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2024-08-11

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精选十篇)

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1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 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 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 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八年的语文, 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 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 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 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 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 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 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 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 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地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 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 等。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 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如: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 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 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 既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2

新安集镇大李庄小学:张楠楠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有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八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 1

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

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3

关键词:探究 兴趣 智力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多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 篇4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课堂教学改革在全国各地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45 分钟要效益”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领导和老师们最常提的一个口号。因此, 从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来看,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分为三个层次: 学会、会学和乐学。

1. 学会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层次。学会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学会了所要学的内容, 能解答与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相关的问题。一节课有没有效, 最基本就是的是看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特征为: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回答具体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2. 会学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中等层次。会学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要学会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注重引导学生注意体验学习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 实现学习的一次飞跃。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特征为: 提供学习素材,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去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既要找到问题的答案, 也要知道这个答案是如何得来的。

3. 乐学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高层次。乐学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还能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形成乐意学习的状态。在课堂学习的自主学习阶段, 老师就要加强巡视和个别指导, 要发现一些学习状态好、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在交流质疑阶段, 就可以让学生上台来给大家展示。如果是老师给大家讲解问题, 学生会不以为然: 老师肯定讲得清楚。如果换成学生给大家讲解问题, 学生就可以以挑刺的心态, 认真听, 学生的专注程度就更高, 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学生在上台展示中体验成功, 会进一步提高学习这一门功课的积极性。我们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为3 个层次, 旨在引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二、怎样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 教师要树立威信。教师要想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首先要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这样学生才愿意听你的话学习语文。树立威信并不是要学生怕你, 而是要学生敬你。树立威信的办法有三个: 首先, 教师要说话算数。比如, 完成作业, 完成得好的怎样奖励, 没完成的又怎样处罚。老师一定要兑现, 否则学生会认为你说的话可以不听。时间久了会降低你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其次, 教师要能驾驭课堂纪律。有的教师上课时只顾自己一味地讲解, 根本不在乎课堂气氛。对课堂上突发的不良行为, 教师要运用教育智慧及时处理, 掌控课堂。第三, 教师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布置作业, 不可布置太多的学习任务。比如, 一个晚上就让他们完成一篇作文和一张单元测试卷。这样学生怎么会听你的话? 怎么会愿意学习语文?

第二, 语文课堂要有成效。学生不愿学语文 ( 成绩不好提高) 很大原因是语文课堂没有成效。教师要想课堂有成效,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 1) 随时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上课时, 如果部分学生没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要随时调整, 可以故意停下来等他们进入学习状态后再讲解。 ( 2) 教师讲解题目要注意方法。试卷分析课、作业讲评课一定不能从头讲到尾, 一题不落。教师要抓住学生试卷、作业中的典型错误重点讲解, 指出错误的原因。讲完后还要布置类似的习题加以巩固提高。 ( 3) 结合考试试题上课。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考试大纲、命题趋势和常见题型讲解, 注重解题方法的传授。如教会学生怎样解答选择题, 怎样赏析精彩语句…… ( 4) 反复检查课堂效果。有经验的老师都会在课堂上反复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开始检查上节课的内容、课堂中间检查前半节课的内容、下课前检查整节课的内容, 这样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兴奋中。

第三, 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的学生优点, 及时表扬。俗话说,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的优点有很多方面, 比如作业完成得正确或字迹整洁、课堂上积极发言、发言见解精辟独到、朗读时声音响亮有感情……教师都可以表扬, 这样学生学习的劲头才更足。教师应该尽量做到: 不挑学生七分错, 专挖学生三分优。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5

杨兴琼

富民县赤鹫中心小学 云南省昆明市 650402 【摘要】:小学科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即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教学,这就要对其进行理性思考,采取一些措施对策,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水平。【关键词】:课堂教学 探究 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要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的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然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改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从教师思想和课堂教学入手,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

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每一天,每一节课所追求的目标。当我们每一次在实验室准备好实验材料等着学生走进教室时,都会想这堂课我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会什么?带着这个不变的问题尝试了一堂又一堂不同的科学课堂教学。然而,教师事无巨细的精心准备,越俎代庖的科学探究,表面上看是热火朝天的科学探究课堂,却是那么的低效运作,这不仅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而且降低了科学课堂探究的效率。因此科学探究活动低效性问题,也成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然而,审视我们的科学课堂探究,就会发

现很多的弊病和不足,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使我们的探究无效,甚至于适得其反。

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认为,有效教学应该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指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有效率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有效益指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只能算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课堂的组织纪律性。

倾听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收集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养成学生倾听的习惯,强化学生倾听的意识,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郑重强调,听和说是同等重要。说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孩子,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同学。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生成自己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是倾听的最高境界。在明确了要求之后,我常常和善而亲切的提醒学生:“听她把话说完好吗?也许,他有他的道理呢。只有这样日积月累,才能充分培养起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

课堂的纪律是必须要的,那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的保证,是教师组织的体现。当课堂上有学生发言时,往往有学生不听,在座位上窃窃私语,而让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他们却哑口无言或答非所问。在我们班级,确实有此种情况,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匆走过场,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探索就已终止。进行小组合作时,也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在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的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长此下去,必然课堂涣散,难有学习效果。

因此,我们在组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欲望。探究和合作应是学生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得欲望,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合作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合作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合作的冲动之中。(2)探究合作要有问题空间。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合作的。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合作的空间就有多大。(3)探究合作的组织要到位。首先小组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有学生有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及时了解合作的情况,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引导。

四、运用有效提问策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提问是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师生沟通手段,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之一。

在注重科学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提问是对学生的考问,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检验。而现代教学的观点认为,提问不仅是对学生的检查和诊断,更应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行为。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向学生提示重点、强化各教学活动间的逻辑关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首先要准确,即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清楚,要使用与学生语言能力相当的词,切忌含糊不清,不合逻辑,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如《沉与浮》的教学中,教师提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有哪些?”

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篇6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主要体现在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率,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性,要求教师有时问与效益的观念。

二、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与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看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得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集中精力,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仅是为了分数,还是为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三、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1.教师亲近学生,学生争做主人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减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制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2.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

教师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要井井有条,既要有民主又要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

3.教师妙用非智,学生活跃课堂

非智力因素是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称。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工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动力系统。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要把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高,越能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7

一、激发兴趣, 提高美术课堂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既是保证课堂教学高效、有效进行的重要因素, 又是全面实现基础美术教育目标的关键。因此, 美术教师须充分发扬民主、和谐的教学思想, 将自由、开放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让学生敢说、想说、要说。以学生为主, 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内心对美的感受, 并适当进行点拨, 完善学生的思维缺陷, 促进学生往更深层次思考。只有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的教学方法, 才能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如在讲美术课《我在空中飞》时, 可以先播放一曲《虫儿飞》, 用音乐优美的情境导入新课内容, 让学生们陶醉在一片优美的音画世界中, 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随后, 美术教师教学生们玩用手模拟鸟儿飞翔的游戏, 启发学生想象飞翔的鸟儿, 都看到了哪些美丽的风景。然后教师将准备好的风景图片用投影仪播放给学生们观看, 从而引发他们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保护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最后, 让学生们把自己心目中看到的美景用彩笔勾勒出来, 在无形的兴趣引导中就轻松完成了教学内容的讲授。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现代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仿真性的探索情境, 从而可以让课堂教学更丰富、容量更大, 资料演示“集成化”, 一改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手工板书耗时低效的现状。学校电教手段的普及, 幻灯、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媒体的运用, 对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 有趣, 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美术课堂教学, 作为视觉艺术, 强调形象性,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正是具备了这样的优势, 可以充分地刺激学生的感官,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如:我在上美术教材《房间》一课时, 就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将各式各样的房间, 通过多媒体技术, 浓缩到课堂之中, 并能根据学生个人的想法, 让房间不断地变化, 只要通过点击鼠标, 就能将房间的摆设随意搬动或添加减少。或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意图, 重新进行房间设计。教学活动始终给学生一种新奇的感觉, 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在讨论中感受、判断

记得赫钦斯曾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 作出独立的判断。”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讨论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讨论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探索、自己推理、自己判断。当然, 讨论也不仅是一种形式, 随便的让几个学生聚在一堆说几句, 而是应该像节目主持人一样, 分好小组, 提出具体的问题, 然后进行引导、调控。老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 如:“跟你的同学介绍一下你喜欢的作品?”“请小组讨论一下这张作品的内容、形式及材料”等问题, 可以每组请一位同学介绍, 也可以自由发言, 可以争论。老师应对学生的发言作点评、指导、升华。讨论法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判断, 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重视形成性评价, 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

课改以前, 美术教学中只注重对作业的评价, 这是一种对教学结果的评价。《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 更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美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的美术能力与水平只有在美术活动中才能全面体现,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特别适合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在教学中, 我采用了多种活动评价方式:个人或小组的方式。对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术、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的能力等, 进行了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对二年级以上的学生, 我也会让学生在作业后面写上自己的设想, 这样, 就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作业, 了解他的想法及创作过程, 将作业结果与这些联系起来进行评价。正确地、全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能使他们感受到成功感、提高自信心, 对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起到了更好的作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美术学习的全过程,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篇8

一、提出问题———倡导个性展示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该自然构建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 学生以课堂为个性展示的平台, 通过质疑、思考、探究、分析、比较、推理来对新的学习内容思辨, 从而达到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充分、健康、全面的发展个性的目的.在此过程中, 教师并不是要“袖手旁观”的, 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兴趣、学习需求了如指掌外, 还要在课堂上牢牢把握三维目标, 从而使学生个性的展示富有实效性.

在教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节时, 教师就把握住了“用丰富、生动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标要求, 以自己准备的大西瓜模型为引子, 讲述了“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 学生各抒己见, 其积极性不言而喻, 其结果首先达到“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目标, 继而通过对“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进行梳理, 实现了本课的第二个学习目标.

二、探究问题———力求全员参与

1. 提高教师学法点拨水平

学法点拨犹如高楼大厦的建设图纸, 三维目标是否完成、学生是否学有所成都在于此, 有效的学法点拨会使得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弥漫着一种催人上进的气氛.

但就目前而言, 许多数学教师囿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并不注重个人学法点拨能力的提升, “一言堂”“满堂灌”充斥课堂, 这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是无益的.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巧妙地学法点拨能力, 但是这种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系统的学科知识, 广博的教学基础知识、自如驾驭课堂教学的教育能力.基于此, 教师就应该从以下两点予以努力.

一是及时“充电”, 进一步对具有时代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学习与吸纳, 通过有意识创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来实现学生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

二是为达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就应该着力于创设问题情境, 以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 促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寻求问题的解决答案, 从而使之动手、动脑, 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如有这样一道题:“六一表演时, 一班有表演的学生15人, 每人发一瓶饮料, 买哪箱比较合理?请在下面标示出来.”题目下面放有三箱饮料, 在箱体上分别标示出所装有的6、8、9瓶饮料.这道题其实就是一种“找朋友”的类型, 情境的设置会使得孩子们乐于去思考, 在课堂上, 有的孩子甚至于还能够根据情景联系到了自己的实际, 使解题有着更多的尝试性和巧合性, 对一年级的小孩子来说, 能有这样的“借力打力”的思维也算很不简单了, 当然, 情境的设置在其中“功不可没”.

2. 发挥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小组合作是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形式, 但是目前小组合作并未完全落到实处, 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重设计、轻操作;重计划、轻落实”等诸多问题, 这使得小组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为活动而分组”, 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出现了倒置, 学生的小组活动形同虚设, 学生的被动活动问题得以凸显.

在探讨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切实担负起主导者的角色, 引导学生发挥课堂主体的作用.而学生就应该意识到自己在课堂小组活动中所处的主体地位, 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

一是要均衡分组.在分组活动之初, 教师应该就不学生生的特点合理予以搭配, 力求组与组之间保持适度均衡, 只有水平的相当才能够使小组成员看到希望, 并由此获得竞争的内在驱动力.

二是要实现多元化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有开放性, 内容具有“趣味性, 可行性和探究性”的特点.

首先合作形成疑难, 为下一步有的放矢地听教师在课堂上讲评打下基础;其次合作完成探究.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改变过去单一化与简单化的合作探究模式, 在寻求疑难、讨论新知、动手实验、实践调查等活动时充分发挥小组的团队价值, 小组在通力合作的过程中完成这些探究活动, 良好的效果就会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感受到集体智慧的作用、分享成功的乐趣, 并由此而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动力.

三、解决问题———使之学有所获

毋庸置疑, 学生的“回答”会有所差别, 此时教师的及时指导就会提高问题探究环节的有效性.

就教师角度, 动态与发展的眼光是活跃小学数学课堂气氛, 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的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细心留意每一位学生个性反应, 并将个体反应与整体接受水平形成对比, 了解其差异, 从而完善个性化的评价标准、重点、方法等, 并据此而分析其问题根源, 在其后提出针对性建议基础上促进学生个体学有所获.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9

一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方面

第一, 没有准确地设计教学目标, 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能准确把握教学中会遇到的问题, 因而导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第二, 没有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对时间没有很好地把握, 没有参照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和时间安排, 造成课堂教学低效或者无效。第三, 没有从根本上实施新课程要求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教师在教学上设计没有分析特定人群, 完全模式化, 从而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造成影响。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课前准备决定着课堂效率的高低, 充分的准备, 为有效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课前准备包括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课前预习。

备课, 首先还是应该备好教材。在备课上不能唯教参是论、唯教辅是从, 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结合班级实际将教参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因此备教材教师也要运用新思维吃透教材, 明确教学的目标和重点, 找出训练要素,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一篇课文应该采取什么方法上课、什么形式上课效果才最好, 是没有一个准确的衡量标准的。但要求每个教师都在备课预设中不能过于“框架化”“程序化”, 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从根本上引导帮助学生去领会、去发掘、去提炼、去感悟, 这就要求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吃透教材, 备出个性化教案。

其次是备好学生。教师备好课除备好教材外, 还应备好学生, 要充分了解学生。作为教师, 要掌握本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过程和接受能力, 从“学”的角度来研究如何科学地来安排教学, 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 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从而成就高效的教学。

学生的准备就是预习即将所学, 当然预习什么、如何预习, 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给予充分地指导。学生的预习, 教师必须可检测, 所以预习的形式可以有口头、书面等形式。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 应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 再次调整教学设计。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 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在讲课时, 要明确教学目标, 这是提高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要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到学生身上, 并且要依据课文内容与教学要求, 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认知能力, 建立多元化可操作性的目标, 要注意语言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如在讲授课文《济南的冬天》时, 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熟练掌握生字词并能复述课文;学会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评析赏读的阅读方法;通过反复朗读, 体会老舍对济南、对祖国山河真挚的思想感情。通过制订这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2. 要有高效率的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这一过程往往通过师生对话来实现。这里的“对话”不只是言语的应答, 而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借助课文内容, 以课文知识为素材共同建立和创造文本。为了实现高效率的教学过程, 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安排教学活动。

第一, 活动要具有可操作性。活动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关系到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水平和生活经验, 设计难度比较适中的教学活动;并且要考虑到教学活动可能的难度和所需的时间等。如在讲《济南的冬天》时,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突破重难点, 可以引导学生精读第一自然段, 特别是最后一句话“可是, 在北方的冬天, 而能有温晴的天气, 济南真的算个宝地了。”这句话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个词语找出体现温晴的句子, 从而突破重难点, 较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 要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 组织形式和学习方法等来设计互动性较强、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以及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讲《济南的冬天》时, 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抄写生字。用“设若”、“秀气”、“空灵”、“澄清”等造句;复述课文, 体会作者的感情。以上教学活动, 既能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又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 教学活动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课本之间的不断沟通互动, 不断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而达到实现立体性、多层次的教学活动模式的目的。如课文《长亭送别》讲述的是, 莺莺送别张生时的感情, 主要体现了莺莺的依依不舍、镜中水月、相见恨晚和离愁别恨的感情。让学生读课文, 读出莺莺的情感, 让学生深入其中, 切实感受到莺莺的情感。讲完课文后, 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读原著, 进一步探讨能体现莺莺情感的词语, 从而让学生可以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合理的推想。

第四, 要设计比较开放性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从设计开放的活动空间、开放的活动内容、开放的活动过程、开放的活动点评等方面入手, 切实体现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纪实散文, 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过对回家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的描述, 特别是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 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深厚的感情。前面一部分:通过父亲的穿着, 表现父亲的外貌。语言不多, 但包含着浓浓的感情, 因为这时, 在父子送别的特殊情景下, 父亲的形象才更吸引人们的关注, 才能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 才能更好地激发作者的感情。后面一部分:结尾部分再提背影, 对父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以作者的“眼泪又来了”结束最后一段, 使背影更加感人。在学习课文之前, 老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讲述自己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 让学生联系实际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3. 把握学生的思维和年龄特点, 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发展学生的智力

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的东西比较感兴趣, 一旦产生了兴趣, 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也会去积极地思考和回答问题, 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智力可以得到发展。在给低年级的学生上课时, 可以让学生写写画画, 模仿表演, 设置疑问等。如在讲《望庐山瀑布》一课时, 可以先配乐范读, 然后用幻灯片展示图片。通过让学生看, 从而去想象诗的画面和意境, 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并且也可以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去画瀑布, 并让他们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诗中, 不仅可以领略诗的画面美, 弄懂诗意, 而且可以让学生手脑并用,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绘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

四结束语

总之, 提高课堂教育的有效性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 语文教学活动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 选择合适的方式开展和组织教学活动。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育的生命, 这就要求教师要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与文本的有机结合, 真情阐释文本, 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让语文教学发挥实效, 真正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育的有效性。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现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开始广泛运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 促使课堂教学气氛越来越活跃。新一轮基础教育课题改革实施以来, 新课程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但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本文就根据此不足, 提出一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高丽君.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 2010 (6)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篇10

一、多媒体教学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做了如下概述:未来教育=人脑+计算机+网络。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巧设情境, 让学生边听声情并茂的录音, 边看栩栩如生的画面, 边欣赏形象化的词句, 在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下, 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并深刻领悟文章的内涵。如在教《东方之珠》一文时,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讲授新课前, 先投影几幅展现香港独特魅力的图片, 再请学生口头简要描述画面, 谈谈感受, 学生便迫不及待地想要走进课文, 了解香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笔者同样利用形形色色的图片来引领学生充分感受香港的美丽繁华, 那一幅幅生动的感官画面所带来的冲击是文字所不能给学生的。

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充分认识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后, 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知识全过程的一种重要学习途径, 它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小学阶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教师角色由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讲解员、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 我们还可以通过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提问, 教师点拨, 变式训练, 学生自行归纳小结等做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三、对话型教学

对话型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实现彼此视界的融合, 并最终实现学生主体自我建构的教学。它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好生成性教学的非常关键的一环。教师应该充当好课堂教学中对话的主要组织者和引导者, 促成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有效对话, 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生成性。

四、分组教学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采用班级教学模式人数多、时间紧、任务重, 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总是几个佼佼者, 绝大多数学生得不到发言机会, 体会不到成功感, 不少学生在几年的时间内都只是聆听者, 难有参与机会。为端正教育思想, 为面向全体学生, 为弥补班级授课的缺陷, 我们不妨尝试分组教学模式。分组教学模式即是小组几人团体围坐的形式, 是面向全体学生, 强化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它在教学时间不变的情况下, 提供给学生的发言机会将增加几倍。它使一群同龄人面对面地进行思想交流, 使人人都能获得自我效能感, 达到面向全体学生施教的目的。

五、质疑提问的教学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愉快的获取知识的积极状态, 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就要根据学生这样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 合理创设情境, 引发出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之中, 给自己提出问题, 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沙漠中的绿洲》时学生问:“‘沙漠中的绿洲’指的是哪里?沙漠中又怎么会有绿洲呢?”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才会更有热情与兴趣。这时, 教师要充分地鼓励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让他们带着问题主动去探索、去思考, 从而也使孩子们切实地体验到学会和会学的快乐。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我们能做的应该就是通过课堂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摸索, 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使课堂语文课堂变成真实的课堂, 趣味课堂, 灵动的课堂。使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使语文课堂变成真实的课堂, 趣味课堂, 灵动的课堂, 使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所最求的。本文重点探讨了几种常用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希望对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学生

参考文献

上一篇:管理学派下一篇:学生写作指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