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密码

2024-08-02

达芬奇密码(精选十篇)

达芬奇密码 篇1

首先是招聘, 在人员招聘上面, 任正非曾经问过人力资源部员工:“如果邓小平到华为公司应聘, 我们是否录用?”然后说, 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 一定要考虑人与职的匹配, 邓小平不是不能用, 但是先要考虑清楚用来干什么?华为招聘主要可分为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两种类型, 校园招聘一般开始于每年的10月份, 到12月份结束, 社会招聘开始于下一年的1月份到3月份, 校园招聘对于每一个省都一样, 一般在高校集中的城市如南京、北京、合肥等高校聚集的地区举行专场招聘会, 当然你首先需要在华为招聘网站进行相应的注册, 很快HR就会通知你参加面试 (基本上你注册了都会给你一次面试机会) 。校园招聘的第一轮面试一般是集体面试, 就是一个房间里有10到20位的面试者, 面试官会提出一个讨论的话题, 然后让大家讨论, 他自己不说话, 就是观察大家的言行举止, 主要考察团队合作精神, 个人表现与表达能力等, 面试结束, 大概有1/3的人进入专业技术面试即第二轮的面试, 这个主要是对刚毕业学生或者外包员工, 题目也不是很难, 我面试时的C++题目其实网上都有, 也就考一些基础知识, 有意向进入华为的先百度一下这些面试题。第三轮是技术面试, 主要有专业技术人员, 一般是业务部门PL (项目组长) 以上的技术主管对求职人员进行技术开发方面的基础知识、所承担的项目等情况进行了解摸底。第四轮一般为英语交流能力测试与个人素质面试, 即求职动机、求职意向、入职薪水、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考察。四轮下来, 最终入职的人员大概占到求职人员的1-2%。社会招聘一般招聘本科4年或者硕士3年工作经验以上的开发人员与管理人员, 这些均为高水平人员, 对专业技能、求职意向等都要求非常高, 也基本上都是由专业的猎头公司或者人力资源公司挖角而来。这部分人员一般没有技术笔试, 有二轮技术面试, 就是考察一下以前从事过什么领域的开发, 做过一些什么项目, 和将要进入的项目是否能够衔接得上, 这些人员一旦入职公司待遇优厚, 还可以拿到签字费 (签字费就是你愿意来华为给你的补偿金, 一般是作为补偿你跳槽损失的奖金。一般3-N万。此签字费特招员工或普通工程师B以上的员工才有, 是华为挖骨干员工的手段) , 这两个部分的招聘比较固定。09年公司全面展开了组织结构及人力资源机制的改革, 现在一般底层的软硬件开发人员主要是由人力资源或者外包公司提供, 前台、后勤、门卫等均有物业公司等提供。

对于部分求职人员来说, 待遇可能是最先考虑的问题, 华为的内部网络Wiki上面有一个经典的故事, 一次在华为的员工大会上, 任总提问:“2000年后华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大家回答:不知道。任正非告诉大家:是钱多得不知道如何花, 你们家买房子的时候, 客厅可以小一点、卧室可以小一点, 但是阳台一定要大一点, 还要买一个大耙子, 天气好的时候, 别忘了经常在阳台上晒钱, 否则你的钱就全发霉了。任总相信,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任总说到也做到了。就我所在的上海研究所来说, 刚刚毕业的本科生能开出5.5-6K的薪水, 工作一年后, 一般7-8k是没有问题, 这个待遇可能是在上海一般的中小企业所难以望其相背的, 我硕士毕业后曾经工作于某500强中国研发中心, 那里硕士的待遇还赶不上这边本科生的待遇, 我半年后做到这家公司的管理人员, 待遇也仅仅比做实习生时加了一点。这边的薪酬体系是你做得多, 做的东西有用, 做的东西对公司的发展有好处, 那么你的收入就自然高起来, 公司不会亏待你。反之, 没有绩效的、不会做事情的、考核没通过的, 降薪, 调整工作岗位, 直至公司通知你走人。华为独特的末位淘汰制度是毫不留情的, 每年考核的最后的10%是必须走人的。介绍一个很典型的我亲身经历的例子, 我们部门属于无线产品线的自动化技术与开发部, 主要是开发自动化测试工具, 我们的客户 (华为内部彼此称谓均是客户) 主要是LTE (即第四代通讯标准, 也即是现在所流传的3G的下一代标准) , WIMAX, GSM, WCDMA等业务测试部门, 有一次, 我主持研发的视频质量评估工具, 要去LTE大厦去做演示, 第一次去的时候是一个小女孩做的接待, 那个小女孩瘦瘦小小, 温温柔柔的, 说话文文弱弱的, 很客气, 做事情也很细心, 演示过程中, 客户提出了一些新的的特性需求, 于是我们回去后又开发了二个星期。再次来做演示的时候, 接口人换成另外一个人, 当时我很觉得奇怪, 脱口而出问他们的负责人, “任馨怎么不在?”, 他们的负责人很自然的说, “哦, 她, 被裁了, 好像离开上海了”, 一时间, 我被一股巨大的职场竞争压力所击中, 怔住了, 全身触电般的打了一个冷颤, 一种兔死狐悲的悲怆与心酸涌入整个内心。那段时间, 我还在实习期, 还不是华为的正式员工, 也就是说, 如果我的绩效不是很出色的话, 公司说你不行, 你被OUT了, 那么我便没有任何的理由IN了。对于一个没有绩效的正式员工, 华为都是毫不留情的, 更不用说实习人员。现在想来, 这也可能是当今社会的一种通病, 现在的企业均是以利润为中心, 卸磨就会杀驴, 更不用说, 你还不会拉磨, 杀你是没有任何法律上面的纠纷, 没有道义的, 公司不是慈善总会, 不是社会救助站, 所以也就没有道义可言。现在的行业竞争已经深入到整个产业链, 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败都将很可能导致整个战略全局的失败, 华为的末位淘汰就是要环环紧扣, 不能在任何一个关节脱臼了。

我们正常上班时间是上午8点到下午5点半, 也即为9.5小时, 这其中12:30到下午2点是吃饭与休息时间, 下午1点时开始, 大厅里所有的灯均由部门秘书负责关掉, 这时候发给我们的折叠床等就派上用场了。休息期间, 华为所有区域的人员全部都在睡觉, 中午让你睡觉, 晚上干嘛, 加班喽, 所以在正常下班时间就下班的人绩效基本上都是B以下。华为没有所谓的带薪休假, 每一个月的最后一个周六是例行加班, 一年的12个例行加班就是说以后你请个假等等的就不扣钱了。而且华为还有一个很搞笑的地方就是, 华为的班车是收费, 这恐怕是中国任何企业都没有办法相信的, 本来提供班车是为了员工上下班服务的, 应该是一种福利, 没听过哪家公司提供班车服务要收费的, 华为还就收了而且比你做地铁公交的费用还要贵。然而你加班到晚上7点以后 (加班到8点后, 还可以免费领夜宵) , 班车又都是免费的, 这种制度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吧 (也只有天才的管理人员才能想得出来) 。

在华为公司正常工作的压力很大, 基本上每天都需要交付这个交付那个, 特别是一线产品线的地方, 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加班是必须的, 不加班就不正常了。以前, 说华为经常有人加班累死的不是没有道理的, 包括我和老同学们说我现在在华为上班, 他们说那你小心了, 言下之意, 悠着点。华为的上海研究所今年上半年要全部搬进上海金桥华为基地, 该基地建成后将仅次于深圳坂田华为基地的全球第二大基地, 我刚加入时还是在金桥软件园七号楼上班, 金桥软件园里面进驻了柯达亚太区总部, Linda亚太区总部, ThermoFisher中国区总部, Motorola中国区总部, 上海贝尔等公司, 每天中午去园区中央的水上餐厅用餐的人员胸前挂的是多家公司的铭牌, 而每天晚上去用餐的胸前挂的基本上都是华为的牌子。每天晚上八点后其他的写字楼都已经全部熄灯了, 华为的楼24小时不熄灯, 华为的前台都是3班倒, 更加不用说研发人员了, 这边的软件研发工程师说到底就是一个低级的代码工人 (和传统产业链流水线旁的产业工人没什么二样) , 系统构架, 写代码, 7*24小时的系统版本测试, 出问题了, 这个模块是你写的, 你就必须负责。一线产品区测试人员干到夜里2点, 你做的系统崩溃了, 对不起, 你的手机就会响的, 马上打车去公司解决问题。现在华为的业务是全球性的, 所以出差对于每一个华为人都是不可避免的, 而华为目前还没有撬开欧美的电信运营商的嘴, 还没有成为欧美最主流的电信设备提供商, 所以经常出差的地方都是亚洲、非洲这些地方。经常有同事从非洲晒得黑炭头一样的回来, 回来的第一句是:回家真好, 终于能够洗澡了, 呵呵“辛苦”二个字。不过, 也正是靠着这些精诚团结、焚膏继晷的华为人, 这么短的时间内把华为做成了中国的创新能力最强, 生存能力最悍, 执行力最飚的一家高新技术公司, 这匹东方荒野中的孤狼在爱立信、摩托罗拉、阿尔卡特、思科这些群狮里面抢食, 而且是不要命的抢, 而且还打得这帮狮子们满地找牙。

在现代3G, LTE电信设备领域, 华为占据了绝对领先的带头大哥的地位了 (LTE的全球第一个订单就是华为拿到的) , 对于通讯与互联网里面的网络安全, 企业网等热点领域, 每一个新的赢利点, 华为内部都有一个团队对这个行业进行研究, 适当的时候, 华为会果断出击,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这个行业。华为不是上市公司, 因为华为不缺钱, 财务上面一直是富足的, 而且基本上现在所有的产品线都是在盈利的 (特别是3G牌照一发, 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在赔钱赚吆喝, 在背后笑的是华为中兴这样的电信设备提供商) , 而在华为待上3年以上基本上都可以拿到股份, 所以说起来是员工持股的公司, 每年股份分红的钱最少也有半年的工资。

回家过年之前, 上研所这边在上海源深体育中心八万人体育场开年会, 上海1万多名员工出席, 公司全球最高决策层EMT与PSST成员共有3位参加, 开幕仪式开始后, 第一个打出来的是三维动画投影, 当“GSM全球第一”流星般的从体育场的最后方飞驰到表演舞台上方的大屏幕时, 加上气势蓬勃的立体音响效果, 当时的我心潮澎湃得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如果我没有估计错的话, 这么大场面的年会在上海, 也只有华为能够做得出来。在华为工作的确很辛苦, 华为的牛人很多, 所以也的确能学到很多东西, 最起码走出这家公司的时候, 别人非常认可你的能力。我曾工作的某日企, 从销售额来说, 是华为的4-6倍, 但它的内部, 至少在中国上海的研发中心, 我曾经工作过的部门, 人浮于事, 干多干少一个样, 内部基本上就是一部一成不变老化了的机器, 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情, 也能用, 但是没有任何革新的迹象, 所以我选择了离开, 虽然我只花了半年时间就已经做到了最基层的管理人员。有规则、无动力的企业就会死水一潭;有动力、无规则的企业就会发散成无序的布朗运动, 难以形成核心竞争能力。过来后感受很深的就是华为内部有深深的忧患意识, 关注员工利益, 使员工有强烈的归属感, 很讲究自我批判, 敏捷开发, 讲究工作效率, 绩效考核等, 而这些正是一家跑步进入世界财富500强的公司所必须具备的。

《达芬奇密码》 篇2

我拜读了丹·布朗所著的《达芬奇密码》。不得不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书之一。这本书比一般的推理小说出色的地方就在于它不仅仅充满了神秘与待解的谜语,书中更是充满了天文,宗教,音乐,数学,艺术,建筑,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由此可见作者的渊博,我也因此获益不浅.小说是从一起凶杀案开始讲起,故事发生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年迈的馆长被人杀害在艺术大画廊的拼花地板上。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馆长脱光了衣服,明白无误地用自己的身体摆成了达·芬奇名画《维特鲁威人》的样子,还在自己的尸体旁边留下了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密码。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与密码破译天才索菲·奈芙,在对一大堆怪异的密码进行整理的过程当中,发现一连串的线索竟然隐藏在达·芬奇的艺术作品当中。兰登在这一连串的发现中领悟到,馆长其实是峋山隐修会的成员,这个成立于1099年的秘密组织,其成员包括西方历史上诸多伟人,牛顿、雨果、达·芬奇。兰登怀疑他们是在找寻一个石破天惊的历史秘密——圣杯。兰登与奈芙跟一位神秘的幕后操纵者展开了斗智斗勇的角逐,不断遭人追杀。最后,终于凭借着智慧,战胜了一切困难,在终点回到了起点的过程中找到了答案。

故事情节起伏迭宕,引人入胜,虽然我对西方的天主教义不甚了解,也不知道故事中的引经据典是否正确,但在一个个密码被破解,一个个答案被找到的过程中,一位位主人公命运的起起落落也紧扣着我心弦。每一个人都在不断的选择,不断的探究,希望尽快的找到自己想得到的真相。因为是小说,情节自然也变的有着太多的巧合,读到最后几章时,依稀仿佛已经知道了真相,在最后一章,终于作者把读者又带到的故事发生的开始,终点又回到了起点。主人公在克服了重重的恐惧,破解了一个个密码之后,没有想到得到的结果竟然如此的简单。细想想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几经周折或苦苦寻找了很久的,其实就在眼前,寻寻觅觅的答案,结果其实真的很简单。然而带给我们开心与失落的也许并非是结果,真正得到的是那个让我们不可逾越的过程,就像这个故事一样,我不知道作者真正想传递给读者的是什么,是离奇的情节,还是对艺术的鉴赏,或是世上真的有“圣杯”的存在,我真的不知道。但我发现我读懂的是,人想要得到的不同,所

经历的过程不同,真正得到结果的也截然不同。

虽然说,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我个人觉得整部书可以用一句东方的“禅”话来诠释“不是风在动,不是帆在动,而是心在动”。每一个过程,每一次选择无一不是人心理的变化。也许,真正拥有这个世界的人,也是真正可以驾驭自己心灵的人,只有驾驭了自己的心灵,才有驾驭整个世界的能力,因为所有的能力不都是从心而来的吗。每一次成功、每一次失败,到最后会发现,真正能让我记住的却是每一次的过程,在每一次过程中我们学会了选择,在每一次成功与失败中我们体会了得与失,成功中必然会失去一些什么,失败中也必然会使我们得到些什么。这就像我们在还是一个单体细胞的时候开始,到逐渐的有了心跳,心电图就有了波峰与波谷,成功是波峰,失败是波谷,细心的去体会成功与失败,就如同认真的感受心跳一样。当有那么一天,心跳停止了,心电图也会归于一条直线,终点就回到了起点,一切又归于了平静,那时的成功与失败没有了任何意义。这听起来也许很宿命,但我真正想说的是,珍惜人生中的每一个过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因为结果有时很简单,珍惜每一次选择的机会,在“得与失”中找到真正的乐趣,当可以驾驭着心灵在得与失的感受之上时,才会觉得不过如此,美丽的是一段段过程。

本文的作者是位基督教徒,可书里却充满了对圣经虚假的一面的批判.为此,我很佩服作者.并没有几个教徒会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教提出可观的批评.其实,这也是我认为正确的信仰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盲目的追随与信仰只是愚民的作为.《达芬奇密码》在宗教历史研究领域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注入了新鲜的空气,活跃了学术气氛。在以基督教为国教的美国,居然能出现一本如此歪曲圣经新约的畅销小说,足以理解“言论自由”的真正含义。

动画/装饰031

刘永丰030910122

达芬奇密码 篇3

第二天一早,当曾礼疲惫地揉着眼睛走到门口时,周楠正凑在科技社门边的墙角看着什么。看到曾礼出现,她的脸上立刻堆满了戏谑:“你好啊,大漫画家曾礼同学!”

“什么情况?”曾礼一脸茫然地看着周楠。

“你的动感超人画得很棒呢,线条曲折动人,造型独树一帜,以后要继续加油喔!”周楠戏谑道。

曾礼急忙凑到周楠身边,只见墙角处不知被谁用粉笔画了一个双手举起的线条小人,边上还画了三条波浪线。

“动感光波,Biubiubiu!”周楠朝曾礼摆了一个和小人一样的Pose。

“有点意思,这居然不是小孩子的涂鸦。”曾礼从口袋里掏出一副一次性聚乙烯手套,捻了捻墙上粉笔的笔迹后喃喃自语,“粉笔的普氏硬度在0.5左右,那么书写者的握力达到了40Kg以上,应该是一个成年男性画的……”

“曾礼,你马上就要出名了!”周楠拿出手机给墙角上的粉笔画拍了张照片,发到朋友圈里:“大漫画家曾礼最新力作之动感超人!”

不一会,周楠的朋友圈下面就写满了回复:

画风清新脱俗!

画风清新脱俗+1!

画风清新脱俗+10086!

周楠正看得乐不可支,突然手机响了。她看到来电显示上“王海丁”三个大字,吓了一跳,急忙接听。

“周楠同学你好,我是王海丁,上次因为吴博君案件找过你的那个王民警。我刚看到了你发的朋友圈,你说的那位大漫画家曾礼,他现在人在哪?”电话里传来了王海丁略显急促的声音。

“他就在我身边啊。”周楠下意识地回答。

“那你现在在哪里?”王海丁的声音更急促了。

周楠刚报上地址,电话就挂断了。

“什么情况?”还在研究墙上图案的曾礼回过头。

“我也不知道啊。”周楠一脸茫然。

几分钟后,远处响起了呼啸的警笛声。不一会,一辆开得飞快的警车出现在校园里,“腾”地一下停在了周楠和曾礼面前,紧接着下来几名全副武装的民警:“谁是曾礼?”

“是我,怎么了?”曾礼回答。

“有一起案件需要你协助调查,请配合一下我们的工作!”民警立刻一拥而上,把曾礼围在中间……

[二]“对不起,这是误会。”公安局的会议室里,王海丁一脸尴尬地朝曾礼和周楠道歉,“我们之前接到很多人报警,说门外的墙上出现了奇怪的图案,怀疑是小偷踩点留下的标记……”

“小偷?对啊!一定是这样!我怎么没想到!”周楠激动地拍了拍手,一脸的“恍然大悟”。

“应该不是。就算是记性不好的小偷,他也只会把踩点记号写在自己的手上,而不是画在墙上被别人看见。”王海丁解释,“不过,我们要消除居民的恐慌,就必须把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调查清楚。”

“我分析过科技社门口的那个图案,应该是成年男性画的,可以排除小孩子恶作剧的可能。”曾礼扶了扶眼镜。

“小孩子也不可能这么大范围地恶作剧。根据我们的调查,标记出现的范围很大,覆盖了周边好几个小区。”王海丁皱着眉头,“这肯定是一起有组织的群体行为,图案是给组织的其他人员提供识别信息的密码。现在的问题是,这是一个什么组织?这个组织究竟有什么目的?”

“只要我们解开这个密码,一切不就水落石出了?”曾礼的眼角闪过一丝狂热。

“没错!”王海丁挽起了警服的袖子,一脸的跃跃欲试。

不一会,这两人就陷入了激烈的争论之中……

“我觉得人形的构图有中世纪的痕迹,会不会是脱胎于伏尼契手稿?”

“不对,我觉得这三条波浪线更像爱德华·艾尔加写给多拉的密码信的符号!”

周楠看着面红耳赤的激辩二人组,无语地拿起了桌上的线索照片,一张张翻看。

这些照片上密码的画风都和科技社墙上的很像。有一张画了两个抬起手的小人,但只有两条波浪线。还有一张画了四个小人,但只有一条波浪线……

“这张有一个动感超人,这张有两个,这张有三个,这张有四个,嗯,最多五个,没有超过五个的……”周楠一张接一张地翻看着,“这些动感超人战斗力真弱啊,一般一个才一条动感光波,能量级数这么低,怎么打怪兽啊!”

“等等,你刚才说什么?”曾礼和王海丁突然停止了争辩,一齐扭过头看着周楠。

“没有,我什么也没说,你们继续,继续!”周楠以为自己打扰了他们,连忙摇头。

“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王海丁突然拍了拍自己的脑袋,一把拿过周楠放在桌上的照片,“真的这么简单,小人的个数只是代表住户的人数吗?”

曾礼则呆呆地看向窗外:“波浪线?动感光波?不对,也可以想象成能量释放,对了,是能耗!”

“家庭人口数和家庭能耗指数!对了,一定是这个!”王海丁和曾礼兴奋地跳了起来,相互击掌。

“什么组织会调查这个呢?电力部门?能源部门?”王海丁兴奋地跑到电脑面前,开始查资料。

“不对!官方组织才不会半夜三更去调研呢!民间的环保组织可能性才更大!”曾礼一屁股把王海丁从电脑前挤开……

“理科生的世界真可怕……”周楠无聊地耸耸肩,摸出手机,开始看电视剧。

[三]“近日,不少居民家的墙上出现了奇怪的图案,有些居民担心这是小偷踩点时留下的记号。经公安机关调查,这是我国著名民间环保组织‘关灯一小时’近期对居民能耗情况进行的一次调研。那些图案是调查组织为避免工作人员重复计算而做的记号,请居民不必惊慌,互相转告。”

“我们是‘关灯一小时’环保公益组织,对于组织成员涂写标记一事,我们深感抱歉,并严令整改,确保彻底杜绝此行为。此外,友情提醒家门口有标记的居民,提高环保意识,注意节约能源,不要彻夜开灯。”

nlc202309081922

“结果出来了。周楠,你怎么看?”看着学校门口贴着的两张公告,曾礼一脸得意。

“嗯,第一张公告最后没加:不转不是中国人!差评!至于第二张公告嘛……”周楠扭过头看了看曾礼,“他们居然没有点名批评某个凌晨三点开灯,能耗高达三条波浪线的反派人物,差评!”

“我那是在彻夜研究密码学!”曾礼无语,“知道什么是‘十二宫杀手密码’吗?”

“圣斗士星矢?”周楠想了想。

“算了,我还是去和王海丁聊这个话题吧。”曾礼叹了口气,恰好此时一个电话打了进来。

“曾礼同学你好,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想听哪个?”手机里传来王海丁的声音。

“好消息是……你又找到了一个密码需要破解?坏消息是什么?”曾礼笑了笑。

“坏消息是,这次可能真的和某个重大犯罪团伙有关。”王海丁的语气里满是无奈,“这个密码有点难度,而且时间很紧,要走正式的协助警方办案程序,还需要签保密协议。怎么样,有没有兴趣?”

“马上到!”曾礼兴奋地说道。

“我也要去!”周楠急忙冲曾礼的手机喊。

“你懂密码吗?”曾礼无语。

“不懂!但我从小就喜欢看蚂蚁打架!”周楠看看曾礼,想象着两只长得很像曾礼和王海丁的蚂蚁打架的情形,忍不住笑出声来……

[四]“暗梅幽闻花,枝矮池洞西。鱼止卧石水,易透达春绿。”周楠瞥了眼曾礼和王海丁盯着的一张纸条复印件,忍不住笑出声来,“俺没有文化,只爱吃东西。欲知我是谁,一头大蠢驴……这不是一首骂人的打油诗吗?里面能有什么密码?你们是不是搞错了?”

“我只能说,消息来源是绝对可靠的。这首诗里隐藏了某个犯罪组织的交易地点。别的属于机密,我不能透露。”王海丁严肃地说。

“用诗来藏密码,自古以来就有,比如古代的藏头诗。”曾礼解释,“虽然你没有文化,只爱吃东西,但你总看过《水浒传》和《唐伯虎点秋香》吧?《水浒传》里‘芦花丛里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逃难可无忧’暗藏了‘卢俊义反’四个字,《唐伯虎点秋香》里‘我画蓝江水悠悠,爱晚亭上枫叶愁。秋月溶溶照佛寺,香烟袅袅绕经楼’暗藏了‘我爱秋香’四个字。”

“听起来好像很有意思的样子!”周楠兴趣大增,也凑了上来,“我来看看藏头是什么!暗枝鱼易?这代表了什么?”

“我只是举个例子!这个密码不会像藏头诗那么简单。”曾礼无语。

“会不会是二十宫格?”王海丁突然眼睛一亮。

“二十宫格又是什么?”周楠一头雾水。

“看看就知道了。”曾礼朝王海丁点了点头,王海丁立刻拿出工具做了一个4×5的方格纸板,每一个格子都可以拿下来。

然后,他小心地将纸板盖在了复印件上。

“这就是二十宫格?”周楠看着纸板上的每一个活动格子刚好盖住一个字,恍然大悟,“那密码怎么藏?”

“二十宫格需要用对应的解密板才能读取密码。比如这样……”曾礼拿掉了第一排第二个和第五个格,露出了“梅花”两个字,“收信人只要把解密板盖在诗上,就可以得到想要的讯息。”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没有解密板。”王海丁叹了口气。

“没关系。诗词密码是一种很古老的手段了,我们现在可以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穷举法。”曾礼站起身来。

“穷举法?那得算到什么时候?”

“别忘了,现在是计算机时代!”曾礼拍了拍王海丁的肩膀,走到电脑前,开始编写程序,“读取一个字的情况有20种,读取两个字的情况有380种,读取三个字的情况有6840种……”

三个多小时后,曾礼从电脑前疲惫地抬起头来:“找到关键字了。排除掉所有无意义的汉字组合和无明确指代的词句,我觉得最有可能的是这个暗号‘达闻西’。”

“达闻西?”王海丁皱了皱眉,拿出全市的地图,“那目标地点应该是在美术馆?”

“达闻西可不仅是画家!”曾礼反对,“他还是数学家、天文学家、建筑工程师!我觉得,地点很有可能在天文台!”

“不会有那么复杂的指代!达闻西的最高成就必须是绘画!”

“只有科学才能改变世界,艺术只是世界的装饰品!”

曾礼和王海丁再次开启了蚂蚁打架模式……

“达闻西?不是《国产凌凌漆》里罗家英演的那个疯子吗?”周楠好奇道,“发明‘要你命三千’也能算科学家?”

“达闻西是达芬奇的港语音译。”曾礼抽空解释。

“达芬奇我知道!画蛋的那个!”周楠恍然大悟,“那我也猜一个好了!我猜地点是:巨蛋体育馆!”

曾礼、王海丁停止了争辩,用看小学生的眼神看着周楠。

“干嘛?你们不相信我?那我和你们打个赌!输的人必须站在科技社门口大声念这首诗十遍!”周楠愤愤地朝曾礼和王海丁举起拳头……

[五]“下面公布一条简讯:我市警方破获一起毒品走私案,在巨蛋体育馆当场抓获犯罪分子6名,查获毒品27公斤……”

科技社二楼休息室的电视机里,正播放着一则大新闻,而电视机前,一个男人和一个男孩无精打采地趴在桌上。

楼下,某个女生正双手叉腰,得意地朝二楼大声喊着:“哈哈!曾礼、王海丁,你们两个赶紧给我出来背诗!一人十遍,一遍都不能少!”

浅析《达·芬奇密码》 篇4

1.密码

丹布朗将本书开幕地点定在世界盛名的巴黎卢浮宫,又以巧妙又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小说故事带入宗教线索中。而这其中贯穿始终同时用来解开一个线索的最重要手段就是主人公罗伯特·兰登及女主人公苏菲·奈芙对祖父雅克索尼埃留下来的一个个密码的不断解读。起先,他们遇到的是祖父以自己的身体拼凑成的图案,这个图案也是达·芬奇曾经所著的一幅著名画卷。两位主人公通过将这一画卷和其祖父留下的0,Draconian devil! 0h,Lame Saint! 一句巧妙联系与理解 ,将线索转移到另一幅画卷《蒙娜丽莎》身上,而当其解开这一系列密码谜题之后,他们又成功地将线索转移到另一幅名画《最后的晚餐》之上。丹布朗巧妙地将一幅幅世界名画与自己设计的一个个密码联系起来。在小说最后完成解密,堪称小说与密码学的一次完美融合。

2.叙述

《达·芬奇密码》使用后现代派小说的非线性叙述模式 ,兰登和索菲的解密之路是主线,警方、“天主事工会”、提彬三方的阻挠行动则是三条副线,在多视角转换闪回叙事中,所有人物在同一时间内的共时性行动得到全景式展现,情节紧凑、悬念交叠。小说第一章写到罗伯特·兰登看到一张极其惊悚的照片时突然结束,紧接着第二章不顾读者猎奇心理,将视线转换到副线杀手身上,浓墨重彩地讲述凶手的自虐式苦修,但又不说原因,而第三章又将视线转回到兰登身上。如此,每章都似是而非地解答着一些秘密,又断断续续地抛出新谜题,直到第六章照片的谜题被作者详细解开时,读者还不能长吁一口气,因为此时故事中的谜团更多了, 一个又一个悬念促使读者迫不及待地继续阅读着。

后现代小说家非线性叙述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叙事中悬念与交叠技巧的运用。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中采用交迭的叙事技巧, 在故事紧张进行中时不时穿插一些干扰事件或人物回忆,配合主、副线交替行进,表面上缓和了冲突节奏,却是暗流涌动,使情节在下一刻更紧张。于是,在悬念设置与交叠叙事的相辅相成下,故事情节张弛有度,读者时而精神紧张,时而暂时放松却好奇心更盛,胃口被作者高高吊起。

3.文 字

这本小说文字简约而干净,即使是描写爱情,也显得含蓄而隐晦, 这是某些单纯依靠火爆场面或以惊险刺激的情节取胜的西方通俗作家无法比拟的。世界上普遍的读者们或许已经厌倦那些单纯追求感官刺激的暴力或色情性文字、庸俗无聊又哗众取宠的噱头、下流及充满挑逗性的情景与场面。本书却在两位主人公爱情到达高潮之后,以兰登有工作为由,将两位主人公短暂分开, 从而使二人感情更增添一种曼妙又令人遐想的美妙感觉。并且,本书在描绘索菲和其祖母及弟弟分别多年后的相遇时运用巧妙技巧,使其相遇、相认,将自以为失去全部亲人、失去祖父悲痛的苏菲从悲伤之中再次拯救出来,使心力交瘁的她经过这样一番折腾之后, 终于找到一个可以使自己得到休息的避风港。也使读者经历了这样一番脑力风暴之后,终于使内心得到放松,不至于使读者再读完整部小说以后感到过度疲惫。

4.颠 覆

达芬奇密码读书笔记 篇5

通过这个故事,我总结三点心得体会:

伟大的艺术品的伟大所在往往不在作品本身,而在其作品之外所蕴藏的.历史背大景的折射和艺术家的个人精神的侧面反映。

通过《达.芬奇密码》,我认识到了达.芬奇的伟大所在,他可真是一个天才,既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喜欢捉弄人,而且具有别致的幽默,因此他的作品继承了他的这个特点,在书中对《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的解析真是再让人震撼不过了。

原来自己还真的没有真正的理解过那些艺术品,对很多东西的理解都是肤浅而片面的,这是让我震撼的第一点。

对有信仰的人来说,有些东西超脱个人,可以花费自己的生命去保护,但是我们却没有权利去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夺取别人的生命,任何形式以任何借口去谋害一个无辜人的性命都是可耻的。

小说中,塞拉斯被提彬欺骗,恶意的杀害了峋山隐修会里的四位大师和一个修女,在死去的时候他向上帝所忏悔,对以前所犯之恶行深深的感到愧疚。虽然他为了所谓的天主教之明日而做下了这些恶行,但是这依旧不可饶恕,最后也得到了上帝的惩罚。

那些我们曾经犯下的罪恶,即使不为他人所知,但是它们会像一样长在我们身上,因为我们自己知道,所以灵魂终究不会原谅自己。那些通过不利手段而获得的荣誉或者钱财,即使会让我们乐活一时,但是却会痛苦一世。我想最幸福的人,一定是大节无愧的人,坦荡善良的人。

我们可以在不打扰他人的情况下去守护自己的信仰,去实现生命的价值,一旦作恶,必将自食其果。

那些信仰的东西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无形却有形,人人都知道他的不真实性和可能的虚幻性,但是人们依旧不去刺破这朦胧之后的真实,依旧愿意去相信,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想,那就是信仰终究是好的,我们没必要去把他给实物化,那些充满神秘的东西倒更显得美丽,就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神秘的一笑一样。

在故事中兰登一直想找寻峋山隐修会大师索尼埃所提到的圣杯究竟是什么,为此苦苦追寻,而索菲的奶奶在隐语之下提示他,你终究会明白的,那个东西你终有一天会发现的,并且发现之后,你也会选择继续去保护这个秘密,不会将他公之于众。

最后,兰登在看到倒金字塔的时候终于明白了这一番话,并且在神圣之下顿悟了宗教的信仰的更深层的智慧。

智慧城市:《达芬奇密码》 篇6

2012年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火力全开。从已披露的数据看,截至2012年6月底,三大运营商已经与全国320多个城市合作建设智慧城市,直接投资合计超过3000亿元;“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可能高达5000亿元,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启动两万亿元的产业机会。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包括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等。这诠释了新一年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通过广泛部署的物联网端点的数据采集、云计算技术的数据存储、大数据技术的信息挖掘,更好地支持创新社会管理。

但是,智慧城市中最重要的环节不是硬件,布满数字基础设施的城市不一定智慧,人口膨胀、饮水卫生、安全隐患、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等问题,时时挑动着全球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敏感的神经。2013年,城市领导者应该冷静下来,以“智变”应“量变”,以更低成本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让生态和智慧并存。

首先,智慧城市将开启无数新的产业机会,无论是平安城市、数字医疗、智能交通、食品安全,还是智能电网、智能建筑,智慧城市应用层涉及了众多行业,产业链布局也更为复杂。但其建设中应本着一个规则:应用为先、产业为基,最终的落脚点只有民生。

其次,提升“软实力”,在感知和互联的背后,数据才是智慧的根源。传感器、电信网络、云平台、指挥系统,无时无刻不产生着海量、复杂的数据。打通部门和城市间的数据孤岛,通过数据的互通、整合、解读、分析,挖掘价值,才能引领城市的智慧升级。

第三,拒绝资源浪费,防止“城市病”。根据《IDC政府洞察》,2011年,智慧城市信息技术的市场价值已达340亿美元,并以每年超过18%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4年将达到570亿美元。IT的巨大投资引发了能源的过度消耗——很多城市以“智慧”的名义大肆建立数据中心、产业园区。2013年,智慧城市应该更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共享和整合,通过公有云为上层应用提供支撑。城市只需要一朵最强大的云。

我很喜欢“通俗版”的智慧城市,把其特质形象地浓缩为“云、雾、海、河、地、人”:“云”是指云计算与高性能计算机相结合,应用平台和体系建设所带来更强的决策、执行能力;“雾”是指物联网与互联网、移动性相结合;“海”是指要有一个“数据海”;“河”是指整合,通过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实现更强的协调能力;“地”是让智慧产业切实落地;“人”是指人的信息和知识获取利用能力的提高。

《达·芬奇密码》中的女性崇拜 篇7

一、达·芬奇画作的全新演绎

小说《达·芬奇密码》以女主人公索菲的祖父索尼埃的诡异死亡场景开始了扣人心弦的解密之旅。身为卢浮宫美术馆馆长的索尼埃在将死之时用自己裸露的身体模仿了达·芬奇的名画《维特鲁威人》, 这令人震撼的场景在丹·布朗的笔下得到了合理的解释。通常情况下《维特鲁威人》被认为是一幅人体结构示意图, 但是丹·布朗回避了构图细节和人体比例, 而是让兰登以宗教符号专家的身份来说明:周围用血画成的圆形是女性保护的象征, 而圈中的裸体男性不过是彰显了女性的伟大力量。索尼埃把自己摆成这幅画实际上是想暗示自己的孙女和兰登, 让他们更多的注意达·芬奇的其他画作, 也巧妙地为故事最终揭示索菲的家族与抹大拉的玛利亚的血缘关系做好了伏笔。

兰登和索菲按照祖父的提示寻到了第二幅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蒙娜丽莎》可以说是为世人熟悉的作品, 她神秘的笑容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丹·布朗又一次巧妙地避开了焦点, 他指出人物背后景色暗含玄机。左低右高的场景不但可以让人物显得庄重美丽, 场景的实际原型还是圣殿骑士隐藏圣杯宝藏的地点。这还不够, 丹·布朗还指出画作的名字“蒙娜丽莎”别有深意。从词源学上来看, 男性生殖神叫Amon, 女性生殖神叫L’isa, 由此可见“蒙娜丽莎”实际上是雌雄同体的美好结合, 再一次把女性的地位和男性拉齐。

之后在解密的过程中丹·布朗还对两幅略有不同的《岩间圣母》画作进行了大胆的推测, 暗示画作反映了罗马教廷对抹大拉的玛利亚和圣子的杀戮。这还不是最离奇的, 最经典的画作解读当属达·芬奇的传世名作《最后的晚餐》。当人们还在为犹大的背叛而伤神时, 丹·布朗指出画作中挨着耶稣坐着, 看上去年轻端庄、满脸虔诚的人其实不是他的圣徒而是他的妻子, 一个被教廷抹黑多年的女人—抹大拉的玛利亚。

他们的衣服互为镜像, 一个穿红袍子披蓝斗篷, 另一个穿蓝袍子披红斗篷。他们的髋部好像是连在一起的, 只是上半身有意拉开一点距离, 构成一个明显的V字形状。而V字形状恰巧是长期以来圣杯和女性的子宫图示。再看一下壁画中两人的姿势, 他们俩的身体轮廓连在一起犹如一个大写的M。而M则代表“婚姻”或抹大拉的玛利亚的名字。所以, 耶稣和抹大拉的关系并不像圣经里说的那么简单。抹大拉的玛利亚不是被耶稣宽恕的妓女, 耶稣也不是单身。他不仅结了婚, 而且还可能有了孩子, 而抹大拉的玛利亚就是生下耶稣后代的女人。骑士保护的圣杯实际上是传承耶稣血统的女性, 圣杯不过是一个掩人耳目的名头。而且耶稣的神圣血统一直绵延至今, 这一说法不但为后文女主人公的身世做好了铺垫, 更重要的是为抹大拉的玛利亚洗刷了冤情, 证明了女性的神圣地位。

《维特鲁威人》、《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都是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作品, 一直是画家临摹雅士瞻仰的对象, 就是这几幅为人所熟知的达·芬奇画作, 在丹·布朗的小说中却摇身一变, 成为了潜藏着女性崇拜信息的图形密码。

二、宗教组织的追根溯源

宗教组织历来就是人们谈论的焦点, 因为大多数的组织都是神秘低调的, 而且欧洲的宗教团体普遍有很悠久的历史, 追溯起来难免会和政治历史有很深的牵绊。丹·布朗正是借助了人们的关注和好奇, 在小说开篇之前就为后面的描述做好了铺垫。

在《达·芬奇密码》的扉页上丹·布朗写道:“郇山隐修会是一个真实的组织, 它是一个成立于1099年的欧洲秘密社团。1975年巴黎国家图书馆发现了被称作《秘密档案》的羊皮文献, 才知道包括艾撒克·牛顿爵士、波提切利、维克多·雨果和列昂纳多·达·芬奇等众多人物均为郇山修隐会成员。”也许读者对郇山隐修会不甚了解, 但是当看到后面成员的名单时, 单拿出一个人就够有威信的了, 更不要说是这一群人, 人们心中自然地就对这个组织有了好感。而与此同时另一个宗教团体的情况就刚好相反了。“人们所知的‘天主事工会’是一个属于罗马教廷的自治社团—一个极度虔诚的罗马天主教派。该教派近来引起了诸多争议, 因为有报道说它实施了洗脑、高压统治和一种称作‘肉体苦行’的危险修行方法。”这样的评述就把天主事工会刻画成了一个冷血阴暗的、残暴偏执的组织, 读到这里心中的天平自然就偏向了郇山隐修会。

而且丹·布朗在扉页的最下边加了一句话“本书中所有关于艺术品、建筑、文献和秘密仪式的描述都准确无误。”这无疑提高了他在后面描述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因此后文中提到的两大团体的较量和郇山修隐会对女神的崇拜很容易就赢得了读者的接受和共鸣。

在西方神学与基督教普遍认同的二元论体系上, 男性是理性, 思想和精神的代表, 属于层次较高的一极;而女性则因为代表躯体, 热情, 和物质总是被放在两极中较低的层次。丹·布朗在对郇山修隐会的描述中写道:“这个组织历来都有女性的加入。在它历任的领导者当中, 就有四位是女性。护卫长传统上由男性充任而女人则占据了更高的地位, 并可能担任最高的职务。”而且郇山修隐会的历史使命就是追寻圣女, 保护耶稣在世上的血脉和“圣杯”的秘密。这样郇山修隐会的存在就被神圣化了。就连女主人公索菲幼年看到的不能理解的“淫秽仪式”也被丹·布朗用“神圣婚礼”合理的解释了。

“圣婚与色情毫无关系。它只是一种精神上的行为。从历史上看, 性的结合是男人与女人借以感知上帝存在的行为。如果男人对神圣女性缺乏肉体上的感性认识, 那么他们在精神上是不完整的, 因此, 与女人在肉体上实现结合就成了使男人在精神上得以完善并最终获得真知并且了解神性的唯一方式。”正是因此, 郇山修隐会举行的仪式实际上是对女神的崇拜。女性用子宫孕育了新的生命, 也是自己的生命变得神圣, 这与圣经中女人要承受生子之痛来赎罪是背道而驰的。而且丹·布朗还借郇山修隐会之口表明正是由于在现代生活中女性的神圣地位被剥夺才造成了生活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状态的显著表现就是大大小小的战争, 各种神秘组织团体的泛滥, 以及人们对大地母亲的不敬。至此, 女性的地位和力量在丹·布朗的小说中, 在神秘组织的描述中彰显无遗。

三、密码符号的巧妙设计

现代语言学派的创始人索绪尔曾经指出, 人类的语言符号具有双重性。文字符号的表面意义和深层含义很可能不一致。也就是说, 对于任何一条文字信息或者图形符号的解读都可以是很多元化的。丹·布朗正是借助了人类语言符号的这种特性, 在小说《达·芬奇密码》的创作中把密码学、数学、宗教、艺术、文化以及现实生活的诸多方面的知识信息巧妙地糅合起来, 利用小说男女主人公的独特身份背景, 引领读者走进了一个由密码符号构成的奇妙世界。

小说的男主人公兰登是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宗教符号方面的专家, 女主人公索菲是任职法国政府部门的密码破译天才。这样的身份让他们对小说中一系列密码符号的诠释破译合情合理, 令人信服。

故事开头部分第一个文字密码中的“P.S.”只是小试牛刀。对于大多数人来是, P.S.的含义就是备注留言提示。但是对于女主人公索菲来说, P.S.还是“Princess Sofia”索菲公主的首字母缩写, 这正是祖父索尼埃对索菲童年的称呼, 开始只当是老人对孩童的宠爱, 但是当联想到索菲家族悠久血缘的时候, 这个称呼的深刻含义就不言而喻了。

另外, 当用斐波那契数列解开第一个密码后, 又用相似的方法改变字母的顺序解开了下一个密码。“男人的骗局是多么黑暗 (SO DARK THE CON OF MAN) ”谜底竟然直指画作《岩间圣母》 (Madonna of the Rocks) 。字面的含义透露了对男性统治的不满, 揭露了宗教在诋毁神圣女性时使用的“女巫之锤”的无耻之处, 为后文对女性力量和地位的恢复和歌颂打下了铺垫。

随着情节的深入, 出现在读者面前的不再是简单的密码而是一首首五步抑扬格的诗作。其中一首是这样的:“伦敦骑士身后为教皇安葬。/功业赫赫却触怒圣意。/所觅宝球应在骑士墓上。/红颜结胎道明其中秘密。”诗作中的词语处处暗有指示。教皇的英文为Pope, 但是在英国文学的历史上还有一位巨匠的名字也是这样, 他就是亚历山大·蒲柏, 埋葬在他周围的是另一位大人物牛顿, 巧的是牛顿是一位爵士, 英文正暗合了骑士 (Knight) 的称呼。明着是因为牛顿的科学理念万有引力危害了教皇的绝对神权, 但是考虑到牛顿作为郇山修隐会成员的身份, 作为骑士他保卫的实际上是耶稣的血脉, 是一个女人, 这样的解释也完全符合诗文中的描述。小说中最大的秘密随着谜题的解开就这样公诸于世了。

更绝妙的是, 小说中的这些诗歌大都是五步抑扬格的。五步抑扬格本身是文学领域的一个术语, 主要讲的就是诗歌中语音轻重的韵律。但是在丹·布朗的笔下却焕发出新的光彩。“所谓抑扬格, 是指两个音节对应重读, 一重读一非重读, 一阴一阳, 形成一种平衡, 完美而和谐。排成五组抑扬格, 即五步格诗行。‘五’代表的是维纳斯和神圣女性的五芒星。五芒星代表着万物中阴性的那一半, 而且五芒星中线段的比率都符合黄金分割率, 这使得它成了黄金分割的首要代表。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五芒星被看做美丽和完美的象征, 并与女神和神圣女性联系在一起。”就这样从诗歌的形式到内容都极大的颂扬了女性的力量, 连人们司空见惯的五角星符号都被打上了女性崇拜的印记。

结语

小说《达·芬奇密码》以女主人公索菲的祖父索尼埃的诡异死亡场景开始, 通过对达·芬奇多幅名作的全新阐释和对密码符号诗歌的巧妙解析, 引出了神秘宗教组织郇山修隐会隐藏千年足以颠覆人类信仰的惊天秘密。字里行间的创作中缓缓的渗透着作者丹·布朗对女性力量的崇拜和对现代生活的思考。在小说的结尾处, 一首神秘的诗在读者的脑海中久久回响, “圣杯在罗斯林教堂下静待。/剑刃圣杯守护着她的门宅。/大师杰作掩映中相拥入眠, /星空下她可安息入眠。”在卢浮宫的广场上, 看着人类文明的结晶, 在静谧的星空下, 男主人公兰登才逐渐意识到那个象征女性的圣杯到底在哪里。对圣杯、对神圣女性的追寻是一种伟大思想的寄托, 是一份遥不可及的瑰宝, 是人类永远不能放弃的信仰。在当今这个喧嚣的世界里, 丹·布朗的小说为人类的灵魂又带来一次难得的震荡洗涤。

摘要:丹·布朗的悬疑侦探小说《达·芬奇密码》以女主人公索菲的祖父索尼埃的神秘死亡为开场, 随着一系列谜题的解开, 一个足够颠覆千年宗教信仰的惊天秘密隐约展现在读者面前:几个世纪来人们对圣杯的狂热竟然是对神圣女性的追寻。随着小说中紧张刺激的情节发展, 丹·布朗借男主人公兰登之口对世界名画、宗教组织、密码符号进行了全新的解读, 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女性崇拜情结, 把读者引入了一个神秘莫测的文化世界。

关键词:丹·布朗,达·芬奇画作,宗教组织,密码符号,女性崇拜

参考文献

[1]、Baigent, Micheal, Leigh Richard, & Henry Lincoln [J].Holy Blood, Holy Grail. New York: Dalacorte Press, 1982.

[2]、丹.布朗著, 朱振武译. 达.芬奇密码[Z].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肖影.论西方基督教女性主义[M].世界史:辽宁大学, 2005.

《达·芬奇密码》的后现代主义解读 篇8

一、后现代主义的运用

“后现代主义”这个词首先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些艺术家和批评家的阐述中。到了70年代, “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才被一些欧洲文艺理论家接受。发展至今, “后现代主义”成了一个复杂的、涉及多种学科和研究领域的术语, 它包括艺术、建筑、音乐、电影、文学、社会学、通信、科技以时装等。

伊哈布·哈桑提出了11个文学意义上的后现代特征:不确定性;零乱性;非原则化;无我性, 无深度性;卑琐性, 不可表现性;反讽;种类混杂;狂欢;行动, 参与;构成主义;内在性[1]。王守仁教授曾指出:“许多后现代主义小说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 借用了大众/传统叙述方式, 如传奇、侦探、科幻小说的叙述模式, 同时又不止于此, 形式上有革新, 意图或态度不同以往, 其结果是成为兼具通俗性与后现代性的作品。”[2]丹·布朗曾说, 他在创作《达·芬奇密码》前, 曾特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读相关的资料和各方面的知识, 这才有可能将侦探、悬疑、谋杀、恐怖等诸多因素都融合到《达·芬奇密码》这一本小说中, 完成这一次诸类题材有机结合的尝试。

二、游戏性

后现代派小说家认为:“写作 (特别是虚构文本的写作) 仅仅是一种语言游戏。”[3]P50丹·布朗深明这一理论。他利用语言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性的符号意义, 得心应手地运用符号和密码, 智慧性地大玩语言游戏、文字游戏、字母游戏和密码游戏, 充分调动读者互动参与的积极性, 从而使作品具有了一定的可写性。

丹·布朗还精通双关词, 他一直为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罗伯特·兰登和索菲·奈芙设置文字性谜题, 让读者参与到小说主人公的一次次的解谜中, 让读者流连在作者设置的一个又一个的字谜迷宫内, 着迷其中, 从而对小说爱不释手。“语言游戏的主角是读者”[3]。丹·布朗正是利用语言游戏来刺激读者的神经, 利用文字、符号和图像的不确定性、歧义性和隐喻性诱引读者加入到阅读的游戏中去。

三、虚实融合

作者在小说中引用了大量相关的艺术史、宗教知识和历史知识, 并将这些“历史真实”与作家自身的虚构想象加以融合, 从而完成对其进行“颠覆性”的解读。丹·布朗先是借小说人物之口提出《蒙娜丽莎》与达·芬奇的自画像有惊人的相似, 指出蒙娜丽莎和《达·芬奇自画像》的画家肖像, 实际上都是“雌雄同体”。名画《最后的晚餐》被诠释为十二个男人与一个女人 (圣母玛丽亚·抹大拉) 的画像, 而不是通常的十三个男人。甚至连耶稣基督也从“神”转化为“人”, 结过婚并留下了后代。秘密异教组织峋山隐修会是西方社会中保存和发扬女神宗教传统的主角。作者一开始就注明该组织绝非杜撰, 而是真实存在的, 从而增加了小说的现实感, 体现了小说的传统性。

在阅读《达·芬奇密码》的过程中, 读者总是在现实和虚构中来回徘徊。丹·布朗娴熟地把历史事实和虚构融为一体, 以至于这部作品在一些国家被列为禁书。小说内容的逼真性使得读者们有理由相信这部作品所讲的是真实的。而就这一点看, 丹·布朗和其他的后现代主义作家有点不同, 因为他自称做过大量的历史研究, 所以读者们没法怀疑这部作品的真实性。在开篇部分, 丹·布朗就宣称小说中所提及的艺术作品、建筑、文献和一些秘密仪式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事实确实如此。如文章中出现的真实的地名:巴黎卢浮宫、圣叙尔比斯教堂、罗斯林教堂等;真实存在的组织:郇山隐修会、天主工事会、圣殿骑士团等;真实存在的人物:桑德罗·波提切利、里奥纳多·达·芬奇、艾萨克·牛顿、维克多·雨果等。把真实置于虚构之中, 丹·布朗从一开始就旨在建立一个虚构的真实, 让读者相信所读到的是真实的。他用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 真实的历史时间, 以及真实存在的艺术作品, 使虚构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达·芬奇密码》巧妙地把历史和小说结合在一起, 充满变化, 同时又对历史进行消解和颠覆, 让真实的事件由虚构的人物来进行阐释和讨论。丹·布朗认为文中人物所讨论的理论是很有价值的, 而读者应该探寻这些人物的观点并且得出自己的见解。

四、开放性结尾

小说《达·芬奇密码》的另一重要叙事特点, 就是不确定的、开放式的、被消解的后现代式结尾。在第一百零五章中, 兰登再三追问索菲的祖母玛丽·肖维尔圣杯的所在, 而肖维尔给了一个模糊却高深的解读:“为我们灵魂服务的不在于圣杯本身, 而是它身上藏着的谜, 以及令人惊叹的东西。圣杯美就美在它虚无缥缈的本质。”[4]P422“而等你醒悟过来时, 我相信所有像你这样的人, 都会将它的秘密藏在心底。”[4]P425在最后的尾声中, 兰登似乎终于领悟到了这个秘密:“他仿佛听到了一个女人的声音, ……古老的智慧之语……”[4]P432这本是一个不清不楚的结局, 但从小说的发展上来看, 这个结局巧妙地回答了千年的难题, 同时回避了郇山隐修会的秘密。作者正是用这种看似平淡的结尾与前面跌宕起伏的情节进行对比, 使作品由此言有尽而意无穷, 给读者留白, 使读者自己进一步体悟小说的主旨。

正如文学评论家们所言, 后现代主义特征是相互作用的。语言的不确定性让丹·布朗过足了文字游戏的瘾, 而人物的不确定性让读者在现实和虚构中来回徘徊。这些不确定因素又引出了后现代作家提倡的开放式结尾。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 没有所指只有能指。所以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 只有以多元形式出现的真相, 而没有绝对存在的唯一真相;没有不正确的东西, 只有另一些真相的问题。比起给读者一个固定结局, 后现代主义作家更喜欢给读者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中给出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他还留有很多神秘事件没有给读者解释清楚。整个故事都在揭露2000年前的一个大阴谋, 但是这个阴谋究竟是什么, 作者没有给予揭露。小说关心的另一个话题是圣杯意义的追寻, 到作品的最后作者也没有给个确切的答案。读者只在最后部分看到这样的描述:“寻找圣杯之旅, 就是希望能到抹大拉的玛利亚坟墓前跪拜的探索之旅, 是想在这位被放逐者脚下祈祷的探索之旅。”[4]P431另外, 郇山隐修会保守的秘密究竟是什么?索菲和兰登约定在佛罗伦萨见面, 他们会继续他们的探索之旅吗?索菲的父母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作品中的阴谋家, 那位神秘的导师居然是德高望重、声名显赫、富有幽默感而且热心肠的残疾人雷爵士, 而他仅仅是一个宗教狂热者。值得探讨的一点是那个神秘导师非常希望所谓的秘密永远不为人所知, 而我们认识的提彬却想要这个秘密公之于世。可不可能真正的罪犯另有其人呢?丹·布朗认为直接揭露秘密会使读者失去阅读兴趣。小说采用开放结尾是为了给读者打开一扇探险之门, 他们可以自己去寻求答案, 也可以再次点燃人们对信仰的热情。可见, 丹·布朗并不打算给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任何确切的看法, 因为对于这个话题的争议由来已久, 毕竟这是对宗教信仰和历史文献提出的挑战。

当然, 上述所提及的后现代主义元素是不够全面的。通过阅读这部作品, 还可以发现其他写作技巧, 如戏仿、互文性、侦探性质、闪回等。正是由于诸多元素的巧妙结合, 我们完全有理由把《达·芬奇密码》作为后现代主义作品来阅读。丹·布朗成功地把后现代主义技巧融入到传统小说中去, 完成了这部雅俗共赏的后现代小说, 使一些不经常看小说的人也爱不释手, 创造了一个现代小说出版量的奇迹。

参考文献

[1]伊哈布.哈桑著.王岳川译.何谓后现代主义[C].后现代转折.哥伦布:俄亥俄州大学出版社, 1978.

[2]王守仁.谈后现代主义小说——兼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论》和《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J].外国文学评论, 2003, 3.

[3]杨仁敬等.美国后现代小说论[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4.

[4]丹.布朗著.朱振武, 吴晟, 周元晓译.达.芬奇密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5]卢晚晴.解读《达.芬奇密码》的后现代主义特征[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

达芬奇密码 篇9

自2004年初朱振武、吴晟、周元晓合译的《达•芬奇密码》汉译本在中国大陆出版后, 凭借其丰富的异域元素、鲜为人知的信息、悬念丛生的情节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 在中国大陆创造了外文翻译小说的销售奇迹。它在中国的成功虽应先归功于作者丹•布朗文笔精湛、博学多识, 但汉译本的译者也功不可没。然而, 以往国内学者大多热衷于探讨小说的创作特点及写作手法, 从翻译的角度对其汉译本进行研究的却凤毛麟角。目的论是西方一重要翻译理论, 本文尝试用目的论来分析《达•芬奇密码》的译文, 期望对今后此类文学作品的汉译有所裨益。

2 目的论与翻译标准

目的论 (Skopos Theory) 是汉斯•费米尔 (Hans Vermeer) 于1978年提出的翻译理论。费米尔 (Nord, 2001) 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无论译者选择运用何种翻译方法或策略, 都必须要有助于实现其翻译目的。同时, 翻译具有一种交际功能, 因此, 译者需要在翻译时考虑多种因素, 如, 翻译目的、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和阅读期待, 以及原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由此可见, 目的论摆脱了传统理论以原文为中心的局限性, 更符合翻译实际, 对翻译实践或评论有其指导价值。

此外, 一个有目的的翻译行为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其中目的原则指“翻译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包括对翻译方法的选择 (Reiss&Vermeer, 1984:101) 。连贯性原则指译文需满足语内连贯, 即译文能被接受者理解, 在译语环境下实现交际功能, 如果译文不具备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则意味着不符合该原则。而忠实性原则指原文应与译文间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在某种程度上, 类似于对原文的忠实, 但并非无条件的忠实, 要视不同情况而定, 如译者翻译目的、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Munday, 2012) 。此外, 三原则的重要性逐次递减, 即目的原则为最高原则, 语际连贯需服从语内连贯。

3 朱译的翻译目的和目标读者

英文版《达•芬奇密码》共有两个中文译本, 一个是由朱振武与他人合译的中文简体字译本 (以下简称为朱译) , 另外一个是台湾尤传莉翻译的繁体字译本。由于朱译更为中国读者所熟知, 发行量和影响力远远超过台湾译本, 且与尤传莉女士及和翻译委托人相关的信息、研究资料极少, 无法确定其翻译目的, 进而本文的研究对象仅为朱译本。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译者的翻译目的。朱振武是朱译《达•芬奇密码》的主要译者、翻译的发起者和译文初稿的校对者, 负责统一译文风格。他 (2011) 曾说明翻译丹•布朗小说的目的:希望通过翻译将西方文化引介给国内读者, 译文力求贴近原文信息、风格和美学效果的同时保证其可读性。他还强调译文是否应忠实原文应视具体语境和译文读者的可接受性而定, 切莫死译。

此外, 朱振武认为自己是“草根”翻译, 显然, 他把自已译文的潜在读者定位为中国大陆的普通读者。他们对诸如宗教、建筑、历史等西方文化的所知是有限的, 但却渴望增进了解。加之, 他们大多有过文学阅读经历, 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可以说, 朱译的目标读者期望在阅读译文时在没有理解障碍的前提下能尽情享受外国文化的新鲜刺激和文学独特美感。

4《达•芬奇密码》汉译本分析

4.1 宗教信息的翻译

《达•芬奇密码》广受好评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娱乐性和知识性兼备, 它涵括的知识, 量大、面广, 其中尤以西方宗教内容最多。如,

例1:Bishop Manuel Aringarosa had packed a small travel bag and dressed in a traditional black cassock.Normally, he would have wrapped a purple cincture around his waist, but tonight he would be traveling among the public, and he preferred not to draw attention to his high office. (The Da Vinci Code, 2004:30)

曼努埃尔·阿林加洛沙主教已收拿好一个小旅行包, 穿上了传统的黑色长袍。通常他会在腰间系一条紫色束带, 但今晚他是和普通大众一道旅行, 他不想让人注意到他如此高的职位。 (《达•芬奇密码》, 2008:25)

阿林加洛沙主教是一个虔诚天主教派——天主事工会的领导者, 中国大陆读者很可能不太了解西方宗教, 更何况是主教的衣着:黑色长袍和紫色束带。直译的运用不但传达了原文了意思, 保留了其形式, 还让译文读者接触到了外国原汁原味的宗教文化。

例2:He explained that although what she saw probably looked like a sex ritual, Hieros Gamos had nothing to do with eroticism.It was a spiritual act.Historically, intercourse was the act through which male and female experienced God. (The Da Vinci Code, 2004:335)

他解释说, 虽然她那天见到的也许很像是一场性的仪式, 然而“圣婚”与色情毫无关系。它只是一种精神上的行为。从历史上看, 性的结合是男人与女人借以感知上帝存在的行为。 (《达•芬奇密码》, 2008:289)

中国人对“性”往往讳莫如深, 因此中文译者对此常常选择不译或用含蓄的表达, 如“相思”或“肌肤之亲”等来替代。但此处, 译者却逆道而行, 选择了直译。“intercourse”和“sex”都充当句子主语, 在译文中是无法省略的, 因此不能漏译;如果在介绍西方宗教的语境下将两词替换成汉语中的隐晦之词, 这种土洋结合会导致译文“四不像”, 会让那些希望了解地道西方文化的读者难以接受。而且, 这一古代宗教对性的解释在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读者, 这一解释颠覆了人们长久以来关于教会和性的看法, 可谓是这部美国小说的卖点之一。考虑到它在原文中的重要性, 译者选择的直译法可以说是避免信息流失和误解的最佳方法。

以上两例说明, 在翻译西方宗教信息时, 直译法的恰当运用不但有助于忠实地传递原文所包含的西方宗教信息, 满足译文读者的求知需求, 还最大化地保持了原作的写作特点, 从而达到了翻译预期目的, 符合目的原则和忠实原则。

4.2 修辞的翻译

例3:Captain Bezu Fache carried himself like an angry ox. (The Da Vinci Code, 2004:22)

贝祖·法希局长外表像一头发怒的公牛。 (《达•芬奇密码》, 2008:17) 。

作者通过明喻, 将法希这个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呈现给译文读者一个生动的视觉形象。译者保留了原文的修辞格, 直译的运用使得法希警长身材魁梧的外形特征、脾气暴躁的性格特点、气势逼人的行事作风都淋漓尽致地传递给读者, 让读者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手法, 服从了目的原则, 同时这种修辞风格的忠实再现也遵从了忠实原则。除了明喻, 译者在翻译原文中暗喻和拟人等修辞法时, 也使用了同样的方法, 达到了同样的效果, 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

4.3 增译和加注的运用

例4:London’s ancient Temple Church was constructed entirely of Caen stone. (The Da Vinci Code, 2004:371)

伦敦古老的圣殿教堂全部是用法国卡昂地区出产的石头建造的。 (《达•芬奇密码》, 2008:324)

如果“Caen stone”译成“卡昂石头”, 很可能会导致译文读者误解, 误认为卡昂是一种特殊物质或元素名称, 故含有这种物质的石头称为卡昂石头。可事实上它是一种法国西北部卡昂市特有的浅奶黄色侏罗系石灰石。由于其易于雕刻而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业, 尤其多用于建造天主教堂, 伦敦很多地标性建筑, 如伦敦塔和女王加冕的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都用了这种石头。对于原文读者而言, 卡昂石头是其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当然无需作者在原文挑明, 就如中国人都知道景德镇瓷器一样。然而译文读者完全有可能不熟悉甚至是从未听说过卡昂或卡昂石头, 如此, 在译文中加上“法国卡昂地区出产的”几个字照顾了译文读者的接受水平, 增强了译文的易读性, 避免了给读者带来困惑, 从而满足了语内连贯原则。

例5:Aringarosa said to the young priest, “when did the tail start wagging the dog?” (The Da Vinci Code, 2004:162)

阿林加洛沙问那个年轻的神父, “尾巴什么时候开始摇狗了?” (英文俗话, 意为本末倒置) (《达•芬奇密码》, 2008:140)

“Tail wags the dog”是英语习语, 在此处使用体现了原文生动而幽默的语言特点。如果没有注释, 单纯的直译很可能妨碍译文读者的准确理解。相反, 增加了注释, 译文读者不仅能了解习语的真正意思, 而且还可在没有理解障碍的情况下领略到译文保留下来的幽默感, 使译文能够符合连贯性原则。由此可见, 加注的适时运用有助于解决因不同语言和文化间差异所制造的理解问题。

4.4 四字格的运用

四字格是汉语经千百年而锤炼成的语言精华, 是中国文化和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内容上言简意深, 形式上短小整齐, 且极富节奏感的优势在英汉翻译中被广泛应用。朱译一个特色便是译者对四字格的自如运用。

例6:“He'll make it impossible for us to move around without being recognized”. (The Da Vinci Code, 2004:285)

“他会让我们寸步难行” (《达•芬奇密码》, 2008:201) 。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兰登和苏菲被警察通缉, 作者在原文的第二句中意在凸显两人已陷入插翅难飞的困境。译文“寸步难行”既准确地体现出原文的意思和思想, 且简洁生动。不但没有违背原文, 而且使译文更加有文采, 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 便于读者接受和欣赏。

例7:Teabing stared at her for several seconds and scoffed derisively.“A desperate ploy.Robert knows how I’ve sought it”. (The Da Vinci Code, 2004:284)

提彬瞪着她看了几秒钟, 轻蔑地说:“狗急跳墙。兰登知道我非常想找到它” (《达•芬奇密码》, 2008:244) 。

苏菲和兰登向提彬求助。当提彬得知他们被通缉时, 便下了逐客令。但是身处困境的苏菲为了获得帮助便告诉提彬自己有后者多年梦寐以求的尖顶石, 可是提彬并不相信, 于是便说了例文中的话。“Desperate”和“ploy”两词表明提彬认为苏菲走投无路了, 为了得到他的帮助什么都会做, 哪怕是编瞎话骗人这种狡诈之举也毫无顾忌, 从而显示出提彬对苏菲的鄙视和厌恶。四字格“狗急跳墙”, 既突出了苏菲当时的“急”, 把她当“狗”的比喻也生动体现了对她的蔑视, 可谓言简意赅, 恰如其分, 甚至比原文更易激起译文读者的共鸣, 达到移情的效果。

5 结语

从上文可以看出, 译者使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以实现翻译目的, 而非拘泥于一种方式。这种灵活的处理方式值得文学译者们借鉴。朱译行文流畅、通俗易懂, 照顾了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水平和阅读期待, 同时也尽力地忠实于作者的意图的前提下保留了原文的异域文化元素和写作风格。可以说, 译文协调好了原文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 而之所以能如此, 可归因于翻译目的的合理性, 朱译的翻译目的兼顾了原文和译文读者, 避免了只以原文或译文为中心在翻译实践中的尴尬, 这也是对文学翻译的一点启示。

参考文献

[1]Brown, D.The Da Vinci Code[M].New York:Doubleday, 2004.

[2]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Munday, J.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Applications (3rd ed) [M].Abingdon:Routledge, 2012.

[4]Reiss, K.&Vermeer, Hans J.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M].Tubingen:Niemeyer, 1984.

[5]丹·布朗.达·芬奇密码[M].朱振武, 吴晟, 周元晓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达芬奇密码 篇10

女主人公索菲•奈芙。书中索菲•奈芙的第一次出现是这样的:“她浓密的勃艮第葡萄酒色的头发自然地飘落在肩头,却露出了温和的面部……这个女人有一种不加粉饰的健康美,浑身散发出惊人的自信。”她在与兰登调查她祖父死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冷静,小说中她的真实身份是法国墨洛温家族的后代、耶稣的最后一位在世的后人。从对索菲•奈芙的性格与身份设定来看,作者希望通过她表现出女性不逊于男性的勇敢坚韧。

抹大拉的玛利亚。小说假设抹大拉的玛利亚是耶稣的妻子,出现在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耶稣的右手旁,耶稣和抹大拉的玛利亚之间形成那个明显的V形作者将其与代表圣杯和女性子宫的符号联系在一起,做出了‘抹大拉的玛利亚即圣杯’的大胆假设。姑且不管丹•布朗在书中的假设是真是假,但抹大拉的玛利亚的确是耶稣最忠实的门徒,曾被诋毁成被耶稣拯救的妓女,直到1969年才为其正名,可见,她的地位是经历过变化的。从史前时期开始到现在,女神崇拜都由兴盛走向了衰落甚至消失。

二、女神崇拜的过程

在旧石器遗址发现的摆成阴道形状的玛瑙、贝壳和红赭石以及到处都有的裸体维纳斯小雕像,反映出了原始人的一个重要观念:女性的身体是生命之源,是赋予生命的圣杯。女性区别于男性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生育,是新生命的载体,并且能够将生命从细胞在自己体内孕育完善发展成人形后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女性的身体是生命之源、原始社会人类对生命与生俱来的敬畏是女神崇拜产生的原因之一。

新石器时期,女神崇拜甚至已经进化成一种文化和宗教。在遗址中,没有发现战争的遗迹,没有发掘出武器贮藏室和军事防御工事;艺术作品中没有武士形象……这说明当时在以女性为统治核心领导的社会下,是少杀戮、少战争的,是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反映了女性的特质:责任、关怀、爱。

但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游牧民族由小范围活动逐渐扩大,使得女神崇拜在这一时期开始走向衰落并持续至今。古代欧洲的库尔干人,以及后来的闪米特人等,作为游牧民族的入侵者,正在将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形态迅速瓦解,变成男性统治、男性暴力的社会体系。

我们认为‘女神的消失’原因之一是对金属的利用:安徽出土的一个小玉人上的小孔经鉴定是由金属钻床钻出来的,说明在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下当时的生产力已经极大发展;反观男性统治下金属的用途:它们被用来制造刀、剑等战争工具。面对暴力,再牢固、再被民众所接受的统治也会逐渐土崩瓦解。另外一点:无论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都会有权力更迭,男性本身崇尚战争的特点也是造成‘女神的消失’的原因。

三、对现实的反思

这些年来众多女权主义者为女性的地位不断斗争,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瑞典、挪威、芬兰这些国家,女人扮演很重要的领导角色,在立法机构中占据将近40%的席位。但当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现象仍是男人是领导阶层的大多数,男人比女人的工作范围更广,比女人的福利待遇更好,比女人承受的家庭社会压力更小。

现在很多女性生完孩子之后,她们的职业前景便不容乐观,很难升职甚至失去工作。《女权辩护》中写道:我已经激烈地抨击过把女孩子限制在针线活计上和排斥他们参加政治活动和公民活动的习惯做法,因为这样会使他们的心胸趋于狭隘。我们理应探寻一种更和谐的社会发展方式。

女权主义要保持勃勃生机并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开始从根本上重新进行发明创造——在此不仅仅指发现新问题,还指发现一种新话语。这是对女性地位的呼号,也体现出了对更合理的社会方式的思考。

四、结论

《达芬奇•密码》彻底颠覆了作为男权象征的男性耶稣,并将之还原为女神形象。作者在对历史的解构中转变了立场,置换了原文的义理,并赋予其另类意义,从而对人类的精神生态危机和女性伦理问题给予了深切关注。反映了作者不同于世俗的视角。

也许,男权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女神崇拜的复兴在短时期看来也较为困难,也并不是只有通过完全复兴女性统治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问题不在于哪一个性别统治这个社会,而在于某一性别取得统治权后,是否能让世间两种性别产生更为融洽的关系。

摘要: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一经面世就席卷了全球各大小说排行榜。除了具备畅销小说应有的要素之外,其中对宗教、文化、信仰等内容的思考也是颠覆性的。小说的主题之一即为女神崇拜。文章第一部分通过对《达·芬奇密码》中的主要女性人物分析引出女神崇拜、女性地位;第二部分分析西方女神崇拜的主要过程及原因;第三部分结合当今的女性地位探讨女神衰落的原因和现实反思。

关键词:女神崇拜,女性地位,《达·芬奇密码》,抹大拉的玛利亚

参考文献

[1][美]丹·布朗.达·芬奇密码[M].上海:世界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美]理安·艾斯勒.圣杯与剑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未来[M].程志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上一篇:商务英语函电教学方法下一篇:建设类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