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资产确认

2024-06-29

无形资产确认(精选十篇)

无形资产确认 篇1

来越大, 正确合理的确认与计量无形资产, 对真实反映企业价值也越来越重要, 在这一背景下, 对无形资产会计的要求必然会被提到新的高度。根据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定义,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这一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 较旧准则“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 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来说更加准确和科学。

一、无形资产的确认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必须在满足以下条件时, 才能予以确认:

1. 与该资产相关的预计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企业在确认无形资产时必须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可能存在的各项经济因素做出合理的估计, 提出明确的证据来判断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 是否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

2. 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在无形资产成本的计量时, 明确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 正确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

二、无形资产的计量

1. 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方法。

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是指最初取得无形资产时的入账价值。在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中主要运用历史成本法。取得的途径主要包括外购、自行开发、投资者投入等方式。本文仅对外购取得的无形资产和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进行探讨。

(1) 外购无形资产的计量。外购无形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 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 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 除应予资本化的以外, 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

(2) 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计量。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 属于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形成企业的无形资产, 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支出总额确认为无形资产的成本, 但是对于以前期间已经费用化的支出不再调整。

2.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方法。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是指在无形资产的存续期间衡量其价值, 主要包括无形资产的摊销和减值。

(1) 无形资产的摊销。无形资产的摊销时间。企业应当于取得无形资产时分析判断其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为有限的, 应当估计该使用寿命的年限或者构成使用寿命的产量等类似计量单位数量, 无法预见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期限的, 应当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其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 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 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一般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其他会计准则另有规定的除外。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 只计减值。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为其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的金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无形资产, 还应扣除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其残值应当视为零, 但下列情况除外:一种是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购买该无形资产;另一种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预计残值信息, 并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很可能存在。

(2) 无形资产的减值。对于有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如果出现无形资产减值的迹象,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处理。因企业合并而产生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 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三、目前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存在的问题

1. 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相对狭窄。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相对于旧的会计准则而言虽然有了扩大, 但是比较《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意义上, 确认范围狭窄, 难以适应目前经济发展下企业对会计核算的要求。目前我国列入无形资产的范围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土地使用权、著作权、特许权等几项, 一些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要素并未确认, 如自创商誉等。

2. 无形资产初始计量金额不够全面。

对于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新准则规定, 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成本包括自满足无形资产定义以及确认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支出总额。也就是说, 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不仅包括依法申请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 而且包括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阶段的支出;旧准则仅仅将依法申请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认为该项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虽然新准则相对于旧准则而言对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更加科学, 但是依然有其局限性, 其具体表现在:首先, 无形资产真实的价值无法体现。无形资产的研究费用通常很大, 如果只将开发费用进行资本化, 而研究费用不予资本化, 从谨慎的原则出发, 虽然防止了企业虚增无形资产, 但是这种会计计量方法本身并未真实地反映自创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导致其账面价值远远低于其实际价值, 不能正确揭示无形资产的实质。其次, 在财务报告中会低估资产价值, 影响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的合理判断。再次, 会抑制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积极性, 增加操纵利润的机会。因为从本质上讲, 无形资产的研究与开发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 研发费用支出目的是为了获得未来潜在的经济利益, 研发活动一旦成功, 就能为企业未来的连续几个会计期间带来收入。而与当期利润无关。因此, 对研究开发费用的处理必须在谨慎性和真实性之间作出一种权衡的选择。

3. 对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不便于管理、控制。

新准则对无形资产后续计量只包括摊销和减值, 没有对后续支出进行规定。由于新准则的规定较为灵活, 对于后续计量的许多方面需要专业的判断, 如:摊销年限、残值、减值等, 并且主观性较强, 这就导致了在管理技术上难以控制和加大了操纵利润的空间。从资产减值能否转回来看,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明确规定: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 无形资产减值可以转回。可见, 二者在这一问题上具有实质性的差异。虽然减值的可转回性在会计理论中更加科学, 但是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 规定减值不得转回的主要原因是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减值准备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主观随意性。人为操纵利润现象频频发生, 减值准备曾一度成为上市公司操纵经营业绩、粉饰财务状况、规避上市监管的工具。

总之, 关于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的会计处理, 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探讨研究, 例如:商誉的处理、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无形资产的处置和报废等等, 今后要根据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的变化再进一步研究、探讨。

摘要:文章指出, 根据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定义,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这一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 较旧准则“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 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来说更加准确和科学。

创业企业如何确认和计价无形资产 篇2

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在创业板 市场 上市的企业,发起人所投入的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的作价应以其实际投入并已入帐的成本为准;发起人可以聘请中介机构评估其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评估结果可以作为确定发起人出资比例的依据,但不能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资产价值。

这种观点有以下含义:发起人投入的无形资产只能以发起人帐面实际成本进行计价;以无形资产出资的发起人可以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其在创业企业中占有的股权比例。

但上述处理方法在理论上、法律上存在障碍,在实务中很难操作,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

按发起人帐面实际成本计价 问题 颇多

关于无形资产按发起人帐面实际成本计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与《 公司 法》筹备组80条关于股份 公司 设立时“对作为出资的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或者土地使用权,必须进行评估作价,核实财产,并折合为股份”的规定不一致。

与《企业会计准则??F基本准则》第19条“公司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和第31条“接受投资取得的无形资产,应当按照评估确认或者合同约定的价格记账”的规定不一致。公司对无形资产不按自身取得成本入帐,而按发起人帐面实际成本入帐,把发起人(股东)和股份公司两个不同的法律主体和会计主体混为一谈,将导致公司的帐面资产不实,严重低于真实价值,这违背了会计的真实性原则,这样披露的会计信息就会产生误导。而且现实中大多数发起人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在帐面仅反映注册费、律师费等为数很少的费用,其研究开发费用按规定应计入各期的费用冲销掉,不能资本化为无形资产。但实际上好的无形资产价值连城,投入股份公司,却只能按发起人原来帐面的注册费、律师费计价。既然这样,许多投资者就不会将其所拥有的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注入拟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宁愿自用或是对外出售,如果真是这样, 我们 的创业板将远离高新技术。

不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第26款规定“如果无形资产是以报告企业的权益性工具交换取得的,那么该资产的成本应是所发行权益性工具的公允价值,它与该资产的公允价值相等”。上述观点明显与国际会计准则中按权益性工具的公允价值对无形资产进行计价的要求相背离。

违背了会计的中立性原则(即不偏不倚)。非公司制企业执行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可以以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帐价值,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为何可以不执行会计准则呢?这将是对创业企业的支持,还是抑制呢?

与企业会计制度关于“不得计提秘密准备”的要求相违背。新近出台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发起人投入无形资产按发起人原帐面实际成本计价,而帐面实际成本往往大于低于其实际价值,这实质上形成了一种秘密准备,与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某些做法别无二致。

结果难以理解,试想,发起人投入实物资产的同时投入无形资产,实物资产按评估价或协议价入帐,而无形资产则按发起人原帐面实际成本入帐,评估价或协议价与发起人原帐面实际成本如何相加,相加后的结果如何理解,是数字游戏还是魔术加法?

浅议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篇3

关键词:无形资产;确认及计量;存在缺陷;改进措施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企业资产从有形化向无形化方向发展。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在知识经济社会里,无形资产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资源之一,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我国现行无形资产确认及计量方面的缺陷

1.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过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将越来越高,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将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在高新技术企业。衡量企业价值的主要标志不再是物质资源的多少,而是无形资产的多少。例如中国联想集团,是一家极富创新性的国际化的科技公司,聯想集团的高产值和利润与集团的自创商誉有很大关系。但由于《会计准则》不确认自创商誉,会使得这类企业价值不能得到全面反映

2.评估管理不规范,评估市场混乱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多数评估机构都曾挂靠政府部门,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评估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后,主要的问题就集中在:一是评估机构无信誉等级。二是垄断严重。三是评估机构的自利行为的选择。无形资产评估市场大,利润高,诱惑力强,评估机构纷纷出动,极力把无形资产评估管理的权限控制在自己手中,于是各自为政,加剧了评估市场的混乱。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及权威的管理部门,所作结论难以客观公正,从而失去其权威性。

3.会计核算未重视实质流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核算。企业自创无形资产价值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研究开发费用与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相比注册费、律师费,研究与开发费用都是自创无形资产价值的经济实质部分。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自创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应当以研究开发费用作为价值计量的主体,而不是仅仅依据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计量。然而,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计量原则却恰恰相反,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也忽略了研究费用,违背了会计核算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歪曲了无形资产的价值,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性。

4.评估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资产评估工作涉及到会计学、工程技术、市场学、等多门科学,知识含量高,要求执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而对于无形资产评估人员素质要求则更高,而我国目前不少执业人员是从行政机关分流的离退休人员及聘用人员,未经严格的业务培训和资格审查,结果导致评估中操作不规范,鉴定不科学,数据不准确,评估质量不高。

二、无形资产确认及计量方面的改进建议

1.扩大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

对于企业的无形资产不要仅局限于《无形资产准则》规定的专利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而要从实际出发,对自创的商标、品牌、质量认证体系、绿色食品标志、环境管理体系等新的无形资产均进行确认,以全面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

2.改革评估管理模式

在无形资产评估发展早期,我们把它作为一项政府职能,无论是评估机构还是对评估人员及评估事务基本上都是采取行政管理,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不利于无形资产评估的发展的。西方市场经济发育比较成熟的国家,对市场中介机构一般都采用行业管理模式。如美国资产评估基本上是行业自律性管理。目前,我国评估机构“脱钩改制”还未最终形成一些行业自律性组织,如“中国评估者协会”等虽已建立,但还未完全转到以行业自律管理为主的轨道上来。为促使我国无形资产评估管理走向科学化,应在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分别成立由上而下的无形资产评估协会。

以企业研发能力为会计核算基础,借鉴自建固定资产价值计量模式。

结合企业自建固定资产的价值计量模式,设立“在研项目”中间核算科目与“研究开发费用”费用核算科目。通过“在研项目”与“研究开发费用”科目,合理计量自创无形资产的价值,反映企业高科技研发资金投入量和研发能力。企业进行专利、非专利技术或商标等某项无形资产的研发时,将研发过程中投入的相关资金全部计入“在研项目”科目借方核算。研发成功了,将申请无形资产产权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直接计入“无形资产”科目借方,作为入账价值的一部分。同时,将“在研项目”借方发生额全部转入“无形资产”,作为入账价值。研发失败了,将“在研项目”发生额全部转入“研究开发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通过计量“在研项目”借方发生总额以及“研究开发费用”期末余额,能准确了解企业在高科技研发上的资金投入量,掌握企业研究开发的成功率。最终,较为客观地计量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价值,解决当前价值计量存在的缺陷。

3.提高评估人员素质

我国目前无形资产评估从业人员从总体上来说,素质与实际需要还不相符,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执业人员一是要认真学习、熟悉、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做到依法评估;二是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评估的技术和水平;三是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使执业人员能够提高自我约束力,不出现越轨、失职行为。

三、结语

无形资产价值确认与计量改进建议 篇4

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 要把一项资源确认为无形资产, 除了满足无形资产的定义外, 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即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会计准则在规范无形资产确认标准的同时, 对无形资产的计量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外购的无形资产, 应以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入账价值;通过非货币性交易换入、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 应以有可靠依据的账面价值或评估确认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等等。同时, 会计准则还规定了对于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 其入账价值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 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 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期末, 按准则规定的方法确认无形资产的摊销价值后, 将摊余价值作为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无形资产项目中。

二、无形资产价值确认与计量存在的问题

(一) 无形资产确认存在的问题

1、无形资产确认原则、确认范围的不足。

前文论述了无形资产的确认的条件, 根据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 《会计准则》规定予以确认的无形资产只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 以及购入的商誉, 企业自创的商誉不能加以确认。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将越来越高, 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将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在高新技术企业, 衡量企业价值的主要标志不再是物质资源的多少, 而是无形资产的多少。但由于《会计准则》不确认自创商誉, 这会导致企业真正的价值得不到体现。

2、违反客观性原则。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例日趋增长, 相比之下, 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变得越来越小。这就使得以历史成本原则为基础的计量模式逐渐不适合计量以知识为代表的无形资产。根据《无形资产准则》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 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 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费用全部费用化, 开发费用符合条件的才能资本化。此种计量模式虽简单易行, 但缺乏合理性, 使得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 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

(二) 无形资产计量存在的问题

1、无形资产初始计量方法单一, 计量金额不够全面。

《会计准则》规定, 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成本包括自满足无形资产定义以及确认条件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支出总额。即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不仅包括依法申请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 而且包括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阶段的支出, 这种确认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方法有合理的方面,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 无形资产真实的价值无法体现。无形资产的研究费用通常很大, 如果只将开发费用进行资本化, 而研究费用不予资本化, 从谨慎性出发, 虽然防止了企业虚增无形资产, 但这种会计计量方法本身并未真实地反映自创的无形资产价值。导致其账面价值远远低于其实际价值, 不能正确揭示无形资产的实质;第二, 在财务报告中会低估资产价值, 影响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的合理判断。按照新准则的规定, 自创无形资产的计价只包括符合条件的开发费用和注册费等费用, 其结果会使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 从而低估了企业资产总价值。同时, 由于在财务报告中不能反映企业在这方面的大量投入, 低估了企业价值, 也将影响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的合理判断;第三, 会抑制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积极性, 增加操纵利润的机会。因为从本质上讲, 无形资产的研究与开发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 研发费用支出是为了获得未来潜在的经济利益, 研发活动一旦成功就能为企业未来连续几个会计期间带来收入, 而与当期利润无关。因此, 对研究开发费用的处理必须在谨慎性和真实性之间做出一种权衡的选择。

2、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不便于管理、控制

(1) 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会计准则》规定只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摊销, 这样的规定更符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同时, 摊销年限对于不同性质的无形资产往往不同, 企业摊销无形资产, 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 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选用的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企业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除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购买此无形资产外, 一般将无形资产的残值视为零, 摊销金额一般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但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残值的判断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这就导致了管理技术上难以控制计提的合理性, 加大了利润操纵的空间。

(2) 无形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从无形资产减值能否转回来看,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明确规定: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 无形资产减值可以转回, 可见, 二者在这一问题上具有实质性的差异, 虽然减值的可转回性在会计理论中更加科学, 但是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 规定减值不得转回的主要原因是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减值准备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主观随意性。人为操纵利润现象频频发生, 减值准备曾一度成为上市公司操纵经营业绩、粉饰财务状况、规避上市监管的工具。

三、无形资产确认与计量改进措施

(一) 扩大无形资产确认的范围

1、人力资源资产的确认。

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 为了获取更多杰出的人才, 博得竞争优势, 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如智联招聘等全球领先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以帮助企业快速提高现有人才能力, 培养人才为目标。这些人力资源公司的崛起和发展是企业重视人力资源投入的表现。应重视人力资产, 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

2、内部形成的无形资产的确认。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会逐渐拥有自己的员工、建立一定的客户关系以及形成自身特有的企业文化、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 客户及其信赖程度、员工的能力、品牌、企业文化、市场占有率等无形资产的价值无法通过资产负债表表现出来。为真实地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 应将这些资产确认为无形资产。

3、网络域名的确认。

信息网络越来越发达, 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来宣传自己的产品, 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企业在网络上使用的名称、标识都代表着企业本身和企业的形象。这个特定的网络域名也归企业专属所有, 因此应该确认为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

4、各种认证标识使用权的确认。

如ISO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商标等。这些认证, 是通过法定程序对企业的产品进行严格的检验、考核后, 从检验机构获取的使用认证。因此, 这些认证和标识使用权应该也确认为无形资产。

(二) 货币性计量和非货币性计量相结合。

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也是复式簿记经过长期发展所形成的一种规定。但货币计量假设不应排斥那些非货币计量, 过分强调货币计量和精确计量往往导致“过犹不及”, 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无法在财务报表中进行适时的确认。某些无形资产难以用货币进行精确计量并不代表着不可计量, 作为计量的客体, 具有不同的属性。因为不能够完全强求统一用货币进行精确计量, 对于某些项目如人力资源、顾客满意程度、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 完全可以利用非货币指标进行计量;而这些信息对投资者决策的作用并不亚于财务报表上按照货币计量的其他项目, 这也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正确理解。因此, 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主要”以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而不“仅是”以货币计量财务信息, 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应以货币性计量和非货币性计量相结合的方法。

(三) 由成本计量逐渐转向价值计量。

目前的会计计量一般体现为重成本而轻价值的特征, 尽管会计对某些项目的计量选择了公允价值属性进行计量的, 但更多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仍然是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量的。历史成本虽然具有可验证性, 可从投入层面上对资产进行计量, 无法揭示资产的经济实质, 也不能揭示未来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在无形资产的计量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这个缺陷导致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严重背离。无形资产的计量可首先由成本计量向价值迈出第一步。资产负债表项目按照价值模式进行的公允计量将有助于夯实利润, 提高利润的信息含量, 资产负债表才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知识经济时代有形资产的地位急剧下降, 无形资产的地位上升, 无形资产计量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的描述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实现计量模式的转变有重要的意义。

(四) 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

1、减值不可转回问题。

从企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 减值无法转会并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得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和价格体系, 使得市场价格和公允价格能够准确合理地表现出来。同时, 要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机构的审计行为。企业要建立起内部监督体系, 督促会计人员进行岗位职业道德继续教育。为无形资产能根据市场上的公允价值合理转回创造一切条件。

2、无形资产摊销问题。

在无形资产摊销金额确定时, 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其残值应当视为零。但除了两种情况以外, 其中一种是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预计残值信息, 并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很可能存在, 这种情况缺乏可行性。残值是否为零, 在会计实务中很难确定, 摊销方法的选择, 主观性也很强。为了处理好会计摊销问题, 应该增强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例如, 可以通过会计准则实施细则进行补充说明, 使会计人员更加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周晓英.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的探索.现代企业教育, 2011.12.

[2]彭进军.无形资产确认计量中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会计之友, 2013.3.

无形资产确认 篇5

一、无形资产的确认原则、确认范围与计量模式之不足

1.确认原则不足。目前我国对无形资产的确认原则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无形资产准则》)为依据,规定无形资产必须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企业才能加以确认:①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按照这个原则,自创商誉成本的不确定性导致会计上对其不予确认。由于商誉是由各种因素(如所处地理位置、品牌知名度、经营管理人员能力或售后服务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哪一笔支出能够确定是为创造商誉而支出的,同样也难以确定哪一笔支出创造了多少商誉以及这些支出的受益期为多长。因而,在会计实务中,一般只对企业外购商誉即并购商誉加以确认入账,而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入账。当一个企业购入另一个企业时,其购入成本超过被购企业净资产的部分就是商誉的价值。事实上商誉并非并购时才产生,自创商誉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企业的一种独有的可能在未来带来超额收益的经济资源,是企业为创造知识产权而不懈努力形成的。自创商誉与并购活动没有必然联系,在并购之前就已经存在于被并购企业,只是由于建立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基础上的传统会计没有反映而已。显然,对外购商誉计价入账而对自创商誉不予以确认,有悖于一贯性原则。

2.确认范围过窄。按《无形资产准则》的规定,无形资产可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有权、特许权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包括计算机软件、专利、版权、电影、客户名单、抵押服务权、捕捞许可证、进口配额、特许权、客户或供应商的关系、客户的信赖、市场份额和销售权等,其范围明显较我国大。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软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互联网上的域名、质量认证体系、绿色食品标志等不断产生,这对我国无形资产过窄的确认范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计量模式的局限。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计量的关键在于计量属性的选择。国际会计准则提出了五种不同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场价格、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其中传统惯例是以历史成本计量资产。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会计信息相关性要求的提高,以历史成本原则为基础的计量模式开始使以知识为代表的无形资产的计量感到力不从心。根据《无形资产准则》的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此种计量模式虽简单易行,但缺乏合理性,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这样处理使得企业自创无形资产成本不能得到全部确认,同时也不符合收益和费用配比的原则。大多数无形资产在尚未开发成功的会计期间里可能不产生任何收益,却要负担大量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而在开发成功以后,受益的会计期间仅负担少量的申请、注册费用,这显然很不合理。因而,忽视这类商标、品牌、商誉、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的计量显然是失策的,

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以历史成本原则为基础,主要是面向过去,而无形资产如专利权、商誉、人力资源等主要是面向未来,且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这一切都要求改变现行滞后的会计计量模式,以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前瞻性与信息披露的充分性,降低决策风险。

二、知识经济时代自创无形资产如何确认、计量

1.扩大自创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对于企业的无形资产,不论是外来的还是自创的均应确认入账,以满足一贯性原则的要求,尤其是自创无形资产不要仅局限于《无形资产准则》规定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而要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出发,对自创的商标、品牌、非专利技术、质量认证体系、绿色食品标志、环境管理体系等新的无形资产均进行确认,以全面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

2.对自创无形资产应区别不同情况进行计量。目前资产评估机构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有以下三种:①成本法。将历史成本按照评估基准日的计价标准计算,再减去应扣损耗和贬值来确定无形资产的价值。这种方法比较客观,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随意性。但是有些无形资产的历史成本难以确定甚至与实际价值相去甚远,因此,该方法在无形资产的评估中用得并不多。②现行市价法。以现行市场价格为计价标准,据以确定无形资产的价值。这种方法要求有一个充分的市场条件,而目前我国的交易市场还不够活跃。同时,无形资产相对于其他资产来说有很强的个体特征,这在客观上限制了这种方法的使用。③收益法。通过估算被评估无形资产的预期收益并将其折算成现值,据以确定被评估无形资产的价值。这种方法比较能体现无形资产的意义,只是评估过程中的未来收益需要预测,内含报酬率也需要操作人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因此收益法的主观性比较强,但在实际的无形资产评估中使用得比较多。以上几种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无形资产。对于自创无形资产,应根据不同种类区别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计量:

(1)专利权、商标权等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才能确认的无形资产,可采用成本法,其最终入账价值不仅包括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登记费、律师费等相关支出,还包括研究与开发费用。在会计处理时,为防止开发项目可能遭受的失败,在相关无形资产没有正式取得之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可以设置“研究开发费用”科目,用以核算为研究与开发无形资产等所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注册登记费、律师费等全部费用,待开发成功后再予以资本化,转入“无形资产”科目;开发失败则予以费用化,一次或分期转入当期损益。

(2)对于非专利技术,由于无须经有关部门批准承认,因此最初入账价值应以研究与开发费用为准,具体操作可参照(1)的程序。

(3)对于商誉,由于其与企业整体资产不可分割,对其成本费用也无法单独准确划分,但商誉的本质是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资产,因此可比照收益法估价入账,也可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量:企业商誉=(企业年利润总额÷行业年净资产利润率)×预计使用年限-企业账面净资产。

(4)对于知识产权等可按收益法进行计量。

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问题探讨 篇6

随着资产证券化产品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如何合理、真实地将其予以反映就成为会计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的复杂性和变化的多样性,对资产转让的会计确认、计量、会计报表合并及披露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一、美国有关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规定

(一)FAS NO.77和FASB TB 85-2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83年12月和1985年3月发布了与资产证券化问题相关的两个公告:FAS No.77(Reporting of Transfers of Receivables with Recourse)和FASB TB 85-2(Accounting for Collateralized Mortgage Obligations)。

FAS No.77《转让者转让附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的报告问题》具体阐述了有关具有追索权的应收款项转让问题;而FASB TB 85-2《抵押担保契约会计》的发布则为债务工具处理为销售类型的交易提供了会计指南。

不论FAS No.77还是FASB TB 85-2,都采用了风险与报酬转移的方法进行会计确认,并且都只是针对有关资产证券化的某些方面,范围也仅仅局限于有追索权的应收款的转让以及抵押债务的会计处理问题。这两份公告都是仅仅关注于资产的转让究竟是作为销售还是作为担保融资来处理,对于证券化和抵押借款的概念界定仍然不够清晰。而且二者在某些问题上的规定也存在矛盾,比如:对于销售交易中剩余收益(如应收款项利率超出过手利率的差额),FAS No.77允许确认,而FASB TB 85-2则不允许确认。

(二)FAS NO.125

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实践中不断产生的问题使得FASB意识到FAS No.77是不完善的。1996年6月,FASB颁布了第125号财务会计准则《金融资产转让和服务以及债务解除的会计处理》(Accounting for Transfers and Servicing of Financial Assets and Extinguishments of Liabilities),该准则适用于任何可以称为资产的金融工具的转移,其重心在于金融资产服务和转让以及债务解除的会计处理问题。

FAS No.125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引入了金融合成分析法。按照这种方法,在涉及金融资产转让的情况下,“应该将已经确认过的金融资产再确认和终止确认的问题与因金融资产的转让合约所产生的新金融工具的确认问题严格区分”。即:对于已经确认过的金融资产因发生转移性的交易所面临的再确认和终止确认的处理取决于转让方的出售意图,看资产的控制权是否已由转让方转让给受让方,而不看其交易形式。金融合成分析法与FAS No.77之前所采用的风险与报酬分析法相比较,可以避免在确认金融资产时出现的因资产交易顺序不同而产生利益归属不同的情况。虽然FAS No.77也是确定以控制权的转移基础,但是仅仅适用于带追索权的应收项目的会计处理,而金融合成分析法的全面运用,则是在FAS No.125 制定之后。

(三)FAS NO.140

2000年9月,FASB颁布了第140号会计准则《金融资产转让与服务以及债务解除的会计处理》,代替了FAS NO.125。它对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仍然采用金融合成分析法,并且给出了更为详细的判断控制权转移的标准。

FAS NO.140和FAS NO.125一样,都是采用金融合成分析法,对于确认资产转让的标准基本相同,但也存在不同点。FAS NO.140在标准的论述上更加细致,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用“收益人权益”代替了FAS NO.125中笼统的“收益人”的说法,使用“清除期权”更详细地说明转让人回购的情况。但这一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使用控制权标准判断时需对证券化业务的整体经济环境和合约条款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和判断,存在一定困难;证券化交易合约体现的许多权利和义务是将来要发生或不发生的,这与资产、负债基于历史的传统概念不符,也与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传统会计确认标准不符。

二、修改后的IAS 39内容

1998年12月,IASB发布了第39号会计准则IAS 39(Financial Instruments: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对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进行规范。2003年12月,又推出了修订后的IAS 39准则。该准则针对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标准作了重大修改,提出以“没有后续涉入”作为销售确认的判断标准的后续涉入法。

根据后续涉入法,只要转让者对被转让资产的全部或部分存在任何的后续涉入,不考虑后续涉入的程度,与后续涉入有关的这部分资产则应终止确认,作为销售处理。这种方法下的被转让资产被视为可以分割的单元,针对每个单元考察其是否符合终止确认的条件(IASB提出了不存在后续涉入需要同时满足的两个条件)。

根据上述IASB的判定标准,在FAS140的规定中不影响销售确认的合约权利和义务,在后续涉入法中很可能构成不符合销售确认的条件,例如:转让者签发的看跌期权、清除期权、回购违约资产的协议、附条件期权、持有的基于市场公允价值的看涨期权和很可能不会执行的看涨期权,都属于一项后续涉入。因此,与这部分有关的资产不能被确认销售,而在FAS140中则可以。

相对于金融合成分析法,后续涉入法有它的优势:符合资产的定义,在概念上更具有一致性;回避了“相对数量”的考虑,在具体应用中只需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而不需要解决“有多少”的问题;该法通常会导致一项资产证券化交易被确认为部分销售和部分融资,易被实务界所接受。

同时,该法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后续涉入法不能很好地揭示不同的后续涉入方式所引起的不同的资产性质,不区分资产性质而将其分配到账面价值入账,导致报表上不能很好地揭示这部分资产的性质,不利于报表使用者的理解。并且,后续涉入法还需进行实践的检验,具体到不同国家、不同的业务处理来进行评定与修改。

三、我国对于资产证券化会计确认的规定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

2005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作为试点进行个人房屋贷款的证券化运作。为了初步规范试点银行的会计处理,财政部颁发财会[2005]12号文件《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发起机构、特定目的的信托、受托机构、资金保管机构、贷款服务机构和投资机构的会计处理做了具体规定,同时发布了《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规定了评估机构的设立条件。

该规定的第四条和第五条采用了风险与报酬转移法进行会计确认,并且规定了转移比例为95%;第六条的规定提出了控制权是否转移的标准,这里引入了“控制权”作为判断的标准,即又回到了金融合成分析法的重心。并且,我国判断所有权转移的两个标准比较原则化,没有涉及实务操作的具体情况。之所以产生这种描述特点的规定,可能跟我国金融工具不发达的实际情况相关,由于金融工具较少被使用(尤其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在资产证券化的试点中出现通过“金融工程”技术设计出复杂的金融合约结构,利用法规的缺陷造成会计确认界限模糊,从而达到表外处理目的的可能性不大。

(二)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在借鉴IAS32、IAS39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出台了《金融资产转移》等四个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本文的研究视角主要是第23号准则——《金融资产转移》。

该准则的第七条和第八条规定中,对于金融资产转移的判断标准也是基于风险和报酬分析法,这与《规定》相同。

而在准则第九条和第十条的规定中,又出现了对于资产控制的说法。第十条是关于企业在判断是否已放弃对所转移金融资产的控制时的条件:转入方能够单独将转入的金融资产整体出售给与其不存在关联方关系的第三方,且没有额外条件对此项出售加以限制的,表明企业已放弃对该金融资产的控制;并在第十一条的规定中,又提出了分析金融资产转移实质的重要性,包括附有回购协议、保留优先回购权利、保留次级权益或提供信用担保等进行信用增级的金融资产转移时,转出方只保留所转移金融资产所有权上的部分风险和报酬时的处理原则。

由此可知,准则与试点规定在原则上基本趋同,但准则的描述更多地考虑了实务的多样性与变化因素,语言更为原则。准则的规定也体现了我国目前由以风险和报酬分析法为主逐步向金融合成法过渡的特点。

新会计准则解决了衍生金融交易不能进行会计核算的难题,其积极作用非常明显。而且,新准则坚持以公允价值计量,趋向于原则导向,允许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等,必将对金融会计实务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无形资产确认 篇7

在世界经济发展中, 随着跨国公司的产生, 产业结构优化, 行业资源整合, 寡头垄断市场越来越成为主流市场经济国家的形式。寡头垄断厂商, 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结构。以美国的医药市场为例, 美国前三大医药批发公司垄断96%的市场份额, 而我国前三大医药公司只占20%的市场份额, 足以说明企业并购正成为我国企业实现资源的有效组合与优势互补, 做大做强, 实现企业扩张的主要方式。

如今企业集团间的并购的规模越来越大, 收购方在并购的过程中支付的溢价越来越高。按照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 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在合并资产负债报表中, 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应以其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计量, 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体现为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商誉。然而并购中并购企业支付的高于目标企业公允价值的溢价部分, 往往是企业公允价值的几倍。为什么收购方总是愿意支付高额的溢价呢?国内外学者认为, 并购方看重的是并购后产生的协同效应。那么溢价是不是都是商誉呢?其实不然, 还包括一些可辨认的无形资产, 需要通过无形资产评估来确认。

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 购买方确认在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和负债不仅局限于被购买方在合并前已经确认的资产和负债, 还可能包括企业合并前被购买方在其资产负债表中未予确认的资产和负债, 该类资产和负债在企业合并前可能由于不符合确认条件未确认为被购买方的资产和负债, 但在企业合并发生后, 因符合了有关的确认条件则需要作为合并中取得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进行确认。

二、无形资产确认

在合并财务报表实务工作中,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成本要在取得被购方的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之间的分配。就其中的可辨认的无形资产需要与商誉进行区分。

(一) 区分可辨认无形资产和商誉

若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无形资产应当区别于商誉进行单独确认, 并相应调整商誉的价值:

1、对资产未来经济利益的控制源自于合同或其他法定权力, 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

2、可分离的, 即能够从主体中分离或划分出来, 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 用以出售、转让、授予许可、租赁或交换 (无论主体是否有意进行这些交易) 。

许多无形资产的价值源自合同、规章或类似方式形成的法定权利。例如, 将特许经营权授予药品经销商或零售商。商标和服务标志可在政府部门注册。合同往往是通过与客户或供应商谈判达成的。技术创新往往受专利保护。相比而言, 商誉源自构成被购买主体的资产组合, 或者在企业合并中通过资产整合创造的价值, 比如预期从合并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或业务中产生的协同效应。因此, 无形资产源于合同性或其他法定权利是其有别于商誉的重要特征, 并且取得的、具备这种特征的无形资产应当独立于商誉确认。

某些无形资产的价值并非源自合同或其他法定权利, 而且不能够从被购买方中分离出来, 并且换取其他方有价值的资源。无形资产可分性, 是区分无形资产和商誉的另一项重要特征, 取得的、具备该特征的无形资产应当独立于商誉进行确认。

下列无形资产因企业对其控制力较弱, 因此, 在实务操作中, 一般不作为可辨认无形资产。例如:消费者基础、客户服务能力、地域优势、经过特别训练的员工等。所有不符合单独确认条件的无形资产, 均包括在商誉中。

(二) 无形资产种类

1、营销相关。

商标、商号、服务标志、集合标章、证明标章、外观 (独特的颜色、形状或包装设计) 、报纸刊头、因特网域名、非竞争约定等。

2、客户相关。

客户名单、订单或生产性积压订单、客户契约和相关客户关系、非契约客户关系等。

3、技术相关。

具专利权的技术、计算机软件和光盘作品、非专利的技术、数据库, 商业秘密, 例如配方、制作流程、食谱等等。

4、合同相关。

授权、使用费、暂缓还款合约、广告、建设、管理、服务或供应契约、租赁合约 (无论被购买方是承租人还是出租人) 、营造许可、特许权利合约、营业和传播权利、服务合同如抵押服务合同, 雇佣合同, 使用权如钻孔、水、空气、矿、砍材和路线授权的使用权利等等。

5、创作相关。

戏剧、歌剧、芭蕾、书籍、杂志、报纸、其他文学著作如乐曲、歌词和广告词的音乐著作、图画、照片、影音数据, 包括电影、音乐影带、电视节目等。

(三) 无形资产评估方法

1、市场法。

寻找相同或类似的交易信息, 以此交易信息为基础, 对无形资产的价值加以评估。市场法往往较难作为无形资产的首选评估方法。

2、成本法。

即重置成本法, 运用现行的费用标准, 参考过去成本, 重新研究开发该无形资产所需成本, 即创造与目标技术功能或效用相同技术资产所需成本。运用成本法进行无形资产价值评估, 往往无法反映该项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 因此成本法较少运用于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

3、收益法。

又称收益还原法、收益资本金化法, 是无形资产评估最常用的方法。通过估算被分析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并折算成现值, 借以确定被分析资产价值。常见的收益法包括:多期超额收益法、许可权费节省法、增量现金流折现法。

三、商誉确认

(一) 商誉的本质

要确认企业合并中产生的商誉, 首先要从认识商誉的本质开始。

从商誉内在构成要素的角度来探究商誉的本质是会计理论界研究商誉的一种主流方法。然而, 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 同样是采用这种研究思路, 理论界却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观点:

1、好感价值论。

“好感价值论”认为, 商誉的产生源于有利的商业网络、良好的职工关系和顾客对企业的偏好。

2、协同效应观。

商誉之所以能够为企业获取超额利润, 是因为企业作为一个有机开放的系统, 其各项要素之间、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企业与其环境之间都存在积极的协同效应, 商誉的超额盈利能力正是源于这些协同效应。

3、核心竞争力观。

某些企业之所以具有商誉, 具有持续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 是因为这些企业拥有独特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商誉实际上是现行财务会计模式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综合反映形式, 其性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综合体现。

4、人力资本观。

“人力资本观”认为商誉的本质是企业人力资本, 由于资本和劳动在市场中力量的不对称性, 它们之间所签订的契约是不完备契约, 企业由此而形成对人力资本的垄断, 进而占有其超额效用, 这正是商誉的来源。

5、无形资源观。

商誉是由诸如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企业声誉、广泛的社会关系、卓越的管理队伍和优秀的员工等构成, 而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 且又无法入账记录其金额, 所以商誉实际上是指企业上述各种未入账的无形资源。

(二) 合并商誉的确认

1、确认收到资产的公允价值。

在汇总计算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后, 即可得到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

2、确认付出的合并成本。

通常情况下, 企业合并成本按照购买方为进行企业合并支付的现金、非现金资产、发行或承担的债务和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等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以及企业合并中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之和确定。对于通过多次交换交易分步实现的企业合并, 其企业合并成本为每一单项交换交易的成本之和。

3、计算商誉。

购买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 应确认为商誉。

在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过程中, 首先要通过无形资产评估确认合并中产生的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后, 再确认合并中产生的商誉。

四、结论

文章立足于既有的文献关于企业合并中无形资产和商誉问题的论述, 对准确的识别企业合并中产生的无形资产和商誉有着借鉴意义。同时也能客观的反映企业未来的真实盈利能力, 对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文章立足于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 对企业并购中产生的无形资产和商誉确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文章首先阐述了企业并购及溢价产生原因, 在此基础上, 文章探讨了在合并会计报表实务工作中对无形资产和商誉确认的问题, 文章的研究结果为合并会计报表中正确确认合并溢价中无形资产和商誉提供了方法。

关键词:合并溢价,无形资产,商誉,确认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 人民出版社, 2010。

[2]、财政部会计司,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8,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无形资产确认 篇8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确认,计量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日新月异, 科研成果的不断推出以及消费者越来越高的消费需求, 高新技术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部分。与此同时, 高新技术企业也面临着更多的市场竞争所带来的挑战。高新技术企业往往是由大量的无形资产构成, 这些无形资产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为高新技术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益。但是, 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市场的发展、竞争对手的新产品的研发、金融危机等各种因素都会使得无形资产发生很大的变化。不论是财务报告的内部使用者还是外部使用者都有权了解公司的真实价值, 才可以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所以说, 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

一、高新技术企业概述

世界各国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有所不同, 国际经济与合作组织 (OECD) 规定, 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率达8%~10%的企业即为高新技术企业。

2008年我国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定义是: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 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 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 在中国境内 (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它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这里的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有: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二、无形资产概述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原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 在1998年12月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 (IAS38) 中对无形资产所下的定义为:“无形资产, 是指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资产。”

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颁布了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所下的定义是:“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在我国, 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和土地使用权。

三、选取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一) 企业相关数据分析。

为了直观形象地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状况, 本文以北京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佳豪船舶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进行分析论述。

神州泰岳公司成立于2001年, 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其股票代码是300002。该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 并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CMM3认证, 研发投入一直都保持在公司营业收入的10%以上。截至2013年12月31日, 公司技术人员有3, 125人, 占员工总数的70%, 大学本科学历及以上占员工总数的68%。表1是神州泰岳所披露的部分无形资产的会计信息。 (表1)

上海佳豪船舶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是科技型民营股份制船舶设计科研单位, 是高新技术企业, 证券代码:300008。期末无形资产3, 119, 945.06元, 期初5, 203, 291.07元。截至2013年12月31日, 公司在册员工848人, 业务技术人员587人, 占员工总人数的69.22%, 本科及以上员工占员工总人数的41.16%。表2是上海佳豪年度报告所披露的会计信息。 (表2)

(二) 企业相关数据对比研究。

本文以上信息所选取的两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会计信息, 数据全部来源于巨潮资讯网关于该公司的2013年年度报告。2013年度, 神州泰岳无形资产价值合计的期末账面余额为81, 915, 984.32元, 其中自主研发软件的期末账面余额为55, 258, 108.65元, 占了半数以上。虽然不像其他一些企业无形资产基本来源于土地使用权 (神州泰岳土地使用权的期末账面余额为22, 277, 037.36元) , 但土地使用权还是达到了27%。另外, 本年度神州泰岳除了自主研发软件和土地使用权有所增加外, 其他各项 (软件、非专利技术、许可使用权等) 都出现了减少的现象。但是, 企业并未详细说明这些资产的具体情况。由表1可以看出, 神州泰岳的研发投入金额是在不断增加的, 但是下面的各项比重却在逐年降低, 说明虽然公司有不断增加研发投入, 但投入的幅度并不大, 公司还是没有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去做产品的研发。

上海佳豪成立时间要比神州泰岳晚, 规模也不如神州泰岳大, 而且在年度报告中的信息也很少。但是, 由表2可知, 上海佳豪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却在逐年递增, 公司还是颇具发展潜力的。

四、相关意见和建议

从上述两个公司的相关分析我们不难看出, 我国无形资产的范围太窄。相较于国外的做法,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公司内部人员结构、组织管理方式、客户资源等内容只是在年度报告中做了一些文字性的描述, 比起国际上计入无形资产的做法, 并没有说服力, 也无法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其次无形资产的价值无法合理入账;最后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不足, 报表使用者根本无法从报告中得出无形资产的详细信息, 关于企业的各类资源也无法做出合适判断。

无形资产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 为高新技术企业带来了丰厚的财富, 成为了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资源。因其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所以对于相关的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也越来越重要。正确的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更有助于正确的评价高新技术企业, 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本文认为, 我国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体系, 扩大无形资产的计量范围, 把商标、客户、融资渠道等都合理纳入无形资产中, 帮助报表使用者详细全面地了解企业的发展潜力, 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其次改进现有的计量方法, 对无形资产的价值定期测定, 充分保证无形资产可以准确地反映出它的价值来。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2]荆龙姣.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探讨.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环境资产的确认研究 篇9

目前对环境资产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 广义的环境资产包括所有的自然资源资产、生态资源资产和人造环境资产, 联合国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 (United Nations Sys- 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 conomicAccountants, UNSEEA) 1995年将环境资产定义为:环境资产不仅包括作为原材料和能源来源的自然资产, 而且包括提供废物吸收、生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的、提供控制洪水和气候等环境服务的以及提供健康或审美价值等其他非经济的令人舒适事物的自然资产。 而狭义的环境资产仅指人造环境资产, 即指所有权已经界定、或管理主体已经明确, 并能对其执行有效控制, 通过对其持有或使用可获得直接或间接经济利益的环境成本。 联合国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 (ISAR) 认为, 环境资产是指由于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而被资本化的环境成本。 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 认为环境资产的确认其实是环境成本确认的一部分, 符合会计准则中关于资产的确认条件的这部分环境成本, 才会被资本化确认为环境资产。 这与当前公认的资产定义及其确认条件保持一致, 可操作性比较强, 有利于实务中环境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

环境资产的确认是其计量、 记录和报告的前提, 也是在实际工作中比较容易产生模糊的部分, 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二、 我国环境资产确认存在的问题

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实际工作中尚未形成真正的会计核算体系, 在环境资产的确认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 会计准则和法规缺少相关规定

尽管我国已出台了 《环境保护法》、《环保法》、《水污染防治法》 等相关环保法规, 也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做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 但是环境会计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中缺少关于环境会计核算的相关规范, 造成实际工作中对包括环境资产在内的各个环境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缺少理论和准则依据, 无法可依。

(二) 环境资产确认实务缺乏操作性

近年来, 我国有关环境会计、环境资产方面的理论研究比较丰富, 但在企业中仍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上市公司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也只是体现为相关环境绩效和损益中的排污费、绿化费等。不完善的会计核算环境, 使得环境资产的确认面临着操作性不强的问题。

(三) 环境资产的确认不规范

表现在:一方面, 环境成本的划分不合理, 这导致环境成本资本化和费用化的范围不明确; 另一方面, 环境成本的资本化条件和标准不合理, 而资本化和费用化的环境成本划分是影响环境资产确认的重要因素, 企业可能会利用环境资产确认和费用摊销等环节对资产和利润进行操控, 扩大环境成本资本化的范围, 虚增企业的环境资产等。

三、完善环境资产确认的建议

(一) 明确环境资产确认的前提

根据环境资产定义, 环境资产是符合资产确认条件、 可以进行资本化的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环境成本确认的复杂性, 因此, 确认环境资产的前提是要明确企业相关环境成本的概念和范围, 为环境资产的确认奠定基础。

肖序、毛洪涛 (2000) 指出, 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 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 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按企业环境成本的各组成部分在不同阶段对环境负荷降低的功能来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分类, 企业环境成本大致包括如下几方面 (详见下页表1) 。

(二) 设立环境资产确认的条件

一项环境成本, 一旦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 就应该被资本化确认为环境资产。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对企业一般资产的确认提出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四条普遍适用的确认条件, 笔者认为, 其对于环境资产应该是同样适用的, 因此, 我们得到环境资产确认的几个重要条件:

1.符合资产的定义。 一般资产的定义是: 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 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由企业拥有或控制”这一条件其实已经限定了环境资产的狭义概念, 自然和生态资源等不应包括在企业环境资产中, 因为这一部分资源没有明确的所有权, 不能被企业拥有或者控制。 对于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的把握上要注意, 环境资产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 可能是直接的, 也可能是间接的, 在现实中只有少数环境资产能够直接带来会计主体经济利益的流入, 大部分环境资产都不能直接地为会计主体创造经济利益, 通常通过间接的方式使经济利益流入企业, 如降低会计主体长期环境保护、治理成本, 节省其相关费用开支, 这种间接的经济利益流入并不影响这类资源满足环境资产的定义。

2. 符合环境成本资本化的条件。 关于环境成本资本化的方法和标准, 各职业会计组织和机构提出过不同的看法。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 增加的未来利益法 (Increased Future Benefits Approach, IBF) , 即导致未来经济利益增加的环境成本应该资本化, 另外, 对于污染预防或清理成本, 在被认为是企业生存绝对必要的条件时 (如法律上要求的) , 即使它不能够创造额外的经济利益, 也应予以资本化, 这是从经济的角度上考虑的。 (2) 未来利益额外的成本法 (Additional Cost of Future Benefits Approach, ACOFB) , 即无论环境成本是否带来经济利益的增加, 只要它们被认为是为未来利益支付的代价时, 就应该资本化, 这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的。

FASB的紧急问题工作组 (E- merging Issues Task Force, EITF) 在处理环境成本资本化时基本上采纳A- COFB法, 认为处理环境污染的成本通常应该费用化, 但如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也可以资本化: (1) 延长企业拥有资产的寿命, 改善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的成本; (2) 减少或防止由以前经营活动引起但尚未出现环境污染的成本以及由未来经营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的成本, 包括以后发生的改善资产购置时状况的成本; (3) 为准备销售的资产在其出售前所发生的必要成本。

ACOFB的划分方法比较符合环境资产的特点, 上文已经提到, 环境资产相对于一般资产, 在“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一点上是有区别的, 一般资产如厂房和设备, 给企业带来的是直接的生产利益, 但环境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通常体现在长期的效应上, 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 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 或者减少和防止今后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失等, 虽然这种效应并不是直接的经济利益流入, 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 将其资本化并确认为环境资产比较恰当。

3.能够可靠计量。 环境会计和普通的财务会计一样, 是一个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的系统, 其中计量起着枢纽作用, 可计量性是所有会计要素确认的重要前提, 环境资产的确认也是如此。 只有当某一项环境资源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计量了, 该项资源才能予以确认为环境资产。 对于那些与环境相关的成本一时不能确切地进行计量, 可以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予以合理地估计, 例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的治理成本, 在治理完成之前无法准确计量, 可以根据小范围治理或其他企业治理的成本费用进行合理估计。 另一方面, 这种计量应该是可靠的、有据可查的, 否则就不能被确认为环境资产。

4.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 我国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可持续发展中的最大障碍, 有关各方在进行相关决策时就更需要了解评价企业环境活动方面的会计信息,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不仅要满足政府、企业管理层的决策需要, 更应满足投资者、 债权人、供应商、社会公众等决策所需, 因此, 对使用者决策有用的环境成本才能资本化为企业的环境资产, 以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环境保护责任的实现情况, 以及企业的经营情况和未来可能产生的风险。 因此, 环境资产的确认也必须符合这一基本目的。

(三) 合理划分环境资产的类别

结合会计制度资产科目的设置标准, 以环境资产的内容为依据, 笔者认为环境资产可以分为环境固定资产、 环境无形资产和环境递延资产。

1.环境固定资产。 有形环境资产主要指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设备或装备工艺等, 如污水净化设备、废气排放设备、噪音消除设备、对有害物质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设备、 环境质量监测设备等。 反映的是企业所拥有的环境资源总量, 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看出企业的环境保护和治理规模和能力。

2.环境无形资产。 环境无形资产主要指环境污染治理专有技术、 非专利技术等, 如企业从科研单位购入的或自行研发并取得专利权的环境保护专利技术。

3.环境递延资产。 环境递延资产主要指那些分摊期超过一年的费用, 如企业购买或拥有的矿产勘探权、 矿产开采权、土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 一定年限、一定数量的排污权费用等特许权或优先权等。 体现的是一种长期待摊费用和收入配比的思想, 使环境成本能分摊体现到具体的使用期间。

环境会计资产的确认问题只是我国整个环境会计体系建立中的一部分, 相类似的, 环境负债、环境收益等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从这个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 宏观环境会计氛围的形成, 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具体核算方法的完善应该是同步进行的, 这样, 才能最大化的推进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 使其更加规范科学。

参考文献

[1] .肖旭, 毛洪涛.对环境成本应用的一些探讨[J].会计研究, 2000, (6) .

[2] .许家林, 王昌锐.论环境会计核算中的环境资产确认问题[J].会计研究, 2006, (1) .

[3] .李军.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及计量研究[J].商业会计, 2009, (8) .

无形资产确认 篇10

无形资产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竞争的核心。企业消耗有形资产, 建立无形资产且日益无形化。在高新技术企业里, 企业的规模、有形资产的多少不再是衡量企业价值的标准, 无形资产逐步成为企业价值的主体。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及其无形资产的特点

(一) 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与其技术经济特征

根据国家科技部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与办法》的相关规定, 高新技术包括11个大类, 具体有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与应用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核应用技术、其他新工艺新技术等。其研究领域可归纳为以下8个方面, 即生物工程、信息技术、新材料高新技术、航天高新技术、海洋高新技术、自动化高新技术、环保高新技术。

其技术经济特征具体表现为:高智力、高投入、高效益、高势能及关联经济性、高风险。高新技术企业这些独有的特征决定了其无形资产也具有其自己的特点。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理论与方法也不同于一般企业。

(二) 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特点

高新技术企业通常具有规模小、科技含量高、无形资产丰富、经营灵活、风险大的鲜明特点, 二板市场的设立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和风险投资公司提供了融资渠道。二板市场在保荐人资格、财务盈利、信息披露等上市要求方面与主板市场相比有明显区别, 对二板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要求不严, 香港创业板市场甚至准许经营亏损或无形资产比重很高的公司上市。这些规定与我国现行《公司法》、《证券法》对上市公司的基本要求有很大差异。因此, 二板市场门槛低、风险高的特点决定了其对上市企业的审计、评估工作要有更高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对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提出更新的要求, 因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具有其本身特点——高收益性。

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范围与一般企业并无差异, 其所具有的明显行业特点在于它的高不确定性、强时效性、高收益性与高比例构成。

(1) 隐蔽性及不确定性。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权在萌芽期不易发现, 最后成为无形资产, 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获得或自创所耗费的成本和投资, 以及为企业所能带来的经济收益, 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相互结合创造企业的价值, 无形资产创造的价值和企业有形资产创造的价值有时难以区分。

(2) 时效性。时效性很强, 一旦科技进步就失效了, 高新技术企业是一个高竞争的行业, 今天的高新技术, 明天不一定高, 目前能获得超额收益的无形资产可能因更先进的无形资产的出现而使其超额获利能力迅速消失。

(3) 载体方面的特点。高新技术企业往往是将无形资产和人结合在一起, 在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具体构成要素中, 以知识形态为主的无形资产占有绝对优势, 知识资产本来对人身就具有天然的依附性, 它是人对事物正确的规律性的认识, 是人类思想的智慧结晶。因此, 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无形资产大都具有这个特征。

(4) 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较大。 (1) 高科技企业的资产中无形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 而有形资产比重越来越小。 (2) 企业对研发活动的投入越来越多。 (3) 企业对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的投入越来越多。以知识形态为主的无形资产形成了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新技术企业正是通过增加知识形态无形资产的比重以及提高其质量来获得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进而得到进步和发展。

(5) 高收益性。高新技术企业自创或者购入的无形资产, 在使用过程中, 其价值不仅可以转移, 而且还会产生增值, 常常给企业带来较其他资产更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 这不仅是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特征, 也是一般企业无形资产的特征。

二、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确认

(一) 新会计准则下无形资产的确认

新无形资产准则规定,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无形资产只有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才能确认:

1. 与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作为企业无形资产予以确认的项目, 必须具备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这项基本条件。实务中, 要确定无形资产创造的经济利益是否可能流入企业, 需要实施职业判断。在实施这种判断时, 需要考虑相关的因素。比如, 企业是否有足够的人力资源、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相关的硬件设备、相关的原材料等来配合无形资产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当然, 最为重要的是应关注外界因素的影响。

2. 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是资产确认的一项基本条件。对于无形资产来说, 这个条件显得十分重要。企业自创商誉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 但自创商誉过程中发生的支出却难以计量, 因而不能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予以确认。又比如, 一些高新科技企业的科技人才, 假定其与企业签订了服务合同, 且合同规定其在一定期限内不能为其他企业提供服务。在这种情况下, 虽然这些科技人才的知识在规定的期限内预期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 但由于这些技术人才的知识难以辨认, 加之为形成这些知识所发生的支出难以计量, 从而不能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加以确认。企业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 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在会计实务中, 外购的商誉可确认为无形资产。

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确认时间一般按照准则规定执行即可, 对于自创无形资产可以在资产支出开始后的时间为起点选择初始确认时间, 然后对已确认的自创无形资产进行评估, 重新确认其价值, 考虑到无形资产价值的不稳定性, 应定期对其进行评估。若预计可能失败, 或不符合上述标准, 则将开发过程中的一切支出, 作为当期费用处理。

另外,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 智力资源、知识资本都成为企业的资产, 因此有必要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改进, 除了核算外购的无形资产, 也要核算自创无形资产;不仅专利权、商标权等可辨认的无形资产要进行核算, 而且人力资源等难以辨认的无形资产应当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加以核算。

三、新会计准则下无形资产的计量

从会计的角度看, 无形资产占整个社会资产的比重显著增加, 在一些高新技术企业里, 凝聚着知识和智慧的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与日俱增, 它们的比重甚至超过了固定资产而位居企业的首位。如何衡量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 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未来的应用价值。

(一) 无形资产的初始计量

1. 企业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 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 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为了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高科技企业积极致力于研究开发活动, 从而导致研究开发支出的猛增。研究与开发支出的合理使用是企业一项重要经营管理决策, 它关系到高科技企业长期、持续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研究开发支出的会计处理, 随着研究开发支出的大幅度增长, 成为会计界研究的焦点。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 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管理费用) 。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才能计入无形资产, 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 (管理费用) (首先在开发支出中归集, 期末结转管理费用) 。

如无法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 应当将其所发生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 计入当期损益 (管理费用) 。

例1某企业自行研究开发一项新产品专利技术, 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材料费4 500 000元, 人工工资1 000 000元, 以及其他费用3 500 000元, 总计8 000 000元。其中,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为5 600 000元, 期末, 该专利技术已经达到预定用途。

2. 外购无形资产初始计量

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 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 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 应按所购无形资产购买价款的现值, 借记“无形资产”科目, 按应付的金额, 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 按其差额, 借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

例2某A上市公司2008年1月8日, 从B公司购买一项商标权, 由于A公司资金周转比较紧张, 经与B公司协议采用分期付款形式支付款项。合同规定, 该项商标权总计4 000 000元, 每年末付款2 000 000元, 两年付清。假定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为5%, 2年期年金现值系数为1.859 4。

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二)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

(1) 企业应当于取得无形资产时分析判断其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为有限的, 应当估计该使用寿命的年限或者构成使用寿命的产量等类似计量单位数量;无法预见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期限的, 应当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2) 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企业摊销无形资产, 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 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 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 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一般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其他会计准则另有规定的除外。

(3) 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与以前估计不同的, 应当改变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企业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如果有证据表明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 则应摊销金额为其成本扣除预计残值后的金额。

(4) 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

(5) 无形资产的减值,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处理。

(6) 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 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进行复核。当估计其使用寿命, 并按准则规定处理。

(三) 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主要因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 依靠无形资产所获得的利润是逐年呈几何级数增长的, 无形资产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资产的主要部分, 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而且, 随着企业核心技术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作用越来越突出, 研发费用逐渐成为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纪茂利.论无形资产的计量[J].辽宁经济, 2005 (9) .

[2]杜丽娜.浅谈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计量[J].北方经济, 2008 (8) .

[3]陈圣举.新旧会计准则下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会计问题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07.

[4]田晓佳.试论无形资产确认和计量中存在的问题[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3) .

[5]孔斌.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比例研究[J].大众科技, 2007 (6)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无形资产确认】相关文章:

购进无形资产确认书04-22

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09-06

无形资产定义06-26

无形资产评价05-06

无形资产战略05-28

无形资产化06-05

无形资产质量06-12

无形资产指数07-08

无形资产意识07-28

无形资产的资产评估报告04-15

上一篇:公共关系与危机处理下一篇:信息化作战