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建设

2024-06-30

总体建设(精选十篇)

总体建设 篇1

为使档案工作在新城新市镇建设初期就纳入总体规划, 辽宁省档案局与设在省发改委的辽宁省沈阳经济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沟通, 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新城新市镇档案工作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 对新城新市镇建设过程中如何做好档案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通知》要求, 沈阳经济区内各级领导在新城新市镇建设中, 要高度重视档案工作, 将档案工作纳入领导议事日程, 明确档案工作的分管领导, 建立适应需要的档案机构, 配备专 (兼) 职档案管理人员, 承担起新城新市镇建设过程中档案的管理与指导工作。将档案馆 (室) 建设纳入新城新市镇建设总体规划, 统筹设计, 合理布局。

在档案馆 (室) 建设上, 要高度重视新城新市镇档案馆库建设, 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和《档案馆建设标准》的要求, 结合各地实际, 推动建设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档案馆。要突出档案馆的社会性、文化性、开放性、现代性和安全性, 科学规划, 合理确定新馆建设规模和内部功能布局。新城新市镇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乡 (镇、街道办) 要设立专门的档案室保管档案, 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 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行政村 (社区) 要有专门的档案库房、档案柜, 有专人负责, 有管理制度, 确保档案齐全完整、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

此外, 《通知》还对新城新市镇档案信息化建设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省档案局与省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省属企业档案工作的通知》

近日, 辽宁省档案局、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省属企业档案工作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文件的出台, 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档案局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档案工作的意见》有关精神的贯彻与实施, 进一步规范了省属企业档案工作, 更有效地为省属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服务。

《通知》要求要加强省属企业档案资源建设。各省属企业要在今后三年内抓紧完成本单位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修改, 将与职工有关的文件、各项业务工作文件、非纸质 (如音像、实物、电子等) 文件以及合同、知识产权、法律事务、信用等文件列入归档范围。根据企业的隶属关系, 报上级行业主管单位或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批。

《通知》明确要强化国有企业省直行业主管单位档案机构的管理职能。充分发挥行业主管单位作为监管责任主体的作用, 加强对下属企业、控股企业和驻外机构, 以及所属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控。鼓励企业通过自愿申报, 参与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评估, 促进企业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

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篇2

2011年,我区共确定经济、社会事业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75个,总投资457亿元,2011年计划投资81亿元。全部竣工投产后,可新增产值669亿元,新增增加值146亿元,新增税收32亿元。

1-9月份,全区续建项目和新开工建设项目共92个。其中,续建项目15个,总投资83.2亿元,1-9月份完成投资18.2亿元;新开工建设项目77个,新建项目开工率132.76%,总投资198.2亿元,1-9月份完成投资61.9亿元;竣工项目20个,续建项目竣工5个,今年新开工项目竣工15个。亿元以上重点在建项目40个(亿元以上续建项目12个,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28个);1-9月份重点项目资产投资完成80.1亿元,投资完成率为98.89%。

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形成的历史脉络 篇3

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形成的历史脉络

●张书林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个总体布局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形成之前,党的建设布局的主体逐渐发展成为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式的结构状态,党的十六大以来逐步确立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反腐倡廉建设。这些结构性要素的有机融合贯通,形成了当前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

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形成;历史脉络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个总体布局表明新时期党的建设是以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为要素构成的。这种格局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

一、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新要素的确立过程

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形成之前,我们党对党的建设基本构架的认识与探索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建设布局的主体逐渐发展成为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式的结构状态,从而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要素基础。对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理论探索开始于2001年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以下简称建党80周年讲话)。这次讲话第一次明确分析了我们党建立80年、执政52年后所处的历史方位。党的十六大报告延续了这一精神,对党的历史方位作了进一步准确科学的判断,强调:“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既然我们党完成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那么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就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由此,着眼于推进执政党建设,从党的建设布局上创新、健全、完善党的建设的结构框架,就成了必须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反腐倡廉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新的结构性要素的探索就应运而生了。

(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探索确立。建党80周年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的概念,指出:必须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这个执政党”的基本问题,着力思考如何“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建党80周年讲话的基础上,更准确地提出必须“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着眼于解决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作了明确的阐释,强调:“要着力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这五种能力。”这虽然主要是针对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不是针对全党而言的,但毕竟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问题,为全面思考和科学界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启迪了思路。

在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上,胡锦涛明确提出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为我们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任务。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该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同年12月,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胡锦涛首次提出了“坚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的执政党建设总要求。2003年2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应该“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全面研究和规划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框架是要切实提高全党的五种能力,即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五种能力显然要比党的十六大上提出的五种能力更高、更宏观,基本上囊括了党领导和执政所涉及到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和外交领域等各个领域。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中专门就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出新要求,强调:“我们党执政,首要任务就是带领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从而明确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当务之急。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深化了对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是要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以加强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影响和带动全党,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

(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探索确立。传统的党建观点认为: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它在性质上是阶级性与先进性的有机统一。所以,党的先进性从来就是我们党所追求的内在属性要求。建党80周年讲话强调了党的先进性,其中提到:“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党的先进性第一次真正重视起来,强调要动态地、具体地考察党的先进性,因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我们党真正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探索开始于中央针对一些党员先进性丧失,从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出发所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5年1月14日,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就进行党的先进性建设、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义以及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进行了分析。2005年1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强调: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此后的一年多时间,包括曾庆红、吴官正在内的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接受采访、调查研究、撰文中又多次谈到了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解与思考。2006年6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32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强调: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扎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2006年6月30日,胡锦涛在纪念建党85周年讲话中着重论证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特别强调: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既是一以贯之的,又是与时俱进的。这就决定了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因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马克思主义政党赢得先进性固然不容易,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和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更不容易。我们必须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更加突出、更加紧迫地提到全党面前。

(三)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的探索确立。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十七大上正式提出的党的建设的新内容架构,在这之前,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是内含于党的作风建设之中的,是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党的反腐倡廉建设从党的作风建设中独立出来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党在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干部腐败问题日益突出,单靠党风建设无法从根本上承担起一个执政党推进反腐败斗争这一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提出了“腐败不除、亡党亡国”的重大命题。在建党80周年讲话中,他进一步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充分认识反腐倡廉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再次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2004年9月19日,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严正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各级党委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2005年1月11日,胡锦涛在十六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指出:“反腐倡廉、拒腐防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坚持自觉反腐倡廉,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之一。”并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的理论建设,努力增强反腐倡廉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在纪念建党85周年讲话中,胡锦涛提出:要深刻认识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工作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一刻都不能放松。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时,第一次提出反腐倡廉建设的概念。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和系统论述了反腐倡廉建设,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到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平行的地位上。2008年1月14日,胡锦涛在十七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创造性地提出:必须把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领域,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寓于各项改革和重要政策措施之中,同改革发展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必须把反腐倡廉建设体现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各个方面,努力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切实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成效。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特别指出:“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2010年1月12日,胡锦涛在十七届中纪委五次全会上发表讲话,着重谈到了从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的层面上推进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的问题。指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紧迫任务。要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加强整体规划,抓紧重点突破,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

我们党立足执政党角色和执政地位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的探索及最后的形成确立,使得对党的建设布局的革新有了最基本的素材。再加上此前已经成型的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结构性要素,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得以建构的新要素筹备工作已经初步完成。

三、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确立与内涵

(一)党的建设新结构性要素向布局体系中的渗透。党的建设布局中新的结构性要素形成之后,并不必然意味着党的建设布局革新的完成,这些结构性要素必须采用合适的方式进入到党的建设布局体系之中,才有可能实现对布局体系的革新。因此,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形成以后,还必须思考如何让它们合理地进入党的建设布局体系之中。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在党的十七大之前就已经开始了。2005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明确指出:“我们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开始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联系起来,并且将它们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纪念建党85周年讲话中,胡锦涛进一步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要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之中,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就实际上提出了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共同作为主线贯穿于党的建设之中的理念,提出了“全面系统地把握党的各方面建设及其内在结构”的要求。

(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内涵解析。在溶入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并加入了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的基础上,对原有的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为支撑的党的建设布局的革新也就变得水到渠成,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系统论证了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通常认为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目标、主线、原则和框架四个方面组成。

第一,党的建设的目标。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表述,在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党的建设的目标是:“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其核心在一个“公”字,表明我们党力求始终成为一个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党,力求始终牢记“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永远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管好权。求真务实、改革创新是党的执政作风,其核心在一个“真”字,因为求真务实是为了“真”、改革创新也同样是为了“真”,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表明我们党力求在执政中为人民创造实实在在的执政业绩。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是党的执政品格,其核心在一个 “廉”字,因为艰苦奋斗讲的是“廉”、清正廉洁讲的更是“廉”,艰苦奋斗、清正廉洁表明我们党力求始终成为与铺张浪费划清界限的党、与腐败格格不入的党。富有活力、团结和谐是党的执政气质,其核心在一个“活”字,因为富有活力是“活”、团结和谐也是为了党内的“活”,富有活力、团结和谐表明我们党力求始终成为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党、充满生机的党、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党。因此,党的建设的目标概括起来就是:使我们党始终成为“公”、“真”、“廉”、“活”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第二,党的建设的主线。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表述,在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党的建设的主线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我们可以将这一主线理解为党的建设的一条主线或两条主线。说“两条主线”实际上就是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分别作为党的建设的主线。因为党的执政能力这条主线是从党的领导与执政的角度来讲党的建设的,而党的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则是从党的自身建设的角度来讲党的建设的。也就是说:对党的整体性建设而言,在党的自身建设中要始终贯穿党的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在党的领导和执政活动中要始终贯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条主线。

就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主线的意义而言,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审视。其一,这一主线是联结党的各个方面建设的中心环节。因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只有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联系,并围绕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主线来加强,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只有围绕着党的先进性建设来加强,并贯穿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主线,才能永远保持党的性质,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不被时代潮流所淘汰。因此,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离不开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但又是在更高的层次上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融为一体。其二,这一主线是联结党的伟大事业与党的伟大工程的中心环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直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面发展相联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五种能力都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外事工作相联系;党的先进性建设也是具体的历史的,总是围绕和联系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与任务展开的,它同推进党的伟大事业不是“两张皮”,而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第三,党的建设的原则。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表述,在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党的建设的原则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这实际上包含了党的自身建设和党的领导执政两个方面的原则要求。就党的自身建设而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针对党的自身建设中出现的党不管党、治党不严提出来的,是对党搞好自身建设最基本、最迫切的要求。因为党的自身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几乎都与我们不注重党的自身建设、治党不严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就党的领导执政而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由于我们党是中国的领导党和执政党,直接掌握着国家政权;由于党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党是在为民执政、为民掌权,所以党在领导和执政过程中必须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保证权力的行使过程始终是为民的、务实的、清廉的,这应该成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党的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第四,党的建设的框架。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表述,在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党的建设的整体框架主要由五个方面的内容组成:(1)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党的思想建设;(2)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党的组织建设;(3)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4)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党的制度建设;(5)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

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确立昭示着当前和今后党的建设都要在总体布局的部署规划设计下有序展开。这就使得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再是一个盲目的过程,而是一个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的过程,从而大大减少了党的建设中可能要走的弯路,节省了党的建设成本。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建部

■责任编辑:晏蔚青

D26

A

总体建设 篇4

关键词:信息网络,监测监控,数据库,路由器,防火墙

1 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的煤炭企业整体水平,已成为煤炭生产和煤炭销售企业的发展趋势。陕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是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下辖煤炭系统直属企业,公司所属单位韩家湾煤矿、大哈拉煤矿、神木煤炭运销公司、包头煤炭运销公司,分布在陕、蒙两省境内。为构建本质安全型数字化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建设一流现代化矿区,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公司计划实施陕北矿业公司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通过信息化,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以及安全技术水平。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目前全公司及各下属煤矿的信息资源整合,全公司信息化管理,下属各单位远程管理,以及实现与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安全、生产信息互通。

2 煤炭企业信息网络建设的现实性

2.1 符合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

煤矿安全事故中,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事故是我国当前煤矿生产的主要灾害,目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无法及时了解生产矿井现场的安全状况,不能对煤矿生产环境进行实时的在线监测,导致煤矿事故频发。

煤矿安全监控是我国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重中之重。建设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矿井生产状况及环境实时监测、预防报警系统,对煤矿进行分级管理,进行有效监管,减少和预防煤矿事故的发生。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建立,不仅能随时掌握矿井瓦斯、一氧化碳、风量、风速、风压、温度等矿井环境参数的变化情况,而且可以掌握矿井风机运转情况、风门开闭、矿井排水、皮带运输、矿井供电等主要设备的工况参数。实现煤矿生产状况、安全状况及环境远程实时监测,早期预警,全方位识别,全天候处理,可以有效防范煤矿事故。充分运用当前先进的通信网络及信息技术,是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监察、管理的有效途径。

2.2 是完善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的重要措施

目前煤炭行业的信息化网络建设已初具规模。但从整体上来讲,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是落于其它行业,特别是产、运、销等业务,大多数煤矿企业仍采用手工处理,信息收集效率不高,统计过程中人为失误较多,造成煤炭企业的管理决策水平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对市场信息反应迟钝。

在网络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陕北矿业公司还不具备自己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平台、数据库和经营调度系统。需要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逐步实现企业从经营决策、生产管理、安全监控、自动化办公的全面集成。

3 陕北矿业公司企业内部信息网络建设内容

项目总体建设目标是建设完成陕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信息化平台,通过全公司及各下属煤矿的信息资源整合,实现全公司信息化管理,下属各单位远程管理,以及实现与上级主管单位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安全、生产信息互通。具体内容见图1。

3.1 主要建设内容

1)陕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信息平台建设,包括计算机局域网网络建设、核心数据库建设、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系统建设;

2)陕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门户平台建设,建设公司WEB站点;

3)传输系统建设,主要包括陕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与下属各单位之间工业视频及数据传输系统、陕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与上级主管单位陕西煤业化工集团之间工业视频及数据传输系统建设。包括传输线路、路由设备、数据安全设备等;

4)陕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总调度中心建设。包括调度平台建设、调度中心建设、数据机房建设;

5)大屏幕显示系统及会议电视系统建设。实现下属单位及与上级主管单位陕煤集团间工业视频监控,计算机信息显示、会议电视系统显示功能;

6)电力监控系统建设;

7)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包括安全生产监测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物资管理系统、运销系统、人力资源系统、企业文化建设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3.2项目建设规范

依据《煤炭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煤炭工业设计规范》、《煤矿安全规程》和相关设计规范。其中包括

1)煤矿“一通三防”远程监察信息网络系统;

2)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导书;

3)实时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要求;

4)煤矿安全监察地理信息系统(GIS)规范;

5)《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6)国家煤监局《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装备联网和维护使用工作的指导意见》;

7)国家安监总局《关于推广煤矿数字化瓦斯远程监控系统的通知》。

4 设计原则

考虑到本项目的实际应用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结合系统建设的具体特点,兼顾技术发展,整体方案设计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4.1 先进性、成熟性和实用性

充分考虑到煤炭行业信息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使用先进、成熟、实用和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技术,使整个系统具有整体技术先进,同时兼顾经济适用,既能满足当前需求,又能适应未来发展。

4.2 可靠性

系统的稳定可靠是项目实施正常运行的关键保障,在设计中选用高可靠性的产品,合理设计系统架构,制定可靠的技术方案,最大限度地支持系统正常运行。

4.3 安全性

全面考虑整个系统的安全保障,制定统一的全网安全策略,以有效防止因病毒、木马、恶意攻击、误操作等对整个系统安全的影响。

4.4 灵活性、可扩展性

根据未来应用的增长与变化,系统应可平滑升级,最大程度的减少重复投资及对系统架构及调整。兼顾集团公司规模发展、技术发展及未来与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监控网络连接需求,系统应具备较强的扩展性。

4.5 统一标准性

系统的互联互通关键是对标准的遵循程度。本项目建设中,由于3有多种系统并存,同时要实现业务整合及数据集中等建设,未来还要与地区安全生产信息监控网络连接,就必须统一标准。

5 结论

煤炭企业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满足了事故抢险的需要,既是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科学决策的基础。该系统建成后,通过作业现场信息采集、特征提取、加工处理和数据传输,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调度、物流、销售、财务等各个环节的全面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技术将为企业创造出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孙继平.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通信[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

企业文化建设总体方案 篇5

局已经走过了5 0年风雨历程。5 O年艰苦奋斗,发现煤田2 2处,探明煤炭储量3 0 0亿吨,为国家煤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5 0年无私奉献,铸就了以“葛店精神”、“首山精神”和“陕北精神”为代表,以“吃苦耐劳、能征善战”为核心的团队精神,为 煤田地质事业的不断前进,奠定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基础。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知识信息化的新形势,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河南省煤田地质局要生存要发展、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继承5 0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打造先进的企业文化,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以企业价值观念为核心,以创新管理为手段,以实现企业和个人价值为目的,以创造快乐幸福为愿景,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力和推动力。用企业文化打造现代企业,是三个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经营管理质量的最有效的途径。为此,局党政领导班子决定从2 O 0 6年起,全面启动企业文化建设。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借鉴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的行业实际,继承5 0年优良传统和作风,内练真功,外塑形象,全力打造富有时代气息和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个性特点的企业文化体系。确立以文化管理为核心的理念,用文化的力量提升领导力、执行力和凝聚力。努力建设文化内涵丰富、技术装备一流、勇于搏击市场、不断追求卓越的地质勘探队伍,推动***地质事业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辉煌。

二、总体目标

全面推进企业文化所包含的精神形态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的协调发展,构建能够真正提升河南省煤田地质局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体系。

1、确立全体职工认同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和企业作风等,以此凝聚职工思想、锻造职工意志,努力培养一支关心企业、团结向上、奋发有为、朝气蓬勃的职工队伍。

2、强力推进制度创新,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严谨精细的规章制度,形成具有“***“特色的经营管理方式和优胜劣汰的经营机制。培养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在工作中做到件件有制度、事事有规范,全局上下步伐整齐、令行禁 止、意志统一。

3、确立河南省煤田地质局视觉识别系统,全力塑造激情进取、志在超越的企业形象,在全省和全国煤田地质系统,不断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大力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打响“***”的品牌。

通过总体目标的实现,使全局竞争实力提高、经济蓬勃发展、职工收入大幅增加、人人安居乐业,形成全局上下和谐共荣、生机勃发的兴旺局面。

三、工作原则

1、坚持系统性原则。企业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从最为基础的工作抓起,在精神形态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三个层次上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抓出成效。

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全体职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人。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尊重人的个性,关注人的价值,激发人的潜能,鼓励个人发明创造,倾力打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发展平台,实现企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融合。

3、坚持继承与创新结合的原则。继承我局5 O年文化传统精髓,借鉴吸收国内外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经验,取其精华,不懈探索,以超前的意识进行不断地创新和超越,培育 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体系。

4、坚持行业性原则。我局的企业文化建设要适应地质市场需要,突出地质勘探优势,确立科技领先地位,显示艰苦卓绝精神,树立富有个性的企业形象,体现***地质工作者的风采、理想和追求。

四、主要工作内容

1、精神形态文化建设

精神形态文化主要包括我们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和企业作风等,是我们在生产经营中必须拥有的企业意识和文化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精神形态文化的建设,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制度行为文化与物质形态文化的建设。因此,在精神形态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沉实的文化定力、崇高的文化追求和创新的文化理念,确立共同理想,重塑精神风貌,鼓舞职工激情进取,建设团结坚强、忠诚奉献的战斗集体。

(1)确立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我们指导企业运营和职工行为的最高原则,凝聚着全局价值的取向,是建设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直接关系到我们生存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因此,价值观的确立必须在全体职工大讨论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形成共识、高度认同、铭记于心,使其成为立业之本、成业之基、兴业之源。

(2)确立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全体职工共同拥有和坚 持的意识和风范,是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全体职工一致的价值追求和共同的奋斗目标。要吸收我局5 0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境界,确立能够充分体现全局意志和个性的企业精神,集中展示全局职工在改革发展中超越历史、负重奋进、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雄心壮志,从而弓l领职工奋发有为,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3)确立企业理念。企业理念主要包括经营战略、经营宗旨、经营准则等,是我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坚持遵循的信条和原则,具有明确的主体性、目的性、实践性和识别性。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结合已有的理念,融入时代的要求、文化的底蕴,确立全局共同的企业理念。企业理念的确立要凝聚人本管理思想、突出科技创新意识、体现效益至上观念、注入竞争发展主题,打造“***”品牌,从而宣示我们迎接挑战、面向未来的气魄和追求。

(4)确立企业作风。企业作风是我们在工作中积累形成的习惯、态度、行为和风格,是企业文化最重要的表象特征。要通过总结全局5 0年来的工作实践,挖掘优良传统、总结成功经验、发扬良好风尚,并结合建设企业文化的要素和不断创新的要求,注入学习超越的精神、拼搏向上的思想、敢为人先的勇气、情操高尚的境界,并加以凝聚和确立,使其成为人人所拥有的事业态度和工作作风。

精神形态文化建设必须遵循从上到下、上下互动的工作 方法。具体是抓好调研、提炼工作。要以是否适应经营发展为标准,对全局的职工素质、基本经验、成效与不足做出客观的分析与判断,为精神形态文化建设奠定基础。调研的方式是发放调查表、召开座谈会、领导访谈等,用以集中全局广大职工的智慧。

精神形态文化建设要强化宣传贯彻。为此,要编印《河南省煤田地质局职工手册》、《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企业文化手册》、《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企业文化培训教材》,编印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企业宣传画册,制作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企业形象专题片,创作企业文化建设故事集,展示企业的竞争实力,大力提高全体职工的思想境界,充分展现全体职工的昂扬斗志、开拓进取的精神面貌,使社会公众认知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的整体形象。

上述工作启动之后,要进一步开展更深层次的精神形态文化建设。一是不断根据企业发展形势的变化,推出新理念;二是要对全体职工进行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作风和企业理念的教育和弓I导,使之成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三是推出并实践与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理念相一致的高层次的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这是企业向纵深层次发展的标志,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之所在。

2、制度行为文化建设

制度行为文化是精神形态文化的动态反映。加强制度行 为文化建设,主要是以健全完善的制度作保证,对企业和职工行为进行规范,并把开展各种活动作为弘扬企业精神、培植企业理念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制度行为文化建设涉及企业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生产经营方面的活动和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活动。制度行为文化建设要充分贯彻科学创新的指导思想,必须做到科学、完善和实用,必须紧扣企业文化的要素,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加以完善和创新,巩固文化建设的成果,丰富文化建设的内涵,提升企业持久的竞争力。

(1)建立科学、严谨的制度体系。全局各单位、各部门,要结合煤田地质主业与多元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对现行的所有规章制度依据职责范围、整体需要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认真地进行修订和完善。要建立完善包括机关工作管理制度、生产流程管理制度、技术管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党政工团管理制度等各项工作在内的制度体系。尤其是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制度、动态化激励制度、全员培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制度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岗位为龙头、以发展为根本、以考核为关键,体现全局应对激烈竞争的智慧和策略。

(2)制定全局标准体系。标准是衡量实际工作绩效的依据和准绳,是企业文化建设中重要的一环。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制定全局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 工作标准。

技术标准包括技术资料文件、技术发明成果、技术装备弓I进、技术规范规程等内容。技术标准的制定要体现先进性,力求与国际接轨、达到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充分体现我局的核心竞争力。

管理标准包括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现场管理等。管理标准要体现系统性、严密性,要从生产过程的源头抓起,涵盖到管理过程的自始至终、每一个环节。

工作标准包括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一线生产人员、后勤管理人员、党政工团各类人员的工作标准。工作标准要体现针对性,对不同岗位、不同工种、不同专业制定相应的工作标准,使每个职工都有所遵循。

标准的制定要逐步具体到每个岗位每个人、每项工作每件事、每个时段每一天、每个区域每一处,建立相应的科学、定量、实用有效的标准体系。按照定标、认标、贯标、对标、调标和升级的系统化管理流程,实现对各种管理要素的科学组合,构建起精细化的管理平台,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全局管理水平的提高。

(3)制定和实行《河南省煤田地质局职工行为准则》。以确立的企业精神和企业理念为指导,结合行业特点和每个工作岗位的要求,由各职能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河南省煤田 地质局职工行为准则》。准则的制定要明确创一流精神、创一流业绩的标准,要简洁明了,富于特色和针对性。要把准则作为职工上岗的基本条件和岗位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监督、检查、奖惩力度,使每个职工都能熟记准则的每一条规定,开展全员性一丝不苟的行为养成训练,并在基本行为准则达到习惯固化目标时,设定升级标准,开始行为升级训练。

全局各单位要把各项规章制度归纳编辑成册,并根据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加强对制度执行的检查、监督和落实,真正做到靠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用制度规范行为。

3、物质形态文化建设

物质形态文化是指企业物质形态中蕴含的文化,也就是全局职工创造的物质成果和各种文化、生产、生活设施等物质要素的总和,是价值观在物质形态上的凝结。物质形态文化主要包括工作场所、生产环境、文化阵地和企业的视觉识别系统等。物质形态文化直接表现出我们的文化品位、精神境界、管理水平和企业实力。物质形态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企业和职工的行为,营造美观亮丽的工作环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物质形态文化建设要符合展示企业风采、冲击公众视觉、直面市场竞争、塑造企业形象的要求。

(1)打造“***”品牌。要充分利用5 0年来实践中锤炼形成的队伍优势、技术优势、服务优势和思想优势,在煤田 勘探、多种经营等领域抓名牌项目、树名牌工程、创名牌产品,力争创出一批能反映我们企业理念、科技创新水平和开拓市场能力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品牌。利用品牌的市场开拓力和形象扩张力,塑造河南省煤田地质局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同时,要深入开展“达标、创优、争先、夺冠"等活动,创建名牌队伍,实施名牌战略,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2)实施技术创新。全局各单位都要顺应国际国内技术发展趋势,大力实施“科教兴局”战略,以煤田地质勘探、多元经济领域中的技术难题为攻关对象,以理论、技术、装备、产品创新为目标,形成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掌握先进配套的核心技术,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抢占煤田地质科技的制高点,使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在全国同行业中始终保持领先的地位。同时,要积极弓}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努力提高装备的现代化程度,以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装备,形成核心技术储备,扩大施工领域,增强核心竞争力。

(3)创建花园式单位和文明单位。按照企业文化建设统一规范的要求,抓好生活基地建设和管理,搞好绿化、亮化、美化,创造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职工生活水平和文化修养;创建安全文明施工现场。在全面推行6 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努力追求无事故、无伤害、无污染的目标,不断提高健康、安全与环保水平,使之成为流动的文化风景线,起到广告社会的作用。

(4)构建视觉识别系统。要对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的视觉识别系统进行精心地设计和策划,通过全局统一的企业标志、标准字、标准色和企业旗帜等,系统、规范、形象地把我们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和企业作风等传播给职工和社会公众。视觉识别系统的确定要充分反映***地质行业独有的特点和个性。对内,要以强烈的感染力熏陶职工、鼓舞职工,凝聚开拓竞争的精神和力量。对外,要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宣示我们的精神和理念,传播我们企业文化的美感,树立我们追求卓越、志在进取的形象。

视觉识别系统建立之后,要编印《河南省煤田地质局标识标准手册》,全局各单位办公室、各生产单位名称的标牌,和全局的文件、办公用品、名片、信封、公文信函、指示牌、户外广告、设备标牌等,必须按照确立的统一样式、规格和标准进行制作。同时,要制作工作服、胸卡。全局将按照规范、新颖、美观的原则进行统一设计、统一制作,充分体现标志特征。全局职工要统一着装、统一佩带,达到展示社会公众、塑造整体形象的目的。

(5)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根据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各单位要在现有文化活动设施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地调整、补充、完善一批文化设施和场所,以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 的文化需求。要普遍建立“职工之家’’、“企业文化展室”、cc老年活动室”、“体育健身活动中心’’等。办好局队两级网站网页,要做到制作新颖、内容丰富、生动活泼、不断更新。通过文化阵地的建设,使广大职工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参与中得到提高,从而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

通过以上工作,在全局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全面展示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的企业理念、精神风貌、竞争实力。

五、实施步骤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为实现近期和长远的战略目标,推动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快速发展,决定首先集中三年时间抓好企业文化的启动和初期的建设,使我局企业文化建设取得实效、步入正常发展的轨道。

1、XX年为企业文化启动年

一是要重点抓好前期的宣传培训,对各级领导干部、企业文化建设骨干和全体职工,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知识和意义,以及《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的培训。同时,要利用各种媒体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认识,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是要提炼、总结我局的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作风等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

三是确定我局视觉识别系统,初步使我局形象得到展 示。2、2 0 07年为企业文化深化年

一是全面实施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进一步规范河南省煤田地质局标志的管理和使用,使“***”品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应。

二是进一步搞好制度形态文化建设,建立完善的适合我局经济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全局上下科学规范、充满生机的管理机制。

三是深入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内容在全体职工中的推行和实施,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宣传教育活动,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在每个职工、每项工作中生根开花结果。这项工作要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四是成立企业文化研究会,提出将企业文化建设延伸为“***文化’’建设的目标,并对“***文化’’的相关课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提交建设“***文化’’的实施意见。

3、XX年为企业文化提高年

一是抓好企业文化建设的总结、完善、提高。要总结、查找前期工作中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见,使全局企业文化建设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二是进一步加大精神形态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建设的力度,盘点一批优秀成果,树立一批典型,推出一批新理念,打造一批品牌,强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向深 度和广度方向发展。

三是编辑《企业文化研究》、《优秀新闻文学集萃》、《企业文化建设人物故事》、《职工思语录》等,作为进一步加强河南省煤田地质局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和生动教材。

四是启动“***文化”的建设,更加鲜明地打造河南省煤田地质局鲜明于社会的生动形象,进一步提升参与市场竞争、激流勇进的能力,为实现全局长远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是开始全局子文化建设的调研。对子文化建设的目的、内容、方式等进行理论的探讨,加强对地质文化、、科研文化、服务文化、营销文化、安全文化、质量文化等多系统、多层次的研讨,推动“***文化”的建设。

六、保障措施

1、领导保障。企业文化建设要在党政统一领导下进行,各级领导、尤其是党政一把手,必须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必须把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

2、组织保障。各单位要成立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和企业文化办公室,负责策划、组织、实施和监督工作。各部门要遵循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按照分管的业务落实相关的责任,完成工作任务,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3、考核保障。建立企业文化建设考核制度,做到奖罚分明,尤其是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党政一把手,要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年终考核奖惩目标。

4、培训保障。要根据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在不同时期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培训,保证企业文化建设顺利进行。培训要制度化、经常化、系统化。

5、资金保障。各单位必须加大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以满足企业文化建设在不同时期的实际需要,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总体建设 篇6

关键词:地理信息服务 应急管理 一张图 设計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c)-0026-02

随着地理信息服务技术的进步、地理信息服务在政务信息化领域应用的广泛而深入,以及国家公共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推进与GIS应用推广,应急平台使用地理信息数据与服务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由直接获取数据满足应用的方式变为通过访问服务的方式实现应用,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已经开始采用该方式开展应急平台建设。

省级应急平台是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重要节点,是保证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在我省区域内节点互联互通的枢纽。在省级应急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建设单位明确了在应急平台建设项目中突出基础地理信息和各行业应急专题数据的汇聚、整理和展示,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在平台建设时同步构建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支撑,为省政府应急平台提供统一的基础地理服务,构建全省应急一张图的建设模式。

1 主要建设内容

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支撑包括如下建设内容。

1.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设

采用统一的空间基础,建设全省数字线划图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综合地名数据库、兴趣点数据库、地图瓦片数据库、三维地形数据库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由省直职能部门提供,完成加工、处理、建库工作,并根据数据更新工作机制和应急平台的应用需要,完成数据的更新维护。

1.2 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功能建设

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开发符合OGC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接口,为应急GIS系统对于地图展现、坐标转换、空间定位及量测、数据查询与在线编辑、地图标示及路径分析等基础功能面向应急业务的封装提供接口支撑,从而支撑应急平台业务系统。面向应急平台用户,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和服务管理等功能。

1.3 地理信息服务基本支撑建设

建设支撑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运行的软硬件支撑系统。

2 必要性及意义

省级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应急云服务、移动应用系统等构成了应急平台软件的核心应用主体,都涉及地理信息数据及应用,地理信息服务对应急平台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2.1 应急平台应用软件系统需要统一的基础地理数据支撑

应急平台包含八大数据体系,即地理信息数据、基础信息数据、事件信息数据、模型数据、预案数据、案例数据、知识数据、文档数据。

其中地理信息数据,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和专题地理数据两大类。基础地理数据是具备空间属性特征的基础信息数据、事件信息数据、模型等数据空间属性信息的基本依据,是开展应急业务分析和应用的空间基础。建立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统一建库管理,满足应急平台对于基础地理数据的应用需求,同时依托基础地理数据来源同一、空间基础一致、更新机制完善等优势,解决省政府应急平台基础地理数据更新维护的后顾之忧。

2.2 应急平台业务基础数据的采集、更新、维护等需要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支撑

应急平台业务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是平台运行成效的基本保证。在解决地理信息数据的建库、更新、维护、应用的同时,需要完成业务基础数据的日常采集、及时更新。建立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通过底图服务、定位服务、数据服务、在线编辑服务等,为省直部门、设区市通过数据交换与共享业务,完成基础数据的采集、更新、维护等工作,向应急平台源源不断提供业务基础数据保障,促进实现数据的交换、整合与共享,从而为应急平台的正常有效运行提供支撑。

2.3 应急平台应急GIS对地理信息服务存在广泛而深入的应用需求

应急平台WebGIS、态势分析与标绘、三维GIS、在线会商等不同形态的应急GIS系统,需要对广泛而频繁使用的二三维空间可视化、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等基础功能进行面向应急业务专业而深入的封装,并与业务系统紧密集成,从而支撑完成应急业务过程。基于应急GIS,构建应急平台“应急一张图”应用模式,为应急业务提供完整的应急GIS支撑。应急一张图的基本特征包括:(1)统一的地理底图:所有客户端使用的地理底图在数据内容、空间基础、地图样式等方面保持一致。(2)规范的专题图层:应急专题信息采用的分层分类及符号化方式符合统一的标准,配图符合规范的配图要求。(3)完整的地图信息:地图范围和内容覆盖应急业务关注的完整区域;以事发点为核心区,核心区的地图信息包含矢量、影像、高程甚至三维模型数据,非核心区的地图信息与核心区的地图信息无缝衔接。(4)一致的地图场景:参与应急会商的相关单位基于同一地图场景进行信息交互,从而为指挥中心、相关单位、事发途中、事发现场的业务应用提供一致的会商地图场景。(5)完整的应用支撑:为综合应用、应急云服务、移动应用等系统的具体业务应用提供全覆盖式的地理信息服务支撑。应急一张图建设在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基础上,支撑综合应用系统、移动应用系统、应急云服务等完成信息接报、风险分析、监测防控、资源调度、协同会商等业务处置分析,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3 总体设计方案

3.1 定位

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定位于提供专业基础性的地理信息服务支撑,为省政府应急平台空间辅助决策系统直接调用,从而为相关业务系统提供应急地理信息服务。

3.2 用户

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面向省应急工作相关单位,用户群体包括省政府应急办,省直部门,设区市政府应急办。

3.3 基础地理数据来源及更新维护

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所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数据来自于省直职能部门,由省直职能部门根据基础地理数据的更新维护工作机制,以及省应急工作的特殊需要完成数据的更新维护工作。

3.4 总体架构

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

数据层:根据应急平台对基础地理数据的需求,按照统一技术规范建设矢量数据库、影像数据库、高程数据库、兴趣点数据库、地名地址数据库、三维地形数据库、瓦片地图数据库等。

服务层:根据应急平台业务需要,提供系统管理、服务管理、地理底图服务、查询服务、数据服务、在线编辑服务、坐标转换服务、空间定位服务、地图标示服务、地名坐标服务、空间量测服务、路网分析服务等服务接口。

应用层:应用层为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管理应用系统。

4 结语

建立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的模式与传统的建立数据库的模式相比,该模式下基础地理数据的所有处理、加工、入库、更新、维护等相关工作都由省直职能部门负责,而该工作属于其本职工作内容,不存在任何障碍;服务提供的数据能够为省政府各职能部门、各设区市,包括省直职能部门自身所使用。传统的建立数据库的模式下参与数据相关工作的单位多,项目建设单位需要全程跟踪负责,协调工作环节多而复杂。两相对比,建立服务的模式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基础地理数据的建库、更新、维护;有利于应急一张图的建设;有利于专题地理数据和应急基础数据的交换与共享。

参考文献

[1]蒲鹏先,王勇.应急地理信息整合平台系统架构初探[J],地理信息世界,2008(6):39-44.

总体建设 篇7

中国铁建地产集团物业公司筹备处于2011年5月24日成立, 2012年5月23日顺利完成中铁建 (北京) 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划转。重组后的物业公司作为房地产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为集团公司所属各房地产开发项目提供物业管理服务。主要承接中、高档住宅项目和商业项目的物业管理。随着集团公司上房项目的日益增多, 物业公司的规模在短时间内正以裂变的方式增长。目前, 公司已承接全国多个城市二十多个项目的物业管理, 服务面积过千万平方米, 在册职工近两千多人。

物业公司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企业文化的建立与复制传播, 对今后形成强大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

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 从企业文化的概念和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着手, 分析寻找建设中铁建物业公司企业文化的思路方法。

1. 企业文化的概念。

目前被广泛认可的企业文化的概念是指,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教科书上对企业文化的定义是,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 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 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 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

2. 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

80年代初,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授泰伦斯·迪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艾伦·肯尼迪花了6个月的时间对80家企业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 最终完成了著作《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一书。该书一经出版便成为最畅销的管理学著作, 更成为论述企业文化的经典之作。泰伦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在该书中就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方法, 即通过精神、制度、行为和知识四个层面建设企业文化。

也有学者对企业文化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时空顺序, 主次地位与结合方式进行研究, 形成企业文化结构理论。企业文化结构就是指企业文化的构成、形式、层次、内容、类型等的比例关系和位置关系。它表明各个要素之间如何链接形成企业文化的整体模式。企业文化结构包括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四个层面。

三、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1. 总结优良传统, 挖掘文化底蕴。

物业公司有着浓厚的中国铁建背景, 它隶属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国铁建房地产集团, 并是该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公司的领导班子和经营班子成员绝大部分来自于中国铁建系统, 这决定了物业公司在成立伊始便携带着浓浓的中国铁建文化的味道。

中国铁建60多年的发展历史, 已经沉淀形成了稳定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具有优良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表明, 世界500强之所以强, 固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但关键在于文化力致胜。中国铁建已经步入了世界100强, 充分说明了中国铁建文化的强大力量。

2. 明确发展战略, 建立目标导向。

现价段集团公司房地产开发业务的快速发展和物业行业本身高端人才的稀缺, 造成了物业公司人力资源储备的巨大压力。物业行业入门门槛低、技术含量低、收入低, 造成人员流动流动性大, 尤其部分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相对落后的省市, 由于行业人才, 特别是高端人才匮乏, 难以招聘, 严重影响了物业服务工作的开展和品质的提升, 制约了物业公司的快速、稳定发展。为此, 物业公司站在员工的角度提出了“我努力、我奉献、我发展”的人才理念。在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就业环境, 提倡员工学习与培训, 注重对员工的人文关怀, 将员工的学习、生活、职业生涯与企业的成长联系起来, 以吸引入才、稳定团队, 加强人力资源的储备。

3. 基于企业家文化, 兼顾利益相关者。

对于物业公司而言, 顾客的需求即业主的需求。根据黄培伦教授论文中提到的“企业文化价值链”逻辑, 物业公司的企业文化价值链逻辑则变为——内部服务质量驱动员工满意, 员工满意导致员工价值实现, 员工价值实现带来外部服务价值, 外部服务价值导致业主满意, 业主满意导致业主价值实现, 业主价值实现导致企业价值实现。因此, 物业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基于企业家文化, 并兼顾利益相关者, 即员工与业主的价值和文化。

4. 突出行业特点, 追求卓越细节。

众所周知, 物业管理行业是第三产业, 是服务性行业, 因此它的行业性质决定了物业管理企业的文化是服务性文化。物业行业有八字箴言, 叫做“物的管理、人的服务”。物业管理所说的“管理”, 其对象指的是“物”, 即物业;所说的“服务”, 其对象指的是“人”, 即业主。而所谓“管理”, 实质上也是“服务”的内容, 是为业主去管理物业。因此, 提倡以业主为服务中心, 强调服务理念、服务意识成为了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而这种文化又决定了物业企业对服务细节精益求精和超越一般行业标准的要求, 也决定了物业企业对服务理念个性化、超常规的追求。

5. 理论结合实际, 落实建设方案。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性和变革性的工作, 它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决不能凭空想象、一蹴而就, 应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理论结合实际、科学地规划和设计建设方案, 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应做到重点突出、步步为营, 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和推行企业文化, 使企业文化建设真正落地。

四、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企业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 不能把理念仅仅当成口号。

一个企业的优秀不在于有多少个漂亮的口号, 而是“行胜于言”。意识决定行为, 思想的跳跃是为了行动的飞跃, 只有将文化与行动统一起来才有意义, 文化理念的落地生根远远重于其表述形式。

2. 领导者对企业文化的推动至关重要。

如果各级领导没有按照文化理念做出行为调整, 那么企业文化的推广就会毫无起色。企业文化落地的首要任务就是领导要做好自我管理。员工未必相信领导者说什么, 但是一定会相信领导者做什么。因而, 领导者需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与企业文化保持一致。所以, 领导者群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要先学一步, 学深一些, 带头思考, 带头实践, 时时事事给员工做出榜样。

3. 缺少宣传和执行的监督。

企业文化建设重在一点一滴的推行。如果没有大量的宣传教育, 员工就缺少企业文化环境氛围的熏陶, 也就谈不上将企业文化融入到行动中成为有效的执行。宣传教育的同时, 配以有效的监督检查, 防止制度、执行两张皮, 能对行为起到矫正作用, 促进企业文化的落地生根。

4. 急于求成, 缺少恒心, 不尊重客观规律。

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的沉淀, 如果操之过急, 员工的接受程度有限, 文化建设的效果就会差, 达不到支撑发展战略的目的。因此, 只有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尊重事务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同时采取多种手段, 多种力量, 才能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落地, 才能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

总结

本文在研究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价值链、企业家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上, 理论结合实际, 从物业行业特点、中铁建的传统文化、文化与发展战略的匹配性, 以及公司领导者、员工与业主的价值和文化, 文化建设的方案设计和评估机制等六个方面, 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铁建物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相信物业公司将会通过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励精图治、克服万难, 最终走向成功的巅峰。

参考文献

[1]李爱霞.企业文化落地与作用的体现[J].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1 (11) .

总体建设 篇8

农村城镇化对于加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但中国的农村城镇化同时还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农村城镇化能否实现持续发展, 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环境的状况。从系统论来看, 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域上集聚的结果, 会割裂生态系统内部的一些既存的联系。如人口集中在城镇会使原来回归于农田的排泄物和有机垃圾进入其他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与输出关系会因此而发生改变。此外, 乡镇企业在城镇的集中则会使工业活动的废物排放在地域点上也集中起来, 从而形成明显的负“外部性”。这些都是生态环境问题。用农业生态系统理论来解释, 农业生态问题可以理解为“流”的问题, 即农业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人口流高度密集。如果系统外界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地流入系统, 而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向外界输出过少, 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滞留或释放到生态环境中, 就会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如果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流向系统外, 而系统外的物质流、能量流向系统内输出过少, 系统得不到应有的物质和能量补偿, 将产生严重的资源和能源耗竭问题。农村城镇化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更多的是缘于前者, 即“流”的过分集中。

2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

在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 城镇范围迅速扩张导致建设用地大量增加;二、三产业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使大量耕地抛荒和低效利用;农用地方向改变以及农业产业结构大的调整。近几十年来, 随着世界人口增加, 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增加, 土地供应空前短缺。耕地作为土地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是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的物质基础。

我国人均耕地少,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耕地保护形势严峻。新《土地管理法》着重强调了加强耕地保护问题, 其目标是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新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 按照“占多少, 垦多少”的原则, 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但是我国耕地资源的主要特征却是耕地面积占土地资源比例小,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质量低, 人均耕地少, 且日益减少。在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所允许的条件下, 绝大部分能开垦的土地已被开垦。

3 农村城镇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城镇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民和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 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这种文明向广大农村的蔓延将是不可阻挡的。这种文明的渗透包括:知识、信息、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价值取向及意识等几方面。城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将发展农村城镇作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一项正确战略决策。大力发展城镇是构筑城市结构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4 农村城镇化战略与可持续发展

4.1 转变思想观念,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城镇化理念农村

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思想, 以人为中心, 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 以确保满足当代和后代的需要。牢牢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深入学习可持续发展理论, 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实施农村城镇化中重要作用的认识。让他们树立市场竞争意识, 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利益。

4.2 严格控制农村城镇的数量, 增强农村城镇国际竞争力农

村城镇化建设要摒弃传统的“小而全”模式, 实现由数量型到质量型转变。我们必须加大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力度和强度, 以集中发展乡镇企业和转移农村人口为目标, 可以以县为单位, 规划5~7个中心城镇, 扩大那些区位优势强资源条件好、人口规模大的中心城镇的管理权限和管辖范围, 并采取优惠的土地、税收、户籍等政策, 鼓励乡镇企业和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

4.3 多渠道筹集资金并管理好资金, 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为

了改变当前农村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设施不完善的状况, 必须突破传统的体制与模式, 探索适合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 还要在有效的社会监督下, 使有限的建设资金合理使用于最需要的项目上, 争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另外, 贫困乡镇的政府可以动员群众参加义务劳动, 或以工代赈, 以工抵交部分应缴纳的费用, 使群众和镇政府都获得收益。

4.4 科学合理规划城镇布局, 构建个性化城镇加快农村城镇

化进程, 必须以规划为龙头, 完善规划体系, 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与此同时, 还要有经营城市的理念, 强化规划和经营, 能够统筹兼顾,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农村城镇的规划, 不能只着眼于单个城镇的发展, 而是要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和思路来设计规划, 只有将局部的、个体的城镇放到区域经济的整体中建设发展, 才能形成区域内合理有序的城镇群体结构。否则, 即使单个城镇规划得再好, 也会限制区域优势的形成和发挥。在农村城镇发展的同时, 搞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5 农村城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农村城镇化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新水平。它不仅关系到农村城镇化的科学布局问题, 而且还关系到农村迈向小康的进程问题。农村城镇化建设, 作为农村发展的一项国策, 既具有链接、延伸、辐射的功能, 也具有带动产业化、发展规模化、导向工业化的功能。

摘要:农村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中国农村城镇化的步伐显著加快。小城镇在推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农村商品经济运行的枢纽和中心, 而且也是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载体和物质基础。

总体建设 篇9

新区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必须基于数字化、双向化、宽带化, 满足下一代网络发展要求, 具有迅速升级为宽带综合信息网 (HFC网) 的能力和技术基础, 实现数字电视、高清电视、视频点播等广播电视业务及综合信息、数据等IP业务承载平台功能, 能够满足多功能业务开展需要, 完全承载未来多种新型增值业务。

2 设计思想

1) 统一规划、精心设计, 分步实施, 建设一个性能优异的、能够迅速升级承载多种业务的综合信息基础网络;

2) 网络结构、传输技术、设备器材优选国内外先进成熟技术成果;

3) 建设一个性能优异的双向HFC网。

3 设计原则

3.1 标准性原则

遵循已颁布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确保基于本方案开发出来的技术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兼容性。

3.2 开放性原则

避免使用私有标准或协议, 确保网络的开放性和互联互通, 支持并能实现网络设备的统一管理。

3.3 经济性原则

应该在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有线电视电缆网络资产的前提条件下有充分的技术实现可行性。从而最大限度保护既有投资、发挥存量资产的效益最大化, 确保双向宽带接入网络在保证性能的基础上, 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3.4 可扩展性原则

宽带接入的用户需求和技术的发展是长期的、渐进的。需求设计必须保证先进性和可扩展性, 能够符合主流技术发展的趋势, 保证能够基于本方案的技术和系统可以随着业务需求扩展和技术进步进行平滑升级。

4 系统模式

1) 基本传输功能

整个系统从传输功能上分为A、B两个平台, A平台传输广播电视节目, B平台传输交互式数据业务。首期工程进行A平台的建设, 为下一步交互式数据业务的建设打好基础。

2) 网络建设模式

(1) 根据固原市城区总体规划建设, 在新区中心地带建立分前端, 新老前端采用自愈环形光缆传输结构, 保证信号畅通和传输质量;

(2) 以新区分前端传输机房为中心, 干线传输采用光缆传输方式, 用户分配系统采用同轴电缆分配方式。

3) 要求系统要有较好的技术指标, 较高的图象质量等级, 系统带宽定格为1 000MHz, 首期工程开通110MHz~550MHz数字电视信号频段, 下行传输109套数字电视节目, 其余频段预留为其它数据业务频段。

5 系统基本技术方案

1) 系统带宽:整个系统采用1 000MHz带宽, 频率范围为0MHz~1 000MHz;

2) 频带划分:111MHz~550MHz为下行数字电视频段;其余频段为数据业务、增值业务频段;

3) 前端系统采用1 000MHz邻频传输技术、增补频道技术;

4) 干线部分

(1) 干线传输采用全星形结构, 以分前端为中心点向四周辐射, 在小区中心地域建立光交接箱, 每个光交接箱敷设6芯光缆, 1芯采用频分复用技术下行传输数字电视节目, 1芯采用波分复用技术传输数据业务, 上行波长:1 310nm, 下行波长:1 490nm;

(2) 每个光交接箱接入8个光节点, 光交接箱到每个光节点敷设4芯光缆, 每个光节点不超过120户。

5) 用户分配系统

(1) 分配系统采用三级星形结构, 光节点直接到户;

(2) 信号接人点尽可能设在用户居住区中间位置, 到各单元采用星形分配方式, 从单元信号接入点到各用户采用集中分配方式。

6 网络结构

在总前端, 数字电视广播平台、高清广播平台、互动电视平台 (包括高标清时移、点播) 、互动增值业务平台 (游戏、电视支付、电子商务等广电新业态) 、互联网接入平台等各种业务平台完成接入、集成、播出、分发。在总前端和分前端之间, 构建IP城域骨干数据传输交换平台, 完成总前端到分前端间各业务及通信的分发、接入、汇聚、交换、传输。

有线电视信号 (包括数字电视、高清广播、VOD over CABLE (IPQAM) 模式的下行点播信号) 在分前端通过光发射机输出有线电视光信号, 通过星型无源光分配网络接入小区光分路器, 再经无源光分配后通过光缆延伸至光节点, 光接收机输出有线电视射频电信号;互联网等数据信号以及VODover IP (IPTV) 模式的点播信号通过IP城域网至分前端, 在分前端接入EPON头端OLT设备, 通过预留至光节点的光纤或通过波分复用技术与有线电视共用一根光纤至光节点处, 连接EPON终端ONU设备。EOC局端设备上联快速以太网口与ONU连接, 射频接口与光接收机输出的有线电视射频电信号采用频分复用技术混合, 通过同轴电缆网接入用户家中。

7 系统技术指标分配

根据国标GY5063-1998《市、县有线广播电视网设计规范》之规定, 系统指标规定值C/N、C/CTB、C/CSO分别为43d B、54dB、54dB, 系统设计值分别为44dB、55dB、55dB。具有一级光链路的系统指标分配按前端、光干线及分配系统所占比例进行分配。

8 工程实施步骤

第一期工程:以HFC网络为主导, 建立分前端, 完成光缆干线的敷设, 一期工程预计2011年8月底完成。光缆干线改造步骤如下:

1) 路由勘察、方案制定、投资预算, 预计2011年6月底以前完成;

2) 设备器材考察、选型、采购, 预计2011年7月20日以前完成;

3) 制定施工规范, 建立分前端, 光缆敷设工程展开, 安装并开通;

4) 工程验收。根据国标规定, 对系统指标进行测试验算, 各项指标均应符合行业规定。

第二期工程:用户分配系统的建设。光节点以下分配系统全部定位为全星型电缆分配网络, 光节点直接带用户。

第三期工程:增加节目容量, 系统升级, 逐步向宽带综合信息网过度, 建立健全HFC系统, 开展数字电视新业务、互动点播和其它增值业务, 实现回传功能, 初具HFC网功能。

摘要:固原市新区位于固原市区古雁岭西侧, 呈东西走向, 长约7.2km, 宽约1.4km, 规划建筑面积10余km2。根据城市总体规划, 5年内完成市政府及直属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学校、医院的动迁工程;完成新区规划小区、康居小区、宾馆酒店、商贸中心等项目建设, 规划城市居民用房3万余户, 城市常住人口10万人。

关键词:固原市,有线电视,建设,规划

参考文献

[1]王振国, 杨溥泉.技工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电工工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总体建设 篇10

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作为文化的下位概念, 大学校园文化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来说, 大学校园文化泛指在大学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为大学师生所共同遵循并认同的, 具有不同特色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审美情趣和行为规范以及与此相关的校风、教风、学风等, 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现象, 包括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1]

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1. 卓越的文化品格

一所大学的成功在于能够培养出一批适应行业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人才, 创造一批能够促进经济建设的高水平科研成果,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这所大学的追求卓越意识,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着高层次的师生员工;二是有着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体制;三是有着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精神品质。

2.普世的文化心态

大学从产生之日起就将世界品格、超国界性格作为自身的基本特性。“中古大学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它的世界精神、超国界性格。14世纪欧洲在学问上有其统一性, 它有共通的语言 (拉丁) , 共同的宗教 (基督教) , 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地云游四方”。[2]

3.人本的文化情怀

优秀大学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一种充满了人性关怀的文化, 这也正是一所大学能够不断发展, 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底蕴所在。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教授指出:豪华与庞大和建设一流大学并无关系, 而对于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否给予足够的关怀, 倒是评估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因素。[3]

4.包容的文化意识

“有大略者不问其短, 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大学的包容性体现了的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和学术自由的大学原则, 而且也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的有利学术发展、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方向性与批判性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坚持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舆论引导人, 以优秀文化感染人, 以优美环境熏陶人, 使校园文化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在当前大学校园思想大解放、观念大碰撞的背景下, 一些落后腐朽的西方文化也涌入中国, 由于缺乏科学的批判态度, 盲目机械地认同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 从而导致出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的倾向。前车之鉴, 后世之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善于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来批判和改造, 以实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因此, 方向性和批判性相结合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基础, 这也是对历史教训深刻总结和反思后的必然选择。

2. 主导性与主体性

主导性和主体性是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进行角色上的一种定位。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 由于发挥主体作用的学生群体的人生阅历有限, 自我控制力欠缺, 往往经不起不良诱惑而作出不正确选择。教师就必须发挥主导性作用, 对学生的文化活动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规范, 促使他们追求积极上进的文化价值, 使校园文化在教育人、塑造人的文化实践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因此, 只有将主导性和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 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健康发展, 这也是由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所决定的。

3. 创新性和开放性

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创新性原则,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化创新意识, 打造富有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 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同时, 随着大学校园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社会, 大学校园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开放的特征。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特殊体系, 大学校园文化也应具有广泛吸纳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广阔胸襟, “文化史上每放一次光, 都是受了外表的刺激, 而不是因为抓着自己固有的东西。”因此, 创新性和开放性相结合正是具有全球化时代特征的大学文化所必需的。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1.理性与包容———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实践证明, 单纯的科学教育或单纯的人文教育都是不完整的、不成功的教育, 都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协调综合发展。注重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交叉融合, 能够受教育者在科学知识文化与人文修养文化上不断借鉴、学习、促进、提高, 在拥有良好科学素质的同时, 具有高尚的人文素养。所以, 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解放思想, 革新理念, 摒弃长期以来的重理工、轻人文, 重成果、轻素质的传统理念, 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存并重, 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加强和改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必须要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要善于吸收借鉴各种外来文化。对各种外来文化, 要加以仔细甄别, 科学分析, 理性对待。对其中的精华成分, 要有敢于接受和引进的热情和胆识。还要有勇于吸收和再造的信心和智慧, 要对外来文化中精华主动加以吸收, 并结合当前大学的特点加以改造, 使其更加适应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 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 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重新审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努力营造一种继承、学习、创新、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文化氛围。

2.创新与发展———塑造个性的文化品格

弘扬创新精神是大学自身特殊性质和功能所决定的, 一所大学能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在于创新。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更加突出创新精神的培养, 站在思想文化发展的最前沿, 勇开风气之先, 突出大学校园文化的精神个性, 塑造独特的文化品格, 推动社会文化进步和自我更新发展。

作为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训这一充满个性化的文化名片, 是一所大学个性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如国外著名大学哈佛大学校训是“让真理与你为友”, 剑桥大学校训是“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等等, 又如国内著名大学北京大学校训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复旦大学校训是“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这些文化底蕴深厚的校训, 充分展示了充满个性化的大学文化魅力, 体现出各个大学的文化特色。

3. 批判与超越———引领先进的文化潮流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另一要求就是“要对社会发展的既定形态, 对已有的文化、知识体系, 以致人类自身, 作不断地反省、质疑和批判, 并进行思想文化学术的新的创造;不仅要回答现实生活中提出的各种思想理论问题, 更要回答未来中国以及人类发展的更根本的问题”。而这正是大学校园文化得以超越与社会文化, 成为引领先进文化潮流的重要基础。可以说, 超越性和批判性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特征。正是因为这样, 大学校园文化一方面抵制和批判了各种落后文化的侵蚀;另一方面又在批判中实现文化的创新和超越, 构建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的、民族的先进文化形态。

摘要:各具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在探讨大学校园文化的功能、基本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 以期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大学校园文化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基本特征,建设原则,总体要求

参考文献

[1]朱梅梵.理工科大学“人本型”校园文化建设[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5:4-5.

[2]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上海:三联书店, 2002, 12:2.

上一篇:井下探放水固孔下一篇:质量管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