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师

2024-08-02

当代教师(精选十篇)

当代教师 篇1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的普及,教育环境因教育媒体的大量应用发生着改变,教育媒体的应用使人类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大大增加,这也使当代的教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教育方式改变了、教育方法改变了、教育内容改变了、以及教师、学者的教育观念,教学观念都在发生着改变。[1]与此同时,这就使人们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再思考、再定位。仔细推敲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其弊端越发明显,导致教学模式、师生关系僵化。在教育环境和新的一系列要求下,传统的教师角色不再适合如今的教学模式。现如今,教师的新角色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的、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但是,在这一转变中,仍有很多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转变存有大量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教育事业和教师的角色再定位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2]

1 改变传统观念,加强德育实践教育

德育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教师不但要做到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还要做到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实践证明,只有体现了时代精神、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了学生所需要的道德内容,才会收到很好的德育效果。这就对教师有了更新的要求,教师不能像以往一样一味的说教,要在德育教学中善于运用各种活动的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教学方法,积极寻找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和机会,积极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符合新时代“四有人才”的标准。所以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德育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3]

1.1 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量尝试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例如采取“先学后教,当堂练习”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规律和方法如果只是靠教师口头教学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实验,分组讨论,共同思考,我觉得这样就会有不一样效果,学生就会记得更扎实,理解的更透彻。[4]不光是学生,还是同学们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和小组的目标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同组的同学一起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取得成功。还能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的意识。

1.2 通过自身的影响力进行德育教育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品德修养、治学态度,甚至语言、穿着、为人处事的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古以来都是身教胜于言传,所以教师一定要用美好的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5]教师就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言行来感染学生,所以较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素养尤为重要。还有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就一定要做到,因为很多学生都把自己的老师当做榜样,所以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建设,身正为范,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2 不断更新自己,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

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的根本所在,教学方法更是重中之重,课随程改革之后对教师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网络的普及,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必然离不开信息化的教学手段。[6]教师要怎么改变从前照本宣科,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呢,这是当代教师面对课改之后的首要问题,只有教学方法跟上了教育的发展,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创新,不在进行填鸭式教学,灵活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学会使用多媒体教学都是当代教师必须做到的,这样才能培养出灵活、懂得创新、跟得上时代的学生,而不是一味的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这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创新。[7]

3 严格要求自己,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

时代在不断变迁,不断地更新自己才能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作为教师,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如果做不到定期的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不能保持着一种终身学习的心态,终将会被时代所淘汰,所以终身学习对教师来说有着不一般的意义。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这就是教师一生最好的诠释,教师在不断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总结教训,多吸取他人之长处,补己之短处,对自己就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使自己更有实力,做一名符合当代教育要求的人民教师。[8]

4 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和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共同参与者,缺一不可。作为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要帮助学生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不管是科任还班主任都能与学生积极互动,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树立良好的榜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中心的转变尤为重要,是一种历史性的转变。

5 结束语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培养着祖国所需要的人才,关系着祖国未来,所以与教师有关的问题都是不容忽视,必须要重视起来,而且要尽快的找到解决办法。要想彻底的解决当代教师从传统的角色中蜕变出来所面临的问题,进而适应新的教育模式,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他的相关问题更有待深究。

参考文献

[1]张乐天.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李晓峰.新时代呼唤教师角色转变[J].教育探索,2000.

[3]段兴华.从学生的期许看新时期高校德育课教师的角色定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4.

[4]黄雅丽.终身学习社会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

[5]叶建峰.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探讨[J].中国教育,2009.

[6]关鸿雨.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祁鑫胜.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当代教师精神风貌 篇2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或称人类文明的中介人和建设者,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它的目的是改造人、培育人,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血有肉的人即学生,他们具有一定思想、品德、情感、知识、能力和个性,很受教育工作者的影响;教师的劳动产品也是人;教师劳动的手段或工具,除必需的教学仪器和材料资料以外,主要是靠教师的个性品质、师德修养,即思想道德、情感情操、性格风格、知识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等等。所以,学校的教育工作始终处在人与人之间,特别是特殊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它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作。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神圣的使命。前苏联教育家安〃谢〃马卡连柯曾经指出:“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经过这样的步骤,任何一个教师也不能够成为很好的教师。”所以,教师的精神风貌,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的示范作用是教师劳动的显著特点,正所谓:教师就是要为人师表。

从现代汉语言文学意义上讲,所谓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所谓风貌,是指风格、面貌、风采相貌和景象等。从哲学意义上讲,所谓精神,是指意识、思维、精神状态,是主观的东西;所谓风貌,就是精神这种东西所表现和发挥出来的各种现象、表象等。下面我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看法:

(一)言行美、外在美是教师良好精神风貌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最现实、最有力的教育手段。

因为,教师是学生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他是学生的榜样、表率。同时,学生一般都有“向师性”,即都有尊敬崇敬教师、乐意接受教师的影响、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鼓励和教育,以及模仿教师等特点。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对学生起着示范的作用。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将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给学生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形象。

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十分注意自己的仪表仪容,甚至上课的姿势、表情,以至每一个手势都很讲究分寸,适合得体。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学到知识,提升能力,还学到了教师那优雅的仪表风度和作风,这样的教学和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我认为,教师的衣着打扮必须整齐、干净、端庄,适合教师身份;言谈举止必须和蔼可亲、文雅礼貌,使人原意接近;待人接物必须热情大方,讲求方法,乐于助人。反之,举止粗俗,语言污秽,衣着邋遢,甚至在上课时经常有不良动作,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不但影响教学效果,甚至会使学生沾染某些不良的习性。

当前,教师队伍中涌现出许多为人师表的楷模,他们深受学生的欢迎,深受社会的尊重。但也存在极个别教师上课时出现迟到、手机闹铃和接听手机;随便私自调课或不上课;讲话不负责任和不分场合;行为粗鲁,动不动就训斥学生,工作马虎,缺乏科学的精神;不讲卫生、在公众场所吸烟和乱扔烟头;上班时在办公室下棋、打牌和玩电脑游戏;不批改作业等现象。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已经在学生和社会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作为人民教师,应该为人师表,提倡行为美、外在美,做好表率。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有意识地注意和培养自己,千万不要把这些看成是生活中可有可无的所谓“小节”而不予以重视。

(二)内在美是教师的根本素质,是教师具有良好精神风貌的根本条件。

言行美、外在美是不可以脱离内在美而孤立地存在的。一个教师要想做到外在美,首先要有内在美。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教师的精神风貌是他内在素质的综合表现,所以,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必要的文化素养,才能做到掌握美、运用美、体现美,才会有一个真正美的精神风貌。教师要想获得学生的尊敬,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教师就必须“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地加强思想修养和职业道德建设,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和劳动纪律的学习,守师德规范,做师德标兵。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在相关的方面做到;凡要求学生具有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自己首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和文明的言行。

内在修养好的教师,他就会对学生真诚相待,一视同仁,注意防止形成与个别或少数同学的特殊“关系”,搞特殊化;同时在面对学校发展和扩招的形势,就会发挥爱的教育艺术,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就会适应学校和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学会和提高对“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的增值能力,有效地转化“后进生”;在爱护学生时就会对学生严格要求,不迁就有缺点和有错误的学生,并对有错误的学生进行仔细分析和耐心教育。

内在修养好的教师,就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心平气和的风度,既严肃又活泼,既庄重又亲切,使学生既尊重你,又愿意接近你。教师的素质,除表现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这个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方面外,严谨的学风教风、实事求是的精神、严格的科学态度和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等,是高尚品质和良好精神风貌的核心。内在修养好的教师,就会既提倡民主,又依法办事,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创造性地落实好执行好上级和学校的部署和要求。

(三)知识渊博,教育教学和教研水平高,这是现代教师具有良好精神风貌的关键条件。

一直以来,国家对教师就有三点要求:第一,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第二,要认真研究掌握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懂得现代教育规律和手段;第三,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各种信息量不断增加,各类学科不断渗透,许多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不断产生的新形势,作为职业教师,要抓紧时间补充自己的知识空白,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本学科以及有关学科的最新动态和成就,了解有关信息,为大脑补充“智力能源”。知识渊博,博学多才,自然让学生佩服,受学生尊敬。这是新时代教师必备的条件。不学无术,滥竽充数,教师的一点风采都没有了,学生更看不起他。

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国家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以及新一轮高考的选拔性要求,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科学思维能力、治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的水平。教师的教学能力强,师生在课堂上就能有机的互动,思维活跃,气氛好,学生就能愉快地享受式地学习,学到的东西也就更多更牢,这样高水平的教师必然受到学生欢迎,自然是一面旗帜,自然具有了现代教师所具备的精神风采。

另外,现代教师必须有端正的教学态度,并且勇于改革,不断进取和创新。因为,做学问必须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它来不得半点的虚假。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自欺欺人,害几害人。

(四)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充满自信,有幽默感,这也是现代教师良好精神风貌的越来越重要的体现。

教师要尽可能坚持体育锻炼,做到身体好,精神饱满,以健康的形象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会给学生以活力、以信心、以精神、以鼓舞、以奋发向上的动力;相反,愁容满面、无精打采则给学生以消极低沉的情绪。当代教师必须思想解放,对新事物相当敏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热爱生活,热爱本职工作。这符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必将给他们以美好的追求和发展前景。

(五)转变教育观念,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及时转换教师角色,这是时代教师的必备条件。

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的深入,形势的发展,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改进,创新成为了必然的趋势。死抱传统和经验过日子、墨守成规、照本宣科和“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和教育角色肯定不受学生们的欢迎,在现代教育领域中将没有出路,教师也当然失去了应有的精神风采。

所以,教师要转变角色,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由单科型变为综合型、由信息的储存型变为流通型等,这种转换是教育和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定会使教育工作活力无穷、生机勃勃,同时也更能体现出教师的时代风采,永驻教育的青春。

当代教师德性研究述评 篇3

关键词:教师德性;教师道德;教师规范;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104)01-0028-05

杨建朝,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副教授。易连云,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重庆,400715。

① 资助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12YJC880137);云南省2013年度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成“人”视角的教师德性研究(编号Y13038)。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其道德状况必然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在当前普遍的功利化社会背景下,很多教师由于受到制度环境和个人欲望膨胀等的影响,德性状况出现了越来越令人忧心的情形。一些学者对此作了研究和探索,本文尝试对此进行归纳和述评,并指出研究中的不足与局限。

一、关于教师德性的概念和内涵

关于教师德性问题,国内研究尚不多见,一般都是从麦金泰尔的德性观进行演绎,认为教师德性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或内在精神品质,可以确保内在利益的获得,从而集中在道德条目的意义上,阐述教师应该具有爱心、责任心、应该公正对待学生,应该善良,宽容、同情等等。代表性的研究有周建平[1]、石峰[2]、陶志琼[3]。特别是在陶志琼看来,正因为现时代的教育精神需要,才呼唤教师的德性,善、公正、责任应构成教师德性的核心。[4]金生鈜在《何为好教师》中对教师应该具备的伦理德性也进行了分析,其中最核心的是教师要有正义感。[5]吴海燕持德性境界说,认为教育德性表现为七种境界:教育良知、断然选择、定位教育、宁静致远、安身立命、居安思危、止于至善。[6]教师需要为此而不断修身养性,提升德性境界。

关于教师德性的组成,学者的观点颇为零散,在界定上显得随心所欲。有的人把其界定为爱,包括“尊重、宽容、关怀、良心等基本德性”[7]。有的人偏重于德性之行,“他必须践行德性才能够真正地拥有德性并成为一个符合教育制度伦理原则的人”。[8]有人归结教师德性的具体表现,认为是品质、道德力量和教育行为准则。[9]有人把教师德性与幸福关联起来,认为包含“良心、善和理解力”[10]。另外,有论者把德性局限于某种品质进行阐述,例如,张楠楠把教师德性主要归结为公正,认为教师需要着力养成公正的德性。[11]

针对很多研究者把道德与德性不做区分,从而把教师道德与教师德性相等同的观念,宋晔对此进行了区分,认为后者是个人道德和高标准道德,包含“关怀、宽容和良心”,前者是团体道德和底线道德。[12]有论者提出,教师道德包含两个层面: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两者有不同的内涵,前者属于私德,主要靠个人修养,后者是底线道德,依靠法律法规和社会舆论制约。[13]周建平持有的观点与此一致[14],并且针对流行的无私、牺牲、奉献的德性观,提出生命德性的观点。[15]对圣洁道德提出质疑的还有薛晓阳等人,他提出基于人性力量的“升华”德性。[16]

二、关于教师德性缺失的原因

当前教师受到社会多种不良因素及自身修养缺失等的影响,道德退降,德性缺失,这是学者研究该主题的主要原因,只是在探索原因时的立场和角度有差异。其中制度是最凸显的视角,例如认为高校制度文化中的能力主义的伦理倾向和底线道德在实践中的运行是教师德性提升的制度文化原因[17]。要解决社会道德、社会风气问题,只靠榜样德育、环境德育往往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根本出路在于制度的完善。如何提高德育制度的道德合理性有三条原则,即学生参与,发展为主,服务生活。[18]另外,其通过分析教师的不道德行为的突出表现、产生根源和解决对策,指出教师道德首先来源于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切实保障,而不仅仅是教师教育培训这一种途径。要妥善处理教师素质与教师待遇、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关系。[19]

另一种较为具体的观点把应试教育制度作为教师德性缺失的直接原因[20],其他原因包括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以往师德教育中泛道德主义教育的失效;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强等[21]。还跟当前的社会转型期教育产业化、制度不健全、德福不一致等有关,需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伦理教育和健全职业道德规范[22]。有学者特别针对大量“无德而富”现象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既然道德不能给人带来财富,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传统道德资源被瓦解,天命良知、因果报应失去制约力量[23],这直接导致包括教师在内的中国人把利益作为行为的首要标准,道德状况堪忧。

三、提升教师德性的对策与途径

受到社会制度不健全、伦理缺陷突出,过度功利化、长官意志盛行的影响,教师德性处于边缘化位置,“老实人吃亏”的社会现实迫使部分教师放弃了自己的德性修养,激烈竞争使得很多教师一切以利益最大化为教育行为标准,置学生发展于不顾。在此背景下,很多人研究了如何提升教师的德性水平,改变教师的伦理困境。杜时忠等人强调,学校德育不应放弃自己的责任,而应审视社会正义,提倡主体精神。依据“自愿选择,理性判断”的原则,造就自制、理性和负责的个人。[24]他们认为制度德性对学校德育的重要作用尚欠深入认识,因而希望从制度伦理建设的视角解决德育低效问题,并引发了大量相关研究。其根本观点是:第一,根本的出路在于制度的完善。第二,不能回避制度德性。学校德育应该正视并弥补制度的缺陷。[25]显然,实施市场经济给社会道德产生了严重影响,市场经济中功利主义道德价值观与理想主义道德价值观的冲突,对我国教师道德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使教师道德选择常常处于现实之生存与理想之正义的道德困境之中。为此应适度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使传统的教师道德变得更有弹性和张力。[26]曹辉基于现实的道德教育脱离了人们经济生活现实的困境,从人学视角研究了道德教育与经济生活的联系,人的经济生活及其道德教育意义等内容,从而使得道德教育不再与经济生活互斥。[27]在当前,从教育制度德性视角研究教师德性成为一种主流的观点。例如,产欣斌认为学校制度德性是师德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师德建设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是由于学校制度的德性欠缺所致。其还探索了学校制度公正的原则,认为师德在学校制度德性的观照之下,通过学校制度公正来匡正师德建设,以使师德建设走出误区。学校制度安排要秉持人本管理的理念。[28]

nlc202309040823

除了从制度德性研究教师德性问题外,其他教师德性提升策略相对比较零散。有的侧重德性提升的外在条件,有的侧重于教师德性提升的自我努力,自我实践。有研究者认为:为了提升教师的德性,必须重视其闲暇生活的建构。闲暇生活以其自由与和谐的本质与个体德性的根本发展指向相一致,闲暇生活的质量对于教师德性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当前我国教师的闲暇生活存在时间缺乏、质量缺失以及意识和行为上的偏差,对教师德性的发展造成了损害。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教师闲暇教育的制度建设,引导教师正确认识休闲的价值,保证教师闲暇生活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从而促进教师德性的提升。[29]

有研究者提出:具有“君子”人格是教师道德修养的现实目标。教师道德修养的提升必须通过教师主体的自律得以实现,但同时也需要外在约束机制即他律的完善,这就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的责任。[30]问题在于,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制定的教师道德行为规范,为什么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其主要是因为它脱离了当前的社会实际,抽象地想象出优秀教师的道德形象,然后要求教师努力修炼,争取形成“不求回报、一心奉献”的君子人格,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关于这类观点的批驳的文章也很多,例如:有学者指出:1. 德性是自主选择和完善的,是对“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反思的结果。不能由教育行政部门或校长做道德的裁判官。2. 德性高扬自由意志,其对立面是奴性,受制于物欲。3. 德性体现做人的尊严,即师道。[31]同理,有人认为教师德性主要依靠自我培育,并给予了培育的基本途径。教师德性根植于教师作为人的基本德性,又与其职业生活和专业角色密切相关,包含好学、关怀、宽容、责任等优秀品质。教师德性伦理的实现过程是教师道德的主体化、个性化过程,因此,自我培育是教师德性成长的根本途径,并提出了教师德性自我培育的基本策略。[32]也有研究专门分析提高教师道德责任感的策略[33]和教师德性提升的方式[34]。审视与反思高校制度建构的伦理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实践运行中的制度公正,可为教师德性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和文化引领。[35]

有学者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阐释教师的德性提升。[36]其他策略有:重视教育实践;加强体验;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特别是制度环境。[37]有研究认为师德教育旨在凝道成德,化师道为德性。师道如何化为德性,实践是其根本途径;关注教师的精神性需要是其基本途径;构建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展开群体式的道德对话、进行理性的克己自省是其具体途径。[38]

唐爱民分析了教师道德发展的途径问题,教师教育中的技能主义、专业主义遗弃了教师职业的道德根性与教育的道德指向性,而道德发展是教师确证生命价值、提升教育品质、成就人生幸福的德性基础和基本担保。[39]张宁娟曾经研究了批判型教师的问题,把批评意识和能力作为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德性。[40]张博提出高校教师道德冷漠的矫正对策:包括客观上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完善的教师职业道德赏罚机制;加强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主观条件包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实现自我价值;学会自我调节。[41]

还有一些研究侧重对某些具有优秀德性的教师进行分析,从而挖掘其教育事业成功背后的个人品质。例如,有人详细研究了斯霞的教育人格、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爱心育人思想和她的教育艺术,体现了可贵的教育精神,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力资源。[42]有学者为纪念黄济九十华诞写了《价值追求,是教师精神家园的扎根地》《师爱弘扬,是教师精神家园的奠基石》等;这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南京师范大学鲁洁80华诞纪念,其弟子专门编写了纪念的论文集[43];浙江大学王承绪百年诞辰纪念;山东师范大学傅统先百年诞辰纪念等。类似的研究还有《珍视民族传统 重拾教育精神——谈学习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童心母爱:永不熄灭的教育精神——纪念斯霞诞辰100周年》等。王全林论述了大学教师担当知识分子责任的可能及其障碍性因素,是解决大学教师德性缺失的有效途径之一。[44]

四、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相关研究

与教师德性研究密切相关的教师道德问题研究非常多,但基本侧重于对教师职业道德内容、职业道德规范的分析和探讨,很多是以教材的方式直接阐述师德包括什么内容,怎么修养和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例如:周延富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崇高、示范、深远”的特征,要求教师具有“坚定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素质、渊博的文化素质、精湛的能力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45]。于淑云和黄友安提出现代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责任感,并对其进行了详细论述。[46]

申继亮从道德、公德、法律三个维度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了论述,并对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心理基础和自我养成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介绍了教师职业道德自我养成的途径和措施。[47]类似的编著还有:李黎、吕鸿的《师德与教师礼仪》,余维武、朱丽的《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钱焕崎的《教师职业道德》,连秀云的《新世纪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齐念等的《师德风范》,林崇德的《师德通览》,等等。在这类书中,很多论述教导教师要对学生仁爱、关怀、民主、尊重、公正、平等、宽容、理解,在交往中要为人师表、自尊自爱、真诚相待、积极参与、对话沟通、平等合作、客观理性,等等。我国近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则提出了一个二十字的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其中亦蕴涵了一些德性内容,但更多的是对公民德性在社会行为外化的一些具体要求,而且还有很多的德性的内涵还没有在以上文字中列出。这些论述共同的特点是有说教,无分析;有要求,无讨论。不做本体的分析论证,也不能对这些道德要求提出质疑,只能遵照执行。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在教师道德研究领域,檀传宝做了持续深入的研究,其代表性的专著有《教师伦理学专题:教育伦理范畴研究》和《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前者从教师伦理学与师德范畴讲起,提出了教师幸福作为教育伦理范畴系统构建的起点,相继对教师的公正、仁慈、义务、良心等做出详尽的论述,最后以教师人格论作为全书的总结。[48]后者讲述了: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应当向“专业道德”转换、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应当考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等理论。[49]檀传宝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式对教师德性问题起到了重要的转向作用。

nlc202309040823

另外,有非常多的期刊杂志以教师道德为研究主题,提出教师道德的滑坡以及如何提升教师的道德水平,以便更好地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例如认为教师道德在追求崇高的价值目标的同时,更要坚守教师道德的底线。相对于教师的利益,学生利益的优先性就决定了教师道德的底线是: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够损害学生的正当合法利益。[50]有研究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构成是提升境界和操守底线,提升境界和操守底线重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的坚守。[51]

五、研究中的问题与结论

综上所述,教师德性的研究内涵还处于简单演绎的层面,大多将其归纳为良心、善、公正、责任等,没有反映出教师何为教师的特殊性,与一般意义上人的德性表征没有区别开来,而提出的解决教师德性的策略又集中体现在强调自我修养和外在规范建设层面,难免落入窠臼,无法真正解决教师德性迷失问题。

除檀传宝等人的研究外,笔者认为上述研究大部分是以“外铄性”的社会价值取向为侧重点,从规范伦理学的视角出发,主要探讨社会如何要求、规范、约束教师,即教师应该怎样做以及如何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这些都是规范伦理学的范畴,对教师的道德成长有一定作用,但如果这些道德条目缺少教师内心的深刻认同,没能融入教师的心灵深处,体现在教师的教育行为中并对此智慧的把握,即在德性上不断提升,那么往往是空洞说教,无济于事,从现实教育实践来看,这些道德说教作用非常有限,教师从各种教科书和教师培训教材中都知道教师“应该”、教师“要”、教师“必须”后面的道德内容,但为什么那么多的教师却不遵循,为什么会出现诸多对学生发展不负责任的事件?许多老师不仅不充满爱心、还经常伤害学生人格、羞辱学生、甚至体罚学生。这是我们需要深思的。

显然,已有研究基本都不太注重对教师道德的学理分析,即从教育本身的特性论证教师应该做什么以及其内在机理。在教师“应该”和“必须”的道德说教中,教师显然没有任何选择的自由,而成为一个有待被社会塑造的“机器”,当这架机器被制造出来后,就利用它来制造产品——千人一面、毫无个性的学生。他们大多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缺失德性的修养,这是现实教育的困境,让人悲哀。其根本原因是,规范伦理学的研究旨趣,热衷于教师道德规范的研究、制定并试图要教师完全遵守执行,许多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也都习惯于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一系列规范来要求教师。实际上,因为道德规范终究是外在的、强制的,教师往往不会发自内心地自觉执行。真正能够对教师教育行为产生实质性影响的主要是教师内在德性,这已经在教育伦理学研究领域中有所体现,一些研究者从德性伦理学出发,对教师德性问题有了初步研究。

但正如前面的综述所揭示的,一方面该主题的研究非常贫乏,零散而琐碎;另一方面,研究的层次大多还处于简单罗列和经验归纳。他们的研究重在揭示教师德性包括什么品质,然后要求教师自我修炼德性,而没有从本体论层面挖掘教师德性的本真,更缺少分析教师德性缺失的社会基础,并提出重振教师德性的路径。而且,尽管有学者指出了教师德性缺失的制度原因,试图通过制度育德来进行应对,但如何熔铸于教师德性提升中,尚未见详实的分析。因此,非常有必要深入研究教师德性的现实表现和彰显路径,对教科书式喋喋不休的说教进行扬弃,坚决反对一种强加于教师的道德规范。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教师应该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教师应该不为眼前利益所困惑,而应该呕心沥血地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贡献出自己的全部。这种论调应该给予深刻的反思。“教师可以有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可以有自己的道德追求,同时,教师也并不是一个已经成熟的道德完人,而是同普通人一样,只是一个追求道德完善的平常人。”[52]

总之,基于上述述评,从人性诉求对教育的要求来思考教师德性问题——即从本体论层面着手加以研究,从新的研究角度深入挖掘教师德性的遮蔽与凸显问题——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为每个教师着想”,它意味着,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基于理性的选择自由,有自主探索的能力,其独特性理应得到尊重;每个教师的自由选择和独立人格理应得到保障,并且在充分自由的条件下,把有利于每个教师德性形成的价值真理揭示出来,让每个教师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去体悟、辨析,并按照基于人性的德性诉求去行动,让德性成为教师期待和向往的价值载体,而不是单薄无力的教条式说教。这对当前教师德性迷失困境的打破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14][37]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当代中国教学道德价值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83,184,195.

[2]石峰.论教师德性[J].教育探索2007(5).

[3]陶志琼.关于教师德性的研究[J].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

[4]陈志琼.教师的境界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4.

[5]朱小蔓,金生鈜.道德教育评论(2008)[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27-235.

[6]吴海燕.论教育德性的境界[J].江苏社会科学,2001(2).

[7]王令.试论教师德性的内涵与实践[J].郑州大学学报,2012(7).

[8]段治乾.教育制度伦理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102.

[9]王荣德.教师道德教育论[M].科学出版社,2004.31-33.

[10]黎琼锋,吴佩杰.论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1]张楠楠.教师公正德性的养成与实现[D].山西大学学位论文,2012.

[12]宋晔.教师德性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05(8).

[13]王艳.教师道德反思——从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关系角度分析教师德性建设[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4).

nlc202309040823

[15]周建平.生命性教师德性:教师德性观的重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

[16]薛晓阳.超越"圣洁":教师德性的哲学审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2).

[17][35]蒋文昭.教师德性的制度文化困境及超越[J].教育学术月刊,2009(3).

[18][19]杜时忠.教师道德从何而来[J].高等教育研究,2002(5).

[20]杨金国,薛艳格.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透析及控制[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

[21]李先军.教师道德责任感的培养———对汶川大地震中师德状况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8(12).

[22]陈法宝.教师职业伦理失范的归因分析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0).

[23][24]杜时忠,程红艳.无德而富与道德教育的根本性危机[J].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25]杜时忠.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1).

[26]高晓清.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道德的维度[J].教师教育研究,2006(3).

[27]曹辉.道德教育与人的经济生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28]产欣斌.制度公正与师德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6硕士论文,2006.

[29]申明.闲暇生活与教师德性之提升[J].教育科学研究,2010(3).

[30]张黎.自律与他律:论教师道德修养的提升教师德性的生成路径[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31]金沙.道德规范与教师德性[J].中国德育,2008(12)

[32]郭清丽.教师德性的自我培育[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33]李先军.教师道德责任感的培养———对汶川大地震中师德状况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8(12)

[34]周小山.教师怎样进行校本研修[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3-44

[36]刘宗南.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德性之维[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6):40-43.

[38]禹旭才.师德教育:化师道为德性[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39]唐爱民.道德成长:教师教育不能遗失的伦理维度[J].课程·教材·教法,2010(2).

[40]张宁娟.论批判型教师及其成长[J].教育学术月刊,2008(1).

[41]张博.对高校教师道德冷漠现象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1).

[42]杨林国.追寻教师美德:斯霞教师德性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7-18.

[43]戚万学,等.静水流深见气象——鲁洁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情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4]王全林.精神式微与复归: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45]周延富.教师道德规范与修养[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

[46]于淑云,黄友安.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和专业发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7]申继亮.师德心语:教师发展之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8]檀传宝.教师伦理学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9]檀传宝,等.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0]郝文清.论教师道德的底线[J].齐鲁学刊,2010(5).

[51]尹玉英.教师道德建设:提升境界与操守底线[J].嘉应学院学报,2011(4).

[52]易连云.德育课程论:理念与文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56.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当代教师 篇4

小学教育的独特性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这是因为: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阶段,小学教师对小学生的启蒙是全方位的、一体的。小学教师要将成人认为浅显的教材内容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传授给学生,教会小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开发其潜力,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现代人,这样的工作需要非常专业化的人员才能胜任。教师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者,在新型学生观的指导下,小学教师各方面的素质都要求有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发展。笔者认为当代小学教师素质应该有以下几方面构成。

一、小学教师应具有人本化的教育理念

促使教师理念转变与更新是新型学生观下教师素质培养的基础。长期以来,我们都以小学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作为衡量教师素质优劣的标尺,却忽视了教育理念的转变。在传统学生观下,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不尊重学生的生命特征;在新型学生观的视阈下,人本化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生命发展,了解不断变化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权,只有理念上的问题解决了,思想通了,才能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

新型学生观承认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独特的生命体,基于人本化的教育理念,传统学生观指导下的专制型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渐被淘汰,在新型学生观指导下,小学教师与小学生共同建构出了一种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关系氛围下,学生才能自觉而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才能激发起学生自觉学习、乐于学习的愿望,激发他们的身心发展的潜在性,从而获得全面发展。小学生是拥有知、情、意、行的,而且生命活动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变化,因此小学教师应给予小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尊重他们的人权。

二、小学教师应具有多维的教学能力

新型学生观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指出学生对学习充满着热情,力求小学生获得多方面、健全的发展,因此要求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多维的教学能力。通常所说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个体心理特征,是通过教学实践将个人的智力和教学所需知识、技能转化形成的一种职业素质,是教师得以顺利和有效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所应具备的最直接、最基本的那些本领。新型学生观尊重小学的差异独特性,想要将小学生的身心所隐藏的发展的各项潜能挖掘出来,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具备多维的教学能力,才能使小学生在新型学生观的指导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在新型学生观的视阈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是评价一个教师工作能力强弱的关键。教师的教学能力己超越教学基本功的范畴,是一种综合性素质的体现,其主要从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调控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等五个方面来思考。较之传统学生观重视教师对上述教学能力的掌握,在新型学生观指导下,更加强调教师能否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能力,因为教师能够灵活地将教学能力贯彻到教学实践中是学生获取学习生活所需知识和形成多种实践能力的基础。

三、小学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艺术是指凡是涉及教学的一切环节和范围所运用的艺术;狭义上的教学艺术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及艺术审美原则,灵活运用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手段、方法与技巧,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创造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新型学生观尊重学生的差异独特性,因此在教学方法及各项教学手段的运用及选择上都主张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认识到并贯彻教育艺术是“人对人”的艺术,而并不是传统学生观下“人对物”的作用过程。

新型学生观尊重学生的差异独特性,尊重学生的生命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在性,教师教学手段、方法与技巧的艺术性运用都会促使小学教师成长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教育机智也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主要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活动。教育机智是教师在一定的理论修养基础上,在长期实践体验、感悟和实际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超乎寻常的、出类拔萃的临场发挥能力。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差异独特性及发展性来看,小学教师应拥有较高的教育机智来处理应对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突发状况,展现教育艺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断接收来自学生和其他方面的反馈信息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及教学方法,进而提高对教学相关事情的应变能力,提升教学效果,展示教学艺术,才能使自己不断成才。

参考文献

[1]叶澜.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8(2).

[2]钟启泉.关于教师素质的断想[J].上海教育科研,1984(5).

[3]宋庆泮.对提高在岗教师素质的哲学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 1990(5).

当代年轻教师的八大困惑 篇5

1、温水里的青蛙——惰性心理 2盆沿上的毛毛虫——从众心理 3玻璃罩中的跳蚤——惧挫心理 4掰包谷的猴子——浮躁心理 5赛场上的兔子——自满心理 6井底下的青蛙——狭隘心理 7石灰里的乌鸦——鄙俗心理 8夕阳下的狐狸——迷惘心理

从影像中折射出当代年轻教师的“八大”心理困境

对于教师尤其是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而言,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自己往往都会面临着诸多的诱惑和挑战,并由此带来一系列教育心理困境,而这些心理困境又反过来直接影响着年轻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其实,这些易被忽视的心理现象还可以从自然界的某些特殊生物影像中折射出来,从而更形象地展现出当代年轻教师内心世界的真实情状。总体看来,年轻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产生出的心理困境大致有以下八个方面:

1、温水里的青蛙——惰性心理

听说把一只青蛙放进烧烫的热水锅中,青蛙处于本能会即刻跳出水面。但当把青蛙放进温水锅里时,青蛙则会呆在锅里美美地享受着这难得的“待遇”,就在慢慢将水温提高之后也再不愿意跳起来,直到自己被水汤死为止。青蛙之所以会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其关键就是它在舒适的环境中产生的惰性心理所致。其实类似的心理症状在人的身上也能明显地凸显出来。作为轻教师,也许自己刚上讲台时还能保持积极上进的积极心态,但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自己便如温水锅里的青蛙一样会渐渐滋生出懒惰思想,开始安于眼前的舒适生活,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以外,业余时间便不再刻苦钻研,不再勤于积累、善于思考、乐于写作,于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沦为了只会翻着书本讲课文的教书匠,而自己曾具有的敏锐洞察力、富有朝气的青春活力、不懈的进取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全都在教师生活的“温水”中销蚀殆尽,取而代之的却是环境所惯养出来的惰性心理。

2、盆沿上的毛毛虫——从众心理

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毛毛虫”实验,就是将一堆具有“跟随者”习性的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爬行。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是不停地坚韧地团团转。一连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筋疲力尽而死去。于是法布尔在实验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毛毛虫中如果有一只与众不同,他们就能马上改变命运,告别死亡。” 显然,盲从是驱使毛毛虫走向死亡的根源,而这种从盲现象在年轻教师身上普遍存在。从众本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的心理反映,但由于自己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不是很足,为了能够快速达到熟练驾驭课堂和管理学生的能力,新教师常习惯于模仿身边其他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而忽视了教师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这种盲从心理当然也就导致很多年轻教师逐渐丧失了独特性和创造性。

3、玻璃罩中的跳蚤——惧挫心理

很多年轻教师本来很有激情和勇气,在初为人师时还试图通过努力来促进专业化发展,进而使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可教育本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老师也可能会在具体实践中遭遇诸多的挫折和失败,更何况是初为人师者。而要战胜这些困难,其关键就是自己能否具有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敢于挑战决心和乐于探索的品质。不过现实中的许多年轻教师就阙失这些东西,自己常常在历经几次挫折和困难之后便开始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很怕自己遭受挫折和失败,就如玻璃罩中的跳蚤一样,在连续向外跳跃而几次碰壁之后,最后即使把玻璃罩移开也不再向上跳跃了,自己只是在桌子上很无奈地爬行而已。作为新年轻老师来说,在实践中“碰壁”肯定是常有之事,可如果因为挫折而产生了这种惧怕心理,失去了继续挑战困难、奋力拼搏的勇气和毅力,自己就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

4、掰包谷的猴子——浮躁心理

在思想不断解放、价值日趋多元的市场经济时代,人的内心世界不免会受到强烈的冲击。由此我们有时可能就能看到许多人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出现急功近利、急躁不安的心态困境,同样这些症状偶尔也会在一些年轻老师身上表露出来,假如我们教师无法对内在素养进行提炼,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而只是整天心猿意马、随波逐流,做事时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在工作中也很难能够让自己静下心来全神贯注、踏踏实实地进行学习和探究,亦如掰包谷的猴子掰一个丢一个,结果必然会是两手空空、无望而归。也许有时成功与自己仅一步之遥,倘若我们不能脚踏实地、持之以恒,许多成功就会与自己失之交臂。因此,求真务实,拒绝浮躁,静心教书,潜心育人,这应是当今所有从教者尤其是年轻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教师要甘于坐“冷板凳”,勤于站讲台,乐于在教育这块净土上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在一步一个脚印中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5、赛场上的兔子——自满心理

应该说当今的年轻教师普遍具有学历高、见识广、能力强等优点。因为年富力强,思维活跃,在工作中又能够别出心裁,不拘一格,甚至很多新老师一走上岗位就能很快获得赞美和荣誉。然而,年轻人的一个通病可能就是喜欢站在前人的肩上自鸣得意,新教师也同样容易在鲜花和掌声中慢慢滋长出骄傲自满情绪。于是自己就开始怠慢起来,不再愿意聆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也不再喜欢脚踏实地地通过学习去进一步提高和充实自己。显而易见,这种兔子赛跑时的自满心理状态长期持续下去就必然会导致失败。就是和乌龟赛跑,“兔子”以为自己跑得快而在赛场上睡起觉来,结果最先冲向终点的就不会是自己,何况在现实的比赛中还有比兔子跑得更快的选手。谦受益,满招损,年轻教师只有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进取心态,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这样才能避免成为赛场中的“兔子”因骄傲而最终败下阵来的结局。

6、井底下的青蛙——狭隘心理

从象牙塔走进象牙塔可以说是教师人生历程的真实写照。由于长期囿于书本知识之中,年轻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其认知水平和理解角度必然会受到相应的限制,如果不通过继续学习和亲身实践,长久下去就会将自己封闭于一块狭小的天地之中,亦如井底之蛙,视阈陷于狭隘,心理趋于闭锁。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我们今天的许多教育思想和观念显得比较死板和保守,学生在学校里的所得与走进社会的所需之间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甚至今天我们老师的许多育人观念还远不及两千多年前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作为年轻教师,尽管自己在理论素养方面比较高,但如果不勇于打破学科的局限,不敢于跨越职业的藩篱,一如井底之蛙,自己就可能只有站在三尺讲台上不断重复着教书匠自以为是的乏味老调。位置决定高度,视角决定广度,在“井底”和“井口”所能看到的风景是有着天壤之别的,而当我们真正站在井口的时候,自己才能清楚地发现井底空间是多么的狭小和井外世界是那样的宽广。对于老师而言,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广阔的视野应是为师者最基本的要求。

7、石灰里的乌鸦——鄙俗心理

在传统观念中,我们把教师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主要是就教育的重要育人功能和老师的主要社会价值而言的。作为一项具有崇高而神圣使命的事业,老师就应具有远大的理想、高雅的情趣、文明的举止以及良好的操守。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和冲击,教师可能在不小心的时候也会沾染上鄙俗的气息。特别是当今的年轻教师,由于自身就生长在商品经济时代,如果仅将教育事业当做保饭碗的职业来看待,自律能力比较差,抵御不良诱惑的毅力不够强,这就很容易使自己滋生平庸的思想,产生鄙俗的心理,在生活和工作中一味讲求经济回报,急于追求物质享受。教师绝不能成为石灰中的乌鸦,看似形象光辉,实则在浑身上下竟流露出鄙俗的气息。而事实上,教师的道德滑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顽疾并给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所以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整体师德水平,不断净化年轻教师的社会心理,这应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8、夕阳下的狐狸——迷惘心理

曾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只狐狸从早上起来,看到自己在地上留下了长长的身影,于是对着天空大声宣布一定要在这一天吃掉一头大象,可是直到烈日当空时还是一无所获,喘着粗气的狐狸于是又接着宣布自己一定要在午后逮住一只兔子,然而直到夕阳快要落山时,早已精疲力竭的狐狸只有望着地上的瘦长身影一声叹息,如果此时还能吃到一只老鼠该多好啊!也许,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算是好士兵,作为青年人本来就应胸怀壮志,具有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但是,假若我们只是想入非非、好高骛远,就必然会逐渐迷失自己,最终也不免会和狐狸一样只有站在夕阳下空有一声叹息罢了。我们经常会看到年轻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规划中不切实际,以为自己不用费多少功夫就会收获成功,可是在历经几次挫败之后其内心世界便开始迷惘起来,从此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激情和教育的理想,讲台对自己而言不过就是一个混口饭吃的摊位罢了。其实对于年轻教师而言,能够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并紧密给合自身实际,从而在自己的从教生涯中确立科学、务实的教育理想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面临的八大职业困惑。

亲爱的,你有吗?

1、工作环境单纯、闭塞、性别比例失调;

2、升学率与简单的工作量化带来的不公平感;

3、职评受阻、晋升受限是教师缺乏成功感;

4、工作时间超过国家标准、班级人数超过国家标准、工作内容繁重、工作要求过高使得中国教师超负荷工作;

5、过多的检查、督导,不被尊重、信任;

当代教师如何给孩子上课 篇6

这让我不由吸了一口冷气,我开始了反思:学生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不是知识收购站,他们需要的不是一杯水,一桶水,而是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整个知识大海的能力!课堂不是老师的独奏,而是师生的合奏!

然而,反思之后,我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课堂教学代之而起的是表面热热闹闹的小讨论和满堂絮叨不清的问答,而我又不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通常三两分钟时间)。讨论时也没有明确的讨论中心,激发不出思维冲突,连珠炮似的追问充塞整个课堂,回答问题的又总是那少数几个学习尖子,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下等学生只是充当陪衬。在教学中,我为了展示学生的创新思维,体现教学的开放性,不惜抛开课文,天马行空。

通过一点一滴的教学实践,我逐渐意识到:开放式的教学、多元化的阅读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学生不要迷信权威,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向权威挑战无疑。现在我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怎样评价一堂课的好与差呢?我认为应该对下列要素进行诊断:

一、教学目标:我要做什么或该做什么?一堂课既要体现教学内容, 更要体现如何实施教学的内容;既有整体目标要求,更有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要求;既有环节本身的作用,更有为整堂课达标服务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怎样去做?怎样安排来影响学生?因此要有效把握课题内容,有效进行材料整合,才能有效达成课题目标。

三、教学过程:如何做好?学习者怎样从不懂、不会到走出课堂带来学习英语的愉悦? 这就要求课堂活动应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避免无效语言操练,要适当增加课堂语言输入量。

四、教学效果:要给学生什么?留给学生什么?走出教室后获得了什么?一堂课结束后学生体验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五、教师素质:应该具备什么(语言基础,教学能力,组织调控能力等)?这是教师最基本的素养,也是学生成功的关键。

一节课讲完后,我都及时地进行了反思:

学生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高吗?

学生的表现达到了预期目标了吗?

哪些内容学生已经掌握或还没掌握?为什么?

教学过程中哪些活动效果好?为什么?

学生在检测中出现哪些差错?为什么?

为什么有的学生没有积极参与活动?

对教学中的问题和失误该采取什么措施?

我的教学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当代教师文化建设途径 篇7

一建立明确的建设目标

顺利进行教师文化建设的前提是拥有明确的建设目标, 在建设目标的引导下, 切实进行教师文化建设。 (1) 制订总体任务, 也就是利用教师文化建设, 建立完善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进一步调整教师队伍, 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 创建一支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优秀教师队伍。 (2) 制订教师的具体任务, 在分析教师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 确定教师文化建设的内容, 找到对教师文化建设具有一定影响的因素, 研究制订实用性强的教师文化建设措施。 (3) 明确不同层次的文化建设目标系统。不但要求学校应制订远期和近期的教师文化建设目标, 而且要求每一个教师要建立个人不同时期的提高目标。

二加强学习, 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在教师文化建设中, 打造学习型团队是一项基本要求。 (1) 创建团结互助的文化环境。不但应用“首席教师制”鼓励教师学习专业知识, 实现自我价值, 鼓励教师之间开展良性竞争, 而且教师间的教育教学经验还需实现资源共享, 强调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 (2) 举办教师共读活动, 向“书香校长”和“书香教师”发展。 (3) 强调校本培训, 鼓励教师间进行交流与沟通, 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不同, 因此要善于确定自己的成长最近发展区, 使教师在参加各种活动中认识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性。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师在学校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开展教师文化建设过程中, 学校应做到以人为本, 将教师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 强调发挥文化因素的作用, 激励教师进步, 在确定指导思想和制定行为标准时都要表现出对教师的尊重、信任、关心、激励, 真正将教师作为建设的主体, 将人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将人的发展作为建设的目的, 才能顺利进行文化建设。另外, 还需利用各种措施调动教师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也就是需拥有完善的教师制度文化, 在制定与教师切身利益有关的制度时鼓励教师参与, 认真考虑教师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不但要约束教师的行为, 同时还需保证教师拥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四重视教师主体作用, 促进自主发展

进行教师文化建设主要的力量是教师, 所以一定要做到尊重教师, 将教师作为建设活动中的主体, 切实调动教师参与建设的热情, 发挥教师本身具有的潜力, 鼓励教师自己制订发展计划, 让教师主动参与到学习中。防止过多应用行政措施, 创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空间与环境, 给教师以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为教师创造更多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加快教师自主发展。利用各种服务活动, 每一个教师在岗位和服务两方面都需制订计划, 同时向全体师生公开, 这种工作形式可以使教师约束自己的行为并激励自己进步。

五加大宣传, 创建良好氛围

文化建设不但讲求实功, 而且还需强调虚功, 要做到虚实结合。不但要切实抓好教师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 而且还应重视舆论作用, 强调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才有利于创设浓厚的文化建设氛围。 (1) 领导层面要统一思想。领导人员应认识一致, 要将教师文化建设作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 将文化建设作为引领教师前进的主要任务, 每个领导不但应是文化建设的实践者, 而且还是文化建设的宣传者。 (2) 做好教师的宣传工作。在调查研究方面要舍得下功夫, 利用各种措施了解教师的真实意愿, 举办针对性强的宣传活动, 让文化建设真实深入到教师心中, 打消教师的认识顾虑, 形成一致思想, 每一个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文化建设中来。 (3) 在学生中也应广泛开展宣传工作, 让全体学生了解教师文化建设的内容, 利用学生的推动作用促进教师的进步。

六实施多元评价, 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动评价改革, 改革评价主体、目标、内容、形式、过程, 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使评价程序和评价过程做到公平公正。可以添加教师间和师生间互评的方式, 设置“孝敬父母奖”“教子有方奖”“心目中的好教师”“最美班主任”等奖项, 让每一个教师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体会到进步的快乐。对实际情况不同的每一位教师, 明确阶梯式发展性评价模式, 积极肯定每一位教师的进步, 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李霞.信念、态度、行为:教师文化建构的三个维度[J].教师教育研究, 2012 (3)

[2]史保东.文化大发展与高校教师角色的双重建构[J].现代教育管理, 2012 (5)

当代教师 篇8

一、什么是教育家型教师

教育家型教师, 作为一个“概念”, 在已有教育文献中较少使用, 目前尚未被学界普遍认可。任何概念都会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 “大胆起用”这一“概念”, 也许稍觉标新立异, 但至少具有一定创新价值。

有论者依据教师不同的教学水平, 将教师分为四种类型:“记问之师”、“经师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和“教育家型教师”。“教育家型教师”又称“名师”, “是教师职业的最高层次、最高境界和理想追求”。[1]与此不同, 本文则认为, 教育家型教师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是具有教育家特质的教师发展境界。为了揭示教育家型教师的独特内涵, 需要对“教育家”和“教师”进行比较分析。

从群体数量上看, 教师的队伍甚为庞大, 而教育家的队伍则相对甚小。从性质上看,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职业称谓, 在教育战线上工作的人都可以称为教师;而“教育家”则是一种荣誉称谓, 是对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的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肯定、赞扬和褒奖, 不是一般人能够称得上的。从社会影响上看, 教育家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跨时代的, 甚至是永恒的, 比如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 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实践;相对来说, 教师的影响在时间维度上主要集中在当代, 在空间维度上主要集中在教师的工作区域。在现实中, 也有许多教师后来成为了教育家, 那么他们的影响也随之延伸和扩大。从准入标准上看, 成为“教师”的门槛相对较低, 而被冠以“教育家”的帽子则非常困难。从工作内容上看, 能称为“教育家”的人必然具有独到的教育思想、观点或理论, 并能够对教育实践发挥显著的指导、引领和带动作用;对于教师, 则没有这么高的要求, 只要能够尽职尽责地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就可以了。

由以上的分析, 可以得出几点认识:第一, 教育家是特别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第二, 对于教师来说, 要成为教育家必然要经历一番坚忍不拔的努力, 决非易事;第三, 教育家与教师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革新与发展;第四, 不断探求教育规律, 立志成为教育家, 应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指向。

但是, 对于多数教师来说, 成为教育家是不现实的。首先, 教育家需要具有独到的教育思想并产生深远的社会和历史影响。面对这一要求, 至者能有几何?其次, 教育家需要具有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德行。面对这种道德高标, 谁又够格?再次, 真正的教育家需要经历历史洪流的冲刷和沉淀, 需要经历跨时空的审视和关照, 更需要经历多方的质疑、责难甚至否定而毅然不倒。这一点, 我们谁也不敢说能达到。可见, 对于广大普通教师来说, 希望成为真正的教育家, 确实很难。

这里无意于否定由教师成长为教育家的可能性, 也并不否定远大志向的激励价值, 而是想说明, 从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和工作性质上看, 我们在鼓励倡导教师对教育家“心向往之”的同时, 更应当“退而求其次”, 设定兼有教育家特质 (如深谙教育规律、拥有坚定的教育信仰、持之以恒的教育毅力和宽宏博大的爱的情怀等) 的优秀教师境界, 即“教育家型教师”, 使更多的教师确能所至。

因此, 教育家型教师是由教师跃升为教育家所必需经历的发展台阶, 离教育家仅“一阶之遥”, 但为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和境界的达成创造了更高的现实可能性, 自然也更具导向激励功能, 也是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追求。

二、成为教育家型教师是当代教师的现实需要

难以否认, 每位教师都有成为教育家的可能性, 但事实上, 能够成为教育家的教师是极少的。因此, 对于广大普通教师来说, 立志成为教育家型教师才更具现实性, 实现的可能性也更大。

(一) 教育家型教师是基于教师职业特点而提出的最高要求

在这个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逐渐普及的时代, 不断追求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和使命, 也是衡量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维度。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 是每一位教师的职业要求。教育家型教师代表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阶段, 意味着教师教育专业精神、专业修养、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和不断完善, 符合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对于多数教师来说, 科学、有效且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 就是成为教育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教育需求逐渐多样化, 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 而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尚难以满足这种要求。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改善和提高有赖于每一位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超越自我, 向着更高的专业发展境界迈进。教育家型教师就是这样一种能够引领教师不断进步、持续发展的目标。对于许多教师来说, 成为教育家型教师并非难事。

(二) 追求教育家型教师更能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使教师获得教育的成就感

对于教师来说, 如果立志成为教育家, 并在工作中时常以教育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则难免有些“要求过高”。这种大志向、高要求的精神固然可嘉, 但是, 心中时时不忘“教育家”, 不免有些刻板、有些功利。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并未立志成为教育家, 只是念想着如何把学生教得更好, 结果就成了教育家。比如, 我国著名教育家霍懋征年轻的时候, 暗下决心, 一定当一个新中国的好老师。[2]她没有想过要成为一名教育家, 最终却成为了著名的教育家。这种淡泊名利、务本求实的态度值得那些一心只为教育家之名或好以教育家自居者的反思和借鉴。

从历史上看, 绝大部分教师最终都未成为教育家, 现实中的大部分教师最终也都与教育家无缘。所以,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 抱着成为教育家的职业理想而工作, 难免会收获失望。当然,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历史虽然决定了现在, 但却不必然决定未来, 因为未来具有捉摸不定的不确定性。这就是说, 在教师队伍中或许就存在着这样一批教师, 他们是未来的教育家。毕竟, 教育家不是先天的, 是需要成长、需要锻造、需要历练的, 需要经历一段默默的、漫长的积累阶段。但是, 对于绝大部分教师来说, 如果志向在于教育家型教师, 那么实现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只要善于自我超越、乐于钻研教育问题、勤于积累教育见解, 那就可以成为过程意义上的教育家型教师了, 教育的成就感也将在付出和回报的过程中随之而增。教育家型教师是最优秀的教师, 是普通教师不断寻求专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每位教师只要能够立足日常教学, 坚持育人为本, 遵循教育规律, 勤于反思实践, 就一定可以成为教育家型教师。

(三) 以教育家型教师为志向, 更接近教育教学的本体价值

志向, 代表着个体发展的一种目标状态, 如果目标过于远大, 那么实现它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如果目标过于偏狭, 虽然易于实现, 但其价值却不大。只有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价值性达成最优组合, 才能够获得最大效果。所以, 志向的确立, 应中道而行、量力而为。对于多数教师来说, 有志于成为教育家型教师比有志于成为教育家更切合教师发展的实际, 更利于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同时也能够为日后继续向教育家之巅迈进奠定必要的基础。

考察许多教育家的成长史, 可以发现, 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年轻的时候不仅没有立志成为教育家, 甚至没有想过要做教师。但是, 后来他们对教育问题渐渐有了兴趣, 并越来越多地从事教育方面的思考、研究、实践和写作, 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爱上了教育, 并发自内心地信仰了教育。例如, 于1943与爱因斯坦、杜威等一起荣获“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的我国著名教育家晏阳初, 年轻的时候并未立志要成为什么教育家, 只是“怀着拯救贫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情怀和实现平民政治的抱负, 晏阳初决定赴欧洲战场为华工服务”。[3]一个偶然的机会, 他开始帮助华工写信。后来, 找他写信的华工越来越多, 难以招架, 便决定教华工们学习写字。办起了学习班, 还发毕业证书。“这成了华工营的一条头号新闻, 也是人类教育史上一桩破天荒的事。”[4]就这样, 晏阳初踏上了平民教育之路, 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还有我国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 年轻时一直想入仕为官以便施展其政治抱负, 但屡屡受阻, 遂改志于教育事业。后来开创了儒家思想的先河, 奠定了中国文化教育的精神根底, 成为了滋养华夏民族渊远延续的大教育家。也许正是他们这种不求功利的淡然心态, 才成就了伟大的教育思想和卓越的教育贡献, 造就了他们的伟大人格和崇高道德品质。对于当代教师来说, 要成为教育家型教师也需要树立这种淡泊名利的心态和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性追求。

三、成为教育家型教师的现实路径

如果说“教育家”是一种荣誉称号, 代表着一种结果状态, 那么“教育家型教师”就是一种现实追求, 代表着一种过程状态, 意味着“永远在路上”的心态和无止境前进的意志。成为教育家型教师有路可循, 且可行。

(一) 深刻洞察教育规律, 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教育家型教师一定是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的执着勇士, 是精通教育教学规律的行家里手。许多教师都能够说出一系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 也可以提供一些成功践行这些原则和方法的真实案例或课例, 但是, 又有多少教师能够真正明了这些原则和方法背后所蕴藏的教育规律和教育原理呢?又有多少教师能够在教学工作中自觉地改造这些原则和方法, 发现及总结新的原则和方法呢?这就是普通教师与教育家型教师的根本区别所在。前者仅满足于获得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 并不常思考其隐含的规律和原理, 而后者则并不满足于此, 还会根据实际情况主动加以修正和完善并自觉地探索新的规律, 以便更有效、更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成为教育家型教师, 就需要有意识地养成这种深刻洞察教育规律的意识, 在不断改进教育方式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

(二) 敏锐体验爱之真谛, 持续增强爱的情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育的核心就是对人的生命成长的爱, 教育就是前辈对后辈的爱的表达。意大利小说家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道出了教育爱之真谛。只有本着一种对生命的由衷的爱, 才能真正体会成长的快乐, 才能完美履行育人的使命。教育家型教师必定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 能够将爱的种子播撒到每位学生的心田。这种爱的情感体现为“有教无类”、“以德报怨”、“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 体现为对学生成长的深度关切和密切关注。这种爱能够化解学生成长中的忧愁, 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惑, 同时, 这种爱也赋予了教育工作的高尚价值, 升华了教师自身的人格追求和道德境界。其实, 这种爱的实质就是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 只不过, 教育家型教师的“恻隐之心”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外化。成为教育家型教师, 就需要深刻体会这种爱的真谛, 探求教育之爱的无私与伟大, 并将这种爱的精神推及更多的人。

(三) 潜心不受外部诱惑, 不懈践行教育理想

教育是一种特别需要奉献精神的事业, 因为它的付出与收获的周期很长, 付出的主体与收获的主体常常是分离的。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的社会里教育备受忽视的原因。也许正因如此, 才使得教育承载着一种神圣的使命和光荣的责任———延续人类文明、传承人类精神和智慧, 教育工作者也因此而变得崇高和令人敬仰。从现实来看, 教师的待遇并不太吸引人, 一些教师也难免会中途改行。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 在这个意义上, 教师的改行行为也有情可原。但是, 教育家型教师会不忘初衷, 即使面对外界的巨大诱惑也会屹然不动, 毅然坚守教育的岗位, 专心教书, 潜心育人, 因为他们相信教育的价值, 恪守教师职业的操守, 更重要的是, 他们拥有一种内在的、崇高的教育信仰。

(四) 执著守护教育信仰, 不断提升人格修养

考察一些教育家的传记, 不难发现, 他们对于教育总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也有一种立志从教的决心,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依然直道而行、决不放弃。我国著名教育家陈时, 自筹经费创办中华大学。1942年初, 学校发展遭遇空前困境, 经费筹措无着, 教职工和学生的生活都成问题。面此窘状, 陈时没有放弃, 踏着皑皑白雪, 为学校经费奔命募捐。[5]这就是教育家坚定的教育信仰的突出表现。信仰是一种决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内在依据, 是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精神依托与终极归宿。正是在教育信仰的引领和支撑下, 教育家们才能够始终坚守教育之志, 才能够在教育战线上做出影响深远的贡献。也正是有了教育信仰, 教育家们的人格才会逐渐完善, 德性修养才会渐入佳境, 才会达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艺术境界。作为教育家型教师, 在人格和德性修养方面应以教育家为楷模, 应当执著守护教育信仰,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素质, 不断涤荡自身灵魂、升华自身人格。只有这样, 才能不愧为培育花朵的园丁, 不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才能更充分地履行教育的崇高使命和教师的神圣职责。

对于当代教师来说, 教育家型教师是现实的, 也是真实的, 更是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达到的。从根本上讲, 教育家型教师才是广大教师的现实追求,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 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典范和楷模。

参考文献

[1]张传燧.教师的类型及其素质培养探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0, (11) :58-64.

[2]苏婷.小学教师霍懋征:用爱耕耘一生[N].中国教育报, 20102-21 (3) .

当代高中英语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9

1. 树立“素质教育”的英语教学观

英语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教育过程,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认知、学会交际, 而且还要教他们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2. 树立“主动学习”的学生观

教师要以服务的姿态, 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英语活动, 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宽松环境,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即“授之以渔”。要教给学生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 引导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树立整体性的英语学习评价观

传统的英语学习评价体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与制约, 偏重英语知识方面的考查, 忽视英语学习能力、态度等方面的考查、看重终结性的考试分数, 轻视平时英语学习表现。而整体性的英语学习评价体系则主张既要考查基础知识, 又要考查学习能力和技能, 还要评价学习态度、情感和习惯;既要进行终结性评价, 又要考查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既要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又要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既要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又要把握评价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与时俱进, 加强学习, 增强自身素质

1. 学习新课标, 把握课程灵魂

《英语新课程标准》是英语课程改革的产物, 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只有通过反复学习, 才能掌握要领。

2. 加强专业学习, 狠抓基本功训练

教师要不断更新英语知识结构, 加强英语技能训练, 尤其是听说技能训练, 不断提高自身英语听说能力, 学会采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调控和组织能力。

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教学综合能力

(1) 了解说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传统习俗、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 (2) 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 运用其理论研究英语教学规律。 (3)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充分利用多媒体、录音机、录像机、投影仪、幻灯机等先进手段辅助教学, 积极调动学生视觉、听觉, 激发学习兴趣, 以实现课堂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勇于探索, 适应角色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组织技巧、学生能力培养策略、教材结构、班级规模、活动形式、评价方式等方面, 去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去适应新角色:

1. 努力做好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促进者

指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 帮助他们形成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拓展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 充分开发好学习资源。

2. 努力做好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引导者

培养创新人才:当代教师的历史使命 篇10

人才大计,教育为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基础教育是起点和奠基阶段。所以,我们必须抓好源头培养,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特别要发挥好教师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关键作用,夯实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基础。广大教师要自觉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道德情操,勤修扎实学识,满怀仁爱之心,坚守教育信仰,笃信教育价值,潜心教书育人,大胆开拓进取。

要树立强烈创新意识。爱因斯坦曾说过,唤起对创造性表达和知识的喜悦是教师的最高艺术。教师想“点燃”学生,首先要身有“火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每个教学环节上都需要不拘一格,营造创新氛围,设计创新情境,提供创新条件,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启迪学生创新灵感和创新思维。教师需要精心呵护学生的冒险精神、求异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他们大胆提问,乐见别出心裁,欣赏标新立异,善于因势利导,使学生充满求知欲望、激荡探究热情、放飞想象翅膀、释放创新潜能。

要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需要着眼于教育启蒙和奠基,致力于创造环境和土壤,聚焦于培养兴趣和潜质,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另辟创新人才培养蹊径。“互联网+”环境下,教师要充分发挥翻转课堂、慕课、微课作用,促进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结合,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和创新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和实践,主动去验证已知、获得新知、探索未知;要让学生意识到创新是敢于质疑、批判求证的过程,是团结协作、独立思考、升华认识的过程,是接受新事物、维护新观点、迎接新挑战的过程。

要练就过硬教学本领。“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信息时代,学习途径多样,知识来源丰富,教师面临挑战,固步自封终将被淘汰。教师需要同学生一样,共同面对世界瞬息变化,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教学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教师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宽阔的胸怀和视野。教师需要主动更新教育观念,科学革新教学方法,熟练运用教学手段,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积极开展教育实践,不断增强教学本领。

要积淀深厚人文素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将阻碍创新人才的诞生。教师需要常读经典,与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对话,涵养人文底蕴,培育科学精神,把人文素养渗透到教学实践。教师要不限于知识传授,不止于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社会调查、自然探秘、劳动实践等,带领学生走进历史长河、走进艺术长廊、走进先贤殿堂,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接触并了解社会,使他们的观察更加敏锐、视角更加独特、思维更加活跃,使他们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进而激发其创新动机、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上一篇:化学物理法下一篇:TB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