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产孕妇

2024-07-22

临产孕妇(精选九篇)

临产孕妇 篇1

1 实施方法

1.1 入院时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要热情接待每一位临产孕妇, 语言自然得体, 介绍自己及主管医师, 介绍病区环境, 消除孕妇对环境的陌生感, 同时医护人员的关心和体贴使其感觉就像是自己的亲人般可以依赖。产妇可以单居一室, 允许家属陪伴, 给予其鼓励、安慰和帮助。耐心详细解答孕妇及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 使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安心地顺利分娩。

1.2 分娩期心理护理

助产人员与临床孕妇密切接触, 态度和蔼亲切,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临产后各产程的生理变化和正常分娩过程。第一产程规律宫缩至宫口开全, 可以贴近孕妇, 目光平和亲切注视, 在宫缩时将手放在孕妇腹部轻轻触摸, 或给予腰骶部按摩, 告知疼痛时予以呼吸来缓解, 切忌哭闹喊叫, 以免消耗体力。宫缩间隙鼓励进食进水, 协助排便, 使产妇身心放松, 情绪安定, 增强信心, 从而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严密观察产程、宫缩持续及间隔时间、宫口开大及胎头下降情况、胎心率是否正常、产妇精神状态、主诉症状、排便情况, 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及时处理。适宜地向产妇说明情况, 不可表现出紧张慌乱, 避免给产妇造成不必要的思想负担。第二产程宫口开全至胎儿娩出, 指导产妇正确用力, 宫缩时屏气增加腹压, 促使胎头下降, 宫缩间隙时放松以保存体力。即将分娩准备接生时告诉产妇消毒的目的, 如何正确配合助产人员用力或放松, 张大嘴呼吸, 避免用力过猛、出头太快而造成母婴产伤。还可运用激励法拟定结束分娩的时限, 使产妇集中精力积极配合, 在充满热情和鼓励的氛围中顺利分娩。第三产程胎盘娩出, 告诉产妇胎盘娩出前有剥离出血, 是正常现象。如有产道裂伤或行会阴切开术缝合时, 告诉产妇可能产生的疼痛, 所需缝合针数, 局部麻醉的效果, 或使用交谈等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以减轻缝合带来的痛苦。

1.3 分娩后心理护理

产妇分娩后, 体力大量消耗, 身心疲惫, 应对其在分娩过程中的表现予以肯定, 告诉她新生儿健康正常, 及时给予早吸吮、早接触, 并告知母乳喂养的好处, 增进母婴感情交流。如有异常或胎儿畸形, 暂不告诉产妇, 或选择适当时间让其了解情况, 同时给予安慰, 以免导致产后出血和不能安心休养。细致入微地观察分娩后产妇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变化, 以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另外对于产褥期的饮食及会阴护理应给予详细的指导, 从而有利于产褥期的恢复。

2 体会

临产的孕妇什么时候去医院 篇2

随着分娩日期的迫近,孕妇会不断地向我追问:“我应该什么时间到医院来呢?”

对于初产妇尤其如此,因为没有经验,还不知道分娩临产时会有怎样的感觉。

在临床上,到了临产期的孕妇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就要及时联系医生或者到医院来:

1.出现像经期一样的出血。

2.孕妇在怀孕36周之前,每隔10~15分钟会发生一次宫缩;怀孕36周之后,每5分钟发生一次宫缩。

3.羊膜破裂,羊水流出。

4.出现严重头痛。

5.脸部、肢体严重水肿。

6.胎儿运动减少。

7.孕妇发热达到甚至超过38℃。

对于孕妇来说,千万不要怕麻烦,对于临产的信号,要宁可信其有,不可疑其无。

有一次,我们就接诊了一对特别腼腆的孕妇小江,整个怀孕期,小两口到医院检查时特别的内向,有时候,要问很多次,才说出一两个词儿。在临产期前,一天晚上,小两口急匆匆地来了,孕妇小江说自己阴道有液体流出,而且感到腹部不适。经过检查,我们发现,原来只是一次错误的预警。小江觉得很过意不去,我们叮嘱她,没关系,如果感觉不对一定要再来医院。

可是,过了两天,小江也没有来,第三天,小江的丈夫打来电话,说回家中不久,小江就发起了高热,考虑到再去医院太麻烦了,小江决定自己在家挺过去。可是,两天以来,小江的烧一直没有退,小江的丈夫才打来电话询问,我当时要他赶快把小江送来,来到医院仅仅过了一个小时,小江就产下了小宝宝。但就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小宝宝已经受到感染。诊断后发现,小江的高热是绒毛羊膜炎(子宫感染)的症状,导致胎儿排便并将粪便吸入身体内,引发了肺炎,必须要经过治疗,才可以离开医院。庆幸的是小宝宝经过治疗后恢复了健康,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

但这一案例足以说明极度警惕的重要性。很多孕妇都像小江一样,她们担心去医院没能分娩再回来,但是,请千万不要忘了,跑一次冤枉路,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总比孩子出意外要好得多。

孕妈妈要知道,在你临近分娩的时候,没有哪一次去医院是多余的。

孕妇临产前后的心理护理效果观察 篇3

关键词:孕妇,临产前后,心理护理

孕妇的心理状况和其是否能顺利分娩具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需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减少孕妇不良情绪的出现, 才能对孕妇分娩顺利提供一定的前提条件[1]。本文对我院收治的孕妇68例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 探讨了孕妇临产前产后心理护理方法,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我院孕妇68例, 排除有精神疾病和内科并发症的孕妇。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年龄20~37 (26.9±10.4) 岁;心理紧张30例, 有焦虑和恐惧心理29例, 有期盼和依赖心理32例。对照组年龄22~39 (28.6±10.8) 岁;心理紧张31例, 有焦虑和恐惧心理28例, 有期盼和依赖心理30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孕妇进行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首先, 有效消除其紧张心理。在孕妇在待产室期间, 医院护理人员应该合理调整产房的湿度, 并保持房间清洁, 适当将一些简单的家具, 如桌椅等布置在待产室内, 为孕妇营造一种家的感觉。如孕妇的心理过度紧张, 那么护理人员还应态度和蔼地带着孕妇去熟悉待产室和产房, 应将相关知识耐心细致地讲解给孕妇, 从而使孕妇熟悉产科整体环境, 有效放松身心, 促进其顺利分娩。其次, 有效调节孕妇的依赖、期盼心理。护理人员应该对孕妇的心理变化状况进行细心的观察, 适当地将有关医学知识讲解给孕妇及其家属, 督促产妇家属在进入产房陪护孕妇前切实做好消毒防范措施, 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指导, 让其运用爱抚、温暖的语言安慰并鼓励孕妇, 从而有效消除孕妇的消极情绪, 使其情绪变得积极起来, 身心保持坚强状态, 对分娩的到来正确对待。同时, 对孕妇进行积极主动的协助, 方便其起床和排大小便, 在日常饮食中细心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 并加强与她们贴心的沟通和交流, 让她们在专业的护理技术和知识的指导下得到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满足, 从而促进其心理负担的极大减轻和对护理人员信任度的显著提升, 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医院的护理工作, 最终促进分娩顺产率的显著提升;再次, 有效克服其焦虑和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对有焦虑和恐惧心理的孕妇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 将分娩疼痛是正常生理现象, 胎儿更易在持续剧烈疼痛的状态下快速出生这一事实说明给她们。此外, 还应加强与孕妇的沟通和交流, 引导孕妇憧憬自己与孩子的美好未来, 有助于分散疼痛的注意力。适时用胎心监护仪对胎心进行检查, 多触摸孕妇的腹部, 将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传递给孕妇。对孕妇进行有效的指导, 使其对呼吸进行有效的调整, 并恰当地做向下有力的肢体运动, 从而顺利成功分娩出胎儿[2]。

1.3 孕妇心理状态测评方法

运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对2组孕妇临产前、产后的焦虑、抑郁情绪程度进行测评。两量表各20项, 运用1~4级评分法, 总分50分。孕妇的焦虑、抑郁程度和得分高低呈正比例关系。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实施心理护理前后SAS和SDS评分变化, 以及2组分娩方式。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AS和SDS评分

实施心理护理前2组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施后, 2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实施前, 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分娩方式

观察组孕妇的顺产分娩率为97.1%高于对照组的79.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实施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孕妇临近分娩时由于担心难产、分娩疼痛、胎儿出生是否健康等,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变化, 对孕妇的正常分娩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极大提升了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病死率。因此临床应对孕妇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 从而使孕妇正常分娩得到切实的保证[3,4]。本结果示观察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在实施心理护理后,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且观察组孕妇的顺产分娩率高于对照组 (P<0.05) 。总之, 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正确纠正临产孕妇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 为顺利分娩提供有力的保证, 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秀云.孕妇在临床中的心理剖析及护理[J].北方药学, 2011, 8 (6) :164-165.

[2] 陈明霞.对临产妇心理护理的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20) :34-35.

[3] 郭琳茹.对临产孕妇的心理分析及健康教育[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 (1) :384-385.

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查的必要性 篇4

关键词 临产孕妇 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对567名临产孕妇及168名正常体检的非妊娠妇女的凝血四项进行了检测,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7月~2010年7月收治正常待产孕妇567名,无妊高征、血液病、妊娠糖尿病等妊娠并发症且未使用任何药物,年龄20~40岁,孕龄38~41周。正常对照组:为健康体检女性168名,年龄20~45岁,各项检查均正常。

标本处理:空腹静脉采血2ml于专用血凝真空管0.109mmol/L枸橼酸钠溶液1:9抗凝,3000转/分离心10分钟分离血浆。

方法: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PT、INR、APTT、FIB、TT的测试,所有标本均在1小时内测试,室内质控均在控。试剂采用CA专用试剂,仪器为希森美康CA-500全自动血凝仪。

统计学处理:试验数据以(X±S)表示,显著性水平(P<0.05),非常显著性水平(P<0.01)。

结 果

临产孕妇与正常对照组妇女的PT、INR、APTT、FIB、TT结果,见表1。

讨 论

正常的止血与出血依赖于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完整性及其相互平衡。妊娠是一种生理过程,在这个生理过程中机体的凝血及纤溶系统中的某些成分发生了异常变化[1]。本文统计结果显示,临产孕妇与健康非妊娠妇女相比PT、INR明显降低,FIB明显升高,APTT、TT无明显变化。综合以上分析,临产孕妇的体内凝血和抗凝及纤溶活性出现明显改变,妊娠期抗凝成分的减少及纤溶活性降低导致妊娠晚期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栓形成倾向即所谓高凝状态,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生理变化,为保证产后机体能快速而有效的止血,维持纤维蛋白沉积于动脉以及子宫壁和胎盘绒毛间是必要的,有助于维持胎盘的完整性[2]。但也是导致妊娠期血栓并形成的主要原因。血液高凝状态易引起临产孕妇胎盘早剥、胎盘梗死、DIC,严重者可导致孕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

由此可见,凝血四项是术前筛查和出血倾向的诊断指标,对预防血栓形成并及时进行抗凝治疗有着关键的作用,对預防妊娠妇女在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大出血而导致DIC和血栓栓塞性疾病,尤其对DIC的早期诊断、并及早采取干预,以预防病情的发展及DIC的形成,从而降低围产期孕产妇及围产儿的病死率,对减少产科意外的发生,确保母婴平安及优生优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4-117.

2 唐叔稳.妊娠期血液高凝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7,13(1):60.

观察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查结果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临产孕妇和健康非怀孕妇女, 分别抽取86例和80例作为研究对象, 临床孕妇年龄在22~42岁, 平均 (28.7±12.3) 岁, 孕周38~41周, 平均 (39.8±4.2) 周, 不存在合并症;健康非孕妇组中年龄在21~39岁之间, 平均 (27.9±12.8) 岁, 无心、肝、肾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分别展开凝血功能PT、APTT、TT、FIB四项指标的检查, 而后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查结果。

1.2.2 检查方法

抽取研究对象的晨起空腹静脉血1.8m L, 而后采取0.2m L的枸橼酸钠抗凝, 在3000r/min条件下离心10min, 而后采取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PT、APTT、TT、FIB四项指标进行检测, 所有检测均在2h之内完成, 所用试剂为仪器配套凝血分析试剂。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凝血四项检测指标的检测结果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χ—±s) 进行表示, 分别展开t检验和χ2检验, 在P<0.05时, 视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统计得知, 孕妇组PT检测结果为 (12.5±0.7) s、APTT检测结果为 (33.24±3.2) s、FIB检测结果为 (4.93±0.91) g/L、TT检测结果为 (15.68±1.27) s, 与非孕妇组比较, PT、APTT发明显降低 (P<0.05) 、FIB值发生显著升高 (P<0.05) , 然两组TT检测结果差异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对于妊娠女性而言, 在妊娠期其生理状态处在一个相对特殊的时期, 诸多的凝血因子分泌会发生明显增加, 使得孕妇的血液的状态处在一个高凝的状态下。研究证实只有在孕妇血液高凝状态时, 才可以使分娩后胎盘剥离得到充分保证, 并且能够对创面短时间内迅速愈合进行有效促进, 避免发生大出血[2]。然由于一些因素的诱导会导致孕妇的血液自高凝状态向低凝状态转变, 从而会使大量的凝血因子被消耗, 最终引起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大出血, 对母婴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3]。有研究证实, 凝血酶原时间发生缩短主要是受到孕妇在孕期凝血因子浓度的影响, 且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发生显著升高后会促进红细胞以及血小板的聚集, 使止血效果得以增强, 研究表明, 在妊娠末期纤维蛋白原水平会达到4~5g/L, 其主要是受到凝血酶的影响, 然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升高后却很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 影响孕妇的健康[4]。研究表明,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能够对血浆凝血因子水平进行充分反映, 为内源性凝血系统相对较为敏感且常用一种筛选试验, 在临产孕妇中, 其为一项常规检查;而凝血酶时间则可以对凝血共同途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的过程进行反映, 可以判断纤维蛋白原是否发生异常, 并且可以检测纤溶、抗凝物的存在与否, 若是凝血酶时间发生缩短, 则可能是受到纤溶活动的影响[5]。

在本次研究中, 对临产孕妇和健康非怀孕妇女展开了凝血四项检查, 结果发现, 两组研究对象的PT、APTT、FIB值差异显著, 表现为孕妇组PT、APTT值较非孕妇组低, 然FIB值则较非孕妇组高, 差异显著 (P<0.05) , 对于TT值而言, 两组研究对象检测结果未见明显差异。由该结果我们可知, 尽管妊娠为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 然依旧会导致诸多生理机能的改变, 因此在充分了解临床孕妇的生理机能的变化的基础上实施合理分娩, 能够有效避免危险事件的发生, 可以实现在紧急情况下应对措施的合理实施, 降低孕妇的分娩危险, 改善妊娠结局。

曾有研究对临产孕妇、非妊娠妇女、足月新生儿和早产新生儿展开了凝血四项检查, 结果发现, 新生儿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同临产孕妇组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P<0.05) , 而早产新生儿同临产孕妇间的凝血四项检查结果差异更为显著 (P<0.01) , 足月新生儿与早产新生儿比较, 仅PT检测结果两组无显著差异, 其余3向检测结果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一结果显示出, 对于新生儿而言, 其血液保持在一种低凝状态。一般情况下新生儿的凝血因子水平相对于成人而言较低, 然而新生儿同母亲之间对于凝血因子而言却不存在比较显著的相关性[6]。

综上所述, 对于孕妇而言, 其血液处在高凝状态, 对临产孕妇展开常规的凝血四项检查, 对孕妇的凝血功能进行充分的了解, 这对于产后出血、静脉血栓以及一些其他的严重并发症的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科有效提高分娩的安全性, 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值得临床给予关注。

摘要:目的 对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 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在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临产孕妇85例和同期健康体检非怀孕妇女8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展开凝血四项检查, 而后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经统计得知, 临产孕妇的PT、APTT、FIB检测值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而TT值在两组间的差异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临床孕妇展开凝血四项检查对于及时确诊产妇凝血功能异常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关注。

关键词:临产孕妇,凝血四项,凝血功能,检测

参考文献

[1]顾克凤, 刘天霞.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的临床检测分析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21 (5) :182-184.

[2]李海侠, 单杰.临产孕妇凝血4项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9, 23 (5) :195-196.

[3]韦景勇, 覃远江, 韦钢.孕妇正常分娩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18 (8) :762-763.

[4]林粤.妊高征患者凝血四项和血小板参数联合测定的临床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3 (7) :287-288.

[5]顾克凤, 刘天霞.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的临床检测分析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24 (5) :189-190.

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检测结果分析 篇6

1 概述

凝血是指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原的过程, 正常机体中凝血与抗凝处于动态平衡状态[3]。研究表明[4], 妊娠期间孕妇体内血清中雌激素水平逐渐上升, 于临产前达到最高值, 此类激素可对机体中肝脏的正常代谢、合成及分泌途径造成影响, 改变孕妇凝血成分及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因此妊娠期女性凝血酶时间 (TT) 、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均较非妊娠期显著降低, 而其机体中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较非妊娠期显著增加 (约50%) , 此时血液呈高凝状态及生理性稀释状态, 具有较高的血管内凝血发生率[5]。

有研究显示[6], 分娩过程往往伴随出血, 且此时期孕妇凝血功能降低, 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症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发生提供有利条件。研究显示[7], 孕妇凝血指标改变所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率高达4%~12%, 提示降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率是保障孕妇预后及生命安全的关键因素[8]。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及生活条件改变、医学水平不断提高等多因素共同作用,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率呈下降趋势, 但仍有部分临产孕妇产后发生此类疾病, 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有研究显示[9], 临产孕妇产前给予及时有效的凝血指标检测, 有助于临床医师准确掌握其机体凝血状态, 为采取积极干预措施降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症的发生率提供可靠依据。

2 凝血指标检测项目及意义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Fib) 、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 PT) 、凝血酶时间 (thrombin time, TT) 是临床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研究表明[10], 临床实验室对APTT、TT、PT、Fib进行有效检测, 根据检测结果可准确判断是否发生出血性疾病, 各项指标具体意义如下: (1) PT:属于外源性凝血的测定途径, 可作为因子Ⅰ、Ⅴ、Ⅱ、Ⅶ、Ⅹ水平评价的敏感指标; (2) TT:对TT检测可准确反映共同凝血途径中, 由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异常的抗凝情况; (3) APTT:是临床常用的筛选内源凝血系统试验, 用于检测因子Ⅸ、Ⅷ、Ⅻ、Ⅺ的敏感指标; (4) Fib:属于糖蛋白的一种, 经凝血酶水解后形成肽A、B, 最终将形成纤维蛋白 (不溶性) 并起到止血作用。

3 凝血指标检测结果

有资料显示[11], 选取临产孕妇及同期健康女性作为研究对象, 经实验室检验可知临产孕妇TT为 (9.03±0.72) s、APTT为 (22.37±3.04) s、PT为 (9.89±0.91) s,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健康女性TT为 (11.14±1.32) s、APTT为 (29.31±4.56) s、PT为 (12.46±1.32) s, 而研究组Fib为 (4.33±1.29) g/L则显著高于对照组 (3.14±0.71) g/L。由此可知临产孕妇体内各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均较健康女性发生变化, 其中TT、APTT、PT显著降低, 而Fib则显著上升, 提示临产孕妇体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研究表明[12], 临床医师进行凝血指标检测是判断出血性疾病的主要方法, 妊娠期女性各项凝血指标均发生不同程度变化,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助于分娩后胎盘剥离创面尽快愈合, 显著降低产时及产后大出血发生率, 但易发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DIC等妊娠相关并发症危及母婴安全。

目前临床对临产孕妇凝血检测指标主要包括凝血酶时间 (TT) 、凝血酶原时间 (PT) 、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等[13]: (1) PT:可准确反映机体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凝血因子 (Ⅴ、Ⅶ、Ⅹ) 水平变化情况[14], 是外源性凝血系统检测的主要试验; (2) APTT:临产孕妇APTT检测结果升高, 其原因主要为参与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凝血因子 (如Ⅷ、Ⅸ、Ⅻ等) 活性上升所致[15]; (3) TT:可准确反映机体血液中是否含有肝素类抗凝物质, 临产孕妇体内TT时间显著缩短[16], 其原因可能与纤溶酶消耗量降低则机体中含量相对增加导致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加、凝血因子Ⅻ减少不利于非可溶性纤维蛋白形成、纤溶酶易水解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导致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加等因素相关; (4) Fib:临产孕妇体内Fib值显著上升, 其原因为妊娠期体内纤维蛋白原合成量增加、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 减少 (纤溶活性降低) 等[17], 属于机体应对一系列生理改变的保护性措施, 有研究显示Fib适当上升可降低分娩过程中过量出血率但易诱发纤溶。

4 小结

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产科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收住的正常待产孕妇100例, 年龄23~36岁, 平均年龄26.5岁, 孕周38~41周;对照组来自我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非孕妇女100例, 年龄21~35岁, 平均年龄27.3岁。临产孕妇无出血性疾病及肝炎病史, 产前无并发症, 所有研究对象测定前2周未使用任何药物。

1.2 仪器与试剂

仪器为德国BE-Thrombolyzer Compact全自动血凝分析仪, 试剂、质控品为Biopool提供的产品。

1.3 标本采集

两组所有观察对象取静脉血1.8 ml加入含0.2 ml柠檬酸钠 (109 mmol/L) 的抗凝管混匀, 3000r/min离心15 min分离乏血小板血浆, 在2 h内检测PT、APTT、Fib, 另取部分血浆-20℃保存, 用于D-二聚体 (D-dimer) 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P<0.01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观察组的PT、APTT、TT分别为 (0.87±0.07) s、 (29.27±2.43) s、 (9.81±1.02) s;对照组的PT、APTT、TT分别为 (1.05±0.11) s、 (30.30±3.25) s、 (10.01±0.53) s;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 。观察组的FIB为 (4.61±0.71) g/L, 对照组的FIB为 (3.09±0.51) g/L, 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3 讨论

凝血是一个动态过程, 凝血功能是判断出血性疾病类型的主要诊断指标。PT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水平, 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APTT能反映血浆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 是内源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最常用的筛选试验;TT测定主要反映血液中是否含有肝素类抗凝物质;FIB含量与凝血酶活性有关[1]。

本文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的PT、APTT、TT值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 ,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FIB值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 , 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正常妊娠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性凝血功能的变化, 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逐渐增加, 大部分凝血因子增加, 血小板增多, 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含量增加, 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下降而其抑制物水平升高, 血液呈高凝状态[2]。这种高凝状态是一种保护性生理变化, 有利于胎盘剥离面形成血栓, 减少产后出血。在凝血同时, 继发纤溶活动也开始, 以清除子宫螺旋动脉和静脉窦内的血栓, 加速子宫内膜的再生和修复。这种高凝现象也是使得一旦某些诱发因素起作用, 对临产孕妇产生严重损害。临产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极易释放组织因子, 触发凝血途径的激活, 发生出凝血障碍, 引起急性DIC及血栓栓塞性疾病, 这也是临产孕妇发生意外甚至死亡的主要诱发原因。正常孕产妇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 适度高凝是一种生理性保护功能, 可防止产时的过量出血, 但应注意防止诱发纤溶的发生。

临产孕妇机体中凝血与抗凝及纤溶系统发生变化, 这一生理变化显然对产后快速有效的止血提供了物质基础, 但它也是导致临产孕妇血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动态监测凝血功能, 对防止产后异常出血及DIC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彦.孕产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实用医技杂志, 2005, 6 (6) :1573-1574.

临产孕妇凝血指标测定的临床意义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照组:2010年1-11月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正常非孕妇妇女141例, 年龄20~40岁, 平均年龄28.6岁, 均来自体检健康者, 无肝、胆、心肾及血液系统疾病, 抽血前1周内未服任何药物;实验组:2010年1-11月本院产科待产孕妇205例, 年龄20~36岁, 平均年龄27.1岁, 平均孕周39.1周。

1.2 标本采集 取静脉血1.8ml加入0.2ml柠檬酸钠的抗凝管混匀, 3000离心15min分离乏血小板血浆, 在2h内检测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纤维蛋白原 (FIB) 、凝血酶时间 (TT) 、D-二聚体检测。

1.3 检测方法 仪器为日本SYSMEX CA-500全自动血凝仪 (凝固法) , 试剂和质控品使用日本东亚CA血凝仪专用试剂。

1.4 统计学方法 测定结果用x¯±s表示, 数据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PTAPTTFIBTTD-二聚体结果见表1。P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APTTFIB、和D-二聚体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人体正常的出、凝血机制依赖于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完整性及其相互平衡。但在妊娠期间, 孕妇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 血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升高, 这些类固醇激素影响肝脏的代谢、合成和分泌功能。孕妇妊娠期间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活性和浓度会发生改变, 活性增强的有Ⅶ、Ⅷ、Ⅸ及Ⅹ。而凝血因子Ⅱ活性轻度增加, 凝血因子Ⅺ、Ⅻ活性有所下降[1]。PTAPTTTTFIB四项凝血功能指标是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最为普通的判断出血性疾病的主要诊断指标。其中PT是检查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一个过筛实验, 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 主要用于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检测;本组临产孕妇组APTT低于对照组 (P<0.01) , 提示临产孕妇体内内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活性增强, 机体处于高凝状态, 特别是妊娠高血压疾病时APTT可明显降低[2]。TT测定主要反映凝血共同途径FIB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是否存在FIB异常, 它是反映血浆内FIB水平及血浆中肝素样物质多少的指标, 还可反映体内的纤溶状态。本文结果大部分临产孕妇的TT值与非孕妇对照组妇女差异无显著性, 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3]。FIB是一种糖蛋白, 其含量与凝血酶相关, 既是凝血酶作用的底物又是高浓度纤溶酶的靶物质, 在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中同时发挥重要作用, 是提示集体高凝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4]。

D-二聚体是交联的纤维蛋白被纤溶酶水解后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 其升高是体内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分子标志物之一, 是继发性纤溶的重要指征[5]。正常妊娠时, 胎盘附着面即为一局部发生DIC的潜在场所;随着妊娠的进展, 胎盘局部缺血, 绒毛坏死, 滋养叶碎片进入血微循环, 经肺循环时被溶解, 释放出大量的组织凝血活酶, 导致血管内凝血。同时, 继发纤溶系统也被启动, 以清除子宫螺旋动脉和静脉窦内的血栓, 加速子宫内膜的再生和修复, 从而使D-二聚体含量明显上升。临产孕妇D-二聚体水平升高, 提示不仅处于高凝状态, 还有继发性纤溶的发生, 对持续增高, 幅度较大者, 应预防出现产科早期DIC可能。

综上所述, 凝血机制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在妊娠晚期, 特别当机体存在妊娠期高血压或其他易引起凝血功能改变的疾病时, 应密切检测凝血功能, 了解各项指标的改变, 避免孕妇在分娩过程中急性DIC和栓塞性疾病的发生, 对减少产科意外的发生和保护母婴健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应宽, 徐增祥, 江森, 实用妇产科学 (M) .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48-150.

[2]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M) .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211.

[3]孙彦, 张永顶, 刘路成.孕产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J) .实用医技杂志, 2005, 6 (12) :1573-1574.

[4]蒋玉叶, 罗卓跃.妊娠晚期妇女凝血功能测定的临床应用 (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7, 20 (2) :175-176.

临产孕妇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11年5月~2013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临产孕妇106例, 年龄21~38岁, 平均26.8岁, 所有病例均无出血性、血栓性疾病及其他内科疾病;健康非妊娠妇女组100例, 来自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成熟女性, 年龄20~40岁, 平均25.6岁。

1.2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以空腹静脉血枸橼酸钠抗凝, 混匀后以3000r/min离心10min, 分离血浆后2h内完成检测, 检测仪器采用北京赛科希德SF-8000全自动血凝仪, 试剂是上海太阳赛科希德专用试剂, 所有操作均按说明书要求严格执行。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健康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相比, 临产孕妇组PT显著缩短、FIB显著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APTT和TT结果均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妊娠是一种生理过程, 随着妊期的增加, 特别是妊娠中、晚期孕妇, 体内凝血和纤溶活性发生明显改变[1]。凝血四项是判断出血性疾病类型的主要诊断指标, 分别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内源性凝血系统、抗凝性系统及纤溶性系统的功能。PT是反映凝血因子II、V、VII、X的水平, 是外源性凝血系统中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APTT是测定内源性凝血因子VIII、IX、XI、XII活性的指标;TT测定主要反映凝血共同途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 是否存在纤维蛋白原异常、是否发生纤溶、存在抗凝物的情况[2];FIB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 在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内、外源凝血途径最终的共同通路[3]。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健康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相比, 临产孕妇组PT显著缩短、FIB显著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APTT和TT结果均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T、APTT、TT的缩短与孕期凝血因子浓度增加有关, 这在正常分娩的过程中及分娩后的有效止血起到重要作用;孕妇体内的FIB含量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增多, 导致红细胞、血小板的聚集增强, 容易引起血栓的形成, 使孕妇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极易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4], 但适度的高凝状态可以保证分娩后胎盘剥离的创面能快速愈合, 防止大出血的发生[5]。

综上所述, 临产孕妇血液中凝血因子处于一定程度的活化状态, 体内凝血与抗凝血的调节发生一定的变化, 及时检测凝血四项指标变化, 对防止血栓形成、异常出血、DIC等产科并发症, 保护母婴安全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纤维蛋白原 (FIB) 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检测106例临产孕妇组和100例健康非妊娠妇女组凝血四项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健康非妊娠妇女组相比, 临产孕妇组PT显著缩短、FIB显著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APTT和TT结果均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检测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 对预防产科并发症、保障母婴安全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临产孕妇,凝血四项,并发症

参考文献

[1]裴兵, 刘利, 吴辉.凝血与纤溶指标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16 (2) :100-102.

[2]谭齐贤.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M]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92.

[3]杨秀荣.妊娠期孕妇凝血四项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医药实践, 2010, 19 (5) :391-392.

[4]柳益群.妊娠中晚期凝血功能变化分析[J].医学检验与临床杂志, 2007, 18 (2) :31-32.

上一篇:物理课程下一篇:设计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