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建设

2024-08-21

大学文化建设(精选十篇)

大学文化建设 篇1

1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1 学分制的实行使学生公寓管理面临新的改革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在学分制条件下, 学生管理打破了学年制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 造成学生原有的班级观念淡化, 被公寓多代替的是以班级为最小的学生集体单位的地位。大学生把学生公寓视为思想反映最集中的地方, 停留的时间也是最长的地方, 学生生活内容最丰富的地方。根据高校生活的特点可以看出, 课堂的延伸就是学生的公寓。从一些程度上来看, 公寓要比课堂的上的影响力是很大的, 学生在公寓里呆的时间往往比在课堂上呆的时间长, 公寓不仅是学生交流思想、获取信息、学生学习和交友娱乐的场所, 也是学生们进行生活和休息的地方。

1.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给学生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后勤社会化就是通过分流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为主、高校选择、办学需要的市场化服务体系。[3]随着我国高校后勤进行社会化的全面改革和不断深入, 使得学生的管理工作出现了更多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1) 住在校外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 促使了大学内部生活社区化以, 同时成长的环境下也出现社会化的新情况, 使得学校对大学生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约束力; (2) 学生公寓改革后是按照成本进行收费的, 让大学生从生活条件和学习上都有所改善, 公寓原本是培养和孕育大学生团队意识和劳动观念的重要阵地, 但是公寓的这些功能出现了弱化; (3) 学生群体共同住的规模是很大的, 其管理工作上也是相当的薄弱的, 其中出现了很多的事故和问题。故而, 要根据科学合理的, 实际可行的方法和制度, 让公寓文化建设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来进行优化, 从而管理好学生公寓。

1.3 公寓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大学生公寓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承担着高校的育人功能。

学生公寓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阵地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不同专业的学生住在一起, 可以彼此交流学习经验, 传递学习方法, 完善知识结构, 开拓视野。学生公寓作为第二课堂, 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 培养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集体主义意识, 为学生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供了重要渠道。公寓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在全体成员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

2 大学文化对于公寓文化的建设功能

公寓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公寓园区为主要空间, 以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大学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具体来说, 以大学文化为抓手来建设公寓文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 大学精神对公寓文化的主导作用

大学是通过文化育人的, 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就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由学校的历史与地域文化、学科特色和优秀师生的品格、气质、生命力、创造力共同孕育而成, 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独特、鲜明的个性和办学理念, 反映着一多高校的追求和信念, 也是高校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 是高校的灵魂。[4]

公寓作为学校育人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集中阵地, 体现大学精神的内涵所在。因此必须以大学精神为主导, 加强公寓文化建设。一是将大学精神渗透于公寓的物质文化建设中, 使得学生公寓区的文体教育设施、服务生活设施、文化活动场所以及公寓环境的美化等等物质条件都烙上深深的大学精神的印记;二是将大学精神贯穿于公寓制度文化中, 在大学生公寓文明公约、公寓管理条例及公寓网络管理条例等制度中必须体现大学精神的主导作用, 在公寓的制度建设中展现大学文化的特色。

2.2 以大学文化规范、强化网络在公寓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作了专门部署, 强调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这也体现了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信息化条件下文化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正以惊人的速度加速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对传统的公寓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基于网络的公寓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公寓文化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建设有特色、符合学校精神的网络公寓文化品牌。

随着网络的普及, 学生公寓条件的改善, 公寓已成为学生上网时间较长的地方, 网络对公寓文化建设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时效性、交互性等特点, 加强大学文化对网络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建设富于本校特色的公寓文化, 改进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手段,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公寓文化建设中。

大学生公寓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既需要学校、公寓管理人员、大学生等多种要素的相互配合, 又需要良好的公寓文化氛围为载体,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大学生公寓管理中的文化教育功能, 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发 (2004) 16号.

[2]徐广玲, 陈国联.基于网络的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大众科技, 2012 (1) .

[3]周木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6) .

大学文化建设 篇2

字体:大 中 小

图书馆 张瑞麟

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是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确立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对大面积全方位快速高质高效提高国民素质,建立学习型社会和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极为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建立国家开发大学的核心层面和首要之举是塑造开放大学的大学精神,其着眼点即是核心竞争能力的建树——创新,而落脚点是开放大学学校文化的创设和形成。

一、大学精神及开放大学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任何一所大学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大学是不同思想、高深学问和独立人格意志的聚集区,是探索未知、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人格独立、言论自由、思想开放和学术观点的兼容并包使其吸引凝聚了一大批知识精英和高层人才,他们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孜孜以求,为得是寻求真理和探索未知。大学精神以其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维系着大学向着自然世界、人类社会的纵深和宽广度发展,鼓励着人类精英和学者专家进行学术对话与思想交流,推动他们依据一定的规范进行有序的教学与研究。哈佛大学第23任校长科南特认为:“大学者,大师荟萃之地也。如果学校终身教授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那么这所大学必定是最优秀的大学。”

大学天然不尽的激励功能。大学精神是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内化为学者的学术良心和职业规范,并激励学者追求真理,实现自我价值。大学精神像一双无形的手,推动大学不断创新、不断变革,不断前进。哈佛大学“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激励着哈佛人在探求未知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行。大学精神以其特有的渗透性存在于大学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不断激励大学人的成长和大学的壮大。

大学具有内在独立的规范功能。大学精神的独立内涵,规范着大学前进的方向,抵御着各种腐蚀与诱惑,对人类社会精神产生先导、示范作用。这在西方著名大学俯拾皆是:哈佛大学拒绝授予里根荣誉博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拒绝聘用基辛格——不愿使学术殿堂依附于政治;牛津大学拒绝一位沙特富翁一千多万英镑的捐款——是不为钱放弃大学独立自主的传统,不开大学受制于个人和金钱的先例。

大学环境营造功能。大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和谐全面发展的内涵不仅直接对大学的发展起作用,还为大学营造适宜的环境。大学精神跟随着大学人流动着,传播着,从而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趋向性影响。

大学的功能。大学是知识的辐射源,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在信息社会时代,大学不应该是封闭、与社会脱离的。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角度看,面向社会,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是必要的。大学传授知识和发展学问是大学的根本,也是大学服务于社会的前提。大学还要具有相对独立性,为的是使大学思维更加客观、学术作风更加踏实,品质更加纯真,维持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智慧之发展,避免大学功利化和市场化,保持和维护其独有的风骨和追求真理的作风。

大学精神的外显与物化。大学精神的外显和表征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物化首先表现为外在的物质景观,即校园景观。大学校园景观是由建筑、校园园林等共同构筑而成,通过规划师、建筑师和园林师把理念融入景观之中,通过策划、规划和设计有效地进行物化,用具象的形态诠释大学精神,传达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其他文化要素共同构建起独具魅力的大学标识。良好的校园景观以其直观性和超语言性能给人总体感和总体效应,使千万学子步入大学殿堂时,就受到大学精神的感召,在潜移默化中将大学的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内化为学子的思想和行动。严肃的建筑形象和美丽如画的自然景色能使莘莘学子沉浸于美好的气氛里,在自然美的震撼和人文主义的熏陶下,将大学理念铭记在学子心中,树立起崇高的信念,并把它外化为自身的行为,感受到大学理念之所在。校园物质景观的象征性、隐喻性、激励性和模糊性,散发着多样而富有渗透力的信息,使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产生隐性的教育功效。“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苏霍姆林斯基语)北京大学“红楼”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加上历史的积淀,成为“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北大办学理念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北大学子严谨治学,报效祖国。武汉大学选校址时,就依据国外著名大学校园的理想模式,同时也遵循中国古代书院选址相地的优良传统以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传统理念,在山明水秀、风光旖旎的自然环境中建造高等学府,其宫殿式斜面墙体、刚劲挺拔的双立柱、多姿多彩的琉璃瓦飞檐等,显示出高等学府庄严肃穆而又开放进步的现代教育意识。

开放大学大学精神的挖掘与实现。大学精神的“古老、博大、深邃、超脱、坚守以及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奉献”的特性,与开放大学精神的“现代、卓绝、进取、平和、开放以及对人类的知识普及和素质提高的贡献”的特征各领独特风骚。

开放大学精神是大学精神在社会科技、文化、经济、政治高度发展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种特有的现象,其“现实精神”、“平和精神”、“大局精神”等都是对“大学精神”的继承、充实、完善和发展。

虽然开放大学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带有办学独立属性弱、系统运作品位不高、治学理念内涵单薄、学校文化底蕴平庸,尤其是现有的“服务理念”及“服务效果”与开放大学的实际需求相距较远,从各级各类决策层面到各级各类运作层面都存在对远程开放教育的“服务本质认识不足”、“服务理念确立不够”、“服务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但不容置疑,已有的开放大学精神是中国高等教育多元并存与各自发挥不可替代作用上是一笔历史性的巨大的财富,这笔精神财富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并使之升华,发挥更大的作用。

开放大学精神的核心——神圣和崇高的精神内核:独特的教育理想、教育追求、教育情感和教育责任,具化如校风校训以砥砺学生成长,汇集成十分丰富的精神资源,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放大学精神内涵应具有:

一是崇高的教育理想。“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开放大学要通过教育灌输政治理想,培养实用人才,达到理想的社会境界。开放大学要有爱国之情、卫国之志、报国之能、效国之行。“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不可能走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不可能走得多远。”(朱永新语)

二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大学的根本,开放大学要有自己的文化品位和个性魅力,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健全人格。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接受开放教育的学子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鲜明向上的价值判断、丰富博大的思想体系。

三是探索和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开放大学追求的目标是学术,是真理。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复旦大学演讲时指出:“大学必须有一个理念,这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无条件追求真理。”耶鲁大学校长强调,“大学的意义及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开放大学要探索和坚持真理,必须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做到崇尚创新,勇于探索;求真唯实,注重效益;敢于冒险,不怕失败;平等民主,百家争鸣;挑战权威,甘为人梯。

四是着眼未来的超越精神。开放大学的本质是趋向未来的,其功能在于生气勃勃创造未来。要坚持着眼未来,引领社会;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放大学的生命力植根于超越精神的土壤中。要立足于现代大学建设的最新实践,着眼世界文化的前沿,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开拓培育开放大学精神的新途径,使开放大学精神历久弥新,充满生机。

二、大学精神创新内涵与开放大学创新

代表着人类文明培养与传播发扬地的大学发展史表明,大学是三方面的源泉:新观念的源泉、新知识的源泉和新型专业人才的源泉。第一,创新要求大学保持独立和自由。第二,创新精神要求大学具有批判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不屈从外来压力和长官意志,以真理为唯一标准“怀疑一切”。第三,创新精神要求大学具有科学精神,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证实干。以科学研究为重要职能之一的大学,“崇尚真理,追求科学”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的大学精神。

创新是现代大学实现大学功能的必备要素,也是一所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核心要素,是一所大学的生命力之所在,是现代大学精神的本质。唯有创新,才能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研究高深学问;唯有创新,才能不断创造新鲜思想,引领时代潮流;唯有创新,才能有效地传授先进知识,培养高层次人才。

大学是一个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底蕴的独特组织,在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学文化在大学变革中表现出阻碍还是引领的功能,取决于大学文化的前瞻性和创新性。现代大学在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产生了独特的大学精神,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又反过来规定现代大学这一社会组织特有的规定性。

创新决定了现代大学的求真性。作为大学精神的精髓和灵魂,创新决定了现代大学不同于一般的组织和机构,而是一个不断探求真理的殿堂。大学应该鼓励以科学的态度追求科学,以真理的精神探求真理。要鼓励探索,允许失败,而不应急功近利,更不可弄虚作假。创新决定了现代大学的包容性。大学是学术殿堂,是知识中心,是思想宝库。创新要求现代大学赋予学者充分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允许不同学术观点存在,允许不同见解争论,宽容学术上“百家争鸣”。创新决定现代大学的开放性。创新要求大学摒弃狭隘的思想观念,以开阔的视野,直面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本土与外来文化的差异,在各种文化和思想的交流碰撞中探索和追求真理。创新决定了现代大学的批判性。探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艰苦的过程,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毕生的心血甚至于生命的代价。创新决定现代大学的科学性。大学之道,贵在创新。但创新必须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创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否则,必将背离现代大学的本质。创新能力与服务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虽有硬件和软件构成因素,但其本质主要表现为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现代大学通过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服务于社会,通过科学发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服务于社会。

开放大学的创新,要努力做到——

开放大学精神的制度化。开放大学精神需要在大学的运行和管理中得到贯彻实施和实现。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成文的和习惯的行为模式与行为规范,具体包括各项政策、组织结构、教学管理方式及其评价机制、学生活动的安排方式等,是高校教育实践经验的积淀并制度化的结果,是开放大学精神最重要的载体和最突出的体现。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与稳固。人才队伍是落实开放大学精神的重要保障。从某种程度上说,开放大学的水平来自其教师队伍。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乎其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谈到芝加哥大学的成功之道,几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答案近乎一致,那就是最好的教师和最好的学生。最好的教师和最好的学生从何而来?芝加哥大学并不是靠重金去聘请已经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来校任职,而是这些学者在获得这项桂冠时已经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在该校任教时间最长的贝克尔这样解释:“大学要想获得持续不断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发现和培养有潜力的青年教师,第二是挑选优秀的学生。”他深谙“教学相长”之道,发现并培养有潜力的年轻教师。同时,优秀的学生不是单向地从教师那里汲取知识,也可以使教师受到启发。芝加哥大学有句名言,“明辨之路是争论而非顺从”。詹姆斯·赫克曼用行动向现场的所有人作出了诠释:“你们说的很重要,但是我也有一点不同的看法。我拜访过许多大学,我发现其实拥有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大学并不少,芝加哥大学有一个特点是独一无二的,那就是活力。这种活力来自于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无处不在的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开放大学要制定完整的教师选拔聘用、晋升评审培训制度。好的人才管理制度要奖勤罚懒、鼓励竞争,形成真正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人向上的局面,通过制度本身的内在驱动力,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出名师,出大师。这就要求学校真正以教学和教师为中心,建立完善的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评估、教育评价机制,既严格又宽松,使教师掌握能够实践自己教育理想和权利,独立自主、激情洋溢、满怀挚爱之情地张扬自己的教育理想、教育追求、教育信念、教育精神和教育风格,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具有充分的创造性、自豪感、主动性、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技术性、机械性工匠和一个循规蹈矩的被管对象,给教育以更大的空间。

建立开放大学学术管理制度。学术自由是开放大学区别于社会其他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教学和科研是开放大学的生命线,是开放大学精神最重要的载体。开放大学的一切活动要真正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要建立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和科研工作的管理规范,通过打造优势学科、优势专业、优势课程来提升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从而树立其自己的品牌和名牌。

建立具有开放大学特色的学生管理制度。开放大学精神体现在学生的素质上。学生素质的培养要有一套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要确立“服务”意识,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观念,用连贯发展型的工作方式对学生实施人本关怀,即把教育、关怀、管理、服务四者连贯起来,使彼此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从静到动,从刚到柔、从表到里、从有形到无形,从一般到入微地贯彻人文关怀。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上。

三、大学学校文化和开放大学学校文化的创设

大学学校文化,从广义上讲,是大学存在方式的总和。它以生活在校园内的大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为主要载体,包括智能文化——学术成果,学科体系,科学研究;物质文化——教学、生活、文化设施、校园营造;规范文化——学校制度、校风校纪、道德规范;精神文化——价值体系、教育观念、精神氛围、群体心态等等。从狭义上讲,大学学校文化是高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学习、交往及管理中,逐步形成并获认可、遵循的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大学精神、校风、教风、学风、治学传统思想意识的高度概括。其外观因素是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其核心是群体的价值观念,凝聚为群体呈现的“大学精神”,由教师、管理者和学生共同构成。又由许多微观文化构成。如教师文化、管理文化、学术文化、班级文化、社团文化、学子文化等,这些微观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创造和共识的结果。

大学学校文化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的素质。人文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而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心理素质是人文素质的保障,文化素质是人文素质的基础。文化素质的形成能同时带动和影响其它素质的形成。

开放大学的学校文化是要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共为主体,以教育资源为客体所进行的主客之间的,以实现一个完整目标的社会实践,所要培养的是完整的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开放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人的最高需求层次是实现自我,即通过接受教育,充分认识自我,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潜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自我价值。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传授知识,也不仅仅在培养能力,而在于使人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最终达成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这样,我们可以把开放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理解为“使人成为人”的教育或以人为本的教育。可见,开放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开放大学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怎样充分利用开放大学的学校文化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开放大学的校园是是虚拟的,没有围墙。在这个虚拟校园里生活的每一个受教育者、教师和管理者,都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又是学校文化所影响的对象,同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人。开放大学受教育者进入这个校园,就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智能文化的熏陶,物质文化的影响,规范文化的约束,精神文化的陶冶,同时又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产生心灵的感应和人格的升华。每个受教育者良好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并非几次活动、几个讲座、上好几门课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靠一种包含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学校文化的深层次的影响来实现的,这是如同“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的一种复杂的、全方位的“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过程。

要充分发挥开放大学学校文化的教育导向功能。开放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教师是关键。首先,要将开放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放到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楷模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要用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武装教师,使人文素质教育有较高的起点。没有对人文素质教育有热情、有激情的教师,没有自身道德高尚、文化修养好的教师,是难以做好学校人文素质提升的。

开放大学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要求广大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要为人师表,成为人师,教师的人格和修养应该成为学生的楷模。“古之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语)“从游”,是对师生关系生动而精辟的描述。开放大学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教学艺术,还要具备情感同化、耐心和谦逊等人文品质。这就要求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开放大学学校文化实现广大受教育者人文素质的提升,除了教师外,还要注意不断提高领导和管理干部的人文素质水平。要把“教风”建设和转变教育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师在讲授课程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的训练;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与国家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联系,教育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开出的相应的人文课程,也要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中寻找和落实人文素质教育的生长点,还要在各管理环节中建立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点,从而形成一个多方位的综合培养过程。

开放大学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要从智能文化教育入手,以教学改革为重点,系统地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使人文学科在课程中占有适当的比例。同时要在各个学科课程中渗透科学史,促使学生对科学的人性化理解。要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落实到每一个教师的行动上。

要发挥开放大学学校文化的开发与创造功能。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只有创新才能发展。要创新,就必须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较好的综合素质,要求受教育者不仅要掌握一门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与人合作共事、交往和相互竞争的能力。因此,开放大学要经常举办有关人文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讲座,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努力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沟通能力,提高他们抗挫折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敢于坚持真理,为科学献身的高尚人格。要在抓好智能文化教育的同时,借助第二课堂活动,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为载体,引导他们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通过实践,使他们学会理性地面对失败,学会正确地审视自我,进而明确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通过以科技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使热爱劳动成为开放大学受教育者最重要的品质,培养积极、有创造性的劳动者,让学生在热爱劳动的思想基础上热爱科学,并掌握充足的知识技能,使他们在劳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精神。

培养开放大学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使他们自觉地用自己的双手来维护、创造客观环境的美和提高自己的道德行为中美的因素。

开放大学学校文化的娱乐调节功能。给受教育者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开展学校文化活动。明确学校文化活动的目标是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优良的学风校风,从而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精神。比如组织全国规模的读书活动,开展科技节、艺术节、文化节、体育节、文艺汇演、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论坛活动、艺术活动、社团活动、消费文化活动,倡导高雅的学校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氛围,实现开放大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放大学可以借助学校文化的娱乐调节功能,加大学校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建设高品位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学校的各级党团组织,在做好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的同时,利用双休日组织一系列高品位的文化活动,让他们在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中,主动接受精神文化和规范文化的陶冶,力求让多数学生都能参与进去,自娱自乐,并注意发挥校内艺术社团的作用,努力做到让学生学有处、玩有场。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尽情享受自己喜欢的文化生活,又可以使他们在活动中娱悦身心的同时,学会有张有弛地生活,在各种活动中学生可以学会做人,学会处事。

发挥学校文化的激励凝聚功能。要激发受教育者的报国之志和爱国之情,使他们明确历史使命,坚定信念,牢固树立对国家负责,对人类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开放大学应该成为国内外著名教育专家、学者的聚集地。治学严谨,德高望重,又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强烈事业心的老教授、中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是国家历史发展的见证人,是学校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和典范。要以专家、教授访谈录等形式,邀请开放大学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纪律教育,用他们的伟大人格影响当代受教育者的心灵,用他们的孺子牛精神去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形象。同时,开放大学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种媒体教育设备组织学生收看爱国主义影片、电视剧等,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开放大学受教育者通过集体活动展开多渠道的精神交流,在同伴中寻找思想、观念、信仰、智力兴趣和道德行为上的一致,集体中的一切活动强烈地吸引着每个学生,集体在他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青年学生和受教育者都有一种表现欲,都愿意在集体中表现自己好的一面,显示出自己是集体中优秀的一员从而获得自豪的感觉。在各种集体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积极性和道德上的相互影响,这正是学校文化对受教育者人文素质养育的优势所在。通过接受以集体活动为载体的渗透性教育,学生的公民意识和集体意识,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学会关心,学会共事,学会辨别是非,学会处理各种矛盾,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行为和活动方式。开放大学学校文化以它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产生教育作用,使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每个成员自觉成长起来。

应该说,开放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全员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贯穿于教育的始终的。学风校风,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教师的一言一行,员工的一举一动,都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相关。开放大学要进一步加大综合改革力度,努力营造出具有良好的人文设施,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气氛,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生活,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学校文化环境,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综合育人功能,寓人文素质教育于校园文化之中,培养具有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质、高境界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智能、高情感、高稳定动力结构的心理素质和高体能的生理素质并且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队伍。

四、大学图书馆与开放大学学校文化建设

不容置疑,大学图书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在这个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课外学术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风学风为引导,逐渐形成的一种广大师生,特别是大学生认同遵守,并明显带有学校成员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教学作风、道德风尚等方面的思想文化整合。(方延明《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认识图书馆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对于建设图书馆,进一步开展学校文化活动,培养良好而浓郁的学校文化和优良校风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校物质文化全面地反映学校的物质环境。主要涉及图书馆建筑与设备,图书馆文献资源。图书馆优雅的建筑,现代化的服务设施及教学科研需要的系统化的学科文献,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又使图书馆成为与教学实验设施并列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主体。特别是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比其他物质条件的建设更接近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文化内涵。在图书馆中可以借阅到各式各样的书籍。在安静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会淡忘嘈杂的外界干扰,专心致志的投身于自己喜爱的图书中。图书馆也正是拥有这样的一个安静、温馨的环境而吸引在校大学生到这里进行自我深造,进行学术研究。图书馆要通过导读工作正确引导大学生博览群书,提高学习效率,在浩瀚书海中吸取营养。这就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也为学校的文化建设甚至是培养人才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物质保障。这里主要表现在可以为社会、为读者提供最完备的学习条件:资源、场地、设备。受教育者可以长期的、自由地利用图书馆进行自学。它还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是健身全民学习型社会最佳的学习场所与最重要的学习机构之一。在学校里,图书馆是基本的教育设施,它被誉为“知识的宝库、知识的喷泉”、“大学的心脏”、“学校的第二课堂”,直接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

来图书馆阅读人数多少,利用程度如何,阅读秩序好坏,反映学校的学风校风。开放大学数字图书馆要积极开展工作,吸引各地学生就近就地到馆,促进良好的学风形成,促进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一个好的图书馆有利于提高整个学校的学习气氛,提高师生的学习热情、素质、知识等各个方面的水平。由于数字图书馆资料提供的信息视角广、分支细、专题讨论深入,与综合性、概括性较强的教材相比,更易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保证其创新活动处于学科前沿。

开放大学数字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对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产生重要影响。努力开展读者教育,培养师生的信息需求意识和利用文献信息的技能。在开放大学,学生主要的书刊来源是在数字图书馆,把握文献采访质量,把握书刊流通情况是充分利用书刊的重要环节。应积极组织书刊评论,编制导读书目,推荐优秀的读物,创建读书组织,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提高学生辨别、选择和收集文献的能力。创建大学图书馆都包括学术报告厅。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这个条件,组织学术报告、讲演和讲座,请有建树的专家讲治学经验,请教书育人模范介绍先进事迹等等。使之成为学生课外学术活动的主要活动场所。将学生培养成视野广阔,文化底蕴深厚,素质能力强的外向型、创新型人才。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对大学生知识结构有所完善。因此应积极的开展导读工作。

在开放大学学校文化建设中,图书馆的教育形式与课堂教学相比,具有全面性、主动性、灵活性和可选择性的优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开拓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示和张扬。图书馆发挥作用的方式可归纳为两种。

一是阅读导控。图书馆即要报道出版物,又要积极的作用于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强化传统读者工作中的阅读指导功能。图书馆应作一些实际的工作,提高大学生阅读意识及阅读修养,指导读书门径,举办读书报告会,倡导系统阅读,以全面提高大学生辨别、阅读、理解、利用文献的能力和技巧。图书馆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打破专业限制,学生可以自主地涉猎各学科知识。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服务育人。即加强文献基础建设,充分利用文献及服务设施为读者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图书馆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对读者起到教育作用,图书馆无小事,处处有教育。图书馆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并不断地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调整计划,使其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要在实际工作中使大学生增强对图书馆的信任感和亲切感,使其潜移默化中接受优良文化的熏陶。图书馆的产生,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为有了图书馆这一机构,人类的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文化、知识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成为今天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因此在校大学生应高度重视图书馆藏资源,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图书馆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文化建设,让学生在这里真正地掌握知识。

建设高品位、高格调、高层次的学校文化,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放大学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要注意自己形象的塑造,馆风建设应与学风、校风相辅相成。大学图书馆为大学生提供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优化的学习环境,要以文明服务与无私奉献的图书馆精神,对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更好的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开放大学的办学形式和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在学的特点,决定了既要办好传统图书馆,更要办好数字图书馆。开放大学学生利用数字图书馆取得同传统图书馆作用相同而且速度更为快捷丰富广泛的文献信息资料,是开放大学学校文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对信息的摄取与利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素质已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数字图书馆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传统图书馆业务为基础来拓展自己的业务空间,吸引更多的读者到这里应用高新技术来拓展知识。这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继续努力学习的能力、研究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以独立的学习态度,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这是信息时代每个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明天的国家开放大学最具核心竞争力和最重要的是什么?应该说是我们每个开放大学人和走进开放大学学校校园的人都能感受到的一种无影无形的表现在开放大学校园的的环境和开放大学教师的演讲中以及各类求学者渴求知识眼睛里折射出来的大学的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特色、支柱和灵魂,是一所大学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与动因。经过十年、二十年以至更长一些时间耐心细致艰苦戮力的奋斗,走上一个较高的境界——如果有人问我,你最留念开放大学的是什么?你我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开放大学精神——这才是我们的理想境界。

大学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一流大学 大学文化 华外文化

世界一流大学是指在办学理念、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办学设施、科研成果等可以比较的范围内,综合指标评估名列世界前列的大学。这些大学一方面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另一方面又有许多相似性,那就是良好的办学条件、高素质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高质量的学生、一流的学科和科学研究、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和程度很深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应该说,历史为每一所大学都提供同样的机遇,但只有那些具有独特的大学精神,各方面准备充分的大学,才能抓住历史机遇,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一、大学理念是世界一流大学追求卓越、走向成功的根本

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应该说,无人能够否认美国高等教育取得的卓著成就。美国教育专家,曾任纽约州立大学校长的E.博耶先生在其著作《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一书中指出:“高等院校是美国文化中最生气勃勃而经久不衰的一个部分。”

实际上,美国大学的发展至今不过一个世纪,那么美国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典范的秘密何在?首先,美国大学能够立足本国国情,寻求个性化发展道路。其次,美国大学观念开放,擅长学习。他们是在学习了当时欧洲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本国的具体需要,不断完善与创新大学办学理念,最终做到后来者居上,形成了各有所重的学科个性和办学个性,促进了一流大学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典范。

作为一所外语类院校,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已确立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使华外成为中西文化合璧之桥梁,中华儿女走向世界之桥梁。”这一理念也一直在指导和引领着华外的发展方向。应该说华外的办学理念体现了她的办学者心目中大学的理想状态,能充分体现其办学者远大的教育抱负和对大学的深刻认识与理想追求,同时也激励着华外人为实现这一理想而不断奋斗。应该说,我校的具体任务、机制、体制、乃至校训、校歌、校旗、校徽及校园布局与建筑等都体现了华外的办学理念,同时也受华外办学理念的无形制约。确切地说,我校的办学理念概括了华外的桥梁精神、公益性质、办学目标等基本发展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我校办学者的价值观。

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美国教育家,哈佛大学校长南特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他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出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观点和南特的观点不谋而合,“所谓大学者,非唯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先生始终坚持,“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有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打造创新团队,建设一流学科,形成科研成果,提升学校声誉。

一流师资队伍应该包括一流的大师和学术带头人,因为他们是学术研究和团队建设的领头羊。专业基础深厚的学术骨干和教学骨干,是大学发展的基础。有人说,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位,有凝聚学术力量,培养人才,进行知识创新的功能。是否拥有一批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显著的标志之一,而要打造一流学科,必须依靠一流的教师队伍形成的创新团队。

我校已经有了自己的重点学科,自己的创新团队。那么如何发挥团队的力量?首先,还是要树立关心人、重视人、尊重人的管理意识。其次,我们不仅要重视个体的发展与管理,同时,还要形成以团队为基础的管理方式,要根据其岗位职责和承担任务的不同而采取分类建设和管理的机制,最终形成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和激励人才的良好氛围。

三、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一所大学,如果没有自身的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培育和塑造,没有一种大学精神提供价值支撑、行为规范和力量整合,就不可能有明确的办学方向、合理的校园秩序和理想的办学成果,也就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已经树立了中西合璧式校园文化理念,那么如何使这种理念能够深入人心,成为我校运转的内在力量,成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在,并通过“简单做人、踏实做事”的行事作风来构建大学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兼具中西方建筑特点的校园景观建设、“敬业爱生、博学善导”的教风、“自强自律、求是求新”的学风来营造校园氛围;通过求公致远,追求百年的“公益精神”、开拓进取、负重拼搏的“创业精神”、严细科学,务实求精的“治学精神”、会通中外,服务祖国的“桥梁”精神来奠定学校创新和发展的思想、理论和文化基础,从而推动我校不断向前发展,是华外每一个部门都应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应尽的责任。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要建设成高水平的民办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有超前的意识,能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并依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办学条件,确立自己的发展战略,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华外的发展要在个性化办学理念基础上,在国际化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人文大学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中西合璧式校园文化,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生源质量,大力发展国际合作教育,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应用型精品本科。

【参考文献】

[1]别敦荣.美国大学定位与个性化发展[J]. 高等教育研究, 2003(1).

大学文化建设 篇4

大学作为一种文化存在, 是大学与生俱来的自然禀赋。其生存和发展, 通过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新, 促进受教育者社会化、个性化和文明化,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继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因此, 文化是大学之根, 是大学的血脉, 也是大学的核心影响力。要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大学,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 必须首先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 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大学文化, 构建和谐的大学文化生态环境, 以大学文化建设推动现代大学的发展。

南通大学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 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地方高校,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 在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发展道路的过程中, 秉承“祈通中西, 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围绕“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足南通, 服务江苏, 面向全国, 逐步走向世界”的办学定位;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文化兴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富于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面对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 提出要把“一切为了学生, 一切为了教师, 一切为了学校发展”作为现代大学人的办学价值追求, 贯穿于求真育人的全过程, 努力在“两个一百年”之际实现建设“特色通大、和谐通大、美丽通大、幸福通大”的奋斗目标。南通大学的大学文化集中反映了自身的历史传统、文化品位、个性特征, 体现了办学理念、价值追求、教学方针与治校主张, 凝聚着广大师生的共同理想、价值理念和人生追求, 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 坚持“一切为了学生”,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 无论是为了追求真理还是为社会服务, 实质上都是为了完善人的智慧和修养, 本质上是文化的扬升。坚持“一切为了学生”, 就是把大学的一切活动回归到“求真育人”这一大学文化的“本质性基点”上来, 回归到大学的最主要功能和最根本任务上来, 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

我们提出了“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培养目标, 就是强调要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 坚守自身的学术品位和培养完人的理想, 培养有独立批判思想和国际视野的文化人。大学的天职就是为国家、为民族服务。在我们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一是重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让学生融入社会,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自觉承担起国家和人民赋予的使命, 追求卓越, 服务人民, 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实现人生价值。二是重视个性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选择和个性特长发展, 努力创设平台和条件, 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三是加强对大学生的协同教育与培养,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校培育一支专兼职并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出台一系列鼓励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政策, 并设立创新创新专项资金, 先后邀请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穆拉德,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振义及30多位院士等到学校访问讲学, 邀请书画大师范曾先生担任学校终身教授, 让莘莘学子走近大师, 提升科学品格与人文素养。

第二, 坚持“一切为了教师”, 以教师全面发展为主导, 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大学是探索未知、揭示真理、崇尚学术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 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成长规律,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尊重教学科研人员的首创精神, 使其能够独立地思考和探究。只有尊重教师的首创精神, 尊重教师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大学教师才能根据教学科研活动的规律、社会的需求以及个人的兴趣来选择研究方向和安排教育教学活动, 大学才能产生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更好地履行其功能和使命。因此, 必须坚持“一切为了教师”, 以教师的全面发展为主导, 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并竭尽所能为教师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

教师发展, 首重师德。在大力弘扬“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优良传统的同时, 学校不断赋予师德建设以新的内涵和时代特色, 坚持每两年开展一次“师德标兵”和“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 选树师德典型。高尚的师德师风成为大学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方面。学校致力于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 坚持包容与批判兼具, 鼓励学术创新, 启动了“拔尖人才”“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百名科研创新人才”“产学研骨干培育”“杰青、优青培育”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 为人才的成长发展创设了良好氛围和条件。同时, 成立了心理辅导站、法律咨询中心, 给予教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第三, 坚持“一切为了学校发展”, 以人为本, 提升内涵, 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

大楼、大树, 教师、学生, 共同组成大学校园。大学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和环境, 同时教师和学生又以自己的行为推进学校的发展, 而学校的发展又进一步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加优良的环境。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又彼此促进, 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学校事业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因此, 我们在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师”的同时, 还必须坚持“一切为了学校发展”的办学价值追求, 以学校事业为重, 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学校的总体发展之中, 在实现学校办学价值追求的过程中, 实现个人的价值追求。

因而, 我们不能把大学文化简单地看作游离于大学实践之外的精神信仰, 而应该把它看作是学校的思想认识体系和实际工作体系的有机结合, 大学的一切决策、一切管理、一切工作都应该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设计思考, 注重规章制度的特色与创新, 特别是围绕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这个核心任务, 遵循教育规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 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建立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以及内部的民主管理、学术自由等为主要内容和表征的现代大学制度, 以保障大学的生机与活力。

通过大学文化建设, 我们有力地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本科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 2013年考研升学率达到14.28%, 一批学生在美国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 Cup公开赛等国内外高水平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涌现出“全国三好学生”“中国好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江苏好青年百人榜”入围者、“江苏省校园青年先锋”和江苏省百名青年“学子之星”等先进典型。优质教学资源逐步形成, 拥有一批以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教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为代表的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学科专业建设取得突破。3个一级学科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学科, 临床医学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承担“973”“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重大研究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数逐年增长。人工组织神经研究走在国际前沿, 《科学》杂志撰文予以重点报道, 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以张謇研究、蓝印花布研究、范曾艺术与范氏诗文世家研究以及沿江沿海研究为代表的江海文化研究特色鲜明, 取得积极进展;楚辞研究、榜样与偶像研究、廉政文化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服务地方能力持续提升。在江苏高校中率先成立服务地方办公室, 与地方重点企业共建研发机构18个, 建立产学研基地170多家、“校企联盟”90多家, 选派到企业的科技顾问170名, 组织了1, 000多名医务工作者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数万名, 16, 000多名“莫文隋志愿者”服务社会受赞扬。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关工委“谈心屋”“莫文隋”志愿者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建成校史馆、张謇教育史馆、范曾艺术馆等一批文化载体, 蓝印花布研究所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南通范氏世家诗文”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 红十字会工作颇具特色。学校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职工之家。优秀校友不断涌现。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主动面向基层的科技人员、服务社区的医务工作者、扎根农村的灵魂工程师、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如南通市基础教育位居全国前列, 在南通市基础教育一线的专业骨干中, 通大毕业生占一半以上。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保铮、段树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梅自强在学科前沿领域内成果丰硕, 享有盛名;校友樊嘉、陈义汉、管又飞、朱剑虹、周嘉伟、秦厚荣等被誉为“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杰出人才”;校友广州复大肿瘤医院院长徐克成教授救治马来西亚华裔“象面人”的事迹, 深深感动着海外华侨华人, 被誉为“跨越国界救助行动”。

论大学文化建设 篇5

论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广大师生员工利益的重要方面.搞好大学文化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良好校风,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田建国 TIAN Jian-guo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山东,济南,250001刊 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SU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年,卷(期):16(2)分类号:G02关键词:大学文化 以人为本 思想道德

大学文化建设 篇6

关键词:大学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缩影,是社会文化的重要方面,如果说高校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核心助推器和示范园,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传递和延续大学文化的执行者,它承担着塑造大学文化的重大使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为负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的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契机。

一、注重文化研究,不断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

1.文化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无法回避的重要研究内容

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都是文化的因子,它内化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并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显现作用,体现出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良好的耦合性。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科学把握文化的内涵和逻辑结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们便开始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关文化问题的研究与探讨。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粗略统计,从1989年开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中直接指涉文化问题研究的论文有300多篇,进行了专节研究的专著有10多部,这凸显出这一研究问题的现实价值。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研究先进的文化理论、传承和创新文化发展、做好文化的传播与教育,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2.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先进大学文化要起到影响人、感召人、引导人、约束人的作用,就要能在尽可能多的时空,以尽可能丰富的形式表达出来。”优秀的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密切,相得益彰。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它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校园文化具有伴生性、社会性、现实性、潜在的教育性等特点,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是教育的必要条件。作为学校内的一种文化氛围,校园文化运用潜移默化熏陶式的教育方法及本身具有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诸多优势,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活化,扩大和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结构合理、高层次、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在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教育影响不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系列活动及对优美整洁的校内环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接受,而且这种教育影响将是长期持久的、由低至高、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过程。总之,先进的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灵魂,是高校师生凝聚力的源泉,是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全面成才的重要保证。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我们要努力创造一个适于大学生发展的良性内外部文化环境,做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着高水平、有社会主义文化特色的目标奋力前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于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和现代化人才的培养

1.做好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回避的关键所在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吸收和创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高校既是知识的集中地,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又是国家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对于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大学文化的宣传教育,一方面深入挖掘和弘扬大学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将优秀的文化精髓传授给广大青年学生,使其获得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注意尊重个性,实现由一元人才质量观向多元人才质量观的转变。在发挥大学传统文化中整体主义伦理观育人优势的同时,要积极破除它的负面影响,不能以强调群体利益的名义任意打压甚至泯灭人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要主动同其他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文化交流與合作,吸收借鉴其文化优长,促进不同大学文化间的相互吸收与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学文化教育始终符合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

2.做好大学文化引领和文化创新工作,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是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高等教育是大学优秀文化引领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作为思想启蒙、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而且必须做好大学文化的引领和创新工作。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文化设施日益完善,大量知识精英应运而生,图书馆、资料室、计算机网络等教育平台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集聚地,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我们政治工作的根本的任务、根本的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这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展,既要继承和发扬过去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好传统,又要与时俱进,针对新形势,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于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教育观念,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树立起成为国家栋梁的远大志向,力争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能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成才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能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创新大学文化的功能,通过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现文化创造的“辐射”效应和“裂变”效应。

三、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大学文化理论与文化实践的有机结合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科学的文化理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年

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在一定时代、一定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定社会、民族在一定时代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我国现阶段占主导地位的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是社会思源的集散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应着力加强价值主导、渗透融通、践行强化等机制的建构与优化。

当代青年学生带有新时代独特的优点。他们知识广博,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都很强,但我们在为他们的优点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必须看清他们身上存在的“传统观念淡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思想素质偏低、情绪激烈、急功近利”等弱点。高校要通过正确的理论导向,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课程方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充分调动和激励广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和政治实践的热情,帮助大学生将自己的思想水平提高到适应祖国发展的理性高度,充分发挥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辐射、带动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富有现代化气息的文化传媒载体的科学运用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决定》中强调:“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在大众传媒、信息技术运用广泛的当今社会,仅用传统的文化载体已经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科学利用现代文化载体。现代文化传媒载体的不断发展,不仅使人们获取信息更加直观、更加形象、更加便捷,同时,它作为一种有效的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对教育主体、客体的思想政治意识、价值尺度、道德观念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将现代传媒独特的功能特性纳入自身结构体系,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现实。但在现代文化传媒以其覆盖面广、辐射能力强的显著优势极尽其作用的时候,作为现代传媒狭义上的主要文化载体——网络传媒却暴露出了“真实性、权威性差、网络安全无保障、虚拟性下的网络道德问题严重”等弊端。因此,现代传媒载体的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运用好现代文化传媒,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者与广大文化研究者共同聚眸的问题。从特定角度讲,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不仅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传媒载体包括现代印刷载体、电子载体及网络传媒载体。高校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现代信息技术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报纸、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网络等现代化大众传媒的宣传和影响作用,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由立法的滞后性、网络技术的不完善性导致的网络文化局限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大统筹管理和科学引导力度,对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灌输”理论的必要性有一清醒的认识。

3.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文化实践的重要作用

从动态的视角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个引领被教育者依循正确的路径不断接近所设定的教育目标的过程。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生活,是经过历史沉淀凝聚后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德育,深化道德实践活动,是引导未成年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在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无法仅仅局限于理论教育的层面,在理论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实践的重要作用。高校作为文化组织单位,应精心组织红色旅游、夏令营、冬令营以及各种参观和社会考察活动,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熏陶感染当代大学生,使其在实践中消化理论,进而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社会主义文化积淀,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立志报国的决心。

推動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新时期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目标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使每一个大学生都尽可能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要求的公民。作为(上接第36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强化教育引导,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用马克思主义丰富大学生头脑,使广大青年学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积极总结大学文化创新经验,推广优秀的大学文化成果,让蕴藏于高校深处的大学文化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闪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刘云山.深入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J].党建,2011(1):5-8.

[2]周琪.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

[3]吴成钢.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牵引力[J].理论前沿,2009(17).

[4]叶飞霞,夏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的四维视角——基于增强亲和力感染力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73-77.

[5]杨峻岭,任凤彩.加强大学生耻感教育的依据及其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90-92.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刘书林.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实践性的基本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0(9):8-12.

[8]陈少牧,熊建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科学“灌输”理论为指导[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8-93.

[9]刘云林.应然性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0(10):7-9.

大学文化建设 篇7

有人称:“看到聊城大学的校门, 才知道什么叫大。”

聊城大学的校门, 一度被誉为“齐鲁第一门”, 这个在网络上被称为“高校最大、造价最高、耗资8000万元人民币”建造的富丽堂皇的校门, 其造价、规模、档次, 都不得不使观者惊叹。这是一座造型庞大绵长、气势恢宏的建筑, 大门有28组共56根柱子形成27个门洞, 正中的门洞最大, 大门洞两边各有13个小门洞, 对称分布。校门东西的直线距离长140米, 大门洞高度在10米上下, 约三层楼的高度, 宽度则为8米左右。然而, 这座豪华校门内, 真的就拥有大师、能造就人才吗?

目前, 我国许多高校不比教学质量, 却攀比大楼、大门的恢宏。许多高校声称要打造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 不顾国情和社会需要盲目扩建, 盲目贷款建大楼、修大门, 结果负债累累, 纷纷成为银行的“债务人”, 已经影响到了正常办学, 与办学初衷背道而驰, 相去甚远。据统计, 郑州大学五年来基建投资11个亿, 其中贷款9个多亿。四川省银监会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 截至2009年8月末, 该省4家国有商业银行对省内高等院校发放的各项贷款总额达52亿元, 其中基建贷款36.7亿元。另外, 湖南省25所高校目前有中长期贷款近百亿元, 校均负债高达近4亿元。据有关资料显示, 南昌大学校门2000—3000万元, 合肥工业大学校门500万元, 浙江城市学院北大门800万元, 西安文理学院校门为888万元。一连串的数字俨然组成了一个“中国高校大门排行榜”。

其实, 许多世界一流的学府并没有所谓的“校门”, 至多只能称为“exit” (入口) 。恰恰是那些缺乏内涵、底气不足的部分高校却拥有显赫的校门。

世界顶级学府哈佛大学, 每年差不多能得到10亿美元的社会捐赠, 随便拿出一点点就可以造一个漂亮的大门, 但哈佛大学没有这样做。当了20年校长的科南特说:“大学的荣誉, 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 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质量。”哈佛的校门便是佐证。狭窄幽静的鹅卵石路, 灰黑陈旧的红砖垛, 古朴简陋的漆黑铁栅栏, 周围一排排年代久远、平淡无奇的低矮房屋……这便是哈佛的校门。简洁的拱形线条、不过4米的高度与中国传统门面观形成巨大反差。整个校园无处不散发出一种沉静、安谧的高贵, 弥漫着一种文化的气息。而这种格调恰好与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相吻合。“先有哈佛, 后有美利坚合众国”。哈佛于1636年建校, 这扇简朴的校门中走出了无数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 其中有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几乎所有的革命先驱;有7位美国总统, 40位诺贝尔奖得主和30位普利策奖获得者。哈佛的辉煌不在于建筑的光彩华丽, 而体现在一代代师生对精神财富的痴迷与渴求;哈佛的魅力不在于设施的先进与规模的宏大, 而在于那纯净温馨的校风与自由活跃的学术探索。

哈佛古朴的校门使我联想起奥地利的和谐生态。如果说哈佛是将校门建筑完美地融入学术文化气息中, 那么奥地利的郊野则是将人工房舍与自然景致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 两者是殊途同归。同样的简朴、淡雅, 前者让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后者则造就了欧洲中部的天堂。

二、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现状

有人说:中国高等院校盖大楼的速度, 是高校发展史上的“世界第一”;大学高楼林立, 但是只见大楼不见大师;“天价新校门”是教育精神的舍本逐末。的确, 大楼林立的同时, 是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缺失。囿于实力不足, 底蕴不深, 许多高校便只能在人文精神严重缺失、学术氛围日益沉沦的悲哀中大干“表面工程”、造假作秀, 完全忽略了在择师和育人上坚持高标准、高质量。这样的校门内, 如何能群英荟萃、人才辈出?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缺失不仅严重地动摇了高等教育本应独立的根基, 而且削弱了高等学府教书育人的功能。学校的很多硬件基础设施比欧美好, 却没有引进著名的教授, 做一些尖端的研究。学校管理者如果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把资金过度地用于高楼大厦的建设, 这无疑与教育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 甚至形成一种阻碍。

当前, 我国高校最缺的是大师和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团队。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进程中, 中国大学亟待走出“重大楼轻大师”误区。早在1931年,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就提出了一个对中国大学影响深远的理念:“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说的就是, 优秀的大学在于它有杰出的教师, 而不是有多么豪华的建筑。一所学校好不好, 不在于它的外观是否豪华, 是否气派, 而在于有没有一流的老师。大学看中的应该是大师与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一个学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 都应该让学生得到持久的精神熏陶, 成为不俗的人。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是茅草屋一样的平房教室, 可就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 培养出了2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两弹一星元勋。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由四幢首尾相接的三层小楼和不足500平方米的花园组成, 格局可谓小矣, 但培养了文学巨匠萨特, 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等大师。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

三、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之“学”在于对高深学问的探索和学术自由。哈佛大学成功之道就在于把握了学术真谛, 不断加强学术的地位, 掌握并自觉运用学术发展规律经营教育, 使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 造就了一大批世界杰出人才。大学的学术氛围、文化气息与价值定位往往能敏锐地折射出社会人文的种种要素。当然, 充分的物质条件、优秀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大学提供优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哈佛大学在其走上中兴之路后, 持续大兴土木, 开展基本建设, 完成一大批教学大楼、学生宿舍、实验大楼、运动场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建筑, 使办学硬件条件能够满足学科专业不断增加、教学和研究功能不断拓宽、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不同的是, 在进行物资条件建设的同时, 哈佛大学抓紧做好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并切实从制度上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 使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迅速得到提高, 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哈佛大学不同于一般大学之处就在于, 它不是停留于“大楼”和“大师”之间, 而是有更深刻的理念。以先进的理念和文化统率大学教育, 是哈佛大学的过人之处, 也是其后来居上、超越诸多历史更悠久大学的奥秘之所在。

大学者, 有大学文化之谓也。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的文化、精神赋予大学使命感、历史感、神圣感。大学原本就是文化积淀的产物, 没有文化底蕴, 大学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一流的大学不仅要有一流的教授和学者, 有才华出众的学生和最好的仪器设备, 而且必须有自己的个性, 大学的个性特色就是大学的文化、大学的精神。尽管大学的定义向来不一, 但可以肯定的是, 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培育底蕴浓厚、素质优良、潜能巨大的创新型人才。一所追求卓越的大学, 如果缺乏卓越的大学文化, 永远不可能成为卓越的大学。

如果质量提高是大学的目标所在, 制度创新是大学目标实现的法规保障, 那么文化建设则是大学质量提高和制度创新不可或缺的基础。对我国现阶段而言,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尤为必要。

我国大学要实现超越, 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应当早日走出“大楼”和“大师”之争的误区, 在抓紧抓好硬件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 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培育世界一流大学所必备的大学校园的多元文化和独立的人文精神, 让大学真正成为研究问题、追求真理、关怀社会的学术场所。

摘要:我国大学要实现超越, 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应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培育世界一流大学所必备的多元文化和独立的人文精神, 让大学真正成为研究问题、追求真理、关怀社会的学术场所。

关键词:大学,“大楼”,“大师”,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叶铁桥.聊城大学校门事件调查.中国青年报, 2006.11.3.

[2]朱清时.建设一流大学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期刊论文].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3, (3) .

大学文化建设 篇8

一、宿舍文化的内涵

虽然宿舍是一个很小的组成单元, 但是宿舍文化却是一个内涵丰富且复杂的概念。宿舍文化是学生宿舍的一种管理模式, 是大学生在宿舍生活、学习、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体现大学生特点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社会风俗、价值观和体现宿舍精神的物质设备、设施、管理机构以及处理宿舍事务的机制的总和。

宿舍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共同的生活和学习, 宿舍成员间相互影响, 良好的宿舍文化可以引导宿舍成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激发学生共同进步, 如菏泽学院2号宿舍楼431室, 寝室的七姐妹都通过了2012年硕士研究生考试, 其中有四人考入了“985”院校。所以在宿舍中, 同学间通过交流, 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拓宽知识面, 开阔视野, 同时可以将不良情绪发泄出来, 使自己健康地成长, 如果一个宿舍形成逃课、网游、不讲卫生的氛围, 那么对这个宿舍的成员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最严重的会使个别学生掉队, 不能顺利地完成学业。

二、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德育工作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 落实到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可见宿舍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 他们的性格、情操等还没有最终形成, 所以可塑性比较强, 在这个时期, 良好的宿舍文化, 可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学生在宿舍的时候, 大多数是在睡觉、聊天、上网中渡过的, 要通过宿舍文化建设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宿舍为单位活动, 增进室友间的交流, 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 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 从而对学生的道德品质、集体主义精神和文明习惯等进行培养。

三、当前宿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宿舍内的学习氛围不浓。

现在很多学生, 只把宿舍当成睡觉、休息、娱乐的场所, 在宿舍很少学习、讨论和研究问题, 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没有形成, 以至宿舍内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在电脑和网络普及的今天, 网游、网购和网络话题成为学生关注和谈论的焦点, 这些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 严重的更有导致个别学生荒废学业。

(二) 宿舍个体之间差异大, 难形成合力。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90后, 他们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 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 不希望被别人打扰, 更不喜欢被人管束。宿舍中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 且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做事, 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很难形成统一的意见。宿舍中有人热爱学习, 有人追求时尚, 有人爱慕虚荣, 难以找到一个平衡点, 形成一个向上的动力。

(三) 宿舍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被忽视。

每所高校都有一套完善的宿舍管理制度, 这些制度都是由管理者来制定, 针对性差, 执行起来遇到一些阻力, 效果也差强人意。如卫生标准, 要求在寝室内张贴, 在规定的固定时间检查要比突击检查好很多, 值日表排好, 但很少寝室能够完全按表执行。

(四) 宿舍文化建设的形式与内容单一。

现在多数高校开展的宿舍文化建设多是卫生检查、评比活动, 没有体现出宿舍文化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一面, 把学生在宿舍内的日常管理和卫生评比, 视为宿舍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 使得每次组织的宿舍文化活动大同小异, 缺少新意, 对学生没有吸引力, 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

四、强化宿舍文化建设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

(一) 广泛征集, 学生参与, 建立健全宿舍规章制度。

在一些学校的宿舍管理中, 存在不同程度的制度不全、责任不明确、管理不严、互相推诿等现象, 这都给宿舍文化建设造成障碍。在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的时候, 不仅要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 还要有后勤、保卫等部门参与, 特别也要让学生参与进来, 使制定出来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 学生才能自觉地遵守, 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曾就校外公寓晚上是否限电征集意见, 让学生到校园网上投票, 学校根据结果, 没有限电, 而不是直接做出限电的规定。把学生在宿舍的表现量化, 记入综合测评中, 与评优、奖、助学金挂钩。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有利于促进形成优良的宿舍风气, 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有序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 辅导员深入宿舍,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宿舍是学生在学校的“家”, 辅导员通过深入宿舍, 可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学习情况、人际关系等一手资料,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 同时, 可以了解到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 从正面进行引导, 使学生可以正确地认清问题的本质。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建立辅导员宿舍值班制度, 辅导员利用每天下午到学生宿舍值班的机会, 深入宿舍, 与学生直接交流, 面对面办公, 对宿舍卫生、宿舍内人际关系等问题现场解决, 让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在走访的过程中, 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 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 可以解答学生一些关于就业方面的问题, 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就业期望、求职技巧等。所以, 近距离地接触学生, 掌握真实资料, 发现典型, 树立典型, 使辅导员的工作更具时效性。

(三) 以宿舍为单位, 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活动。

多数学生在宿舍会谈论时事、热点新闻, 关心国家发展、国际局势等。我们要利用好宿舍这一阵地, 通过开展党团活动来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 激发他们追求进步, 向党组织靠拢的热情。党团活动进宿舍的同时, 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宿舍文化活动, 如:寝室文化节、优秀寝室评比、宿舍间的文艺体育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 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宿舍氛围, 增强宿舍内部的凝聚力, 以及交流的畅通。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 从而引导、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

(四) 注重网络媒体的使用。

电脑已经走进学生的宿舍, 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特别是随着网络的普及, 学生在网上的时间较多, 我们一方面要加强管理, 另一方面要利用网络资源, 从正面引导学生, 使学生与党中央、国家决策和学校保持一致, 在校园网中加入宿舍管理栏目, 使学生能够及时全面了解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还要利用好互联网强大的交互性的特点, 使用QQ、微博等, 在网络上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浅论以大学生宿舍文化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http://blog.gmw.cn/home-space-uid-8954do-blog-id-9855.html

[2].刘楷, 郑岩.浅析宿舍文化与高校思想教育的互动关系[J].读与写, 2010

[3].于晓欢, 李琳.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J].剑南文学, 2011

[4].雷西合, 杜永峰.论新形势下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大学文化建设 篇9

一、新疆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现状

新疆有32所高校, 就发展历史和学科建设方面而言, 新疆农业大学有一定的代表性。从大学文化建设的视觉分析, 可以窥见新疆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一斑”。

1. 大学精神文化: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发展战略逐步完善

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对其历史渊源、文化积淀、优良传统的认同、传承和不断丰富的过程中, 统领师生的奋斗目标。新疆农业大学从1952年建校发展至今, 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发展战略逐步完善, 凝练出教育思想, 形成了共同价值取向, 制定了一系列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性规划, 并把立足新疆, 服务三农,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 到2020年建设西北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多学科教学研究型大学, 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奋斗目标。现已成为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等七个学科门类, 50多个本科专业, 以农业教育为优势, 以少数民族教育为特色, 以自然科学为重要学科领域, 以应用学科为主要发展方向, 以本科教育为办学层次的多科性教学型大学, 是自治区重点建设的高校。

2. 大学制度文化:规章制度、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健全

制度文化以人为本的有效建设, 是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形成的保证, 是精神文化传统能否源远流长、办学理念能否得以贯穿学校工作各环节的保证。新疆农业大学先后修 (制) 订了78项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运行机制逐步在建立健全。如为了保证本科教育质量, 逐步建立了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系统, 完成“四大纲”修、制定工作, 制定部分教学和管理的基本制度;建立了高效的网上教学运行管理系统, 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全面启动, 学生信息服务系统建成网上选课、网上评教、网上查阅成绩和意见反馈交流等功能模块;建立健全民主推荐、组织考察、集体讨论决定等制度;先后制定青年导师制和教师培养管理办法, 建立健全了师资管理体系等。

3. 大学物质文化:硬件设施建设逐步到位

新疆农业大学校园建筑、园林绿化和人文景观, 文化活动场所及传媒设施等构成的物理空间以及物理空间体现出的人文意味构成了大学的物质文化。学校先后建有不同建筑风格的教学楼和学生公寓30多栋, 图书馆、礼堂与学术报告厅、生物基础实验楼、体育馆、室外塑胶跑道操场等教学设施, 体现农大特点的校内园林绿化、人文景观、各种宣传栏、指示牌随处可见。学生食堂、教工餐厅、超市、浴室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校内道路宽阔、绿树成荫、草坪清新, 教学环境恬静幽雅, 为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环境, 使师生直观地体验理解大学内在精神, 精神生活受到陶冶, 心灵得到净化, 文化品位得到进一步提高。

4. 大学行为文化:校风、学风、教风积极健康向上

大学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校风、学风、教风、行风和党风。“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教师的仪态举止和学术风范, 特别是那些谦和待人、学术成就斐然的学者、教授, 他们的为人、为教、为学的品格和气质为人仿效传颂, 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新疆农业大学传承了老一代大学人艰苦奋斗, 勤俭办校的优良传统作风, 形成了艰苦朴素、务实真干、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校风、学风、教风。教师中有一大批德高望众、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和自治区模范教师和优秀教师。科研成果有首创棉花矮密早栽培模式、“漏斗式全沙排沙技术”解决了世界性的工程泥沙难题, 百万公顷单产皮棉世界第一国家科技攻关技术等。学生在政治上积极进步, 学习上勤奋刻苦, 生活上生动活泼, 校风、学风、教风积极健康向上。

二、新疆高校大学文化存在问题

1. 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精神和大学特色有待深化

当代大学人共同信奉并付诸实践的科学的、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 应当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着眼未来”的超越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经过长期发展, 新疆农业大学凝练出的大学精神是“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求真务实, 开拓进取”, 办学特色是“传承南泥湾精神, 屯垦戍边办大学、稳疆兴疆育人才”, 校训是“明德笃志, 励学竞业”。但如何把这些大学精神和大学办学特色有效继承和发扬光大, 需要深入研究。

2. 大学制度文化:“人文关怀”有待提高

新疆农业大学的建章立制终将要“以人为本”, 要引导、规范、服务于人。行政治学代替学术治学, 行政本位取代了文化机制, 管理运行机制几乎完全行政化, 官本位、等级观念一定程度影响着大学人的思想和行为。由于制度导向等原因, 教师中出现分层:首先是条件好的行政科研双肩挑;其次是科研教学双肩挑;最后是教学单肩挑, “马太”效应明显, 教师面临的教学、科研、职称、竞争、生存等精神压力增大。

3. 大学物质文化:软件建设要如影随形

随着办学规模扩大, 新疆农业大学的硬件设施逐步到位, 但办学目标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化和市场化, 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学科建设和教育发展规律, 有些学科专业匆忙上马, 使学科建设相对滞后, 学科群建设起步乏力;药学、数理、化工等新学院新办专业实力较弱;专任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生师比例较高, 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师资质量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教学科研条件和教工的生活福利待遇需进一步改善。

4. 大学行为文化:学风教风建设要上水平

因受社会环境和市场经济影响, 新疆农业大学个别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行为高于服务意识行为, 服务态度和意识较弱;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岗位待遇差别明显, 教师主体地位体现不够;个别教师的职业养成不能做到为人师表, 敬业精神和进取心不够强;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的急功近利思想, 心态浮躁, 急于求成但缺乏吃苦精神;部分学生个人社会基本公德的养成、诚实守信、勤奋钻研、学习态度、为人处事等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教育。

三、加强新疆高校大学文化建设

1. 大学精神文化:有效继承, 发扬特色

新疆农业大学本着这一原则, 借鉴成功经验, 努力实现西北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多学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在办学条件上坚持“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在教学科研上要“求真务实, 开拓进取”, 并把这种大学精神内化在制度、环境、行为建设中。坚持和发扬“传承南泥湾精神, 屯垦戍边办大学、稳疆兴疆育人才”的办学特色, 遵循教育发展和学科建设规律, 根据学校特色优势, 结合市场人才需求, 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结合生产, 主动适应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合格人才。

2. 大学制度文化:以人为本, 科学管理

“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办学和管理最重要的理念, 其基础是充分地尊重人, 其支撑是大力地依靠人, 其目的是全面地发展人, 从而体现和实现人的尊严和价值。新疆农业大学制度文化的建设必须“以人为本, 科学管理”, 逐步完善各级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各类组织作用, 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逐渐实行学术治学、“教授治学”, 营造学术自由的宽松环境;完善各类学术奖励机制, 积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 大学环境文化:教学科研, 协调发展

学科建设水平是高水平大学的基础。新疆农业大学应集中优势资源建设重点学科, 打造学科专业特色, 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学术文化。以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 努力提高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以制度建设为导向, 提高教师教学科研积极性;以创新为着力点, 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培育优秀文化主体。完善骨干教师遴选制度和教师考评机制等引导教师发展, 制定创新奖励措施, 为人才脱颖而出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搭建平台。

4. 大学行为文化:教风学风, 多管齐下

注重行为文化建设, 树立良好教风学风。新疆农业大学以师德建设为重点, 增强教师为人师表的自觉性、提高教学水平质量, 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加强学风建设, 端正学习态度, 抓紧学生考风考纪、课堂考勤和晚自习等环节管理的同时,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完善激励机制,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和规范管理,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陶冶师生的道德情操, 在全校形成生动活泼、勤学向上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10) :5-10.

[2]王冀生, 王霁.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7, (7) :1-8.

[3]黄依群.关于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下旬刊, 2009, (3) :167-169.

[4]邵书峰.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是高校竞争力的核心[J].教育与职业, 2008, (23) :165-167.

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10

关键词:校园文化,硬件,软件,大学

大学校园文化是指大学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社会竞争能力的提高,对于开发学生智力、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可以分为软件和硬件两个大类:软件方面主要指学校的传统等;硬件方面包括校园的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和美化绿化等物化形态的东西。

一、硬件方面的建设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很多大学都在提倡“四育人”理念,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其中,“环境育人”与校园的硬件环境关系密切。校园外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它主要包括校容、校貌、建筑、绿化及各种设施等,是校园文化最直接、最具感官性的反映。

(一)校园建筑规划和建设

文化是孕育建筑的土壤,正是由于文化土壤的培育,才使建筑有了“记忆中的活力”,而不是那种“瞬间的活力”,文化的自身积淀和发展使建筑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格得以延续。因此,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立体的绘画。校园群体建筑是一个学校文化品位的主要物质载体和历史传统的象征,因而应当具有比其他建筑类型更高的审美价值、人文含量和教育功能。校园主体建筑尤其应当在“文”与“雅”上下功夫,使之具有良好的文化品格,从而鲜明地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精神。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作为人类劳动的最主要创造物之一的建筑,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古老名校的建筑,式样各别。例如,剑桥的校舍,按建筑年代的不同而风格各异,比如,建于15世纪的国王学院是哥特式的;建于19世纪的纽南学院则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风格。我国大学校园建筑中同样不乏一些陶冶功能较强的优秀之作。比如,作为近现代中国建筑中名作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是经过80多年,三次建成的,三个部分浑然天成,体现了清华园一贯的文化品格和特有气质,让人感到厚重而明亮,亲切而不陌生,幽静而又有生气,透出浓郁的学院气派。一流大学校园的每一座建筑都是精品。而新的建筑都应当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若干年甚至几百年以后,每一所大学都应当是一所建筑博物馆,能够反映其历史文化。

(二)校园的绿化

校园环境既是学生休憩、活动、学习的场所,也是校园人文精神的体现,反映了校园文化品位及师生的精神面貌。可以说,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座雕像都具有文化意义,置身于校园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让人们在自然的山水树木、艺术雕塑、纪念场馆、警言语录中耳濡目染,情操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心灵会受到启迪,从而激发大家美好的情感,这是一个学校实现其育人功能的重要条件。

校园绿化首先要做到全覆盖,不留死角。各种绿化带、花圃、草坪应星罗棋布般分布在校园内,做到从校门口到校园每一个角落,处处绿树环绕,鲜花娇艳,碧草如茵,与校园建筑相映成趣。另外,校园绿化强调植物的合理配置及校园生态的多样性,目的是使绿化空间表现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做到“远近高低各不同”,“浓妆淡抹总相宜”。

在校园的绿化上,不要急功近利,要秉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要选择追求卓越,坚持宁缺毋滥。应尽可能多栽种一些生命期长的名贵树木,若干年后,其本身就是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因为古树以其优美的形态、丰富的人文内涵,被人们尊称为“凝固的诗,动感的画”。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古树含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人们尊敬它、崇拜它。以古树为题材的神话传说、人物事迹、历史典故、诗歌及绘画作品构成了我国丰富的人文资源,它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园绿化还要追求绿化和建筑以及校园雕塑、雕像的完美结合。表现校训、校园文化精神的雕塑、纪念雕像、碑刻等要注重与整体校园建筑风格的配合,并与校园的其他环境因素有机融合、相得益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应该把整体布局与零星点缀协调起来,使实体象征与抽象隐喻相结合,形成一种意象共存、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园建筑文化。

二、软件方面的建设

(一)和谐是校园文化的基础

各高校的知名度可能不一样,文化也不一样,但有很多共同的东西,其中,和谐就是最基本的。和谐是校园文化的基础。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国家的和谐昭示着辉煌。单位的和谐孕育着希望。学校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方面,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和谐是完成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包容、自由精神是校园要素和谐相处的前提与“溶剂”,是大学精神灵魂之所在。蔡元培指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正如他在北大任校长时那样,对各种学派,依循思想自由之原则,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大度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精神,其实就是一种直面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气度,大学作为社会精华浓缩的特殊存在,必须拥有这种气度,才可能让校园的一切尽可能地归位于和谐的范畴。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增强高校师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也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建立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之上,有助于促进大学各主体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有助于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最终创建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

(二)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的保障

各项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规章制度就是全体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规定和规范,是实行科学管理、办好学校的重要保证。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总结提高。要定期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整理,按照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分别进行修订、废止、补充和规范。通过制度建设,使学校制度更加健全、内容更加科学、形式更加规范,科学管理上水平。

制度建设必须建立民主、公开的程序机制,民主、公开的制度建设机制本身既是高校制度建设的组成部分,又是制度建设工作持续良性运行的基本保证。民主、公开的制度建设机制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制定制度的程序和制度的内容合理合法,而且能够让制度观念深入人心,从而有利于制度的实施和遵守。

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十分关键,再好的规章制度,如果不能落实,等于废纸一张。要采取多种形式抓好制度的学习宣传工作,增强教职工和学生的制度意识,为制度执行奠定思想基础,确保制度贯彻执行的有效实施,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着力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做到奖惩分明。

(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器,其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精神风貌、文化内涵等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在参与活动时感悟科学的力量与人文韵味,体验到校园文化的精神和魅力。

社团组织可以说是社会的缩影,参与社团活动是结识朋友、娱乐、增强自信、补充学业知识的最好途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娱乐学生的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诸如体育竞技比赛、登山、游泳等,不仅能训练体能、增强体质,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及拼搏精神。

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活动,还可以培养个人领导才能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一所大学若能把学生的学业与校园文化活动妥善地结合起来,便会有力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四)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校教育的成败,关键不在于它有什么样的校舍,或有什么样的现代化教育设备,而在于有什么样的校风。校风是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而成的,反映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它是一个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和统领,它反映了学校整体的精神面貌。校风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学风和师风。学风以学生为主体。其核心是学习风气,其中既包括学习的动机、目的、态度、兴趣等内因要素,也包括学习的方法、纪律、主动性、刻苦性、创造性等外显要素。师风的主体为教师,体现了教师的教学风气、学术风气、育人风气,以及教研室、院系、实验室等风气。

置身于健康向上的校风中,人们在耳濡目染和内心体验中能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示,并起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顺情绪、振奋精神的作用。师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基础。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导者,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靠渊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人格魅力,即自己的信仰、品格和言谈举止。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等方面以身作则,做到敬业爱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核心。培养和造就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的天职,也是学校工作的根本着眼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学风建设时,注重客观环境的变化,化被动为主动。通过积极引导和严格管理,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崇尚真理的风气、刻苦钻研的风气、富于开拓的风气,在考试中培养诚实守信的风气、耐心细致的风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敬重师长的风气、诚恳礼貌的风气、遵纪守规的风气、服务奉献的风气等。要引导教师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严谨治学、教书育人,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爱学校、热心公益,大力倡导追求真理、追求卓越、清除赝品、拒绝平庸的学术风气,着力构建以人为本、尊重差异、鼓励创新、积极向上的和谐校园文化。

(五)创新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教育部日前发布的《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 907万人,在校生规模世界第一,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新跨越。而与此相反的是在世界前100名的一流大学中,难觅我国高校的踪影。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在教学和科研上培养创新人才、创造一流的科技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衡量一个初、高中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指标就是升学率。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学校的一切工作重心都是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当今中国的高考仍然是以试卷成绩为唯一依据,而试卷考试只能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难以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即使我国的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频频获奖,但那也是在预做了大量高难度的习题后的结果,他们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任何提高,根本无法形成创新精神,所以,那些早期获奖者至今仍鲜有成为国际大师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目前中国的大学,即使是最顶尖的大学在生源上都存在着先天的不足,中国的高中毕业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而这正是科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培养不出创新的科技人才,创造不出最新的科技成果,就不可能成就世界一流大学,因此,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更加艰巨。一个事实是:在小学和中学阶段,美国在世界上的排名仅在第28位或30位,但在诺贝尔奖的排名上,美国是世界排名第一,而且这个第一还将多年保持下去。美国成为诺贝尔奖的得奖大户,除了他们舍得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大之外,他们的教育比我们更加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世界一流大学需要的是创新、是探索未知领域,这是中国的大学教育最需加强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创新机制,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人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尽快培养和造就出大批高尖端的人才,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抢抓机遇,加快科技发展,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杨河.加强校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J].求是,2009,(8).

[2]秦延红.浅谈大学校园精神[J].中国教育报,2000,(12).

[3]李莉.培育大学精神促进校园和谐[J].光明日报,2008,(1).

[4]王荣华.加强校风建设营造育人氛围[J].文汇报,2001,(2).

[5]吕洪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光明日报,2009,(6).

上一篇:广播电视安全转播工作下一篇:蜂窝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