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指标权重体系

2024-06-27

设计指标权重体系(精选四篇)

设计指标权重体系 篇1

一、村级治理能力指标权重确定方法与原则

1. 村级治理能力指标权重方法确定比较

一个系统各指标的分配反映了每一种指标对系统的不同重要程度,如何有效分配指标权重是科学确定村级治理能力体系过程中较为关键的一步,是公正测评村级治理能力强弱的保证。目前,常用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个人主观经验法,即评价者凭自己的知识、经验直接给某一系统指标打分加权。二是主次指标排队分类法,即评价者将指标由大到小或由重要到一般依次排列,在排队的基础上按照A、B、C三类指标赋权,如按照A、B、C的顺序直接赋予3、2、1的不同权数。三是德尔菲加权法,即评价中心给每个专家发放加权咨询表,专家们在彼此不见面的情况下独立地对系统指标赋予权重,评价中心然后将所有专家对每个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统计处理。四是专家加权平均法,即评价中心要求所聘请的专家独立地对指标要素予以加权,然后对每个指标的权重系数取平均值,作为权重系数。五是层次分析法,它将一个复杂问题按其主次、逻辑关系分成若干层次,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成比较判断矩阵,然后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并进行整体一致性检验[3]。前四种方法比较简单,操作性较强,但主观性高,随意性大,精度不够,导致系统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得不到合理体现。因而可能出现对村级治理能力评价失衡的问题,而应用层次分析法最大的优点是实现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精度适宜,能较准确地确定指标权重,因而系统各指标的重要性能得到较合理的体现,为公正、科学地进行村级治理能力评价奠定了基础。

2. 构建村级治理能力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构建村级治理能力指标体系必须寻找一组具有代表意义又能全面反映总体目标各方面特征的指标,这些指标及其结合能够达到对该目标的定量判断。为了全面科学地反映村级治理能力的实际水平,利用层次分析法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村级治理能力体系是一个包含多层面的复杂的系统,它包括经济发展能力指标、社会发展能力指标、自身发展潜力指标以及外界诸多影响因素指标等方面。因此,设计的指标体系应尽可能从各个方面综合反映村级治理能力的状况,才能在此基础上科学确定指标权重。

(2)层次性原则。村级治理能力指标体系是由子系统组成,子系统又由系统指标组成,具有一定层次性。一般情况下,将所研究的问题分为三层,即最高层、中间层和最低层。最高层又称为目标层,只有一个元素,它是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中间层是为实现目标而涉及的中间环节,一般称为准则层;最低层也叫方案层,包括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和决策方案[3]。在本文研究中,最低层是相对于准则层的一种细化,是村级治理能力指标体系中的末端部分。

(3)可操作性原则。村级治理能力体系指标必须能够达到对目标的定量判断,选用的指标应获得方便,易于观察和测量。要尽可能删除相互重复的指标,简化指标体系,对于一些难于测量而且非常重要的指标宜采用可量化的具有近似表达意义的指标代替。指标的确立亦应有适度超前性,能较科学地反映村级治理能力未来发展趋势,使指标既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4)相关性原则。指所选用的每个评价指标必须都能反映村级治理能力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内涵,二者呈现高度的正相关。每个指标所构成层面必须反映上一层面的基本特征,如最低层是中间层特征的最本质、最全面的表现和反映,中间层是最高层的最本质、最全面的表现和反映。从整个指标体系层次来看,层层相关,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科学周密。

二、层次分析法在确定村级治理能力指标权重中的应用

层次分析法(Analyn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率先进入了长期滞留在定性分析水平上的许多科学研究的领地,提供了对非定量事件作定量分析的简便方法[3]。

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对系统目标所涉及的因素进行分类,按照全面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和相关性原则构造一个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的递阶层次结构。在递阶层结构中,指标的确立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村级治理能力指标体系的确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学界未对此问题进行系统定量研究。基于此,笔者在构建村级治理能力指标体系之前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参考了村干部业绩测评指标体系(如宁泽逵,2006)的相关研究成果[2],二是基于当前村民实质上属于一种准行政组织的工作性质,参考了国家人事部建立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4](赵辉,阿力坦宝力高,黄晓,2006),然后综合村级治理能力的实质内涵确立三个层次和三级指标。第一层为最高层,属于村级治理能力体系总的目标,设定为一级指标;第二层为中间层,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发展潜力,治理效果满意程度等四个二级指标;第三层为最低层,所对应指标为三级指标,在三级指标的选取上,本课题组成员于2007年8月对四川省宜宾市2县1区所辖4乡镇20行政村进行为期10天实地调研,在问卷设计上,结合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化侯选三级指标,采取村民、村干部、乡镇干部分别按其重要程度打分并最后取其较大平均分的办法确定三级指标。在二级、三级指标重要性的选择上,继续采取群众、村干部、乡镇干部分别按其重要程度打分并各取其平均数的办法确定指标得分。按照这个思路,共发放问卷127份,回收120份,有效问卷106份,其中乡镇干部34份,村干部30份,群众42份,最后计算统计,确立了17项三级指标,其中分属于经济发展指标5项,社会发展指标5项,发展潜力指标5项,自治效果满意程度指标2项。为确保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相对重要的准确程度,笔者又通过问卷咨询了西安、河南等地从事村级治理能力和农村发展研究方面的专家,专家们基本肯定指标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但也提出了改进意见,笔者根据专家的判断对村级治理能力指标得分进行了局部微调,至此村级治理能力指标体系框架正式确立(表1)。

2. 构建判断矩阵及相关数学含义表述

给出递阶层次的某一元素,则该层次的所有指标构成评价因素集U=(U1,U2,U3,…Ui),两两成对比较该层次所有元素对于上一层元素的相对重要性,并把比较的结果用一个数值表示出来,如Uij表示Ui对Uj的相对重要性数值,Uij的取值按表2来选择:

根据对村级治理能力指标打分的分析结果,综合构建某一层次判断矩阵V,计算满足VW=!maxW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并将特征向量正规化,正规化后所得到的特征向量W=[W1、W2、…Wi]T作为本层次元素(U1,U2,…Ui)对于其上一层元素的排序权值,也就是权数分配。为了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还需要计算它的一致性指标CI{CI=(λmax-N)/(N-1)},将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R.I.可查表3)进行比较,如果判断矩阵随机一致性比率CR=CI/RI<0.1时,则此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5]。

3. 单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根据对村级治理能力指标打分的结果,整理得到下列判断矩阵,计算结果见表4~7。

(1)相对于一级指标(总目标)而言,二级指标之间的判断矩阵为A-B。

(2)相对于二级指标而言,三级指标之间的判断矩阵为Bi-Ci,其中表4是经济发展指标判断矩阵,表5是社会发展指标判断矩阵,表6是发展潜力指标判断矩阵,表7是治理效果指标判断矩阵。

通过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各个矩阵都通过了满意性检验。

4. 整体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利用各单层排序权数结果可以计算整体排序,即各单个指标在总体系统中的权数,其计算公式为

总体一致性检验:公式W0R.I.j(2)(C.I.j(2)和R.I.j(2)分别表示本研究体系中的三级指标构成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和平均一致性指标)

由CR(2)<0.1可以看出,总体一致性满意程度较高,这样就得到了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即权重(表8)。

三、结语

村级治理能力指标体系在实践上具有较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操作上不再局限于从上至下的评价,而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再注重一种单纯经济指标的考核,而是强调和谐稳定发展。运用该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全面评价村级治理能力和水平。但本研究强调系统整体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因此,可能有一些反映村级治理能力的指标未能充分考虑进来。尽管如此,本文还是初步提出了一个村级治理能力指标体系及各具体指标相对于总体指标的权重,运用定量化的方法衡量评价某一区域的村级治理能力的水平。这个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乡镇管理体制变革和村民委员会自身能力建设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这个指标体系仍有不足的地方,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摘要:村级治理能力是内在于全体村民的一种内生机制,对乡镇职能而言,它具有较强的政治、经济功能的替代性。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村级治理能力指标体系应遵循全面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和相关性原则,对于乡镇管理体制变革和村民委员会自身能力建设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村民自治,治理能力,指标权重,构建

参考文献

[1]李勋华.“零税赋”时代乡镇体制整体设计综述与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8,(1).

[2]宁泽奎.中国村干部激励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46.

[3]蔡锁章.数学建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186-190.

[4]赵辉,阿力坦宝力高,黄晓.多层次、多指标绩效评估指标权重的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94-96.

设计指标权重体系 篇2

【关键词】 财务预警;AHP;指标权重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外部环境的变迁和内部控制的失效,企业将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有可能发生财务困难、危机,甚至破产。因此,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预警研究,进而尽早识别和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对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外对财务预警的研究起步较早,已有多年历史,产生了许多有效的财务预警模型。较有影响的预警模型主要有:Beaver(1966)提出的单变量模型;Altman(1968)提出的Z计分模型;Martin(1977)引入logistic回归分析法建立预警模型,有效提高了预测的准确度;Odom与Sharda(1990)等将人工神经网络(ANN)引入财务预警系统中,克服了以往模型的诸多缺点,实现对传统模型的拓宽和突破。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较晚,但也作了大量积极的探索和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杨淑娥(2003)提出的Y计分模型。

上述模型以及目前的财务预警分析主要注重对财务数据的统计、财务指标和财务模型的计算分析,但在指标的权重设计上存在明显的不足,本文拟使用层次分析法来弥补上述不足。

二、层次分析法(AHP)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t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决策方法,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的方法。AHP的基本思路是评价者首先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组成要素,并将这些要素按支配关系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然后通过两两比较建立比较矩阵,进而运用相应的数字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确定层次中诸要素的综合评价值,判断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并据此进行决策。

三、运用AHP设计财务预警指标权重

(一)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AHP的基本结构模型是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一般分为三层:(1)目标层,是解决问题想要达到的目标;(2)中间层,又称准则层;(3)最低层,又称措施层,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或方案。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是一个综合的多因素的复杂问题,所选指标应能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各个侧面,能有效综合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选择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增长能力四个方面13个指标进行研究,如表1所示。

2.建立判断矩阵

采用Satty1~9标度法,对不同情况的比较给出数量标准来描述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以使定性的因素量化。其中,aji=1/aij,如表2所示。

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理想的判断矩阵应该很好地满足一致性条件,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各人偏好、知识水平的差异和系统的复杂性,上述各矩阵并不能保证完全的一致性,因此必须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般采用一致性指标CI (Consistency Index)来衡量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4.计算最低层各指标的综合权重

权重的计算如表5所示。

由此,可得出反映企业状况的财务预警关系式为:

Z=0.3110X1+0.0804X2+0.1388X3+0.0320X4+0.0220X5+0.0129X6

+0.0754X7+0.0387X8+0.0221X9+0.0085X10+0.0352X11+0.0616X12

+0.1614X13

上述模型中, Z值越大,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越好,陷入财务困境的机率越小;反之说明财务状况越差。企业财务危机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企业应尽早识别潜在经营和财务风险,提前发出警报,使管理者及时采取有效对策,防止企业陷入危机,保护相关主体的利益。

四、结论及局限

在财务预警体系中,单个指标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各比率交替变化的情况,而AHP在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将各项指标形成统一完整的体系,能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更全面、更客观的评价。AHP提高了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提升了财务预警机制的有效性。AHP使用灵活,有效弥补了定性分析的不足,能较好地解决传统财务预警方法的局限性。

然而,根据AHP建立的模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两两指标间的相对重要程度主要依靠专家的主观评价和赋值,因此准则层和指标层的判断矩阵因人而异,会对设计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其次,该模型的指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公开发布的财务报表,而目前我国不少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仍然存在,财务数据存在被操纵的可能。

此外,公司的非财务指标,如企业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行业影响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等都会对财务预警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在上述模型中却未得到体现,在企业的财务预警实务中应对非财务指标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1] 阎达五,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钱颂迪.运筹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3] 李长永,陈玉萍. AHP在财务预警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2).

[4] 张瑞龙.层次分析法在财务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10).

[5] 胡杨,冯武.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研究[J].经济研究,2006(2).

设计指标权重体系 篇3

1 相关研究动态

在对我国农业企业的绩效评价中, 学者们根据各自研究以及现实的需要选取了不同的评价指标。曾丁文 (2005) 选用了企业的财务收益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对农业企业的绩效水平进行了评价, 认为这是评价企业财务绩效的基本指标, 并选取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等财务比率作为农业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张凯 (2008) 在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中, 同样也选取以上四个方面的指标为评价指标。这些指标主要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等指标。

随着企业绩效评价要求的不断提高, 学者们对这些指标在评价企业绩效时的合理性进行了思考, 认为这些指标不足以反应企业的绩效水平。王玉玲、董青霞认为不能单以基本指标的内容对企业的线效水平进行评价, 而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基本指标进行修正, 用修正后的财务指标作为企业线效评价的标准。

2 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定量指标体系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 选择用资本增值保值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等指标对基本指标进行修正, 并用这些修正后的指标作为本文农业企业绩效评价的定量指标, 以此构建本文的定量指标绩效评价体系。

2.1.1 财务收益能力修正指标。

(1) 资本增值保值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是企业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与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表示企业当年资本在企业自身努力下的实际增减变动情况, 是评价企业财务效益状况的重要指标。 (2) 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是企业的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的比率, 反映了每元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给企业带来的利润。该指标越大, 说明企业经营活动的盈利水平较只有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强, 企业才真正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和生存发展能力。 (3)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经营现金流量同净利润的比率。它反映了一个企业当期净收益中有多少是有现金保障的, 体现了企业当期收益的质量状况。 (4) 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同企业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通过成本费用利润率, 企业管理者可以对企业的收益状况予以合理评判, 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 节约支出, 提高经营效益。

2.1.2 营运能力修正指标。

(1) 存货周转率:也称存货周转次数, 是企业一定时期内的主营业务成本与存货平均余额的比率, 它是反映企业的存货周转速度和销货能力的一项指标, 也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中存货营运效率的一项综合性指标。 (2) 应收账款周转率:也称应收款项周转次数, 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或产品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平均应收款项余额的比值, 是反映应收款项周转速度的一项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了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快慢及管理效率的高低。

2.1.3 偿债能力修正指标。

(1)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同流动负债的比率。该指标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对企业实际偿债能力进行考察。 (2) 速动比率:又称酸性测试比率, 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速动比率过低, 企业的短期偿债风险较大, 速动比率过高, 企业在速动资产上占用资金过多, 会增加企业投资的机会成本。

2.1.4 发展能力修正指标。

(1) 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表示企业资本连续三年的积累情况, 体现企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 能够反映企业资本保增值的历史发展状况以及企业稳步发展的趋势。该指标越高, 表明企业所有者权益得到的保障程度越大, 企业可以长期使用的资金越充足, 抗风险和保持连续发展的能力越强。 (2) 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从企业主营业务连续发展水平的角度对销售增长率进行补充评价, 反映了一个企业的持续发展态势和市场扩张能力, 通过该指标,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企业主导产品在技术含量、质量水平、市场优势等方面的发展能力。

2.2 定性评价指标

定性指标的选取, 理论上来讲应当涵盖财务指标所不能包含的所有方面, 这样对企业来讲才是最全面的。但是现实中很少有企业能做到这点, 对企业尤其实是生产水平较为落后、管理制度不是十分科学完善的农业企业来说, 也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去做。本文根据农业企业的现实情况, 选取企业的外部环境、市场占有能力、客户满意度、创新能力、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六个方面作为评议指标对该企业的定性绩效水平进行分析。

2.2.1 农业企业外部环境。

农业企业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下进行经营的, 企业的经营活动经营总是处于一定的外部环境之下, 具体地计讲, 这些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

2.2.2 市场占有能力。

市场占有能力是指企业主导产品由于技术含量、功能性质、质量水平、品牌优势、营销策略等因素而拥有的占有市场的能力, 一般用企业销售收入净额与行业销售收入净额的比重来加以判断。

2.2.3 客户满意度。

是对服务性行业的顾客满意度调查系统的简称,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客户期望值与客户体验的匹配程度。客户满意度与企业的绩效成正相关的关系, 客户满意度高的企业, 其绩效水平通常较高, 所以笔者在农业企业的绩效评价中, 将客户满意度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进行评价。

2.2.4 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能力是指企业系统地完成各项活动的创新和改造的能力, 主要包括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在现代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弱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立足显得尤为重要。

2.2.5 生态功能。

农业企业的生产过程与周边的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总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这样或是那样的影响。生态功能指标考核的主要是农业企业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协调程度。

2.2.6 社会效益。

农业企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特定组织。它的稳定发展如同其他企业一样, 能够促使社会维持和扩大再生产, 保证企业出资人获得丰厚的投资报酬, 企业员工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政府征取到高额的税款, 给社会带来财富与稳定。

2.3 指标体系的最终构成

通过前文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最终得到的农业企业绩效的评价指标如下表所示, 笔者认为下表能比较全面科学的衡量农业企业的绩效。

3 农业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3.1 权重计算方法

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确立以后, 为了准确衡量农业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 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AHP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 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的分析, 是一种能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 是分析多目标、多准则的复杂大系统的有力工具。

层次分析法是多目标决策的一个实用方法, 它以其深刻的数理背景、严谨的分析方法和简单实用的特点, 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 为难以定量的问题给出定量的处理方法, 既考虑了各指标的权重, 又避免了权重确定的主观性, 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AHP法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复杂的无结构的问题分解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将这些组成部分 (或称元素) 整理成为一种递阶层次的顺序;按照每个元素的相对重要性赋予其表示主观判断的数量值;然后综合这些判断以决定到底哪个元素有着最大的权重和如何影响问题的最终结果。

3.2 权重计算过程

在层次分析法实施过程中, 其关键步骤就是构造判断矩阵以求得权重, 而判断矩阵一般是通过专家咨询获得。本文选定10位专家对各指标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程度的分析, 将元素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 使任何两两指标间通过专家意见, 形成一个判断值。将每个专家调查打分的结果输入层次分析软件, 我们可以得到各指标间的一致比例和对总目标的权重。根据所得的数据, 分别构建A~G七个判断矩阵, 每个矩阵的行列数为其元素的个数。

再次运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 将建立的矩阵输入软件, 分别计算出权重向量、最大特征根λmax、一致性指标CI、RI、CR, 一致性比率均小于0.1, 各判断矩阵均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得到的运算结果如下:

判断矩阵A一致性比例:0.0000, 对总目标的权重:1.0000;

判断矩阵B一致性比例:0.0906, 对总目标的权重:0.7500;

判断矩阵C一致性比例:0.0904, 对总目标的权重:0.2500;

判断矩阵D一致性比例:0.0805, 对总目标的权重:0.4877;

判断矩阵E一致性比例:0.0000, 对总目标的权重:0.0639;

判断矩阵F一致性比例:0.0000, 对总目标的权重:0.1144;

判断矩阵G一致性比例:0.0000, 对总目标的权重:0.0840。

最后, 计算出的各绩效指标的权重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4 小结

本文在借鉴前人绩效评价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对农业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改进, 希望可以对农业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一下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本文运用AHP层次分析方法对其权重进行计算, 得到上表所示的各指标权重值, 可以较为科学合理地对农业企业的定量和定性综合绩效进行评价。

摘要:对农业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分析, 重点在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并运用AHP层次分析的方法, 对选取的指标进行权重的科学计算, 得出最终的农业企业绩效的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 可用于农业企业绩效评价的实践。

关键词:绩效,定量指标,定性指标,层次分析

参考文献

[1]曾丁文, 农业企业绩效评价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5.

[2]张凯,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研究[D].江苏大学, 2008.

[3]王玉玲, 国内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综述[J].情报杂志, 2010, 3.

[4]董青霞, 浅析绩效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4.

[5]张丽颖, 农业企业内部夏季评估及协调分析[D].吉林大学, 2010.

设计指标权重体系 篇4

1. 层次分析法理论介绍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3]是由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华大学教授T.L.Saat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它将评估者对复杂系统的评估思维过程数学化,其基本思路是评估者通过将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要素,并在同一层次的各要素之间进行比较、判断和计算,就可得出不同替代方案的重要度,从而为选择最优方案提供决策依据[4]。

2. 军队油料节约组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军队油料节约组织层面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上,本文结合基于BSC的KPI理论以及对油料节约组织影响绩效因素的分析,结合军队油料节约的实际情况,选取一定数量的专家,采用调查表的形式,从油料节约组织领导、训练节油、技术节油以及勤务节油4个方面重点分别进行分解。遵循SMART原则筛选出能够衡量军队油料节约组织战略目标实施效果的20个关键绩效评估指标,如表1所示。

3. 层次分析法在军队油料节约组织绩效评估指标的权重设置中的应用

军队油料节约组织的4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在前文已有具体表示,接下来就是对每一层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即权重用数值形式给出判断,并写成矩阵形式。

3.1 构造判断矩阵

对每一层次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采用九分标度法由专家打分给出判断,并写成矩阵形式。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某因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关的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准则层的(相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和各指标层的矩阵(相对于准则层)的形式在表3有显示,就不一一列出。

3.2 计算层次单排序的权向量和一致性检验

首先计算判断矩阵A归一化特征向量:

然后计算出对应的最大特征值:

接着计算出

查表2, 可知n=4时, R I=0.8 9, 故, 这表明判断矩阵A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同理, 对判断矩阵A1, A2, A3, A4可求层次单排序的权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计算结果见表3。计算过程可通过Excel软件建立计算模板, 这样操作简单, 方便推广。

通过各自计算CR, 可知判断矩阵A1, A2, A3, A4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3.3 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 就可以计算针对上一层次而言, 本层次所有因素重要性的权值。根据, 可计算出:

这表明层次总排序通过一致性检验。

4. 结语

军队油料节约组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一个包含了油料节约结果、油料节约客户、油料节约业务流程以及油料节约组织学习与成长4个方面的20个关键绩效指标的复合体系,通过计算分析,在一级指标中油料节约业务流程所占的比重最大。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过程中,利用建立Excel模板计算,可操作性强、结论比较准确、置信度高,具有一定的指导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廖锡龙.把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和军队资源能源节约工作推向一个崭新阶段[J].后勤, 2007:6~11.

[2]方振邦, 罗海元.战略性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7~9.

[3]TLSaaty.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M].NewYork:Mc-Graw-Hill, 1980:50~52.

上一篇:酵母细胞下一篇:电力工业发展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