水质。重点开展浑江流域等内河生态治理,改善河道景观生态功能,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开展内河清淤整治。结合浑江的特点,制定引水与水闸调控方案,保证市内其他内河引水一次性排入浑江,充分发挥内河引水最大生态效益;开展新站至外贸水上公园的污染治理;清理沿岸堆放垃圾,治理垃圾渗滤液对内河水质的污染。

2)加强日常管理,实施监督标准。依法加强对内河的长效管理,加强日常巡查和严格执法,及时清理水面漂浮物,保持内河良好水质。严格控制用水量大、污染严重的企业,监督其达标排放。城郊结合处的垃圾堆放处要及时清运、处理。执行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不能保证达到水环境时,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水污染物标准。排放单位在同一个排水口排放两种或两种以上工业污水,可用式(1)计算混合污水排放浓度。

式中:C混合为混合污水某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L;Ci为不同工业污水某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L;Qi为不同工业的最高允许排放量,m3/t;Yi为某种工业产品产量(t/d,以月平均计)。

3)加强沿岸绿化景观建设。加强沿河绿化景观规划理念,充分挖掘河道沿岸的自然景观,通过道路绿带、视线通廊将景观引入河道范围内,形成山水相融的生态体系。按照城市设计的手法规划充分,利用沿河两岸的绿化,营造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的设计理念。

4)防洪安全规划。根据现场实地查勘,现有堤线基本合理,且两岸已布满建筑,故维持原堤线基本不变,设计水面线按现有堤线进行计算。

断面设计以现有河道为基础,经过清淤,河床整治以后,能通过设计标准洪水,堤防在现有高程基础上稍加高或不加高,河床宽度采取分段设计控制断面。小于控制断面的按设计控制断面扩宽,大于的维持不变。

雨水管渠入支流设排水涵闸,与支流河道交汇处建提升泵站。近期修建回水堤,远期修建防洪闸,在遇百年一遇洪水时,为防止河水倒灌,防洪闸关闭。为防止内涝,需增设排涝泵站。

5)保护规划。水环境保护,创造亲水空间,岸边实施截污,重在治污。

内河排水体制实施分流制,雨水就近排入内河,污水则通过排污管道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对内河两岸堤防建成区污水管线顺水流而下布置在绿化带下,将污水排至污水处理厂。

6)景观规划。生态建设及景观规划包括以绿地为主的绿地系统,主题公园为主的景观系统,水景天地、水上乐园、小桥流水为主的水域景色。水是城市的灵性所在,水是河流的生命。沿河两岸全长范围内设线性水景为主的生态园林,在沿河的绿色水景长廊中,在主要节点附近镶嵌多元化的以弘扬历史、文化和精神的主题公园,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文化与景观的交融。

4 结语

内河综合治理是城市防洪安全、挖掘城市资源潜力、提高城市品位、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城市竞争力、美化城市、造福居民的需要。

通化市浑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表明,城市内河的整治与传统意义上的河道整治已完全不同。河流的功能被扩展了,所要考虑的因素也大大增加了,水利、绿化、市政建设、生态环境、公园景观等诸多方面,都需要采用立体化、多元化的设计,需要诸多部门和专业人士配合与协作,以达到城市内河多功能利用的目的,从而增强城市的整体功能,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摘要:通化市中心的浑江流域存在着水质差、环境差等状况,分析了直排式排放、两岸建设无序以及混凝土硬化堤岸建设是影响浑江流域污染的重要因素。介绍了浑江整治目标及内容,提出了污染源控制和河道整修等治理措施。提出了维持原堤线基本不变,设计水面线按现有堤线计算;断面设计以现有河道为基础,河床宽度采取分段设计控制断面,堤防在现有高程基础上稍加高或不加高,建提升泵站等防洪安全规划。

流域综合治理 篇9

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通过工程、技术、生物等措施, 突出增水、涵水、节水, 以水资源的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 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键是保护沿岸生态, 上游突出水源涵养, 中游突出节水和湿地保护, 下游突出生态恢复, 改善绿洲生态环境,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走出北方干旱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 建设更高水平的节水型社会, 实现上游涵养水源、中游有水可节、向下游有水可调的治理目标, 推动全流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治理取得的主要成效

黑河流域近期治理工程对中游的生态及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㈠节水效果明显

实施黑河流域近期治理以来,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 灌溉轮次也相应减少约1次~2次, 实际灌溉天数也由原来的245天压缩到了155天左右, 灌溉时间减少80天~90天左右;灌溉定额由治理前9150立方米/公顷, 减少为6525立方米/公顷。

㈡生态效果显著

黑河流域近期治理工程的实施, 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改善了下游生态环境, 对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稳定国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 部分改善了气候状况, 沙尘暴次数减少, 水质状况有了一定改善, 盐渍化分布面积有了明显减少, 盐渍度也有了缓慢的下降。

㈢社会效应凸显

黑河流域近期治理工程的实施, 极大地改善了张掖市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 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促进了水利管理机制的完善, 缓解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同时, 增强了广大群众的节水意识, 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初步形成潦草畜、种子、果蔬、轻工原料四大支柱产业, 加快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基础设施水平和城市综合功能明显提升。

二、具体做法

在工程项目建设中, 面对投资大幅度增加、部分项目资金下达又相对较晚、工期集中、任务繁重的情况, 各级水务部门严格按照年初签订的目标责任, 统筹谋划, 合理安排, 因地制宜开展工作, 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

㈠科学安排保进度

坚持从实际出发, 科学制定施工计划, 充分考虑项目建设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确保了施工进度。尤其是人饮项目建设, 克服后期项目安排地域条件复杂, 施工难度增加, 自筹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困难, 对水源地选择、水厂建设、管道开挖等统筹安排, 交叉作业, 加快了工程进度, 使项目按期交付使用, 如期发挥了效益。

㈡全力以赴保重点

采取领导挂项、部门包干、责任到人、集中会战等办法, 抽调骨干力量重兵保重点, 确保了工程建设任务的落实。

㈢严格监管保质量

针对年度工程建设面广量大的实际, 始终没有放松技术指导、质量监督、施工管理等关键环节, 特别是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发现的一些隐患,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及时组织专家开展技术会诊, 研究处理方案, 并下派质监人员跟踪监督, 县上分管领导亲临现场, 蹲点指导, 确保了安全隐患的排除和工程建设质量。同时, 认真研究工程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

三、存在问题

黑河流域近期治理决策及时、正确, 为遏止整个黑河流域的生态恶化、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项目的实施, 促进了中游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了传统农业向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对实现黑河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也为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是一项应急工程, 综合治理规划尚未启动, 流域治理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

㈠上中游生态整体恶化

黑河流域地处西北内陆典型的干旱荒漠区,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 上游祁连山冰川萎缩, 雪线上升, 林线上移, 森林缩减。据资料显示, 祁连山冰川融水比上世纪70年代减少约10亿立方米, 局部地区雪线以年均2米~6.5米的速度上升, 冰川融雪速度明显加快, 天然林分布下限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海拔1900米退缩至2300米, 灌木林生长下线比上世纪50年代上移约60米。黑河流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区, 上、中、下游生态互相依存, 如果上中游生态得不到有效保护, 将直接影响全流域的生态安全。

㈡中游灌溉与生态用水矛盾突出

张掖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 其耕地面积占全流域的95%, 由于全市工业基础薄弱, 二三产业发展没有重大项目建设支撑, 一产比重过高。近年来, 随着国家粮食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 农民种粮积极性逐步提高, 复垦开荒现象比较普遍, 灌溉模式粗放, 高效节水应用面积偏小, 农业灌溉用水一直居高不下, 占全市总用水量的80%以上。由于黑河近期治理没有充分考虑生态用水, 现行黑河分水方案留给张掖的用水量只有6.3亿立方米, 与实际8亿立方米的需水量存在很大差距, 致使农业灌溉的现实需要和长远生态目标无法兼顾, 灌溉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 局部生态问题已经凸显。

㈢节水型社会建设投入不足

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全方位、各行业、多方面的投资支撑, 张掖市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以来, 由于多方面原因, 一直缺乏专门的项目和资金支持, 水资源管理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 “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和县区断面控制指标难以落实, 就目前来讲, 推进节水型社会工程体系建设在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配套计量设施等方面存在较多困难。

㈣水利行业综合能力较低

从水利行业承担的工作任务来看, 与大规模水利建设和日益繁重的水资源管理任务相比, 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从建设全国一流的节水型社会的长远目标来看, 水利管理的体制机制、技术装备、信息管理和指挥协调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办公自动化、信息化条件还很差, 重要监测站网布设尚未建立, 配水分水和水文基础设施、水资源和防汛抗旱监测预警能力很差, 水资源调度管理系统、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水利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水利数据库建设、山洪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等信息化项目建设尚未起步, 直接影响水利行业综合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对策建议

从黑河近期治理项目的实施效果和《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要求看, 必须加快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进程。推进黑河流域综合治理, 关键是保护生态, 核心是水资源高效利用, 重点是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实施退耕还水, 把着眼点由过去为配合调水而建设渠道工程, 转变到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保护生态环境上来,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洲经济, 促进用水结构和生产方式转变, 把水从传统农业生产中挤压出来, 一方面还水于生态, 建立节水农业与生态保护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 促进自然生态保护和恢复, 实现农、林、水统筹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 腾出用水空间支撑工业发展, 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㈠保持黑河的自然属性, 维护河流的健康生命

黑河以年均径流量15.8亿立方米的有限资源承载了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14.3万平方公里、134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 还承担着维护河西走廊生态屏障的重任, 可以说是超负荷艰难运行。黑河问题的实质是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 使有限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流域经济、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 目前黑河首要的任务不是开发, 而是如何保护好这条河流。应该从生态保护和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的角度来确立工作方针和原则, 把黑河生态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在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集中体现还原黑河天然径流过程和生态自我修复的思想, 维持大自然的本来面目, 决不能按过去的开发观念, 在黑河上游修水库, 破坏水源涵养和生态环境,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㈡建立上中游生态补偿机制

当前, 我国与水有关的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系统恶化等问题十分突出, 而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 加剧了水生态环境问题。黑河流域实施跨省水量调度以来, 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被迅速遏制, 但中游生态却出现了恶化苗头, 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也缺乏强有力措施, 必须从流域上、中、下游相互补偿、行政区域之间补偿、区域内单位及政府之间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研究建立补偿机制, 并将其内容纳入黑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 建立黑河全流域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量调度长效机制, 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 建议取消张掖市水利项目地方配套资金, 作为对黑河流域水量调度的应急补偿措施。

㈢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工程

高度重视黑河产流区祁连山区的生态保护, 建设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向河西绿洲腹地侵蚀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保护系统, 尽快遏制祁连山冰川融化、雪线上升、黑河冰沟消融、绿洲湿地萎缩、生态退化现象, 抢救濒临死亡的生态林;逐步减少荒漠化面积, 提高草场生产能力和草原总覆盖度。生态安全工程的规划和实施必须充分体现生态优先, 具有明显的补偿性质。

㈣实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

张掖境内有湿地面积21.07万公顷, 有1.67万公顷已经退化, 需要通过实施围栏封护、疏浚水系、退耕还泽、植被恢复、盐碱地改良、污染监测、治污减排等措施保护和恢复;通过大面积封滩育林、人工促进及自然更新等措施, 恢复荒漠区植被, 有效控制土地沙漠化;对黑河中游湿地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实施湿地功能区和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湿地保护基础条件。

㈤大力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

车家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篇10

1 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

1.1 经济效益。

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 一方面显著提高了粮食单产, 2003年车家沟小流域粮食总产量485.26万kg, 粮食单产7528kg/hm2, 比治理前 (2000年) 增加了2.3%。另一方面合理调整了产业结构, 2003年车家沟小流域农业总产值比治理前增加了7.2%。

1.2 社会效益。

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基础, 立足流域资源, 实现土地利用与资源开发相结合, 达到保持水土, 提高土地生产力, 降低了劳动强度, 同时提高了环境容量, 缓解了人地矛盾, 有利于群众脱贫致富。经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流域的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洪涝灾害得以解决和减缓;土地利用趋于合理, 自给性农业变为综合性多种经营, 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该流域作为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单元和系统, 其结构和功能水平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群众生态意识明显增强, 并继续向优化方向发展。

1.3 生态效益。

通过配置坡面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在车家沟小流域形成了林地、梯地、沟道、截流沟等节节拦蓄和较为完善的防护体系, 使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质得到改善, 拦蓄和调蓄径流能力大大增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后, 林地面积新增350hm2, 林草覆被率提高7.03百分点, 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整治形成乔灌草、网带片相结合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 地面小气候明显改善, 水土流失大为减轻, 提高了流域减灾御害的抗逆能力, 随着水保措施的有序实施, 坡耕地土壤侵蚀被有效控制, 基本农田面积逐年扩大,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主要做法和经验

2.1 优化措施配置, 注重整体效益发挥

在小流域治理前期工作中, 巴彦县按照水土保持工作方针, 紧紧围绕“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这一主题, 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小流域开展调查, 把各项措施的布置及数量细化到山头地块, 结合当地城乡发展规划和农业发展规划, 制定了详细的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在规划思路上, 把小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水土流失治理单元, 注重各项措施的有机配合, 同时又作为一经济开发单元, 发挥小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以达到“治理一条流域, 发展一方经济, 富裕一方群众”的目的。将人工治理与生态自然修复相结合;治理措施与管护机制相结合;治沟与治坡相结合;坡面排水与蓄水相结合, 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2 突出重点, 精品示范

车家沟小流域内坡耕地比较集中且难于治理, 植被覆盖率低。为发挥重点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资金投入上相对集中, 在措施布局上突出紧凑, 在工程质量上体现高标准、规范化、科学化, 在发展目标上体现综合治理、生态防护、产业开发、科技示范, 将过去的散状布局改变为收拢的板块设置, 并根据乡村群众需要, 选择能突出示范的区域提高工程质量、优化措施布局, 为当地群众自发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样板。通过优化, 建立了流域水系综合调控高效利用区, 通过沟道拦蓄、坡面径流排蓄综合调控, 保证土不下坡、肥不外流, 旱能灌、涝能排, 洪水资源化。还建立了小流域坡改梯及配套示范区, 通过坡改梯建设土坎梯田保证田面平整, 改变过去顺坡耕作的习惯, 蓄水保土, 通过田坎种植黄花菜、苕条籽等经济作物, 将经济效益同生态效益结合, 促进地堰防护, 维护治理成果。通过土地利用调整, 建立了特种经济林示范区, 有效地提高了单位面积土地产值和当地群众收入。

2.3 完善技术管理体系

车家沟小流域在水土保持前期工作中注重科学规划、精心设计, 施工过程中注重建设质量, 工程竣工后重视建后管护, 使小流域治理治一块成功一块, 群众受益一块。规划中, 通过实地调查小流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水土流失现状, 认真组织分析研究, 摸清了小流域水土流失的成因, 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对策;设计中坚持以水为主线, 以坡面水系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坡耕地改造为重点, 充分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进行封育, 在宜林的荒山荒坡大力发展水保林, 在部分坡耕地营造经果林或实施保土耕作。为按质、按时、按量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全县实行了年度治理目标责任制度, 县人民政府与项目区所在乡签订水土流失治理年度目标责任书, 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县、乡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县水务局与专业施工队签订单项工程施工承包合同书, 并实行预交工程质量风险抵押金制度;施工中, 水保技术人员深入建设工地, 分片负责工程的施工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管理, 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关。

2.4 加大对工程项目的宣传力度

为强化全民水保意识, 营造良好的全社会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舆论氛围, 激发全民参与项目建设的热情, 巴彦县加大了对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宣传力度, 定期召开村社干部会, 讲解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 广泛宣传水土保持法与相关法律法规, 还投入宣传经费0.6万元, 印发了大量宣传资料, 使群众加深了印象, 提高了对综合治理项目重要性的认识。

3 今后工作的发展建议

3.1 加强水保队伍自身建设

要调整和充实水保监督执法人员, 稳定执法队伍, 采取走出去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增加监督执法经费投入, 购置执法所需的设备和工具, 确保执法采集的信息准确、可靠。

3.2 加大管护力度

要加大新植水保林、经果林的管护力度, 确保治理成果早日发挥效益。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程建后管护办法, 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 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3.3 增加治理经费投入, 拓宽投资渠道

巴彦县水土流失严重, 地方财政困难, 群众经济基础差, 没有上级的项目经费支持是搞不好水保生态建设的。因此, 应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巴彦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费的投入, 加大与当地财政、国土、林业等部门的合作, 拓宽投资渠道, 让更多的部门参与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史鹏程.田家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成效与发展设想[J].中国水土保持, 2011 (8) :25-26.

[2]刘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积极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 2007 (11) :7-10.

上一篇:初中历史课的主体教学下一篇:困境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