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2024-06-29

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精选十篇)

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篇1

根据交通运输部日前发布的《2014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截至到2014年年底, 我国公路总里程达到了创纪录的446.39×104km, 较上一年度末增加了10.77×104km, 公路的密度为46.50 km/100 km2, 提高了1.12 km/100 km2。新常态下, 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运行总体平稳发展稳健。公路项目建设的快速发展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外, 也给周围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 在公路项目建设过程中做好环评工作, 是保护和改善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 交通部明确要求, 对公路交通项目必须做到“先评价, 后建设”, 充分运用环评功能, 为公路建设做好决策服务。

2 公路项目建设环评内容

2.1 空气环境影响

按HJ2.2-2008的规定, 公路项目建设的环境空气等级的确定应考虑建设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评价区域应执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等因素, 其中, 对于空气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公路在施工期间的沥青浇注产生的沥青烟和运营期汽车所排放的尾气。空气质量标准:主要评价空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和总悬浮颗粒物。

2.2 声环境影响

公路项目建设声环境影响主要分为运营期的声环境影响和施工期的声环境影响。其中, 施工期的声环境影响主要是施工机械的噪声影响, 属于阶段性影响。而运营期的声环境影响主要是车辆驶过时车轮与路面摩擦, 以及汽车喇叭等产生的影响, 属于长期性的。因此, 公路项目建设的声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是要做好后期的运营期环境评价。目前公路交通噪声影响范围为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 通过对现有公路两侧噪声影响的调查, 采用交通噪声预测模型, 测点应选择两路口之间, 为调查道路两侧区域的道路交通噪声分布, 垂直道路按噪声传播由近及远方向设测点测量, 直到噪声级降到临近道路功能区允许标准值为止[1]。

2.3 地表水环境影响

按HJ/T2.3-93的规定, 地表水的环境影响级别的划分主要是受到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以及受纳水体的规模及水体功能要求等确定。公路项目所排放的污水主要为施工期临时搭建生活区产生的污水, 排放量相对较小, 因此, 一般仅对地表水进行影响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有p H、SS、CODcr、BOD5、氨氮以及石油类。

2.4 生态环境影响

生态系统一般包括城市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2], 公路项目建设生态环境影响具有涉及区域多、影响范围广, 多以生态、景观破坏为主。把公路项目置于生态功能区划中, 着重讨论的是公路项目对各生态区的生态服务功能和区域生态完整性的影响[3]。根据不同的生态系统, 应该要设置不同的评价因子。例如, 以城市生态系统为例, 生态系统的评价坚持“以点为主, 点段结合”的原则, 重点关注大桥、隧道、高填深挖路基敏感区的生态系统和典型生态因子作为评价对象, 作为重点评价内容。评价的范围:取公路中心线两侧200m以内的区域;取弃土场周围100m;有敏感点的扩大到敏感区。

3 需要关注的其他内容

公路项目建设环评中, 需要注意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1) 公路项目建设在选线和施工布局时要充分的考虑周围环境条件, 编制出详细的工程与保护区、环境敏感区的位置关系和可能存在的影响, 并做好全面且重点性的预测分析, 主要分析是选线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2) 在分析所建的公路项目潜在的环境影响是否可接受时, 要重点做好项目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并提出具体的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措施; (3) 环评时, 要着重做好公路运营期的交通噪声预测分析, 并提出噪声达标的防护距离, 对于超标的敏感区应提出具体可行的环保措施; (4) 根据运营期公路沿线区域的环境特点, 以及可能运输货物的种类, 做好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和风险有针对性地做好应急防范预案。

4 结语

综上所述, 公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做到“以人为本”理念, 明确公路项目环评的主要内容, 切实做好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环境影响分析, 并提出具体的污染防治措施, 从而降低公路项目建设及建成后的环境影响,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曾昆, 曾晟.公路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的评价[J].交通标准化, 2012 (1) :52-54.

[2]李晋.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及范围[J].四川建材, 2011, 37 (6) :3-4.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内容 篇2

环境影响报告书是整个论文的重点。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环境影响评价承担单位向其委托单位——工程建设单位或其主管单位提交的工作文件。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工作大纲;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到的各项资料、数据,得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9]。

建设项目的类型不同,对环境的影响差别很大,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内容也就不同。虽然如此,但其基本格式、基本内容相差不大。根据我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本次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包括以下内容,共分为十五章:

第一章 总论:包括项目的背景;编制依据;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污染控制及保护目标;

第二章 建设区域环境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地表水文;土壤植被;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社会环境概况;

第三章 建设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基本概况;总平面布置及场地利用;公用工程;填埋工艺方案;

第四章 工程分析:包括工程污染源分析;工程污染物排放;

第五章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包括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 环境影响预测及分析:包括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大气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声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周围生态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生活垃圾运输过程中环境影响分析; 第七章 污染防治措施与对策:包括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渗滤液防治措施;废气防治措施;噪声防治措施;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第八章 风险事故评价:包括地表水风险评价;地下水风险评价;填埋气爆炸风险评价;洪涝对填埋场的风险评价;事故防范与应急措施;

第九章 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包括总量控制原则;海港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情况;总量控制因子;污染物排放情况;总量控制目标与建议; 第十章 公共参与:包括公共参与的目的、方法及内容;

第十一章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包括社会损益分析;经济损益分析;环境损益分析;

第十二章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包括环境管理及制度;环境监测;

第十三章 选址合理性分析及总量控:包括垃圾填埋场选址环境可行性分析;场区布局合理性分析;工程技术可行性分析;

第十四章 结论与建议: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污染防治措施;总量控制结论;场址合理性分析结论;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容详析 篇3

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运动的形式多样,新课程标准从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意义来考虑,只关注对环境意义最为重大的海洋水的主要运动形式之一——洋流。

洋流一直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四个版本的地理教材中,洋流都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承上是指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球运动、大气环境以及水循环的基础上,对洋流进行的具体深入学习,洋流的形成及分布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密切相关。启下是指洋流的分布又对气候的形成、海洋生物的生存、航行等具有深刻的影响,也影响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本条“标准”将洋流的学习归结为“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方面,对高中地理大纲中有关洋流的知识作了大量的简化。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学习目的。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相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本条课程标准具体包括的知识体系如图1。

二、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运用实际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模拟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成因;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综合分析能力;绘制大洋环流简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三、重难疑点

本部分内容中,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的成因,利用全球风带、洋流模式图以及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等都是教学中的重点。

依据课标规定以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重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对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来说,较难完成,故确定其为难点。关于洋流的成因,虽然课标没加以要求,但抛开洋流成因直接总结洋流的运动规律,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该部分知识涉及海水密度差异与洋流运动的关系、风向与洋流运动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建议

1.方法参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地理学习的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把课堂打造为“亲身体验的平台、合作讨论的平台、自由交流的平台、动手操作的平台、和谐思辨的平台、快乐学习的平台”,在学习情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及享受到获取地理知识的喜悦,为此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1)精心导入,创设情境。本课以 “漂流鸭”的故事导入。导入新课时播放视频,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促使这些“漂流鸭”能够完成如此漫长的旅行,到达世界的很多地方?什么是洋流? 洋流是怎么形成的 ?有什么运动规律?洋流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直接导出本课学习内容。在本节课的结尾,课件展示“漂流鸭”环球路线图,引导学生找出漂流鸭所经过的洋流路线。这一系列环节的设计具有连贯性,顺应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又使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学习,并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获得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2)问题导学,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的分布。按以往的常规教学,教师多是从洋流模式图讲起,然后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这是典型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做法,此种教学容易出现教师课上讲授很透彻,学生听得很明白,但是课后容易忘记的问题。新课程并不否定教师的“讲”,但更注重学生的“学”。这个“学”字大有文章,不同课选择的教法学法不同。通过有目的、分层次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世界洋流分布图”进行读图和信息提取,并分析与归纳,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情境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完成洋流的概念、暖流和寒流的概念、洋流的运动方向和运动成因的学习探究过程。

(3)案例教学,学以致用。在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探究活动素材,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案例,分组研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获取知识,这样通过自主探究和主动建构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且易于理解接受。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也生成了新的问题情境,更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4)组建小组,合作探究。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定组长、记录员和发言人。组长监督和保证每一个组员都能积极参与小组学习。记录员负责整理组员的活动结论,填写活动记录表。发言人负责在小组学习活动结束时,交流、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上课前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将班级桌椅按小组成员数摆放,呈圆桌形,便于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

(5)实验教学,形象直观。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达芬奇也曾说过:“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实验教学强调演示与参与,它能够有力地改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验设计、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得出结论,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生动的实验中获得直接经验,体验到合作、探究学习的喜悦。例如,在学习洋流的成因时,可设计如下实验:每个小组按照实验报告的要求领取实验物品,如特制的鱼缸、吹风机、食盐、自来水、墨水等,小组长带领组员认真学习实验报告的注意事项,如实验目的、实验要求等,操作员按照要求及步骤进行实验,记录员认真观看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记录表,待实验结束后每组的发言人公布结果,不同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2.图表使用

目前在四个版本的地理教材中,都有“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北半球冬季)”,可见此图十分重要。教师可采用归纳教学法,授课时先让学生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观察不同海区洋流运动的特点,通过设置问题,如以太平洋为例,读图思考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有什么差异?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南半球的情况是怎样的?北印度洋冬夏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然后再以大西洋为例思考上述问题,通过不同海域的对比和分析,寻找共性和差异,归纳其分布的一般规律并落实在洋流分布图中,然后建构洋流分布的理想模式图,接着再探讨成因,最后引导学生运用风向、地转偏向力等知识对洋流模式图进行印证。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图,学生读图、教师板图、学生画图、学生用图等环节,通过图文转化、图图转化,多方面多角度地挖掘学生的读图用图潜力。在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案例资料及图片,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对有关的原理进行印证。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案例中的矛盾点展开(如选取纬度相近的一地,与卑尔根、伊基克进行气候资料、气候类型及植被类型的对比)。在印证原理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地图(如“世界洋流分布图”、“世界渔场分布图”以及“世界气候分布图”等),注意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与方法的培养。

3.活动指导

洋流的形成与大气的运动、海水密度有密切的关系,要理解这一重点内容必须有充足的知识准备,所以教师要分层次地提出阶段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质疑问难、讨论、评价等方式的探究活动,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引导学生建构洋流模式图,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实践升华到理论。

根据教学要求,可对活动做如下设计。

(1)实验探究风海流、补偿流及密度流的形成过程。

实验一:风海流及补偿流的形成过程

实验目的:用吹风机模拟盛行风,观察塑料屑在吹风机吹拂下的运动,用以解释风海流及其补偿流。

实验器物: 水桶、塑料屑、自来水、吹风机、鱼缸、电源插座、水盆

实验步骤:

*将玻璃鱼缸盛满水(水量多一些,效果更明显)。

*将塑料屑放入鱼缸内(先少量放入,观察实验现象,如果不明显,再逐渐加量)。

*将吹风机插在电源上(注意安全)。

*打开吹风机并按照图示的方向吹拂水面(吹风机保持与水面平行略向下倾斜,否则效果不明显)。

*记录员观察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水体的运动情况,并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总结:鱼缸里的水模拟的是海洋环境,吹风机所产生的风模拟的是盛行风,盛行风吹拂海面,海水随风漂流,这种洋流叫做风海流,是最主要的洋流形式。流向与盛行风吹拂的方向相同,用8个字概括:“风往哪吹,水往哪流”。海区海水流出减少,相邻海区海水补充,形成的是补偿流。

实验二:盐度差异引起的密度流

实验器物:特制鱼缸、玻璃挡板、食盐、自来水、有色液体(红墨水或者高锰酸钾溶液均可)、玻璃棒、试剂瓶、粉笔屑

实验步骤:

*将鱼缸盛满水,以没过鱼缸中间隔断顶部的三个小孔1/3最合适。

*用玻璃板紧紧挡住隔断的小孔,阻断两侧的水流运动。

*向插入玻璃板的鱼缸一侧加入适量食盐、有色液体和碎屑,并迅速使用玻璃棒搅动,使盐快速溶解(搅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

*水面平静后,沿着隔断竖直向上快速抽出玻璃板(玻璃板上的水珠不可掉落到鱼缸内以免破坏水面的平静)。

*观察鱼缸底部水体的运动方向。

*在清水一侧玻璃孔附近水面上加入粉笔屑,观察鱼缸表层水体的运动方向。

*记录员作好记录。

实验总结:鱼缸两侧不同的水体表示不同盐度的海域,这个实验可以很直观地发现表层海水由密度小的海区流向密度大的海区,底部海水由密度大的海区流向密度小的海区,从而形成密度流。为了保证实验能够成功,学生一定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这个鱼缸是特制的,对于尺寸有着一定的要求,长45cm、宽15cm、高25cm为宜。在鱼缸中间用玻璃胶粘贴一块打好孔的玻璃板,将浴缸分成两部分,再准备一块普通的玻璃板,尺寸以能挡住玻璃小孔为宜。

(2)洋流模式图的建构。以人教版P98活动为例,活动设计目的是用边复习边思考边绘图的方法,归纳总结出大洋表层的洋流模式。例如,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出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的空白图,指导学生将气压带和风带补充完整。对比世界洋流分布图,示意学生观察信风与赤道暖流的流向、盛行西风与西风漂流流向的关系,观察大洋东西两岸补偿流的分布,引导学生联想风向对洋流运动方向的影响,同时也是对前面风海流实验的论证。接着在洋流模式图中补画箭头,用以表示洋流的流向,对前面洋流分布内容的复习和总结,进一步加深理解。最后,可以指导学生用盛行风、副热带海区、副极地海区、大洋环流等地理术语,描述全球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各洋流的名称不要求学生记住,但是为了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应让学生记住洋流的性质。学生可以根据大洋的环流模式图,归纳大洋东西两岸寒、暖流的分布规律,在模式图中用红笔标明暖流的位置。

对于季风环流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复习南亚季风风向来解释印度洋海区季风环流的成因,可以秘鲁寒流为例了解补偿流的分布规律,以直布罗陀海峡洋流为例讲解密度流的分布海区。

五、思考与练习

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篇4

近年来,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基础性行业, 已经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1]。2010年,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8267亿元, 比2009年增长了33.2%, 房地产和建筑业的增加值占总GDP约5%, 由此可以看出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随着房地产业持续发展, 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显, 如设计布局不合理, 对景观和生态造成不良影响;项目选址与规划不相符, 对区域生态功能造成影响;施工管理不善, 产生的扬尘、弃土造成二次污染;装饰材料含有放射性、挥发性污染物, 对人体健康十分不利。因此, 搞好房地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高度重视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 这对推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环境及人居健康和谐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房地产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及特征

房地产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房地产建设过程 (施工期) 及房地产建设后居住、使用过程 (运行期) 对环境产生的物理性、化学性或生物性的作用及其造成的环境变化和对人类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 并提出减少这些影响的对策措施[2]。

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 与其他建设项目相比, 房地产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特征十分明显。这主要是因为房地产项目的地址选择、工程实施及后期的使用过程, 每一个环境都与其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结构, 这就要求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 既要包括项目对自身及其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同时又要涵盖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对项目区的控制[3]。一方面, 房地产项目的建设直接将项目区自然生态环境转变为社会生活环境, 这种整体的多方位的、全角度的改变, 囊括自然地理、人口密度、社会关系、经济发展、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同时房地产开发项目在建设及使用过程中, 排除的三废 (废气、废水、固体废物) 、噪声等是环境中主要的污染源[4]。另一方面, 房地产开发项目作为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 同时也会受到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的控制, 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及敏感性, 因此, 房地产开发项目区也属于环境影响评价中被保护的对象, 且保护内容和级别通常会优于周边其他环境体。

因此, 与传统的工业型项目相比, 房地产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过程有比较大的差异, 其评价的内容、评价的重点等都有自己的特点[5]。

3 房地产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及重点

依据房地产开发项目在时间和影响因素上的特点, 房地产环评主要有以下内容: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营运期环境影响评价;外环境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景观生态评价;自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通常人们把建筑景观的可接受度、阳光的适度、生态环境的适宜度三项作为景观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6]。因此, 房地产开发项目作为生活工作的主要环境, 在其环境影响进行评价过程中, 不仅仅要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对生活工作的舒适度、方便度、安全度, 还要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本身的建筑成效, 及其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性。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类型应多种多样, 切忌单一化、统一化。因此, 房地产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 应在环评导则及国家环保总局253号文等法规条例要求的基础上, 按照房地产项目自身的特点, 重点突出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施工期的环境保护、供暖情况、创建良好的生态小区, 做好原址土地利用状况、小区绿化、商业网点选择和数量规范等工作[7]。

4 房地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问题与对策

4.1 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虽然房地产开发项目排除的三废 (废水、废弃、废渣) 和噪声对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短暂性的, 然而工程实施的时期具有变异性, 对周围自然生态环境, 特别是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 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工程实施时期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房地产开发项目独有的一个关键点。

工程实施期间所产生的废弃的材料、挖掘出的泥土, 常常是堆放在施工现场的。工程实施期噪声影响最大的时间是土石方及打桩阶段, 通常距声源50m处, 除搅拌机超标外, 其它声源基本上符合标准值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昼间标准GB12523-90) 。工程实施期废水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设备和车辆冲洗水[8]。工程实施所产生的固废要求集中堆放, 及时处理, 使用指定的运输车将其运至环境保护部门所指定的堆放的地点, 避免乱放乱堆对周围生态自然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4.2 中水回用的探讨

小区的主要污染源是生活污水的排放。生活污水的排放, 一方面危害水体质量, 一方面造成水资源浪费, 加剧我国水资源短缺现象。建设中水回用设备, 处理中水后进行重利用, 节约我国宝贵的水资源, 同时减少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维持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经济、生态、社会成效较高。就有中水设施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而言, 若作为景观娱乐用水, 要求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水体的水质标准》 (GB/T18921-2002) ;若作为道路清扫、绿化、车辆冲洗等用水, 其处理水质要求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 (GB/T18920-2002) 标准[9]。

4.3 清洁生产分析

参考《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生态住宅 (住区) 》中的材料及资源、室内环境质量、住区水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场地环境规划设计等方面确定房地产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从平面布局利于节能、采光, 能源结构与节水、水源的拓展、节能措施, 装饰考虑到材料的无害性, 建筑设计及用地要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建筑材料考虑环保替代材料, 和城市总体景观相融, 小区的绿化与绿色设计相符等方面进行全面剖析。做到从源头控制、过程控制、无害化[10]。

4.4 地下车库排气口的设置问题

在城市住宅小区 (房地产开发) 项目区内, 主要的污染源便是私家车尾气, 受私家车废气影响最为严重的应是建设区自身。当前城市住宅小区都设有地下停车场, 以满足小区内居民们停车需要。目前大部分城市住宅小区内的停车场, 面积较大, 停车辆多, 因此房地产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科学合理地设计排烟、排风系统十分重要。相关法律法规及条例规定, 城市住宅小区地下车库要设有机械排风系统, 其排风量按照稀释的废气量进行科学估算。

拟建小区内部,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应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2697-1996) 二级标准的要求。地下车库废气排放点距地面高度一般达不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要求, 因此私家车尾气排放的高度设计应引起房地产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此外, 因为NOX的排放标准远远高于THC, 因此如果能达到NOX排放高度, 就一定能满足THC的排放要求, 进而在环境影响评价中通常将NOX作为主要的参数[11]。

4.5 项目周边的污染源对房地产项目的影响

房地产开发项目与周边其他很多功能区域相邻, 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和其他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相比, 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区域的影响所占的比例最大的应该是周围环境的噪声污染, 周边环境的噪声污染有3种:一是道路交通噪声污染;二是企业噪声污染;三是商业圈噪声污染。因此, 开展房地产项目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 不仅要求调查周边一定范围区内的噪声污染源, 同时必要时, 还需参考历史以及其他数据资料[12]。此外, 电磁辐射振动、放射性等环境污染问题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往往容易被忽视。然而实际上,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也会不断地产生很多新的污染, 同时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如果房地产项目区域的周边有振动污染源、高压输电线、微波发射塔、放射性污染源等,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该作出相应的专项评价研究报告。

5 结语

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篇5

关键词:旅游业;自然环境;旅游适宜性

进入21世纪,人们体验自然、关注生态,已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趋势。然而,随着人们对自然索取力度的不断加大,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也日益显现,出现诸如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生物资源减少等严重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旅游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因此,对旅游环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已成为热点话题,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是旅游环境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自然环境旅游适宜性研究现状

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自然环境旅游适宜性评价与环境质量评价相结合,开始对自然环境的旅游适宜性进行研究。崔凤军首次解释了旅游地自然环境旅游适宜性的含义[1]。钟林生等根据生态旅游的理念[2],也提出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的概念和原则。从研究内容来看,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旅游地环境质量多从大气、土壤、水环境、气候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3,4];对旅游地环境旅游适宜性主要涉及的区域有自然保护区[5]、森林公园、城市绿地[6]、森林植物园[7]。从研究方法上看,我国学者主要采取主成分分析法[3,4]、数学模糊[8]等对旅游环境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

2自然环境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的内容2.1气候的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我国对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采用人体舒适度指标对旅游地的舒适程度和适宜旅游期进行分析评价[9~11];②对冬季旅游气候的研究[12];③旅游气候区划分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对旅游气候资源的特点定量研究主要是舒适度和旅游适宜期等方面。各位学者采用的评价指标也是多种多样的:①使用比较多的是温湿指数[13,4]、人体舒适度指数[15~17]和风效指数[18,19];②考虑旅游活动的相关性采用适合不同旅游时间的不同舒适度指标如各月舒适度指数、寒冷指数和平均着衣指数[20]。

2.2空气质量的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空气质量是决定旅游适宜性的决定性因素。对于空气质量旅游适宜性的评价主要从空气负离子效应、空气粉尘含量和空气细菌含量等因子考虑。

2.2.1空气负离子的研究

空气中的负离子被誉为空气维生素[21]。空气负离子与人的体感舒适程度密切相关,是衡量旅游地空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对空气负离子的研究始于1978年,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两个负离子的研究发展高潮[22]。我国关于空气负离子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人为干扰环境和自然环境中空气负离子的分布规律[23,24]。

目前,对不同区域的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监测总结得出空气负离子浓度最高是在爆布、海滨、河谷附近[25~28]。日变化规律一天中,空气负离子浓度有两个波峰值07~09时和22~24时[29]。年变化规律一年中,空气负离子浓度夏、秋季高于冬、春季;且夏季最高,冬季最低[29]。还有研究人员发现空气负离子浓度在近地层一般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室外空气负离子浓度一般高于室内[30]。乔灌草复层结构负离子浓度最高,草单层结构浓度最低[26]。

2.2.2空气粉尘浓度的研究

粉尘浓度过大会对大气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一定危害,所以空气粉尘含量是评价一个旅游地空气质量旅游适宜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得出乔、灌、草构成合理的绿化结构具有较好的滞尘效益[31,32],祝宁也得出此结论[33]。不同树种之间的滞尘能力存在着差别[34,35],滞尘能力差异很大主要是因为不同植物滞尘能力的差异与叶片的表面特性(皱纹、粗糙、绒毛、油脂等)及其湿润性有密切关系,滞尘量的多少与树冠总叶面积、枝干分枝角度、树冠形状等有关[36]。

2.2.3空气细菌含量的研究

旅游地空气含菌量不仅是衡量旅游地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旅游地空气旅游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植物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可以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37]。植物种类不同,对环境微生物的作用效果也不同[38~40],不同的植物群落对空气中细菌含量的影响作用也不同[41,42]。

2.3生物环境的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我国对生物多样性的评价主要从多样性程度、植物景观季相美感度、植物珍稀度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将区域分为高度适宜开展旅游活动的区、生物环境中度适宜区和勉强旅游适宜区。造成部分景点适宜性降弱的原因可能是旅游过度开发[43]、游客量的增多[44]、旅游活动等[45]。

2.4水环境的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国内学者对旅游地水环境旅游适宜性评价主要选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指标进行衡量[45,46]。

近年来,在评价方法上人们常用综合污染指数[47]、内梅罗指数[47]、模糊综合评价法[48]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法[49]、灰色聚类法[50]等方法来进行水环境的综合评价。

2.5声环境的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旅游地的环境噪声主要是由服务业、娱乐、交通设施和人员流动所引起的。丰富的植被条件,具有良好的隔音减噪效应,可以有效地衰减噪音,形成安静的休闲空间[51,52]。我国对植物降噪效果的研究开始于。一些研究者测量了不同类型的林带的降噪效果[53,54],上海市率先进行了降噪绿地的研究和营造,对植物的减噪机理、降噪绿地的特征[55]进行研究。

3结论

通过总结得出我国自然环境旅游适宜性评价内容包括气候、空气质量、生物环境、水环境、声环境五方面,主要是对单个环境要素的评价有较大突破,且日趋完善,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地质地貌的评价相对较少,且不成熟。而且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数采用层次分析法,采用定性、定量或定性定量结合评价。总之,自然环境旅游适宜性评价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需要更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监测分析 篇6

【关键词】环境监测 环境影响评价 问题 解决措施

1概述

环境监测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负责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管理工作又必须依靠环境监测。

2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应用监测技术手段对一切违反环境法律、行政规章和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监测,为环境执法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环境监测的实质是为环境执法服务,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根据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二是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环境监测有两大特征:一是以统计学为基础,由互相渗透又互相结合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组成;二是为社会服务,有效的环境监测分析数据是环境监测的主要产品,各类环境监测数据充分反映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各类生态环境的环境容量、背景浓度,为环境规划、环境质量和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其主要分为 3 个层次:一是现状环境影响评价;二是环境预测与评价;三是跟踪评价。

3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

当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要对该项目建设地环境要素进行分析,项目拟建地是否具有环境容量主要指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生态等要素的环境容量;项目建设后是否带来新的环境影响和变化;项目拟建设地是否具有环境可承载力。为了说明这一系列问题必须有环境现状监测数据来表明,该地域的环境质量具有可行性,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小于区域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要求,噪声现状达到功能区要求。只有具有准确的环境监测基础数据,才能表明该地域是否具有环境容量,是否可以建设。

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作用

当前进行环境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而环境监测作为一种有效的影响、评价的监督方法,进行环境的评价过程中,具有监督的功能。根据环境监测的数据,将环境的质量、污染等情况反映出来,有利于环境保护人员及时发现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有助于财务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因此,环境监测工作是判断环境是否受污染的依据,同时也对环境质量起到监督的作用。

对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检测作用

对当前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起到判断作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主要有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因素、环境评价的结果以及报告等内容。环境监测可对建设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进行有效的检测,保障项目环境的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环境监测工作还需要运用监测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项目环境的可行性,因此,环境监测工作在环境的评价初期、建设过程与运行期、评价期,均起到有效的检测作用,并为分析工作提供充分准确的数据。

4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检测的方案不够规范

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面临较大的困难,首先表现在检测的方案不规范,检测方案的重点内容突出性较差、并且缺乏合理与科学性。同时,部分环评单位为减少监测的费用开支,检测的方案中环境监测的点位较少、频次也较低;在分析项目环境时,没有考虑到条件的不同而盲目采取相同的分析方法。此外,部分检测工作者对环境监测的分析方法不熟悉、对环境监测的知识不理解,缺乏全面、科学、认真的工作态度,导致进行环境监测方案的编制时,监测与分析的方法不正确,导致环境监测数据错误,影响了环境影响与评价的结果。

方案的监测点位操作误差较大

环境监测方案中监测点位的操作技术不规范,并且出现的误差也较大,监测部门与环评单位应对项目施工环境未进行仔细的踏勘,未对现场的环境监测点位进行确认。同时,环测人员也未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未按照监测的技术与规范要求,进行监测点位的合理调整。此外,监测人员的责任感不强,为了图工作的便利,擅自改变监测点位的位置,因此造成监测出现较大的误差。

5加強环境监测工作的解决措施

进一步规范环境监测方案

环境的监测工作者应规范环境监测的方案,提高环监人员对环境监测工作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与意义;对环境的监测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对重点问题与内容应做好记录,提高方案的规范性。对不同的监测环境进行统计时,应考虑到其的受限条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有效规范环境的影响与评价报告,健全编制的制度,根据统一规范准确描述环境信息。

采用GPS技术进行监测点位的测点

为了保障环境监测点位数据的准确,减小误差率,确保监测结果完整性与规范性,采用GPS技术对监测点位的确定进行有效的定位,为环境监测的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GPS技术能够进行正确的定位,并且提供准确的定位数据,对环境监测的点位发挥重要的作用。此外,还应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重视对人员的培训,重视增强环境监测工作者的责任感,切实做好环境监测工作。

6结语

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中,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污染防治提供依据。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基础,具有较强的监督职能,只有认识到的环境监测重要性,加强环境保护,才能真正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艳丽.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问题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7):375.

[2] 赵常华.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北方环境,2011(09):89-89.

[3] 刘承豪.浅谈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J].民营科技,2010(03):105-105.

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篇7

尽管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具有相同的原则与目标, 在整个工作程序和步骤上具有一些相似之处, 但是它们是在评价性质、对象、内容、评价特点及实施过程中是有区别的。

1 评价对象比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我国开展规划环评的对象主要包括“一地、三域和十个专项”:1) 一地: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2) 三域:区域、流域及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3) 十个专项: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1]。

关于建设项目, 目前我国尚未有明确的定义解释, 根据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制的《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 凡是属于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方式, 大都可以纳入建设项目的管理范畴[1]。据此可以理解, 项目环评的评价对象主要是指固定资产投资的项目。

2 评价内容比较

规划环评的基本内容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试行) 》 (HJ/T 130-2003) , 项目环评的基本内容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2.1-2011) 、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其中总纲对后两项导则有指导作用, 后两项导则的制定要遵循总纲总体要求。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试行) 》 (HJ/T 130-2003) , 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至少包括9个方面的内容:总则、拟议规划的概述、环境现状描述、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推荐方案与减缓措施、专家咨询与公众参与、监测与跟踪评价、困难和不确定性、执行总结[2]。

建设项目分污染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和生态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这两类建设的评价内容均可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2.1-2011) 编制, 其中生态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较污染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还应设置施工期、环境敏感区, 珍稀动植物, 社会等影响专题[3]。

3 评价特点比较

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在评价特点上有诸多不同,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评价介入时机不同

规划环评需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展开, 规划环评与规划编制同步进行;项目环评一般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时进行。规划环评较项目环评具有超前性。

3.2 评价对象不同:

需要进行规划环评的包括“一地、三域、十个专项”;项目环评仅针对一个或几个建设项目进行展开。项目环评较规划环评, 就有单一性。

3.3 对评价单位的要求不同

规划环评的编制工作可由规划编制机关进行, 或者委托具有环评资质的环评单位进行。项目环评的编制工作必须由具有环评资质的环评单位承担。

3.4 环评编制资料支撑不同

由于规划环评介入时机较早, 规划编制尚未完成, 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规划环评可依据的资料较少;项目环评项目可行性报告完成时介入, 项目的不确定因素较少, 环评可依据的技术资料较多。

3.5 评价范围不同

规划环评的评价范围尺度大, 具有区域性;项目环评的评价范围尺度小, 具有地域性。

3.6 评价精度不同

规划环评强调综合性, 评价精度较低;项目环评强调针对性, 评价精度较高。

4 实施过程比较

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在实施过程中的不同,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4.1 组织环评的机构不同

规划环评需是国务院部门、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环评;项目环评则由建设单位组织开展。

4.2 环评报告编制单位不同

法律未规定规划环评的具体编制者;项目环评需由建设单位委托给具有相应资质的环评单位进行编制。

4.3 环评编制中使用的导则不同

规划环评编制过程中主要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试行) 》 (HJ/T 130-2003) 展开;项目环评则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2.1-2011) 、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展开。

4.4 提交的成果不同

规划环评最终需提交环境影响篇章 (说明) 或报告书;项目环评提交的最终成果为环评报告书、报告表或登记表。

4.5 审查要求不同

规划环评作为规划的一部分或附件一并报审;而项目环评则报相应级别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分级审批有专门规定) 。规划环评进行审查, 而项目环评进行审批。

4.6 对成果评价的单位不同

规划环评由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审查, 项目环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分级审批。

4.7 评价成果产生的效应不同

规划环评审查意见和环评结论应作为审批决策的重要依据, 如不采纳应说明并存档备查;项目环评审批意见和环评结论应作为审批决策的重要依据。

5 结语

与建设项目相比, 规划环评是一种从全局着眼的环保思路, 规划环评强调从整体出发, 强调整体、加总或者积累的环境影响。为了从源头上保护环境, 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规划的大范围性与高水平性使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能够较好地解决长期的、区域性的环境问题, 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助于将环境保护的思想尽早地纳入到决策的过程当中, 使环境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一样, 在规划形成之时即得到重视, 综合地考虑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 从而使规划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摘要:本文通过对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及评价特点的比较, 从环评主体、编制单位、使用导则、审查要求等方面分析, 找出了二者之间的区别, 以便今后更好的识别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

关键词: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R].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试行) (HJ/T130-2003) [S].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3.

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篇8

1 环境影响评价内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内容以及其特点

1.1 复杂性

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的因素非常多, 而且影响过程也非常复杂, 耗时非常长, 但是环评中不可以只抓住某一个方面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任何排斥。除此之外, 景观、生态系统以及物种都或多或少的对外界干扰有恢复能力与抵抗能力, 这对环境影响评价中自然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影响评价分析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1.2 关联性

景观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及物种多样性这三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性。其中最后一项不但是前两项的基本组成单元, 而且还是自然生物多样性存在的基础;同时前两者也客观的将生物多样性功能以及结构的整体性体现了出来。除此之外, 人类的各种活动也会影响到景观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及物种多样性。所以在进行生物多样性方面影响预测、分析以及评价过程, 甚至是提出建议与减缓措施等环节都要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考虑进去。

1.3 区域性

景观、生态系统以及物种的功能特征和结构组成等方面不但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性的, 而且在区域生态中各自的地位都是不同的, 并且变化的发生影响区域生态的力度也都是不同的。物种可以说是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的重中之重。改变物种对区域生态中的影响, 比如说生物入侵, 物种的消失、减少、甚至灭绝等等, 例如水葫芦入侵黄浦江、滇池、太湖等水域导致其水面被严重覆盖, 以及新疆虎 (于1916年灭绝) 、台湾云豹 (于1972年灭绝) 、直隶猕猴 (于上个世纪80年代灭绝) 、镰翅鸡 (2000年宣布灭绝) 等生物的灭绝, 这些都会导致区域生态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受到严重的直接干扰, 进而影响到景观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 最终导致该区域的生态平衡受到不良影响。

2 规划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当前状态

因为我国的规划环境方面影响评价起步还是比较晚的, 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刚开始我国所进行的规划环境方面影响评价主要是处于战略层次的应用, 是规划、政策等政府行为, 因此很少研究生物多样性对评价的影响。

2.1 评价目的:

研究规划环境方面影响评价中自然生物多样性对评价的影响主要是为了实施以及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 所以在规划的制定以及决策阶段都要考虑到所指定的规划现在与今后可能会关系到的各种生物多样性的情况, 防止出现由于规划减缓而造成的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情况, 进而提供给决策合理、科学的实践经历和依据。

2.2 评价原则:

结合进行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公众参与性原则;一致性原则;保护各层次生物多样性的原则;超前性原则等等。

2.3评价方法:

因为规划的可变性程度比较高, 而且由于其是属于宏观政治层次的, 所提供的信息相比于建设项目更加的宏观, 所以规划环评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就更高了。因此规划环评只有使用多种多样的技术方法, 采取定性结合定量、宏观结合微观的评价方法, 规划环评的需要才可以得到满足。

我国现在的规划环境方面影响评价中, 只有很少的关系到生物多样性方面影响评价内容的, 而且只是在一些规划的环境目标上有所提及, 比如说区域规划在进行环境目标使就会提出扩展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扩大种群与栖息地的保护等, 但是其中都没有说到该使用哪一种方式才可以做好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影响评价。

3 结语

一直以来,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式都是环境问题关注的热点, 而且我国在1992年6月11日就已经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该公约要求所有的缔约国应当结合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来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尽管现在对环境影响评价内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影响评价, 该方面的关注力度已经比较高的, 但是由于生物多样性对评价的影响程度测评对专业化要求非常高, 因此我国现在该方面的工作还是出在初期阶段。所以我们一定要积极的学习各种先进知识, 积极的引进国外的各种先进经验, 以期提高我们的环境影响评价内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影响评价水平。

摘要: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致使我国现在的环境保护事业越来越先进, 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也越来越详细的划分环境影响评价了。由原先主要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现在已经改变成为根据不同评价层次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环境影响评价, 其通常可以分为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前者为评价实际具体的工程项目, 后者为评价宏观政策规划。本文主要探讨了环境影响评价内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内容以及其特点, 与规划中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当前状态。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生物多样性

参考文献

[1]梁越敢, 曹德菊, 梁睿《.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内容与重点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0 (01) .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汇编[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探讨 篇9

关键词: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影响评价,措施

0前言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 公路建设步伐越来越大。近年来, 我国公路总里程不断增长, 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 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 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如何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 如何按照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 分析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这是摆在我们广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环境与环境保护的定义

环境是指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是: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按照环境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分类,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 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 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1989年5月, 联合国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明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维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公路环境保护的内容

对照上述定义, 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 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 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 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 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3公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公路建设必然影响环境, 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 其施工、营运期造成的环境问题会更严重。公路建设将造成如下环境问题:①选线不当会破坏沿线生态环境;②防护不当会造成水土流失, 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③公路带状延伸会破坏路域自然风貌, 造成环境损失;④公路施工造成环境污染;⑤公路通车营运期间, 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

4公路环保功能

一般情况下, 一条公路如果严格按照现行公路工程设计标准及《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按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 就可以起到对路域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 并能够对社会环境进行调整和完善。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归纳如下:

(1) 路基工程在施工及竣工后, 结合造地还田与疏导排水, 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套, 可使工程稳定坚固, 外观顺适优美, 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2) 路面工程对路基起保护作用, 同时也起着防尘、防水, 保护公路沿线环境不被污染的作用。

(3) 桥梁涵洞工程设计与施工中重视对公路路域景观环境的影响, 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4) 排水工程对公路工程的整体性和稳固性有特殊的作用, 可以防止路基路面水及水中含有的油污、有害元素直接进入农田, 避免耕地淹没、土壤污染。

(5) 防护工程确保了路基稳定, 减少了水土流失, 直接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该工程与环保的关系最为密切。

(6) 其它工程 (通常包括公路与公路、公路与铁路的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公路工程的沿线设施、公路养护管理用房屋及场、厂建筑物以及公路绿化等) , 特别是公路绿化, 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可以有效地改善行车环境, 还可以起到美化路容, 优化环境的作用。

5公路环保措施

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保工作的重点不同, 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一是, 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 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二是, 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 进行环境保护设计;三是, 招投标阶段, 在合同书中纳入环境保护条款;四是, 施工阶段, 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及监理;五是, 竣工和交付使用阶段, 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环境后评价;六是, 营运期, 进行环保设施维护及处理环境问题投诉。针对实际工作需要, 现结合国家目前的环保法规对公路施工阶段、营运期采取的环保措施如下:

(1) 交通噪声防治。对公路附近的学校、工厂和其他单位, 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 如修建高围墙、设置声屏障、临路两侧密集植树绿化、建筑物设置双层窗或封闭外走廊等;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加强交通管理, 在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噪声监控站, 禁止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

(2) 大气污染防治。路边植树绿化。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 在靠近公路两侧, 特别是环境敏感区附近密植乔木、灌木, 这样既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 衰减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 又可起到美化环境、降低噪声以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观的作用;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 利用收费站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 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

(3) 水污染防治。严禁各种泄漏、散装、超载车辆上路, 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体污染。在公路交通管理部门的生活区设置污水处理站, 各种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4) 潜在风险及农作物污染防治。对运载危险品的车辆严格进行检查、严格监控, 防止事故发生;在洪涝季节, 要加强与气象水利部门联系, 确保洪水期行车安全;在公路两侧30 m范围内严禁种植蔬菜、马铃薯等根茎入口农作物。

6公路环境影响评价

(1)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是决策和开发建设活动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是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通过对公路建设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价, 以提出合适的清除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和对策。由于公路是大型的基础性公共设施, 所以修建公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将是多方面的和深刻的, 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评价拟建公路可能对区域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和采取的对策。

(2)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

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活动可能带来的各种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预测并评价其未来影响范围和程度, 为合理选线提供依据;通过损益分析, 提出可行的环保措施并反馈于设计, 以减轻和补偿公路建设项目活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公路建设项目的生产管理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为路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环保规划提供依据, 为决策者提供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科学依据。

(3)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交通环境影响评价、文物和珍稀动植物保护及公众参与等。

(4)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和期限。

评价一般以拟建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 m为范围, 特殊情况下, 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或缩小。评价分施工期和营运期两个阶段, 预测评价以项目竣工投入营运后第7年和第15年为特征年。

(5)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线长面广的特点,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一般采用点线结合, 以点带线, 突出环境敏感点、敏感区域的评价方法, 对大气、噪声环境采用模式计算和类比分析法, 对生态环境、水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则采用调查分析法。

(6) 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与环保效果界定。

一个有效的运输系统应当是其所产生的社会净效益最大, 即用最少的资源成本取得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效果, 同时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公路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科学。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不仅可以为公路环保设计、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而且还为采取适合的环保措施提供了界定尺度, 提升了公众的环保意识。环保措施的效果可在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 综合两方面因素考虑:一是处理环境污染的多少及保护环境空间的大小;二是采取的措施能满足国家规定标准的程度有多大。

7结语

我国目前的公路环保则多侧重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保护工程, 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只能尽力以保护区和珍稀动植物品种为主, 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程度不足。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 提高公路环保水平, 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经费, 更需要领导者、决策者、建设者有先进的环保思想、环保行为。按照交通部“十二五”交通环境保护发展要求, 为进一步加强交通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监管力度, 到2015年, 在交通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 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要由现在50%提高到98%以上;全行业基本实现国家规定的环境治理标准, 油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率、油污水处理达标率均达到80%以上。为实现这些目标, 我们必须加大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 从宣传教育方面入手, 切实提高公路从业者的环保意识, 加强对公路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 使我国公路建设、公路环境治理水平早日与发达国家看齐。

参考文献

[1]赵起龙.高速公路生态防护设计理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

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篇10

1 煤矿的生态影响评价

一般煤矿在开采的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破坏, 主要包括三个过程[2]: (1) 煤矿的开采活动会对土壤造成直接的破坏, 如破坏地表土层和自然植被等; (2) 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如矸石、表土等) 堆弃需要占用大量的堆置场地, 从而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3) 煤矿废弃物中的有毒有害成分持续逸散, 对周围的土地、河流和大气造成二次污染。

另外, 开采废弃物矸石的堆放等对生态环境还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影响, 如局部的地表岩移和沉陷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地表岩土的侵蚀速度, 并增加边坡泻溜、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1.1 煤矿开采造成的地表塌陷的影响

煤矿的开采将使井田范围内的地表形态和自然景观发生一定的改变。在地表坡度较大的山坡、沟谷一带, 受沉陷影响出现裂缝、滑塌造成基岩裸露、表土松动, 可能导致土壤流失, 植被立地条件丧失, 造成植被死亡, 主要对深根系植物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由于沉陷造成的地表裂缝、台阶状下沉等使得表层土壤松动, 地表径流系数增大, 从而加剧水土流失。

1.2 煤矿开采对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影响

煤矿的开采会对土地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造成破坏, 地表扰动形成的裸露面会增加土壤侵蚀量。矸石的运输、卸载、推平、压实等过程中可能扰动地表, 引起水土流失;煤矿开采、工业场地建设及道路修筑等会造成区域内植被的破坏, 从而改变土壤的结构, 加剧水土流失。矿井采用的黄泥灌浆取土过程也会扰动地表、破坏地表植被, 加剧矿区水土流失及土壤侵蚀。

1.3 煤矿开采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

煤矿开采会造成地表植被的破坏。矸石及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粉尘等污染物都会对周围的植被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时会造成植物群落发生变化, 甚至某一物种的消失。煤矿开采对于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貌和植被的破坏使野生动物失去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人类的生产活动也会将野生动物驱逐出原有区域, 引发野生动物的局部迁移, 进而对群落组成和种群数量产生一定影响。

1.4 煤矿开采对自然景观和生态功能的影响

煤矿开采改变了地表原有地貌和自然景观, 破坏了土地的完整性和原有动植物结构, 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进而影响该区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在煤矿建设、营运期间, 自然生态系统将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 该区域原有生物的生产力下降, 加之人类活动大幅度增加, 自然生态功能受到人为扰动、生物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遭到破坏。

2 矿区生态恢复的探讨

煤矿的开采、人类活动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景观和生态功能。因此, 加强矿区土地复垦、保护和恢复该区域原有的自然景观的工作十分必要。采取有效措施, 将保护和恢复措施相结合, 以植被恢复为主, 综合各项防护措施, 才能更好实现矿区生态恢复的目标。

2.1 加强矿井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在煤矿建设过程中应加强生态保护的管理, 尽量少占、少破坏林木和土地, 并对矿区周边的植被做出一定的防护措施。施工营地、料场临时占地及弃渣等的堆放场地也会破坏地表植被, 在临时占地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植被恢复。另外, 施工区域要及时进行洒水抑尘, 防止扬尘对周围动植物和工作人员健康产生危害。

2.2 地表沉陷防治措施

煤矿井工开采将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并引发地表沉陷, 增设安全煤柱是确保安全生产和防止地表沉陷的有效手段。应严格按照安全生产的原则和设计规范要求在井田开采范围内留设断层煤柱、防水煤柱、井田边界煤柱、工业场地煤柱和大巷煤柱。在采空区范围内和将来出现的沉陷区范围内设置地表移动观测柱, 定期记录各沉陷敏感点的沉陷现状, 便于确定沉陷出现的具体位置、强度和时间, 作为沉陷治理的重要参考依据。采取上述措施后可将项目采矿沉陷危害降至最低, 减小沉陷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

2.3 加强固体废弃物的重点治理

煤矿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煤矸石。矸石山不仅占用大量土地, 破坏地表植被, 在其长期堆存的过程中, 还会产生无组织扬尘及有害气体的产生,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重点治理。煤矿开采产生的煤矸石应尽量综合利用, 或采取土地复垦、绿化等生态恢复措施, 防止生态环境继续恶化。

2.4 加大工业场地的绿化美化工程

由于矿井工业场地既是开采作业基地, 又是工作人员的生活场所, 所以更要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和绿化美化工程, 提高生活环境质量。根据工业场地布局特点, 可以按功能分区进行绿化。生活区域可以栽植观赏性较强的树木、花卉等并辅以绿地, 在场区围墙内外两侧种植防护林带, 树种宜选择耐贫瘠、抗污染、吸尘、抗逆性强、生长快的当地适生树种。

2.5 积极开展植被和生态恢复工程

由于煤矿开采而形成的大面积采空区, 使得该区域水源和土壤发生变化, 地表植被也会因此衰退或死亡, 面对这种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恢复。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耐旱、耐贫瘠且生长速度快的作物或牧草, 以便获得持久的植被。在土地得到改善后, 可以采用混播混种的方法使植被迅速覆盖废弃地, 或以轮作、套作的方式使“种地、养地相结合”[3]。生态恢复工作还可以按原有乔、灌木的种类和疏密程度重新种植并进行封育, 使植被数量和种类接近原有水平。煤矿的生态恢复工作应提早进行, 不要等到矿井服务期满才进行, 进行生态恢复后的植被覆盖率要接近开采前的水平, 且植被的搭配合理协调, 要保证物种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煤矿在制定开采计划时应同时制定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及恢复计划。煤矿在服务期满后, 必须落实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计划, 采取复垦土地、植被恢复及水土保持措施, 以减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采取合理、可行、有效的措施, 将矿井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实现环境、社会及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丽华.煤矿开发生态环境影响评价[J].科技资讯, 2013 (14) .

上一篇:充填采矿技术下一篇:可成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