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健康

2024-08-17

个体健康(精选十篇)

个体健康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选取到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200名儿童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 男性120例, 女性80例, 儿童年龄范围在0~3岁, 平均年龄为 (1.5±0.5) 岁。以随机分组法将儿童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分别为100例, 且两组儿童健康状况和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对比统计学差异不明显 (P>0.05) 。

1.2 方法

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 饮食的健康指导。如对于4~6个月大婴儿的家长, 应指导其掌握辅食的添加方法, 并保证搭配合理、营养均衡。第二, 儿童发育成长规律方面的健康教育, 主要包括儿童的语言发育规律、感觉和知觉的发育规律、动作发育规律、体格发育规律等。第三, 疾病预防知识的健康教育, 主要体现为流行疾病、多发病和常见病的预防保健知识, 涉及疾病的预后、发展、治疗、症状和病因分析等方面的知识。第四, 意外伤害预防的健康教育。第五, 口腔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体现为:第一, 健康教育的处方:根据不同的健康教育需要和不同的对象, 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处方。如针对0~3岁的婴幼儿, 其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营养不良婴幼儿中医健康处方、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 的预防保健处方、缺铁性婴幼儿贫血的预防保健处方、婴幼儿辅食添加方法的健康指导处方和促进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处方等等。第二, 随诊教育:在对社区儿童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过程中, 应依据不同儿童的健康和发育特定及阶段, 实施阶段性、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第三, 候诊教育:通过候诊过程中的健康教育, 向儿童及其家长普及健康教育知识。例如, 可以在候诊室的墙上张贴一些关于儿童健康教育的宣传画或宣传栏;在候诊室内布置电视, 并循环播放关于儿童健康教育的宣传片, 让儿童及其家长都能够从中获得对儿童有益的健康教育知识, 为日后做好知识准备。第四, 健康讲座:可以定期进行妈妈班爸爸班的讲座, 在讲座时通过提问解答的方式可以和家长们进行充分的儿童健康知识的健康教育。

1.3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17.0软件对本次临床观察的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对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分析, 实验t检验分析计量数据, 若P<0.05, 则说明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研究组儿童的预防保健知识、育儿知识和生长发育状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儿童, 两组观察对象临床研究结果对比统计学差异显著 (P<0.05) 。如表1所示。

3 讨论

健康教育指的是以干预、教育和传播为主要方法, 以协助群体或个体建立健康合理的行为和改变原有不合理的行为为主要目的, 以改善健康教育对象对象健康状况为目标的过程和一系列活动。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医疗模式的改进, 人们的健康服务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社区妇幼保健工作的关键也从传统的“以疾病为核心”转变为了“以保健为核心”, 而健康教育也是社区保健工作的关键环节, 所以, 在社区儿童健康体检中应用个体化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为儿童自身的感觉能力和识别能力较差, 特别是婴幼儿完全需要由父母照顾, 因而, 应将儿童的家长视为个体化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 而且,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及其家长的健康教育需求也存在较大的区别。所以, 健康教育应该具备针对性和个体性。因为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不具备专业医学知识的儿童及家长, 所以, 在实施健康教育时, 要尽量将深入专业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 以保证卫生保健知识更加易于被儿童家长所接受, 保证健康宣讲的内容能够被儿童家长理解, 讲解过程尽量使用口语化、大众化的词语和表达方法, 深入浅出, 不能使用深辟、难于理解、专业的医学语言。另外, 健康知识宣传栏的设置要做到编排有序、图文并茂, 从而激起儿童及其家长的阅读和学习情趣[1]。

在社区儿童健康体检过程中有效合理地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 对于恢复和预防儿童常见病和多发病, 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病率, 增强儿童及其家长的健康保健意识, 实现健康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 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个体化健康教育是社区儿童健康体检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将儿童健康体检与个体化健康教育相互融合,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健康水平的提高[2]。

社区儿童医疗保健人员是个体化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因此, 社区医疗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素质, 掌握更加有效的行为指导和信息传播能力, 学习和掌握个体化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知识和理论, 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医疗观念, 从而更加有效地为儿童及其家长服务。在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 要对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 依据评估结果对健康教育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健康教育效果[3]。

摘要:目的 探讨社区儿童健康体检中个体化健康教育的作用。方法 选取到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200名儿童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观察对象, 以随机分组法将儿童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对照组儿童不接受个体化的健康教育, 而研究组儿童则接受个体化的健康教育, 回顾分析儿童个体化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结果 研究组儿童的预防保健知识、育儿知识和生长发育状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儿童, 两组观察对象临床研究结果对比统计学差异显著 (P<0.05) 。结论 由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可见, 社区儿童健康体检中应用个体化健康教育, 对于保障社区儿童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社区儿童,健康体检,个体化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雪莹.个体化健康教育对儿童哮喘疗效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 2009, 16 (21) :52-53.

[2]刘冬梅.细节化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中的应用[J].江苏预防医学, 2012, 23 (3) :68-69.

个体化健康教育总结 篇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但是冠心病的范围可能更广泛,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

一、生活要有规律,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情绪波动。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工作,临睡前不看紧张、恐怖的小说和电视。

二、少吃动物脂肪和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内脏等,多吃鱼、蔬菜、水果,豆类及其制品。糖类食品应适当控制。

三、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操等。运动应根据各人自身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选择,如打太极拳 、乒乓球、健身操等。要量力而行,使全身气血流通,减轻心脏负担。

四、肥胖者要逐步减轻体重。

五、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与冠心病有关的疾病。

六、不吸烟,不酗酒。吸烟是造成心肌硬塞、中风的重要因素,应绝对戒烟。少量饮 啤酒、黄酒、葡萄酒等低度酒可促进血脉流通,气血调和,但不能喝烈性酒。

七、限制食盐,每日5克以下。饮食且清淡,易消化,少食油腻、脂肪、糖类。要用足够的蔬 菜和水果,少食多餐,晚餐量少,为宜喝浓茶、咖啡。

八、常备缓解心绞痛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片,以便应急服用。若持续疼痛或服药不能缓解,应立即送医院急诊。

失业对个体精神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 篇3

一、失业与精神健康

失业通常被定义为:没有工作,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状态。最近两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其影响至今未散,经济的衰退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国内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2008年年末,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有分析人士预期2009年上半年全国失业率将会达到11%。6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四分之一。国务院参事陈全生日前指出,中国真正失业人数远远高于官方统计数据。

在这样严峻的社会环境下,失业这个问题对于人们的精神健康是否有影响,有著怎样的影响非常受人关注。可以看到近100年来,一直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在研究这个问题,并且也取得了不小的研究成果。早期的研究已经证明了失业对于人们的精神健康有着负面的影响。经历失业的个体会在精神上受到更大的压力和焦虑,更有可能产生抑郁的症状(Broomhall & Winefield,1990),并且失业的人会表现出明显的沮丧反应(Bartley,1994)。产生这些失业压力的来源主要有8个,包括:经济紧张、时间结构的丧失、活动的缺失、社会接触的减少、集体目标的失去、地位的丧失、面子/耻辱和求职的压力(孙书华和张淑华,2006)。

由于失业对于精神健康的影响,它还可能会导致失业者行为的改变。吸烟的失业者在失业后会吸更多的烟,毕业即失业的学生比成功就业的学生或继续接受教育的学生极其显著地增加饮酒量(Janlert,1992)。国外还有一些研究成果显示失业与滥用毒品之间也有关联(Grossi,1999)。这些不健康的行为会使人增加患病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加重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此外,在过去的研究中已经证明了,有许多调节变量都关系到失业对于人们精神健康的影响,比如,失业时间越长,人会变得更加抑郁,对其精神健康的影响也越大(Winifred & Keith,1987);男性比女性受到失业的影响更大:得到社会支持的人的精神健康更少的受到失业的影响(Broomhall & Winefield,1990):并且国家经济水平越发达、失业保障水平越高、国家经济水平越平等,失业对人们精神健康的影响越小。除此以外,是否是在工厂倒闭和大幅裁员情况下失业和对于学生而言毕业后能否立即找到工作,对于失业在精神健康上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二、失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分析

失业为什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现在有如下的理论模型进行解释:

依据Jahoda(1981,1982)的潜在职能剥夺模型(Iatent deprivation model),失业的人由于缺乏有工作的5个潜在功能(时间结构、社会交往、集体目标、地位和活动)而感觉到痛苦。在现代社会中只有雇佣可以充分提供资源,而失业则剥夺了这些资源,因此会令人感受到痛苦与压力。

Warr(1987,2007)依据Jahoda的理论扩展了一个9因素的模型(后又扩展到12个),他将这些环境因素称作“维他命”(vitamins)。因此这个模型被称作“维他命模型”。他的理论和Jahoda的理论一样,失业的人无法获得足够数量的环境因素,从而导致痛苦和压力。

Fryer(1997)从以上两个模型出发,强调个人失业后的经济剥夺会导致个人充满挫败感,不能满足人本身对于发挥自身作用和自我导向的愿望,从而导致压力。他的理论强调了自我受限,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个体限制理论。

个体健康 篇4

资料与方法

2009年3月-2013年3月收治艾滋病患者69例, 男46例, 女13例;年龄21~73岁, 平均41.6岁;患者文化程度之间无显著差异;均无语言沟通障碍, 对走访健康教育人员提出的问题均能做出理解和回答。

方法:与患者采取电话或面授方式的个体化一对一健康教育, 主要内容包括心理辅导、艾滋病概念、症状、预防知识, 还包括艾滋病的用药原则、饮食指导等, 同时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电话回访, 比较患者个体化健康教育前、4个月后、6个月后服药依从性、危害教育、预防教育等了解程度。

统计学处理:对统计软件SPSS17.0加以采用, P<0.05各项数据具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患者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后, 患者无论服药依从性还是艾滋病的危害教育、预防知识教育等方面均有较大效果, 与个体化健康教育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作为一项不可治愈的高危传染性疾病, 艾滋病的防治是当前世界性问题。从当前的艾滋病防治现状看,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通过沟通和教育使患者对艾滋病的防治有更多的认识, 从而改善患者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对艾滋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2]。

针对社区艾滋病居民的艾滋病防治, 可以从以下几点对患者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①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由社区护士采取电话或面授的一对一指导, 对患者的发病原因加以了解, 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辅导和理解, 构建与患者之间温暖、坦诚的关系。②使患者了解艾滋病的概念、症状, 并为患者讲解艾滋病的合并症等基础知识。③立足患者的不同需求和接受能力, 协助患者对个体化教育计划进行制定, 计划应包含服药依从性、艾滋病危害教育、预防知识教育等, 还应帮助患者制定治疗及护理方案, 讲解艾滋病临床中常见的机会性感染途径, 指导患者在食物和衣着方面保持卫生, 并减少紫外线照射等[3]。④分析社区艾滋病居民的病情等从而指导患者正确用药, 使患者明确各种药物的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及禁忌证等, 帮助患者树立坚持用药的观念, 与患者一起制定最适合其生活规律的服药时间与方案, 使患者无论任何时候都能坚持按时、按量、按要求服药[4]。⑤为患者制定符合其年龄、身体状况的营养与饮食计划, 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 进一步减轻患者可能因营养不良而增加的机会性感染[5]。⑥对患者身体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进行了解, 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各项健康教育落实情况, 比较患者教育前、教育后4个月、6个月的各种情况变化。

通过个体化健康教育, 不仅能够促进社区艾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显著提高, 而且有利于艾滋病危害教育效果及预防艾滋病知识教育效果的提高, 同时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对控制艾滋病病情的发展和病情稳定及减少艾滋病慢性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6]。本次研究结果也表明, 对社区艾滋病居民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后, 患者服药依从性、危害教育、预防知识教育等情况均有显著改善, 与实施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使患者对艾滋病有进一步地认识, 有利于消除或减轻影响患者健康的各种因素, 提高其应付疾病的能力, 从而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对社区艾滋病患者个体化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2009年3月-2013年3月收治艾滋病患者69例, 对其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 并在个人健康教育后的4个月、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 通过一对一的谈话对患者的教育效果进行分析和记录, 对比患者接受个体化健康教育前后的服药依从性、危害教育、预防知识教育等具体情况。结果:对社区艾滋病居民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后, 患者服药依从性、危害教育、预防知识教育等情况均有显著改变, 与实施前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社区艾滋病居民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 能够帮助患者提高服药依从性, 使患者对艾滋病的危害、预防等有更深了解, 有利于消除或减轻影响患者健康的各种因素, 从而促进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艾滋病,个体化健康教育,社区居民,效果

参考文献

[1]傅亮, 胡雁, 鲍美娟, 等.国内外艾滋病护理研究的发展及其启示[J].护理学杂志, 2013, 7 (5) :32-33.

[2]李映兰, 周阳, 李丽.社区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J].护理学杂志 (外科版) , 2010, 4 (25) :19-21.

[3]王安林, 王龙霄, 蒋居辰.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效果评价[J].医药论坛杂志, 2010, 3 (3) :55-57.

[4]张群, 王艳.中国当前艾滋病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2, 10 (26) :88-89.

[5]马骁, 等.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24-125.

个体化健康教育1季度总结 篇5

自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以来,我中心根据不同的科室接诊的常见病印制了各类疾病的健康教育处方,各科室都设置了健康教育资料取阅栏,用于发放给前来就诊的对症病人,以便病人根据自己的症状学习相关预防保健知识。

同时通过日常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人体检,根据体检结果,由中心医生专门对居民进行体检分析,叮嘱合理膳食,坚持锻炼,戒烟限酒,减轻体重等保健注意事项。

高血压糖尿病人由中心慢性病管理人员每三月进行一次随访,通过门诊面对面,和电话随访等方式,对慢性病人的血压、血糖进行检查,同时进行体重记录、用药指导、生活方式指导。

个体健康 篇6

【摘要】开展个体化健康教育对肿瘤病人可提高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能,减少病人的焦虑和不安。个体化健康教育针对个体的不同感知和社会背景,有利于病人从被动接受治疗和护理转变成主动采取预防疾病的有利健康的行为,改善其心理状况,有效地配合治疗和护理,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促进健康。

【关键词】个体化健康教育肿瘤外科

【中图分类号】R72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81-01

肿瘤外科是古老的肿瘤治疗方法,人类对恶性肿瘤的许多知识最初是随着肿瘤外科的发展而积累起来的。外科切除是实体肿瘤首选的、疗效最可靠的治疗方法。与传统上的“小肿瘤,大手术”不同,现代肿瘤外科更强调与护理工作的密切配合,依据不同社会背景、文化修养、耐受程度而制定出不同的、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并针对个体施实个体化健康教育。因此,我科从2013年开始实行责任护士分管制,并从根本上正确认识肿瘤患者的心理及身体健康,对355例收治病人采用个体化健康教育,减轻了患者的压力,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3年2月~2014年3月我科收治的355例病人,其中男性206例,女性149例,年龄35~86岁。胃癌24例,膀胱癌32例,乳腺癌55例,肝癌41例,肺癌83例,肠癌58例,脑癌25例,喉癌37例。对本科住院病人进行有计划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2方法

由责任护士负责对分管患者进行“一对一”的个体化健康指导,首先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疾病、年龄、文化层次、健康需求等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基础医学知识,然后针对患者的情况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健康宣教。护士可采取诱导式及开放式提问的方法,鼓励患者进行情感表达,并在倾吐后进行解说、劝解、安慰、积极鼓励,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另外,对较为内向的患者可安排患者在较为隐蔽的环境中对录音机进行情感表述,一方面能有效宣泄患者负性情绪,另一方面又能使护士了解患者实时情绪,更有利于双向沟通开展。并采用交谈法、授课法、示范法,运用图片、健康教育处方、多媒体PPT及亲身示范及协助,通过我们的个体化健康教育使患者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健康的心理、乐观的情绪,从而提高缓解率,提高生命质量。

2健康教育的内容

2.1入院时的健康教育:肿瘤患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往往比较复杂,且波动较大,极易受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护士入院后接待患者即与患者多交流,从语言、行为特点去发现和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从而来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主动给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医护人员、住院须知及近视陪伴制度,以消除文化休克,鼓励病人叙述内心感受,运用聆听技巧进行倾听,表示理解和同情。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住院环境,使患者适应住院生活。与家属进行沟通和合作。指导家属正确应对,克服种种心理障碍,尽可能地使家属树立积极向上的信心,给患者以正能量的影响和心境。

2.2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

(1)疾病知识的教育: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原因症状、术前有关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麻醉知识、术后引流管的护理、并发症的预防等。对不知自己的病情的肿瘤患者“肿瘤”而改成症状相近的如“息肉”等,使病人了解疾病的转归过程,以减轻对预后的担忧。

(2)心理指导教育:由于肿瘤患者精神压力大,且手术切除范围大,特别是根治性手术,常影响机体或肿瘤所在器官的正常功能,甚至给病人带来身体形态的改变,如直肠癌术后的人工肛门、乳腺癌术后失去乳房,均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从患者的言谈中可以体会出他们对疾病的恐惧和求生的欲望。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护士应指导病人正确对待疾病,并向家属讲明手术的安全性和必要性,同时介绍成功病例,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坚定手术治疗的信心,使病人认识到自己不会被社会遗弃,而基本上能从事正常的工作及娱乐。

(3)术前指导教育:由于肿瘤手术一般创伤较大,因此,做好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可直接关系到手术能否顺利进行、伤口愈合的好坏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比如协助医师做好各项术前检查工作;加强营养知识宣教,提高患者手术耐受力,促进手术的安全进行,缩短疗程,促进手术后的恢复;手术前患者应做好全身清洁的准备;告诫吸烟患者术后易出现呼吸衰竭,所以术前一周要绝对戒烟;教会病人深呼吸运动和有效咳嗽及排痰;有口腔、消化道及呼吸道疾患患者应早、午、晚漱口刷牙;有牙龈炎、扁桃体炎、龈齿或牙疾,应及时治疗,手术前应进行洁牙,以预防术后吻合口瘘及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其他如外阴、肛门部病变,手术前应每日清洗或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浸泡,保证局部清洁,预防感染。

2.3饮食指导健康教育:由于肿廇组织异常生长或肿瘤所致梗阻造成机体营养大量消耗。因此,应鼓励病人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饮食。但肠道手术应讲明少食含纤维素高的蔬菜,如芹菜、白菜、水果等。为适应手术后解剖生理的改变和吻合口的存在,在肛门排气后开始进食也须严格遵照流质饮食-半流食-软食-普食,少食多餐的进食原则,避免刺激性食物等。

2.4术后近期健康教育:术后患者对了解手术情况及术后注意事项的需求大于其他的需求,故护士协助医生及时告知患者或家属手术情况,指导其术后注意事项,以利于患者顺利度过手术期。

2.5术后恢复健康教育:恢复期的重点是指导患者锻炼,恢复机体功能以及建立和适应新的生活习惯,使患者机體功能尽快恢复。

综上所述,开展个体化健康教育可提高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能,减少病人的焦虑和不安,还可使患者和家属可掌握相应的医学知识。个体化健康教育不仅使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护理转变成主动预防,而且还积极促使患者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袪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晓雪刘世殊.肿瘤临床治疗手段.肿瘤护学.2008,1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篇7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2010年1月—6月收治入院分娩的单胎初产妇150例作为对照组, 年龄20岁~36岁, 平均年龄 (24.45±1.95) 岁, 孕周28周~42周, 平均 (38.50±1.23) 周;选择我院2011年1月—6月收治入院分娩的单胎初产妇150名作为观察组, 年龄20岁~35岁, 平均年龄 (24.78±2.75) 岁, 孕周28周~42周, 平均 (38.35±1.06) 周。2组孕产妇在年龄、孕周、孕次、受教育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均无孕期并发症发生。

1.2 方法

1.2.1 实施人员

由我院妇产科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助产士负责孕产妇的健康教育。

1.2.2 健康教育内容

2组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基本相同, 主要包括孕期营养保健知识及各种并发症的特点, 分娩的准备, 如:先兆临产的识别、产妇及新生儿的物品准备及分娩时的应对技巧等, 产褥期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新生儿护理, 母乳喂养及医院环境介绍、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等。

1.2.3 健康教育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 主要采取开设孕妇学校集中授课、发放宣传资料、看录像、口头讲解等常规方式, 以授课、示范为主。

观察组除采用常规宣教方式外, 助产士还给予一对一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具体方法如下: (1) 分阶段。根据孕产妇所处阶段选择健康教育的重点[2], 产妇入院时, 给予热情接待, 介绍环境、主管医护人员等, 使其尽快熟悉环境, 减轻陌生感;检查治疗时护士技术娴熟、轻柔, 态度诚恳负责, 增强产妇安全感;产程中重点指导配合技巧, 如:吸气、呼气、屏气、放松运动等;产后重点指导产褥期保健知识、新生儿护理方法、母乳喂养知识与技能等;出院时指导产后休息与营养、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和观察、预防接种、用药需知、避孕等知识。 (2) 顺应需求。根据产妇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 如对文化程度偏低的孕产妇, 健康教育语言应简单、通俗易懂, 内容不宜过多, 同时对其家属给予相应的教育;对文化程度较高的孕产妇, 则采用教育与讨论相结合、互动的教育方法;对自然分娩的产妇贯穿分娩全程给予实时指导, 讲解示范分娩过程中的配合与放松技巧, 同时给予鼓励、安慰等心理支持;对剖宫产产妇, 则讲解手术必要性、术前准备的内容、术中的配合、术后疼痛的处理等;对焦虑程度较重的产妇, 首先要求助产士具备稳重熟练的交流与技术操作的能力, 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 鼓励产妇积极表达其心理、生理需求, 在满足其合理需求的基础上予以耐心解释和指导。同时让有生育经验的女医师与助产士予以现身说法, 帮助其消除不良情绪, 减轻心理压力, 增强分娩信心。 (3) 强化技能。对母乳喂养方法、新生儿护理技能等给予动作示范、操作练习, 如指导产妇母乳喂养的体位与姿势、正确的挤奶方法、新生儿脐部护理、新生儿沐浴、新生儿抚触等, 均由经验丰富的助产士亲自示范操作, 一对一指导产妇及家属学习, 并让产妇及家属跟着学、照着做。助产士评估产妇及家属掌握程度, 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手法, 直至产妇或家属在住院期间能熟练掌握相关技能为止。 (4) 对象灵活。健康教育的对象不能仅仅局限于孕产妇, 对其丈夫及母亲 (婆婆) 等也应进行一些产褥期保健知识的宣教, 尤其是母乳喂养知识与技能、新生儿的护理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健康教育, 丈夫及母亲 (婆婆) 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后, 可为产妇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1.2.4 评价方法

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围生期保健知识测试卷, 主要测试健康教育重点内容掌握情况, 采用统一指导语, 由专人负责, 出院前让产妇和家属填答, 每项采用4级评分, 1分为“掌握”, 2分为“部分掌握”, 3分为“掌握”, 4分为“熟练掌握”, 得分越高说明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越好。另一部分为健康教育满意率、护士满意率, 通过自制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获取;分娩期及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母乳喂养率两项通过查阅病历收集资料和护理观察获取。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2组孕妇围生期保健知识掌握评分情况

见表1。

2.2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母乳喂养率、健康教育满意率、对护士综合满意率比较

见表2。

由表1可以看出, 2组孕妇围生期保健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 (P<0.05或P<0.01) ;由表2可以看出2组孕妇并发症的发生率、母乳喂养率、健康教育满意率、对护士综合满意率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 提示观察组的健康教育效果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3.1 个体化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孕产妇围生期保健能力个体化健康教育注重尊重个人, 整体化、全面地看待患者, 让其表达期望, 根据优先次序予以健康教育, 符合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的需求, 促进独立性[3]。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理心理状态、不同的工作生活环境以及不同分娩方式的孕产妇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都不尽相同, 根据个体特点与各阶段的需求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能满足孕产妇实际需求, 解决孕产妇面临的具体困难。朱红梅[4]的调查研究也提示:从健康教育内容开展的方式来看, 大多数孕产妇希望得到个别指导。一对一的个体化健康教育, 让助产士能直接了解评估孕产妇保健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 及时给予相应的指导, 尤其是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等操作技能方面, 能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做法, 使其掌握正确规范的操作方法, 从而增强围生期的自我保健能力和信心, 使母乳喂养成功率明显提高, 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并发症明显降低。说明根据不同的个体以人为本、因人施教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孕产妇围生期保健能力。

3.2 个体化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本组住院产妇经过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后, 健康教育满意率以及对护士综合满意率与对照组比较, 均得到明显提升 (P<0.05) 。剖宫产和正常产首选比例最高的健康教育方式是与医护人员直接交谈[5], 实施一对一的健康教育, 促进了孕产妇对自我保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使孕产妇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和认同感不断增加, 护患关系更为和谐。对象灵活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对孕产妇进行教育的基础上, 同时对其丈夫、母亲 (婆婆) 一并进行健康教育, 促使家属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孕产妇保健及新生儿护理中去, 促进了产妇支持系统的健全和完善, 有效减轻了产妇及家属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从而对产科护理服务更为满意。说明改进后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提高患者满意度。

摘要:目的 探讨个体化健康教育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2010年我院收治入院直至分娩的孕妇150例作为对照组, 选择2011年我院收治入院直至分娩的孕妇15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健康教育, 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 实行一对一的个体化健康教育, 观察2组孕产妇健康教育效果。结果 观察组孕产妇的围生期保健能力、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或P<0.05) 。结论 通过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产科孕产妇健康教育效果, 提升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产科护理,健康教育,个体化,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林贞斐, 汪向群, 卢慧珍, 等.孕妇学校创新性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18) :2459-2460.

[2]张萍.产科个性化健康教育的改进与提高[J].吉林医学, 2011, 32 (26) :5010-5011.

[3]Gerrish K.Individualized Care:its conceptualization and practice withinamultiethnic society[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0, 32 (1) :91.

[4]朱红梅.产程中应用腹式呼吸对分娩影响的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 2007, 11 (1) :52-53.

个体健康 篇8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4年1—7月选取我市一社区肥胖患者62人做为干预组,同时选取另一社区的肥胖居民62人做为对照组。入选标准为:1年龄≥60岁;2符合肥胖的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依据《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4];3近期未进行过药物、手术等治疗者;4知情同意且无沟通障碍者;5排除患有癌症、消化道疾病等其他影响体重疾病者。不同组别老年肥胖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见表1。

1.2方法

1.2.1个体化健康管理方案成立健康管理小组,成员包括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医生与护士。对老年肥胖患者进行6个月的个体化肥胖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老年肥胖患者体重管理档案,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体质指数(BMI),腰围(WC),饮食习惯,运动情况等;2系统化健康教育,运用健康信念模式帮助老年肥胖患者建立起健康相关的信念,促进患者认识肥胖的危害和控制体重的必要性,讲授肥胖的预防知识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体重管理依从性和有效性; 3饮食干预,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选择平衡的膳食结构,减少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控制能量的摄入量,教授患者等量食物交换法,培养患者养成饮食记录习惯,定期监督与指导;4个体化运动干预,依据《中国成人身体活动指南》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5],运动形式选择适合老年人群的(太极、快走、舞蹈等),以有氧运动为主,每次运动1 h以上,频率每周应4次以上,培养患者养成运动记录日记,定期查看指导,依据老年自身特点制定个体化运动干预方案。

1.2.2评价指标BMI: 采用SK-X80型人体身高体重测量仪测量BMI,BMI≥28则诊断为肥胖;WC: 测量取右侧腋中线,第12肋下缘与髂骨上缘连线的中点,沿水平方向围绕腹部1周,取正常呼气末的数值即为WC值;血脂:指血液里脂肪总含量,采集患者早晨空腹静脉血送我院检验科实验室测定,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1.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l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两组老年肥胖患者一般情况比较采用t检验或 χ2检验,干预前后不同组别老年肥胖患者BMI、WC、血脂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后老年肥胖患者BMI与WC的变化情况干预前124名老年肥胖患者BMI均值为(31.29±2.38)kg/m2, 男性腰围(94.71±6.70)cm,女性(92.05±8.53)cm,不同组别患者BMI、W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MI均值为(29.75±2.91) kg/m2,男性腰围(90.50± 6.26)cm,女性腰围(87.16±7.59)cm,不同组别患者BMI、W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2干预后老年肥胖患者血脂的变化情况干预前老年肥胖 患者TC均值为 (5.18 ±0.89) mmol/L,TG为 (1.81±0.51) mmol/L,HDL-C为 (1.10±0.35) mmol/L, LDL-C为(3.33±0.75)mmol/L,不同组别患者血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TC均值为(4.75±0.76) mmol/L,TG为(1.55±0.44) mmol/L,HDL为(1.26±0.28) mmol/L,LDL为(3.08±0.67)mmol/L,不同组别患者血脂除LDL外,其他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注:BMI—体质指数;WC—腰围。

注: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3讨论

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胰岛素抵抗、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子宫癌等癌症)。有研究表明,肥胖患者轻至中度的减轻体重均可减少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病风险,体重管理可促进肥胖患者健康水平[6]。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医疗负担沉重,身体衰老,体力活动逐渐减少,饮食结构发生变化,脂肪摄入过多,激素水平发生改变且机体清除脂肪功能下降,导致老年人群更易于发生肥胖[7]。体重过低与体重过高均可增加老年人的死亡风险,老年人群的体重管理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实现体重控制的获益最大化。

此次研究显示,个体化健康管理可有效降低老年肥胖患者的BMI,减少WC。个体化健康管理需全面评估个人的健康状况,将现有的各种促进健康的资源作用发挥至最大限度,预防疾病的发生,实现个人的全面健康保障服务[8]。对老年肥胖患者进行健康信念模式宣教可以帮助患者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不良健康行为,形成正确的健康信念和态度;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和均衡饮食知识的讲解培养老年肥胖患者体重自我管理的能力[9];通过患者对肥胖危害的全面了解促进采取健康行为的积极性。高玉霞等[10]研究显示,个体化的饮食与运动干预方案可有效减轻肥胖患者体重,饮食—运动行为发生改变是老年肥胖患者体重管理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此次研究显示,个体化健康管理可有效改善老年肥胖患者血脂异常,TG、TC、LDL-C水平显著下降。陆伟荣等[11]研究显示,肥胖人群常合并有脂类的代谢异常,BMI与血脂水平呈正相关,超重人群血脂水平高于正常体重人群。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 且胰岛素水平与肥胖患者BMI呈正相关关系,TG、TC、 LDL-C的升高是机体发生胰岛素抵抗的危险因素[12]。 生活方式是由有认知、情感、情绪、行为或者活动组成的多维度行为模式[13],本研究采用评估 - 计划 - 实施评估的循环动态个体化管理模式,促进患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医务人员在进行血脂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对老年肥胖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加强沟通,使患者全面了解血脂异常的危害,通过减轻体重,增加运动量来降低自身的血脂水平。

综上所述,个体化健康管理是老年肥胖患者有效的健康促进途径,应探讨更为完善的个体化健康管理方案,在老年肥胖人群中推广,以期减少老龄化所带来的疾病负担,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

个体健康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9月于我院门诊确诊的150例手足口病患儿, 所有患儿均符合第七版《实用儿科学》的诊断标准。年龄10个月至10岁, 平均 (6.25±0.21) 岁, 男86例, 女64例。其中, 口腔黏膜疱疹51例、全身散在疱疹42例、白细胞增高57例。150例手足口病患儿接受个体化健康教育的家长中母亲92例, 父亲58例, 年龄22~39岁。

1.2 方法

在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前, 护理人员应对患儿家长的情况进行了解, 实施一对一的健康宣教。 (1) 护理人员应重点向患儿家长讲解手足口病的流行状况、发病季节、易感人群及致病的原因等, 并向患儿家长讲解疾病的临床表现, 向其介绍患儿病情观察的要点及疾病的早期识别方法, 确保疾病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 (2) 护理人员还可向患儿家长介绍疾病的治疗方法, 并告知患儿家长疾病成功的病例, 缓解患儿家长的焦虑、恐慌心理。 (3)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儿家长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疾病发展阶段为患儿配置科学的营养食谱。对于病情较轻、年龄较大患儿, 可给予患儿进食半流质食物, 如面条、鸡蛋汤、碎菜粥等, 并可对食物进行适当的搭配, 同时还可选取豆浆、牛奶等高蛋白食物, 提高患儿的营养;而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 可给予患儿进食流质食物, 每隔2 h给予患儿食用麦片粥、蛋汤及稠米汤等。 (4) 护理人员应告知患儿家长不要带患儿进入人群密集场所, 避免与患儿接触, 并对患儿家长的不良卫生习惯及时的纠正, 引导患儿家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3 观察指标

将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前后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后患儿家长对疾病知识、症状处理知识、病情的观察、预防处理及饮食知识各项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均较实施前更具有优势 (P<0.05) 。见表1。

注:与对教育前比较, aP<0.05

3 讨论

近年来, 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 加上患儿家长对疾病的不了解, 易导致患儿家长存在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 会影响患儿的治疗效果, 使患儿的生命质量下降[2]。

健康教育作为特殊的护理工作形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较广泛, 经过多项研究表明, 患儿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患儿的预后及疾病的预防十分重要, 可将患儿家长纳为个体化健康教育的对象[3]。心理学家认为, 人类的行为是一种复杂的活动, 易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因此, 在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时, 应重点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疏导, 缓解其焦虑、恐慌心理, 提高配合度。在个体化健康教育中, 护理人员通过讲解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等, 提高患儿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 可有效提高其家庭护理能力;护理人员通过告知患儿家长避免让患儿进入人群密集场所, 能够使其认识到加强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提高其预防意识及主动隔离意识, 从而有效控制病情的传播及发展[4]。

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后患儿家长对疾病知识、症状处理知识、病情的观察、预防处理及饮食知识各项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均较实施前更具有优势 (P<0.05) 。

总而言之,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手足口病家庭护理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可有效提高患儿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值得推广及借鉴。

摘要:目的 探讨个体化健康教育对手足口病家庭护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9月门诊确诊的150例手足口病患儿, 对所有患儿家长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 将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前后患儿家长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后患儿家长对疾病知识、症状处理知识、病情的观察、预防处理及饮食知识各项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均较实施前更具有优势 (P<0.05) 。结论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手足口病家庭护理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可有效提高患儿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值得推广及借鉴。

关键词:手足口病,个体化健康教育,家庭护理,影响

参考文献

[1]逯建立.健康教育路径在手足口病患儿优质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16) :124-125.

[2]张爱玲.“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 (1) :200.

[3]张燕.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管理方法与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3, 15 (4) :309-310.

个体健康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62例,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34~47岁,平均年龄(40.2±4.03)岁,基本病情:急性重症胰腺炎合并胆石或胆囊炎症32例,高脂血症15例,冠心病12例,糖尿病3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个体化健康教育,具体措施为:在患者入院后,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清楚了解患者的心里状态,以及时的制定个体化健康教育;保持病室安静、舒适,合理安排护理时间,并详细讲解急性胰腺炎的相关知识,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由于治疗费用较高等其他原因,致使长期禁食对患者均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心理,可用温和、平缓的语气向患者详细讲解不良情绪给身体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使患者主观上控制自身情绪;由于提前进食容易造成疾病的复发或加重,因此需与其家属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以获取配合度提高治疗依从性;向患者详细讲解药物作用及重要性,并做好一定的护理措施;患者出院后针对其不同文化程度予以不同的指导,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讲解疾病诱因的预防与治疗知识,以减少疾病的复发。

1.3 评定标准。

心理评定: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综合心理状态评定,分数值与焦虑、抑郁程度成正比;依从性评定:采用问卷调查表(合理饮食、控制体质量等)让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填写,由专人发放、回收及统计,上述项目完全按要求做的为完全依从;未按上述做的为不依从;介于二者间的为部分依从[2]。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所用资料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以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对比:

患者护理后SAS、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护理前对比,*P<0.05

2.2 患者护理前后依从性对比:

患者护理后依从性93.55%,显著高于护理前74.20%,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护理前对比,*P<0.05

2.3 患者出院后随访情况:

于患者出院后12个月对其进行随访,结果显示62例患者中仅4例出现复发情况,且复发率为6.45%。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普外科较为常见的一种急症,其具有并发症多、反复发作及病死率高等特点,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发热等症状,严重者伴有腹膜炎、休克等,而大多数的内科疾病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除了对其进行常规的护理措施外,给予一定的健康护理措施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6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个体化健康教育后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患者护理后SAS、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这说明个体化健康教育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用温和、平缓的语气向患者详细讲解不良心理状态给身体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使患者主观上控制自身情绪,同时为患者营造舒适、安静的病室环境,使其感受到放松、愉悦,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护理后依从性93.55%,显著优于护理前74.20%,该结果与王蓓等人的文献研究结果类似,进而证实个体化健康教育可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从而有效提高治疗的依从性[3]。原因分析为在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过程中,护理人员针对性的向患者讲解关于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及护理额等相关知识,且在用药方面也使患者了解到用药的重要性及正确的使用情况;在饮食方面,合理的禁食和肠胃减压,并在禁食结束后嘱咐患者采用合理的饮食方式;通过一系列的系统教育不仅使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而且使其改变之前错误的饮食方式。另外,根据对患者的随访情况可知,所有患者中仅4例(6.45%)出现复发,这说明个体化健康教育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复发率,由于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的系统健康教育,在患者出院前,嘱患者及其家属注意相关事宜,并定期进行复查,从而有效防止复发。虽然此次随访复发率仅有4例,但也不排除本研究样本小或随访时间短等因素,还需护理人员进更长时间的随访。

综上所述,个体化健康教育应用于急性胰腺炎患者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并降低复发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观察个体化健康教育对急性胰腺炎的护理效果。方法 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62例,对其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个体化健康护理,并观察所有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SDS、SAS)评分,对治疗的依从性及复发情况。结果护理后患者对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护理后SDS、SA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0.05);护理后复发率为6.45%(4/62)。结论 个体化健康教育应用于急性胰腺炎患者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并降低复发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个体化健康教育,急性胰腺炎,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莉.健康教育对急性胰腺炎防治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10(4):51-52.

[2]邹雅琴.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护理体会与健康教育[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4(13):134-135.

上一篇:组织认同下一篇:税务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