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教学

2024-08-26

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精选十篇)

初中语文古诗教学 篇1

一、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所编订的新版初中语文课本的一个十分明显的改进, 就是课文当中的古诗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 这实质上也是对语言的工具性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对文言诗文中丰富的人文因素的高度重视的结果。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要求, 即“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初中语文教材中富含文学审美价值、人文文化因素的古诗文的篇目的增加, 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一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为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 提高其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并且这对提高初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写作的档次也有帮助。而强调熟读尤其是强调背诵, 对于改变目前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以讲代读的状况, 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总之, 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将古诗文的教学摆在一个较之过去更为重要的地位, 针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 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多年的一线语文教师, 笔者深感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着若干问题:忽视古诗词教学的规律, 不重视诵读教学, 以讲代读的情况普遍;死记硬背, 不注重理解, 记不熟, 记混, 错别字现象严重;学生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 翻译理解时不懂得用, 面对句子, 下不了手;古诗词作者介绍停留于简单的知识积累, 如作者的字号称谓等, 而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本身的经历创作风格等相关情况涉之甚少;教师要求学生对文言词汇进行梳理积累, 学生做不到;学生对古诗词只是简单的翻译, 字面上的理解, 不关注古诗词的鉴赏美读, 忽视古诗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学生学古诗词的热情不高, 兴趣不浓等。

三、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 重视诵读教学, 以读促学

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对于诵读有如下论述:“作品读得越好, 学生就越能懂得和受它感染。”“全部了解一个作品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地高声诵读。作品一被诵读就成为好懂的了。”“诵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理解与懂得, 而且还在于熟悉。”可以说, 学习古诗词, 必须尊重和继承的基本规律就是诵读。钱梦龙老师就主张:“不妨让学生适当学一点吟咏之法, 所谓‘三分诗, 七分吟’, 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 非吟不足以入其境, 得其趣方能领略其韵味。”可见古诗词诵读对加强感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 在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必须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 而且要保质保量完成。

教师要教会学生诵读, 要读准节奏, 正确停顿, 读出语气, 读出情感, 读出音乐美, 同时教会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 领悟文本内容, 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

(二) 遵循记忆规律, 科学记诵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当中的瑰宝, 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底蕴的打造都有着重要作用。积累下的古诗词是学生一生的财富, 所以古诗词记诵一定要抛开功利性的目的, 而要长久记忆, 深入内心。这就需要遵循记忆规律, 科学记诵。在教学古诗词时, 首先应该清楚记忆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 由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 再到长期记忆有一个转化过程。也就是说, 要想记准、记牢、记久古诗词, 必须不断“温故”, “学而时习之”。古诗词的记诵, 理解应贯穿在一段时间, 甚至可以是整个学期, 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复诵读, 在不知不觉中熟记古诗词, 并加深对古诗词的感知和理解。这样, 所学古诗词也会在日后真正成为一笔润泽人生的财富而不是在考试后付诸脑后。

(三) 反对死记硬背, 加强理解、阅读和积累

理解是记忆的第一步, 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则记忆内容更准确, 记忆时间更长。在没有充分理解句意的情况下, 就盲目背诵, 一方面机械记忆, 不易记;另方面学生容易在默写时因不理解而记不准或写错别字。因此, 应在学生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要求其背诵默写。

另外, 词义识记和诗文阅读应该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 学生掌握的古汉语词汇太少, 必然无法完成古诗文阅读, 而记不住古诗文词义, 根源恐怕在于古诗文的见识数量太少。古诗文常见词语的呈现次数不够, 大脑中烙下的印记不深, 就不易记住或想起来。高中生之所以对古诗文理解力强些, 除年龄大、理解力强些外, 见得多应该是重要原因。因此, 除课文外, 教师选择一定量的课外古诗文供学生阅读是重要策略。

(四) 详细书写作者简介, 增强对古诗词的感悟

古代词教学强调知人论世, 这就要求我们介绍作者时, 不应介绍只是空洞的字号称谓生活时代, 更应关注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重大经历和创作风格等。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 应更深层次地走近作者, 不只见古诗词的“骨头”, 更要见其“血肉”。教师在介绍作者时要能够高屋建瓴, 深入浅出, 把一个充满立体感的作者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近作者, 融进作者营造的情感世界, 最终更好地“披文以入情”。

(五) 进行必要的梳理归纳

文言字词的积累掌握, 有一个从分散到集中, 从不自觉到有意识的梳理归纳过程, 经过这个过程, 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才会逐步提高。比如“也”字, 当我们见识了一定数量的有“也”字的句子后, 老师引导学生集中理解归纳:“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余闻之也久。”“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也”是语气词, 至于表示什么样的语气, 在句中翻译不翻译、怎样翻译, 则要根据句子的形式及“也”字在句中的位置来定。文言实词意思的确定, 尽管可以采用语言环境推断法、多音字不同读音辨析法、词性变化辨析法、依据通假规律辨析法、从已知到未知推断词义法等, 但见识到一定量时的归纳整理, 能使学习变得简单容易。如“长”读“chang”时, 可作名词, 意为“长度”, 例如,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可作形容词, 其中一个意思是“两端之间距离大”。也许, 这样梳理归纳以后, 学生记起来还会有些困难, 教师还可进一步动脑筋, 比如, 把几个意思编成一个故事, 编成几句顺口溜等, 帮助学生巧记。

此外, 学会鉴赏古诗词, 古诗词赏析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高尚人格情操的提供了绝佳的教育素材。古诗词赏析理应引起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的关注。

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心得 篇2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然而,长期以来,古诗词教学都是困扰师生的一大难题,多数教师认为不好教。一来,古诗词产生的年代距离我们久远,学生缺乏相应的情境感受;二来,古诗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练,学生不易体会到其中的深层含义。针对这两点,我认为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用独特的方法,灵活有效的授课,让学生学会古诗,爱上古诗。

(一)“知人论世”。

诗人写诗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所以应让学生有意识的了解诗人的生平和事迹。对于这方面,我一般采用课前预习、查找资料与课上故事接龙的方式进行。如讲到李白的诗,就让学生先去查查李白的资料,自己进行归类整理;到了上课时,就请同学用接龙的形式,一个接一个的来讲关于李白的小故事或介绍他的一些情况、诗歌风格等。这样,学生们对诗人有了充分的了解,甚至对诗歌也有了兴趣,学诗时自然事半功倍。

(二)从诗文入手,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优美精炼的语言刻画出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只需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顺理而下,自然就领会诗中意味:碧空万里,江水浩荡,江面一叶孤舟,扬帆东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他敬爱的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远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儿了;眼一迷忽,帆影不见了。可见诗人瞩望已久,思念之切。于是,长叹一声“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感情多么真挚啊。

(三)深入诗的意境,与诗文产生共鸣。

古诗的表达往往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不论是写人、记事、状物或绘景的诗,不论是抒情和叙事的诗,无一不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使诗文思想感情升华。

如柳宗元的《江雪》,通过概括描写环境,衬托人物,精刻细节,来突出人物性格,立意含蓄深刻,选材详略得当。讲授时,可随学生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看懂画面上描绘了多少景物,确定诗人观察事物的立足点;

2、理清画面的层次结构,探索出作者观察生活的顺序和展开想象的思路;

3、弄清楚字、词、句的确切含义,体会出诗人感情爱憎的倾向;

4、有条件的还要尽可能考查诗人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评论出作者的功过得失以印证诗作。这样既感触到了诗人苦恼与孤立无援的处境,又坚决坚持自己的主张,宁折不弯,继续探索的精神。

(四)强化改写,培养想象

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的精练,可说是字字珠玑。但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都迫切地需要了解诗词意,明白诗词的字面意思,以达到快速背诵。因此,他们就认为象文言文一样翻译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这一点,我认为,简单的翻译是枯燥的,很难将学生带进诗词意境,不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为您编辑]所以我花在此方面的时间是相当少的。而把更多的时间是花在指导学生改写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古诗词进行体裁的改变,用自己最喜爱得体裁的语言把诗词中所描写的东西串成一篇优美的文章。改写后再对照原诗进行对照品读,且选出优秀者在全班朗读,然后再讲解诗词语言上的特点。学生也就能突破狭窄的诗词意空间,容易掌握知识,同时也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大大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谈初中语文古诗教学 篇3

关键词:古诗教学;联想;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186-01

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去学好古诗词?笔者想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来谈谈个人的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1、导语激趣。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

2、诵读激趣。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学生要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诵读显得尤其重要。

3、竞争激趣。初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有竞争意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重要举措。

4、想象激趣。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面对面与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及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古诗词,积累古诗词

1、变身诗人,感同身受。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想要真正彻底地读懂一首古诗词,就必须了解它的作者。

拉近学生和诗人的时空距離,帮助学生产生和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让学生变身诗人,设身处地地去读懂这首诗词的内涵。比如在教学《行路难》的时候,诗人李白空有满腔抱负,却只是皇帝的弄臣。诗人恃才傲物之际,得罪权贵,被赐金还山。然后教师让学生来扮演诗人的角色,根据诗的内容设计符合人物性格和具体环境的对话,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让学生在表演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一刻,李白强烈的感情变化被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了。

2、纵情诵读,情意皆通。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不反复诵读,又如何体会得出?只有反复吟诵,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

3、熟知意象,感悟意境。诗词中的意象,是融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许多意象经过人们感情的长期积淀,有着独特的情感内涵。如“圆月”、“明月”,往往成为人们盼望亲友团聚,表达美好祝愿,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王建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苏轼于中秋许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整合相关意象的诗词句,创造出该意象的一个浓重的学习氛围和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把个体的意象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

4、巧用媒介,身临其境。古典诗词往往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在对古典诗歌的整个审美感受中,视觉、听觉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古诗词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应是根据所教诗歌的内容和特点,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设置相应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以丰富他们对古典诗歌形象的感受,从而准确把握好诗歌的意境。

三、抓住诗词眼,鉴赏古诗词

古人写诗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而一首诗中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诗词的诗眼或词眼,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诗人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终觉不如“绿”字来得好。原因是:用“绿”字诗意就更显深沉,情思浩荡,不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流露出诗人当时奉诏入京的喜悦,还有经历罢相之后被征召回朝的重重忧虑,一个“绿”字高度概括出诗人的喜悦、彷徨等丰富的内心世界,着实让人称道。

四、联系生活,运用古诗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浅析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意境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体会古诗词之美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 古诗词欣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欣赏到优美的词句, 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改变过去肢解诗词的整体内容进行详细讲解的模式, 要利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

1.在教学一些诗词的时候,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比较适合诗词内容和风格的优美歌曲进行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月满西楼》曲调悠扬, 歌声细腻温柔, 其是以李清照的《一剪梅》为歌词改编的民俗歌曲。还有《劳劳亭》《游子吟》等原词歌曲, 这些都曾被直接选入小学音乐教材。在教学这些诗词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跨学科地学习, 消除学生对诗词学习千篇一律的厌倦感,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 由直觉到 联想 , 扩充诗的 意境。在古 诗词教学 中 , 教师可引 导学生凭借 自己的想 象力去感 知诗的内容 , 勾勒出一 幅幅完美 的画面 , 从而激发学 生的学习 兴趣。例 如 , 我在教学《 十五夜望 月》时 , 先和学生 一起梳理了 相关的字 词 , 让学生大 概理解了这 首诗的意 思后 , 再让学生 根据自己的 想象 , 把诗中的 画面描绘 出来。由于 有了整体 感知的内 容做基础 , 学生很快就 能发挥合 理的想象 , 勾勒出一幅 幅画面 : 皎洁的月 光照射在 庭院中 , 地上好像 下了霜一 样 , 鸦鹊停止了 鸣叫……学 生在合理 的想象中 也对学习诗词产生了浓厚兴趣。

二、体会诗中的意境

古诗词是语言的艺术, 其通过精美、含蓄、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 在古诗词 教学中 , 教师要引导 学生根据 诗词所描 绘的形象 , 从品析词句入手, 体会诗词的意境。李渔在《窥词管见》中曾说:“词虽不出情景二字, 然二字亦分主客, 情为主, 景是客, 说景即是说情。”这句话说的就是诗词情景交融。因此, 在教学诗词时, 我们要善于挖掘出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情景交融, 体会诗中的意境之美。如果说诗词韵律是古典诗词的第一重境界, 那么很显然, 诗词意境则是古典诗词的第二重境界。例如,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就具有一种辽远、朦胧、隽永的意境, 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在教学此诗时, 教师要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 走近诗人, 走进诗境。

2.诗词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将诗词中的意境美拓展延伸, 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比如, 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就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我们在欣赏这首诗的时候, 要从不同格调、情调、内容等方面领会其中的哲理, 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在咏读中品味诗词的韵味

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 诗教足以养心, 故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 莫深乎义。”因此, 诗歌教学中应该多一些声情并茂的咏诵, 让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去体会诗词的韵味。

1.出色的朗 读就如同 一首词曲 兼美的歌 , 能营造出 令人沉迷 的艺术氛围 。要让学 生理解古 诗词的思 想感情、享 受诗词音 韵美 , 培养学生 的朗诵技巧 是十分重 要的。有 些诗词只 要一读 , 诗意立现 , 很多诗词 的意思在朗 读中能很 好地表达 出来。“ 读书百遍 , 其义自见 ”说的就 是这个道 理。比如 , 在教学赵 翼的《论 诗》一诗时 , 教师就可 让学生在 朗读的过 程中理解诗 意 , 之后再去 理解诗人 用典的目的 , 并准确把 握诗歌的 思想感情 , 从而实现“以声传情、因声会意”。

2.重视学生对诗词的诵读, 培养他们良好的诗词语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如果想要正确地把握诗词内容的价值取向, 又要兼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的体验, 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即为诵读教学。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能够渐渐理解整篇诗词的大意, 并感受到诗词本身的韵律美。例如, 朗读《江城子?密州出猎》时, 我们能感受到那种“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壮志;朗读《渔家傲?秋思》时, 能感受到诗人心忧国家、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学生通过朗读这些诗词, 能够体会诗词的意境, 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也能体会到诗词的韵味, 从而为准确地理解诗词的中心思想奠定良好的基础。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以及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 成为我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与品味中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中去, 深入体会古诗词蕴含的思想情感, 在诗词中陶冶情操,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龚高旗.古诗词教学之我见[J].文学教育:中, 2013 (3) .

[2]洪慰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学生主观体验的方法[J].成功, 2011 (2) .

[3]何效明.巧抓“诗眼”赏古诗:从2003年高考古诗鉴赏题谈起[J].中学语文, 2003 (17) .

简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篇5

长顺县代化中学:刘星刚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古代学者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体现,这些知识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古人的精神面貌、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更是我们进行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教育和重要途径,一直以来,古诗词教学都被放在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本文笔者就数年来的教育教学经验,简要谈一下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表达自己的一些教育教学见解。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文

教学

经验

一、重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与当前的阅读、写作教研相比较,古诗词教研则显得相对比较滞后。在我看来,当前的古涛同语教学基本存在三种不良倾向:

首先就是“语言化”倾向,大多数教师都把古涛同观赏课当做文言串授课来上,甚至和文言文课一起来上,这是因为他们只看重诗文的句义和诗文的静态解释,却轻忽了学生本身对古诗文所表达的意境有着不同的理解。

其次就是“看法化”倾向,许多人还会把古诗间简单地赏析为“诗物”与“诗情”的简略比,告诉学生说本文就是“寓情于景”,“景中抒情”,但却轻忽了此阶段学生审美观、世界观以及心理素质的教育。

还有就是“支解化”倾向,许多人把一首诗词的整体赏析分成了单调的诗词文句的局部解释,忽略了诗词鉴赏的有机性和整体效果。

这些问题也仅仅是我个人认识到的一部分,可见当前古诗词教学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来做好它呢?

笔者以为,古诗词教学过程应当是教会学生艺术审美的过程。要教会学生发现其中的美,体验其中的美,并运用其中的美。

二、重视学生审美心理的教育

我们都知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教会学生一种认知态度、一种审美态度、一种学习态度,让学生了解一种规律、一种方法,就会让教学变得顺畅的多。学生以适当的情感状态进入诗词意境赏析,他们的能动性必然会很强,教学效果必然会有所提升;以不妥的感情状态进入诗词意境赏析则很难达到这种效果。比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平常人是很难理解其中的意境的,如果我们对作者的身世、观念、志向进行解释,再告诉作者当时所处的大背景,同时对学生进行见解、视 野方面的扩充认识,相信教学就会容易的多。

审美心理的教育是个庞大的生理工程。一般说来,好的教学导人是其中的第一步工序。导语的情绪色彩应该和诗词的情绪色彩息息相通。我们用可 以适合的导语去涤荡学生的心灵,以求获得先声夺人之妙。其次,要特别注意吟诵对培养审美心理的特别效果。古诗词毕竟是一种语言艺术,古诗词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因而又具有极强的音乐性。我们吟诵就要吟出诗词的情绪味、音乐味,让学生在听吟或自吟中孕发特定的审美心境。再次,要注意教 学辅助手段的适当运用。如在教学历程中随机使用挂图教学、乐曲欣赏或幻灯片等教学于段,去扩展表达诗境诗情。

三、重视教学步骤的实施

其一为“传播阶段”,即老师精讲。老师在认真研讨课本,归类好本文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的条件下,对将要温习内容的重难点进行深入浅出的剖解,拟成具有开导性的综合思考题,板书给学生,以形成知识的大概和全部内容的阶梯,发挥“导”的作用这一步,要求老师必须把知识进行重复讲解,抓住要害,理出规律,让学生进行思考、理解。只有这样老师才气发挥启示和引导作用。

其二为“反刍阶段”,即让学生读书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老师的启示、引导,是为学生有目的地读书服务的。那么这里的读书,就不是一般平常意义上的读书,而是要求学生带着疑问、带着问题,在老师引导下读书,边读边思考,把书读懂.唤起自身的理解。把知识重复品味。知识梳理、唤起影象的这个开端目的就到达了。读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读的要领举行具体引导,提出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四管齐下: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做到真正的念书。

其三为“消化阶段”,即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对文章进行自主理解,当然这远远不够,还必须牢固消化,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更牢同踏实,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要真正到达目的,就必须举行一定量的学习练习。但练习到底是要求精讲多练,还是精讲少练呢?笔者以为既不能多练,也不能少练+而要精讲巧练。

其四为“反馈阶段”。学生学习后,不能一了百了,老师一定要进行一定的考试、调研,实时进行查缺补漏,或单个批改,或全班批改,或老师抽样批改等,批改后的试卷,要迅速总结,对实习中出现的倾向性题目必须实时“回炉”,举行个体指导或是全班补习。

四、重视全面教育的实施

一般说来,艺术审美具有相互关联、循序渐进、逐渐深化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光要学生读出“诗言”的表义,而且还要门生读出“诗言”的韵律、节奏、色彩美等。如《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文章,在“行”“游”两个动词前面,作者故意用了“施施”“慢慢”两个重叠的形容词。“施施” “慢慢”,是漫步走着的样子,漫不经心的外在动作。通过外在动作的描写,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在游览的时候,一种寂寞、愁闷的、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两个“而”字是连同,用在状语和动词谓语之间,表示前后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间的“地”。“日与其徒上高山,人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日”,天天,每天。“其徒”,泛指同游的人,不一定专指他的仆从。“人”,走过,穿过。“穷”,本义终极、尽头,这里用作动词,是寻根追源的意思。“回”,弯曲。“穷回溪”.意思是沿着曲折的溪流往前走,一直走到源头。“幽泉怪石”,这就是作者所要寻访的自然山水。为了表示他追求的心之切,游兴之浓。这里连用了三个短句,“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每个句子里边都用一个动词,与“高山”“深林”“回溪”相搭配。读起来有一种运动节奏感。这三个短句又简洁地概述了游览过程。本文构思精巧,结构非常严谨。本文全文寄情于景,托物寓志。本文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例如,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正是他孤寂性格的表现:写西山“特立”,正是他傲世蔑俗的写照。实际上,柳宗元所描写的西山一带,只是一般的丘陵,并非崇山峻岭。他不过是借景抒怀,在山水之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如同士人之怀才不遇。如在教学《行路难》的时候,先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在开元盛世的大社会背景下,诗人李白空有满腹才华、满腔抱负,却只是皇帝的弄臣。诗人恃才傲物之际,得罪权贵,被赐金还山。然后教师让学生来扮演诗人的角色,根据诗的内容设计符合人物性格和具体环境的对话,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那“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的苦闷,那“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呐喊,那“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在学生的表演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一刻,学生即诗人,李白强烈的感情变化被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了。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习,诗词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有很多,语文教师可在不断的实验和总结中寻找适当的方法,既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调动自身经验感受,体会诗词的内蕴美,同时要能体现教师的独特个性,那就一定能开创古诗词教学的心天地。参考文献:

探讨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学生

真挚的情愫、丰富的想象、凝练的语言,使得中国古诗千年不衰。面对这样一件文化中的璀璨瑰宝,我们应该怎样去研读和教学呢?

一、重视诵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很好地说明了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诵读”是教授古诗文时最好的方法,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诵读,让他们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节奏。古诗文教学必须要遵循现阶段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的心理特点,先要开发记忆、大量积累和诵读,然后指引学生品味和理解,最后使学生真正悟出含义。当然,提倡诵读,并不是排斥讲解。尤其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文言文的知识积累太少,需要进行重点字词的落实和必要的串讲。在讲解文章的时候,不要面面俱到,害怕漏讲知识,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讲解”,可以大胆地进行质疑和标新立异,讲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

兴趣是成功的开端,面对古诗文的生涩,学生很难产生直接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实际的教学手法,激发学生间接的學习兴趣。现在初中生爱玩、好玩、天真烂漫,不妨利用这一点来促进我们的教学。比如说,在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这一首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恩爱故事,燃起学生对于真爱的向往和渴望,进而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女词人的《醉花阴》到底写了哪些内容。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利用各种音频和视频软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古诗词。

三、扩大学生的古诗典籍阅读面,将阅读延伸到课外

由于初中教材的容量有限,不可能将所有的名篇都收录在内。但是,中考出题会有一部分的课外阅读题目。比如说,在教学辛弃疾的《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一节课时,可以给学生讲讲辛弃疾的生平,让学生对辛弃疾一生的波折点有清楚的认识,然后就可以真正地走到作者的心中,领略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另外,再带领学生欣赏一首辛弃疾被任命为“建康通判”时,登赏心亭,面对中华的大好河山,担忧收复中原,却又百感交集、一筹莫展而作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还可以将辛弃疾年老时被重新启用,但是认识到北伐的无所作为,“壮志难酬”之时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拿来比较。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结合,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领悟和把握,还能教会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在面对陌生的古诗文时,不至于紧张、恐惧、无从下手,可以从容不迫地利用平时积累的素材应战。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以及古诗词的语言和艺术特点,从“重视诵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古诗典籍阅读面”等三方面提出了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练习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01).

[2]蒋明松.在自主合作中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J].成才之路,2008(02).

[3]王文忠.文言文教学优化模式“六步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10).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讨 篇7

一、指导学生掌握诗词的写作背景

在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就是唐诗宋词, 不论是诗还是词, 都是作者情感和人生经历的一种体现。因此, 在学习一篇诗词文章时, 应首先让学生了解这个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历程, 这对于学生理解诗词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在学习杜甫的《春望》这首诗时,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话, 很多学生并不理解诗句表达的含义, 有的学生认为这是表达的思乡之情。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 也有失偏颇, 没能正确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想正确理解这首诗, 必须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唐肃宗至徳元年八月, 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途中为叛军所俘, 后被困居住在长安, 《春望》即写作于这一时期。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 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 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 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 不禁触景生情, 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 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由此可见, 要想完整和深刻地理解一篇诗作, 应首先指导学生了解诗作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 只有这样, 才能不偏离作者表达的本意。

二、注重引导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背诵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背诵对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未来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同时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都处于青少年时期, 充满了活力与朝气, 具有很好的记忆力, 能够比较容易地记住所学知识。通过背诵能够为学生古诗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并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牢牢记住每一首诗词呢, 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理解诗词, 只有充分理解, 才能记忆得更加深刻。

例如, 在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这首词时, 如果不去理解而单纯地去背诵, 难度较大, 再加上一些词语不易理解, 如“黄沙道”“茅店”“社林”, 学生就更难记忆了。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整篇词进行学习理解, 然后再去背诵。对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要理解,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作者描绘了美丽的田园风光, 流露出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在理解的基础上, 才能更好地品味诗词, 背诵起来也更加省力。

三、指导学生学会感悟诗词意境

古诗词的最美之处在于其表达的意境, 虽然每篇诗词都只有寥寥数语, 但表达的意境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给每位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古时作诗, 讲究对仗工整、言简意赅, 同时还要表达出作者感情。因此, 诗人在写作过程中, 需要借景抒情、借物寓事, 并通过创造一些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思。要想体会诗词的意象, 感悟诗词的意境, 应当学会进行合理的想象, 利用想象领会诗词表达的整个画面和作品的意境, 填补诗词语句的空白。

例如在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时, 作品描绘了作者身处异乡, 对妻子的浓浓思念之情。开头第一句就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我们可以想象作者此前收到妻子来信, 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看似平淡, 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 委婉、深情、耐人寻味。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 诗人利用秋山夜雨这一意象, 表达了自己独处的环境和心情, 以及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将来夫妻团聚时的美好想象。“共剪西窗烛”写出了细腻的良宵美景, 而“何当”一词却又将意境推向了远处。应当说, 这篇诗作构思精巧,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 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充满了意境。让学生领会作者表达的意境, 能够加深对诗作的理解和掌握, 感受到诗词的意境美。

四、注重诗词之间的联系比较

在整个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 学生会学习很多的诗词, 有些诗词在题材或者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值得比较的地方。因此, 要想提高古诗词的教学质量, 教师应注意将新学的古诗词与曾经学习的诗词进行比较, 如从表现手法、句式运用或者意象等进行对比, 从而促进对新内容的理解, 同时也复习了学过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 就可以与杜甫的《春望》进行比较, 同时写春天, 一个是春光明媚、风光无限好“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而另一个则是残垣断壁的春天“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第一首是作者升迁至杭州刺史时所写, 第二首则是杜甫写于安史之乱中, 山河破败, 忧国忧民。虽然都以春作为诗的主体, 表达的意思却完全不同。通过诗词之间的对比, 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欣赏水平。

综上所述,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从多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让学生了解诗词写作背景、作者生活经历, 指导学生学会感悟诗词的意境, 同时加强背诵等。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更重要的是, 让学生体会到诗词之美, 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 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盛天国.让兴趣引领学生进入古诗词殿堂[J].语文天地, 2009 (7) .

[2]麦倩青.古典诗词意象教学探析[J].教育导刊, 2007 (8) .

试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篇8

可见, 古诗词在中国的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古诗词的教学自然也就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着重古诗词的教学, 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陶冶学生的情操。

而且, 在新课标中也明确地提出了要加大古诗词的欣赏力度, 让学生多方面地接触古诗词, 增加学生古诗词的阅读量, 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如何进行古诗词的教学呢?

首先, 教师应激起学生的兴趣。

古代诗词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已经很远, 我们无法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诗人的意境, 但这不代表我们无法去了解, 领会他们的思想。兴趣就是打开这道门的钥匙。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古诗词感兴趣了, 才会愿意去接触它, 了解它, 才会去主动地学习研究。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课时, 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直接进入课题的教学方法, 而是采用一些辅助教学手段, 如放音乐。通过在课堂上播放歌曲, 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 让学生在潜意识里接受这首词, 不觉得陌生, 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诗词的欣赏, 并踊跃地参与到欣赏过程中。歌声的委婉动听, 配以诗境的画面, 学生怎能不动心?如此一来, 学生很自然地就能体会到词人的心境, 感受得到词人的苦闷与豁达。

其次, 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古诗词的欣赏注重的就是反复的诵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了解诗词的意境及所要表达的思想, 而且古诗词的语言优美, 结构简单, 节奏感强烈, 有韵律, 具有音乐美, 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 容易让学生在阅读中走进诗人的世界。如在学习《蝉》这首诗时, 教师没有必要逐字逐句地进行讲解, 而是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理解文意。“垂绥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诵读这两句时, 学生刚开始可能无法了解意思, 但在反复地朗读中, 注意字词的节奏, 很快就会明白:这两句描写的是蝉在饮清露, 蝉叫声传得很远, 而后两句“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则是写明了蝉的叫喊声能够传得很远, 不是因为它凭借秋风的传送, 而是因为它本身的声音就能传的很远。读到这, 很明显, 诗人虞世南写这首诗的主旨不在描写蝉声, 而是通过写蝉声传达一种寓意。那么诗人的寓意是什么呢?此时教师结合古代的语言背景做适当的介绍指导, 并再次地指导朗读古诗, 了解垂绥一词暗示了显赫的身份, 至此, 学生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 了解诗人要表达的是身份高贵的人之所以能够声名远扬, 如同蝉声传得很远一样, 凭借的不是外部的力量, 而是其自身的品格。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诗文的意境, 教师在指导诵读时, 应该注意关键词的朗读, 体会其意思。如“高”不仅写出了蝉所居的梧桐之高, 同时也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又如“出”字, 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 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 但却能让人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 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第三, 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词的方法。

要真正地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词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善于总结经验, 积累适合学生学习的欣赏方法, 帮助学生消除对古诗词的恐惧心理, 轻松地应对古诗词的欣赏, 达到真正会欣赏古诗词, 感受到古诗词的诗意美。

1. 类比法

所谓类比法即把类似诗文的题材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利用学生以前学过的古诗词, 帮助学生学习新的古诗词, 这样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新学的内容, 能够让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 也容易拓展开展来。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课时, 可以先引导大家复习以前学过的中秋佳节思念友人亲人的诗词, 学生很自然地都会想到李白的《静夜思》, 此时教师应有李白的《静夜思》开始着手欣赏, 让学生用同样的心境理解本首诗, 在此基础上结合苏轼的写作背景, 就不难理解苏轼的心境了。同是抒发思念之情的诗歌, 而且两个诗人在创作背景上均有类似际遇, 这就更加便于学生理解苏轼的这首词了。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可以做适当的扩展, 如让学生搜集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 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诗词, 又复习了诗词, 进行了一次诗歌汇总。

2. 图文结合法

图文结合法是在小学课堂中经常会用到的教学方法。课本中的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而在诗歌欣赏中的图片除了吸引学生注意力, 也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意思起到一定的作用, 达到以图赏文, 用文绘图, 图文共赏。如学习《归园田居》, 这是东晋时期的隐士陶渊明的代表作。这首诗是写诗人归隐田园的田园写照, 全诗语言朴素清新, 表现了恬淡的农园生活, 体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淡定。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 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青草盛, 豆苗稀……将人物置身画中, 犹如看到一幅画面:一老人耕完地, 在青草扎堆的田梗上漫步, 豆苗稀疏, 一眼望去, 隐约可见远处的南山一片迷蒙……此时结合诗文, 同学就能很轻松地理解诗文的意思, 也就不难体会诗人的意境。通过这种虚虚实实的方法, 让学生展开想象, 充分地感受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篇9

一、创设情景, 激发品读兴趣

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以诵读为主线, 串联感受、理解、领悟与扩展, 始终把学生的吟诵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示范引导, 创设自主学习环境, 让学生主动参与, 互动合作, 开放发散, 拓展创新, 让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和谐发展。不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而是通过学生自由的联想与想像去感悟诗歌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 创设情景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协助学生尽快掌握课文内容。但它也有一个缺陷, 往往会造成学生对课文情景认知的单一性。实际上很多人同读一首诗, 其脑海中造成的形象是各不相同的比方《游子吟》这首诗, 有的学生想像的意境是儿子睡在床上, 母亲在床边灯光下给儿子缝衣服;有的想像的意境是儿子在灯下看书, 母亲在灯光前缝衣服;还有的人想象到意境则是儿子到临行时穿着衣服, 母手拿针线在儿子身上缝补。因此, 依照创设情景与自主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两个方面各取所长, 以补其短, 以此取得古诗词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情景交融, 体味意境美

王之夫在《姜斋诗话》中所说的“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 妙合无垠。”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词时, 就要特别注意这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特点, 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

首先, 品析名句。写作讲究锻字炼词, 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 可直接劈文入情, 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 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 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 学生既能快速入境, 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 更能纵横联系, 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师可示范以其法赏诗:

李清照的《武陵春》中一句:“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这两句写当前所见, 本是风狂花尽, 一片凄凉, 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 而只是用“风住尘香”四个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 则狂风摧花, 落红满地, 均在其中, 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 花片纷飞, 落红如雨, 虽极不堪, 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 花已沾泥, 人践马踏, 化为尘土, 所有余痕, 但有尘香, 则春光竟一扫而空, 更无所有, 就更发为不堪了。

此种开笔, 最为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神似, 不仅扩大了词的容量, 而且情由千回万转后, 蓦地喷薄而出, 具有震撼人心之力。当然, 这不仅仅是一般的伤春, 而是寓寄着词人漂泊零落、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首句陡起, 次句平接, 由景而入:“日晚倦梳头。”词人面对花尽春去之景, 心灰意懒, 所以虽然日上三竿, 仍无心梳洗打扮, 来反映主人公的情意阑珊。

当学生听至此处时, 陶醉其间, 被古人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 这以诗解诗的方法更是让其耳目一新, 分成小组各抒己见, 高谈阔论来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它优秀诗词了。

其次, 抓住诗中意象鉴赏诗歌。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 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 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 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 然后作整体理解, 体会意境。

三、深入感受, 再现音韵美

要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 享受音韵美, 培养朗诵技巧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所以应将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反复吟诵。如“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要启发学生用轻读读出月下的静谧, 用延长的拖音品味闲适、恬静的气氛。一开始可以有意识地读得夸张一些, 其中, 可以教师范读, 可以自由练读, 可以互读互评, 可以配乐营造气氛, 可以配图加强直观等等, 形式不拘, 力求多样。这一环节, 应让学生大胆地、兴味盎然地去吟读。在多遍初读之后, 让学生闭目暝想, 并把所读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 然后演演诗人当时的神情举止, 说说诗中描绘的山川景物, 谈谈脑中闪出的特写镜头, 教师要珍视学生在初读中的独特感受, 让学生初步感知, 走近诗人, 走近诗境。

教学的过程中, 记忆力好的同学, 背得要快些, 记诵得数量要多一些;记忆力稍差一点的学生, 背得速度要慢些, 数量要少些。一部分语感好的同学, 读得就好些, 语感差一点的同学, 读得就不会那么好。对待读得不理想同学, 教师应该耐心指导, 并且还要表扬他“读得很认真”或“很有感情”等等。对这些情况, 教师要正确对待, 要承认差异, 个别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 教师也要予以表扬, 予以鼓励。

四、体会情感, 浸润人性美

古人云:“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它对培养学生辨别真善美的能力和陶冶情操起着重作用。杜牧的《江南春》处处写景:莺歌燕舞, 柳绿桃红, 山清水秀, 酒旗春风……但诗人并未陶醉于大好的春光当中, 结句通过一幅烟雨迷茫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感伤时事、忧国忧民的深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 一个“更”字写出了对老朋友分别后无限的牵挂和思念, 收到了“一字千钧”的效果。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的“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将士们为保家卫国宁愿献出宝贵生命的高尚人格气贯长虹。而《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人性美, 尤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多次在诗里展现过愿为拯救苍生而牺牲自己的伟大情怀, 而这首诗之所以感人, 就是因为‘各使苍生有环堵’ (《寄柏学士林居》) 的愿望来自他痛苦生活的体验, 他也曾在其他诗里多次表现出推己及人的可贵精神, 而这里表露的却不是为了一己的安定和幸福。为了穷苦人的幸福, 他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 哪怕‘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其高尚的人格美能够让学生刻骨铭心。

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初中语文教师应遵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能力, 提高阅读和鉴赏古诗词的水平, 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无穷魅力。

摘要:古诗词教学是学生加强文学艺术修养, 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当强调美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其主要方法有音韵美;体会情感, 浸润人性美。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篇10

1.再现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整体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将诗歌理解的更加透彻。如:赏析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老师将鉴赏诗歌的任务放手给学生后,引导大家可以从独特的视角以各种不同方法鉴赏此诗,稍加讨论研究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或多或少都谈出了自我独特的感受。有些学生也采用了再现诗歌意境的方法,他们中有人写道“:我暂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放气概,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戴上锦帽,穿上貂皮袍子,千人万马席卷了平坦的山野。为了回报全城的人紧紧跟随,我亲手射那老虎,大家争着看我这个今天的孙郎。酒喝到了兴头,胸怀肝胆正在开阔昂扬,鬓发虽然白了一些,可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派遣冯唐,手持符节像到云中郡给魏尚复职一样荐我当重任?到那时我一定把雕花弓拉得如满月般,向西北望,对准那贪婪的天狼星射去。”不难看出,把诗歌凝练的语言转化成具体的文字,联想创造出生动的画面,这正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2.与现代歌曲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课文选入的古诗词远的距今两千多年,近的也有一百多年,都打着时代的烙印,今人与古人之间横亘着一条天然的鸿沟。要透彻理解这些作品,对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说确是一大难事,所以初学时应把培养兴趣放在第一位。记得学生初学古诗词,我并未急于让他们接触课文,而是放了一首歌———《涛声依旧》让他们听,然后问他们歌的内容和哪一首古诗有关,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他们是学过的。接着我又举了几首学生熟悉的歌曲中的一些歌词,告诉他们词作者只是把李白、杜甫甚至是《诗经》中的诗句稍作了改动而已,学生们马上产生了兴趣。

3.借助信息技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古代诗词的教学之中,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协助教学,可以在进行诗词讲解时将有关的画面展示在屏幕上,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的诗词内容。例如:在讨论完古代诗人推敲和苦吟的创作过程后,教师就可以将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这首诗进行延展阅读,并且将贾岛对这首诗的推敲过程作为一个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有关的学习。在进行诗歌背景介绍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一个诗人背对着学生面朝着树木的图片展示出来,来更好地阐释“推敲”这一背景知识。在进行内容讲解的时候,可以将“荒园”“、池塘”、“树木”等意象图片展示出来,进而来帮助学生学习理解“闲居少邻先,草径入荒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两句诗歌。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能够在图片的帮助下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合理想象,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4.整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中,诗词的数量很多,在安排上一般是根据单元的核心内容将诗词打乱编排的。这样给学生记忆诗词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很容易发生混淆、记忆不牢固的现象。对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以作者为单位,整合教材内容,使诗词内容呈现集中化、条理化,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在初中第一册苏轼《浣溪沙》的学习时,将教材中苏轼的另一首词《水调歌头》整合在一起学习,让学生对苏轼这个人的个性特征有个较为完整的认知。进而根据诗词的创作时间,先学习《水调歌头》,因它写于1076 年中秋节,词人苏轼41 岁被贬到密州,做了小小的太守,政治上不如意,与弟弟也有六七年没见,这就出现了词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抑郁不欢,而结尾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再学习《浣溪沙》,是词人在1082 年创作的,时年三月,词人再次被贬黄州,政治上不得意而且身体也不大好,词中却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又体现了词人的乐观和热爱生活。由此可知,苏轼的性格是乐观、旷达的。这样安排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便于他们更好地体验、感受作者的内心,能够有效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总之,诗词教学可以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而古诗词教学无疑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据此,我们就根据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教育的受众和教学的内容,寻求科学的规律,同时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去进行整合、优化,不断探究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从而确保初中语文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把学生培养成博古通今、有着较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一代新人。

摘要: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笔者经过几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对于中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见解。

上一篇:合唱训练方法下一篇:区域化集中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