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转专业动机

2024-07-09

大学生转专业动机(精选四篇)

大学生转专业动机 篇1

中国的高考体制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是一种 “一考定终生”的制度, 但是一种补救措施也就是转专业制度在高校发展出来的。 这些年以来, 随着转专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和修改, 申请转专业的大学生比例呈现出大幅上涨态势。 2003年复旦大学244名大学生转专业的事件首开中国高校转专业之门。 为进一步探究大学生转专业动机行为, 我成立了调研小组, 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苏大学京江学院的227名同学进行抽样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227份, 回收225份, 有效问卷225份, 共采集有效数据225个。 在收集问卷后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二、动机分析

在我接触到的很多学生中很多产生了转专业的想法, 他们宁愿放弃已经学习了一年多的专业基础知识, 转而学习新的没有接触过的专业, 其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或许是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打算。 转专业的动机是多元化的, 经过调查研究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 学生选自己的专业首要考虑的就是兴趣, 毋庸置疑, 他们会直观地根据专业名称填报高考志愿。 不过, 由于信息不对称还有对要学习的专业及自身的兴趣爱好之间缺乏足够认识, 因此专业选择就会带有很强的盲目性。 事实上, 他们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根本不是很了解自己的兴趣方向, 也不清楚自己到底适合学什么样的专业。 这就出现了图一上的数据, 只有七成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满意。 三成的学生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现自己的兴趣类型与所学专业根本不一致。这就出现了消极的学习状态, 学生也会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与自觉性。 对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调查发现只有25%左右的学生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是被第一志愿录取, 而高达75%的学生即使是第一志愿入取, 也是听从家长和高中老师的建议报考, 其中, 还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被调剂录取的。 调剂录取的一部分学生极有可能会对所学专业提不起兴趣、 自主学习能力缺乏, 也就慢慢产生对专业的不满情绪。 同时, 我在和一些同学在沟通的时候也发现, 他们在适应大学生活后, 个人的兴趣、爱好偏好、个性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 这也会产生出与目前所学专业的不匹配性, 使他们的特长与个性无法得到较好的发挥。

其次, 当前大学已经不再是以前的象牙塔。 大学生也知道他们读大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谋求更好的职业。 中国的大学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实施的是一种单一而狭窄的 “教育模式”, 也就形成了目前“专业就等于未来职业”的基本观点。从图二中可以看出, 32%的大学生在选择转专业时一个主要考虑因素就是未来就业, 他们会认为目前的专业对于未来的就业没有很好的帮助。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看, 2015年应届毕业生已达到749万人。 由于社会职位总量有限, 因此, 社会对大学生的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导致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 专业就业前景成为大学生选择专业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就拿江苏大学来说, 就业前景好的专业, 例如江苏大学的车辆专业、机械专业、医学检验专业等成为学生竞相追逐的“热门”专业, 而就业前景不怎么好的一些专业, 大学生敬而远之。

从图二中也可以看出, 从众心态对大学生转专业的影响不小于专业就业方面的影响。 从江苏大学学生入学心理测试中我们研究发现, 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例如过度自卑、焦虑、不能适应大学生活、缺乏自信、与同学沟通障碍, 等等。 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原因有多种, 新生刚进入大学时, 由于远离自己熟悉的环境, 父母和朋友都不在自己身边, 一时对高校的学习氛围及集体生活方式还无法适应。 在这期间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一定的失落感, 学生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然而这个时候周围同学的做法或者想法就会更加容易影响学生的思维。 在大一学期的时候, 新生就会不断寻求高年级学生的意见和经验, 这样会受到高年级学生或周围朋友的影响, 看到高年级学生转专业, 心理会有不平衡感, 产生一定的“类比效应”。 他们会产生自己的专业不是好专业的错觉, 随大流提出转专业的申请要求。 也有同学在经历了大学后, 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看到他们提出了转专业要求, 为了以后还能够和他们在一起, 也就跟着提出了一起转专业的要求。 此外, 一些大学生也忽视自己的学习兴趣与特点, 受到新媒体舆论和一些虚假宣传的影响, 片面地认为“热门”专业、“品牌”专业就是好专业, 适合自己, 并且会有更好的就业前景, 一哄而上, 追逐这些好专业, 对目前自己所学的专业就很不感兴趣。 这个问题在我们学院也是比较突出。

三、当前大学生转专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大学生转专业的动机后, 我们就会发现当前大学生转专业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从图三中可以看到, 产生转专业想法的学生大多发生在大学第一学年。 此时, 大学生还停留在基础课的学习上, 很少接触到本专业的相关课程, 专业意识还没有形成。 就是在这薄弱的专业意识下, 学生很容易产生一种认为本专业“无用”的情绪。 在这种影响下, 产生专业厌倦情绪并最终有转专业意向。 很多同学认为目前书本所学习到的知识太过陈旧, 并且很多知识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觉得专业学习很枯燥很无聊。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倾向:首要一点的就是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 也就是缺乏学习自觉性。 很多学生不会将专业学习与兴趣紧密结合在一起, 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将专业学习与社会行业发展相结合。 同时, 我们应该看到, 学校对大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做得还是很不够, 使得学生尽管意识到要将专业知识同兴趣、社会发展相结合, 但缺少必要的平台进行理论结合实践。

大学生入学时在选择专业上存在很大随意性和盲从性。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对所转专业了解还停留在字面意思上, 也有很多是迫于家庭的要求或就业的需求, 很少花时间冷静地思考自己喜欢什么专业, 适合什么样的专业。 对于所转专业的特点及前景知之甚少, 也没有考虑如何规划和设计自己的未来, 在选择专业时大都听从老师或家长的意见与安排, 很少有自己的主见。 在问到对所转专业的了解程度时, 近80%的同学不太了解或根本不了解自己所转专业 (如图四所示) 。同学们之所以这么选择, 主要是因为缺乏对所转专业的了解, 对专业适合与否认知不足, 这就产生转专业之后不适应情况。

四、结语

大学生转专业的动机与影响因素有很多方面。 其中动机主要有兴趣爱好和就业前景, 影响因素方面有家庭因素和从众心理影响。 本科生转专业已经成为各个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也就要求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妥善处理学生转专业的需求。

我们需要提醒学生, 让他们在提出转专业申请前认真考虑未来性, 可以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 客观地、全面地分析自己, 了解自己的兴趣及优势所在。 学校在完善制度的同时, 应该首先指导学生提前认知一下所转专业的特色, 尊重学生主体性, 充分发挥他们自主性与创造性。 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需求和自我特点, 进而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全面发展。

大学生转专业仅是一个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只有真正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才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 高校转专业问题越来越受到老师、家长、同学们的关注, 而转专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前途和命运, 转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由此, 作者从转专业现实存在的问题出发, 运用问卷调查形式, 对转专业背后的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对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和改进方案, 以期使转专业政策带来积极效果。准确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转专业动因是进行转专业研究的基本前提, 只有认清原因才能更好地以最有效的方式解决高校转专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进而促进转专业制度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大学生,转专业,动机

参考文献

[1]程墨, 朱建华.新生竞相转专业高校应积极引导[N].中国教育报, 2008-10-7.

[2]金顶兵.中国制度环境下本科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9) .

[3]胡瑞文.高校毕业生供求形式与高等教育结构高速分析[N].中国教育报, 2008-02-15.

[4]黄伟达.我国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调查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5 (3) .

[5]李爱国.大学生转专业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23) .

[6]李明辉.当前我国大学生转专业行为浅析[J].消费导刊, 2009 (5) .

[7]童腮军, 范安平.大学生专业类型与专业兴趣吻合程度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5) .

学生转专业具体规程 篇2

烟大校发〔2015〕19号

关于印发《烟台大学本科生 转专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学院、部处室,各直属单位:

现将《烟台大学本科生转专业管理办法(试行)》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烟台大学 2015年6月4日

有明确规定不能转专业的特殊类型专业的学生不得调整专业;

(4)招生专业跨文理大类者一般不予调整(文理兼招的专业除外);

(5)学生转专业可以在同一招生录取批次的专业之间进行,也可以由一批次录取的专业转入二批次录取的专业,不得由二批次录取的专业转入一批次录取的专业。

二、具体程序 1.制定计划:

每年6月份,由各学院提出接收专业、名额和要求,并报学校教务处,经教务处审核确认后向学生公布。

2.报名:

(1)学生转专业前须对拟转入专业进行全面了解,慎重向所在学院提出转专业申请。由所在学院在不超过本专业同届学生总数10%的范围内,择优确定转专业学生名单,并在院内公示3个工作日;

(2)转专业学生须填写《烟台大学学生转专业申请表》,每人可填报两个专业志愿;

(3)经所在学院审核确定的学生名单,由院领导签字盖章,报送至学校教务处。

3.考试和录取:

(1)教务处根据转入专业的要求,组织公开考试或专业测试;

高校大学生转专业动机及对策研究 篇3

一、转专业的现状

高校转专业是时代的产物, 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已经成为当前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各大高校为了响应教育部的号召, 满足学生们转专业的诉求, 相继出台转专业细则和方案, 各个二级学院纷纷公布转专业计划。转专业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考定终生”的问题, 也使得有一部分同学通过转专业这种方式圆了自己多年的梦想。但是近几年, 转专业现象逐年增加, 蜂拥而上的转专业热潮对于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

二、转专业的原因

针对转专业目前的现状, 分析学生们转专业的原因是相当有必要的。

1. 对转专业认识不够。

对大学一年级1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统计出, 只有8%的学生对转专业很了解。大一新生进校后, 通过从上一届获取了一些学校的情况, 包括专业设置、师资水平以及就业前景等。但是学长学姐提供的信息存在着片面性和主观性, 某种程度上, 对大一新生产生了误导。

2. 父母的影响。

“90后”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学习生活统统父母包办。父母们也通常用他们的思想模式和人生目标来规划自己的子女的生活。因此, 父母们想让子女们读一个就业形势好的、学起来轻松的专业, 而不从子女的兴趣爱好角度去考虑, 高考填志愿是家长的事情, 转专业就更是家长的事情了。很多父母用于多年的职场经验和人脉关系, 这也成为了未来子女就业的一个重要资源, 所以这个也成为了转专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就业导向的影响。

就业冷热永远跟随着市场需求这个指挥棒, 冷门专业面临着就业的压力, 这让大学生们越来越看重专业的填报。有的学生因为高考的稍微失利, 与热门专业失之交臂, 他们很想通过转专业这根稻草改变自己的命运。会计、金融专业永远成为各大高校转专业的热点。

4. 兴趣爱好的影响。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现在的大学生个性十足, 兴趣广泛, 有自己的追求, 对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规划, 很多学生因为高考失利、家长包办等一些原因, 没有能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 改变现状, 希望转专业能够成功, 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5. 跟风现象。

对大学一年级1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统计出, 有40%学生都是看着别人在为转专业忙碌, 自己也盲目地随从, 对自己要转入的专业也不了解, 随大流地提出转专业的申请。总感觉转专业成功表明自己就是优等生了, 这是一种心理的极度不平衡, 违背自己的本来意愿。

三、转专业的对策

1. 加强入学专业教育, 引导学生全面地、理性地对待转专业。

大多数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以及应用领域都还不太了解, 各个二级学院应该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对每个专业开设导论课, 由一批骨干教师分方向介绍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前景。还可以组织该专业知名的教授、专家开展一系列的专业讲座, 激发学生对该专业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让学生更为专业地、全面地、理性地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帮助学生形成牢固的专业思想, 让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建立远大的职业规划。

2. 优化高考招生模式, 实行分大类招生。

优化高考招生模式, 按学科大类招生, 就是指对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门类, 按照大类招生, 通过1~2年的专业基础教育, 待学生对专业有了充分了解之后, 再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进行专业分流, 这样给学生提供了理性思考的空间和第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1~2年的基础教育, 可以让学生和家长更为理性、客观地了解专业的背景以及发展方向, 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避免了高考志愿的盲目性。同时, 分大类招生也符合“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理念。本科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 单一学科教育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多学科交叉、宽口径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多元化的要求。按大类招生, 更有益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3.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很多学生因为高考失利, 服从志愿, 无奈地选择了现在所学的专业, 很多学生会自卑、焦虑, 再加上第一次远离家乡、父母, 暂时无法适应一个新的环境, 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失落感, 发展严重就会产生心理障碍。这个时候学生的心理相当的脆弱, 也特别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会盲目地选择转专业, 这就有必要对有转专业倾向的学生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 了解他们转专业的原因, 鼓励学生面对现实, 客观认识自己, 坦然面对困难, 理性对待转专业。

4. 推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因为转专业对学生成绩有一定的要求, 而且名额有限, 所以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转专业, 因此高校在实行转专业之外还应该推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允许他们修读其他专业, 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满足学生接触不同学科的研究思路和学习方法的愿望, 又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申请修读双专业, 完成规定的学分后, 获得双专业的学位。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向培养复合型人才方向靠拢, 部分学生还可以利用双专业就业,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的压力。

5. 建立转专业的监控和反馈机制。

转专业在我国高校全面实行不到10年, 仍处于摸索阶段、尚未成熟。所以高校在保证教学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同时, 要制定出适合本学校发展的转专业的具体方案。比如说, 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 制定出转专业人数的百分比, 制定出严格的转专业报名考核方案, 及时跟踪转专业成功学生转专业以后的学习情况, 建立一个长效的反馈机制。另外, 转专业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 所以必须加强对转专业工作的监督, 保证公正、公平、有效。

转专业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应运而生的新鲜事物, 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鼓励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去完善转专业工作涉及到的各个方面, 构建出合理的转专业机制, 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条件, 服务好学生。

摘要:大学生转专业是社会发展的新鲜事物, 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从转专业的现状入手,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转专业的原因, 并提出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转专业的对策。

关键词:转专业,对策,影响

参考文献

[1]孙红丹.构建大学生转专业良性机制初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 (6) :99-101.

大学生转专业动机 篇4

7月,各省本科批次志愿填报陆续进行,录取结果也逐步公布,有些考生已经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拿到录取通知书,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虽然录取了,可是专业不是自己填报的,怎么办?

一般而言,多数高校给本科新生提供了再次选专业的机会,即申请转专业的机会。但是,也不是随便就可以转的,转专业是有一定要求的,而且有名额限制。

转专业难吗? 第一种:零门槛

有些学校对转专业没有太大的限制,只要同学们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申请,学校审查通过就可以。有些学校可能会适当控制转专业的人数,和热门专业的人数。

第二种:低门槛

有一些学校对转专业有一定的要求,比如不挂科,或者成绩排名在多少名以内等。这些门槛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达到,如果你们真的有转专业的决心的话,达到这些要求是比较简单的。

第三种:高门槛

有些学校会对转专业提出非常高的要求,比如要求很好的成绩(本专业前五名之类的),还会严格限制转专业的人数,严格限制热门专业的人数。在这些学校,成功转专业的都是学霸。

第四种:不能转

当然,也有些学校原则上不允许转专业的。至于什么样才叫“原则上”,具体可以咨询就读院校老师或学长学姐。

转专业有三种方式 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第一种:常规转专业

一般而言,大学会在大一和大二下学期提供两次转专业的机会。转专业名额不会超过本专业总学生数的10%,换言之,一个班35名同学,能转成专业最多4人。最重要的是,需要参加统一考试成绩合格才有可能,大一期间,不能有不及格学科,否则会失去转专业资格。有转业需求的同学,进校后,可有意识查询学校往年的转专业政策、方案和计划。

第二种:试点班 基地班 实验班

有的名校会开设不同类型的实验班,基地班、试点班等。这些班大多在新生中招生,如对现有专业不满意的同学,不妨报考这类试验班。而且这类班往往采用较为特殊的培养方式,是所在学校的“特保儿”。如有机会进入这些班级就读,对未来发展极为有利。请大学新生注意所在学校的相关通知。

第三种:大类招生

有的高校按大类招生的院系,学生在大

二、大三时可选择专业方向。今年,不少高校在某些专业上按大类招生,如清华大学等。

转专业有条件限制

本科新生申请转专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据了解,高校对转专业申请一般有限制,通常要得到双方院系许可,还要达到相关条件要求,一般转入的院系还会组织测试。此外,大部分院校转专业有名额限制。

转专业不能盲目选择

有关高校招办负责人认为,高校转专业为学生就读感兴趣的专业增加了一次机会。想转专业的学生,对申请转入的专业确实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专长,并结合自身的学习成绩做出科学选择,尽量避免盲目转专业。高考圈-让高考没有难报的志愿

专家建议,学生选择转专业,不能盲目。首先要对申请转入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详细了解,综合考虑课程的难易程度,本人是否能跟上进度,以及学习年限是否需要延长等。

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如果大家有转专业的需求,一进校的时候,就要找自己的辅导员打听相关政策,做好准备。特别要注意的是,艺术类专业和非艺术生专业是无法互转的,很多学校还规定文科类专业也不能转到理工类、医学类专业。每个学校都会有一些具体的政策,同学们一定要了解清楚。

考虑转专业的本科新生,进入大学后也要认真学习,不能荒废学业,因为不少学校要求转专业的学生必修课等课程学习成绩合格。

上一篇:多读多写下一篇:现金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